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1 09:14: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篇1

意境是我国古代传统艺术中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对于意境的追求贯穿在我国悠久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古代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无一不注重对于意境的创造。影视艺术是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有别于古典单一艺术形式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具有我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审美特征及意蕴内涵,并借鉴各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意境,其对于意境之美的追求也是对古典艺术的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继承与延续。

1 影视艺术的意境概述

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意境的营造。各种艺术形式在创造意境方面有着一致之处。王国维的诗被人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说明了诗与画所创造的意境之间存在相通的地方,诗中所营造的意境与画这种艺术形式所达到的意境趋于一致。影视一种综合艺术,兼具了诗与画的审美特征,因此它不但在语言层面上的审美意象,而且还具有视觉层面上的审美意境。影视艺术借助画面、声音、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营造审美意境。它通过塑造视听觉综合形象而诉诸于观众的视听觉综合体验,区别于单一的艺术形式(比如文学、音乐、绘画、摄影等等)。同时,影视艺术还因为运用视听觉语言而达到的自由转换,从而突破了单一艺术形式的局限。影视艺术还从诗歌、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中汲取了许多有效的审美特质及表现方法,构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特质及审美意境。

影视艺术借助于现代影视技术,充分应用影视创作中的各种艺术手法,创作影视艺术的意境。影视中的单一镜头或画面就像单一的意象,只有这些意象的有机组合,才能实现这些意象的叠加,从而构筑蕴含丰富的艺术意境。例如电影《城南旧事》以主人公的回忆将三个故事连在一起,如同形散而意不散的散文,此篇具有意味隽永的审美意境,其表现手法像是以各种意象的重复与变奏,将影片中人物印象深刻的童年故事表现出来,表达了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及离愁,达到一种隽永的审美意境。影片还使用大量的空镜头,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人物融入环境之中,从而使得人与景相融,环境中也蕴含着人物的性格特征,象征着人物的命运,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导演以空镜头叠化的方法处理火红的枫叶,与离去的马车声相得益彰,构造了一种悠远而深长的意境之美。

2 当代国产影片中审美意境的倾向

当代产生影视中存在一种追求形式美感而与时代文化疏离的审美倾向。以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画面美感及实景层面的形式美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观众在享受这完美的视觉盛宴之后,留在脑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画面之外,便很难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蕴了。影片虽具有画面、色彩、造型、音乐等多方位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仅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将观众带入到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对意境的营造可谓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这些影片也并非没有对故事、对人生、对人性的表现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营造并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及审美共鸣,其审美意境的营造仅仅停留在观感的层面,而在影片意境营造方面则是非常欠缺的。当代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现出了对意境的追求。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表现层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点,便是影视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丰富性及复杂性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处及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之处。

3 当代电影审美意境的发展方向

当代电影的意境营造具有唯美的审美倾向。其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电影评论往往将意境归类到一种民族性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由此成为意境创造所尊崇的形态。影视艺术的意境往往倾向于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于是,影视艺术的审美意境便被简单地等同于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优美的艺术形态以完美、和谐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偏见导致了我国当代电影创作追求和谐与静态之美的倾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审美文化并不仅仅具有这样一种阴柔悠远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所以,当代影视艺术应表现与营造不同类型的审美意境,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意境之中,创造多层次的不同的审美意境。如果影视艺术不能表现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现状,则远远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影片对意境的塑造将是深远而丰富的。影片艺术审美意境的营造应把握大众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电影。在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诸如阴柔、阳刚、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诞、丑陋、阴森等审美特点都应该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

当代影视艺术中,审美意境多是以阴柔恬淡的优美意境为主,展现了与当前时展状况相背离的特征。影片艺术视野没有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而是局限在了狭小天地中亲情、友情与爱情,展示着一种和谐、宁静而优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现人性中温暖而优美的一面,表现一种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以温情故事的演绎营造一种和谐优美的艺术意境,使得当前我国影视艺术的审美表现空间大大窄化。随着影视的发展,审美意境的创造也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影视剧中出现了一些展示现代社会负面因素的影片内容,但是并没有达到现代人性批判的深度及审美意境。因此当代影视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和谐优美的审美意境。当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消费文化的发展助长了大众审美的世俗性,进而催生了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消费文化市场。影视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及发行遵从消费市场的需要,走向了以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为导向的道路,其审美表现趋向于温和与和谐,通过营造一种形式美感或唯美的影视作品,使得影视艺术向着赏心悦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当地影视艺术脱离了对真正审美意境的追求。但是,当代影视艺术的唯美化发展倾向并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品位及对艺术多元化、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当代影视艺术制作者应致力于创造出丰富而复杂的多重审美意境,才能成就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篇2

影视艺术欣赏是欣赏主体欣赏影视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既然是认识活动,也就和人类其他的认识活动一样,必然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整体上说,对影视艺术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它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初级理性上升到理性超越等等,一次次循环往复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由于影视艺术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欣赏主体的差异性等,导致影视的欣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而使欣赏过程呈现出繁复的多样状态,我们根据大多数人的亲身体验,大体上把欣赏者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初始阶段,阶段和效果延续阶段。这三个阶段不仅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就是在逻辑上也互为因果关系。

一、初始阶段:审美直觉感受阶段

审美初始阶段,即指进入影视的审美状态,开始了审美直觉感受的最初层次,其表现是由于接触影视艺术形象而产生悦耳悦目的感官或相反;其特点是与日常意识状态的暂时切断。

所谓审美直觉感受,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艺术感觉”、“艺术知觉”或者说“艺术直观”。它是不经过推理过程,就直接感知到作品的形象及意义,是在迅速的似乎不存在障碍的感知中,快速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觉是对整体情境的把握,直觉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于人们的知识、经历、性格等各不相同,各人直觉判断的可靠性、准确性也有较大的差别。直觉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以及已有知识、经历、环境影响、个性特征等等在短时间内的整体体现。一旦观众产生了这种感觉便进入了影视欣赏的第一阶段,审美直觉感受阶段。

在这阶段,从审美心理发生的过程来看,欣赏者首先感知的是影视艺术作品的形式。如色彩、光影、形体、语言等等,在接触几个镜头或几个形象后,便会迅速地做出“好看”或是“不好看”或者是“一般”等简单的判断。比如观众在欣赏影片《英雄》时,首先感知也是它的独特的色彩、逼真的声音、生动的人物形象等,便会迅速做出“好看”的判断,而在这种判断做出时,观众同时也就获得了悦耳悦目的感官。但还需说明的是,一旦观众的审美直觉判断形成,假设判断为“好看”的话,那么,此时观众就会产生对影片很高的审美期待,进入一种强烈的审美欲望之中,一旦观影结束,如影片达到或超过了观众的审美欲望和期待,观众就会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如相反观众则会大失所望。这种体验在我国近期的大片如《十面埋伏》、《无极》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

影视艺术欣赏过程的最初层次在初始时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与日常意识状态的暂时切断,即完全被影视艺术的“表象”所占住。欣赏者通常会忘记欣赏对象以外的实用世界,把整个心灵寄托在作品“表象”之上。在此时,“审美注意”这个心理因素对审美直觉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注意”,就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27页。)正是“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188页。)在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注意主要表现为观众在欣赏活动的最初层次,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上。一旦形成审美注意,他们就很快就通过审美的感觉和知觉进入“角色”,即进入到影视艺术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去。这就是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最初层次,在这个层次里观众欣赏的效果主要还体现为悦耳悦目的感官愉悦。随着欣赏活动的深入进行,欣赏者的审美体验必然会上升到更高的阶段。

二、阶段:审美理解与体验阶段

影视欣赏的审美理解和体验,是欣赏者通过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对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完形”的感知和理性认识,使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再现出来。但这再现必然是调动并融入了欣赏者个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和艺术修养等因素的再现。所以,又可以把这阶段称之为审美再创造阶段。

在这阶段,影视欣赏活动始于对影视直觉的感知,经过选择,注意集中于影视片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审美的种种感受和体验。在这过程中,单靠低级的感知是不可能完成的。审美主体必然会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联想、运用通感等能力与影视世界中的艺术形象融合,并对艺术形象加以一定的补充、理解和发挥。一旦欣赏者在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艺术形象的“认同”,且这种“认同”又处于不断地加强,最后达到情感交流的巅峰之时,即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二者互相交流,物我两忘的“共鸣”阶段。

篇3

视觉形象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能力,不仅是天赋本性,而且还体现在人类的审美本性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而得到锻炼和发展。所谓“审美”,就是通过观察、感受、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辨认什么是美。我国古代美学名著《乐记》中说:“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概括说明了审美的特点和作用。

在我国,影视动画已经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其视觉形象审美创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和解放,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影视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审美意义与影视作品里的演员相比更为广泛,尤其对于儿童的影响力使动画角色的创造更具有针对性。积极健康的故事、亲切的形象、优美的视觉形式、浪漫的想象等特点,给动画角色的视觉审美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影视动画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都会直接影响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影视动画审美心理过程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感觉,按心理学的分析,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等的感官印象,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

构成审美经验最主要的基石,就是人们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活动。这些动画审美心理要素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奇妙的审美体验。同样在欣赏动画过程里,对动画的感知、情感、理解、审美、想象构成了动画审美经验。动画审美经验主要是动画感知,动画感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具有对动画角色、场景、情节的选择性与探索性。对动画艺术的视觉经验越丰富,动画感知就越敏感。动画艺术里,动画的角色形式、画面效果触发感知,成为动画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

动画想象,是指在影视动画作品里,大自然的美景、个性的角色和卓越的艺术形式往往富有感染力,唤起人们愉快的心情。这是想象被激发的结果。当然,丰富的体验和经历是想象的源泉,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促使想象升华的动力。动画情感是动画审美产生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欣赏影视动画时,审美体验时把自己的人格和情感投射到对象物当中,与对象物融为一体。内心的结构同外部事物的契合,是人类进化实践的结果。影视动画审美中的感知因素是导向影视动画审美经验的出发点,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

二、影视动画艺术审美的意义

影视动画片具有文化传播意义是因为主流观众是儿童和青少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文化知识信息,是传统动画创作的基本模式,宣扬人文精神和赞美大自然是主流动画片创作的思想基础。动画片以美术的手段刻画形象,以电影的技巧表达思想、创设情境、塑造性格。动画片创作在传达积极健康的主题思想时,潜移默化地净化了观众的心灵。动画作品的主题立意的高度与创作者的文化素养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是动画艺术家的崇高目的和文化底蕴创造了《幻想曲》、《种树的人》、《风之谷》、《小魔女》、《幽灵公主》等永恒而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文内涵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低估。

但是,也有些技术高超的动画片却不能让观众喜欢,原因是缺乏文化的见地与思想深度。要让观众有兴趣阅读你的故事,从中受到感动,动画艺术家就必须要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官崎峻的作品能够获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主要是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的生命力,即由主题立意和故事内容引发的艺术形式感――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这主要来自他对文化形态的理解,来自对历史的情感、对人类文化的关怀、对社会及自然知识的兴趣,可以说他的动画片创造性地表现了多元文化的意境。

动画片可以表现悲壮的、史诗式的重大主题,也可以表现带有装饰色彩的浪漫题材以及具有通俗文化特点的现实故事。无论什么样的主题和故事,影视动画创作的艺术形式常常赋予影片独特含义。

影视动画的形式符号所产生的奇境远远超出了故事本身的含义,例如,《磁性玫瑰》的视觉符号反映了欧洲文化信息;《埃及王子》的视觉符号折射的是古埃及的自然形貌与人文背景;《大力神》的视觉充满了古希腊建筑与手工艺特色;《白雪公主》是美国式的童话;《狮子王》暗示了生态文化的含义;《风之谷》的形象符号传达的是神秘文化;《龙猫》表现的是魔幻文化;《小魔女》体现的是巫术文化;《幽灵公主》创造的是超自然文化境界;《萤火虫之墓》呈现的是人类悲剧文化;《梦幻街》反映了现实生活文化等等。

影视动画创作的审美包括情感的审美、视觉的审美以及听觉的审美,动画语言可以集中所有的令人愉快的艺术元素,有意思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流畅的运动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力与电影语言的魔幻术让观众愉快地欣赏故事意境。动画创作的审美情趣要与各个时代的整体文化特色相协调,从其他学科领域吸取营养,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其本体语言系统,创造性地开发新颖独特的动画艺术形式。例如宫崎峻对动画语言的突破――创造了动画形式的新型审美境界,如《小魔女限时递送》、 《龙猫》、《红猪》、《幽灵公主》等。

三、影视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体现

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先从知觉的印象到形象的分析,再到内在精神的感悟,然后在心灵上获得审美的愉悦。首先我们在视觉上,强调形象对视觉感官的刺激作用,让观赏者从知觉印象转换到视觉认知。

首先,运用离奇的视觉形象和动画意象,体现夸张、变形的视觉审美张力。人们面对正常的客观形象往往熟视无睹,而对怪异的形象或变态的事物则容易产生好奇。动画中出现的人物、动物也是动画艺术吸引人眼球的原因之一。人们对鸭子、老鼠动画经典角色的审美切入点、表达方式以及视觉形象也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其次,明亮的色彩,卡通化的造型以及画面强烈的“动感”。这是动画最显著的画面形象特征,让人们在感官上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视觉,感官刺激越强烈,视觉感染力就越强。

最后,影视动画的虚拟想象性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表现了人们对虚幻空间的好奇与向往,折射出人们心理的不安和无奈,反映在对现实中不尽如人意之处的恐惧,因而,对虚拟空间才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渴望。

四、视觉形象的审美特征

动画艺术的最根本特性是假定性。动画片擅长表现夸张、幻想、虚构的题材,它的假定性的特点并不局限于拍摄“活动起来的画”,即使是活动起来的真人表演也是符合假定性的特点。真人活动的假定性不依赖于题材的非现实性的幻想,而是由逐格拍摄、挖格技术的处理,或者由电子计算机来实现的。如在波兰动画导演布津斯基的动画片《探戈》、《我停不住了》中,以真人作为道具并没有破坏这些影片的动画美学特性,他的独特表现手法保持了这些动画片的假定性。

篇4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04-01

一、前言

影视动画是动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最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艺术。影视动画是由人类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在影视动画作品创作与时俱进的今天,分析影视动画的审美意义,了解动画角色的审美价值、影视作品的视觉审美意义及色彩审美意义,有利于影视动画的长期发展。

二、影视动画角色的审美意义

第一,动画角色的个性突出。一部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往往会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动画作品的角色个性十分突出。影视动画设计者会有效把握角色的性格,使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较为接近。这样的设计是符合当代儿童受众心理的,像纯真善良的灰姑娘与淘气的马小跳,都是儿童喜爱的动画角色。目前,影视动画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至成年人,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动画设计者会加强故事情节的复杂度,给予角色多重个性。但动画角色突出的个性与易懂的逻辑,仍然是其审美关键点。

第二,动画角色的造型简单。在诸多影视类作品中,动画作品的造型元素是最简单的,但概括性强。通常,动画角色是由简单的线条或色块组成的,也有用三维技术合成的较为复杂的角色图像,为了突出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动画设计者会对动画角色的某一部分进行夸张。像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设计者就对头进行了夸张。

第三,动画角色的表演十分夸张。角色审美价值的发挥需要通过角色的表演来完成。动画设计者会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表演等部分的夸张处理,让角色的个性更加鲜明。比如米老鼠与唐老鸭的配音就是一种夸张的表演。

三、影视动画的视觉审美意义

影视动画作品的审美过程是从浅到深、由表及里的一个过程,通过对视觉信息的分析,上升到感情审美。视觉审美是第一步,强烈的视觉冲击会带来视觉上的刺激,让观众从动画作品中找到情感认知。

第一,影视动画作品多用动画意象或者视觉形象,给观众带来许多夸张的视觉审美,扩大了动画作品的审美张力。对于大多数社会大众来讲,异于平常的奇异形象出现在动画中时,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动画中的人物以及动物的外在形象,都是吸引受众看动画的关键点。比如说《米老鼠与唐老鸭》中的鸭子与老鼠的形态就不同于平常,这也成为了整个动画作品的切入点。动画作品表达形式的于平常,增加了动画作品的审美意义。

第二,影视动画作品具有虚拟性。科学技术对动画作品的支持,加大了动画作品的虚拟性。虚拟的环境让人们多种心理状态得到反应,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人们的生活态度。虚拟的空间让人们更加渴望影视动画,更加容易发现影视动画的审美价值。动画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假设性的艺术,之所以如此夸张,就因为题材是虚构的,情感是幻想的。

四、影视动画的色彩审美意义

色彩,是影响动画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彩色与黑白相比,更具视觉上的吸引力,也更加生动。

首先,彰显动画作品的画面美。色彩对于动画角色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动画设计者需要选择合理的色彩进行正确的搭配,才能让动画角色具有他们理想中的个性。色彩在动画中的应用,有利于角色精神的深化,让角色的个性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如《花木兰》中,观众可以通过色彩去区别人物,判断人物个性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

其次,促进动画情感氛围的渲染。除了声音、形象以外,色彩是动画作品的另一种语言。色彩能够传递情感,更能左右观众的心理状态,使动画作品表达出导演期待的效果。色彩会激发观众的心理联想,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动画中的诸多情感,都可以通过色彩来渲染。如在《海底总动员》中,在海底蓝色调的渲染下,环境十分宁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动画的产生,就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对影视动画的多种审美意义进行分析,能够发掘影视动画作品的文化意义。对影视动画作品的色彩与角色进行分析,解析视觉审美意义,会让影视动画作品发展的趋势得以明晰,从而推动影视动画作品更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色彩在影视动画中的审美意义[J].大众文艺,2011,(11):149-150.

[2]丁卯,谢芬校.浅谈影视动画的视觉形象审美[J].电影文学,2008,(15):45-46.

[3]夏博.影视动画角色的审美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2,(08):96.

[4]付野.探析影视动画中色彩艺术的审美意蕴[J].电影文学,2012,(12):74-75.

篇5

当代电影审美意境的发展方向

当代电影的意境营造具有唯美的审美倾向。其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电影评论往往将意境归类到一种民族性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由此成为意境创造所尊崇的形态。

影视艺术的意境往往倾向于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于是,影视艺术的审美意境便被简单地等同于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优美的艺术形态以完美、和谐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偏见导致了我国当代电影创作追求和谐与静态之美的倾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审美文化并不仅仅具有这样一种阴柔悠远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所以,当代影视艺术应表现与营造不同类型的审美意境,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意境之中,创造多层次的不同的审美意境。如果影视艺术不能表现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现状,则远远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影片对意境的塑造将是深远而丰富的。影片艺术审美意境的营造应把握大众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电影。在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诸如阴柔、阳刚、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诞、丑陋、阴森等审美特点都应该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

篇6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艺术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51-02

《影视后期制作》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必开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系列知识与技能,涉及视频、音频、声画关系等多方面知识,包括影视后期编辑、特效制作、合成技术等综合技能,是影视节目制作的关键步骤,制作水平的高下直接关系到视听效果的优劣。

当下,很多学生误以为影视后期制作只是视频、音频、图像、字幕的简单叠加,只要学会大量非线编与后期合成软件,掌握相关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频制作的技能,就可以制作出一部精美的视频。

事实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是基础和保障,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艺术的渗透和表达。作为教师,如果在课程教学中一味地强调影视制作的“技术性”,而忽略了视听传播的“艺术性”,那么学生制作出来的作品,就很难具有艺术感染力与亲和力。

一、影视后期制作中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影视后期制作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影视拍摄素材进行修改与处理,完成剪辑工作和字幕、特效、动画的添加。在这个过程中,无疑要用到大量的影视制作技术。许多学生在学习制作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掌握了绚丽的技能技巧,即可很轻松完成一部简单的影视节目的制作。

的确,在授课过程中,受到课时量的限制,教师要在很短的学时内教会学生掌握大量的软件操作技能,就势必要加大实验的比重,对艺术理论与观念的渗透往往就显得相对不足。而影视作品从来都属于视听艺术的范畴,出色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艺术的观照与彰显,技术的运用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拼凑与堆砌。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技术永远是手段而非目的。回顾电影电视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一次技术的改进与革新,都将艺术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随着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制作更是步入高科技运用领域,技术上的突飞猛进给我们带来了绚丽多彩的视听享受。但影视制作技术与运用永远是以实现影视艺术的高端品位为目标,优秀的影视作品强调艺术创造的主观感知与想象,反映了制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水平。艺术魅力的彰显与表达才是影视制品的灵魂,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只一味注重技术,忽略了影视作品的审美属性,那么其作品也会大打折扣,很难称之为佳作。古人云“技近乎艺,道也”,技术是具体的,是客观复制,是对科技模板的反复利用,而艺术是抽象的,是主观创作,是传播者对信息的积淀表达。影视艺术是电子技术与视听艺术的结晶,只有将艺术观念与技术应用融会贯通,和谐统一,才能使电子技术在影视艺术的殿堂里大放异彩。

在整个影视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的关照,借助现代科技制作手法进行影视作品创作,进一步表现制作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举例来说,当我们要表达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画面的色调处理上,就可以适当调整色温与饱和度,使老人的面庞罩上一层古铜色,更加凸显老人的沧桑感。

又如,做访谈节目,如果画面上的人物是一位学者,添加身份说明字幕文件的时候,字幕的样式可以考虑做得古色古香,凸显人文气息,甚至加上一些跟他专业相关的元素做边框或动画。如果要添加背景音乐,不妨选择古典音乐,徐徐道来,娓娓动听。表现历史资料,将画面处理成黑白;表现陈年旧事,将画面处理成泛黄双色调等。这些后期制作手法都可以将视频的画面充满艺术性,令视听感观的冲击力急剧增强。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视频制作的艺术性理念渗透到技能的讲授过程中,以免学生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导致作品艺术感缺失,缺乏灵气和美感。要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保持清醒的认知:任何一件优秀的影视作品必定是精湛的后期制作技术和深刻的艺术内涵的结合体,单纯的视听轰炸只会加速观众的审美疲劳,反而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影视后期制作要通过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美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是灵魂,是先导,而技术是基础,是保证。影视作品艺术力的表现需要技术的支持,在技术的基础上反映出作品蕴含的思维与情感。同时,艺术的魅力又使得技术的理性与功能得到良好表达,通过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的精美与多样化。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在学生制作的视频作品中发现,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较强的技术性,追求视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视听体验与炫目的视觉冲击,整个作品特效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眼花缭乱。例如在两段素材之间添加与主题毫无关系的转场,给视频添加无意义的滤镜,而这样操作的目的只在于将画面变得“好看”。熟不知,缺乏艺术内核的技术特效,犹如无根之浮萍,反而成为影视作品主题阐释和意义指向的破坏性因素。这类作品技术再精湛,也会因为与内容不和谐而显得呆板,缺乏灵气,很难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去品味。同时,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或精神向度被淹没在高强度、压迫式的视听奇观中,这样的观感很难得到观众认可。关于技术美,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技术美要尽量服从、适应和利用物品本身的功能、结构来做形式上的审美处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雕饰、造作”[1]。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艺术表现,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然而,脱离了审美范畴和艺术纽带,单纯的技术只剩下无意义的躯壳。影视作品中的技术美反映着当下时代的一种审美形态和科技水准,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影视特效、动画的制作与添加要体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要考虑观众的视觉与心理感受。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最近正在热播,几乎每一集的播出都好评如潮,在观众的反映中,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影视制作的高清技术广泛应用等特点尤其值得肯定。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将火腿制作过程中霉菌发酵的缓慢变化通过快镜头表达,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观景象;再如在表现食材竹笋、蘑菇的生长周期时,将时间的飞速流逝和食材的悄然变幻灵动地表现出来,使画面看起来充满艺术性,更具观赏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要将影视特效简单、狭隘地理解为某种现成的技法添加,而应当将其看作是支撑影视作品创意实现的方法、途径、手段。“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2]。影视作品中的技术美要符合作品主题的表达,与影视作品的节奏、风格、意蕴相符合。让技术转换成艺术情感,让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美。要让影视作品效的添加变成“有意味的形式”,而不是技术的堆砌。

三、加强学生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

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要从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这就势必要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一种视听艺术的记录与表达,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影像的画面语言,背景音乐与画外音的添加则进一步彰显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在讲授影视制作各项基础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趣味,进而提高影视审美素养。对于影视技术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然而,影视艺术修养与美学修养的提高,却不是通过演示就能立竿见影。我们可以复制与再现影视技术,却永远无法复制一个人的影视美学修养。“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型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3]。美学修养的提高需要在艺术、文学、影视学甚至摄影、摄像、绘画等诸多领域长期浸润、耳熏目染,才能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形成独有的影视审美感受。随着受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视听感观的满足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作为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的学生,唯有抱着更沉潜的艺术态度和更深刻的艺术追求,从简单的技术制作跨入内容与形式一体化的艺术创作的高度,方可凭借技术的翅膀在艺术的殿堂里遨游。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欣赏精选作品,使学生了解影视表现技法,理解影视语言,培养艺术素养。通过案例,分解其创意设计、技术要点、表现形式等,引导学生在设计完成相应视频后期制作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注重美学修养的自我培养,进而通过作品散发艺术魅力。

四、结 语

“在数字时代的探索中,影视教育对于技术与艺术的新关系的认识往往对创新型、复合型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4]”我们反对唯技术论的模式化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关照技术,用技术的进步去塑造艺术,才不会与当下影视行业专业需求相背离。因此,不断探索与改进《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授课方法与理念,培养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符合当下影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影视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论集6[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篇7

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娱乐化、消费性、产业化、组织化等类型影视艺术作品占据影视艺术市场的主流地位。大众对于偶像崇拜引起的“英雄情结”和“明星效应”的审美观念更是趋之若鹜。总的来说,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和大众化发展趋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一趋势对于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随着影视艺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趋势发展,导致影视艺术变得低俗和庸俗,缺失了影视艺术本该有的高雅和涵养,丧失了传播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的本能、社会批判功能和思想传播功能下降等问题突出,影响着大众审美水平和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我们反思和修正。

一、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发展

影视艺术和艺术传播都是高科技的产物,跟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先进的摄影器械层出不穷。像是傻瓜机这种既便于操作,拍摄质量又高的智能化、自动化机器已经十分常见了,促进了影视艺术的生产效率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些高科技器材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影视艺术作品的制作成本降低,影视作品的数量直线上升,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茶余饭后消遣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催促着影视艺术向大众化传播。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对影视艺术的需求量,刺激着影视艺术的发展。

二、影视艺术传播在现代化基础上的大众化趋势

目前的影视艺术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现代化途径进行传播的,影视文化的商业化趋势明显,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界限趋于模糊。影视艺术的大众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娱乐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当前的影视艺术主要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创作。放眼《十面埋伏》、《七剑》等影视作品,无一不是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为大众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空间,让大众享受着视觉盛宴的同时,沉迷于梦境与幻想之中,从而赢得票房和口碑。本质上来说,这种娱乐化得益于影视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影视艺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现代化,影视作品在宣传期间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炒作,为了迎合大众喜好制造话题,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传播范围扩大,传播速度快,质量高,也更贴近大众,不仅保证了作品的票房,更使得影视艺术越来越趋向大众化。2、模式化近年来影视作品呈现出的“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等现象,《甄嬛传》的大火让影视圈重燃了宫斗剧的火焰,接下来的《芈月传》还有正在拍摄的《如懿传》掀起了宫廷戏的浪潮;《宫》的成功翻开了穿越剧的篇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火遍了大江南北,直接导致近几年的青春片接踵而至。这是因为影视作品为了保证市场份额,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需要,避免出现市场风险而出现的模式化趋势。为了得到大众的肯定,影视作品开始模仿一些成功的作品,塑造一个个符合大众需求的形象,从而保证了观众的数量,促进了影视艺术市场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影视作品的模式化,一味的模仿,导致影视圈中的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不利于影视艺术的更新和发展。3、快餐化快餐化不仅是影视艺术传播的大众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且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缩影。快餐化的影视艺术脱离了符号意义和人生真谛,仅仅表达这一种浅显的思想,成为大众一次性消费的消遣。因为这类影视作品更贴近大众生活,以大众生活的情景作为基点,大众能够轻松愉快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类作品可以更形象的比喻为肥皂剧。这种没有深度的艺术作品主要应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靠着强大的信息传播技术,同化世界范围内的本土文化。这类快餐文化表现出来的娱乐性和消费化,虽然为我国的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快速发展的途径,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是大多的作品都是平面化的、无内涵无思想的商业产品,不具备经典文化的内涵和深意,还淹没了一些具有独立价值和深度的人文哲思的作品,不利于影视艺术的长远发展。4、偶像崇拜当前的影视作品利用大众的“英雄情结”,塑造了一个个的英雄形象,这类作品的主人公一般都自带主角光环,有着各类英雄的特征,包括完美的女神形象,往往是大众生活中见不到的,这种理想空间的出现在满足大众对英雄的幻想的同时也容易影响大众心理,导致大众形成理想主义,不利于社会安定。与此同时,大众对于明星偶像趋之若鹜的心理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为快捷的途径,利用明星效应,把大众所青睐的明星包装成各式各样的“英雄”,赋予明星高大的人格力量。为了充分发挥明星效益的作用,有些作品在宣传期会制造各种和主演有关的噱头,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优势,吸引大众注意力,牢牢地抓住群众的眼球,赚足了收视率和票房。明星效应给影视艺术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时代价值,但也丧失了一些艺术本该有的人文精神。

三、结束语

总体上来说,影视艺术随着传播技术的现代化,日益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曾经的阳春白雪渐渐向着下里巴人过渡,在这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而影视艺术对于大众的思想观念转变有着极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和大众化趋势加以引领。用过合适的渠道向大众传输健康的审美情趣,创作有思想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加强作品的艺术气息,端正大众的审美观,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吕建.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1:34-36.

[2]尚琪儿.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发展趋势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89.

篇8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广告也在迅速发展壮大,起着促销商品、促进经济发展,和引导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宣传道德风尚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双重作用,成为商界传媒类的支柱性产业。

然而,时下国内的影视广告作品存在着种种问题,整体质量并不高,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无效广告,既没有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商业利润,又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整体而全面的广告观念,本着实现商业效益的最终目标,制作出既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又能给受众带来视觉享受的健康广告。

一、当代影视广告存在的问题

当代影视广告中存在的问题有:片面强调画面艺术效果和创意表现,没有准确抓住广告的主题;滥用明星代言;内容空洞、低俗;夸大产品效果,言过其实,甚至做虚假广告,致使消费者对广告失去信任;制作表现过分粗糙,缺乏美感,没能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整合广告策划概念的模糊和对广告设计美学原理理解的表面化,导致艺术和商业脱节,没能把精美、新颖、到位的广告作品,成功转化为企业的商业利润,达到广告的有效性。

做广告就像讲故事,“讲什么”和“怎么讲”是吸引听众的首要问题。而联系到影视广告中,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就是主题与表现的问题,就是商业与艺术结合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内、外因两方面着手,即:广告主题策划的前期调研、定位和实施制作阶段的审美要求。二者结合才能达到商业与艺术的统一,制作出既精美又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有效广告。

二、广告主题策划――推动影视广告健康发展的内因

广告主题是广告的中心思想,是广告主与目标受众沟通的凝聚点,是广告创意展开的基点和广告成败的关键,简言之。就是广告为达到某项目的而要说明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要从广告商品中提炼,对消费者有着实质的或心理上的价值。

“广告只是手段,营销才是目的”,广告是一项以促销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归根结底只是企业为实现其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借助艺术表现和传媒技术的商业行为。前期的调研、策划直接决定广告作品及其费用能否达到促销目的的问题。

2.1 确定广告主题的三要素

2.1.1 广告目标

广告目标是根据企业营销决策、广告决策而确定下来的,是广告主题的出发点,离开了广告目标,广告主题就会无的放矢,不讲效果。

2.1.2 信息个性

信息个性也称为销售重点、诉求重点,是指广告内容所宣传的商品、企业、劳务及观念要有鲜明的个性,突出的特点。信息个性是广告主题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个性,广告主题就会空洞贫乏,没有特色。

2.1.3 消费心理

购买行为的发生需要消费者产生共鸣,这种引起共鸣的力量来自融合于广告主题中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融合得越巧妙合理,共鸣效果也越强烈。消费心理是广告主题的活力所在,离开消费心理,广告主题就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

2.2 广告主题策划的基础

广告主题策划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发掘和发现产品的价值,建立起产品价值体系。

2.2.1 建立产品价值网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产品实体因素出发。包括:产品的品质、原料、构成成分、结构、性能,产品的生产管理方法、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生产历史,产品的外观、品牌、包装等。(2)从商品的使用情况出发。包括:产品的用途和用法,产品使用的实际价值和效果,消费者对产品使用的反应。(3)从商品价格、档次出发。(4)从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关系出发。包括:相关产品、竞争品。(5)从消费者对产品的关心点和期望出发。

2.2.2 建立产品价值链

1)建立产品的社会价值链。即友谊、亲情、爱情等情感诉求。

2)建立产品的主观价值链。包括:产品给人的感觉,产品的性格,产品的象征等。

2.2.3 挖掘产品潜在价值,创造产品新价值

1)唤醒消费需求。

2)创造消费需求。

3)突破消费观念障碍,挖掘产品价值。

4)逆向思维,从负价值中挖掘新价值。

2.3 确定广告主题应注意的问题

2.3.1 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承诺。

2.3.2 广告主题应单纯、集中、精练。

2.3.3 广告主题应保持统一性和连贯性。

2.3.4 广告主题要易懂。

人们常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有准确抓住广告主题及应注意的问题,才能保证广告的有效性。

三、广告美学――保证影视广告健康发展的外因

3.1 广告美学

广告美学是商业美学的组成部分,它研究广告怎样才能有审美价值,怎样才能激起受众美感、满足受众审美要求的规律和原理。

广告形式对广告效果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数据来源:零点调查)

3.2 广告审美的结构层次

3.2.1 形式美

1)形象美

广告的形象美是广告审美的表层结构,包括影视广告的画面构图、主体形象、色彩感觉、背景音乐等。这是以图像、文字、声音等要素直接表现的产品形象。

以形式为契机不断生成的广告形象审美,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直接性、明晰性、静观性。

2)幻象美

幻象美是广告审美结构的第二个层面。广告幻象主要由感觉、联想、想象等作用于广告形象,在消费者感觉、心理上构成一种貌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形象。广告幻象的意义在于创造产品的深层形象,开拓消费者对产品体验的心理空间。

广告幻象使受众通过广告形象进入了种种关系的意味体验,并由此表现出幻象审美的特性:间接性、模糊性、体验性。

3)意象美

意象美是广告审美的高级境界,将受众体验提升到社会文化、理性的整体框架,从更广阔的视野表现人和产品关系的意义。力求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能以含蓄的方式唤起欣赏者的想像。

广告意象审美以“符号”为核心,其特性为边缘性:符号性,理解性。

3.2.2 内容美

1)保证真实可信的广告信息――真的生命力

“真”是广告的根基。广告的真实性指广告的内容与形式要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商品信息、服务内容。无论形式多么绚丽的广告。如果失去真实性,就没有了传播信息的资格,更无从谈起相关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讲求诚信与公平的现代社会,广告作品应体现广告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真诚地对待消费者和广告主,只有在真实可信、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才有美的创作可言。

2)传达健康高尚的广告内容――善的表现力

“善”是广告的灵魂。它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自身的完善,是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作为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影视广告,在宣传企业产品的同时,也担负着净化社会风气、宣传高尚健康的价值观的任务,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影视广告的内容一定要本着“善”的原则,简明而又健康。

3)建构和谐自然的艺术审美境界――美的魅力

“美”是广告的魅力。建构和谐自然的艺术审美境界,是在美的形式法则的基础上,对“意境”的一种创造。视听感受与心理感受的双重美感才是广告美的最高境界。

篇9

二、影视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影视艺术是视听语言的集合,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影视艺术相较于过去,已经能够很好地为我们带来视听语言的享受,但是其艺术形式的发展上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受到局限。笔者认为,我国影视艺术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它融合了诸多艺术的元素,如画面、声音等元素被集合到一起,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影视作品中许多时候能够通过画面与声音的结合给予观众感官上的刺激,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但是影视艺术的更为关键的要素还应当是其作品深度,一部意境深邃的影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思考是无限的。在影视作品中,其内涵意境是需要通过影视艺术的手法进行展现的,有时候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当今的影视作品中,虽然其也被许多电影人所运用,但是却依然无法带领观众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中,给予人的震撼是有限的。其次,影视艺术为观众展现绚丽的画面不应只是刺激观众眼珠这么简单,其应当将以往抽象的概念和思想,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最终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受到影视作品感官上的刺激的同时,心灵上同样有所感悟。但是时下信息化科技发展迅速,网络这一平台的出现虽然让许多的创作者们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但是同样地也禁锢了影视艺术本质内涵的发展,传统影视艺术应当具有的审美价值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运用现代化数字媒介才是影视艺术发展道路上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影视艺术的创新

(一)影视创作的交流形式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手法是较为丰富的,通过不同手段创造出更为直观的审美感受,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为观众塑造一个合理的艺术空间。而影视艺术有着其独特的特点,能够与观众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影视艺术所具备的那种充满共享性的特征,能够让更多的人聚集在一处对影片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和探讨,而电影所具备的客观的视角能够让观众在电影院这个场所中,达到一个特定的心理反应。相较于以往的影视艺术形式过于单调和古板,影视艺术的创新能够更好地将电影艺术的此种意义展现在电影之中。电影作品的创作往往会在电影中融入当事人的主观思维,让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故事的魅力,让观众对于电影人物的世界感同身受,这就是影视艺术所具有的特点,这种信息磁力能够让其艺术气氛得到更多的展现。影视工作者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影视创作是一个作者与观众交流的过程,随着影视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影视艺术能够进行自身的转化,从而构建出一个能够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其内涵的影视世界,最终完成影视艺术形式思想交流的目的。

(二)紧随时代的创新思路

我国影视艺术形式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是仍然在多样性方面有着较大的缺陷,这也就导致了许多时候影视作品无法满足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广大观众,当前的影视艺术形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发展也受到了阻碍,那么影视艺术的发展如果希望加快脚步,就需要广大的影视工作者将创新这一要素重视起来,创新已经成为影视艺术发展的关键。我们说起影视艺术的创新,并不是意味着将过去的传统艺术摒弃,相反更应当将这传统的影视模式保留,影视工作者应当对其进行符合时代特色的完善,将其改造成能够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影视作品在描写男女之间爱情时会赋予其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悲彩,比如著名电影《魂断蓝桥》,但是时下的电影创作者在创作之时,却不能完全地对其中的模式进行模仿,因为在如今的社会中,观众观看战争年代的影片更愿意去关注电影中反映出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所以影视作品应当以时代背景为核心进行创新。而且影视创作应当处于时代的前列,在创作的过程中,社会中的诸多事件与细节应当及时地反映在作品中,不仅能够将影视作品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并且对观众更具有说服力,让其展现出属于时代的内涵,推动我国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结构模式与观众观感方面的创新

影视作品中,情节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节的合理性会让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更具有说服力,然而,许多情节的发展需要依靠巧合而进行,电影中的人物会在不同的巧合之中发生命运的突变,从而让剧情出现波折,最终达到情感。在过去,这样的情节能够完美地将观众的内心抓住,引起观众悲伤或快乐,但是到了今天,这种模式便显得过于传统,缺乏创新,许多观众在观看之时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电影的价值有所降低。近年来,我国电影作品中的结构模式有了一些转变,但是其依旧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模式,只是对其进行了延续。因此影视作品中的结构模式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和创新,比如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为情节加入一定量的虚化描写,让其看起来更具有合理性,使观众更好地融入电影中去,看似真实的电影情节也能够激发观众的审美热情。观众的观感是不断改变的,影视艺术形式创新应当符合观众的转变,达到观众的观感与作品的创新相统一的目的。观众在观看电影之时,是对作品进行解读,电影应该通过视听语言将其创新观念展现给观众,而不是单纯地对前人创作理念的复制。当这两者达到统一之时,最终形成影视作品满足观众审美,观众审美促进影视艺术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影视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影视艺术的创新带来的思考

影视艺术不仅是一种能够传递思想的介质,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为大众提供娱乐性导向的艺术形式,它应当满足观众的需求,也应当符合当代的文化背景。时下的影视艺术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中,传统影视艺术中的模式已然不再受到大众的欢迎,也不符合当代的实际环境。同时,影视艺术来源于生活,对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进行艺术化改造,最终高于生活,让观众在观看之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体会其思想内涵。因此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应当转变以往过于艺术化的理念,观众在观看电影之时,更多的会愿意关注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而不是细心地去体会这部作品视听语言上的成就,因此电影作品更应当注重观众的观感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注重艺术性。影视作品往往会将观众带往一个构造完整的空间里,其真正意义上的形式创新,应当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隐喻。创作者应当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融入作品中,让作品充满来自生活的感动。而这些感动又通过视听语言表达出来,在合理的情节发展中为观众提供能够满足其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影视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不仅应当从艺术角度反映生活,更应当表达出作者对于电影感情思想的把握,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将富有寓意的视听语言展现在银幕之上,只有这样的电影作品才能够最终把握住观众的需求,符合时代进步的特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影视艺术形式创新。

篇10

有人说,影视作品“平实化意识的自觉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承继,有利于打造电视剧的民族文化品牌”,作为一个影视艺术爱好者和华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追随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当代影视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

诚然,影视艺术是诸多艺术类型中最具时代特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影视艺术的时代特性一方面是由其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内在的美学品格。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既具有其他艺术样式难以比拟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也是接受范围最广的艺术形式,同时由于其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影视作品也成为最受大众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突出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的社会现象,其市场形态表征着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内涵,同时,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衍变又势必受到民族审美心理、伦理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某一国或者某一民族的影视艺术要健康、继续的发展就必须同时兼顾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电视文化的时代性

一在现有的诸多艺术种类中,电影和电视无疑最具有时代性的。电影和电视在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无论其表现形式、艺术语言,还是其文化意蕴,都体现出浓郁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影视文化的时代性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与商业并重。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社会售票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公映电影《工厂的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影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和市场有了割不断的联系,经由百余年的运作,已成为一门具有鲜明市场特性的艺术。同时,由于影视作品通俗性、大众性特点,以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影视作品同时具有了娱乐与审美的双重功能。综观当代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娱乐的未必是优秀的、美的,但优秀的作品之中必定有娱乐的成分,只有关注艺术接受者,让广大观众得到愉悦感和满足感一,与其审美经验和审美期待产生共鸣,影视作品才有市场,也才有能力继续运作。因此,影视文化的娱乐功能显然大于文学等艺术种类,只有在将市场牢牢把握的同时关注文化内涵,才能算是优秀的作品。第二,传播的迅速和受众的广泛。影视文化,特别是电视,其传播区域的广泛和速度的迅捷显然是无以伦比的,由此也带来了艺术信息的极大增殖,以及人们对现代传播媒体的高度重视;.同时由于影视文化艺术作品传播的迅捷和覆盖区域的广泛,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作品,几乎在面世后的第一时间就会受到社会的关注,观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心理以及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评判,这些因素也对影视文化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三,对现代科技的倚重。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附属产物的电影与电视艺术,愈来愈离不开最新科技成就的促动;每一项对艺术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地运用于电影电视的制作与传播之中。因此,可以说影视艺术作品体现着时展的脉搏和大众审美理想和接受心理变化的曲线,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冲击·反思·回归

回顾电影诞生后的这一个多世纪,我国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对外交流一直是输入大于输出,这与我们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直接相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在汉寸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不对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的影视文化在艰难成长的同时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误导。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采用高科技手段,大大增进了信息流通和传播的效能,对于文化艺术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驱动着文化艺术事业的整体性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伴随信息化而来的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文化有着负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一些人坚持所谓“西方文化中心”论,更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鼓吹所谓“文化一体化”,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基土之上;在国内,也有一些人持类同的观点,似乎一提及国际间文化交流,就应该是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盲目引进。然而,和影视技术与制作、艺术市场管理科学等具象的科学技术不同,影视文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民族性,不能以某一种文化模式来规范和代替其他国家或者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有感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维护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的倡议,“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并且坚决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保护自己的“文化”。

丹纳曾经说:“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果一味追随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一味追求高科技手段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味依赖市场条件下的商业运作,而背离我国影视文化生长的土壤,只会逐渐扼杀其生存的空间。曾经指导过《推手》《喜宴》等深刻挖掘新时期下民族心理擅变的优秀作品的华裔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就是值得反思的。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含蓄的爱情故事,也夺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却没有在国内取得预想的收效。究其原因,蜻蜓点水、燕过无痕式的武术动作吸引了西方人好奇的目光,却忽视中国观众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这样的处理自然不为中国观众接受。当地中国并不乏优秀的影视制作公司和艺术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掘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使之生成更强大的艺术影响力。从本质上讲,提高当代影视文化水准最根本的在于植根于本国和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够使其为广大国内观众喜闻乐道,并且逐步在对外文化艺术市场上站稳脚根,产生更大效应。

三、影视文化的生活化和平民化

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年间,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曾经走过很多弯路,有一批盲从于西方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作品问世,经过一段时间的仿徨、挣扎和沉寂之后,中国的影视文艺工作者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近几年一,以平民和家庭伦理为题材的国产影视剧的实践,在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值得肯定成绩。观众对那些反映平实生活的电视作品反映的热烈程度远盛于其他风格的影视作品(其中反映当代人婚恋困扰的有王海翎《牵手》,万芳的《空镜子》、《空房子》系列,还有关注挣扎在城市生活底层的农民工生活状态的《生存之民工》等)。平实化是传统美学的重要法则,影视文化艺术平民化和生活化意识的自觉回归就是对传统美学平实化法则的继承。这种有意识的反思和回归有利于打造影视艺术文化的民族文化品牌。而在去年沸沸扬扬的批评声中落下帷幕的“超级女生”选拔活动,不论其文化价值含量究竟有多少,但是正因为功利的存在,在“超女”评选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凌乱感和在年轻的“超女”之间发生着的吵闹,让平民受众感觉到市井生活的亲切感,让他们找到了最需要的,也是最真实的感觉,也因此让湖南电视台声名鹊起,树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篇11

有人说.,影视作品“平实化意识的自觉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承继,有利于打造电视剧的民族文化品牌”,作为一个影视艺术爱好者和华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追随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当代影视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

诚然,影视艺术是诸多艺术类型中最具时代特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影视艺术的时代特性一方面是由其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内在的美学品格。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既具有其他艺术样式难以比拟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也是接受范围最广的艺术形式,同时由于其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影视作品也成为最受大众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突出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的社会现象,其市场形态表征着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内涵,同时,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衍变又势必受到民族审美心理、伦理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某一国或者某一民族的影视艺术要健康、继续的发展就必须同时兼顾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电视文化的时代性

一在现有的诸多艺术种类中,电影和电视无疑最具有时代性的。电影和电视在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无论其表现形式、艺术语言,还是其文化意蕴,都体现出浓郁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影视文化的时代性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与商业并重。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社会售票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公映电影《工厂的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影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和市场有了割不断的联系,经由百余年的运作,已成为一门具有鲜明市场特性的艺术。同时,由于影视作品通俗性、大众性特点,以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影视作品同时具有了娱乐与审美的双重功能。综观当代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娱乐的未必是优秀的、美的,但优秀的作品之中必定有娱乐的成分,只有关注艺术接受者,让广大观众得到愉悦感和满足感一,与其审美经验和审美期待产生共鸣,影视作品才有市场,也才有能力继续运作。因此,影视文化的娱乐功能显然大于文学等艺术种类,只有在将市场牢牢把握的同时关注文化内涵,才能算是优秀的作品。第二,传播的迅速和受众的广泛。影视文化,特别是电视,其传播区域的广泛和速度的迅捷显然是无以伦比的,由此也带来了艺术信息的极大增殖,以及人们对现代传播媒体的高度重视;.同时由于影视文化艺术作品传播的迅捷和覆盖区域的广泛,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作品,几乎在面世后的第一时间就会受到社会的关注,观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心理以及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评判,这些因素也对影视文化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三,对现代科技的倚重。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附属产物的电影与电视艺术,愈来愈离不开最新科技成就的促动;每一项对艺术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地运用于电影电视的制作与传播之中。因此,可以说影视艺术作品体现着时展的脉搏和大众审美理想和接受心理变化的曲线,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冲击·反思·回归

回顾电影诞生后的这一个多世纪,我国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对外交流一直是输入大于输出,这与我们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直接相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在汉寸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不对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的影视文化在艰难成长的同时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误导。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采用高科技手段,大大增进了信息流通和传播的效能,对于文化艺术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驱动着文化艺术事业的整体性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伴随信息化而来的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文化有着负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一些人坚持所谓“西方文化中心”论,更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鼓吹所谓“文化一体化”,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基土之上;在国内,也有一些人持类同的观点,似乎一提及国际间文化交流,就应该是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盲目引进。然而,和影视技术与制作、艺术市场管理科学等具象的科学技术不同,影视文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民族性,不能以某一种文化模式来规范和代替其他国家或者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有感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维护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的倡议,“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并且坚决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保护自己的“文化”。

丹纳曾经说:“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果一味追随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一味追求高科技手段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味依赖市场条件下的商业运作,而背离我国影视文化生长的土壤,只会逐渐扼杀其生存的空间。曾经指导过《推手》《喜宴》等深刻挖掘新时期下民族心理擅变的优秀作品的华裔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就是值得反思的。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含蓄的爱情故事,也夺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却没有在国内取得预想的收效。究其原因,蜻蜓点水、燕过无痕式的武术动作吸引了西方人好奇的目光,却忽视中国观众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这样的处理自然不为中国观众接受。当地中国并不乏优秀的影视制作公司和艺术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掘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使之生成更强大的艺术影响力。从本质上讲,提高当代影视文化水准最根本的在于植根于本国和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够使其为广大国内观众喜闻乐道,并且逐步在对外文化艺术市场上站稳脚根,产生更大效应。

三、影视文化的生活化和平民化

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年间,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曾经走过很多弯路,有一批盲从于西方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作品问世,经过一段时间的仿徨、挣扎和沉寂之后,中国的影视文艺工作者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近几年一,以平民和家庭伦理为题材的国产影视剧的实践,在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值得肯定成绩。观众对那些反映平实生活的电视作品反映的热烈程度远盛于其他风格的影视作品(其中反映当代人婚恋困扰的有王海翎《牵手》,万芳的《空镜子》、《空房子》系列,还有关注挣扎在城市生活底层的农民工生活状态的《生存之民工》等)。平实化是传统美学的重要法则,影视文化艺术平民化和生活化意识的自觉回归就是对传统美学平实化法则的继承。这种有意识的反思和回归有利于打造影视艺术文化的民族文化品牌。而在去年沸沸扬扬的批评声中落下帷幕的“超级女生”选拔活动,不论其文化价值含量究竟有多少,但是正因为功利的存在,在“超女”评选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凌乱感和在年轻的“超女”之间发生着的吵闹,让平民受众感觉到市井生活的亲切感,让他们找到了最需要的,也是最真实的感觉,也因此让湖南电视台声名鹊起,树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