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1 09:14: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52-04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依据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校企深度合作,完成了将工作过程作为主线,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的传授需要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学生完成项目的时间过于紧凑,往往需要将项目带到课堂外完成,而项目课程的精髓在于在真实项目的实践中完成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化和专业素养的升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的要求,而当前流行的翻转课堂弥补了这一缺憾。

一、 翻转课堂内涵与可行性

1.翻转课堂的内涵

FCM是“Flipped Class Model”的简称,通常被翻译为“翻转课堂”、“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或者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赵兴龙博士总结了翻转课堂的三个基本环节[2]:

问题引导环节: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热身”性质的问题,并将已经录制好的相应的课堂教学视频发放给学生。

观看视频环节:学生回家后观看教学视频,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馈,解决教师之前提出的相关问题,将不懂的知识甄别出来。

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收集学生不懂的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动,解决这些问题,并鼓励小组之间通过竞争等方式积极参与解决。在开始学习新的单元之前,一般会有一个小的测试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

同时,他进一步将这三个基本环节归纳为“课前环节”和“课中环节”。并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把“教师的教”理解为知识传授,“学生的学”理解为知识内化,那么这种流程变革所带来的是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这就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义所在。

2.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与实现》课程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从当前该门课程的实践来看,在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为该课程开设翻转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从师资角度分析,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能胜任常规学习资源的制作、,而近两年微课的推广让教师更具备了设计与制作教学微视频的技能。软件技术专业部分教师长期从事软件开发任务并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对软件技术行业中该门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均十分了解,再加上该课程已完成项目化设计环节,也为该项目化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学生角度分析,该课程的实施是在高职第二学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能登录各种网络平台,自主操作多媒体资源,完成各类在线测试,并能具备简单的信息搜索能力。更重要的是,该阶段正是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最浓厚的阶段,新的授课方式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已全面建设与开放网络精品共享资源库,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网络环境。

二、对项目化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组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对赵兴龙博士的翻转课堂环节进行了细化和拓展,将整个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程实施阶段以及课程总结与改进阶段。

1.课程前期准备阶段

课程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课程项目化的完善,以及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上传,该阶段是为第二阶段――课程实施阶段做充分的资源准备。前期准备阶段的建设内容与思路如图1所示。

该阶段首先由软件企业专家、学校软件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小组,对软件技术专业岗位技能进行分析调研,以形成《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与实现》课程的技能要求,并进行典型项目的选取。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与巩固知识,我们将项目分为单元小项目及实训大项目,单元小项目完成知识点的构建,实训大项目中进一步推进技能的巩固和内化。在项目选取完成后,课题组完成资源库的构建与上传,包括: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设计、项目单元的设计;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点,需为学生准备好电子教材以及每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微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每个项目需要掌握的技能与知识,需为每个项目准备单元预习单;为了让学生自测以及教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需为学生准备单元预习效果测试单;在课程中,为了让学生知道项目任务,需为学生准备课堂项目任务书,有能力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准备单元拓展任务书,以拓展学生技能和知识面;在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了解知识掌握程度,需为学生准备单元复习测试单。所有教学材料与资源均可以上传至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精品共享资源库,以供学生随时下载,同时资源库提供网上提问与教师解答平台,以方便学生对不懂的问题留言提问。

为了评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课题组制定了项目完成考核指标、教师评价小组指标体系以及学生自评与他评指标体系。项目完成考核指标是在每个小单元后进行的测试,让教师了解“翻转课堂”的实施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是否能完成相应的项目并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评价小组指标体系以及学生自评与他评指标体系是在实训大项目后进行的测试,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测试整个课程实施后,每位学生最终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形成情况,也是课程最终得分的重要判定依据。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开展,前期也需做课堂的布置,如让课堂有网络环境,在课堂上依然可以访问精品共享资源库的资源;创建QQ群或微信讨论组,让学生可以围绕项目或知识自主交流;提供项目提交环境,让学生和教师都可以看到每组所做的项目。

2.课程实施阶段

课堂实施阶段是对“翻转课堂”的实践,根据课程项目的安排,我们又将实践分为两部分:课程教学阶段与实训教学阶段。

(1)课程教学阶段

课程教学阶段是“翻转课堂”的主体,也是翻转课堂实施的重点部分。课程教学阶段的实施内容与思路如图2所示。该阶段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学生在课程精品共享资源库中下载单元预习单进行预习,单元中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教师均已录制好微课,供学生学习,学生同时可以参考电子教材,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程精品共享资源库中进行网上提问,或者在QQ群或微信讨论组中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在完成预习后,学生需提交预习效果测试单。

课中,教师首先对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统一进行讲解。随后,学生下载课堂项目任务书,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组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内分工协作,教师在教室巡回,解答每组出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成果展示及讲解,每个小项目均评选一组最优设计奖,在课程结束后对课程成绩进行总体加分。每次授课结束前,教师均对重难点进行复习巩固,对共性或易错点进行强调,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课后,学生自行下载完成单元复习测试单,以测试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能力的同学下载单元拓展任务单,完成相应任务。教师针对每位学生课前和课中的表现,完成“项目完成考核指标”,并进行教学反思,再根据授课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精品共享资源库。

(2)实训教学阶段

实训阶段是在课程教学阶段结束后的总结与提升,也是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及专业素养的进一步培养。实训教学阶段的实施内容与思路如图3所示。

该阶段,学生首先在课程精品共享资源库中下载实训项目任务书,教师课堂上再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重新分组,小组内协作完成实训项目,对于学生掌握不牢靠的知识点可以进一步在课程精品共享资源库中下载微课重新复习、巩固,在项目整个完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内巡回,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和讲解,并在网上完成项目提交。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的自评和互评,教师也需要在网上对每位学生提交评价单。

3.课程总结与改进阶段

在课程实施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课程资源的补充,并可以在课后实施选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班级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及技能比拼,对比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态度与职业素养的区别,以确定“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的实践与对比

为了了解“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课题组选取2013级的软件1班开展试点研究,该班教学过程与流程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设计进行,并在学期末与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2013级软件2班进行对比,对比内容包括:(1)在期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2)组织数据库技能大比拼;(3)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1.期末测试结果对比

期末测试中,两班均采用上机完成从数据库、表格创建到数据完整性的建立,再到数据库中各类对象的建立等实战性任务的考核方式,两班考核内容与考核时间均一致,并同时开始考试,考试结果采用SPSS进行分析,选取平均值、标准差进行对比,并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3]: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实施翻转课堂的班级平均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级;标准差显示证明翻转课堂班级离散程度较小,即班级个体差异程度较小;假设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双尾概率p值小于0.05,因此认为两总体均值有显著差异。该数据显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动手实践能力明显比传统教学模式班级强,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相符。[4]

2.数据库技能比拼结果对比

数据库技能比拼采取择优报名的形式,每个班级选取2组竞争实力最强的同学进行技能比拼,每组可以由3-4名同学组成。比拼通过真实项目实战的形式,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完成需求分析,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以及说明文档的建立等一系列材料,由评委组给出最终的结果,评委组由软件企业项目经理以及3位专业教师组成,评分采用盲评方式,即评委不知晓学生的班级和姓名,技能比拼最终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采取择优的形式进行技能比拼,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职业技能较传统教学模式班级好。该数据进一步说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较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好。

3.问卷调查结果对比

为了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测量,我们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参考LASSI 量表并结合我院高职学生特点,同时融入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调查。为了便于统计分析,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每道题下设五个选项: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得分分别为1-5分,调查结果对比如表3所示:

其中态度测量学生对追求学习成功,完成与此相关任务的总的态度和动机;动机测量学生完成具体学业任务所负责任的程度;专心测量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能力;时间管理测量学生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学习辅助测量学生创造和使用辅技术及材料来帮助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6] 创新性测量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测量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在时间管理、学习辅助与协作能力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有显著差异,说明学生在采用翻转课堂以后能自主掌握更好的学习策略,并能更好地分配学习时间,将课堂时间大部分用来进行项目实训,亦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项目课程的实施,并能将项目课程的优势得以最大化发挥。但在“翻转课堂”推进的过程中,依然有种种的困难,对教师来讲,需要课程资源的大量准备,配合“以学生为中心”观念的转变,课后仍需花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辅导以及对学生的项目做出评价;对学生来讲,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进行课前预习和测试,这需要学生有更好的自觉性和学习主动性。故虽理论与实践证明“翻转课堂”能更好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效果,但普遍推广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2]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3]薛薇.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92.

篇2

关于科研效果研究起步较早,主要是由政府牵头带领众多学者对科研方式、成果评价、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当今时代,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衡量一国国力的主要因素,科研方式的创新在我国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科研成果转化能够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因而只有各类相关因素互相配合才能构建比较完备的科研过程管理与设计系统。Andylaw(2010)认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1〕,JamesLee(2011)同样认为技术创新的构建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技术创新需要实际应用到现实生产中〔2〕。与科研项目密不可分的主体就是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黄维(2012)基于当前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使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论述了社会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各方的支持〔3〕。萧强(2012)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鼓励和优化措施对整个社会的科研进行推动〔4〕,常在(2006)也认为应该通过创新科研模式推动社会发展〔5〕。杨睿(2012)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创新管理模式应当以产学研协作作为重中之重〔6〕,科技成果转化正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最终表现形式,徐言生(2011)也指出科研工作的加强可以通过学校整体统筹发展,并通过专业的组织形式指导高校的科研项目能够推动高校科研实力发展〔7〕。魏海燕(2012)总结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项目的研究状况,指出我国高校科研方式存在问题,并指出需要完善科研体系提高我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8〕。纵观国外学者的科研成果,早已摆脱了基于SCI的科学引文计量的制约,逐渐迈向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等的实际应用,而我国的科研成果仍然转化率不高,我国虽然科研成果较多,然而能转化到实际应用中的却较少,需要在科研过程中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设计以及管理。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转化过程要素分析

2.1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在影响推广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管理和设计的具体过程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有3类,即:①权属因素、②资源因素、③意识因素。权属因素:即科研项目成果法律权属的清晰度;资源因素:包括政府对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管理的资源投入、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以及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等;意识因素:包括科政府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程度、科研机构及高校等科研部门建立的内部科研氛围、政府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等。

2.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关键因素分析为了更直观地对影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科研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本文运用层级分析法(AHP)分析相关的关键指标,此方法的优点就是具有严谨理论性以及容易操作性,同时其建立于定性的确定因子权重基础之上,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普遍使用的科学方法。层级分析法首先要建立影响科研过程的管理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指标,如表1所示。构建判断矩阵后,进行矩阵特征向量的计算,通过最大特征值获取特征向量并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即为权重数值分配。依据前人研究的结论,可以得出3个指标:A1、A2、A3,这3个指标对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相同,都为1/3。在资源因素的政府对于科研项目管理的资源投入、科研机构科研专业化管理人才所占比例、科研部门的综合科研能力这几个二级指标中,科研成果转化的外界环境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因此在科研成果的形成和后续的成果转化管理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科研机构内部科研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比重是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管理的人才基础,是保障成果转化管理的内因;而其物质保障则是科研部门的综合科研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政府对于科研项目管理的资源投入相比于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专业化更加重要,更相比于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能力略为重要;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较科研机构专业化人才所占比例略为重要,其原因是科研成果形成的前提为相关机构的综合实力,也即专业化人才工作的基础。因此,资源因素的评价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在意识因素的政府重视科研管理的程度、科研部门自身建立的科研氛围以及政府对科研项目支持政策和制度的连续性几个二级指标中,政府对于科研管理重视程度决定了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外界的宏观环境;而科研部门内部的氛围则传达了科研机构内部科研成果转化在的基础;政府支持科研项目的连续性显著影响着科研成果的转化。综上所述,可得出政府重视科研管理程度最为重要,而政府支持科研项目连续性的重要性位居第二,科研部门本身氛围的构建相较前两者较为不重要,众所周知,政府支持科研项目的连续性主要由于政府对于科研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过程管理与设计的各个关键性因素指标的具体权重见表3。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不难发现,在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过程管理与设计的关键因素中,权重最大的影响因素有3个,即:①科研项目成果的法律权属、②政府投入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资源、③政府重视科研管理的程度。所以以后加强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的管理和设计过程中,政府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颁布专门性的法律指明科研成果等的明确权属;同时应当通过持续投入科研项目的资源给科研机构注入新鲜血液;强化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全社会的大范围内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并完善科研过程的设计与管理。

3结论与对策

3.1科研成果多样化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校虽然拥有大规模的专利,但是大部分专利都是闲置状态。究其原因可分为3种:①专利技术十分成熟,且有“成本-效益”的生产经济性,然而高校和企业的交流沟通较少,导致专利无法及时投入生产并进行使用;②专利技术并未成熟,可利用性低;③专利技术较为成熟,然而并不具备“成本-效益”的经济性。依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可知:第一类原因高达50%,第二类为40%,而第三类剩下的10%〔9〕。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应该遵循多样化原则,即通过多种方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具体如下。

3.1.1加强高校科研与企业科技需求间的交流联系由2012年的数据可知,有40%以上的高校专利需要及时进行推广。而这些技术成熟的专利目前并未被充分利用,其主要原因有企业和高校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企业可能并不知道这些科研成果的存在,更无从谈起充分理解与应用,而更多的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的适用性持保留态度;同时高校本身也并不进行自身的科研成果的积极宣传和推广。所以为了促进此类技术成熟但由于校企交流较少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科技成果,应该推动校企之间的科技联系。而政府正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其应当积极充当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媒介,构建推动科研信息交流及科研成果转化的社会网络和制度平台,强化交流联系工作力度的力度,系统化交流平台。

3.1.2深化研究提升可转化专利数量我国高校专利成果不能转化的原因很大部分由于专利的可转化程度低,专利可转化程度低的原因十分复杂,其本质是由于这些专利因资金、实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行充分的中间试验,而这种现象的普遍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现行的科研评价体制过于急功近利,致使科研人员在准备未充分的情况下仓促申报专利。而由发明专利至最终应用的环节也很多,其关键环节是中试,是实验室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重要环节。中试基于实验室的技术数据、方法以及路线,通过工业生产成熟或较为成熟的工艺装备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并验证、校正或修改实验室的结果,准建建立整套可以投入生产的方法、路线和装备。中试作为技术开发的核心〔10〕,可以为以后的大规模生产铺路,而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中试的轻视以及重视本身难以评估也导致中试环节在我国科研过程中缺失。

3.1.3拓宽科研思路,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我国高校部分专利都具有很高的科技性,然而由于实施费用较高不具备经济性,导致这些高科技成果不能投入实际的生产中。而这类科研成果就需要国家来提供财政资金补贴,可以仿照国外类似的政策进行。但是国家的科技财政补贴显然不能解决此类技术推广的根本问题,其原因是政府财政规模的客观限制,难以支持所有类似科技推广项目所需支持,除已被证明具有明显的长期战略意义或符合国家长期发展。因此,此类专利可以作为实验室技术或小规模实用技术存在,以备未来急需之用。所以,为了推动高校科研的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必须果断中止此类项目的继续研究,拓宽科研思路找寻另外经济效益好的类似技术。

3.2强化科研成果实用性正如上文所述,我国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制约并非因为专利实际应用率低,而是专利产出率过低。而这表示我国高校的大部分科研成果实用性不强,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选题缺少应用指向且科研成果转化研究不够。对此,我国科研评价机制应该肩负较大部分的责任,正是由于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科研方向不明确,常常发展为仅探讨学术问题并不涉及实用性问题。基于此种原因,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应当加入实用性相关问题,从开始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激励科研人员向实用性方向研究科学问题,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学术层面。

3.3科研模式创新基于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传统模式,基本结构:组织科研队伍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转化。各个节点与阶段间层次分明,次序井然,但是这也造成各节点在时空与产出数量上发生沟通交流问题,导致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换而言之,正是由于传统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本身固定的形式产生了各种问题,因此,若不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便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篇3

交通科技发展规划是明确未来一个时期交通科技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举措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交通科技创新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在不同时期都会相应出台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目标。科技管理工作必须紧跟发展规划的目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从管理角度出发,制订相关政策,实施科学管理。

1.2制订并落实相应的政策

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抓好配套的政策制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落实。制订各种管理政策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注重针对性。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科技研发工作,我院制订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补贴,并增加了奖励措施,对获奖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1.3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完善

以往科技成果管理缺少科学完善规范的管理规则,多数科技成果在成果报告、成果、论文专著发表以及实验数据和档案管理等环节缺少必要的规范和要求,使得许多我们必须掌握的情况却难于掌握。同时项目管理以人工结合计算机文档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方式简单孤立,没有很好地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产生的作用有限。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先进的Internet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开发建立科技研发管理系统,由一个集成化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管理现有的主要工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为科技研发管理的完整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可以起到提高科技研发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降低科技管理成本,提高科技研发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基于上述必要性,我院自主开发建立了符合我院实际的科技研发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基于Web的浏览器用户界面,将主要管理分成科技研发项目管理、技术标准项目管理、专利与著作权管理和科技论文与著作管理等,每块都提供查询、即时生成多种统计分析图和表格等功能,并辅以首页资料(主要是科研项目申报成果管理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系统辅助管理。这个系统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多种支持和服务,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监控和管理过程中起到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效果。

2项目全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项目的申请、评审、立项、中期管理,以及出成果、出效益的全过程。各个工作环节环环相扣,都对最后的科技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化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推行全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尤为重要。

2.1申报立项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体制条件下,现在的科研经费均采取自由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在申请项目多、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做好申报项目的质量控制极为重要。在外部条件上,我们要充分利用查新的作用。科技查新工作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查新可大大提高科研立题和知识产权申请等工作的准确性,避免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内部工作上,近年来我院对预申报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先由科技研发部对上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再邀请相应的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各个预申报项目的立题依据、研发内容、技术指标、技术力量、技术路线、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审查。这样不光可以把握每个项目的研究方向,确保先进性及方案的可行性,挑选一批优秀的项目进行申报,而且通过学术委员会提出建议,指出存在的缺陷、完善项目材料等,帮助申请者提高再申报质量。

2.2中期管理

项目立项后,我院注重组织实施工作,科技研发部对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对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安排,落实人员、资金与完成时间。同时督促项目负责人抓项目的管理、协调,确保其顺利进行。项目完成申请鉴定(评审)前,研发部严格把关,对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复查,确保达到或超过合同要求。

2.3成果管理

成果鉴定或评审之后,还要进行成果登记、成果统计、绩效评价以及奖项申报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繁琐却重要,它既是科研项目完成的一种表征方式,也是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打基础。加速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科研成果管理,主要是尽可能创造条件、适应市场,使研究成果能尽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转化为生产力。

3成果推广应用

交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交通科学技术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商业化”,是把有创意的交通科技成果转化为可获利的交通商品及其产业的需要。目前交通科研成果累累,但有效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比例不高。

3.1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3.1.1科研体制的问题。我们的用人制度、奖励、激励体制不够健全,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支撑体系。

3.1.2科研的方向问题。重“理论”还是重“应用”,是科研战略的大问题。科技型企业的科研方向应该着重于应用,而不是着重于以为目的的理论研究。3.1.3科技成果本身的问题。不少可贵的科研成果,有些可以转化为产品,也有不少的技术成熟度比较差,再加上市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降低了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又比如随着市场的进一步

开放,一些本来有市场的科技成果,由于市场的变化较快而滞销。

3.1.4科技人员的思想认识。科研人员本身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许多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还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所具有的意义,只满足于、提职称,因而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抱积极态度,即使研究出好的成果也不会主动往市场上推。有些人是过分看重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直“捂”着不放。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时效性和急迫性,只有及时转化了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否则,就失去了科研的真正意义。

3.1.5应用人员的水平问题。新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应用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够,也是制约科技推广的因素之一。

3.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和建议

3.2.1要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政府应建立覆盖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政策支持系统和服务系统,包括人才培养、资金、信息平台、中介推广机构等一系列的服务。

3.2.2完善交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去转化科技成果。

3.2.3重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及时将一部分成熟的科研成果上升到行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在交通各行业规范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不断加强,投入也不断增大,其中国家级、省级科研单位以及全国重点高校在科研领域的贡献居多,许多优秀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也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科研项目的有效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科研项目有效实施的保证,更是项目高质量完成的保证,科研项目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

1. 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观念陈旧

科研项目作为科技发展的保障,是任何国家都极其重视的的工作之一,但是在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其中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科研管理单位往往观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机械式被动的管理理念然依然存在,部分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甚至认为,项目管理不存在明显差异,因为管理过程就是,申报-审批-立项-实施-结题的过程,完全忽视了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细节管理,科研项目的创造性、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2科研项目整合管理意识较差

我国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一直都建立在对科研项目各环节的事务性管理上,各环节之间彼此割裂,缺少对项目的整体跟踪与综合评定,由于项目管理各关节之间缺少联系导致“重申报、轻研究”的问题屡见不鲜,久而久之科研管理工作就变得虎头蛇尾,缺少连续性。这不仅仅是对科研项目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科研经费的挥霍,对科研设备等资源的极大浪费。

1.3成果转化率低与市场经济相违背

科研院所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应该是全方面的,这不仅体现在对已申报项目质量的控制上,更应该体现在项目的实际市场需求上,无论自然科学项目还是社会科学项目,促进社会发展才是项目得以立项的主要原因,因此科研项目从申报、审批、具体实施最后到结题,都应围绕着成果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来实施,但是目前大部分科研课题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甚至许多项目在立项之初缺少明确的社会价值定位,甚至没有市场分析就进行盲目申报,导致科研成果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4科研项目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科研单位最关心的是项目能否顺利审批,而申报过程中的准备、组织、学习和收获等具体细节则普遍不被重视。科研项目无论从项目开始还是结束,都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除此之外,各单位在聘期科研考核中也只对科研项目的数量进行考核,而对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却没有具体考核办法。这严重影响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划分

2.1可行性分析阶段

在科研项目立项前,科研单位应对所要立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综合考虑其社会价值,在这一阶段中,需要认真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壁垒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撰写项目可行性方案后方可立项。

2.2项目立项阶段

项目的立项阶段非常重要,这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在此阶段中项目委托方需要对项目承担方进行认真筛选,对项目申报书进行仔细论证,对项目承担方的前期科研成果以及配套设施等信息都要有详实的掌握。本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在达到设计预期的同时,能够实现多大社会效益,并如何体现,这是目前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2.3项目实施阶段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中,首先项目承担方需要严格按照项目计划书的要求对项目的进行研究。其次,项目的委托方应该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与检查,最大限度地避免项目截止期前的突击行为,如果发现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与项目计划书有明显出入,那么必须召集项目审核小组对项目的发展趋势进行重新评估,并判断项目能否继续进行。

2.4结题验收阶段

一般来讲,结题验收工作是非常繁琐的,以国家科技项目为例,项目结题必须提交的文件有:项目合同、可行性分析报告、研究结果报告、相关成果及成果转化说明,最后还要上交经费决算明细表等。在本阶段中,工作的重点是由项目委托方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过程要保证公开透明的原则,严禁与承担方私下往来,但是由于很多科研项目的验收小组多以本省内专家为主,因此验收环节的私密性很难保证。

3.整合管理思想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实施

3.1建立专家评估责任制

项目在立项之前,需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并提出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该过程重点强调专家责任制,通过建立专家责任制可以将项目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明确,如果项目最终无法完成或没有到达价值预期,需要对专家问责,并取消专家的评审资格,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提高项目的真实性与价值性。

3.2建立全国专家人才库管理制度

项目的评审与验收工作与行业专家小组密不可分。在传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专家小组成员多为省内知名专家,与该研究领域内课题申报或结题人员关系密切,这严重违背了立项审批与结题的公平、公开的透明性原则。因此专家小组的构建不能拘泥于本省范围以内,应该积极组建全国、跨省的专家人才库,项目立项审批与结题验收都采用跨省选择选择专家的原则,充分发挥国家人才资源优势,坚决抵制弄虚作假、重复申报以及研究理念过时或技术落后的不良申报行为。

3.3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效益评估机制

在建立专家评估责任制以及全国专家人才库的基础上,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在“入口”及“出口”都进行了有效的跟踪,整合管理制度已经初步构建完成,最后一个环节是成果转化与社会效益评估,在这个环节中长期的社会效益反馈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产品或技术的成果转化应该确实在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中有所体现,这才是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与社会效益评估的重点。

3.4搭建科研项目管理网络信息平台

信息时代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应逐渐从传统的纸质办公、桌面办公过渡到信息化、网络化的办公模式。信息化、网络化办公模式是科研项目实现整合管理的有效平台,是科研项目实现生命周期管理的媒介,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

4.结束语

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虽然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的管理存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等问题,但是这种问题并非不可改变,只要保证科研项目从始至终都体现出整合管理思想,那么科研项目管理形式的多样性就会得到统一。同时,结合学科的特点,在整合管理思想的引导下,运用系统的理念将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进一步明确化、条理化、科学化,真正起到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保驾护航的作用。

篇5

一、新建本科院校科研项目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多是由成人或专科院校转变而成,科研力量薄弱,因而科研项目的基数小,科研项目整体水平不高,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自然也难攻关。教师的关注点多集中于教学,精力少有集中于科学研究,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突出问题

1.科研管理模式守旧

新建本科院校多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居多,即“管理制”。主要是以上传下达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形式呈现,管理多、服务少,信息沟通单边化、行政化,缺乏对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思考,并在管理过程中进行优化管理。这大大制约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不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1]

2.缺乏过程管理

管理者多把注意力焦点集中在如何促使研究人员获得项目立项,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多集中于前期申报和结项管理,缺乏对项目整个过程的管理,中期检查和监督较薄弱。

3.缺乏对成果转化的重视

新建本科院校对科研成果的评估还停留在发表了多少文章,文章的级别等,缺乏对成果转化的重视和推广。

4.缺乏对科研人员的培育与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教师的精力专注于教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较少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培养和引导,大多任其自由发展。

5.缺乏对科研人员的支持与鼓励

学校对科研人员的相应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较少,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三、新建本科院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

1.实现从行政主导型科研管理模式到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再到前瞻引领型科研管理模式的有效跨越

传统的科研管理以行政为主导,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体系,它是一定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实行着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管理者权力大于责任,更谈不上服务意识。在这种背景下科研人员的主导性和能动性被限制,不能够很好的发挥,这严重制约了科技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以服务型科研管理的模式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研究者的潜力和内在创造力。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发生转变,弱化了管理职能,充分发扬了人本主义的理念,服务至上,维护了科研人员的权益。而我们所提倡的前瞻引领型科研管理模式强调科研管理的前瞻性,关注学术前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向,适应社会变革、技术创新,获得管理的主动权,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管理模式。它结合以行政为主导和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的优势为一身,既做到规范管理,又做到以人为本、真诚服务,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体现了科研管理的前瞻引领作用。

2.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

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质量和结果,如何对研究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质量监督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按时开展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对项目进展情况、经费开支、项目实施遇到的问题以及预期结果及状况的评估等问题予以掌握和了解,同时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决定经费划拨,能够实现对项目有效的过程管理。另外,对项目的时效性、应用性提出更高要求,研究成果能否对当下实际问题产生作用与影响,是评估研究质量的重要指标。

3.促进成果转化及推广

新建本科院校应转变原有的以论文数量和质量水平评估科研人员水平和能力的绩效评估模式,转而加大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知识产权等指标的考核权重,让科研人员充分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实现此举的做法便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让教学、科研充分服务于地方经济,最大限度的产生现实效益。[2]

4.重视科研人员培养,加强引导与辅导;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形成科研骨干带动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局面

新建本科院校应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特别是具有良好素养和研究能力的青年博士,他们知识渊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若有经验丰富的科研领军人物带动,他们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中坚力量。[3]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利用少数学术骨干力量,带动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5.以政策为导向,激励教师搞科研

新建本科院校应遵照国家、省部出台的相关科技工作政策,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以鼓励教师搞科研。激励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差异化原则。[4]把握系统内各要素的本质、相互作用与联系,使激励系统发挥最大作用。在激励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对象的需要、环境及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实施激励。以物质激励为导向,精神激励为根本,最终将外部激励转化为内部激励,从而达到最优效果。

综上,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项目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有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引领科技工作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2013(8).

篇6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的产生则会加快经济的步伐,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在这其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各个高校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放在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想把科技兴国战略发挥的更好,如何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的衔接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让经济得到很好地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积极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在管理体制方面,首先政府未起到真正的主导作用,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其次,国家未真正建立起创新体系,未做到合理分配资源;再者,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计划管理缺乏力度,存在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协调不利、衔接不紧、互相脱节、资金投入不足、使用分散等弊端。在激励机制方面,高校偏重于精神上的鼓励,而忽视了物质方面的奖励。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是许许多多科研人员日夜辛劳的结果,他们的付出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更应该在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奖励。然而,一直以来,科研人员待遇偏低、住房分配上不按贡献大小而以工龄长短作为标准等做法,大大挫败了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资金短缺

我国高校科研成果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国家财政拨款、高校自筹和金融机构贷款。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为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为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由于资金来源短缺,大多数高校都没有组织中间试验,这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信度和效度,从而导致许多科研成果都不是很成熟。其次,对于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却因为经费缺乏而无法进行下去,只能放弃,从而制约了成果的转化[2]。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增长。

(三)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

要想得到优秀的科研成果,观念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淡薄,不注重科研的创新,导致了科研成果一直难以向前发展。所谓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只要有技术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一直偏向技术保守,那很难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当然经济的发展也就举步维艰。

(四)高校科研项目忽略实用价值

很多科研项目都只是为了科研而研究的,对于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还是收益都并不关心,造成了大量辛苦研究开发出的科技成果不具有商业实用价值[3]。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够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通过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能够充分了解到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也能够在科研成果实践中汲取经验,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实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大批高校的学生步入企业,进行实地锻炼,培养他们实践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地科技人才,不断取得大批的科技成果。其次,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智力资本恰是吸引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为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所谓“科教兴国”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相结合。高校正是教育基地,培养了大批具有知识与技术的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企事业委托科技课题,成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我国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充分发挥其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国家及地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实施公共管理、制定内政外交政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77。高校努力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才,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把国家的发展作为己任,为社会经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成功衔接的策略

(一)完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体制

想要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就必须要在体制上采取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第一,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合理利用和分配闲置设备,应积极赞助科研项目,以便更好地推广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严格奖惩制度。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制定奖惩制度,让科研人员积极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增强企业对技术的吸引力。第三,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大力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为科研成果的转化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乎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投入,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使得高校人才能够在更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其次,政府和高校还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政策,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奖励,从而促进科研的顺利展开,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到科研中。对于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该加大奖励力度,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科研当中,加速企业的发展进度,也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脚步。

(三)注重人才培养和“客户”需求

想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就要先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对于高校来说,能否为学生提供真正先进的教学理念、科研氛围,能否让自己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竞争环境,这远比建设了多少“大学城”或“重点实验室”重要得多[3]。对于高校来说,他们重要的“客户”就是对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各企业单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校要想让“客户”满意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做到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成为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先驱者[4]。

(四)加强高校市场服务意识

只有适应市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那么,想要跟随市场的步伐,就要对高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不断地更新,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切实将服务社会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只有对市场形势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突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优选管理体制的切入点,实现地区经济与高校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5]。(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为辽宁2015省社科联课题《国际背景下高校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途径研究――以辽西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5lslktzijyx-0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克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2005(3).

[2] 史伟.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基金合作的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2(2).

篇7

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创新科技成果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将科研成果积极有效的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等,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强大的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一系列实验、开发、推广等,使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并能在一定的条件支持下发展新的产业活动[1]。

1 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科研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受到科研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但是科研成果向外推广的力度不大,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偏低,另外,受科研管理的内在机制影响,我国实现的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力度相差甚远,科技投入资源被浪费。

2 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

在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的过程中,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2]。目前,许多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的目的上出现偏差,他们单纯的为了完成工作、评奖、职称等进行科研,导致科研自身的价值不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必然成为空谈。另外,还有一些科研人员缺乏对科研的认识,盲目申请项目,导致许多项目的学术性差,效益差,成果转化的操作性不强,严重制约科研成果的转化。

2.1 科研成果的质量价值不高,存在先天不足的现象

科研成果的质量价值不高是因为科研项目本身存在问题,例如一些科研项目在设定的时候就只要求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没有要求进行后续的产品转化。另外,一些客体虽然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可以进行产业化的发展,把得到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使其拥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针对性太强,成果转化的难度大,进行市场推广也相当困难。

2.2 缺少正确的引导,科研成果转化没有明确的方向

科研成果存在质量价值较低,与企业和市场的要求不相符合等问题。缺乏素质较高的科研管理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向和途径出现偏差,主要的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不足,加上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向模糊,没有具体的目标,使科学研究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浪费资源的同时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2.3 科研管理部门的制度不完善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要发挥其综合作用,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各项制度必须为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服务[3]。但是,目前的科研管理部门没有相应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要求也没有合理的标准,导致科研成果转化没有制度的保护,缺少一定的安全性。

3 科研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选择质量价值较高的科研项目,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综合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引领我国的科研工作不断发展。

3.1 积极引进科研管理人才,完善科研成果管理

在科研成果管理中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科研管理人才,充实科研管理部门的力量,在给后续的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挥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寻求科研成果转化的新途径,引导科研成果转化走上新的发展道路[4]。定期对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及时获取科研管理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并通过实践运用到具体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去,完善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

在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要根据每一个科研部门的不同研究方向制定合理的政策,安排能力范围内的工作,使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可以安排不同的人进行企业调查,科研项目研究,进行后续的科研成果转化及科研产品的开发,建立一些实践基地,将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另外,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研发出具有较强转化能力的科研成果。

3.3 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科研方向,使其科研成果面向市场

在进行科研成果管理的过程中,将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效的联系起来,促成它们之间的密切合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研究,通过专利和技术转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除此之外,科研管理部门要深入了解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及应用方向,分析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率,进而引导科研的方向,还应该将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产品进行分析调查,进行有效的研究,建立科研部门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机制,把科研成果成功引入市场。

3.4 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科研成果的保密工作,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

科研管理部门的要将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保密,这样才能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防止被其模仿和剽窃。建立有效的保密制度,保护本单位的科研秘密和成果转化秘密。在科研成果研发时如果要与其他单位进行技术上的合作,要事先与单位签订协议,切实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因此,对违反规定未能保守秘密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5 优化科研管理队伍,建立高水平的管理团队

不管在什么行业,管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科研领域,有效的管理能促进科研成果的最大效力的转化,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服务,还能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要求每一个管理人员必须懂得科学研究,了解科研领域的基本知识及发展动态,新的理论概念和未来市场的前景[5]。另外,管理人员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并且能合理运用到具体的科研管理中去,使科研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当然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要逐渐提高,每一个科研管理人员要有明确的目标,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统筹整个科研管理工作,要善于沟通交流,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科研管理部门要引领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宣传公关能力,将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出去,策划相关的推广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

4结语

在我国经济社会寻求科技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科研经济领域显得尤为重要,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因素,探究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综合作用,能积极促进我国科研领域的不断发展,为经济创新社会的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正辉.浅析科研成果转化中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J].低碳世界,2014,(11):323-324.

[2]张帆.科研成果转化中科技管理部门作用的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3,(11):214.

[3]赵晶.科技管理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综合作用[J].民营科技,2013,(12):95.

篇8

[摘要]在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效果并不理想,距离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笔者立足四川大学,就高校产研院成立的必要性及科技转化工作开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性思考,以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果转化;产研院;长效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95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如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产业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各高校实施协同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着力点。

1坚持协同创新是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四川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既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又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大学、地方政府、企业集团以及有关科研院所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研究型大学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试验田、扩大开放桥头堡的必然选择。

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采取主动行动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为此,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就是为了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以产研院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根据职责分工,产研院将以“政府推动、高校主导、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政产学研结合”为指导方针,以“高水平、应用型、服务化、开放式”为工作目标,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校雄厚的科研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重点产业开展重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在坚持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研院的重要载体作用,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学校与政府、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工作。一方面,要走出去引进来,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和企业,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将政府和企业的需求、把横向科技合作意向及时反馈给科技工作者,使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要沉下来推出去,深入学校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将科研成果向政府和企业宣传推广,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牵线搭桥。当学校与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建立以后,还要做好各方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工作,努力营造和维护客观公平的良好合作氛围。

二是发挥综合保障作用,主动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和科研项目服务。产研院的职责定位,明确了其作为学校科研项目、特别是横向课题的下游服务载体地位。因此,必须切实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服务,配合做好横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做好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协助做好科研成果专利申请和有关法律咨询工作。在协同创新项目进展过程中,要及时为参与项目的师生员工做好内外沟通协调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理论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做好相关的政策理论研究,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政府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方面的重要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地方政府最新颁布出台的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吃透精髓实质,切实运用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其次要深入学习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避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第三要结合自身特点,研究和制定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和规律的规章制度、发展规划等,为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献计献策,确保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等贯穿在学校科技工作的始终。

四是要发挥归口管理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制机制。产研院代表学校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对外合作工作,区别于科研院对科技项目的宏观管理作用,也区别于大学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自行产业孵化的作用。因此,必须根据职责定位,理顺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有效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努力做到科技成果转化对外合作的相对统一归口管理。同时也要与科研院内各部门、学校其他从事科研工作的院、系、所等明确各自分工,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做好衔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思考

3.1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校研究人员参与横向科研的积极性

由于研究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只重视论文的发表和学术成果,而忽视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所以学校应在职称评定、科研设岗、经费提成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承担具有明显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重大横向项目视同级重点科研项目、计入教师科研工作量等,有效地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校企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2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学校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引导学校师生深入企业服务,支持校内单位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地区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办产业实体,共建创新平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协同创新研究和自主创业,并与学生课业学分、奖励表彰、毕业升学等挂钩。同时与有关政府、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定期联合举办有关活动,加强校政、校企之间的合作。

3.3加强队伍建设,搭建一支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事业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能深入领会政府有关政策措施精神;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素养,能准确掌握科研成果内涵和学术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具有相当的沟通协调能力,能为学校、政府、企业之间搭建有效的公关平台;具有相当的服务管理素质,能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深挖潜力;一方面要适时开办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化后备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娜,汪芹.基于政府角度探析合肥市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2(32).

[2]叶明国,崔振忠,吴力虹,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以烟台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4(4).

篇9

[DOI]10.13939/ki.zgsc.2015.13.095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如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产业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各高校实施协同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着力点。

1坚持协同创新是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四川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既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又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大学、地方政府、企业集团以及有关科研院所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研究型大学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试验田、扩大开放桥头堡的必然选择。

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采取主动行动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为此,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就是为了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以产研院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根据职责分工,产研院将以“政府推动、高校主导、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政产学研结合”为指导方针,以“高水平、应用型、服务化、开放式”为工作目标,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校雄厚的科研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重点产业开展重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在坚持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研院的重要载体作用,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学校与政府、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工作。一方面,要走出去引进来,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和企业,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将政府和企业的需求、把横向科技合作意向及时反馈给科技工作者,使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要沉下来推出去,深入学校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将科研成果向政府和企业宣传推广,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牵线搭桥。当学校与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建立以后,还要做好各方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工作,努力营造和维护客观公平的良好合作氛围。

二是发挥综合保障作用,主动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和科研项目服务。产研院的职责定位,明确了其作为学校科研项目、特别是横向课题的下游服务载体地位。因此,必须切实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服务,配合做好横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做好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协助做好科研成果专利申请和有关法律咨询工作。在协同创新项目进展过程中,要及时为参与项目的师生员工做好内外沟通协调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理论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做好相关的政策理论研究,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政府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方面的重要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地方政府最新颁布出台的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吃透精髓实质,切实运用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其次要深入学习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避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第三要结合自身特点,研究和制定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和规律的规章制度、发展规划等,为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献计献策,确保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等贯穿在学校科技工作的始终。

四是要发挥归口管理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制机制。产研院代表学校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对外合作工作,区别于科研院对科技项目的宏观管理作用,也区别于大学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自行产业孵化的作用。因此,必须根据职责定位,理顺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有效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努力做到科技成果转化对外合作的相对统一归口管理。同时也要与科研院内各部门、学校其他从事科研工作的院、系、所等明确各自分工,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做好衔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思考

3.1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校研究人员参与横向科研的积极性

由于研究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只重视论文的发表和学术成果,而忽视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所以学校应在职称评定、科研设岗、经费提成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承担具有明显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重大横向项目视同级重点科研项目、计入教师科研工作量等,有效地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校企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2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学校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引导学校师生深入企业服务,支持校内单位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地区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办产业实体,共建创新平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协同创新研究和自主创业,并与学生课业学分、奖励表彰、毕业升学等挂钩。同时与有关政府、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定期联合举办有关活动,加强校政、校企之间的合作。

3.3加强队伍建设,搭建一支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事业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能深入领会政府有关政策措施精神;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素养,能准确掌握科研成果内涵和学术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具有相当的沟通协调能力,能为学校、政府、企业之间搭建有效的公关平台;具有相当的服务管理素质,能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深挖潜力;一方面要适时开办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化后备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娜,汪芹.基于政府角度探析合肥市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2(32).

[2]叶明国,崔振忠,吴力虹,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以烟台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4(4).

篇10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只有96项,科研经费达到106万元。全院审定农作物品种21个,鉴定成果16项,获奖成果23项。到2008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995项,科研经费达到1.3亿元。审定品种51个,鉴定成果20项,获奖成果20项。新上国家级项目30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项目其动,单项经费2000多万元使全院的项目质量和经费额度明显提高。一直到2013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62项,科研经费1.5亿元。其中新上省级课题159项,国家级课题80项,审定品种50个,鉴定成果25项,获奖成果23项。全院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1.2以成果转化为中心,求推广、重配套、出效益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2001年成立了以山西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市场,省内外43个科技企业入住,成为山西省最大的农业高新技术与产品的集散流动场所。年交易额达3个亿。极大地促进了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以强盛种业、大丰种业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原料生产基地,将科技成果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健全了产业开发的生产经营体系和重点推广体系。2003年山西省农科院申请到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0项,到位经费2055万元,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经费550万元。2004年全院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工程、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构建了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开发的基本框架。到2013年,全院实施了53项示范推广项目、推广新品种235个,集成配套适用技术260,组装高产高效种养模式30种,为山西省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

2、现阶段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多年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间题。

2.1竞争型成果偏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

对一个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总体来说,如果竞争型成果偏多,则这个时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不可能很高。山西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分布在种植业组、蔬菜果树林业组、畜牧业组、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食用菌组、电子信息自动化组、装备制造电气组、化工环保材料组7个领域。每年大约申报300个左右项目,可以得到国家的经费资助有180项左右,产生经济效益突出的项目只有50项左右。争取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只有7~10项,其转化率仅在35%左右,在农业增产因素中科技只占3~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多在50~80%。例如,据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调查,经营型成果和突破型成果在一起只占成果总数的11.56%,其余皆为竞争型成果。这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难度。竞争型成果过多,也说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浪费的问题。

2.2综合配套性技术不足,经济效益上的可行性缺乏

降低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意义尤其重要。例如,2000年我们引进日本的塑料薄膜技术,但因价格昂贵,只被应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蔬菜等领域。后来,科技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以降低塑料薄膜的厚度和成本,由此引发了我国农业的“白色革命”,使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我们引进以色列等国的滴灌技术,该技术不仅设备昂贵,还需要精细的人工维护,且该技术的综合利用率低,无论企业、还是农户,受市场波动影响,其生产经营规模极小,酿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使用成本偏高而社会经济效益却不高的后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综合配套性不足,单项成果多,技术综合配套性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其转化,在保证这些技术成果仍然具有使用价值、没有失效的情况下,只有继续支持和完善相关的综合配套研究。

2.3成果针对性不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的是以计划为主、以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机制运行。成果推广项目的选题、立项直接面向政府和上级,导致所选的研究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造成了成果针对性不强,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的倾向。调查表明,目前有80%的农业科研人员愿意从事高产技术的研究,60%的农业主管领导与70%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愿意从事推广高产技术工作,均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不同。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脱离用户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体制。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制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只有各级政府、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科技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农民之间积极协作,上下联动,才能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3.1开展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要提升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档次和水平,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围绕为山西农业现状,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横向联合,重点抓好农作物、畜禽新品种选育、绿色农产品的研制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课题,加大投资力度,高起点,上档次,出大成果。首先做好种子企业的整合、兼并与重组,全面清理山西省农科院各研究所主办的科技企业和经营实体,适当保留主营业务和研究所科研方向一致的科技企业,脱钩或注销其他类型的企业和经营实体,现代种业做大做强。把大丰和强盛建成山西省最大的“龙头”种业。按照“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探索育种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路径、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3.2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

通过与政府、企业联合的方式,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对实验室成果进行放大试验、组装配套、完善工艺流程,为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配套科技成果。通过抓典型,树样板,让农民看得见,学的会。采用技术培训、承包、科技扶贫、咨询、示范推广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针对农业生产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选择具有一定实用性、商品性和较高经济效益前景的成果,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产业化研究,加强对现有单项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配套和二次开发,建立成果数据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尤其要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重点推介、宣传,促其快速转化。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自身优势,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加强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储备力度。

篇1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早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架构调整、运作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学术活动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越发看重,并形成了科研经济一体化的观点,要求科学研究与经济效益进行紧密结合,双管齐下,利用科研成果来支撑经济结构,实现学术社团的经济价值。

一、目前学术社团机构经济价值状况

(一)学术活动意义和成果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校所均在积极开展科研领域学术活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因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但是往往较难体现出经济价值。如何从众多信息中遴选出有用的信息是一个难点。科研机构缺乏相应的市场导向的意识,科研人员在开展学术活动的同时也很少将经济效益考虑到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中,这就造成了很多具有较高科技研究价值的学术活动不能够及时的转化成经济效益。还有的项目理论痕迹过重,研究与产业化不能完善对接,有时缺乏风险预期,导致研究成果得不到市场认可,无从体现其意义和成果。

(二)缺乏研究成果转化的启动资金

目前,很多科研单位内部的学术研究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而且也缺少外部资金的注入和扶持。大量的资金汇集在基础项目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对于有潜力的实用性技术项目,资金来源向来比较匮乏。同时,受到科研机构结构的影响,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比较薄弱,能够投入到科研中的经费较少,使得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问题。

(三)知识产权保护缺乏

很多科研单位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产权的维护。包括在科研成果的所属权、科研成果转让过程的纠纷处置目前都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使得科研成果在寻求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被外部人员所窃取。

二、实现学术社团机构经济价值的对策和措施

(一)立足市场需求

要面向市场进行技术研发,尽量准确预知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以市场预测来确定技术研发目标,切实改变科技研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学术社团机构要充分利用本机构所具有的科研优势,引导研究人员从产业角度出发,科学立项,为实现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提供技术指挥,使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企业产业化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结合,为科研成果日后的产业化创造良好条件。

(二)强化研究成果转化的意识

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体现主要集中才成果的转化方面,它是判断该项成果是否具有市场价值的判断标准。只有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够为科研单位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必须要在科研机构内部形成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氛围,树立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将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性放在研究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使企业全体员工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三)建立学术社团机构和企业间的新型合作关系

学术社团机构要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进行互补,加强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委托、与企业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快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实现。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方面,学术社团机构要加快专利或者知识产权的方式来保障本社团机构的科研成果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要敢于和各种侵犯本机构学术成果的行为作斗争,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寻找中介机构,加速科研成果经济价值的实现

通过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科研中介机构在加速科研成果经济价值实现方面的作用。相关的中介组织不仅是连接科研机构和市场的纽带,同时又能够与企业进行对接,并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科研单位,缩短科研成果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距离。针对我国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机构或部门较少的这一现状,可组建专门的中介机构从事传播、推广、应用工作。

(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首先,要通过制定优惠人才政策来吸引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制定有竞争性的学术研究实现经济效益的奖励机制,对于优秀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使科研人员在奖励机制刺激下进行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转化。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科研团队内部的技术性人才之外,还需要能够将科研机构内部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的市场领域的人才,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要实现这种融合,要逐步提升学术研究人员的市场知识,使其成为既能开展学术研究,又具备一定市场推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经济竞争的集中体现,且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转化率也成为了判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科学技术的研究核心越来越多的转向该项成果是否能够成功转化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体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还处于成长阶段,转化的途径和方式都较为简单和死板,转化效率低,需要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展开深入研究,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谢孝荣.对我国学术社团现代转型的若干思考[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