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09:24: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生态赤字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02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采取措施降低生态赤字,使农业发展于良性循环之中。
1 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降低生态赤字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以用生态赤字来衡量,故降低生态赤字是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保持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必须以降低生态赤字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
农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持续的资源供给,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容纳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而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可持续发展不会进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会因为过度的对地球承载能力和繁荣能力的开发而导致生态债务(朗克和哈尼,1992)。
可见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就是降低生态赤字,扩大生态承载力,保证农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环境的容纳能力持续健康发展。
1.2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出现了生态赤字,就表明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农业发展就会失掉后劲和依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生态赤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农业来说,既不能引入,也不能借贷,只能靠自身系统内部的修复与养殖。所以我们应当像重视财政赤字一样关注生态赤字,从保护环境入手,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能流物流通畅,保证高效运转,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3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产生了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非理性行为。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态赤字,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农业生产才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1.4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降低生态赤字,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生活与生存质量,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
2 实现宝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资源环境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然而宝鸡市本身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993—2004年宝鸡市出现生态赤字且有上升趋势,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达1.426hm2表明宝鸡市生态发展不可持续。那么,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并良心循环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平衡的大生态农业结构;把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与农林牧渔相结合,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生物、工程和农业这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
第三,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向农民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2.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第一,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减少非农业占用耕地,促进土地复垦,种植农田防护林带,积极引导 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减少化肥对土地的侵害。保护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污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当用污水灌溉农田。合理开发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情节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改善农业资源环境。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学产品对土壤、水质、大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减少农膜的使用,降低“白色污染”。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提高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比例,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2.3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首先,龙头企业是关键,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带动基地发展的任务。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一种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种养加销综合经营;一种是“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组织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就应给予扶持。
其次,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经营,都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努力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有了规模,才能造就出产业,种养加工销售才会配套,龙头企业才可发育出来;公司与农户和基地才会逐渐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公沾”的经济共同体。寿光的蔬菜、诸城的肉鸡就是靠市场和规模发展起来的。宝鸡农村也应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努力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
第三,要在培育本地主导产品基础之上,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要抓紧建设一批大型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突出高附加值产品、精深产品开发,加强特色产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开发。建立高效的绿色农产品产业政策扶持体系,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四、要加强合作意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合作社,集中采购原材料并销售产品;依托基层供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场地和经营优势;依托基层农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技术和服务优势;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的中介和流通。
2.4 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中要素的利用率,没有科技进步,就无法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内在潜力,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很难迅速提高农村各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目前,农村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地区间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科技在农业中很快得到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有些生物技术和产品已经用于实践,大大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越来越高。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向农业领域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可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要素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中的种子、化肥、土壤、工具、饲料等各个要素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推动。要实现农作物、牲畜、鱼类、林木的良种化,就必须利用现代育种学、遗传学的科学成就;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就要采用现代改良土壤的先进科学和技术;通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抢农时,提高作业质量;通过先进技术和手段的使用,有效地对森林、草原、山地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技术还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及其素质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改变,达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甘肃省想要在经济中有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发展生态农业有十分优势,一是资源丰富,二是是劳动力充足,三是农民有精耕细作的经验。再加上广大群众有勤劳致富的迫切愿望,各种因素的结合汇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优势,可以预见,只要我们积极实践,认真总结,加速推广,生态农业就会在我省开花结果,带动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一)整体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把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调控,要求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要求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的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相互有机地配合,使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得到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二)提高综合功能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多样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加生物生产量。物种的多样性可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使有害生物与天敌保持某种数量平衡,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逆力,抵御不良条件的侵袭。并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可以针对甘肃省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省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改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省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及其伴生的自然资源灾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加剧了我省人民生活的贫困程度,严重制约了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再生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下降,最终结果是农业经济增长率下降。
生态农业通过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热、光、气候与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因此生态农业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而且逐步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甘肃省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省要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
三、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的必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首先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二)以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体系。围绕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业群和产业带,加快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突出质量兴农,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以农业品牌塑造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一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要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策划、包装、推介和运营,尽快解决品牌带动面窄、知名度低等问题。可围绕甘肃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实施品牌资源整合,策划包装“拳头产品”。
(四)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产业化市场主体。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示范技术、创新机制、吸纳投资、保护生态和培训农民的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五)以扩大农业有效投入为重点,着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确立合力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各级都要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和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推广的力度,并切实加强有关市场监管,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生态农业是适应甘肃省情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有着客观的必然性。
甘肃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全省优质耕地少,气候环境差,水资源更加紧缺。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压力客观上要求我省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生态农业正适应了甘肃这一省情特点,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有利于提高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产品品质,有利于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兴江,杨悦.甘肃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分析[J].甘肃农业,2005(1).
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为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1],如酸雨、温室效应、土壤农残等日趋严重,使得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对地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出现的新理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1981年,我国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并在1984年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要求“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3]。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在系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指导下,依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融合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而建立起来的生态方式,这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最明显特征是融合了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规律,在生态效益稳固的基础上,获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这样就避免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超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有限的承载能力[4]。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思想、技术、原则、途径,强调农业生产力的持久稳定提高必须建立在合理利用资源的保持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为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及解决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途径,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指导原则。目前,在苏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已经出现了不协调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农业自然资源逐步衰退、利用不够合理的情况下,人口却不断增加,可见,发展生态农业是一种必然趋势。
1苏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
1.1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原则
在选择生态农业时,应因地制宜,从农业系统的平面结构、立体结构、食物结构出发,围绕本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用系统分析方法,以资源最佳利用为目的,从农林牧渔、种植业及农田群分布结构上进行调控和优化。
1.2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兼顾的原则
绝对优势就是在选择农林牧渔结合方式和进行合理布局时,全面考虑本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选择最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水平最高、效益最大的行业进行规模种养;相对优势就是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本地区相对比较有优势的作物、畜禽及水产品优先安排生产。两种优势相辅相成,兼顾统筹,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1.3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从系统论的整体与局部的概念来看,整体效应产生于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当农林牧渔协调发展时,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苏北地区在生态农业设计时,要运用优化技术创造最优的农业种群结构,最大限度地合理应用农业资源。
1.4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发展生态农业的目的是要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5]。生态效益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保证,经济效益是农民进行持续生产的动力,社会效益是农业生产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表现。苏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要保持和改善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争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苏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研究
2.1利用海洋资源的“绕海”模式
海洋滩涂资源是苏北地区一大发展优势,沿海滩涂的鱼虾贝壳类海产品种类繁多。以连云港为例,其滩涂总面积10.7万hm2,已围垦8万hm2,尚未围垦2.7万hm2。此外,潮下带可开发的浅海域面积18.7万hm2。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沿海已围垦滩涂面积8.03万hm2(其中,赣榆县2.11万hm2,灌云县2.77万hm2,市区3.15万hm2),约占滩涂总面积的75.3%[6],起围高程2m左右。全市滩涂淤积型岸段每年以20m左右的淤积速度向潮间带淤涨,每年淤涨滩涂面积约为133.3hm2。沿海滩涂已开发利用面积7.80万hm2,占已围垦滩涂面积的97.1%。其中,农业种植面积1.53万hm2,水产养殖面积3.06万hm2,盐业用地面积1.04万hm2,港口、城镇及其他用地面积2.41万hm2。2011年,全市滩涂区域实现社会总产值243.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1.2%。滩涂区域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值将会不断地提高,沿海地区的滩涂区域将成为连云港市的经济重心和城市中心[6]。
2.2利用蚕桑资源的“绕桑”模式
蚕桑生产是种养结合的特殊产业,也是蚕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蚕农收入的70%来源于此。2008年,江苏省桑园面积7.07万hm2,占全国桑园面积的9.5%,位居全国第四;蚕茧产量9.85万t,占全国蚕茧产量的15%,位居全国第二,全省优良桑超过60%,家蚕良种覆盖率在80%以上。东台是全国主要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茧丝绸是东台支柱产业。全市现有桑园面积1.01万hm2[7],有蚕桑生产镇19个、蚕桑生产村280个、养蚕农户60796户,亩平发种、亩桑产茧量、张单产等数量指标和上茧率、出丝率、解舒率、净度等质量指标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全市有缫丝加工企业12家,年产干茧8000t,生丝2500t,茧丝绸三业产值16亿元。先后荣获“全国蚕桑标准化示范区”、“中国茧丝绸基地”等称号。桑园面积突破1万hm2大关,饲养蚕种突破50万张,年产鲜茧近30万担,收购量居江苏省第一,为农民增加收入1.94亿元,人均增收199.7元,桑园每公顷收入突破7.5万元。
2.3利用地理优势的“绕药材”模式
盱眙山区地处大别山余脉,药材资源丰富,是江苏三大中药材产区之一。1984年,全国中药材资源重点普查了360种,盱眙就有153种,占42.5%;在审定的35个品种中,盱眙有24种,占68.6%[8]。盱眙出产的蜈蜙、灵芝等珍稀名贵药材,以及野马追、辛夷、丹参等常规药材远销省内外,全县中草药年产值4.7亿元。盱眙野马追产业被江苏省科技厅确定为“苏北星火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以王店乡、黄花塘镇为中心,建立野马追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全部实行GAP规范化种植。野马追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66.7hm2,年产量1250t,产值850万元。盱眙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作为全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1666.7hm2,仅卖中草药原料收益就达1.1亿元,带动3200多户农户走上致富路。盱眙县仇集镇建成黑头港片万亩金银花基地,11个村(场)各栽植了13.3hm2以上金银花示范片,全镇金银花种植大户达120户,栽植面积200多hm2,每公顷效益30多万元。射阳县洋马乡曾以粮棉种植为主,在粮棉效益比较低的情况下,借助千亩“百药园”这一独特优势,瞄准建立药材产业化的目标,积极营造市场、优化服务、加快开发,有效地带动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衔接。目前,全乡中药材种植品种近200种,常年种植的品种30~50种,并形成了白、丹参、白术、白芷、玄参、黄芪、板蓝根、薏苡、杜仲、银杏、鹿茸、龟甲等10多个主导产品的生产优势,其中尤以白为最,常年种植面积在1300hm2以上,年产干3000多t,现已成为中国生产的最大基地之一。
2.4“绕棚”转的设施农业模式
以徐州市为代表,新建设施农业基地面积5960hm2,改造提升面积6230hm2,总规模发展到1.3万hm2,占耕地比重20%,总量、占比继续保持全省第一[9]。20个重点畜禽规模养殖场已有13个完成建设任务,6个已建成主体圈舍,正在完善配套附属设施。设施结构进一步优化,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改变了过去低层次设施生产的模式,日光温室、标准钢架大棚比重明显提高,增量占比达到85%。栽培品种呈现多元化,设施果、特菜、花卉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农业进山区”取得重大突破,实施面积已达800hm2,其中,邳州200hm2、新沂267hm2、贾汪133hm2、铜山200hm2。以铜山区柳泉镇柳泉、西堡、前亭这3个村为例,总实施面积130多hm2,全部为标准钢架大棚,主要种植瓜类及茄果类蔬菜,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近年来,设施农产品价格总体保持稳定,茄果类蔬菜价格一直高位运行,设施鲜切花、设施果等高档设施品种效益则更高。
3苏北生态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3.1劳动生产率不高
目前,苏北生态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土地紧缺、经营规模小和养殖设施的落后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2科技人才不足以蚕桑业为例,相当一部分的县市级桑蚕技术服务机构仍然依靠“自收自支”,规模难以扩大。由于设置蚕桑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桑蚕人才培养萎缩,加之经营丝绸业风险大、效益不稳,从事桑蚕业的人员纷纷转行。
3.3环境对生态农产品的影响
江苏农村的工业比较发达,很多桑园、药园离工矿区很近,容易受到污染,对生态农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受病害和虫害的威胁,化肥、农药在种植业应用非常普遍,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加之对水体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养殖业的发展。
3.4市场竞争激烈
虽然桑蚕、中药材等已成为苏北部分县市的名片,占据着龙头地位,但市场是残酷的,随着世界经济的起伏,农产品、海产品的价格波动大,需求量的波动也大,收入的不稳定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4促进苏北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4.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改善生态环境
从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环境问题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苏南的太湖治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引导农民由单一的粮棉油传统种植模式向设施蔬菜、瓜果、特色作物和经济作物间套种植的效益型转变,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把庭院种植、养殖有机地联结成良性循环链,建设庭院生态圈,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
4.2改变传统工业化模式
改变苏北地区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与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围绕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推进工业生态化建设,延伸产业链,实现高效率、低排放。通过生态的相生相克、互补共存、循环再生,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容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高淳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是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试点先进县。2010年高淳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高淳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中长期高淳农业的发展战略,并鼓励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尤其是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同时对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为全区循环农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近年来,高淳区围绕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着力提高了畜禽粪污、沼渣沼液、农业生产废弃物等的利用率。在国家、省、市资金的扶持下,尤其是抓住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的机遇,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实施点为示范,带动了全区有机循环农业快速发展。目前,高淳区共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工程30项、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及废弃物利用系统工程28项。
2立足治理,打响品牌,发展循环农业
发展循环农业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此,高淳区突出三个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1)与品牌建设相结合。在已通过或将要申请认定的有机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有机循环农业工程,控制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使用。目前,有机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循环农业工程的覆盖率达80%,覆盖面积达95%以上。通过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如“淳青”牌有机茶叶和“胥池”牌、“和睦涧”牌有机水稻等。
(2)与畜禽场粪污利用相结合。实施循环农业工程的企业或合作社都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接,签订粪污、沼渣沼液收购合同。目前,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及沼渣沼液利用率达85%以上。
(3)与农田生态环境相结合。实施循环农业工程的基地均实现了道路林网化,基地内的塘坝也都建立了氮磷拦截设施。
3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模式循环农业
根据不同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主要有3种类型:农牧结合型、种植业与规模畜禽养殖对接型、种植企业与小型分散养殖场粪污收集利用型。
3.1大型养殖场农牧结合配套工程
大型规模畜禽场自身流转承包周边农田林地,通过建设畜禽粪污还田工程,就地消纳粪污循环利用。例如,华晨养殖场是高淳区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万头猪养殖场,占地总面积36.67hm2,建成标准猪舍26幢,猪舍建筑面积13600m2;配套建设200m3沼气处理池2个、动物尸体消化池1个;自有林地农田近34hm2,开挖鱼塘4hm2。该场依托规模化生猪养殖,建立了配套的粪污收集设施,利用粪污入池,产生沼气,沼渣肥田种菜、沼液灌溉苗木;猪粪堆积发酵,部分投入池塘养鱼,实行猪渔结合,剩余的施入林地或运至粪便集中处理中心生产有机肥,发展农牧结合型循环农业,实现畜禽粪污自我消化利用。项目实施后,沼气用于场区的生活用能,同时通过沼气发电机组产生电能,为整个场区提供电力;每年产生30t左右的沼肥,为农作物提供优质无公害肥料,每年可节省肥料成本7.5万元左右,累计年总体效益近20万元。
3.2农业种植基地与中型养殖场对接工程
鼓励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农业种植基地与规模养殖场进行对接,与养殖场签订粪污(含沼渣、沼液)收集协议,由大型种植基地来消纳规模养殖场的废弃物,同时减少农业基地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如,高淳区红旗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是高淳区规模较大的蔬菜园艺基地之一,是发展该类型循环农业的典型;合作社现有东岗山大棚蔬菜基地36hm2、苗木基地68hm2、叶家山大棚蔬菜基地34hm2。该合作社与周边规模养殖场签订粪污(沼液或沼渣)收集协议,通过基地配置的粪污运输车定期将养殖场粪污物运至基地,田间建立污水(沼液)存贮池,并利用相关设施将发酵好的粪便、沼液、沼渣还田,形成了种植、养殖产业链共生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畜禽粪污、废弃蔬菜残茎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减少了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项目实施后,基地不再依赖传统的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年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用量分别为43.8、0.22t;每年COD减排量为47.7t、总氮减排量为7.9t、氨氮减排量为4.9t、总磷减排量为3.0t/年。
1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释义及功用
1.1 释义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目前已经日益成熟,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以建设沼气为纽带,将畜牧业的下脚料、种植业的尾料等科学合理地配比在一起,经过农业资源整体优化,使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
1.2 功用
沼气是一种生物能,是自然界的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合成有机物。人畜把合成的有机物消化掉后,还有一半左右的能量又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把人畜粪便的能量进行再利用,就能转换回收而得到廉价的可燃性气体,这就是沼气的转化生产过程,同时可以得到发酵后的沼液和沼渣。有关资料表明:沼肥是优质的有机肥,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后,全氮保存率达114%(敞口堆沤肥全氮保存率仅为68%),其中氨态氮增加20%以上,磷钾没有明显的损失,以沼肥作为农作物的肥源,比直接施用人粪尿和化肥产量有明显的提高,其增长幅度分别为:粮食作物5%~8%,经济作物8%~16%,蔬菜增产幅度高达20%以上,且在品质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将沼气用于塑料大棚增温和补施CO2气肥;将沼液用于农作物根外追肥、用于农作物的浸种消毒剂、杀虫杀螨剂,将沼渣用于栽培有机农作物、蔬菜等的生产。
2 沼气技术的应用保证生态农作物生长
2.1 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CO2气体肥
蔬菜生长靠吸收CO2,并且CO2浓度要在0.1%左右最为最适宜,但空气中CO2含量是0.03%,日光温室里作物光合作用旺盛期的CO2只有0.0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农作物的生长所需要的CO2远远满足不了作物生长的需要,为此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就需充分利用沼气的作用,燃烧沼气来提高CO2气体肥,确保农作物的需要。有关实验表明:无论是叶菜类还是果菜类,在CO2浓度增加时,除了植株的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外,其株重、叶面积及干叶比均有增加。大棚黄瓜在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黄瓜早期产量增长36%,产值增长44%,总产量增长29%。番茄和青椒在定植后开始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增产效果也很明显。番茄较对照可平均增产21.5%,青椒较对照增产30%,坐果率可增加20%左右。
2.2 沼气发酵是生化众多微生物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氨基酸、微生素、蛋白质、有机质、腐植酸等成分。在蔬菜上喷洒沼液可以被植物植株直接吸收利用,能加快叶绿素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作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提高农作物吸收肥水的能力,使农作物生长健壮旺盛,从而产生明显的增产作用和抗病虫能力。温室蔬菜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不但增加了蔬菜产量和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蔬菜的品质,深受消费者欢迎,经过对黄瓜和番茄果实进行分析,果实中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有所增加,黄瓜的可溶性糖比对照增加13.8%,病虫害也有大幅度降低。
3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2006年沂水县统计局资料:建1个8~10m3的沼气池,日产沼气1.5~2m3,可满足一日三炊及照明用能。被调查户的沼气池平均使用寿命在30年左右,初次需投入成本1226元。年均建池材料成本为132.88元,年均维护费54元,年均投入沼气原料费为116.11元,年均其他费用为3.24元,共计306.23元。以前使用其它的燃料费用年均煤炭用量为693.75kg,按0.65元/kg计算,要花费450.94元;农作物秸秆用量为1062.5kg,按0.1元/kg计算,要花费106.25元,柴枝用量为475kg,按0.39/kg元计算,要花费185.25元,液化气用量为5.44罐,按每罐78.3元计算,要花费425.95元,共计1168.39元。从花费情况看,使用沼气每年可以节省862.16元。利用沼液、沼渣施于农作物,每年可节省化肥350kg,减少化肥支出约1200元;利用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发展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和其它经济作物,增加了种植业收入。
3.2 社会、环境效益
人畜粪便投入沼气池发酵后,能有效地将寄生在人畜粪便的细菌性病源、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及蚊蝇虫卵沉降杀灭。人畜粪便直接投入沼气池发酵,在沼气池密闭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物质和能量代谢呼吸释放出惰性物质可在池内循环利用,不存在堆沤方法产生的环境污染;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可直接用做无机肥料、养殖等,不产生二次污染;农村使用沼气,还能有效地减少传统炊事烟熏火燎所带来的红眼病、哮喘病等疾病。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生态农业”概念,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威・阿尔伯韦奇(William Albrecht)于1970年提出,它属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不同于石油农业、化学农业的替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农业生产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在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于1981年首次提出,但它的内涵却与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有很大不同。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源于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全球性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和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刻反思。人类认识到靠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农业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力图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即在保证环境不遭破坏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基础上,使农业生产得到健康、稳步、协调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一致的。生态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为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推动生态农业更好地发展,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生态农业与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相关关
系
西部民族地区往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不好,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难以像发达地区那样通过招商引资,优先发展工业而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只有立足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兴办生态工业,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实施的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再生,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可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极大改善西部民族地区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在上世纪80年代初,恭城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广大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全县有37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为养家糊口、解决燃料问题,当地群众大量伐薪烧炭,使得森林面积锐减,森林覆盖率下降,许多山上被砍得光秃秃的。而恭城山区又为喀斯特地貌,树木生长困难,结果造成石漠化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碰上干旱少雨季节,许多村民饮水困难,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恶化。为了改善生态,解决群众的生活燃料问题,尽快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恭城以发展沼气为突破口,从生态建设入手,推广使用沼气,发展生态农业。农民看到用人畜粪便和青草料沤制后产生的沼气,能烧水、煮饭、炒菜和照明,既省柴省力,又方便卫生,便纷纷效仿修建沼气池。在政府的鼓励下,沼气池建设得到迅速推广,以每年平均建成2500座的速度发展。沼气池的普遍修建,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使往日光秃秃的山头又重新生长树木繁茂起来,也为农作物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使生态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2.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推动生态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
生态农业具有整体性特征,它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销业等组成综合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做到整体协调发展,可以使生态农业系统整体生产能力提高,成本下降,产业链加长,收入提高。恭城通过把农民自发开展的“一池带四小”(以一个沼气池,带动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庭院经济,整合成“养猪-沼气-种植水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提高了生态农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和综合效能,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先行进行“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的农民,最先尝到了“沼果”的甜头。利用沼液沼渣种植的水果,不仅产量连年以40%的速度增长,而且水果的品质、外观、味道都特别好,销售价格高,销路还特别好。优质高效、收入可观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推动恭城水果种植业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大办沼气、大养生猪、大种果树的热潮在恭城经久不衰,生态农业迅速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立体生态农业跨越。至2000年,全县建成沼气池43万座,入户率73%,养猪30多万头,水果产量达27.64万吨,水果大量出口到东南亚,人均水果产量及水果收入居广西第一。“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也被誉为“恭城模式”,而闻名全国。
3.产业化发展的生态农业延长生态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生态农业会扩展为成体系的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种养、生态工业加工、生态商业销售和生态旅游),通过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完善和扩大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恭城生态农业形成了月柿、柑橙、桃李、沙田柚种植和猪牛养殖的区域化、规模化格局。优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吸引了北京汇源、大连汇坤、联发食品、永丰脆柿等柑橙月柿加工企业纷纷入驻恭城,生态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生态工业稳步推进,成长起20多家龙头企业,延长了生态农业产业链,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辐射带动全县1万多户农民增产增收。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运输业的兴起。区域化、规模化的生态水果种植,扩大了生态农业景观的影响力、吸引力,大批游人纷踏至来,生态旅游业日趋兴旺。随着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又进一步促进恭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其能否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恭城之所以能够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显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关键就在于它选择了适合本地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并实现产业化经营,不断拉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从恭城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来看,西部民族地区选择生态农业模式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恭城不沿边、不沿海、不靠近发达地区,作为一个西部少数民族山区县,资源优势并不突出。但恭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就是境内特别适合种植水果的大量丘陵坡地,坚持发展生态农业不动摇,通过“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使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把资源节约型管理制度与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结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出促进经济与社会两个方向同时发展的系统,从而为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打下良好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生态经济运行方式进行精准而严格的探究,设计出可以促使环保管理更加合科学合理的相关方案,如此一来,健康稳定的发展理念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农业发展系统与国民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农业经济条件的高低对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在世界环境环保系统中地位的高低。除此之外,为了满足生态化资源的需要,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质量,必须要严格贯彻执行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把农业土地和环境的循环利用当做重点研究对象,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农业土地和环境管理制度得到有效保障,使得水土污染程度得到大幅度降低,从而促进农业土地和环境循环使用的顺利开展。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局限性和开放性。在生态农业经济系统中,既存在局限性,又存在开放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系统构建和运行结构两个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人均占有率根本无法与世界水平相比较,更不可能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的工作仍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改革创新,这样一来,就严重的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特别多需要学习的先进理论,因此,必须要用宽容开放的心态把这些先进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应用,然后构建出有利于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体系,只有这样,我国农业产业才可以朝着生态化、绿色化的方向前进。(二)有机性。通常情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制度的辅助才可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优质的环境。除此之外,要想使得生态农业经济系统能够健康顺利发展,还需要构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制度,把监督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并且把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逐一汇报给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这样就可以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其能够完美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利益相关的整体,相互合作,有效协调,为实现生态农业的科学高效管理贡献一分力量,从而不断地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如果发现存在的污染问题,就要立刻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得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生态农业价值的体现打下良好基础。
三、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很多年以来,我国在进行农业产业生产的过程中,一直使用着传统的生产技术与方式,这种技术比较老旧,无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就必须要把环保意识贯彻到农业生产过程之中,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力度,对农业生产流程和模式进行有效的修改完善,从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只有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才可以使得生态农业经济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扩大了农业生产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更是高度重视,人们希望自己食用的农产品是绿色环保无公害的,为了吃到这样的产品他们不惜付出更多金钱。因此,农产品生产加工必须要朝着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与生态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借助于生态农业的有效发展,使得农产品种类变得丰富多彩,促使农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样一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才能够更加的多姿多彩,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不断的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也让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工作变成了可能,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三)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要想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协调一致发展,不仅要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还要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加强资源保护,根据目前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浪费问题,针对性给出解决策略。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资源来说,还要应用不一样的方法。例如,首先应用那些可再生资源,对于不可生资源要循环应用,并且减少不可生资源的使用数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生态系统得以平衡发展,从而有效的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为整个的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
四、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推行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就目前而言,全球能源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现在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倘若持续应用传统的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可能很快就被用完了,这样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完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推行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变得至关重要。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实质就是开发利用可再生的绿色环保新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能等。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广泛应用这些新能源,对于农业生产系统的优化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这些可再生资源与传统的资源不一样,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以及缓解能源危机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二)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的加强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力度,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升,这样既可以使得农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获得更高的收益,又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怎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呢?①使用激励机制,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力度,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加强对农业企业生产加工的流程的不断优化,减少资金资源的使用,这样一来,农业的生产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技术与设备,这对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其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其特别容易受到不同病虫害的干扰,这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所有条件,实现机械化生产,合理利用科学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如此一来,农作物就可以顺利生长,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作物产量,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要想使得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整体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就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设全面系统的社会服务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生态农业发展完全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的落实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生产朝着绿色方向发展,构建出适合农业推广农业产品以加快营销管理的平台。怎样才能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呢?首先,构建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管理程序,对相关的试点项目进行不断的整合处理,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和运行系统的不断改革创新,对即将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严格检查,如果农产品质量不过关,就拒绝其进入市场,这样就能够使得生态农业得以健康发展。其次,对社会服务系统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断的修改优化。不断的加大资金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监管系统,及时有效的监管处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并且给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对于恶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把维护生态平衡作为核心目标,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得以稳定发展,不断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此外,构建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一支强大的监管人才队伍,如此一来,相关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就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为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四)积极发展农村环保产业。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的问题屡屡皆是,很多的化学物质因为得不到有效吸收而大量残留在土壤里面,这样就给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果人们不小心食用了这种农作物,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应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这样一来,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就会大幅度减少,对于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怎样才能积极发展农村环保产业呢?①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有效宣传,提高相关农业企业和个体户的环保观念,充分意识到滥用农药化肥的不利影响,合理应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加快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构建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系统,使得环保产业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加大生态环境的净化力度,给人们营造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把先进的技术、设备与能源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大对社会服务系统的优化力度,促进农村环保企业的有效发展,这对于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姜士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1):30-31.
[2]白臣.探究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J].中国储运,2020(11):187-188.
1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战略意义
现阶段培育和壮大生态农业经济,既有必要性也存在紧迫性。其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过于粗放,资源消耗过多而产出相对较少,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生态农业倡导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减少了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升了利润空间,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1.2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
出于对环保的考虑,生态农业的重心从基础性的种植、养殖,向更高级的深加工、观光农业等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支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
在壮大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从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保障。这与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态振兴的具体要求高度契合[1]。
2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2.1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差
对于农民来说,生态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新概念、新模式,还会带来生产方式上的变化以及思维观念上的冲击影响。如生态农业强调农产品的“绿色”种植,做好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工作。但是很多农民习惯于使用化学农药,虽然这种方法易操作、见效快,但容易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农产品也会因为较高的农药残留而影响销售。部分农民目光短视,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不能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践行生态环保,成为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2.2农业产业模式单一化
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单一产业模式,一方面会加剧内部竞争,导致农民获得的收益减少,这也是年轻农民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会造成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日益恶化,农业发展难以为继。现阶段很多农村由于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利、年轻劳动力少等诸多原因,未能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体系。虽然有一些农村尝试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先进模式,但是由于调研不充分,管理不到位,这些新兴产业模式在引进之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未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3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
生态农业固然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稳定发展也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如要想让农民了解并接受生态农业,必须要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要想让农业企业、农村物流发展起来,必须要提供政策扶持;要想让膜下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必须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目前来看,部分地方政府虽然为推广生态农业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但是力度不强、形式单一,生态农业发展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好,无法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优势也难以体现出来。
3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要掌握农业生产的新技术,熟练操作各种农机设备,更为重要的是具备科学的管理思维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依托地方农技部门,联合各大专、中职院校,为农民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在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使农民对生态农业有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各类生产活动中,自觉践行生态理念。如养殖人员可向地方有关部门申领补贴,建立沼气池。将养殖场每日产生的粪污倒入沼气池内,实现无害化处理。这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也利于消除蚊蝇滋生环境,降低牲畜患病的概率。
3.2丰富农业产业模式
探索多种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多元化产业模式,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怪圈,才能凸显生态农业的优势。搭建农村电商平台,依托乡村物流发展“田间-餐桌”的模式。既简化了中间环节,又节约了人工成本,实现产销直接对接。挖掘自然资源,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发展观光农业模式。让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经济水平越来越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还可以打造农业产业园,园区按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还可在支持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创新、研发、试点、推广等方面发挥推动作用[2]。
3.3完善配套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