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等教育认知

高等教育认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3 08:22: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等教育认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等教育认知

篇1

残疾人高等教育作为残障人士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活质量为取向的支持性教育,残障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相应发展,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质量。由于在生理或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残障大学生要想与健全同龄大学生一样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必要发展,就不仅需要残障大学生所在高校提供完善的支持,即高校支持,还需要向高校外延伸。高校支持包括招生支持、就业支持、学业支持(即合理专业设置、人性化课程安排、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特殊需要资源学习中心、相关的辅助设备及技术支持等)、环境支持(即无障碍的物理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健全的综合管理支持及完备的事务支持等。高校外的延伸,即进入高校教育前的基础教育准备支持、中等教育的衔接支持和高校毕业后就业支持及生活安置支持等。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高校支持延伸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服务工作还不够成熟,难以更好地为将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残障学生提供有效支持。这就导致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很难具体地向教育者解释自己个性化的特殊需求,严重影响其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少数有幸进入到高等教育系统的残疾群体中,总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适当的支持而很难完成学业。因此,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不能由招收残障大学生的高校孤立地进行,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实际情况,努力完善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服务支持体系,以招收残障大学生的高校支持为基点,向两端延伸,即向前延伸到中等教育甚至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向后延伸到高等教育毕业后的就业、生活安置。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高校支持延伸的具体实施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是一个相互贯通的教育体系,对于特殊教育对象的支持也应该贯穿于早期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之中。因此,对残障大学生的支持不能只在高校内进行,必须将支持向高校外延伸,建立和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的支持体系,确保各类残障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获得更健康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重视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准备支持

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0~6岁的残障儿童进行康复、代偿训练和智能开发。这种训练一方面使他们的自理、认知、学习以及社会适应等能力都能尽早得到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也为其适应将来的学习环境和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做好前期准备。当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专门针对残障儿童的学前托幼机构也极其少见。由于特殊教育师资匮乏等诸多原因,大部分残障孩子的学前教育都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专业的康复教育训练缺位,使他们错失了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期,并直接导致其义务教育阶段适应性差,辍学率偏高,最终影响他们进一步接受教育。特殊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和社会保障系统,在服务内容上需要教育、救助、福利及康复四位一体联动,在管理体制上需要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因而特别需要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以便尽快将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尽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完善“中等—高等教育”的过渡支持

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衔接的过渡支持是否到位对残障学生将来能否顺利融入大学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并直接影响高等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进而影响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前期支持准备缺位是阻碍残疾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调查发现,特校高中教育与高等特殊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上严重不一致,甚至有脱节现象。由于中等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不到位,各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大都单招、单考自主招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鉴于此,应尽快建立专门机构做好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支持。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预科制,针对被录取但没有能力直接接受高等教育课程学习的残障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学位预备课程;做好残障学生预科培训,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再转入高等院校学习,使其更好地适应并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同地方中等特殊教育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帮助高校有针对性地了解特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及认知发展程度,为其进一步接受特殊教育提供建议;进行入学考试科学引导工作,有效地挖掘其潜力,使特殊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帮助他们更圆满地完成学业。

(三)补充“高等院校毕业—就业”的后续支持

“高等院校毕业—就业”是指残障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到有报酬的就业这段时间。除了高校提供各方面的就业支持外,家庭、企业、社区应及时且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继续教育、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并要提供专门的财政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社会,如提供给他们一些必要的辅助技术(包括辅助器具、辅助技术服务)。事实上,正是借助辅助技术,很多国家的适龄残疾人,从高校学习到入职工作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例如,盲人通过配置合适的辅助器具和系统的辅助技术服务,已经能够从事管理、教育和服务等健全人所从事的职业。

(四)健全法制、政策和财政等保障支持

大量研究表明,残疾人高等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残疾人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相互脱节,残疾人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专业设置有局限,招生各自为政,招收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考试组织不严谨等。为此,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组织联合体,即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机构、残联和高校联合组成“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具体实施工作。各机构分别选派一名特教及相关专业的负责人,监督各级机构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服务与支持。此外,还要出台专门的法规来规范特殊教育体系、教育机构管理与设置、各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设置、教育保障条件、法律责任及教育督导机制等。积极营造支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良好氛围。建立政府、企业、残联部门、社区与学校的联合机制,为残疾人公平地融入社会提供有效支持。

作者:刘金荣 周姊毓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彦群.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6):181—184.

[2]刘金荣.残疾人学校支持体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9):1271—1275.

[3]甘昭良.辅助技术在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中的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6):6—7.

[4]孙继红,胡正纲.关于我国聋人高校自主招生现状的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02,(1):28—32.

[5]PatriciaA.Mudgett-DeCaro,JamesJ.DeCaro,刘玉芳.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需求和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7,(8):12—17.

篇2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作为实践主体的学校集中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实践主体的组织性,是指学校需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去开展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实践主体的传递性;是指要将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传递下去,营造相应的政治思想氛围;其三,实践主体的规范性,是指学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保持一致;其四,实践主体的常规性,指的是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是长期需要进行的工作;其五,实践主体的前瞻性,简单来讲,就是需要以当前学校学生情况为基础,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预见性的角度去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六,实践主体的选择性和引导性,是指学校为了达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多样化的方式去进行引导。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各负责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人力资源,是代表着国家去行使其实践主体权利和义务。从这个角度来讲,上述行为主体的地位有着其主动性的一面,也有着其被动的一面,是社会分工背景下赋予其对应的职权,是构架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上述行为主体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组织行为,其有着比较强的主导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主导性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对于教育实践起着主导和支配性的作用;创造性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新的方式去开展,以保证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发挥。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主体的角度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自我主体的角度来看,其能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去实现对于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在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其不断进取,并且去接触正确思想政治理念,并且在长时间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实现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具体来讲,这种主体性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动作执行是由教育对象自己发起的,以各种自我调整的方式去进行;其二,“前理解”性,是指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品德成型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是以主体身份出现的,有着先验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环境是在个人生活经历,意识形态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我们将这样的状态界定为“前理解”状态;其三,建构性,是指在教育对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理解到践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在慢慢理解和认识相关理论正确性的基础上,慢慢开始以此为引导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由此就实现了正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其实践生活中的融合,由此就进入到了本体认知的阶段,并且慢慢的融入到意识领域中去,成为行为主体思想意识固有的内容,由此就标志着思想政治自我教育过程的完成。

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这是因为成人学生是教育特殊群体,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讲,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因此为了保证实际思想引导工作的质量,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对于成人思想教育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纳,找到其做得不够理想的地方,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针对性;其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集合成人群体学生的特点,从其工作和生活实际入手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其三,尊重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在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能,引导学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实现自身思想政治教育。

(二)强化组织建设,实现管理模式创新

在国家教育部门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断降低,成人教育学生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于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刚分析,以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然成为当前是很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不断做好管理体制的建设,改变以往传统的组织建设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开展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从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注重主体意识,展现人文关怀

从理论上来讲,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开展成人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能够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管理效能的提升,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引导工作的开展,以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其一,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本着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基本理念,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其二,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课程方案制定,都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由此使得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去实现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其三,高度重视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充分展现出人文关怀,由此营造良好的师生教学环境,保证将各项工作做好。

篇3

1994年,我国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其中第29条规定:“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体现了我国的《宪法》所规定的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基本精神。目前,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步入高等学校,他们与健全人一道学习文化知识,实现了随班就读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但是,众多的残疾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处于从属的地位。无论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还是课程设置等,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精神。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支持体系,有助于改变残疾人高等教育重宏观、轻具体的局面,能明确残疾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确定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避免出现无章可依的情况,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和健全学生的融合,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扩招之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与以前相比,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学生表现出文化基础薄弱、适应能力差等特点,不能胜任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固然与个别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脱离了残疾学生的需要有关,但更多是与学校内部没有建立完整而有效的支持体系有关,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立,可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细化规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要求等,构建既适合残疾学生、又适合健全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显示了国家对残疾人教育的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立,是响应国家号召、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策略,没有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以适应残疾学生的需求,而是沿袭健全学生使用的教学内容。一般而言,健全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强调学科教学,突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对技能的掌握则在其次。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效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实现缺陷补偿。虽然已经有专家呼吁,设立残疾人硕士层次的高等教育,但是仅就目前而言,本(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则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更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内涵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一般采取单独的特殊教育学院、随班就读、电大(或者函授)等三种教育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均必须考虑到残疾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存在相应的障碍,即在对残疾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其特殊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支持体系,给与大力的支持。学校支持体系泛指自招生至就业,高等学校对残疾学生的各种支持与辅助。一般来说,由两部分构成。

(一)理念内涵

1、促进融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支持体系是建立一个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彼此认同的体系,承认每一个人存在现状的合理性,建立互帮互助的集体,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精神层面的相互交融。

2、辅助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残疾学生的缺陷补偿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残疾带来的障碍;教学辅助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更能选择适合的学习形式。辅助支持使残疾学生获得更多地教学支持,保障其顺利完成高等教育课程。

3、资源共享。探索建立残疾学生使用教学资源的模式,实现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公平的享有高等教育的资源,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支持其顺利完成学业。

4、养成人格。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养成健全人格。

(二)结构内涵

1、观念和文化体系。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宣传残疾人高等教育理念,这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心理基础,也是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一是要使“融合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消除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的心理隔阂;二是建立适应时代需要和残疾学生未来发展的校园文化体系,使管理、教学、课外活动等呈现交叉、渗透,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高效综合的发展。

2、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师资队伍建设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核心,没有高水平的师资,残疾人高等教育就可能流于形式,徒具其表;专业设置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基础,只有构建适应残疾学生特点的专业,才能实现残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包括专门课程、共学课程,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层面上的体现。

3、保障体系。一是管理保障体系,通过调整和更新学校管理机制,构筑有利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二是无障碍设施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解决残疾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困难,摆脱后顾之忧,提高学习的动力。

三、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观念支持

残疾人高等教育折射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高校已经为残疾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帮助,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在师生心中树立起正确的残疾人观。校级领导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广大师生树立榜样。广大师生正确处理好与残疾学生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树立起对残疾学生的正确预期,消除不信任感和“慈善”的思想,构筑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园文化体系。必要时,学校可结合社会实际,将残疾人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渗透到健全学生的头脑中,为残疾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招生与就业支持

1.招生支持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单靠单招模式,即由普通高等学校单独命题考试、单独录取,充分考虑残疾人学生的特殊需要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另一种是残疾学生参加的普通高考模式,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同场竞技。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2723所高校,而其中设有单考单招的院校不过18所,年招生仅1300多人,这很难满足残疾学生的就学需要。站在高等学校的立场,探索多种形式的残疾人大学生的招生机制。一是实行灵活的招生形式,既有全日制,又有函授等形式,探索远程残疾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免除残疾人来回奔波之苦;二是实行分类招生,对于对身体没有要求的专业,鼓励其招收残疾学生,扩大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赋予残疾人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和权利;三是探索区域高校联考制度,互认高考成绩,如果本校已经录取满额,鼓励残疾学生到附近院校就读。

2.就业支持残疾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残疾学生的前途,既是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体现,又是提升残疾学生自身价值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残疾学生毕业前夕,高等院校应该从就业和创业两个层面,积极鼓励残疾学生走出去,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从就业上说,首先是不能空谈就业,应将就业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高等学校增加实践实训课程的比例,积极为残疾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其残疾专业实践活动,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必要时,拨付专门经费,保障残疾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实训的机会。

二是开办就业指导讲座,培养就业技巧,增强就业意识。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弱于健全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处于弱势地位,就业压力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对残疾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其抗压、抗打击的能力。对于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不动摇,不退缩,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所遇到的困境。当然,如何获得应聘公司的好感,如何与同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也是高等学校必须为残疾学生解决好的问题。从创业上说,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成为热门话题,学校为学生创业做了很多的努力。残疾学生应该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增强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学校因势利导,为残疾学生的创业扫清各种障碍,同时利用各种关系,获取资金支持,扶持残疾学生的创业。创业不仅是为了提高就业率,更多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路子,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积累经验。

(三)学业支持

1.专业设置面向残疾人开设的高等教育的专业主要是挂靠在二级学院下的系部,或者是在综合性院校中专门设立面向残疾学生的二级学院。这些专业全部面向残疾人招生,依据残疾学生特点和就业需要,开设了艺术设计、计算机技术、推拿按摩、动画设计等专业,解决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形式的改革,一部分残疾人进入普通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要求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加合理、规范,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满足了残疾学生个人需要。目前,面向残疾人开放的专业已经涵盖文、理、工、农、医五大学科门类,基本满足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

2.课程安排针对招有残疾学生的课程,考虑满足绝大多数健全学生的需要的同时,兼顾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残疾学生的认知过程不能像健全的人一样,因此必须采用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根据残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或增加或删减相应的课程内容,必要时,降低对残疾学生的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与社会实际情景紧密联系,注重案例教学;同时把课堂讨论与现场观摩结合起来。建立残疾人专业学习的资源中心、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适用于残疾人教育的辅助技术手段;加大教学辅助用具和用品的开发和利用,结合个别化教学计划和方法,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3.师资队伍残疾人高等教育对师资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相应的特殊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残疾学生的授课、沟通、交流等工作。一是建立“双师”资格制度。强制要求担任残疾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取得双师教师资格,具备与残疾人流畅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具备从事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能力。二是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体系。担任残障大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无论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接受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了解残障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三是建立辅助教师队伍,着力为残障大学生提供服务,消除残障大学生的学习障碍。辅助教师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像手语翻译员、盲人记录员等虽然已经具备专业资格,但是没有在高等教育中实施,没有转化为残疾大学生服务。四是提高残疾学生的生师比,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保障支持

篇4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如今的大学生素质低下问题日渐凸出,“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愈来愈严重,但是大学生群体依然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智库和重要力量。这一群体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也关乎着整个民族的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就曾指出:“面对高新技术的挑战、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过窄的专业教育,局限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准确把握高等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对不断深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祖国建设急需人才等方面,都具有无比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指的是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一般把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学科。而人文素质,广义上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爱国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气节之中;从狭义来说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简言之,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我们知道,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而发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促其“学会做人”,引导其去积极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启发他们要做一个正直、善良和有道德修养的人。人文素质也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格、气质、修养等方面。通过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学习、熏陶、感悟、转化和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理智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与自我的层面看,人文教育注重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重视人生的价值,帮助青年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高尚的道德追求;从人与他人的层面看,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意识,使其关心他人,追求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从人与社会的层面看,人文教育让学生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襟,富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投身公益事业,造福天下苍生;从人与自然的层面看,人文教育让学生更加关心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从而热爱自然并热心参与环保等公益活动。

二、人文素质的内容

1.使受教育者广泛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方面、文学方面、政治方面、法律方面、艺术方面、哲学方面、宗教方面、道德方面、语言方面的知识等。2.意识形态特征,它的核心就是最基本的文化理念。3.使受教育者基本掌握人文方法。即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的是,人文方法更加重视定性、强调体验,并且与特定的文化要相关联,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而人文素质则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

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精神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独立的人格意识等;人文知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经典文学作品、名言警句、文化艺术作品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热爱人生、关心社会,促其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实践这种价值需求的精神,培养其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同样意义深远。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首次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的《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中曾提出,能否进入大学应取决于本人的品行而不是优越的社会地位。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更强调了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并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如今这些依然是本世纪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理念,需要我们这些正在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知群体的高校同仁们去不遗余力地大力践行。

参考文献:

篇5

一、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人文素质教育还未受到足够重视

现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明显特征就是高等院校办学的"功利性",即强调培养出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提高其就业率,以谋得学校的长远发展。在此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唯理智主义的倾向,误以为高等教育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高技术的人才。这种偏重认知的教育指导思想,会带来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造成学生的"情感饥渴"。本科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经历了高考的"奋战",深感"身心疲惫",不愿意再学习,只想"混混日子"。这些学生学习上被动,精神上消极压抑,不思进取。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认知和情感失衡的"单面人",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另一方而,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近些年许多本科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如果他们不具备良好的素质,不思进取,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成这一局面的直接根源之一,就是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二)教师的人文素质欠缺

海姆·吉诺特曾说过这样的话:"作为一名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利。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工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羞辱一个学生,也可以迁就一个学生;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 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强调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说明,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建国以来,我国的师范院校的教育一直处于"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面向、过重的功利主义和过强的共性制约"的状态,与现实要求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在这种环境中培养的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就欠缺。依靠他们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不能不说足杯水车薪。

(三)人文课程的科学设置欠缺

高等院校大多没有把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科学体系来考虑,使学生得到的人文知识较为凌乱。更谈不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的学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加强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于是减少了文化课时。有的高等院校虽然已经增设了文科课程,但对于人文课程的设置还只是"任选",而不是"必修"、"必选"。这种形式上的文理结合根本没有真正体现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开设科学的人文类课程至关重要,因为人文学科作为一种完善的体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用人文精神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文素质的关键。教师必须把人文精神这一重要指导思想运用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因为它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只有精神才能培育精神,只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即"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前段时间许多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将一块没吃完的饼干扔到垃圾筒里,老师看见了,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捡起这块饼干,当着学生们的面把它吃了。这就是教师高尚人格的体现,是比枯燥的理论说教更好的教育方式。所以,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才能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向纵深层次发展。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大进行长期人文教育的师资培训,并作为上岗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篇6

论文摘 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且彼此保持一定的张力,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多元的课程价值取向正试图走向融合。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种能够与这种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是将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手段,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核心,其价值取向又是课程运作的灵魂和方向,反映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蕴涵着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人才规格,不仅决定着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应以什么样的知识和活动作为内容,也决定着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能够满足什么样的学习主体需求。所以,美国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G·A·Beauchamp)认为课程设计首先是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课程的价值。追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虽然不同时期课程设置的主流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并且彼此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但随着课程理论的不断发展,多元的、非此即彼的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所以,迫切需要建构一种与社会发展和成人主体利益相一致的、与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一、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论纷争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不同价值取向决定着不同的培养目标。一直以来,由于课程设计者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受其不同哲学取向的影响,因此,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也就存在着多元的理论纷争,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

(一)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

自从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以后,人们就把知识就看成了改变世界、改变社会、改变人生的理性工具。夸美纽斯提出“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并提出分科教学的原则,为后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基本结构。学科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认为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能画出美妙的图案,而学生就是一个容器,只有不断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才能学有所成。所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重视知识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的逻辑体系,提出课程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其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虽然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但由于其对知识的过分强调,不仅使得课程知识过偏、过深、过难,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而且还造成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呆读死记。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上过于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主,过分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的建构,忽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层次性和实践性,抹杀了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内涵,从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剥离,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过于混乱,培养目标模糊,不仅难以尊重成人学员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难以实现学科逻辑与成人心理逻辑的统一。

(二)以社会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

以社会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发展为中心,必须能够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其教育目的是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和教育人。因此,以社会为本位的课程观强调课程的目标、内容的标准等要与社会现实需要紧密挂钩,要依照社会需要制订教育目标,并据以设计、组织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发挥作用的学校教育课程。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因现实需要不同而对课程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等取舍不同,但它们都强调社会需要的完全满足和优先满足[1]。从短期来看社会本位课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所培养的人才有较好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过于强调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忽视了成人学员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的需求,必然会导致把成人学员作为工具来训练,从而背离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更何况并非所有的社会需要都是合理的,自然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并不一定要无条件地满足其需求。

(三)以个人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

以个人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学习者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与其他学习者一起开发、创生自己的课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为他准备好的课程。所以,课程要从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以便于满足学习者个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谋职的需要,从而培养“真正的人”。这样看来,当课程选择真正尊重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时候,每一个学习者的个性都会沿着自己内在目的的指引而发展,都会使自己独特的潜能和价值获得充分表现,由此形成的课程就是个性丰富的课程、就是人性化的课程[2]。有鉴于此,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注重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对成人学习者发展的重要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成人学员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成人学员的需求也变得日益复杂,在课程的设置上若想完全满足多元化个性需求,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课程的设计者必须为成人学员的课程选择创设条件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多元价值取向的融合

纵观当今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虽然表现出了并驾齐驱、非此即彼的多元格局,但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人们对课程设置价值取向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彼此间保持一定张力的课程价值取向正在进行着更高层次的综合,这种综合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超越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格局,向满足成人高等教育实际需求回归的一种大融合态势,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同经济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凸显出了在专业技能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的重要特性。

(一)课程的社会价值凸显职业性

课程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其价值取向上首先也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变革要求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曾经指出:“现代美国多元化大学为什么能够存在?历史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则是另一个答案。除此之外,它在维护、传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的作用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在探索新知识方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综观整个高等院校史,它在服务先进文明社会的众多领域方面所作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的设置在追求课程社会价值的同时,开始着眼于课程的个人价值和人性价值,以彰显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特性。一方面,课程的设置开始注重产学结合,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或行业的“无缝”对接,提高了成人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课程的设置注重了与当地产业岗位的需求相结合,以便于满足产业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的学科价值取向凸显实用性

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价值为取向虽然有利于成人学员理性思维的发展和加深对某一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但是这种较为抽象和概括的知识容易使课程脱离成人学员自身和社会现实的需要,把人异化成为理性的工具。随着当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以学科知识价值为取向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开始逐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课程内容与应用技术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其实用性特点日益显现。课程内容不仅涉及社科、人文与自然学科等多个领域,而且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能体现出成人学员实际的深度价值知识。这种深度的有价值的实用性知识从根本上把握住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创新的方向和追求,突破了传统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域限,妥善地处理了学科与活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兼顾了成人学员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与继续发展能力的养成,使得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同其他各种课程价值取向找到了同生共存的合理之处,为成人学员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的创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贴于

(三)课程的人本价值取向凸显创生性

“当课程的选择真正尊重了学习者个性差异的时候,每个学习者就会在自己内在目的的引导下发展,就会使自己独特的潜能和价值获得充分表现,由此形成的课程就是个性丰富的课程、人性化的课程”。[4]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取向,更多着眼于满足社会需要,过于强调课程的社会功用价值的实现以及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而对成人个人开发、创生自己的课程的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呈现却非常不足。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范式”向“课程理解范式”的转变,学习者的个人学习经验和知识被置于课程研究的中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他人和教师共同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同时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这样,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也就成为一种成人学员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探索未知知识的过程。

三、构建与“大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价值取向的多元融合趋势,要求我们必须从一个更高、更新的视角审视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融成人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一)整合知识型与技能型课程

知识型课程可以为成人学员提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广博的知识,使他们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地认识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逐步对文化和学术发展产生久远的兴趣。而技能型课程则是解决成人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一剂良药,它不仅可以淡化知识型课程所固有的学术性和系统性特性,而且还可以强化成人学员的职业意识,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习融为一体。将知识型与技能型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不仅有利于成人学员掌握学术领域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有效地获得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相关知识、最终能够创生知识,而且还可以改变原有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彼此相互独立、对实践指导性不强的状况,有针对性地促进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和交叉渗透,灵活地设置和调整课程,切实体现课程的“职业性”特征,不断提高成人学员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

(二)优化实用型与综合型课程

成人高等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所培养的人才在质量和素质上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设置以社会和个体需求为导向的实用性课程。一方面,课程选择要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课程的内容要反映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使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要加大课程的选修比例,使成人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进行充分的选择,进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素养;再者,要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口径,以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为基点,构建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还要确立新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密切联系成人学员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既能考虑到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综合,还能兼顾各类活动及各学科的综合,进而建构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这不仅能够巩固学科的知识,还能够提高成人学员的再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为专业或技能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增加灵活性与人性化课程

为了成人学员更好地获得综合化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及专业精神,进而实质性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应灵活设置,不仅要优化必修与选修的课程比例结构,还要实行主、辅修制度,设置相关的核心课程、广域课程和专题课程,进而形成宽领域、高品位的课程结构。“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都应该在教育中受到尊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独特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5]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走进成人的内心世界,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员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让他们成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的主体,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实施加工、改造课程内容,最终让他们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验到实践的乐趣。

综上所述,以提高成人学员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的“大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是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元价值取向最有效的融合,是对其它价值取向的一种超越与扬弃,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培养目标,与之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则是一个动态的、实践的并富有生命力的系统。同样,课程活动的主体—成人学员在课程的发展中则会自觉地运用其智慧和判断力寻求同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参考文献:

[1]伍运文.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3(4):72.

[2]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5):30.

篇7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等教育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成人全日制教育(以下简称成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使命,提高其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搞经济工作的同志深深抱定这个宗旨:质量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岂止经济工作?教育事业又何不如此!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到一件商品,大到一个工程,造成损失固然是件痛心的事,但它毕竟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况且还有修补和重建的可能。若培养的人才不合格,"重塑"恐怕就不像修补一件商品那么简单了。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成教面临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对影响成教教学质量的因素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创新建议

一、教学质量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成教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是通过受教育者个体的综合素质来体现,高质量发展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发展步伐相一致的。自扩招以来,成人招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整体而言,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教在质量上和社会认同率显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教学质量也呈现下滑趋势,备受社会的关注,也是成教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成教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社会、为市场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成教必须以社会经济的需求、以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成人学生为中心,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主动去满足社会对成教的多种需求,用过硬的教学质量去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满足成教的顾客--成人学生和用人单位。成教教学质量一旦满足不了成人学生和用人单位需要,成教发展就会面临生存之危机。

二、影响成教教学质量因素的分析

影响成教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我们仅就成教学校内部因素:学生、教师、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展开分析,这些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学生因素

第一,由于近年来的急速扩招,成教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高考没被录取或者专业不合适都可以选择报考成人高校,某高校在总分为600分的入学考试中,考生的入学成绩只需180分即可被录取,有时甚至更低,只要参加了成考,就能被录取。这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困难。第二,成教的一部分学生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他们就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学历,争取优厚待遇,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目前,成人教育的学生主体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学生由城市学生为主向农村学生为主的趋势;学生由在职人员为主向高中应届毕业、往届毕业生为主的趋势;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成人学生普遍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表现在课堂上,平时上课的到课率很低,一般在百分之五十上下,或者更低。有的时候甚至只见老师不见学生。更有甚者请人来上课,请人来考试。入学容易、学习容易、考试容易,已经是人们对多数成人教育的一种整体印象。

2、教师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随着高校在校生的成倍增长,教师总量相对不足,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工作繁重。在扩招的影响下,学校师生比例失调,教师人数相对不足,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大,教师除了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以及进行科研、教研工作外,业余时间还要进行成人教学,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教师疲惫不堪,这样会严重影响成教的教学质量。另外,许多成人高教教师缺乏责任感。教学指导思想上,很多老师抱着挣几个课时费的心态,不能对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的老师从来没有上过的课,都敢站在成人教育的课堂上。教学方法上,照本宣科,蜻蜓点水,讲课内容即考试内容的现象普遍,按照给本科生讲课的教材、教法教育成人学生。教学技巧上,成人教育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兴趣不足,不能结合成人心理开展教学,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成人学生的认可。

(2)师资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担任成教的教师都是由普教的教师兼任,缺乏专职从事成教的教师队伍,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普教上,在成教教学上投入有限,难以及时适应普教和成教的角色转换,加上教师对成教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因材施教"难以实施,只能从普教中"翻版"过来,没有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导致成教教学普教化,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对专业基础课重视不够,专业课比例偏大;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不能满足成教学生拓展知识面的需求;教材缺乏有特色的成教教材,有些甚至使用普教教材。其专业知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充分反映最新进展的信息,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4)学校教授因素

了解大学情况的人就知道,现在大学里有一种"教授逃课"的现象,指的

许多人做了教授以后,就以种种主观或客观因素为由,不再给本科生上课。如果全日制本科生尚且难以在课堂上见到教授,特别是优秀的教授,那就更不用指望他们会去给成人教育的学生上课。

3、办学条件因素

图书资料、实验等办学条件差。学校图书馆的书籍较少,选择的范围很窄。实验设备极差,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例如: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或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财务软件实用教程》这科必修课,这门课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在学校机房里,财务软件装上去后居然不能填制凭证,这样就导致《财务软件实用教程》这门学科的任课老师根本没办法教下去,这出现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4、社会对于全日制成教文凭的不公平因素

全日制成人高校的学生所持有的学生证不能在购买火车票时得到优惠,因而不能购买学生票,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人事部门在公务员等录取方面,并没有把成人全日制高校文凭同普通全日制高校文凭一视同仁,很多职业都限制了必须是普通全日制高校文凭。无论是普教还是成教,理应具备同等的鉴定标准,亦即有相同的"含金量"。对于这个关系到国家信誉的大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发文强调,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待此项工作,目前我国的普教还是成教采取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说得再直接一点,颁发不同的毕业证书。既然标准不同,人们自然就会去比较。孰优孰劣,谁的含金量高?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成教文凭要比普教文凭低。这种认识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管采取何种学习方式、修业年限的长短,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学分,就应该拿同样的毕业文凭。同时,文凭应由发放高校自己设计、验印、负责。文凭管理上的创新是废除等级制,实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方式上的平等、教育内容上的平等、文凭价值上的平等。  5、盲目追求学历因素

学历,当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甚至被一些人戏称为主宰命运沉浮的"命根子",笔者认为这种比喻毫不为过。招聘用工,工资福利;职务晋升,分房补贴……哪一样不与学历挂钩,一个人一生富裕贫困、仕途沉浮是否就非一定与学历挂钩,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要承认一个事实:真正熬到个高学历(大专以上),没有几十年修炼的功夫是不行的。然而,教育部门不可能游离社会之外,同样有伪劣商品:水平没有学历吓人的冒牌者大有人在。人们盲目追求对于各类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获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甚至放弃了对自身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加之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方法上模糊,致使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不配套,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社会实践等环节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成人教育实践的盲目和成人教育理论建设的脆弱,因而造成了学用脱节、实际应用能力欠缺,从而使得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6、缺乏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

教育质量不够稳定。加之部分高校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校方往往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教学" 缺斤短两"、教学时间、教育经费、教学设备、教学内容都投入不足,最终导致管理松懈、教师素质差等现象, 很大程度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大学必须坚持教育质量标准,任何降低标准的行为都无异于自杀。为了使中国高等教育有更好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应该帮助大学摆脱那种经济利益上的动机,使其能真正集中精力于高质量的教学与科研中。由此产生的利益,才是全社会可以共享的。

7、管理方面

各个高校和高校的各个学院因为害怕管理太严以至于影响到以后招生的规模,所以在教学管理方面:尽管也严格了课堂考勤制度,规范了考场纪律,但是,在具体操作方面又留有了一定的余地。老师、学生、教学管理部门的不同心态,直接导致了办学质量的下滑,成人高校培养出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只能称之为有张文凭的人。这张文凭被一些学者称为"假的真文凭"。

三、提高高等成人全日制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1、重视成教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组织成教学生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引导他们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处理好工作、学习和家庭的关系,树立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克服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搞好学习。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对人才呈现"多样化"的需求,成教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辅导员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学生,教师要用学识感染成人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渊博的学识,并不断自我学习,提高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成教不是普教简单的"翻版",它有自身显著的特点,需要加强成教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需要一批高水平、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深入调查研究,并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第二,制定优惠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对成教教师的培训和政策支持力度,使教师专注成教教学工作。第三,评聘社会上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成教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他们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优势,联合培养人才。

3、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选好教材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1)教学计划:组织专家针对成教学生的社会性、实用性等特点,在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计划基础上对陈旧、落后的教学计划重新修订。(2)教学大纲:组织优秀的教师改写教学大纲,对落后、不科学的予以删除,对最新的进展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3)教材: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调整、扬弃,以适应和满足社会、相关领域的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职业需求。选好有特色的成教教材,组织教师编写自学指导书和辅导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教材和掌握知识。

4、加强教学督导

教师的授课过程、学生精神面貌、纪律等情况都会在课堂上反映出来。通过教学督导检查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教师授课的不足及学生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保证教育目标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成立成教督导组。定期对成教教学实行教学质量监督和指导,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督导听课和抽查教师的教案。(2)重视教学督导信息的反馈。对督导信息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交流,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激活教师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师找到适合个人特点的教学方法。

5、健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能使成教工作系统、高效、有序地运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按国家教育部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修订如教学管理制度(考勤制度、作业的收交和批改制度、期末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并以科学的方法,严格执行。

(2)严格教学管理,确保检查工作落实到位,应定期检查其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实施情况、教师和学生到位等情况,以促进学风、教风、考风建设。对教学点教学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予以表彰和支持;对教学质量低,教学秩序混乱的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顿。

(3)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成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和家庭的教育投资在不断增大,教育市场日趋活跃。目前,由于我国加入WTO协议所承诺的教育市场开放度相当大,国外教育机构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纷纷涌入,中国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我国政府不允许国外教育机构单独来华办学,只能与国内学校合作办学,这就为我国成教借中外合作办学谋划发展提供了机遇。高等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发展成教,可以尝试与国外大学合作,实行多元合作培养模式。①办学者应从高度负责的态度出发,有种让学生个个成材的责任感,严格管理;②教师队伍有保证,特别是普通高校,不能把成教看似低普教一等,在教师选派、考核、监督等方面应与普教一样规范、严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企业、行业培养实用型、适用型人才作为成教的根本目标。最后,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合格人才的培养。为地方发展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成教功不可没,这也是成教教育生命力之所在。

因此提高我国成教教育质量的对策有: 建立国家、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双重机制; 依托普通高校的特点及市场需要,构建富有特色面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提高成教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保证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包括经费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手段、设备等等。

四、高等成人全日制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创新

面对崭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现实挑战,成教必须针对问题, 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1、充分重视成教的地位,改革成教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普及高等教育,提高民族素质,都离不开成教。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成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更替的作用,在政策法规、舆论宣传导向等诸多方面予以支持,以期及时扭转我国成教的边缘化趋向,使其尽快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改革成教管理体制, 一方面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适当引入市场管理机制, 追求规范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逐步实现国家指导和评估;省级部门监督和管理; 学校自主办学的三级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完全市场化、产业化的办学方式。力求整合资源, 统一管理, 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成人教育与培训市场。

2、建立成教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要明确教育质量标准, 定期对成教教育质量进行监督、评估, 通过经费投入、招生计划等方式调控办学单位, 使之形成良性的自我监督与评估机制, 要鼓励办学质量高, 有特色的高校; 关闭、整顿教育质量差、社会反响不良的学校。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完学分提前毕业。其次,教学过程硬化管理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严格考勤制度,强化考场纪律的管理和阅卷过程的管理,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不能抱着怕影响以后的招生率的心态而放松对在校生的管理,从而跳出不敢管、管不好又不得不管的尴尬境地。

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高质量的服务要求,成教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证自身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一种挑战,更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历史使命,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理性分析影响成教教学质量之因素,深入研究相关对策,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牢牢把好成教教学质量关,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尽可能地构建一个日趋完善的成人全日制教育教学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篇8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I.国家级层面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表现在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均有重要精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有进一步的明确指示。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八项计划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计划;二是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三是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四是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五是中职学生助学计划;六是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计划;七是中职教育办学模式计划;八是中职面向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计划。这是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和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2.省级层面

2008年10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正式落户河南。据了解,教育部将在这个试验区进行“六项试验”,继而再把成功经验推向全国。一是探索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二是探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途径;三是大力推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四是探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新途径;五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六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河南省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动员大会上,公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其总体思路确定为: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把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努力形成与河南省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具有河南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需求

1.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谓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是指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实现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沟通。其目的,一是顺应职业教育功能的转变,加快构建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贯通,初、中、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并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的现代教育体系。二是通过有效整合地区或系统内的职成教育资源,延伸和拓展职成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服务方向,以提高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2.经济发展的需求

人类社会已经进人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科技进步和生产中高科技的应用,要求执业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但是我国经济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缩短贫富差距,必须办好中高等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并处理好衔接问题。这个衔接有利于对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教育投资的综合效益;有利于两类教育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调动多方面办学积极性,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开放化和社会化。可以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既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高教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大量的“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缺乏沿自身发展道路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这是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性缺陷。

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来看,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校的办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而设备重复添置、机构人员过多等问题在独立办学状态下很难显现,更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实施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有利于两类教育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三、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方式

i.教育制度的街接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主要表现为因普通高中规模扩大而出现的生源大幅下降。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宏观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外,主要还在于传统的职教体系和办学模式难以适应职教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终结性模式尚未得到彻底的改革。因此,如何延伸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成了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以下两种趋势:一是职业教育的高移化,即职业教育的层次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延伸。要创造更多的渠道和途径,满足中职教育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愿望。二是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即职业教育由传统的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而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正是这一思想很好的实践形式。

2.培养目标的街接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人的问题。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活动意向性与客观性的统一,阶段性与终结性的统一。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受教育者经过若干年的教育培训后,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而教育的培养规格则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受到的教育科目和课程的多少以及深浅程度。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职业性、实用性和基层性等特点。就培养目标而论,中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衔接,中职应以培养中级技工和初级技术员为目标,成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高级操作人员和智能型现场管理人员为目标;就培养规格而言,中职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培养实用型、操作型的熟练劳动者,而成人高等教育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培养管理型、高级技能型的技术人才,两者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

3.专业设置的街接

篇9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普通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普通高等教育是指普通高等院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术型和理论性的基础性高级人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已经获得长足发展,建立完整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赢得社会较好口碑,对其内涵和特征也基本形成了共识,无需赘言。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具有技能型、操作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注重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专指培养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主要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主,即培养那些不需太多理论知识而主要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直接操作者。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毕业后大多数能够无需岗前培训,可以直接上岗的技术性应用人才。

2.职业性

职业性决定了教育性的实践价值诉求,教育性决定了职业性的知识本位取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应为人的职业生涯负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为满足社会行业应用性人才需求,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与个人职业生涯及社会行业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经教育部审定核准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类型有:成人业余、网络教育、成人自考、电子大学和开放大学等。成人高等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是多渠道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形式,成人高等教育有其鲜明的特征:

1.成人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成人性。成人性主要指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即他们已达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定年龄,从心理特征、生理特征、社会角色、社会经历及其各种需求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在校生存在着显著差异,况且成人受教育者大多是在岗从业人员,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仅仅进行知识培养,而是更注重应用性,即根据成人实际需求,培养以应用型、管理型、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

2.广泛性

教育对象的广泛性,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都可入学,即凡满18周岁成人,只要有教育的需求者,都可以接受成人教育,培养目标以人为本,重在提高成人素质。

3.灵活性

办学形式具有较强灵活性,适应性,由国家、集体、个人办学,集资办学等多种形式。学习年限也比较灵活,如在学分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

4.开放性

成人高等教育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模式,教育不受年龄身份限制,为愿意并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5.多样性

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即在教育方式上,不拘一格,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有全日制、半脱产、业余以及自学和考试相结合的多种学习形式。成人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包括自学考试、业余成人、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职工大学等。

6.市场性

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专业性、科学性和市场性,只有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关注市场对人才的层次、质量、类型和数量的要求,根据现实情况持续不断地进行更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持续发展,具有竞争优势。

二、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

(一)教育本质属性的差异

成人高等教育除与其他两类高等教育一样都具有高等性这一属性外,还有其自身不同的本质属性,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成人性。成人性主要指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即他们已达到法定年龄,在社会上扮演成人角色并承担成人的义务和责任,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较为成熟,在人格和情绪上比较稳定理性,他们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c和生活方式,成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揭示的是成人教育最一般、最根本的特性。

(二)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核心在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育者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与其他两类高等教育一样都是在践行培养人和服务社会这一个宏观的教育价值取向。事实上,教育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各有所侧重,故确立价值取向时,应避免极端,也不能等量齐观,必须依据社会实际和教育自身的状况,突出或加强各自特色。普通高等教育本质属性是理论性和基础性,其教育价值取向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较为单一,职业性和技术性是其价值取向。

成人高等教育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成人学生具有比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生更加明显和强烈的提高生活质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其价值取向在满足成人基本的社会职业需求的同时,更侧重于成人教育者的终生教育,提高生命质量、生活品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标的差异

在教育目标上“三类”不同高等教育,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全面发展的精英型、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宽泛,总体而言是:培养终生学习能力较强,应用性、综合性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教育对象的差异

普通高教的招生对象单一,即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多样,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技工、职高“三校”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更为广泛,中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有继续教育需求的人都可以报考成人高等教育。

(五)办学模式的差异

在办学模式、形式和层次上,普通高等教育采取全日制教学;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全日制教学,其办学模式、办学形式和层次是灵活多样的;成人高等教育多采取业余学习,全日逐渐取消。由于学生社会身份的多样化,受教育年限不一,兴趣爱好各异,故而其办学形式多样。

(六)课程设置的差异

在专业设置上,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依据国家的统一标准执行。学科知识体系较为成熟,课程比较规范、稳定,具有学科本位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针对社会职业岗位而设置的,因此具有职业本位的特征;由于成人教育对象特殊性和需求多样化,故课程设置呈现多样性,课程比较新颖、灵活,既要有利于成人能力培养,又要充分尊重成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特殊性与现实性,为其自我发展提供便利。

总言而之,对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种教育形式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给予成人高等教育科学合理发展定位,为加强改革力度,促进大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作为改革先锋兵、火车头,可以给整个高等教育以借鉴和参考,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金土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

[2]刘荣才.高职教育与其他各类高等教育的沟通[J].职教通讯,2009(9).

篇10

1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版《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简称ISCED),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按学科类别划分,它又属于中医药学教育。因此,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类别应当概括为: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医药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

1. 1人才目标的个性特征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和一般的职业教育及普通中医教育培养目标是有显著区别的。具体体现在教育水平层次、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目标指向等方面。

1.1.1教育水平—高等层次

我国职业教育按教育水平,即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知识水平划分为3个层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显然是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其教育对象应是接受过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中专职业教育的学生,根据现行教育制度,学制2一3年的,相似高等专科层次,学制4一5年的相似本科层次。目前在尝试的还有初中毕业后5年制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主体,在现阶段应是高等专科层次教育。

1.1.2目标指向—职业人才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按ISCED分类标准应属于“职业准备型”为主的教育类型,它不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升学预备型”教育,“职业型”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它的培养目标指向。‘“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某类职业和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层次学习的学生获得进人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对中医药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决定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定位。与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相比。它不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继承型的学科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职业人才,其培养目标是直接指向中医药行业及中医药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是真正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职业分工为目标的。

1. 1. 3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型人才

按照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相联系的。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应具备3项基本要求:一是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知识和符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二是具备相应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具备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和相关岗位群实际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这三方面要求的人才,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合型职业人才。所谓“复合型”是指2个方面:从静态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多元化的,是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架构不一致的。它是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能力模块的集合;从动态上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不固定的,是随具体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核心能力(中医药专业知识能力)变动相对较小。而其扩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则总是在不断改变的。

1.2人才类型和适当倾城

按照职业行为特征.高等中医药职业人才可以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即生产技术型、服务操作型、管理经营型。如以大中药类专业为例,中药制药工艺、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资源开发等属于生产技术型,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属于管理经营型。中医药医疗、保健及护理等则多属于服务操作型。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其工作对象不同。反映出“以人为主”(服务型)、“以物为主”(生产型)、“以事为主”(管理型)的不同要求。总的目标都是面向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生产、经营及社会事业的相关行业部门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前沿岗位。除此之外。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还应考虑它的主要服务面向,应当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中医药产业”,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保护,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三个面向”和“两个服务”为宗旨,就能突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就能克服.‘重医轻药”、“重医轻护”、‘重治轻防”等错误倾向,使中医药职业人才培养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1. 3专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从本质特征出发,既要坚持自身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又要反映职业教育的要求,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和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人才规格和标准,要从市场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出发,构筑合理的专业体系,要认真研究专业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1.3.1 行业性原则

中医药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注意遵循行业性原则,即明确自己服务对象的市场定位,既要跳出传统的行业办学的圈子,又要合理选择自己行业服务的适宜范围,做到有退有进。从发展趋势看,医疗类专业人才将向长学制、高学历、宽口径、厚基础方向发展,主要由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承担培养任务。中医药高职教育在医疗卫生行业内,主要培养医疗辅助人才、医学技术操作人才及护理、药学等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为了扩大生存及服务空间,中医药高职教育今后将更多地把重点投向医药生产经营、医用仪器设备制造、医药商品流通、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医药文化、旅游产业、体育运动保健产业以及与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产业。

1. 3. 2区域性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门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立足于为地方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充分反映自己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紧密联系本地区,为基层服务的作用,为地方培养不仅‘’适用”而且“安心”的人才。在地方和区域性卫生人力资源需求指导下合理设置专业,安排专业规模。在一定时间内,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对专科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在乡镇及其以下的医疗卫生单位,再过十年二十年都难以实现专科层次人才的普及。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中医药资源和中医药技术相关联的产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在门类、结构和规模数量上有着显著差别,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和规模数量上一定要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3.3开放性原则

以应用为主,直接服务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建立一个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结构系统,一定要从普通高等中医教育“科学系统性”严格限制中解脱出来,要尝试按照“窄口径、多适应、小批量、多规格”的模式构筑专业和专业体系。“宽口径、厚基础”是“学科型”人才的标准,“窄口径、多适应”是“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它的鲜明特色。以中医针灸专业为例,设置‘针灸推拿应用技术专业”,把它的培养规格从‘针灸医师”降低为‘针灸医师助手”,削减其理论基础,缩小其临床各科相关知识范围,集中培养其针灸推拿技术的运用能力,这样专业知识“口径”变“窄”了,专业技术运用能力增强了,它的“适应性”反而增宽了。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这种以针灸推拿技术为特色的“‘医师助手”可以承担医疗、护理、康复等许多方面的辅助工作,这就是“多适应”。作为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短学制教育,“小批量、多规格”是紧贴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客观要求,是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的又一特征。

2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如何实现目标的要求,需要研究具体的培养形式、培养手段、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支撑条件,这些涉及到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

2. 1建立面向职业岗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传统的课程结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新的课程结构应当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课程模块结构,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模块式课程结构包括以主干专业知识为背景的核心课程,以专业相关知识为聚合的延展课程,以及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支撑课程,各类课程均按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限选标准,用课程学分组成有机的、灵活的课程模块,搭建起复合型的知识平台。在专业目标确定的框架下,多方向构筑知识平台,以一个平台对应一个职业岗位,多个平台支撑一个相关职业岗位群,针对职业岗位调整变化的要求,灵活地组装课程模块,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

2. 2强化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彻底摒弃“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系统性与应用性的相互关系。从能力本位的要求出发,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应服务于能力的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应服从于培养目标的应用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而能力的培养既体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又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3种基本能力,即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认知能力即是学习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记忆、分析判断能力,这是第一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掌握了学习能力,就掌握了自己未来的主动权;应用能力即是从事具体的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这是中医高职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直接表现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行为的运用能力,是反映整体能力水平的标志;综合能力,实际上就是通用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从事职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其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等。

2. 3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应服从培养目标,围绕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避免两者脱节。实践教学应避免片面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课程,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重,按照能力目标的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验实训课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系统完备的训练考核体系和标准,在校内建立专业实训室、技能考核站,创造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如模拟医院、模拟车间、建设专业实训中心,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进教学安排,让实践教学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序地展开。 转贴于

2. 4探索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实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验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很好地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新路子。目前国内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 4. 1“能办本位”的课程改革模式

即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目标”组合成相应的“能力课程模块”,按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是着眼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法国“能力单元”的教学模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2.4.2教学主体多元化垮养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实际上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联合培养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主体,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改革培养手段、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使整个培养过程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完成。

2.4.3学生主体个性化垮养模式

篇11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其教学质量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积极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创成人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提高在职从业人员的政治、文化和技能素质,完善社会人才结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需要的人才,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并由此派生出学习基础的参差性、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

1.学习对象的广泛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从业人员,他们可能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分民族、家庭成份、性别、年龄、职业、党派、、经济条件、身体情况等,都可以参加学习,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年龄结构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有较大差异,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可能相差很大,甚至跨越2-3个年代。这种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明显不同。

2.学习基础的参差性。成教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参加工作多年的,有刚刚高中毕业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及个人素质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

3.学习动机的复杂性。成教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为复杂,有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学习;有的是为获得一纸文凭,换一份好的职业或工作岗位而学习;有的是为实现家长的愿望而学习等等。

4.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成人学生一般都是带着特定的目的来参加学习的。他们往往将学习目的与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的技术知识相结合,缺什么就学什么,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5.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由于在职成人的情况远比普通高校学生复杂得多,各方面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居住地区的差异,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学习对象多样性需求。

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指导思想不明确。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成人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反观目前高校成人教育的现状,却不能不令人担忧。这首先表现在指导思想不明确或出现错误,有些甚至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将成人高等教育视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的“经济增长点”。

2.师资队伍不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基本上是本校全日制教师。由于普通高校近年的连续扩招,他们的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加上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很容易受到冲击,而且有许多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也与成人教育教学毫无关系,这就使得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对成教的不重视,成教教学甚至被视为一种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

3.教学管理不正规。由于成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管理人员少、事情杂、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等矛盾和问题,而且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大多是全日制教学的复制品,没有切实按照成人学习的实际特点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很难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缺乏有效监控或监而不控,管理漏洞比较多甚至一些学校明知有质量问题也睁只眼闭只眼,把关不严,存在比较严重的“放水现象”。

4.科学研究不深入。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专业及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创新需要理论的指导,而当前,各普通高校普遍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重视不够,真正的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并不多,研究也多不深入、系统。大多的理论研究成果都来自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忽视对成人教育教学的研究,这也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5.评价机制不健全。成人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从理论上讲,社会应率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做出评价。然而,一方面因为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以在职职工为主,毕业之后仍在原单位,不存在就业困扰,所以通过就业体现出来的人才质量评价方式自然被弱化。另一方面,由于保障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还不很健全,单位自觉为职工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意识还不强,目前在职人员的继续学习很大程度上还是个人行为,所以单位对职工通过教育获得的提高也就没有太大的评价动力和意识,使得社会对成人高教的质量评价得不到有效反馈。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因这样或那样原因,对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评价还处在理论研究和相关评价指标的研讨论证阶段,还未能开始实施。

三、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有目标。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切实把教学工作置于中心地位,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和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到整个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根据成人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即时调整办学方针,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专业基础以应用为本,专业知识以求新实用为原则,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打基础。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的教学质量。为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根据教学任务提出聘任需求和具体的聘任任务,在全校教师中选聘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备较高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选聘一些既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完善教师队伍培训制度,对上岗前师资进行岗前培训,对在职的师资也要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注重师德建设,转变观念,逐渐建立一支素质较高、较为稳定、熟悉成教特点、乐于成教事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师资队伍。

3.强化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上水平。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特别是联合办学单位和各个教学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任务考核,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交流和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实现管理人员的优胜劣汰,逐渐形成一支熟悉成人教育教学特点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4.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教学管理有依据。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依据。要高度重视成人高等教育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依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制定、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监督的制度体系。这既是体现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5.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监管有力度。根据教学管理规定,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记录检查结果,提出奖惩意见和整改措施。如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以定期考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考勤;通过教学督导组的听课检查督促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教学管理规定,严肃认真地准备好每一节课,高质量地上好每一节课;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学生评教检查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

6.严把考核环节管理,教学效果有成效。对公共课程建设试题库、试卷库等实行教考分离,对其他课程的考核进行不同的考核改革,但从试卷保密、考试安排、考场安排、监考安排等方面都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考核的顺利进行,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对考试作弊的学生做到发现即处理,决不姑息。毕业论文(设计)是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考核,对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过程要求、答辩程序及评分标准等环节都要做出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的选聘,严把答辩质量关,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最后质量关口,确保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7.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教育教学有保障。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显得非常贫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应积极鼓励相关人员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完善成人教育教学理论,在思维和观念上创新,在制度和途径上创新,在手段和方法上创新,努力拓宽成人教育教学发展思路,使成人教育教学有理论保障。

8.健全检查评估机制,教育教学有评价。在借鉴普通高等教育检查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规模化的专项研究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建立由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和学生为主体的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检查评估体系,从而建立和完善成人教学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评估,全方位地评价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