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8:22: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音乐学科评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日前,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小学组)评比活动浓重谢幕。笔者有幸获得一观,收获甚多,现略述一些观感。
一、男性音乐教师严重缺失
比赛当天,放眼望去,整个礼堂被挤得满满的,能见到的一点空地也就是比赛老师脚下的那点地方。与此不相称的是“万花丛中几点黑”,百号人中仅两三位男性。如果笔者没判断错的话,就是这几位男性还仅是评委和摄像人员。那壮观的场面真可谓是“娘子军”聚会。如果不是讲台上教师与学生的热情互动,笔者还真以为走错地方呢!显然,男性教师如此稀缺不得不令人深思。应该说,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如何吸引男性从事低幼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全球性课题,其中音乐教育领域尤甚。诚然,女教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确实有独特的优势。如女教师的温柔的性格很容易使儿童获得母亲般的慈爱;女教师注重外表的美丽很适合儿童的审美观;女教师还很“细心”“耐心”等。但男教师也有优点。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1]。男性在认知、情感、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行为特殊性,这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等。可见,男性音乐教师是小学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风景。对此,建议中小学用人单位今后在师资选用上能对男性教师给予适当倾斜。
二、音乐教师的“舞”功太“强”
“舞台”上,一个一个参赛选手的表现真是精彩纷呈。有的抓住儿童好奇心理,借用动画片别吸引儿童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有的把握儿童多动特征,运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充分引导学生用动作来体验和表现音乐;有的利用儿童母语学习规律,把民族数板艺术与奥尔夫的声势教学手段相结合,加强节奏训练。如此丰富的教学真是不胜枚举。从总体上看,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按照音乐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音乐课的特殊规律进行施教的。但笔者发现也有一些选手也还存在一些老问题。如有一个选手教《鸭子拌嘴》欣赏部分时,说道,“拌嘴”就是“吵架”,并以此为依据对乐曲的内容作“吵架”式的解读,还让学生三次按照乐曲的意境表演“吵架”,进而推论说这首乐曲能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作者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用语),显然,这种按照标题并带有教师主观意愿的曲解式欣赏音乐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停留在“表演”上,缺乏深入理解。如有些教师经常用“考考你”这个口头禅来提问。“考”这个字在中国是有特别的文化内涵的,它无形中包含着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意义。常用这样的话很难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总之,表演成分还是多了些。当然也 不全是不好的一面,“舞台”下,一个个观众的表现是“窃窃私语”。因为来的晚,所以我只能站在最后面一个墙角,离得远有干扰声就听不清主要声音。听到有人“窃窃私语”影响我听课,开始我是有点生气,当我正想生气地去警告那些人的时候,我下意识的看了一下身边的一个年长的教师,她在密密麻麻地记着什么,主体是黑色的墨迹,旁边是红色字迹,有的地方还有绿色的符号。我顿时心中升起一种敬佩之感。再侧耳细听一些“私语”,只听其中一人说:“这个地方设计的不错!”,另一个人似乎在说:“要是我的话,我会……”(耳朵听不清具体内容)。我心里想:“我幸亏没去干涉她们,否则多没礼貌啊!”。随着听课的继续,我还发现有一部分教师进进出出,后来才知道,这些教师在“赶场”,原来对面还有一个中高年级赛场,她们似乎想把比赛都装在脑子里。我忽然在想,我们有些高校的研究人员老是在指责中小学教师不搞科研。我估计他们说话的依据可能是觉得中小学教师没有像他们那样,进行“书斋式研究”。用后现代的观点来看,相对于“书斋式”研究,这种重视实践的学习与积累难道不是在研究嘛?此外,我还看到台上台下的联系密切,台上每一位教师教学时,总有相应几个人在最后面忙一些什么。比如调试一下音箱的方位、音响;比如对着台上不时会做一些口型,提示播放的乐曲声音的音量;比如发放一些资料等。好像是“援军”在“助演”。我从他们严肃的神情中仿佛看出一些什么,这似乎不是一个人在“作战”,这是“两军对垒”,这似乎也不仅仅是各地教研员在较量,更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在“展示”。这不就是集体团队合作精神嘛!有这样的团队精神,也不难想象她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集体合作进行教学探讨。看到此,我突然想起中专、高校的教研室。顾名思义,教学研究用的地方,相对于办公室、会议室来讲是一个“搞业务交流”的地方。遗憾的是,我们的“教研”室几乎成了“杂物室”,只是放放水杯、衣物、学生作业本等还有其他私人用品而已。中专、高校的教师更喜欢“单挑独斗”,还鲜见有相互听课并“出谋划策”的。对此,我们应该反思。
三、高师应该与中小学加强互动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赛事已结束。这时有一个人认出我来,朝我身边走来,并激动地问我:“老师,你是来当评委啊!”。哦!原来是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看她那“引以自豪”的神情,我真有点不好意思的压低声音回答她:“我不是来当评委的,我是来学习的”。尴尬的话题倒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师范学校教师非得当评委才能来吗?学生一时随意的询问反映一个我们当前师范与中小学之间的一种极不谐和之音。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但是,师范学校的自我本位思想已经非常严重。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优胜劣汰,顾客买到不合格的产品是要理赔和退货的。可是,我们师范系统似乎没这个担忧,我们培养出来的“产品”不合格只能怪学生自己不认真学,找不到工作是社会原因,跟我们没关系。当然,师范学校也不全是这样,有良知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笔者建议省教研室以后在搞中小学教研活动时,能通报各地师范学校有关部门,吸引有关师范学校教师、学生参加观摩学习,这必将会有利于加强师范学校与中小学的联系,更好地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芝.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J].
学生体育成绩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及技能情况、身体综合发展水平和教学目标实现情况最直观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为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及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体育课成绩还是评判学生学业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体育成绩与学生申请“奖学金等级、评选。三好生”等评奖评优挂钩,因此,学生对此十分重视。成绩评定客观与否,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客观的评定能够使学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非客观的评定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带来不利影响。那末,成绩在评定过程中是否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这是本文所要探析的问题,探析的目的之一,是为今后完善考评制度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先后收集到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十所普通高校编写的教学大纲,并就其考核评分办法及其实箍情况作了调查。
(2)文献研究法:查阅当代目标教学、课程学、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专著及我国普通高校教学改革论文数十篇,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992,简称《纲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90)》。
(3)逻辑分析法:根据有关原理,对调查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客观评定,首先要知悉成绩的形成要素,弄清成绩的由来,这样才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目的、客观地进行评定。
高校学生体育成绩客观评定的制约因素是指:在体育课程考评过程中,对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在成绩评定中能够限制评定结果的客观性。高校学生体育成绩根据学生所上的体育课类型,以及各类课程设置的考核内容测试结果,经评分标准核算得出。也就是说,学生体育课成绩与课的类型、考核内容、评分标准直接相关。作为高校学生必修基础课的体育课,一般上两年,分四个学期进行考核,每学期设四项内容(包含体育理论、技术技能、身体紊质等)。整体考核评价内容还包括学习态度(主要以考勤为依据)。学期单元考核时,四项内容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80~85,学习态度占总成绩的20~15。学习态度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率虽很大,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这方面所给的分数相对较均匀.相差不是很大,而对学生最终成绩起决定作用的是四项内容的考核评定。本文依研究需要设置如下制约因素:课的类型、考核内容、评分标准。
(一)不同课型成绩的分析讨论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作出规定,它们是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四种类型。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体育课普遍按照《纲要》中规定的四种类型设置,并基本上按一年级基础体育、二年级选项体育、三年级选修体育的顺序构成课型结构,保健体育作为一种特磷形式贯穿于一、二年级之中。
由于选修体育课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有半数以上没有开设,所以这里不予讨论。保健体育课由于其特殊性,把它放在后边专题讨论这里主要就基础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进行讨论。
基础与选项两类体育课是高校体育的主干课程,在课程比例中占90以上,因此,其影响力也是决定性的。那么,基础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两种课型在成绩评定上是否存在差异?对这一问题,笔者曾撰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剔除学习态度因素,基础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之间学生成绩的确存在差异,以班级平均成绩为单位,差距在4.3分~12.5分之间。基础体育课成绩低于选项体育课成绩。造成成绩差异的原因在于:(1)考核项目在技术特性、难易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2)学期单元考核项目组合结构不合理,有的单元难度大的项目组合在一起,有的单元难度小的项目组合在一起;(3)单项评分标准不平衡,单项考核标准缺乏正态分布检验,单项与单项之问缺乏同一性比较,有的标准偏高,有的标准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学习哪一类型的体育课现实当中并不由学生主观愿望决定,即学生没有选择权。课程的设置由学校管理部门决定,学生具体上哪类课,由教师决定。由于客观原因,学生只好上不同类型的体育课,而各类型课程考评本身存在差异,从而造成学生学业成绩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及奖学金的申请等级,不同程度地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上可见,课程的设置制约着成绩的客观评定。
(二)同{粜型不同班级成绩的分析讨论基础体育课各学期单元考核内容列于表1中。
选项体育课包括足球、篮球、排球、毽球、武术、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由于分项较多,其内容不一一列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高校,无论是否实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其基础体育课的考核内容都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内容为主体[100m、跳高、跳远、铅球、l000m(男)与800m(女)等],附加标枪、跨栏、武术、体操等其他内容学期单元考核虽然在项目组合上略有出入,但一致的作法是把l000m(男)与800m(女)跑作为重点,每学期进行考试。而各类选项课考核内容的设置不同程度地显现出高考体育术科测试项目的影迹,其内容设置多数雷同,评分标准大同小异。对于学期单元考核内容中武术、体操等量化程度较低的项目,在考核评分中,由于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之间的成绩评定结果差异较大,从而导致班级总体评分的结果出现较大偏差。这是同一课型不同班级成绩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此外,前述不同课型成绩差异的原因同样会影响到班级成绩评定的结果.
由上可见,考核的内容制约着成绩的客观评定。
(三)男、女生成绩的分析讨论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原本是针对青少年的一个统一标准,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除个别学校完全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基础体育课进行评分外,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办法是: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评分基准,男生降一个分数档,女生降两个分数档。这样就从主观上人为地造成了男、女生成绩评定不平等,出现差异也就可想而知了。基础课如此,选项课同样如此,人为地降低女生考核项目难度,降低女生评分标准,在普通高校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男、女生在生理特点上固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而忽视评价的客观性。主观的倾向使女生在学业成绩及评奖评优中获利,结果会挫伤男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由上可见,评分的标准制约着成绩的客观评定。
(四)保健体育课成绩的讨论
对于部分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保健体育课,目前已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其功能,各高校在考核内容设置上,不约而同地以武术、健身及理论知识加学习态度评定其成绩。保健体育课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保健班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不应与普通班学生等同比较也就是说,保健班学生80分的成绩实际上只相当普通班学生60分的成绩,而不能只看其表面的分数。保健体育课的成绩不应以分数形式进行评定,最合理的评定应为合格与不合格,且应在成绩单上注明“保健”宇样,以与普通班学生相区别。这样做,还可消除普通班个别学生为获得考试成绩及格而冒病混入保健班的隐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对此往往有忽略的现象。
由此可见,学校考核管理规定的某些方面也制约着成绩的客观评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46-01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比较而言,传统的学习可以说主要是“接受性”的学习。在传统课堂上,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学生很少独立学习和研究,不接触实际,缺少实践经验。这种学习方式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现成的知识灌输,教师主要是在如何提出研究课题、查资料、收集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与人合作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更多的时候是顾问,是指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真实情境与过程,从中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增强研究意识。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与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一些基本理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创造”等是一致的。而且,现代网络与视听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有效地获得知识的信息源,获取的知识渠道提供了硬件支持。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音乐语言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相对丰富一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是切实可行的,是必要的。又因为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要注意对音乐本身美的体验和感受,突出音乐性。即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又有音乐学科的个性。
三、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渗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生成研究性问题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在提出问题之前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创设音乐学习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表演、播放录像、VCD多媒体辅助以及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的图片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产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心理,从而形成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好的情绪,有目的地去体验音乐美。
2、研究性学习促进合作互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中展开的合作研究等等。在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研究小组一般由5、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和选择求助对象。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任务。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
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建立新型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因此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如我在给六年级学生上自由创作旋律课中,让学生分小组唱一唱、吹一吹的方式进行合作,并允许学生到钢琴上试试创作旋律,学生分小组创作时思维非常活跃,有打节奏的、有哼唱旋律的、有用竖笛吹奏创作的旋律,我也加入到学生中的任一组与他们共同创作,帮他们弹奏学生做创作的旋律。这样做体现了民主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4、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评价对研究性活动至关重要,它能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其发展。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如我设计了一个对学生的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情感部分、技能部分和知识部分”三大部分,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制加评语制。这样重视了评价的多样性,避免了单一性。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延展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在对音乐学习的态度、欣赏音乐的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培养,还能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更多音乐知识,知识的构建也更加全面和综合,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特点。同时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容纳他人的良好品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评价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理,使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对过程、结果进行的考查和判断。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是指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既定的教学总体目标,运用科学有效的考查方法,对音乐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它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结果等诸多领域,是一个既复杂又不可替代的环节。然而,长期以来,“评价就是考试”的观念占据着音乐教师的头脑。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音乐教师设计的评价方式和操作程序中有相当部分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使评价的功能和结构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也使音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无法推陈出新。新课程改革将音乐课程定位为普及音乐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课程,并把逐步建立与完善音乐学习评价制度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音乐基础能力为基点,教学评价应主动适应所有进行音乐学习的学生,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不断扩大评价的激励、改善与调整的功能,引导和促进所有的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提高,从而实现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评价的四项重大变革。
一、从注重评价的甄别功能向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转变
新的音乐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不是教育过程结束时鉴别、筛选学生的手段,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改革陈旧的考试形式,输入新鲜的评价理念。
新课改理念下的评价特别强调要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透过他人的赞赏而受到激励。要体现这个评价理念,首先必须改革过去音乐课唱一首歌或用书面的形式这种陈旧的考试形式,充分利用音乐具有表演性的特点,通过“班级音乐会”、“特长展示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他们喜爱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的音乐特长。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会感到愉快和兴奋。即使那些所谓的“音乐差生”也不再担心被教师认为是“五音不全”了。在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中,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了展示。同时也达到了学生间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评价的结果将以前所用的百分制改为等级加评语,取消“不合格”这一等级,用“优秀”、“良好”、“你进步了”等形式的评价等级。
(二)关注个体差异,呵护学生自信心。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因此,学校里并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音乐教师要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尊重学生学习音乐的独特方式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只有尊重差异,注重个性,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创造的欲望。
二、从单一性质的评价向综合性质评价的转变
长期以来,一些人把音乐教育看成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反映在对学生的音乐评价上,把掌握音乐知识的多少,音乐技能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师必须从单一的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综合性评价转变。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评价学生时要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置于首位。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2)浓厚的音乐兴趣和学习音乐的愿望;(3)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4)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合作的集体思想;(5)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尊重、理解多元文化的态度。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其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应是第一位的。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
音乐本身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即体验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没有亲身参与和体验,音乐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学生学习音乐是一个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过程与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2)积极参与体验;(3)对音乐有好奇和探究欲望;(4)能即兴创编简单的音乐故事、音乐游戏;(5)能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音乐实践活动;(6)能自信有表情地参与音乐表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行为,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对学生的音乐体验、探究的态度、合作愿望、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及时给予公正的评价,这样才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要求。
(三)音乐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也是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因此,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是必要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1)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结构和体裁形式;(2)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3)在听觉基础上识读乐谱;(4)了解中外音乐发展历史;(5)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对以上知识技能进行评价时要改变以前单纯的评价方法,把其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紧密联系,并着重评价学习知识与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
三、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音乐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而技能的学习过程重于结果,因此在音乐教育评价中,形成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为重要。
(一)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观察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行为观察,对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更直接、更真实、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课堂学习行为的观察评价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强调互动与协商。要聆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的做法进行解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民主、平等的讨论等。
(二)学生音乐学习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又叫档案袋评价,是指用以显示学生学习成就或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如作品、结果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学生音乐学习成长记录袋,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增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带给每个学生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对学生自我监控、反思能力的培养。音乐学习成长记录袋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堂记录:自我介绍,我的歌声,查找的资料,音乐欣赏随笔,即兴创编的音乐故事、音乐游戏等;(2)课外记录:音乐磁带,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照片、录像,音乐收藏,音乐周记等;(3)评价记录:课堂学习观察记录评价,期末音乐素质评价表,教师的评语,自己的愿望,家长的希望等。
四、从教师评价向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转变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出“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实行多主体评价,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建立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应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与比较,由学生提出自己评定的等级与特长认定,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与评定,以使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活动不断反思,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自觉、积极地发展,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评价、亲身实践、自我改进、鼓励别人的过程。
(二)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种音乐评价方式。《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采用简便、可行的方法开展阶段性或经常性的学生互评活动。互评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生互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同学的优点、长处,强调他人表现音乐的描述和体察,强调自我反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上,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密切作文与阅读教学的联系,进行多种形式的随文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习作资源,补充文章的语言空白,实现阅读文本的超越。如,补写(补写背景、补写结尾、补写文章的语言空白等)、改写(改变体裁写,改变人称写,改变时空写等)、仿写、扩写、缩写等。在阅读教学中开发学生感兴趣的习作资源,创出习作教学的新天地。
2.密切作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互通
语文的学习不应是语文本身知识的传授,而应是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其他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充分挖掘其他学科的习作资源,将写作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结合美术学科,如,低年级记绘画日记,中年级可以创作连环画,高年级编辑作文小报;结合音乐学科,可以上一堂音乐作文课;还有常识学科中的研究实验为学生的科学小论文提供了素材;信息学科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虚拟天地……
3.密切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有多广阔
学生置身于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并有所感悟,才能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丰富他们的生活,把学生的视野带出校园,使学生感受生活,熟悉生活,从而激发表达欲望。
二、开放作文教学的形式,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
1.激发兴趣,精心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表述的激情,才能写出好文章。在课堂作文训练中,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征,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缩小作文和生活的距离,实现“生活向作文的转化”,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有趣部分。可设计“演一演”,如,小品、课本剧表演;可设计“做一做”,在动手实践中丰富生活,增加体验;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2.释放情感,放手让学生自主表达
习作可以释放学生的情感,快乐作文,我手写我心。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个性色彩浓郁,他们各自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为此,习作就是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既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
3.创设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写作才华的舞台
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让成功激励成功”。如,在学校的广播电台、宣传橱窗里,在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习作园地,并在一旁附有师生的小评议,诸如“自由谈”“心里话”“新发现”等;指导学生编写作文选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长或老师写的序言,不仅能够展示每位学生的才华,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加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向各级刊物投稿,可专门印发省内外小学生报刊的邮编、地址,供学生选择,使投稿有针对性。学生作品一旦发表,立即向学生表示祝贺,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积极地做出行动。
三、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说起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一般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在学生的文章中圈圈画画点点,将学生的文章修改通顺,然后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最多加上几句论断式的评语,如,“内容具体、中心突出”“事情经过不够具体”等。《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评价建议有:“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就对人的全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音乐教学由于具备学科本身的愉悦、和谐等艺术要素,更易于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因此,本着面向全体、不断融入的精神,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将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和谐的心理氛围,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师生双方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教师。
为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为人师者就应付出自己的爱,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缓解学生的压力,减轻其负担,使之较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更好地学习。
(一)通过音乐促进人际沟通,消除和缓解焦虑情绪
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天地中,真诚而谦逊的教师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教师应尊重每一个生命,用赤诚的童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更美好的境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必定敢唱敢说,消除了其焦虑情绪。我常和学生这样说:“我们彼此是朋友,朋友间是不必小心翼翼地相处的,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好的,你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也没关系,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用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的。”音乐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不少学生与我关系很好,有事没事总爱来找我唱歌、听歌。有时候,课堂上学生因被我批评而有了情绪,午休我就找他们来一起唱歌、听歌。通过音乐,学生也能体会到我是真心与他们做朋友的,即使上课批评也是为了他们好,这样关系也就融洽了。再上课时,学生已没有了抵触情绪,心理负担减轻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二)用音乐语言,用心关怀学生,减轻忧虑心理
如果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那么用心关怀学生则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被接纳、被喜欢。优美的旋律、和谐的吟唱,能把人带进松弛平静的情绪状态,目前比较流行的音乐心理疗法就是应用这一原理而创设的。同时,真诚关怀学生,通过音乐纽带,也能减轻学生的忧虑。有时候学生忘了带竹笛,我就自己准备一些备用的笛子借给他们,他们少了被批评的担心,反而吹得更加认真了。因此,教师要时常关心学生的实际需要,减轻孩子的忧虑心理。
(三)师生共同学习,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生成
教师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使自己和学生在同一心理层面上, 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师生共同遵守有关教学要求时,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让学生对音乐教学有建议、监督与评价的权利。师生共同学习,教师就不应该再有居高临下的“亲切关怀”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教学艺术设计”,而是与学生们一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教师营造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良好心理氛围,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减轻甚至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就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挖掘教材有利因素
(一)充分挖掘歌曲内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歌曲是音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音乐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审美性,它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的角度去加以引导,将会使学生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个性逐步趋向完善。
如欣赏古筝曲《战台风》,第一段描写了风和日烈的清早,大海上风平浪静的祥和景象;第二段描写了工人们与台风作斗争的场面;第三段台风过后,工人们终于取得了胜利。在欣赏这首乐曲时,不仅通过音响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各种激情,还能给学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在美的意境中自由、协调、健康地发展,这有助于学生产生高尚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同时船工们与台风抗战的场景也教育了学生:只有与困难作斗争,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否则将被困难所吓倒。由于学生可塑性较强,一旦其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潜力是巨大无穷的,自然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就会一一被征服,并磨炼出坚强的意志。
(二)积极创造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体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黄美廉脑性残疾,却能成为美国加州艺术博士,靠的是什么?是自信。只有自信心强的人才能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克服种种困难,迎来新的希望。然而,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小孩子,小学正是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借助音乐课对其自信心进行培养十分重要。
儿童都有表现自我和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多让他们参与其中,教师经常予以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与满足的喜悦,孩子们以后定会更自信。音乐课堂上,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很多,音乐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教师的提问要因人而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同时要合理运用鼓励性评价,针对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遵循有进步就鼓励的原则,让所有学生在不同层次中体验自己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有用武之地,从而信心十足地面对下一次挑战。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有这么一句话:“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教师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孩子的学习趋向,而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是学生自信心的助推器,只要教师细心地去发现,每个学生都一定会有可以肯定的地方。哪怕站起来唱得不好,学生敢于站起来唱的勇气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而只要有勇气和信心,以后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学生都能克服,最后成为一个成功者。
(三)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敢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推动社会发展。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为乐曲取题目,结果有了《平静的湖水》《柔美的月夜》《静静的田园》《仙女的舞蹈》《秀丽的山川》《深深的想念》等丰富多彩的名字。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完美的音乐形象,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三、探索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场景,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所谓创设有利于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根据内涵创设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情境。如上人音版第7册第2单元《国歌》一课时,教师用国旗布置教室,和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的视频,然后师生现场经历一个庄严神、圣升旗仪式,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歌曲所描绘的环境、意境之中。这样,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就更为丰富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结,更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部动机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动机,也称内源性动机;另一类是外在动机,也称外源性动机。内部动机是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部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建立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让学生体验到上课乐趣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
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上课时可以借助各种电子媒体,如录音、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也可以精心设计、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如班级对歌、音乐会、小组赛等,而不是单一的口传,这些方式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利用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和兴趣小组。如我校推行的竹笛社团、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等,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机,并使学生在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表演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3.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引导他们发展正确的归因方法,避免学生产生无助感。注意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
4. 正确开展校园音乐竞赛,红歌大家唱,校园小歌星等等竞赛,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并给予正确评价和鼓励,从而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实施积极教学评价
(一)注重学生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改变传统评价中始终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处于客体的位置,使评价成为教师制约学生的法宝这一弊端。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教师外,家长、其他学生及社会人士等都可参与评价,特别是有了学生自己的参与,将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如学生通过自己建立音乐学习档案,收集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节奏学习、最爱歌曲集、最佳表演等,能大大提升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提高学习质量,收获自信心。
(二)注重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
音乐学习的评价除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外,还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音乐学习过程评价主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歌唱技能、乐感、认知水平及情感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一动态评价过程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较好地维持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达成音乐学习和心理辅导的双重目标。
(三)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
对学生音乐学习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分数、等级、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克服的弱点及发展方向,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激励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作为音乐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大胆探索和尝试,努力实现既达成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双赢”,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乡村小学 校本课程 跨学科 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建设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欧美国家的广泛重视,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这一策略在我国也备受关注。早在1999年,我国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举措”。[1]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2]乡村小学在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条件下,校本课程建设逐渐面临困境。尽管如此,一些乡村学校仍然结合自身实际,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济南市西营镇南营小学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来开发中草药校本课程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课程设计理念对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学校的教学资源优于乡村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成为难题。
1.教师资源相对薄弱
乡村小学教师资源比城市学校薄弱,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乡村教师水平较低。大部分教师长期工作在乡村,这里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关注度低,很多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难以专心教学。其次,乡村教师数量紧缺。2001年起我国乡村小学进行了撤点并校,并没有取得整合教师资源的效果,反而因为辞退大量代课教师而使教师数量更加紧缺,乡村小学尤其缺乏英语、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师。再次,乡村教育条件和工资待遇依然较差,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依然较弱。“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4.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3]教师流动的单向性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特别是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非语数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2.学生厌学情绪蔓延
乡村小学生主动性的丧失,也同样使校本课程设置举步维艰。乡村小学生相比于城市孩子,缺少了更多自我发展的平台。在偏远山区,他们很少能充分享受城市学生司空见惯的互联网资源,很少有机会参加素质拓展培训班,他们寻求自我发展的最主要场域就是学校,而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依然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小学各类器械配备达标率,乡村仅为42.2%,镇区为59.6%,城市为76.5%,城乡差距依然较大。”[3]乡村学校环境的落后,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在原始的包班教学和管理体制下,学生们往往面对一成不变的教师。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各科教师,不仅教师疲惫不堪,学生对此也倍感厌倦。面对没有任何新意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在课程实施中逐渐丧失主动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课程建设负担沉重
遵循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乡村学校既要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全面开展,又要考虑学校自身建设。伴随课程开足、开全的压力,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负担沉重。音乐、美术课程缺少专业教师,学校开足这些课程都很困难,只能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课程实施缺乏专业素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更谈不上课程资源开发;而乡村优秀教师的教学负担本来就重,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更加力不从心,在提出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时,多是从互联网上搜集现成资料,很少有自己的建设思路,课程内容往往平淡如水,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跨学科整合:困境中的有效探索
尽管校本课程建设是困扰乡村学校发展的难题,但是体现特色、内容充实、促进学生发展仍是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南营小学立足现实,积极思考:设置综合课程可以缩减学科门类,减轻教师的负担;课程内容贴近乡村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学校决定采取跨学科整合的设计思路,建设综合化的乡土课程。
1.结合乡村实际,制定课程目标
为了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南营小学课程建设团队根据乡村实际,从乡土文化传承、国家课程拓展、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出发,规划设置了“中草药课程”。其课程目标为通过中草药课程,使学生认识身边常见药材,知道它们的生长环境、药性、药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部分劳动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家乡资源的丰富,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研究事物的信心与决心。
首先,立足乡土文化传承。中草药课程建立的最初原因是校领导充分考虑了当地资源和文化环境,西营镇位于济南南部山区,群山林立,是济南市拥有药材最多的乡镇,仅植物药材就有千余种。镇里人熟悉百草,有着丰富的药物学经验,当地也孕育了诸多老中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南营小学尝试设置“中草药校本课程”。在对课程进行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中草药歌谣诵读”、“中草药的采集”、“中草药文化探究”等活动了解家乡文化。使学生打开生活视野,从不同方面学习中草药知识,促进乡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其次,推动国家课程拓展。南营小学试图将该课程打造为国家课程的拓展平台。中草药课程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开设,设置系统的总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自主开发教材,每个年级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教学,并设有系统的课程评价制度。西营镇南营小学,在国家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必修课的前提下,积极考虑把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开发中草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素质拓展的机会。运用课程综合化的方法不断对课程内容做体系化开发和深化,打破该课程建立初期单一传授药物知识的局限,使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在本门课上得到深化和拓展。
最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村小学地处山区,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其把学生禁锢在书本和教室中,不如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近自然。儿童和成人一样,他们所认知的周围世界不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呈现。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共设九门课程,加上省级地方课和乡土课,多达十几门。就小学生而言,学了这么多课程,念了这么多知识条条块块互相割裂的书本,很难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们加工整理,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4]中草药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感知自然地理,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提高自己的劳动技术、社会交往等多项技能,实现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
2.融合不同学科,设计课程内容
目标的制定为内容的安排提供了依据。南营小学课程建设团队在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最终方案:课程设置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在每个主题的框架内筛选和整合其他学科内容,逐渐走上了课程综合化的道路(如表1)。在目前的中草药课程中,主要实现了四个学科的有机整合。
(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稿)》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共占总课时的比例为16%~2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南营小学在建设中草药校本课程中,将国家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其子学科来开发。目前,已经开发了四项较为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分别为野外中草药采集活动、中草药香包制作活动、药膳加工活动、中草药民间故事搜集活动。中草药采集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中草药香包制作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药膳加工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民间故事搜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2)音乐学科的融合。中草药课程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个活动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整合了小学音乐课程的相关知识,本主题设计有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中草药谚语精选”、第二课时为“中草药歌”、第三课时为“西营中草药赞”。由于在小学一二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沙锤这一简易乐器,并注重打节拍的训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动引入沙锤等小型打击乐器,与学生同唱歌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一二年级学到的乐理知识付诸实践,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这一课程设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检测和拓展作用。
(3)历史知识的渗透。中草药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也注重与历史学科的综合。例如,三年级第二学期前两个模块由两大活动主题,八个课时组成。第一主题为“中草药的起源”,分为两个课时:“原始群时代”、“神农尝百草”;第二主题为“医药名人”:分为六个课时开展,依次为“华佗――麻醉散”、“药王孙思邈”、“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扁鹊的传说”、“皇帝的传说”、“医圣张仲景”。学生通过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在课上小组汇报的形式,系统学习与中草药相关的历史知识。
(4)品社课程的拓展。品社课程在中草药课程中以隐性融合的方式存在。中小学品社课程是小学高年级的必修课程,其课程设置具有三大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中草药课程中,教师积极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在中草药采集活动中,学生之间劳动合作;在药囊香包制作中,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在药膳烹饪中,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民间故事收集中,学生与社区积极互动。参与这些合作交流活动,学生能始终与同学、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保持良好关系,使他们真正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无形中提高了德育修养,激发了他们的生活热情,这是对纯文本授课的品社课程的深化和拓展。
3.引领多方参与,构建评价体系
南营小学采用跨学科整合的设计思维打造“中草药课程”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不断反思和总结,立足于课程的长期规划和建设。为此,学校构建了一套多方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是学校领导的评价,这一评价贯穿于整个学期。在每学期开学前,中草药课程的指导教师要撰写好本学期的活动预案、活动计划,经过学校领导审核后方可开展活动;在学期中,分管领导通过公开课加强指导检查,关注课堂中教师的组织能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监督教师积累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或素材,建立综合活动学生档案;在学期结束后,学校领导要审阅授课教师整理的经典案例、特色作业和撰写的课程论文。学校领导通过整个学期的监督和评价来筛选课程内容,不断修正和完善新学期的课程内容。其次是师生互评,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每个主题的教学结束之后。依据是学校编制的“学生自我评价单”,该评价单分为七部分“活动参与”、“体验获得”、“方法运用”、“能力发展”、“学生反思”、“小组评语”、“教师评语”。前四部分共设置17个标准,每个标准都有相应的分数,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给自己打分即可;后三个部分,属于开放性的评价,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学校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学生的打分和评语,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修正新的活动主题。最后是校外专家的评价。一方面,南营小学聘请当地优秀中医作为课程顾问,为中草药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南营小学积极寻求高校专家的指导,希望通过专家的观察与评价发现不足,为校本课程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保障。
三、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启示
济南市西营镇南营小学中草药课程资源还没有达到精细化开发的程度。但是,学校扎根西营镇独特的乡村环境来建设本门课程,已经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通过现有成果,我们深刻体会到“跨学科整合”是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1.制定长期规划,打造课程特色
采用跨学科整合的设计思路建设校本课程之前,乡村小学需要制定长期规划,这是本门课程资源进行有序深化和拓展的保障。校本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
学校立足于自身实际,制定校本课程建设的长期规划。首先,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乡村教师资源缺乏,校本课程开发不能仅仅依托个人力量,需要教师群策群力。课程开发团队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专业教师的参与、校外专家的指导,还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传承性,使本门课程的师资能够长期保留,并不断得到建设和完善。其次,要规划课程开发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策略。南营小学将校本课程建设规划为三个较为合理的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2009年是中草药课程的探索建立阶段,主要目标是打造单一科目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草药课程;第二阶段为2009~2013年处在课程的规范实施阶段,主要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活动课程,规范主题教学,做好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第三阶段为2013年至今,主要目标在于保留经典活动,建立课程的主体框架,并尝试以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拓宽课程内容,做好校本课程的长期建设。
2.有机整合资源,深化课程内容
乡村小学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思维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条可行性的路径,但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认真考虑整合哪些资源,如何整合的问题。
跨学科课程整合,绝不是机械拼盘――将学校任意几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拼凑在一起。一门优秀的校本课程应该充分整合资源,深化内容。南营小学的中草药课程融合了音乐、品社、综合实践活动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但这种融合并非机械整合,而是保持了多门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目前南营小学的中草药课程将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为子学科,把中草药课程本身规划为音乐和品社的拓展学科,将来进一步精细化设计之后,中草药课程也完全可以将自身设计为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拓展学科。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始终要以学校为本位,学校要积极考虑在现实条件下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对国家课程全盘照搬、机械实施。倘若,乡村小学能够找到一门课程作为彰显自身特色的平台,并以此为焦点,进行课程的有机整合和规划,学校课程建设将不再是难题。
3.完善评价方案,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思路建设校本课程,离不开完备的评价方案。由于各校的特点、情况不同,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不可能有统一标准,而是要因校而异,采取适合本校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但是,无论采取何种评价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评价对象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评价活动的及时性和全程性”[5]。南营小学首先遵循了三个基本评价原则: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注重描述性和等级性评价的统一,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其次,在评价主体方面作了规划,学校领导参与课程评价,主要通过开学伊始的材料验收,与学期期中之后至期末前一个月的校本课程公开课两个环节来监督;学生在进行完每个活动主题之后进行自我评价;授课教师制定了课程评价单,在每次活动主题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并为每位学生写评语;学校还组建了由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家长组成的7~8人校本课程评委会,通过每学期的公开课展示对本门课程做出评价。再次,在评价标准方面,学校根据课程中的活动内容设计标准,并通过打分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总之,乡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为解决自身的教育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课程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现实条件,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进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3]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Z].2014.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直接经验.《音乐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加强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音乐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若何巧妙自然地寓音乐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自主学习是自主,主动,创造性的一种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尊重学生的自主想,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形式,地点和时间上自由选择,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得到成功体验,形成自主意识.
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没有合作,音乐就不能产生和存在.
探究式音乐教学是指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以教材为基础,以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自主确认和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数据,信息,寻求解决方法,最终以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形式进行有效交流和形成客观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
对于音乐课堂来讲,"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就是在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经历实践过程,满足表演的欲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由于我的课堂上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的参与,积极体验音乐情感,并且师生双方能像朋友一样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使音乐课变的丰富多样,更充实,更有活力.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音乐的魅力.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识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的感知的过程变的容易,触景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艺术学习是人不断的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从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情境,是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试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音乐兴趣.在音乐课堂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伏化课堂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
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师,但我还是力求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教内容,设计一些歌曲画面让学生理解,律动,受到良好的效果.使教室中的学生欣赏到歌曲画面,也想自己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也形成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生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60-02
音乐课需要作业吗?这是我从教以来经常在思考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适当的音乐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领悟音乐的美妙,享受生活的乐趣。然而,长期以来,小学音乐课因为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几乎所有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音乐课后不布置作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提起,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茫然,甚至不解:“音乐”能有作业吗?又会有什么作业呢?作业会以什么形式反映呢?它是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实,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的学科,更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所以,音乐作业的设计将更注重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等理念为指导;更注重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更注重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增强;更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形式将更多样,更具愉悦性、趣味性、生活性。
一、表现体验型作业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设计表现体验型作业时要注意以音乐为本,激发兴趣,引发想象,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养成学习音乐的好习惯。
1、用“爱”演唱,陶冶情操
演唱歌曲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学完一首歌曲后,让学生再唱一唱,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中所学的演唱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发展学生的音乐特长,为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这也是音乐课后作业的常用形式之一。如:我在教学完一年级上册第三课《温暖的家》后,布置学生把《温暖的家》唱给家人听一听,并让家长写下听后评语,还提出了“爸爸妈妈最爱你,你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的问题,让学生回家后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用“爱”的声音,声情并茂的演唱,博得了家长的喝彩。在下次音乐课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向我汇报:“妈妈说我唱的好听极了”“奶奶夸我长大了”“爸爸让我继续努力”……可见,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轻松地使学生巩固演唱技巧,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认知能力,学会了关爱他人,陶冶了情操,更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2、用“心”演奏,享受乐趣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使器乐演奏练习变得严肃、枯燥。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兴趣,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培养演奏家,更不能使器乐演奏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要一改以往的那种形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因地制宜,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自觉练习中享受乐器带来的愉悦。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六课的音乐故事《司马光砸缸》时,我先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制作,或邀请同学一起制作能表示音高、音低、音长、音短的乐器进行表演,而且在下次音乐课中还要展示出自己的作品,学生听完以后觉得非常好玩,于是纷纷尝试,在上课时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奇乐器”――有废旧铁环做的“三角铁”、有自行车铃盖做的“碰铃”、有矿泉水瓶做的“沙锤”、有木棍做的“蛙筒”等等,由于乐器都是自己亲手做的,所以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兴趣极浓,参与热情极高,可见,只有让学生自觉地、用心地去做、去演奏才能发挥器乐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真正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
3、用“情”表演,感悟音乐
表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和动觉器官。孩子们把全身心的情感都投入到歌曲之中,边歌边做,载歌载舞,既能表达孩子对歌曲的独特感受,又可以通过表演更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如:我给二年级学生布置了表演作业“小红帽”后,学生回去都准备了一番,当我检查他们的作业时,发现他们自备了道具(小红帽、糕点、小篮子等),而且,他们还互相合作,分别扮演“小红帽”、外婆、妈妈、大灰狼等不同的角色尝试着进行了表演,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试想,假如我没有给学生布置表演作业,学生也未有准备,自然就没有道具,课堂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的表演效果呢?
二、创造活动型作业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领域,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我们要适时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资料搜集,拓宽知识
资料搜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上网、读书、看报、询问、调查等形式,进行一些音乐素材的收集,辅助音乐学习,积累音乐知识,能用自己独特的见解来了解音乐,从而进一步认识周围的世界。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多彩的乡音》单元后,我让他们搜集各种民歌,简单了解相应的民族知识,并在班级音乐课中,举行了一次丰富多彩的民歌大联唱活动。这不仅仅是我们对学生作业的检查过程,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音乐特长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活了兴趣,拓宽了知识。
2、欣赏体验,引发共鸣
音乐教学包括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提倡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结合,要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尊重艺术作品,感知音乐情感。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对鲜花》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鲜花画出来,让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并让孩子们拿回家送给爷爷奶奶,还要邀请他们和自己一起欣赏黄梅戏《对鲜花》。孩子们听了后,激动地说:“《对鲜花》还有黄梅戏,我一定要看看”。又如:在学习完五年级上册第五课《雪绒花》之后,我布置学生观看了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在课堂汇报中,学生各抒己见,理解独特,态度积极,参与度高,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不同艺术领域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懂得了尊重不同的艺术作品,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了艺术情操,引起了共鸣。
3、即兴创造,升华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0;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05-04
作者简介:张开(1978―),辽宁沈阳人,文学博士,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测量。
乐府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类别,其名称的来由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乐府机关。汉代以后乐府成为管理音乐的重要部门,在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入乐诗歌的过程中,留存了大量的诗作。这类由官方机构搜集整理和后人拟作的诗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古代诗歌类别――乐府诗。无论是官方的乐府机构整理留存的乐府诗还是文人创作的拟乐府诗歌,都与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乐府诗所具备的音乐文学的特点也是我们对这类诗歌进行解读和鉴赏的一个角度。
一、从音乐角度解读乐府诗的重要意义
在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孔雀东南飞》《短歌行》《木兰诗》《西洲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诗歌都属于乐府诗,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就辑录了这些作品。乐府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挖掘。但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对这些乐府诗歌的讲解等同于其他古典诗歌,教学重点集中在文本的文字内容上。把这些作品当作纯粹的文学文本去解读和分析,这种做法无可非议,但从乐府诗的角度看,只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个人认为,不结合乐府诗本身所具有的音乐表演的属性,很难准确理解作品的精髓,也很难准确鉴赏作品,更难对作品进行准确的文学史定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借助对音乐的研究对乐府名篇进行解读呢?其实这是一个既困难又简单的问题。困难之处在于,在当下复原古代音乐非常困难。由于古代曲谱的读识障碍、乐器的消亡及演奏技法的失传等原因,使这些在古代能够和乐表演的诗歌无法再现,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研究和乐的乐府诗歌的障碍,毕竟在留存的各种典籍中对音乐体制、曲调术语、乐府诗流传变化的过程及曲调的音乐特点等有较为清晰的记载。从对这些文献的梳理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可观的音乐表现形式,这些对我们从音乐的角度研究乐府诗有充分的借鉴意义。
二、从音乐角度解读乐府诗的示例
我们不妨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常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进行音乐方面的观照,看一看借鉴音乐研究的方法是否能对学习乐府诗产生一定的帮助。
(一)《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性解读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存世的两首作品之一,备受后人推崇。“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一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断语也在后世广为流传。一些版本的中学教材(如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下册)及古诗鉴赏读本都把这首诗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经典。对于这样重要的作品,我们就更应该从音乐的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深刻理解诗歌的风貌。
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论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一评语是清末王运在《论唐诗诸家源流》中提出的,原文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西洲》格调”一句。这一句看似一笔带过,往往被前人忽视,但却很能说明这首诗的独特风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从音乐的角度解读这首诗的原因。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南朝乐府《西洲曲》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有所提及,在人教社高中版选修教材的中国民俗文化中也选收了这首诗歌。其实也正是由于音乐的原因,我们可以把两首诗作为有着共通音乐因素的诗歌进行分析。从音乐的形制方面进行考察成为历来对这类诗歌进行观照的研究方法。清人沈德潜在评点《西洲曲》时曾经侧面论及:“似绝句数首 ,攒簇而成 ,乐府中又生一体。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1] (P.290 )这正说明了两首乐府诗在音乐表演形制上的特点,即结构上具有可分性,体现为其各部分所表现场景、意境的相对独立性。这与西曲舞曲曲辞极为相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曲辞可以视为九歌绝句组成的长篇歌行。断分为九首绝句的依据,除了韵脚的转换之外,九个绝句单元所表现的意境(场景)可以概括为:海上生明月、明月照花汀、孤月照江人、长江送流水、楼头远眺、闺中望月、雁飞鱼跃、江月西斜、落月满树。与此类似,《西洲曲》曲辞可以视作八首五言绝句的组合,其依据也主要在于每一绝句所表现场景的相对独立性。这八个场景,我们可以借用曲辞中的成句加以概括:“折梅寄江北”“两桨桥头渡”“出门采红莲”“低头弄莲子”“忆郎郎不至”“望郎上青楼”“垂手明如玉”“君愁我亦愁”。而无论是《春江花月夜》的九个情境,还是《西洲曲》的八个场景,其最终的体现,都是整篇歌行的一部分,而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整篇歌行的场景。这非常符合诗歌配乐演唱时的场景变换要求。
这种诗歌联句成篇场景实现的方式,不仅仅是这两首诗歌的呈现方式。可以说,齐梁时代的诗歌都有这样的特点,如沈约的《六忆诗》四首、沈约和梁武帝共同创作的《襄阳蹋铜蹄》曲辞及隋炀帝创作的《杂忆》也都属于这类诗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西洲曲》的诗歌结构“实则来源于西曲舞曲曲辞中的场景联章叙事体”[2]。
虽然齐梁诗歌在诗歌史中地位并不突出,但是明显带有这一时期诗歌特征的《西洲曲》和《春江花月夜》在古典诗歌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不具体认识西曲舞曲的艺术形态及其曲辞结构的特点等音乐方面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春江花月夜》和《西洲曲》诗歌结构的来源等文学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由音乐的研究融汇这两首不同时代、体制迥异的诗歌,才能从诗歌历史发展的角度加以认识,并清晰梳理这类诗歌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脉络。换言之,抛却两首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陷入孤立的文本研究的话,势必会影响对这些诗歌的认识。
(二)《送元二使安西》的音乐性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历来受到诗歌学习研究者的关注,曾入选多个时期的中学课本。《渭城曲》在《乐府诗集》中被选入“近代曲辞”,又名《阳关曲》《阳关三叠》,从诗歌的文本角度进行解读和鉴赏已很常见。但从音乐角度予以关注的却很少,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空白领域。因为这首诗是从盛唐一直传唱到近代的不朽名篇,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中看到它被表演的信息。如在盛唐时 “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开元中,皆有才学盛名。鹤年诗尤妙唱《渭城》,彭年善舞,龟年善打羯鼓。”[3] (P.891 )在宋代及宋代以后,如北宋文彦博《咏筝》诗有“繁丝移宝柱,数曲奏《阳关》”[4] (P.3477 ),陆游也有诗云:“夜静孤村闻笛声,洗头月落欲三更。不须吹彻《阳关曲》,中有征人万里情。”[5] (P.25494)金元时期,也有《阳关三叠》流传的记载。如元好问的朋友辛愿有诗《送裕之往许州,酒间有请予歌“渭城烟雨”者,因及之》,可见辛愿善于唱《阳关三叠》。到了明清两代,《阳关三叠》仍偶尔被人传唱。如明代胡应麟曾经在云间舟中听过赵五郎歌《阳关曲》:“楼船明月夜如霜,一曲清歌赵五郎。贪听《阳关》第三叠,不知行色在吴阊。”[6]清代康熙年间查慎行曾在诗中写到“马嘶门巷客将还,残醉扶头改别颜。多感故人相送意,略烦秦女唱《阳关》。”[7]
“《送元二使安西》自盛唐入乐歌唱,至中晚唐成为流行歌曲。宋词兴起,新声并未取代旧曲,宋代《阳关曲》反而更加盛行,成为离筵的经典骊歌、文人的集体记忆、离别诗词中的常用一项。金元时期,流行的程度不及两宋,但依然有人传唱。明清两代,《阳关曲》虽偶有人唱,但其风头已让位于《阳关三叠》乐曲,《阳关三叠》琴曲更是常被演奏的经典曲目。总之,《送元二使安西》,由诗而歌,由歌而曲,从八世纪一直传唱演奏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穿越千年时空而历久弥新,堪称名副其实的千古绝唱,是中国诗歌史、音乐史上的瑰宝。”[8]
那么,为什么这首诗又被称为《阳关三叠》,又是怎样的“叠”法呢?苏轼曾在《记阳关第四声》中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长,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9] (P.2090 )这是对“叠句”的经典描述,但具体的表演又是怎样的呢?从表演的情况看,这种叠法是:
渭城朝雨轻尘(第一声),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声)。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三声,一叠)。劝君更尽一杯酒(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第五声,二叠),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六声)。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七声,三叠)。
随着时代的发展,《阳关三叠》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其三段式演奏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杨表正《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卷十《阳关三叠》就记载了其中一种表演的方式:
第一段渭城朝雨一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阴阴,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长亭柳阴阴,不忍分,情最深。不忍分,情最深。
第二段邮亭折柳二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挑担行李的那沙头酒,长亭柳阴阴。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长亭柳阴阴,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第三段石桥分手三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阴阴。伤情伤情,送我送我故人。送故人,送故人,送别送到长亭。长亭柳阴阴,不忍分,情切转深。不忍分,不忍分。送别送别,终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10] (P.886 )
《阳关三叠》的叠法即演唱的方法是非常多的,这与历代的表演者对这一诗歌入乐后的不断演绎有关。王兆鹏教授曾专文对之进行详细梳理。[11]从这些可以看出《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也可以发现这首诗为什么会有《阳关三叠》《渭城曲》等音乐性极强的名称。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够传唱至今,这一方面与诗歌本身内容的真挚清新有非常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从传唱表演的音乐传承中找到充分的依据和清晰的规律。
三、音乐性研究所关注的内容要素
通过从文学和音乐角度对《春江花月夜》和《送元二使安西》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研究对诗歌的理解更有辅助和拓展的意义。从音乐的角度出发观照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为我们对诗歌的阅读赏析和理解打开另一扇门,对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诗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把音乐特征纳入乐府诗的教学中,势必会增强对乐府诗教学的积极效果,也使我们对古代诗歌能够传承至今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那么把音乐的因素纳入到乐府诗的学习要考虑哪些因素?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出发,对乐府诗的五个因素进行考量。
(一) 音乐研究所关注的四个方面
1.所涉音乐体制研究
如乐府机构的沿革、机构设置、乐人表演的规定和习俗等。还有表演者的歌舞形态、表演效果,表演的乐器等。
2.曲调、术语的了解
乐府诗中涉及大量曲调名称和相关音乐术语,这些曲调的含义是我们理解乐府诗的关键所在。
3.各类乐府诗流传变化过程的描述
乐府的入乐传播情况也是音乐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乐府诗的创作动机、流传播布、价值实现情况。例如过去我们一谈到唐人的古题乐府,就认定是文人的拟作,只是从文学的韵味上模仿前人,与时下的音乐毫无关系。其实,唐人作古题乐府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古题曲调一直流传, 作古题以入乐; 古题曲调被改造, 作古题以入乐; 古题曲调已经消失, 作古题以入新兴曲调; 古题曲调已经消失, 只拟古题而不入乐。把唐人的古题乐府创作统统归为最后一种, 不仅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也把唐人作古题乐府的动机看得过于简单了, 很可能使我们对大量乐府诗的创作效果、作品风格做出错误的判断。
4.各曲调的音乐特点及其对曲辞的决定作用
这是音乐研究与文学研究相连接的关键一环。无论是选词入乐, 还是因声度词, 曲调都对曲辞有很强的决定作用, 因此清楚地掌握音乐特点进而分析其对曲辞主题、题材、体裁乃至整个风格的影响, 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二)有助于理解乐府诗的五个要素
1.曲名
曲名是乐府诗第一要素, 是总领其他要素的总纲, 是乐府诗的标志。因此, 考察曲名的含义、发生、演变等情况, 是首先应该做的工作。
2.曲调
曲调是乐府诗核心的要素。某一作品的曲调隶属于哪一个乐类, 其风格特点、表演情况、流传情况、演变情况如何,都值得用力考察。
3.本事
本事是包含本作品信息最多的要素。某一乐府诗在其产生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本事。这些本事或记曲名由来,或记本曲的曲调,或记该曲的传播,或记该曲的演变,从中可以看到该曲的题材、主题、曲调、体式、人物等许多情况。所以本事也是值得特别考察的要素。
4.体式
体式是某一乐府诗的重要特点。由于乐府诗在体式上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往往成为某一作品的重要标志,其句式、用韵、体裁等,都在考察之列。
5.风格
风格是内容和形式密切融会后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其他各项要素的集合体,也是某一乐府诗的总的标志。当某一作品在失去其本事、曲调等要素后,风格便成为该作品作为乐府诗存在的最后的理由。应该说,相当数量的拟乐府诗创作,只是对以前作品风格的模仿。
从音乐性的四个方面出发,对五个因素进行考量,再辅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就形成了一条理解鉴赏乐府诗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学习乐府诗过程中可以借鉴的一种方法,应得到认可和关注。
综上所述,音乐学的背景渗透和视角介入可以解决我们在乐府诗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找到一种对入乐诗歌鉴赏和理解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使用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学习这类诗歌的成效,更大的意义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观念的启示。那就是,在语文学习的环境中,要把学界对文学、语言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把如古代文学中对乐府诗的音乐性研究这类新的学科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我们的语文学习甚至教材的编写之中。“目前古代文学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取得了大量新的成果,但是很少有学人致力于把这些成果转化成教科书上的知识。”[12]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育与教学更为健康地发展,我们应该拓展语文教育的视野,利用好文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革新,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让语文这个学科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能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中体现出语文应有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古诗源[Z]. 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曾智安.西曲舞曲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J].文学评论,2008,(5).
[3]佚名.大唐传载.唐五记小说大观[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陆游.戍兵有新婚之明日遂行者予闻而悲之为作绝句二
首.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胡应麟.少室山房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查慎行.敬业堂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王兆鹏.千年一曲唱《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传唱史考述[J].文学评论,2011,(2).
[9]苏轼.苏轼文集卷六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为全面落实《教育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做到减负不减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总体要求是:精心布置作业内容,每次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重视讲评。
一、作业设置要求
1.作业量
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协调,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杜绝作业超量现象的发生。要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同时三至六年级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家庭作业记录本,每天都要记录当天的家庭作业,并且保存好,以备学校对各班的减负情况进行检查。
2.作业内容
以桦甸市进修学校提出的“一教一辅”为原则的基础上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教师布置作业时可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两种。作业布置方式要灵活多样,科学性强,可读、可背、可写,可做手工,可调查,可访问,可实践操作等,严禁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和惩罚性作业。
3.作业检查
作业布置要认真检查,要求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必须进行全批全改,坚决杜绝只布置不检查或只收作业不批不发的现象发生。
二、作业完成要求
1.小字作业
(1)小字作业每周1次,每学期15次。每次为32K本一页量,次数标在第一行中间格,等级写在左上角,日期标在下面写月日即可。要求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内容,内容要科学适用,充分体现以练习硬笔书法为主。每页左、右各空一列、下边空一行,改错字还在右边一列,教师范写一个,学生用铅笔改三个。
(2)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书写,1、2年级用铅笔书写,3~6
年级用纯蓝色钢笔书写,不要用黑色钢笔或可擦笔碳素笔,色调必须保持一致,不能换色。
(3)尽量采取当面批改的形式,写得好的点画、单字要用“”圈起来;写得差的点画、单字要在下面画“
”;错字下画“
”。写得不好的点画、单字、错字,教师要在右列空白处示范,学生在右列空白处仿写3个。
2.作文
1.2年级每学期完成4次习作,3-6年级每学期按照教材内容完成8次习作。
(1)字体:用楷书书写,做到正确、端正、整洁。
(2)标题:要写在第二行的中间,左右留白相等。如果标
题很长需要转行书写,以不影响理解题意为原则,尽量避免拆词;如果标题短,写在中间会显得很局促,字与字之间可适当空格。
(3)正文:在标题下空一行,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
标点:总的原则是每个标点符号至少占一格。其中“顿号、逗号、分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省略号”以及“书名号、引号、括号”的后半部分均不能写在第一格,如果行末没有空格书写上述标点,则写在该行末边白处;“书名号、引号、括号”的前半部分均不能写在最后一格,遇此情况可空最后一格,写在下一行的第一格;破折号、省略号不能拆开书写,即不能一半写在最后一格,另一半写在下一行的第一格,遇此情况可写行末边白处。作文次数一二年级每学期不少于4次,三至六年级不少于8次,内容按照语文教材中对应的内容进行。
3.练习册
数学学科:《同步解析与测评》;
语文学科:《同步解析与测评》、《单元综合练习与检测》;
英语学科:《同步解析与测评》;
科学学科:1-4年《同步解析与测评》;5、6年级笔记;
道法学科:两周一次笔记,每学期8次;
美术学科:图画作业本;
音乐学科:同步练习册;
体育学科:两周一次笔记,每学期8次;
心理健康:两周一次笔记,每学期8次;
综合学科:两周一次笔记,每学期8次;
1.练习册中的习题是所有学生的必作题,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独立完成,作答时要认真表述,语言准确,步骤清晰;字母、符号、数字书写工整规范,尺规作图,标准规范。
2.每次作业开头,学生要标注当天作业的日期。
3.班主任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对日常作业要有明
确的书写要求。努力把练字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习惯。
三、作业批改要求
1.小字批改要求
教师批改时不能只看字写得是否正确,要圈画写得好的字和笔画,写得不好的点画、单字、错字,教师要在行末边白处示范,学生用铅笔认真书写三个。
2.作文批改要求
(1)作文批改采取等级评价,等级写在左上角,总批写在作文纸下面批语处,并填写批改日期。
(2)批语分为眉批和总批。批语要简明扼要,杜绝说空话、套话,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鼓励的话语应该有,但不是评语中的主要内容。眉批主要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的某个方面指出其优缺点,启发学生思考,着重解决作文中个别和局部的问题;批语要力争具有启发性、指导性、鼓励性、针对性和示范性。
3.练习册批改要求
各学科练习册的批改要克服“重正误,轻指导”的倾向。
正确的题目下面打“√”,错题在该题号前打“
”,用铅笔在空白处改正,改正后再在该题目的右下侧打“√”。分步解答的题目,如果某一步骤出现错误,则在该步骤下画一条“
”(波浪线),并在其后方写“?”,或加简短提示,启发学生思考。
附:向阳小学作业检查批改记录
数学语文家庭作业检查记录
年
班
教师:
名称
评分标准
项目
第一次
月
日
第二次
月
日
第三次
月
日
批改
数学
作业量:作业设置要合理,布置要适量,难度要适宜,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分层次留好课外作业。
质量:内容未完成一处扣0.1分,整体未及时完成扣2分,完成质量不佳每本扣0.1分。
批改:对所有的课外作业一律实行全批、全改。少批一次扣5分,个别未批,每本扣0.2分。
本数:缺一本扣0.1分。
记录:教师要及时做好批改记录。记录不及时每次扣1分。
作业量
完成数
(
)页
(
)页
(
)页
质量
批改
语文
作业量
完成数
(
)页
(
)页
(
)页
质量
批改
辅导
任课教师要认真完成辅导工作,应深入了解辅导对象的性格特点及学习生活情况,要努力掌握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对症下药,讲究方法,追求辅导的实效性,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转化,努力完成学困生辅导工作。
辅导
记录
特色/不足
完成或批改突出之处或是存在问题在下次检查时有无改进,视情况加减1-10分
每月得分:100分
批改辅导各50分
满分并突出加1-10分
专科作业检查记录
年级
学科:
教师:
检查项目
评分标准
第一次
月
日
第二次
月
日
第三次
月
日
次
数
完成本学科作业规定次数,少完成一次扣2分。
作业量
作业设置要合理,布置要适量,难度要适宜。不合理每次扣1分。
质
量
学生作业要整洁,书写潦草每本扣0.1分,整体完成质量不佳扣1-5分。
批改
作业批发要及时、规范,做到全批全改,一律实行等级评价,错题订正后,教师要及时补批。未批改一次扣5分;如个别未批,每本扣0.2分;批改不规范、不认真扣1-5分。
批改记录
及时写批改记录,缺1次扣1分
数
量
缺一本扣0.1分
辅导记录
任课教师要认真完成辅导工作,应深入了解辅导对象的性格特点及学习生活情况,要努力掌握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对症下药,讲究方法,追求辅导的实效性,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转化,努力完成学困生辅导工作。
特色/不足
完成或批改突出之处或是存在问题在下次检查时有无改进,视情况加减1-10分
得分:50分(满分并突出加1-10分)
向阳小学学生阳光成长档案(作文)检查记录
年
班
教师:
检查项目
评分标准
第一次
月
日
第二次
月
日
第三次
月
日
格式
要求
(10)
各项内容及次数按要求填全,不符要求每本扣1分
每学期作文日记共计10次。作文随进度,日记每学期共2次,少完成一次扣2分。多一次加5分。
作文(
)次
日记(
)次
作文(
)次
日记(
)次
作文(
)次
日记(
)次
完成
质量(10)
书写规范,字迹潦草每本扣0.1分;少批一次扣5分,个别未批每本扣0.2分,批语要规范工整,字迹潦草扣0.2分,不写批语或眉批扣2分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