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交流沟通机制

交流沟通机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3 08:22: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交流沟通机制

篇1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1]课堂教学录像的优势在于它能形象地、直观地呈现教学活动的全部,能真实再现主讲教师的授课风格及教学效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条件中明确提出,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 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可见为了实现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的目标,作为精品课程网上评审的重要环节之一,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作用不可忽视。制作出在教学、科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具备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是教师、制作人员、学生的共同目标。而因为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专业性强、技术性高,使得制作中三者之间充分地交流沟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制作中对交流的沟通不重视或者说不到位,影响了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降低了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的工作效率。如何加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各方的交流和沟通,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的交流与沟通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板书、提问、回答等是上课时教师与学生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教学录像需要放在网上以视频为媒介供受众观摩,它的教学又产生了一些要强调的交流渠道和沟通方法,它们包括多媒体教学、教师形体语言等,属于非语言交流。同时传统教学交流手段在电视屏幕上将被强调,放大,任何瑕疵都会让受众一览无遗。所以,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传统的交流与沟通手段还要再细化,新的交流与沟通手段要引起足够重视。

制作人员的工作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呈现在屏幕上设计,主讲教师与制作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对很好地表现这一活动,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非常关键。这种交流与沟通主要是教师要让制作人员明白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了解教师的讲课内容及流程,从而让制作人员把握好摄像机镜头的景别转换和机位的调度等。而制作人员要向教师和学生介绍制作中一些要求,诸如语言的要求、多媒体教学的技术要求、制作环境中机位的摆放等。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整个制作过程及表现手法有一个大概了解,在制作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表现。有了充分的交流,才能有良好的配合,才能完成一部教学效果理想、视觉制作精良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杂志铺。

二、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交流与沟通的缺失

1.上课的节奏

这里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上课节奏的问题,教师授课时如果语言速度过快,学生听课时容易有疲劳感,跟不上教师的节拍,对教学内容吃不透。根据制作人员的以往经验,在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时,由于不仅要面对现场学生们的眼睛,还要面对数台摄像机镜头这样特殊的“眼睛”,90%左右的授课教师语速会比平时上课要快,而且会越讲越快,往往课程结束时,比计划用时要少很多,这样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打乱了教学计划,影响了教学和制作工作。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紧张引起的。由于紧张,课堂内教师与学生语言上的交流几乎消失,教师只顾自己讲课而不顾学生反应,甚至还会有埋头读稿,语气不连贯,口头禅泛滥等问题,课堂内那个平日里学生眼中潇洒自如,侃侃而谈的老师消失了,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显得生硬又不自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形体语言的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柏拉曾经对语言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因素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 7% 的词语+38% 的声音+ 55% 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2]公式中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即属于形体语言。作为一种无声的交流,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应该都具备了相当强的语言表答能力,但在镜头前的形体语言表达不尽人意。这表现在教师在镜头前表情呆板,动作僵硬,眼神飘忽,着装随意等,不能满足电视屏幕的要求。

3.课前准备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前,主讲教师与制作人员沟通不畅,设计不周到,会使得制作人员不了解教师授课的重点、难点,仅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去构思画面,结果授课中应该强调的地方忽略了设计,画面景别的选择不到位,应该在屏幕上展示的过程没抓拍到。同时,由于主讲教师和学生不了解拍摄的具体方法和表现手段,会导致师生与摄像机配合不好的情况发生。

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给学生带来了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多元化信息,以此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在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增强。[3]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用多媒体信息与学生交流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其艺术性要求更高。以多媒体教学中广泛使用的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为例,众多教师在使用时,对色彩把握不好,版面设计凌乱,单幅画面信息容量太大,视频成像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中不明显,但对于要放到网上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来说,将会严重影响收视效果。这时制作人员从自身专业出发,往往可以给出教师一些合理的建议。

三、促进交流与沟通 达成共识

1.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环节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主讲教师多半都没有受过出镜的专业培训,也没有在镜头前表现的经历,所以不能按照主持人对语言的驾御能力来要求他们。他们在传统教学中得心应手,在镜头前未必能完全发挥常规课的教学水平及达到常规课的教学效果。[4]为了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控制好上课节奏,要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环节。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展开,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气氛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们的情绪又反馈给讲课教师,使得教师在讲课时忘记了紧张,可以有条不紊地讲下去,从而发挥出真实的教学水平。由于摆脱了紧张情绪,上课的节奏控制住了,面部表情更加自然,语言表述更加流畅,脱稿讲课成为可能。

2.教师形体语言塑造

教师形体语言塑造主要关注的是主讲教师的仪态、着装。端庄稳重的仪态,得体的着装,可以增强电视画面的视觉感染力,提升视觉效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仪态。1)发型合适,不要留头发遮住脸部的发型;2)精神饱满,站姿挺拔,避免佝胸、伸头等不雅形体动作;3)允许略施淡妆,但不宜佩戴饰物。教师的着装必须整洁,大方。并要注意服装的色彩要与个人肤色相协调,还要与授课环境和课程内容相协调。以视频成像技术角度来讲,服装忌黑白色,以浅灰,藏蓝,咖啡色或暖色(女教师)为佳设计,衣服颜色还要和背景颜色相协调。外套装与内衬衣的颜色须有反差,不要穿细条、细格或细碎花的衣服。

3.课前设计与策划

我们要着重强调教师与制作人员在课前的交流与沟通,做好课前的设计与策划。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制作人员对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没有教师那样透彻;对教师所授课程的专业不熟悉,对所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了解,这样容易导致制作时教学情境表现不足。二是授课教师对整个拍摄过程不了解,以为我只要上好了课,就能帮我拍好。殊不知制作过程是一个繁杂的技术工作,要靠团队的合作,更需要教师的配合杂志铺。所以,为了让制作人员尽快熟悉授课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和他们交流:1)告知整体设计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流程;2)明确使用了哪些教学形式和方法;3)多媒体教学如何展示。同时,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录像节目制作的要求,制作人员可以在制作前先做以下的工作:1)可以先让主讲教师看一些其他教师的视频教材,这些视频教材包括正面和反面的例子,让主讲教师对各类讲课状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对自己的讲课方式有所定位。还可将主讲教师自己讲课内容先拍摄片段(试拍),然后回放给他们看,从片中找出不足,帮助他们找到镜头前的感觉(镜头感);2)把制作流程介绍给教师,诸如现场准备用几台机拍摄,分别如何使用,后期的编辑如何处理等等;3)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比如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尽量避免口头禅;4)对教师的仪表和着装提一些建议;5)对多媒体的表现方式提出视频制作技术上的要求;6)对教学现场的学生提一些要求,比如注意力集中,站起发言时要站稳定再讲,发言时声音宏亮等。相信通过课前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和制作人员可以尽快地进入各自的工作状态,并且配合默契,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教学录像的质量。

4.多媒体教学中增强审美意识

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主讲教师无一例外地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多媒体软件,就其科学性、实用性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作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的视觉呈现,它的艺术性表现不够,缺乏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如果它在讲究科学性的同时还能追求视频中的美学效果,就可以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接受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因此我们提出在教师制作多媒体软件时,要增强审美意识。这里我们以教师们非常熟悉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工具Powerpoint为例,对色彩的理解展开讨论。色彩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的空间性的美,它之所以具有审美特性,是他能给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不同的门类和学科对色彩的感觉和倾向各有不同。画面中色块的大小、颜色的深浅,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教师对色彩的把握,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单一的颜色设计,其中还涉及到人的心理、情绪,甚至某种象征意义。Powerpoint的色彩设计要有整体的色调,背景模板与字的颜色要有反差对比,要注意色彩的冷暖搭配。对于不同的专业和授课内容,要有不同的色彩处理方式,比如文科类的课程,可以用橙、黄等暖色,来表现它的热烈、感性,对于理工科类的资源,可以用蓝、绿等冷色来表现它的冷静、理性。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可能不会顾及到色彩的诸多用途,但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和制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将多媒体软件的色彩处理恰当,给人以视觉享受。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是一项繁杂的技术工作,为了达到其“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增加可信度”的目的,除了重视制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还要特别强调制作中教师、学生、制作人员三方的配合,重视拍摄中三方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让身处两个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制作人员发挥出各自的专业水准,制作出能够充分展示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的教学录像精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2]刘运阁.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孟华,方翔.从精品课程录制谈PowerPoint 的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7-01

1.护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现状

我校对护理实习生、毕业生采取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护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如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中职护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及沟通交流能力,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是困扰我们每位护理教育者的问题。笔者经过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采用小组合作性学习,加强“院校合作”方式,培养符合医院实际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

下面以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教改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视频公开课为例加以说明。

2.课的设计

本节课是护理实训课,采用院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医院对接,培养符合医院实际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

采用小组合作性学习;在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护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场地有多媒体教室、资源共享咨询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

3.课的实施

3.1小组合作学习

3.1.1 学生分组

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每小组6名同学,挑选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生任组长。在进行小组人员分配的时候,教师应对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思维习惯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1]。

3.1.2 小组讨论

在多媒体教室。由临床护理教师给出学习任务:需要密闭式静脉输液的临床病例。护生接收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教科书、教辅资料、上网查询、咨询教师等方式收集资料,共同制定出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和护理计划。

3.1.3 小组合作练习

同学们带上修改好的操作流程和护理计划,进入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病房。以小组为单位,在输液手臂模型上进行操作技能练习。各小组成员轮流扮演患者、护士、旁观者角色,反复练习。主讲教师和助理教师、实训教师巡回指导,进行检查和纠错。

3.1.4 教学评价

通过练习后,请操作规范的小组同学进行操作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后进行点评。

各小组同学通过对比找到本组的不足,继续加强练习。

最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测评;各小组进行自评、他评。

3.2 院校合作

3.2.1 观摩学习

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操作流程的练习后,带领护生分批来到我校合作医院,涪陵区中医院。进入病房,观摩由临床教师在真实患者身上完成的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通过观摩学习,分析并找出学校模拟病房护理操作练习与临床真实护理操作的差距。

3.2.2 健康教育

观摩完毕,临床教师带领同学们进入不同病房,以小组为单位为静脉输液患者讲解输液的注意事项、处理输液故障;了解患者病情后,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为其进行简单的健康宣教。

3.2.3 评价

临床教师对护生的见习态度、与教师交流、与患者交流等表现进行评价;并让患者及家属对护生的知识、态度、沟通能力等进行评价。

4.教学效果

4.1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制定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和护理计划;在讨论过程中,每位成员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精华、学到知识。

4.2在模拟病房练习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别互换角色进行练习。通过扮演护士,了解护患沟通基本要素,初步学会与“患者”简单的沟通;通过扮演患者,体会患者的需要和想法,进一步了解作为一名护士应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

4.3护生到医院观摩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学习环境从学校的模拟病房转变成医院真实的病房,直接面对患者,使护生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帮助护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找到自己操作技能的不足以及沟通能力存在的差距。

5.小结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27-02

我国高等教育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的首要之举。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相对稳定规模,努力促进公平,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质量。当前,提高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探究;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上,改革“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指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为依据,在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从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适用范围等方面出发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分析

1.理论基础。①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数学教育领域。其认为:学习是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②参与理论。参与理论是由现代远程教育的新秀格雷格・柯瑟林于1998年针对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核心思想是:创建协作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③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然认知八种智能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只是其表现程度不同或组合方式不同。

2.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从当前教育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发挥优势,克服弊端,整合教学模式;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基础上,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紧密结合职业标准及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调研,涉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领域的岗位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实践中应紧密围绕职业能力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三、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活动过程均是开放的。这可以及时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学术动态和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并且对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问题,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不同看法中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登录网络课堂,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2.整合性原则。进行教学观、目标观和信息技术观等观念整合;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为个别化自主学习式、问题探究式、主题研究式、协作学习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资源的选择更能体现科学性和教育性,以便有效利用;在统一技术标准下,信息资源的描述和保存更为标准和规范,以便共享。

3.“双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信息资源的导航、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过程的解惑和学生活动的引导等方面;学生的主体活动则体现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创作和主题研究等方面。

4.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应用于在线讨论、网上论坛、在线作业、答疑信箱等师生互动模块上;要建立多种互动机制,既有同步互动(如教学实况直播、BBS、在线讨论等),又有异步交流(如教学论坛等);既有人―机互动,又有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辅导答疑要及时,在线作业既要及时评价又要有效果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尽可能客观、正确的评估。

四、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共享资源。教师将整个学期的研究主题和每次课程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都提前在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内学习。

2.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内教学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和思考时间。课堂上简单易懂的内容,适当减少讲授时间,多引入案例讨论来理解和消化。主要形式体现为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案例课程,由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提出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为了保障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将课上讨论纳入平时考核,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3.课内教学模式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以教师引导、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讲授章节灵活采用案例分析、座谈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还可采用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模拟操作、模拟软件应用等形式完成学习内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可采用课外研究小组组织形式,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包括登录网络模拟平台建立虚拟企业模拟实训、网上查询资料、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论坛等。

4.由学习教材向学习学科转变。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习教材外,推荐学生阅读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相关书籍,期刊与其他前沿资料及网络共享资源;课后安排与本次课程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章节内容独立搜集资料和独立分析,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教学新模式,建立一支符合新世纪要求的、熟悉网络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nursing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 on negative emo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patients with glioma. Methods 96 patients with glioma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ostoperative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further given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9.2% in the control group(χ2=9.365, P

[Key words] Postoperative nursing care;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 Glioma; Quality of life

脑胶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此病病程较短、肿瘤生长较快,治疗后的复发率、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治疗脑胶质瘤主要方法。然而手术切除后患者容易合并并发症,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相关研究表明[3],术后加强护理干预有益于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术后护理联合心理沟通干预是否对脑胶质瘤患者的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目前相关资料较少。为探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实施护理联合心理沟通干预对患者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选择2011 年2月~2015 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96例进行分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2月~2015 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96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纳入标准:(1)经头颅B 超、MRI 检查、病理学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4],且使用手术切除术治疗者;(2)预计生存期大于6个月者;(3)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接受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颅内血肿、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5];(2)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观察组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43~73 岁,平均(63.5±2.6)岁;病灶分布:额叶18 例,枕叶16例,项叶10 例,颞叶4例;肿瘤类型:星形?胞瘤30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0例,少突星形细胞瘤5 例,室管膜瘤3 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30例,初中及以下18 例。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3例;年龄44~72岁,平均(63.1±2.2)岁;病灶分布:额叶19 例,枕叶15例,项叶9例,颞叶5例;肿瘤类型:星形细胞瘤29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1例,少突星形细胞瘤6 例,室管膜瘤2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9例,初中及以下1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措施:①医护人员科学分组,根据医院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将医生与护理人员给予分组,一组护理人员固定与一组医生进行对应,同时固定为一组患者负责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②医生与护理人员进行联合查房,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及医护需求,并及时向医师汇报,遵照医嘱及患者具体病情科学制定护理措施[6];③加强对患者进行术后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知识以及康复训练知识;④由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后用药、用药注意事项及饮食禁忌等实施联合指导,要针对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颅内出血、高热等一些不良反应给予防范;⑤医护小组相关成员应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给予随访,并做好记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沟通干预:①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后需要长期化疗,容易诱发患者产生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 , 而负面情绪又会恶化为自杀倾向。为此,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加强沟通,熟悉及掌握患者文化层次、平时兴趣爱好等情况,在每天晚间7∶00~8∶00对患者实施心理辅导,与患者积极沟通。对患者进行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运用关爱语气与患者沟通交谈,让患者得到良好的心理安慰,化悲观心理为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勇气;②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内心的焦虑、烦躁、抑郁等不同的负面情绪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告知患者脑胶质瘤并非是绝症,同时运用恶性肿瘤治愈的典型案例作为向导,鼓励患者向其学习,引导患者每日保持良好的心情,消除各种负面情绪;③提供信息支持:可针对患者在治疗、护理及康复等方面的信息需求,提供一定的信息沟通及支持,必要时可给患者提供书籍及健康手册供其阅读,以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知识;④认知行为疗法: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放松的方式,如适当的户外活动、唱歌、播放轻松的音乐、腹式呼吸训练等[7]。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VAS评分、焦虑心理SAS 及抑郁心理SDS评分、生活质量情况、护理满意度。

1.4 评价标准

1.4.1 干预后不良反应的评价 对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观察及记录。

1.4.2 干预后疼痛程度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给予评分,将术后疼痛运用一线段表示,并将此线分为10 段,0 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极度疼痛[8]。

1.4.3 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评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态给予评估。SAS量表主要评价患者的心理感受及躯体症状,分成1~4级评定,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AS总分,总分超过 40 分说明有焦虑,分值越大,提示焦虑程度越重;抑郁自评量表(SDS):除测试内容与SAS不同,项目及评定依据与SAS 基本相同,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DS总分,SDS总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标准总分为53分,总分越高,抑郁情绪越严重[9]。

1.4.4 生活质量评价 根据欧洲癌症治疗观察组织设计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该表包含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功能3个方面,得分越高,反映生活质量就越高[10]。

1.4.5 护理满意度评价 采用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实施评价,分成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服务态度、病房环境等内容,总分为100分,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设定检测水准α=0.05。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不良反应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5,P

2.2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轻度疼痛率为45.8%,对照组轻度疼痛率为31.3%,且观察组干预后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4、8.467、11.472,P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 和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72、7.625、6.857、6.043,P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1,P

3 讨论

篇5

    一、凡经市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开办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核定有开展招工、招聘洽谈业务的)租用社会公共场所、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组织举办大中型招工招聘交流洽谈活动、通过新闻媒介招工招聘交流洽谈会广告信息的,必须经市劳动局审核批准。

    二、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到市劳动局办理举办招工招聘交流洽谈会和招工招聘交流洽谈会广告信息审批手续时,须持以下证件和材料:

    1、《北京市职业介绍许可证》副本;

    2、举办招工招聘交流洽谈会的报告;

    3、招工招聘交流洽谈会广告(一式二份);

    4、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介绍信和办事人员身份证。

    三、各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向社会的举办招工招聘交流洽谈会广告信息,经市劳动局核准并加盖“北京市劳动局招工招聘交流洽谈会广告审核专用章”后,方可通过新闻媒介。

篇6

作者:刘召山1,李焕荣1,张均燕2(1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2福州大学,福建福州)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在我国导师制最早应用于本科教育。1991年我国正式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快速。2009年起,我国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之若干意见》中提出“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要求,以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积极探索培养模式改革,双导师制在我国逐渐推广,有力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双导师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及定位要求

mba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结合,在培养上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目标人群定位为高层次管理人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贴近企业,契合多元化市场环境,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

(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诉求

基于培养目标实践性的需要,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和培养过程中的授课、实习实践、论文撰写等环节需要结合管理实践。而校内导师更多以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学术素养的师资构成,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来自企业的管理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介入,进行联合培养。

(三)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大多数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在学习需求上,不仅关注系统的理论学习,还需要寻找解决他们在实际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校外导师的参与。

二双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双导师制实施初期,抽样调查的14所全国重点高校主要以单一导师制为主,实施双导师制的院校比例为29.10%。2013年以后,双导师制在全国232个MBA培养单位中普遍展开。双导师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培养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协同培养理念亟待更新

高校校内导师队伍主要在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他们更多以传统的重学术、轻实践的理念为主,在授课、实践和论文指导上与校外导师的实践性理念结合不强。大多数高校以校内导师培养为主,没有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协同培养的作用,缺乏协同培育理念。

(二)沟通交流机制不畅

在双导师协同交流上,未形成科学系统的交流机制,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渠道没有完全打开。双导师在象牙塔和社会之间身份没有完全打破,双方的互动性不够。特别是在校内导师所带的学生存在多个校外导师交叉的情况下,校内导师匹配不同的校外导师指导不同的学生,在具体的协同培养交流上,增加了难度。

(三)校外导师的积极性相对低

在双导师制度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条件下,校外导师以兼职受聘形式承担高校工商管理硕士实践指导职责。对于校外导师而言,由于本单位工作约束、合作高校在职责和时间要求、学生具有多元需求、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等阻碍,在课程、实践与论文的指导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容易错位和异化,造成校外导师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四)协同培养模式流于形式

双导师培养模式是一个高校-企业-学生与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之间建立的纽带,涉及多方参与。在实施过程中,任何一方的不作为势必造成协同培养机制无法形成闭环。在实际的运行中,有些环节不能完全落地实处,主要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难以参与到部分环节,易形成挂名的形式主义。

三双导师制建设策略

(一)树立双向协同培养理念

在其培养理念上,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授课、论文指导、实习实践和项目研究指导等,了解企业和学生需求。校外导师通过参与培养环节,将企业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系统的将理论成果与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助推高校人才的培育,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端人才。

(二)构建多元化沟通机制

1.合作单位定期开展交流

高校应定期与企业合作单位共建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协议,定期在培养方案的设计、具体课程的授课计划、学生论文指导、实习实践事宜上建立官方交流机制,依托单位间的交流,对所联合培养方面的问题建立长效交流机制。

2.双导师间进行不定期交流

指导同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可以进行不定期交流,对共同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指导。构建交流平台促进校内外导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学生为纽带开展活动

针对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交叉培养的学生,通过以学生为纽带,开展学术沙龙、专题讲座、校内外导师见面会等活动,以灵活的形式就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校内外导师与学生可以自由构建QQ交流群、微信群等。通过信息技术达到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交流,解决双导师培养因时空限制不能方便及时交流的问题。

(三)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

1.明确校内外导师职责

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度,通过培养单位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建研究生示范基地的形式,构建教师共同体,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以及在指导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上的各自职责,建立科学的聘任制度。通过对校内外导师的各自职责分工,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责、权、利,理顺机制,契合校内外导师及学生的需求,鼓励校外导师积极参与。

2.健全激励机制

对校外导师的荣誉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得报酬权等做出明确规定,加强协同。通过专业学位副教授职称,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可以取得专业学位导师资格,激励校外导师积极参与到高校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在理顺制度及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健全奖惩机制,沉淀适合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授予荣誉称号等,调动其积极性。

篇7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2

自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以来,中国内地报业的集团化经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之而来也面临越来越多管理难题,如何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是摆在报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给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报业面对严峻的形势,为扭转这一局势,不少报业集团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加快推进从传统报业集团到全媒体集团的转变,新的战略转型,也需要有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支撑。

谈到报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前的研究者往往更多是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个具体模块,而忽略了企业的沟通机制,尤其是内部沟通机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报业内部沟通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及内部沟通机制的提升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企业内部沟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门沟通的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讲,沟通就是管理的本质。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企业的沟通分为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内部沟通是企业提高效率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以强有力的企业内部沟通网络及时、准确、精要地将企业的目标及由此产生的具体措施与员工分享,以获得他们的理解、认可与支持。而作为企业管理核心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直接以一刻也离不开沟通的人为管理对象,可以说沟通尤其是企业内部沟通状况,直接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败,也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沟通的功能从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交流、协调、激励、控制等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交流功能

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将能有效地整合情感要素,充分尊重员工的感情需求,使员工能够达成精神层面的充分交流,以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的位置和心态的位置,从而在员工内心深处激发起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创造一种良好、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而这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协调功能

良好的内部沟通有助于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首先,通过有效的沟通,人力资源参与组织战略的形成。其次,有效沟通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再次良好沟通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

3.激励功能

沟通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非薪酬激励。良好的内部沟通,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有着较高的员工参与度,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人才流失。此外沟通还是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管理工具,它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结果的运用。可以说绩效管理就是上下级间就绩效目标的设定及实现而进行的持续不断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

4.控制功能

内部沟通是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信息流通的重要手段。通过申诉、举报等方式,企业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形成一种无形的机制,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实现内部控制功能。员工有了发表自己意见的正式途径,也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

二、企业内部沟通的种类和形式

企业内部沟通根据传播的方向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根据传播媒介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从沟通的有效性上分,沟通可以分为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从管理角度分,沟通可分为战略型沟通和战术型沟通;从沟通的广泛性上分,沟通可以分为个人沟通和群体沟通等。

目前企业内部沟通常见的形式有:

1.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交流是最常见的沟通交流方式,上下级之间布置、报告工作,同事之间沟通协调问题,经常都采用这种方式。

2.电话。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借助电话这一传播工具进行的有声交流方式

3.会议。定期不定期的举行会议是内部沟通的重要方式。

4.文件。公司下发有关文件是典型的下行沟通。对于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或者需要员工共同遵守的文件,必须与员工进行彻底沟通,确保执行到位。

5.业务报告。报告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上形成文字的,都属上行沟通,一般需要批复或口头上给予反馈,从而形成上下信息交流上的互动。

6.内部报刊。很多企业都通过办内部报刊来增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7.举办各种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各种劳动竞赛、讲座、专题培训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与员工及同事之间的沟通。

8.内部办公系统、电子论坛、即时通讯系统。这些电子交流平台在方便办公的同时,也使内部沟通和员工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节约了沟通成本。

除了上述形式的沟通之外,对于非语言沟通也应引起我们重视,比如面对面交流时的双方的穿着、举止及其相关礼仪也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过程的效果。此外,员工对办公环境、工作气氛的感受,其实也是一种沟通。

三、报业内部沟通机制提升的对策及思路

我国报业作为一门行业和产业,具有其特殊性。它脱胎于事业单位体制,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内部经营体制的改革,如自办发行、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等。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标志着中国报业进入集团化经营时代。随着报业集团化经营的发展,通过自主发展和兼并重组等方式,报业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增多,容易造成内部条块分割严重,内部沟通不畅,交易成本上升。为有效提升内部沟通,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沟通标准

任何的沟通只有在有了标准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衡量任何沟通活动的意义,都会最终追溯到企业的战略和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介形态的不断出现和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发展迅猛,传统报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很多单位薪酬待遇相对下降,导致员工的士气受到打击,容易产生一些消极和低落情绪,优秀人才流失现象加剧。在此情况下,通过令员工聚焦于集团的目标,集团可以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目标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必须首先要构建好自身的业绩管理体系,通过设置明确、科学的业绩目标,用以指导企业行为,包括沟通行为。

2.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如果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中间层次太多,那么,信息从最高决策传递到下属单位不仅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影响信息的及时性和沟通效率。有的学者统计,如果一个信息在高层管理者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到了信息的接受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的正确性。为此需要加大力度,对报业内部行政、采编及经营单位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尽可能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从而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减少沟通壁垒和障碍。

3.强化内部培训

强化培训是为了在企业的内部构建一种统一的沟通风格和行为模式,减少因沟通形式不一而造成的摩擦。通过培训可以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固定下来,形成大家一说出口就能被理解的企业话语。参照GE等跨国企业的做法,目前国内的华为、腾讯等公司,都组建了企业大学或学院,负责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一方面让企业管理人员学习必要的管理技能、业务技能、沟通技能等;另一方面也统一了大家的意识和管理理念,为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与执行奠定良好基础。

4.健全内部沟通渠道,完善反馈机制

尤其要重视网络等新的传播手段和沟通渠道的作用。此外一些以前不受重视的非正式沟通,如今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比如现在所流行的柔性沟通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沟通活动,更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企业还应注重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使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达到平衡。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从新员工进入公司到被任用、从员工成长到期间的异动、乃至离职,沟通可以随着员工的系列变迁过程细分为“入职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调岗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八个方面,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员工成长沟通管理体系,以改善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公司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5.积极应对员工队伍多元化带来的影响

在报业转型过程中,人才的需求结构与原有业务格局和人才结构反差较大,原本不受重视的经营管理、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审计、法律等人才需求空前旺盛,但这些人才恰恰是集团短缺的人才。为了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员工队伍所产生的能量,包括年龄、性格、国籍、、文化背景等,员工队伍的非同质性程序越来越高,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而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更加注重培养与这些多元化背景的员工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多元化员工队伍的能量,进而提升集团在外部的形象和声誉,在留住人才的同时,也吸引外部更多的人才。

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10-01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联合国《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展望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该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学生教学信息员为学生提供并加强与学校、教师的联系,使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成为可能。学生信息员参与教学管理,在学习之余,花费大量时间参与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管理部门的压力,延伸了管理部门的触觉,弥补了管理的某些缺陷,也为学生信息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而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是,有些学生(包括少数信息员)刚接触教学管理工作,不熟悉一些工作内容,觉得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教师、管理部门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还不是很了解,表现为有抵触情绪。为了缓解这种现状,鼓励和吸收更多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发挥教学信息员的作用,必须确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很多高校制定了相关制度或办法,但未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参与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应有的作用。随着高校扩招及教育的发展,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压力大幅度增加,因此教师层、管理层和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沟通急剧减少,从而出现很多教育上的问题。我们急切需要构建一个教学相长、交流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及时、准确的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除了讲座、报告、示范课、座谈以及竞赛这样的交流平台,也可以利于网络创建QQ群和手机飞信甚至论坛,还可以组织对比讲堂(两人各20分钟讲授之后,专家、同行、学生公开讨论)、郊游或其它活动等多种形式建立交流、重在互动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宣传信息员队伍、团结协作、展现自身、锻炼能力、发现不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这个平台组建教学团队。通过师生间的交流,首先可以增加理解、培养师生情谊,其次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授课对象的现状和需求,再者也能让学生理解教师辛勤劳动的付出与教师教学的一些状况;教师间的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取长补短,逐步实现医学教育内容的整合;督导专家与教师间的交流也非常必要,督导专家将从教育理论高度去指导教师的教学,从专家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去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等。

我院招聘教学信息员已有6年时间,建立了一支传帮带、乐于奉献、积极参与教学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因教务处质量管理监控科除了负责教学信息员的工作还有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教学竞赛等工作,无法将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加上科室成员的流动性,所以教学信息员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非常必要通过队伍建设和平台的建立,将教学信息员的工作制度化、常规化、科学化,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一些青年教师热衷于教学,希望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实现资源共享、团结互助、共同提高,但苦于无人组织;我院绩效考核正紧锣密鼓的进行,触动了教师们关注专家考评和学生评教;这样的大好形式利于我们组建教师教学信息员队伍,利于我们建立师生间、督导专家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平台,从而促使教师主动参与交流沟通,既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又能让教师们发现自身不足,形成及时、有效的良性信息反馈,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篇9

一、当今组织的新特征

1、变革速度加快

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科技进步的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并将会继续这一趋势。科技的迅猛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拓展了科技疆界和组织范围,更最终影响和改变了组织变革,使组织之间、组织与外界之间的互联性不断增强,由此加快了组织的变革,加快了知识的产生,为创新带来更为有力的组织氛围,而这一切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2、互联性增强

当今组织不仅在速度上受到科技变革的深刻影响,科技创新和组织互联性的增强,也使组织参与者的多样性不断加强。当今的组织不仅凸显了在地理上的扩张和多个利益攸关方影响的扩大,而且更有一个趋势:权力的扩散。正如整个世界的形势一样,由于正在发生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实力转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曾占据优势的西方价值观越来越与东方价值观相适应。这使得整个世界的权力在呈现不断扩散的趋势。在经济和组织领域也是如此。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和不断拓展,使得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不但增加了组织之间、组织与外界之间的互联性,而且使得单个组织的影响力不断下降,组织自身的权力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扁平化趋势。

3、多样性

当然,由于地域和组织的互联性不断增强,范围得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多样性世界的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发现组织缺乏共享的价值观,特别是在种族、宗教和其他紧张局势加剧时尤为如此。对于人性的本质、道德理性与道德直接的关系以及现代制度的支撑作用等问题缺乏共有的认识,很可能会激化价值观与道德理念领域的冲突,使得现实中创建共享的价值理念更为困难。这些因素促使组织在观念与价值观等更为深层的领域更加多样性,而不是仅仅组织形式与组织结构等表面的多样性,组织观念与精神内涵的多样性成为组织多样性的根本。

4、脆弱性

所有的这些不断加速发展的潮流——速度、互联性、多样性——正在催生组织的全新形式,使得组织更加复杂化。在当今的组织里,关键的挑战是如何把握组织的复杂性。当然,整个系统越复杂,系统发生故障的危险就越大。如果审视当今组织的管理系统,就会发现当今组织系统的脆弱。由于系统互联性的增强,由于组织和外界事态发展的连带效应的增强,任何一个微小的事件都会给整个组织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特别是,速度、互联性和多样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无论组织系统表面的特定要素是否得到修复,一旦出现爆发点,整个组织系统就会崩溃。

二、组织观念冲突的来源

1、多元化与多样性

科技进步使得知识成指数式增长,使得世界上各区域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使组织之间、组织与外界之间的互联性不断增强。科技突飞猛进本身也拓展了科技疆界和组织范围,使得新知识和新潮流的传播和扩散变得更加容易和迅速,也为各种创新和思想的产生营造了土壤,也加快了更替的速度,由此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丰富了人们的知识,使得思想和文化更加多元化,人员构成更加多样化,同时变化的速度更加快,这些都最终影响和改变了组织变革和发展,使得组织员工的观念冲突变得越来越普遍,并对组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元化的加剧,特别是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思想空前开放,各种文化思潮与观念的传播和扩散更为普遍;加上多样性不断丰富,不但组织环境变得复杂化,组织内部员工也变得丰富化,这一方面带来创新的组织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组织观念冲突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成为组织观念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使当前的组织员工观念冲突的问题表现出更为频繁和加剧的趋势。

2、利益认知的差别

组织的许多问题都和组织利益必不可分,组织员工的观念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此有较大的关联。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组织也意味着价值观的复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共享价值观的缺乏便会导致组织员工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特别是面对重大的组织变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以及组织员工利益分割等和价值观涉及较为密切的问题时,组织员工的价值观念的冲突表现的尤为剧烈,并由此传播和扩散到其他方面的观念冲突,给组织带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使得组织的冲突加剧。

3、快速变化的冲击

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变革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由于人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速度不同,造成了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形成巨大的差别,从而导致组织员工的观念冲突。

另外,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层出不穷,事物的更新和新事物的出现更为频繁,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过去的经验千差万别,看法也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造成观点的不一致,甚至观念的冲突。差异性和变化速度的加剧是形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4、逻辑基础的差异

逻辑是人们进行推理和思考问题的基础,在不同的逻辑框架下,具有完全不同的推理过程和思考思路。但不同群体的人具有不一样的逻辑基础。犹如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逻辑,西方人也有西方人的逻辑,用中国人的逻辑解释西方人的行为,或西方人的逻辑解释中国人的行为,皆有不通。其原因在于他们的逻辑构架不同,逻辑思路不同,逻辑元素不同,推导同样的问题,结论也难以相同。就像商人的逻辑在于金钱性的利益,政治家的逻辑在于权力的得失,而音乐家的逻辑在于音符,画家的逻辑在于色彩等等。这些构成不同观念相互冲突的逻辑基础。

由于当前组织员工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科技变革的瞬息万变,使得组织疆域不断拓展,组织范围得以迅速扩大。现在的组织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由于组织系统内不同群体员工之间的逻辑基础存在诸多差异,由此导致的组织员工观念冲突也逐渐增加。

5、组织交流的滞后

组织观念冲突化解的根本途径在于组织的充分交流,从而使得组织员工在某些具有严重分歧的方面达成一致,或取得谅解性的合作。当前许多组织对于组织内员工的观念冲突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于组织员工观念冲突的化解更是缺乏应有的意识,使得组织内的交流机制十分不完善,组织员工的交流较少。这一方面未能解决现有的观念冲突,另一方面随着观念冲突的累积,组织未来的员工观念冲突必将进一步加剧。

三、构建和谐的组织团队合作机制

解决现代组织变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观念冲突的问题,进而建立和谐的团队合作机制,其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认识到当前科技变革所带来的组织生存环境的蜕变,进而为化解组织观念冲突对团队合作带来的挑战铺平道路。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和谐的组织团队合作机制,适应组织的变革和发展,并赢得未来竞争。

1、构建多元文化组织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组织必须承认这一事实,并接受和适应这一事实。科技带来的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拓展了整个世界的疆域和人们的认知范围,使得各种新事物、新文化以及新的时尚和潮流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信仰的人们汇聚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如此。

当今组织为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求,必须雇佣来自全球的优秀员工,为组织所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员工之间存在观念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为化解组织观念冲突,构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组织文化势在必行。犹如美国社会一样,多元性的组织文化必须具有包容性,允许不同文化的存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发掘不同文化结合所蕴藏的创造力,并加以利用,为组织带来革新,推动组织的跨越式发展。

2、创建冲突协调机制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组织的疆域和范围得以大幅扩展,组织的互联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加强,导致组织不断增加的脆弱性和观念冲突的普遍性。组织员工观念冲突的化解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而组织员工观念冲突化解的关键在于创建全面的组织冲突协调机制,让组织员工的观念冲突在协调机制的框架内得以解决,消除其不良影响的扩散。

冲突协调机制的关键在于一套完整的问题解决机制,以及定期和全面的组织员工交流机制,它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促进各种观念的交流融合,并在不同观念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增加组织的创造力,开拓组织发展的新思路,形成组织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带来组织发展的新气象。

3、加强组织内外交流

组织员工观念冲突来源于不同观念的立足点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观点和分歧。化解组织员工观念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组织内外的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是达成共识和谅解的根本途径。

一方面,组织要加强内部员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流,组织员工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开放对于他们理解和接受新的观念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也要加强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与沟通加强彼此的了解,促成可能的谅解和合作。因而,组织必须建立可行的内外交流和沟通机制,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提高组织员工的思想开放程度与新思想理解能力,使得组织内部的观念冲突消失于无形之中。

4、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事实上,很多问题冲突的来源是利益的问题。组织观念冲突虽和组织利益的问题相关度不高,但通过合理的组织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组织观念冲突,为组织改进赢得时间和机会。

组织利益的分配的着眼点必须在于公平性与合理性。员工工资与福利待遇必须和他们的绩效和贡献机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内形成和谐竞争的氛围,而不是恶性的冲突。同时,组织员工的利益分配要增加员工的参与度,让群众对于利益分配有一定的发言权,在此基础上各方协调的、长远的利益分配机制,着眼于组织的整体发展和组织员工的长期利益。

5、建立虚拟组织团队

由于现实交流与沟通存在诸多的不便和条件性的限制,特别是在虚拟经济和网络办公迅速发展和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的情况下,组织员工主体性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不断减少,以及组织员工的分布区域范围大幅扩大,现实工作环境与组织关系的不断复杂化,使得组织员工之间的现实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虚拟组织团队是网络经济背景下开展合作的组织创新形式。一般通过构建专用的网络平台进行成员间的交流和协作。构建虚拟化的组织团队有利于利用现有的科技增加组织员工交流与沟通的渠道,提高交流和沟通的效率,跨越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使跨地域交流和即时交流成为现实。同时,虚拟组织团队交流能够消除不同员工在现实交流中的顾忌和紧张情绪,使交流和沟通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也更加真实客观。对于团队合作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10

今年8月份,该联社在内网建立了“沟通零距离”信息交流平台,作为员工畅所欲言、表达诉求、建言献策的“绿色快速通道”。设专职人员负责接收建议、意见和咨询,集中汇总,由市联社主要领导签署意见后,转由各部室予以解答和落实,并将落实结果在市联社内网“沟通零距离”栏目中刊登,建立起了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的内部循环运转机制。

该平台坚持鼓励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优化了系统内部舆论环境,受到了广大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的积极响应。平台开通仅2个月,就收到员工来信200余封。同时,“沟通零距离”督办问题的及时有效反馈,初步解决了农信业务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为平台整体协调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沟通面对面,主题沙龙初探索

近日,第一期“沟通零距离”主题沙龙在昌乐和高密举办,来自各行社的近100名优秀大学生员工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交流。围绕本期沙龙活动的主题,大家或结合当前国家政策、经济热点就农信的市场定位畅谈自己的认识;或结合具体工作对企业柜面服务追求、服务理念等提出建议和应对策略;或针对企业精神、人事管理理念等提出独到见解,活动气氛热烈。参加沙龙活动的员工纷纷表示在思想的碰撞中,开阔了思维,升华了认识,在百家争鸣中实现了自我的提升。

本次沙龙活动的成功举行,是市联社对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的又一个崭新探索,搭建起市联社领导与辖内员工直接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助于增强全员干事创业的信心和职业归属感,不断强化员工主人翁意识;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鼓励带动广大员工积极进言献策,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责任感的途径;打造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农信“智囊团队”,实现了群策群力,用集体的智慧完善了企业管理,为农信的发展注入持久耐力。

三、上下联动,长效机制作保障

篇11

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接机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选定定向培养合作医院(中国总医院北京301医院肝胆外科),提供专业知识支持,并选定护理专业2013级北京301定向班的学生50人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

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者二维码:申请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用户名和账号,微信头像图标及形成专用的二维码。

研究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完成“自动回复、用户提问解答、管理人员定期推出”。

后台资料准备: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健康宣教知识、交流沟通技巧、激发人们积极向上,以良好心态应对疾病的文章等。

校院合作,人才共育: 护理专业学生和定向医院护理人员经行互动学习,提前了解医院的文化,掌握临床信息,建立教育与高校合作,跨区域的交流平台,建立“院-校-信息”对接的新型教育模式。学生与临床一线专业人员沟通,答疑解答数据库,定期补充推出新内容等。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对接机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实施的方法

微信管理员可通过后台将制作后的信息进行分类后推出。在微信公众平台后台设置自动回复选项,可以自动回复一些常见的查询和问题。同时定向班的学生与定向医院临床一线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一对一沟通答疑,实时进行互式教学(交流内容前台看不到)。同时专业人员不断补充最新临床内容,由管理员定期推出。

根据评价规则和背景统计学生每天上网互动和互动学习结果的频率对学生使用情况的评估,以及评分,判断学生的学习,平均每天少于一次便认为是不合格。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对接机制在医学高等教育实施后的成效

1.提升在校老师的临床知识,便于心的临床知识运用于课堂,使课堂生动有趣

近年来我校经常外派老师去全国各大医院进修学习,但临床知识更新太快,往往会造成学校落后于临床,这对于医学教育非常不利,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对接机制建立了一个院校合作的机会,临床老师可把医院的最新知识于微信平台,利于一线老师接受新的临床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课堂。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