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3 08:21: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篇1

(一)引导

要提高幼儿道德启蒙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资源在德育过程中的协同一致,形成有效的合力。教师群体要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加强德育素养,提高对幼儿精神需要的敏感性,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倾听和观察幼儿的点滴变化,及时利用社区内一切有利的教育设施和力量来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家园之间要互相尊重,及时交流幼儿的情况和问题;家长要严格遵守国民公德和行为准则,要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园要共同坚持培养幼儿的诚实、勇敢、勤奋、守信、助人、合作、公正和自爱自律等基本价值观;同时,通过权威性成人给予幼儿的微笑、,对积极行为的鼓励支持、对过失行为的理解、引导,形成教育生态环境的和谐氛围。这种环境的德育价值决不低于系列的德育课程。一般来说,成长在关系和谐、结构稳定、乐观开朗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容易建立对社会的亲善感、对集体规则的认同感、对教师和同伴的信任感。然而,幼儿在道德学习中“不犯错误”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的。承认幼儿做错事或违反规则是其学习过程和经验积累中的普遍现象,热情耐心地了解其想法、解开其困惑和引导其行为,是成人应当担起的责任。道德引导以生活为取向,就是要为幼儿创造一种健康、愉快、安全、开朗、会自制、能分享、乐于合作,既有自信心,又有责任感、成就感的生存氛围;就要关注儿童的生存环境、所见所闻,他们的喜悦、兴趣、期望、困惑、挫折和痛苦,他们所真正理解和接受的规则和道理,他们行为习惯的自觉性,使道德引导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和真实性。

(二)观察

针对性不强是目前教师德育教育的一个缺陷,因此对幼儿教师来说,对班级里的幼儿进行观察、了解,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提高德育的针对性,首先要搞清班级内存在品德问题或缺少某种品德的样本幼儿有多少人、是哪些人,然后根据某种德目下样本幼儿的数量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如果该种德目下样本幼儿的人数比较多,则可以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榜样激发幼儿的模仿行为,帮助他们掌握品德行为的方法,并通过行为强的方法对样本幼儿的品德行为进行反馈,以巩固他们所掌握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开展比赛来增强样本幼儿的品德能力

(三)实践

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通过儿歌进行音乐教学、讲故事、情景剧的表演、组织设计系列活动、开展幼儿游戏、美术活动等等。教师可以据此制订德育教育的计划,确立本阶段德育教育的目标,以综合主题教育的方式,设计与组织系列活动,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

1.音乐教学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瑞士的达克罗士,匈牙利的高大宜,德国的奥福均强大在儿童音乐教学中,“语言”、“音乐”、“动作”三者密不可分,儿童教育若能循此原则设计教学,必能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可激发儿童的音乐感应能力。在儿歌童谣的学习过程中,幼儿最先接触的是歌词、诵念或是吟唱歌词,其可以让幼儿学习语言、增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字体的认识使用。儿歌对幼儿的意义是愉悦幼儿、充实知识、启发思想、陶冶性情、增进文学修养、发展想象力。

2.情景剧的表演

篇2

“和谐德育”早在八五期间,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詹万生教授首次提出。“八五”期间,詹万生教授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在进行大量调研基础上撰写的总体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和谐德育体系的建议。之后,他又在领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围绕着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进行了历时十年的深化研究与推广经验。逐渐建立起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纵向与学校、家庭、社会横向结合的“和谐德育论”的理论体系。按照詹万生教授的观点,“和谐德育,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这种观点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是目前对和谐德育较为统一的看法。

具体到幼儿阶段德育,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德育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幼儿关系的和谐;2.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致;3.认知、情感、意识道德过程的统一;4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德育要素的和谐。、

二、和谐德育的特征及意义

1.和谐德育的特征

和谐德育作为目前被广泛推崇的德育理念,具有不同于以前所有德育思想的本质特征,这是和谐德育的实践者须认识和掌握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化。和谐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以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谐德育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这表现在它改变传统德育以社会为中心的弊端,确立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观念;在德育方法上,以受教育者的内在吸收为根本,转变了外在强加灌输的呆板做法。和谐德育突显了个人价值和个人主体性。

二是理性化、科学化。和谐德育强调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根据受教育者年龄、心理、阅历、个性特点,选择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在幼儿德育方面,和谐德育注重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克服了传统德育凭个人主观与经验,不顾受者能否接受的非理性冲动,更为理性与科学。

三是协调性。和谐德育是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它强调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匹配、统一和谐。任何只注重单一德育要素发展的都是违背和谐德育宗旨的。

2.和谐德育的意义

和谐德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因子,决定了和谐的人才有和谐的社会。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点教育,其德育水平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施和谐德育,以提高幼儿思想道德品质为起点,推及全体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这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来说,和谐德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德育培养的和谐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和可靠保障。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和谐德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指引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前苏联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蔑视背叛的种子,应该在孩子敏锐的年龄时期撒下去,这时候正是人的精神各个方面都在塑造深刻自我的时候。”所以,幼儿德育是基础。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领》中规定,“幼儿园的品德教育主要是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1990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入了情感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在幼儿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增加了“勇敢”、“好问”、“友爱”等具体要求。1995年经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又增加了“爱科学”的情感要求和“自信”的个性品质。2001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增加了与人交往、互相合作、分享、责任感等新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德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其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要求。追求和谐德育相当于培养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和谐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谐德育是一种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新的德育理念,它彰显人性、注重科学,并且讲求各要素的协调统一,是对历史上德育观念的一种改进与创新。我们讲和谐德育,在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追求和景仰,现实德育与和谐德育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在受教育人口的高峰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则相对不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德育受到了轻视,文化与技能的学习做为被关注焦点的地位从来不曾动摇与改变,造成了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德育的实施也被轻描淡写,以致于用和谐德育的视角来看,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这种德育的不和谐反映在幼儿教育阶段,有以下表现。

1.教师对幼儿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虽然理论上教师都懂得,德育是一种最讲求内化的教育,在实施中要尊重幼儿主体性。

但是,具体到实际当中却有不少与理论上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德育的方法上。

一般来讲,德育方法有:1.说明,即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向幼儿讲清一些简单的道理,帮助幼儿分清是非、辨别好坏,使幼儿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用这些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方法;2.范例、榜样;3.行为练习,指组织幼儿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规则)去反复进行实践;4.行为评价方法(表扬、奖励、批评、惩罚);5.陶冶教育,即自觉地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的方法。陈宪等人于1995年在上海地区调查幼儿德育现状,在德育方法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选用较多的方法依次为谈话、表扬、讲故事和树榜样。据高伟(2006)在对幼儿园德育教育低效性问题进行的研究,有幼儿园教师一周内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如下表:

德育方式花费时间(分)所占比例(%)

叮嘱(提醒)7.1760

命令0.86

表扬0.524

批评3.5230

总计12.01100

还有老师一周所采用的德育方式主要有讲述故事内容、课堂提问、批评和总结发言几类,其中,“讲故事”和“课堂提问”两项占了91%。我们不难看出隐于其后的指导思想,即幼儿德育是以教师为主导,而很少考虑幼儿的主体作用,这是一套以外在的价值标准对幼儿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的德育方法。虽然我们在理念上承认德育中幼儿的主体性地位,但是,教师往往是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和步骤来作用于幼儿,重说教轻内化,幼儿处于形式上被承认而实际上被忽视的境地。

2.德育过程缺乏知情意的统一。

有研究者(王丽,2000)在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时指出,目前教育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使幼儿“知道”和能说出“玩具要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就是快乐”这样的话语,而这些话语并没有真正成为孩子观念的一部分,也不能使孩子出现真正的分享行为。这体现出德育过程中知情意的分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德”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三者分离的德育,致使不少幼儿说起来是一套,而行动中却是另外一套。达不到预定的德育目标。

3.家长德育观失当,与学校德育相背道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幼儿不切实际地进行培养。在日常生活,家长不惜重金送孩子去学音乐、跳舞、画画、唱歌,甚至在孩子母语都说不流利时,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送孩子去学英语,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家长们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而对于德育则不以为然。实际上,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心,不顾一切地只重智育,不仅使幼儿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做人与养成良好习惯的宝贵时机。还有家长以成人方式来教育幼儿,不加选择地滥用奖罚手段,不恰当地使用物质奖励等。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认识,与学校的德育发生偏差,使孩子产生道德困惑。

四、幼儿园和谐德育的实现

和谐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克服传统德育的缺陷,实现和谐德育,需要学校全面理解和谐德育的实质内涵,并在思想上认识和谐德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

1.德育主实施者要建立起和谐德育的理念

幼儿园作为幼儿德育实施的主要力量,是幼儿德育的实施者和引领者。其自身所持的德育理念,不仅决定着园中教师的德育观与行动,而且对家庭和社会也产生辐射作用。所以,幼儿园作为实施主体,一定要首先树立起和谐德育理念。这主要体现在:

倡导建立德育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与幼儿双方的和谐。这是因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幼儿的德育主要是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完成,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其与教师关系的亲疏对其教育效果的影响度。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越能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德育统一的理念。学校与家庭沟通,实现学校、家庭和谐,同时对社会进行辐射引导,最终实现“三教”和谐。学校、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幼儿的品德教育才是事半功倍的。学校要带动家庭与社会,使三者德育目标一致,方法互补,资源共享,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

2.改善幼儿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践行幼儿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的系统性体现在德育内部,就是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和谐一致。

德育目标是和谐德育实施的切入点,要实现和谐德育,首先就要使幼儿德育目标生活化、细致化,使德育目标贴近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要针对孩子的认知特点,弃除那些空洞、抽象的理论,而要贴近生活,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随机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与幼儿生活实践相结合,生活化、细致化德育目标。德育目标上还要注意不同幼儿的道德水平差异性,使德育目标与不同幼儿的道德发展相和谐。

德育内容是实现目标的桥梁。我国传统的德育主要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就是以这三项内容为核心进行德育工作,幼儿德育也不例外。有研究者(刘焱,1999年)指出,德育的内容应该由四部分组成,最基础的为亲社会性,其后才为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作为幼儿德育,必须以最基础的亲社会性为目标,若跨越基础层面,直接进入高级层面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甚至是思想教育,则违反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这是我们需要克服和改变的。

道德方法或者手段是道德目标实现的载体,对于德育效果有很大影响。实现和谐德育,在方法上,要抛弃不适合于幼儿特点的理论说教方法,多选用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易于为幼儿接受的游戏等方法。

3.优化环境,为幼儿和谐德育的实现提供保障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尤其是分辨力缺失的幼儿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马克思鉴于环境对于人的作用,曾提出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幼儿德育的成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校育人氛围淡溥,对幼儿产生不了教化作用;家庭以及社会的德育环境恶劣,容易使幼儿产生道德困惑,导致学校德育成果低效性。因此,在幼儿园内,要营造和谐环境,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老师之间彼此相互礼让帮助、友好相处等等,同时,打造一个美丽、洁净的校园环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的发展。同时,家庭与社会也要纳入幼儿德育环境,家长提高自身水平,与学校德育形成合力;关注社会风气,注意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幼儿沐浴在和谐社会的春风里,渐渐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丽珠,邹晓燕,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09月

篇3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41-01

幼儿德育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呈开放型、多元化走势,各类新闻、公众媒体、传播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多,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的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现在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任何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下一代提出德育方面的要求,加上我们社会的发展越益趋向文化,对人德育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当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人才、人力资本决定一切的阶段,人的素质,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许多国家把调整教育目标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而在培养目标中,又将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从而大大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际势力。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幼儿水平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础,我们应该把德育观念变化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发展特点与儿童发展特点,不断地认识学前儿童德育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地完善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内容;不断地探寻学前儿童德育的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德育的质量与效率,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因此,从学前儿童开始进行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良好品德,完成社会进程,有效介入社会。家长过分你溺爱自己的孩子,表现在动辄就给孩子请病假;除了学习,任何"劳动"都不给孩子做,舍不给孩子"吃苦",如最基本的洗袜子都不要求孩子自己做;评价孩子的标准只有成绩,方式一概都是钱;包庇孩子的错误。当孩子出问题第一次请他们来沟通配合教育时,他出于礼貌会积极配合老师。但他们会强调他的孩子以前是多么的听话,老师是多么的喜欢,成绩是如何的出色。他是真实的告诉老师孩子以前的情况,好让老师了解学生,以便教育呢(不否定家长有真诚反映实情的一面)?还是有言外之意:他的孩子之所以现在出问题是老师没本事?可能家长还会真诚的告诉老师,他为孩子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现在他也很无奈。当第二次在请他来时,他随即就显得不耐烦,更有甚者就会当着老师的面公然包庇孩子,言外还有指责老师的不是。这样一来立即就导致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前功尽弃,毫无效果。有的家长从不与老师联系,这可能就会导致老师也无法与家长联系上。好似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交给了学校,就全是老师的责任。往往老师要为这样的孩子的安全提心吊胆。

幼儿园阶段人生道德观念、行习惯奠基时期步没迈好面德育教育,会陷入被动纠错泥潭健全基本人格品质和健康地体格同等重要家长,教师能够给予孩子宝贵东西,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古代东方,尤其国德育成教育核心与灵魂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及认识社会问题能力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健康性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关注人注现实社会及自环境和人类未来从而成有独立人格有神圣尊严,有丰富情感更有遏止创造力量。人而针对天真烂漫孩子德育启蒙能枯燥无味,说教也能简单走形式更能严厉制止孩子能样或能样何开展幼儿德育。注重幼儿情感教育,情感认知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正确认知和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情感经验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网络道德启蒙教育,例次了增强幼儿环境意识劳动意识,我带着孩子们进行了我环保小卫士活动,请孩子们自己制作环保图,引导幼儿些废旧瓶瓶罐罐消毒处理,做成各式各样装饰品布置教室,让幼儿亲自体验变废宝。勤俭节约及体验劳动快乐家长们告诉我,我孩子现扔东西要找皮箱还时时监督大人呢家里喝过些奶瓶、空盒子我们和孩子起做成手工样既培养了,孩子动手能力也增进了与孩子间感情同时还潜进行了。

德育教育真好由此见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教师与教师协调、沟通教师与家长协调、沟通因此我们要创造些定期与随机相结合、交流与研究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集体与别相结合沟通和协调工作模式便使幼儿德育工作整体、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篇4

幼儿园德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我通过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观察、引导,使幼儿逐渐积累良好的德育经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

常规生活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教师做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是渗透德育的基本工作。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众所周知,“亲其师必信其道”,讲的就是教师要和小朋友成为知心朋友,或者和小朋友一起“疯”,但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的时候要注意教师的师德师风。老师作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中老师是最能干的人。教师的品质是培养幼儿优良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班级管理才是成功的。所以说只有教师自己加强师德修养,才能管理好班级,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

二、树立德育的渗透意识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可利用幼儿生活中的小事进行德育渗透。如:幼儿早上要向老师道声“早上好”等,让孩子从小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利用孩子发生争吵等偶然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培养落实到每一位幼儿。

三、探索幼儿德育的可行性措施

1.活动室的布置应体现德育内容。教育环境中渗透的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纸工创作是我们幼儿园的特色。大班幼儿用灵巧的手,在窗花等剪纸工艺中体验了民间艺术的美;中班则以折纸来体验民间艺术的美,小班以撕贴纸来体验民间艺术的美,让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使幼儿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建立“我型我秀”“温馨小屋”“书屋”“考考你”等活动区。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问题。如:中班故事《朋友船》反映了团结合作的典型,让孩子通过听、说、读、看,培养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我们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结合主题《你快乐,我快乐》,在妇女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日当天,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时间及内涵,把幼儿亲手做的节日贺卡献给妈妈做礼物,鼓励幼儿在家为妈妈、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整个活动使幼儿懂得了要尊敬长辈,并且明白了表达感情要付之行动的道理。

3.在幼儿就餐中渗透德育。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为此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⑴进餐前,提醒幼儿不浪费粮食,珍惜粮食。对于孩子偏食挑食的习惯或不爱吃饭的情况,我会采取激励的办法;对于一些吃饭较慢的孩子,我会安排他们与认真吃饭,吃饭较快的孩子一起吃饭。这样下来发现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还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⑵进餐时,教会幼儿每天吃饭时不要大声说话,逐渐培养幼儿文明的进餐习惯。幼儿进餐时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总爱喜欢和周围的伙伴说话,当他发现别的孩子已经吃完时,发现自己还没吃完,就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倒掉,而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所以我采取“奖励法”。⑶进餐后,让幼儿自己整理餐具,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为此,餐后我总是鼓励让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好自己的餐具。

四、善于抓住机遇,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

德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要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如:洗手、穿衣、叠被子等,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我们班幼儿与同龄的幼儿相比之下会自己叠被、自己穿衣,这些行为不经意间就养成了,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有的幼儿有不整理玩具的习惯,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身上闪光的一面,再适时对他们进行随机教育。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机遇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引导幼儿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

篇5

幼儿的品德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连续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教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正所谓“一岁看小、三岁看老”,童年只有一次,让孩子拥有一个人生的最佳开端,是我园一致的最高追求。但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为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呢?近年来我园一直进行着这样的研究,如今我园的德育工作已是锦上添花,现谈一下我们的点滴经验。

一、树立“生活德育观念”

“生活德育”观念,即德育内容来自生活,并渗透幼儿的整个生活中。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德育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幼儿就应该成为广阔天地大课堂的自主学习者。“生活德育”思想,即德育教育应走到孩子生活中去,坚持做到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实践与体验。

(1)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随机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生活中幼儿亲身经历的小事,幼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且效果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2)抓住各领域教学和游戏的有利时机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充分利用各领域教学和游戏的有利时机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善于把德育教育容纳到各领域教学之中。

二、创设德育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走进社会,在“大课堂”中育德

坚持带幼儿走进社会、大自然,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萌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情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交往能力。每年春天我园都要安排郊游活动。根据活动需要组织幼儿到田间、农家、超市、邮局等地参观,幼儿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习得社会规则,了解风土人情,锻炼意志品质,效果远大于课堂上的说教。去年冬天难忘的董村之行“心系小高举一家”是我们从网上获悉后举行的一次活动,我园不仅发动老师给他们资助、捐款,还把小高举请到园里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过六一……让他感受到了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孩子们带给他的快乐,同时也让我园的小朋友知道了得到爱和回报爱同样快乐。08年5.12大地震,我园举行了“心系汶川、情系幼儿”募捐活动,孩子们在父母家人的带领下和全园职工一起向募捐箱里投进了自己真挚的祝福,本次活动全园师生共捐款9137.4元,向灾区人民尽一点微薄之力传递了师生们深深地关怀之情。

(2)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在“小课堂”中育德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利用环境来进行德育教育,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良好品行也在其中养成。其中“妈妈,您辛苦了”的主题活动情景十分动人,还被长葛市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合作研究指导家庭德育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父母的言行、生活中的谦让、尊重等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模仿的榜样。

1.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大力宣传家庭德育方法。

2.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课堂,讲述他们工作职业的内容、特点,孩子们会更加崇拜自己的爸爸妈妈,热爱身边人,懂得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吸纳家长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共同研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等课题,请家长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家长、教师在研究中互动,在互动中提高。

三、视德育工作为系统工程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同心协力的施教者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1.以赏识教育促孩子发展

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作为教育素材,采取个别讲解引导法、集体讨论等让幼儿明白哪些做法是对的,为什么对?哪些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小事入手,从现在做起。如现在提倡赏识教育,教师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你比昨天有进步”或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等。孩子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自信传递快乐、由于宽容收获喜悦。

2.以幼儿同伴为资源促进幼儿良好品行主动形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同伴关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同伴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概念”。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通向健康的桥梁;同伴是幼儿学习、模仿的主要源泉。

3.以激励机制调动教师进行德育的积极性

我园德育工作在师德培训的基础上,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要求教师们围绕园德育总目标,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有效地、渗透性的德育教育,并要求老师平时注意积累经验,最好形成文字材料,针对骨干教师鼓励她们撰写经验报告或论文,年终评出“文明班级”和“优秀德育标兵”,还可为老师年终考核双倍加分,这样既可参加上级论文评比活动,也为我园德育教育工作积累了一笔丰富的财富,同时也提高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近两年我园张晓红、王雪敏的多名教师被评为市“德育标兵”;崔巧红等评为许昌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曹媛媛、李娜、赵惠荣等10多名教师的德育论文在许昌市论文比赛中荣获特、一、二等奖;樊书艳、王桂金、宁彩虹等多名教师的德育论文在长葛市论文比赛中荣获特、一、二等奖。胡晴、燕南轩等十多名幼儿被评为市“品德优秀学生”;贾一诺、赵海波等被评为市“美德少年”;史松冉、郭林然等被评为许昌市“文明学生”;我园也多次获得许昌市教育先进单位、巾帼建功示范岗、许昌市示范幼儿园、德育示范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我园已形成“园内处处有德育,教师人人抓德育”的氛围和“德育研究促师德修养,崇高师德促全面质量”的良好循环。我园有好孩子进步栏、有升旗仪式、有品德行为挂图、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两周更换一次的家长园地等。基本形成“尊师爱幼、文明守纪、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园风。

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难免存在有不足之处:部分隔代家长德育观念差,导致了教育的不一致;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今后我们将不断吸取教训,总结教育经验,探讨幼儿德育教育新路子,为幼教改革作出新贡献,也让德育教育这朵文明之花在我园争奇斗艳,成为我园素质教育道路上的一颗奇葩。

【参考文献】

[1]刘振天.昆体良论儿童道德教育[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

篇6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03-01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了“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中的。

在我园实施的《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课题,经过两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1 贴近实际,找准德育视角

以“好孩子,好习惯”为重点,注重“德育”课本与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整合,通过开发利用幼儿园环境教育资源,节目资源以及家庭社区中的德育资源,贴近幼儿、贴近生活、创新幼儿德育教育途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成为有良好礼仪和安全习惯的好宝宝。

我园课题组在积极挖掘德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本园德育目标体系,包含生活态度,卫生行为习惯,与他人交往的态度,遵守规则,接受任务及其责任心;诸多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分年龄、分层次构成了一个整体,将目标及其所隐含的德育内涵与德育内容对接,以便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意识,使它与幼儿生活实际结合又易于幼儿接受。

2 贴近生活,创设德育背景

本着实效研究的原则,探索总结了以下德育教育途径:

2.1园本文化 靓丽风景

我园60米的文化长廊,分为重安全,懂礼仪、讲卫生、守规则、爱学习版块,各个板块用故事性图画展现出来,吸引幼儿的注意,配合老师与幼儿的演练,并配以儿歌形式,幼儿更加深刻的理解。将行为要求编成歌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生活,学会自律。校园各个重要角落,用简文美图,或贴或插着各种提示,让孩子们遵守规则,养成习惯。从入园开始我就鼓励幼儿自己洗手、入厕、整理玩具物品、整队做操,都由幼儿自己完成,培养自理、自律能力。

2.2磨练意志塑造品质

每天幼儿坚持户外活动一小时,做广播操,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唱童谣、跳大型特色舞蹈,做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论严寒酷暑,时间一到,跑步声、口号声此起彼落,几年下来,孩子们身体抵抗力强了,感冒的缺勤的少了,大面积传染病没了。

2.3德育主题情景引领

在幼儿园主题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一日情景活动中注重幼儿良好习惯培养,通过“小手开花”“清清水”“寻找小花猫”等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小草有生命我不踩”“小汽车靠右行”等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自我训练;“我帮爸妈做点事”“我爱一家人”“母亲节”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友好交往,合作分享,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并从小学会表达爱,表现爱的良好品质。

2.4实施细则自我养成

我园注重将幼儿好习惯养成的目标与《纲要》有效对接,将每个条目分解成若干具体实施《细则》,制定《大、中、小班幼儿一日活动细则》,遵循知、情、意、行成过程的基本规律,通过规则,标志等简化过程,让幼儿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游戏活动,德育阵地

游戏作为孩子最喜欢,最有效地教育形式,对其好习惯的养成有着独特的作用,如特色游戏活动“亲亲娃娃家”“淘淘玩具城”“兄弟休闲吧”:“爱心医院”“小小理发店”等让幼儿分角色进行游戏,以此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交往的好习惯,让幼儿在玩中学规则,在玩中受教育。

4 感化心灵,树立榜样

爱模仿是幼儿的特点,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方法。鉴于此,我开展了“看动画、讲动画”活动,选取有价值的优秀动画影视作品,如《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天线宝宝》《喜洋洋》等,我用问题引领幼儿去看,用问题帮助幼儿主动思考,加强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品质。

5 典型事例,生成教育

生成教育是以追求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及真善美的统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主体的、对称的、和谐的关系中,通过真实的实践交往,体验与理解的机制,让幼儿充满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义,实现生成教育。

篇7

一、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教育相对于小学教育来讲,更应注重德育的教育。幼儿德育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起步,幼儿时期对儿童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关系着幼儿是否能够以正确的思想看待周围的世界,以正确的行为方式与他人交往,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讲文明、懂礼貌。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把幼儿德育教育视为幼儿教育的重心内容,探索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二、实施幼儿德育教育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师在实施幼儿德育教育的时候存在困难。因此教师想要顺利开展有效的幼儿德育教育,就必须从问题入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目前幼儿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运用视频教学,立体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时候,运用视频教学是比较常用且比较有效的方法。视频教学是指教师为幼儿播放一些教育视频,如儿童歌曲、动画故事、教育短片等。这种播放视频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幼儿立体形象地感受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根据视频学习唱歌、跳舞或者模仿视频中的行为习惯。但是视频教学中教师通常容易忽略了幼儿的学习自主性。幼儿年龄较小,其注意力是很有限的,他们在视频教学中很容易走神。所以教师在幼儿德育教育中,尤其是在借助一些媒体工具教学的时候,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关注幼儿在接受教学内容的时候,是专心学习,还是走神了。教师要注意让自己融入到幼儿的世界中,从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出发,观察他们对事物的接受程度,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教师在播放教育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视频之后,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样的具体行为是文明的、有礼貌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教师通过问幼儿问题,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认知程度,向幼儿提供帮助,演示具体行为,教他们判定这些行为的好坏对错,形成自己的基本对错判断,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自觉纠正错误的行为。

第二,加强家园联系,通过教师与家长的衔接,提升教育效果。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教会了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模式,但过了一段时间,幼儿的行为就会产生差错。究其原因,是家长在家里没有及时纠正幼儿不好的行为,纵容孩子的错误,所以幼儿不能保持正确的行为习惯模式。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幼儿园教师必须加强家园间的联系,通过与家长的有机衔接,提升幼儿德育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家长会、及时与家长通讯联系等形式,与家长紧密联系,及时将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和表现告知家长,督促家长在家继续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师教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了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但是家长可能带幼儿出门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带他们闯红灯。这些不好的行为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让他们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使他们养成不好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用校讯通给家长发短信的方式,提醒家长在家要注意保持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施以正面的影响。教师可以每隔两天或者节假日出行的时候,给家长群发短信,提示一些加强幼儿德育教育的措施和信息,做好家园之间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机衔接,提升整体的教育效果。

第三,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熟悉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孩子们要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练习和实践,让幼儿熟悉正确的行为模式。比如说,教师可以采取榜样表演的方法或者是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简单来讲,教师可以在幼儿中间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让他们担任小组长,一个小组长带两个组员,帮助其他幼儿养成好习惯。小组长要在平时的吃饭、游戏活动中,自觉遵守幼儿园的规定,养成好习惯,给组员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同时还要帮助其他组员,监督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如吃饭时要用小汤勺,中午要乖乖睡觉等。当有组员不听话时,小组长可以从好朋友的角度进行规劝,必要的时候报告教师。教师还可以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具体来讲就是融入幼儿的世界,和他们做朋友,耐心教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第四,建立评价机制,对幼儿进行教学激励。有效的幼儿德育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建立一套简单有效的评价机制,运用奖励和赞扬的方式,肯定幼儿正面的想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他们坚持好习惯的热情。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激励的时候,常用的方式有语言表扬和肢体肯定,如点头、微笑和摸头、拍肩膀等方式,让幼儿知道教师在表扬自己做得对。另外,教师可以每一周选出几位表现好的幼儿奖励小红花或者小礼物。教师还可以设立不同的选举项目,如“最懂礼貌奖”“最讲文明奖”“最阳光奖”等等,鼓励那些积极表现、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激励他们继续坚持,也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努力表现。

三、总结

幼儿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提升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幼儿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法,为孩子们立体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可以加强家园联系,通过教师与家长的衔接,提升教育效果;可以运用多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帮助幼儿熟悉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通过建立评价机制,对幼儿进行教学激励……总之教师要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实施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红涛.幼儿德育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 甘肃教育,2011(10).

[2]庄婉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 新课程学习(上),2011(03).

篇8

一、重视幼儿体育教育的开展

(1)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是幼儿体育的重中之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体质的增强。科学的、适于幼儿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之一。在幼儿体育中,不能把目光放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更不能允许为比赛、表演、为幼儿园争名次、争荣誉等目的而进行有伤幼儿身体的任何活动。

(2)符合幼儿体育的内容。幼儿体育的内容包含几个方面:首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其次,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包括走、跑、跳、攀登等基本技能;再次,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最后,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针对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差,应当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教育。

(3)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态度。体育活动的功能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积极参加才可能实现,体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幼儿对体育活动是否喜欢、是否投入。因此,实施体育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不能为了达到计划的目标,生硬地强迫幼儿训练或完成某项运动,或因为幼儿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而进行惩罚、责备。此外,体育活动的难度、趣味性以及活动的设备、条件等也是教师要特别关注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用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身体活动来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

二、幼儿智育

(1)围绕幼儿好奇心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儿求知兴趣和欲望的最初表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将之进一步发展为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幼儿智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学习兴趣主要包括探究的兴趣、求知的兴趣、创造的兴趣以及动手的兴趣;教师应当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探究、去发现。

(2)发展幼儿智力。发展幼儿智力包括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如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也就是发展幼儿正确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如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敏锐性等;帮助幼儿尝试使用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如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和技能等。

(3)环境宽松、自由,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对其智力活动的水平影响很大。在教学活动中,幼儿能够自由思考、自由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智力得到发展。在一个压抑的环境里,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活动,他们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丧失自信心,不可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三、幼儿德育

(1)将幼儿德育融入在环境创设之中。笔者认为,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把品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教师要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能够逐渐学会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

(2)幼儿德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笔者认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贯穿于一日活动中,随机教育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它要求教师要多关心幼儿,加强联系和了解,发现问题抓住机会及时组织教育,使幼儿从身边的事例中接受深刻的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争执甚至还会做错事。此时,教师一要及时处理,二要循循善诱,问清缘由帮助孩子来分辨是非,并把它看作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有些问题还可以组织幼儿一起来讨论,以提高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切忌不问不闻、草草了事或粗暴对待。

(3)将幼儿德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来进行的。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地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篇9

德育是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文明的习惯和性格,由幼儿教师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的要求,指导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由于幼儿家庭氛围层次结构不一,个体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实施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以同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的途径、原则应根据实际安排,这样才能让德育效果渗透到幼儿的内心,影响其一生。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永安市贡川中心幼儿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究初期,为了得到更多的理论依据,我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幼儿学前教育德育方面的书籍及刊物,并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总结。关注、研究前人对于幼儿德育方面的研究案例与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为本课题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2.2视频录像观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与教材录像,观看一些名师在德育方面的上课录像与视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更细微地观察出幼儿的德育教学对幼儿发展的帮助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通过观察法帮助自己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1.2.3榜样教学法。

在日常的研究教学中,通过讲述伟人的典范、教师在平时的言行举止及突出同龄人中的优秀学生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对自身日常行为、品德进行分析鉴别。施教者在教学时应注意防止消极影响。同时在选择榜样时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社会氛围和时代特点,在适当的时候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使榜样教学能有效影响幼儿。

1.2.4测试法。

以永安市贡川幼儿园中班的3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初期、中期、后期分别对幼儿进行一些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小测试,及时记录幼儿在德育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德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2.1.1增强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必须从幼儿抓起,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把“祖国母亲”铭刻在心里,才能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为此,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从爱父母、爱家庭逐步扩展开,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平时通过收集儿歌、故事、游戏,或是与孩子谈话的形式,教育孩子们爱护、关心同伴,热爱幼儿园和周围环境,初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2.1.2塑造幼儿不说谎、敢承担、有错必改的品质。

教育幼儿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教育幼儿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敢于承认和改正。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没经过别人同意,不私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东西需要归还。这些环节应渗透到德育教学中,使幼儿在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对待困难、对待错误这些方面应用正确的处理方式。

2.1.3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礼貌、守纪律。

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有益终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配合,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同时,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的习惯是需要同步进行的,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背景融入恰当的教育,对于教师的能力是一个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爱护幼儿、了解幼儿、观察幼儿,才能让幼儿在各个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2.1.4提升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

人总是需要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幼儿交往对象有同龄的,不是同龄的,与不同年龄层的幼儿交往能体现出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和潜在的好处是难以想象的。幼儿最初是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往往表现出排斥、害怕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家长与幼儿正确的指导,而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融入体育活动、团体协作的活动,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能力,建立与他人分享的思维。在幼儿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积极鼓励,不要随意干涉,应该鼓励并放开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与小朋友交往,让幼儿找到适合的社交方式。

3.结语

作为幼儿学前教育中德育的施教者,教师应科学、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德育教学,充实自身知识。在德育教学中,教育知识要广博,教学内容要多样化,教学内容涉及政治、自然、体育、社会、时事等众多方面,因此幼儿教育的德育工作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重点研究如何关注、发现、保护和引导天性中固有的品质,建立幼儿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活动需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放大教育资源,利用多种途径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未来优秀的社会成员,让正确的教育信念落实在幼儿德育教育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6(9):19-21.

篇10

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对于政治、习俗、哲学、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极其重视德育教育,德育被看作是人的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才能在高尚的道德情操下才会达到良好的与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才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他的才能越高,对国家与社会的危害才会逐渐加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教育需要从德育开始,对孩童的启蒙教育就是德育教育,三字经、百家姓等故事都说明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德育水平就具有重要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将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承中,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中,教师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幼儿,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幼儿的心里,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教师就是整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会将教师所说的作为道德标准,可以说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教师高尚的、仁爱的道德品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特点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行为、道德比较败坏,那么对孩子的医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造成恶劣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时候,应该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师教育中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化为自己优秀的品质。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形象的说明了幼儿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幼儿一生开始的基础,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是当前的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缺失,道德教育、感化教育的功能基本上没有被展现出来,幼儿教育缺少传统文化素养与高尚的道德青瓷,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

在经济高速的发展下,社会不断进步,人口增多、规模扩大,各个地区都有区域中心与城市中心,在这个中心内部的教育、医疗、就业资源都比较好,这些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比较好,幼儿教师都想要进入到这些地区进行教学,这些都是因为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幼师教育的功利化。当前幼儿教师的资源比较短缺,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较少,对受过正规教育的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大,没有办法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讲,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幼儿教师供不应求。但是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内容上,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关于如何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幼师教育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直接性与实用性,都是教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幼师教育的目标往往出现了偏差,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理论的传授,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幼儿教师成为冷冰冰的教育机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缺少本质的认识,这种冷漠的职业观,幼儿教师忘记自己是幼儿道德的引导者,缺少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与敬重,缺少对幼儿教育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幼师教育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在学前教育中要对幼儿的思维发展、身心健康、智力发展、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需要从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幼儿能够积极的、健康的、快乐的发展。并且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给与高度的重视。因此在幼儿教育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因此,针对幼师教育中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应该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高校应该重视幼师教育的通识教育。在高校幼师教育中,不要仅仅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对幼师教育学生的通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与综合素养,不仅仅要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技能,概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促进幼儿教育不断发展,提升幼儿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2.在幼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融入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广泛的体系。但是必须承认的、不可避免的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难免存在着封建文化固有的糟粕,在幼师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针对幼师教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教学,可以进行音乐鉴赏,诗词欣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赏析,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互融合,全面的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魅力,而不是要仅仅局限于对传统知识的背诵与理解,全面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素质。

3.在幼师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对职业道德培养。幼师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关键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应该与幼儿教师的教育相互关联。传统文化中的师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职尽责的精神,对幼师专业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教师需要为人师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引导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进行全面的投入,培养幼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因此,需要发挥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道德作用,培养幼儿教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篇1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21-04

幼儿园德育渗透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奖励策略是幼儿园德育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对于奖励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偏差,致使幼儿园德育效果不太理想。由此,部分研究者在论文中反复强调奖励策略的负面效应,批判教师滥用奖励,导致许多教师在奖励运用方面存在许多困惑。应该说,奖励策略是一种中性的德育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1〕本文从奖励的界定入手,重点探讨奖励策略的有效运用对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意义,并对教师如何有效运用奖励策略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以期为幼儿园教师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有效提升幼儿道德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一、奖励概念的界定及其分类

研究者对于奖励的界定有多种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界定,是指施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的事物,侧重的是奖励的象征物;另一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正确、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侧重奖励的过程,强调奖励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德育方法。〔2〕教育研究者比较认可后者对奖励的解释。檀传宝认为奖励是德育众多具体方法中的一种,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或较高评价。〔3〕笔者则将奖励界定为在幼儿园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表现(与不道德行为相对)进行表扬与肯定的方法。

认知学派认为奖励可以分为外在奖励和内在奖励,并强调内在奖励的作用。行为主义者则认为奖励可以分为物质类奖励和非物质类奖励。物质类奖励包括奖品、奖状和额外获得的自由时间等。非物质类奖励包括得到教师的注意、表扬和鼓励等。〔4〕以上是根据奖励象征物的形式来划分奖励的类型。而从奖励的实施性质看,奖励包括控制型奖励和信息提供型奖励,前者指向奖励幼儿的道德行为过程,后者偏重奖励幼儿的道德行为结果。〔5〕

二、幼儿园德育中有效运用奖励的意义

1.从德育的本质特性来看,奖励是开展幼儿园德育必需的方法,具有必要性

刘铁芳认为,道德教化直接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形态,调节生命的肉身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冲突,谋求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谋求个体在世界之中的合理、幸福生活。〔6〕檀传宝也认为,德育应回归对人生的关照,精神性或价值性是道德生活与教育的本质,而精神性的核心是精神家园或终极价值的不可或缺性。〔7〕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说,德育是要教人尚善崇美,帮助人获取幸福感,德育的过程应该是和谐、舒适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个体德性的完满。

每一个教育过程都少不了对教育对象的评价。来自权威者的评价能让受教育者明白自身的水平和处境,帮助受教育者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受教育者作肯定或否定评价,这在教育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认,奖励能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8〕没有任何赞扬、肯定,充斥着否定、惩罚的德育活动无法培养出诚心向真、向善、向美的真德性。因此,奖励对幼儿园德育来说是必要的。

2.从奖励的效用来看,奖励的运用可以强化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具有有效性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往往重复能够得到奖励的行为,避免重复要付出代价和受到惩罚的行为。奖励确实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一旦教师对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及时给予恰当的奖励,即强化,幼儿就能获得自信和愉悦感,从而不断重复和保持这些道德行为。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并不少见。

根据操作学习理论的观点,人们在不期待即时报酬的条件下也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这是因为先前的奖赏已经使相应的行为得到内部强化。也就是说,也许幼儿之前的道德行为是建立在追求奖励的动机之上,但是奖励同时也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机生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幼儿会因为道德行为本身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而持续这种行为,进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力。因此,奖励具有强化促进的力量,可以有效强化幼儿的积极道德行为。

3.从幼儿园德育对象――幼儿的年龄特点看,奖励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适宜性

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不能光靠口头说教,还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效方法。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学前儿童年龄尚小,其理解能力差,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难以对自身行为进行判别和反思。有研究指出,学前儿童基本处于道德判断的“无律”和“他律”阶段。幼儿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成人的评价和干预,需要以成人的评价作为参照。

另外,幼儿虽然思维尚未发展成熟,但是可塑性强,模仿力强。成人的赞许和肯定是幼儿的社会性需要之一。奖励对于幼儿具有积极意义。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受到教师奖励的行为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而幼儿良好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模仿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奖励作为一种德育方法,对于幼儿园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因为在理解和运用奖励上的一时偏差,导致幼儿园教师对奖励产生偏见,甚至对奖励敬而远之,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奖励策略本身不存在不妥之处,关键要看教师能否合理有效地运用奖励策略,提升幼儿园德育质量。

三、在幼儿园德育中有效运用奖励的策略

综观檀传宝、郑三元、莫源秋、周小宋等人的研究,结合自身对幼儿园德育实践的所见与所思,笔者认为,实施有效德育的前提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将幼儿视为独特的有自身独立人格和自尊的个体,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运用奖励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奖励频次得当

有的教师在德育中滥用奖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奖,上课坐得端正有奖,游戏时不跟同伴打闹有奖……有些教师尤其喜欢频繁使用事先许诺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幼儿,如“你不跟小朋友抢玩具,老师就奖你一朵小红花”,“你要是能吃完一碗饭,不浪费粮食,老师就表扬你”,“你不哭了,老师就奖你自由活动”……这种对奖励的滥用容易产生“德西效应”,〔9〕一是导致奖励变得微不足道,对幼儿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甚至把得到奖励看成是学习的目的,产生对奖赏物的关注与贪求,一切以奖励为目的,丧失内部动机。

要做到奖励频次得当,必须把握奖励的时机。如果幼儿没有内在行为动机,或者内在动机不强,教师不得不从外部激励幼儿,推动幼儿道德行为的产生和保持,这时采用奖励是必要的。但如果幼儿已经认可道德行为本身,已经具有内部动机,此时就没有必要奖励幼儿,以免弄巧成拙,不仅不能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削弱幼儿的内在动机。

2.奖励程度得当

人的发展是多样的,幼儿园教师要以多元智能观作为指导,多对幼儿作纵向评价,奖励幼儿在道德上的每一点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喜欢横向评价幼儿,往往会导致幼儿产生消极体验,因为在一些幼儿得到奖励的同时,其他幼儿可能会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应该慎用横向评价。

教师奖励幼儿的程度要与幼儿的表现相一致,不能不负责任地夸大其辞,给幼儿留下不真诚的感觉。久而久之,这种过度夸大的奖励会丧失奖励的作用。

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让幼儿充分了解自己得到表扬的具体原因,这样不但能让幼儿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以便更好地坚持下去,而且还能增强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因为幼儿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确实是在关注自己,注意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比如,一名幼儿摔倒了,另一名幼儿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如果教师见到后说:“你今天真乖!”幼儿往往不明白“乖”是指什么,奖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教师说:“你今天把小朋友扶了起来。你做得很好,老师很高兴!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要像这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种方法既表扬了幼儿,又能强化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

3.奖励形式灵活多样

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要多方面考虑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奖励幼儿。奖励的形式包括有形的物质奖品(如小红花)、自由活动时间和社会性奖励(如口头表扬、点头赞许)等。有时教师还要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教师提供的奖品,因为如果幼儿对于奖品不感兴趣,觉得奖品太乏味,奖励就会失去激励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奖励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幼儿将行为动机内化。因此,在奖励类型方面,教师应该适当减少物质奖励,多采用精神性奖励,因为精神性奖励更容易强化幼儿的内部动机。从实施性质来讲,教师应该多采用指向行为过程的信息提供型奖励,少采用指向结果的控制型奖励。虽然控制型奖励便于教师实施,但是对幼儿的道德发展来说,信息提供型奖励更为有益。

4.奖励公平、公正

奖励实施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有效实施奖励的关键。如果奖励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使奖励失去权威性,致使奖励的作用大打折扣。另外,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受奖励幼儿的范围,照顾到更多幼儿的感受,促进全体幼儿的道德成长。莫源秋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调查研究的半年时间里,小班约有15.7%,中班约有23.5%,大班约有28.6%的幼儿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得到过教师的奖励。这意味着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漠视甚至放弃了对这些幼儿道德发展的关注。扩大奖励的覆盖面,使更多幼儿受益,这是急需引起教师重视和改进的问题。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一种合理的奖励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奖励制度能得到大多数幼儿的认可。另外,教师还要尽量考虑大多数幼儿的情绪和感受,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并适当扩大奖励的覆盖面,让更多幼儿拥有自信与成功的体验。处于这种奖励氛围中的幼儿,其积极性和自主性将会大大增强。

5.家园德育一致

家长与教师教育的一致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比较而言,教育的一致性越强,教育的效果越好。〔10〕在德育方面也如此。如果家长与教师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奖励标准一致,幼儿的道德行为将更具有稳定性。如果两者的标准处于分歧甚至是矛盾状态,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园能受到表扬,在家里却受到冷遇(比如教师肯定幼儿与同伴分享玩具的行为,但是家长因为怕幼儿弄丢、弄坏玩具而不主张幼儿这样做),那么幼儿容易在道德认识上产生混乱,甚至形成矛盾人格,导致幼儿道德行为不一致,道德发展滞后。这正是幼儿的道德行为缺乏跨情境性的原因,因为家园德育工作没有达成一致,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自然会表现不一。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最好能主动与家长联系,促进家园在德育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作用于幼儿道德发展的合力。应该说,家园合作的一致性越强,合力就越大,幼儿的道德发展自然也会更好。

6.恰当整合其他方法

奖励仅仅是教师实施德育的诸多手段中的一种,只有与其他教育手段(如批评、情境陶冶等)有机结合,遵从最优化整合等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奖励较偏重外部强化,过多地依赖这种德育方法,容易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一心一意以奖励为目标”。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是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幼儿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力量,充分感受到道德行为本身的乐趣,由此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为了形成对比,教师一般会综合使用奖惩策略。笔者认为,对于幼儿最好的惩罚莫过于“自然后果惩罚法”,即教师并不刻意惩罚幼儿,但是有意让幼儿感受自己行为的后果,然后再适时进行解释教育。幼儿天性脆弱而单纯,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他们对于具体的惩罚(如责骂、剥夺游戏时间等)更敏感。为了逃避惩罚,幼儿往往会回避教师,而不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另外,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成人的惩罚容易使幼儿受到负面强化,学会责骂他人甚至动粗等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在选择德育方法时应该慎用惩罚。

综上所述,奖励这种具体的德育方法只要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运用得当,就能起到强化幼儿道德行为的作用,使幼儿在精神上感到愉悦和满足,在道德水平上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奖其当奖,罚其当罚〔J〕. 人民教育,2005,(12):11.

〔2〕周小宋,李美华. 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有效奖励与无效奖励〔J〕.比较教育研究,2004,(3):64-67.

〔3〕〔8〕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彦.课堂管理技巧〔J〕//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有效奖励与无效奖励.比较教育研究,2004,(3):64-65.

〔5〕HELENROSE FIVES, DANA K MANNING.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student engagement: Comparing research to demonstrated knowledge〔R〕. Washington DC:The 2005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

〔6〕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