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09:22: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监理工程师职业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知识及知识
(一)知识
在农业社会,土地与劳动力的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工业时代,以石油为代表的物质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
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从知识归属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从知识的属性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可以编码,可以记录的知识,其传播空间理论上可以不受限制。而隐性知识则指难以编码,一般只能通过面对面交流进行传播,在传播空间上有所局限。个人知识一般以隐性知识为主,而组织知识基本都是显性的。根据Delph
(二)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以增强竞争
知识管理大师达文波特(Davenport)认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
积极实施知识管理的IT巨头微软公司指出知识管理的关键是“组织、流程和技术合成一体
尽管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分析以上学者
第一,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重点在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
第二惠普公司,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因为信息管理重在对信息——显性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
第三,正如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所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转移、
二、知识管理发展与存
(一)知识管理
斯威比(Karl E. Sveiby)博士在1986年到1990年一系列著作(《知识型企业》,1986;《知识型企业的管理》,1987;《知识管理》,1990)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开创者。从各国知识管理的实践看,知识管理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到1990年),此阶段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认识。第二阶段(1991年到1997年),此阶段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动知识管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微软和IBM等著名IT大公司纷纷开始实施
(二)企业知识管理存
如上所述,自1998年以来,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理论界和工业界对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及其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众多企业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KMS)及子系统(如客户知识管理系统,CKMS)。但由于知识管理不仅仅涉及技术,还与企业管理流程、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有关,是
实施知识管理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与企业高层战略、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文化、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方面关系密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因
商业目标不明确。正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主任欧戴尔(O’Dell)指出那样,知识管理无法在企业有效推行的首要原因是:“推行者不能将知识管理与真正的商业目标连接”。实践中,大多企业认为推行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知识”或者管理“人”,认为只要实施
在企业组织文化层面,知识共享机制不畅通。知识管理自1998年伴随着知识经济进入我国,到现在不过10年多时间,应该说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留一手”等传统观念在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为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制造了的困难。同时,知识共享的激励和
知识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很多企业在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选择了众多不同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HRM等。这些系统间缺乏任何联系,无法
三、实施知识管理的关
随着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如联想的知识库专用系统——专家库,对于隐性知识显性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惠普公司,有效地降低了重复劳动,避免了组织失忆。青岛啤酒共识通过在企业内部网上建立跨部门的知识频道,改善了部门间的知识转播模式,有力
(一) 知识管理的关
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success factors, CSFs)是确保管理者或组织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知识管理的CSFs可视为确保知识管理成功而必须关注的重点要素或行动[1]。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提炼。
表1 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
层次
要素
策略与规划层
知识管理必须配合企业经营战略
组织与制度层
建立了知识管理组织并确定了负责人
有专门知识团队研究和设计知识管理方法
具有制度保障知识贡献和共享
知识共享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
技术平台层
建立了分类存储知识的企业知识库
建立了沟通与交流的知识协作中心
建立了保证知识沉淀、共享、传播和交流的信息技术平台
br> 识管理遇到了一定的挫折,但这不能全部否定惠普进行知识管理的经验。同时,这也再次印证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理;基于培训师网上讨论库的产品知识汇总数据库;基于工艺流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全球网上共享知识中心等。同时,积极对员工积极IT技能培训,为全公司开展知识管理铺平了道路。
公司内部的共识是:要成为管理者,只有通过讲课等形式与大家分享经验,扩大自身影响力。惠普还把这种分享与和员工的个人业绩评估紧密结合。员工乐于分享,将获得额外的加分。另外,惠普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名誉上的鼓励惠普公司,对那些乐于与大家分享知识员工个人铭牌上加上星形标志,同时在物质上加以奖励。
的负责人——CKO(首席知识官),从组织和制度上积极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
和管理方法参差不齐的问题等。同时,从这些问题和具体业务需求进行驱动去寻找知识管理要管理的内容,如:从产品销售中相关知识的传播,找到的关键问题是培训师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效率。这样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一致,同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为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打下了战略基础。
首先,施工企业要加强对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宣传力度,使员工真正认识到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要仅仅重视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要重视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其次,重视成本预算编制。企业一定要在了解自身发展状态的前提下,编制出与企业实际的施工进度相适应的预算,防止成本预算编制流于形式。再次,在施工材料的领用和费用支出方面要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并做好记录。最后,切实认识到成本管理和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各个部门之间一定要加强沟通交流,避免出现单打独斗的情况,使成本管理和控制切实落实到位。
二、提高成本管理和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
成本管理和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范围较广,专业性也较强,相应的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是,目前很多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团队是根据某一次工程临时组建的,并且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专业知识,使成本管理忽然控制的水平低下。首先,施工企业在组建成本管理和控制团队时一定要选择具备成本管理和控制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其次,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有关内容,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同时还有严格对这些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最后,实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责任制,规定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端正管理人员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态度,迫使其积极主动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三、做好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做好招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主要是指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合理的进行工程报价。施工企业在投标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合理低价原则,切不可为了赢得竞标就盲目的压低报价。否则不仅会违反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还为以后的工程建设埋下安全隐患。比较常用的报价方法有增加建议方案、多方案报价法、突然降价法等,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要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报价方法,尽可能的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四、注重合同管理,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是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主要手段。首先,施工企业要重视合同管理,并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合同的审核与签订。其次,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管理的一切有关内容做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保障合同管理有法可依。最后,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的监督机制,对合同管理实施有效的监督,对有可能损害本企业利益的地方及时做出反应,以减少损失,争取使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
五、量化施工现场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指标
在成本管理和控制中,一定要做好成本管理指标的量化工作,切不可泛泛的以成本降低率来考核成本管理的效果。首先,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企业一定对项目成本进行详细的预测和计划。注意将成本管理的目标层层细化,并与经济利益相结合,最终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其次,施工企业要制定自己企业的“企业定额”,使其成为施工企业衡量自身成本管理的指标之一。
六、树立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意识
施工企业一定要树立起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意识,切实认识到成本管理不完全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它需要整个企业的全体参与,特别是要强化技术部门的成本管理意识。首先,技术部门在参与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施工方案、材料选择、工程进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力求达到保障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其次,技术部门要加强与成本预算人员的沟通,使其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做到不丢项、不落项,进而为工程索赔争取最大利益做好保障。
七、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
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质量。因此,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施工企业加强成本管理至关重要。首先,对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做出详细的规定,并签订责任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与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福利挂钩,以此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成本管理的质量。
一般来说,工程造价就是建筑工程的总费用,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水平,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对成本加以重视,如果企业对成本没有一个完善、健全的认识,不仅无法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使建筑施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举步维艰,从而失去有利的竞争条件。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造价管理中,成本控制的相关举措还存在着不成熟、不科学的管理方式,该现状进行成本控制展开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筑施工企业造价管理中成本控制概述
造价管理并不是某个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而是一个建筑施工项目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存在的,造价管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建筑施工项目的造价问题,从而为企业实现效益提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从当前来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对总包形式的造价管理模式还不甚了解,这也是企业造价管理水平长期停留在原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施工造价管理的主要措施就是针对其成本控制来制定的,企业提高了对成本的控制力度,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一个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有助于对建筑工程进行全方位控制,不仅能够大幅降低企业投入成本的力度,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也是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
控制成本说到底就是控制工程的总费用和相关工程税务,从而达到企业利润的提升。建筑工程中的企业成本,包含了直接成本和非直接成本两种概念,首先,从直接成本来看,直接成本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建筑施工的基本费用,包括建筑材料、施工设备以及施工人员等必需费用,另一部分主要以工程技术为主,而且由于每个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工程技术的费用也是有所区分;然后是非直接成本,非直接成本与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关,企业管理的经费都是从非直接成本上扣除的,同时,根据各地区对建筑工程的政策内容,企业还需要对上级部门交纳一定的保障金。
三、建筑施工企业造价管理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侧重点出现严重失误,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将施工阶段的工作内容放在建筑工程的第一位,而本来应该得到重视的内容,比如设计方案的审批、预估等步骤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某个工程项目时,必须对工程合同、设计方案、工程的周期以及成本多少等情况做出主要分析,但是从目前来看,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妄自菲薄,进行成本预算时脱离了市场的规律与准则,对市场价格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缺乏对所有成本的控制措施,导致实际成本预算过低或是过高,使建筑施工企业无法实现获取经济效益的目标,其亏损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的。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缺乏有力的成本控制措施,管理水平与实际要求相去甚远,在进行施工管理时忽略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再加上施工时可能出现的人力、物力在管理上出现的隐患,一旦施工完成后再予以解决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从整体来说,建筑施工企业在重视施工技术的同时也要对成本问题着手控制,提高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使企业在经济利润上能够有所收获。此外,高水平、高质量、高素养的施工团队也是企业成本控制在关键所在,建筑施工要求管理与技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如果二者脱离联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正常进展,也会严重阻碍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进行,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而谈了。
四、解决建筑施工企业造价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方式
(一)遵守成本控制的规则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中,管理人员主要通过施工时各部分的成本控制入手,在建筑工程的初期阶段,必须对成本的控制采取合理的规划措施,建筑施工企业在遵守成本规划的前提下开始工程建筑施工,使建筑施工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做到有章可循。建筑施工在造价管理的工作中,为了降低施工企业的成本投入,就必须要对施工人员采取管理措施,严格监控施工的每一项环节,利用专人专管的形式对建筑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管理。此外,建筑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存在预算不足的情况,如材料、工程技术以及施工人员等需要的相关费用,都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对策,为了达到建筑施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目的,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采取科学、有效、合理的解决手段,不仅保证了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也为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效益上能够有所斩获。
(二)严守施工合同的内容
施工合同对于施工双方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人员在落实合同之前,必须参照有关法律来执行,使施工合同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施工管理与施工合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施工合同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那么施工管理工作也失去了基本意识,所以,为了确保施工合同能够符合甲、乙双方的要求,使企业造价管理能够得到充分保障,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面临工程造价问题时必须依律执行。一般来讲,建筑施工合同应该有着以下的内容:建筑工程的信息、施工周期、费用结算以及质量审查等内容,确保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受法律保护,一旦承包商有不法行为,合同的作用便体现出来。
(三)施工时期的成本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可以采取两手准备,首先是在宏观上对建筑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其次在微观上对施工时期的成本加以控制,从而实现“以点及面”的过程,所以施工时期的设计与安排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够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投入,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为了对施工时期的成本进行控制,必须在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严格监控施工进度,加大管理力度,因为施工进度的延长意味着各项费用支出都会随之增长,使企业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所以必须对施工进度加以重视,确保施工进度与施工成本能够有机结合,建筑工程质量能够有所提高。此外,质量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确保每一个环节不会出现纰漏,工程环节出现不合理现象,需要立刻纠正并做出更改措施,如果在竣工时期某一个部位进行修改,那么影响的不仅仅是局部,而是整个建筑工程。
(四)施工材料的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时,一定要对材料的价格有所掌握,根据市场上提供的材料作为主要参考目标,材料购买时需要对不同的厂家价格一一比较,将材料的性价比视为采购材料的第一准则。材料抵达施工现场时,为了确保材料能够符合建筑工程的具体要求,必须对材料进行二次试验,如果在施工时发现材料质量出现问题,不仅需要二次采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展也会起到直接的影响,使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效益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最终目标。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造价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注意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夏斌.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
[2]刘春苗,詹冬.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浅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5(6).
[3]杨才清.浅议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1).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当前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对建筑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1 工程质量管理定义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广义的工程质量管理,泛指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其管理的范围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指的是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
2 房地产企业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意识薄弱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人员只注重开盘、交楼等目标的达成而忽略工程质量管理。在工程进展过程中,由于不重视对质量的管理,造成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制的不健全。另外没有把工程质量控制摆在首要管理制度上,造成质量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摆设,没有真正的运用到建设工程当中,造成工程项目质量问题频发,无法保证工程的优质建设。
2.2 设计阶段对工程质量关注不足
质量管理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设计阶段很多企业会把成本控制作为重点,与此同时却忽略工程质量问题的解决。对于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因为要加速资金回笼,整个开发的进程非常快,花在设计的时间也会比较少。设计主要包括方案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阶段通常花费时间比较多,这样就会导致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时间所剩无几而导致设计质量不高、漏洞百出,从而影响现场质量控制以及有效的成本节约。
2.3 全面质量管理流于形式
提高组织质量管理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其要求是全体员工都要参加,然后将质量管理作为中心来进行展开。随着人们对住宅质量要求的提高,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可是在很多房地产企业中并没有把其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推广而是仅仅限于形式。当房地产企业进行考核时,他们主要是针对部门的核心业务来进行,但是对于工程质量就只与项目部的相关人员有关系,这样根本就不能把全员调动起来参与工程质量管理。
3 解决房地产企业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提高各级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管理的效果。因此必须让施工人员牢记“质量第一”的观点,将质量创优意识让员工时刻牢记。
(1)把质量责任制落实到管理人员,让每个施工人员都有质量管理意识,保证好每个施工过程以及环节的相关质量。要对施工人员不断加强相关的质量意识教育,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讲解和指导,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施工人员的思想观念,要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全新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理念。
(2)建立质量考核制度。通过对施工人员培训、考核,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精心施工,消除在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通病,保证施工质量。
(3)加强对于施工和质量管理人员的约束和监督,制定严格的相关规章制度,奖惩结合,对于有贡献的人员要进行奖励,同时,对于的人员要进行严厉的惩处,造成相关质量问题的还要坚决追究其相关责任。
3.2 设计阶段的工程质量控制
负责设计的人员需要先把建筑工程项目了解清楚,并按照其要求来做,在与开发单位有了一个深入的沟通后再根据当地的地质、气候以及建造结构等相关条件设计施工图纸。设计人员将图纸设计完成后,不应马上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应对图纸进行会审。组建好会审小组进行会审,并且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这样就可以在最早的时间内发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构造不规范、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修改。
3.3 加强全面化的质量管理
(1)集成化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的集成化有项目各目标的集成、项目各参与方的集成、工程质量形成各阶段的集成等。因为每个参与的质量目标都不一样,所以不能对项目的质量来进行有效的管控;但是只要有一个个体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项目质量,而且还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因此在确保专业分工的基础上,要保证工程质量管理从整体上出发,所以对项目各参与方的集成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工程质量不仅取决于本阶段的管理,还取决于上一阶段的工作效果和两个阶段的信息交流情况。大型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确实需要快速完成项目的开发,这是无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实行对项目目标的集成化管理,可以把质量、进度、成本三大目标进行很好的协调,在保证了项目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将工程质量目标实现;而在项目各目标的集成化管理中,项目经理就应该发挥好整合资源和协调的作用,让各部门服务于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2)标准化管理
房地产企业工程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主要有工程质量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产品的标准化、工程质量标准的标准化、工程质量保证措施的标准化等。当前大型的房地企业都已初步完成了产品的标准化,包括了很多产品体系,并在不同的城市进行复制性的开发。产品的标准化可以加快开发的速度,还能减少突发性问题出现的概率,这样就使得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产品的质量。可以根据不同业态的特点来建立工程质量标准的标准化来统一工程质量评估体系,从质量管理行为、实体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对工程质量进行多维度的评估。
(3)精细化管理
要做好前期的工程策划以及做好工程质量的预控是房地产企业工程质量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策划是指根据建设工程总体目标要求,按照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将建设项目来进行系统分析,把建设活动的总体战略来进行运筹规划,同时对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作预先的考虑和设想,这样有利于在建设活动的时间、空间、结构三维关系中选择最佳的结合点重组资源以及展开项目运作,为保证项目获得满意可靠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就做好详细的规划,并细致分析工序的搭接、工期、工艺、质量保证措施、注意点等,这样有利于在过程中以此为依据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例如,很多企业会为了销售以及增长的需要,去追求项目的进度,可是在一些条件下,追求进度是可以事先通过优化工序,改进工艺等条件去实现的,其并不一定会影响到质量,关键是要把前期的策划以及现场的协调做好。但是这方面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不断的完善整个体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工程项目中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利益和竞争力,还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如果发生严重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后果十分严重,所以一定要做好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的研究工作,落实工程项目质量监管措施,同时积极优化改进有效的措施,为消除工程项目质量问题打下基础。
为了提高石油企业的整体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需要研究职工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研究减轻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
1.职工心理压力的形成
心理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拿破仑·希尔认为:压力“是身体对一切加诸其上的需求所作出来的无固定形式的反应”。也就是说,任何加诸于身体的负荷,不论是源于心理方面,还是物理因素,都是压力的来源,就会引起“一般适应综合征”。
1.1安全生产带来的职业压力是职工心中的无形压力。
安全是企业头等大事。企业生产调度是否科学、生产组织是否合理,作业流程是否规范不仅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到广大消费者利益甚至是生命财产的安全。任何环节出现技术问题,任何一项管理出现漏洞,任何一个现场作业人员工作疏忽、违章违纪,任何一个治安环境出现盲点,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在职工心目中安全就是天,安全责任是职工最大的责任。职工在安全问题上心里最敏感,每时每刻心里都惦记着安全:怕事故影响企业安全记录;怕因为事故影响企业的声誉;怕出事故砸了自己的饭碗。这一系列的“怕”像无数把刀一样悬在职工的头上,无时不让职工的心里发紧,造成职工心理紧张和烦躁。
1.2企业改革、调整带来的竞争压力是职工心中的头等压力。
近年来,由于石油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布局调整、机构重组、人员分流以及企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其中一部分职工被迫离职离岗,有的会面临新岗位新工种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有的会下岗待业,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收入减少,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因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岗位竞争的压力,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紧迫感、压力感和危机感。面对岗位竞争的压力,不同年龄段、不同工种、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态度。有些职工还利用业余时间抓紧时间自学技术、苦练基本功;有些没有竞争优势的职工则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形成心理压力。
1.3异地工作两地分居带来的家庭生活压力是职工心中的沉重压力。
石油企业职工异地上班、异地作业比较普遍,特别是企业布局调整、连锁经营、境外工程技术服务等带来很多职工长年工作在异地,甚至异国。职工异地工作,只有周末或更长时间才能和亲人相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牵挂亲人、老人子女照顾问题,夫妻分居带来的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在职工心中久而久之累积成了心理上的压力。而目前消费品物价上涨过快、购房困难、子女就业艰难等让很多普通一线职工感到家庭经济生活压力偏大,昔日国企职工曾经有过的自豪感已不复存在。
1.4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及高速度快节奏带来的压力是职工心中的现实压力。
现代石油企业生产环节紧密衔接,工作流程紧凑,稍有疏漏就可能酿成大祸。很多流水线24小时运转,各岗位人员不允许分神,不允许差错,特别是那些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人员、重要部门的生产调度指挥人员,关键岗位的作业人员的精神紧张和疲劳程度,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想象的。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对各项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系统性、对生产组织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都达到极高的程度。因而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要求也前所未有。而职工现有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与这些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为适应要求,各岗位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在短时期内强化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这一切对相应工作岗位的职工来讲,无疑构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当然,这和每个职工的个人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个人生活态度以及对压力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
2.建立健全石油企业职工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
我国目前还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职工的心理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应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职工因为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日益增多。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组织援助的方法缓解职工压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和措施:
2.1转变思想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加强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应对职工整体心理压力问题所采取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企业应大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借鉴一些著名的现代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要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职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或咨询,对重点职工进行重点援助,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职工正视心理压力,挑战心理压力并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及时主动地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职工以必要的援助。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职工了解自身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理调适方法,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能恰当地进行自我调适,通过情绪转移、自我宣泄、改变认知、寻求支持等方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2.2建立心理引导机构,为解除职工心理压力提供组织保证。
企业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心理引导机构,通过培训考试使具有一定理论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达到心理咨询师水平。组织有针对性的讲座和培训,开设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定期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职工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职工心理压力的形成,有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得到缓解,有的却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难以自身解决问题。心理引导机构的介入就能及时根据职工的心理状况加以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减少心理焦虑的发生。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心态情绪汇集和反映调节机制,加强职工心态状况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职工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通过政策调整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消除不平衡感,促进职工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的不断累积,引导职工心态朝良性方向发展变化,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调适、自我和谐。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生活工作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尽可能地降低企业职工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职工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职工群众心理失衡、失调的诱因。并通过一定的工作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处理、权益保障的心理疏导长效机制。
2.3开展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活动,拓宽释放心理压力的渠道。
[分类号]F270
1 引言
在工程咨询行业越来越国际化的情况下,实施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工程咨询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致胜必需的策略。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50%的被调查对象(被调查的主要是建筑工程咨询企业)认为知识管理会带来对组织有益的新技术和过程。另有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工程咨询企业中有40%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知识管理战略,有41%的组织计划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学术界也非常关注工程咨询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很多学者研究的知识多基于工程项目中的显性知识,缺乏对工程咨询企业知识体系的梳理;知识的获取与再应用脱离了员工日常的工作,员工不愿意花费额外的时间进行知识寻找;在研究工程咨询知识流程时片面地注重某一个知识活动,比如知识获取或知识创新。将知识流程各个活动进行割裂。总的来说,工程咨询领域的知识管理战略实施还缺乏完整统一的指导框架。
本文拟在分析工程咨询行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策略。
2 工程咨询企业的行业特征
工程咨询是指为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集中工程专家的个人智慧和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提供的一种智力服务。工程咨询企业呈现出如下特征:①咨询工作牵涉面广,咨询知识具有密集型、复杂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各项工程中的决策与建议、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往往必须整合各种专业知识才能得以解决;②以项目流程为导向,组织其他业务流程为目的提供知识支持;③咨询方案的制定依赖于个人知识的共享和团队的合作;④咨询服务需通过应用现有知识并进行创新,从而最终实现知识商品化;⑤工程咨询产品产销直接见面,需要适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咨询过程需要与客户不断进行交涉,获取客户需求相关知识;⑥工程咨询过程呈现非线性、反馈性和相关性等特点,项目前一个阶段产生的知识是后续阶段的基础,项目后续阶段产生问题时常需反馈到前面的环节。
3 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策略
在综合其他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以上论述,本文从4个方面描述工程咨询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
3.1 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
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具有密集性、复杂性和交叉性等特征,要让员工在日常业务过程中轻松地知道知识位于何方,何时、何地为谁所用,就不能单单给出组织的知识清单,而必须告知知识使用的情境。同时,知识与业务流程的相关性在于知识服务于业务流程,业务流程为知识提供了情境。本文提出的知识体系是指基于业务流程所配置的一系列相关知识,包括知识层次、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见图1),而基于核心业务流程所配置的知识就是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知识体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避免片面研究显性或隐性知识的不足,同时围绕业务流程进行知识配置,将知识管理融入日常业务,减少员工因寻找知识而浪费的时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1.1 核心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是知识的应用对象,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工程咨询企业的业务流程中有些是企业常规的流程,比如财务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等,有些是企业所特有的业务流程。工程咨询流程则是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工程咨询流程是与工程咨询活动直接相关的一系列咨询活动,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4个步骤。
3.1.2 知识层次 工程咨询企业适应于团队工作,同时又需要个人知识的有力支持,咨询方案的制定依赖于个人知识的共享和团队合作。知识存在于从个人到团队到组织等不同的层次之中(见表1)。另外,额外的组织团队,比如专家委员会对工程咨询活动十分重要,企业需要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及时解决咨询项目中的疑难,对项目进行审核与监控。又由于工程咨询企业的产品是直接面向客户的,客户知识这类跨组织的知识对咨询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3.1.3 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是在一系列业务流程活动中使用的具体知识和知识类型,与知识本身相关。工程咨询企业知识的应用类型及其描述总结见表1。既然工程咨询流程是核心流程,那么咨询流程活动中使用和产生的知识便是核心知识内容,同时,作为以工程咨询项目为导向的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知识对核心业务活动起到了支持作用,因此也是必不可少的。
3.1.4 知识结构 知识能够显性化和结构化的程度不同导致其表现方式的不一致。本文使用两个维度来表示知识的结构,一个是知识的显性化程度,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另一个是知识的结构化程度包括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三个方面。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结构集中于非结构化的隐性知识、半结构化的隐性知识、非结构化的显性知识三个区域(见图2)。
3.2 知识流程的确定
要深入知识管理的实施,必须将知识管理各个阶段的活动视为相互关联的整体。工程咨询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明显不足在于片面探讨知识管理活动的某一个方面。工程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主要由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转移组成。基于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创新的本质,本文将Nonaka提出的知识创新模型与其知识管理活动相结合,提出工程咨询企业知识流程模型(见图3),使用知识外化和知识内化将知识管理流程进行划分,以表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转化的过程,这样既综合考虑了工程咨询知识管理活动的每一方面,同时也整合了各个知识活动之间的关系。
工程咨询是以项目为引导,基于团队合作而进行的。组织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对于出现的问题首先要进行相关知识的获取。隐性知识的获取通过个人、团队、组织或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这是一个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社会化过程;显性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已经被固化的知识,比如项目知识库、案例库等通过检索和知识筛选等步骤寻找到有效信息,这是一个显性知识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知识获取,个人项目经验得以增长,知识发生增值。
将获取到的隐性和显性知识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同时产生新的知识;捕获新产生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以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组
织,存入数据库,以便后续项目或其他工程项目使用。隐性知识的捕获与存储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而显性知识的捕获与组织可视为知识整合化的过程,存储后的知识为下一次知识流程循环做好准备。
3.3 核心知识体系与知识流程的集成
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围绕着核心业务流程展开的知识配置,知识流程与核心知识体系的集成则是围绕着核心业务流程展开的知识与知识活动的配置(见图4),是对知识的静态和动态属性的集成。事实上知识能够成为组织核心资产,并且进行自我增值,是得益于其静态和动态双重属性的相互结合。本文认为工程咨询从问题的定义到问题的分析再到问题的解决与固化都分别对应着一个知识流程循环,而咨询的整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流程循环过程。这样的考虑不仅符合工程咨询知识流程的实际运行,也避免将知识流程的各个部分随着业务环节的不同而隔离的现象。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对此部分内容再作阐述。
3.4 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法
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在这里本文仅考虑企业知识的分散与集中程度和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工程咨询企业需视其规模和部门的分布情况确定采用哪种形式的知识库。而知识管理系统缺乏智能性会导致员工因寻找知识而浪费时间,由于某些隐性知识本身不能结构化的特点以及工程咨询企业知识交流频繁的特性,应该适当考虑系统的智能化程度。系统的智能性的实现可以借助Agent技术。
4 案例分析――以JS电力设计院为例
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以下简称Js电力设计院)为国家甲级电力勘测设计院,其主要经营业务包括:电力系统规划、火力发电、送变电、通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测设计及岩土工程、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等技术和管理咨询业务。Js电力设计院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是以科技开发和知识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咨询设计企业,知识和知识资产是该设计院的核心资本与核心竞争力。
4.1 JS电力设计院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
Js电力设计院是一个以工程设计为主的咨询企业,工程设计流程是其核心业务流程。工程设计问题的定义阶段包括对客户需求的确认,这一阶段需要的知识层次主要是整个组织内部的相关部门,包括经营计划部、事业部,此外需要与客户进行不断的交涉,以获取客户对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和时间等的需求知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阶段包括工程设计策划、工程设计输入、方案的确定和成品的输出,其中方案的确定包含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知识层次集中于由项目经理、主设、设计人员组成的团队,当然也需要勘测部门等其他部门的协助;问题的总结阶段包括出版交付、设计确认、设计更改和后续的跟踪,涉及到的知识层水平主要是项目团队,同时还需要专家、政府部门等额外的知识层次的知识。围绕着业务流程展开的知识内容、知识层次的配置如图5所示,知识结构分布如图6所示:
4.2 核心知识体系与核心知识流程的集成
图7给出了Js电力设计院工程设计流程核心知识体系与知识流程的集成图。工程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包括知识获取、应用、生产、存储、转移、外化和内化的过程。如问题的定义阶段的主要业务活动是获取客户的需求,为了完成这个业务活动首先要进行知识获取。一方面通过经营计划部、事业部、项目经理之间的协作以及与客户的交流获取隐性知识,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知识社会化;另一面通过对存储媒介中知识的筛选和检索寻找有效信息,比如客户的网站,顾客的委托书、项目相关规定和标准文档、以前类似的项目库以及设计院的相关手册,进行显性知识共享与知识内化;将获取到的知识应用到客户需求界定的活动中,产生客户对项目的需求;对客户需求、在知识社会化过程中及内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进行捕获并组织成合同并保存,为后续的工程设计策划提供依据。这是一个知识外化和整合化的过程。由于篇幅限制,对于其他阶段的核心知识体系与知识流程的集成不再赘述。
4.3 技术问题
Js电力设计院的组织系统采用事业部门型和职能部门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工程项目采用矩阵式的组织形式。因此Js设计院须采用分布式知识库,这样才能快速、便捷地进行知识获取与共享,同时需考虑系统的智能性,比如自动向员工推送和保存知识等。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工期以及造价等问题和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密切,可以说,现阶段建设监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对监理工程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但另一方面,监理工程师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时可能面对的风险也逐步凸现出来,对此,人们的认识是非常不够的。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监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重视监理工程师职业风险的防范。笔者认为,逐步推行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将有利于我国建设监理事业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责任保险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职业责任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在个别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办了一些职业责任保险,主要包括律师职业责任保险、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医师职业责任保险、设计职业责任保险。中国首份监理责任保险于2002年在上海诞生,上海外建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取得了1000万元的监理责任保险。但上述职业责任保险尚处于试办阶段,远未形成规模。与其他险种相比,职业责任保险从总体上仍然是最为滞后的保险业务。
纵观几年的发展历史,我国专业责任保险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业务量极其狭小,与巨大的职业责任保险潜在市场不相适应。虽然我国的职业责任风险大量存在,职业责任保险的需求巨大,但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职业责任保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处于低迷状态,难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
(2)发展不稳定,无规律可循。职业责任保险自从在我国起步以来,一直在低谷中徘徊,保费收人等指标不是平稳地上升,而是上下波动,起伏不定,为保险人分析评估该险种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保险人目前在职业责任保险的风险控制上找不到规律,无法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职业责任保险承保办法以及其他实务操作规范,不能像其他险种那样放手经营。
(3)风险巨大,效益不佳。尤其是近几年,国内职业责任保险暴露出高风险的性质,赔付率居高不下,个别年景赔付率甚至超过1000l0,保险人几乎无利可图。为此,很多地区对这一险种望而却步,不敢问津,有限的几个地区开办这项业务,也是本着极其谨慎的态度。
上述特点,也可以说是我国职业责任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
(1)我国目前缺乏完备的法律制度,还没有足够的能够作为职业责任保险开办依据的各种职业责任赔偿条例。职业技术责任事故的处理,需要各种具体的法律依据。在我国,职业责任纠纷很大程度上依靠《民法通则》的损害赔偿原则来解决,各种专门的具体的法律、法规还很少。具体到建设工程监理,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建筑法》、《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有限的几个法规条例对监理单位的损害赔偿作了规定,但却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且赔偿数额相对较小,致使监理单位风险意识薄弱。其他行业也类似。这就使职业责任保险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依据,从而无法大规模开展。
(2)缺少权威的鉴定机构来明确判断职业责任归属,对职业责任纠纷进行仲裁。由于职业责任与专业技术有关,保险人不可能对各行各业所特有的专业知识像专家那样深人掌握,一旦发生事故,对于是否属于职业责任,是否应该赔偿损失,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是很难判断的。因此,必须有权威性的责任事故鉴定机构充当职业责任者与受害者及保险人之间的仲裁人,对责任事故做出科学的鉴定,才能明确责任归属,保障受害人的利益,从而有利于专业责任保险的发展。
(3)保险公司缺乏经营职业责任保险的经验,无法为投保人提供相关服务。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既懂保险又懂专业的人少之又少,因此难以为投保人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服务。而保险公司不承担任何保险服务的做法,也极易引起投保人的抵触情绪。即使在法规、政策等配套措施到位后,如果不尽早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将阻碍职业责任保险的顺利实施。
因此,受上述条件的制约,职业责任保险在我国发展缓慢,步履维艰。
三、我国职业责任保险的发展对策
1.完善相关法规和合同条件
监理工程师责任赔偿制度在立法上是否明确、完善,是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能否有效推行的关键。《建筑法》规定了监理责任赔偿制度,这是实行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规与之配套。此外,与FIDIC条件相比,我国的《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没有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做出规定,对其中涉及监理工程师赔偿责任的条款也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解释,使得我国现有的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障范围过小,不足以补偿由于监理工程师的失误所造成的业主和第三方的损失。应参照FIDIC合同条件,在监理合同中加入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专项条款,使职业责任保险真正为业主和工程监理单位所重视,全面提高监理单位的质量意识、风险意识。
2.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宜采取强制保险的形式。
这是因为:第一,从保险原理分析,责任保险的基本社会目标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如果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以自愿保险方式开展,则工程监理单位有可能不愿投保,保险人则有可能拒绝承保。这样,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将会降低。第二,从社会现实分析,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保险意识还不强,监理工程师制度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规范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的行为,实施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赔偿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靠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去贯彻落实。鉴于这些情况,只有实施强制的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才能确保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才能促进我国建设监理制度的完善。在目前尚无强制保险的情况下,也可以制定一些倾向性的政策,来推动工程监理单位投保的积极性。在这方面,上海市的做法值得借鉴。《上海市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参加监理责任保险的监理单位在建设工程监理招投标中享有优先中标权。建设工程监理评标方案应当有体现参加监理责任保险的监理单位优先中标权的内容。
3.建立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归属鉴定机构。
随着《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登记管理办法》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实施,监理行业不诚信行为再次被推到公路行业舆论的浪尖,监理工程师职业应当何去何从引发我们的思考!
1、公路工程监理行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公路工程监理行业取得的成绩
中国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制度始于1986年,是国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施工合同条件“FIDIC”条款的管理经验,通过引入工程监理管理制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进度,使公路建设项目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改革之举。
在公路工程行业推行监理工程师制度之初,国家聘请西方国家的监理工程师为国内监理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同时派去了一支业务水平高,个人素质好的技术人员配合工作,学习取经。在这一批监理工程师的辛勤工作下,涌现出来一批如陕西西安—三原一级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等优质工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和人才,监理工程师制度获得公路全行业的一致肯定,并迅速在全国推广执行,监理工程师也成为公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趋之若鹜的职业。
1.2 当前监理工程师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然而,随着国家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伴随着交通建设监理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监理工程师登记多家企业,监理人员在各监理公司无序流动,更换频繁,中标时的监理人员和到位人员不符,合同履约差,监理人员持假证,现场监理机构管理水平低,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项目管理中监理工程师的作用不断边缘化,现场管理地位不断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集中概括为监理工程师个人诚信缺失、监理企业诚信缺失。
1.2.1 监理工程师个人诚信缺失的原因
2000年以后,公路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当时利润最为丰厚的监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诞生,随着监理公司的迅速增加,高度竞争的监理市场导致中标监理费用持续降低,监理企业为了生存,也不断降低监理工程师待遇。以陕西市场为例,1997年陕西监理行业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年收入约为15000元到18000元,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监理工程师年收入是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倍,在公路行业中收入是最高的;到2010年,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年收入约为36000元到42000元,同期国家社会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监理工程师年收入是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2倍,但在公路行业中收入已跌至最低。由于监理工程师收入大幅降低,大批优秀监理人员纷纷改行。截至2011年,全国持有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资质的约5.8万人,执行岗位登记的仅3.3万人,这里面还包括虽登记但并未在工程一线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公路工程建设市场所需要的监理工程师数量与持有监理工程师资质的数量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而不论是监理招标还是进场后监理工程师履约检查,都要求监理工程师必须持有监理工程师资质,由于“监理工程师资质”资源的稀缺,监理企业通过监理工程师资质“一对多”的挂靠、持假证等来应对政府监督和业主检查的办法应运而生,具体就表现为监理工程师个人诚信缺失。
1.2.2 监理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由于公路工程建设市场所需要的监理工程师数量与持有监理工程师资质的数量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监理企业在投标时为满足公路工程项目招标规定以谋求中标,就只能按照标书要求逐一寻找所有符合资质、业绩要求的监理人员编入投标书,一旦中标到位监理人员必然和投标监理人员不符,导致合同履约差,具体就表现为监理企业诚信缺失。
1.2.3 监理工程师项目管理地位弱化和边缘化的原因
由于公路建设监理市场竞争激烈,监理费用不断降低,优秀监理人才大量流失,监理企业中标后选派的监理人员个人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必然大幅降低,这些监理人员在项目管理中由于个人工作能力的不足不能有效行使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所提供的监理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管理需要甚至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导致业主的不满意和投诉。为了弥补监理工作的不足,建设管理处一般都增设了与监理工程师职责重叠交叉的质量管理部或监理管理部,直接插手施工现场管理。如过去监理工程师可以直接行使的“暂停施工予以整顿”的权力、“单项工程数量审批”等权力悉数被业主收回,改为报业主批准,监理工程师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不断被弱化;在工程变更、单价审定等工作领域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更是不断被边缘化。
2、监理工程师职业制度改革的建议
公路工程建设领域引进监理工程师制度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已证明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如何加强、改进监理工程师的作用,笔者建议:
2.1 国家制定《建筑工程法》,从制度的顶层明确监理工程师的责、权、利,做到依法监理,彻底扭转监理工程师职业管理地位弱化、被边缘化的境况
我国建筑监理行业一直实行公司企业制度。监理企业按照监理制度必须拥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该行业工作人员,依据工作业绩和企业资质水平进行升级,从而开展下一级别的业务。该制度下监理工程师为企业的合同员工,工资、福利均由企业决定,各企业内部根据自身情况形成不同水平的福利待遇,因此,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开展就缺少独立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毫无规章可言。企业制度下形成的竞争,使得各监理企业为了揽到工程,无原则的降低监理费用,导致实际发到监理工程师手中的劳务费大打折扣,所以就出现真正有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证的监理工程师并不在监理企业工作,即所谓的挂靠现象,具体的监理工作是无证人员在完成。再则,企业制度下出现的监理行业****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本文从制度角度入手,尝试用“监理协会制度”来代替现有制度,将企业制度下的正确的部分在协会制度下继续运用,同时设计一些新的制度来解决问题。
每一位取得监理工程注册证人员必须将职业资格证在某个协会注册,由协会向业主介绍每一位监理工程师的情况,业主可以根据本单位工程建设的规模请求协会派遣人员数量,并直接按照国家收费标准支付监理人员服务费用,再由监理人员根据收入给协会缴纳一定比例的协会运营经费,但业主不得直接与监理工程师形成交易,否则视为违法,将受到相应处罚。
协会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工程监理人员实行基本的人事和业务管理,比如:监理人员的档案必须放于协会内,协会根据要求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协会负责审核申请加入协会的预从事监理行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其他服务人员的资格证书、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并负责本协会内从业人员的资格晋升和注册考试报名工作;协会为每一位从业人员建立工作档案,实行严格的工作岗位晋升制度,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晋级岗位级别,而不同的岗位级别直接和服务费用挂钩,这样只要一个人在这个行业里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坚守监理职业道德准线,其工作岗位就可以得到不断地晋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也就杜绝了****的诱惑,从而做到公正、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协会还负责对监理从业人员进行信用管理,如果发现监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反监理规范的现象,将对其信用记录进行修改,并反应给业主,这样业主会参考其信用等级决定是否聘用,而监理人员是否被聘用是直接和收入挂钩的,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监理人员违规的风险。
协会制度下的监理工程师职业管理使得监理工程能够独立的开展监理工作。该制度下,监理工程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标准不再由企业或者是协会来决定,而是变成一种固定的标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完全按照监理大纲来执行,一旦不能完成业主交予的任务,业主可以随时更换,从而影响到监理工程师的收益和声誉。由于协会不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内容形成任何的影响,所以监理工程师开展工作就相对独立,不再受来自于自身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协会制度下的监理工程师在业界的声誉比什么都重要。好的声誉会得到业界的认可,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等级,还可以承揽到工程,也就是收入会增加。监理工程师在此种制度下只要是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积累声誉,其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尤其是收入水平会得到很好的保障,这就减少了其违规的可能性,极大的增加了违规的风险,因为,此制度下一旦发现监理工程师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则监理协会将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轻则败坏声誉,以后必定影响到承揽工程数量,直接影响收入;重则被吊销职业资格证,从此不得从事监理行业。
协会制度下的监理工程师收益得到了可靠保证,业主所付监理费用90%以上为监理工程师所得。协会只是个组织单位,非法人单位,不存在盈利行为,即使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仍然需要所有在册监理工程师来决定。这样,高收入极大的减少了监理工程师违操作的可能性。
协会制度下监理工程师之间的竞争增加了,从而迫使其坚守操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以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地位。原有制度下监理单位的竞争不断激烈,而监理工程之间并没有形成竞争局面,导致监理行业人员虽多,但工作水平并没有很大的提高。该制度下,监理工程师成为人一生最高的最求,一旦取得行业内的职业资格,将终身受用,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越来越多,工作能力也越强,从而被聘用的几率也越高,收入也相应的增加,形成比较稳定的局面。
当前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既有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机制上需要探索和解决的制度上的原因。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整个监理行业的不断探索和调整,更需要各从业企业和人员的努力。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习国外相关知识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监理行业出现的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朱宏亮.中国式监理制度的未来之路[Z].
牛二萍.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及改进意见[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1).
黄洪刚,梁锋,蓝奇.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insurance supervision engineer occupation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engineer; occupation liability; liability risk and insurance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为监理单位提供一种专业技术技能,为业主单位提供高智能的管理服务,对工程建设实施专业化的监督管理。建设项目的质量、工期以及造价、安全、环保和健康等问题和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密切。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明显的作用。
一 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
监理工程师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及岗前培训教育,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社会公众对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术服务存在较多的依赖,监理工程师所从事的职业客观要求他们对社会公众担负更多的责任,如可能的民事责任、道义责任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本文的讨论仅仅限于职业责任的范畴。
建设监理是由监理工程师提供的一种专业技术服务,应用合理的技能,谨慎而勤勉的工作是监理工程师应尽的义务,在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是多方面的,其职业责任可以分为两类,即过失责任及合同责任。过失责任,是指监理工程师没有履行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履行的责任,或是做了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做的事,而这些过失恰恰造成了业主或第三方的损失,因此,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合同责任,是指监理工程师作为监理合同当事人的一方违背了合同的规定,没有适当的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从而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害,因此,必须依据合同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监理是一种需要多专业配合协调的技术服务,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往往是一种集体的行为,这一点又有别于其他,如医生、律师等专业人。我国的监理制推行是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组建监理机构并代表监理单位全权负责履行监理合同中规定的监理义务。总监在监理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监理服务的成效最终是由监理机构的整体服务来体现的,监理单位和总监之间,总监和监理机构其他成员之间的约束机制也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造成影响,在职业责任的分工方面,也要充分考虑这一方面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他们工作的对象是投资巨大,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程项目,一旦损害发生,其责任设计到的经济额度往往较大,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但在另一方面,对致害的一方来说,损失也是巨大的。监理工程师依靠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业主提供技术服务,自身的信誉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除了经济赔偿外,自身声誉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极有可能对其职业生涯和监理单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监理工程师作为致害人同时也是受害人,也就是说,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具有两重性。
二职业保险的保险责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监理工程师的责任是多方面的,但职业责任保险所针对的仅仅是职业责任。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内容,主要考虑如下方面。
1监理服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其职业责任保险可以以监理工程师所属的执业机构名义购买,也可以以监理工程师自身的名义购买,究竟以什么名义购买较为有利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研究,由于我国的监理制度实行的是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项目总监负有相当重要的责任,因此,以项目所属的监理企业以监理费的额度购买较为合适。但是,除了投保人自身外,即总监理工程师责任,还应包括现场监理机构中从事监理服务的其他人员,如总监理工程师代表、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等的专业疏忽行为。例如,当项目总监在提供监理服务时,以他的名义购买了职业责任保险,若由他领导的其他监理人员或前任在工作时发生疏忽,而总监本人也未能发现这种从专业角度来说本应该发生的疏忽,这也视为总监的一种疏忽,保险公司也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2职业责任保险所承担的责任,通常有六种形式,保险责任的界定是保险制度的重要环节。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因注册监理工程师过失行为违反其业务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发生如下经保险人认定的保险事故,则保险公司应当予以赔偿:1未按照法律法规和委托监理合同履行监理职责和义务,造成不良后果,给业主造成经济损失的;2监理人员在现场未发现施工企业有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而未予以制止导致不良后果的;3总监理工程师因疏忽为发现工程存在安全隐患而未暂停施工指令而引发不良后果的;4工程监理企业因疏忽未审查出施工企业安全措施中存在的问题,而导致不良后果的;5违反监理合同约定的因疏忽的其他不作为行为;6保险责任条款中约定的其他赔偿责任。如事先经保险人书面合同同意的为减少或缩小对委托人的经济赔偿责任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上述行为必须是过失行为而非恶意渎职和。
2工程监理责任风险因素
工程监理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非法律责任等,造成工程监理责任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在对工程监理责任风险进行识别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得出责任风险因素。
2.1工程监理责任风险因素的识别方法
工程监理责任风险因素的识别方法包括核对表法、因果分析图法、工作分解结构WBS法、事故树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历史文献分析法等。本文综合釆用了工作分解结构WBS法、专家调查法、历史文献分析法三种方法对监理质量责任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2.2工程监理质量责任风险因素分析根据上文所述方法,可将工程监理质量主要责任风险因素归纳为:①监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②质量管理体系未被有效实施;③内部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④监理工作未得到业主的积极配合;⑤业主未及时提供资金;⑥施工所用机械设备不配套;⑦施工材料以次充好;⑧施工方案缺乏合理性,作业人员未接受良好的技术培训,作业水平较低;⑨工程被施工方挂靠承包,甚至多次转包,其设计规范脱离实际,所设计的施工方案可行性不高;⑩主管部门未规范管理监理中的问题。
3对责任风险因素的防范策略
为提高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和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必须完善监理单位和监理机构内部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管理风险。监理单位应强化内部约束制度的建设,完善管理制度,针对质量和安全问题制订明确的方针政策。
3.1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内在约束
3.1.1从合同管理方面降低质量责任风险
监理合同的订立过程不仅复杂,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风险性在合同内容上有所体现,因此,监理单位必须仔细研究合同条款,分析其是否存在风险,以保证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在监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监理单位不仅要严格履行合同义务,还要积极防范欺诈、串通和胁迫等合同风险的发生,对违背我国法律制度的强制性规定、如何解决争议以及对不同语言文本的解释和效力界定等风险也要作出防范。
3.1.2重视对项目部人员的管理
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监理工程师所提供监理服务的优劣,因此,监理工程师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升专业水平,这是现代化工程项目建设的客观要求。如果不注重业务学习,只是依赖以往的经验,墨守成规,那么必然会与时代脱节。监理工程师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强化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在现有技能不足的情况下抵御潜在的风险。
3.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外在约束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还有待完善,加之行业标准和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还未能全面覆盖工程监理领域,因此,建议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科学、合理地规划监理质量服务的各个环节,对服务深度作出具体规定,细化和量化“三控二管”,并具体阐述监理成效。业主、监理和承包方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约束三者的问责机制直接关系到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因此,为防止失责行为的发生,必须加强制度实施机制,强化监控力度,完善管理、约束和激励等机制的建设,杜绝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只有严格管理现场监理人员的行为,完善约束制度,从根本上避免承包方寻租行为的发生,才能大大降低监理单位的监理质量风险。
3.3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和市场信用评价体系
3.3.1完善职业道德教育
要防范监理工程师因职业道德缺失而造成监理质量责任风险,就必须建立该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还未对此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现有的一些职业道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应在充分考虑监理工程师职业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制订明确的职业道德标准,以便监理工程师依规行事,并基于此标准强化其职业道德建设,使监理工程师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另外,监理行业协会也应在日渐完善的监督机制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2完善监理市场信用评价体系
当前,人们的社会信用观念和意识较为淡薄,不同的人,对信用的认知、认同和信赖程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人们较为认可由政府部门的信息,因此,我国监理市场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总体上应遵循以下思路:建设主管部门积极发挥其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依靠社会各界建立和完善信用监管制度,提高监管市场信用工程的建设和发展速度。
3.4推行质量监理职业责任担保与保险制度
质量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监理单位所承担的质量责任风险。投资巨大、与社会和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监理单位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因此,一旦出现重大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可能会发生人员伤亡的情况。在此情形下,监理单位根本没有应对事故赔付的能力。如果监理单位投保,那么经济赔偿将由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承担,会大大缓解监理单位质量责任风险的压力。此外,由于监理过程中存在潜在的质量责任风险,因此,监理单位可以采用保险这一方式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这样更能体现出公平、合理的精神。监理职业责任保险的实施,促进了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
3.4.1引入监理质量责任担保制度
监理质量责任保险已经获得我国学术界的认同,知名学者谭庆链(我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曾经谈到,在世界范围内,工程质量保险已被广泛使用,而我国才刚起步,因此,可逐步实施监理质量责任担保制度。一旦工程发生质量问题,就可通过保险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无论对建设单位来说,还是对使用者来说,都是利大于弊。保险公司在接受监理工程质量责任保险业务后,可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比如对工程前期规划设计的审查、对监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等,防患于未然,降低自身风险。
3.4.2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
监理工程师的麻痹大意和过失会损害建设单位和委托监理工程师工作的第三方的利益。如是是故意行为,则不属于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赔付范围。例如在某工程项目中,监理工程师由于自身疏忽,未进行检查,或者虽然进行了检查,但未发现质量问题,从而导致建设单位遭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承包商需要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而且担任监理的工程师也必须为此负责,承担职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