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09:24: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跨国经营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企业跨国经营产生的文化冲突的根本成因:
在不同国家、地域经营的跨国企业由于国家自身存在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文化冲突的出现。文化中价值观是一类最深层次的内容,其用于对人们行动、观念及综合态度的支配,决定人们采取行动与持有观点的出发点。各类企业之间不同员工间的冲突实际上便是价值观冲突。据相关研究表明亚洲国家与西方国家等在性别差异、对待权利距离的客观态度、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回避不确定因素的程度等层面包含鲜明的差异性。同时不同企业管理者在认识文化层面存在一定偏差,这一现象在跨国企业中较为普遍,管理者由于欠缺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全面了解,对各国不同文化差异与中心观点的客观存在不良忽视。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造就出多样化的行为模式,同时差异的行为模式又可令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所不同,并进一步引发企业经营管理中形成一定的文化冲突。另外基于不同国家特有的民族特征性格、不同国家语言形成了沟通障碍、人们生活态度与教育背景的不同均会令跨国企业产生文化冲突。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中海外联合体进军欧洲,由于太急于拿下订单,在没有事先仔细研究当地法律、经济、政治环境的情况下,以低于政府预算一半以上的价格中标波兰A2高速公路,并按国内固有的经营模式,以为可以通过变更进行后期费用的追加,但在一切以合同为依据的波兰,这一招显然行不通,再加上在海外的管理失控、沟通不畅,2011年6月初,中海外总公司最终决定放弃该工程。波兰业主则给联合体开出了l7.51亿元人民币的赔偿要求和罚单,外加三年内禁止其在波兰市场参与招标。由于这个错误,中海外联合体最终折戟波兰,声名狼藉,从而也影响到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倘若中海外管理人员在决策中能正确意识到这一文化差异并应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控制,则不仅可令文化冲突形成的负面影响淡化消除,同时还可以科学地利用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来科学有效的实践管理。
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到其包含的不同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行之有效的实践管理方式,并促进企业的跨国经营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对文化冲突的科学管理
1、全方位、多视角审视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各国人民、各企业员工拥有价值观的不同以及差异化的行为准则,跨国经营要想对这些生活在不同国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中的员工有效管理,便应以人为本,了解员工们自身的不同价值观、不同需求及差异化的行为模式。跨国企业管理者应对企业中包含的多元文化展开细化分析,挖掘文化本质特征,全方位审视文化差异,进而便于制定更有目的和针对性的方式措施,以降低矛盾与文化冲突,切实推进不同文化的和谐融合。同时对文化展开多维度的分析可令跨国企业管理层由多个侧面全面把握不同文化的现实特征,进而真正找到解决矛盾与文化冲突的科学方式。
2、创建跨国经营多元化文化沟通体系机制:企业跨国经营多元化文化的交流沟通主要指包含不同文化特征背景的群体之间、个体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实时互动行为的具体进程。在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多元化文化的交流沟通实际上是彼此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即各主体之间应对不同文化差异应具备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消除文化冲突,跨国企业应科学创建制度化、多层次、立体式的多元化文化沟通体系机制,营造信息的有效、畅通的沟通渠道,进而保障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获取各方理解与支持,并真正促进多元化文化的统一整合,全面提升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令其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实现综合发展提升。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展开的跨越国界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的理论,然后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怎样构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撑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无利可图。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有的竞争优势,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际技术外溢,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可靠近技术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2003年的数据显示,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首要动机,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也成为主要动机。而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表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目前,从我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不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第二,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是其进行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信息搜寻网络,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针对民营企业所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国相关资料,反馈给国内市场;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国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相关组织成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增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政府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应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支持
民营企业要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应认识到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支持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战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明晰产权,并建立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不规范,同时,市场与客观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调整、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创建独特并富有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而,民营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提高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只有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等;三要创新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支持
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营销环节一般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销售行业、金融行业、物流配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民营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电子商务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极大的适用性,可以为企业节省经营费用,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提供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弥补信息不足。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发展个性化营销,既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又可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
参考文献:
(一)跨国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
经营管理决策方面,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长官意志,民主作风不强。在一些注重民主的国家和地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尤其重要,否则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分权与集权方面,母公司和境外公司在分权和集权方面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集权过多,导致境外公司难于根据东道国社会文化特征展开经营活动;另一种是分权过多,导致境外公司缺乏母公司的支持而难于适应异质文化,使得跨国公司的组织过于松散,难以形成组织文化。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在不同文化特征的国家和地区,在经营管理上应该“因地制宜”,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跨国经营经验不足,往往在东道国照搬国内做法,没有根据东道国的文化特征来设计经营管理方法,使得文化适应能力不强。
(二)经营规模小,跨国适应能力差
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否则难于保证所需要的大量投入,进而影响公司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规模都比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
(三)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而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缺乏这种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在挑选跨国经营管理人员时往往更注重外语水平而忽视了其他能力。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外,还必须有国际视野和眼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强,善于学习新的文化,懂得跨国经营管理的技能技巧等。目前,在我国还非常缺乏这种高层次、综合性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对我国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是一个严重的制约。
(四)跨国经营信息不灵
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收集处理社会文化信息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缺乏专门的机构或个人负责收集处理社会文化信息;第二,收集处理信息的手段较落后;第三,急于“上马”。有的企业对东道国社会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认识的偏差便急于进行跨国经营,结果导致跨国经营文化适应失败。
(五)过于强调“我族文化”或“外族文化”
文化之间有差异,但无孰优孰劣。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强调“我族文化”,处处按照母国的社会文化标准来行事,缺乏灵活变通;另一种是过分强调“外族文化”,认为要适应异国文化就要全盘接受东道国的文化。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根据东道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坚持母国的一些做法,同时又吸收东道国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做到有所取舍。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晚
改革开放前,我国企业几乎没有进行跨国经营。改革后,我们的企业才开始慢慢走向世界,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才30年时间,经验不足,经受的考验有限,在文化适应方面能力较差。而外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在16世纪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有长达400年的历史。在跨国经营的历史中,很多企业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经历了多次重大经济危机的考验。
(二)企业自身的不足
国有企业自身的缺陷:第一,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人员流动机制僵化;第三,在利益分配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大锅饭”现象,难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削弱了企业的活力。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第一,家族式经营管理现象严重;第二,经营管理观念落后;第三,有不少民营企业不讲信用,追求眼前利益,导致名声不好。
(三)政府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我国政府没有给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影响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文化适应能力。一方面,跨国经营的有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管理体制不健全。此外,海外投资的有关手续过于繁琐;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要经过多个部门,时间长;经贸人员出入境手续繁琐、程序复杂,给跨国经营的外派人员造成不便。
(四)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
在我国,社会中的教育机构、文化团体、研究机构、宣传媒体等对跨国经营文化适应方面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第一,教育机构在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方面所做甚少,这使得具备跨国经营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缺乏。第二,文化团体对外交流较少。第三,科研机构对文化适应的研究较少。第四,各种宣传媒体缺乏对国外社会文化的宣传报道。
(五)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
影响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主要传统观念包括:第一,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人们对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都喜欢用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来评价。第二,固守“引进来”的观念,还没有很好地树立“走出去”的观念。第三,害怕风险的观念。第四,排斥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
三、解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性问题的策略
要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应该通过企业、政府、社会三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要提高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企业自身越强大,越有利于提高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社会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社会支持的力量越大,也越有利于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在支持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政府起到提供平台(支点)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平台(支点)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三者的作用关系犹如“跷跷板”原理。
(一)企业自身的力量
要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主要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1、树立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意识。企业首先要树立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意识,没有文化适应的意识,就不可能有文化适应的行动。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树立跨国经营文化适应的意识。
2、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步入正常轨道,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
3、完善企业信息系统。跨国经营企业要有完备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在信息收集方面,要注重收集东道国社会文化方面的信息;在信息处理方面,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过滤掉没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4、建立具有较强文化适应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第一,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上,尽可能引进富有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同时也要考虑从内部培养出一批有潜力的跨国经营管理者。第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
国家,内部的管理风格、激励机制、规章制度、员工问题处理等应有所不同,应尽量适应东道国社会文化。第三,尽量考虑人力资源当地化。母国要尽量减少外派人员,当然,有的人员必须由母国派出的则另当别论。
5、全员参与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文化要靠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不能搞“个人崇拜”。如果过分依赖某个经营管理者或过分强调某个人的作用,只会僵化企业文化,只有全员参与才能真正活跃企业文化。
(二)政府提供的平台
在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方面,政府起到提供平台(支点)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平台(支点)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政府给跨国企业提供的平台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完善跨国经营的有关法律法规。政府应该不断制定完善有关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改变目前我国海外投资法规体系不健全的局面。让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
2、制定科学的跨国经营政策措施。首先,政策措施应该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其次,避免朝令夕改或政策之间相互抵触,否则会让企业无所适从。最后,制定出来的政策措施应该落实到位,没有落到实处的政策措施只是一纸空文。
3、改革政府对海外投资的管理体制。首先,建立一个权威机构统一管理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其次,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审批手续应该简化。最后,简化外派人员出国的审批手续,为企业外派工作提供便利。
4、提供外国社会文化信息。政府应该为跨国经营企业提供外国社会文化方面信息,以提高跨国企业的文化适应能力。政府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对大部分国家的社会文化信息都充分掌握,应发挥这种优势。例如,外交部、商务部等对外国的社会文化信息都掌握较多。
(三)社会的力量
企业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的力量是提高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外部力量,社会支持的力量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适应能力。社会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机构应加大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力度。教育机构尤其是高校应该加大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力度,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智力支持。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跟跨国企业联合,高校主要负责系统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跨国企业提供实践的机会。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现状
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结构,进行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发展到5650万家,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40%,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贸易和简单加工领域,以贸易型企业为主。贸易型企业占我国原始对外投资总额的61.3%,工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资源开发等各类非贸易型企业占我国原始对外投资总额的38.7%。截至2011年底,中国境外企业已超过1.8万家,员工人数逾120万人,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与往年相比,总体来讲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势头良好,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在后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表现出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劳动密集度高、两级分化突出、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等特点,遭遇了“三荒两高”,即人荒、钱荒、电荒、高成本、高税费等困难,导致其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也存在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不少问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产成本、价格、产业集群、市场占有等层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国际化战略、人才、资金等方面明显存在劣势。
1.国际化战略问题
随着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并重视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加快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发展规划。
从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的跨国经营情况分析,由于受到规模、技术、管理、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化进程中显得信心不足,缺少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意识和科学、合理、长远的战略规划,缺乏国际市场营销观念。与大型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小企业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认识不足,在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制定方面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中小企业忽视走国际化经营路线,单纯依赖国内市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2.国际化人才问题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较为薄弱,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人力资本是中小企业的核心资产,由于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很难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因此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瓶颈,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加之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防风险能力较差。
3.资金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又一道难题。相比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也较弱,知名度不高,信用度较低,一般在对外融资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而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后续资金不足,很容易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跨国经营活动中断。同时,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在跨国经营决策时往往注重短期效益,通常只投资资金周转快的项目,缺乏长远的眼光,很难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长期规划,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1.正确制定跨国经营战略
从理论上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一般有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三种。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国际市场范围内进行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近年来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方向为契机,找准战略定位,明确战略目标,创新战略管理机制,建立战略评价和控制体系,规范国际化经营行为,形成领先的战略发展模式,为企业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创造先决条件。
2.引进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之初,应树立全球人才引进理念,通过政府部门推荐或人力市场渠道从国内或目标市场所在地引进熟悉国际金融政策、当地政治法律经济的人才,以高薪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吸纳跨国经营的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外派内部员工到国外培训或聘请国外专家进行内训,着力培养企业的管理和业务骨干,为企业跨国经营组建智力团队。
3.完善跨国经营融资政策
国家和政府必须增大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倾斜度,设立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贸易的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外向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民间资金向中小企业适度投资,并建立专门的跨国经营保险机构,对积极向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完善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相关的融资法规,支持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缺少资金时可向金融机构直接融资,加快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与多形式的融资渠道,以促进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董龙.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选择[J].魅力中国,2011(20):54.
引言:自从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使得世界经济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如果说上世纪的改革开放是我国运用“请进来”的策略,使国民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进而让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那么如今就应在此基础上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通过全球资源共享来享受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创造的经济效益,主要在于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享受到了国内经营难以满足的利益需求。
跨国经营是由国内经营延伸出来的,属于企业经营范围内的,指的是市场经营主体为了开拓发展空间,从而跨出本国范围到国外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市场行为方式,它是企业实现国际化中的高级形式。换句话说,跨国经营指的是企业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的舞台,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分工,在国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如子公司、分公司,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一系列的境外投资及生产和销售等企业经营活动,其动机就在于通过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取得跨国经营效率,即尽可能的在全球市场提高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以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
1、对外投资技术水平偏低
全球跨国公司的发展、渗透,主要是依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知识。以航天航空、生物工程、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它们逐步成为现代跨国公司的支柱产业。相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科技比较落后,很多企业技术上没有优势,更谈不上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所以我国企业虽然在开展跨国经营,涉及的行业比较多,投资范围比较广,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才刚起步。
2、对外投资管理水平偏低
跨国公司一般是在一个国家设立母公司,同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不同的实体,在母公司的控制、管理和指挥下,开展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在这样一个高组织性的大型企业中,必须要进行高度科学、合理、严谨的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积累了上百年的资金和技术经验,拥有科学的、规范的、熟练的管理技术。然而在我国许多对外经营的企业,不完善的组织功能,不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与国际运行规则相比,有些管理制度明显不衔接,这都使得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受到严重限制。
3、宏观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都是根据市场化原则不断发展、成熟起来的。我国企业不同之处就在于计划经济体制是形成跨国经营管理体制的前提。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部门被分隔,各自为政,没有形成透明、统一的政策。目前政企没有被完全分开是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中存在的最大体制障碍,政府对企业一系列的进出口贸易和投融资等市场活动的审批、人事和过细的产权管理,在地区与部门利益的驱使下,对企业的兼并、收购、重组、联合等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这就说我国体制深入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
二、我国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中的问题
1、跨国经营目标不明确
政府积极倡导鼓励企业“走出去”,其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到底改不改走出去、怎样走出去。在我国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并不少,也不乏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但是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对于企业而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企业的跨国经营变成一种国家战略时,不仅是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还会使部分企业缺乏对自身竞争优势足够了解,认为国外市场一定是前景无限,所以很多企业在跨国经营时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发展目标,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与长期的战略思考,在环境分析、投资项目、地点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合作伙伴选择等方面,往往是单一的经营方式,缺乏论证,没有从企业实情出发扬长避短。在对国外环境没有进行详细考察的前提下,投资带有盲目性,在当地市场缺少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中难以实现完全市场化,尚处于半政府状态,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取得成功难以实现。有些专家就指出不能仅靠一腔热情去开展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生存的根本。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这样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缺乏跨国经营的人才
当前在我国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许多对外管理人员一般只是具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或一门外语专长,缺乏既懂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管理,又熟练掌握外语等各方面知识,能够适应和了解国外的传统习惯、社会文化、商业操守、利益集团、法律制度、政治等复合型人才。在实施跨国经营活动中,有些企业过于依靠国外的律师、银行及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但使企业的决策判断受到影响,而且可能还会由于合同存在缺陷导致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3、企业文化整合难
来自文化整合的风险也是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怎样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不同国家文化有效融合的企业文化模式,是跨国企业经营能否成功的关键。特别是跨国并购,因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我国企业向被并购的企业强行灌输自身的文化,在企业之间很可能会造成文化排斥,甚至可能会导致强烈的矛盾冲突。具有典型代表的事例就是首钢并购巴西的企业后出现了严重的劳资矛盾。
三、我国拉动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
1、制定明确的跨国经营战略
与国际市场上先进的跨国企业相比,我国先进的企业,无论是从规模、技术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在实现跨国经营后,企业对自身在别国甚至是在全球的竞争地位,都需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企业需要将主要竞争对手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性进行对比,进行市场分类。在发达国家中的跨国企业全力实施全球化战略,以全球战略眼光来统一协调、规划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主要目的就在于实现整个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在我国的跨国企业因实施的全球化战略程度偏低,当实施跨国经营时,我国多数企业选择的多国市场战略应该目标明确。伴随以后企业不断深入的跨国经营参与程度和竞争能力的逐渐提高,逐渐实现全球市场战略。在全球市场战略中,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出现在国际化经营程度较高的企业,主要原因就是通过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最优配置资源的目的。这些企业对不同国家存在的相对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寻求高效率的投资,以便达到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这种投资在美日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实施的跨国经营中表现明显,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企业由于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或是受国家市场参与度的影响,用这种形式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为数不多。
2、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引进和培养专业知识丰富、业务技能强,精通国外文化和外语的企业经营管理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先进企业能够成功实施跨国经营的必然选择。我国企业解决人才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企业内部大力培养一大批既熟练掌握外语和法律,又精通财务、金融、管理的综合性人才,让他们去担任企业的管理工作和业务、技术骨干。通过吸纳海归学子、高薪聘任国外的专家、将内部员工送到国外受训等各种渠道吸引人才;第二,大力推动国外分支机构员工的本土化战略,擅于使用其他国家的人才资源,进而更好更快的适应当地情况,将我国进一步推向世界。
3、对企业文化整合要引起高度重视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kejianda.com/ 课件下载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
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12-02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课件下载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转贴于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
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30-02
1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1.1 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政府扶持。
由于跨国经营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政府缺乏对跨国经营管理的经验,他们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法律及业务指导方面准备不足,民营企业还难于从政府那里得到足够的帮助来实现跨国经营。有些地方政府由于对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还存有颇多疑虑,对企业适应陌生经营环境缺乏信心,因此不敢轻易批准民营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
(2)落后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体制。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门槛高、审批手续繁杂。目前,国家规定,国有企业到国外投资办企业,100万元以下在省一级审批就可以,而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审批要经过多部门(至少有商务部、国家经贸委、外汇管理局、国家计委、公安部等)、多层次(地方初审后报中央审批),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费的时间过长,因此耽误了一些项目投资的最佳时机,极大地抑制了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积极性。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困难。
我国民营经济的活力和成长性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市场化筹资的福音却并没有降临到民营经济的头上,民营经济并没有得到银行贷款的垂青。在我国私营企业中,77 %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客观上已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薄弱,难以走向国际市场。
1.2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模优势。
由于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民营企业的内部结构和管理体制都还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小规模和试探性的,资本不很充足,赢利能力较差,而且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而成熟的企业文化。
(2)缺乏跨国经营核心技术优势。
核心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根本,目前也是民营企业所薄弱的一项。出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的劣势,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生产成本高,其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少,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3)家族式管理难以适应跨国经营要求。
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家庭式经营管理和知识结构偏低与当今以知识和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相适应,企业难以建立长远规划的国际化经营理念与目标。另外,在人才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局限性,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4)缺乏跨国经营专业人才。
跨国经营在我国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还属于学习与摸索的阶段,因此,这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我国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符。跨国经营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经济法等知识,熟知国际生产、管理和销售业务,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和公关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能力和敬业精神。此类人才不但数量少,而且也是诸多大公司争夺的对象。对于综合条件并不占优的民营企业来说,要想获得此类人才,其难度可想而知。
2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政府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从政策上扶持民营企业跨国经营。
政府需要按照 WTO规则,制定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市场准入、贸易、金融、财税、进出口和对外投资政策等方面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条件,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同一平台上竞争。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督。
(2)简化跨国经营审批程序。
在民营企业不断崛起的现在,我国政府对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与审批机制却尚未更新。对于明显滞后的管理方法和审批措施,应立即进行修改,以利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开展。首先,要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审批环节,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应放宽对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完善金融和外汇监管制度,在此基础上鼓励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最后,应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改变不良的工作作风,同时加强各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3)对跨国经营实施金融支持。
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政策。当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鼓励中资银行跨国经营。二是要大力发展和培育股票、票据、债券和设备融资租赁市场。
2.2 企业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我国民营企业一定要加强智力开发和科技投入,努力把高新技术、绿色技术等引入生产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还要积极地、合理地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从而大力增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以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非价格竞争优势。
(2)优化跨国经营管理措施。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从家族制管理发展而来,企业中普遍存在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等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推行的因素,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瓶颈。所以,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应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赢利能力,增强信息透明度,建立良好的信用,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融资便利。
(3)实施品牌战略。
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困境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2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强。
2.3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士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优越性、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3.3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关键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SWOT;策略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与国际体制接轨的历史新阶段,从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潮流来看,民营经济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一个耀眼的亮点,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树立全球化发展理念,走拓展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实现适合自身现实条件的跨国经营,继续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基础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经营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出版了《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开始了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历程。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技术优势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这种技术优势是投资企业母国市场环境的反映。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第一,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第二,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第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抢夺市场份额的秘密武器。小规模技术理论对于分析经济落后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初期阶段,怎样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是颇有启发的。世界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在对印度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跨国经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在拉奥看来,即便第三世界跨国经营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拉奥认为是以下几个条件使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第一,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自动工具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第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与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第三,在产品特征上,第三世界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味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第三世界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第四,上述几种优势还会由于民族的或语言的因素而得到加强。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80 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把触角直接伸向了发达国家,并成为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新趋势,是跨国经营理论界面临的重要挑战。坎特威尔教授是英国里丁大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问题的著名专家,他作为托兰惕诺的博士生导师,与托兰惕诺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从历史上看,技术积累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技术创新仍然是一国产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处于尖端的高科技领域,引导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生产技术和对现有技术作适应性改造。
二、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我国民营企业所处的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这反映了我国的民营企业依然处于相当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阶段,其主要的竞争力在于较低的劳动成本和较低的产品价格优势,同时产业的国内竞争程度也较高。
2、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年来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步伐明显地加快,并且出现了一些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典型企业。目前,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
3、跨国并购规模小。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多半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特点,并购的交易额不过几千万美元到一亿美元不等,不要说和国际上的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就是与国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4、投资形式具有低级阶段的多样化特征。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但以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和海外销售机构的数量为多,而在海外设立生产机构的企业比例偏低,这也表明我国民营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跨国经营优势。
三、我国民营企业参与跨国经营的SWOT分析
(一)、优势(S)
1、体制上的先天优势,产权明晰。中国民营企业较早实行企业制度改革和管理创新,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已形成产权明晰、决策灵活迅速、机构精简、效率高、成本低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相对国有企业而言,产权明晰、产权约束及产权激励已成为民营企业的天然优势。
2、专业化分工程度高,成本上存在后发优势。中国民营企业具有群体效应,使边际成本大为降低;各企业间可以模仿学习、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提供相关的服务,增强企业之间的互补性;许多同类型的企业集中在一起,相互竞争,使企业不断创新,从而促使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3、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我国人民都具有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一点成为民营企业文化的重要精髓,在民营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长远目光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为其他民营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增强了其他民营企业主的信心。
(二)、劣势(W)
1、缺乏宏观战略规划,难以应对复杂管理能力的要求。民营企业家对在海外企业的日常事务处理,还是按照国内那种事无巨细的传统管理方式,缺乏国际性公司所具有的宏观战略构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缺少明确的方向感。同时,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竞争的实战经验,加之限于自身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很难像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那样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宏观与微观战略。
2、缺乏品牌效应。我国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贴牌生产,很少有企业去创立自己的品牌,缺少品牌效应,这样不仅会使企业的利润下降,还不利于树立中国民营企业和产品的良好形象。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和与大中型企业的配套产品,高质量产品的匮乏,无法与国际上的知名品牌抗衡,最终将在激烈的竞争中淘汰。
3、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大都以商品贸易形式参与国际经营,海外投资意识不强;已有海外投资的企业,多以窗口式的销售公司为主,生产型企业较少,项目规模也较小。
4、国际经营人才贫乏。我国的民营企业很多都是采用家族式的组织管理体系,这样不仅影响优秀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也会对企业主自身的素质提高产生一定的阻碍影响。
(三)、机会(O)
1、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经济、贸易、社会、金融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全球跨国经营体系已经形成,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与范例支撑。
2、发展中落后国家的结构性需求和贸易平衡的需要,给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条件。相当一部分经济落后的亚洲、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设施落后,急需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这为我国民营企业利用适用技术和小规模技术及比较优势“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等跨国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政策法规开放化、全面化。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为加强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对外合作、跨国经营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全方位支持,例如《,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动力支持。
(四)、威胁(T)
1、在市场环境方面,境外发展受到制约。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般是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我国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境外投资中,多数民营企业都需要有一定数额的外汇投资,而国内的民营企业往往只有少量外汇,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境外的长足发展。
2、金融威胁。由于我国目前的外汇管制,现阶段人民币资本项下的不可自由兑换,中小企业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有限,汇率的变动容易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财务风险。
3、经营威胁。企业经营威胁是指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因为自身经营问题所导致的损失和风险,其中包括民营企业自身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人员、企业文化等方面所导致的风险。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没有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经营管理风险将大大增加。
4、在法律环境方面,缺乏规范跨国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对所在国的法律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导致众多的法律风险。我国的民营企业只有很少部分制定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规划,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专利和相关文献检索制度以及防止人才流动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的管理制度。一些民营企业在专利被侵权、商标被仿冒时,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
四、促进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
(一)、培育与提升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内在潜力
一般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在于以企业的技术水平为核心,通过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方案、生产、营销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整合,从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应当是基于企业战略、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扩张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六个要素的培育。
(二)、金融机构和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1、完善并扶持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融资体系建设。积极地发展各种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并发展小额贷款机构,为民营企业搭建新的融资平台;积极地鼓励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满足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多元化的需求。
2、全面加强和改进政府的工作,及时制定更为灵活和优惠的政策,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成立对外投资管理协调机构;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建立良好的对外投资环境;加强信息服务建设等。
(三)、从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走“本土化” 道路
在跨国经营中本土化战略的内涵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了人才本土化、品牌本土化、营销本土化、产品研发本土化、企业文化本土化、原料和生产的本土化等。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东道国不同的国情实施不同的经营策略,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规范,尽可能地雇佣当地专业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在当地设立研发部门开发适应当地风土文化的特色产品,在当地搭建自己的原料供应链条和营销网络,最大限度的实现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融资等,并成功的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去,力争得到当地居民的广泛认同。
(四)、运用适当的跨国经营品牌战略
我国民营企业要借鉴国际跨国公司创品牌的经验,走品牌经营之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改进市场营销,加强品牌的广告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一经注册就成为商标,受法律保护。所以,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增强商标意识,健全商标管理制度,在创品牌的同时,要及时在国内外注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可供我国民营企业选择的品牌战略有以下几个:自创品牌战略,即企业将现有的稍具规模的国内品牌逐步打造成国际化知名品牌战略;购买国外品牌战略,即企业购买国外某一知名品牌的使用权或所有权,从而拥有自己品牌的战略;贴牌战略,企业没有自己品牌,只承接加工任务,该制造商被称为OEM厂商。
参考文献:
[1]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M].上海三联书店,2009,(07).
[2]可文.中国企业“走出去”任重道远[J].中国对外贸易,2004,(08).
[3]李娜.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障碍分析[J].科技信息,2009,(04).
[4]李亚.民营企业跨国经营[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01).
[5]刘文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