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管理措施

高校管理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1 09:14: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管理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管理措施

篇1

Abstract:.Appropriatemeasurementstopreventandminimizetherisk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loan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statusquo,preventandminimize,therisksofloans,measurements

随着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和高校学生学费不可能有较大增幅的情况下,利用银行贷款资金,增加对基本建设投入和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缓解了扩招任务给高校带来的巨大压力。高校贷款实际上是用银行的钱办学校的事、用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高校通过贷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巨额的本息支付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沉重的债务负担和还贷压力,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必然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一高校贷款的现状

据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的一项调查表明: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其实,如果深究远不止这个数。截至2006年2月末,陕西省高校贷款余额总计92.8亿元;截止到2006年底,江苏省高校的贷款余额总计约100亿元;截止到2006年底,广东省高校的贷款余额总计约125亿元;截止到2005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贷款余额75.4亿元;吉林大学贷款余额总计30亿元等等。

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部分高校已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靠收取学杂费用于归还贷款利息都不够,更别说将经费投入到教学中去了。

二缓解高校贷款风险的措施:

㈠由政府出资归还贷款本息

由于高校贷款要么是为完成国家交给的扩招任务,要么是大学城建设需要。高校贷款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国民素质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高校贷款存在着极大的无奈,试想想,谁愿意借款过日子。事实上,高校贷款与政府有着直接紧密的关系,高校巨额贷款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默许,高校贷款的风险,实际上是政府责任的转嫁。

因此,本人认为,政府默许的高校贷款本息的偿付应由政府“买单”,个别高校对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偏大、依靠贷款铺摊子、盲目追求高标准,则应由其自行解决还款任务,让其“自食其果”。目前,江苏、浙江、广东几省将由政府出资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做法,引起了热烈关注。有消息称:2007年江苏省省政府将拿出43亿元为高校贷款还本付息、浙江省省财政将拿出40亿元为高校贷款还本付息。

㈡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保财政性资金对教育投入比例。虽然与国际相比,我国教育经费中的财政投入比例较大,但总体投入量不足,从未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标准,由于缺少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法律保障,直到2006年,这个目标仍未达到。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1996年为1654.2亿元,2006年为4752.7亿元,10年间增长1.87倍,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左右徘徊。据统计,发达国家平均5%,发展中国家平均4%。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以2006年为例,投入的教育经费为4752.7亿元,当年的GDP为209400亿元,按教育经费投入应占GDP的4%计算,2006年应投入教育的经费应为8376亿元,实际投入缺口

达3623.3亿元。具体到高等教育经费(约占教育总经费的20%~22%),国家少投入高等教育经费约700亿元①。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应努力提高教育经费所占GDP的比重,争取尽快达到世界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或者更高的水平。通过发挥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主渠道的作用,提高政府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和还贷压力。

㈢增强高校自身还贷能力

在财政投入不足和学费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通过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等增强高校自身的还贷能力。高校举债的根本原因是资金来源的较为单一。在我国,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但现有的财政投入力度显然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国家应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以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实行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在保证本院校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专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筹措资金的稳定来源。它的收入比校办企业的收入更直接、更稳定、风险小。因为,校办企业牵涉到资金、人才及各方面的投入,又受到产品销路、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成人教育不仅可以很快得到资金,且又能优化招生结构,不失为一种风险小、成本低、收效快的筹资渠道。

㈣成立大学基金会

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大学基金会,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这些大学的基金会对高校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美国大学基金会一般是非独立法人,多数隶属大学机构,一般由大学自己管理,大学会派出一个投资委员会负责基金投资决策。

大学基金会资金来源除了向校友募捐和某些富豪的慷慨捐赠外,主要依靠在各个领域的投资收益(如股票市场的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房地产市场投资等)来滚动积累。主要用于支援大学的学生奖学金、教授研究基金、兴建实验室和教学大楼等。

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基金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大学基金会数量很少。从理论上说,成立基金会是现代大学融投资的一种必然趋势。另外,通过基金会管理自营资金,也对避免产生类似于天津大学那样违规挪用资金炒股而导致学校巨大损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①。

目前,广东省只有中山大学成立了广东省中山大学发展基金会,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想法设法引进更多的社会捐赠资金并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从而最大程度地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②。

㈤置换旧校区

为了归还贷款,政府部门应允许高校将规模小、效益差的旧校区按市场价格置换出去,而效益好的旧校区应坚决予以保留,因为效益好的旧校区也是高校赖以生存的保障,保留的目的是增强高校自身筹资和归还贷款的能力。当然,由于高校资源是国有资产,可以从一个学校向另一个学校流动,但对广东省政府将广东某省属重点高校的一个校区无偿划拨给另一所职业学院的做法不敢苟同。本人并不是反对无偿划拨,而是认为在划拨前,最起码应聘请一个中介公司,对无偿调拨校区的现值进行评估,这对各方都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广开财源,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努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高校的还贷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乐、王卡敏:《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和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06年第12期《经济师》第117页

篇2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绩效 问题措施

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高等院校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效率不高

高等院校对财务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学校财政的健康、良好发展。1999年,高等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大量建设宿舍楼、餐厅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耗资总额已经占到高校总资产消耗的八成左右。从理论上而言,学生的不断增多有利于学校的不断发展,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实践经验极其缺乏;其次,部分民办院校把自身的收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已经忽视了学生的培养工作。

2.高校负债严重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进行扩大招生规模,学校原本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高校的建设所消耗的资金已经达到10000亿元,高校财政状况资金状况满足不了学校迅速发展的要求,给学校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二、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偏低的原因

1.高校收入分配比例不协调

大多数高等院校对那些收入较为客观的单位十分重视,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促进其发展,借助于创收单位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学校津贴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单位的分布状况,造成了学校数量的减少,其财政状况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两者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学校原本宏观调控能力也有所减弱,对于一些冷门的学科往往无暇顾及,危及到创收人员自身的利益,也造成收入与支出比例的失调。此外,学校分配功能也出现下降趋势,对财务管理绩效的优化形成阻碍。

2.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模式的加强

过去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往往都十分重视分配,常常忽视管理的作用,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正常运行形成了阻碍,学校的财务预算工作往往是由学校财务部门来完成的,尤其是采用简单的方法来主观估计预算数,缺乏必要的预测环节,或随意地运用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的方法确定预算数,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必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不符合实际的发展需要。

3.高校没有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存在两种,第一是领导、分级管理”第二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然而,在实践中,高校在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权力分工混乱,进而严重影响到其财务状况。此外,由于执行力不够,责任制不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高校管理部门也没有第一时间追究责任,这些都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后果。

三 如何合理有效的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

1.促进学校相关部门财务对管理绩效的认识能力

高等院校的管理阶层在对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上应当保持统一,有着科学、合理的认识,确保学校的发展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的统一。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绩效的宣传,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提高学校各个部门对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形成思想上的统一,这样就极大方便了高校工作的开展。此外,应该逐步提高校管理工作的高度,纳入到财务预算会计体系中去,规范财政行为,进行科学的定位,使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工作的开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面。

2.树立起良好的成本效益观念

成文是高校进行各项活动应该进行考虑的,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效益应当成为各项工作开展的目标,从而来不断优化高校作财务管理绩效,具体而言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选,学校领导阶层应当对学校的性质做到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懂得非盈利性的特点和内涵,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校的主要不应当放在盈利上来,而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组合素质;其次,要充分以现代会计管理理论为指导,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下不断优化和提高,真实、全面反映教务的成本状况;第三,学校还应当实现岗位责任机制,做好工作的分工,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不断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我国资产有着良好的保障,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3.制定出一套科学的预算体制,不断对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进行优化

一套科学的预算体制能够提高财务的预算能力,减少财务风险。高校在对财务管理宏观的管理上应当收支平衡,尽最大努力做到以收定支,在突出管理重点的同时做到统筹兼顾,顾全大局,使预算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绩效。

4.构建一套科学的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提高的关键就是要构建一套完善合理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首先,应当明确大的努力方向,不断健全自身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尤其在高校各个部门的预算上进行充分的评价衡量,得出科学的财务指导方针,不断进行对比分析来进一步优化财务资源的配置。其次,学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财务状况特点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资金分配方案,来对实践中的财务活动进行指导,不断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出现盲目投入,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各高校应当采取财务措施鼓励各个部门投入学校教育事业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鸿梅,唐小雁,喻林.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1(11):74-75.

[2] 刘家瑛.平衡计分卡在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2(6).

[3] 张界新.基于绩效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控制[J].会计之友,2010(8).

篇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转变,高校的后勤服务大多实行社会化管理,高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学校存在盲目引进,以包代管,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饭菜质量、饮食卫生难以保证。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食堂饭菜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食堂食品采购模式的安全隐患

高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当今,随着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来不及扩建,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就餐压力大增。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的情况,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学校食堂食品的采购模式比较混乱。有些承包单位因为规模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只能再次将食堂分包给个体经营者。这些个体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不执行统一采购的规定,为贪图便宜,私自采购一些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感官性状异常以及超过保质期等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食品。

2高校食堂饭菜原材料的安全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行为使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对食品的原料进行掺假、造假,甚至超标加入添加剂。较常见的如:作坊生产的火腿肠仿双汇火腿,舟山小黄鱼充北海大黄鱼,夹心肉充当腿肉等。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残留物超标,果品用催熟剂催熟,猕猴桃喷施“膨大剂”,黄鳝添饲“避孕药”速肥,生猪添加“瘦肉精”促长,海产品浸泡“防腐剂”保鲜,将变质大米使用矿物油“抛光”,面粉中掺用甲醛漂白增韧,银耳用硫磺熏制增白,豆制品掺入工业用滑石粉等等。

3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元化模式发展。由于利益驱动和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复杂的特点,加上高校食堂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低,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受各种因素影响,心理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并且部分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参加过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班的学员,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使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安全系数自然增加。

目前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冷冻方法不当或加工不当,从而造成食品的变色、变味、变质等质量问题;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加工的食物出现交叉污染;夏天食堂防蝇措施不当,致使学生饭菜中经常有苍蝇出没等一系列安全隐患。保存温度低于60℃或高于10℃、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熟食品,再次利用时未充分加热。冷冻熟食品未彻底解冻充分加热食用。有些堂口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4高校食堂饭菜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由于缺乏相关标准,高校食堂卫生管理标准建设滞后,有关卫生安全的检测方法不完善,管理局限于经验水平,缺乏科学的控制手段,对员工的日常操作缺乏科学规范,检查流于形式。高校学生食堂中的上层管理人员多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并不实际参与到食堂的经营管理中去,而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经过临时或短期培训,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

5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大小和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水池中,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混用。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不符合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和GB14930.2《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有些清洗、消毒、保洁人员素质低下,毫无职业道德,有些承包商为节约成本根本就不用消毒剂,也不进行高温消毒。

二高校食堂饭菜质量管理措施

1创新食堂食品采购模式,坚持食品分类管理,采用不同渠道采购的措施

在严格考察供应商资质、场所、实力、信誉的基础上,每种食品原材料至少要选择两家供应商为学校食堂供货,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召开供应商会议,签订供货协议和食品安全协议。同时,完善采购制度,对采购原则、采购组织、采购范围、采购程序等做出统一规定,健全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严格的食品采购与生产检查制度,坚决杜绝食堂私自采购食品饭菜原料,以防止劣质食品进入学校。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可根据食品原材料的不同特点,按照大宗物资、普通物资和时令蔬菜三大类分别管理,采用不同渠道进行采购,按照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择优选择供应商。对于米、面、油等大宗物资采购面向正规生产厂家,采用招投标形式选择两家以上厂家供货:对于鸡、蛋、杂粮、调料等商品在确定采购对象时首先实地考察采购对象的资金实力、信用和商品质量等信息,择优选择两家以上供货商;时令蔬菜每天消耗的量较大,应每天到蔬菜批发市场集体采购,也可“农校对接”。

2采取各种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高校食堂虽然无法左右烹饪原料的种植和养殖,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将不符合饮食卫生安全要求的烹饪原料拒之门外。

第一,提高采购人员素质,认真学习各种烹饪原料选购知识,掌握烹饪原料的质量鉴别,精心选购。目前,烹饪原料品种繁多,加上现代交通工具便利,国内的、国外的,陆生动植物性原料、水生动植物性原料应有尽有,如果不能熟悉它们的品质特点、上市季节、质量鉴别及其生长环境等,就很难把好进货质量关。

第二,杜绝采购中的“吃回扣”现象,实行“三公开”,坚持阳光采购。“三公开”就是公开当天采购的食品原材料品种、数量、价格,使不同渠道采购的物品都置于公开监督之下,确保采购人员和不法商贩无机可乘。

第三,与规模大、信誉高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绿色养殖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联合,借鉴商业销售中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行层层质量保证制,确保烹饪饮食卫生安全,同时实现企业间的互利互惠。

第四,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烹饪技艺,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掌握特殊原料的加工处理。

第五,严把索证关,对采购的原材料要进行相关证件的索取,坚决杜绝“三无”食品进入高校食堂,确保高校师生健康饮食。

3改善高校食堂的卫生条件,严防食品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学生食堂卫生设施与条件,使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法》要求,建立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同时还要坚决做好高校食堂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严防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另外,高校食堂从事餐饮的工作人员不得有患传染病的(如肝炎、结核等);不能有外伤、化妆、佩带首饰和带入个人物品的情况;必须具备工作服、帽、口罩、鞋等,并及时洗手消毒。应持有效的健康证,执行体检计划并设有体检档案,涉及到有疾病、伤口或其他可能成为污染源的人员要及时隔离。

4加强对高校餐饮人员的岗位培训

高校要定期安排食堂从业人员接受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之了解国家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熟悉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要求,掌握必要的食品卫生安全专业知识,提高做好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工作的能力。还要对食堂从业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其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操作。成千上万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都与学校食堂饭菜质量有着一定关系。责任使人不能懈怠,特别是食堂服务人员每个人每个环节都不允许出错,所以加强对所有食堂服务人员责任意识培训更重要。

加强培训不仅是餐厅也是个人的加油站,也是食堂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因此,高校食堂后勤管理人员可经常组织专业技术比武,经常参加技术比赛,既是技术交流,更是丰富技术经验的活动,通过以上方法,来保证食品质量的提高。

5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厨房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分配考核激励机制

由于学校食堂是人员聚集之地,大锅菜是学校饮食的主体,所以厨师在主观意识中往往有“萝卜多了不洗泥”的观念,这就势必影响饭菜的质量。因此,高校后勤食堂应建立以厨师长为首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厨房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厨师长按照厨师不同的熟练程度、知识水平、技术等级和责任心等各自负担不同岗位的职能。比如粗加工可让厨工来做,精加工如丁、丝、条、片、块原料由厨师来做。另外,厨师长应根据食堂的年度经营情况制订考核指标,对食堂实行独立核算,制订以“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分配办法,以节能、降耗、增效为重点,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班组甚至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每月进行责任考核并与经济利益挂钩,做到奖罚分明,杜绝浪费。

参考文献

[1]冯伟.高校食堂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可行性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33):108.

[2]武新胜.谈如何加强学校食堂饭菜质量的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26):69.

篇4

关键词:

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政府对高校的控制主要集中在确保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确保高校正确的政治方向;除此之外,政府将逐渐向高校下放其他权力,实现高校的自主办学[1]。如果政府职权逐渐从高等教育资产运作体系中淡化为监督与辅助的角色,那么身为高等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就必须思考高校在资产管理与经营方面如何实现自主,也就是说,高等院校在最大程度上“去行政化”之后,“校务自主”与“财务经营自主”成了高校的两项责任和义务,高校将成为自行担负包括财务责任在内的校务责任的经营实体。这样,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之间的运作差异将逐渐缩小,资产管理必将成为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都要面对的新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所有的高校教育资源中,高校资产是高校办学的物质基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1997年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资产”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2]。具体来说,高校资产和企业资产在直观上并无二致,因此从理论上讲,在资产的管理和利用问题上,高校也必须像企业一样,有负责管理资产的组织和机构。这些与资产管理有关的组织和机构的职能与分工、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制度管理方法按照一定的原则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构成了高校资产管理体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化、社会化的趋势,而如何建立适应这一趋势的内部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就成了现代高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美国,这种管理意味着大学的经营状况随时可以接受公众监督。也就是说,大学不仅不能以学术自由等崇高的理想推卸社会责任,而且包括教学、研究、教师制度、社会服务等所有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运作成效,都必须完全透明化,社会和公众可以对之进行全面检验。但是西方高校的利害关系人们(董事会、校务管理层等等)对社会公众(当然也包括履行公共监督责任的各级政府)的监督抱持高度疑虑和戒备,担心这种监督会践踏学术的神圣与价值,使大学趋向社会化和平庸化,从而希望大学有权能对自身进行自主且有效的管理。但是在这种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毕竟存在着法律和公共事务等众多领域的限制,实际上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此,西方高校就不得不面临“在保持学术环境中寻找自我管理和面对社会责任的平衡点”的压力。

虽然外部社会不断在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产业化”为代表,但是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我们无法明确界定高校“生产”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或者即便是把学生定义为高校的“产品”,那么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功,是否可以说完全来自于大学教育?此外,高校学术研究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是获得于高校自身提供的资源?显然,这些问题无法简单地在“产业化”的语境下进行解释。所以,衡量高等教育的“产品”和“质量”是非常困难的,高校的“生产效能”和“控制成本”等问题就难以等同企业的运作模式,如可以套用计量模式进行计算、预测和评估。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如果没有一个管理模型,高校经营的所有评价机制均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高校的使命并未改变,依然是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但这些使命所包含的意义已发生重大转变,即人们期望社会可以享受高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果高校无法获得一种良好的管理模式,则很难在社会中建立其公信力。正因如此,高校必须要从内部着手,建立健全的资源和资产管理机制。以下将从内部控制的观点出发,进一步对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措施建议。

二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原则

(一)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任何具有经营性质的单位(企业、学校等)都会面临着“如何管理”以及“管理什么”的问题。以企业为例,企业最大的管理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获利的最大化,决定获利最大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营效率,而获得最高经营效率的核心是如何实现企业所掌握的包括资产在内的所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企业获利的最大化,关键在于单位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通过某种控制机制,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以实现上述“连锁反应”。这就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通俗化概括[3]。因此,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即指高校如何在内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实现资产使用率的最大化[4]。由此可见,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对未来高校的自主运营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前所述,内部控制是一种过程和方法,而非目的;对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来说,“内部控制”最终将归结为采用何种方法实现高校资产的正常运营。所以,高校管理层在设计与执行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时候,必须考虑许多因素,以利于其推动组织内部控制的周延性与落实性。这些因素,就是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从总体上看,这些原则主要有信息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与标准化原则。

(二)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

1.信息化原则

在任何内部控制的领域和模型中,“控制”和“信息”往往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一般来说,“信息”的正确是“控制”能够实现的前提,而“控制”的目标则是正确“信息”的产生、畅通和利用。因此,所谓“信息化原则”,通俗地解释就是制定或确立某种内部控制制度,究竟是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信息传导与沟通机制能否能够运行正常,对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传统模式,包括各要素之间的直接的、瞬时的交流,以及与资产管理有关的部门和组织按照一定的频率或其他原则建立固定的讨论、协调、解决和解决机制,以确保与资产管理有关的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各相关部门。二是网络模式,即与资产管理有关的部门和组织自上而下地及时公布与资产管理有关的各类信息,使资产使用单位根据自身的权责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而后“各取所需”,以达到合理有效使用资产实现各要素的既定目标的目的。

2.系统化原则

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历时性等特性。系统化的内部控制的内涵,是根据所要实现的目标的性质和内容,按照单位内部各要素应当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对单位内部各要素进行通盘布局,使各要素在一定的规则或框架内连续、有效地单独运行或相互作用,以实现既定目标系统化原则必然要求高校建立内控测评系统,加强高校财务风险评级。要组织人员对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审核、测试,找出不足的地方,积极地探讨及修正,从而达到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5]。

3.标准化原则

如果说信息化原则解决的是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什么”,系统化原则解决的是从宏观的角度上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如何实现”,那么标准化原则解决的则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微观的、具体的“工具”和“游戏规则”。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第2号指南和1996年我国颁发的国家标准(GB3935.1-96)均对标准化进行了概念的阐述[6]。因此,此外许多国家和行业都对“标准化”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进行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界定。但是不管如何定义“标准化”一词,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有关于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标准化已然成为全世界对现代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原则。1987年的IS09000系列国际标准,对世界各国各行业的质量管理各环节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是对过程方法的控制,而标准化管理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标准化是一种基本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管理领域。同样,高校资产管理必须通过采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才能规范高校的资产管理,实现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各项事业的目标。

三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在发展改革的重要转型期。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要将办学规律和内部控制理论相结合,有意识地调节校内外各种因素和学校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对已有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建立综合作业稽核系统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的总体趋势,未来高等教育的每一个实施者(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都应把高校视为一个“事业体”和“经营体”,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经营参与意识必须与高校自主办学自主经营的趋势同步成长。尤其是一旦“校务基金制度”在未来得以实施,那么高等院校将进入一个“总体经营”(institutionaladvancement)的时代,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在享有管理自主的权利的同时,当然也要承担学校经营的责任,尤其是教育管理人员。每个教育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组织内部控制的理念与作法,进而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正确执行。在这一点上,西方高校已经走在了前面。如美国大学校院财务管理人员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CollegeandUniversityBusinessOffice,NACUBA)就将大学内部的财务管理分为策划、预算、财务报告、现金管理、捐赠基金管理、融资管理、税务管理、福利管理、采购管理、附属事业管理以及技术数据IT系统、法律部门、风险管理等支持性运作。所有上述管理门类均要受到综合性操作系统———“稽核(Audit)”,即内部控制的审核系统的管理。

(二)确认校园体系内部控制的权利与责任

高校内部管理与控制的基本内容与组织管理内部控制相似。但是,由于高校具有非营利性质,因此高校内部管理更加重视营运控制与稽核。公立高校对利润计划则多用资产使用率(经费利用率)作为标准,而私立高校则大多使用企业组织管控模式。高校的内部控制一般包含“运作效率与效能(effectivenessandefficiency)”、“财务报告的可信度(relia-bility)”与“符合法律规定(compliance)”三个领域,其所衍生的五个元素有:管理环境(以人为本)、危险评估(因应机制)、控管措施(方法学)、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与外部及修正措施)等。事实上,良好的内部管理控制是高校得以可持续性发展和确保自主管理的基石。

(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资产管理队伍

近年来,全国各类高校的资产规模在短时期内均出现大幅增长的态势。这种情况促使高校管理人员认识到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要实现自身的稳定且可持续性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因此,许多高校为了加强资产管理水平,将原本归属于后勤管理处或总务处的资产管理部门分离出来,单独设置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队伍质量的好坏,将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资产管理效益的规模及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应该成为高校人才战略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之一。高校应该将自身实际情况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范相结合,对资产的价值管理和使用管理实行“双管齐下、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同时针对资产管理人员的招募、进修、拓展、考核、晋升,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进行贯彻。更重要的是,要像高校科研学术团队一样,将资产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提到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使资产管理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素质好、结构优、爱岗敬业的资产管理队伍”[7]。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高等教育真的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那么它就要像企业一样按经济规律组织运营,注意供需、绩效、质量,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以满足消费者———学生的需求[8]。而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不仅可以使高等教育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而且,在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健全健康的资产管理制度,可以使高校在最大程度上建立强大的社会公信力,进而吸引优质生源,全面推动高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慧.高校“行政化”问题解决路径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5,(6).

[2]褚琳.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3).

[3]张倩.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与优化研究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14,(2).

[4]赵文淼,宋胜菊.基于反馈控制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改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4).

[5]沈秀丽.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5,(24).

[6]李春田.标准化基础[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篇5

所谓预算,主要是指经过法定的程序审核、批准国家年度集中性的财政收支计划,对于学校而言则是学校年度集中性的财政收支计划。精细化预算管理就是将预算的各项内容和流程做到细致入微,或者尽可能地令其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高校是我国事业单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大部分高校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因此如何做好高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进而做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便成为了高校财务建设的一大难题,也成为了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为了提升预算的编制与使用水平,为了完善自身的财务制度建设,应该尽快建立起精细化的预算管理体制以加强对预算的监管与使用。

一、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一)推行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体制的建立,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在学校财务管理上最具体的例证。预算管理贯穿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制定、财务目标的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等各项工作的始终。但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经费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推进高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对高校由外延扩张转变为实践内涵的发展以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推行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精细化预算管理理念的建立,使得高校能够通过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更好的分配来达到加强资金规划、用活盘活资源的目的。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是高校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经管理体制后的一项创新型举措,是一种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的体现。

(三)推行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增强高校预算执行效率及提高其财务管理效能的具体实践

从实践来看,高校推行预算精细化管理使得高校建立了一套与其财务管理工作相一致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保障了业务工作的职责分离,并且通过深化、细致的实施预算管理,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特定管理措施,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效率,增强了预算管理的水平。在高校实施预算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绩效管理的模式作为手段或者方式。实践证明,根据绩效设定定额工资加绩效奖金,使得人员经费、科研经费有了更好的分配。

(四)推行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减少预算赤字

由于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坚持了刚性原则,因而对于领导任期较短等原因造成的预算赤字有了很好的控制。通过坚持刚性的预算管理原则,针对高校的各项业务活动属性,可进行分项目、分部门以及分科目的核算和控制,使得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在预算制定上真正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也有效地提高了预算编制水平及预算执行管理绩效,从而确保了资金的高效利用。从实践来看,通过对高校的预算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不仅完善了预警系统、实现了高校财务的全面管理和全方位监控,而且还确保了高校财务的安全性。

二、高校预算管理粗放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对预算管理重视不足

部分高校领导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只重视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忽视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只关心学校当年的预算收支,没有将学校的长期发展和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只关心账面的数字,缺乏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的关注和参与。由于领导层的不重视,预算管理工作也就没办法进行精细化。

(二)窄口径的预算编制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虽然对高校提出了全口径的预算编制要求,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一是因为操作不便;二是因为高校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如科研收入、社会捐助收入等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不便于进行预算编制。所以目前高校收入预算仍采取的是以财政年初拨款加学杂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的窄口径的范围,没有实行全口径的预算编制。

(三)仍然采用落后的预算编制方法

现在很多高校还是采用基数增长法的预算编制方法。所谓基数增长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上一年的支出为基数,适当考虑一定增长比例分配资金的方法。这种预算编制的方法简便并且易于操作,但是十分不科学、不规范,也不公平,不能适应现代公共财政的要求。基数法编制预算往往不能考虑高校各部门变化的实际情况,只是在基数上进行简单的累加或递增,预算安排与实际动态过程不能同步,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且预算基数逐年增加,预算金额随之逐年提高,不利于对预算经费的掌控,而且还容易滋生突击花钱等违规现象。

(四)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

一般而言,大多数高校制定了预算编制的标准程序,但是由于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有冲突,往往会为了争取预算而争执不休,财务部门无法解决时就会请示领导,通常由领导进行最后的拍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由领导敲定,财务部门直接编制预算的情况,制定的预算编制程序形同虚设。

(五)预算编制缺乏定额标准

高校预算编制涉及到多个部门,业务范围广,经费类型多,因此预算定额很难确定。现在多数高校采用的是统计法与经验评估法来制定定额标准,所谓统计法就是指以高校前几年的财务数据、记录为基础,并依据同行业的统计数据确立预算定额;而经验评估法是指根据专家的经验和判断确定预算定额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缺乏精确性和科学性,根本不能精确地确定预算定额。

(六)预算执行缺乏监督和考核

由于上述高校预算编制的种种问题,造成高校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不准确,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预算偏差大,随意变更预算经费用途,任意增加或减少预算项目,预算执行力弱,预算执行结果和目标不符等问题。没有合理的预算执行监督和绩效考核,预算编制变得毫无意义。

三、加强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全员精细化管理理念,实行全员共建预算精细化管理

高校实行精细化管理离不开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积极参与配合,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普及精细化预算管理的观念,可以请一些专家组成精细化预算管理团队,从而提高全校上下对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认识和重视程度,以此实现对预算的有效管理。高校应该选择上下结合的编制方式,以实现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编制。该管理体制涉及到各个管理部门,使得各部门共同参与编制预算,加强了预算的可操作性,也使高校以更快的方式完成发展目标。

(二)建立精细化预算管理制度并公开定额标准

要通过建立精细化的预算管理体制,对预算的各种收入、教学经费、人员经费、科研经费、基建经费、开支范围、收入分配、监督考核、审核权限、绩效评价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以此来保障预算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定额标准的制定要针对不同时期数据、记录形式的不同,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定额标准。比如根据本时期同等水平的其他高校的统计数据,结合本校当年的收入、物价等情况进行预算管理,这是客观的预算管理要求,而根据专家的经验判断建立的预算体系则是经验评估的实例。因此,高校要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预算管理办法来制定学校的公用经费定额、人员薪酬定额、专项经费定额等。

(三)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办法

细化预算的编制,要求高校能够按照“钱随事走、责权结合”的要求,根据预算的具体内容、项目的不同类型来进行预算的编制。预算编制要全部细化到具体的支出科目,这样才能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地反映学校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具体内容。

(四)制定严格的预算编制程序

规范的预算编制程序应该是:第一,由财务部门对各部门进行财务预算布置。第二,采用“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并严格执行,一是高校各部门编报部门预算建议数,此为“一上”,编报部门预算要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层层汇总,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汇编成部门预算建议数,上报财务部门;二是财务部门下达部门预算控制数,此为“一下”,财务部门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建议数审核、平衡后,汇总成全校预算初步方案报高校领导,经批准后向各部门下达预算限额;三是各部门上报部门预算,此为“二上”,各部门根据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限额,编制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务部门;四是财务部门批复各部门预算并向全校公布正式财务预算,此为“二下”。

(五)建立与薪酬制度挂钩的精细化预算考评制度

高校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必须建立一套与预算管理相匹配的预算考评制度,这就要求高校预先确定任务指标,根据其要求,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体系,使得业绩评价与前期的预算完成情况挂钩,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保证高校总体目标顺利完成。

(六)加强预算信息化管理

通过建立高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来推进高校的精细化财务管理建设,这是信息化高速发展对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在掌握大量数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分工明确、职权划分清楚的管理系统来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进行管理,这对高校提高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从而提出了精细化预算管理的理念,并对精细化管理的优势进行了阐释,以期国内各类高校都能加入进来。

【参考文献】

[1] 赵善庆.高校财务预算应做到精细化管理[J].财会月刊(中旬刊),2011(1).

[2] 刘莉.地方性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通讯,2009(20).

[3] 石美玲.浅议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12).

[4] 叶小丽.高职院校教育精细化预算管理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篇6

沟通属于人和人间独特的一种联系方式,同时也是人和人间了解及信任的基础。而在组织中,加强组织间的凝聚力,达到组织目标是实现沟通的关键。而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因教师、学生较多,且管理规模相对较大,在管理沟通过程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高校管理人员需针对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实现高校管理的有效沟通,进一步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高校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管理组织结构障碍。在高校管理沟通中,组织结构和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不相同,高校属于学科专业、事业行政单位所组成的特殊组织。不仅包含各项学科、专业等学术组织,还属于行政组织,各结构层次与隶属关系较为繁琐,且专业化的学术机构和行政性质的行政机构均存在高校内。通常情况下,若高校领导的管理水平较低,且管理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则会易导致管理职能发生错乱,这就容易高校管理沟通出现很多问题。而在当前大部分高校管理中,管理方式还属于集权式的管理,且权利重心一直在管理人员上,一些基层单位管理人员的管理权力受到局限。例如,一个高校的院长与系主任主要由校长来委任,校、院、系别间存在明显的等级,院、系老师、教授难以介入高校管理及决策中。正是因该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造成高校管理水平较低,使得管理沟通存在很多障碍,使得高层管理人员和下属间的沟通容易,但和上级主动沟通较为困难,很多信息下达较快,但反馈非常难,对高校顺利开展各项工作造成很大阻碍。

2.管理沟通意识障碍。人和人之间想要形成有效的的沟通,就需沟通双方有相同的沟通意愿及理念。在高校管理中,包括行政人员、教师、科研人员等,不同角色使大家在工作时,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工作范围。例如,行政管理人员常常注重学校内部的大小事务,对于学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关注较少;而教师、科研人员会重点关注学术科研成果,对于学校平常的会议、文件等相关信息并不关心,尤其是很多专业老师,如果平常不值班,即便有课,上完课之后不会待在学校,就算有工作会议,在会议中也很少发言,这就使得高校管理沟通中,老师与管理人员间缺乏相应的沟通意识。

3.管理沟通渠道障碍。高校日常管理中,内部沟通大都经文件、会议、电话及校报等渠道完成,在管理时经上述渠道进行管理有很多困难。例如,对于一些管理部分设置比较复杂的高校,通过口头信息来传递,因传递人员较多,易出现错误,且传递速度较慢、而经会议来传递信息,其传播的速度较慢,需花费大量的时间,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在学校内部所采取的沟通渠道并不正式,易影响高校日常管理。例如,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易出现信息损耗及失真,由于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所汇报的信息缺乏真实性,若这些信息传到管理人员的口中,则易形成误会与偏见,使得高校管理沟通很难正常开展。

二、加强高校管理沟通的具体措施

1.精简高校管理沟通机构。高校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沟通管理非常关键,通过精简管理沟通机制,建立一个扁平式的管理组织机构,可提升管理沟通效率。主要因少层次的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属于当前组织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不仅能缩减信息传递的时间,扩大沟通渠道以及确保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还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沟通。因此,各高校在设置组织机构及工作岗位时,可根据所要管理的事物来设置管理机构且设岗,所构建的组织可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及发展任务开展,从而精简管理沟通机构,以构建一个扁平式的组织结构。高校管理人员需协调及平衡各个学术及行政权力,通过构建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方面确定好学术、行政权力的职责,以便使各部门划分好各自的界限及功能,避免管理模式发生改变而造成沟通双方对管理职责的认识不够清晰。此外,在管理制度方面,需把行政、学术权力、管理沟通完全区别开,确保各类权力之间的沟通得到较好的约束及制衡,以便维护好各组织结构间协调发展。并且,高校的领导、教师需对两类权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及定位,在高校管理沟通中,学术权力需占据主导位置,而行政权力则是为各学术研究事务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较好的根除国内高校组织结构内长时间存在的以行政权为主,学术权为辅的管理观念。

2.拓宽高校管理沟通渠道。首先,高校领导可将沟通直接融入发展战略内,一个合理、有效的内部沟通,不仅能保证组织决策的合理性及正确性,还能提升员工归属感,帮助高校及时化解管理组织中存在的各种危机,进而实现高校管理组织目标。同时,高校领导需将内部沟通作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对管理模式实行有效的制定,并将其融入到学校未来的发展中,在学校内提倡有效沟通,不断强化管理沟通的意识,最终使管理沟通直接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其次,健全高校管理组织体系,减少沟通的层次。据有关资料显示,若沟通层次较多,那信息递减会非常明显,则沟通效果较差。因此,高校在设置与改革结构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沟通的快速性、便捷性,且制定好一定的规章制度。例如,要求高校领导积极深入基层,和老师、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以解决基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使得决策机构所得到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及真实性,进而提升沟通效果,实现最佳沟通目标。最后,提升管理人员的沟通意识,积极参与高校管理沟通。高校因管理结构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管理部分较多,如部门和部门、学院和学院及部门和学院间的沟通、若职工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不会积极参与管理,和相邻部门、学院等进行较好的沟通,则长时间发展下来,会使得学校各组织机构管理及协调造成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学校之后的发展。因此,高校各部门、学院需积极应用各种沟通手段,以提高高校管理沟通效果。

3.提升高校管理沟通意识。高校领导在做管理决策时,所构建的管理组织框架和渠道较多,高校内部的教师、管理员工、学生等均属于管理沟通参与者。因此,各教职员工需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断增强管理沟通的意识,提升管理沟通绩效。管理人员需增强互相信任,了解合适的管理沟通技巧,互相信任属于沟通的根本,若各个管理人员都将自己伪装起来,则难以得到双方信任,就很难实现较好的沟通效果。其次,因此,在高校管理沟通中,加强各职工间的信任感十分关键。并且,沟通信任也是各职工进行互相了解的一个结果,只有这样,在高校管理沟通过程中,才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较好的沟通。此外,合适、准确的高校管理沟通技巧是提升管理沟通水平的关键,增强对沟通技巧的训练,是高校各教职员工、学生需一同努力的方向。例如,选择合适的沟通技巧、沟通时机,找到合适的沟通对象,并利用各种不同的表情及手势进行沟通,均能形成较好的沟通技巧,进而提升高校管理沟通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示,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积极认识到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如教职员工、学生一同努力,不断提升沟通意识及技巧,完善高校组织架构,开拓沟通渠道以及提升沟通绩效等,进一步提升高校管理沟通水平,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力争.浅析高校管理中的沟通[J].科技创业月刊,2014,30(12):206.

篇7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学校所要求的合格人才,并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和毕业率。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制定明确的学习方向,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进而有效的增强学校所要求合格人才的培养。

1.2高校学籍管理能树立院校良好的学习风气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院校良好学习风气的树立,要树立良好的院校学习风气,就需要不断提高院校学籍管理水平。高校良好的学习风气中,要求培养学生乐于奉献、乐于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德,要求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要树立良好的院校学习风气,就需求依靠完善严格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训练,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促进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2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管理措施

很多高校学生对学籍管理工作意识不强,甚至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也不了解学籍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而制约着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前开展关于高效学籍管理知识的主题班会,讲解高效学籍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学籍管理工作相关内容,以加强新生入校前的学籍管理意识,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前进行学前教育、发放学生手册以及学籍知识的考核等多种方式,并且通过利用学校的校园园、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期刊等多种校内资源宣传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增加学生对学籍管理的意识,从而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

2.2建立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

在现当代信息技术化社会,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十分重要。传统的纸质学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是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学籍管理模式,才能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质量。通过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实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大范围将学籍管理集成化,并且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还能实现学籍管理图文并茂,提高高校学籍管理质量,提升高校学籍管理水平,同时能大量的储存学籍管理,降低高校学籍管理保管成本,延长学籍管理保管时间,相比传统保管方式更具优越性。因此,建立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有效提高学籍管理水平。

2.3完善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工作内容

高校学籍管理部门要根据高校生发展特点,对于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主动询问服务,做好高校学籍的跟踪调查工作,并有效的管理好学籍收集工作,从而保障高校学籍管理完整性,以便高校教学管理能顺利的开展和有序的实施。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加强高校学籍管理的利用,通过对高校学籍分类编著,使高校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学籍资料,并及时补充并解决高校学籍资料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学籍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服务,从而提升高校学籍管理水平,保障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2.4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并且要结合现代化管理的知识、科学技术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管理。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的修养水平,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要求,使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熟悉高校学籍管理各种专业知识,并将学籍管理的各种专业知识及时补充运用于高校学籍管理中,从而增强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能力,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要加强电子学籍管理知识的学习,使高校学籍更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与时俱进,为高校教学提供创新服务。

篇8

引言

高校经济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既承担着年度财务预算的编制与下拨,又须对各项经费收支进行核算、对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进行管理,参与学校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投资行为的决策,参与大宗物资采购和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审议等,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及各项建设的发展。随着高校不断扩大规模以及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费渠道多元化,高校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且逐渐深化,加之基建的招投标、对外的投融资及学费收缴等存在巨大经济利益。因此,如何加强高校高校财务管理任重而道远。

1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部分高校的内控制度缺乏或不够完善,一些高校有内控制度但未能有效执行,流于形式。较为常见内部控制缺陷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属于非盈利组织,财务亦非核心部门,高校管理层未能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②部分领导权利未受有效约束,审签批时无视相关制度,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③高校人员编制的紧缺导致了财务人员短缺,财务岗位未能真正做到权责分离,不相容不得兼任。

1.2未健全相关监督机制

部分高校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力度不足,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各高校在开展各项经济业务时,普遍仅存在领导事前审批,事后财务把关原始凭据,而缺乏过程中的跟踪监督。部分高校在财务事项运作时仅仅依靠惯例,具有较大随意性。

1.3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力

预算管理中不规范、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高校财务编制预算报表时时间短、任务重,未能与相关执行部门形成有效沟通,仅按“增量预算”法只增不减上报,经上级审批而确定最终数,从而导致实际资金需求与预算终审数有着较大的出入,造成后期预算执行的困难。在执行预算时具有较大弹性,并没有对执行情况及进度进行及时跟踪、分析以及调节,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预算执行跟财务预算难以相符。

1.险意识薄弱

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的号召,高校纷纷向银行筹资改扩建,但相应的财务风险随着而来,高校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部分高校的招生规模难以达到预期,近年来,教育部门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和学杂费标准,高校学杂费等收入难以达到预期,偿债压力较大。困难学生无法如期如数上交学费,也给学校资金的正常运转造成较大影响。学校基建项目付款与银行贷款的放款无法一致,资金先到会增加不必要的利息费用等使用成本,资金延后则会引发工程纠纷,引发财务风险。

2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改进措施

2.1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应形成合理有效的内控制度。高校领导班子应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建立健全管理法律法规、组织机构设置、预算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及财产保全等相关制度,形成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动态管理的财务约束体制。内部审计部门不定期检查评价内控制度,及时发现并改善内控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应营造良性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领导班子带头遵守内控制度,由上至下在全校职工中形成诚信守纪的氛围。财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对于分级管理的部门,要分工明确,将经济责任落实到个人,各自开展经济活动,积极创造部门效益。对于统一领导部门,财务部门要加强资源调配和收支计划。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应加强高校财务控制活动。如推行货币资金支付限额制度、集体审议决策重大资金项目制度、公开招投标管理办法等,周期性核查各项业务收支活动,定期实施会计岗位轮换,明确岗位职责等。

2.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校领导负责。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截留收、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扩大监督范围,对基础建设等大额支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有效控制项目期间各项支出。对于直属院系等可控二级单位,可通过委派会计进行财务管理质量监控。对于后勤公司、校办企业等不可控二级单位,则需要规定其任职资格及机构规模,定期通过财务报表详细掌握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动与税务、财政等部门进行信息沟通,接受外部审计机构审计,合力监督以确保高校利益和财产,防范财务经济犯罪行为。

2.3加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执行力度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基础,它包括年初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年中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年末预算的考评等环节,是高校开展经济活动的依据和前提,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对预算编制细化到部门或单个项目,预算执行落实到各部门或项目负责人。采用“零基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方法,以发展的眼光调整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与相关预算执行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确保预算数与执行部门所需资金相匹配,从而保障预算的有力执行。其次,须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切实控制预算内经费支出。严格按预算文件执行预算,防止擅自变更使用用途或乱用、套用资金,坚决杜绝超预算和无预算的经费开支。专项经费需严格审批权限,指定专人管理,便于对经费的后期执行情况跟追追责。建立预算执行考核评价制度,评估预算执行的情况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及时向各部门预算负责人通报。

2.4强化风险意识

建立资金筹措与管理的长效机制,组专业小组对改扩建所需资金进行定量分析,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的监管,规范资金的使用,降低财务风险。建立健全银行贷款管理和偿还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拓宽经费渠道,打破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及银行贷款这一现状,广泛寻求社会资源,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成立战略分析小组,分析历年数据及当前环境,合理预测近年来入学学生人数以及未能如期上交学杂费的困难学生人数,并随之增减相应的师资配备,合理分配资金。

参考文献

1黄舒平.浅析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5(4)

2刘凤超.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刘同起,边红霞,赵香稳.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J],2006(9)

4李晶,刘剑.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非完全契约高校财务治理模式[J].现代商业,2015(2)

5石素霞.高等院校财务治理相关问题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

6孙平.基于多元产权的高校后勤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篇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的财务工作也得到了大力发展。2010年6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五十八条规定:“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这体现了国家对高校预算工作的高度重视,给予了政策上的引导,并提出科学化、精细化、执行力的要求。

一、高校预算管理的特征与主要内容

(一)高校预算管理的特征

(1)权威性。预算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由法人代表亲自牵头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同时各部门、系部负责人也要对本部门、本系部的预算管理负责。

(2)效益性。通过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在编制、执行中真正做到预算科学化。

(3)综合性。预算包括了学校所有的收入支出,既包括预算内,也包括预算外资金;既包括日常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也包括项目经费等。

(二)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

2012年4月实行的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六条规定“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新规则用“目标”取代了原规则的“任务”,突出了预算管理的长期性,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像以前一样上传下达,只顾眼前短期利益,而应站在高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高校预算管理首先要体现勤俭节约、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础,重在学校职能的发挥和教育教学支出。在编制财政预算时,一般情况以当年10月在编在册人员工资为基数,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教龄、教护龄津贴、保留津贴预算下一年的财政拨款人员经费及部分公用经费,比如按比例计提的培训费、工会经费、福利费;以预测招生数为基础,预算下一年学费收入,然后量入为出,做好支出安排,一般作为补贴绩效财政拨款不足部分,在公积金单位缴款部分,办公费,科研费,维修费等。

其次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公用支出这一块,可细分为教学、科研业务支出和行政办公支出。教学、科研业务支出要根据各部门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计算,落到实处,就是根据各专业学生数、教师数、专业特色等指标综合考虑,来核定教学经费,根据承担科研项目的大小来核定科研项目经费。在行政办公这一块,以定岗定员为基础,参考同类高校的支出情况,采用指标量化管理。严格控制招待费、车辆运行维护费,制定出每年指标下浮比例,把各部门的招待制度范围、条件、标准、金额等指标在学校OA系统中公布,实现校务公开,大众监督。由办公室审查考核车辆开支费用,行驶里程、汽油费、维护费等同样要接受监督。

二、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预算管理意识

部分高校管理者预算观念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长远规划,重投入,轻产出,造成资金使用上的浪费。各个部门之间不协作,认为预算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于财务部门实施的财务预算、管理策略不予配合;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下达的预算,预算的编制数据仅仅作为纯粹的表格、数字反映,与基层实际偏离,失去了真实性、民主性,在实行过程中,也只是凑数字而已,这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在高校的实施。

(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体系

高校实行的是“大收大支”与“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综合预算管理,经费主要来源是教育主管部门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不涉及成本核算、控制,对资金所发挥的效益认识不足,对全面预算管理思想观念很淡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一些经费的使用不够节约。另一方面,对预算缺乏全面把握,数据不能全面包括学校的经济事项,没有客观地反映学校资金收支的全貌,不利于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

(三)预算执行控制不严,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预算执行不严的情况,有的只是在形式上进行全面预算,实际工作中各自为政,“超支”“乱支”现象严重,缺乏一套真正的自上而下、资金运行严密,层层控制、层层通畅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三、改进高校预算管理及实施工作

(一)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高校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员性、全额性、全程性特点,既要保证学校日常经费运转,又要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既要节约开支,又要保障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既要认真合理编制,又要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具体要求包括:

首先,高校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性的工作。新《会计法》规定,单位的会计行为、财务行为主体是法人代表。因此,学校管理层要转变观念,预算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是在法人代表为领导下,全员、全过程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层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预算指标分解到各部门,让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从实际出发,以基层数据为基础,提高预算编制、实施的质量。

其次,高校预算管理的经费具有全额性。高校预算包括了学校所有的资金来源和经费收支,不仅包括预算内资金,也包括预算外经费;不仅包括日常开支,也包括项目经费、科研经费等。

再次,高校预算管理具有全程性。预算不仅是每年编制一次的工作,而是事前预计、事中实施、事后分析的全程控制。整个流程包括预算编制、审批、公布、调整、控制、分析、考评等全过程。

(二)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八条规定:“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这给我们指出了预算既要参考以前年度数据,又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及财力来决定。学校各部门预算和整个学校的预算都要遵循这个规定。若只参考以前年度数据,就会造成某些分配不公,例如:学校今年体育设施投入较大,但明年根据今年基数再增大这方面的投入,很有可能造成浪费,而其他需要投入的项目又苦于没有经费无法完成,这就会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不均衡。若只根据自身目标及财力,不参考以前年度数据,对整个学校或部门的收支情况不清,那么预算就会失去依据,变成“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无法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高速运转。

(三)加大监督力度,实施绩效评价

首先,加大监督力度,使预算指标落到实处。首先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及时修正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杜绝超支、乱支的现象。预算一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严格按照预算资金的用途、金额、进度使用。同时对预算的监督不仅是针对某一时点,而是实施全过程监督,跟踪审查,以保证预算执行结果与目标相符。

其次,实施绩效评价,使预算工作再上新台阶。绩效评价不仅是给我们预算工作打出成绩,更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面“镜子”,反馈出我们的成绩和缺点。为了更好实施绩效评价,我们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粗略地大致分为四部分:与学校事业发展有关的、与营运效益有关的、与教职员工、学生有关的绩效指标。只有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评价考核,才能激励鞭策我们搞好预算工作,充分调动高校各预算部门的积极性,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预算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彭晓彪,王桂娇.论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2(10)下

[2]张敏,周京.基于精细化视角的高校预算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3(8)中

篇10

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人才的培养战略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总目标前提下的教育成本最小化。作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成本管理是组织学校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基础工作。

搞好教育成本管理工作、维护学校经济秩序,是保证推进教学工作、维护学校发展的前提,对加强和完善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保证我国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民办高校的支出主要指民办高校的基本建设支出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科研等所发生的各种支出。而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则是指用于培养学生、为使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包括以货币支付的高等教育资源价值和因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即直接成本(实支成本)和间接成本(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是直接用于教学和学生方面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学生费用和教学费用,也就是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各种费用和学校为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间接成本是指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主要包括教学辅助费(学校的图书馆、体育中心、环保、保卫等部门为支持教学发生的各项费用)、教学管理费(为教学提供条件、进行教学管理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行政管理费(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2.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的问卷显示,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本主要体现在其专门人才培养的经费开支上。与我国公办高校经费来源不同,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其财务成本主要个人直接成本,而社会直接成本所占比重非常低。也就是说,民办高校成本的核算对象是学生的培养成本。这不仅因为我国民办高校的职能单一,绝大部分高校只履行人才培养这一职能,其经费的开支也主要甚至唯一的用途是为教学服务,包括支付教学人员工资、教学设备的购置和修缮等;而且还因为民办高校的经费收入也主要是通过办学获得,其资金来源和支出的范围与性质相同,其支出大多为收益性支出,使资金的收支与成本呈线形-直接联系。一些学者曾经对民办高校教育成本与公办高校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民办高校的生均高等教育总成本普遍低于公办高校,而且,其发展受生源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学费收入与招生人数有直接关系,其成本高低与发展规模的联系更加直接。

2.2教育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在财务管理,尤其是教育成本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以“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也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财务管理仅仅局限于报账和记账的核算功能。其次,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支出需要。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必须大量增加教学配套设施、教学设备。另外,师资的引进和重点学科的建设,科技、科研的建设,学位点的建设,这些都是影响着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样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持。

3.如何改善教育成本的管理

3.1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办法针对民办高校财务制度方面的专门立法,如《民办高校促进法》、《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等,但是这方面的管理仍然比较混乱。因此,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更应参照国家对公办高校的相关规定,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学校的财务行为,要遵守国家制定颁布的适用于社会各领域的重大经济法律和法规,要执行政府制定颁布的适用于社会经济特定领域的重要财务规章制度;要执行政府下发的适用于高等学校经济活动专门领域的各项财务制度;要依法维护学校的自身权益,使其不受侵犯,保护学校应得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或损害。

3.2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

民办高校应该按照“专业化、多元化、多角化”的指导思想来做好学校战略谋划和运作,要以市场为导向设定目标成本,在项目开发设计阶段就引进目标成本,做好市场调查、教育需求预测、规模与家长承受能力预测,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结合学校的目标盈余确定目标成本。另外,还应该推行目标成本责任管理制度。成本控制必须从成本发生的源流,引进项目设计及其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投资开始,深入到成本发生的全过程,必须深入到教务处、招生、教学等各职能部门。学校需要注意的是,从高层管理当局到各分院负责人及教学管理人员都是成本控制的主体,都必须对成本控制承担起责任。同时,成本控制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对成本控制措施的实施起着保障作用。

3.3重视财务预算管理

学校预算的编制,与学校的目标、规划相统一综合反映学校规模和事业发展的方向。在预算中,学校如何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如何与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对接都有具体的安排,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安排,对学校的管理活动作了一定的规划,有利于凝聚力量,统

一思想。再加上现在民办高校的规模日趋扩大,内部组织机构会变得更为庞大复杂,利益相关者更加广泛,出资人、办学者、管理专家、教学科研人员、学生及其家长、国家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组成了学校交互式财务关系,内部组织机构的业务内容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妥善处理各方财务关系,合理安排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关系,协调各方面的步调,是民办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预算体现学校整体的最优方案使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关系得以用表格化的形式体现,使学校形成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造就一种机制安排,使各方面关系得以确定、贯彻和推行,为民办高校日常规范运行创造条件。

3.4积极开展多渠道筹集资金

民办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个人,包括办学者个人的投资和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将占总投资的大部分,政府的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收入还不充裕的情况下,民办教育的投资不能主要依靠收取高额学费的办法,这就需要学校依照法律规定,积极组织收入来源,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比如建立健全的学费收缴制度、争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加大社会捐赠力度,积极吸收社会捐赠来扶持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等等。此外,民办高校还可以积极提学合作,增加附属事业收益。由于高校创办的校办企业大多依托于高校的人才、知识,占用其房屋、设备、资金,享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积极进行校办企业的创办可以大大增加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促进高校发展。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人才、设备、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承担政府下发的科研项目或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从而获得经费。

篇11

一.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总量不足;其次,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使用效益较低;最后,高校教育资金多元化筹资模式尚未形成。

(二)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不严格

首先,资金利用不充分,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部门统筹安排;其次,在预算编制方面既存在年度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具体,又在实际执行方面缺乏可操作性问题,预算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最后,高校整体预算与各个院系部门预算之间相脱节,使得整体的预算执行难度很大。形成了院系、部办在资金使用上各自为政。此外,常常出现高校各院系资金不够用现象,原因就是对预算的执行不了解,从而使一些关系高校发展的工作因为缺乏资金而不能如期完成,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

(三)资产管理混乱,不规范

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最根本不同就是折旧问题。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只重视价值管理,而忽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例如,一些高校就没设固定资产明细账,账面上只有价值总额,而没有资产的名称、数量和使用年限。同时,高校中大都存在着仪器等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以及购入资产闲置不用的现象,而且,普遍存在教学实验材料等低值易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混乱等现象。

(四)现代高校筹措资金也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从而加大了的高校财务风险

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率,改善办学条件,把高校建成“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一流大学,已成为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无论是积极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还是创办一流的大学,都必须有巨大的办学资金做支撑。在此情况下,高等学校发展难得机遇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突显出来。在教育经费满足不了高校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一种新的筹资渠道—银行贷款便在高校中应运而生。但是银行贷款是学校的借入款项,其实质是一种负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怎样,国民素质的高低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都跟教育的发展是否已跟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育经费投入是投入教育领域,用于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而且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最直接因素。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反映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规模,教育经费投入在国家财政性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支出的比例反映了教育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投入的水平。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手段,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预算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通过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依据。为了使得预算能够成为学校经济工作的方向,并真正地对学校的经济工作起到作用,就必须采取有效地控制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和监督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保证学校任务的完成,而其最直接的目标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合理的财务预算能够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克服投资上的短期行为,节约支出,减少损失浪费。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管理

首先,健全物资收发、保管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将物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按责任部门和个人建立台账,记录使用情况,通过及时的检查,纠正使用管理中的问题。其次,实行固定资产双重管理;单位会计按照现行制度实行总括记账管理,责任部门在使用固定资产时实行责任管理,责任部门要设置台账,用来记载物资的使用、维修、保养情况,并确定考核指标来保证责任期固定资产利用率。

(四)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