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8:22: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于德育的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社会对网络条件下的德育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有效运用网络这一互动媒体,如何构建和谐的职业技术学校的网络德育环境,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如何利用网络,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网络作为德育工作新的途径、方式和载体,正逐步丰富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一、搭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我校于2001年开通德育在线专题网站,让师生及时了解学校德育工作情况,设立了德育工作动态专栏,方便德育工作者查阅、了解德育法律法规,认识领会德育的方针政策精神,提高德育工作者理论水平,设立德育宝典专栏,让学校每位教职员工都明确认识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及有关文件要求,单独设置了德育目标和内容专栏。另外在其他栏目中,如德育管理栏目,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上传网站,便于师生查阅和了解。
为了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功能,改变教师因教育观念、师德水平、育人意识、责任心和语言文字功底的差异性而导致的评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班主任利用学校开发的评语软件,借助网络平台书写评语,提高了评语的功能,使评语内容科学化、语句规范化、操作简单化、打印表格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对各种信息定期进行,如公布德育工作计划、各项德育表彰等,并且可通过视频点播观看学校的重大演出活动,如元旦文娱会演等。
二、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例如《关于青少年学生早恋情况的调查研究》、《毕业后如何自我推荐》、《比较美国与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校园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的研究与思考》等课题。学生亲自登录网络平台,点击各类网站,获取大量知识、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写入研究性学习的报告中,使报告有质有量,精彩纷呈。通过上网点击查找相关资料,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借助网络手段,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制作班级网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特长。举办班级网页制作大赛,各班成立班级网页制作小组。在德育网站让学生自己动手建立班级网页,通过发挥集体协作精神,集中集体智慧来增强集体意识,开辟班级的精神园地,并提出各班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思想动态,灵活地设置栏目。全校除实习班级,各班都建立自己的网页,有的班级网页体现了鲜明的专业特色,通过开展班级网页评比,既提高了学生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制作网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德育网站内容也更加丰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发挥BBS和聊天室等功能,充分运用网络提供的虚拟、匿名和隐蔽性特点,健全学生人格。网络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所以,上网不暴露真实姓名这个优势,改变了“随大流”状态,学生敢讲真话,缩短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也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实现学生人格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开设“本期话题”栏目,师生可以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研讨,达到的目的。如为了正确引导学生上网、触网,我们本期论谈话题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上网”,并附网上调查问卷。通过讨论、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正确上网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了上网的目的和动机,走出了迷惘,懂得了怎样做一位网络文明人。另外,还可以讨论其他话题,如怎样关心班级,怎样看待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怎样参与学校创“敬、静、净、竞、进”班级常规管理活动。
各班级网页设立了班主任信箱或师生交流栏目,学生对老师提出建议并向老师倾诉,内容涉及班级管理、个性心理、学习生活、遵纪守法等诸多方面。这样通过班主任及时的交流、沟通并回复,缩短了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师生感情得到融洽,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班主任既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失面子”。
设“排难解惑”栏目,各处室定期浏览网页,对于学生提出的困难、问题、建议及时予以解决并回复,并且将学生的合理建议和要求及时予以落实。如三年级学生向学生处咨询三年级学生的就业实习方向,学校对此是否已作安排?这个栏目的设置,缩短了管理层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理解,使学校职能部门树立了管理即服务的思想,体现了学校关心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自我关心、自我管理意识。
开设聊天室和学校留言板,让学生与社会和个人交流、沟通,自由驰骋谈未来,说理想、说人生、说社会,促进学生人格的社会化。
三、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室固然有用,但由于与心理老师面对面交流,一些学生不适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非常有效。该栏目共设立了四个小栏目。
心理课堂栏目:针对学生角色和年龄特点,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疏导,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如对怎样与父母相处,怎样克服羞怯、忌妒、猜疑的心理,青春期为什么情绪不稳定,怎样从自卑中解脱出来等问题予以解答。
心理测试栏目:收录一些心理测验、测试内容,让学生自己进行测试,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认识自己,便于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如收录了意志力评定问卷、应变能力测试题、挫折承受力测试、性格倾向性自我测量表、考试焦虑来源与表现测试、气质测试、身心健康测试等内容。
心理档案栏目:收录一些典型个案,加以整理归档,对班主任的工作能有所帮助。如“一位家长对逃学孩子的教育”、“复杂亦含真善美”、“还学习困难者一片蓝天”、“冷漠心理的矫治”等内容。
知识套餐栏目:收录心理辅导教师开展班级、团体及小组辅导的心理活动方案。如“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扬起自信风帆”、“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活动方案。
要求各班主任对班主任信箱中学生所提出的涉及心理方面的问题要慎重考虑,科学回答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有学生说:“我经常听人说,女孩比男孩笨,我心里很苦恼、很自卑。”班主任及时查阅资料,给予科学的回答。另外,我们还将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视听资料上网,让学生通过点播视频进行自我调节。
在网络德育实践中,强调“建、堵、疏、管”:建,即强调网络和班级网页建设质量要高,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维护更新要及时;堵,即班主任、网管人员对网站内容及时进行反馈和查堵;疏,即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触网;管,即学校立规矩,定制度,建立了网管中心和网络德育工作小组,强调班主任是班级网页第一责任人。只要真正做到“建、堵、疏、管”,齐抓共管,就一定能极大地减少网络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地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
网络德育的开展,使学生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新的德育空间,同时也克服了智德分离的弊端;网络德育的开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接受;网络德育的开展,使学生从受教育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的主体,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总之,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真正地唱响了“尊重主体,发展特长,完善人格”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目前的中职德育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职德育教育管理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想要在中职德育教育管理之中实现社会价值,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针对其有效途径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将针这些问题,在探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在理论的层面上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性的开展。
一、中职院校在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其工作往往流于表面,不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因为中职院校在其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侧重于实用性,但是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会存在一定的教育偏差。另外,如果从学生本身的特性角度上进行探究,许多中职学生存在不文明的行为。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往往较为松散,所以学生处于复杂的网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基础之上,收到了较多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是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缺点。其次,中职院校没有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没有认识到中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如何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是所有中职院校必须进行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部分,能够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所以中职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德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对于学生未来的成才与发展有指导作用。从宏观角度上看,中职院校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顺应教育的改革要求,积极培养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先进性人才,所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完善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另外,学生也应该重视德育,认真进行德育学习,只有从内心认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与健全的人格。
2.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想要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就需要从德育环境与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德育环境。因为德育环境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很大,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思想文化熏陶。中职学校要对其环境进行优化与管理,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德育环境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明等方式实现。此外,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要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就需要规章制度的完善,才能够提升其相应的执行能力。给予中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明确的管理标准与管理准则,不仅仅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在德育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
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培养的过程之中,要尽量实现个性化教育。这里的个性化教育并不是指不同标准的道德准则,因为道德准则是一致的,不一样的是对不同学生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对症下药。所以在德育进行之中,要尽量做到个性化教育,基于对于不同学生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自身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4.丰富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也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教育活动,同时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职院校需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校内可以举办相应的竞赛活动,在校外学校也可以组织拜访养老院、做社区义工等多种活动,以此加强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并且促进其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目前中职德育教育也在随着教学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依然在理论体系、实际操作等方面存在着障碍。中职学校需要在认识到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树立正确观念、加强工作规范性、实现个性化教育以及丰富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升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文林.关于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提高的有效途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4(18):105.
[2]丁海青.中职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86-87.
1、宇宙是广袤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现代天文观测证明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2、现代宇宙学中的主流观点认为宇宙的起源,是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是在过去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状态演变而来的,并经过不断的膨胀达到的状态,这种观点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或奇点大爆炸理论。
(来源:文章屋网 )
教育作为育人育心的文化事业,所要担负的任务不仅仅是育人,即生态化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育心,即培养具有现代文明发展新思想,能够顺应时展新趋势,文化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培养生态人格成为教育生态化的必然走向,教育的改革必然是从生产性到生态性,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改革。[3]《论语》第一章第六句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样一句话,其精髓即在于读书求学的根本是学做人,人做好了才是学习知识文化,如果人没作好,学习知识文化再多也没用。可见完善人格及培养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即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人格发展是德育工作的核心,道德品质是人格素质的核心。[4]关于大学生的德育问题,高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深感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都一直在努力促进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当然也存在德育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德育的过程与结果相脱节等诸多问题。[5]但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大学生,其自身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怎样?大学生早在跨进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应当说是在接受德育了,但十多年的学习下来,他们接受的这种教育是否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行动了呢?学生只是通过各种证书考试来“提高英语水平”,而不关注相关文化的学习,导致思想和人文素养上的“营养缺乏综合症”,情感结构的健康发展与完善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高职英语专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如何避免空洞的德育说教,真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德育,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自然责无旁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在自主学习的教育观念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今天,大学生也应该通过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包括网络思想教育、党团委的宣传教育和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5]以及实践教育等有利条件,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互惠共享,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情感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手段,而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6]通过“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7]的教学活动和英语课外活动,以及阅读英美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自身体验、思考和领悟,都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德育、训练情感和提高“情商”的有效办法。
二、 完善知识学习
如今社会上已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除了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外,他们还会什么?将问题直指学生知识学习生态发展的缺失。正如孙有中所言:英语作为一种外语技能已不再是英语专业的专利,英语专业由于专注于技能训练已遭遇其作为一个完整学科的合法性危机。[8]笔者认为,应当在“精、深”的基础上求“博”以实现知识学习的生态式发展。
(一) 教育教学回归语言的自然
夸美纽斯提倡“教育要适应自然”,认为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儿童的自然倾向。卢梭也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身心和谐而健康发展的“自然人”。现在的英语专业侧重的都是语言技能的学习,体现了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同时又出现对语言本身的一种文化性的缺失。学生应加强对“为什么英语能够成为世界上的一种强势语言?为什么英语具有超乎想像的包容性和侵略性?”等的认识。这可以从李赋宁《英语史》和费尔南德•莫塞《英语简史》这样带有介绍性的书本入手,再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改变高职英语专业“语言模块+专业模块+综合实训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9],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上,以英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学习为核心,以相关人文知识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在人文知识领域进行广泛的涉猎,尤其在文学和语言学方面有相当深度的理解甚至研究,才不至于使“英语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正在逐渐丢失,英语专业正在变成没有专业的专业。”[10],出现英语专业的学生文学基本不读、语言学根本不懂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也支离破碎这样尴尬的局面。只有这样,专业英语才有别于大学英语,才能立足成为一个专业。
(二) 通识教育的人文关怀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假如不了解英国历史的话,对“为什么英语词汇中有那么多的法语单词?为什么英语同义词数量有如此之多?”等问题就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人文学科中的人文知识的缺乏,将不仅使学生记忆的内容空洞,而且最终将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外语的兴趣。
给通识教育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和重视,说到底,这是关系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关系到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重大问题。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会驾驭知识的技能,以及怀疑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11]应该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思想、制度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思想、制度来奴役人。英语从根本上讲只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要想让英语真正成为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门学科,就需要赋予它文学、文化、历史、语言学等学科的内涵。学生应当从人文精神的高度来研究、欣赏、吸收和借鉴人文知识的精华,而不应当过度的关注语言技能的学习。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重视人文通识教育的耶鲁大学的经验,通过开设人文教育计划课程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开设古代和外国文化艺术课程培养学生超越自己看时代的能力,开设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思考人类命运的见识。[8]人文通识教育应当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这里,强调通识教育内容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重点不在人文知识的多与少,而是侧重在修养、情操、观念和理想。有学者说过,人品比学问重要。另外,掌握世界通用的语言,也要识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陶冶情操,健全品格。[12]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民族身份认同感以及母语的学习,也应当引起大学生深刻的反思。陈鹤琴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活教育”理论,要懂得爱护中国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中国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为中国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在当下仍然不乏其现实意义,大学生通过通识教育的学习就是培养对社会、国家甚至对世界的一种责任感。
三、 提高实践能力
构建高职学生生态教育观,健康德育的养成和知识学习的和谐发展固然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将德育和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这方面的生态式发展也必不可少。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9]如何真正实现行、知、做三者的有机结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同样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要求将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行为养成结合,做到“教、学、做”合一。然而,部分教师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理念落到实处,“重灌输、轻实践”、“重理论、轻实际”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即使部分教师组织了实践教学,也因为目的不明确、组织不规范、保障不到位而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推进实践性教学,全面深化德育教学改革。
一、深化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尽管当前德育课教材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其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没有改变。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依然存在一定困难。加上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他们难管、难教,就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式”课堂教学方式,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填鸭式”的理论说教,使得德育内容更加苍白无力,不仅德育课的教学改革无法推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进入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阶段,对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与德育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提高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职业素质。与面对高考压力的普高学生相比,虽然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人际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独立探索、自我表现意识等却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根据德育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发挥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强等优势,把强化实践性教学作为推进德育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借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学生特点相符合、与时展相适应的实践材料、手段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开展校园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的自我体验中认知、领会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内化为理念,转化为能力,外化为行为,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三个课堂结合,大力推进德育课实践性教学
如果说班级授课是第一课堂、校园活动是第二课堂的话,那么社会实践就是第三课堂。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上好德育课的关键环节,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而是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把三个课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德育与专业的无缝对接。这不仅是德育教学实践性的要求,而且能为学生对某些方面的德育知识的特殊兴趣、爱好和更高的学习目标、要求,提供和创造进一步学习、钻研的舞台。
(一)创新深化实践性教学――班级授课
深化实践性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本末倒置地放弃班级授课,而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组织活动和实践中,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搞活课堂教学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改进教学方法,适时采用案例式、情景式、仿真式、表演式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如结合法律模块教学组织模拟法庭,结合人生模块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或提供本地、本专业实际的生活、生产案例让学生分析,就某个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等等,使抽象的理论以鲜活、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如在法律教学中插播《今日说法》、《法制天地》等录像,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场景,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直观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改善课堂结构,组织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时事演讲等,由学生轮流上台播报、演讲、解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开发德育第二课堂阵地――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应将社团作为学生德育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诸如法律学习小组、时政兴趣小组、哲学与人生研究小组、德育小论文写作小组等,指导学生定期开展学习活动,每学期期末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快乐的社团活动中自主地学习知识、开发潜能,培养辨别是非和竞争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律等教育只有在职业生活实践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领会职业道德、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提高遵守职业行为规范的自律性。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在实训中心、就业办和专业课教师的配合下,设计灵活多样的情境式职业模拟行为训练、团队协作精神预设训练、行业(专业)角色模拟行为训练、就业应聘模拟训练等,引导学生以“职业人”的角色学习生活,更好、更快地提高职业素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开展讲座、座谈、知识竞赛、模拟训练等教育或体验活动,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组织企业文化进校园、我的职业生涯我设计等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优秀毕业生到校宣讲企业文化、介绍成长之路、组织设计比赛等,增强互动性、趣味性,激励学生自信地学习。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社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课堂。对学生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于校内,还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利用德育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合作企业、共建社区等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到纷繁的社会世界体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模块内容,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习等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地实践体验中学习、感悟、研究知识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经济模块教学中,可以结合“菜价”这一热点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自确定调研课题,通过深入蔬菜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访问商家、深入田间访问菜农、深入家庭了解情况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或德育小论文,并组织课堂交流、评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增强自信。“实训周”、“实训月”特别是“顶岗实习”是职校学生的主要实践机会,既是检验德育课教学成效的重要渠道,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再教育的重要时机。德育课教师应树立全程教育的理念,积极参与实习、实训的教育、管理,协助学生做好从学习到工作的心理调适,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健全三项机制,保障实践性教学有力有效推进
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深化德育课实践性教学,不仅需要德育课教师和教研员反复探索、反复实践,更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指导和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
当前,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德育课教学,中职学校必须转变重专业课程、轻文化课程的观念,加强对德育课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整合校内、校外的力量和资源,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员参与、全员育德的德育教学工作体系,形成合力。改善教学条件,配备必需的电子备课设备,为组织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活动场地和经费支持,为深化实践性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必要条件。积极选派德育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教研交流或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力度
实践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当然,实践性教学组织难度较大,要求更高,需要德育课教师加强研究和学习,努力探索适合本校、本人和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活动形式,提高驾驭和组织教学和活动的能力。教师要进入社会、深入实际,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及时掌握、收集和整理可以应用的各种素材;全程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总结活动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反思并为进一步改进实践性教学积累经验。德育课教研组应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校本研究,结合本地、本校的德育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共同研究制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方案与操作规程,编写教学案例或素材,规划设计校园活动内容和社会实践项目,使实践性教学更具有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组织的规范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职教中心德育教研中心组应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和校际教研,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和教学资源库,举办示范课、教研沙龙、名师讲坛、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等,引领、指导和推进实践性教学。
(三)完善与实践性教学相应的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激励和教育的功能。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深化德育实践性教学,就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改变以往以考试定成绩的考核评价传统模式,建立和完善与推进实践性教学相适应的分层次、全方位的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实现实践性教学常态化、制度化。应健全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机制,将德育课教学纳入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和德育工作先进校评估指标,定期对各学校德育课教学特别是推行实践性教学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和质量抽查,督促学校推进德育课实践性教学。应改革学校考核机制,从学校层面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情况考核,并将实践性教学实效作为德育课教师课时津贴、绩效工资发放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认真抓好实践性教学。应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以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为参考,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行为,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参与率、参与情况及实践成果等作为学业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性教学。
总之,中职学校德育课不仅要传递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面对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中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提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深化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使德育课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
参考文献:
[1]贺继明,蒋家胜,范华亮.从的《实践论》谈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J].思想研究,2007,24,(5):144-146.
[2]张影.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256-257.
初中语文这门学科是基础性的,它一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工具与媒介。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把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思想: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语文,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好语文。由于语文能力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具备的,教师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一、素质教育的概述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学科的落实密切相关。纵观初中的所有学科,语文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作为基础,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慧,从更加深刻的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紧密相关的。这是由于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掌握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素养是不可缺少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大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不可以仅仅为了培养一部分优等生而使大多数的学生变成陪读者,教师需要有效地指导所有的学生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实施“设疑激趣法”,由于设置疑问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2)注重教学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效果,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实时地调整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对教学效果信息的收集上,可以实施单元测试、作业批改、课堂提问,以及个别谈话的策略。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促中间、顾两头”,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显著的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3)指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合理规划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注重层次性,要跟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实施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指的是教育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处理好个人和家庭、他人、社会、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是人文科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教师有义务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其中,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人文教育的素材,比如,通过《论语》,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哲理。语文教师需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素材,以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3.实施德育
在素质教育当中,德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生做人的根本。因此,教师不可以仅仅注重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育,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一定要深入地挖掘教材当中的德育素材。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对学生实施德育的素材,比如,《岳阳楼记》描绘了岳阳楼美丽迷人的景色,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倡忧患意识,否定了贪图享受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这就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黎安华.试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给各位领导汇报工作,首先,我代表郏县科技中专的全体师生向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郏县科技中专的前身是郏县职业高级中学,2001年6月由郏县第一职业高中和郏县第二职业高中合并而成,2007年9月根据《县长办公会议纪要》([2007]8号)精神:学校搬入县一高老校区。 2009年7月,经市教育局批准,郏县职业高级中学更名为郏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4年3月,经市教育局批准,省教育厅备案,跨入了普通中专的行列,并更名为“郏县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近几年来,在县四大班子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县教育体育局的正确领导下,郏县科技中专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贴我县产业发展需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树立“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主线,专业建设为重点,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密切校企关系,拓宽产学结合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县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将近几年我校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目前,郏县科技中专是郏县唯一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8884.05平方米,建筑面积25586.02平方米,学校布局合理,各项教学设施齐全。拥有标准化的教学楼、公寓楼、实训楼、餐厅以及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数控、机械加工、汽修等实训室。另有琴房、画室、舞蹈室等学前教育实习设备。
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机电、电子电器、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养殖)、学前教育(幼师)、汽车运用与维修等6个专业。目前有三级18班规模,在校生500余人,教职工86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进程,1996年9月国家依据《教育法》和《劳动法》,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我校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我们的培训教育对象,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 加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并引导广大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就业观,逐步纠正,扭转职教学生“低人一等”的错误,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重视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丰富品德教育内容,拓展品德教育渠道,以“五元文化”作为教育载体,营造品德养成环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以能力教育为核心,提高教学水平。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着力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结合郏县行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新农村建设及职业岗位的需求,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4.以“服务郏县工业园区”为目标,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以校企结合、校校联办为依托,依据行业、企业及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展订单办学、定向培养,搞好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通过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骨干教师”等措施,建成了一支理论水平、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9人,高级职称22人,“双师素质”教师36人,兼职教师12人。
6.校企合作取得新突破 目前,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形成了既有职教特色又符合我县实际的三大合作模式:一是与北大青鸟集团实行联合办学,成立了“淘宝定向委培班”,学生到校即签订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模式。二是把我县一家机械加工企业引入学校后边,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校实习,即为“前校后厂”模式。三是与我县“贰仟家一站式服务恒通店”联合,共同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即为“校企共建”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虽然有成效,但专业发展不平衡、教师结构不够合理、教师实践能力不够强。
2、教学设备不足,有些比较落后。
3、学校配套设施(操场、餐厅、学生宿舍)需要改造和更新。
四、今后的打算及努力方向
继续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同专业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对口升学为突破口、实行分层管理、分层教学”,适应多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切实推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品牌学生,打造精品专业,积极主动为郏县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3-5年跻身“全国重点建设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行列。
1、办学规模
到2017年,更新打造增加两个专业——播音主持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达2000人。
2、专业建设
积极适应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开发新专业,调整改革老专业,继续办好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电子技术、汽车维修、学前教育(幼师)畜禽生产与疫病防治6个专业,稳定现有的招生规模。同时,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增设播音主持和电子商务、等专业。力争2017年专业总数达8个,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2-3个。
3、人才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双主体”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力。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专业,按照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学生应具备“职业道德良好,职业技能初显,职业潜力可控,创业精神尚可”的要求,形成“强内联外、校企合作、互利双赢、服务社会”的办学模式,通过企业冠名办专业,企业挂牌建基地,企业出人当教师等形式进行校企合作办学。
②制定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郏县产业升级的需求及岗位技术需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
③课程建设与改革。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和课程建设成果奖励制度,实施任务驱动课程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构建以核心课程为重点、特色课程为亮点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胜任力,引导学生学习力、创新力的形成,建设一批体现郏县文化特色的特色课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为逻辑起点,以工作知识为参照点,按照“够基础、强技能、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校企、校校合作开发课程,每年开发出版教材2-3本。
④健全和完善各种教学制度。结合教学改革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需要,到2017年,力争全校重点专业主干课程的优秀率达到70%,一般专业达到40%以上,所有专业的主干课程均达到合格标准。
⑤完善过程考察与关键点控制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
4、师资队伍建设
以建设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坚持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和文化知识素养,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的制度,提升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完善从企业引进或招考兼职教师制度,提高兼职教师授课津贴,加强兼职教师分类管理,建设一支以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行业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为辅助的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实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和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课时比例达30%的目标。
①教师总数:按在校生2000人的规模,配备专任教师117人。其中:专任基础课教师86人,专任专业课教师41人。
②职称结构:专任教师高级职称达30%以上。
③学历结构:本科学历100%;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10%。
④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
⑤兼职教师结构:根据教学需要,聘请行业专家、行业名人、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教学,课时比例达专业课总学时的30%以上。
5、校园环境建设
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网络资源,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新建食堂、餐厅4500平方米,整修操场2000平方米。
6、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教学需要,配齐配足相关实验实训设备,力争2017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积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每个专业有3个以上教学密切型基地、2个以上技术合作型基地和4个以上就业型基地,加强基地运行管理,提高运行效益和质量,力争四分之一的专业课到企业实施。
7、图书馆建设
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的图书信息技术管理队伍,实现信息检索网络化、存储方式数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管理队伍专业化。平均每年新增图书3万册,到2017年图书馆纸质图书藏书量达28万册。
8、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依托地方政府,建立政、校、企合作联合会,明确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各方合作培养职责权限和义务,实施校、县订单合作培养和校企村联合培养,完善人才需求调研、校县企高层领导互访、教师与技术人员互兼互聘、教师联系等制度,采取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等方式,分类创建教学型、就业型和技术型合作基地,形成政府依法管理、部门企业共同参与、学校按章自主办学的校企人才共育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作者简介:敬代和(1963-),男,四川射洪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MBA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32-02
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高等学校,是伴随选课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20世纪以来,学分制作为弹性选课的配套手段,为众多国家采用,学分制以“分”作为计算学习分量的单位,分为完全学分制和不完全学分制两种形式。完全学分制有较大的弹性范围,不但可以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选择学习形式;而不完全学分制相对而言弹性范围较小,学生选课范围主要限在本校的课程范围之内。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采用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这是当前高职学校办学体制机制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必要性
(一)完全学分制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还存在一定偏见,高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条件和资源与学生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要改变这些状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切实搞活高职教育,在完全学分制下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是一个不错的出路。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保持良好的就业前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供求变化,就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体系,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的素质。弹性学习的完全学分制能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强化专业知识结构,使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完全学分制增加了高职学校办学的灵活性,有利于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造成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缺陷;高职教育基本上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的。学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论性教学环节与实践性环节没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等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行完全学分制,高职学校的专业可以办成全日制,半日制或业余制等多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制上也可以实行三年或多年,学生学习主要以达到某门课程的要求取得学分为标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多学习一段时间,修满所有的学分后再毕业。特别对于一些农村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学习、工作分阶段进行。灵活的完全学分制度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生源(特别是因各种原因,较早进入社会,又想学习的人),减少因基础差,成绩跟不上而流失的学生,保持和发展高职教育规模,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此外,学分制可以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获得企业的支持。职业教育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高职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开设课程,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保持同步;根据企业和就业市场提供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发展提供宽松的学习、培训环境。这样,高职教育既能满足社会、企业、市场的需求,也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起宽松和谐的双向联系,加强了校企深度合作,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完全学分制有利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诸多高职院校以多招生、扩大在校生规模为前提,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与学生参差不齐的文化基础之间出现矛盾,造成部分学生对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深广度不适应。实行完全学分制,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完全学分制为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高职教育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构想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为特征。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岗位能力标准,进行基于岗位能力的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目标明确,学制灵活”,“宽基础,活模块”。 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完成某项专业学习的基本(必修)课程,包括:“职业技能课程”是指按照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职业核心课程”是根据各“职业技能课程”之间具有共同的职业能力,提炼能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核心技术课程;“职业基础课程”是以专业群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各专业都应设置包括德育、体育与健康、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这类课程是一种水平标准化课程体系,用以衡量学生的文化和专业水平,以保证毕业生质量。
另一类是扩展(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职业横向拓宽知识、专业纵向发展知识及其它社科人文知识等,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其设置应分多个层次,以满足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个性特长千差万别的特点。这样,各个学生优势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为学生将来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良好的基本知识。
(二)评价体系的确立
学分制教学的评价体系就是学分和学分成绩,学分是计算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计算课程学分一般以16-18学时为1学分,实践和实习环节则以26-30学时为1学分。三年制高职必修课程总学分应达到140-160学分,选修课程学分控制在12学分左右为宜。实行学分制能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校该干什么,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从而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然而,学分可反映学生学习量的多少,但不能完全评价学习质量的好坏。如果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就会有一种60分万岁的想法,相映也会出现许多其它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分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学分成绩的计算是用课程成绩对课程学分加权平均而得到的,具体作法是:将成绩分成等级,如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等,再分别权之以分值,成绩越优秀者,权值越大。在每个学期末就按照学分成绩来评定奖学金。用学分和学分成绩共同来管理学生学籍,不仅非常灵活的处理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而且也利于学生奖惩制度完善。
在课程评价上,尤其是实践环节课程评价上要注重过程评价,构建学生自评、互评、团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积极推行社会评价、企业评价等全方位评价机制的建立。
(三)奖励制度的实施
完全学分制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构成奖励制度,这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较好的措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为了和国家劳动技能鉴定相统一,学校应规定相关的专业必须取得相应的证书方能毕业的制度,即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学习,不断通过各级各类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除了相应的科目可以免修以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成绩取得该课程至少良好以上的学分成绩,积极实施“课证融合”、“以证代课”、“以证代学分”制度,为“双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对于一些起点较高、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学校应鼓励其参加专升本、自考本科等形式的学习,对取得了考试好成绩的学生相应实行奖励学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分制的优势,也让学生感到学校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地方。
(四)弹性学制的建立
1.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对于提前修完学分的学生允许其提前离校,由学校开毕业证明,等到三年期满即可拿到毕业证书。
2.三年学习期满,仍没有取得规定学分的同学只发结业证书,保留学籍和学分,学生可在规定的延长期限内继续学习,通过考试获得规定的学分后,学校换发毕业证。
3.对学生年限不满3年者,经学校批准中断学业者,发给肄业证明,保留学籍和学分,学生可在规定期限内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学校换发毕业证书。
三、实行完全学分制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正确实施的前提下,完全学分制的正面效应是主要的。但是,完全学分制与市场经济相匹配,有其长也有其短,认真研究实施完全学分制中的“利弊”,也有利于趋利除弊,减小副面影响。例如,完全学分制上课分散流动性很大,逃课现象肯定时有发生,因此,任课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要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不要迟到、早退,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要教书育人,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新集体的组织管理机制,又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自主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另外,授课教师的收入、信息化管理水平、教学投入、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选取等也是高职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很好解决的问题。高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该力求全面处理好这些关系,发挥学完全分制的优势,搞好学校各方面的建设。
高职教育实施完全学分制,一定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逐步实行,分步到位;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完全学分制优势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实行完全学分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唯有这样,完全学分制才能较好的为高职教育所用。
参考文献:
全校师生员工:
因12月20日我校将举行成都大学2016年环校越野赛的比赛,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经学校研究将对校园部分道路实施分时段交通管制。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1.12月20日14:00--15:00社会车辆禁止进入校园;
2.13:40--16:00将暂时关闭学校第五号门;
3.从当日16:00起,恢复原有的校内交通管理规定。
请师生配合执勤人员的指挥,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特此通告
成都大学综合治理委员会
成都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
年12月19日
关于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范文二
各位老师、同学们:
12月2日,重庆市2017年(美术/设计类)毕业生双选会、沙坪坝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工作等大型活动将在我校虎溪校区举办,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校内有序的交通秩序,经学校研究,决定对相关路段进行临时交通管制,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临时交通管制时间及路段:
1、12月1日8:30起,封闭行政楼室外停车场,布置双选会场地。
2、12月2日8:00-18:00,对行政楼周边路段、绘画楼至操场路段双向进行临时交通管制。
二、校园交通管制措施
1、交通管制期间,除参加双选会的车辆外,其他车辆一律不得驶入管制路段,行政楼室外场地禁止停放机动车辆。双选会车辆在行政楼外即停即走,由安保人员引导至校园其他路段停放。
2、交通管制期间,教职工的车辆请从西门、北门进入家属区停放,请勿行驶至交通管制路段。
3、交通管制期间,社会车辆请勿驶入校园,请行驶到大学城西路、熙街停车位停放。
三、请广大师生员工理解配合,自觉遵守校园临时交通管制的相关规定,并服从现场安保人员的引导。
四川美术学院
年11月28日
关于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范文三
9月3日、4日为我校新生报到日期,为维护校园道路交通秩序,保证迎新工作顺利进行。经研究决定,校园部分区域实行交通管制,青年广场、行政1号楼以西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特种车辆、银行等相关业务车辆除外)。在此提醒广大教职工在新生报到期间尽量不要开机动车到校,以减轻校园交通压力。确需进入校园的,须服从交通管理人员指挥,将车辆停放于规定区域。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特此通告
校园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年8月29日
关于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相关文章:
1.关于交通管制通告范文
2.交通管制通告范文3篇
3.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青年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多元化趋势,给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开设了新课题。
一、全面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1、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中国古代的“人文”特指“礼教文化”。人文科学,最早出自拉丁文,系指人性修养、文化教育领域的学科知识。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等。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我们知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简言之,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2、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承古老中华文明的需要。古老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趋同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就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这些优秀的文化对青年思想感情的熏陶,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创新能力的拓展,对古老文明的认识,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失去根基和底蕴。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古代知识分子“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传统,通过“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的做法。借鉴这样的理念,我们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为有效途径,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国防、科技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将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国只有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人才培养上更新观念,从青少年抓起,从人文素质教育入手,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是人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是塑造青年理想人格的需要。人格,即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我们知道,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依靠内在的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来自于人的素质,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必须依靠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具有现代素质的人首先要具有健康理想的人格。传授人文知识,可以帮助青年确立人生航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青年拓展思维、陶冶情操,可以培养青年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原则和职业道德操守,可以提高青年的人性修养。
二、重在实践、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新特色
认识人文素质的内涵,了解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创新。马钢技师学院近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理念,立足实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技能培养为本位,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打造金色蓝领”的核心价值观,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蓝”校园文化。
1、确立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马钢技师学院立足自身、面向未来、适应市场,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内容,突出“以人为本、全面育人”思想的与时俱进的新举措。开展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对学生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人文素养。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为期三年的计划,每学期安排人文素质教育授课和实践活动,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内容由浅入深,古今中外人文百科皆涵盖其中,实践活动有自我修养和集体活动组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和协作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院发放人文素质教育考核卡,由班主任、系部、学生处逐级跟踪考核,考核以学分制为基础,参加授课和实践活动取得相应分值,每学期达到规定分值即为合格。第一学年考核合格发放人文素质初级证书。第二学年考核合格发放人文素质中级证书。第三学年考核合格发放人文素质高级证书。人文素质等级证书制度使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走上了正轨。
2、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在人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采用新模式,在课程设计上综合考虑三个学年,对每一学年既强调系统性又兼顾相对独立性,三个学年课程涵盖了人文精神、人文景观、华夏文明、文化名人、名著欣赏、音乐美术、影视欣赏、综合艺术等方面。课程设计力求精心策划,课程内容中把人文与地域结合起来,把马钢与钢城结合起来,把美与艺术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安排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讲座、马鞍山历史文化介绍、《网络黑客与计算机病毒》讲座、《徽骆驼》讲座、《鲁迅的人生》赏析、《红楼梦》欣赏、《李白与马鞍山》讲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观看电影《惊涛骇浪》以及学唱《金蓝之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美化校园活动、巧手作品展示等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进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我们邀请了资深教师、文化工作者、市有关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来校授课。
3、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的人文氛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引领和文化启迪的有效形式,它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的外在表现,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马钢技师学院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蓝”校园文化,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内涵。
打造金色蓝领,既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金蓝”校园文化是学院在多年闯市场、创品牌、育新人的实践中创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它是以我们特有的办学目标、市场定位、价值取向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弘扬“金蓝”文化,是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舞台。在打造金色蓝领价值观的引领下,学院新建了教学楼、实训楼、办公楼,加大了教学实训和生活设施的投入,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在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管理效能的主题下,学校全面推行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提出了“顾客第一、技能为本、有效控制、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规范。“金蓝”文化引领学生树立“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改写人生”的求学理念,它凝聚着师生的力量,推动着人文素质教育在各个层面展开。
读书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侧面。为了开展好读书活动,学院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每年推荐古今中外的30篇读书书目,提出了“每天一小时,每学期一本书”的读书口号,举办了读书心得交流会,为学生办理了图书借阅卡,青年学生树立终身读书的理念真正做到了“与书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