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基本理论基础

中医基本理论基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3 08:22: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基本理论基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医基本理论基础

篇1

“高深学问”贯穿于《高等教育哲学》一书的始终,并围绕“高深学问”形成一种严密的逻辑体系。布鲁贝克立足于“高深学问”这一基点,提出:“在二十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强调认识论的人趋向于把“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然而,这种对知识的探究不仅是闲逸的好奇了,只有越来越精确地知识验证才能使人们得到满足。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不仅要求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且要尽量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真理能够站得住脚的标准是它的客观性或独立性、学术的客观性或独立性来自于德国大学所称的价值自由,教授们依据这一原则力求得出“不受价值影响”的结论,尽力排除所有的感彩[1]。强调政治论的人则认为探求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即政治论哲学强调“政治目标”和“为国家服务”,这两种哲学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冲突不断,或此消彼长或“并驾齐驱”[2]。

尽管这两种教育哲学观在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上大相径庭,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忽视高等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作用,远离了教育最根本的对象――人,尤其是人的精神价值和道德领域。这不可避免地淡化了长远的责任意识。这种对人的忽视,并不是说高等教育完全不重视人,而是说它所重视的是“经济人”、“政治人”,却不是“完整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要超越社会现实文化,为现代化进行价值定向,根本的还是取决于高等教育能否超越自身,追寻被工具理性文化所遮蔽的本质和本体价值,使高等教育真正是属于人的教育,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完美的人的教育[3]。

高等教育何以存在?人是生命存在物,但人的生命存在和动物的生命存在是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4]“人是一种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体。”人的价值生命的获得,不能通过基因遗传,而是通过社会遗传、文化遗传。而社会、文化的遗传是由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来完成的。康德在其著作《论教育》中写道:“动物终身为本能所支配,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而人因为教育而成为人,发展人,人的目的是‘做人’。”人的这种生命特性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有一定思想,并已形成一定价值观的人,高等教育给予他们的将是一种和他们未来生活一体的、内在的东西,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对生命的一种更高程度和层次的提高,是生命的一种升华,是获得超自然价值生命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形式。所以,高等教育的几点只在于生命本身,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高等教育的“家”。高等教育当以人的生命为基点来展开,任何偏离这个基点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或是多教育的异化。

高等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发生,离开了生命及其活动,就没有了教育。人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体现自己的生命,完善自己的生命。因此,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理解生命的内涵,尊重生命的逻辑,倾听生命的律动,不断地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增大生命的价值,创造新的精神生命。高等教育关注的就是人的这种自我创生的超越性发展,是以人的生命存在的“应然”为理由的不断超越的过程,是生命自组织的过程。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高等教育从各个方面充分印证和展示了人的生命特性。所以,只有把追求自由、幸福、公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才是高等教育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5]。

理解高等教育,不能离开生命,不能离开人。高等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立足于人生命的视角,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人的生命特性和教育的关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存在基础[6]。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存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存在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学生在教育的帮助指导下自由、有选择、负责任地成为自由的人,以实现自我。其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波尔诺夫、尼采、萨特等。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存在时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下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西方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传统,不少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家也精辟地阐发过大学教育的人文理念。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既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又服务于人的生命存在,生命存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属。因此,教育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核心。教育的本体是人的生命存在。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从后者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中西方早期的教育并无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之分,教育的目的也包括了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也是为了人生命的存在,这种生命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和谐发展。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这种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高等教育本体论探究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是一种哲学的表达。它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因而注重实现人生的人本论哲学史高等教育哲学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高等教育哲学的人本论思想并没有因为政治论或认识论的彰显而湮灭。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仍然深刻地影响到西方高等教育的实践。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的教育,到纽曼的自由教育观,再到《耶鲁报告》的自由教育思想,都闪耀着人本论的光辉。从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十至六十年代、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中后期这三次通识教育运动来看,人本论思想对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美国,“大学本科的教育则始终相信应该以培养具有广阔的文化意识与修养的人才为目的”。尽管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存在着不同之处,通识教育的发展更加起伏曲折,但是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二十世纪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主题。因此,忽视人本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对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有很大局限性的[6]。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关怀和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探索高深学问、促进政治文明、提高经济效益的高等教育功能。这就意味着必须自觉地重新思考和认识高顿成教育价值观上可能有的偏颇和片面化,平衡地看待经济成就、民主和公民意识、生活的自主豁达等重要的人生目标,力求使自己平衡全面地获得所有这些人生意义的取向。因此,现代高等教育哲学应“以人为本”,即不仅要始终关注当代大学生当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且要关注其未来发展潜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人文见长”,亦即培养的学生,既要有谋生技能,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总之,哲学为学,现实为实,哲学与现实总存在差距,教育则是解决二者难题的方法。只有当魅力的教育与智慧的人结合时,教育才会更具魅力,人才会更加智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是将人具体地塑造成某种工具,而是使人成为存在的人、不断发展和超越的人。高等教育要引导人走出自我中心和欲望的藩篱,将他们的兴趣引向更宽广的社会、生活和创造的领域。因此,高等教育哲学应“以人为本”[8]。

参考文献:

[1]姜国钧.《高等教育哲学》镜诠[J].大学教育科学,2009,(06).

[2]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李仙飞.再论高等教育哲学以何为本――基于高等教育哲学“内在紧张”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8,(0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2

1 我国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1.1内部学习主体普遍缺乏阅读兴趣

中职生由于在英语基础应对上长期处于薄弱节点位置,词汇量与特定语法掌握不够扎实,使得综合阅读流程中承受百般限制,透过起初阅读次数减少过渡到恐惧阅读反应,并且情况危机局势势必愈演愈烈。课堂之中消极学习气氛凝重,精读方法根本毫无用处。例如:实际阅读环节中,中职生不可进行连贯性阅读,注意力便自然集中在单个词汇的猜测工夫上,整体理解速度与质量都相应降低。后期研究结果证明,一旦说某篇文章陌生词汇量达到5%以上时,中职生阅读效果必然受到制约。

1.2教师教学手段不够科学

大部分中职英语教师对学生基础阅读能力判断上不够上心,涉及课堂中的和谐交流气氛与积极渗透情境根本不曾顾及,学生后期阅读能力又怎可悄然上升。教师本身就已经士气大减,对于课堂教学方案创新设计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这部分学习群体毫无现实理解与判断能力。必要语法知识尽管在中学阶段都有接触,但大部分中职生仍旧遗留模糊认知隐患,尤其在长句之中层析关联分解不清,中心含义也就无法做到实质性跟进。英语的句子是按照特定语法规则组建的,要真正读懂文章,就必须结合语法结构进行系统认证,理清谓语、修饰语搭配样式,句子理解程度便自然收到良好绩效。但是目前教师往往焦急于学生不堪入目的基础语法应用能力,使得课堂讲解节奏不断加快。要知道,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借助主观适应心态加以兴趣感知,其间特殊情境创造工作不可获取。目前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应用迹象广布,教师应该联合既定资源进行有机整编,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实践训练活动,例如播放英语会话视频等,令学生感知其中趣味性,主动探索语法结构搭配要诀。这样持之以恒,对于语句主干节点以及特殊语法应用技巧便产生全新界定概念,后期阅读题目解答质量便也提升不少。

2 人本主义对于中职英语阅读教学流程的启示

截止至今,我国在中职英语阅读学习研究工作上一直处于被动境地,学习主体情感在此期间遭受全面搁置,特定情境设置进度便也停滞不前。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深切掌握各类衔接要点,学习者阶段回应情况必须得到有效掌控。人本主义理论内涵架构形态丰富,中职教学工作由此获得全面启示。面对着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现象,国家对中职教育工作重视力度逐渐加强,方便为后期规模化技术人才供应奠定深刻适应基础。依照具体社会界定标准观察,中职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2.1强化学习主体的英语阅读的动力

学习英语阅读能力绝对是推动后期会话技巧的必要途径,这也是决定应试成败结果的必要成因。教师在激发学习者阅读深入研究动机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类积极情境加以科学引导,确保隐性特征得到适当抑制,推动学生阅读跟进效应,英语高质量学习风尚由此开辟。因此,在特殊语法以及词汇灌输时,应该主动开辟学生内在与外在动机标准,唤醒其久违的主观兴致感知欲望,重塑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自信心。

2.2建立长期和谐、宽松的师生交流氛围

篇3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20-01

一、我们先看几处词语的翻译

《论语·学而章》第十五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威利把这里的“骄”译为:swagger , swagger表示某人走路时有点飘飘然、说话时口气不逊,细致清楚地展现出富家子弟言行举止失礼,使译文更富形象感。

此外,威利选词上还能体现出化静为动的效果。《论语·子罕篇》第十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威利译为“yen hui said with a deep sigh. The more I strain my gaze up toward it , the higher it soars. ”“soars”给人的感觉是孔子毕生提倡的 “仁”要人们活到老学到老。这动感让人印象更深。

二、精湛汉学功夫下威利对原著的透彻理解和译介时的融会贯通及幽默感

在该本第111页的注中,对“何有”这个词这样来注:

笔者译:对于“何有”这个词,是一个很难解释的习语惯用语。可参看第六篇第六章,第七篇第二章,第四篇第十五章。从中可以看出对一个用法意义多样的 “何有”,威利很谨慎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按语境来译。其灵活却不随便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威利在该本第13页中对“思无邪”的“思”字进行了仔细分析,译成中文大意为:从《诗三百》看,这里的 “思”字本不是“思想”的意思而是感叹词,表“哦”、“啊”或诸如此类的词——在古代的文献文本里,这些词起重要作用;并且这些词能在不同的语境里产生可能有的意义。

可见,威利对古汉语虚、实词的准确运用以及孔子在这里的活用都能辨别清楚,一方面固然说明其汉语功夫了得,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治学和翻译态度严谨负责,绝不马虎。在中国古代就注者如云,众说难辨,威利选定并译出一家之言,实是不易。

《论语·泰伯篇》第三节“启予足,启予手”中“启”字,威利用free来译,其注1交代了依据。笔者译:人临终时,四个人分别持其手足,“体一人”(《礼记》第二十二卷)。死后,手足俱释。(《后汉书·礼仪志·第三部分增补》)曾子说,他已经安全(即免遭刑戮地)过了一生,他的德业上了轨道。不再需要按着他的手足了。那样做是为了“防止临终者在垂死挣扎时出现‘非礼’的姿势或进入‘非礼‘的状态。

经笔者查阅,元代陈澔(注)的《礼记集说》里就有类似的记载。该书第373页《礼记卷之八·丧大记第二十二》有“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的字样。其中“体一人”即威利译的“one for each limb ”。陈澔在其下注云:“……手足为四体,各一人持之,为其不能自屈伸也。”仅此一例至少表明威利言出有据。权威与否,另当别论。但毋庸置疑,他对中国先秦典籍及相关儒家典籍很熟悉,其见解独到,非浅见之流。在翻译时能众经相参,不囿于一家之言,真可谓放得开手脚。

更见其对原著理解透彻而译注又有幽默的要数《论语·雍也篇》第十三节,子曰:“孟子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同上,笔者译其注:公元前484年与齐国军队在鲁国城外的一次战斗,(孟子反)对自己的功勋轻轻带过(而非显摆),真乃英雄本色。所以一个当代的飞行员在殿后工作结束时可以这样说:“我一直都在心惊胆颤,没逃跑/撤退只是我的引擎发动不了了。”

相信您和西方读者读了之后都会不禁一笑,为之叫好。威利在这里确实穿越了语言的森林,领悟了古汉语中原本就具有的乐趣——恐怕今天多数二十几岁的青年都会谈古色变,有隔了千沟万壑的“代沟”之感,遑论细品——而作为外国人的威利还能在明确表达和译介时幽他一默,令人击节。而西方读者在开心之余,也会觉得古代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这么英勇而幽默风趣,可敬可佩,在笑声中不觉拉近了距离,消除了畏难拒斥的心理,更易接受。这不是译介的成功么?

威利英译《论语》时用心良苦:小至选词造句,力求形象、生动、动态地表现原文中人物及其言语表意,使貌似呆板的《论语》理解起来不那么抽象,学起来不那么枯燥乏味;大到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典籍涉猎甚广,研习甚熟,译介出注时如数家珍且言之有据,又颇富幽默感,无形中与读者互动,不愧为高素质的汉学家兼译者,能用当下易接受的方式译介,译法灵活,独具匠心。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R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9-42-03

近20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报道,仅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5年共投入近3亿元科研经费,171个参研单位、超过2000名参研人员携手攻关,在中医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展开深入研究[1]。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学学术争鸣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本研究就近20年的学术争鸣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基本资料

1.1 时间

文献资料搜集时间从1990年1月1日起,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

1.2 文献来源

公开发表的期刊、报纸、硕士、博士论文和会议资料。

1.3 文献检索工具

知网、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

2 入选标准

只要涉及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科学与伪科学、解构与反解构、继承与创新、标准化与泛化、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争鸣的论点都纳入本综述。

3 方法

运用关键词搜索法及主题搜索法。关键词或主题有但不限于词语:唯心、唯物、科学、伪科学、解构、反解构,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处理,将作者的观点按照争鸣的归类,不限文章出处和内容。同类文献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摘录,观点涉及到多个争鸣分类的,分别纳入相关类别。

4 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了300篇相关文献,引用文献18篇次,涉

及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科学与伪科学、解构与反解构争鸣的主要论点。三个方面引文观点分布均匀,观点明确。结果如下。

4.1 中医学理论的唯心与唯物之争

篇5

长期以来,人们对能量活动及特性已有深入的了解,可以认为,任何生命活动都是某一种能量活动的外在形式出现,故能量在被用于描述生命活动过程中可充当各种不同的生命运动物质的一般等价物。宇宙最初幻化生成的只是光(按:那是超二元的意识灵光,不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二元物质光)。那是宇宙一切现象背后的"源因",灵能光质非常精细微妙,能量振动频率相对也非常高。灵质光能频率每下降一度,即是一种物质状态及时空维度的展现。能量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共有属性。人体不停地摄取能量以满足自身代谢和生长的需要,又无时不刻地对外辐射远红外线光波(波长为5.6~15μm),因此需要同时补充气血能量来维持平衡。

一部人类的进化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能量,科学利用能量的发展史。从人直立解放了手,人类可以比其他动物更加灵活的利用地心引力,如斜坡,杠杆,简易滑轮等。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掌握了热能,从而成为地球灵长。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利用能量的能力大大进了一步。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出现,人类掌握了核能,从而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随着人类对宇宙能量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量子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思想空前解放,各种理论层出不穷。本文作者主要阐述能量与生命的关系-生命能量学的学科创立及其基本理论。

1 理论基础

1.1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1905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理论: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即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能量可以转化成质量。他指出,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都贮存着看不见的内能,而且这个由质量贮存起来的能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质子加中子减原子核的质量X光速的平方),描述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1.2普朗克理论 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博士,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感叹道: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

有形无形皆是不断振动的能量,两者的分别在于振动频率不同,因而产生不同意识或形式的不同物质。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识;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物质,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

通过改变频率可以实现意识和物质的相互转换。见图1。

1.3量子力学 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及相对论,彻底颠覆了古典物理机械式的时空观。最著名的就是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普朗克的E=hv(E是能量,h是一个量子常数,v是振动的频率),当一个事物常数不变的情况下,振动频率越高,它的能量越强。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质子加中子减原子核的质量X光速的平方),及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普朗克的E=hv(E是能量,h是一个量子常数,v是振动的频率)。

我们发现: E=MC2=hv,也就是:M=h/C2Xv。

设定f=h/C2(常数),得出:M(质量)=fv(频率)。

可以看出,当质量出了问题,一定是频率出了问题,通过改变频率就能改变质量的属性。

2 生命能量学

人体补充能量(中医称为气血,营养学称为营养)的途径有两个:①通过饮食均衡的营养摄取;②外界生物能量的不断补充,我们把这两种途径命名为仍葱阅芰亢屯庠葱阅芰坎钩洹

生命能量学就是研究利用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能量,包括电能、光能、声能、磁能以及热能作用于人体后,即被人体吸收并发生能量形式(频率)的变换,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生理反应,能使原本低下的免疫力和自然治愈力得到恢复,最终影响病理过程而起到康复作用的新型学科。

生命能量学内容包括:等微子生命能量学,太赫兹生命能量学,生命光线生命能量学,生物电能生命能量学,热能生命能量学,声波能生命能量学,营养能生命能量学,意识能生命能量学等。

生命能量学作用方式有3点:①对组织器官方面的直接作用包括太赫兹波、直流电、直流电离子导入、高频电、低频电、CO2激光等;②对致病因子的直接作用:超短波、微波、紫外线、超声波等;③对组织直接作用的深度,即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而获得疗愈效果。

3 生命能量学基本理论

3.1基本理论一 生命能量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振动频率低的肉体(物质层面)每个器官的细胞都以固有的频率不停的振动(波长为5.6~15 μm),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识(信息层面)。

由科学测试知道人体各部位有不同的固有频率,人体各器官的固有频率为3~15 Hz,如足和臀部约为4~8 Hz,肩部约为4~8 Hz等;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如水平方向的固有频率约为3~6Hz,竖直方向的固有频率约为48 Hz。见图2。

也就是当人体出现各种不适或疾病时,就是其相应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频率发生了变化。比如头疼头晕,可以断定头部的振动频率不在8~12 Hz范围。只要我们通过发射与人体固有频率相同的波使其产生同频共振,就可以将变化了的细胞频率变为正常值,达到症状消失的目的。然后再找到细胞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比如经络阻痹,气血不通,中毒或营养不良,对症解决问题,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2基本理论二 下面我们通过了解大卫・霍金斯的"能量级别论",得出生命能量学的基本理论之二:人是有能量级别的,共振能使低频变高频。

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师大卫・霍金斯(Dr. David R.Hawkins)的"能量级别论"研究告诉我们,善的能量级别高,恶的能量级别就低。见图3、图4。

通过共振能使低频变高频,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提升修养,通过共振可以将自己"恶的能量级别"部分向"善的能量级别"方向转化。

3.3基本理论三 生命能量学的基本理论之三:疗愈密码,把低频能量提升成高频能量,以提升人体自愈力。

所谓的"疗愈",其实就是透过"共振"来转换人的电磁场中低频能量状态,这表示我们是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调高我们自己的能量,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转化升华成精细轻快、密度小、振频高的能量。共振可应用在人体的各个层次上,在细胞层次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人体内堆积过多的自由基转换成为阴离子;在肉体上,可以将高度浓缩的肿瘤转换成密度较小的健康肌肉;在情绪上,我们可以将比重大的痛苦升华成比重小的快乐;在认知上,可以将负面的批判转换成正面的欣赏,将悲观的看法转为乐观的态度;在灵性上,可以将人的意识从原本只认同有形的肉体,提高到也能感觉无形灵体的状态,从而唤醒我们的灵性意识,重新和自性本体联结,最后达到和宇宙合为一体的状态。

我们用系统科学的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来研究人体生物巨系统时,我们发现:人类生命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物巨系统,具有与生俱来的自我反馈调控能力:人体新陈代谢的自平衡机制和自修复机制-人体自愈力。自愈力,是指机体的自然愈合能力,是人人都有的自身调控能力。据德国健康期刊《生机》报道,研究人员发现,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70%的不适和疾病。

3.4基本理论四 生命能量学的基本理论之四:通过以人体能量场(特别是电磁场)为背景的能量波(电磁波[4])同谱标靶共振机制,激活人体自身的自愈力。

人体自愈力分别表现为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层面规律:①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生物化学调控机制;②以人体能量场(特别是电磁场)为背景的能量波(电磁波)同谱标靶共振机制;③以人类意识调控为核心的人体生命信息调控机制。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层面上的生命活动规律,决定了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也决定了人体代谢的自平衡机制和自修复机制。

在临床治疗方面,生命能量学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某些能量检测仪器可以产生局部能量修复效果;②某些产品带有特定电磁波频谱,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一定治疗效果。

3.5基本理论五 根据沈存正教授和陈厚琦博士[2-3]的研究,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配的是由不同草药组方后形成的电磁波频谱,绝非其中的化学成分。不管是六经辨证,还是八纲辩证,都少不了疾病分经和药物归经。经络是人体内部微电磁场的载体,经络上运行的"气",是生物电流。药物归经就是方剂中的电磁波频谱与人体经络电磁波频谱的同气相求、同谱共振,以达到阴平阳秘和五行调和。

4 结论

人们可有利用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能量作用于人体,通^以人体能量场(特别是电磁场)为背景的能量波(电磁波)同谱标靶共振机制,吸收并发生能量形式(频率)的变换,把低频能量提升成高频能量,激活人体自身的自愈力。使原本低下的免疫力和自然治愈力得到恢复,调整体质使其具备可以治愈疾病的身体条件,最终影响病理过程而起到康复作用。

我们发现:①人体经络和脏腑均发放一定的电磁波频谱。②外源的食物、草药发放的电磁波频谱,如果与人体发放的电磁波频谱一致,就能够通过电磁波标靶共振机制,修复人体经络和脏腑的功能,恢复和提升能量运行之畅通。③中药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配的是草药中的能量-电磁波频谱。④食疗食补原理,应用的也是食物中的能量-电磁波频谱。⑤中药方剂治病,起主导作用的是草药中的能量及其能量配伍。

人体是一个生物电磁场的载体,在发放自身特定的生物电磁波的同时,又在与外界的电磁波交流。如果人体特定组织、器官发放的电磁波频谱与外源电磁波的频谱产生同谱共振,就会在人体内产生驻波,从而调节人体某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并进而改善器质性病变。这是维系人体健康的生命能量学基本规律:以人体电磁场为背景的电磁波标靶同谱共振机制。生命能量学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认识的深化、升华与创新。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22-02

随着中医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扩招之势的日增,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呈现一度下滑的趋势,如何提高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对于从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来说,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课程的设置、定位与建设与教学质量高低的关系密切,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关于方剂学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与建设等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不正之处敬请同仁予以斧正。

1 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对方剂学专业课程准确定位的前提,首先要明确方剂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依据方剂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才能够对方剂学专业课程予以准确定位,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笔者认为,方剂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一才多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方剂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来确立的。作为方剂学研究生来说,不仅要具有坚实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泛的现代医学知识;作为指导教师来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尤为重要。为此,应将研究生方剂学专业课程定位于:“面向中医、服务中西、辐射医药、重在方剂”。既要适应中医药发展,中、西医学需求,还要具有方剂学自身特色。

对于方剂学专业课程的内涵定位来说,首先要注重传承,同时又要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就以超越自我,充实传统中医理论,使当前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与保持中医药学特色紧密地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全面揭示中药方剂防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此,则使中医药学的特色得以保持,优势得到发挥,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 了解课程特点合理设置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在中药学基础上研究药物间配伍关系和配伍规律以及君臣佐使地位的知识体系;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相互沟通必须经由的桥梁学科;是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应用基础学科;是中医药学基本特色和优势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本院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方剂专业人才,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加强课程改革,推陈出新教学内容,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方剂学基本理论及其关键问题、建立中药小复方精选系统操作技术平台的思路与方法、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中药药理与新药研发等研究生课程。

方剂学是中医学理、法、方、药有机结合逻辑方法体系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辨证论治的特色与规律,方剂的“功能主治”将方药与临床应用连接起来。可见,方剂学内容涉及面较宽,内容繁杂。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宜精宜少,有目的地增加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弹性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出来;课程内容设置不仅与研究方向相结合,而且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另一个方面,将研究生知识储备作为课程设置的重心,进而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补充,从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多维角度去考虑,发挥课程建设对于促进研究生发展的最大功效。通过挖掘方剂学教材中的宝贵因素,给研究生以创造性思考、反思、质疑的机会,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笔者认为,方剂学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具有宽口径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并与学术前沿结合,使研究生有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体现一专多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就业面、适应性,为了使学生具有宽泛、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创造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一专多能、一才多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 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创新

中医要发展,先从教育人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方法密切相关,而这又与研究生课程设计关系密切。如果培养目标过于广阔,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或课程设计不按中医理论结构编排,忽略中医学特色,不注重方剂学传统理论,甚或教材出现各种问题等,均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积极进行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本校的研究生方剂学专业课程以《医方发挥》为蓝本。参考《方剂学》教材,结合各指导教师、学科的研究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博而精深的专题讲座式的授课模式。以课程建设带动人才的培养,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整改的有效措施,推动课程建设的发展。

通过课程建设来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作为方剂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来说,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既要注重方剂专业学位点的研究方向,又要考虑研究生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来灵活安排内容;研究生在方剂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向古方剂要效益,深入挖掘古方剂蕴含的潜在的逻辑思想,使之学会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寻求、探索、解决未被人们认知的科学内涵。

篇7

读研比例42.7%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就业方向

主要到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科研等方面工作。

就业前景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在全国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临床医学领域高校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读研比例40.4%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研究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研究人工环境、制冷空调、低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还研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伴随能源转换与利用过程排放的有害物质将造成环境污染,能源的生产必须高 效、清洁。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不仅对自动化控制十分依赖,而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集合了热科学、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 控制科学、系统工程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具有很宽的专业知识面,是一个能源、环境与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

就业方向

从事清洁能源开发、电力生产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制冷与低温、空调和储能、空调与人工环境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院校推荐

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吉林大学。

【工程力学】

读研比例37.1%

工程力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学工作。

推荐院校

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医学】

读研比例33.3%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推荐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延边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读研比例31.4%

篇8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辨证论治为方法,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医内科学》中也大量引用了《内经》的原文,如何利用《内经》理论,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意义

 

1熟读经典是名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翻开历史,我们看一看从张仲景开始直到清代,在这长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医家,我们研究一下他的经历,就会发现,大多数医家都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这是《思考中医》中的一段话。事实上,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刘完素、李杲、朱丹溪、张介宾、叶天士、张锡纯等无不如此。我们有必要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内经》等经典理论的重要性。

 

2《内经》是中医内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根基

 

《内经》的理论体系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运气学说等内容,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三个方面,其中,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涉及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内容,所以说,突出《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3《内经》指导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

 

《内经》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了诊法学说、病证学说、治疗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等内容,只要熟读内经条文,在临床中遇到疑难杂症,头脑中就能想起相关的理论学说,犹如在夜行中找到了指路明灯,明确了诊断、辨证、治疗的方向,往往灵机一动,遣方用药,效如桴鼓。

 

二、具体运用

 

1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

 

很多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如呕吐的病因,《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说明寒热皆可引起呕吐,且有呕酸、呕苦之别。

 

2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

 

《内经》对内科疾病症状的描述较丰富,至今仍指导临床实践。如对消渴的描述,《素问·气厥论》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刺热》对“肾热病”的症状描述为“先腰痛,口酸,苦渴,数饮,身热。”有关黄疸病证的论述也始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灵枢·论疾诊尺》:“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并且明确指出“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

 

3指导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首先望诊,《素问·举痛论》:“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素问·脉要精微论》:“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有鹅羽,不欲如盐……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告诉学生望色要注意一要有光泽,二不要浮露。再讲闻诊,《素问·宣明五气》:“五气为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这一段除“恐”字以外都是闻诊,而且反映五脏的病变。然后是问诊。《灵枢·师传》:“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说明古人也不能仅靠切脉就能断病,告诉学生问诊的重要性。最后是切诊,《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诊法常以平旦。”这是说脉诊的重要和时间性。《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说明脉象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4指导疾病的治疗

 

《内经》虽然只记载了13个方,但却更多在病机、治法等方面给我们治病的启发。以《中医内科学》第六章第三节自汗、盗汗为例,自汗有一种证型为肺卫不固证,临床表现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营卫不和。治法:益气固表。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此处可以结合《内经》理解,以一汗出偏沮案为例。刘某,女,35岁,患者左侧半身自汗,而右侧半身无汗,遇天冷时自汗益甚,伴一身畏寒,其出汗的手足明显厥冷,半身及左肢明显麻木。病已三年不愈,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偏沮就是半身出汗,半身出汗是发生偏枯的先兆。《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说明营卫不调是半身汗出麻木的原因,故选方用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气温卫阳。药证相符,患者用此方后得以治愈。

 

三、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问卷是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座谈结果反复修改而成。共有9个项目,涉及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知识掌握3个维度。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前用相同的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63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952%。回收结果显示,883%的学生反映结合《内经》教学优于传统教学,81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717%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利于适应医生工作角色;833%的学生认为拓宽了知识面,对中医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教学反思

 

1结合《内经》理论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内经》理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背诵经典的热情,提高了自学能力。在经典案例分析中引入《内经》理论讨论,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显著地缩短了学生临床工作适应期。

 

2结合《内经》理论教学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

 

篇9

 

1.继承与创新结合选题

 

继承性是一切科技论文的共性。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中医药学术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中医论文的这一特性比其他科技论文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在现今的中医实践活动中,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仍然起主导作用。

 

对于中医学毕业生来说,通过在校的四年学习,继承前人的学术成就,博系各家学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撰写这类深入发掘和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选題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创新,做到继承有创新,发掘有深度。走前人没有走完的路,涉猎前人没有完全涉措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类选题常见种类包括:诠释、补充或阐述发挥前人的学说,总结前人的经验,对前人学说质疑,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探讨等等。

 

 2.理论和实践结合选题

 

 中医学学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从不同的侧面,对前人学说作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进而形成当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毕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是,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医学术新成果的形成,新观点的产生,都必须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对于任何一个中医学术问题,如果缺乏在实践中的常任主研究和反复思考,就不可能形成对该问题的具有新意的正确认识。这样就要求中医学毕业生在最后一年的医疗实践中,广泛涉猎,留心观察,运用所学理论科学地指导实践,同时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反过来重新认识理论。这类论文只要学生勤于总结,勤动脑,勤动手,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常见的这类选题包括:对一种治法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应用,用某种治法治疗某种疾病等等。

3.主观与客观结合选题

 

主现条件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和精力。智力包括学生的知识贮备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身的特长等等。但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虽接近毕业尾声,但所学的知识有限,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医疗实践,尚是纯书本知识,没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毕业论文从研究到写作完成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且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医疗实习,准备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辨,时间紧迫,学生分到各地医院实习,各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有所不同,带教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对学生医疗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首次进行医学研究,经验缺乏。同财,中医学毕业论文不同于其他学术论文。目的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要求,使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规范的写作,为毕业后写医学类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毕业生在选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所学专业的不同,研究能力的大小,客观条件的不同。选择难度、大小适中的选题。

 

篇10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18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34-01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临床中药学已经逐渐发展为比较独立的一门学科。但是,业界对临床中药学的存在形态、研究领域及内容和学科属性等问题的认识普遍不统一,这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坚持医药结合的思想是建设、发展临床中药学的重要内容。

1 关于临床中药学的属性、任务与特点

1.1 属性。临床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临床应用的学科,是将中医学与中药学相结合的应用学科,是介于广义的药物学和中医治疗学之间的新的边缘学科,是中药学下的分支学科。

1.2 任务。临床中药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保证中药的合理、有效的临床应用。

该学科的研究重点就是要将过去传统的药学以“药”为重点的思想转向“药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新思想;简单的理解,就是要以病人为对象,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安全及合理、有效地用药。

1.3 特点。从学科比较学的角度看,临床中药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3.1 临床中药学基本上是以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的需求为目的,进一步根据其需求和用药规律,开展中药学的相关研究;然后再以中药学的研究成果指导和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优化和安全。

1.3.2 从两个角度出发。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角度出发:中医临床用药的角度和中药研究的角度。但不论以何为起点进行研究,都应该大力开展、完成“三大结合”的工作,最终实现“老药新用,普药特用,提高用药安全”的主要目标。

1.3.3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要实现临床中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保证所有的研究工作都要根据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阴阳五行、动态平衡的基本内涵,注重脏腑经络的病证方药对应、生理病理和以临床疗效为检验标准的有机结合。

1.3.4 具有新兴边缘学科的优势。临床中药学既是一门药学,也是一门医院;更是一门介于中医治疗学与广义药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所以它有一般学科所不具有的重大优势。

2 关于临床中药学的基础、主要研究领域、内容与存在形态

2.1 基础。在中医药学的起源阶段,“药食同源”、“医药同源”,药事实践与医事实践都是密不可分的。“学术基础在临床,学科生命在疗效”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中药学和中医学的基础知识,是指导中药的研究与应用的理论基础;并且中医各临床学科是中药学发挥作用与实现其价值的主要阵地。

2.2 主要研究领域。

2.2.1 文献理论研究配伍关系、传统药性及其禁忌等。

2.2.2 临床用药研究临床各科不同病证的治疗用药方法与规律等。

2.2.3 实验分析研究机制分析、成分分析、疗效分析,即药理药效研究等。

2.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向。

2.3.1 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的前提是结合临床研究中药理论中药理论的研究。通过结合对中药理论的临床研究,来揭示例如中药性味归经等学说理论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

2.3.2 为了筛选固定有效药方作为新药和开发药物研究的基础,要临床来观察药方的疗效,新药开发、临床用药的研究的一、二期临床研究工作等,一定以临床中药学的体系与方法作为指导和支撑。

2.3.3 注意用药禁忌、精研复方配伍、复方配伍是中药普遍的应用形式。

2.3.4 核实研究品系质量药品、同名异物的优劣真伪,是临床有无效用的关键。

2.3.5 分析熬制药物的用量、权衡用量轻重是确保药效的重要步骤。

2.4 存在形式。在研究机构、医院、研究室、生产厂家的调剂室、质控室等单位和部门、实验室,都有临床中药学的工作存在,因而需要大量相应的工作人员。

3 关于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3.1 多学科全面研究、协作互补、全方面发展的临床中药学的发展,需要依靠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发展,也需要依靠中药其他基础学科和分支学科如药化、药理、制剂等的发展,更要依靠当代新科技手段的帮助与应用。

3.2 中医学与中药学结合进行中医临床实践,可以更好地保证合理用药、提高疗效、保证安全服务。中药学科的建设,应始终注意与中医临床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依靠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提高水平和疗效,服务于临床的实际需要。

3.3 临床中药学是以传统中医药学为主体的现代学科。由此可见,该学科的发展,必须坚持现代研究与传统研究相结合,以坚持传统的中医药学主体为基础,更好更多地使用现代研究方法与手段,深入发展对传统中药学的领悟,从而发展现代化层面的临床中药学。

3.4 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使临床的实验微观研究与宏观疗效观察研究能够更好地相互互补、促进。只有依靠和坚持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才能实现“优化量效老、药新用,常药特用”,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科价值。

3.5 培养复合型人才多学科相互补、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中医学与中药学相结合、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发展途径,成为复合型人才,并懂医善药的。

4 关于临床中药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中药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4.1 临床中药学的学科体系结构。

4.1.1 学科学术体系。以临床“合理、科学、安全用药”为目标,以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方剂)的各系统主要以病证用药规律、药理药效及其应用要点为研究核心,以实验研究与临床结合为主要的手段。

4.1.2 学科的工作体系包括研究机构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学术思想体系三个方面。

4.2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篇11

二是强调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中药,使中医中药脱离其传统理论,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部分西医学习中医的专家及中医学习西医的人员,持此种观点。引以为荣的代表成果如日本的小柴胡汤制剂获得美国FDA认证。此观点遭到传统中医学者的抵制,认为似乎是“废医存药”之风重来。但因研究药剂有客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此风难止。

三是主张在保持中医学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即强调充分继承挖掘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只要研究的核心、本质是中医学的,所用的方法既可以是传统的思辨,也可以是现代科学的调研、分析、实证。我认为这是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下面谈谈我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目标及创新思路的理解。

1中医学理论的创新目标

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说来是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要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以下5个方面的分目标必须优先实现。

1.1中医学理论范畴中基本概念的规范化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是确切的,外延是清楚的,表述是统一的,没有概念的泛化或歧义。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有利于中医学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提升中医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与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的身份相符。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如正在建立中医学名词术语及其英译的国家标准,但尚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如:①精与气概念的混用;②精、气与古代哲学范畴中关于宇宙本原的精、气概念的混淆;③阴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分不清,阳虚与气虚难区别,并出现气阴两虚与气阳两亏等有悖逻辑的术语;④脏腑之精、脏腑之气、脏腑之阴、脏腑之阳的内涵不清,关系不明等。

中医学某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不清,其原因有多种。而解决的办法,应是调动全国的中医学基础、文献学科的专家和中医临床学家来共同研究,在调查大量的有关文献和临床资料之后,共同讨论确定。

当然,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不是限制人们的思维,而是在培养我们的学生时,有一个规范的说法;在编写教科书时,有一个可遵循或参照的标准;在对外交流时,有一个可让国外友人容易理解的相对规范的表述。

1.2证候概念的规范化及诊断标准的确定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诊治特色,证候也就成为中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对证候的研究,包括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和证候内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①证候的概念内涵至今不甚明确,某些中医专家,甚至《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中,仍然将证候规定为“症状和脉象”与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教科书中的表述不符。②证候的分类仍然有待改进,证候分类的层次应该清晰,从类证(如虚证、实证、热证、寒证、表证、里证、阴证、阳证等八纲证,太阳、少阳等六经证,卫、气、营、血证,上焦、中焦、下焦证等)到一个实施治疗的具体证候,一般都有几个层次。③某些中医证候诊断术语概念不清。一是由于中医学某些基本概念内涵不清而导致的证候诊断术语不确切和不规范,如上面提到的气阴两虚、气阳两亏等;二是由于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滞后而出现的概念内涵不清的证候诊断术语,如脾虚、肾虚、肝虚、心虚等等。④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该统一规范,但现在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⑤证候的诊断以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的描述为主,微观指标在辨证中仍然难起作用。

解决证候概念的规范化和确立证候的诊断标准,应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组织起草了国家标准中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但尚需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以增强其科学性和权威性。

1.3将中医学的相关概念独立于古代哲学概念并确立其自然科学的属性

确立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并不否定其人文社科属性),有利于中医学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将中医学的某些概念与古代哲学的相关概念分开,成为中医学自身的概念。

如精、气、神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与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也是不同的;中医学的精气概念及其生命本原说、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说,都具有自然科学属性,都可以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逐渐揭示其内涵。

1.4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

中医学理论要达到现代化的目标,理论创新必须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新理论、新假说的诞生一般都在实践过程中,或在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或在实验研究积累的过程中,或在文献研究的分析过程中。就中医学来说,临床实践过程对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理论创新不仅仅是基础学科的事情,也是临床学科的事情。只有理论学科与临床学科的专家联手协作,才有可能发现新的规律,构建新的假说。“脏腑一精气一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因此,要求临床学家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理论学家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能。中医学理论要创新,要现代化,必须造就一大批理论与临床兼通的专家。

1.5传统理论的改造与新理论体系的构建

传统理论的改造和新理论体系的构建,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理论的改造,多是建立在否定某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操作起来较为困难,且难以得到公认。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对某些传统理论作了改造,如:①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还是温病辨证纲领的问题;②膀胱是盛尿的脏腑还是藏津液的脏腑的问题;③主管人的心理情志活动的脏腑是心,是脑,还是肝的问题;④脏腑的功能是以脏腑的结构为基础还是以脏腑之精气阴阳为基础的问题;⑤正气与邪气的概念问题;⑥阴阳失调与调整阴阳的概念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均是中医学理论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也是临床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在“脏腑气血阴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宄而构建的“脏腑一精气一阴阳”理论体系,是在发掘《内经》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传统理论相统一,但与后世的脏腑气血理论有某些冲突,也属于对传统理论的改造。

另外,对证候的深化研究,也可能与传统的“异病同治”理论发生冲突。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寒饮蕴肺证可出现在哮喘、COPD和肺水肿等疾病中,并且用小青龙汤治疗均有效,但实际上寒饮蕴肺证在上述不同的疾病中应是有区别的,用药自然也应有所区别。至于用何方治疗更为合理,只有通过实验研究去探索。因此,“异病同治”仅仅是说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证候,用大致相同的方药可能都有效,而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一个完全相同的证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哮喘、COPD、肺水肿等疾病中出现的寒饮蕴肺证,实际上也是一个类证,其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存在着差异,这实际上是发展了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传统理论改造的目的,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提升,使其科学性更能体现出来。

传统理论的改造与新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思路

2.1明确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的关系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用以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虽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但仍应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又具有很强的社会科学属性,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融的学科。

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定位于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并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其属于自然科学的部分,将有助于中医学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

在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明确了中医学某些范畴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其理论概念的微观机制,不断创建和发现新的假说,方可使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发展和更新。同时将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部分,尤其是古代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加以科学的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吸收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方可使其更能指导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2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思路

继承性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没有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将得不到延续,也就无从谈创新发展,即便是创新,也不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但若没有创新,则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就得不到更新和发展,自然就会变成僵死的东西,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切实操作好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工作,是关系到中医学前途的重大工程。

2.3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影响

在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中,要科学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我们既要承认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又不能把中医学说成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了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等。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科学地评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历史地位,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2.4积极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规范化进程

以明确中医学固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涵为中医学理论研究之目标,积极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规范化进程。

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和防治原则等,是中医学固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应下大功夫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学理论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当然,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概念内涵的确立,应建立在充分掌握和分析有关该理论和概念的几乎所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献资料掌握得越全面,得出的结论就越可信。但决不是一些文献资料的堆积和列举,而应下一番比较分析的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杂乱的材料中归纳能反映该理论和概念之本质的内涵和外延。

如对肺行水理论的研究,首先要明确肺行水理论的基本内涵。经过对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的研究分析,发现肺行水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调节肺脏本身水液的输布,这一作用与肺的呼吸功能密切相关;②通过肺气的推动作用,调节肺系统(尤其是皮毛)之水液的代谢,这一作用与肺的呼吸功能一般无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