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09:24: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机构运营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4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MOOC出现的历史不长,但是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众多关注,它是一种在线教育形式,任何人都能免费注册使用,但是和魍车耐络课程又存在较大区别,是近年来在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型平台。
第一个MOOC平台大约出现在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为研究生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结果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超过16万的学生。2012年美国顶尖大学爆发性地陆续设立了网络学习平台,多个具有代表性的MOOC平台迅速出现,国外的代表性MOOC平台包括Coursera,Udacity,EDX,国内的代表性MOOC平台包括学堂在线、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
1.MOOC发展历程
其实MOOC并非突然出现的,因特网平台上的开放式教育一直以来都有两条主线在并行发展:一条是以门户网站为主体,另一条是以高等教育机构为主体。
(1)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的开放式教育。在优酷、搜狐视频等视频网站上,历来都有少量的、零散的教育教学类视频分散其中,但是这些视频比较分散且不成体系。
2010年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1200集课程上线,用户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来自于哈佛大学等世界级以及国内名校的公开课,之后新浪、搜狐也迅速推出了自己的公开课频道。这些公开课网站的共同特点是一般提供某门课程的讲课视频,然后按照高校或学科门类组织这些课程,用户可以自由观看。但是除了提供现场视频以外,校方不参与任何活动,例如不提供附属资料、不和观看者交流、没有作业和考试、不回答问题等等。
(2)以高等教育机构为主体的开放式教育。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它将在因特网上逐步公开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材料,供全球用户免费使用,这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网页计划”,目前已有约1800门课程资料开放共享。课程按照所属学院分类组织,但是多数课程提供的资料不是完整统一的课件,而是大量零散的阅读资料,需要学习者自己搜索阅读,且无法和教师交流讨论。网站也提供作业资料,但是只供用户查看,不要求用户提交。
2012年开始,由不同高校参与的MOOC平台Coursera,Udacity,EDlX先后开始运营,这些平台的共同特征是按照校内现有专业开设课程,课程视频是专为此平台录制的,除了课程视频外,还提供作业、参考资料、测试等内容,有在线的讨论区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个别平台还提供线下考试,通过后颁发证书。由于校方参与度高、学习结束后能够得到电子或书面的证书,吸引了大批用户。
2012年年底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在线平台投入使用,2013年清华大学推出的学堂在线开始运行,前者收纳课程较多,除了面向公众用户开放以往还直接服务于上海地区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后者的课程数量较少但制作较为精良、内容比较丰富、教师参与程度较高。
2.MOOG和普通网络教学平台的差异
MOOC和以往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有较大差异的,从学生角度看,MOOc平台无论是学习和教学工具的数量还是工具本身提供的功能都弱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例如MOOC不支持直接的文件交换、平台系统的内部邮件,也不支持学生分组。这些功能在普通网络教学平台中很常见,而且和校内的教学过程直接对应,例如借助系统内直接的文件交换老师可以下发课程资料、学生可以提交作业,借助平台系统的内部邮件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直接交流,在安排分组讨论或分组作业时会用到学生分组功能。
但是目前MOOC的特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优秀的课程资源,MOOC早期上线的课程并不多,但多数是本校当中非常优秀的老师提供的课程资源,例如早期投放在“学堂在线”的一门明星课程就是由清华大学经管院一门颇受好评的MBA课程移植的,从注册人数和完课人数来看表现都很好;Coursera上一门编程课由3位老师共同讲授,尤其演示和习题部分精心设计,平行的评价网站上这门课程的评分一直很高。这类课程的质量和普通网络教学平台上由教师根据当期校内开课情况自主开课的质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二是平台、课程和服务紧密结合,能够通过机器评价和同伴评价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虽然平台没有自带的邮件功能,但是每门课程都有专门的讨论区,学生对于课程和作业的疑问可以在这里讨论,而且有助教指导和回答,学习效果很好。
另外从教师的角度看,MOOC的课程制作需要依靠专业团队,并且很注重学生跟踪的功能设计,另外由于MOOC强调的是课程的开放学习,因此在身份认证和权限设置方面都比较简单。
3.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MOOC概念出现的时间不长,但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却不少,目前相关的研究可以分为以T4+方向:MOOC平台建设实施的问题、MOOC平台运营管理的问题、MOOC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问题、MOOC的发展问题。
(1)关于MOOC平台如何建设实施的研究。MOOC出现的初期,很多高校考虑的是如何进入这个平台,因此出现了很多关于如何建设MOOC课程的研究,例如王左利指出课程视频的精良制作是保证课程上线的基本要素;刘继斌等指出MOOC课程应该以粒度更小的知识块为单位进行建设,并且应当注重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交互;杨九民等指出MOOc平台应该从课程资源和交互环境两个角度加强建设,不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还需要促进学习者的参与和交流;王晓彤等指出,MOOc发展有两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分系统互认,二是注重课程质量而非数量;MargaridaRomero则建议通过“严肃游戏”(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游戏,与“娱乐游戏”的概念相对)的方式进行学习。
(2)关于MOOC平台如何运营管理的研究。MOOC其实是网络课程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产生的结果,关于MOOc平台的运营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身份管理和学习分析两个方面,例如马新强等指出MOOC运营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学习者身份认证,防止作弊行为,二是针对学习记录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学习模式;陈希等认为要促进平台发展,关键要靠名校的加入以及进入学分制系统;谢莹等认为,MOOC平台环境中,大学的课程、师资、考核与评估、管理需要M行配套的变革,才能保~MOOC的顺利运营。Elizabeth等研究了MOOC平台运营的不同商业模式的问题;Franka等研究了如何从Xmooc向Cmooc过渡的问题。
(3)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夏春明等认为MOOc平台凭借大规模互动参与和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回归学习的本源,通过“翻转式课堂”变革教学模式;王晓彤等指出MOOc课程和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将课内课外活动进行了对调,即实现了“翻转式课堂”;我国也有一些直接为本科教学提供辅助的MOOC平台,例如西部高校课程联盟,该系统直接与学分系统连接,学生的学习结果计入学分总数;闫文军等指出,MOOC有利于加强大学、社会、政府之间的联系,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并将会加速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进程;Kate研究了当校方针对MOOc采取不同的政策态度时(例如不反对但也不推进或将MOOC作为实现目前课程体系的工具或将MOOc用于促进课程体系的变革),它对传统教育将会产生的影响。
袁莉等指出,MOOc具有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即开始时根源于低端市场、功能简单的产品和服务,之后无情地侵占高端市场,并最终取代已有竞争对手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MOOC能够发展到学习者完成所有的学位课程并获得学位证书,那么MOOC将影响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并对高等教育的传统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对应于这个趋势,高校应该加快改革步伐、顺应这个潮流、尽陕在运营过程中引入MOOC元素。
(4)MOOC发展问题。程璐楠等认为,MOOC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技术推动问题,而是平台的运营管理问题以及解决本土化教学需求的问题,MOOc平台必须进行多元化创新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例如借助MOOC实现混合教学,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学习分析等等;高地认为,目前MOOc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例如完课率不高、教学模式较为传统、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习体验缺失、学习效果难以评估以及缺乏认证等问题。Chek认为MOOc平台(对同个主题感兴趣的)用户之间互动不充分是该平台的一个主要不足,他建议通过MMOG(MassivelVMultiplayer Online Games大规模多用户在线严肃游戏)的方式弥补这个问题,Carlos等认为研究人员借助MOOC平台作为媒介进行交流将会成为该平台能够提供的重要价值
,他研究了如何通过MOOC内嵌的以及平台之外的社交工具进行协作的问题,STAMENKA U则认为在MOOC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4.结语
由于目前MOOC平台建设过程中,无论如何筹资高校都是最主要的实施方,所以多数研究者也都是高校人员、研究角度也是从校方的视角出发,因此这些研究者多数都建议MOOC平台最好能和高校的学分系统衔接且多校课程学分互认、帮助高校实现混合教学,这样做的原因是数量庞大的在校生能够为(本校的)MOOC课程提供持续稳定的用户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24
1村镇公共设施概念界定
公共设施又称为公共服务设施,其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较为明确的定义,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群众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居住区配套建筑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总称[1]。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高村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实现村镇健康发展的要求,因而,公共设施的配置是完善居住性能的重要因素。
村镇内部情况不同,所需公共设施种类也有所不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从公共设施所能提供服务种类的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分类,包含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六类。简单来说,公共设施就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分配的供给村镇区域居民普遍意义上应配置的共同性设施,镇政府部门为了满足居民正常生产、生活而在其基本生活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服务设施,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和可选择两类,前者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文体科技和医疗卫生,后者包括商业金融和农贸[2];从更广义的角度,公共设施不仅是硬件上的建筑、设备,还包括围绕这些设施所提供的数据与技术服务。
不同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杨新海等(2013)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每种设施又分为半径依赖型和镇域服务型,半径依赖型服务设施是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镇域服务型设施的服务范围作用于整个镇域地区的居民生活需求[3]。结合政府部门有关文件及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定义,主要的公共设施归纳在如下:①行政管理――人民政府、公安局、法庭、农林土地管理机构、税务局、交通监管站、居委会;②教育机构――专科院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③文体科技――体育场、公园、影院、图书馆、文化站、科技馆;④医疗保健――医院、防疫站、卫生室、计划生育指导站;⑤商业金融――百货店、超市、日用杂货店、药店、书店、银行、邮局、饭店、旅馆、理发、浴室;⑥集贸市场――粮油、土特产、蔬菜、副食品、畜禽、水产、肉类;⑦社区服务――敬老院、老年活动室。因村镇的等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及具体实际情况的不同,所需的公共设施需要区分为必要、非必要和不需要,例如高级中学对于中心镇是必要的,一般镇是非必要的,中心村、基层村则不需要配置。
2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
西方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方法与理论有较早且深入的研究。埃比尼泽・霍华德(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应对英国城市因交通不顺畅、自然环境恶化及城市化迁徙严重的状况导致的不良社会环境问题,他对城市的布局结构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空间的相互隔离控制或者内部设施功能的重组可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对居住区及其附属公共设施进行空间上的重新排位与疏导[4]。道格拉斯・戴蒙德在1912年率先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结构的可重复的组成单元,并认为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是其设计的关键要素[5]。1929 年美国建筑师科拉伦斯・佩里在戴蒙德的基础上提出“邻里单位”理念,“邻里单位”就像是一个个的细胞,内部拥有可以提供居住者必要生活需求的空间与配套设施,以空间划分,分为住宅、交通、商业、休闲娱乐等[6]。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的,中心地是指可以向周围居民提供各种货物以及服务的地方,并认为市场、交通和行政决定了中心地的形成与辐射范围[7]。费德分级构成理论是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对居住区规划延伸,按照居民购物的特性来分级,如购物地点、频率、方式、内容、距离等,并据此原则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理论对公共设施配置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8]。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主要包括设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布局与选址以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规划等。优化配置的第一步是设计配置原理与标准,公共设施配置的基本原理是指在大量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可以指导适合大多数村镇的一套配置规律,而标准则是在这套规律上进行更为明确的细分,比如大型中心村镇要有比小型村镇配置更多、更为先进的公共设施,且要对大型和小型的村镇规模与人口有较为准确的界定。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选址与规划也是优化配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每种类型的公共设施有其本身可作用的半径范围,且由于相同半径范围内人口稀疏程度不同,公共设施的承载力也会对服务具有一定限制,如何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布局分配到各村镇的各区域,从而使得居民可以获得最大效益是意义重大的。
(1)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配置的原理与标准,确定配置公共设施的基本共通点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共设施的配置。耿健等(2013)总结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点:按使用功能、按村镇等级、按运营方式(公益性、经营性)、按“千人指标”,并认为所有村镇公共设施完全公平均等投入是理想状态,不切合实际,政府应当紧抓重要设施配置(尤其是医疗与教育),对于其他公共设施应在市场的自由运营机制下做好资源配置工作[9]。鉴于我国资源供给与村镇所需之间存在缺口,公共设施优化配置时首先需要实现最基本的均等公平,也就是说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等是必须要加以优化改善的,其次再结合不同村镇经济、自然现状按标准、按等级进行分配。对于经济落后、资本难以流入、效益低下的村镇,应主要由政府部门从财政资金中拨款建设,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适当放权,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既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又可以适当激发村镇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
下表为中国2010―2014年村镇每万人的卫生院数量、床位数、医护人员数。
多数村镇公共设施的简化配置标准首先应调查其村镇的规模与人口,其次是经济现状与区位条件。从这样的标准中可以看出,配置需要讲究人均可接受的公共服务相对公平与效率,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村镇所具有的不用的政治、文化、自然条件氛围,补充其所需公共设施配置,使得公共设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选址
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村镇公共设施资源的有限性,因而,在我国村镇数量繁多的基本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村镇公共设施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968年,麦克尔・忒兹考虑在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最优化布局村镇公共设施,提出运用公共设施区位分布平衡模型假设进行了数学推算,此后其他学者基于他的研究根据距离、影响、效益等空间因素使用数学假设与计量分析公共设施的布局问题。学者普遍比较认同的公共设施布局关键是公平化与效率化,以公平和效率的适宜性评价作为公共设施规划的引导原则,考虑人、地形、经济因素,按时间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从近期来看应将重点放在自然与社会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而从中远期来看则应为适宜性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并逐步建立一个覆盖整个镇(乡)居民的基础公共设施服务体系[10]。杨贵庆等(2011)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村镇居民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与西部地区略有不同,前者希望公共设施的建设集中在活动与健身方面,西部地区除了对上述方面有要求外,还希望提高村镇医疗设施水平[11]。因此,布局规划不仅需要对村镇的外在条件进行分析,还要从村镇居民的需求出发,做到真正契合居民的所需所想。
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村镇的地理位置、规模、人口、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在配置时需要综合以上因素,因地制宜,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村镇整体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提高村镇的活力。
(3)城乡一体化下村镇公共设施的规划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与村镇在公共设施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国家提出了城乡统筹战略,希望可以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公平化。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坚持以城镇为核心,带动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考虑村镇人口与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划分各层级公共设施。张京祥等(2012)提出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应做到公平且基本的机会均等,即不因经济与自然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准水平,为了改善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低水平、均质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互相分析的现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维度:行政体质层级维度、地域维度、动态发展时序维度[12]。高等级的村镇可以带动低等级村镇的发展,同样,高等级村镇的公共设施的配置与功能服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低等级村镇,但是基准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均等是必要的,这是基于大局平等原则下的内部差异化分配。
综上,村镇设施的优化配置的目标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缩减贫富差距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的差异,更好地构建和谐城乡发展模式。实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优化配置,需要满足以下三点:第一,应尽可能地使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及使用效率最高;第二,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均衡分配公共设施资源,协同发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浪费;第三,现代化村镇的发展是动态的、持续进步的,公共设施的配置需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以优化配置带动村镇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符合居民的基础需求。
3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发展过程
国家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配置方案已做出明确的要求,各省和直辖市基于国家的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本地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准则。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于1993年5月7日通过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家其他标准规范有《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1993)、《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等,众多省市也建立了自己的标准规范,如《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8)、《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4)等。这些规范中涉及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机构、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生产建筑、工业用地、仓储、公用工程、公共绿地、农林种植地、交通等方面,在公共设施的选择、配置与管理方面主要依据村镇的规模、人口、资源与环境、历史文化等情况。
西方学术界对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较早,在借鉴西方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及我国近些年城乡统筹建设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实践发展,自1980年起,我国各界学者逐渐开始研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与管理。较早的对公共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建设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领域,如叶舜赞(1980)研究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地区范围,他结合经济与人口布局分析各项设施建设的总部署[13];曹护九等(1987)通过研究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发现基础设施的落后状态与村镇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整个乡村的经济建设,并提出了村镇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公共设施大量投资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可盲目建设[14];李华树(1994)认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要合理规划村镇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项目等的用地布局,此外,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乡村景观是营造地方特色、吸引外部资本的一种有效方式[15]。
除以上研究内容,近年来多数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还集中于公共设施配置影响因素、标准体系构建与运营管理模式领域,与此同时,“均等化”的理念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是对村镇公共设施“均等化”的具体定义上有所不同。胡畔等(2010)希望可以实现村镇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他们引入空间分析方法来解决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指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选址要遵循公平原则,在最后的调整阶段要以效率原则为主[16]。谢波等(201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认为追求过度的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会导致政府运作体系过大,反而不利于村镇的统筹发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这一制约愈发突显,“均等化”的实现必须依托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供给方式和管理运行的完善,且在公共设施种类、人均使用效率和各社会阶层群体利用机会实现均等[17]。
(3)村镇集贸市场
村镇农产品的物流集散依赖于村镇集贸市场,集贸市场不仅是村镇居民赖以生活的不可替代的平台,更是村镇与外界建立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信息公开透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集贸市场公共设施的优化与管理主要建立在村镇市场交易技术和村镇市场风险预警与控制技术。具体内涵为在分析村镇各类市场服务半径、功能承载力和市场分工的基础上,针对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的功能搭配,开发村镇多级市场协调共生分布技术,为实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功能对接,设计集贸市场和超市参与的村镇批发市场多功能对手交易设施配置方案,并通过对不同类型村镇市场交易模式进行研究,制定村镇市场电子交易、退货理赔等交易服务规程。建立村镇市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村镇市场商品交易风险预警技术,是为村镇市场商品交易价格稳定、供求平衡提供支持。从适用性、经济性和便利性等角度,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村镇市场内部交易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设施、检测设施等主要设施的管理工作。
(4)应急公共设施
应急公共设施是村镇公共设施中保障居民在紧急情况下人身安全的有力保障,根据村镇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频率和强度,配置典型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多视角导向标志,编制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手册,为村镇居民提供应急引导服务。村镇应急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运营和监管工作离不开系列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实施,如应急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技术和方法、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情景模拟技术、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融投资、建设、使用、维护为一体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及管理规范、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运营与维护动态监控体系等。
5总结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不是简单的保管和操作公共设施,而是结合现代化的科技与思想使得公共设施从本身简单的功能转化成具有多功能效用的设施,其关键要素是管理方案的选择与相关技术的设计和支撑,良好的运作体系帮助村镇更快地走向现代化,使公共设施可以更高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共设施在优化配置及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地应村镇居民所需更新设施及相关管理技术,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从而得到符合不同村镇本土发展的有特色的设施配置及管理运作模式。综观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以空间布局为主的配置理论到实证研究,再从实证研究中总结归纳出适用各地村镇的通用性的配置标准,逐步具体化优化配置的细节与管理的方式,不断融入现代化的观念与技术,最终呈现严谨的、有条理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方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本社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时曼曼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杨新海,洪亘伟,赵剑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州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
[4]黄琳,张祚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城乡土地利用问题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59-4760
[5]张大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与建设进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8(2):141-146
[6]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世界建筑,2006(7):92-94
[7]张大卫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理论[J].人文地理,1989(4):68-72
[8]杨靖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9]耿健,张兵,王宏远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协同配置”――探索规划方法的改进[J].城市规划学刊,2013(4)
[10]崔敏,蒋伟均等化视角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河南省镇平县农村为例[J].规划师,2011,27(11):18-23
[11]杨贵庆,杨建辉,张颖薇,等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村民满意度调研及需求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1(11):67-70
[12]张京祥,葛志兵,罗震东,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2):9-15
[13]叶舜赞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初探[J].城市规划,1980(5):34-40
[14]曹护九,丛树京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87(2)
[15]李华树关于农村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1994(6)
[16]胡畔,谢晖,王兴平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7):28-33
[17]谢波,彭觉勇,罗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内涵及其规划策略――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的思考[J].规划师,2014(5):11-16
[18] Deverteuil GReconsidering the Legacy of Urban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 Theory in Human Geograph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24(1):47-69
[19] Ribeiro A,Antunes APA GIS-based Decision――support tool for Public Facility Planning[J].Environment &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2002,29(4):553-569
[20] Halden D,Jones P, Wixey SAccessibility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D].London: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2005
[21] Doerner KF,Gutjahr WJ,Nolz PCMulti-criteria Location Planning for Public Facilities in Tsunami-prone Coastal Areas[J].Operations Research-Spektrum,2009,31(3):651-678
[22]杨细平,张小金村庄整治过程中公共设施配置的标准与途径[J].规划师,2007,23(10):74-78
[23]黄德春,余芳城镇公共设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144-146
[24]何芳,李晓丽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4):83-90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
0引言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兴起,社会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部分高等院校在八十年代初期先后开设了房地产经营管理这一专业。从1989年我国高等院校正式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这一专业到1998年止,在这十年间我国设置此类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114所。然而在1998年,房地产行业发展受到一定阻力,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倒闭,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急剧下降。因此,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此目录中将房地产经营管理调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的目录外专业。按照此要求,各个高校对已开设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进行调整,主要调整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将该专业合并进入工程管理专业,另一种是将该专业合并进入工商管理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有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正式更名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代码设置为120104,主干学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1992年,天津城建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办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是全国建设类高校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在1998年因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房地产经营管理这一专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科门类为管理学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该门类包含我校尚未开设的管理科学、我校已经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我校已经开设工程管理、我校已经开设工程造价和我校于2016年新增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5个专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开设对于完善我校学科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提供框架性思路。
1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内容
我校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主要是将经济、管理、工程、法律等相关知识相互融合的专业,在培养方案安排上以重点强化房地产前期开发和后期资产的管理为特色,以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前沿性理论知识和实践性应用技术的掌握。据此设定三个专业就业方向:一是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从事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和前期开发工作;二是房地产项目的策划,在房地产企业及相关机构从事房地产项目策划工作;三是房地产资产管理服务,从事(住宅、商业和工业)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管理和资产运营管理工作。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建造技术、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全面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管理思维、人文思维及相关的基本训练,掌握现代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备在房地产、投资、咨询、施工、金融与保险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房地产项目策划、开发投资、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产经纪和资产运营管理等能力,培养能针对房地产开发全过程进行管理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了达到培养能力的实现,我们针对各个分项能力,设置了对应的课程和教学环节矩阵表。
2培养方案的三个就业方向课程体系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方案设定三个就业方向,围绕着三个就业方向设置了三个课程群。
2.1房地产项目开发,从事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和前期开发工作
选择该方向的原因主要是:房地产项目投资大,建设和使用周期长,其前期开发居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程中的核心,该方向的选择可以填补本校现有其他专业培养方向的空白。该方向的课程体系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科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共包含16门课程。如表2所示。
2.2房地产项目策划,在房地产企业及相关机构从事房地产项目策划工作
选择该方向的原因主要是:该专业是在已经开设10年的市场营销专业基础上调整而来,是原有专业的教学、社会资源、项目前期分析的整合结果。该方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科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共包含11门课程。
2.3房地产资产管理服务,从事(住宅、商业和工业)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管理和资产运营管理工作
选择该方向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的建设背景,存量房的逐年加大,物业的多样性,房地产金融特性的突出,服务提升的需求,去库存。该方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科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共包含12门课程。如表4所示。
2.4三个特色方向的逻辑关系
房地产项目策划将房地产项目开发与房地产资产管理服务联系起来;房地产项目策划建立全局概念,同时,作为一个职能与就业方向;房地产项目开发建立产品概念,强调技术性和市场性,同时,解决少量就业问题;房地产资产管理服务建立服务概念,强调运营、增值和交易服务,同时,衍生出系列职能与就业方向。
3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和实施保障
我校教学培养方案主要突出实践性,其中包括实践性教学建设和实践性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直接应用知识而非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3.1教学思路的设定
本专业的教学思路主要设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办学定位设定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突出地方高校的三大能力,即为天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房地产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毕业学生创造价值的能力。
3.2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
首先,从教学结构上考虑,重新论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由实践教学服务于理论教学逐渐转变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其次,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就业和工作关键能力方面的培养。理论教学主要以专业为导向,优选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技术逻辑体系,强化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从行业企业的需要出发,学校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挖掘出学生个体智慧和能力。因此,学校应重构现有的教学体系,将其完善成为包括目标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及考核体系等要素所构成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主要以解决学生实习、实训为目的,着力建立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真实技术实施条件、仿真管理案例和项目引领的教学场景。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多种教学法进行有机的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我校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主要构建了校内模拟实训室、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外建立实习基地等三个平台,进行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学习和训练等,提高学生在房地产投资开发、营销策划、房地产经纪和资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为保障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根据每门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我校制定了包括实训大纲、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等在内的较为规范的文件。我校经管学院目前已经拥有了服务于房地产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包括:工程建设管理综合训练中心、信息管理与微机应用、3S、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平台等五个实验室和一个图书资料室;获批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此外,还专门设置了市场营销实训室、房地产综合实训室等。这些相关资源完全可以满足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这一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3.3积极探索紧密的校企长期合作共赢机制,加强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校企合作首先是相关教育机构与相关行业协会的密切合作。我们在原有与行业协会、学会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国房地产营销协会、天津市房地产业协会、天津市物业管理协会等单位的密切合作。其次是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根据我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内容,我校正在努力加强与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前期部门、房地产营销策划机构、房地产经纪公司、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资产运营管理公司等企业的合作。
3.4强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落实。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和专业的校友会等社会资源,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施工单位、房地产专业经纪机构、房地产咨询机构和房地产估价事务所等单位引进具有一定素质、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建立成相对稳定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二是充分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所拥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专业教师到基地实践制度,通过一定的制度措施的落实来强化现有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发动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和运转过程中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行业的执业资格证书,通过有效激励手段,促使教师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实践。
参考文献:
[1]何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530.
[2]张泽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ATP循环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36-138.
[3]宋春兰.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08):128-129.
[4]闫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6(02):4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与经济结合越来越紧密,然而经济的发展使得社区居民对健身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我国体育场馆主要有体委系统的体育场馆、学校系统的体育场馆、民营性体育场馆和政府体育场馆四部分组成。目前,体委系统和学校的体育场馆是主要的场馆资源。学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中也受到各种因素和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
一、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政策
1.国外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政策
在一些发达国家,为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提出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法国在《体育法》中规定:“所有设施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在内,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包括向老年人和残疾人开放”。英国在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广泛的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和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体育设施资源”。韩国在《国民体育振兴法》中提出:“学校及企业的体育设施,在不妨碍学校教育和企业经营的范围内,应为国民体育阵型所利用”。
2.国内体育场馆的管理政策
国内体育场馆的管理政策主要集中于场馆的投资规划和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两个方面。在体育场馆投资规划方面,能对体育场地、设备的修建、保管和利用做出规定,能把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还能对不同人口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面积做出详尽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中指出,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进一步研究鼓励群众健身消费的优惠政策。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
二、制约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因素
1.体育场馆管理
高校在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还比较薄弱。如体育场馆有偿服务活动与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配套、衔接,以及体育部门和学校体育有关领导,部门间的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
2.课堂体育教学
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多是国家投资修建,主要目的是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条件,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中,在保证基本的教学时间外,才能向社会开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开放的时间。
3.学校教学安全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参加锻炼的人员增多且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体育设施被破坏、卫生环境遭到破坏以及校园师生安全问题等,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策略
1.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2.制定场馆管理模式
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开放管理模式。场馆的管理需要强化人才管理,场馆管理人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样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到具体的管理方法,都能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能推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健身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体育锻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同时带动了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效益和体育文化的发展。
作者:于淑梅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二、传统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在线教育的路径选择
传统教育培训机构的在线教育是指教育机构通过线上展示或试听吸引受众,受众在线上完成课程支付,教育机构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在线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如新东方在线、e学大、学而思网校。
(一)在线教育的路径选择
1.自建在线教育网站和APP手机客户端。开展品牌形象传播、产品营销推广和预付款,线上销售线下服务,适合品牌强大的教育培训机构,如新东方、学大教育、好未来等。网络建设需要系统研发、资源整合、推广和运营,开发成本高,后续的运营和维护投入大;传统中小型教育机构实力弱、品牌知名度低、网站访问量有限,这种方式成功机率小。2.专业的在线教育平台。借助全国布局的第三方平台引流,能迅速推广带来用户,互联网企业通过战略布局已搭建了强大的第三方在线教育平台,如百度教育、淘宝同学和腾讯课堂,这些大而全的平台适合中小型教育机构低成本入驻,如中公、华图等。这些平台的特色各有不同,百度在PC端强在流量和技术,导流作用显著;淘宝用户的支付方式较便捷,更适合售卖录播课程;而QQ群的最大优势是便于师生交流,适合需要培养用户粘性的教学。成功的在线教育首先通过第三方平台入口聚拢潜在用户群,提供丰富的分类课程的线上展示引发用户的教育消费需求,进而通过在线支付锁定这个教育消费行为,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下面就以三大互联网巨头搭建的在线教育平台为例进行对比分析,作为传统教育培训机构入驻的选择参考。
(二)在线教育平台的比较分析
有竞争力的在线教育平台要针对教育机构和学员的产品诉求,围绕产品进行资源建设,建立生态系统。1.百度教育。百度教育是百度公司的在线教育平台,优势是拥有教育流量和大量教育机构资源。百度文库数据显示,2013年8月百度教育上线,涵盖4165门学习、4777门工作、1066门生活及其他四大类课程,每月覆盖4000万教育用户,产生的教育相关的检索达5.5亿次;线上全资收购传课网,使百度传课成为百度教育的重要模块,线下投资万学教育,布局在线教育;支付工具是百付宝,移动端有百度钱包。百度推广积累的几十万家教育机构资源,其中很多机构向在线教育转型,看好百度教育流量的用户集聚能力。2.淘宝同学。淘宝同学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在线教育平台,优势是电商基因带来的用户资源和消费习惯,2013年12月淘宝同学上线,提供线上线下教育、教材教辅等产品和服务。投资英语培训真人在线教育平台TutorGroup,以及投资超级课程表,作为移动端大学生细分市场在线教育入口;支付工具是支付宝,移动端有支付宝钱包。优米网、沪江网、环球网校等150家教育机构入驻,以在线视频课程为主,重点推广直播互动课程。3.腾讯课堂。腾讯课堂是腾讯公司的在线教育平台,优势是QQ、微信的社交功能和用户流量。2014年4月腾讯课堂上线,为QQ用户提供语言学习、技能培训、考证考级等方面的课程培训,推出QQ直播课程;支付工具是财付通,移动端有微信支付;入驻机构有2500多家,课程总计10000多门,直播课和录播课、免费公开课与付费课的比例大致都是8:2。新东方与腾讯成立合资公司“微学明日”,侧重研发移动学习产品,整合新东方的内容资源以及腾讯的互联网技术与用户粘性,构建在线教育生态圈。腾讯课堂提供三项优惠政策:一是免费开放,不参与机构的任何分成。所有机构只要具备教学资质,符合法务标准,就可入驻;二是流量扶持。为入驻机构提供8亿多的QQ用户流量支持;三是工具功能的服务;专门的运营推广团队帮助机构做好域名、页面、网站、QQ群认证等服务。[4]近几年,许多互联网企业都在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推出优惠政策吸引机构入驻,为企业开拓网上销售渠道提供发展的良机,传统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路径选择,大型机构可采用市场全面化策略,既要自建网站和手机APP客户端,也要与大型在线教育平台深度合作推广,或成立合资公司开拓在线教育业务,因其线下的强大实力与互联网企业谈判中有更多的语话权。中小型机构可采用市场集中化策略,只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不同特色的平台推送不同的课程,做好整合营销,加强同类课程产品的竞争能力。
三、对高校发展在线教育的启示
在线教育的发展给高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带动教育行业的教育教学创新,许多院校纷纷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微课、MOOC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但是也仅仅是比赛或小范围内试点,多数高校目前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压力使实施在线教育的动力不足。教育培训机构虽然与高校在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需求层次上存在差异,但是在先进的市场理念引领下的在线教育成功经验对高校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组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在线教育是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新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冲击很大,因此需要组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构建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在线教育专业管理团队,改变工作惯性和思维,总体谋划大学在线教育模式,尤其是指导教师团队配合做好线上服务,这是在线教育极为关键的组织因素。
(二)选择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合作
高校要对线上发展的业务、线下运营的业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等决策,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在线教育推广方案。可以尝试与三大在线教育平台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平台的技术优势和整合能力使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部分高校在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未来信息技术将全面渗透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但是,对于全面素质的提升,比如社会发展能力、人际关系、公共关系等,还要依靠在校园完成,校园文化的熏陶,校风、学风的熏陶,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线教育并不能全部取代传统教育。
(三)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体验
线上推出试听吸引学生到线上听课后,如果教育服务缺失,课程质量与期望相差悬殊,学生就对课程失去兴趣,影响主动学习的效果;在线教育平台处于发展初期,线上教学模式还在探索中,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只有平台和教育机构自律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才能促进在线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物业管理;物业服务;服务质量;现状;信息化;创新发展
物业管理与服务是一种记载且网罗一个团体或机构所有的资料,面向全体工作人员,服务大众,便于查询了解情况的服务性业务事项。它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与价值。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和挑战,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引用现代化方式,推动物业管理方式与服务体制等各方面的创新,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深入调查物业管理与服务对象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改革服务模式,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国家,企业,个人服务。
一、当前我国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的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
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地方皆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我将选取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的物业管理工作与服务模式研究作为具体实例,反应当下整个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和普遍问题。
(一)高校等教育机构物业管理服务中的问题
在我国,全国大多数学校当前仍然采用的是人力物业管理与服务,实行的是实体物业管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这种物业管理方式开始滞后于时展,各种问题全面暴露,种种矛盾尖锐突出。譬如物业管理过程中服务不完善,效果不明显,资源浪费重复,物业管理效率低下,与时俱进更新换代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业管理服务的项目与种类将会逐渐增多,日益堆积,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这就导致了空间紧张,资金紧张,此外需要的物业管理整理人员也增多,这对人力,物力,财力都有极大的消耗。对物业的整理与清扫也成为了一项巨大的工程,执行起来过于困难,同时物业查询服务也过于繁琐。在人力物业管理下,各种物业项目分批,分类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部门之间交流沟通不畅通,对实现物业信息与资源的快速共享,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较大的不便。这种管理方式对普通群众的开放程度较低,家长及其他相关社会人员很难具体了解到关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相关情况。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物业管理项目的增多,规模扩大,管理质量的保证与监管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正视的问题,因此,减少物业管理额外费用,简化物业管理服务程序,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增强办事效率成为物业管理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
(二)服务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积极有效的物业服务模式应当严格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当前一部分物业服务模式极度封闭,并不是面向全体社会人员,仅对部分有关人开放,这样就不能及时有效的同社会外界进行交流,这种服务模式下,工作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容易出现,偷懒侥幸的心理与行为,导致服务不周,物业管理安全隐患等重大问题。而且由于物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监管惩治系统存在问题,导致一些物业服务态度恶劣,不负责任,服务更新换代比较麻烦,耗时较长,服务质量与速度跟不上。
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措施与途径
(一)促进物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数字化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因此,要促进物业管理服务的创新发展,质量改进与效率提升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物业管理应当在实际管理中逐渐地用智能计算机管理逐步取代人工管理,在计算机上建立完善的物业项目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监管与安全管理,在关键部位安装监控器,实时全面地监控记录物业项目情况,针对物业管理问题实施及时改进,保证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高效率,这样既能够更加全面做好安全保护与质量检测管理工作,更加提高了物业管理的效率,对整个物业管理种类不断增多,物业管理服务规模日趋扩大的今天,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实现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
根据目前我国学校物业管理服务系统的现况以及管理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清晰意识到推动与完善高校物业管理系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尽快促进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机制的信息化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积极促进物业管理服务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首先,应当大力提升物业管理负责人员的计算机电子信息能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管理素质,为推动物业管理更加高效快速,高质量提供保障。其次,在原有基础上,坚持不懈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研究与借鉴中西方,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与服务先进实例与经验,研究探讨适合的物业服务管理机制,推动管理愈加自动化。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城市地区物业管理服务建设信息化程度地差异,管理运营中问题的不同,物业管理相关负责人员要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对策,要以顾客需求为立足点致力于开展物业管理业务。
三、小结
总之,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应当致力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现况,并且提出了改进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几点途径,以供参考。
作者:刘涛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并发展成可观规模,经历了战前和战后以及经济高速腾飞三个阶段。政府的干预措施也从零散转向系统。本文拟以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不断获得发展的原因,并通过中日对比,探讨其行政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私立高等教育政策及法律制度
私立高等教育的法律、政策制度因国而异,而其差异又对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历史及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日本对于私立学校有官僚主义的抑制政策和国家主义的统制政策两种。
在日本,明治元年(1868年)设立了私塾——福泽塾(庆应义塾)。1870年开始公布私塾统制的太政官布告。随着私学的增设,1873年了“私塾开业须知的布告”,1879年制定了“有关私学认定的三原则”,1899年颁布了“私立学校令”,对私学的设置条件和认可基准有了一定的规定,初步创立了私学行政统制制度。
19世纪后半叶,日本开始出现大学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一段历史时期,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起支撑作用的不是“大学”而是专门(专修)学校,且主要是私立专门学校。在私学领域中,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认可在1903年“专门学校令”颁布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地方长官的权限,对设立认可条件没有明确规定,且没有严格地实行设立认可的基本标准。而在“专门学校令”颁布之后,认可审查权限归口文部科学省(当时为文部省)。后来,这种私立专门学校逐渐发展成私立大学,但与传统的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以培养大众化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1918年“大学令”公布之后,日本政府对私立学校开始实行国家主义的统制政策。当时的明治宪法下的私立学校,是国·公立大学的辅助机构,处于国家的严格监督下。
战后,随着美国教育使节团访日和“教育委员会制度”的实行,日本教育行政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指导和影响下,1948年日本开始制定和实行新的“教育委员会制度”,否定了战前的国家统制制度,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民主改革。
之后,负责指导教育制度民主改革的“教育刷新委员会”提出了为了保证私立学校的公共性和自主性,私立学校的设立者——团体、个人等民法中的法人应改为具有设置和经营私立学校权限的特别法人,即学校法人。文部科学省根据此建议,加快了立法的程序,于1949年正式制定和了“私立学校法”,该法把私立学校定位于与国·公立学校起相同作用的公共教育机构。其内容与特征有:①限制作为教育行政主体的所辖厅的权限,取而代之的是设立私立学校审议会,对私立学校的教育行政进行统制。②作为私立大学的经营主体,设立组织为学校法人,并设立理事会运营的民主组织——评议会(由毕业生等构成)。③确立了对私立大学的扶助金制度。1956年公布了“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运营法”,1975年制定了“私立学校振兴扶助法”。
日本通过对私立学校在财政上的实质性支持,而达到了其宏观控制的目的,对私立学校起着“指导、建议、监督”的作用。虽然有人认为这样对私立学校的自主性有一定影响,但可以说,它在引导私立学校健康顺利发展,保障私立学校经营上的健全性和受教育者的利益,有效使用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实效性的作用。
一般认为,私立学校之所以这么发展,最大的原因是政府有意识地采取了扶助政策。理由是:第一,政府虽不像对中小学那样大力投入资金,但还是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并给予一定的预算拨款。第二,设立标准较低,而且标准实行的弹性较大。因此。私立学校的设立较容易。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教育人口激增时期,没达到设立标准的学校也都被简单地认可。第三,各私立学校可通过私学振兴会或私学振兴财团向政府贷款,或通过银行等的债务保证低息贷款,贷款便捷且优惠。
笔者认为,日本的私立学校政策的着重点是:通过简化设置认可条件,支持私立学校有所盈利,促使更多地设立私立学校,以此来回避与消费性教育需求相应的公费支出的增大。另外,对于经营困难或发展阶段的私立学校,通过政府辅助和贷款的发放,促使私立学校经营健全化,同时对私立学校进行统制和监督。
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运营、管理
根据1949年制定的“私立学校法”,学校法人取代了民法上的财团法人,成为了私立学校的唯一设立主体。
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上,私立学校由学校法人(组织包括理事会、监督、评议委员会,共同负责法人意思表决。决定执行具体重大事项的理事会是最重要的机构)设立与管理。
在教育创新委员会第4次特别委员会上,为了发给私立学校扶助金,强调了学校法人制度的必要性,即在法律上明确表示私立学校是公共事业,在私立学校教职员工的待遇问题上,制定保障教师地位的法律基础。
私立学校因为有其独立的建学精神及教育理念,适合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对国民教育有益,这是其存在的理由。因此,尊重和保证私立学校的自主性——限制主管厅的权限,将有利于私立学校的发展。在日本,主管部门行使教育行政的权限时,有义务向私立学校审议会、大学设置及学校法人审议会咨询,如果审议会反对的话,不能强行行使权力。
另外,为确保私立学校的公共性,“私立学校法”明示了必须设置有教职员工、毕业生参加的评议会,对学校解散后学校剩余资产的归属人限定等有一系列规定。
私立学校与学校法人的管辖机构因大学的种类而异。一般来说,大学(包括大专与高等专科学校)及其学校法人,归文部科学大臣管辖;其他的学校及其学校法人,归都道府县知事管辖。管辖机构有权认可学校的设立、私立学校的设立及废除等。对私立学校,可以要求其提交教育调查、统计及其他相关、必要的报告书,可以涉及到学校经营相关的收支状况或学校法人的运营状况等。
笔者认为,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法人之间保持一元化的隶属关系是最妥当的。而私立学校的学校法人制度,很好地界定了介于非营利事业单位和营利企业单位之间的私立学校的性质。既突出了私立学校的公共性,又保护了它的自主性。 私立学校法最初实施时,明确了学校法人与盈利企业的不同:①没必要精确计算得失;②由于全面免税的原因,没有严格要求会计处理的明确化。随着私立学校扶助正规化后,政府开始要求学校法人会计处理的正确性,并制定了学校法人的会计标准,对私立学校的运营采取了监督的态势。
三、私立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私立学校振兴扶助法》来实现的。
美国的私立学校以捐款为主,但日本的私立学校主要从银行贷款。
在中国,由于政府没有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实行财政支援政策,所以一般是“自我资金滚动”的运营形式。这种经营手法是现阶段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主要采用的手法。
战后,日本很多私立学校陷入经营困难,强烈要求公费援助。1946年日本政府开始推行私立学校建筑战灾修复贷款制度,其实施与当时从文部省形式上独立出来的资金贷款机构“私立学校振兴会”(1952年)相连,由于私立学校具有公共性质,日本政府打开了面向“私学扶助”的绿色通道。进人70年代后,私立学校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私立学校扶助金走向正规化。1975年7月制定的“私立学校振兴扶助法”明确了对私立大学、高等专科学院的经费的二分之一内进行补助,对私立高中以下也通过都道府县补助一部分的措施,且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
私立学校扶助的主要内容有:①扶助金(私立学校及私立学校团体);②贷款、利息补助、损失补偿等[1]。
在日本,“根据政府积极的贷款和扶助政策,私立学校的收入总额中,一般收入占69.2%。其中,学费最多为57.3%,捐款6.1%,扶助金2.1%。一般收入以外的收入中,贷款有24.3%(有贷款制度),其他的附属事业收入为5.6%等。高等教育阶段学校的贷款比例较高,高等专业学校为41.9%,大专为35.8%,大学为27.1%,均超过平均比例”。
政府对私学进行经费支助的目的为:①提高和改善教育条件;②减轻学生家庭负担;③促进私立学校经营的健全化。由于来自政府的扶助力度加大,私立学校发展迅速,“其质量水平确实提高了,与国·公立大学之间的差异也确实缩小了”[2]。
为了提高私立学校经营的健全性,维持及改善私立学校的教育条件,对学校法人进行国家及地方财政补助的重要意义不容否定。
但另一方面,与扶助相伴的,是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教育行政监督的强化。“根据私立学校振兴扶助法,对于接受扶助的学校法人,规定了‘在被认为有必要扶助的情况下,该学校法人须报告业务或会计状况。政府有权向该校员工提问有关学校法人的问题,或检查帐簿、文件等其他物品”’。也可以说,“私立学校振兴扶助法”是愿接受财政援助的私立学校与欲加强对私立学校统制的政府之间的妥协的产物,即只有在公共控制、会计监督下,才有可能支出补助金”[3]。
因此,日本“对私立学校的教育财政扶助政策也是在切实把握这些私立学校的财政状况及其经济行动的方法后,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考虑需要如何的公共扶助后才决定的”[4]。
虽然“私立学校振兴扶助法”是从私立学校及学校法人的自主性及公共性出发的监督私立学校的法律,但也可以说是对私立学校实行“支持与控制”的财政政策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有担心会影响私学的自律性等等的议论,也有少数私学经营者反对,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定意义上,它将有利于私立学校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私立学校行政的特点
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第2条规定,日本的私立学校是指由学校法人设置的学校,公立学校是由地方公共团体设置的学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私立大学并不全是属于文部科学省管辖。地方不同,管辖部署也有差异。如在青森、岐阜县,私立学校有关的事务均由各自的教育委员会的总务课、私立学校振兴课管理,形成了一元化行政管理形式。而公立学校各自属于都道府县(省/县/市)和教育委员会管辖的二元行政制度。因公立和私立学校同时隶属教育委员会管辖,因此可以更加充分发挥教委的功能,达到公、私立学校间的资源、信息的最佳分配。
有的地区积极推行设立及运营对公、私立学校进行联络和调整的机构——“公、私立高校协议会”。应私立学校要求,教委对教育课程设置、教师进修、人事等方面进行指导、援助。
日本对公立和私立学校在行政管理上很重视考虑统一和协调。考虑到私立学校的公共性,教育委员会积极地向私学提供信息,把从私立学校经营的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活用到公立学校的管理中,把教育具有的专门功能应用到私立学校中去,等等。而这些都是私立学校行政所涉及的有关方面提出的要求。
与公立学校相比,日本私立学校的行政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5]:
第一,由于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私立学校法的制定,管辖单位对私立学校的权限大幅度缩小,开始重视私立学校的自主性。
第二,限定了设立者原则上是学校法人,在组织、运营等方面补充了对民法法人规定的不完善的地方,给予学校公共主体相应的公共性特征,以求提高私立学校的公共性。
第三,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对私立学校教育可以进行相关的、必要的扶助之公共扶助的法律(私立学校振兴扶助法),明确认可了学校法人为了帮助强化私立学校的财政基础而开展的盈利。
第四,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采取的是“支持与控制”的国家主义统制政策。
五、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行政对中国的启示
相对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国家主义统制政策而言,中国采取的是政府的抑制政策和市场经济下的放任政策相结合的“二元政策”。
中国与日本公布改正私立学校令前的情况类似,除了个人法人外,还认可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作为设立者。而且,因设立团体与存在形式没有统一性、规范性,所以不易进行行政管理,也很难把握现状,处于不能进行实质性控制的状态。另外,由于缺乏相关制约、预防、救济和保护措施,没有“学校法人制度”,也没设置具有外部监督功能的大学审议会与内部监督功能的评议会,所以较难避免中国的私立学校“校长携款逃亡”等不正行为的发生以及防止因经营不善而使教师学生利益受到损害等现象的出现。这与学校经营都是在设立者指导的学校运营委员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的运营管理下进行,经营责任也归设立者个人承担等设立、运营方式有关。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着重点与日本基本一致。随着经济的高度增长对教育需求的急剧增加,没达到设立标准的私立专修学校也很容易被认可。但与日本不同的是,从私立专门学校(专科)高等教育机构升格为私立大学(本科),却比较艰难。这一点在1997年国务院令第226号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明确规定的“严格限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本科)的设立”中得以确定。从其后的事实,可见其政策重点在于设立、发展高等专科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69-03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加需要既具备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知识、技术创新和知识、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因此培养高等教育本科学生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早,例如,英国伦敦的城市轨道交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教育机构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德国在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技术型大学大都和企业共同设置专业技术研究所、培训机构等,培训机构同时服务于大学在校学生和企业的员工培训,这些培训机构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总之,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稳定运行阶段,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非常密切。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类人才需求量巨大,以天津为例,根据天津地铁的中长期规划,未来十年内将吸纳至少一万名专业人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国内外轨道交通车辆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各种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当前,主要由原铁道部所属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相对较少,造成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同时给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对该行业企业的岗位种类、工作特点、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构成等相关研究十分少见,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需求、培养方面,国内无可借鉴样本。面对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大量应用,按照现有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城市轨道交通不同于普通铁路运输或城际高速铁路交通,它服务于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客运工作为核心和主体,从客运工作的实施内容来看,这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的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同时又具有高科技密集的特点,从专业知识角度来看,本科层次的人才更利于企业日常工作。本项目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研究为基础,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等教育本科学生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办学条件与团队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到建设运营,涉及经济、规划、运输、土木、电力、机械、电子、通讯、自动化、计算机等10多个领域30多个专业,结合自身情况,通过理论研究和专题总结,我校开办的城市轨道交通本科专业,面向地铁、轻轨、城际高速运营企业及其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并最终确定了以运营管理为主线,兼具装备应用和车辆维修的宽口径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
1.突出专业特色,明确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实行“双证书”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双证书”是指,学生不仅取得毕业证书,还要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突出专业特色,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水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在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领域内,从事运营管理、装备应用、维修维护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学校理论教育和企业在实践、职业能力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产学合作教育,使学生在一个较长的、完整的教育过程中既可以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在企业实践中进行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教学平台设置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教育模式,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各种岗位角色与学生的实践教学一体化,大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考核领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其次,职业能力是通过与一定职业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它不可能像知识那样可以依靠传递甚至是灌输的方式掌握,学校将通过积极引导个体面对职业活动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和行为倾向产生积极作用,影响并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3]。最后,探索“校企”联合培养职业能力的模式与方法,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互补,充分、有效利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3.基于人才培养体系,探索“2+1+1/基础+专业+实践”的人才培养过程。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过程,将四年的整体学程分为“2+1+1”,即前两年为基础平台和学科平台课程,后一年为专业平台课程,最后一年为实践技能平台课程。
4.服务人才培养过程,健全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弹性学制,建立以学分制管理为主、学年制管理为辅的教学管理制度[4]。充分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实习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体制,不断优化考核目标,完善考核内容与考试改革,提高考核方式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建立一套为保证专业建设质量的管理制度,学校与共建企业共同实施建设过程监控和管理,完善建设措施,提高建设质量。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010年6月,学校批准在交通运输专业增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并于2013年修订为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专业建设四年来,目前已有08级至12级城市轨道交通方向学生。其中,08级到10级运营管理专业方向学生已经毕业,11级步入大四。现已逐步构建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有利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制订特色专业师资建设规划,重点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教师引进、培养、管理考核制度;建设有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团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交流和参加实践锻炼;在制度上引导教师参与科研和生产服务,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一支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2.培养方案修订。在广泛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多次组织由校内外的专家、教授和企业高工参加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方面的讨论会,为培养有专业针对性的“双证书”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除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等专业特色课程,还将开办“车站值班员”技能培训,结合学校特色,实行双证书制。
3.实验实训室建设。利用天津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和品牌专业建设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整合资源,发挥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综合实验室和城市轨道车辆实训室的资源优势,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陆续购进各项实验设备和器材,同时组织团队进行实验设备开发,加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实践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扩展实践教学平台。(1)参观类教学实践。为提高专业兴趣,了解本地区的规划和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发展,增强学生的城市自豪感和专业自信心,参观天津市规划展览馆、中国铁道博物馆等相关单位。(2)实验类教学实践。为开拓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和对现场工作情况的了解,培养动手能力,经实地考察和多方协调,在相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验教学环节。(3)实习类教学实践。为了使学生离校走入生产一线,深入了解轨道交通企业及现场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增强岗位意识,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动手能力,实习类教学实践完全在企业进行,教学大纲由校企协商制定,课程由企业工程师进行讲解。(4)产学研平台搭建。我校已经与天津市地铁集团等多家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依托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建设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的进行,共同建设国内领先、高水平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验实训基地,满足120人以上的教学实习实训及企业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四年来,通过对该专业的实际建设,发现了制约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
1.实验实训场地需扩大规模。由于轨道交通实验实训设备的特殊性,即使是按比例缩小,也需要很大的场地。但是就当前情况,实验实训室扩大,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教材建设急待加强。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教材和书籍较少,而其中大多数是高职高专类教材,与我校是普通高等本科类院校不符,与我校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教材更加缺乏。因此专业教材的建设是当前亟待加强的环节。
3.专业师资队伍缺乏。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导致专业教师引进具有一定困难。因此还需要继续通过人才引进、内部培养、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的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业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队伍。
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建设,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注重培养特色,积极树立品牌,更好地为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文孝霞,杜子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6-192.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10):5-8.
[3]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5).
大唐电信“智慧城市”顶层架构设计解决方案将通过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与公众服务与体验中心的组合,通过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城市建设手段,加强政府机关、企业以及公众间的信息交互与协同,从而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便民服务,树立新形象,打造城市新品牌。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社会成本的浪费,打造城市级运营环境的良性循环。
年度“智慧城市”奖IBM智慧城市——“慧典先锋计划”
IBM软件集团基于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这三大优势,针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切实建设需求,推出了全新的“慧典先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全球可复用的最佳实践模型,以及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信息化水平的IBM智能运营中心、智能交通、智能水管理、和谐城市、应急等解决方案,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最佳的智慧城市软件和服务支持,全面促进全国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智慧城市,真正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运营效率。IBM软件集团将针对当下与即将实施的智慧城市发展工程,注入五大智慧源动力,全面推动城市智慧化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年度“智慧城市”奖超图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超图“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遵循“总体规划,持续发展”的原则,以资源共享智慧应用为主线,构建区域发展总体框架,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带动应用系统建设,通过应用系统建设促进和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
超图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从“智慧城市”全局出发,以地理空间为框架,整合城市的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自然资源、市政设施、税务工商、人口、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资源一体化集成管理;以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网为基础,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网络服务一体化;以资源共享、网络互通为基础,全面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全过程的一体化,实现城市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打造透明、安全、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达到业务大协同的目标。
年度“智慧物联网”奖大唐电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炭综合自动化系统
大唐电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平台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利用工业以太网形式在煤矿构建具有环网冗余技术的矿井综合自动化网络平台模式,根据我国煤矿井下采煤实际情况,选用1000Mbps工业以太网构建煤矿井下自动化控制网络平台,并采用环网冗余技术,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其次,井下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安全监测与生产监测两系统的合二为一,实现了生产方面各类重要设备运行状况的自动实时监测。
再次,通过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实现各系统的互连,保证了原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
最后,以信息集成平台为核心,基于分布式实时数据库、OPC技术、工控组态技术,自主开发了组态软件,实现了各子系统的无缝集成和安全生产实时数据的web浏览。
目前,西安大唐电信公司的综合自动化软件平台已应用于多个项目:包括宝钢南京梅山铁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煤西川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神华宁煤汝箕沟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山东古城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
年度“智慧医疗”奖戴尔医院集成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医疗机构更好的应对挑战,戴尔遵照中国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结合在国内外医疗行业的深入实践与技术能力,提出了医疗信息领域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TOT模式,是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筹资方式。其含义是“移交—经营—移交”。筹资方将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投资方进行运营。筹资方通过经营权的转让。一次性地从投资方融通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项目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投资方再将项目移交回筹资方手中。因此,TOT模式是高校利用存量资产引进民间资本的有效途径。
一、TOT融资方式应用于高校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TOT融资方式只涉及经营权转让,不存在产权之争
采用TOT方式融资,转让的只是特许经营期内的经营权。不涉及产权这一敏感问题。巧妙地回避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易于满足我国特殊的经济及法律环境的要求。
(二)有利于打破金融管制。将直接融资变为间接融资
TOT融资方式不用直接与金融机构接触。就能为高校建设筹集资金,既降低了筹资难度,且无非法集资之忧。
(三)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产业。减少政府财政压力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特殊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人才积累。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目前,我国受教育人群数量庞大。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4%,中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并且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提高。因此,民间资本通过TOT方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既可以轻松投资高等教育产业。又可以解决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四)TOT融资方式可以提高高校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效率,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原则”
作为融资标的的基础设施,在作为融资工具融通资金的同时。融资高校可以通过支付租金等方式将其回租用于教学,以此达到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盘活资产存量的目的。
(五)对投资方而言。TOT方式投资风险较低。高校吸引民间资本的成功率较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巨大。国民受教育的愿望强烈,同时教育作为国家“百年大计”一直以来得到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民间资本投资高教产业的经济风险和政策风险均相对较小。
二、民间资本利用TOT方式投资高校教育的政策支持
中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急需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受教育人口占全世界的24%,而我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为提高国民素质、扩大教育供给、提升教育质量,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为民间资本在中国教育市场投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为了增加教育投入,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领域,以建立多元参与、多方投资的新型办学投入机制。
近十年来,我国民间资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和国民素质提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综观我国目前的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创办独立的民办高校,二是与公立大学联合设立二级学院。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特点是非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教育机构对办学参与较多。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市场性,兴办高等教育需要体系成熟的教育理论,对师资队伍、学术氛围等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非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教育机构独立办学或过多参与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较难与公立大学培养的学生形成竞争。民间资本利用TOT方式投资高校教育的实质是社会力量间接参与高等教育,民间资本仅对高等教育提供财力支持,并从中赚取利润。而作为融资方的高校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同时,则可发挥所长,集中精力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高校应用TOT融资的方式选择
高校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而建。高校应用TOT方式融资,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同时,高校的基础设施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设计用途的排他性。决定了这些设施只有用于办学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鉴于此。高校融资应用TOT方式在“经营”环节应采用租赁方式。对投资方而言,通过租赁收回成本、获得合理利润;对高校而言,通过支付租金使用作为融资标的的设施。既筹集到了建设资金,又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由于特许经营期结束,作为融资标的的设施将移交回高校。投资方在出租收益既定的情况下出于商业目的,很难对这些设施进行全面有效维护。与此相反。在融资过程中,高校出让的仅是经营权。不涉及产权变动,在回租使用过程中,必然将其与学校其他资产同等对待、合理使用、全面维护,因此。在“经营”环节采用租赁方式。符合融资方的长远利益。
四、高校应用TOT融资方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经营权出让期的确定
应用TOT方式融资,必须依据高校总体规划,科学分析。合理确定经营权的出让期限。在确定经营权出让期限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基建周期、建设资金需求量和收入组织能力。如果学校基建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较大、收入组织能力较差,为确保基建项目顺利完工。宜选择较长的出让期限;反之,宜选择较短的出让期限。
(二)经营权转让价格和融资标的回租价格的确定
TOT模式,是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筹资方式。其含义是“移交—经营—移交”。筹资方将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投资方进行运营。筹资方通过经营权的转让。一次性地从投资方融通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项目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投资方再将项目移交回筹资方手中。因此,TOT模式是高校利用存量资产引进民间资本的有效途径。
一、TOT融资方式应用于高校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TOT融资方式只涉及经营权转让,不存在产权之争
采用TOT方式融资,转让的只是特许经营期内的经营权。不涉及产权这一敏感问题。巧妙地回避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易于满足我国特殊的经济及法律环境的要求。
(二)有利于打破金融管制。将直接融资变为间接融资
TOT融资方式不用直接与金融机构接触。就能为高校建设筹集资金,既降低了筹资难度,且无非法集资之忧。
(三)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产业。减少政府财政压力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特殊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人才积累。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目前,我国受教育人群数量庞大。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4%,中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并且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提高。因此,民间资本通过TOT方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既可以轻松投资高等教育产业。又可以解决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四)TOT融资方式可以提高高校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效率,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原则”
作为融资标的的基础设施,在作为融资工具融通资金的同时。融资高校可以通过支付租金等方式将其回租用于教学,以此达到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盘活资产存量的目的。
(五)对投资方而言。TOT方式投资风险较低。高校吸引民间资本的成功率较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巨大。国民受教育的愿望强烈,同时教育作为国家“百年大计”一直以来得到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民间资本投资高教产业的经济风险和政策风险均相对较小。
二、民间资本利用TOT方式投资高校教育的政策支持
中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急需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受教育人口占全世界的24%,而我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为提高国民素质、扩大教育供给、提升教育质量,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为民间资本在中国教育市场投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为了增加教育投入,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领域,以建立多元参与、多方投资的新型办学投入机制。
近十年来,我国民间资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和国民素质提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综观我国目前的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创办独立的民办高校,二是与公立大学联合设立二级学院。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特点是非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教育机构对办学参与较多。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市场性,兴办高等教育需要体系成熟的教育理论,对师资队伍、学术氛围等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非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教育机构独立办学或过多参与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较难与公立大学培养的学生形成竞争。民间资本利用TOT方式投资高校教育的实质是社会力量间接参与高等教育,民间资本仅对高等教育提供财力支持,并从中赚取利润。而作为融资方的高校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同时,则可发挥所长,集中精力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三、高校应用TOT融资的方式选择
高校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而建。高校应用TOT方式融资,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同时,高校的基础设施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设计用途的排他性。决定了这些设施只有用于办学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鉴于此。高校融资应用TOT方式在“经营”环节应采用租赁方式。对投资方而言,通过租赁收回成本、获得合理利润;对高校而言,通过支付租金使用作为融资标的的设施。既筹集到了建设资金,又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由于特许经营期结束,作为融资标的的设施将移交回高校。投资方在出租收益既定的情况下出于商业目的,很难对这些设施进行全面有效维护。与此相反。在融资过程中,高校出让的仅是经营权。不涉及产权变动,在回租使用过程中,必然将其与学校其他资产同等对待、合理使用、全面维护,因此。在“经营”环节采用租赁方式。符合融资方的长远利益。
四、高校应用TOT融资方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经营权出让期的确定
应用TOT方式融资,必须依据高校总体规划,科学分析。合理确定经营权的出让期限。在确定经营权出让期限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基建周期、建设资金需求量和收入组织能力。如果学校基建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较大、收入组织能力较差,为确保基建项目顺利完工。宜选择较长的出让期限;反之,宜选择较短的出让期限。
(二)经营权转让价格和融资标的回租价格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