时间:2023-07-20 09:22: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疗健康产业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8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61-02
近年来,我国的健康险一直处于外热内冷的境地,经营健康保险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内部核保、核保环节中的风险控制,却很少设法调动相关参与方,尤其是医疗服务提供者主动控制费用支出的积极性,导致参与主体的利益没有得到协调,从而未能实现多方共赢。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健康险经营策略,寻找健康险经营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对健康险应确立产业链的经营思路。
一、打造健康险产业链的必要性
健康险产业链,是指从健康管理产业分工和协作的关联角度出发,以深化医保合作关系为重点,以加强与健康管理公司的业务合作为手段,以促进健康险持续良好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健康险附加值服务为内容,加强外部合作,通过构建由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等多产业组成的健康服务链、价值供应链和利益共享链,扩大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加强风险控制,建立利益联盟和长效机制的系统工程和整体活动。打造健康险产业链的必要性在于:
1、打造健康险产业链是促进健康险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打造健康产业链,可以强化健康险的风险源头控制能力,变过去的只侧重在理赔环节上的事后风险控制方式为事前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以及事中的医疗服务过程质量跟踪和成本动态管控等,使健康管理从健康险销售活动开始,延伸到理赔给付前的各个经营过程和环节,通过开展健康识别、风险评估、疾病控制和给付约束等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活动,提高业务的质量和风险的过程管控能力,促进健康险持续良好发展。
2、有利于提升对客户的服务品质。通过打造健康险产业链,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机构、体检公司等产业建立深层次合作,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将不仅仅是保障和理赔服务,并且包括预防保健、健康咨询、健康维护等多种服务项目,这将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品质、扩大服务内涵、增加附加值服务,使保险公司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
3、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可以为客户提供健康评估、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健康维护、疾病导诊、理赔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利于增加客户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巩固现有的客户资源,开发潜在的客户资源,降低疾病发生的频率和程度,进而降低销售价格,全面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
4、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可以加强与医疗卫生、医药供销、健康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有效联动,搭建各相关产业间合作共赢的平台,使健康险客户真正享受到具有公司特色、体现公司实力的规范、专业、高效的健康服务。
二、健康险产业链的国际经验
在国际上,通过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取得成功的健康险公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安泰集团(Aetna)和英国的保柏公司(BUPA)。
1、美国的安泰集团。作为美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及医疗保障公司,安泰集团的成功经验在于,借助与医疗系统各个层面(包括医院、医生、药物及医疗仪器生产商、消费者、雇主及政府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来施加其独特的影响力。他们通过开发一系列专有技术提高医疗管理并拓展医疗资源网络,创新医疗管理机制,激发医务人员尽力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美国,安泰集团的医疗网络遍及全美50个州,与超过700万的专业医疗人员签有长期服务合约。另外,安泰网络还包括5400家零售药房。
2、英国的保柏公司。与美国安泰集团不同,英国保柏公司是通过拥有自己的医疗机构为客户提供医疗服务的。在医院和医疗服务中,保柏公司经营26家医院,包括英国第一家由私营公司运营的国家卫生局诊断和治疗中心。2005年,保柏公司为近20万名使用私营保险的日托及住院病人和近60万门诊病人提供服务。此外,根据与国家卫生局达成的协议,在保柏公司医院为55000多名病人提供治疗服务,另有12000名病人在国家卫生局诊断和治疗中心接受治疗。自保柏公司于1969年在英国提出健康评估概念后,现今已在英国境内设立了50家网络康复中心,成为居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健康和保健预防服务提供商。它通过网络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客户可得到在一天内完成检查、向医生咨询检查及制定个人保健预防计划等服务。同时,通过位于英国的290多家疗养院,保柏公司能为21000多名居民提供全天24小时的高质量看护服务、家庭保健和短期保健服务。20000多名BUPA员工提供此服务,包括护理员、护士、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打造我国健康险产业链的思考
1、整合自身资源,开展健康咨询等工作。保险公司可以在客户服务中心电话中设立专门的健康咨询热线,为客户提供日常健康咨询、就医指导、健康管理等服务内容。另外,公司在销售健康产品过程中可为客户赠送健康手册、健康光盘等附加值服务,增加客户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维护意识。
11月28日,由福建美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携手中国健康管理产业领导者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共同合作打造的海西首家定制健康服务高端会所――美亚健康会所正式授权揭牌。同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主办的“中国・海西首届创富与健康保障高峰论坛”也在榕城举行。会上,引申出更多关于健康产业的话题,带给投资人予机会。
闽商温商青睐健康产业
据相关报告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机遇期,资本市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关注,不仅可以为该领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会,还可以助推企业做大做强。2009年,国务院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国务院民间投资“36条”也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缓解看病难、就医难、医疗费用昂贵的问题。于是,敏锐的投资者开始行动起来,民间资本也顺应市场趋势投入到健康产业之中。当然,这其中少不了闽商的参与。
“作为闽商的代表,我们能深刻体悟到健康威胁所带来的危害,让创富家更多关注自身健康,既是成立美亚健康会所的初衷,也是健康产业的市场需求。”福建美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福建美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股东来自不同行业,且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着较强的综合实力,此次强强联手斥巨资打造的位于台江世茂百货占地3000平方米的顶级私密健康体检会所―一美亚健康会所,只是他们进军健康产业的第一步。未来,以私人医疗保健服务为核心,依托著名三甲医院、保险及金融机构,运用“云健康”理念和应用技术的“会所+医疗”的业态模式,将在福建省全面展开。
不仅仅是闽商看重其发展前景,敏锐的温商也对健康产业十分青睐。今年7月28日,浙江迪升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现代阳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签字仪式在北京郡王府举行。迪升投资是一家由温州民间资本组建而成的投资公司,其中三分之二的股东来自炒房团。在经历了投资煤矿和房地产业的几经曲折后,投资者开始尝试进入一些新兴产业,而医疗健康产业便是其中之一。
投行密切关注健康产业发展
除此之外,多家境外投行也早在2008年便开始关注健康产业发展,并称目前是介入国内健康产业的最佳良机。
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的金洁表示,目前中国的健康产业尚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很好的整合,基本上都是各自作战。由于存在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国内的健康企业还没有找到长期发展的有效路径,但这样的状况必然会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而改变。目前虽然国内健康产业还未做大,但对投行来说,GSE是投资的最好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超过4亿美元。仅2007年上半年,就发生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类风险投资事件17起,投资金融达到1.1亿美元。业内人士表示,风险投资主要希望通过与健康企业的合作,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这种风投基本上会维持3至4年,等到企业上市,就慢慢退出。
据悉,目前在国内健康产业中利用风险投资做得比较好的当属医药行业,如石药集团引想投资,哈药集团引入中信资本,华源药业引入华润集团、鼎晖国际投资等。华兴资本创始人兼CEO包凡表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在医疗健康行业,医疗设备和产品领域的融资机会相对更多。虽然一些国际医疗设备企业从高端市场转战中低端市场,但中国企业仍有很大优势。健康管理成健康产业重要分支
当然,投资者对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等领域也充满了信心。福建新大陆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宪书告诉记者,健康产业作为一个良性的投资行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有很多的敏感性,跟一般的消费品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与健康产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生物医药一直是投资机构青睐的领域。它分别为医疗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着强大技术支持,这其中包括医药产品、保健用品以及营养食品等等。
“然而由于受到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健康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内生物医药科技要走的路还很长。对于健康产业的发展,个人倒是十分看重健康管理领域。”魏宪书说道。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4-0146-03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几乎所有的幸福都取决于健康。”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健康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并从国家层面制定了各自的健康战略。作为改善国民健康、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健康产业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是“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更有专家提出,“健康也是生产力”。
一、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健康产业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健康产业仅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广义的健康产业不仅包含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医药、医疗产业活动,还包含围绕医药、医疗活动有关的边缘性产业,如制药设备、包装、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活动。健康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它包含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中药、化妆品等的生产制造,同时包含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健康人才的培养等服务领域。正因如此,它对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并安置就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健康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增长潜力巨大
我国健康产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以健康食品和保健服务业的兴起为标志。2003年SAS风暴过后重新唤醒了全民的健康意识,催生了健康体检行业。2005年健康体检机构及体检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健康管理理念被引入并广泛传播。2009年中国政府制定“健康中国2020”发展战略,并启动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健康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并且拥有20%的年增长速度,预计从2011年至2015年,年平均增幅将达23%至24%。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健康产业规模已超过5000亿规模,未来5年还会递进式增长。目前,我国健康产业由六大基本产业群体构成:第一,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其他耗材产销、应用为主体的医疗产业;第二,以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美容化妆为主体的非(跨)医疗产业;第三,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第四,以个胜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第五,以消杀产品、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有机农业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第六,以医药健康产品终端化为核心驱动而崛起的中转流通、专业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
(二)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中药行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与药品市场规模的对比来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40%,而我国这一比例不到15%;从人均医疗器械费用来看,我国目前医疗器械人均费用仅为6美元/人,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医疗器械费用大都在100美元/人以上;从具体配备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配备水平较低,目前,我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在不同地区平均缺口率达到30%~50%。从现有设备水平来说,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60%左右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亟需更新。根据CVSource数据库统计,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利润总额近115亿,占医疗健康产业总利润额的14.3%。随着医疗设备更新周期到来和医疗改革对基层医疗的大力投入,我国中低端医疗器械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我国生物制药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虽然也有诸如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批优秀的生物制药企业,但由于生物制药新药研发投入资金要高,我国生物制药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2010年国务院把生物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因此,我国的生物制药潜力巨大。
中药行业一直以来受到我国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1996年,我国就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十多年来,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绩。据国家中药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底产值达2000亿元,占我国8666亿元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22%。但是,我国中药产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多,创新品种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低,科技含量很低,多为原药材或粗加工,缺乏精品。日本的中药原料75%上来自中国,但日本的中药产品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却占有80%的份额,其中返销中国的药品已经占到了中国医药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在国际医药市场却仅占5%左右的份额。我国中药历史悠久,随着中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未来更具有崛起的良机。
(三)资本市场将在我国健康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健康产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医疗的深入、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和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增长迅猛,境内外IPO持续稳定、跨国药企入境并购不断增加、新医药基金不断涌现。2010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披露VC/PE投资事件132起,投资金额累计约82亿元。2011年VC/PE角逐医疗健康市场热情不减,前三季度投资金额累计值呈爆发式增长。1~9月所披露的投资事件达84起,投资金额超223亿元,是2010年全年的2.7倍。未来的市场将靠实力取胜,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也将会和资本结合,发展机会偏向资本实力。
(四)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弱、市场集中度不够,药品采购和流通机制不合理
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前10强占全国纯药品工业产值的11.5%,而世界前10强的集中度达到49%,美国前10强占的比例是51%,世界前50强占69%。2007年,我们医药产业前三位市场占有率达到19.2%,而美国的巨型产业前三位加在一起占市场份额95%。我们的企业还不够规模,集中度还不够,很分
散,国内有4000多家制药企业,但是真正能做大做强,达到美国前10强的企业还没有,差距较大。
二、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经济学理论认为,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而市场是政策、人口、购买力和消费意愿四因素的统一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倾向与大力支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健康观念的改变和新医改的深入和细化,有力推动健康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发展力,我国的健康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
(一)国家政策的倾向与大力支持
2009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大规模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承诺在2009-2011年三年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来发展国家医药卫生体制,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人口覆盖率从当年人口的约65%提高至2011年人口的90%。首先,医改促进了消费升级,潜在需求被释放。更多的病患将有能力购买医疗产品,从而形成杠杆效应,需求将迅速放大。其次,国家将采取“低水平、广覆盖”的策略,着重加强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院、卫生所等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构建起基础医药卫生服务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基础医疗器械和低端普药将放量增长,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快速上升,销售利润率逐步提高。健康测算表明,在健康领域投入一块钱,经过整个社会一波再一波的发展,达到八块钱左右的收益,从而带动了健康产业的医疗、保健、医药、卫生等的整个产业链的发生了巨大变革。
(二)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形成
英国学者贝恩德指出。健康产业背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的人口统计学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中国已经开始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历程。按照国际划分标准,我国已于1996-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当下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占总人口的8.4%;预计2016年将达到1.358亿,占当时总人口的9.7%左右。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老年健康产业,其中包括营养食品、保健用品、老年人护理、老年保健康复等方面。
(三)疾病谱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居民的死因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8.2%降至5.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所占比例由76.5%上升到82.5%,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已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最大威胁。10年间我国超重者增加了1亿,1.6亿人血脂异常,2亿人高血压(全球10亿高血压)。《2010年中国城市大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真正意义的健康人仅占2.5%左右。未来的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应当是从以治疗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以传染病预防为主转为以慢性病预防为主,医疗保健服务消费需求将迅速增加。
(四)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健康消费观念加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连续30年保持了10%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GDP增速为10.4%,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1.9109万元,是2000年的3倍多。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医疗健康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在美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也超过了10%。2010年,健康产业仅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三、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从国家层面制定健康产业发展战略
从国家层面确立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从税收、金融等政策法规上支持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制定健康产业技术标准,提高行业监管力度。树立健康理念,普及健康教育。创新健康技术,注重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消费观念,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从理念上树立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投资是回报最大的投资,健康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播健康知识和信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对生物制药、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快速申请和认证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新技术、新产品实行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引导险投资投入健康产业领域,完善促进保健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业务主管部门、监督主体及市场准入,产业标准等事项,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防患于未然的有效的健康管理产业体系。其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上医治未病”、“阴阳平衡与协调”、“辨证施治”、“扶正固本”等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的健康管理理念高度契合。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通过中医的方剂、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治疗手段与食疗、药浴及身心锻炼等辅助手段能解决绝大部分的健康问题,尤其是亚健康的调理问题。其二,“养儿防老”是中华的传统思想,通过构建“家庭护理”和社区结合的方式实现老人的健康管理。其三,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医改的覆盖,治病支出的降低,这部分人的健康管理也存在巨大市场。其四,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富起来的人存在个性化的、高端的医疗管理需求。
(三)大力补充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产业
商业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重要健康保障。美国参加各种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口占85.l96%,我国台湾地区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高达96%。我国目前覆盖人群不足12%,且产品单一,同质严重,规模小、赔付率较高。因此,我们要开发个性化、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政策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补充医疗保险市场的健康保险产品。
我国的各保险公司密切关注健康保险。平安保险与南非最大健康保险公司Discovery合作共同开拓中国广阔健康险市场。同时,进行医网、药网、信息网三网合一,发展健康保险的全新模式。中国人保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准备开发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家庭养老等的健康保险产品。
(四)加大医药流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健康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学术界目前对“健康服务业”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较为简洁的定义为,健康服务业是围绕人民群众健康,贯穿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服务业集群;较为全面的定义是,健康服务业是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以健康至上理念为指导,涵盖健康检查、疾病预防、医疗卫生、营养健康、身体养护、健康娱乐、康复治疗与修养、身心与精神治疗等多领域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多产业集合。
二、南京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12年南京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市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政府主导、功能完备、便捷高效、价格合理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此外,2012年还出台了《关于南京生命科技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南京建设成为国际生命科技研发和产业基地,同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 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生物产业科技、教育、人才、创新基础优势,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现有的涉及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文件主要侧重于医疗服务、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等方面,对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与促进等涉及较少。总体来看,南京市健康服务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医疗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医疗资源配置尚待优化
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2]。南京市户籍人口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从1949年的2.6张增加到2012年的8.5张;户籍人口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从1949年的1.9人增至2012年的8.5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升。从医疗机构的性质来看,南京具有一定规模、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比重不足,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多元化办医格局还未真正形成。从医疗资源的区域配置来看,区域性医疗资源全行业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有省、部属医疗机构、市、区(县)属医疗机构、部队医疗机构等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管辖的医疗卫生机构,全行业管理的机制尚未建立,严重影响了对区域性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相对滞后
健康保险是健康服务的重要保障机制。南京市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体系。全市主要有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别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于它们的管理机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都不相同,参保“碎片化”、管理“多头化”带来很多问题。南京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完善,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在西方成熟市场,健康险占行业保费的比例可达30%,而我国真正意义上健康险产品的保费收入,占整个行业占比不足10%,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2008年南京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18824万元,占保费收入总额的8.76%,到2013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46906.9万元,占保费收入总额的5.55%,比2008下降了3个百分点。
(三)新兴健康服务业态涌现,健康养老模式有待创新
健康管理和促进服务主要包括医疗服务的衍生和健康服务的各种新形态。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养老、体育健身、保健养生以及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自2012年起,南京市启动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工程建设。在健康养老方面,目前全市有各类养老院280家,床位3.8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33张床位,高于江苏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社会资金创办的占60%。然而与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相比,养老服务设施差距仍然不小。各区因地域、资金等差异,造成养老设施硬件的不均衡。社会办养老院,在选址、房屋租金上多有不同,往往造成主城核心区一床难求,郊区床位空置率较高等不均衡现象。
三、国际经验做法的启示
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起步较早,美国的健康服务业规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17%左右,其他OECD国家一般达到8%至10%左右。瑞士健康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瑞士的健康服务业起步较早,其政策制度趋于完善,资源配置较为合理。
(一)健康服务提供的多元性
美国的健康服务提供以“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关系为特征,机制灵活,表现出良好的效率与效益。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方也多为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生、多层次医疗组织并存是瑞士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特征。瑞士的医疗机构主要有医院和私人诊所两种。政府对公立医院采取管办分离的模式,对医院的经费划拨则是通过医院联合会实现的。发达的行业协会组织是瑞士医药卫生体制的重要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
(二)健康服务产业链成熟完备
美国以健康管理为枢纽,形成了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医院医疗服务、专业健康风险管理、医疗商品、长期护理服务和临床检验的第三方外包服务等构成系统的健康服务产业链。“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是整个美国健康产业中的最大门类,占到50%的产值。重视家庭和社区关怀、重视预防保健已经成为美国健康产业的主流。
(三)健康保险市场发育完善
美国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完成了由传统的费用报销型到管理式医疗的转型,管理式医疗产品一方面将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纳入健康保险服务,丰富了健康保险的服务内涵;另一方面加强了“医”“保”合作,吸收医生和医院参与,促使其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强化对医疗行为的管控,缓解了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瑞士的健康保险体系完整,瑞士建立了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瑞士的医疗保险制度涵盖了疾病、生育和事故发生时的医疗和生活费用。
四、南京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健康服务业具有双重属性。从经济属性而言,它是服务产业的重要内容;从社会事业属性而言,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南京实际,发展健康服务业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健康导向型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发展健康服务业首先要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这就需要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快公立医疗机构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南京市已经到了医改的关键时期,要让居民真正获得健康利益,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健康导向型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也应转移到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和健康的风险管理领域,强调以健康为核心,在预防上下工夫。
(二)加强部门协作,增强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政策合力
健康服务业发展涉及卫生、医保、养老、就业、相关支撑产业等多方面,需要政策的互补联动。建议成立政府层面的健康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协同研究出台区域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和扶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健康服务业有序、有效发展。在发展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方面,要突出重点,分类布局,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评价等服务,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更要加快功能性健康园区和高端医疗保健中心的建设,重点培育健康管理业、健康信息业和老年护理业等,推进健康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注重市场作用,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自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医疗”产生的背景
随着“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健康医疗产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社会日趋老龄化也为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的不断突破,则在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医疗器械、养老服务、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医疗健康产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府引导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居民疾病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国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政府也大力引导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促进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是健康产业需求巨大。从发展形势来看,未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仍将保持上升走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居民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消费意愿也日益增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日渐增强共同催生了巨大的健康市场
三是人口老龄化。在老龄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等医护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在医疗器械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家庭病床护理、老年康复中心的各种器材、保健器材等都是医疗健康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食品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营养食品等也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互联网+医疗”在大健康领域的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与医疗领域跨界融合,新兴技术与新服务模式快速渗透到包括预防、诊断、治疗等在内的医疗各个环节,给人们就医习惯、就医方式等带来重大变化。
(一)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在线咨询和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跨时空配置,突破了传统的现场服务模式,使医疗资源匾乏得以缓解。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可有效解决患者看病无序现象,通过建立疾病数据库和整合医生资源,将需要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导诊到相应的部门。在远程医疗方而,可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联网实时共享相关信息,有望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充分利用稀缺的医疗资源。
(二)重塑医院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医院通过移动应用增强与患者的实时互动,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环节。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院通过开发手机App软件,将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传统服务全部在移动互联网实现。患者通过移动应用可实现自助旌拧⒚耪锖妥航煞选⒓觳楹突验报告查询、专家排班等信息查询及满意度评价等,不仅解决了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等问题,而且增强了获取服务的便利性,提升了满意度。
(三)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合理就医,实现分级诊疗
大医院的拥堵很大程度上卡在了慢性病这一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对慢病群体进行管理,包括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可合理分流患者,实现分级诊疗。单从互联网医疗角度出发。拥有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仅仅是分级诊疗的基础性资源,提高医生接诊效率的模式才是关键,慢性病管理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医疗的大数据优势,实现分级诊疗。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无疑成为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既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也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当下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也给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而得益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医疗器械行业已逐渐成为医疗健康产业中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市场潜力巨大。有相关专家指出,医疗器械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医疗设备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处于产业中低端环节,与全球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未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将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
再以养老服务产业来说,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步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
不过,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观念不到位、资金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健康医疗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医疗健康+养老
2015年1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国家大力提倡医养融合,就是为了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楼上养老,楼下看病”的医养结合模式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养老院的入住率,同时也减轻医院病床的压力,使老人足不出户也能得到诊疗和护理的服务。发展医养结合,强调的就是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将集中在大医院或者长期在大医院住院的老年人逐步引导到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有医疗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等措施,让一些有医疗护理需求的老人根据健康情况和自身l件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接受服务同时,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基本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建立起“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和护理在医养结合机构或养老机构”的综合连续的服务模式。
(二)医疗保健器械家用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在这些国家健康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5%,有经济学家将健康产业描述为接替互联网、股市、黄金、房地产之后的“财富第五波”[1]。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目前健康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仅为4%~5%左右,健康产业对现代服务业,甚至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长期来看增长都较为缓慢。中国健康产业整体发展的落后将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以及随着收入不断上升而来的对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需求。截至201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此外,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推动我国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由原先医疗卫生为主的被动型健康观念转向健身休闲、营养保健等主动性健康观念,这些消费收入观念的改变将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3年国务院发表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20年国家健康服务业的产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并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意味着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首次将健康产业的发展确认为国家未来产业优化升级的一大着力点和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重要契机。作为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健康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将成为未来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所在①。
近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关于健康产业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主要关注内容来划分可以将国外学者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健康产业在多个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此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相关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并试图建立基础的理论框架对健康产I的发展进行解释,这些研究包括:Chase-Lubitz[2]研究在美国医疗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美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美国医疗服务系统带来的影响。Relman[3]追溯了美国健康产业从初始的非营利性医院到市场化的健康服务提供机构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健康产业总体的发展方向。除了基础理论梳理之外,也出现了部分研究在企业管理的层面上讨论健康产业内部的管理手段等问题,如Bearden 等[4]研究了健康产业企业的债务管理相关问题,Koberg等[5]重点分析了健康产业中所出现的授权现象及其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而Vandenberghe[6]的研究则利用比利时健康产业的案例证明了组织的文化、组织员工和组织文化的相互契合会影响组织内部员工的离职率。
2000年之后的研究相比之前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转向。2000年后,多数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此时学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围绕“如何提高健康产业的效率”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些探究从内容来说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研究分析新技术或新方法在健康产业企业管理当中的应用以及对健康产业带来的影响,如:Devaraj等[7]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健康产业当中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Kumar等[8]研究了采购绩效管理系统在健康产业当中的应用,试图通过相关的分析促进健康产业管理效率的提高;Gary[9]分析了即时生产的管理方法在健康产业的应用当中所受到的来自公共政策或产业生产流程中的阻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Sehwail等[10]、Taner等[11]、Delli Fraine等[12]都分析了六西格玛技术在健康产业企业当中的应用。第二类的研究关注的是除企业内部措施之外其他的外生因素对健康产业企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影响,如Choi等[13]分析了美国HIPAA这一政策的外生冲击对健康产业整体带来的挑战。综合国外的研究情况,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往往对健康产业微观层面上的企业发展情况有非常详实的描述和理解,但很少对整个健康产业内在发展机理、可行的发展路径加以讨论。
国内直到2000年才开始出现一些报刊杂志文章对健康产业发展进行关注,这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步调基本一致。总结来看,目前国内的研究所处的阶段有点类似于国外2000年之前所处的阶段,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集中在对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的探讨。例如张再生等[14]、胡琳琳等[15]、张俊祥等[16]、丘彩霞[17]、王烨[18]、王晓迪等[19]、任静[20]等,这些研究都关注中国整体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或未来的挑战机遇。除了关注国家层面健康产业的发展之外,还有部分研究对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给予了关注,包括王波等[21]、郭艳华等[22]、李龙等[23]、马佳[24]等研究。第二类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对国外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上,试图通过这一工作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这些研究包括宫洁丽等[25]、张艳等[26]、王禅等[27]、邵刚等[28]。第三类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较为靠近国外2000年后的研究,着重思考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提高发展效率的可行性措施,但总体数量仍较为有限,且主要关注区域产业层面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企业的战略,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刘青松[29]对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张再生等[30]对老年健康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的讨论以及魏巍[31]基于产业价值链共建的视角对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模式的探讨。
美国医院有限公司在纳什维尔地区的成立带领着整个地区进入了健康经济时代,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对整个地区健康产业初始人力资源的培育:美国医疗有限公司很多高管在离职后凭借工作期间所积累的工作能力及关系网络继续留在纳什维尔都市区创业,这些高管创办了更多的医疗服务机构。不断涌现的创业活动使纳什维尔地区健康产业逐渐形成巨大的网络效应,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成为纳什维尔健康产业的重要吸引力。大量健康产业企业在纳什维尔创立,原本位于其他地区的医疗企业在规模经济带来的极大外部溢出效应吸引之下,不断迁移至纳什维尔,在这些基础之上纳什维尔都市区健康产业集群逐渐发展成熟。
目前来看纳什S尔健康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医疗保健产业中心,也已经成了带动美国纳什维尔都市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8年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就业总人数共计11.3万人,占都市区非农业总就业人口的15%;从2004年到2008年,健康产业就业人口增长了20.3%;健康产业从业人口的平均工资水平为52773美元,远远高于整个纳什维尔都市区39280美元的平均水平;健康产业的就业人员在2008年一共创造了234亿美元的个人收入,相当于整个田纳西州的6%以及整个纳什维尔都市区的22%②。目前纳什维尔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环节及其主要的经营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图1 的分析可以看出,纳什维尔健康产业核心环节主要是进行健康服务的提供。目前该地区分布着近2900家医疗服务机构,主要有健康管理及咨询企业和医疗保险公司两类,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健康产品制造、销售企业以及一些进行零售的药房。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的研发环节中最重要的机构是企业内部的R&D部门,它们是最为重要的科研力量来源,而分布在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也成为了企业研发力量的有力补充。
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所吸引到的数量庞大的国际性领先医疗保健企业总部。目前该地区拥有300多家重要健康企业的企业总部,这些企业覆盖了临床研究、健康信息技术和生物工艺学等多个方面,主要承担的职能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这些企业总部及其对应的职能创造了纳什维尔地区庞大的IT、法律、房地产、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市场。围绕这些企业总部,纳什维尔地区分布着250多个提供专业技术的服务机构。这些机构所提供的专业化的服务主要由企业总部进行购买,用于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行并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这些专业化服务机构集群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其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本身也成为了纳什维尔集群发展健康产业的独特优势之一。
2.2 迪拜模式
与美国纳什维尔模式主要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上下游垂直联系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不同,迪拜模式则更多体现了政府以及公共管理部门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2年阿联酋王子宣布投资18亿美元建设迪拜健康城(Dubai Healthcare City,DHCC),并设置迪拜健康城管理委员会(Dubai Healthcare Regulator, DHCR)负责健康城的运营和管理。迪拜健康城位于迪拜河左岸的市中心区域,距离迪拜机场4公里,距离繁华的商业中心仅五分钟步行距离。目前健康城的占地面积为0.38平方公里,已经有两家医院、120多家门诊医疗和诊断实验室进驻,吸引了超过4000位有医护资格的专业人才在此就业。2014年健康城新增了748名有资格证的医疗工作者,符合资格的医疗工作者总数达到4534名;成立了一所新的医药和健康研究大学及一家新的医院;为超过30个国家的医生引进了在线检查系统。2014年年底一共有120万病人到健康城就医,相比2013年的100万人次上升了20%。其中,15%的病人的主要目的为医疗旅游;另外,在这些医疗旅游游客中,有48%是来自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由AC Nelson为健康城所开展的市场调查显示,顾客满意度达到了89%③。随着迪拜健康城的发展,健康产业成为了阿联酋摆脱石油出口这一单一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转型方向。
按照迪拜健康城管理委员会的长期规划,健康城要建设成为依赖医学研究中心、常规性医疗服务、替代性医疗服务、相关支持系统服务、自由贸易区及疗养度假社区六个功能业态的健康产业综合发展区域,在满足高端旅游消费者的同时吸引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的进驻,其内部产业环节及其发展情况如图2所示。
在产业环节的设置方面,迪拜健康城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研发环节的重视,这种思路贯穿了健康城从开始筹备到后续发展的整个过程。健康城最先引进的项目就是与哈佛医学国际部的合作项目,以研发为旗帜开启了全面发展的序幕。目前健康城在医学研究上的合作伙伴包括哈佛医学国际部、波士顿大学牙科医学研究实验室等全球领先的医疗研发和教育机构。此外,健康城利用宽松自由研究环境的打造以及世界领先的医学仪器的引进不断吸引有名望的科学家到此开展研究。健康城核心环节的产业活动提供常规性医疗服务、替代性医疗服务及度假疗养社区三类主要的医疗服务,各个类型内部又包含了多种选择,这种“广泛选择”的发展思路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偏好,保证健康城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大量消费者,保证发展初期阶段门槛规模的实现。而健康城高端定制性的服务机构也成为了吸引高端医疗旅游人群的重要亮点。除此之外,健康城还会为重点客户提供一站式全包服务,签证及政府相关文件都可以委托给专职人员进行办理。针对高端人士的紧急医疗需求,健康城甚至增设了直升机等定制型服务。与研发环节和核心环节配套,健康城的支持环节主要包括相关服务机构和管理中心政策支持两种类型。
健康体检工作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检业务应该由原来的就体检而体检向体检全过程发展,它包含三个过程:体检前服务、体检实施、体检后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与管理。提升健康体检概念,可以促进人们健康,预防疾病发生,因而宜开展健康会员俱乐部工作。
――体检工作由服务型走向质量控制型
体检对象为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策略,健康产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体检质量,防止漏诊、误诊、错诊,做到取信于民,充分体现质量是生命线,质量是综合力。让社会公众认同健康体检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发生、降低医疗开销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健康产业管理由松散型向电子信息化发展健康产业要确保标准化、程序化、规模化、品牌化,必须改变过去的“人管人”模式,向现代电子信息化转变。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健康资料分析、网络信息等等,防止各种“意外”或“危机”发生,保持健康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健康产业走向市场化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健康产业较为成熟。商业健康保险、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健服务、生物医药技术、医疗设备生产,都是它的核心领域。
在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十分发达。一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它的“分量”:2010年,健康保险机构已超过400家;2009年,保险收入约80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5.6%;2007年,带动就业4万人,占当年就I总数的0.3%。
不仅如此,商业健康保险在直接推动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健康管理服务的广泛应用。
健康管理服务被喻为美国健康产业的“潜力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其中,“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是健康产业最大的门类,占整个产业产值的50%。
重视家庭、社区的健康关怀,注重疾病的预防控制,是美国人的健康理念。“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除全科诊疗外,很多时候是在进行居民健康促进、慢性病风险管理。这类风险管理与临床医疗体系结合紧密,服务所收集的数据直接为病理研究提供支撑。
此外,第三方健康公司也会通过“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提供电话健康顾问服务,建立健康档案。
美国健康产业的欣欣向荣,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积极引导。以药品研发为例。美国的药品研发,特别是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位居世界首位。
据美国药品研究和生产协会的统计,2010年,美国药品生产的研发投入共计674亿美元。而《制药经理人》杂志的数据显示,2011年,世界医药公司前十强中,有六家是美国公司。在世界生物技术领域研发机构中,美国公司占比更是高达80%,且持有大多数新药的知识产权。
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的是积极引导。除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政府与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必不可少。
美国政府对健康产业的重点领域提出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如《21世纪发展规划》提出将生物制造技术作为战略技术,《生命科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路径,并进行了资源部署。同时,政府还通过设立经济开发鼓励项目,减免研发企业的税收,或者通过立法和反垄断来维护和监管市场秩序。
与政府的宏观管控不同,美国专业、独立的行业组织的监管,则延伸至健康产业的不同领域和各个生产环节。
管理式医疗组织会对日常健康服务成本进行控制,专业标准评审组织会评议医疗照顾服务,或对接受医疗技术计划的病人受到的服务开展评估……
作为中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人寿)布局老龄化产业,前瞻“大健康”市场持续已久。
2015年4月23日,中国人寿旗下国寿社区健康养老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简称国寿社区)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该项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健康养老示范工程,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构建“养护+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养老体系。
在人身保险和投资理财需求方面,中国人寿的传统和核心优势明显。以中国人寿与深圳市的上述合作为例,如何联动保险业、医疗健康、金融以及政府机构,探寻“大养老、大健康”方案成为中国人寿前瞻养老产业布局,履行保险业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议题。
“三点一线、四季常青”
中国人寿启动“大健康、大养老”战略布局,充分依托保险主业的健康管理优势,把健康养老产业作为保险服务的有效延伸,打造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优势。
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及其子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22465.67亿元,位居国内寿险行业榜首。据中国人寿官网介绍,该公司向个人及团体提供人寿、意外和健康保险产品,涵盖生存、养老、疾病、医疗、身故、残疾等多种保障范围。
更具体来看,中国人寿通过整合国内外知名医院、医疗服务机构、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养老服务管理机构、养老核心地段土地等有限优质资源,并以新“国十条”颁布为契机,为广大投保人提供专享的全方位、一站式、优质高效保险健康养老服务。
2014年11月,由国寿投资公司专业运作,国内养老方面规模最大的中国人寿北京健康养老体验中心在北京大兴顺利开业,苏州阳澄湖项目合资管理公司完成设立、天津空港项目新的医养结合养老产品线也即将建立。同时,海南、贵州、北京项目加速推进,“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据了解,中国人寿在北京、海南等地的试点项目将围绕居家、机构、社区建立连续的服务节点,形成活力养生、健康养老等不同的服务产品,协助政府构建层次多样、品质优良、普惠适民、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探索养老健康全产业链
此外,中国人寿主动探索开展包括养老金融、养老养生服务以及医疗健康服务等在内的养老健康全产业链服务,使养老金的资金管理与养老健康服务有序衔接。中国人寿联合各相关方共同打造健康养老示范工程,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构建了“养护+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养老体系。
在健康服务领域,中国人寿与国内外顶级医院、健康服务管理机构以及与医疗健康有关的金融机构广泛接触并开展合作,战略入股香港上市公司康健国际医疗;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
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未来政府社会养老压力,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以前述合作项目为例,业内人士表示,福田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最大,养老压力与日俱增。
目前,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有6.4万人,占比7.6%,预计未来5年,将突破9万,占比近10%,进入老龄化社会。福田区近年大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引入国寿养老服务后将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DOI]10.13939/ki.zgsc.2015.46.136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 [1]。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产业与医疗服务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构成了健康产业的四大基本产业群体[2],其服务链中包括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健康教育组织、政府机构和健康管理行业组织、学术研究组织等[3]。
1 国内外健康管理业规模和进展情况
目前美国已有八百余家专业健康管理公司,从2000―2010年,美国健康产业的消费由2000亿增长至1万亿美元,有1/7的成年人口从事健康医疗产业。在欧洲,现有70%左右的企业雇主会为公司员工购买健康管理计划[4]。在日本,总人数不到两亿的日本却有60 多万名营养师提供专业健康管理服务[2]。与国外相比,我国健康管理业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2013年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约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1]。到2020年,健康管理相关产业,包括老年病、体检等项目总计规模将达到1万亿[5]。
2 我国健康管理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标准缺失,行业乱象突出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业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专业规范和技术标准作为整个行业的行为准则[6]。如在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健康信息数据管理等方面均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7];在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资质、准入、继续教育、再注册上标准建设滞后[3]。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缺失,也导致了健康管理服务市场的混乱。从事健康管理服务的机构资质与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健康管理企业和相关产品商业信誉较低[8]。
2.2 产业促进政策和多元补偿机制未有效形成
在对健康管理产业的投入上,由于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健康管理机构、医院、消费者、保险公司等相关方都应该为其进行投资,但目前相关导向性政策尚未明晰,各利益相关者无法达成共识以形成相应的投入与支付机制[9],尤其是保险业尚未成规模的进入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对个人的健康消费难以提供实质性的支持[7][10]。
2.3 行业发展模式单一、服务对象局限
目前行业以与医疗服务有关的健康体检和慢性病方面的健康管理为主要业态,而在健康教育、风险评估、疾病筛查等方面还不完善,未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健康服务[11]。在服务对象上,目前我国开展的健康管理只覆盖了有限的人群,不能满足普通群众对健康管理有效和便利的需求。数据调查显示,现阶段全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与美国70%的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完善的服务相去甚远[12]。
2.4 健康管理资源没有实现有效共享
各健康管理机构,即使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也很难得到医疗机构提供的充分、持续性和多元化支持。在专家资源方面,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匮乏,高层次健康管理团队更是难以形成[6]。中国健康教育协会相关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需健康管理师大约200万人[13],而目前我国从事健康管理行业的人数仅为50万人。同样健康管理机构信息资源也极度缺乏,由于很难获得患者前期在院住院信息,各机构难以对患者进行后续的医疗服务和有效的健康指导[6]。
3 促进我国健康管理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建设,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有序发展
各级政府应逐步建立健全健康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快健康管理各项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行,从而在法律上和制度上确保各项健康管理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健康管理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对于健康管理市场出现的混乱情况,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一是应加强对健康管理机构执法和监管;二是充分借助媒体,加大媒体监督力度,对于打着健康管理旗号的不法机构和不法行为进行曝光;三是帮助国民提高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四是要推动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行业声誉 [14]。
3.2 强化产业政策支撑,构建以保险业补偿为核心的多元筹资渠道
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将对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支持可包括:推行国家层面的健康管理计划[15];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广健康管理(体检)适宜技术和推行产业鼓励政策、加大预防保健的投入等[9]。在系统构建健康管理产业发展支撑政策的同时,也应建立多元补偿机制,做好对各项政策执行的经费保障。在这过程中,应尤其重视保险业在健康管理筹资渠道中的作用,积极引导保险业在健康管理领域中的布局。从国际健康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保险业出于自身经营安全与利益的需要,会加强对医疗服务成本的控制和管理[6],因此全面进入健康管理领域将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也将促进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形成[16]。
3.3 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满足群体对健康管理广泛性和多样性需求
在服务模式上,我国可参考美国健康管理的发展经验。在美国,如果提到健康管理,人们会想到疾病管理、二次健康福利、第三方管理、IT解决方案、HMO组织、PPO组织等,而我国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健康体检方面[9]。在服务对象上,健康管理机构可通过逐步与企事业单位或社区建立契约式合作关系,从而扩大健康管理的人群覆盖范围,形成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网络[11]。
3.4 优化健康管理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一方面,各地应整合区域内健康管理专家团队、病患信息等优势资源,使各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的健康管理机构均能够共享共用。另一方面,通过品牌建设,加快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内部整合。逐步在区域内建立健康管理服务的大型品牌企业,在市场中形成以品牌公司为主的格局,这也将产生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市场优胜劣汰[8]。
参考文献:
[1]白书忠.我国健康服务业与健康管理的创新发展[J].健康管理,2015(1):11-14.
[2]吴之杰,郭清.大数据时代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4(6):14-16.
[3]左英.国讯医药健康管理项目规划及实施保障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4]田小康.医疗物联网智能健康管理模型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5]武留信.中国健康管理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J].中国信息届(e医疗),2010(1):38.
[6]郝璐.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北京:医学院,2014.
[7]陶呈义.浅谈现阶段对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的投资与建设[J].中国卫生产业,2006(8):92-94.
[8]封欣.5000 家健康管理机构面临洗牌[N].东方早报,2008-02-23(23).
[9]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28(1):12-15.
[10]符美玲,冯泽永,陈少春.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233-236.
[11]杨智尧.“健康管理顾问”商业计划书[D].兰州:兰州大学,2011.
[12]尹颖.健康管理理念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1.
[13]张静芝.健康管理在保健品营销创新策略中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一、健康产业的含义和统计分类
健康产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健康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可以将健康产业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共57个行业小类。
表1.国家统计局健康产业行业分类
二、2015年渝中区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一)单位数量不多,行业覆盖较为齐全
2015年,渝中区健康产业法人单位631家,占全区总量的2.9%,其中,非企业单位193家,企业单位438家,规模以上企业单位53家。从构成看,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单位数量最多,达297家,占总量的47.1%,其次是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达252家,占总量的39.9%,健康保险和社会保障服务数量最少,仅3家。分地域看,两路口以150家单位高居榜首,其次是解放碑(117家),第三是大坪(97家),化龙桥数量最少,仅7家。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渝中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健康产业体系,涵盖了《健康产业分类》15项行业分类中的13项,覆盖率达86.7%,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二)经济总量大,医疗卫生是产业主体
2015年,渝中区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74.7亿元,占GDP的7.8%,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医疗卫生服务是产业主体。渝中医疗卫生资源丰富,传统优势明显。2015年,医疗卫生服务业法人单位79户,创造增加值48.8亿元,占总量的65.3%,远超其他3个板块,成为绝对的产业主体。可见,受传统产业发展结构影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基础雄厚,构成了全区健康产业最主要的部分。
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是两大支撑。从目前的产业构成看,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板块全部由健康相关产品的销售业构成,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主要由政府与社会组织健康服务、健康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等三个行业构成。2015年,两大板块分别创造增加值15.1亿元和10.9亿元,占总量的20.2%和14.6%,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是发展短板。从目前的发展水平看,在区保险机构基本从事较为传统的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不开展或只零星开展健康和意外保险,专门从事健康和意外保险的机构没有,社会保障类机构数量也很少。2015年,该板块创造增加值仅占总量的0.01%,规模微乎其微。可以说,该板块的发展存在缺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
(三)从业人员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2015年,健康产业从业人员共计4.0万人,占全区总量的6.5%,其中,医疗卫生服务2.5万人,占比最大,达62.5%,其次是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达0.9万人,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人员最少,仅45人。
(四)规模以上企业发展较快
1.企业数量迅速增长
2015 年,全区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53个,其中,健康产品销售类40家,医疗卫生服务8家,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5家。单位数量占全市比重为8.5%,较2014年增加11个,增长26.2%,增速较全市高8.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增速(6.4%)19.8个百分点。
2.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占产业总量的22.5%,其中,批发零售业占绝对优势,达14.3亿元,其余行业合计2.5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7亿元,,占全市24.7%,较上年增加53.0亿元,增长35.4%,增速较全市快19.2个百分点,较全国(13.0%)高22.4个百分点。亿元以上企业共17家,占规上总量的32.1%。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有5家,分别是: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医药集团医贸药品有限公司、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医药集团药特分有限责任公司,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12家。
3.就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2015 年,全区规模以上健康产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 0.9万人,占全市14.0%,比上年增加0.1万人,同比增长20.5%,增速较全市慢4.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增速(9.2%)11.3 个百分点。
三、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服务,为医疗机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从交通配套、市政配套、服务配套等多方面入手,为在区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甲医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来渝中看病的患者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尽量减少大型医疗机构的搬迁和外区医疗机构的分流,从而保证医疗卫生行业的稳定发展,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招商引资,吸引健康保U类机构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