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化学结构

高中化学结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3 08:22: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化学结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化学结构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81-01

“分类”不仅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理解科学的重要方式。化学学科的分类结构是化学家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的逻辑化和结构化的总结,是化学课程内容组织的重要线索。化学分类结构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化学课程的发展。

一、化学学科的分类结构及发展特征

科学是组织化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地划分和组织材料是一切科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一个学科的分类结构的微观层面是该学科按类别组织的知识体系,宏观层面是因研究内容差异而形成的分支学科体系。

1、经典化学分类的“树枝式”结构。物质与变化是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目前通行的物质分类法即依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先把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地划分。例如,化合物进而划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等等。这种分类方法称为“树枝式”分类法。

依据不同分类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划分和逐级细化,也可以形成“树枝式”的分类结构。例如,依据反应的形式把反应分为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依据反应物的性质分为无机反应、有机反应和生化反应等;依据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反应中的粒子特征分为分子反应、离子反应和原子反应;依据热力学方法分为焓增减与熵增减相互组合的反应类型。

2、现代化学分类结构的特征。经典的化学学科分类主要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和学术组织的管理,学科分类之间的边界既非本质的也非严格的,创造性和进步是经常、甚至说通常发生在这些学科边界上的。现代化学的发展展现出一幅以化学为轴心的跨学科的壮观图景,现代化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交替发生并正在实现更大的汇流整合,必将造成传统化学的分类根基岌岌可危。科学家越来越倾向于抛开传统树枝式分类,探索新的分类方式。

化学是研究从原子、分子片、分子、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到分子的各种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的合成和反应、分离和分析、结构和形态、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及其规律和应用的科学。化学的分支结构和分类线索也体现了研究对象尺度不断丰富和多样化的特点,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八个层次:原子层次的化学、分子片层次的化学、分子层次的化学、超分子层次的化学、生物分子层次的化学、复杂分子体系的化学、介观聚集态的化学、宏观聚集态的化学。

二、化学分类结构的发展在化学课程发展中的体现

1、化学分类作为课程编制的线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制定反映了化学学科体系“树枝式”分类结构的特征,这一特征由三个版本的教材进一步物化出来。

首先,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划分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部分。无机化学部分体现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分类线索。有机部分以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分类为结构框架,高分子化学的相关内容由于比较复杂而要求不高,主要放入合成材料专题中讨论。

其次,对基本概念原理内容的组织,反应原理部分体现了物理化学中热力学(能量、方向、限度),动力学(速率),氧化还原与电化学(氧化还原、电池、电解)和水溶液化学(电离、水解、沉淀)的学科分类结构。物质结构部分体现了结构化学中原子结构与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与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晶体结构的学科分类结构。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30-02

化学核心概念是化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基本框架。化学核心概念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一 化学概念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概念就是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节点,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骨架。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 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

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化学用语、化学计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几个方面。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是在组成物质微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化,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层次的概念。化学学科是在原子分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有独特的名称、符号及表达方式。对于各物质性质的学习,从宏观上分析,更注重从微观层面上对化学变化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原子、离子、原子团、离子符号、核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分子式、实验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同位素、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混合物、单质、酸、碱、盐、同素异形体。物质的性质内容的研究主要从结构出发,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进而分析相关变化的过程和本质。同时,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化学教学,教材以初中的元素符号,简单化学方程式为基础,到必修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随后在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不断加强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化学用语在数量上、类型上不断发展,同时成为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工具。

2.化学计量

化学计量是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用于量度化学物质,表示化学物质“量”的一类概念,属于“工具性”概念。该部分内容较抽象,具有较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变换关系容易混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换算关系在各章节练习中不断应用,凸显出“工具”的作用。

3.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有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可逆反应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可逆反应等内容。教材首先介绍离子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随后的元素化合物学习中不断巩固两部分内容。在学习化学键的基础上,通过能量的转化引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以及热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能与电能的介绍,即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中,充分结合了氧化还原反应及电解质的内容,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4.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精髓,是化学规律的总结。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位置、性质,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半径大小分析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合价、化学式、电子式、同素异形体、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学键、晶体类型等。在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对物质结构进行介绍,从原子结构分析,归纳出元素原子结构、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从而引出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内容,根据原子之间作用力不同,构成的晶体类型也不同。

5.溶液

溶液主要是分析溶液中各成分存在和变化的情况。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溶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盐类水解、原电池、正极、负极、电解、阴极、阳极、金属腐蚀、电镀等。教材主要从分散系出发,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别介绍胶体、溶液。通过溶液中物质电离的情况,对电解质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通过对反应的分析,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进一步扩充,扩展出离子反应和氧化反应。在结合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基础上,引出原电池和电解池。通过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将原电池和电解原理整合应用,形成完整的电化学知识体系。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要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和程度的情况,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

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各因素变化、电离平衡等。该部分的化学概念主要包括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电离平衡。教材中首先简单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引出化学平衡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随后在选修教材中内容深化,从微观的能量的角度分析影响因素,深化化学平衡的判断和平衡的移动,并补充化学平衡常数。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三 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联系性很强的学科,每个概念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化学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构成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学生理解化学、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意识,准确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健伟.高中化学概念的结构及其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

[4]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一化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二化学与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单元结构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打破课时教学的限制以每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学习。用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比较全面并且还能看到详细地掌握每一书中每一单元中的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尽快地把握理解每一个课本的重点、难点,同样的也有利于化学老师去了解明白学生每一个章节的情况,从而让老师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制订适合学生当时的教学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也是要把学生“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动机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动机,学生不会因为这一章的内容不会而放弃对其他章节的学习。

一、梳理建构,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化学的知识点是繁多而又艰难的。作为一个单元,对于化学来说就是一个化学的知识体系,有的单元章节里面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都是相连接的,而有的则是相似的。比如说,在学习氧气、氮气等时,学生可以通过气体之间的密度、颜色、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反应产生的结果等进行比较,而且事物既然有相似之处,同样也会有不同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明显地记住不同气体,也能增加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高中教学方法中运用单元结构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会化学的自信心和新的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好奇心,能够尽可能地让学生对于化学物质有成就感。

高中化学对于每一个理科生来说,它是一门知识理论性很强的重要理科学科。高中化学中每一个知识的有关理论概念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对于每一个理科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须记住的知识。在化学中每一个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同样也是最重要的。

二、规律总结,迁移作用,单元检测

对于每一个理科生来说,化学学习中最为困难的莫过于记住每一个化学方程式。运用单元结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为简单地记住每一个方程式。比如说,在学习电极方程式时,学生需要记住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即阳极表现为失电子能力,阴极则有得电子能力。在书写方程式时,我们只需要记住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而特殊的方程式就需要特别记忆。在每一单元结束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书面考试,从而能够了解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学习情况,老师在出试卷时也要注意到整张试卷的布局,这一张试卷上可以出现近几年高考理科试卷题上经常出现的知识点,也可以是这一单元学生易于出错的地方,最重要的是通过这张试卷让学生达到查漏补缺的优点,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地掌握每一单元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试题来更加清楚自己在每一单元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对自己缺失的地方进行复习,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现在所掌握的知识结构,而且什么地方是自己的薄弱环节怎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化学成绩。对于老师来说,每一次学生做试卷都要及时批改,也要重点关注一下整张试卷中绝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及时把试卷发给学生并且能够及时地给学生评讲,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比如,铁粉是黑色的,而整块固体铁则是银白色的,在空气的条件下固体铁块的外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铁在燃烧的条件下反应要充分考虑到是燃烧完全还是不完全,因为它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的实验现象也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铁的化学实验反应的产物也是不一样的。

三、模块教学,统筹兼顾,激发激情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在乎以每个知识点的突破通过对知识的累积来达到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单元教学则是将高中化学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分模块教学的。这样每一模块内的知识对于每一学生来说,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养成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化学学习趋势和方向。学习每一单元时,就要开阔我们的思路,例如,我们在学习氯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类比着来记住氟等卤族元素,同样地,对于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族的元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知识总结,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从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规则上来看,透过纷繁复杂的反应现象来把握事物反应的实质和潜在规律。在学习时,也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习原电池时,我们就要分析构成原电池的反应溶液。我们在学习高中化学通过分析物质反应的复杂现象时,要坚持用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方法,了解物质的要素系统,把握化学的学习,避免对待化学实验问题的片面性、绝对性。

篇4

一、化学教师需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当前,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A和必修B,其知识编排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如何领会新教材的编排理念和意图,采用何种课堂教学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新课标的改革,是大家积极探讨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精选学生在终身学习理念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机械训练、兴趣索然的状态,提倡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且勇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整理、删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巩固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互帮互助的能力。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降低了部分知识的难度,淡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差异性,注意了与生活、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性。教师及学生必须对新教材知识内容的编写和意图正确理解并给予支持,并有自己辩证的、独到的见解。新教材在排版上对每一个课题设置了一些栏目,如“化学·技术·社会”、“资料”、“讨论”、“调查与研究”、“活动与探究”等卡片式知识,其目的是基于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观点,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是把教师传授型的教材变革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导探究型教材的标志。

这些栏目的设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效果不同的导航作用,比如“化学·技术·社会”起着扩展视野、培养兴趣、接近生活的作用,资料起着“搭脚手架”、提供更多针对性信息的作用,“讨论”起着交流互动的作用,“调查与研究”起着倡导学生勤于动脑和动手、主动参与的作用,“活动与探究”起着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动手实验的作用等等。

二、关注个性差异,组织和把握好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契机

“多元智力理论”阐明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进入课堂之前的知识体系呈不规则的球形发展,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重视“交流与合作”的互动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速度;另一方面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搞惟分数论,而应当把学生对知识意义体系建构的主动程度、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合作程度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对学生特长必须予以重视和保护,我们的教学分工将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总之,社会需要杂家,更需要各个领域、各行业高素质、高技术的专家。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体,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为实现培养多方面、多领域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而教学。

三、合理利用媒体和化学实验的开放性创设情境,合理开发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资源

篇5

化学这门理科学科的内容从小学的时候就在我们的科学教科书中有所涉猎,初中是属于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过程,高中化学被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被列出,所涉及的化学方面的知识更加复杂,难度也有所加深。为了让理工科的学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应用实践,在高中打下夯实的化学基础便显得十分重要。这也对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也应该建立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完善课前备案

教师在正式教授课堂内容之前总要进行备案,化学老师也并不例外。每一章节,每一时段教授的学习内容不同,因而教师备案的内容也应有所差异。根据章节难易程度不同,内容总量有差,学生掌握情况不一以及部分课程还要涉及实验的部分,教师都应作出相应的课前准备。假如教师接下来要教授的内容难度较高,不易理解,教师就应多做准备,多搜寻一些贴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假如教师接下来要教授的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采取归纳总结的方式,以简洁明了的要点来引出详细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清学习思路;假如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多腾出一部分时间来巩固复习。为引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学习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教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组队完成试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锻炼实验动手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融合生动的课堂生活情景教学方式

我们都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也要应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利用生活情景并结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教育学生。例如,教师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老师用完一把剪刀后,就将其放在了水池旁边,隔几天老师再去拿剪刀,却发现剪刀已变得锈迹斑斑,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也碰到过这种现象吧。”在这种生活情景的结合下,老师便可以将相关的学习理论导出,铁会在水和氧元素共同作用下形成铁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深理论学习的印象,也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起来,让书本上的知识为学生的生活所用。这种情景设置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做辅助,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而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学习情景,也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生会在原有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新的探究,因为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到主动求索知识,其学习思维也有了质的飞跃。

三、鼓励提出疑问,启发诱导

学生对学习的探究少不了疑问的提出,只有基于对知识存在疑惑或不了解的情况下,学习才有它存在的意义。审视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紧密,学生自主思考时间不够充足,就出现了教师一味地灌输化学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勉强接受老师灌输的理论知识,无法做到深入理解与探究,自然对老师灌输的知识无疑问可言。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理论都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教授的化学知识只是理论部分,当学生将这一部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可能会发现,理论与实际有出入。那就是因为每个人在实际状况下,所面临的实际状况不同,自然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这时就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内心对所学知识的疑惑,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辅导,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根据教学内容,开设先关实验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化学实验教学都是基于理论基础,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相应的实验效果,从而证明理论或得出新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性,让学生采用分组进行试验的方式,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小组分工共同克服困难完成试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实时观察到实验中的效果和反应,进行总结和思考,以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学生之间配合完成试验,还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培养作用。例如,考查水与钠的反应实验中,我们先在烧杯中注入水,在水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将钠表面的煤油擦去后观察钠在水中的反应。学生就能够一边实验,一边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更生动、直观的实验演示来学习化学。

五、深入总结,举一反三

在大致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后,我们还应做到对知识及时的总结和回顾,同时联系之前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老师还应在总结的基础上,教授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根据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内容,碰到相类似的问题和情况,并用学过的内容加以阐释和解决,同时进行归纳,哪些具体情况可以用哪些相对应的知识来解决,这样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注重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都要遵从从总体到细节的规律,只有宏观的了解和掌握后,才能从宏观出发,有正对性地学习基础的细节理论。因为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通篇讲述,理清知识的脉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有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从学生出发,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打造出一个高效课堂。

篇6

其次针对学生原有认识的缺陷确定的新的教学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密切关注以下几方面:

1、把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已有基础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经验,还要分析课程标准,确定单元或单节课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设计开始时,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及其学习水平,并以清晰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制订的教学目标,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一般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确实能学有所获。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化学观念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仅通过一两次课就完成,概念的教学要走出定义中心的局限,更多地体现建构性、过程性,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个人概念的转变。因此,有关化学概念的目标设计要体现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也由低到高地发展。

再次要针对学生原有认识的转变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与任务。传统的定义中心的概念教学不能有效转变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了概念后,仍然表现和陈述出他们原有的认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影响了这种转变,概念转变并不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他们哪里错了以及什么才是正确的观念。学生只有变得信服之后,概念才会发生真正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教学干预的过程一定是建构与重新建构个人概念的过程,要重视学生概念的自我构建。所以在学生概念转变的教学干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情景,让学生对已有概念的产生不满和怀疑;

2、及时给出学生可以理解的替代概念;

3、新概念对学生来说应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

篇7

课程结构是高中课程目标转化为最终教育成果的重要纽带,是课程计划与实施顺利开展的基础依据。如果课程结构发生变革,相应的课程教学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高中化学课程是高中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理科”的支柱性内容,在高考成绩中占据的比例较重。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也开始面临新格局。

一、高中课程结构变革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在传统课程结构划分中,化学课程属于“理科科目”,以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这一结构在一定时期内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强化学生的化学素养等。但是这一课程结构始终存在弊端和问题,并且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逐渐显露和凸显出来。分科框架教育对于集中教育目标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会起到禁锢的负面效果。在文理分科的课程结构中,文理分科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科目优势,寻找学生的特长,但是久而久之,也会让学生自动屏蔽一些知识和技能,如,理科课程好的学生可能不太会喜欢阅读,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对美术课程不感冒。

当然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确限制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课程结构变革,是教学体系的大调整,同时更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与完善,这一条件下高中化学课程也可以跳出传统的条框,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目优势,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及挑战

课程结构变革是时代所趋,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做出的调整,对于高中化学教育宽度的增加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的确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问题,即传统分科课程结构模式根深蒂固,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撼动它,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一步步实施。尤其是第一批接受面临课程结构及变革的学生,他们究竟能否适应这一变化,如果适应的话需要多长时间,后面的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衔接教学等,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理分科条件下,接受化学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逻辑思维清晰、推理能力较强的理科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轻松地跟上教学步伐。但是如果课程结构变革,分科结构被综合教学替代,原本理性思维较弱的倾向于文科感性思维模式的学生要适应化学教育的节奏,是极为困难的。各个教学步骤之间应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任一环节的脱节,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信心的消失及学习兴趣的消散。

三、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及困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基于综合教学中化学的有效教育,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层教学,提高教学层次

课程结构变革下高中化学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从学生的知识层次及认知能力水平入手,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特性,兼顾学优与学困,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不拖学优生的后腿,也不让学困生掉队。

教师应合理组织、开展和引导小组活动,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现场观察,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为今后探究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比如,就“化学平衡”这一课程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为学生呈现这一化学概念的现象,通过表象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初步解读的同时,还能有效营造化学教学的课程氛围,可谓一举两得。

2.多角度引导,提高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较为固定,即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这样一种身份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感,造成学生情绪紧张。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应是灵活变动的。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思路的打开提供一点助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获取成就感,如,“糖类、油脂、蛋白质”这一概念教学来说,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或是以学生的身体元素为例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感受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具体化,将这一学科概念名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一来,能最大限度抽象名词概念在学生脑海中的具象,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参考文献:

[1]邵益君.乐清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模块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0.

篇8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26-05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为了适应我国21世纪初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次讨论修改,于2003年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他们将高中化学课程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8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6个。新课程“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条件。目前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编写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共有3种,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

在6个选修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主旨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融合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中,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是值得广大化学教师研究、推敲的。因此,针对上述三种版本的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评价,对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的简介

1.1教材的设计思路

结构决定性质,进而影响到物质的用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与生活、生产中的各个方面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物质结构理论“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并且物质结构理论还与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物质结构理论为这些科学提供理论依据,为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将“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选修模块3,就是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不断探索,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是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之后,对物质结构理论的拓展与加深。

本着这个宗旨,三种教材(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在设计上的总体思路均为: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材的主要内容

教材从原子、分子水平上介绍物质是怎样构成的,围绕着“微粒之间的不同作用力”这条基本主线展开,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二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教材通过各种栏目或附加的资料展示相关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化学学科的背景下去掌握物质结构的知识,体会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2 三种教材内容的编排

2.1以课程标准为本,整体设置教材的体系结构

三种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所编排的内容都是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的,但在此基础上编者根据各自的设计风格整体设置教材的具体结构,对教材的编写形式、侧重方向的确定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使得三种教材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编写方式。

针对三种教材的体系结构与化学课程标准内容的比较(见附录)。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三种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异同。

2.1.1 人教版

教材的引言部分体现了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的大部分内容标准,其中包括“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等等。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基本上是按照化学课标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编写,主要包括“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电子排布、能级跃迁”等内容,此外在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还包含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第2章“分子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共价键的形成、类型、键参数,共价分子的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同时还密切联系实际说明了“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无机含氧酸的酸性”等知识,这一章包括了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与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的部分内容;主题2与主题3的其余内容编排在教材第3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中,所包含的内容与课标一致,只是知识出现的顺序有所不同。

2.1.2 苏教版

根据课程标准的4个主题进行整体编排,将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划分为5个专题。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及专题5“物质结构的探索无止境”与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相对应;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所编排的内容与课标主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基本上一致,其中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还包含课标主题4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教材专题3和专题4将课标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的内容进行融合,重新编排,从另一个角度划分为“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专题3包含了“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及其构成的晶体等主要内容,专题4则着重编排了“分子或离子的构型、配合物的成键情况”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等内容,并通过实例介绍了“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2.1.3 山东科技版

教材把课程标准中的4个主题融合为三章进行编写,课标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与教材第1章“原子结构”的内容编排一致,其中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也被分散到教材第1章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里;教材第2章“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第3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对应于课标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性质”、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在内容安排上是把两个主题内容进行融合,重新分类,第2章的主要内容为“共价键、离子键、配位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的立体模型”等,第3章的内容是在承接第2章的基础上,主要编排了在微粒间作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以及这些物质的性质”,还包括了“物质聚集的其他状态”的内容。

2.1.4 三种教材内容编排具体实例

三种版本的教材在呈现“晶体”的相关内容时,编排的方式不同。人教版、山东科技版的编排方式较为类似,它们是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聚集状态分为两章来设置,而苏教版是将二者合并,教材中每介绍一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接下来就引出这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晶体,如:金属键―金属晶体、共价键―原子晶体。从内容的设置来看,苏教版的编排,使得相关知识排列紧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有章可循,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容易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适当指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但是,在“物质的聚集状态”这方面的内容,苏教版仅仅是根据新课标介绍了几种晶体,而人教版、山东科技版的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拓展。人教版除了介绍“晶体”外还简单介绍了“非晶体”的知识;山东科技版则拓展得较深,教材用一节的篇幅来介绍除“晶体”以外的物质的聚集状态,如非晶体、液晶、纳米材料、等离子体。

2.2 通过多样化的教材栏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版的三种教材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时,穿插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将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阅读这些内容生动的栏目,学生遵循栏目的提示,明确自我学习的方向,获得自主学习化学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突出了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式,增强师生之间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表1 教材栏目设置及出现频次统计

上表对三种教材所包含的栏目进行了统计,以下针对栏目的类型及其设置的意义进行分析:

表2 教材栏目归类分析

三种教材中所出现的栏目种类众多,各种栏目也都具备各自的内容和功能,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在上述的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有些具备同一功能的栏目又细分为几个栏目,如山东科技版的教材中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基本资料的栏目有“工具栏”、“知识支持”,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的栏目有“身边的化学”、“身体里的化学”、“化学与技术”等,这些功能相同的栏目设计过多会显得重复、累赘,使教材不够整体自洽,建议将其合并。

2.3 运用丰富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导致疲乏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根据高中生的特点穿插了丰富的图片,增加了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下是对三种教材中的图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

表3三种教材中图片的分类、统计

从上表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三种教材中数量占多数的插图是“理论、模型、分类、归纳”。这是由“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这类图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时,将抽象化为形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材中还安排了部分“实验仪器装置”的插图,将现代科学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扩大学生的视野;“生产、生活、科技”类插图是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结构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到“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类插图在人教版和山东科技版中出现得较多,在苏教版中较少;“人物”这类插图是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良好的学科背景,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4 编排多样化的习题,注重实践性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的编排在教材编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多样化的习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程度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程度。新教材中习题的编排数量不多,但是形式多样,综合性强,不仅有适量的巩固性习题用以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还出现了如调查报告、小论文、查阅资料等实践性题型。这些新题型的出现既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又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取得相应的发展。

表4教材习题分类统计及所占百分比

注:习题数量统计包括每一章(专题)后的习题

从统计比较结果来看,新教材的习题与以往教材的习题相比有两大特色,其一是主观题在总习题数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三种教材中的问答题、调查研讨以及实验设计这些题型占大部分,而客观题如选择题只占了20%~30%左右,苏教版则更少一些。这样的习题构成有助于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要求上,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在大量的主观题中出现了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新题型,其中包括小论文、调查咨询、查阅资料、用计算机制作物质结构模型、方案设计等,这是新教材习题设计的又一大亮点。人教版中编排的习题新题型出现得较多,苏教版中传统题型较多。学生通过这类新题型可以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感受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多个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3 对三种教材的几点评价与建议

3.1 三种教材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整体安排上的指导思想是相同的,首先是设置问题情境,利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特点,引导学生推理、论证,体验科学思维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视野,向学生渗透化学思想方法,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兼顾。

3.2 三种教材内容总体编排是遵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的,但不同版本有些内容呈现方式与课标之间还是有些不符。如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人教版将其大部分内容安排在引言和第一章,苏教版在专题1、专题2、专题5中分散编排相关内容,而山东科技版中只出现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这一内容,其余内容虽然通过部分栏目有所表现,但并不完整,知识呈现不够系统化。

3.3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门属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中多采用活动探究如实验、模型制作、方案设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迪思维,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三种教材都安排了一些需要学生动手的活动探究,苏教版教材中包含实验部分较多。教师在选择与运用教材时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理论探究的过程。

3.4 习题的编排在三种教材中都体现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足的是在教材中很少出现习题范例。习题范例作为学生学习解题的示范,具有很好的借鉴性、参照性和引导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而三种教材在这方面的编排都略显不足。同样,苏教版的教材在栏目“问题解决”中设置的诸多问题也欠缺一些适当的参照、引导,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增大,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

3.5 已通过初审三种新版教材在印刷方面采用的是全彩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眼前色彩丰富,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不易产生疲劳、枯燥、厌学的情绪,而且教材印刷用纸纸质较好,防水,经久耐用。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夕礼.研究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寻找新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2,(6):55-56.

[4]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郑媛媛,照日格图.谈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栏目设计与科学探究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5,18(6):119-121.

[7]边雅莉.谈新编高中化学教材图片的运用[J].化学教育,2003,24(10):12-13.

篇9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2].

2.教学评价问题

课程结构进行变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课程模块,每一种课程模块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这就为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评价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方式不同,就会加大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相同则会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的思路加以明确.

篇10

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由于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教师就因此而放弃问题情境的创设,导致学生感受到的化学学习是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这是对化学认知过程中的去情境化(或简单化)处理,它严重阻碍了学生化学学习潜力的发挥。只有在优质课或少数教师的常态课上教师设计,但这样的设计往往亦没有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与行为参与度,因而,有了情境却收获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给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很大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的策划者和引导者,且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终建构知识与问题解决策略,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自主,更具有体验性和建构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条件,而问题解决教学始于良好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应运用一些有趣、生动的情境素材引入学习课题,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达到调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1.1通过活动体验探究,激发兴趣

积极、稳定的良好情感只有通过活动体验才能得以形成,而体验是通过亲自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进行问题探究与解决。

1.2启发学生讨论,激发兴趣

启发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深受师生的青睐,因此常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问题解决教学下的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主题进行讨论,进而合作来进行问题解决。

讨论开始后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是要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学生多多发表见解;其二要帮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将讨论的问题进行分解来降低难度;其三对一些学生讨论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进行适当诱导;最后对一些不喜欢讨论的学生应给予关注,尽量使这些学生不被边缘化或孤立化。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策略

2.1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是否善于提问常常是制约学生提问意识的形成,而通过教师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懂如何提问。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往往是造成学生提问意识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从而不利于提问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提问有哪些种类和方式,有意识地给学生示范一些提问的技巧与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老师是如何提问的,并且要做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如见到一些奇怪的实验现象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尽可能多的提出一系列的疑问或问题。

2.2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乐于提问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来,让学生喜欢提问。首先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应该留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并提出尽量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对不提示。其次教师在问题解决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反思其过程或尝试其它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求答案的唯一性,不迷信于权威中。

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策略

3.1给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方法的训练

科学方法对化学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对问题解决方法还不够熟练,因此化学教师应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化学实验现象、化学事实进行加工处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将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一些普通方法(如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等)外,还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有化学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如模型法、假设验证法、等效法、联想类比法、转换法、逆推法、守恒法等)。

3.2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化学知识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专家解决问题的速度往往比新手要快,原因表现在两者在知识表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专家头脑中的知识是分层组织的结构化知识,并具有帮助自身使用陈述性知识的程序性知识;而新手头脑中的知识往往是零散、孤立的,并缺乏程序性知识。

由此可知,学生在问题解决方面可是一个新手,还没有建立好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在大脑中储存的是一些陈述性知识,不能很好地提取出来。化学问题解决要依赖学生的已有化学知识、经验和方法的运用,学生储存了多少化学知识及知识是如何联系的,都将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因此化学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反思能力策略

4.1教会学生反思方法,让学生学会反思

古人云“学而则思”,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同样要学而则思,不断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从哪入手来进行反思,这往往是影响学生反思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化学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一些问题解决反思思路或方法,引导学生试着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反思:其一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反思问题解决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否合理,有没有其它更加简捷的解决方法;其二是在找到问题的结果答案后,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整理思路并总结一些经验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或提出自己一些进一步解决的设想。

4.2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反思

评价不仅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良好机会,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问

题解决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特别注重表现型和真实性评价,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如学生的作品、研究成果、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记录等)。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重新回顾和认识自己的行为,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防止一些学生自尊心被伤害,消除学生一些过度自卑感和优越感,让学生明白评价的真正意义所在;教师要收集好学生的评价材料、学生的作品、日常反思内容等材料,这样可以有效地对进行进行跟踪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动态全面的了解。

可见,引导学生共同在复杂、开放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提出问题、建构知识、训练技能、解决问题、反思提炼等学习活动,是今后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化学基础概念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能够有效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要素。尤其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较初中有了非常大的拓展,并且基本知识概念较多,概念形成的问题和以概念引申而形成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化学教师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最终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文章就强化概念教学的必要性展开分析,对如何提高化学基础概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进行讨论。

1强化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基础概念是化学知识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培养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M行概念教学对高中化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高中的学生已经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大部分学生持有较高的求知欲,尤其在化学实验中,很多学生可以找到探究的乐趣。但是化学概念的学习就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重彼轻此的现象,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概念的学习,纠正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偏差。最后,从整个化学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概念教学是保证化学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化学基础概念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没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所以与化学实验相比,化学概念的学习显得乏味,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不断的改进化学基础概念教学的手段,最大程度的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2高中化学基础概念教学核心构建的具体措施

2.1教学思路的设计

(1)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思路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保证教学设计能够适应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化学基础概念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为基础,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2)高中化学教师要确定教学的思路,就需要对教材中基础的化学概念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学生既定的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有所了解,然后才能确定整体的教学思路框架。例如,在学习电解质溶液概念的时候,教师应该了解到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电解质,即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能电离进而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在此基础上进行高中电解质溶液知识的扩充和拓展,如,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运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2把握概念间关系

(1)概念间的关系分析是促使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用有效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概念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化学基础概念的掌握。(2)学生对概念的质疑已经上升到高中概念教学的较高层次,也是学生熟练掌握概念知识的结果,教师应该抓住这种绝佳时机,针对化学概念设置相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惑去深入化学基础概念的探究,最终了解概念的具体应用。(3)强化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同时教师也要设置检验学生概念掌握程度的标准,了解学生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例如,在学习苯的性质和应用的时候,教师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概念掌握程度,可以将少量的苯倒入干净的试管中,将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发现当试管从冰水混合物中拿出时,液体变成无色固体。然后教师可以针对实验现象提问学生现象发生的原因,检验学生对苯的基本性质概念的掌握程度,学生回答:“因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苯的熔点高于0℃,所以在冰水混合物中能将苯由液体冷却为固体。”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基础概念掌握的程度,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3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概括能力

化学基础概念教学也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不能一味的用理论性的语言描述化学基础概念,应该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化学概念。例如,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中离子键概念的形成,教师通过演示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黄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生成。然后教师提问:“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你能根据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来解释吗?”学生回答:“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而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七个电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在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钠。”然后教师总结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空间位置上相对稳定,说明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一种束缚,这种束缚就是离子键。通过实践观察设疑,有效提高了学生概念的概括能力。

3结论

经过本文论证,在高中阶段化学基础概念的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了解强化概念教学的必要性,通过教学思路的设计、概念间关系的把握、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概括能力,有效地提高高中阶段化学基础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