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辩论常用方法

辩论常用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4 09:24: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辩论常用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辩论常用方法

篇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自主获取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技能方法。探究技能方法是指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研究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外部方法和内部方法。

一、外部方法

探究技能方法在外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个体技能和合作技能。个体技能包括自学、查阅、演算、表达、实验操作等;合作技能包括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

(一)个体技能。

1.自学。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学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查资料,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在教学中,适当自学,能激发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原电池的使用原理》时,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新型电池的资料让学生自学。

2.查阅。查阅资料是探究性学习中常用方法。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我到底要研究什么——术语的内涵、外延;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我从哪里开始研究起——前人留下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的内涵、外延、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就能判断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如:我们在生活中时常听到、看到“纳米技术”。到底什么是“纳米技术”,要真正了解,就要去查阅资料。

3.演算。在探究性学习中,有时候可能要对数据进行处理,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演算能力。化学中的计算不同于数学,化学计算更注重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原理的把握。因此,要进行准确的演算,就必须掌握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摩尔质量等基本概念;还必须能熟练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基本原理。

4.表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在探究结束后,可能还需要将自己的结论呈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已掌握的信息。

5.实验操作。化学探究性学习经常用到实验探究法。化学实验中,仪器的使用离不开操作,实验的成功也有赖于正确、合理的操作。掌握各类常用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示范指导,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生的亲身体验:从实验目的,实验的准确性出发,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弄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二)合作技能。

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探究性合作学习形式,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探究学习中,既可以是两个互助组,也可以是四个合作组,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调动学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讨论。讨论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讨论一般采用分组形式。这种方式的实施一般要有充裕的时间,有明确的主题,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有合作的精神,有质疑的勇气。而教师则要走下讲台,主动介入讨论,做好引导工作。在讨论结束后,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并及时做好评价。例如,在探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将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以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然后鼓励每组推举一人上台来用投影仪展示讨论结果,并作出评价。

2.辩论。辩论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究方式,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辩论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辩论的方法,使辩论双方明确主辩、助辩的角色特点,教给学生搜集、处理有效化学信息的方法,为辩论准备充分的化学素材;辩论中,当正、反双方脱离主题走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使双方始终围绕主题辩论;辩论后,教师要及时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使教学活动达到《课标》规定的目标要求。

3.角色表演。角色表演是指在特定的课堂情景下,学生用肢体语言形象生动的表现知识。这种方法在语文、英语课堂中应用较多,但也可以用于化学课堂,特别是为了解释一些抽象的化学原理时。例如,在探究乙烯加聚反应的过程中,让一组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每两个学生面对面、手拉手表示一个乙烯分子;然后松开一只手,表示双键断裂;与另一个学生拉手,表示形成聚乙烯分子。

二、内部方法

外部活动离不开学习者的内部活动——思维。恰当的

思维方法是所有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实质。中学化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类比等。

(一)分析。

化学中的分析是指把化学事物整体合理分解成若干部分来认识的思维方法。其目的是暂时撇开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便于逐个认识和把握各个部分特有的属性,为把握思维对象的整体属性提供充实的根据。例如我们不可能在刚接触到SO2时,就能将其各方面的知识从整体把握,而只能逐一分析其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在分析其化学性质时,还要分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方面逐一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把握SO2的方方面面的本质属性。

(二)综合。

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有机地统一和联系成整体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正确的综合方法不是将分析得到的各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力求把握各化学属性间的联系,揭示事物在分割状态下不能显示的特性,将普遍性的、在对象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东西提取出来,以抓住其精髓。

(三)归纳。

归纳是我们将所认识的众多化学物质、化学变化进行系统化、简约化,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常用方法。例如离子反应H++OH- = H2O就是考察了众多酸与碱的反应后,归纳出来的一个一般性反应式,它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的反映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够简约我们对一个个具体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记忆。

(四)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来概括出化学概念、判断和规律的过程,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来应用这些概念、判断和规律的过程。例如,分析众多同主族非金属元素得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的过程就是归纳,再将这一原理应用于O2与S的比较而得出“O2的氧化性强于S”的判断过程就是演绎。

(五)比较。

我们常常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若干个对象间的共性或差异,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比较。化学物质、化学概念种类繁多,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使认识变得清晰。例如在学习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时,可以从组成微粒、晶体类型、熔点、水溶性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

(六)分类。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点或差异点把事物划分为同一类或区分为不同类的逻辑思维方法。化学中常用的有物质的分类、反应的分类、结构的分类、物理量的分类,等等。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按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将多种元素分为不同种族。

篇2

确立突出自己的优势空间。拥有自己的套路,紧围辩题。

(2)辩位安排

一辩求稳、语言有震撼力。对辩论赛观点的把握能力强。二、三辩要求现场应变能力,对整场、语言的及时组织能力以及对观点的把握能力强;四辩则是为整场辩论赛画上圆满句号的关键。要求有思想、有高度、有热情,能够在情感上带动评委、观众。

(3)注意场上的整体配合

辩论赛的输赢不仅仅要看个人表现的优劣,也是对辩手之间默契的考验。

(4)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辩论赛的辩题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谁的语言更有说服力。而恰当又丰富的肢体语言正是能增加你的说服力。

(5)自由辩论阶段经典常用语的使用

自由辩论是整场辩论赛的。每个辩手的语言简短精练而又具有针对性。同时,给观众和评委的思考时间也相对减少,常用语如:“对方辩友显然已经跑题了。对方辩友为什么故意逃避我方问题呢?是不是已经同意我方观点了呢?”等。

(6)注意抓重点抓内容

辩论赛毕竟不是表演,赢得比赛的关键还是要看你的语言是否具有说服力而不是你的声势有多大。

(7)避免硬伤

①注意礼貌问题:辩论不是吵架,一定要注意情绪的控制,以及自己的风度问题。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②注意规则。

③辩论是神圣的,能够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是一种能力。学理固然重要,但语言技巧也同样重要.

2、辩论赛的辩论方法

(1)必须讲究辩论的逻辑性

①在辩论中,辩论的逻辑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使辩论显得严谨、条理,使自己的观点显得牢不可破。

②分析对方的观点和自己观点时必须要分析其逻辑关系、真实的逻辑地位和逻辑困难,知道了双方在观点上的逻辑关系也就确定对方观点的要害之处。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必须讲究逻辑层次。辩论时应层次分明,第一点讲什么,第二点讲什么,第三点讲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③在辩论中还应擅长进行归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阐明自己的见解,不要一说就是一大套并且不得要领,只有这样才能在辩论中是占据有利的位置;同样地,要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归纳对方的见解,否则往往会随波逐流,甚至迷失方向。只有在逻辑上善于归纳的人,才会在辩论中紧紧抓住对方的要害,有针对性地打击对方,使对方真正陷入被动的局面。

④在辩论中需要使用归谬法。所谓归谬法就是沿着对方的逻辑把其观点推向极端,使其荒谬性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对其观点予以根本否定。对方的本来不明显或者小的逻辑错误,使用归谬法后就会使其错误被放大到妇孺皆知的地步,这样,往往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当然,归谬法的使用要注意适度性,如果运用不当,会给人以强词夺理的感觉。

(2)尽量做到辩论生动形象和语言风趣

①如果辩论过于生硬,缺乏活力和幽默,大家就没有听下去的欲望,所以只有在辩论中融入生动、形象、风趣的语言,整场辩论才会充满活力。

②要充分运用生活中形象例子,尽量少使用抽象的、教条的说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③多多使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避免使用枯燥无味的大白话。

④用具体的、有据可查的数据取代经院式的说教,避免使用可能、大概、好像、应该、你想之类的不准确的词句。在辩论中,准确无误的数据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能用数字说明的地方要尽可能用数字,因为数字只要有据可查,不管准确与否,对方往往无法反驳,也无法否定。

(3)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

①辩论犹如战斗,进攻和是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在辩论中辩护是防守,反驳就是进攻。

②在辩论中经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只讲防守,结果辩来辩去,战斗都在自己一方进行,对对方的观点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这样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二是只讲进攻,对对方提出的证据和问题,不敢正面回答和辩论,在心理首先已经胆怯,这样往往是自己还没有攻破对方的堡垒,自己却已经失去阵营。

③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

④防守是基础。当对方对自己的观点或者证据提出一些枝节质疑的时候,可以不予以回答,但当对方对自己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时,则必须简明扼要地回复,并进行辩护和解释。只有澄清自己的基本观点,才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攻击对方,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辩护,进攻就会显得强词夺理,理屈词穷。因而,防守就是最有效的进攻。

篇3

(一)创设激思的问题情境

1.运用型问题情境

这是学习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一个过程,知识的学习最终要运用到社会活动中去。在学习时,由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现实社会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变通思路考虑问题的习惯。如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个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案例;设计“既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那么就应该全体人民同时富裕的问题”,让学生辨别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等。

2.创新型问题情境

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在政治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不局限于狭窄的思维,现有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做新的研究与探究,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启发学生在一个方法的基础上还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其他方法。这类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激趣的乐学情境

1.学理与兴趣结合得当

政治课本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若能离理于趣,以趣激思,学生则会“胃口大开”,变厌学为乐学。如在学习“暗示”这一概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话。同学们感到很新鲜,也很好奇,纷纷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然后,教师请学生自愿公开自己的“那一句”,再结合学生自己的话引导学生理解暗示的定义,使学生在乐趣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抽象的概念。

2.多媒体的运用不可忽视

在教学中,运用漫画、音乐、图片资料及其他电教手段配合学习,能够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直观情境,变教学内容呆板为生动,使学生产生兴趣。一位教师在讲《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首先问学生“大家喜欢看漫画吗?”学生齐声回答:“喜欢”,于是,教师挂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揭示个体商贩“挂羊头卖狗肉,以次充好”的漫画让学生观察,学生在这种既民主又有兴趣的学习氛围中,集中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

(一)探究发现活动

这是指采取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把概念、观点还原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量具体的材料中,通过观察分析生成结论,发现新知。如学习个体经济这一概念时,先由学生列举个体经济的具体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各个体经济的共同之处,抽象出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个体经济的含义。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思维习惯。

(二)课堂讨论活动

讨论是政治课常用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及生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它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的学生动脑动口,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理清一些模糊认识。

要使讨论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式。如同桌共议、小组讨论、全班发言等。讨论中,教师要适时介人,给予必要的引导、辅导。

(三)小型辩论活动

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思考、明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如开设一些政治方面的辩论会,并通过辩论达成“在社会主义国家二者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的”共识。

(四)角色体验活动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32-01

一、内容简析

本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教材下册第十二单元《有机合成材料》中合成塑料结束后课本上安排的一道讨论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比比皆是。从我们起床后使用的各种洗漱用品、早餐食用的餐具、到工作学习使用的文具、休息时使用的座垫、床垫,以及电视机、洗衣机、计算机的外壳,还有夜晚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各种造型的灯具,除了日常用品外,甚至塑料更广泛应用与航空、航天、医疗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国防、建筑等各行各业。塑料的使用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但是, 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为了我们的校园、地球更加清洁、更加环保,远离“白色污染”。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草草收兵,尚未做深层次的探讨。学生认识不够充分,因此,我把教材的讨论题设计这样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充分认识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之间的辨证关系,通过组织这样一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研讨中升华思维,是本节课的重头戏,特别是是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深刻感受化学的价值,得到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定位

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这些知识没有对学生造成多大的障碍。而且这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搜集到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认识塑料,在对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增长,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能够自觉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1、知识与技能

(1) 进一步认识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强化环保意识,学会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应变、合作学习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了解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充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应变、合作学习等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辩论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价值,增强责任意识。

三、方法阐释

本节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新授课,它立足于学生对知识已经较为熟悉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活动课。本节课主要采用“让学生进行辩论”的形式展开,各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辨证看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价值观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给他们提供“辩论”这个大平台,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促进他们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着其中隐含的“竞争因素”,能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斗志”,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环节一、教学准备:

课前组织选拔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辩手、计时员等相关人员。

为了使活动扎实、有效,有条不紊地开展,对主持人、辩手、计时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辩论赛的规则、程序、辩论技巧等方面)。

教师对辩手进行分工,让他们准备资料(包括幻灯片的制作、视频等),并审核资料。规范辩论材料后进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辩论赛前的准备工作。以辩论为契机,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查找,是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辩论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任务,在竞争因素的驱动下的任务型的学习,学生乐于去做。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善于伟学生搭建平台,善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善于通过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只有善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积极地走进学习的氛围。

环节二 情景创设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朗诵引入(用轻音乐做背景烘托)

题目 化学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

它的的身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的衣食住行、社会发展

都与它紧密相连……

今天我们学习化学

明天我们就将化学演绎成一个美丽

让化学的魅力在我们心中绽放吧

我们将因为拥有了化学而拥有健康的生活

请大家看吧,一批具有化学智慧的人才

正向我们走来

下面有请本次活动的主持人闪亮登场。

2、主持人登场后先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开场白的精心设计,一是源于渲染辩论赛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此次活动的重视,使他们能在认真准备之后,感到这样做有价值。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设计,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情怀是连为一体,从文学的角度感受化学的魅力。三是通过轻音乐背景的渲染,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从而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这次学习活动之中。

环节二主持人宣布本次辩论赛的程序及其相关的要求。

辩论赛的程序:

介绍评委

宣布辩题――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主持人让双方辩手进行个性化的自我介绍,并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

主持人宣布辩论比赛开始(见下面的表格)按表内的程序进行。

环节 环节解释 参与辩手 时间

环节一

正方立论 正方对本方观点进行阐述 正方一辩 2分钟

反方立论 反方对本方观点进行阐述 反方一辩 2分钟

环节二

反方盘问 反方二辩手对正方一辩进行盘问,正方一辩只准回答,不准反问;每次提问不超过20秒,每次回答不超过30秒 反方二辩

正方一辩 总时间:3分钟

正方盘问 正方二辩手对反方一辩进行盘问,反方一辩只准回答,不准反问;每次提问不超过20秒,每次回答不超过30秒 正方二辩

反方一辩 总时间:3分钟

环节三

双方攻辩 先由正方三辩依次挑选反方三、四辩进行对话,反方三辩依次挑选正方三、四辩对话;然后再由正方四辩依次挑选反方三、四辩进行对话,反方四辩依次挑选正方三、四辩进行对话。 正方三,四辩

反方三,四辩 每位辩手各有1分30秒

总时间:12分钟

环节四

小结陈词 任意辩手对之前环节进行小结 正方任意辩手 1分30秒

小结陈词 任意辩手对之前环节进行小结 反方任意辩手 1分30秒

环节

自由辩论 正方四辩先发言,双方交替发言 所有辩手 各4分钟

环节六

反方陈词 总结陈词 任意辩手 2分钟

正方陈词 总结陈词 任一辩手 2分钟

总时长 33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以辩论方式开展学习,不只是为了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搭建起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平台。这和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化学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辩手依据辩论赛的程序,有序进行“舌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归纳的能力等。

环节三活动总结

主持人对辩手的表现进行总结。

学生评委打分,并由学生评委代表点评。

任课教师根据评委的打分,宣布比赛结果,总结活动情况。评出最佳团队、最佳的辩手并进行表彰奖励。

主持人采访辩手谈感想。

教师宣布辩论赛结束。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是为了总结辩论活动,提升学生理论水平,还体现教师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那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升华学生的认识高度,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处于学生世界观的建立,从而将辩论活动引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更加重视彰显语言的魅力,把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不太好的地方,及时指出,帮助学生梳理凌乱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如何掌握研究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辩论的水平。

环节四、教学反思

篇5

如:在《挑山工》一课教学中,经常用“你的想法真棒”、“你真聪明”、“你会像挑山工一样永远向前”、“你能从书本上获取信息,这种学习是很好的方法”。“志从趣生”。教学中抓准时机,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健康的发挥。

2、开展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儿童好胜,老人好静。”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初生牛犊不畏虎”正是这种好胜心里,作“不畏”的支柱。在世界单项性的球、棋赛史上,许多新手能击败名将的一个原因,就是新手的好胜心强。因此,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教学,将是一个莫大的资源开发,如:再讲《落花生》一课中,课堂最后几分钟精心设计了让学生模拟崔永元,搞一个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

学生想做像桃子、石榴那样的人分一组,想做像花生一样人分为一组。两组进行辩论竞赛:第一轮讲自己为什么愿意做那样的人;第二轮讲对方的不足;第三轮讲当代需要什么样的人。要以礼服人,以情动人。教师讲完要求,先分组讨论,后辩论,辩论时只见一个个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脸争得红红的,真是激烈非常,还有一个学生问教师想做什么样的人。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围着教师久久不愿离开课堂。

篇6

Debat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uide the work analysis

YU Kai-wen

(Bao tou Iron & Stee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Baotou Inner ongolia,014010,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debate for two years as a college student to guide teachers and judges, for participating debater exposed some problems in the game, a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argeted put forward the debate before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method and technique guidance and advice. To participate in such activitie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Debate;Can not win;Skills;Methods

0 引言

2012年的首届内蒙古大学生辩论赛,笔者作为指导老师和同学生们一起参加,运气还不错,冲进了决赛。今年笔者担任包头市大学生辩论赛的评委,又应我学院学生会邀请作指导老师。因此,有必要对两次参赛的经验进行梳理,理清思路,为今后参加这类的活动提供参考。

1 辩论赛暴露出的问题及分析

1.1 参赛辩手在赛场上暴露出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准备不够充分;其次,逻辑不够清析;其三,高度的紧张;其四,性格上的弱点;其五,团队组合不够和谐;其六,碰运气。

1.2 参赛辩手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由于参赛辩手大部分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只完成大学期间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结构欠博且不精;比如在题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更重要”的辩论中,正反方都没有找到突破点。正方继承的突破点可选书法,反方创新的突破点可选《孙子兵法》。

其次,参赛经验欠缺。由于多数辩手是第一次登台,缺乏唇枪舌战经验,大二的学生要比大一的学生经验更丰富,紧张的程度要低。通过参加辩论赛,可发现学生性格上的特点,扬长避短。如有些选手的思维及表达非常适合参加这类比赛,而有些辩手不适合。

再次,辩手们自己之间相互不够了解。对将遇到的对手更不了解。运气是有的,但运气只占三分,三分因素是不可控的。而七分是靠充分的准备。

针对上述问题,要求指导老师进行较系统的辅导。

2 辩论赛前必要的理论指导

2.1 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2.2 阴阳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2.3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孙子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2.4 实用艺术

2.4.1 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4.2 老子《道德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3 辩论赛前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3.1 辩论的原则

3.1.1 正确对待辩论的胜负

3.1.2 尊重辩论对手的人格

3.1.3 诡辩不等于胡搅蛮缠

3.2 参加辩论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3.2.1 要认真地去查阅相关资料

从理论上去分析主题的内容,避免辩词的庸俗化、贫乏化,使辩辞在理论上和知识上丰富。

3.2.2 要注意日常综合知识的积累

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的热情,但其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再高的热情,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3.2.3 只对本专业知识了解较多或者比较丰富,想在辩论中运用自如、应答如流也是不可能的

3.3 辩论的技巧

3.3.1 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辩论赛的辩题本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谁对谁错。比的是谁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3.3.2 自由辩论阶段经典常用语的使用

自由辩论阶段是整场辩论赛的。每个辩手的语言简短精练而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3.3 注意抓重点抓内容

辩论赛毕竟不是表演,看的是你的语言是否有说服力,而不是看你的声势有多大。

3.3.4 避免硬伤

如超时、自由辩论时连续发言、绝对化、情绪的控制、风度问题、进行人身攻击等漏洞。

3.3.5 辩手必须熟悉辩论的规则

3.4 辩论的方法

3.4.1 必须讲究辩论的逻辑性

3.4.2 尽量做到辩论生动形象和语言风趣

3.4.3 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

4 结束语

纵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对辩手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辩手的主观能动性,给出框架的指导,激活他们的智慧。不可事无具细,更不能代劳。注意发现每个辩手的闪光点,给予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润泽.趣味论辩学[M].西苑出版社,2012.

[2]陈国庆,注译.道德经[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篇7

立论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构建严密无懈的理论框架,从而使自己的立论坚实。严谨,无任何漏洞可寻,这是使辩论获胜的关键。如“万家乐杯”电视辩论大赛上,北京大学队与国际关系学院队的辩论题目是:“我国现阶段应该鼓励私人购买轿车。”这一题目的关键是“轿车”“鼓励”和“我国现阶段”这三个词。如何找准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条强有力的立论思路,这是能否构建严密的攻防体系的关键。最后,作为正方的北大队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推导出了这样的思路:现阶段发展轿车工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由于轿车工业“三高一快”的特点,轿车工业被证明是经济起飞最有力的助推器,轿车的质量和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我国也不例外.要想促进工业发展,必须发展轿车工业。其次,轿车工业要发展,关键在市场。如何扩大轿车市场,最便捷的办法是使轿车“飞人寻常百姓家”。所以,轿车工业同鼓励私人购买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再依据其必然的逻辑联系充分论证了“鼓励购买”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充分考虑了对方立论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即我国的公路交通的拥挤憎况,轿车的私人消费是否会是一种奢华的超前消费倾向),并对此一一作了周密合理的论述准备。由于北大队在立论中充分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来确立自己的论证体系,确保了该体系的严整周密,所以他们的立论在实践中既立得起,又防得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其不意,“破”中求“立”

辩论,说到底是一种知识、智谋的较量,辩论的一方在立论时如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谋,在透彻地分析辩题的基础上,突破对方立论的防线,巧妙地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这样便能大大削弱对方的攻击力。如94长虹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南京大学队迎战吉林大学队,吉大队作为正方的立场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南大队作为反方其立论思路有很多,比如可以说“首要的标准是社会需要”,也可说“是收入丰厚”“是兴趣”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太平常而可能落人吉大队事先准备好的猛烈进攻中。你说“社会需要”,他讲择业是主观行为,“发挥个人专长”正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你说“收入丰厚”,他说:对方辩友在养育自己的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以一己私利为先,向人民讨价还价,多么让人痛心和失望!如此,南大队将难以招架。最后,南大队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复杂多样,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并指出,没有证明大学生择业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就去强调这个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这无疑于在流沙上盖楼。此语一出,举座皆惊。由于南大队的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方精心设计的立论,吉大队毫无准备,顿时乱了阵脚,以致在规范性发言中几乎未对此进行反驳。南大队在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勇气击破对方的同时,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立论:大学生应以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推动社会进步为择业方向。如此一来,南大队便很快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场上的效果。

另辟蹊径,李代桃僵

当辩论中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在立论过程中就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办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截然分开的。复旦大学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做了以下设想:如果让他们去辩正方的话,他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在辩论时他们却抽到了反方的签,要阐述“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他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他们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气力纠缠在他们提出的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的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己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篇8

立论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构建严密无懈的理论框架,从而使自己的立论坚实。严谨,无任何漏洞可寻,这是使辩论获胜的关键。如“万家乐杯”电视辩论大赛上,北京大学队与国际关系学院队的辩论题目是:“我国现阶段应该鼓励私人购买轿车。”这一题目的关键是“轿车”“鼓励”和“我国现阶段”这三个词。如何找准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条强有力的立论思路,这是能否构建严密的攻防体系的关键。最后,作为正方的北大队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推导出了这样的思路:现阶段发展轿车工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由于轿车工业“三高一快”的特点,轿车工业被证明是经济起飞最有力的助推器,轿车的质量和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我国也不例外.要想促进工业发展,必须发展轿车工业。其次,轿车工业要发展,关键在市场。如何扩大轿车市场,最便捷的办法是使轿车“飞人寻常百姓家”。所以,轿车工业同鼓励私人购买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再依据其必然的逻辑联系充分论证了“鼓励购买”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充分考虑了对方立论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即我国的公路交通的拥挤憎况,轿车的私人消费是否会是一种奢华的超前消费倾向),并对此一一作了周密合理的论述准备。由于北大队在立论中充分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来确立自己的论证体系,确保了该体系的严整周密,所以他们的立论在实践中既立得起,又防得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其不意,“破”中求“立”

辩论,说到底是一种知识、智谋的较量,辩论的一方在立论时如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谋,在透彻地分析辩题的基础上,突破对方立论的防线,巧妙地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这样便能大大削弱对方的攻击力。如94长虹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南京大学队迎战吉林大学队,吉大队作为正方的立场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南大队作为反方其立论思路有很多,比如可以说“首要的标准是社会需要”,也可说“是收入丰厚”“是兴趣”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太平常而可能落人吉大队事先准备好的猛烈进攻中。你说“社会需要”,他讲择业是主观行为,“发挥个人专长”正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你说“收入丰厚”,他说:对方辩友在养育自己的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以一己私利为先,向人民讨价还价,多么让人痛心和失望!如此,南大队将难以招架。最后,南大队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复杂多样,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并指出,没有证明大学生择业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就去强调这个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这无疑于在流沙上盖楼。此语一出,举座皆惊。由于南大队的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方精心设计的立论,吉大队毫无准备,顿时乱了阵脚,以致在规范性发言中几乎未对此进行反驳。南大队在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勇气击破对方的同时,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立论:大学生应以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推动社会进步为择业方向。如此一来,南大队便很快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场上的效果。

另辟蹊径,李代桃僵

当辩论中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在立论过程中就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办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截然分开的。复旦大学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做了以下设想:如果让他们去辩正方的话,他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在辩论时他们却抽到了反方的签,要阐述“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他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他们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气力纠缠在他们提出的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的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己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篇9

2.初步了解辩论活动中常用的陈述、对比、假设、反问等方法。

3.能遵守轮流发言、举手示意、有序抢答等基本的辩论规则。

准备:

1.带领幼儿了解晴天和雨天给生活带来的好处及不便;观看成人进行辩论的视频,了解辩论的基本过程。

2.准备“晴天”和“雨天”的图片各一幅,“辩论”“陈述”“对比”“反问”“假设”等字卡各一张;黑板一块、长条桌一张、小椅子若干。

过程:

1.引出辩题,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晴天”“雨天”图片,组织幼儿谈论,引出辩题。

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晴天的时候多还是雨天的时候多?你更喜欢晴天还是雨天?

(2)教师小结:你们的观点不一样,有的喜欢晴天,有的喜欢雨天,相信你们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2.营造辩论环境,引导幼儿了解辩论的基本含义,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1)出示字卡“辩论”,引导幼儿讨论“什么是辩论”。

教师小结:辩论就是争论。大家有两种不一样的观点,每个人都来说出自己的理由,最重要的是要说服对方,这就是辩论。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分为“晴天组”和“雨天组”。若出现两组人数不等的情况,教师根据现场情况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并加以调整。

3.进行第一场辩论:轮流发言,阐述自己最想说的理由

(1)讨论:你在发言的时候要看着谁?别人发言的时候你要怎么做?

(辩论前讨论这两个问题,意在帮助幼儿认识到辩论活动的两条基本规则:注视对方和注意倾听。这样可以为有效辩论和有序辩论活动奠定基础。)

(2)幼儿轮流发言,阐述自己喜欢晴天或雨天的最想说的理由。

(采用轮流发言的方式,一方面给予每个幼儿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也让每个幼儿潜意识里有一种适度紧张感,促使他们积极调动已有经验参与辩论。让幼儿“说自己最想说的理由”则是有意降低了参与的门槛,提示幼儿从说自己能想到的话语开始,打开话匣子。)

晴天组A:我喜欢晴天,因为晴天时可以晒被子。

师:她说得完整不完整?

幼(合):完整。

师:先说了自己的观点“我喜欢晴天”,然后说出理由“因为晴天时可以晒被子”。

晴天组B:我喜欢晴天,因为晴天时可以出去玩,雨天时不可以。

晴天组C:我喜欢晴天,因为晴天时可以去外面杀杀菌。

晴天组D:我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可以穿裙子,雨天不能穿裙子。

师:你再想一想,是这样吗?

晴天组E:我喜欢晴天,因为晴天时可以晒被子,可以户外活动。

师:好像有个小朋友说过晒被子了。

晴天组F:我感觉晴天好,因为晴天时太阳可以发电。

师:你懂得好多啊。现在轮到雨天组的小朋友了。

雨天组A:我喜欢雨天,因为雨天可以听到哗啦哗啦的声音,晴天听不到。

雨天组B:我不喜欢晴天,因为夏天时在外面玩,太阳会把我们晒黑。雨天不会把我们晒黑。

师:所以……

雨天组B:所以喜欢雨天。

雨天组C:(看着教师)我喜欢雨天,因为雨水可以浇花。

师:你该看着谁啊?

雨天组D:对方。我不喜欢晴天,植物晒多了太阳就会枯萎。我喜欢雨天,雨天可以帮植物浇水,还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叫节约用水。

师:她(雨天组D)知道要看着对方。

雨天组E:我喜欢雨天,因为小草、大树和花都长大了。

师:哦,雨天帮助它们浇水了。

师(小结):你们都说出了自己喜欢晴天或雨天的理由,表现得非常自信,而且说得很清楚。

4.进行第二场辩论:举手发言,说出更多不一样的理由

(1)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说说自己不一样的理由。

师:除了刚才说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理由能证明你的观点呢?现在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先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举手发言”的形式让辩论进入自主自发的阶段。“说说不一样的理由”意在拓宽幼儿的思路,引导他们调动已有经验从不同角度寻求论证并组织语言来表达,同时也向幼儿渗透了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一分钟的相互交流让经验丰富的幼儿有组织语言的时间,也让缺少经验的幼儿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

(2)鼓励幼儿举手说出更多理由,并现场给予反馈,对幼儿的语言进行梳理。提示幼儿遵守“举手发言、安静倾听”的辩论规则。

师:现在进入辩论的第二个环节:举手发言。我是主持人,想发言的小朋友请积极举手,看谁能说出更多不一样的理由来。

雨天组E:下过雨之后,天上会有彩虹出来,所以我喜欢雨天。

师:你的理由很好。

晴天组B:我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可以让植物有充足的阳光。如果是雨天,植物就可能会被淹掉。

师:他说得非常完整,而且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如果”,“如果是雨天,就……”。

雨天组A:雨天时可以玩泥巴,晴天时太阳一晒,泥土就变干了,就不能玩泥巴了。

晴天组A:晴天时开车视线好。

雨天组B:我没听清楚。

雨天组D:晴天时开车视线好。

师:你怎么没听清楚,他怎么听清楚了?

雨天组B:视线和雨天有什么关系啊?

师:有什么关系呢?想一想。

雨天组D:太模糊了。

师:什么太模糊?

雨天组D:雨下到反光镜上,司机都看不清路了。

师:所以晴天时视线好。(提醒雨天组B)你想讲话没关系,但是要举手。

晴天组C:雨天时不可以出去运动,晴天时可以出去锻炼身体。

师:“雨天时……晴天时……”,拿晴天和雨天比一比。

雨天组F:雨天开车的时候,雾气蒙住了玻璃就可以在上面画画;如果晴天的话,就不能画画。

师:看来你画过。你们画过吗?

幼(合):画过。

雨天组B:如果是雨天,一出去,雨水就可以帮我们洗车。

晴天组D:我喜欢晴天,因为晴天时可以户外活动;雨天不能,下多了雨就会发生水灾。

雨天组D:我喜欢雨天,因为雨天时有各种各样的伞,这样我们城市的道路就会变成彩色的了。

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的城市一定特别漂亮。

师(小结):在举手发言中,你们说出了更多不一样的理由,而且用了一些方法来和对方辩论,非常棒。

(幼儿较多运用“对比”来阐述自己的理由,无意中开始了“对辩”。教师发现这一契机后,一方面梳理幼儿表述不完整、语义不清的语句,另一方面对幼儿较多使用的辩论策略作一些提炼。比如,教师追问“什么太模糊”,使幼儿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又如,教师立刻将幼儿的观点概括为“拿晴天和雨天比一比”,提炼出“对比”这一辩论策略,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言语中的智慧。这种即时的反馈、梳理和提升,无疑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幼儿辩论中的策略意识,也为接下来的自由辩论作了铺垫。)

5.进行第三场辩论:自由辩论,反驳对方的观点

(1)引导幼儿讨论:自由辩论是怎样的辩论?辩论最重要的是要说服对方,那么怎样才能说服对方?

晴天组B:就是要从对方的观点说起,比如我是晴天组的,我要说雨天不好。

师:可以说它怎样不好。

雨天组D:要把晴天和雨天不好的地方都找出来。

师:你要找谁的不好?

雨天组D:我找雨天的不好。

雨天组C:找晴天的,你的对方的。

篇10

角色扮演,引发学生共鸣。在现行教材中,图片较多,文字内容较少,学生领悟能力不到位,就无法知道图片中更深的内涵。如四年级教学《家乡的方言》一课,很多学生看到图片上围坐一团的学生,就纷纷讲起了家乡的戏曲、笑话。但是当笔者要他们来讲讲家乡的方言时,却全都不开口了。原来他们认为家乡的方言很丑,说出来怕被同学笑话他是乡里人,还是说普通话和蹩脚的武汉话好一些。看到这样,笔者就带头说了一个方言闹出的笑话。听到教师在课堂上模仿的几种方言,学生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有学生举手说起自己家乡的方言,并将方言翻译成武汉话、普通话。有的甚至指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强调使用普通话的好处。还有两位学生来自同一个地方,他们用对话的形式告诉同学们他们家乡的方言,并在结尾表达了运用普通话的方便之处。根据这一场景,笔者适时让学生评议他们的表演,及时给与评述。笔者发现,这样演与评,不仅活跃了课堂,诱导了学生的言行,激励了他们的学习,而且宣传了普通话的好处,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开展辩论,引导学生明理。曾经看到电视里举办的的“大学生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学校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笔者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辩论,不是既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又可以使学生在辩论中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吗?古话说得好“灯不拨不明,理不辨不透”啊。于是,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放学后》一课时,就利用那张陌生人接学生的图片,开展教学辩论。这张图片没有其他文字,也没有相连接的第二张图片。笔者说,请认为这同学可以和陌生人走的站到右边,认为不能和陌生人走的站到左边。然后两条队伍展开辩论赛。真没想到一年级的孩子竟然这么多点子,辩得这样好。

“你是我妈妈的同事,那肯定知道我妈妈今天穿的什么衣服上班的。连这个你都不知道,我不能跟你走。”

“你知道我妈妈多高啊?不知道我不跟你走。”

……

这样的话,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真是让人佩服。激烈的辩论使那些还在懵懵懂懂,不知道碰到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的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组织讨论,引领学生交流。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与交流的活动形式,也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但是要注意几点:

1.注重情感诱导。每次笔者走进教室之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总是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力求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传递给学生安全、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要我说”,继而能产生“我要说”的情感转化。古语道:“严师出高徒”。但有些教师却曲解了“严”的含义,错误地认为“严”就是对学生严厉,板着面孔。殊不知“严”是指对学生严格而不严厉。教师在课上训斥学生既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破坏了课堂的和谐氛围。所以,笔者不主张这样的做法,而要让教师的情绪带动学生,引领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只有学生敢说,教师才能引导他有目的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篇11

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不完整、不规范,可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语文老师可通过在语文课前三分钟指导学生朗诵诗文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顿读,不指读,不唱读;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边读边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朗诵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范读、指名诵读、分组诵读、集体诵读、分角色诵读等,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以此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质量,进而提高表达能力。

二、聊天式

这是一种亲切活泼的交流方式,要求教师放下身段,友好平等地与学生聊天,使学生敢说,想说,不仅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为上好语文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如:课始,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好!”老师微笑着让学生坐下说:“今天有很多客人老师来听我们上课,我们先向他们问好,再向陶老师问好。”于是,学生重新说:“客人老师好,陶老师好!”老师随即小结:刚才我们用到了哪两个非常好的词语。边提问,边板书:“先 再 ”那么,你会不会用这两个好词语说句话呢?其实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名师在上课钱都会用智慧和情感与学生风趣地交流,使学生变得更大方、自信,敢于表达,促进了学生言语的成长。

三、演讲式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前三分钟也可采用演讲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演讲中来,可采用轮流的方式。演讲要求学生面对听众,姿态自然、大方,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放松自己。语言表达响亮、清晰、流畅、口语化,要控制好讲话的速度,还要充满自信和激情。演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感而发。如“争当好少年”演讲会、“学雷锋故事”演讲会、读书演讲会。其中读书是学生最有意义的精神生活,他们与阅读为伴、浸润在书香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读书相关的演讲话题,如“我心目中的三国英雄”、“《伊索寓言》中的真理”、“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等,学生一定会有话可说,且兴趣盎然。

四、辩论式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论辩能力的培养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课标》中所提到的“讨论”、“商讨”、“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和应对能力”等关键词,其所体现的都是论辩的一种形式。《课标》有“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的要求。 辩论是思想的竞赛,也是说理的竞赛。辩论比较适合在小学高年级进行。语文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上网到底好不好?”、“打砸日货对不对?”等,学生各抒己见,明辨是非,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口语交际的辩论能力。

五、表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