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市场变化

金融市场变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4 09:24: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市场变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金融市场变化

篇1

2.中国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现状。我国的碳金融,是从参与国际市场开始的。2006年开始以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供给方的形式参与国际碳金融交易。到2014年8月17日,中国在联合国CDM理事会(EB)注册的CDM项目3804个,实际签发减排量的CDM项目1400个,约占全世界CDM项目总数量的50%。中国区域性试点碳市场从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率先上线配额交易,到2014年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市,全国七家区域性碳金融市场平台全部开始配额和自愿减排量(CCCER)的市场交易。到2014年9月1日,全国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控排企业2000家,交易总量1225万吨,交易总额35264.4万元,平均每吨28.79元。深、沪、京、粤、津、鄂、渝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的累计交易量分别为1659554吨、1553460吨、961855吨、1293173吨、1059760吨、5284288吨、145000吨,累计交易额分别为113154196.47元、60917272.70元、58057517.80元、70586610.52元、21891494.20元、125417791.75元、4457500.00元。最新交易收盘价格分别为65元、39元、54.60元、43.65元、20.35元、23.79元、30.74元/每吨。其中深、沪、京、粤、津已经完成第一个履约年,履约率都在95%以上。

二、未来碳金融市场展望

1.国际市场展望。2014-2015年期间,我们将看到新西兰、巴西、智利、韩国、日本、新加坡、瑞士、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以及WCT体系的魁北克、美国RGGI以及东京都等国家和地区的碳金融市场或已建成、建设中、完成立法、计划中、承诺中。国际碳金融市场2013年到2020年每年的全球市场总供给预测为471、457、382、414、358、327、348、373MtCO2e;如果美国只包含电力市场需求,同期全球市场总需求预测为531、601、620、508、450、458、521、573MtCO2e;如果将美国总体经济运行纳入,则同期全球市场总需求预测为574、660、843、784、736、730、796、879MtCO2e。2.中国碳金融市场路线图。中国碳金融市场2006年以来,到2018年的12年发展路线图可以划分为:2006年以CDM项目供给方式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2008年奥运期间开始在国内进行零星的自愿减排(VER)交易;2011-2012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规划、准备、制度安排阶段;2013-2014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平台相继启动交易阶段;2015-2016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平台调整、改革、整合阶段和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体系筹划及立法;2016-2018年,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体系建立。

三、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两大问题及对策

1.法律悬空问题。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最高制度安排《京都议定书》只约定了2012年12月31日以前的减排承诺。2013年1月1日以后的承诺和文本修改需要四分之三的缔约国先在国内完成程序和授权,签署后才生效。至今还没有达到生效的缔约国签字国数量。接近2年来,国际碳金融市场处于法律悬空期。有关各方应该在AR5明确了气候变暖结论的2014年让新的法律框架生效,运用碳金融平台的市场张力,推动全球节能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排放大国按照《京都议定书》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问题。美国是全世界人均碳排放量和整体绝对碳排放量的排放大国。却一直没有批准和签署《京都议定书》,甚至影响了其盟友———日本这个另一排放大国曾打算退出《京都议定书》。使得本来供不应求的碳金融市场有时供需倒挂,加上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欧盟2007年、2012年不让配额余额进入第二年的下一阶段使用等因素,使全球碳金融市场价格曾出现高峰30欧元和低谷0.1欧元的“需求-价格悖论”。AR5的,应当引起各国的进一步高度关注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大限制碳排放的力度,进一步推动碳金融的市场力量。美国联邦政府应当顺应民意,履行大国义务,鼓励全美学习、推广加州、RGGI的限制排放市场化措施,借鉴欧盟的碳金融市场经验,与全球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同一个地球”的气候变化。当然,中国也是排放大国,已经承诺按照国际公约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应对气候变化和限制碳排放责任。建立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和筹划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并继续CDM项目的注册、产生CER,是中国通过碳金融市场途径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

(二)国内碳金融市场两大问题及对策

篇2

利率市场化本质上是供求双方自主决定资金价格的机制。完全市场化条件下,资金价格(市场化利率)的波动完全取决于供需形势。宏观意义上的利率存在一个上下限:下限取决于通货膨胀,低于通胀的利率意味着资金的时间价值为负;上限取决于资本回报率,高于这一水平的利率,其本息偿还无从保证。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放松金融管制的过程,我国金融管制不仅包括价格管制(利率、汇率),还有数量管制(信贷额度、存贷比指标)。在管制条件下,我国官方利率长期低于通胀下限,因此实际利率长期为负。在2004年以来的过去十年间,实际利率为负的时间超过一半,达64个月。宏观意义上的资金回报率可以用名义GDP增速表示,过去十年间,我国名义GDP增速在(8.6%,22.9%)的区间内波动,平均增速达15.3%,因此理论的利率上限可达15%,但过去十年官方贷款利率(一年期)平均6%,最高为7.47%。管制造成了一个消费者补贴生产者、债权人补贴债务人的利率体系,这是一个鼓励负债、容易滋生泡沫的体系,还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如图1所示)。

这种情况从2010年开始发生改变,通胀上升、理财意识的成熟使资金收益率要求提高,给银行负债端扩张造成困难,而信贷额度控制又抑制了银行的资产端扩张。于是银行为了竞争,不得不在“表外”进行业务扩张。银行表外业务往往借助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的渠道,这些机构的兴起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绕开传统的“存款-银行-贷款”的渠道进行配置。

从2009年到2012年的短短三年间,央行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每年新增规模从16.8万亿元到19.9万亿元,总量波动不大,但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其他存款公司指的是除中央银行以外的,主要进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支票)转账结算等中介服务的存款性公司或准公司。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专门把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的储蓄机构等。)

从负债方看,传统意义上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性显著下降:存款(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从2009年的71.5%下降到2012年56.0%,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占比从32.6%突降到7.5%,同业负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占比从7.7%上升到11.8%(2011年高达16.6%),其他负债占比从6.2%升至12.6%。

从资产方看,传统的企业信贷在资金运用中的重要性也大幅下降:企业信贷(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中比例从51.8%降至34.5%,而通过同业渠道运用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资产占比从13.0%上升到37.1%。

银行困境

如果仅仅怪罪银行“不听话”,显然有些偏颇。表外业务“疯长”的根本原因,是被管制的表内业务不能满足通胀抬升条件下资金配置要求:在负债方,银行以官方利率吸收存款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资产方,信贷扩张不仅受到直接额度控制,也受制于存贷比考核指标(因为存款增长放缓),因此,2010年以来的每季度末,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变得异常激烈。这种矛盾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而得到缓解,包括信托公司、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和基金子公司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连通银行表外资产和表外负债的桥梁。如此“里应外合”,才造成了上述“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的巨大变化。

这一变化给银行造成了两大难题。

一是息差减小,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是先贷款、后存款,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当前受制于经济增速下行,上行空间有限,而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逐渐深入,银行负债成本抬升相对较快,银行息差面临向下压力。表1表明,自2011年利率市场化取得明显进展以来,我国主要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息差出现不同程度缩小,其中幅度最大的是民生银行,截至2013年三季度共缩小67个基点(如表1所示)。

二是风险增加。一方面,传统存贷业务息差的减少增强了银行进行“表外”扩张的动力。这部分“新”表外业务,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加上扩张过快,难以被银行内部正规的业务流程和风控体系所完全覆盖,这增加了银行的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2013年3月份的银监会8号文(《关于规范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便是主要针对这样的风险。另外一方面是信用风险,这一风险与我国扭曲的经济结构有关。我国过度扩张的地方政府投资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是经济结构失衡的两大顽症,2010年以后,监管部门严格限制新增贷款投放到这两个领域,但是,由于房地产仍然是当前利润率较高的行业,多数地方投资项目有较为安全的增信措施,这两个领域变成了银行表外资产扩张的主要标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9月,资金信托中分布在房地产和基础产业(基础产业往往是地方投资项目)的占比达35.3%。虽然地方债务和房地产市场短期仍有持续性,但银行表外业务扩张过快不利于经济再平衡,造成部分经济领域的负债率进一步抬升,无疑增大了经济的中长期风险。

政策钢丝

银监会的8号文似乎没有控住银行表外业务扩张的冲动。2013年二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同比增长34%和37%,持平或高于一季度的34%,信托资产余额增速分别为71%和60%,二季度增速创2009年以来最高。

这直接导致了6月份以来央行流动性操作趋紧。6月份的“钱荒”无疑是管理层给金融机构的一个惩戒,此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利率一直居高不下,这让以期限错配获取利差的盈利方式不再有吸引力,这对金融体系的资金空转问题有所抑制。

但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导致的另一个现象是,资金成本的抬升使得银行以债券为标的的资产配置行为变得无利可图。债券曾经是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对象,而银行也是债券市场的规模最大的投资机构。这又进一步导致债券收益率上升,使得银行转向倚重同业渠道进行资产扩张,银行经营风险没有下降,全社会融资成本抬升导致的经济系统性风险反而上升。

局部风险已经有所显现。2013年以来,包括四川信托、新华信托和中信信托的多款房地产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风险。12月13日,中信银行申请将不良资产核销额度从20亿元大幅提升至52亿元,也反映银行面临不断上升的坏账风险。

政策如何破局?本质上讲,有供给、有需求、又有供需对接的渠道,导致了银行表外业务大规模扩张,政策思路无非从这三方面入手。如果不是逆市场化潮流,理想的政策效果应该是达到既能控制风险、又能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从资金供给端看,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是,通胀中枢上升和理财意识增强使得居民对资金回报率的要求提高,这一点政策难以改变(否则利率市场化也不会拖延如此长时间)。

从资金需求端看,高利率的资金需求者(债务人)是银行表外扩张的源头。这样的债务人有两类:一是周小川行长所称的“软约束实体”——地方融资平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全面盘查地方债务的基础上,对地方存量债务分类管理,改革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让地方政府合理的资金需求以公开透明方式实现(比如债券市场)。二是高毛利的房地产企业。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房地产上市毛利率(整体法)高达37.3%,2004年以来年均毛利率为33.1%,而制造业相应指标为16.6%和17.7%,约为房地产行业的一半(图2)。通常,资金流动会使所有行业的利润率趋于一致,但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利差不减反增,这导致资源过度流入房地产行业,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垄断和市场扭曲。对于房地产行业,实现城镇和农村土地同地同权,坚持差别信贷政策,对保有环节征税,消除垄断和扭曲才是根本。地方融资问题和房地产问题是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顽疾,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医治。

从渠道看,虽然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为银行的表外扩张起了“垫脚”作用,但表内和表外监管差异才是银行如此热衷的原因,而银行内部关于表外的业务流程和风控体系尚未完善,导致了表外业务的野蛮成长。

金融演义

2013年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因此利率市场化步伐不会放慢。

如果将视角从利率市场化扩展到范畴更大的金融改革问题,眼下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利率偏高和收益率曲线扁平化的问题,这虽然有利于去杠杆,但容易催生债务风险。二是周小川行长提到的金融机构“自我发财”,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欠缺。

在这样的政策目标和问题约束下,未来金融生态的变化将有如下特征:

第一,利率水平将长时间处于相对高位。高利率显然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政策大概不会花大力气去压低利率。实际上,管理层对高利率已有心理准备,周小川行长已经指出,“中国目前相对来说资金的总需求偏大,发展的积极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下,资金价格的均衡点就会偏高,这是中国经济的特点”。

第二,金融风险防控将更受重视。在通胀中枢上移和利率市场化方向既定的情况下,既然管理层不能压低利率水平,所以会更加重视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清楚地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不仅是地方债务风险,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和融资项目的信用风险也将成为金融风险源头,这些将成为监管的着力点。

第三,直接融资将继续受到鼓励和支持。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新三板建设、资产证券化扩大、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加强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的增信制度,以及拓展债券投资对象到企业和个人,这些制度创新将增加直接融资规模,极大改变融资结构。

这种情况下的政策应对,金融机构至少要做如下准备:

一是强化新业务的内控机制,谨慎选择融资合作对象,降低政策风险和信用风险,包括同业合作对象和融资企业。规避激进的同业机构,在项目选择上对平台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设置更高门槛。

篇3

一、互联网金融――划时代的金融变革

互联网金融这一名词最早出现,是由于阿里巴巴网推出的余额宝,人们渐渐认识了互联网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通常来说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易与金融活动。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给传统金融业务沉痛的打击,很多业务依靠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成为当代的热门业务得到人们的追捧。

二、互联网金融业态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业态的主要内容之一,简单来说第三方支付就是指买方将货款打入第三方,而第三方则负责通知卖方将货物尽快发出,当买方收到货物并验收无误后告知第三方,那么第三方才会将货款转给卖方,从而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第三方支付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结算,其中其三方支付企业可以无偿使用客户留存的备付金,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这笔预付金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金的运转,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将十分有利。

(二)P2P互联网借贷

我国P2P互联网借贷模式仍处于起步期,对于P2P的评论也是褒奖不一。一些人认为P2P不受金融监管的约束,其在运作上存在很大的风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P2P是一种新的借贷方式,为个人直接筹集款项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国在P2P模式的开发上也出现了两类情况,一类是较为乐观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由金融机构主导的互联网借贷大受欢迎,这些企业具有大数据客户来帮助其信用评级,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风险问题的处理上也解决的很好;而另一类则是单纯开展P2P业务的小型企业,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导致违约现象以及公司破产问题的屡见不鲜。

(三)众筹

众筹指的就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一种筹资方式,这种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较好,而在我国仍出现起步阶段,因此加大对众筹的研究是互联网金融问题研究的一大重点。从全球的层面来看众筹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团购加预购的模式,因而这种模式更多来说是一种购买行为而不是投资;第二类是股权投资,这种筹资模式是投资者购买筹资者的股权;第三类指的是债权投资,在模式上其与P2P最为接近。但是其是分散的投资者向单一的筹资企业进行投资,这是与P2P不同的一点。

(四)互联网理财

互联网理财是P2P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互联网理财的出现给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效益,但是对于银行来说则是一个较大的威胁。目前我国的很多金融机构都为理财工具的出售搭建了互联网平台,因此互联网理财的运用相当广泛。举例来说互联网理财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余额宝,这种理财方式大大超越了银行传统存款业务的功能,人们将资金放入余额宝中不仅可以像活期存款一样正常使用,同时也可以获得与银行定期存款甚至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现在分散在不同行业和机构的理财产品,是互联网理财的下一个目标,将其进行科学的整合,将会实现更好的收益和成功。

三、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来说,其在很多层面所造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互联网金融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是就现状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番探讨。

(一)促进金融业务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场时代性的金融变革,这场变革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金融业务的拓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互联网金融充分运用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先进的智能设备,对成就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态势正朝着快捷、便利、安全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大数据的出现和发展,更加促进了高效率的资金配置。更为重要的一个突破点是金融互联网业务的出现,使得资金需求者与投资者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交易,在程序上大大简化。

(二)影响传统金融业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带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对于传统业务来说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原本的传统金融业务在金融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传统业务的作用在一点点的削弱,尤其是在业务和资金量上传统金融业也大不如从前。但是也有一种观点持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成为传统金融业务的绊脚石,也可以促进传统金融业务的更新,两者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促进金融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促进金融的市场化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产生商业银行资金分流的现象,而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存款,利率管制就会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从而提高银行存款的吸纳;二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其不会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三是分业管理体制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被打破,而逐渐占用主导地位的是混业管理。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四)促进金融监管改革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9-0052-03

一、包头市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房地产市场开发建设总体情况

1、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截止2005年底,包头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已从1990年的5家增加到206家,企业的规模也有较大的发展。包头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内资和民营为主,并呈现出国有企业逐年减少,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不断增加的态势。目前共有约30家外埠企业落户包头,通过融资、合作开发,直接开发等多种方式参与包头市的房地产开发,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与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格局。

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趋缓。2005年包头市完成房地产投资30.99亿元,与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00%、73.03%和4.1%。包头市的房地产投资额在经历了几年的大幅扩张后首次出现平稳增长的迹象。

(二)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

1、市场供需两旺,价格继续攀升。200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达到377.12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24.3%,继续保持强劲发展的势头。近年来,随着包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日益改善,居民对住房的有效需求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成交12217套,成交面积106.3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4.93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了8.51%、3.75%和22.47%。

2、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2005年包头市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住宅规模为278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18.8%。其中高档商品房15万平方米,普通商品房217万千方米,经济适用住房46万平方米,占总规模的比例分别为5.6%、77.9%和16.5%。2005年包头市的住房供应虽然仍以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但高档商品房的建设规模和占比呈快速增长态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和占比下降幅度较大。

在需求结构中,包头市房地产市场的消费性需求比重大,投资性需求比重较小。据调查,在2005年购买住房的人群当中,以投机、投资为主要目标的人数占比不到10%,满足生活居住需要的人数达到90%以上。在销售客户中,以本地客户为主,非本地客户的比例很小。

(三)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的支持情况

1、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减少。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包头市的金融机构提高了房地产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同时还加强了对商用房贷款的风险管理和回收力度。截止到2005年12月末,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自营性贷款余额为3.54亿元,仅占当年房地产投资总额的11.42%。由于民间资本的大量进入和利用商品房集资、预收款、收取定金等形式筹集的资金大量增加,包头市房地产企业对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程度逐步下降。

2、个人住房贷款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减少对房地产企业贷款的同时,包头市的金融机构加强了对个人购房的支持力度。截止2005年12月末,包头市金融机构自营性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余额为20.87亿元,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27亿元,增幅达到33.78%。包头市2005年年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户数累计已达到9328户,创银行支持个人住房贷款的历史最高水平,个人住房贷款户数已达到商品房销售数的80%以上。以上数据表明,包头市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方向已由房地产开发企业转移到个人消费领域。

二、包头市房地产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投资继续增长但趋势变缓的原因

投资增长趋势变缓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率虽然仍保持较高水平,但利润的绝对数值近年来却呈下降趋势。二是经过几年连续上涨,住房均价目前已涨至1420元,已接近或达到当地居民的心理承受价位,过度投入无疑会增大风险。三是较高的住房空置率和部分房地产企业获利后的撤出。

(二)价格与销售增长的原因

价格与销售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包头市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增长较快,未出现过热迹象。尽管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由于房价基数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快等因素的影响,包头市2005年房价收入比仅为3.7,处于世界银行提出的3―6的适当区间。

(三)贷款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包头市目前存在房地产开发对金融依赖程度减弱与房地产销售对金融依赖程度加强并存的趋势。房地产开发对金融依赖程度减弱的最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企业的高额利润使得包头市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格局。房地产销售对金融依赖程度加强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住房需求膨胀;二是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三是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相对较低,银行将其视为优良资产大力发展。

三、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及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

1、持续发展,稳定增长。虽然受土地价格上涨、房屋供应结构不合理、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全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包头市经济自身的发展速度、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潜力、土地供给的相对充足和房价收入比较低等有利方面,包头市的房地产市场将持续发展。

2、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随着消费者对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经济性、环境条件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也必将越来越激烈。在包头市现有的206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有等级的开发企业仅69家,许多小型开发企业存在运作不规范,质量低劣、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优胜劣汰,通过整合最终造就一批优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是必然的结果。

3、价格平稳增长,结构变化较大。住房是人们基本生活的必需品,属于基本民生范畴,房地产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多次出台的有关政策,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过量、盲目投资,避免风险和资源的浪费,限制不合理的房屋供应结构,保障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现实需求。从长远来看,包头市的房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受政策影响,住房供应仍以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但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之间的价格差异将会进一步加大。

4、住房品质提高,投资性需求比例加大。除具有居住功能外,住房还具有保值、增值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住房的投资性需求比例将会逐渐加大。此外,随着包头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外来群体购置住房的比重也将有所提高。

(二)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篇5

灵活存款期存款出现,银行为了锁定资金成本,应付利率上升风险,设置一些分别有封顶利率和包底利率的存款,每月或每季检视挂钩利率(一般为当地银行同业拆息息率)平均值是否超出封顶和包底利率,再按存款协议,在市场利率上升时, 只需付出封顶利率, 而当市场利率连续偏低时,银行会付出包底利率, 有些情况下, 银行甚至有权在市场利率持续低于某一水平时, 提早赎回存款,而将利率风险和再投资风险转嫁给客户。

浮息工具:如浮息贷款,按揭会出现, 来平衡资产和小负债的相对风险。

■品质管理。银行会更重视标准服务水平和产品的标准性(standardization with local adaptation),有差异性的产品。

■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国外银行有一套将产品分类,再计算在提供某种产品服务时,所花的时间,直接成本和分摊成本,然后将不同产品,按成本比例换成约当单位(equivalent processing unit),去评估某公司,某部门的表现效率,在利率和服务收费市场化后, 成本数据在处理跑量为主的中间业务会很有用。

篇6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36-05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市场结构是指金融各个子市场及其组成要素在经济体系中的存在、分布、运行以及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框架状态。金融市场结构优化是指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帕累托改进,使之不断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过程。调整和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既是一国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

一、决定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条件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结构主要是由其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内外条件所决定的,各国金融市场结构之所以出现差异,则是因为形成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条件不同。一般说来,决定金融市场结构及其变迁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发展具有双重表现,即金融总量的增长和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优化是金融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金融发展与金融总量增长和金融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总量的增长是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础,只有在金融总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金融结构的优化,而只有经过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才能实现金融发展的质的飞跃。反之,如果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总量的增长必然失去持续的动力。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演变的结果。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分化和演进的越充分,当然也意味着金融结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结构越复杂。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始终反映了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与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相对应的。换句话说,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的最适金融市场结构应当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而作相应的内生演变。最适的金融市场结构应当及时适应这些特性,克服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问题,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提升,最终满足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金融市场结构的升级与转化的特点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粗放到集约、从僵化到创新以及从封闭到开放的有序变迁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总是与经济金融发展过程相伴随。正是由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交易主体、丰富多彩的金融工具、有效的交易价格、合理的交易方式、高效的监管机制以及完善的政策法规框架才得以产生和建立。可见,金融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乃是金融市场结构变迁最重要的决定条件之一,它直接决定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层次和水平。

(二)金融制度安排

金融制度是关于金融交易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具体地说,它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货币政策等形式所确定的关于金融交易主体、交易规则和交易环境以及金融交易主体的地位、作用、职能和相互关系的一系列安排的总和。金融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契约制度安排。作为制度的金融市场,也是从事金融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关系契约的网络,其发展变化必然会受制于金融制度。金融制度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制度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而发生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制度为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在金融市场交易中,由于机会主义的广泛存在,会造成金融市场运行的紊乱和低效率,导致交易费用的上升,而金融制度的机制和规则可以有效监督、约束和惩罚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提高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其次,金融制度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中的金融风险。借助于一定的金融制度就可以把金融市场中的金融风险转移分散给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机构和个人。同时,金融制度提供的某些规则和惯例也能够使金融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其金融交易的盲目性。再次,金融制度有助于金融市场发挥其自身的功能。金融制度所提供的规则或机制能够促使金融市场主体产生积极从事金融交易活动的内在动力,界定市场主体的选择空间,约束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降低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减少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这样金融市场的动员储蓄功能、配置资源功能、分散金融风险功能以及集散经济信息功能等就容易发挥出来。可见,金融制度安排也是一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决定条件之一,它决定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和力度。

(三)金融创新力

所谓金融创新力,是指将创新思想具体应用于金融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创新力具体表现为在制度创新、机构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工具创新、功能创新、定价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金融市场的创新力越大,新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交易方式以及交易技术等就会越多,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就越快。对于成熟市场国家而言,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比较完善,基本功能都已齐备,金融创新往往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与使用等。但对于经济转型之中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尚未完全建立,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尚未发挥出来,这时的金融创新并不仅仅是指金融衍生产品,而且是指金融市场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市场基本功能的建立与健全,包括理顺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关系等也是一种创新。因此,对于市场管理者来说,要善于引导和把握金融市场创新的方向和节奏;对于创新主体来说,要善于观察和抓住一切创新机会,在一定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内有序地推进各种创新,使更多的创新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客观要求。从世界范围看,金融创新越活跃的国家,其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越充分、越合理和越有效;反过来,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越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越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这说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是一种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从历史阶段上看,哪个时期的金融创新多,哪个时期的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越及时、越主动和越到位,相应的,其金融市场发展就越好越快。可见,金融创新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变

迁的影响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变迁的基本推动力。

(四)金融开放度

所谓金融开放度,是指一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体系,它具体由银行业的开放度、证券市场的开放度以及保险市场的开放度等加总而成。金融开放是一国金融发展中的一种特定状态,它不仅是一国金融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前提。对于一国的金融市场来说,金融市场开放对其金融市场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会受到外部因素的支配与影响,特别是与本国金融关系密切的发达国家。它们通过金融机构的进入、金融业务和交易技术的带人以及资本流动等形式,将使东道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在于金融市场运行的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和功能性变化: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使东道国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另一方面,东道国金融市场活动主体的经营行为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频率与规模明显增加,致使其国内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功能性变化。金融开放使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监管主体、金融交易工具以及金融中介等呈现多元化,尤其增加了新的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工具,使其对外依赖程度大大增强,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受到巨大冲击。可见,金融开放度也是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决定条件之一,而且金融开放程度对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和全面的。金融开放也为一国金融市场结构向高级化和梯度化的升级和转换提供一个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五)科学技术水平

金融市场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技术进步不仅是推进产业革命,而且也是推进金融革命的重要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金融市场及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推进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现代科学技术对于金融业的影响首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应用,其直接结果是数据处理由手工操作转变为电子计算机自动化运作;金融交易与支付实现了网上操作,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金融服务信息实现了全球计算机联网,实现了金融信息的及时对接和披露等。具体地说,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进新型金融市场产生。现代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推进了新型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为金融市场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使金融市场在层次结构、地域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第二,促进新型金融机构诞生,提升金融机构层次。如网络银行、货币市场互换基金、银行持股公司、金融资产公司等新型机构的问世,无疑推进了金融机构结构的变化。第三,创新金融工具,促进金融工具结构的高级化。第四,引起金融监管技术的创新和金融监管方式的变化。可见,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金融市场中的广泛应用,将对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也具有深刻的决定性影响。金融技术促进了金融市场结构向着合理化、高级化和梯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内生性因素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将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否顺利实现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目标,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说,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完善与优化的内生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

金融交易主体的理性化程度越高,对金融市场需求就越旺盛,相应的金融业务、金融交易、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工具的种类就越多,投融资的方式与渠道也越多,金融市场结构层次就越高、梯度化就越明显,这样就越有利于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各市场参与主体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梯度的特点,需要有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与之配合。这就提出了对现实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强烈愿望。第一,从居民家庭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他们对收益与风险对等加深了理解,从而产生了更高的理财要求和更便利的投融资需求。他们开始关注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强调个性化服务等,进而对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提出细分和精细化的要求等。这些需要都将会对金融市场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第二,从企业角度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它们对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需要一个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加以支持和保证;二是对融资方面的市场化要求;三是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也对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市场化的要求。显然,这些方面都对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调整和优化要求。第三,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集中表现为对其自身的改革需求上。例如,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否有效地发展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商业银行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资本充足率问题和不良资产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第四,从政府角度看,表现为政府筹资活动和调控活动的市场化要求。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也开始向“市场守夜人”的角色转换,而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的载体是结构优化的金融市场。可见,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与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息息相关。

(二)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

金融市场效率既是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的最根本体现,也是制约金融市场结构合理化的根本因素。一方面,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因此,金融市场效率是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金融市场效率具体包括市场运营效率、市场交易效率、市场定价效率、资金配置效率以及竞争效率与信息集散效率等。衡量金融市场效率高低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将资金配置到回报率最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这说明,金融交易的机制或效率直接决定着一国金融市场的均衡结构,这种结构总是随着金融交易效率的变化而变动。

(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指保证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制度、中介服务体系、法规框架、税收待遇以及会计审核标准等。它是金融市场有效价格机制形成的基础,是市场交易主体公平公正交易的平台和市场主体在交易过程中财富不被掠夺的保护机制。我国金融改革的初始条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我国又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这就决定了我国金融改革是涉及社会、经济多方面

的系统工程。同时,我国金融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在金融改革中要统筹兼顾、瞻前顾后、突出重点、相互促进。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仍面临着法制建设和执法环境不配套、市场主体运作不规范、市场结构仍需要完善,以及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等方面的挑战。应在金融改革中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同时,要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解决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形成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因此,不断加强市场基本性制度建设,乃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有力保证。

三、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外生性因素

在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完善与优化的诸多因素中,除了上述的内生性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外生性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制度及其创新程度

不同的制度安排及其创新程度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具体表现为:第一,经济和金融体制的不同安排对金融市场结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在计划经济的金融体制下,金融机构高度统一、融资方式简单、金融要素单一,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当然也就没有金融市场的结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下,各种金融要素,如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以及交易方式等都是多元化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因而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也是相对复杂的。第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安排对于实行不同监管体制的国家和对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来说,其金融市场结构的形成将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下,由于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市场参与主体的细分,会使金融市场结构更为细密复杂;随着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逐步地向混业监管方式的转变,其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市场参与主体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此情况下金融市场结构自然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金融制度的内容安排将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全面性。一般来说,金融制度的内容越丰富,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就越有利;反之,如果金融制度内容方面存在某些漏洞,就会造成金融市场结构的先天性缺陷。第四,金融制度的创新安排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金融市场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从而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才有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要素的创新可以极大丰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工具以及交易组织方式的内容,从而使金融市场结构得到极大的改善与优化。可见,金融制度及其创新对于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

(二)金融改革与开放进程

金融改革是指对一切不合适的金融规则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金融改革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消除金融抑制,优化金融结构和实现金融发展。金融改革的目的在于消除金融抑制,提高金融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在开放中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金融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与金融深化密切联系,逐步实现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金融深化理论对于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的经济金融改革与开放实践乃是金融深化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与金融深化紧密联系的。事实证明,中国的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金融深化的过程就是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金融市场得以发展的过程,也是金融市场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的进程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金融改革与开放,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会失去动力。

(三)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文化、习俗与偏好

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与偏好,通过对人们经济行为和金融行为的作用而在金融市场结构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国特有的金融市场结构。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在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交易方式以及金融服务形式的要求上缺乏能动性,习惯于被动接受或继承过去的做法,因而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比如居民偏好储蓄存款、企业偏好从银行贷款等,这些习惯做法虽然近些年有所改变,但仍然是决定金融服务种类和形式取向的主流。同时,作为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金融机构也在自身行为上存在习惯势力,缺乏创新的动力。由于没有真正从需求者偏好的角度出发,因而所推出的创新品种常常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这种状况乃是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能得到及时转换和升级的重要原因。另外,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背景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偏好相对保守,缺乏必要的冒险精神;二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形成的勤俭持家、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观点也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将从金融市场需求方面制约金融市场供给的创新,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多样化、分层化以及梯度化等都是很不利的。可见,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文化、习惯与偏好等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轻视的。

(四)金融市场的科技吸收能力

科技进步历来都是促进经济结构变化进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对金融市场也不例外。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变化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已经并将继续导致金融市场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微电子技术及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金融市场中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业务处理电子化、资金流转电子化、信息处理电子化以及交易电子化等方面的新进展,为多种新型金融工具、新型金融业务、新型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型金融管理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撑。实践证明,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与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网络银行的出现推动了网络货币市场和网络外汇市场的形成;网络技术与传统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的结合,产生了网络证券市场、网络保险市场和网络期货市场。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金融市场突破时空的限制,形成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这为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和梯度化发展无疑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见,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是金融市场结构高级化的本质反映。

另外,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是我国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篇7

一、我国金融经济周期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然而,金融经济的发展会受到金融周期的影响而使金融市场面临一次次的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1]。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已经衍生为一种突出的宏观问题,例如,从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直到我国发生相关的金融危机之后,已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并对其展开考察研究,发现金融市场中潜在的内部隐患正在逐渐的增强,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极大地影响。例如,2008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极为迅速,但由于在上半年我国的经济状态过热,而直接导致下半年经济状态衰退,而通过专家组的调查发现,引起经济状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证劵市场下行周期出现在8月份左右,其波动幅度比较大,揭示了我国证劵市场周期的变化对于我国经济周期波幅的影响。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我国在2009年逐渐地着力解决次贷危机伴生的相关性问题,同时,为了避免股市出现崩盘的现象,应鼓励股民针对股市的发展情况进行积极的投资。

二、我国金融经济周期对金融监管的启示

1.结合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建立并完善金融经济周期监测体系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国的金融经济周期对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会造成极大地影响,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根据对金融经济周期的分析启示我们应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变化建立并完善相关的金融经济周期监测体系,才能对经济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从而保证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2]。金融宏观问题是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要做好金融宏观监管,则必须准确地掌握经济市场的金融经济周期问题,因此,需要相关的监管机构针针对于金融经济周期建立相关的监测体系,并由专业部门对其展开针对性的研究,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从对当前我国金融经济周期监测体系以及相关金融经济周期研究部门的建立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了保证我国金融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则需要我国的金融监督机构对金融周期展开深入的研究,以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2.重视金融市场变化监督,不断地强化宏观金融监管意识金融监管是保证我国金融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而从以往对我国金融监督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关的监督机构过度地重视微观的监督,却忽视了宏观监管,整体宏观的监管意识不强,从而造成金融经济周期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要避免这类问题的继续衍生,应加强对金融市场变化的监督,并不断地对宏观监管意识进行强化[3]。从对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运行的情况来看,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依旧停留在合规性监管的阶段,依旧采用管理办法和技术性指标来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管,而这种监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更无法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做出有效地监测,因此,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应不断地强化宏观监管意识,结合经济市场的变化情况不断地对监管方式进行革新,切实有效地做好金融经济监管工作,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3.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不断地强化金融反周期监管力度结合以上的分析,当前我国金融经济宏观监管中存在诸多的难点,其中金融反周期的监管就是最典型的难点之一,再加上缺乏对金融经济周期的有力监测,不能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情况,使得相关部门不能及时把握金融经济周期的频率、力度、节奏等,进而导致金融市场出现突发性的金融风险[4]。例如,在金融市场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如果是需要降低经济的虚热,而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却采取刺激经济热度的问题,从而造成金融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风险不断地增加,从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要彻底解决这类风险问题,则需要相关的监管部门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变化情况,并不断地强化金融反周期的监管力度,才能全面地提升金融市场宏观监管的整体水平,同时,在金融经济市场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提高金融反周期监管的力度以及对相关监管体系进行不断的更新。确保金融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离岸金融市场是相对于在岸金融市场而言的,指经营可自由兑换货币、交易在货币发行国境内外与非居民之间进行、基本不受市场所在国法规和税制限制并享受一定优惠待遇的独立自由交易市场。其在促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引导国际资本流动、调节国际收支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近期国内学者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离岸金融市场众多因素一起分析;二是研究单一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建议。缺乏对利率与风险的关系及影响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本文着重以经济理论及数学方法为基础设计一个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来研究利率风险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离岸金融市场利率风险的研究

为了研究离岸金融市场利率与风险的关系,本文设计了一个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从而证明了利率与风险的关系。为了简化模型分析,而不影响分析结果,现做出如下假设:

1.由于现代离岸金融业务中存贷款业务依然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我们假设离岸金融的利率风险只涉及存贷款业务。

2.假定只有一个离岸金融机构,一个非居民贷款者,一个非居民储蓄者,其行为均满足理性人原则,即其行为均是利己的,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3.假定P是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其影响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成功率,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成功率会影响非居民储蓄者的投资成功率(这里指储蓄),故P=非居民贷款者投资成功率=离岸金融机构投资成功率=非居民储蓄者投资成功率,(1-P)即离岸金融风险,P越高,风险越低,P越低,风险越高。

4.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存贷款利率差很小且不受管制,因此为简化分析,假定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rs=贷款利率rl,从而rs与rl有相同变化趋势。

5.因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行为对离岸金融机构的利益有影响,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对非居民储蓄者的利益有影响,故假设非居民贷款者、离岸金融机构和非居民储蓄者的利益有正相关关系,为简化分析,都用Y来表示。

6.假定离岸金融市场利率遵循货币供需关系变化,即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利率下降,当货币需求大于供给时,利率上升。

7.假定离岸金融市场非居民储蓄者的全部闲散资金都用来储蓄,离岸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储蓄全部用来贷款且无自身资产贷出,非居民贷款者的贷款资金全部用来投资且无自身资产投资,因此,离岸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用s表示。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由于离岸金融市场三方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得出三方的行为函数:

非居民储蓄者的行为函数 Y=p×s×rs+(1-p)×s

离岸金融机构的行为函数 Y=p×s×(rl-rs)+(1-p)×(s-d)

非居民贷款者的行为函数 Y=p×s×(ri-rl)+(1-p)×d

其中p、Y、s的含义分别在假设(#、(ィ、(В懈予解释,rs为储蓄利率,rl为贷款利率,ri为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回报率,d为贷款抵押品的价值。

根据离岸金融市场的三方行为函数,把离岸金融市场分为借方市场和贷方市场,借方市场由非居民储蓄者与离岸金融机构组成,贷方市场由非居民贷款者与

离岸金融机构组成,通过对借方市场与贷方市场的分析得出r与p的动态模型:

图1 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

对于此模型p与r的关系,可以通过4个象限来解释,第1象限解释了p与s的关系,然后通过第二象限s与r的关系,第三象限rs与rl同步变化,进而解释到第四象限r与p的关系。

图中第1象限ps的关系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p与s呈正相关关系,随着p的增大,s是增大的,反之亦然。对此可通过贷方市场的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与非居民贷款者的行为函数来证明。

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Y=p×s×(rl- rs)+(1-p)×(s-d)

=[p×(rl- rs)+(1-p)]×s-d×(1-p)

得到其关于s的反函数 s=

根据反函数对Y求导得 = >0

非居民贷款者的行为函数 Y=p×s×(ri-rl)+(1-p)×d

对p求导得=(ri-rl)×s-d>0 ,因为在信用风险中已经讨论过,由于离岸金融机构对非居民贷款者的不对称,以及贷款抵押品多为房产等财产,易有泡沫效应,因此d

>0 , >0

=×>0

通过上述证明可以看到,s与p呈正向变化关系,随着p的增大s也增大,很容易理解,当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高了,离岸金融机构愿意提供更高的贷款,非居民贷款者也愿意借更多的钱用来投资成功率高的项目。

图中第2象限srs的关系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s与rs呈负相关关系,随着s的增大,rs是减小的,反之亦然。对此可以通过借方市场的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与非居民储的行为函数来证明。

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 Y=p×s×(rl-rs)+(1-p)×(s-d)

=p×s×rl -p×s×rs +(1-p)×(s-d)

得到关于rs的反函数 rs=

根据反函数对Y求导

非居民储蓄者行为函数 Y=p×s×rs+(1-p)×s

对s求导得 =p×rs+(1-p)>0

通过上述证明可以看到,s与rs呈反向变化关系,随着s的增大rs减小,很容易理解,可以把储蓄者的存款看成离岸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随着s的增加,当离按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会导致货币的价格下降,也就是说存款增加,会导致利率的下降,即s与r呈反向变化。

图中第3象限曲线的含义较易理解,在前面的假设ぶ幸丫说明,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存贷款利率差很小且不受管制,因此为简化分析,假定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rs=贷款利率rl,且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有同向变化趋势。因此是一条以45°角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图中第4象限便得到了r与p的关系,其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r与p呈反向变化。根据动态变化,通过前三个象限的证明便可以推导出第4象限的rp曲线。前三个象限证明前面已经证过了,现在看动态变化,如图2-1,在第1象限中,离岸金融市场的最初状态在A1点,此时,随着非居民储蓄者的投资成功率p的提高,进入状态B1,而在A1进入B1的过程中,s增大了。对应第2象限,随着s的增大,rs变小了,因此,第2象限中由状态A2进入B2。对应第3象限,随着rs的变小,由于是以45°向右上倾斜的直线,因此,rl也变小了,第2象限中由状态A3进入B3。对应第4象限,随着rl的减小,相应的p增大了,至此一个循环结束。从而证明了r与p呈反向变化关系。

由于p代表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因此其反面既代表了风险。前面已经证明利率与成功率呈反向相关关系,所以可得利率与风险呈正向相关关系。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是不受管制的,其水平是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一致,所以,当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控程度;而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下降时,相关部门的监控程度可适当放松。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的研究分析可知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与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呈反向变化。另外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是不受管制的,其水平是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一致,所以,当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有所变动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利率水平的变动做出相关决策。例如,当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控程度;而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下降时,相关部门的监控程度可适当放松。

参考文献:

[1]鲁国强.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8(3).

[2]罗国强.论离岸金融市场准入监管法制[J].上海金融,2010(6).

[3]刘飞.新形势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及监管[J].企业经济,2012(1).

[4]司钰.从离岸账户监管看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3(2).

[5]闻岳春,程天笑.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篇9

金融市场化通常是指金融自由化,具体而言,金融市场化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将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与政府支持和引导相分离,让市场运行机制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由政府监督管理转变市场因素决定和制约。金融市场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国内金融部门自由化,其二是证券市场自由化,其三是国际金融部门自由化,通常情况下,金融市场具有资源动员、风险化解、企业监控等功能,金融市场的这些功能能够带动金融结构的调整,同时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和金融市场的稳定,通常情况下,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不同类别的金融市场其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路径不尽相同,对于金融市场化的测度、市场化过程、以及经济增长来讲,想要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增长,首先要做好金融市场的评估和测量。针对具体的市场发展要求,将金融发展与金融经济增长向结合,并将其设定为具体的发展目标,在经济相对稳定的市场情况下,尽可能的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坚持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障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对金融市场的测度、市场化过程、经济增长的思考

(一)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泱泱大国,相对来说幅员辽阔。在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已经全面加入到了国际竞争的新格局当中,因此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越发多元化的态势。在此背景的影响下,我国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需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毕竟不是所有的发展套路都能够完全适应各种地区和各种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金融市场化测度的全面落实并保证其有效性。客观地讲,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不平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全社会的所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下,经济增长的相关影响因素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单方面因素,更多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市场化过程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目前的宏观情形来看,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已经对此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并开始付诸于行动,也为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积极的影响。对此本文认为,倘若能够如此长期坚持下去,则其成绩必然会与时间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换个角度来看,金融市场化的测度还与经济市场化的过程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市场化过程同经济的发展状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对市场化发展改革进行长期的坚持。因为即便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要想完全贯彻落实一项相对良好的方法或政策,也难以保证其能够有效从一而终。因此说,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测度与市场化过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来说,均是一个巨大挑战。

篇10

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影响的,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带来的上述金融结构的变化,无疑也会给我国的货币流通带来变化。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流通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对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的结构三方面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货币量的单方面影响或是扩张或是收缩。

(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由现金和存款两部分构成。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区分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层。所谓现卖流通中的货市是指经常处子商品和劳务市场上为其服务,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潜在的货币.则是指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价值储藏职能执行形态的货币。货币供给一般就是指这两种货币形态之和。为了以后叙述方便,我们用公式来表达:假如用Ms表示货币‘总供给,M:S表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Z。表示潜在的货币,则:Ms=M25+M:s

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供给带来什么样和什么程度的影响,又可分下而三种形况进行分析:

1.如果流向金融市场的资金不是直接来自于银行的货币发行(包括现金货币发行和存款货币信用创造),则货币供给量M。不变,但货币供给层次结构、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货币供给所形成的现实购买力总量会发生变化。

(l)供给层次结构效应这是指金融市场开放引起的货币供给总量中M:。增加M、M:s减少M:s的变化,以致原有结构M;s,M:S变为。这种结构变化程度可以用dms来衡量:

这种变化的实际意义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到该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由于金融资产、投资场所的提供,人们的资产效益,利息意识加强。使得他们产生了货币资产价值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上升的意识,从而,改过去用货币形态来实现价值储藏的习惯为用多种金融资产来实现的新方式。

(2)测算速度效应是指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的货币周转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正反两种影响,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一般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用GN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则货币周转速度Vo可以这样倒推:

v。是包括M、。,MZ。在内的周转速度,可称之为真实周转速度,而现实流通中货币的周转速度为名义的周转速度。即

我们国家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是指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发,真正对商品市场发挥影响的是名义的货币流通速度,即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和由潜在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中部分的货币增量才M,s的货币周转速度。

金融市场的开放,对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有正反两个方而的影响。一首先,是导致名义周转速度放慢,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供给层次效应的一种表现。即由于潜在的货币一部分转化化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使得其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分母变大,从而,名义货币周转速度放慢。

v:为负,表示速度放慢。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开放,又产生了导致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加快的因素。因为,在金融市场机制下,金融信用活动活跃,生息偏好增大,人们将尽可能缩短手持货币收人的时间,而将货币尽快投资于金融市场。企业为了本身效益,同样将尽力减少闲置资金数量和滞留时间。货币的平均手持时间缩短。周转速度加快。因此,名义的货币速度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究竟是加快还是放慢应根据这两种因素综合考虑。但是,整个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真实货币速度,一般而言应呈加快的趋势。

(3)购买力流量效应这是金融市场开放后给货币供给形成的购买力总量带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受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及其周转速度的制约。设货币总需求为:

D==Mls.VI

那么购买力流量的效应程度可以用dD表示:

2.前面讨论的是假定货币总供给M。不变。实质上,货币总供给Ms在金融市场开放后也会发生变化。同业拆放市场的开放,提高了专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相对引起货币总供给增加。因为,一方面,同业拆放市场使各行之间的资金余缺得到迅速调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周转运用效率,使各专业银行对信用扩张更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周转运用效率提高,各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般转存款(即超额储备)将减少而变成存款货币扩张的法定准备金。一般转存款的减少,由于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使得各专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相应增加。这是因为,货币供给的一般扩张模式是M。=mxB,其中B是基础货币,m是扩张乘数:其中r工、r:是法定储备和超额储备占存款货币D的比率,K现金货币与D之比,从乘数公式可见,在其它变量一定时,m与rZ成反比变化。即超额储备率rZ越高,乘数m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在金融市场开放后,rZ将减少,从而m将增大。而在货币总供给M。mxB中,尽管基础货币仍不变,由于乘数m的增大,货币供给也就呈上升趋势升的程度由rZ下降的程度而决定。

影响货币总供给的另一个因素是“替代货币”的出现,即是指部分债券、票据的流通转让,将发挥类似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作用。这在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实际上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金融市场的开放也给货币需求带来影响,具体表现在:

1.金融资产型货币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又可分为交易型需求和投机型需求。

(1)交易型需求金融市场中的二级市场形成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成为直接的买卖对象,并象商品一样有自已的价格。这样,金融资产的买卖也就必然要吸收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量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相关,交易量的增大,服务于金融资产的货币就要增加。假如原来的商品流通规模为Q;,增加的蠢融资产交易规模为Q:,则过去的货币需求为:

(2)投机型需求这部分需求即是二级市场土的投机者的投机堆备金。二级市场开放之后,由于价格的变动,投机不可避免。一些人将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准备时机一到就及时买进证券,这种货币需求量要超过正常的需求,它的变动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幅度成正比,与金融资产的收益成反比,由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一般用利率来衡量,所以,投机型货币需求又与利率成反比。因此,当价格波动幅度越大越频繁时,投机型货币需求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当资产收益率越高时,更多的手持货币将被放弃转而购买资产;反之就越少。

2.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金融市场的开放,导致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可从短期与长期进行分析:

从饭期来看,在物资商品市场上,生产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增加,生活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相对稳定。因为,企业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短缺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利率的诱发作用,潜在货币的转化,替代货币的增加,使得企业对货币需求现实增加,生产资料市场扩大。另方面,由于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金融市场的开放,对消费资料市场无甚重大影响。从长期来看,生产资料市场扩大的结果是企业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商品市场得到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共同扩大。

(三)对货币流通结构的影响

货币的流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这里强调的是货币投向结构和货币种类结构两种。

篇11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形势完好发展,由于世界经济所处的位置非常复杂并且很多国际政策都存在着多边形,导致了向好发展的趋势相对比较薄弱,一个不利的政策信号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动。

(二)国际资本的流向逆转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股市疲软与发达经济体,所以国际金融市场也随之产生变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和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力渐强而造成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通资金将青睐于发达经济体,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流动。

(三)信贷环境结构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经济体资金货币政策分化和世界经济体高速复苏格局的大形势驱动下,全世界资金利率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资金结构性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主要采用资金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信贷利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也表示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但是,新兴经济体由于受到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没有办法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无奈的被迫加急。第二,发达经济体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分化。虽然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表示维持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但是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信号逐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长期信贷利率开始上升回调,法、德等欧元区核心国家国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回调至近几年的高点。

四、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目前经济比较平稳,但是它的影响因素颇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世界经济发展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同样会随之调整与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极大程度的制约着国际金融发展。目前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美国经济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美元货币资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第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会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国际货币资金向美国的流动性会有所削弱。

(二)资金的流动方向

美元虽然处于国际金融货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美股的变化将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目前已经有国际资金开始从美国流向亚洲和欧洲的种种迹象。但是,由于国际金融经济受到全球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银行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