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1 09:14: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

篇1

一、我校学生“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主要培养途径

在我校新修订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多门专业课程内容和考核举措直指幼儿行为观察能力的培养。

1.增设新的课程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幼儿行为观察的具体方法的基础上,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幼儿行为进行有效地观察记录,并能进一步整理和分析所得第一手资料,从而进一步有效指导幼儿的行为。学生在此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完整的幼儿行为观察方面的知识体系。此外,本课程的实践性取向也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增设“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能力”考核项目

为了应对《专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对实施已久的《学前教育专业基本功考核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多次研讨后,将之重新命名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考核方案》。其中,“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能力”的考核内容与要求为:在教育情境中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评价及教育应对的能力。

3.在已有课程《幼儿游戏与指导》中的渗透

《幼儿游戏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在我们新一轮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其能力目标之一为“能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儿童游戏……”,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在“游蚧疃的观察、分析与评价”上,观看视频写游戏活动的观察记录也往往是期末考核的重要形式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已学的观察方法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

二、“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考核方案》自2014级学生开始实行,实行以来,发现学生在对幼儿行为观察及分析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下面将结合学生的相关作业,分析学生在此方面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1.记录过于随意,格式不规范

作为一份科学的观察记录,必然有着自己的格式要求,即使这些要求并非完全一致,但也应当有观察对象、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方法等一些主要因素。然而,在批阅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发现仍然有不少学生忽视了格式要求,写法“随心所欲”。主要问题有:第一,完全没有格式意识,直接呈现观察记录内容(图1);第二,只简单地写上观察时间、地点及观察对象,缺少观察对象更具体的年龄信息,缺少专业的观察方法(图2)。

2.内容过于简略,信息不详细

一份好的观察记录应该能够反映幼儿活动的情境性特征,以使我们掌握的信息更全面准确。然而,在学生提交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不少都存在着三言两语的情况。案例1即为学生记录的某幼儿在娃娃家的内容,其中便存在这样的问题。

案例1:莉莉在“家”中,“家”里有电视机、沙发、电脑、照相机,她自己在照相机和电脑面前玩。老师与莉莉拍照,莉莉告诉老师选一个自己画的图画,照片就会变成图画的样子。老师挑好图后,莉莉告诉她过3分钟后来取。莉莉到电视机前呆了一会儿,教师问:“我的照片好了吗?”之后,莉莉回到照相机前操作了一会儿,拿着一张照片递给老师说:“好了。”

这样高度概括的观察记录内容,缺少对师幼对话的直接记录,显然无法全面反映幼儿活动的真实情况,至于据此进一步跟进做有效的分析、指导,更是无从谈起。可以适当地还原“莉莉”当时所说的话语,至于“呆了一会儿”“操作了一会儿”这样的表述可以更具体:一会儿到底是多长时间,这段时间内孩子们在玩什么、操作什么。

3.“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

观察的线索不明确,或者说观察的目标行为不聚焦,也是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图3)。呈现的观察记录内容繁杂,观察者将幼儿的动作行为、师幼互动等方面的内容,一一加以详细记录,看起来似乎很全面详细,实际上,观察者缺少问题意识,没能突出观察活动的重点是什么,例如:重点观察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亦或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仅是做了流水账式的观察记录,既不利于教师对幼儿的分析、指导,也不利于教师长远的专业发展。

4.混淆记录与分析,内容不客观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相关课程已经强调过观察记录的内容要尽可能客观,不带有观察者的主观判断,或者要如实地记录幼儿的动作和语言等行为,避免以第三人称的口吻高度概括。然而,学生提交的作业中仍表现出要么没有遵照执行,要么分不清楚主观和客观,带有主观判断色彩。图4便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中记录和分析混淆在一起,表述中有大量的主观判断,例如“幼儿对积木的形与色有选择意识……”“想象力丰富……”“游戏目的明确……”这些表述实际上是在评价幼儿的游戏,却和记录部分混在一起,并且带有观察者的主观判断。

三、“幼儿行为观察能力”培养策略

上述问题是我校学生在和幼儿行为观察相关的考试或考核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一线教师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问题。如何切实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职前职后教师的幼儿行为观察水平?

1.明确内涵,聚焦观察幼儿行为

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看”和“观察”是否等同?有学者认为:“观”即看,“察”即研究,观察是有研究地看,是带着问题去看,是通过分析看到的表面现象来解读幼儿发展水平的过程。简而言之,观察是既看又想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的时候,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看到的一股脑儿全记录下来,那样,既起不到促进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目的,反而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一种浪费。

那么如何做到更好地聚焦观察?可以选择我们认为有价值的角度去看、去记。当我们看到幼儿的某种行为时,可以在心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玩结构游戏时,尽管老师要求:“要几块积木就拿几块,不要全部倒出来,也不要翻得‘哗哗响’。”可乐乐总是在积木筐里翻来翻去。如果不深入思考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可能呈现出来的观察记录是“乐乐的行为表明他不遵守规则”;而实际上老师若能在乐乐这儿停留稍长时间,并仔细看其行为的结果,便发现:原来乐乐的建构作品是按照“红――蓝――红――蓝”规律排序的“火车轨道”,所以他这是有目的地在挑选红色积木和蓝色积木以完成建构作品。如此一来,后者的观察记录更能聚焦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有效的。

2.掌握要求,规范书写观察记录

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所呈现的观察记录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要素都要涵盖,主要有:观察对象(可涵盖其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观察时间、地点、观察方法、观察者等,如果采用轶事记录法的话,还需要提炼出观察的事件名称。这些基本信息能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分析。

此外,在书写的时候,观察记录和分析评价最好分开,做到观察记录部分是纯粹地对幼儿行为的客观记录,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聚焦地将幼儿的行为(语言、动作、神态、交往等)反映出来。至于主观判断或评价则是后面分析评价应该体现出来的。

篇2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15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观察则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观察是孩童认识世界的窗户,是思维的触角。幼儿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开发智力、增长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原有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幼儿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引导幼儿喜欢观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

(一)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在对其进行教育时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家长与教师对幼儿成长引导不科学,导致部分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身边事物比较漠视,无法从生活中获取美好的感受,进而会抑制他们艺术天赋的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提高幼儿观察能力,能够让幼儿有着更广阔的视野,看事物时可以从多角度入手。除此之外,幼儿观察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拓宽其思考范围,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大胆猜测与想象,能够及时总结分析,从而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

(二)多元能力的获得

观察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能力。当幼儿的观察力提升后,其敏锐性、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有一定的提高。所以,对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的能力体现,对幼儿的成长和今后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通过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够实现幼儿思想与行动的有效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积极探索身边事物,感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对于培养者来说,其自身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对幼儿的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观察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案,才能为幼儿建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大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更多教学方法,掌握不同方法带来的益处,一旦遇到教学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成长需求。其次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幼儿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安全因素,教师在带领幼儿外出观察时,要有计划和安全措施,如带领幼儿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时,首先要做好组织工作,让幼儿懂得排队参观,有秩序的观看。在提升孩子们观察力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最后,教师要提高心理分析能力,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状况,从幼儿角度出发制定观察引导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活动目标。

(二)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通过观察来满足其好奇心理,帮助他们了解周围事物。只有让幼儿对事物保持有高度的热情,才能让他们用心去感受事物的魅力,使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人类社会的变化。如春天时,带着幼儿去公园,寻找春姑娘的足迹。在寻找中,幼儿会发现,春天在绿色的枝头、在化冰的小池塘、在花香阵阵的大树下……所以,从兴趣入手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可以让幼儿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储备更多自然生物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鼓励幼儿多问“为什么”

观察是一种发现。当幼儿好奇心满满时,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对自己的发现多问几个“为什么?”当问题出现后,再次引导幼儿带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去观察,并找到答案。面对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引导方法,逐步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与发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想象、大胆探索、相互交流、拓展视野,领悟更多的知识和生活真谛。

(四)注重观察力的引导

一个人在进行感知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那只能算是一般感知,不能称做观察。只有当那种感知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时,它才能算是观察。因此,可以说,目的性是区分一般感知和观察力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师在提升幼儿观察力的同时需要注重引导方法,给予明确的观察对象和观察要求,带领幼儿正确进行观察,从而提升其观察水平,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果盲目观察,或者不能按照教师要求观察,最终会降低活动质量。比如教师在让幼儿观察驴与马的区别时,先让他们区分两者之间外形上的异同,然后再去探索物种之间的差异,最后在拓展将其与其他四蹄动物进行比较,以拓宽孩子们的学习视野。又比如在春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春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观察遇到的各种事物,像小草、花朵、小鸟、小鱼等,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高他们去发现生活之美,增强他们的观察力。

(五)丰富观察力培养的形式

篇3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211

1 源起:种植园中的一次对话

种植课上课了,笔者和小朋友手拉着手来到种植园里。正和身边的小朋友讲述如何播种的时候,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小朋友1突然大声喊起来:“大家快来看青菜叶上有一条青虫。”

小朋友2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

小朋友3抢着回答:“我知道,我知道,这叫毛毛虫。”

小朋友4仰着红扑扑的小脸蛋说:“我在我们家的田里经常看见的。”

这时,其他几个小朋友也大声说道:“我家田里也有的。”

这是笔者没想到的,原来平时小朋友们都挺注意观察周围生活。由此而感――笔者为何不利用我园的种植课程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呢!这一教育资源可是培养小朋友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啊!

2 “培养”策略

观察是获取周围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观察力既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能力,又是幼儿在感觉与知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力。本文将从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角度着眼,结合日常种植园实践活动中的探究和反思,谈一谈在种植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1 营造幼儿喜欢观察的氛围

我园最优越的环境就是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可以使幼儿的生活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同时它也是幼儿学科学的重要场所。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可让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奥妙。如在“种植园地”观察种子发芽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在阳光充足及阴凉的不同环境下同时进行黄豆的种植。通过观察,幼儿就能发现,虽然同是浇水,阳光充足的地方,黄豆苗就长得非常茂盛;而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黄豆苗却长不好。由此,孩子们知道了植物的生长既需要水的滋润,又离不开阳光的沐浴。

2.2 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他们精心挑选他们所喜欢的、感兴趣的植物是关键。第一,选择合适的植物――容易成活,生长期短会开花结果的植物,这些植物便于幼儿观察。第二,教师要对观察给予积极的影响。

在种植课上,蒋昊小朋友在青菜叶上发现了一条青虫,笔者抓住机会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认识青虫。从寻找青虫的五官到观看青虫爬行,再观察青虫寻找的食物等一系列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在播种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不同的种子种植的方法也不一样,“种子宝宝什么时候能长出来?”“大蒜应该哪边朝上?”从收集种子――播种种子――给种子浇水施肥――除草松土,笔者采用了抛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自己说说播种的全过程。

经过实践发现在种植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散步等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最容易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因此,日常活动中我们要懂得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观察得兴趣。

2.3 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

有了观察兴趣,还必须在观察方法上加以指导。

首先,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进行观察。例如在开展“蔬菜沉浮”的活动时,笔者给每组幼儿准备了四只容器、四种蔬菜,让幼儿自己猜一猜,什么蔬菜会沉下去的,什么蔬菜会浮上来。经过一番猜测,笔者再让他们自己操作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是否正确。笔者一边巡视,一边提出问题:“小朋友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胡萝卜是沉的,大蒜头是沉的,青菜叶是浮的,韭菜也是浮的。”笔者对孩子的发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孩子们个个充满着成就感,脸上洋溢着笑容。一次小小的实验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了观察的快乐。

其次,引导幼儿有比较地进行观察。在“蔬菜影子对对碰”的活动中,笔者把几种蔬菜放在一起,先让孩子们观察蔬菜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再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从而比较蔬菜的异同,最后让孩子们说说哪种蔬菜对应哪种影子。这种比较观察的方法能使幼儿掌握事物的异同,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引导幼儿利用多感官进行观察。在开展聊一聊“荸荠”的活动时,笔者让小朋友试着用手摸一摸、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充分借助身体的各种感官感知荸荠的外部特征,孩子们果然很有兴趣,有的用手摸摸,说荸荠是硬的、有点光滑,有点毛;有的用嘴巴尝尝,说荸荠甜甜的;有的仔细观察,说荸荠有的黑黑的,有的红红的。这时,笔者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使孩子们全面了解了荸荠的基本特征。

看孩子们聊得兴趣正浓,笔者又以表格的形式让他们说说其他蔬菜水果的基本特征:

[[蔬菜、水果\&颜色\&形状\&手感\&味道\&番茄\&\&\&\&\&黄瓜\&\&\&\&\&芒果\&\&\&\&\&]

]

以表格式聊聊事物的特征,孩子们很少见到,因此,孩子们各抒己见,对这一新形式的观察方法报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个个讲得头头是道,把三种事物的基本特征表达得准确无误。由此可见,观察形式的多元化对于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3 “培养”思考

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观察力的培养除了能发展孩子们的智力外,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多种能力也能在观察过程中得以实现。

作为农村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资源来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和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交朋友,从而扩大幼儿的眼界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总之,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

[2]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唐国庆.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4

幼儿教育是人类的启蒙教育,我国的幼儿教育强调的是智力的启蒙和开发,往往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必须充分调动幼儿的潜能,发挥其特有的天性,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因此要在幼儿园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

一、注重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

要想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首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幼儿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自主能力以及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全面素质,必须对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思想、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拓宽。为了切实地使幼儿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专业的更新教育、补偿教育和提高教育。

也应该改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幼儿教师具有大教育观念。大教育观念强调儿童要依赖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庭和社会是幼儿生活的主要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极大。幼儿园是启蒙教育的基础,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构建的发端,幼儿教育不以书本为基础,教育本身所面临的就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儿童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最终感恩生活,通过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培养儿童的感情,开发其非智力因素。

将幼儿放在家庭社会所构成的大环境、大体系中,可以使幼儿园和这两者产生交换和融合,更加促进幼儿的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幼儿本身的素质培养

加强幼儿自身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要求幼儿教师善于发现儿童的优越点和闪光点,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闪光点并希望得到注意和表扬。孩子进入幼儿园是其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创设符合每个儿童的环境。并且多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共同指导儿童与周围人、事的接触,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进步。使得孩子既有基础的文化知识,又有健康的体魄,更有完整高尚的品德情趣。

提高幼儿的自觉性,促使幼儿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每个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周围的孩子接触交往中或多或少都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因而会引发孩子之间的争端。我们的幼儿教育就是从争端下手使孩子自己去思考并解决。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游戏规则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孩子之间的交往提高其自觉性,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改掉自私自利的毛病。

要尊重幼儿的思想和尊严,幼儿园的孩子本身年龄小,思想并不成熟但是已经具备自尊、自爱的本能。幼儿教师不能高声斥责惩罚学生,教师需要弯下腰轻声指出孩子的错误,这样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愉快的改正。

三、幼儿的综合素质要全面提高

幼儿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自主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所谓的好奇心是神圣的,没有好奇心就缺乏求知欲,没有求知欲就很难拥有创新精神,所以说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巨大动力。幼儿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和拓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稀奇问题,从而激发其求知欲。

所谓的观察力就是幼儿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能力,但是幼儿园的孩子所处的阶段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孩子的观察力较差,系统性、顺序性差。孩子对于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几乎不触及本质问题,此时需要教师设定观察的任务,教授孩子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认识事物,提高其综合的思维能力。

所谓想象力就是面对事物不同的思想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为其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并引导其独立思考。面对儿童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时不能简单地扼杀,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给想象插上翅膀。所谓自主能力是儿童健全人格的体现,自主活动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孩子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自我评价能力就要求儿童正确地评价自身的言行,明确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多多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使其接受评价标准,从而如实、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

参考文献:

篇5

(一)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意义

幼儿园的幼儿因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这个阶段,因此他们的想象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表象,而且这个表象是看得见摸得着,是可以拿在手里反复观察阅读的实物,绘本正符合幼儿这一需求。科学绘本是图画和文字并茂,讲述一个完整科学故事的书,针对幼儿科学教学的绘本图画占大部分空间,有时候甚至没有文字,幼儿在幼师的讲解下阅读绘本时,必须先学会在幼师的讲解中观察图画内容,然后通过想象和思考才能理解画面的意义,进而消化绘本知识,因此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二)激发幼儿学习科学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幼儿因年龄小不可能如青少年或成人一样带有目的地学习科学知识,吸引他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内驱力是兴趣。对于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会主动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不感兴趣的东西根本坐不住,更遑论安静下来去学习。绘本因其具有图画、主题简单和情节内容简短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幼儿注意力,幼师只需选择适当的绘本就能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并通过科学绘本的学习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能力。

二、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

(一)选择适合幼儿感兴趣的有声科学绘本策略

幼儿园科学教学绘本在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然后从科学教育的角度考虑,最后是幼儿的兴趣取向,从中挖掘科学元素,让幼儿在观察绘本、听绘本,并进一步探索绘本科学知识中提高科学综合素养。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在科学教材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选择吸引幼儿注意力的绘本呢?若在科技还不发达的二十几年以前,这确实是个难题。但是有声绘本的诞生,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有声绘本是在绘本印刷过程中在纸上铺一层隐形底码层,这些底码层是经过OID软件处理过的科学绘本内容信息,可以通过点读笔,把绘本上的科学内容通过语音形式解读出来。它是由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数码语音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来的新一代智能绘本学习工具,因其具有点读笔发音这一特殊功能,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幼儿注意力,幼儿一旦接触到这类科学绘本便会被读音这一功能吸引,主动跟着幼师讲解的顺序去学习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科学知识带给幼儿高深晦涩的枯燥感。

(二)加强幼师对绘本科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导幼儿善问的策略

任何一个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都需要幼师深入把握教材内容,科学绘本教学也不会例外。幼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科学绘本前,应先熟悉科学绘本的内容,把握好这节绘本课所要传授的科学知识点,巧妙设计课堂绘本讲解课程。在整个绘本教学中,绘本图片是教学关键,幼师应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图片,通过观察鼓励幼儿主动提问。在幼儿园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由幼儿提问比幼师设计多少问题都重要。幼儿处于天真烂漫的懵懂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好奇,天生爱提问题,而且所提问题大多想人所不想、五花八门、出人意料,但是这些问题代表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所在。幼师应根据孩子这一天性,鼓励孩子通过观察科学绘本提出问题,这一策略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能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通过绘本创作、绘本实验提高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创新能力

幼儿园绘本科学教学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绘本阅读、绘本创作和绘本实验,创作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幼儿分组创作、家长与幼儿共同创作和师幼共同创作等。幼师只教幼儿阅读绘本,幼儿很难透彻理解绘本上的科学知识。如果幼师鼓励并组织一些绘本科学作品创作和绘本科学实验活动,不但能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透彻理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能力。但是幼儿由于年龄小的特点,很难独立完成绘本科学作品创作和绘本科学实验,这就需要幼师和加长分组合作。比如,组织家长幼儿制作地球仪活动或者创作一些科学故事绘本等。

篇6

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其不仅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能够影响到幼儿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成长过程。因为游戏中包含的教学元素特别丰富,所以幼儿从身体到心理都会受着游戏活动的影响。由此可见,游戏的好坏不仅决定着幼儿是否能够有一个健康人生观,而且也对其日后的个性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游戏在幼儿成长教育中的作用

游戏能够触及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重要方面,是促进幼儿智力、道德、美感的发展和身体发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其在幼儿成长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游戏除了能够对幼儿的身体素质产生影响外,还可以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由于幼儿自身的特点,其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还不强。因此,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有效地引入一些有利于幼儿未来发展的游戏场景,从而让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将这些游戏场景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游戏能够从心理层面使幼儿逐渐形成更加开朗的性格,进而使幼儿始终保持积极性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升其心理素质。幼儿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幼儿今后的成长轨迹,只有心理和身体同时保持健康的发展,他们才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游戏有利于全面提高幼儿的能力

幼儿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最佳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幼儿智力发展的非同一般的特殊过程。幼儿的判断力、知觉力、观察力、想象力、创作心、冒险心皆是在游戏中逐渐养成的。在游戏中,幼儿不断地直接接触各种玩具和游戏材料,通过游戏来认识各种物体的特征和用途,体会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发展了观察力,并在头脑中对各种物体形成 了基本的概念。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形式,需要围绕幼儿自身的发展进行策划和展开。游戏的设计要始终以幼儿为主导,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追寻新的思想观念,并通过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会到社会发展的动态,并使其能够在游戏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有的听起来是比较幼稚的,但也充分反映了幼儿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思考,是其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发挥游戏在幼儿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对策

(一)适当引导幼儿的游戏主题

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反应,同时游戏内容的设计又依赖了幼儿对社会的认识。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游戏主题水平有的零乱片断,有的简单被动。因此,教育者应对幼儿游戏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仿比他年龄大的成人,这样幼儿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的情感和态度往往就会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从而缩短他们掌握社会生活经验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

(二)提供良好的游戏条件

成人应该给幼儿提供的游戏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宽松、自由的氛围,成人应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权利,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另一类是要给幼儿提供一些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物质条件,如游戏时间、场地、玩具和材料等。而对幼儿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则不应代之解决。

(三)适当参与和观察幼儿的游戏

教育者虽然不应充当幼儿游戏的导演或现场指挥,但依然有了解、指导幼儿的游戏的义务。因此,教师可以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并以游戏者的身份指导幼儿的游戏。比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教师可以扮演“家庭的客人”“送报工”“维修工”,并在扮演上述角色的过程中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这既不会引起幼儿的排斥情绪,又有利于实现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应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来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并在不断变化的游戏形式中教育幼儿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促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好途径,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娇蓉.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课堂上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3).

篇7

关键词:阅读;分享阅读;有效策略

重视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的共同趋势,分享阅读能有效的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之成为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开展分享阅读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从“图”入手,让幼儿会说

幼儿特别喜欢看图文并茂的或以图为主的儿童读物,我们就从读本的图入手,让幼儿在看图,说图,读图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理解和描述画面,使幼儿会看,能想,敢说,从而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跳跃性,阅读时常常一会看这,一会看那。教师在指导幼儿看大读本时,应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幅图,理清思路。教师可根据图中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幼儿有序观察。如在分享阅读“小船”时,可以首先引导幼儿阅读封面,并预测书中内容;接着引导幼儿按页读图,让幼儿观察小船之间颜色的联系,并根据上个小船推测下个小船的颜色;然后再引导幼儿充分表达看到许多小船的感觉,拓展相关的语言知识。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通过有效指导和相互交流,让幼儿了解图中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上页和下页,图上和图外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还可以幼儿用肌体语言来表达意思,加深幼儿对读物的理解,从而帮助幼儿从“图―口语―文字”的顺利转换。活动结束后,老师还可以要求幼儿的家长跟幼儿一块去图书馆,收集有关小船的图书,放到班级的图书角,供幼儿阅读,拓展相关经验。

二、以“听”辅助,让幼儿爱听

幼儿最初的阅读主要依赖父母和老师,他们总喜欢拿着故事书缠着大人给讲故事。对于幼儿来说,用“耳”读书,比起用“眼”阅读更为直接,所以我们将分享阅读活动与文学作品听赏活动紧密结合,每天安排15-20分钟,组织幼儿听赏优秀文学作品,增大信息量,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

首先,让幼儿听教师朗读。教师在读幼儿熟悉的读本时,可以故意把故事的顺序读错或漏读,让幼儿纠正;在朗读新读本时,可以只读一半,让幼儿猜想接下来的情节或结尾,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同时使阅读成为一种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的预测能力。其次,让幼儿听同伴朗读。幼儿天生就好表现,每日让几位幼儿轮流当“小老师”,在小朋友面前朗读自已已经学会的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而在听同伴说的时候,幼儿也会特别认真、专注,从而既调动了幼儿听说的积极性,又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再次,还可以让幼儿听赏录音朗读。教师可以有计划地为幼儿选择一些有声读物。幼儿每人一本图书,听着录音机中传出的标准普通话,反复听赏,轻声跟读,不仅可以大量吸收文学信息,增强积累,丰富情感,而且可以为下一步的阅读活动作丰厚的铺垫。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带孩子逛书店,开展亲子朗读。让家长将精彩的故事、诗歌朗读给孩子听,让孩子将幼儿园学到、听到的故事、诗歌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并做记录,让幼儿在享受亲子阅读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增大阅读量,积累阅读经验。

三、与“字”相伴,让幼儿乐认

幼儿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具有惊人的形象感受力和整体接受能力。而中国汉字是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构成的象形文字。为此,我们尝试将分享阅读活动与汉字认读紧密结合,利用幼儿的生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口语与文字、图画与文字、动作与文字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喜欢识字。

首先,我们将幼儿学习过的有关读本中的文字及幼儿收集到的食品商标( 如好佳、肯得利、爽歪歪等),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在阅读区的阅读互动墙上,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机会去阅读。同时,将幼儿的生活学习环境、相关物品的名称、各活动区的标志、值日生的名字等都”用汉字做标识。此外,还用文字说明一些常规和注意事项,如壁橱上贴有“请把书包放整齐”;饮水机旁贴有“多喝水身体好”;盥洗室旁贴有洗手歌等。在走廊墙面上的“字宝宝乐园”里,更有幼儿喜欢的字、词与句子。其次,我们将读本中的文字制成汉字卡,利用每日点心、午餐前后、离园前的时间,玩一些有趣的文字游戏。如给字宝宝照相、什么字不见了、摸摸“某”字跑回来、给字宝宝找朋友(偏旁组字、组词等)、碰碰船( 组词)等,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自然习得文字。再次,我们根据幼儿好奇、爱猜谜的特点,常将汉字编成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谜语儿歌,让幼儿猜猜、读读,不仅增强了幼儿阅读汉字的兴趣、还培养了幼儿思维、想像的能力。此外,我们还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字型,进行形象的解字。如引导幼儿观察雨字后,有幼儿说好像雨点落在窗户上一样。在这种趣味观察与猜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观察力与想像力,对阅读识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

四、跟“画”结合,让幼儿能创造

绘画是幼儿的第二种语言。他们在掌握书面文字表达之前,更多的是运用美术形式,借助线条、符号、色彩,描述离奇古怪的白日梦和幻想。我们结合分享阅读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绘画活动。如画故事,就是把自己熟悉的读本故事画出来,再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自己画的故事与读本上的故事一样吗?什么地方有变化?帮助幼儿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又如让幼儿续编读本故事或诗歌,并将之画出来。在开展“小海龟”的读本阅读活动后,根据阅读内容引导幼儿想像:小海龟还会看见什么呢?幼儿画出了“小海龟看见了洁白的浪花,小海龟看见了美丽的小船,小海龟看见了高高的椰子树,小海龟看见了海龟妈妈,小海龟看见了在沙滩上游戏的孩子们””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除了让幼儿轮流介绍自己画中的内容,还组织幼儿共同设计封面,把幼儿的作品装订成一本书,投放到图书区,供幼儿自由阅读。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生活记忆画”和“周末日记画”活动,让幼儿画出平日、周末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自己最喜欢的物品等。通过画故事、画生活记忆画以及自制图书等活动,幼儿发现了口语与画面语言、书面语言的关系,更加激发了他们阅读的欲望,培养了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活动还促进了幼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家长认识到真正的阅读并不是让孩子多识几个字或多看几本故事书,而是让孩子在丰富、生动、有趣、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运用绘画、文字等形式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 并体验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1-02

1.实施因材施教

幼儿音乐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幼儿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年龄、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不一样。因此,要求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意幼儿的音乐表现,并能根据幼儿的音乐能力水平开展音乐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既能体现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共同状况,又能不断促进个别幼儿的发展。如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儿多听一些乎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让他们多听一些情绪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幼儿聆听、感受和表现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激发幼儿的音乐表现欲望。

2.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2.1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幼儿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是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的音乐素质直接影响到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作为幼儿音乐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最基本是要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另外幼儿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析能力。能够对音乐作品的背景、风格、类型以及作者做全方位的了解,包括音乐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曲式结构等基本要素。具备这种才能后选出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更好的把握音乐作品的丰题思想,设计合理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地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2.2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教师主要是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的。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从中发现和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发展。因为教育的时机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教育因素,是蕴藏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的,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它,用机智的头脑运用它。因此,敏锐的观察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观察法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幼儿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通过观察收集有效的资料,才能全面把握和了解幼儿的音乐学习的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成长。

3.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音乐教学活动

3.1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幼儿音乐教学评价的目标是依据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而制定的,只有从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出发我们才能确定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才能开展幼儿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完成幼儿音乐教育的具体任务。新纲要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轻视知识的学习。因此,幼儿音乐教学应该依据这个目标制定,比如幼儿音乐教学目标要涉及幼儿歌音乐律动,打击乐活动和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技能等方面。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包括音乐本知识技能的目标,还应包括幼儿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情感的培养,从而培养幼儿对音乐括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以及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3.2重视对幼儿的音乐能力的全面.综合评价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是通过了解幼儿的音乐学习状况,来改进幼儿音乐教学,进而促进幼儿音乐学习的发展,不仅关注幼儿现实的音乐表现,还应重视幼儿本身的音乐能力的发展。重视幼儿本身的音乐能力的发展。评价是全面的。其中多元评价主体,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幼儿的音乐评价,通过多种信息,包括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在家中的表现情况,把幼儿音乐学习的动态过程全方位的考察,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现场记录等方式,并有机结合了不同的评价手段,全面真实地评价幼儿音乐学习方面的潜能。

4.推动家长参与评价,开展家园合作

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幼音乐教育。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幼儿的成长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幼儿的教育,一般来说主要是依靠父母,教师和幼儿生活中的其他成年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在家庭中的音乐教育对孩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意了解每个幼儿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通过家园联系栏、家园访、召开家长会,经常同家长取得联系,将孩子的成长过程,取得的成绩及时告诉家长,家长也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音乐活动,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并积极配合教师开展音乐活动。总而言之,教师与家长要一起共同促进每个孩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不断提高音乐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78-03

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当今教育改革需要培养具有探索实践能力和科学想象力的人才,而这些科学素养的培养都必须从小培育,从幼儿抓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教育的关键是能启发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利于以后从事创造工作”。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创新、开拓、突破的思维方式,是人的一种不墨守成规、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条条框框的束博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把科学游戏的启蒙教育贯穿于结构游戏之中,开拓适合幼儿创造性思维培育的游戏课程,我们的培育策略是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入手,挖掘有趣的科学探究视角,提供探索游戏的平台,鼓励幼儿玩中建、玩中看、玩中学、玩中思,探究相关科学游戏现象,寻找科学原理,归纳科学规律,体验建构游戏的乐趣,促进幼儿的科学发现能力、科学构思能力和游戏验证能力的提升,进行创造思维的培育,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一、萌发幼儿游戏创造意识――玩中看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扩散思维、逆向思维,是幼儿创造力的核心。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只有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具有创新动机并赋予创新行为,进一步发挥其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力。幼儿期是开发其智慧、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

1.创设浓厚的游戏科学氛围。创造的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产生,在结构游戏中我们着力营造尊重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自由平等的游戏氛围,让幼儿在平等、开放的天地里,思维任意驰骋,纵横千里,激发创造意识,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游戏乐趣。

不断提供幼儿游戏探究材料。结构游戏的操作材料不仅是幼儿的玩具,更是使幼儿积极主动、长时间维持兴趣、主动探索的重要保障。我们为幼儿提供不断探索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反复尝试,多角度游戏感知、观察与思考。幼儿建构“水管球道”一直存在操作难题:水管容易滑落。几个小朋友连续重建倒塌了5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孩子们有的说:用夹子夹;有的提出:用透明胶粘;还有的建议:用纸板套。昕昕说:“要大管口套住小管的口,这样小球就会顺利通过不会掉了。”于是,老师及时提供低结构材料――纸板、小地垫、泥工板。孩子们在反复操作中发现:纸板易变形;小地垫太厚容易卡住球;但当泥工板拗成桶状,两头各套住一根水管,水管不易左右滑落。不同的游戏材料在幼儿动手摆弄探索中运用,感知了解其材料特质,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物体的状态后,泥工板其厚薄度和材质更适合连接水管且不影响球的运行。建构中这些游戏材料或废旧材料的易操作性、多变性和多功能,不断引发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好奇心。

2.保护幼儿好奇心――启发性诱导。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是求知的向导,是幼儿探究游戏世界奥秘的动力。幼儿游戏的思路和思维非常开阔,不受限制,没有思想束缚,他们可以不受约束地思考和游戏,有着大人难以置信的创造能力。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表现出积极主动,能长时间地关注,主动去研究、去求知、去发现,认真思考,终于找到了答案及了解了其中的奥秘。

二、提高幼儿游戏创造能力――玩中学

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他们多种方式尝试,多角度思考,从小就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亲身感知简单的科学原理,并将这些科学原理运用在游戏中,表现出会寻、会想、会做,使幼儿在原有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突破原来思考问题的方式,用不同的角度尝试体验,让幼儿真正体会到其科学原理的教育价值。

1.会寻――发现问题,培养观察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幼儿总是对身边的各种事物提出为什么,他们渴望发现新的问题,经历新的事物,得出探究结果。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我们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多提出开放式问题,多渠道寻求解答,让幼儿在质疑、释疑、又质疑的扩散性思维中逐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刚开始建球道时,球道是平铺的,两边没有围栏。宇宇演示时小朋友及时发现了问题,提出:“他一直用手拨球,不好玩。”“球总掉,没有在轨道上了。”对啊,怎样让球自动跑起来呢?怎样让小球滚动时不容易跑偏呢?通过这种追问的方式寻求发现游戏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发现改变其坡度与加速的关系,明白小球运行速度与是否偏道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由幼儿亲身实践经历寻得的发现,不仅印象深刻,而且确信无疑,使他们在游戏中更加投入、更加专注,玩中学的兴趣更高。

2.会想――分析问题,激发探究能力。游戏中鼓励幼儿多看多想,在观察和分析中幼儿自然会对所提的问题有新的想法和思路,创造力往往就是在这一刹那产生的。我们引发幼儿思考的策略:一是启发提问,幼儿共同思考;二是幼儿提出质疑,师生共同探索结果;三是质疑产生争论,幼儿分头查找解决的办法,共同获取经验,开阔眼界。

(1)启发提问,幼儿共同思考,寻找游戏途径。游戏中教师在多数幼儿关注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与设置幼儿好奇的,并有益于发现某种关系的问题,诱导幼儿不断思考,分析讨论,启发不同的操作方法和发现,不断鼓励激励幼儿继续探究的热情,把游戏探究推向深入。在建构“小球快跑”游戏中,幼儿都在关注球怎么跑,于是教师启发式的提出:“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球自己滚动跑起来呢?”“有什么办法让小球跑得远并不偏离轨道?”“在上下有落差的轨道上,有什么办法让下面的轨道能顺利接到小球?”孩子们立刻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去尝试,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扩散性思维,他们分别针对同一平面的轨道、没有围栏的轨道面、上下有落差的轨道三种不同的轨道想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运用了斜坡、引道、方位对应的原理让小球玩起来。

(2)幼儿提出质疑,同伴共同探索。在建构“楼梯球道”时,兰兰小朋友提出质疑:“怎样让我们的小球跑得更快更远呢?”小伙伴们伴随着质疑思路进行探讨,改进建构方案,清理轨道末端所有阻碍小球前行的物体,轨道长度延长2倍多。最后小组游戏得出:斜坡不仅要加高还要加长,这样小球才能跑得更快更远。可见,有效的质疑能推进幼儿游戏发展,在一次次的调整中,从前后对比中幼儿初步感悟轨道的坡长、坡高以及阻碍物与小球滚动的关系,使得“楼梯球道”落成了。

3.会做――解决问题,提升实践创造能力。游戏搭建中他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如何建?两弯轨道怎么建?能不能玩?什么样的坡度能让小球跑得快?什么样弯度的轨道最好玩?这些问题需要幼儿认真讨论,积极探索,不断调整操作建构材料,寻找有效的搭建方法,或同伴间相互学习、迁移已有经验、寻求帮助等,幼儿不断通过建构策略的争论与调整,变换材料,在合作操作、比较分析、研究讨论、探索验证中,寻找最佳的建构方案,逐渐发现与理解轨道起点的高度、坡度、弯度与物体滚动的速度、长度有关。幼儿经历科学探求和发现的过程,从而获得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全方位地感受创新游戏所带来的快乐,深刻体会到科学与创造的乐趣。由此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培育策略。

(1)支持、引导幼儿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瑞吉欧教育模式创始人马拉古齐提出“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幼儿通过与同伴交流、讨论、合作,尝试去寻找游戏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他们会运用不同方式去表现同一种建构物体,观察到新使用的方法能考虑到前一种方法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幼儿在连续修整、合作运用不同方法的游戏建构过程中,对同一种科学建构游戏的理解就会更加完善,问题解决更佳彻底,游戏感悟更加深刻。

(2)积极、支持幼儿运用直观方法破解建构难题。只要给予充分的游戏空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游戏操作,幼儿会创造出不同的奇迹,会想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方法,创新意识在不断生成。搭建球道游戏中,幼儿会针对上次游戏所存在的难点积极展开讨论,思考破解难题的办法。他们提出画改造设计图,清晰、直观的改造思路,使得建构过程顺利多了,同时幼儿的配合更加默契,有的看设计图指挥搭建,有的负责施工,理想中的楼梯球道很快就完工了。

三、开拓幼儿创造性思维――玩中思

从心理学讲,创造性思维是人思维中的最高形式,它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辩证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以及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具有幻想和想象的,我们应抓住幼儿的这一思维特点,运用适宜的培育策略――玩中思,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有趣的结构游戏中得到拓展。

1.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奇思妙想。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是知识进取的源泉。我们鼓励幼儿“异想天开”产生创新玩法,支持幼儿敢于去想别人没想到的,敢于去做别人没做过的,得出与别人不同的创新经验。在这种“无中生有”、“异想天开”的创新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游戏行为,哪怕是相同的主题,同一群孩子,幼儿每次建构出来的东西都是不同的,这其中蕴藏着他们对科学原理的初步理解以及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

2.学会归纳总结游戏经验,初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要初步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勇于抛弃旧的游戏传统模式,大胆进行游戏改革,在结构游戏中引导幼儿感知和发现简单的物理现象,着力培育幼儿归纳总结游戏经验。如归纳玩具坡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他们在观察思考争论中不断自我挑战,改变想法,验证结果,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归纳、总结操作经验,并判断、推理下一步游戏的建造成果,使感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炼。

3.懂得迁移运用,习得游戏创新精神与学习态度。

(1)迁移运用,具有创新精神。结构游戏科学创新思维应着重培育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思维力和多维的创新力,使幼儿敢玩,敢于创造,乐于迁移运用。在“玩游戏、做科学、用经验、找规律、议现象”中初步培育幼儿的科技创造意识。我们支持幼儿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能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探究、验证、迁移、运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创新经验,学会迁移运用,去获取更新的知识。

(2)有毅力、坚持到底的习得学习态度。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人才不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力、精确的判断力、顽强的意志力、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好奇心强和坚忍不拔的品格,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幼儿进行良好求知态度的培养。总之,结构游戏中孕育着培养幼儿科学创造素质的多种因素,我们将继续探究挖掘游戏中幼儿的创造潜能,为其今后人生道路上的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科学创造力培养研究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一、幼儿建构活动中的现状分析

(一)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创造力水平的分类。

幼儿的能力水平不一,具有差异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幼儿的创造力水平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幼儿的创造力在不同的时段是不同的。我依据幼儿搭建的作品,将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大致分为五个水平,分别为:材料较少,形象不突出(一级水平);材料简单,建构方式较单一,形象简单(二级水平);材料较简单,建构方式稍复杂,在幼儿的介绍下形象较为鲜明(三级水平);材料较复杂,但形象不逼真或叙述不出自己搭建的内容(四级水平)和搭建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五级水平)。

(二)影响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创造力水平的主要因素。

1.幼儿的观察力及原有经验的积累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和各种动作技能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由此可见,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作品都是对周围生活中事物的反映。但是,为什么搭建出来的作品水平不一呢?这是由于幼儿的观察力不一。如果幼儿在平日里观察得不够细致,那么积累的经验就会比较少,就很难呈现出事物的准确形象。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什么创造力。

2.与建构材料本身因素有关

建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搭建的欲望,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如果提供的材料是刻板、单一的,它的创造性不强,就会制约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创造力水平的发展。

3.教师的言行和榜样作用

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在一些行为上可能会抑制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譬如:教师在发现某一幼儿在搭建的时候,发现了材料的另一用处之后进行了表扬鼓励。那么,接下来许多幼儿就开始模仿。或许教师在表扬之后加上一句“还能用什么不同的方式来搭吗”,这样幼儿就不会进行单纯的模仿,而是可能会有更多的创造。

二、幼儿创作力水平的培养策略

(一)建构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教师在进行投放材料的时候应该选择颜色鲜艳的材料,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但是,材料不能选择体积过小的,以防幼儿塞入耳鼻中。因此,材料的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在投放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游戏水平与发展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从而在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能力。

(二)创造自由、宽松的建构环境。

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为幼儿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当幼儿感受到最大的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时,其创造力是最为突出的。因此,在建构活动中,教师要满足和尊重幼儿,注意给孩子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比较尽兴的活动中感受创造的快乐,这是开启幼儿创新思维的前提。此外,教师应该允许幼儿充分创新,积极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创新行为。

(三)提高观察力,获得想象加工原材料。

幼儿观察力的细致程度对幼儿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表象越丰富,提高想象的材料就越充足,反之,表象贫乏,想象力发展就受到局限。一旦幼儿观察不仔细,难以想象物体的特征和形态。对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造运用各种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让幼儿去看、摸、闻、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地,幼儿便能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思维来思考,他们的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活越,在建构活动中的创造表现也就有可能和基础。

(四)发挥教师在幼儿建构活动中的良好作用。

教师是幼儿最经常接触、最直接、最具权威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建构活动中,教师在观察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创造力表现时,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创造教育观。首先,对于创造型的幼儿,教师应做到充分尊重,也许他们的想法很好,但是建构出来的作品一般或是难以辨认,对此,教师不应该否定他们的想法,相反,应支持鼓励他们的创造,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导,充分挖掘其潜能,切勿急于求成。其次,对于那些在建构活动中创造力水平一般或是较低的幼儿,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对待,消除幼儿的自卑心理,鼓励他们幻想、想象,让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再次,对于所有幼儿来说,要给其充足的时间、机会,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建构活动。

(五)对幼儿进行正确评价。

首先,要调动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注重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不能一味地追求创造的结果。只要幼儿参与了,不论结果如何,都应得到教师的表扬;其次,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不能立即给予评价,而应延迟判断,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想象、创新;再次,一旦幼儿出现任何的,哪怕只有一丝一星的创造之火,成人的第一个评价都应该是微笑,萌生创意的幼儿可能在心存惶恐、茫然无知,但他们看到成人肯定和期许的微笑时必会发出无比自信和成就感,由此引发的创造动机和创新欲望是无价的,值得肯定。

篇11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83-01

1培养自信,让孩子敢说

孩子的自信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自信心的树立一方面与以往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有关;另一方面与成人的期望和评价有关。因此,要相信孩子能行,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同时提供机会让幼儿独立交往,练习说话,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2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幼儿背诵了一些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但如何运用并且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却考虑不多。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师上《我给月亮做衣裳》时,有幼儿问:"月亮为什么没有一件合体的衣服?"为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就说:"是呀!为什么呢?"教师建议幼儿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经过一段观察时间后,教师请幼儿说说月亮是怎么变化的?幼儿说:"有时像小钩,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半圆……因为它老在变化,所以没有办法给它做合体的衣服。"在实际观察中,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教育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事物间的联系中,初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老师让幼儿用撕纸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做好后,让幼儿边演示边讲,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像力。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3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

首先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幼儿有话愿意讲。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同周围人的生疏,就容易“沉默寡言”,有的与老师、同伴虽已很熟悉,但也常常不爱交谈。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家庭式的氛围,与幼儿平等相处,尊重每个幼儿,积极鼓励,引导幼儿说话。尤其当幼儿主动与教师说话时,教师总是认认真真地听,热情地与幼儿对话,并能善于将话题稍作延长,幼儿解除了紧张心理,就越来越敢说,越来越愿意说了。

其次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孩子提供更多语言交往的机会。我别的老师经常利用餐后这段自由活动时间,或参观校园或欣赏园内走廊里的画展和主题版块,我们园内的画展和主题版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对小班孩子来说是充满新鲜和好奇的,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讲很多话,如:讲讲你喜欢哪幅画,上面画了些什么?这幅画的哪些地方你很喜欢?(注意:尽量少对小班孩子提一长串的“为什么”)在参观过程中要让孩子多讲,多与同伴讲,老师要少讲或带动胆小的幼儿讲话。总之,校园内的一切环境都能让我们作为一个话题来展开,只要教师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然后持之以恒,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