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8:22: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企业发展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据统计,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30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约300万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开的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未来的几年内,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将维持在850万人左右,主要任务将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从2005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要扩大招生100万人;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两高”扩招的影响。近两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两高”(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扩招。“两高”扩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其中应当包括城乡职业高中的扩招。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高教和普教热气腾腾,而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却滑入低谷。
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力图改变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种种弊端,试图借助市场的力量搞活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职业教育的所有问题,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仍需承担主要责任。尤其在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简直是雪上加霜。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市场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教育目标。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这种理论重视、实际忽视的做法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
从职校的收费标准来看,政府投入不足势必导致职校收费标准提高。在我国,一般来说,各级职业学校比普通学校要高出1~2倍的收费标准。职校所实行的高收费政策,无疑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去挤高考“独木桥”,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目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是人们追求上高中、升大学,鄙薄职业教育,认为普通教育是一流的正规教育。职业教育是二流的非正规教育。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必须消除,我们应该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两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目的,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级实用人才,要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当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在小学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培养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乡土人才是农村教育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级人才。
(二)政府要适当加大对职校生均经费的投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职校的经费支持。鉴于许多职校的资金利用效率低,政府可以改变投入方式,可根据每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拿出应当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在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进行科学评估和认证的基础上从优选择,并在验收合格后直接购买教育成果,将职业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而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增强政府加大对职校财政支持的自信心。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将行业、企业作为职校的合作伙伴,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三)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农民学习和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门办学”和“单一办学”,学校只注重对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和培养,办学形式单一,这种办学形式和培养方式显然不利于农民的学习和培训,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改变办学形式。
在办学体制上,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制。
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同时,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为农民开设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大专专科课程,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教学方式上,实行产、教、研相结合,把学校的实验场所建立在农民的试验田上,把学校已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生物科技园区建设与对农民的示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使学校的教学实验场所也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园地,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进修、培训的良好场所。
(四)要适应市场需求
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户授课讲解,现场回答问题,培养科技示范户。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家政、建设、服务、修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运用等,但所有内容都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其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6-01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止2008年底,在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已经有7860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293万户,共有约753.7万户从中受益,从业人员总计26.8万人,在从业人员中,相关技术人员达到4.2万人;采用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农田作业面积达到12000kh时,其中包括机播作业面积2571.3kh,机耕作业面积467.7kh,机收作业面积3364.7kh,机械植保面积836.7kh;其中服务所得总收入达到56.5亿元,仅天剑作业收入就高达49.6万元;同时,各类农机农具数量达到38.4万台,包括大中小型拖拉机共计13.2万台,水稻插秧机1.6万台,联合收割机4.5万台,配套农具设备21.8万台,总资产超过2.6亿元。此外,相较上年同期,农机专用合作社数量增长77.2%,服务总收入上涨60.6%,服务总面积增加67.3。
2.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2.1组织形式的构成
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牵头主体进行划分,其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首先是能人带头型,主要是由某一地区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农业带头人为主,由这些人牵头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其他农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就是以这种模式进行的;其次是农机服务机构兴办型,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进行资源优化和重组,在农村地区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再则是村委会主办、督办型,村委会干部和村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在村委会的带动下利用村委会的资金来进行扶持,鼓励村民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最后是协会与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协会会员的模式来传递农机发展的优势,进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协会会员中的影响,并以龙头企业作为标杆,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其中构成的会员主要由两类,一类是农机手相互之间的合作,扩大农机合作社的影响力,使起规模不断扩大,进而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另一类是农机手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农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实现农业耕作的机械化,为农业自动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服务模式
在服务模式方面,可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土地托管”模式,农户以出租土地的方式将土地托管出去,合作社在一定时限内会对出租土地的农户给予土地租赁金或现粮,农户可以不用自己劳作即可获得现金或口粮;其次是“一条龙服务”模式,主要是利用合作社的高度机械化,农户支付给合作社一定数量的资金,这笔资金作为服务费来雇佣农机合作社来代替农户完成农业作业,每季粮食收成全部归农户所有;再则是“菜单式农机服务”模式,农户可以自行选择所需要的机械化服务,缴纳相应的费用后,农机承包者将会为农户完成农户指定的农机作业服务,这样针对简单的农活农户可以自行解决,复杂劳动量大的农业作业则雇佣农机作业来完成;最后是“跨区作业”模式,跨区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开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农民农业作业的效率,同时跨区作业正在由单一的小麦机收向多种机收模式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利用机械来完成农民的田间作业,将农户与农机联系起来,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机制,使农村地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标签。
1.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产能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相对充足,因而能够购入普通农户无法购买的大型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化、机械化的耕作以提高农田作业的效率,并且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讲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覆盖率。黑龙江省采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松土、翻土作业,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翻松的效率,改善了农作物的种植质量,粮食单产提高20%左右。
2.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重组,使农村经济发展提速
农机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作业方式,采用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农村劳力能够向其他行业分流,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机专用合作社推出的“一条龙”式服务模式使更多的农村劳力可以外出务工,而不必过分担心田间地头的农事,实现“坐收渔利”。资料显示,浙江省有85%的撂荒农田转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此外,合作社利用机械化实现大幅增产,一方面减少了土地生产性支出,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3.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为农民创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农村农田作业效率与生产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依托于技术优势使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顺利实现“科技下乡”工程,在原有农机工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标准的农机设备,同时还有高性能收获机、深耕机、精密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激光平地机等多种高技术农机。据了解,仅在山东、山西两省的调查中,加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与单独使用农机的农户在产量上增加20%-30%,纯利润提高3成以上。
4.保证安全生产,构建专业化管理平台
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对农机的使用量较大,因而需要注意农机的安全与维护等问题,在农村地区积极宣传国家的农村政策,让农民朋友掌握农机使用技巧,并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农机的保养方面指派专人进行走访,确保农机使用的安全性,并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的政策下,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应农业现代化趋势而生的,极大的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农业耕作的问题,因而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产业化、正规化。
1.实体化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势必要导致市场恶意竞争情况的发生,因而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单一性的发展模式,利用实体经济来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专业化服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要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切实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为农民创造福利才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同时壮大自身实力,引进科技含量更高的机械化设备,继续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构建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3.完善农机技术培训机制
若要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和普及,确保农户掌握和了解农机的使用和维护技巧,就必须要开展相关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有助于农户更好的操作农机,进而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4.精品工程的建设
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比较混乱,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没有比较权威的品牌,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来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形成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将其融入到市场经济中进行市场化运作,多方融资来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品牌。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思路
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提供农地作业效率,似乎连接农业快速步入机械化与现代化的重要纽带,在前言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任务量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在机械化的带动下有条不紊的发展,使农地的出产率、农户的作业效率和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是改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落后局面的重要力量。
针对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而言,其发展思路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注重规划制定的科学性,结合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农机的发展方向;其次在政策上要加大补贴力度,政府要在财政上进行统筹并划拨资金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仅包括机械设备的引进,同时还包括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再则要强化针对农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方式来组织学习,从整体上提高合作社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具活力;最后要注重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标准化,不断开拓和延伸服务领域,在内部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更趋规范。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生事物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的非常快,尽管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就其在农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使管理日趋标准化,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整体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4] 王铁林,高天峰.神木:山旱地谷子和黑豆创全国高产纪录[EB/OL].(2009-10-14)[2014-07-20]..
[5] 张瑜,王慧.清涧创百亩旱地黑豆全国高产纪录[N].榆林日报,2012-11-13(1).
关键词:
农村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经济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数量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56%,人们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水平。随着“全民健身”的传播开来,农村体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还有很多的人认为体育健身是一种娱乐消费。这种看法的出现证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足以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1中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
1.1中国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农村体育产业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良好的大趋势下也在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身。健身俱乐部、居民园林健身实施的陈设等等都代表着体育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而体育产业在农村的传播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就业和产业扶持项目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表1是调查了某农村进入健身俱乐部和居民居住地健身设施周一至周日居民健身人数,通过健身的人数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
1.2中国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农村GDP增长的重要表现。正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但是相较城市体育经济的发展,农村体育经济发展还是滞后的。虽然体育产业在农村传播开来,但是农村的消费水平相对来说较低,农村老龄化是农村人口和现状的重要体现,所以相对来说农村体育经济是比较落后的。农村体育经济在农村所有产业当中是占据这种的位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也为农村经济的做出了重要的奠基。
2中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自从申奥成功以后,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的体育产业也在农村落户,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落后,人口老龄化和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年轻人为了承担经济负担远离农村到城市谋求生存。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表1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还是选择到周边周住地的免费健身场地去健身,极少数的人去健身俱乐部去健身。
3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大力发展农村其他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针对于很多农村越来越老龄化,城镇政府应不断的招商引资,吸引开发商到本村落户创业。不但可以刺激你本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很多城市务工人员是因为农村的经济落后没有就业机会才不得已外出务工,如果在自家门口有就业岗位他们可以回村就业照顾老人和孩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刺激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让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脉搏。
3.2政府出资大力支持和宣传农村体育产业政府应出资搭建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平台,兴建免费健身场地。鼓励广大村民加入到健身的行列,宣讲健身的益处。宣讲有关于国家对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支持,对健身俱乐部的建造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和需求,建设适合和满足居民需要的健身娱乐场所,争取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娱乐提供场所。政府可以多进行体育宣传和体育文化的传扬,让更多的农村居民真正的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97-01
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隆德县按照“高标准规划、高科技支撑、高效益经营、高水平建设”的建设要求,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有水源保障的渝河和甘渭河流域率先实施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精心规划,全面培育,强力推进设施农业产品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设施现代化和效益最大化,有力地促进了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2]。
1 发展现状
1.1 建设规模不断壮大
紧紧围绕花卉苗木和设施农业,先后引进静宁方圆、静宁绿怡、加记(中国)农业开发公司等12家企业落户建设示范基地,投资建设资金达1.5亿元,规模流转土地0.13万hm2,基地建设呈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态势。2012年,全县设施农业面积0.36万hm2,是2010年的1.6倍,总产量达11.5万t,总产值22 296.6万元,全县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纯收入达453元,占全县农牧业总收入21.1%。
1.2 基础设施配套先进
园区建设标准高、配套先进,智能日光温室利用微电脑控制内部环境,配置水源净化及集水、集雨循环利用设施;日光温室全部建为四代标准温室,拱棚全部采用钢管和氧化镁新型材料搭建[3]。在蔬菜和花卉的生产、种苗培育、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脱毒种苗快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鲜切花培育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以设施栽培为主的工厂化农业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
1.3 科技支撑体系健全
设施农业对品种、栽植、管理的技术要求高,在设施农业发展中,严把技术关,实行技术责任制,组建技术团队。主推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10项技术,技术到位率、新品种覆盖率、水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农机化水平等普遍提高。
1.4 种类和品种实现多样化
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发展带动了蔬菜、花卉产业的兴起,进而促进农业由单一蔬菜种植向蔬菜、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有效转变,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蔬菜种类主要有辣椒、黄瓜、西瓜,花卉以百合、非洲菊、康乃馨、剑兰、郁金香为主。景观苗木以高山黄杨、红叶小蘖、金叶女贞、樟子松、油松为主。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观念落后,种植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二是农户资金困难,资金投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三是设施园艺(花卉、果树)在隆德县刚刚起步,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等关键环节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龙头企业发展设施农业的投融资渠道较少,带动力还不强。
3 对策
3.1 科学制订设施农业规划
在巩固、提升原有设施示范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在渝河流域有水源保障的区域集中搭建大中拱棚,空闲地搭配种植花卉、苗木与蔬菜,花卉以蜀葵、波斯菊等草本观赏花卉为主,蔬菜以甘蓝等叶菜为主,打造绿色屏障、白色温棚、靓丽花带相结合的生态景观带,形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
3.2 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力度
聘请国内外设施农业专家对农技人员、农民进行集中轮训,力争每户至少培训1名掌握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的明白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经营的积极性,增加劳力投入,切实发挥农民参与建设的主体作用。
3.3 加强农业信息网和农村信息网点的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网和农村信息网点的建设,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推介农产品销售信息,大力培育经济合作组织和营销队伍,抽调头脑灵活、善跑市场的骨干充实到隆德县蔬菜协会,广泛联系市场,确保农副产品高产出、销售快、有效益[4]。
3.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区内外企业积极投身和投资设施农业建设,完善设施蔬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产量链条,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最终使设施农业生产和销售各环节服务呈现系列化,产品走上产业化经营路子。
3.5 强化示范园区带动作用
按照“一个园区、一名专家、一名挂职干部、一个技术团队”的要求,强化政府引导、倡导社会参与、推行企业主导的运作模式,着力打造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断提升了园区技术到位率和科技入户率,提高了产业效益,从而带动各乡(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窗口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实现由分散、粗放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转变,农民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科学种田和农业产业化,最终有利于农民致富。
3.6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在稳定农村土地长期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效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实现了由农业变产业、田间变车间、农民变工人、分散变集约、低效变高效的新途径,真正实现企业盈利和农民增收双赢,推动了现代设施农业发展[5]。
4 参考文献
[1] 康义.宁夏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2(5):56-57,67.
[2] 何洁,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7-18.
循环经济将本地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合理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统一。作为全新的环境保护新观念,循环经济的首要要求是降低经济活动之中源头污染物的产生总量,对源头无法加以削减的废物则应当予以回收利用,让其能够重回循环之中。唯有在避免产生以及回收利用均难以成为现实之后,才能同意对最终产生的废物实施无害化的处理,这对于末端治理来说是一场十分深刻的革命。当然,循环经济注重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生产与消费更加多的农产品,而是应当努力提升可以用在消费之中的商品以及所提供服务之总体质量,并且切实提升产品的使用周期以及耐用性。这样一来,就能够让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物资增长发展到质量型的服务提升,从而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往集约型加以转变。我国循环经济应当全面坚持人本化原则,努力提升人类生活的整体质量,从而为更多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创设出更加多的岗位以及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促进传统文明往生态文明方向加以转变。农产品的实质是农业生产一种产出,而农业生产则是依赖于农业环境的一种开放型生产,所以,农产品资源质量之优劣,生态环境之差别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之高下。所以,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够切实保持更好的生态环境。如此一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才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应当说,就长期而言,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农产品生产进行了积极扶持,并且引入了最为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广大农村的经济面貌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其中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已经处于全球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在农产品领域出现了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这就是我国之所以是世界性农业大国而非全球性农业强国的原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入到全新发展阶段,怎样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行业的总体效益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第一要务。具体来说,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体产量来观察,我国的主要农产品,诸如粮食、水果、肉类以及奶类等均位于全球第一,成了公认的农业大国。但是,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产值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以及出口创汇等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和全球先进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距离。
一是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现状。我国是全球性粮食生产以及消费大国,粮食的总量处于全球首位。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农产品行业为解决主要粮食的不足,全力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却忽略了农产品的品种以及品质,导致农产品加工工艺十分滞后,所加工出的大米以及面粉的品种相对较少、质量也不高,无法满足于食品加工行业之所需。随着近些年来引入以及自主开发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新型技术,才使得农产品加工水平有了非常大地提高,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距离不断缩小,但是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仍需迎头赶上。因为粮食仓储、转化以及深加工能力十分滞后,导致了粮食的高产和高效出现了非同步发展的状况,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依据一项调查,我国储备粮的损耗率居然达到了9 %之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损耗率仅仅为1%。同时,我国农产品后加工的损耗率也有3%至7.5%,每一年所储藏和加工损耗的粮食产量达到388亿公斤之巨。可见,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在整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还处在初加工或者说粗放式加工的状态下,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增值效应之提高以及粮食资源所具有的利用率。
二是水果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果树种植时间最长、品种也最多的一个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性的水果生产大国,其总量处于全球第一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水果有90%以上为鲜销品,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有40%至70 %的水果加工率比较起来,尚具有极大的差距。
三是肉奶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肉类的总产量已经出现了连续十九年的大增长,而且年均增长达到了11.3%,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肉类生产性大国,其中猪、羊肉的总量都处在全球首位,但是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浪费非常大。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积极开发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是中国农产品行业进入到发展新阶段之后的重要任务,十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民群体的收入,持续扩大内需,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中国从农业大国转换为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性选择。
三、推动农?a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循环经济的深入认识
要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开展的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资源环境意识、节约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感,切实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有力改变以往片面地追求所谓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环境、资源之倾向。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视为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更好地发展切实转换成为企业的主动行为,不断提升其应用循环经济观念制定各项发展规划的决策力,促进其使用循环经济观念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之中,应当要求其员工积极学习循环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落实好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之中。
(二)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支持体系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就一定要面向资源开发、消耗、再生以及无害化处置等各个主要环节,形成由生物技术、节能技术、清洁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共同建构而成的全面技术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为切实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安排精干力量实施与循环经济重要技术相关的技术攻关工作,持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一定要实施好扶持、补贴以及课题招标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企业和富有实力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来进行合作,不断引入与培植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创新型工作团队,建立起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产学研彼此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机制,并且推动循环经济共性以及重要技术的研发工作,保障循环经济能够得到技术方面的积极支持。
(三)创建健全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网络体系
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和分布较为零散的状况下,各类政府组织在开发信息资源时应当合理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体系,要以政府涉农相关部门为其主体,以各大企业以及农业院所、农业科研机构等为其重要依托,由政府组建起宏观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以及农业类研究机构应当加强联系,组建起符合自身意愿的信息管理网络。要在当地政府的积极主导之下,形成与规范信息搜集、加工、传输以及反馈等工作机制,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互动,并且及时相关市场信息,切实推动资源在各地之集聚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共享,有效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得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各类生产、市场、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为循环经济之应用提供信息上的大力支持。
(四)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形成促进农产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要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应当将本企业的发展切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系统之中,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新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突破。然而,因为受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能力以及自身认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依然水平不高,部分始终困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还是未能得到全面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将本地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合理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统一。作为全新的环境保护新观念,循环经济的首要要求是降低经济活动之中源头污染物的产生总量,对源头无法加以削减的废物则应当予以回收利用,让其能够重回循环之中。唯有在避免产生以及回收利用均难以成为现实之后,才能同意对最终产生的废物实施无害化的处理,这对于末端治理来说是一场十分深刻的革命。当然,循环经济注重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生产与消费更加多的农产品,而是应当努力提升可以用在消费之中的商品以及所提供服务之总体质量,并且切实提升产品的使用周期以及耐用性。这样一来,就能够让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物资增长发展到质量型的服务提升,从而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往集约型加以转变。我国循环经济应当全面坚持人本化原则,努力提升人类生活的整体质量,从而为更多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创设出更加多的岗位以及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促进传统文明往生态文明方向加以转变。农产品的实质是农业生产一种产出,而农业生产则是依赖于农业环境的一种开放型生产,所以,农产品资源质量之优劣,生态环境之差别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之高下。所以,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够切实保持更好的生态环境。如此一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才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应当说,就长期而言,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农产品生产进行了积极扶持,并且引入了最为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广大农村的经济面貌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其中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已经处于全球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在农产品领域出现了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这就是我国之所以是世界性农业大国而非全球性农业强国的原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入到全新发展阶段,怎样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行业的总体效益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第一要务。具体来说,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体产量来观察,我国的主要农产品,诸如粮食、水果、肉类以及奶类等均位于全球第一,成了公认的农业大国。但是,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产值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以及出口创汇等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和全球先进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距离。一是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现状。我国是全球性粮食生产以及消费大国,粮食的总量处于全球首位。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农产品行业为解决主要粮食的不足,全力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却忽略了农产品的品种以及品质,导致农产品加工工艺十分滞后,所加工出的大米以及面粉的品种相对较少、质量也不高,无法满足于食品加工行业之所需。随着近些年来引入以及自主开发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新型技术,才使得农产品加工水平有了非常大地提高,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距离不断缩小,但是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仍需迎头赶上。因为粮食仓储、转化以及深加工能力十分滞后,导致了粮食的高产和高效出现了非同步发展的状况,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依据一项调查,我国储备粮的损耗率居然达到了9 %之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损耗率仅仅为 1%。同时,我国农产品后加工的损耗率也有 3%至 7.5%,每一年所储藏和加工损耗的粮食产量达到388亿公斤之巨。可见,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在整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还处在初加工或者说粗放式加工的状态下,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增值效应之提高以及粮食资源所具有的利用率。二是水果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果树种植时间最长、品种也最多的一个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性的水果生产大国,其总量处于全球第一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水果有90%以上为鲜销品,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有40%至70 %的水果加工率比较起来,尚具有极大的差距。三是肉奶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肉类的总产量已经出现了连续十九年的大增长,而且年均增长达到了 11.3%,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肉类生产性大国,其中猪、羊肉的总量都处在全球首位,但是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浪费非常大。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积极开发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是中国农产品行业进入到发展新阶段之后的重要任务,十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民群体的收入,持续扩大内需,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中国从农业大国转换为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性选择。
三、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循环经济的深入认识
要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开展的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资源环境意识、节约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感,切实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有力改变以往片面地追求所谓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环境、资源之倾向。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视为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更好地发展切实转换成为企业的主动行为,不断提升其应用循环经济观念制定各项发展规划的决策力,促进其使用循环经济观念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之中,应当要求其员工积极学习循环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落实好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之中。
(二)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支持体系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就一定要面向资源开发、消耗、再生以及无害化处置等各个主要环节,形成由生物技术、节能技术、清洁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共同建构而成的全面技术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为切实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安排精干力量实施与循环经济重要技术相关的技术攻关工作,持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一定要实施好扶持、补贴以及课题招标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企业和富有实力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来进行合作,不断引入与培植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创新型工作团队,建立起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产学研彼此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机制,并且推动循环经济共性以及重要技术的研发工作,保障循环经济能够得到技术方面的积极支持。
(三)创建健全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网络体系
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和分布较为零散的状况下,各类政府组织在开发信息资源时应当合理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体系,要以政府涉农相关部门为其主体,以各大企业以及农业院所、农业科研机构等为其重要依托,由政府组建起宏观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以及农业类研究机构应当加强联系,组建起符合自身意愿的信息管理网络。要在当地政府的积极主导之下,形成与规范信息搜集、加工、传输以及反馈等工作机制,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互动,并且及时相关市场信息,切实推动资源在各地之集聚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共享,有效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得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各类生产、市场、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为循环经济之应用提供信息上的大力支持。
(四)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形成促进农产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深刻借鉴与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努力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要运用政策上的大力调整,让能够实现农产品加工循环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的企业的经营能够做到有利可图,从而产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外部体制以及内部运行系统。二是要健全完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从而让受污染区域得到较好的治理,让受害者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因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相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较为薄弱,所以当地政府一定要运用立法手段,将推动农产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地方政府的相应职责范围之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十分有利于促进原料生产之中的各类资源节约,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产品加工之中的综合性利用,而且还有助于对秸秆以及林地废弃物进行更加深入地运用,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地区循环经济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我国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湖南农机,2010(05)
[2]王汉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提升福建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3]高艳.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农业循环经济微观组织模式分析[J].中国农机化,2012(03)
[4]王淑琴.循环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3(01)
中图分类号 S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05-01
近年来,驻马店市驿城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来抓。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狠抓项目建设,培植产业龙头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驿城区始终重点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增加项目、政策改革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具体措施为:一是区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资金,用于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将综合开发、扶贫、科技示范等农业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区发展了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以上。十三香、大程粮油集团、正大饲料、雪花啤酒等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在河南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业加工骨干企业。众信、大华被确定为驻马店市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年交易蔬菜、水果达20万t,猪牛羊鱼肉1.5万t,年交易额达到8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地市和相邻省份,带动周边农村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2家,辐射带动农户逾4.5万户。
1.2 强化科技支撑,建设好标准化优质产业基地
近年来,驿城区紧紧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林果、畜牧养殖、优质粮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优先发展的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蔬菜园区10个,菜田1 666.67 hm2,日光温室400座,大中小棚6 200个,蔬菜年产量达15万t。已建成3.27万hm2优质小麦、3.93万hm2优质高蛋白玉米,老街、香山办事处及水屯镇蔬菜种植,顺河办事处生猪饲养,胡庙乡白桃和蔡酥梨、菜用豌豆角、红香椿,诸市乡小杂果,宿鸭湖万亩湿地速生林等27个基地,带动农户近4万户,保障了龙头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1.3 打造知名品牌,开拓市场
驿城区强力打造知名品牌,重点以一批市场前景广、关联度大的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区无公害生产面积达3 333.33 hm2,已培育出12个名牌产品,如邓瓦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程勤生面粉、十三香等;天中面粉、十三香等5家企业已取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其中荣盛养殖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证、金元乳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省唯一的一家获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和全脂乳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充分利用全国农洽会宣传平台,积极组织驻马店市驿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参展;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全国性农博会,进一步提高了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1年在全国农洽会农业龙头企业产品评奖中该区获得了2个国家级金奖。
1.4 实行多元统筹,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多年来,驿城区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大力扶持,合力推进”的原则。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农业生产,营造了全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氛围;同时区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重点从税收、招商引资、土地征用、供电、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农业产业化,使其能够迅速发展[2]。在强化合力上,区、乡、办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年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农业局、农办、发改委、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按职能明确分工,使各部门落实责任。目前,已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保障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3]。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区的龙头企业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规模小、势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低、组织化程度低、合作观念差,主要是以单独发展为主,合作发展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部门协调不力,上下缺少互动。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横跨三大产业,牵扯诸多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缺乏资金投入、新技术引进少、项目少、政府扶持不够等问题造成企业融资难,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不健全,利益机制不规范。
3 对策
3.1 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
快速发展无公害白桃、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畜产品、无公害粮食等优势农作物产业和特色产品[4],在发展的同时要提高其产量、经济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上产业。
3.2 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一是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二是通过各种宣传吸引公司、个人投资,同时政府要制订、落实优惠政策。三是紧抓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紧密将企业和农户结合,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同时健全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二者共赢,共同促进驿城区的经济发展[3]。
3.3 开展考核评审工作,落实扶持政策
对8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进行考核,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驿城区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5 整合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驿城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对各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围绕农产品加工和生产基地建设,进行捆绑使用;通过政策引导和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紧紧抓住中部开发的机遇,以优越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尽可能多地引进资金和技术。
4 参考文献
[1] 邱美.驿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N].驻马店日报,2011-10-09.
民族传统视觉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平面设计中视觉符号的传播策略研究
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相关思考
泰山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吉图珲客运专线的开通与东三省旅游探讨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冲击
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奥运菜单的翻译方法
三菱电梯销售渠道问题及其控制措施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老龄化人才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针对女性职工延迟退休的建议
论人民币纳入SDR的必要性与影响
车载酒驾报警器——硬件设计电路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
汽车空调故障二例
外资企业与国资企业的协同发展与优势互补
绿色设计理念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原料对铁合金冶炼过程的影响
基于营口谈辽宁港口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水平的探讨
与时俱进发展现代物流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MRO采购管理现状
对加强我国旅游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盈利之间的简单关系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基于新《环保法》的燃煤电厂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浅析旅游经济活动
新常态下影响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
“亚投行”开辟新的天地
旅游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以铁路系统为例
中国股票市场不同行业板块β系数的研究
试论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上海市服务业FDI的发展现状分析
刘兴爱国主义精神略论
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运行机制研究
论企业广告策划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新时期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信息系统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浅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基于调试线上的生产现场改善分析
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的国际经验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 F8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8.022
若从农业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打算,应为农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从而发挥农业民营企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农业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前进,提高了国民经济增长效率,但融资难这一问题依然是广大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桎梏,为农业民营企业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多方配合。
1 宜昌市农业民营企业经济现状分析
1.1 宜昌市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2016年,宜昌市围绕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核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积极努力,全市的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势头,初步实现了“十三五”开篇好局势。由于经济运行的平稳,使得经济实力提升,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创新业态涌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发展也稳定增长、农业与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投资平稳增长,环境优化,城市建设加快、就业形势良好,在此优良现状之下,新兴的农业中小企业所占体积量少,金融机构投融资环境仍在,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1.2 宜昌市农业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2016年上半年,宜昌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017.7亿元,实现地税税收88.07亿元,双双增长了11%。因湖北民营经济的“三峡带动化”,宜昌新兴涌现了许多农业中小企业,现如今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企业难发展的通病,其中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地位,造成金融资源分配结构偏颇,这种融资体制对民营经济是不兼容且有抵制倾向,因此体制下的障碍问题将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目前,宜昌市民营经济在宜昌市制定10条具体措施,给民营企业广发“政策红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并且推出了“政策红包”,为企业减少负累,仅用一年时间,就减免了民营企业的税额2.59亿元。但这些改革对于解决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远远不够。
2 宜昌市农业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2.1 金融融资机构体制
国有企业融资都是依靠国有银行,在这种金融融资体制的影响下,加深了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依赖,国有银行为了躲避风险、减少内部损失,故而不愿放贷给农业民营企业融资。
渠道不通畅、融资路途艰难是农业民营企业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加之农业民营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管理人多数为农户,因而无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系统缺失、抵押程序复杂、银行抵押要求高等因素,导致国有银行在信用未知情况下,为了减少坏账率,避免承担风险,更不愿借贷给农业中小企业,而偏向于借贷大企业。
2.2 农业民营企业信用问题
农业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导致银行借贷风险高,农业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下层,由于其缺少自主创新、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等很难达到银行的融资条件,而信用恰恰是一种资源,是市场交易的基础,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关于信用上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不完善,很容易导致信息错乱,因而出现许多信用不良的农业中小企业影响大局。
2.3 农业民营企业管理问题
由于农业中小企业的规模不大,很容易出现财务管理制度缺失、财务假账等问题,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所以要求抵押贷款,从而影响了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农业中小企业的人员管理系统普遍不够全面,也无长远规划打算。
3 宜昌市农业民营经济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3.1 农业民营企业的自我改善
农业中小企业对自身实力情况十分了解,从而使其初步的实现管理规模化、经营合理化、产品科学化、生产绿色化,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重度培养企业信用,信用是一种无形但重要的企业资源。同时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合法化、人员管理的规范化、产业的创新化、技术的专业化、信息的科技化等,从而改善经营管理,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3.2 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支持
多数农业中小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又缺乏融资意识,所以需要得到金融机构的启蒙以及支持,银行也应适度放宽抵押方面的要求、增强担保方式的创新和灵活度,建立适合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制度。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把相关政策细分化、行动化、简易化,且强力的执行下去,同时应该建立适合农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社会服务体系。
4结语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04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13-02
一、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省中小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根据中小企业局的统计,2008年安徽省中小企业新产品产值总值为43464515千元,增长了43.67%,中小企业相对于2007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1.5%;工业增加值总数为19852032千元;年销售产值相对于2007年增长了15%;出货值为43134680千元,相对于2007年增长了22.88%。
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安徽省城镇化战略、新农村建设以及合肥市“工业立市”战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指出的那样,“中小企业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未来安徽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是财政增长的支柱,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是社会稳定的减压器”。安徽中小企业四大支柱行业是建材、食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业,且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如表1所示,私营企业中的中小型企业总数为7505家,占安徽省中小企业总数的70%以上,且经济总量和企业单位数远远超过私营企业中的大型企业。
二、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
中小企业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且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省份比,其经济总量不足,运行质量不高。2008年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仅相当于浙江的21%、山东的19%、江苏的23%。即使与河南、河北等发展中省份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中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大部分是加工企业,不是生产最终产品,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竞争力较弱。同时劳动力价格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进要从实际出发,在劣势中寻找机遇。
安徽中小企业生死存亡很快,不断优胜劣汰。2008年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60%,其中年销售额5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是10441家,占中小企业总数的80%以上,年销售额低于500万的小企业生死太快,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5%。
此外,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体制有缺陷。目前,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国有大企业、银行等单位,造成中小企业人才缺乏。同时,很多中小企业是家族式企业,虽然销售业绩良好但缺乏专业有效的管理,阻碍了企业成长的步伐。
(二)各城市中小企业发展差距明显
安徽省各城市中小企业发展差距明显与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政策有关,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其中小企业发展最强势。如表2所示,安徽省2008年各市中小企业发展较快但不平衡,之间的差距明显。合肥市、芜湖市和安庆市中小企业单位数高达1000多家,工业增加值居于前列,而淮南市的中小企业数只有243家,池州市的工业增加值仅是合肥市的1/9。且如图1所示,淮北市中小企业总产值增长率约高达70%,而铜陵市中小企业总产值增长率只有近15%。
(三)商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安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常在,主要由于征信体系较不完善,银行愿意为中小企业的贷款量不足,缺少银行和企业之间有效合作的信誉和信用保证。此外,中小企业负债率较高,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筹集或各种非正常的渠道,不仅加重了企业经营成本,也扰乱了金融秩序。
社会责任成为硬约束。社会责任的约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安徽省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此类型。安徽部分中小企业产品竞争力不足,目前企业的劳工健康、劳工权利、环保等社会问题与订单挂钩,很多中小企业要有SA8000认证,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
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与中小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镇企业法》及《中小企业促进法》。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猖獗,中小企业的产品更易于假冒,执法部门打击不力,中小企业又无实力自己打假,法律环境有待加强。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相关部门应转变观念,公平对待国有企业与个体、民营企业,提高中小企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积极、全方位地了解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为中小企业节约时间成本。对于那些污染较大的中小企业,政府和企业应积极探寻合适的治污融资模式,帮助中小企业迅速筹集资金以加快对污染物治理工作。
政府热忱服务于中小企业,加强沟通,促进协作。应在安徽各地的科技园、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机构,形成有安徽特色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中心,使安徽各市的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安徽省可以模仿浙江“温州模式”和江苏“苏南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鼓励企业家创业,达到增加就业和富民的效果。如安徽无为原来去江苏外出务工的一些农民,在江苏从事羽绒、羽片加工生产,回乡后自行创业生产羽绒、羽片及相关产品,现在无为的羽绒、羽片业正在向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扶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深入县区、园区和企业,了解融资条件、融资需求和额度,把握机遇,努力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尽力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政府需积极建立安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二)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安徽中小企业总量不大,需不断发挥和利用安徽省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加强学习,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有效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企业家需拥有自我发展的良好觉悟,不断开拓进取,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
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构建文化型企业。徽商精神享誉大江南北,徽商文化有其独特的特色,徽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同时也应该不断发展与创新地运用到安徽省中小企业中,形成以徽商文化为基础,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安徽中小企业还需树立和强化品牌意识,耐心培育品牌,打造品牌型企业。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特点,开展与产品有较大联系的科普知识宣传与服务活动,做到“产品未动,科普先行”。安徽无为的电缆、羽绒羽片等一些行业的中小企业可以建立产业集群,树立品牌。(责任编辑:云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