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09:14: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际商务交际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276-02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国际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人类迈进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国际商务谈判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商务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处理谈判各个环节实际业务的能力。主要内容是教授系统的商务知识、谈判策略、商务谈判语言结构等。国际商务谈判已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他们从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教学设备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持续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开拓了新视野,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
一、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有待改善
“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大多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输入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国际商务谈判自学难度较大,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授课资料在传统授课模式中比较受限,授课教师容易照本宣科,授课内容容易局限在国际商务谈判的理论部分,课堂上缺乏真实场景的再现。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授课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表明,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已滞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配置等都应与时俱进。
(二)学生水平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谈判策略、谈判心理或谈判技巧的知识掌握不全面,运用不灵活。没能很好地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谈判中的各个环节展开不充分。很多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可接触的资料有限,可采取的途径有限,不能结合实际去了解收集资料,致使收集到的资料缺乏真实性。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谈判任务,“走形式”痕迹严重,无法反映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策略的灵活应对,所以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考核形式有待丰富
我国大部分高校“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比较简单,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由一张期末闭卷考卷来评定成绩。学生只需在考试前突击,认真背诵课堂笔记就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得到高分,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对于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谈判的能力、运用策略的能力进行考核。然而这些能力在实际谈判中至关重要。因此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得高分的学生在实际谈判中却并非是谈判高手。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缺乏激励机制,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使课堂图文并茂、声形色兼备,通过生动的展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的满意度,培养出更适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主宰课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观念,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合作者。“国际商务谈判”不仅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逻辑学、行为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知识,还涉及众多经济、技术科学交叉的内容,对授课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教学水平,还需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实施适当的教学手段,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一种新的刺激,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网络技术、计算机、录像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加教学信息量,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师采用的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信息量更大的一个教学手段,更是语言教学与时俱进所必需的。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形象又直观地展示某些场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互动式的教与学,使学生渐渐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强化信息素养,改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学校相关部门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加大经费的投入,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措施,为教学提供一切可能的信息技术条件。同时强化对信息化教学成果的奖励,促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水平。
(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来,许多高校为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换,不断探索,但一直存在诸多困难。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同时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信息化手段在英语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对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学受课时限制,学生只靠课堂学习提高十分有限。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一座丰富的百科知识宝库,既能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又能提供一个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各种形象情景。例如英语学习杂志网络版,英语学习网站等诸多英语资源,还可以通过QQ、MSN、E-mail、BBS、Blog、播客等网络通信工具交流心得、分享资源,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不再是教师,多媒体网络丰富生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获取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一步获取新的信息与知识,主动思考问题;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互动交流;激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模拟谈判、社会实践等,教师只做相应指导即可。教师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为良好的自主学习者,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进而促进学生进入更高一个层面的自主学习。
(三)完善考核方式
为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充分发挥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和实践过程的评价,比如着重考查学生在参与案例讨论或情境中是否构建了自己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学生在案例或情境中实际处理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及能力等等。商务谈判课程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模拟谈判、期末考试等各部分分别占一定的比重,亦可添加论文考核形式,督促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读商务谈判相关书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商务谈判的浓厚兴趣。重点突出实训考核,从而引导学生对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视,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下,学生期末简单突击的应付心理。高校教师应不断积极探索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的考核方式。
三、结语
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教学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郁,张泳.浅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4,(12).
[2]李美阳.商务英语教学视角下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3]果笑非.外宣翻译与高校英语教学[J].学理论,2013,(10).
[4]果笑非.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11).
[5]韩竹林.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导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6]■海峰.国际商务谈判实践教学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
[7]潘尔艳.哈尔滨商业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方向浅析[J].潘尔艳,2011,(1).
[8]孙璐,司立国.商务英语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以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为例[J].林区教学,2010,(3).
[9]王颖.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J].商业研究,2004,(10).
[10]王卓.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5).
[11]吴显英,陈伟.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3,(6).
[12]薛金祥.中美商务谈判差异表现的文化根源及应对策略[J].学理论,2012,(9).
[13]张晓辉.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禁忌[J].商业研究,2006,(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36-02
由于用于描述国际商品交换与买卖活动的“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一词已经不能全面涵盖从事国际间货物与服务所必然涉及到的生产、经营、管理、交易、支付、融资、运输、保险、中介、服务等活动,人们便以“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 or Commerce)一词来涵盖它们,可以说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包括了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全部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覆盖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国际商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在一个世界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商务活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商务人才的定位也必须与时俱进。国际商务人才的范围已经包括了国际贸易、外语、营销、财会、组织、管理、金融、保险、法律、物流等方面。因此,现在来看,国际商务已经是一个大商务的概念,对于人才培养的界定远远大于了过去高等院校所界定的所谓外贸人才。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全面地进入了国际经济体系之中,我国不但需要世界市场在消费我们生产的产品,而且还需要世界市场为我国提供资源、技术、货物和服务,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同时,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对于国家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第一要素高质量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就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商务》课程的设置就适应了这种需求。
二、《国际商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1.创新型人才。创新意识是指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探索,不盲目地接受或者被动地记忆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或者教条地照搬课本的知识。因此,学习应该是一种探索,一种再次发现,一种科学精神,这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强调的更多的是发现知识,探索知识,把握知识的变化趋势。比如在《国际商务》课程教学中,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都会让学生围绕所教授的内容,自己选中一个角度来结合现实重新认识这些问题,并分析和把握其中的规律和趋势,学生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课堂内容。
2.复合型人才。国际商务专业的要求和性质决定了国际商务的人才必须是素质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往往都是“外贸+外语”的平面模式,这种平面模式现在来看,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全球化的国际市场要求“外贸+外语+其他专业知识”这种新的模式,我们认为可以称为“复合模式”。同时,现代新理论新做法的不断涌现,使得过去仅培养实务型的人才模式也在逐渐向实务型与研究型人才并重的模式推进,我们可以称之为“立体模式”。这样,在学科的安排方面,必须要有学科的综合性与交叉性相结合,文科与理科相结合,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总体而言,国际商务的这种培养模式的更新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外贸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英语的能力、也了解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目标,极大地适应了国际市场对于当代国际商务人才的要求。
3.实践型人才。国际商务专业本身就是一种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这个特点决定了国际商务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际上,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企业则注重的是实际操作。不少企业抱怨大学生进入企业时脑子里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所以说,实践性对于《国际商务》课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实施
1.进行双语教学。《国际商务》课程的双语教学,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进行授课,使得学习者能够对于商务的理解采用英文的思维方式进行,同时,教师采用汉语讲解课程内容,使得学生对于国际商务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在互动环节,教师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可以采用英语来对学生提问,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全方面的听、说、读、写进行的实践练习,使得学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商务知识与贸易伙伴或者竞争对手进行对话,提高了他们的沟通和对抗谈判的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还掌握了在普通的英语教学中所不常接触的贸易术语和商务专业词汇,从而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能力、查询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国际商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必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和现代化。
2.注重实践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能够做好实践教学是《国际商务》课程研究的关键,现在看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情景”模拟企业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设计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可以使得学生亲历亲为,设身处地地参与课堂的讨论,强化学生综合组织和实际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比如每次课程教师都要精选一个生动、实用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涉及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围绕着问题去思考、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或得出结论,最后大家一块儿探讨。当然,所有这些过程都尽量使用英语。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了他们不愿意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对立情绪,也可以使得教师反思教学的效果并进行评估。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建立国际商务模式实验室,使得国际商务的仿真模拟操作系统可以通过实验室得以实现,各种提高国际商务实际业务能力的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操作,加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培养国际商务人才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与条件,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请进来与派出去的方式,大力引进海外智力,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就是由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一种计划,该计划以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高等学校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的建设,推动国外顶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人才的有效对接,从而提高高等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对于财经类大学而言,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国际商务》学科的建设水平,对于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翠兰,鲍文.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0,(5):153-156.
中图分类号:G420;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51-01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加强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国际商务单证教学,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中职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国际商务单证教学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通过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际商务单证教学内容是枯燥的、抽象的,这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努力实现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合同成立的有效条件”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纠纷案例充实到教学中:销售商给批发商去函要订购50箱某名牌白酒,并要求在一个月内给予答复。但批发商没回函,而是在一周后向销售商配发了货物,销售商以未回函为由拒收,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学生就双方是否违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与这种生活密切相关案例的探讨,明确了合同成立的有效条件,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国际商务单证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国际商务单证教学的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分组讨论、实践探索为主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国际商务单证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图形并茂、声像兼备的优势,给国际商务单证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海运提单的内容”一课时,如果将海运提单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学生的兴趣不高,印象也不深,如果利用多媒体将海运提单的内容设计成教学短片和图片等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就短片和图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分析,通过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了原有的枯燥、乏味的说教,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图片的过程中明确了所学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三、加大双语教学力度,提高专业能力
中职国际商务单证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习,它具有较强的涉外性,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而中职生大都是学习基础一般,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就业。因此,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加大双语教学力度,重视英语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针对中职生英语基础差的现实,可以简化教学过程,以实用英语和商务英语教学为主,主要是针对在今后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情境对话和专业术语进行教学,尽量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英语将所涉及到的各种专业术语、单证、合同内容表达出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如教学“国际商务单证英语应用”一课时,就国际商务中涉及的合同、国际贸易支付形式、贸易单证、信用证核对清单等专业内容用简单的英语对话和书写形式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口语和书写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英语交际能力。
四、增加实践教学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国际商务单证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应用的现状却客观存在。这种现状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当然由于国际商务单证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很难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这就需要在教学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学校要加大教学投入,为国际商务单证教学配备教学模拟软件和大型的模拟教室,仿真模拟商务单证的情境,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汇票的缮制与注意事项”时,可以为学生模拟一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明确汇票缮制的过程,体验汇票缮制的业务流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国际商务单证教学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学科,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双语教学力度、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不断提高国际商务单证教学的实效性,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一、模拟谈判法教学的内涵
《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有限。为此,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案例教学、模拟谈判等方法,其中模拟谈判是实践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模拟谈判法是指通过创设一种仿真度较高的环境与条件,模拟商务谈判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各尽所能达到谈判目的,完成谈判任务的教学方法。模拟谈判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商务谈判实战,突出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特色,因此,开展模拟谈判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模拟谈判法的组织实施步骤
模拟谈判法的整个实施过程包括选择模拟谈判案例、合理分组、模拟谈判前的准备工作、实施模拟谈判、教师点评与总结、谈判报告的完善与提交六个步骤。
(一) 选择模拟谈判案例
首先,应选择那些既能突出教学目的,又能被学生接受的真实、典型的国际商务案例作为课堂讨论内容。要结合本科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关于货物贸易的谈判案例,尽量不要选择抽象的服务贸易、技术贸易方面的案例。可将一些货物买卖案例作适当修改,将其标的改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商品,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把握相关商品的各种谈判交易条件。另外,可以选择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案例,例如,中国企业与澳大利亚或巴西公司关于铁矿石价格的谈判、苹果公司与联通公司关于手机权的商务谈判等。这些案例便于学生前期的收集信息等准备工作,谈判时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有话可说,效果会更好。
要根据学生数量来确定案例的数量,若谈判小组较多,则可以多用几个案例,但不能有超过两个小组同时选择一个案例,这样既注重了不同小组模拟谈判同一个内容效果的可对比性,也避免了由于内容重复而使观摩的学生产生厌倦或疲劳感。
(二)合理分组
在分组的过程中,应遵循学生自由组合为主,教师适当调整为辅的原则,选出公认的主要负责人,这样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齐心协力。一个谈判小组选择一个案例,以 6-8 人组合为宜,小组又分为出口方和进口方,这样分组有利于谈判小组的内部分工,也有利于发挥小组团队的整体优势。教师也可以根据平时对学生个性的了解,按照性格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对均衡的小组,让学生了解不同个性的人在谈判中的表现。
小组成员再根据每个同学的特长进行内部分工,确定组长、主谈判、商务人员、技术人员、法律人员、翻译人员等角色。一般来说,在模拟谈判中,组长可以选择平时公信力较高的同学担任,技术人员角色可以选择较为熟悉产品的学生担任,商务人员由对经济动态、信息接收较为灵敏的学生担任,翻译人员选择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担任,法律人员在模拟谈判中作为辅助角色,可以安排也可不安排。
(三)模拟谈判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应把要模拟谈判的案例相关内容提前2~3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每位同学在明确自己所属的谈判小组后,以小组为单位,熟悉模拟谈判案例,集思广益,制定本组的谈判计划。各谈判小组可通过相关专业书籍、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参考类似成功的谈判案例,在组长的带领下具体制定出谈判的目标层次、谈判的战略安排、拟在谈判中使用的战术等。这一准备及谈判的过程即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
一般谈判计划的内容应包括:1.谈判主题、谈判时间和地点、谈判事项的排序(按事件重要性排列)、谈判目标(包括最高目标、可接受目标和最低目标);2.谈判双方的各类信息:包括公司简介、业务关系、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对方可能会提出的问题;3.谈判策略:包括优势下、均势下和劣势下的谈判策略等。
(四)实施模拟谈判
在正式模拟谈判前,如果学校提供专门的商务谈判室,教师就负责指挥谈判室的布置和安排;如果没有专门的谈判室,教师就负责指挥把普通教室临时布置成谈判室,将教室的课桌拼凑成谈判桌。
各谈判小组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便进入模拟谈判阶段,其基本步骤包括: 1.谈判小组按照商务礼仪的要求进入谈判室,双方寒暄之后,由各方的主谈人阐述本方谈判的相关事宜,模拟整个谈判过程,一定要体现开局、报价、磋商、成交这四个商务谈判的基本环节;2.对于货物贸易而言,谈判小组应依据国际商务标准合同谈判的顺序条款依次展开,至少应包括6个环节谈判,即品质、数量和包装、运输与保险、价格条款、托收与信用证、商检、索赔及仲裁等;3.模拟谈判在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谈判策略和技巧。
需要指出的是,在模拟谈判教学中,学生是演员和主角,教师是观察者和评判者。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不要离题过远,对于不影响谈判的小问题应忽略,及时将学生引入主题,控制谈判有序进行。
(五)教师点评与总结
在模拟谈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环节非常重要。为此,教师要集中精力聆听,认真记录整个谈判内容,每一小组谈判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价,既明确其优点与不足,又对之后进行谈判的小组起到了指导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其他谈判小组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能够找到差距,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需要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教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谈判中的礼仪运用、相关知识的掌握运用、谈判过程中策略的运用等。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以正面激励和肯定为主,尤其对表现认真、积极、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的学生给以肯定和认可,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应以委婉的方式进行引导、注重启发,避免打击其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谈判过程摄录下来,让学生事后再仔细观察自己及对手在谈判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
(六)谈判报告的完善与提交
模拟谈判结束后,各谈判小组需根据谈判过程撰写报告,记录谈判的整个过程,总结成败原因,阐述心得体会。最后上交有关谈判的一系列书面材料,包括商务谈判计划、模拟谈判记录、签订谈判合同等。书面材料作为教师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学生模拟谈判报告和合同材料的质量,教师应该提前规定统一的格式和写作规范。
三、模拟谈判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内容虽然是以谈判为主线展开的,但在许多章节需要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例如,价格磋商不仅要运用报价策略,还要掌握商品的作价方法、贸易术语的选用、不同贸易结算方式的特点等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综合知识,才能将谈判课程中所讲授的讨价还价策略运用得恰到好处。因此,《国际商务谈判》一般应该安排在国际经贸专业本科教学的第六或第七学期,在学完前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之后,否则,将极大降低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效果。
在课时方面,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一学期安排36个课时。由于教材内容较多,而课时相对较少,教师只能挑选重要的章节讲解理论内容,在教学计划中最多安排四节课进行模拟谈判,并且规定每组的谈判时间不超过20至30分钟,课时的局限使得模拟谈判的次数较少,有些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充分运用各种谈判策略,甚至有些学生没有机会进行模拟谈判练习,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二)学生方面
第一,课前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谈判案例不够重视,不能认真地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相关信息准备不充分。有些同学认为模拟谈判只是“走形式”,而没有深入市场,结合实际去了解收集更多的资料,通常只是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收集到的资料缺乏真实性和统一性。
第二,谈判策略运用不到位。许多学生在模拟谈判环节总是在价格上争论不下,而且还是停留在数字上的简单争论,对于谈判策略、谈判心理或谈判技巧的运用几乎空白。例如,部分学生一开始就进行讨价还价,没有把商务谈判的开局策略、投石问路策略等运用到谈判中去;在某一具体交易条款谈判中,要么表现得过于强硬、咄咄逼人,要么双方一拍即合,而忽略了在交易磋商环节中经常运用的红白脸策略、声东击西、以退为进等策略,这些问题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地把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
第三,谈判环节不完整。有些学生认为商务谈判就是讨价还价,因而在场景模拟中大多集中谈价格问题,其他方面如交货期、支付方式等谈的较少或不谈。谈判中的各个环节展开不充分,谈判完成后没有总结和确认达成的共识。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谈判任务,双方事先透露谈判底线,“作秀”痕迹过重,并没有充分反映商务谈判过程中对目标的极力争取、对谈判策略的灵活应对,所以使模拟谈判法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教学条件方面
模拟谈判法应用到商务谈判的课堂教学中,必然要受到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教室安排方面,如果没有专门的谈判室,学生只能移动课桌拼凑成临时谈判桌,主谈人、辅谈人座位不明确,难以形成正式谈判室的谈判气氛,谈判小组成员之间的暗示交流不方便,这样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产生演练激情,无法取得良好的模拟谈判效果。
四、完善模拟谈判法教学的对策
(一)建立专门的谈判室
为了增强模拟谈判的真实性,校内需要建立一个专供学生模拟演练的谈判室,谈判室的布置包括谈判桌椅、按程序摆放的资料样例、流程图、资料柜、笔记本电脑及投影仪等,还可以在模拟谈判中摆放各方的国旗等。模拟谈判室使谈判情景更加真实,使学生更加重视模拟谈判实践,可以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操作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商务礼仪教学中有关座次方面的内容,有助于谈判双方各自组员之间进行暗示,达到更好的情景模拟效果。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需要具有丰富商务谈判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成为老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多数教师流于照本宣科,因此,各高校需要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允许教师挂职到企业锻炼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外,需要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邀请具有涉外商务谈判实战经验的人员来指导,聘请企业界知名谈判高手到学校做报告、演讲,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加强英语在模拟谈判中的使用
国际商务谈判课一般在大学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之后开设,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商务知识。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目前学生将英语与商务知识融合应用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在商务谈判实际演练中,真正能熟练运用英语准确表达的学生还不多。大部分学生英语口语不熟练,发音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模拟谈判的效果较差。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国际商务谈判英文版教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购买或借阅全英文版本的教材,提高学生在国际商务谈判方面的词汇量;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交际能力,鼓励部分口语较好的学生在模拟谈判中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并且提交英文版的谈判计划书和合同,对这类学生在考核成绩中给予加分。
(四)提高实训考核所占比例
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单一,通常以期末的统一笔试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一般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一些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来应付考试,致使这种考核形式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实训考核所占比例。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最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30%)、平时作业(30%)和模拟谈判课堂表现(40%)构成,期末成绩由模拟谈判报告(20%)和考试卷面成绩(80%)构成,这样重点突出实训考核,从而引起学生对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引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理念的物化,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具体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适合课程的教材使教学和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出反映教学理念的教材评估标准并对教材实施评估是选择教材或改编教材的重要前提。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综合商务英语课程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商英国标》)将综合商务英语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通用英语知识与技能”及“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相关英语知识与技能进行细化规定(王立非等,2015;仲伟合等,2015)。《商英国标》反映出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及语言教学观是制定综合商务英语教材评估标准的基础和准绳,也是综合商务英语教材改革需要参考的重要标准。
2.教材现状
曾有学者(蔡莉,2006)对国内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状况进行了汇总调研,发现虽然商务英语教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和发展,但仍具有权威性不足、编写滞后、内容陈旧等问题,而且综合类商务英语教材仅在所有出版物中占据8%。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获批,越来越多的综合商务英语教材涌入市场,但这些教材质量良莠不齐,要求教学者和学习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评估和选择。
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既关注“通用英语知识与技能”,又关注“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在综合商务英语课程范畴内,“商务英语”更多强调“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P)”。“特殊商务用途英语(ESBP)”意味着“学习者进一步针对某个特定商务领域进行较为精通式的学习,这就涉及较为系统的专业内容,在此过程中重视内容,较少关注语言(雷春林,2006)”,这并不契合综合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笔者通过网上派发问卷的方式对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温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10所高校使用的综合商务英语教材进行了实证调研,共回收问卷146份,有效问卷133份。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使用的教材关注了“一般商务用途英语”,4所高校的教材关注了“特殊商务用途英语”,只有3所高校使用的教材既关注了“通用英语”又关注了“一般商务用途英语”。反映出不同高校对综合商务英语课程的定位存在不同,导致教材评估和选择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所选教材反映的教学理念和针对的教学目标也不同。
3.教材评估
教材评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材选择和教材改编的依据。不同学者从不同语言观出发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教材评估体系。Cunningsworth(2002)的评估标准强调语言的形式与功能,McDonough & Shaw(2003)的评估标准强调语言的交际性,Breen & Candlin(1987)的评估标准强调在完成语言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商英国标》规定综合商务英语课程以培养“通用英语知识与技能”和“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为“二元”教学目标,不仅关注静态的语言形式、结构与意义,同时强调动态的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王立非等,2015)。这反映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是设计综合商务英语教材评估维度的基础。
由表1可以看出,39.1%的学生认为本校使用的综合商务英语教材在实现培养“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是由于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对“通用英语知识与技能”和“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区分和定位不够清晰、没有合理过渡、过分强调一者,另一方面是由于教材偏重词汇、语法等静态知识的掌握,培养语言技能的活动或任务设置不够合理。
由表2可以看出,51.1%的学生认为本校使用的综合商务英语教材在反映课程“多元”教学理念方面尚有进步空间,一方面因为教材编写并没有基于“多元大纲”,仍然偏重“结果导向型大纲”,强调语言形式、结构和意义,弱化语言的交际性和功能性,没有设置针对性的语言任务培养学生英语组织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教材主体内容的设置围绕教师教学活动展开,内容模块没有列出相应的学习策略,忽视学生自发和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表3,除了趣味性方面外,各个维度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教材的表现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商务英语教材的总体编写质量值得认可。但具体来说,33%的学生认为教材在针对性方面有所欠缺,教材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尤其是在词汇和文本难度方面;30.1%的学生认为教材在时效性方面有所欠缺,单元主题和文章的选择不能反映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教材内容陈旧过时;高达61.7%的学生认为教材在趣味性上有所欠缺,教材内容单调乏味,不够生动活泼;43.6%的学生认为教材在多样性上有所欠缺,教学内容编排过于重复单一,语言任务的设计套用同样模式,没有创新;36.1%的学生认为教材在实用性上有所欠缺,过于强调语言形式、意义和结构等静态知识的掌握,对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关注不够。
4.教材改革
(1)综合商务英语教材必须反映“通用英语知识与技能”及“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二元目标。综合商务英语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语言性质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与技能,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教材应该关注的重点。因为这里的英语指“通用英语”与“商务英语”的二元复合,所以教材主题编排要从人文百科主题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商务主题。
(2)综合商务英语教材既关注语言形式、意义和结构等语言知识,又关注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这就决定教材的编排不仅要借鉴“结构大纲”、“功能意念大纲”、“情景大纲”等结果导向型大纲,而且要借鉴“任务型大纲”等过程导向大纲,任务的设计要以促进学生自主运用和操练语言技能为出发点。
(3)综合商务英语教材要以针对性、多样性和实用性为主要评估和选择维度,同时关注教材的时效性和趣味性。教材内容要适合受众当前语言水平,需要将本科生的生源质量纳入教材评估考虑范畴,内容的编排和任务的设计要多样化,从实际意义上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教材内容要有趣味性,紧贴现实,从感情维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5.结语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综合商务英语课程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综合商务英语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要件,自然而然应该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关注。本文以《商英国标》为指导框架,对10所本科院校综合商务英语教材进行实证调研和整体性评估,发现综合商务英语教材并不能完全反映《商英国标》体现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及语言教学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商英国标》指导下的综合商务英语课教材改革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立非等.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1(2):297-302.
[2]仲伟合等.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J].中国外语,2015,15(1):4-10.
[3]蔡莉.国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现状与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20-2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前言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是商务外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对于发展课程本身和完善商务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研究大致围绕着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维度进行。例如,在宏观框架下,张守刚,方宝林(2012)对中国高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指出其薄弱环节并提出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师培养的建议。赵颖(2009)通过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建立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这类研究为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相关研究数量不多,而且就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的探讨还有待丰富。微观框架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面。比如刘淑琳(2010)就电影教学法、陈华炎(2013)就项目教学法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许彩霞(2010)对“讲授―讨论”的二元结构模式进行研究。这类研究相对数量较多,但教学资源涉及面比较集中,缺乏对于其它教学资源如教师等的方面的探讨。在教学理论方面,张小玲(2012)对现代学习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王恒(2011)从图示理论、李晓燕(2013)从建构主义出发探讨商务谈判教学。这些研究丰富了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但此类研究数量不多,还有待深入。可见目前有关国际商务谈判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方面还是空白。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要求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针对笔者所在的商科大学,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梳理了其层次关系,重点研究多种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其有机结合。
二、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及其教学资源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是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主要内容是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集知识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丰富繁杂,又具有自身特点。课程教学资源有多种分类方式,笔者根据其呈现方式分类标准,将其为文字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文字资源是指教材、书籍、报刊等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的素质决定这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应用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教学效果,是教学资源中的重要内容。活动资源是指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课堂上的讨论、辩论和展示;课堂外的调查、比赛、实践等活动。信息资源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和获取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制作的PPT、网上搜集到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由于其课程性质具有自身的特点。(1)丰富性特点。商务谈判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却涉及到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文化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资源。(2)开放性特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涵盖广泛,开发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开放性。例如,任何时间和地点的谈判案例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此外,开发主体也具有开放性,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学生,谈判者、社会人士都有可能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3)时代性特点。国际商务谈判与实际的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实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形式与学生的课程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资源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更新。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丰富繁杂,又具有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其建设。
三、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完善建设
基于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及教学资源的调查研究,笔者所在学院针对本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际,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完善和建设。1.整合教师资源。从一线教师队伍中选取优秀教师,组成商务英语专业博士领衔,队伍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2.以教学为重点内容,完善文字资源。对教学资料进行完善,注重细节,使其更具有实用性。修改了教学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料,使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更为突出。在课程学习方面,对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梳理,包括授课内容、练习和测试。例如,课程总体框架介绍、章节介绍和导入、基于核心概念及术语讲授、课程术语索引等。基于授课来完善教学资料,使相关教学资源更具有系统性。3.开发活动资源。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活动资源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模拟场景设备和学院的实训室进行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另一方面,组织各种活动和比赛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如,鼓励学生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在内的各种比赛,并在2014年组织开展了“全校大学生职业英语大赛”。(4)开发和建设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教学资源中的极为重要的部分。其开发和建设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在课外信息资源方面,教学团队首先扩大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及专业网页等网络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实。其次,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学生学习,也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比如,给学生一些音频或视频信息资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内信息资源方面,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方面。比如,优化教师课堂授课的PPT、章节导入视频、鼓励授课教师制作微课。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完善为其课程教学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课程得到优化。但整个课程资源作为庞大的整体,如何对其整合,是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整合
有效的资源整合能最大化地利用教学资源,满足教学要求。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教学资源建设实践中,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了针对性、主动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1.针对性原则,其主要体现在针对学生和针对课程教学两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通过主动性学习来构建和实现学习。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一般是经济管理类、涉外文秘、以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背景不同,所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避免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迷失主题和重点。此外,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主要发生在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自身之间,而课程本身的材料如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源是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自身之间产生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因此,与课程本身相关的教学资源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是教学中最重要内容和部分,教学活动主要围绕这些资源来进行。2.主动性原则。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过程应是通过学习者主动完成的,这样才能取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资源的选取以能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主要标准。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取代传统的讲授式的活动。教学资料选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师生间以及学生间互动内容。3.灵活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加之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又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这就使教学资源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课程资源与和课程资源之间以及课程资源内部之间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组合。比如“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正确行为举止”资源可以与“商业文化差异”资源相结合也可以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各个阶段相结合。此外,文字资源、活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所占比重和组合结构也存在着灵活性。
五、结语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教学实际,对课程教学资源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资源的完善和整合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优化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素质和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可值得借鉴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张斐瑞.商务英语谈判:国际研究现状分析及拓展(2004-2013)[J].外语教学,2014,04:5-10.
[2]刘森林.国际商务谈判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探讨[J].外语教学,2005,05:30-34.
[3]李羽飞.论《商务谈判》课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修养[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369-373.
[4]吴健,常生.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1:121-124+128.
承运人责任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海运公约中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其集中体现了承运人和货方在海上货物运输过程中风险的分担,决定着海上货物运输法的价值取向[1]。可以说,承运人责任基础的改变是海上货物国际公约演变的标志。目前,已经生效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有三个,分别是1924年《关于统一提单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简称《海牙规则》)、1968年《关于修订统一提单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议定书》(简称《维斯比规则》)及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公约》(简称《汉堡规则》)。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洞悉我国海商法的立法取向,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海商立法。
1.三公约承运人责任的相同之处
(1)承运人最低限度义务
公约规定了海运承运人的两项最低限度义务,并规定承运人不可以违反该规则,在提单中解除或降低承运人的这两项义务的条款均属无效。第一项义务是承运人应在开航前、开航时的适航义务。第二项义务是应适当、谨慎地装载、操作、积载、运送、保管、照料和卸载所承运的货物。
(2)承运人的免责
公约规定对由于下列原因引起或造成的货物的灭失或损害,承运人不负责任,(1)海上风险、危险或意外事故。(2)天灾。(3)战争。(4)公敌行为。(5)君主、统治者或者人民的扣留或者拘禁或者依法扣押。(6)检疫限制。(7)货物托运人或者货主、其人或者代表的行为或者不行为。(8)不论由于何种原因引起的局部或全面的罢工、关厂停工或者劳动力受到限制。(9)暴乱和民变。(10)救助或企图救助海上人命或财产。(11)由于货物的固有瑕疵、性质或者缺陷所造成的容积或者重量的损失。(12)包装不当。(13)标志不清或者不当。(14)尽适当的谨慎所不能发现的潜在缺陷。(15)不是由于承运人的实际过失或私谋,或者是承运人的人或者受雇人员的过失或者疏忽所引起的任何其他原因。但是,要求享有此项免责利益的人应当负责举证。
2.三公约承运人责任的不同之处
(1)责任基础不同
《海牙规则》规定承运人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但同时又在第4条第2款第1项中规定:由于船长、船员、引航员或承运人的雇佣人在航行或管理船舶中的行为、疏忽或过失所引起的货物灭失或损坏,承运人可以免除赔偿责任。因此,《海牙规则》被认为采用的是不完全过失原则。可见该规则偏重保护承运人的利益。
后来的《维斯比规则》对《海牙规则》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但其修改很不彻底,对承运人的不合理免责条款毫无触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托运人不利的处境。[2]
相比较而言1978年制定的《汉堡规则》就显得更加合理。首先,采用完全过失责任制,取消了对于承运人的航行过失的免责,同时,还采用了推定过失的责任制,即第5条规定“除非承运人证明他本人,其受雇人或人为避免该事故发生及其后果已采取了一切所能合理要求的措施,否则承运人应对货物灭失或损坏或延迟交货所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2)免责理由不同
《海牙规则》规定,承运方对航行过失、火灾过失免责,无过失免责;《汉堡规则》取消了航行过失免责和火灾过失免责,更好地保护了货方的利益。然而,《汉堡规则》的举证责任除对承运人有要求外,关于火灾也取消了当然免责,而退到有关举证责任的例外。[3]《汉堡规则》规定承运人对于火灾所引起的灭失、损坏或延迟交付负赔偿责任,但是索赔人需证明承运人、其人、受雇人有过失。实践中这样的举证很难,所以承运人对于火灾事故仍然能够享受免责。
(3)责任期间不同
《海牙规则》规定的承运人的责任期间从货物装上船启到货物到达目的地卸下船止,一般称为“弦到弦”。《汉堡规则》规定的责任期间较《海牙规则》要长,为承运人接收货物到交出货物掌管下的全部期间,即“港到港”。
(4)迟延责任的承担不同
《海牙规则》没有对承运人迟延交付货物应付责任有所规定。《汉堡规则》规定承运人应对迟延交货负责。承运人迟延交货的赔偿责任限额为迟交货物应付运费的2.5倍,但不应超过应付运费的总额。
(5)关于实际承运人
《海牙规则》无实际承运人的规定。而《汉堡规则》规定,即使订约承运人将全程运输或部分运输委托给实际承运人,订约承运人仍应对运输全程负责。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共负连带责任。
3.《鹿特丹规则》中承运人责任问题
2008年12月11日,联合国外交大会通过了《全程或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即《鹿特丹规则》。这是继三大公约之后,第四个统一的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鹿特丹规则》与以往三个公约最大的变化就是延续长期以来形成的调整贸易商与承运人的法律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框架,对承运人义务与责任等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修改,改变了承运人的责任内涵,摒弃了陈旧的条款,新增了对现代航运贸易而言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的规定。[4]
(1)确定了承运人的定义与范围
《鹿特丹规则》规定,承运人是与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的人,其主体范围大大扩展,改变了以往三个规则将承运人仅定义为从事从港到港海上运输的海上承运人。《鹿特丹规则》新创设了“履约方”含海运履约方的法律概念,将以往公约中的实际承运人、区段承运人、分立契约人、雇用人员等界定为履约方,进而确定其权利与义务。
(2)明确了承运人的责任基础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鹿特丹规则》对承运人责任基础的规定,从性质上看,属于《汉堡规则》的完全过失责任制;从举证责任的分配分析上看,更接近于《海牙规则》;从结构特点看,用举证责任的归属贯穿责任基础始终,其基本构成是,管货义务、除外风险和适航义务实行不同的举证责任分配,达到三个推定的目的,既体现了过失责任制度,又平衡了船货双方的利益。[5]其取消了《海牙规则》及我国《海商法》等规定的承运人“航海过失免责”,承运人对法定免责事项及其他抗辩等负举证责任。
(3)扩展了承运人的责任期间
该公约第12条规定,“承运人根据本公约对货物的责任期间,自承运人或履约方为运输而接收货物时开始,至货物交付时终止”。同时,《鹿特丹规则》也扩展了海上承运人的适航义务期间。其规定,承运人必须在开航前、开航当时和海上航程中谨慎处理,在整个航程中保持船舶处于适航状态。而以往的公约及我国海商法均规定海上承运人的适航义务期间限于“在开航前、开航当时”。
(4)调整和规范了承运人免责事项
《鹿特丹规则》对《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等公约中的免责事项进行了必要合并和调整,补充了某些新免责事项。其在火灾免责问题上规定,承运人只有自己举证证明无过失,才能对发生的火灾免责。相比较《汉堡规则》,《鹿特丹规则》更注重对货方利益的保护。
(5)增加了新主体识别和交货义务履行的困难及风险
《鹿特丹规则》新增加了单证托运人、控制方、持有人等法律主体,并赋予他们一定的运输指示权、控制权等,这符合货方的利益,也便于满足货方交付多样化的需求。
由于我国《海商法》有关承运人责任原则的规定大多数移植于国际公约,因此,讨论和研究我国《海商法》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完善工作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4.我国《海商法》的立法取向和完善建议
我国目前没有参加上述任何一个生效的国际公约,我国《海商法》没有采用《汉堡规则》的“完全过失责任制”是基于我国航运实际情况的选择。[6]我国《海商法》第47条规定承运人“在开航前和开航当时,应当谨慎处理使船舶适航”,第48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妥善地、谨慎地”管理货物,第49条规定承运人不得进行不合理绕航,第50条规定“由于承运人的过失”造成迟延交付,承运人应当负赔偿责任。同时,《海商法》第51条规定的航海过失免责和火灾免责表明这种过失责任原则是不完全的过失责任原则。
我国现行的《海商法》已经实施了18年。在这期间,航运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国内立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司法实践中已显现出一些弊端。承运人过失免责就是其中争议较大的一个制度。《汉堡规则》、《鹿特丹规则》都取消了承运人过失免责,确立了完全过失责任制度,而中国的《海商法》却依旧保持着《海牙规则》时代的传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海商立法在优先考虑效率价值目标的同时,也应兼顾公平价值,对航海过失免责和火灾过失免责作相应修改,向完全过失责任制过渡。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革必须是渐进式的,因为尽管世界范围内民事责任都趋于严格,而且上述国际、国内立法也做出了废除不完全过失责任制的变革,但是这些变革或动向都是非常谨慎的。因此,我国海商法应吸收国际相关的立法成功经验,从现实需要出发,同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对承运人的不完全过失责任制进行一种渐进式的修改和完善,以推动我国海运业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作贤,司玉琢.论《海牙规则》“首要义务”原则――兼评UNCITRAL运输法承运人[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2(1).
[2]郭萍,朱珂.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的变革看船货双方利益的博弈[N].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3).
[3]邢海宝.海运提单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3.
[4]陈宪民.论国际海运公约承运人责任制度变革――兼评我国《海商法》承运人责任制度[N].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6).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在加入WTO后,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面对目前国际贸易保护新形式,我国加大了对外直接投资,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党的十后,中央支持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力度进一步加大,这使我国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量猛增。我国现有65所高校招收国际商务本科,但作为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目录以外的一个新专业,其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很薄弱。笔者对目前部分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相关措施。
1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L大学从2009年开始招收国际商务本科学生,但其“认知实践”和“课程综合实践”基本上就是带学生参观一、二家并没有涉外业务的企业,再由学生自己从网上找点资料,写一份实践报告就算结束了,这与理论教学之间有脱节现象。
1.2 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落后
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没有单独的实验室,专业实践软件也是使用传统的“国际贸易操作实务”,对于在国际商务实务中需要的海关、国际商法、商务函电、跨国公司管理等相关的软件基本上都没有。例如,L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综合实习”安排了脱产的半个月时间,而该校实验室负责人说,学生被实践指导老师“关”在实验室,要求学生每天签到,但是在实验里根本没有国际商务软件。
1.3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甚少
对于新成立的国际商务专业,在很多校领导心中还没有概念。部分本科院校对此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并不重视,根本没有深入社会,没有和相关企业建立联系,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全是闭门造车。
1.4 缺少专业实践技能比赛,学生学习专业激情偏低
笔者调研的几所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在四年本科培养中几乎都没有进行任何专业知识竞赛。现在的本科生培养应该定位在普通劳动者,而很多院校还是重理论轻实践,甚至认为进行专业技能比武活动只适合于针对专科生的职业技能培训。
1.5 毕业论文的质量偏低
由于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中没有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因此,毕业论文的内容大部分是从网上抄的,论文质量比较差。
2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措施
2.1 加大校内实践投入,建立国际商务专业专用实验室
让学生在结束相关理论课程时,立即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对于新专业,相关学校应该投入大量的新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来强化校内实践环境。校内实践主要是利用IT技术,提供较真实的场景模拟,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完成相关业务,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真实感受,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相对于校外实习来说,校内实践可以由校方单方决定,而不用受制于企业。研发或购买相关模拟软件,让每个参与实验室国际商务活动模拟实践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通过模拟实践中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模拟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银行的日常工作,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感受到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关系,从而熟悉国际商务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模式等国际商务活动的全过程。
2.2 突出角色模拟和综合能力训练
国际商务活动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它融合了商务礼仪、外语、国际贸易实务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模拟国际商务谈判前要做好充分的分组和详细分工的安排,要求其了解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商务礼仪。各司其职,使其能够较专业地完成相应的角色任务。在角色模拟中运用国际贸易知识判断需要谈判的价格、付款等各方面情况。通过校内实践,提高学生的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2.3 定期举行国际商务技能比赛激励学生
进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技能的比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水平,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商务谈判教学实践中,将教学模拟和开办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相结合。每年举行一次商务谈判比赛,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举办商务谈判比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重视教学实践,防止教学实践流于形式。
2.4 扩大社会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等校外基地
学校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应该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例如,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职工培育,充实企业人才队伍,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校企双赢。在扩大社会联系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大型国际商品交易会,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外贸企业,要求企业负责人和政府相关人员为学生作专题报告等等。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5 加强论文指导,提升毕业质量
毕业论文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四年本科学习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其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商务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通过毕业论文可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严把开题关。安排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有可能的实习单位进行选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前撰写开题报告。二是严把写作关。开题后,要防止学生将论文束之高阁,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定期与指导老师联系,说明写作的进度和征收指导老师意见。三是严把答辩关。由学生自己运用口头陈述和PPT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开报告。对答辩老师提出的论文问题,应该重写的部分就必须重写。四是建立奖惩制度。应该建立一套国际商务专业本科论文评价体系,让论文答辩不再流于形式。对于优秀论文不仅要给予精神奖励,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甚至鼓励学生将其公开发表。同时,对于论文写作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重写和第二次答辩,真正提高毕业质量。
2.6 改革实践形式,重视社会实践
一提到实践,很多人只想到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或实训。其实,社会实践对提高各类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是很在帮助的。社会实践应该纳入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四年教育教学方案体系,它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还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在国际商务养育方案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社会实践,给予学生压力。在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上,可以安排在学生的暑期。具体步骤:首先,由学生通过组建团队提出申请,说明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方案等内容,报请学校审核。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可选择和专业相关的实践课题,也可以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还可以是一些意志训练的课题。例如,2012年湖南某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两个学生骑单车从长沙出发到拉萨,一路上他们经历了很多苦难和突发事件,他们最后战胜一切,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开学后,要求学生提高社会实践报告,并对其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于实践成果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甚至也鼓励其发表。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发展初期,更需要学校在管理体制和财力方面大力支持。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22-01
一、《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情况分析
1.课时分配情况。
据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的课时分配基本情况为理论课时一半,实践课时一半。很多本科院校基本不开设专门的《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即使开设《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课时的分配上也主要以理论为主,理论部分的课时占全部课时的70%左右。
2.教学方式情况。
在教学方法上,教授单证课程缮制的教师一般先就理论部分讲解2节课,然后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做单,做完后教师讲解,学生更正,也花大概2节课。甚至在本科院校教师只是出示几张单据给学生看看,基本不会教学生如何缮制这些单据。
3.教材使用情况。
目前《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所用教材有两类情况,一类是自编自用,自己学院教师自编相关教材用于自己学院的教学中;另一类是引进校外专家或人员编写的教材。
4.教学资料的使用情况。
很多院校使用的补充教学资料都来自于年代久远的单证教材,或以前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从以前工作岗位自带过来的教材。
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所占课时过多,学生实操实践太少。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一般各占一半,很多本科院校主要以理论为主,实际就没有商务单据缮制课程,实际操作时间太少,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于商务单据缮制不熟练,很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根本就不会缮制商务单据,这些学生在应聘单证员岗位时,初试单据缮制这一关就被刷掉了。即使这些学生勉强到了单证员工作岗位上也很难适应单证员工作岗位的要求。
2.教材更新不足,质量不高。
很多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比较陈旧,比如,2013年还在使用2008版的教材,而这版教材从来都没有修订过,这在极其需要与时俱进的外贸行业中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另外,很多院校都是自编自用教材,而教材的编撰者很多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这些教材的质量是可想而知,这种教材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相当多的不利影响。
3.教学资料陈旧。
很多学校的单据资料来源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这些资料很多都是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的,已经非常陈旧了,无法适应现代外贸行业的变化。还有就是,虽然UCP(600)早在2007年就出来了,可是很多院校还在用根据UCP(500)开立出来的信用证作为范例给学生做示范讲解。教学资料的陈旧使得学生学到的东西到了工作岗位上无法运用,难怪很多学生会发出学校根本就没有教有用的东西的感叹。
4.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教单据与实际相脱节。
教师由校至校,没有参加过外贸企业单据工作,也没有进行过正式单证方面系统的培训,这些教师教给学生的单据就是按照课本照本宣科的一般性常规单据,很多具体工作中需要的一些非常规单据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就不知道缮制了,甚至他们会觉得一头雾水,很多单据听都没有听过,教师所教单据严重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很多本科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单据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所教的知识偏重于理论,只从理论上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而单据缮制只知道理论知识根本就毫无用处,本科毕业后到公司单证岗位时对单据操作一无所知。
5.课程较枯燥,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内容主要是教学生如何缮制对外贸易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单据,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在上课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走神,影响上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也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学过该门课程,但到了工作岗位上不会做单的也有相当一部分。
三、如何解决《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程设计时增加实操教学的课时,也可开设专门的单据缮制上机操作课。
针对实操课时不够的情况,各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对于《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应加大单据缮制课时,减少理论讲解课时,让学生多练多接触各种结算方式下不同贸易术语条件的贸易中的单据。也可运用专门的《国际商务单证》操作软件,模拟真实的外贸情境,开设专门的单据缮制上机操作课。
2.更新教学资料。
针对教学资料陈旧的情况,各院校应该尽量与外贸企业合作,在不影响企业的情况下尽量从企业获得相关单据缮制的教学资料,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料,与时俱进,与外贸行业俱进。
3.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及教学业务水平。
吸收更多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到教师队伍,让学院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到公司去顶岗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完单证课程之后就能直接上单证员岗位工作而不需要另外再由公司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4.情境式教学,以赛促进。
一、国际海运承运人过失免责制度产生的确立
在西方中世纪时期,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通讯技术落后,信息和沟通不对称往往使得货主把货物交给承运人后,不知道该批货物在途中的状况。正相反,承运人却实际控制着货物并且知悉货物的动向。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货物毁损或灭失,货主很难证明作为承运人的船方或其人有过失行为。因此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在其普通法中规定只有发生天灾、公敌行为、火灾等五种情况下造成的货物损毁或灭失,船方可以免除责任。到了十九世纪,货主和船方深受当时盛行的“契约自由原则”的影响,在订立合同条款时更加注重意思自治。因此,船方往往会在合同中加入对己方有利的条款,以降低或规避航运风险,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而在实践中双方发生纠纷时,法院往往会尊重双方的意思自治,使得货方怨声载道,而船方也变本加厉,变得毫无责任。托运人和提单的受让者的权益无从保障,提单信用逐渐削弱,保险公司不敢承保,银行不肯汇兑。国际贸易受到了很大阻碍。
面对国际海运行业的混乱局面,美国率先打开了局面,于1893年制定了《哈特法》,其中规定了船方应尽的最低基本义务、可获的最高免责标准,并对免责范围进行了限制。该法是第一部规定免除承运人驾驶船舶和管理船舶过失责任的法律。因为当时通讯条件落后,不可能要求船方对船舶的管理事无巨细。只要船方在开航之前使船舶处于适航状态,那么其在开航之后由于驾驶和管理船舶而产生的过失将被免除责任。该法在赋予承运人诸多免责权利的同时限制了其在提单等中滥用免责条款的权利,较好地平衡了货主和船方的利益。 为了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消除承运人过分滥用“契约自由原则”的现象,国际社会于1924年在布鲁塞尔通过了《海牙规则》。该规则第一次在国际公约中明确规定过失免责制度,奠定了过失免责制度在国际海运史上的地位。此后的《维斯比规则》对过失免责制度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完善。但随着科技进步和海运发展,过失免责制度受到了质疑,1978年《汉堡规则》及2008年的《鹿特丹规则》两大国际公约都取消了该制度。 --!>
二、有关国际海运承运人过失免责制度的国际公约比较分析
(一)《海牙规则》与《维斯比规则》中的承运人过失免责
《海牙规则》第4条第2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承运人航海过失免责和火灾过失免责条款,规定了承运人在驾驶、管理船舶中的过失、火灾过失可以免责。但该规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由承运人的雇佣人员等关系人过失造成的货损或灭失能否免责。随着《海牙规则》在全球的实践、集装箱运输的普及等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过失免责制度对船方的偏袒。对于该制度的争论催生了1968年的《维斯比规则》。货主一方企图全盘否定《海牙规则》中的过失免责制度,但没有成功。但《维斯比规则》扩大了过失免责制度的主体范围,扩大至承运人的受雇人以及人。因此《维斯比规则》仍然遵循的是不完全过失责任。总的来讲,上述两大规则本质上是调整海运提单的公约。
(二) 《汉堡规则》与《鹿特丹规则》中的承运人过失免责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航行经验的累积、运输方式的多元化、海上运输保险的发达大大降低了船方的风险系数。1978年通过的《汉堡规则》是真正意义上专门调整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第一部国际法案。首先,该规则对《海牙规则》进行了大修大改,重新对货主方和船方在国际海运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法律规制。其次,《汉堡规则》对于承运人责任要求相当严格,对其采取过错推定原则,将船舶的适航义务贯穿于整个海运航程。从该规则第5条第1款可以看出,除非承运人举证证明自己釆取一切合理措施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否则推定承运人对自己的过失应当承担责任。再次,《汉堡规则》删除前两个公约中列举的17项法定免责事由,将免责事由抽象化规定。其中删除承运人的过失免责制度对承运人的免责权利来讲是个不小的冲击。例如该规则废除承运人在火灾过失上的当然免责权利。
21世纪以来,国际海运业涌现出如恐怖活动造成货损等新问题。联合国大会于2008年通过《鹿特丹规则》。该规则有如下几个重大变化:首先,《鹿特丹规则》在废除过失免责之后,对于承运人的责任而言已经回归到完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对于承运人的管货义务实行的是完全过错推定原则。其次,该规则还综合了列举式的立法模式,列举15项法定免责事由,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修正传统免责事项,二是继承传统的免责条款,三是顺应新时代而新增加了部分免责事由。其中,再次将火灾免责事由纳入到了公约,并且将火灾的免责限制在船上,不在区分到底是承运人还是承运人的人或雇佣人员,也删除承运人本身的过失和私谋的例外情况,转而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了索赔一方。可以看出《鹿特丹规则》对于承运人的免责事由采取的是无过错推定原则,举证责任也更加明确。
三、有关国际海运承运人过失免责制度的外国立法比较研究
美国的过失免责制度依次体现于早期海运弱国时为维护货主利益而制定的《哈特法》、1936年颁布的《海上货物运输法》,而随着集装箱化运输的普及和国际海运立法的不断更新,随着美国成为海运强国,1999年的《海上货物运输法》应运而生,该法的明显变化是直接废除了承运人的航海过失免责制度,实行举证责任的倒置。其中第9条37规定废除了驾驶船舶和管理船舶的过失免责。美国海事立法的趋势说明了过失免责制度的存废与国家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法国海商法第21条和日本的《海上货物运输法》中第3条第二款中都可以看出承运人仍是不完全过失责任制度。
德国虽是《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的缔约国,但是德国在其商法典中建立一个新的责任模式。德国商法典第606条明确表明承运人要对货物的运输途中的过失行为承担责任,也就排除承运人的过失免责制度的适用。
四、 对我国《海商法》过失免责制度的启示
第一,虽然国际公约的发展趋势为废除了过失免责制度,但从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立法来看,保留过失免责制度仍为世界主流。笔者认为,我国应保留过失免责制度,因为我国目前海运竞争力弱小,而且仍以低成本的出口型战略作为发展道路,而且我国的保赔保险并不发达。
第二,纵观国际公约立法,对免责制度的规定从列举式立法发展到列举式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立法体例。而我国《海商法》仍然为列举式的立法,这样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无法应对司法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我国应借鉴海牙与汉堡两大规则的混合体制。
第三,我国《海商法》中的过失免责制度存规定不具体,极易造成司法裁量权过大。例如,针对火灾过失免责,条文中仅仅是表明火灾可以免责,但是没有具体规定是船上亦或船外火灾能够过失免责;管货义务与管船义务的区分没有具体标准。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来规定这些问题。
第四,我国《海商法》只适用于海上运输,我国应当尽快修改《海商法》,将其适用的范围扩大至国内的水路运输以及沿海的港口运输领域中,从而构建统一的海上运输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1]司玉琢:《海商法专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李章军:《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
贸易周期;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被广泛的运用在国际贸易中,并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克服了空间的限制,将交易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降低了信息传递和产品的成本,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在电子商务的运用过程中,我国企业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这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电子商务与贸易周期关系分析
电子商务对于进出口贸易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贸易方式、贸易主体、贸易政策、贸易市场、贸易产品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距离也因电子商务而大大缩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区限制,有利于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跨国服务公司加速了全球信息流动的速度,从而导致这一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的产生,向世界市场提供服务或者产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可以实现不同领域之间企业的互相交流,并在互相联合之后形成合作组织,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的范围。电子商务使大多数的服务项目和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产品进行了国际贸易领域,尤其是一些在传统国际贸易中交易成本太高或者不能进行交易的产品。电子商务实现了将物流作为根本、以信息流为核心、将商流作为主体的全新发展战略,融合了展销、等传统的贸易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流程,并且中间商的的任务由信息网络来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进出口公司、商和贸易中间商的地位,从而实现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变革。除此之外,“无纸化广告”让促销成本降低,将产品的制造、销售、运输过程有机的与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相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采购成本。采用网络直销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外贸企业的成本,在网络中实现格式化、标准化的票据、电子合同等的瞬间传递,将签约成本降低的同时,也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是,由于交易目标、交易方式以及交易者在电子商务中的虚拟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
2 当前贸易形势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
随着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电子商务技术,促使国际电子商务市场领域的不断扩大,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和方向,一定会对贸易周期、贸易额度以及贸易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1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与国民经济相适应
一个国家进口周期的波动与其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来说,进口贸易周期的波动是由经济增长周期来决定的,这是因为当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时,所消耗掉的资源也就更多,在本国在生产过程中,当出现资源不足的现象时,就会强化进口需求。此外,当处于经济增长期时,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进口量的增加。因此,基于进口周期的国际电子商务,应该将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出发点,对其发展环境进行仔细的分析之后,再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来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发展国际电子商务是提升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需要,关乎着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因此,一定要将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合理的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每个行业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降低交易的成本,有效的提高贸易效率。
2.2 培养专业化优势,提高企业电子商务水平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让企业能够轻易的了解市场信息和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变化,精简交易环节,从而提高贸易双方的交易效率。所以,对于实力相对雄厚的大企业而言,一定要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专业化优势和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提高产品销量。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应该通过影响力较强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将自身所具备的产品经营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积极的融入国际市场,从而在国际市场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应变力,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2.3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
不兼容于国际市场的电子商务服务标准和技术标注一定会成为一个国家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绊脚石,为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阻碍,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政府和企业一定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并且积极的参与国际化标准的制定,从而让我国的企业能够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公平的参与国际竞争。
2.4 提高国际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水平
国际贸易是一个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多个流程为一体的复杂而繁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部门,会有大量的文件、票据、单证等产生,因此,在贸易过程中,信息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信息流受到阻碍,就会导致资金和物流的不通畅,从而影响贸易交易的正常进行。而电子商务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对于提高交易效率、保障贸易双方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根据电子商务的实际需要和出口贸易发展的要求,加快外经贸的官方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建设脚步,从而为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以其独特的优势对我国的外贸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电子商务作为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郎丽华.张连城.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1):24-30.
[2]周岳检.电子商务环境下进出口贸易模式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75.
[3]赵志田.杨坚争.贸易周期视角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52-57.
[4]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6(7):10-15.
【作者简介】
姓名:杨苗苗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1年8月15日
籍贯:山东烟台
民族: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