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4 09:24: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篇1

在我国批准注册的中成药中,有200多种是中药、化学药复方制剂,即含有西药的中成药。此类中西药复方制剂不能简单地按中成药或西药的用法去使用,而这些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一些特殊注意事项在临床的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循。因此,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必须重视的一个合理用药问题。本文着重介绍该类中成药的有关组方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1 含化学药组分中成药的组方特点

1.1抗感冒药的组方特点 在抗感冒药的中成药中绝大部分都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常规治疗感冒的中药为主,配以解热镇痛类、抗过敏类西药。

1.2补虚药的组方特点 在补虚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为主,配以维生素类西药。

1.3降压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压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以平肝潜阳类中药为主,配以降压类西药。

1.4消化系统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消化系统用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健胃消食理气中药为主,配以制酸类西药。

1.5糖尿病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糖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治疗消渴病中药为主,配以降糖类西药,西药组分主要为格列本脲。

1.6止咳平喘化痰药的组方特点 在止咳平喘化痰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止咳平喘祛痰药为主,配以镇咳平喘祛痰类西药。

1.7心脑血管药的组方特点 在心脑血管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活血化淤药为主,所配西药主要包括维生素C等。

1.8五官科用药组方特点 在五官科用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宣肺通窍和辛凉解表类中药为主,配以抗过敏和收缩毛细血管类西药。

2 含化学药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2.1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2.2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

2.3使用方法要得当。

2.4注意老年肝肾功能状况不好的患者。

2.5注意联合用药。

2.6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3 含其他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3.1含西药成分的感冒中成药使用注意 ①含安乃近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在服用含有安乃近成分的中成药时,切不可随意加大剂量,更不能长期使用,年老体弱者用药尤其应慎重,不能再同时加用西药解热。对安乃近、吡唑酮类及阿司林类药物过敏者禁用。②含对已酰氨基酚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长期大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尤其是肾功能低下时,可出现肾绞痛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尿毒症。若与肝药酶诱导剂尤其是巴比妥类并用时,发生肝脏毒性反应的危险增加。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重。服用超量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胃痉挛等症状。③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中成药的注意事项:氯苯那敏也称扑尔敏,常用其马来酸盐,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并与解热镇痛药配伍用于感冒,但有嗜睡、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因此,在服药期间,不得驾驶车船、登高作业或操作危险的机器。

3.2含有盐酸麻黄碱中成药使用注意 盐酸麻黄碱对于前列腺肥大者可引起排尿困难,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引起震颤、焦虑、失眠、头痛、心悸、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绞痛患者应禁用含盐酸麻黄碱的中成药。

3.3含吲哚美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5%~50%,其中约20%的患者常用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溃疡病、哮喘、帕金森病、精神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14a以下儿童一般不用;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且不宜与阿司匹林、丙磺舒等西药合用。

3.4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氢氯噻嗪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常见为低血钾,同时因其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故肝肾疾病、糖尿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所以使用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时一方面要注意氢氯噻嗪本身所具有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避免重复用药,以防止药物自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对含化学药组分中成药组方特点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了解,临床医师、药师及患者就可以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该类中成药。

参 考 文 献

篇2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11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46-01

中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中医药从古自今积累下来的中医药配方就有数以万计,中医药学的精神博大精深,其主要思想是在不给病人带来副作用的前提下,对病人的疾病进行有效的根治。虽然中医药的副作用很小,但其治疗的效率也很低,完全治愈病人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但西医药的治疗疗效却很迅速,甚至有些疾病可以一针见效,但由于西药的成分大都是化学类药物,其治疗后的副作用极大,对人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甚至危害身体内各个脏器,可见完全西药的治疗方法也不可取。通过医学类专家的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中药与西药的结合治疗,可以在对患者身体有较小的副作用的前提下,迅速彻底的根治患者的疾病[1]。而在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上对复方配伍的研究是其重要研究项目之一,复方配伍主要强调在中医学的思想指导下,研究小剂量的中西医结合后的全新药物。这种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治疗事半功倍,治疗的效果更好。

1中药学与西药学结合的发展史

中药学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中医学经过近五千年的发展史后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中医药学。而西药学是我国从国外引进来的医学,西医学自引进以来,其独特的化学药物制剂以及其快速的疗效使得西药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被医生运用到中国的临床上。西医学简单易学,很多中国医学人员在对西药学进行研究与学习后,再对中药学有所研究的基础上,就可以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去。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逐渐被医学界认同并给予重视,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发现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的效率,并且将中药与西药的劣势去除,提取出其中的优势进行合理的治疗,这就成为了我国特有的西药中用的医学治疗方法[2]。

2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外西药学不断的进入中国,使得中国的从医人员逐渐转向学习相对于中医学简单易懂的西医学,中国的医务人员大多数是在对西医学熟练掌握后,再学习一些中医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而很多的患者也是在进行西医治疗无效后,才转而投向中医药学进行治疗。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学会对患者进行西药的治疗后再运用中药进行治疗,从而对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观察与分析,总结出患者最适合的用药方法,再对患者进行合理的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使患者减少西药带来的副作用。

我国现在的医学临床经验证明,运用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思想是由中医的思想转化而来的,是在保证患者不受其它副作用的影响下,对患者进行下药,使患者在最快的时间内根治疾病[3]。中草药的主要特点是,其用药成分都是草药性质的,是天然的植物,对人的身体并没有损害。中医药理论表明,即使没有根治疾病,也不可以在疾病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病患。中药的无副作用特点很好的运用到具有很大副作用的西药治疗中去,使中药与西药进行融合,达到最大限度的治疗效果。

很多的外国医学人员来中国进修时,很欣赏中国医学人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中国的医生很注重对西药进行运用的同时,结合中药的理论思想以及中药的天然物质成分进行合理有效的用药,这种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治疗方法为中国医学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对医学史做出重大的贡献。

3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主要优点

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主要优点有两个。第一个优点是西医治疗合理的运用中医学为理论依据,中医药物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毒性小、无副作用,中医学思想还强调用整体治疗的眼光对疾病进行根治,而不应该是在治疗一个疾病后又会出现另一种疾病。西医学主要强调局部治疗思想,对患者某一个部位的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根治,这样的治疗治标不治本,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将中医学思想融入西医学治疗方法上,使二者很好的融合,就能达到使治疗既无副作用又能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西药中用的第二个优点是选择药物中的有用成分进行配方治疗。药物都是有毒的,不管什么样的药物成分都有其不利的地方,对身体机能都有一定的损害。然而采用复方配伍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将药物中的不利成分进行去除,并将对疾病有利的成分进行提取运用,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从而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4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运用方法

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方法首先应结合大量的医学临床经验对西药与中药的各种药物以及各种药物中的成分进行分析,了解药物的功效,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将西药与中药进行合理的配比,得出既有中药性质又有西药性质的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使治疗更加有效[4]。

5总结

根据医学各项临床研究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率,并在治疗过程中开发出具有创新思想的新型药剂。西药中用就是将中医学理论思想融入西药治疗中,使二者完美的结合,形成中西药结合后的新药物。这种药物在中国的医学临床上运用广泛,其主要特点是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治疗,并且保证药物的副作用极小,不会对患者的身体机能造成损伤。这样的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治疗方法是现代中国医学的重大突破,也为医学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立华.西药的中药样特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研究,2010,4(3):48-53

篇3

中医学理论是一种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科学,《内经》表现的中国哲学的特征极为鲜明: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动态平衡、中庸和谐[1],《内经》深受儒学“中庸”哲理的影响,中医学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都蕴含了“和”的思想。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一书是论述中庸哲理的儒学主要典籍。 中庸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哲学核心。“中庸”是儒家最高的准则,它要求人们立定“中道”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2],中庸之道,重视和谐。

儒家的中庸与中医的理法方药在哲理上都体现了“和”的思想,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古代农业社会中,除军事斗争的特殊情况,并非任何矛盾都必须激化或转化。特别是从一些生命有机体来看,以维持机体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的,强调对立项的依从渗透,中和互补,避免激剧的动荡、否定、转化、毁灭[3]。这种“和”的思想,在中医学具体表现为中和、平衡、适度的意思,崇尚和谐。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也蕴含着“和”的思想,如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个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亦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是结构上的和谐;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这是功能上的和谐;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有不和谐的表现。中医也认为人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人与自然环境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密切,亦须保持和谐的关系,中医学的整体观应是整体衡动观[3],和的思想贯穿其中。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也蕴含了“和”的思想,如阴阳交感的理论,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蕴含着“和”的思想。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的实现来自于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协调,即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的“和”[4]。阴阳二气和谐而发生交感,就产生了自然界、万物及人类。阴阳学说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养生、临床诊断与治疗时,实质上把“和”放在核心。

中医的五行学说,也蕴含着“和”的思想。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制化,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这是五行之间关系和谐、亦即正常的状态。五行的相乘、相侮、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间关系不和谐状态,亦即病理状态。其原因不外“太过”与“不及”。五行学说运用于临床指导,亦是致力于人体和谐,如确定治则时针对“太过”或“不及”原因采取抑强扶弱,治疗木旺乘土宜疏肝平肝为主即是一例,总宜使人体复归于和谐状态。

阴阳的和谐,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根本。人体组织结构属性既中和又平衡。阴阳失调(即失和),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重要原理之一。阴阳的过与不及都致人体失去和谐,发生疾病。治疗就是要首先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和谐平衡。和谐,必须适度,方能做到。

《内经》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更蕴含着和的思想,以顺应自然致和谐,以调摄精神情志致和谐,重保养正气保持和谐,和谐的思想存在于养生方法之中。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实持是调和,即“以平为期”。李东垣提出“善治者,惟在调和脾胃”,强调“和”的重要性。清代程仲龄更把治法归纳为八法,专门叙述和法,通过和解或调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主要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具体治法,这是后世医家对《内经》“和”的思想的具体应用之一。

总之,有关“和”的思想贯穿于全部《内经》之中,这是儒学中庸哲理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医学是“和”的医学。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3-196.

篇4

1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医学。张登本[1]认为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定势或曰思维惯性,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可以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主要特点着手,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张虹[2]提出中医学体系中的整体观念有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疾病和一切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疾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辩证论治有助于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重视个体体质、年龄、性别、地域、时间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整体观念是对人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如《黄帝内经》所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辨证论治是对于疾病的辨别和诊治的认识。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咳嗽分为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等。中医思维方式是学习中医学课程的灵魂,贯穿于学习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中紧紧围绕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两大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中医思维方式。

2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包海燕[3]提出在《中医学》这门课中,首先开启中医神秘面纱,面向初学者的就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故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上奠定了中医学习者们对中医的初步印象及学习基调,并将深刻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第一课,也是后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指导。专科医学院校的《中医学》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5类学科的知识,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贯穿于《中医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阴阳学说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被用来剖析、总结药物的性能、作用;五行学说在治疗疾病时对脏腑用药的指导意义,以及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针对疾病确立具体的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需要安排充足的学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讲解务必深入透彻并适当练习临床诊治、用药。使得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不再空洞无物,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3 灵活运用病案分析授课

临床病案详细真实的记录了诊疗的全过程,直观地反映了医生的诊断思路和诊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是临床医学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应用理论知识诊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病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辨别诊断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惠翠兰[4]等研究表明病案讨论能以最快速度使学生从理论转向实践,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了临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医传统医案众多,授课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筛选出来最具针对性、与临床教学密切联系的医案进行讲授。具体做法,可以结合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给学生展示病案,并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对病案进行讨论,分析问题。最后,教师听取各组讨论结果,做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病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良好的中医学教学方法。

篇5

    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就要向学生强调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1)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自觉运用宏观抽象的思维,逐步提高宏观抽象思维的能力,注重对各种事物属性的把握,事物属性存在于事物之中,需要我们去思考、提炼、抽取,只有这种思维习惯养成之后,学习中医才能把握住这个医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核;(2)注意理解、把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疾病防治、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辨证即辨别疾病是何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判断出的证予以相应的治疗,把握了中医学的特点,对学习中医也具有方向性的作用;(3)多阅读着名古典医籍及其他古文,体会古人的思维、用词习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回过来阅读中医教材就很容易理解了;(4)正确认识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西医是实验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两者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客观说,中西医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各自更适合的病种,有些情况又需要两者适时相结合以便优势互补,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在学习时要避免非此即彼的态度,即要么只承认西医,全盘否定中医,要么只承认中医,全盘否定西医,这都是不对的,对学习中医西医都无益,在学习中要客观求实;(5)要求同学们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注重临床实践,这样可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以便能更好的运用,开始可以让学生临床见习,看看自己如何搜集资料、分析、辨证及处方用药,最后与老师的分析、处理结果相比较,如果一致,说明学生这个思考、处理的过程基本是正确的,如结果不一致,就要分析按学生这样去处理是否对病人有价值,如无价值,那这个过程基本是错误的,就要回过去分析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也可以在课堂上举出病例,让同学们分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中医也是大有裨益的。

    2优化教学内容

    中医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等,中医专业学生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基本掌握上述内容,而在西医专科(高职)院校,中医基础理论等多门课程的内容精简到中医学这一门课程里,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还常常把仅有的60~70学时的课时计划删减到40~50学时,甚至删减到30~40学时,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西医学生对中医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所掌握,而且要为以后他们的临床工作所用,就必须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把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内容的透彻深化可结合后边的中医内外妇儿及针灸、推拿各科别进行,采取提问式,追根朔源,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掌握,比如,讲到推拿按摩,就问应在人体哪些部位去做才对?就必须熟悉经络,再问应朝怎样的方向做才对?就必须清楚经络和循行,就这样一步一步,同学们感兴趣的临床内容适时予以了介绍,前面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经络相关内容也进行了深化,达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大大缩短了时间,解决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上中医诊断学时,把其中主要内容介绍后,可结合后边中医内科学的病例来讲授,中药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中药,中药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中药时讲授,方剂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方剂,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方剂时讲授,针灸学主要讲授常用穴位的主治作用和定位方法[3],总之,基础内容的深化,不能就内容本身去讲解,这样会显得空洞,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把这些基础内容放到生动的临床案例中,利用提问去追朔,同学们往往有兴趣,而且对基础内容也理解得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基础内容保留主干,临床内容选数个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这样可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同学们保持深厚的兴趣学习,并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篇6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学认识到情志的重要性,七情内伤会直接损伤内脏精气,引发多种情志病症。而情志作为中医学对现代心理学情绪的特定称谓,认识到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会产生心理上的复杂反应。心理学家通过明确心理障碍的具体标准,以中医学“整体思想”来研究土家族人的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本文简述如下,以供今后进一步学术探讨与交叉研究之用。

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主要特点

首先,中医学将人体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长期的生产与临床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运用古典哲学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思想,中医学认识到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作为人体一部分而存在的。通过非常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病情的实质,作出正确的诊断。其次,中医学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中医学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阳光、水、温度、生物圈等,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这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再次,中医学认识到人与社会环境是相统一的。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的好坏也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之所以为人,是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当这种社会因素与人体不相适应时,稳定、有序、平衡、协调的健康状态就会被破坏,从而成为邪气影响人体的正气而致病。

2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在相应的背景下,如果一种机制未能执行它在进化中所形成的设计功能,那我们就可以说该机制发生了功能障碍。

3 进化心理学所致问题的表现

3.1 当面临相应的适应性问题时

由于设计功能未能被激活,常会出现一些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行为异常现象。例如土家族人强调存在的“基本问题”,如老人正常死亡后举行丧礼时,常常会以笑丧的形式,这反映了土家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死亡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如果存在心理障碍时,扭曲的思维方式会让他们在面对死亡的降临时,非喜悦而是痛苦。

3.2 当机制在不应该激活的背景下被激活时

外显与可观察的行为方式,周围环境的条件反射与影响效果,反映了条件性情感反应在新情境中的泛化和发展。例如土家族人通过哭嫁,有回忆母女情深,有诉说分离别哭,有感谢父母养恩,有教女为人处世等等,可见其十分丰富的感情内涵。在哭嫁歌时,一般即席而坐,见谁哭谁,以娘婶多见。如果这种哭嫁过多地倾向于不合适的对象,缺乏哀婉离别,甚至有一种报复的冲动,苦笑皆非,于情于理不合,凸显的就是变态心理下“患病行为”的刺激强化。

3.3 当一种机制未能和其他机制相互协调时

协调的失败,可能存在对信息加工的不完全性和缺少言语理解的相互协作,也有器质性损伤参与调节作用。由于机制的“平均”功能所伴随的正常错误,人类在用相应的心理机制来对自身和他人的配偶价值进行比较和评估,并非将主要经历和策略用在吸引同自己比较相配的对象中。例如在恩施地区的梭布垭石林,每年一度的土家族女儿会主要通过对歌和诗意,来表达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伴侣的追寻与选择,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但是由于受各种媒体的影响,如土家族人看到的节目主持人和女演员都十分漂亮,这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较高的比较标准,因而低估了自己配偶的价值。为了在女儿会上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一些土家姑娘可能因为抑郁、体型等功能障碍而出现不协调。

4 中医学“整体观念”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4.1 中医学“整体理论”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方面的丰富内涵

以“整体观念”作指导的中医学,在长期的医学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七情会影响人的身心。如土家族人十分信奉的《灵枢.本神》道:“是故怵剔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乐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它本身强调了心理方面的异常会引来人们情志上的疾患,与进化临床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心理障碍存在许多同源性。在整体分析土家族人远古环境与现在环境之间的差别性时,由于适应性问题的主要特征发生了改变,会引发土家族人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与中医学七情治病还受到年代心理特征、当前生理状态等紧密相联。

4.2 中医学“整体观念” 指导进化临床心理学

以整体观来辨病求因,中医学认识到人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进化临床心理学时可把心理障碍的问题与其相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统筹兼顾地利用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去正常地挖掘其设计功能。

4.3 中医学“整体观念”应用于土家族人心理障碍的治疗

在多年的生活生产与临床实践中,以“整体观念”为思想指导的中医学摸索了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在土家族地区十分流行的针灸、推拿、气功、穴位封闭等。这些方法因为成本低且简单而易于操作,特别对一些疑难的心理障碍具有独到的疗效。如因七情不畅引发的顽固性呃逆的土家族病人可针刺内关或穴位封闭;惊恐过度所致发热的土家族病人可针刺十宣放血;耳穴压豆可解决长期因为心理障碍所致土家族病人的睡眠状态紊乱等。通过权衡土家族病人心理障碍的整体表现形式,熟悉土家族人的人体经络循行走向和分布状况,结合土家族的民族医药特色,可以帮助更多存在心理障碍的土家族人走向康复。

参考文献

[1]孙朝文,陈平,吴双等.探讨中医“整体观念”在临床护理程序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113(5):3-5.

[2]孙广仁,童瑶,陈文垲,李其忠.中医基础理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增刊:224-228.

[3]D.M.巴斯,熊哲宏.进化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2-457.

作者单位:

篇7

2传承与科研相结合

将科研与传承相结合,可以促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转化成科研成果;有利于科研思路与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更有利于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提高[6]。如:陈晓云[7]用随机对照法对陈湘君教授酸甘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4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黄桂宝等[8]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对邓铁涛浴足方治疗高血压病60例进行临床观察。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案(RCT)研究,可验证名老中医经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还可以借用科研方式,对名老中医理论创新点的科学内涵进行阐释与说明。如顾军花[9]为进一步探讨陈湘君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方———复方自身清的免疫调节作用,采用环磷酰胺小鼠免疫抑制模型,观察其低、中、高不同剂量对模型小鼠血常规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影响。

3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

数据挖掘也称为数据库知识发现,是从数据库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并且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10]。数据挖掘在中医药传承中的运用从国家“十五”计划就已经开始,当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确立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挖掘整理及推广的专项研究[11]。随着时展,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运用于传承中的各个阶段。①临证信息采集:运用信息科学、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音像、拍照、电子档案、PPT、书稿等,使得名老中医临证信息的采集更如实,更完整,更便于分析。如冠心病心绞痛名老中医诊疗数据库等[12]的建立,就是信息采集方法与平台的新创举。②用药经验挖掘:该方法可最大程度分析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的特色,从其挖掘方法和挖掘角度的不同又可以得到相应的各种结论。有以药对和药组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如周曾同[13]以当代名老中医裘沛然教授的临诊用药经验和常用药对(两药联用)、药组(三药或四药联用)为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总结常用药对、药组的出现频率,涉及病证等,研究其常用药对、药组的功效;也有以整个处方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如李文泉等[14]通过基于BO及基于图论的网络数据分析挖掘方法,对方和谦教授“和肝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挖掘,总结了其用药的集中趋势、关键的药物组配结构、核心药物、药对等信息,总结了“和肝汤”所治病证的规律、证候特点、所用药物频次及加减用药的趋势,较全面验证性地总结分析了“和肝汤”的应用规律。③证候及症状挖掘:用以分析某一疾病的基本证型分布或基本症状表现,可以发掘名老中医的临床辨病辨证规律。如吴荣[12]运用贝叶斯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根据“证候要素”理论对名老中医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及所属症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提取到8个证候要素,得出证候要素相关的症状,及证候要素的组合特征,得出冠心病的常见证候,发掘名老中医冠心病心绞痛辨证规律。

篇8

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提升,中国传统医学中积累了大量如针灸推拿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功能康复与临床治疗技术,它们在临床功能康复、痛证治疗和预防健身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祖国医学也历来都是在汲取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中不断发展。作为通过刺激体表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效果的针灸推拿技术与现代物理疗法有着许多相似与可借鉴之处,相信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定会取得许多医学领域的进步。本文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1、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主要特点与临床疾病诊治范围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疗效最确切的医疗技术,一直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充当着主要的角色。针灸运用其简、便、验、廉的治疗优势和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对人体外表皮肤特别是腧穴系统的刺激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通过增强人体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以达到阶段病势、恢复健康的目的。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双向良性调节功能的穴位刺激以后,不仅治愈了疾病,也调整了身体的阴阳平衡,大大加强了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尤其在保健康复方面显示出了中医的绝对优势。

推拿按摩疗法是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刺激病患特定的腧穴以治疗受伤、疼痛、不适性疾病。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针对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调和阴阳、推行气血、疏通经络、活利关节,起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作用。

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通过使用力、电、光、声、磁、冷、热、水等物理因子以治疗疾病、恢复与重建机体功能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与药物代谢相比,具有收效快、无痛苦、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的特点。近年来在医院与社会上的使用愈来愈多并逐渐被广大医患及家属所认同,被大量应用在疾病后期的功能康复与年老体弱人群的保健。

2、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异同点

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治中所依据的医学理论不同,且因为使用治疗工具的不同而在临床上存在着不同的治疗手法和注意事项。针灸推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具有自己特色的理疗技术,治疗手法和设施分为针灸(即毫针,在此基础上60年代中期出现了许多新针疗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刺络放血、熏蒸、穴位注射等。物理疗法以现代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生化等知识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因素和运动因素作用于人体以调节人体虚弱与疾病状态下的局部或全身状况,达到转化病理生理,消除病因及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作为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一项诊疗技术,物疗也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伴随出现了一大批新型医疗设备与治疗方法。

3、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结合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解放后国家重视的不断提高与在世界范围的大量应用,针灸推拿在国际医学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族的人们所认同,成为了一项公认的世界医学技术,也为新的针灸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创立和现代物理疗法与针灸推拿的有机结合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临床上,通过大量的物理疗法与中医针灸的有机结合在治疗顽固性疾病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电针加超短波治疗面瘫、 耳针加磁疗治疗胆石症等。另外,物理疗法应用针灸经络原理并配合药物,通过敷贴、导入、吸入等渠道进入人体,作用于相应的疾病部位,能有效加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今后当从以下方面提高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综合效用:(1)针对不同疾病灵活调节二者的应用强度,也就是或以一方为主一方为辅或者二者并重,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2)密切注意现代现代医学治疗进展,深入研究针灸推拿理论,不断改进现有治疗仪器并研究开发出更高效、更可靠的医疗设备;(3)拓宽研究思路与方法,将此二者配合药物或其他诊治手段,推广应用到更大、更广的治疗领域中去。

参考文献

[1] 余瑾,张宏. 物理疗法与中医外治法 [J]. 现代康复2001,5(11):18-19.

篇9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产生于二战时期的美军课堂,当时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亦称听说法。它以语言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强调在环境中教学,利用一种强化了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与目的语的接触面,通过全境化教学,加强了学生接触和运用目的语的学习机会,收效良好。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模拟某种情景或景象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1],其最重要的手段是案例教学,目前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2],并受到教育者的青睐,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在各级学校的英语、语文、体育、生物等课程中应用。各类医学教育也在逐步尝试采用情景教学法。中医内科学是一门搭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的课程,传统课堂讲授方式适宜于基本知识的学习,但对于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明显力量不足。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临床思维决策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收效良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认识到,情景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其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现介绍如下:

1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是中医情景教学法的关键

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情景设置,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一点,就在于需要体现出中医的特色。中医的特色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如何能体现出整体观念,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演示天时、地域等相关因素,或借助于教师的情景描述,来虚拟情景,例如可以在寒湿腰痛的病例演示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阴雨天、潮湿的居住环境等场景,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主要特点,中医学的情景教学法一定不要脱离了中医的精髓。采用案例模拟的情景教学法,可以在教室中安置诊桌、椅子、脉枕、血压计等来布置诊室的环境,由学生扮演医生,教师扮演患者,来模拟诊疗情景。各种病史、症状的询问,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动作形态、语言声息都可以通过表演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但是虚拟病人无法把舌苔、脉象表现出来。这是中医辨证论治情景教学法面临的一个问题。有的教师直接通过语言描述告诉学生相应的舌苔、脉象,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是还有欠缺。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智能舌象仪、脉象仪来部分弥补这种不足。在模拟诊治患者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注重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整个诊疗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望、闻、问、切,要望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注意听患者的声息,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注意切脉的动作要领等,然后就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处方用药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模拟医生诊治患者,给他们以真实、具体的情感感受[3],锻炼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

2丰富情景创设提高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教学需要的情景。创设情景就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教学中的认知内驱力[4]。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其所包含的阴阳、五行、天地人统一等思想抽象难懂,对于初涉中医的学生来说,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疾病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就要想方设法创设丰富的情景,用直观感性的情景表达晦涩难懂的内容,以“激活”学生的悟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情景设置可以包括图片、多媒体资料引入、创设问题情景、虚拟环境、临床病例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牛彩琴等[5]将情景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在中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包括:创设背景图形,激发学习兴趣;引入生活情景,化解教学难度;再现历史画面,丰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力;虚拟自然环境,增强教学效果;引入临床病例,培育思维能力;引入实验情景,提高动手能力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设置各种情景,以景触情,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在“癃闭”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告诉学生朱丹溪提出了治疗癃闭的“提壶揭盖”法,就是开肺气、利小便的方法,但是学生往往还是不太明白,因此在教学中预先准备了一把紫砂壶,在紫砂壶中装上水,但是事先把壶盖和上面的小孔都用胶带封住了,这时给学生演示倒水,水并不能倒出来。把胶带撕掉,再往外倒水,水可以很顺利的流出。这就是气压的缘故。这时学生结合学过的物理知识,重温了水壶倒水的情景。人体也是如此,它和自然界很多原理是一样的,肺主气,气行则水行,开提上焦肺气,可以通利下焦膀胱,故上窍开则下窍自通。通过这种情景设置,把医学的原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印象,掌握了知识,启迪了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3将传统教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沟通理论和临床

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传统教学和情景教学两者并重,缺一不可。传统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情景教学偏重临床技能的提高。以情景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为例,案例教学一定要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只有通过传统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如果学生尚不明白什么是水肿、淋证,什么是癃闭、关格,何谈其临床特点,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呢?因此,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深入理解,才能在情景教学中进行成功的案例模拟、病例讨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还是以传统课堂讲授为好,临床辨证论治,适合灵活地采用情景教学法。只有将传统教学和情景教学相得益彰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沟通理论和临床,使学生听完课,多思考,会看病。

4以学生为主角以教师为主导

在中医内科学情景教学中,学生扮演医生是案例模拟的主角,教师可以扮演患者,起到主导证候的作用。以淋证为例,患者可以说出排尿痛这种主症,但是医生能否问出病程、相关症状、既往史等,则需要看学生对这种病的掌握程度,这也可以起到一个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教师扮演的患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引导出不同的证候,例如尿痛伴有尿血,就是血淋;尿痛伴有砂石,就是石淋;尿痛伴有病情反复,劳则犯病,则是劳淋。可以判断出学生对这种病各种证候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情景教学中的作用还包括引导学生抓主证,明诊断,掌握类证鉴别。主证是辨证论治的关键依据,它是患者感觉最痛苦的症状。主证决定了诊断、处方、用药等一系列后续工作。例如胃痛,患者感觉胃脘部疼痛就是主证,明确疼痛部位就可以做出诊断,它和心前区闷痛的心痛、两侧胁肋部疼痛的胁痛,显然不同。教师可以在情景模拟中进行引导,以使学生明确诊疗的程序。在情景教学结束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表现中的优点予以肯定、表扬,同时指出问题和不足。总之,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拉近理论与临床的距离,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但其具体应用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定特殊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华洪珍.论情景教学模拟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10.

[2]郝加虎,孙业桓,张秀军.情景教学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中的应用[J].疾病控制杂志,2005(3):263-265.

[3]杨磊.浅谈病案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0):68-69.

篇10

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提升,中国传统医学中积累了大量如针灸推拿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功能康复与临床治疗技术,它们在临床功能康复、痛证治疗和预防健身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祖国医学也历来都是在汲取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中不断发展。作为通过刺激体表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效果的针灸推拿技术与现代物理疗法有着许多相似与可借鉴之处,相信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定会取得许多医学领域的进步。本文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主要特点与临床疾病诊治范围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疗效最确切的医疗技术,一直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充当着主要的角色。针灸运用其简、便、验、廉的治疗优势和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对人体外表皮肤特别是腧穴系统的刺激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通过增强人体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以达到阶段病势、恢复健康的目的。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双向良性调节功能的穴位刺激以后,不仅治愈了疾病,也调整了身体的阴阳平衡,大大加强了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尤其在保健康复方面显示出了中医的绝对优势。

推拿按摩疗法是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刺激病患特定的腧穴以治疗受伤、疼痛、不适性疾病。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针对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调和阴阳、推行气血、疏通经络、活利关节,起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作用。

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通过使用力、电、光、声、磁、冷、热、水等物理因子以治疗疾病、恢复与重建机体功能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与药物代谢相比,具有收效快、无痛苦、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的特点。近年来在医院与社会上的使用愈来愈多并逐渐被广大医患及家属所认同,被大量应用在疾病后期的功能康复与年老体弱人群的保健。

二、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异同点

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治中所依据的医学理论不同,且因为使用治疗工具的不同而在临床上存在着不同的治疗手法和注意事项。针灸推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具有自己特色的理疗技术,治疗手法和设施分为针灸(即毫针,在此基础上60年代中期出现了许多新针疗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刺络放血、熏蒸、穴位注射等。物理疗法以现代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生化等知识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因素和运动因素作用于人体以调节人体虚弱与疾病状态下的局部或全身状况,达到转化病理生理,消除病因及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作为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一项诊疗技术,物疗也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伴随出现了一大批新型医疗设备与治疗方法。

三、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结合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解放后国家重视的不断提高与在世界范围的大量应用,针灸推拿在国际医学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族的人们所认同,成为了一项公认的世界医学技术,也为新的针灸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创立和现代物理疗法与针灸推拿的有机结合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临床上,通过大量的物理疗法与中医针灸的有机结合在治疗顽固性疾病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电针加超短波治疗面瘫、 耳针加磁疗治疗胆石症等。另外,物理疗法应用针灸经络原理并配合药物,通过敷贴、导入、吸入等渠道进入人体,作用于相应的疾病部位,能有效加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今后当从以下方面提高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综合效用:(1)针对不同疾病灵活调节二者的应用强度,也就是或以一方为主一方为辅或者二者并重,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2)密切注意现代现代医学治疗进展,深入研究针灸推拿理论,不断改进现有治疗仪器并研究开发出更高效、更可靠的医疗设备;(3)拓宽研究思路与方法,将此二者配合药物或其他诊治手段,推广应用到更大、更广的治疗领域中去。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针灸治疗疾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对人体腧穴进行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影响到脏腑,达到治病的目的。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针灸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大量的现代研究工作表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集中反映在增强机体防御免疫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镇痛三个方面。

针刺镇痛是在针刺刺激的作用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与抗痛这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针刺镇痛的作用机能是复杂的,虽然已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于深入地研究探索和进一步阐明。

参考文献:

[1] 余瑾,张宏. 物理疗法与中医外治法 [J]. 现代康复2001,5(11):18-19.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91-01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2.1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2.2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3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 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 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3.4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