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智慧农业发展水平

智慧农业发展水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5 09:24: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智慧农业发展水平

篇1

一、原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原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2.原始农业发展策略——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这种耕作技术在近代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下来。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很早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已由“原始生荒耕作制”阶段,进入了所谓“锄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阶段。

二、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传统农业发展历程水平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转变,铁锹、爬犁这种工具开始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这些“先进”的农业工具催生了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农业”走向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土地产量相比原来有了“质”的飞跃,在漫长的3000年时间内,农业经济发展缓步前行。

2.古代传统农业发展策略——精耕细作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三、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于19世纪40年代结束。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于 20世纪初期结束。其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典型特征为自动化。

2.近代农业发展策略——机械化、自动化

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近100年历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是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工业化的积极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四、现代农业及其发展策略

1.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篇2

现代农业指的是智慧农业,是与工业4.0或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现代经营方法理论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吉林省作为国内的农业大省,应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等13项指标完成情况看,吉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农村生态环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比较好,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达标率的75%以上。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4项指标,仅在35%左右,反映出吉林省经济指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呈现负向增长,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效益差,县域经济欠发达,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等主要问题。如何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出重点,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抓好优质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1.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1.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5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加快农机具推广步伐,建立农机发展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

1.6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1.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引进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吸引人才,扩大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

1.8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放开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1.9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2吉林省当前农业发展中科技的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指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局部优势。近年来,吉林省农用机械拥有量全面增长。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继续回升,小型拖拉机发展势头不减;收获机械连续几年都有较好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机装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一批优质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种子质量监控和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吉林省还建成了“农友网”、“吉林省农业经济信息网”等涉农网站,构建了吉林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展了农作物栽培、土壤墒情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

3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3.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愿景

根据吉林省对农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进行前期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对照前期文献分析结论及调研,经行业专家咨询论证再次确认,去掉技术重要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但产业化成本高的因素,得出吉林省在“十四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质量标准制定技术,玉米种植的量化技术,尽快出台优质生产补贴及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吉林省应该在中期(5~10a)优先发展的技术为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良种产业化繁育技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的分子育种技术、病虫草害快速监测技术(包括应用卫星光谱等先进手段)、多靶点治疗机理研究、杂草防治新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农药减施技术、肥料减施技术、病虫菌害防治技术。除此之外,在远期吉林省还应该在产品的推广营销上提前布局,重点发展。吉林关键技术发展路径可分以下几类,自主研发,主要是选择吉林省科研基础好,相关创新资源充分且并不急于解决的技术问题;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的选择,这类技术主要是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目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需要通过技术引进解决,这类技术吉林省并无科研创新储备,而且对于技术需求的要求较高。根据专家讨论和技术预见的结果,吉林省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集中在2021—2027年期间。但总体上,多数技术的实现还需要8~9a左右的时间。依靠吉林省相关发展规划,建议未来吉林省可以在质量标准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综合开发方面增加科技立项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2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

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农民政治思想水平不足。当代农民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较强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所不具备的。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应用信息化农业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生产的一种发展模式,其显著的特征是农业生产环境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的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5个方面。有研究显示,现代农业有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产品的竞争力等作用。中国的农业整体上正处于从农业电气化向农业自动化过渡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则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的过程一般由以下3个阶段构成:农业电气化,其标志就是技术上可实现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环节实现电气化;农业信息数字化,其标志是包括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数据信息数字化;农业智能化,也就是建立能够自动完成农业信息的处理,提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必要科技情报。

4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4.1大力推广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引导企业通过合同契约、投资入股、资产参与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帮助小农户进入专业程度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脱贫,增加经济收入。

4.2试点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如,吉林、通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长白山区的食药用菌生产基地、松花江两岸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白城地区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以及延边的优质苹果梨生产基地等,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拳头产品,促进产业集聚,转变发展方式。

4.3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

实现传统农业的技术升级,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高科技并实现其产业化,力争在应用作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反应器技术、基因工程研制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化。

4.4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广泛运用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培育对象覆盖面,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4.5依法保护耕地、水资源和基本农田,提高粮食

篇3

【关键词】

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产业化

设施农业,就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适时的调节控制农作物、禽畜、产等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环境,应用农业及畜牧业的最新科研成果,采用适当的农业工程措施在局部空间的一定围内控制气候环境,将最佳的环境条件提供给种植业、养殖业,从而使农畜产品得到高产、速生、高效、优质。设施农业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它有着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集约化生产等主要特点。在农业产业中,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的技术与知识高度密集的典型科学技术,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程度。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农业生产也在发生着改变,逐渐由从前的数量型,变成了现在的数量与质量并重。“十三五”期间,沈阳将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统筹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打造沈阳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一、沈阳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化、智能化应用程度较低沈阳地区的设施农业整体说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设施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尚不完善,人力劳动效率低,劳动时间长,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规模较小,人均管理面积不及发达国家的1/50。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温室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播种、灌溉、中耕和除草等作业均已实现机械化和智能化。

(二)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专业人才不足设施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和技术双重密集型的产业,是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熟练的劳动力双因素结合的产业。沈阳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主要是由引进技术和理念来发展的,设施农业技术基础薄弱,设施技术配套水平低,规范性差,缺乏量化指标。目前的设施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相对较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生产过程主要靠经验来实现,科技创新协作和关键性技术成果少,科技的推广性和实用性较差。设施农业的从业主体总体素质较低,核心关键的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设施农业专业科技人员供应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不足,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而少数具有职业资格的农业技术人员大多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涉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大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在设施农业从业人员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大大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从事农业的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创新不足,服务水平差,技术创新与应用不能满足沈阳地区现阶段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致使实施农业的产品及服务的品质好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产品品牌度低,竞争力不强近几年沈阳地区设施农业发展速度很快,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以大宗初级产品为主,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较低。设施农业生产以分散农户为主,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不大,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品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和经营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冷藏和物流设施的建设尚不完善。农产品大多以一家一户的生产销售为主,农产品仍然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主要走批发市场这条路径。缺乏中高端产品及品牌,很难进入到大中型城市的高端销售市场,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很难很好的实现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再加上缺少产销信息的收集、和现代销售体系,缺乏技术型人才和先进的管理,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资金投入不足供求矛盾突出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产出型农业项目,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决定了自筹能力较差,所以用于温室大棚建设的自有资金非常有限。体制和机制上条件也限制其融资的能力,尤其是缺乏对银行贷款利率的优惠政策,使大多数农民参与意识不强,对是否盈利顾虑较多,多数待观望态度,而对贷款利息的压力和资金的短缺使得设施农业不能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影响了大多数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限制了再生产的规模化进行。而政府的投入增长慢、金融支持力度低、社会资金投入缺乏积极性,财政对农业投入和各项财政支农政策还不能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入股、领办农业工程项目的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二、沈阳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广机械化与智能化生产建立设施农业标准化,加快设施农业装备的结构升级,在实现农业装备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过程中,应注重农业机械装与硬件设施与软件技术的有效配套。政府及农业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推动设施农业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发展,根据沈阳地区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现状建立本地区的实施农业生产、科研、营销的规范与市场运营体系。积极推进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建立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农业示范园,以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机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二)加强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深化设施农业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沈阳地区根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在整体上确立了以推进设施农业中的科技创新的方针,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的设施农业,应用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保证沈阳地区的菜篮子的稳步推进,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现代设施农业是科技密集型产业,从设施农业规划到结构设计,从土建施工到设备安装,从选种育苗到生产,从设施管理到市场营销,各环节都离不开科技,需要多学科、产业进行融合和集成。要使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必须发挥科技的支持作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化管理。要发挥沈阳农业大学、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设施农业产业的科技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加强产、研结合,发展适合沈阳地区的专有品种、专有技术等。探索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市场化的途径,迅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科技人员的素质及水平决定设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按照现代化、智能化设施农业的要求培养设施农业技术型和经营型人才,加大对基层生产人员的技术和管理的培训,探索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培养方式以适应设施农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提倡和引导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到现代农业的创业与就业中,提供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环境,提高整个现代农业产业的整体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

(三)依托龙头企业,上规模、提品质、树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专业合作社,延伸利益联结链条,谋求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设施农产品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市场各营销体系都在实施统购、团购,有市场才有效益,有效益产业才能可持续,农民才有积极性,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的产品需求越来越多,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加强产品安全监管,以质取胜无疑是设施农业发展的新出路,打造品牌产品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

(四)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拓展融资渠道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在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应把设施农业的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要优先考虑设施农业项目的发展。政府应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产业集中度,确定设施农业的发展重点及目标,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强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重视与流通企业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发展冷物流链建设,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保证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本着“有偿、自愿、依法”的原则,鼓励农村土地的合法合理流转。积极的探索各种设施农业多种经营模式,逐步健全市场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政府要制定出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补贴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要鼓励和扶持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对设施农业的投资建设。在拓展资金渠道方面,政府可以提供贷款的贴息补助,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供应。

参考文献

篇4

(一)机械化、智能化应用程度较低

沈阳地区的设施农业整体说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设施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尚不完善,人力劳动效率低,劳动时间长,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规模较小,人均管理面积不及发达国家的1/50。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温室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播种、灌溉、中耕和除草等作业均已实现机械化和智能化。

(二)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专业人才不足

设施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和技术双重密集型的产业,是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熟练的劳动力双因素结合的产业。沈阳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主要是由引进技术和理念来发展的,设施农业技术基础薄弱,设施技术配套水平低,规范性差,缺乏量化指标。目前的设施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相对较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生产过程主要靠经验来实现,科技创新协作和关键性技术成果少,科技的推广性和实用性较差。

设施农业的从业主体总体素质较低,核心关键的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设施农业专业科技人员供应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不足,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而少数具有职业资格的农业技术人员大多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涉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大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在设施农业从业人员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大大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从事农业的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创新不足,服务水平差,技术创新与应用不能满足沈阳地区现阶段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致使实施农业的产品及服务的品质好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产品品牌度低,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沈阳地区设施农业发展速度很快,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以大宗初级产品为主,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较低。设施农业生产以分散农户为主,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不大,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品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和经营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冷藏和物流设施的建设尚不完善。农产品大多以一家一户的生产销售为主,农产品仍然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主要走批发市场这条路径。缺乏中高端产品及品牌,很难进入到大中型城市的高端销售市场,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很难很好的实现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再加上缺少产销信息的收集、和现代销售体系,缺乏技术型人才和先进的管理,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资金投入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产出型农业项目,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决定了自筹能力较差,所以用于温室大棚建设的自有资金非常有限。体制和机制上条件也限制其融资的能力,尤其是缺乏对银行贷款利率的优惠政策,使大多数农民参与意识不强,对是否盈利顾虑较多,多数待观望态度,而对贷款利息的压力和资金的短缺使得设施农业不能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影响了大多数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限制了再生产的规模化进行。而政府的投入增长慢、金融支持力度低、社会资金投入缺乏积极性,财政对农业投入和各项财政支农政策还不能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入股、领办农业工程项目的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二、沈阳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广机械化与智能化生产

建立设施农业标准化,加快设施农业装备的结构升级,在实现农业装备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过程中,应注重农业机械装与硬件设施与软件技术的有效配套。政府及农业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推动设施农业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发展,根据沈阳地区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现状建立本地区的实施农业生产、科研、营销的规范与市场运营体系。积极推进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建立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农业示范园,以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机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二)加强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

深化设施农业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沈阳地区根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在整体上确立了以推进设施农业中的科技创新的方针,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的设施农业,应用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保证沈阳地区的菜篮子的稳步推进,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现代设施农业是科技密集型产业,从设施农业规划到结构设计,从土建施工到设备安装,从选种育苗到生产,从设施管理到市场营销,各环节都离不开科技,需要多学科、产业进行融合和集成。要使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必须发挥科技的支持作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化管理。要发挥沈阳农业大学、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设施农业产业的科技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加强产、研结合,发展适合沈阳地区的专有品种、专有技术等。探索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市场化的途径,迅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科技人员的素质及水平决定设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按照现代化、智能化设施农业的要求培养设施农业技术型和经营型人才,加大对基层生产人员的技术和管理的培训,探索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培养方式以适应设施农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提倡和引导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到现代农业的创业与就业中,提供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环境,提高整个现代农业产业的整体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

(三)依托龙头企业,上规模、提品质、树品牌

篇5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

抓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云上铜仁”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工业、电子商务、食品安全“七朵云”建设,打造“数据铁笼”;深化大数据交易、梵净山生态健康养身指数等应用合作,建设大数据服务外包呼叫中心。

全面加快以水、酒、茶、食品、中药材、休闲养生等为重点的营养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加快梵净山生态养生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培育百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

加快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推动沿河核电规划建设,推动合金材料、锰锂电池材料、锰盐等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引导支持园区经营公司从单一融资平台向复合投资经营平台转化,推动产业园区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社会化、经营管理市场化发展;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聚集高端和成龙配套项目,提高园区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引领消费的最大举措。

坚持“先环境、后开发,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出让,先安置、后拆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和“高端化、精品化”理念,打造持续性和宜居性城市。

坚持把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作为首要任务,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强化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紫线“五线”控制,做好城市风貌建设管理。

扎实开展主城区城市功能“十大提升”工程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实施工业园区、城市农业公园、城市湿地或山体森林公园、教育卫生及文化产业园区、市民广场公园“五园兴城”,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基础。

坚持把山地高效农业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根本途径,力争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扎实抓好农业园区提质升级,大力提升3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装备水平、科技水平、产业化和景区化水平。扎实抓好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茶叶、蔬果、食用菌、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创新专业合作社、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培育模式,积极构建农民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扎实推动在电商主体培育、电商平台建设、“铜货”上行等方面实现提升,加快形成“政府推动、示范带动、主体涌动、园区联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把旅游产业化作为跨越发展的最大潜力。

全力打造顺应高铁经济时代趋势的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开启铜仁“旅游+融合”发展新征程。

大力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依托3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中药材、特色食品等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一批融培育、栽种、旅游餐饮、休闲度假、交易为一体的特色观光农业基地和休闲农业、创业农业基地,培育一批休闲牧场、休闲渔业基地。

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深度挖掘“一山两江四文化”内涵。全力推进旅游与养生养老等大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避暑休闲、温泉度假、健康养生、旅游养老等新业态,推进医药产业开发,打造健康养生服务体系,建设世界知名休闲养生目的地。

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改善民生的最大承诺。

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着力打牢“两个基础”:打牢精准识别这一最根本基础,打牢作风这个关键基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贯彻落实“三严三实”的实际行动。

着力做到“三个强化”: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发展;强化公共服务供给。着力实现“三个突破”:在易地搬迁脱贫上取得突破;在生态补偿脱贫上取得突破;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额医疗费用救助上取得突破。着力做到“两个兜底”:对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以及大病、严重长期慢性病患者,残障智障家庭进行兜底;对因学致贫建档立卡户,以及因学返贫户融资扶贫资金担保和贴息进行兜底保障。

坚持把实施大生态跨越工程作为共享发展的最普惠福利。

坚持把大生态作为最普惠的福利,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全力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崛起和绿色惠民。重点发展一批有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一批集产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深度开发一批休闲、度假、养生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名牌产品、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

坚持把“抓四资促四业”作为赶超发展的最有力抓手。

千方百计扩投资,全力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生态环保、产业布局、基层基础发展“七张网”和社保低保、医疗医保、教育发展民生“三张网”建设,争取更多项目、产业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千方百计增融资,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用好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众筹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推动金融业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千方百计招外资,建立外资参与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外资引入政策体系,拓宽外资引入渠道,优化外商服务管理;千方百计撬民资,强化PPP项目策划包装,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项目建设,释放民间资本活力。

持之以恒抓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文化等新兴产业;持之以恒引企业,用好苏州市和大连民族大学对口帮扶机遇,引进更多企业落地,推动铜仁・苏州工业园加快建设;持之以恒扶创业,扎实推进“三证合一”“先证后照”等改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持之以恒保就业,探索建立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就业岗位对接机制,建立重点企业用工联系制度,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

坚持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障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城市道路、轨道交通、通村通乡公路、城市综合管廊“八路”共建战略,重点推动贵阳至襄阳高速铁路,铜玉城际铁路向北经凤凰到张家界、向南延伸至从江接贵广高铁等建设,加大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力度,为实现县县通高铁或城际铁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乌江、锦江、舞阳河三大水系为重点,以河流、水库、山塘为支撑的水资源网;力争推动思南花滩子、江口民和等大型水库工程开工建设。

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风电、生物质能、核电站、页岩气、天然气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网和以产业发展、城乡居民用电用气输配管线优化布局为重点的能源保障网。

篇6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80%的人口是由农民组成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到经济建设目标,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实现农业水平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民,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销售经营手段,把握市场动态,熟知公证、合同、结算等专业知识。熟悉一些现代科技技术,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针对农民群众培养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并教授给他们所需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并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管理经营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引导他们走向致富之路。故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水平,而农民的素质培养离不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切相关。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结构体制上存在许多的缺陷。首先,我国农村农业的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后续管理和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产品科技贡献率很低,基本只能达到35%—43%,而相比于这个数字,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70%—80%,以色列则更优秀,高达95%。再者,我国的农业教育、科研、生产、推广等组成的农业科技体制结构不合理。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无法构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重复低水平工作,从而从体制结构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1]。最后,我国农村没有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来推广新的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农村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发达国家,普通农民平均具有12年以上的教育水平,能够知晓现代科学技术,并熟练使用相关的农业机械。而我国则比较落后,农民平均具有7.4年的教育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4%,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为31.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多数,为49.3%,而到高中文化水平的就仅占9.7%,而具有专业水平的文化教育就少之又少,中专水平仅占2.0%,大专则更少,仅仅为0.5%。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87.8%的农民仅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

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由WTO带来的良好的出口环境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能更多的进行水果、蔬菜等产品的密集生产,出口销售到海外,给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出口农产品需要在世界市场中参与竞争,同时国内的劣势农产品还要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导致农村存在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农村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2]。并且,随着我国入世后,农村一些长久积累下来的矛盾逐渐明显,部分地区还存在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另一大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在2000年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是2.9,即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9倍,而发展到2006年,该比值直接扩大到3.28,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大,达到了3.33,虽然2011年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稍有下降,为3.23。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整体还是很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有农村户籍制度、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第一产业本身就比第二、三产业经济效益低以及农村教育水平低。其中,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影响比较重的一个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不可分

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却不乐观,农村的科技培训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使得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整体较低,从而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能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教育,并培养农村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5]。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农村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发挥他们带头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劳动者的积极性,带动他们一起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新兴农业技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生产更具科技含量。同时,在越来越强调生态绿色的当代社会,职业技术培训还可以向广大农业劳动者传授迎合社会的绿色、生态的农业技术知识,使农村的农业发展更加产业化[3]。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能落实到农民劳动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因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加快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久而久之调整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个客观规律: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人才促进科技的进步,教育培养人才。一环扣一环,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以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基础,可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振兴。实践结果证明,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可完成农科教的完美结合,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能更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知识,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能扬长避短,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7]。同时,职业技术培训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带入到农村的家家户户,实现农村居民家庭的网络化,农民在家也能进行远程学习,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使得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的经济体制得以实现,所生产的农业产品更加商品化和现代化,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以科致富。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关。例如,在2002年,以同样的生产条件,低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的人均年收入仅为960元,而比他们高一个文化档次的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其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达到了1805元和2340元。而相比与前者,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则高达6600元,比低文化水平的人均收入高了6.5倍。农村居民中,年收入过万的种、养、加大户,他们的文化水平基本达到了中等,并且都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由此可见,职业技术培训能直接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农村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要能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让现代科学技术能更好的为农村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能够随时随地执行的教育方式,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知识教育,还应在田地进行实际操作教育和培训,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面向成年农村劳动者,还可以是小学、初中等[4]。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需要,内容多种多样,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及致富的方法。广大农村劳动者大部分只知道简单的进行生产,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创造财富。故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就是要教会农民致富的方法,即唤醒农民的智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经营策略中获取致富的方法。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教授给农民劳动者过硬的技术知识,在种植或者养殖畜牧过程中,面临天灾时,能够及时应变,尽量减小损失[3]。同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智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解决问题,尽量在最小资金消耗下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应用,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农村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使他们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步伐,了解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应用科学技术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力,使得农业产品科技水平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提高农村的农业科技含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历史数据表明,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明显高于低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充分表明了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李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2]高利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1).

篇7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一、关于我市农业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

1.品牌数量和层次不断提升

目前,“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3441个,拥有绿色食品产品975个,创历史新高;有机食品80个;无公害农产品2344个,维持在历史最高水平;农业部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从无到有,登记产品已达到42个,成为打造辽宁农业的新名片。

2.品牌建设提高了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在品牌农业的带动下,主要农产品增收情况较好,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千余元。农业品牌价值最高的为辉山乳业,最新一个财年,公司营收45.27亿元,同比增长15.4%;集团整体毛利率达到56%,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

3.品牌农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公司+商标+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相对统一了生产标准,提升了传统农户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二、我市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现代农业品牌理念、规划相对滞后

目前,我市尚无系统的农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应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对农业品牌建设实施引导、服务、管理。农业品牌建设理论研究薄弱,地域公用品牌缺失。

2.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制约农业品牌发展

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标准调整速度慢,没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更新,很多产品环保、检测技术标准处在空白状态。

3.品牌经营主体运营能力较低

大部分经营主体品牌营销策划乏力,运作手段单一,品牌形象亲和力、影响力不够。宣传投入少,销售渠道不宽,电子商务利用水平低。

4.品牌缺乏文化内涵

地域特色文化挖掘不够,文化创意吸引力不强,未能充分体现农耕文化的传统优势和本土文化特点。品牌特定标志设计水平较低,缺乏影响力和感召力。部分农产品外包装上商标使用不规范,高端品牌农产品种类少。

三、推进我市农业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现代品牌农业发展系统规划

1.建立农业品牌统筹管理机构

建议建立市农业品牌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改进政府对农业品牌建设的管理服务模式,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提供更加有效的组织保障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2.制定农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我市农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应体现由市场配置品牌资源,由政府提业引导与服务,尊重品牌创建人的主体地位的思想,营造品牌经营发展的良好环境。选择重要农业产业领域、潜在品牌拥有人,着力实施助推措施,逐次形成高中低品牌梯队、各产业领域品牌集群和美誉度高的诸多品牌个体。

3.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将更多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农业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反映经营主体在品牌创建中的共同诉求,优化政府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推动行业协会增强桥梁纽带功能、行业联系指导功能,形成良好的行业自律环境。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高端精品农业发展

1.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要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制定与我市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使农业生产经营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2.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建议在现有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执法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精神,理顺农经部门和食药监部门在监管工作中的关系,实现监管的全面覆盖和无缝连接,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产品和知识产权,为品牌培育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大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农业品牌创建运营能力

1.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支持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建立o密的研发创新联盟,使科技成果与生产有效衔接,广泛运用生物工程、现代先进种养、储藏加工、信息技术等新型实用技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大力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农业品牌的灵魂,注重利用固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掘人文历史内涵,探索将传统的农耕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农业文化有机结合,提升农业品牌的文化品位。

3.大力培育品牌创建人才

品牌人才培育要动员多部门的力量,综合实施,应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结合,与科技、文化下乡活动结合。要发挥好企业家和经营主体带头人的领军作用,积极引进品牌创建、培育、管理的专业人才。

4.加大宣传推介,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农业品牌传播运营中,政府、宣传部门和品牌拥有者应各尽其责,合力推进。政府及宣传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政策资源,鼓励各类媒体宣传域内地标农产品,举办品牌农业高峰论坛,营造社会关注品牌建设的氛围。鼓励引导品牌拥有人进行农业品牌市场运作,综合利用文字、图像、宣传片等文化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展示农产品品牌形象和内涵。

(四)借力互联网+农业品牌,创新农业实施模式

1.积极发展智慧农业

建立我市农业品牌建设数据库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推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品牌农业为抓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生产设备与信息化的融合,提高农产品产出能力和实现质量升级,提升品牌含金量。

2.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篇8

一、引言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顺应时展潮流、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破城乡二体格局、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2015年全国两会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全国两会重点强调“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内的8大行动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视。

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正处于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湖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推进湖北农业改革和湖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精准扶贫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以农业信息化与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等为主要内容的湖北农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优化湖北现代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创新现代农业流通方式,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湖北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湖北引领中部地区优先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十三五”期间,是湖北省全面推进新型“四化”,即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北“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与挑战,任务十分艰巨。

从科技发展趋势看,当下,新一轮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大数据、智能网络应用掀起一阵阵浪潮,为基于“互联网+”的湖北现代农业发展营造了强大的势能。国家和省领导的重视及相关的扶持政策为“十三五”时期湖北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农业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备,互联网消费日益增多,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加快融合,由图1可知近年来我国城镇和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都在稳步提升,这为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湖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省需求看: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亟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小规模的农业经济存在时间长,亟须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农产品价格普遍不高,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数据参见图2,这些都为发展“互联网+”湖北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但当前我省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才刚开始发展,农业基础较差,发展水平比较滞后,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客观上,湖北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时期,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未充分结合。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基础条件急需改善,科技创新力度不足,体制机制依旧落后等都阻碍了湖北现代农业的发展。此外,我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前后有追兵,内外有压力,竞争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电子商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而我省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仅为排在首位的浙江省的1/5,与国内先进省市差距明显。另一方面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加快了在我省农村的扩张步伐,淘宝、京东、赶街网等电商平台与我省多县开展合作,这将会对供销社在农村流通领域的地位形成挑战,对农产品、农用物资以及日常消费用品等传统行业造成冲击。

三、“十三五”时期湖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湖北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1.构建全省“互联网+农业”公共服掌教āR谰荨豆赜谝孕吕砟钜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若干建议》(鄂发(2016)1号)和《湖北省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具体建设目标并结合我省当前农业的实际情况,整合各部门和各领域之间的信息资源,利用湖北农业信息网等官方网站,围绕农业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和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研发服务等内容,构建以农业大数据为中心,由农业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行政监测与指挥调度系统组成的湖北省“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全省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以便于进行灾害预警、监测土壤水质、预测市场波动、监测并控制重大农产品疫情、做出科学决策等。

2.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应广泛推进12316信息服务系统与基层农业服务系统结合,为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12316公益短信服务和语音电话咨询服务,提供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推广和政策新规等各类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在全省农产品生产重点区县试点建设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解决农村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实施湖北农业电子商务“腾飞计划”

通过财政支持和示范带动,大力实施湖北农业电子商务“腾飞计划”。力争在“十三五”末,即2020年,建成5-8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业电商示范园区和20家省级农业电商示范园区,培育5-8家在全国范围内富有影响力的农业电商企业和30家省级农业电商企业,电子商务在农业龙头企业中达到70%的普及应用率,打造300家农业电商示范村,100家农业电商示范合作社,50家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引进8-10家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进入湖北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领域,农产品电商销售总额和所占比例均进入全国前列。

1.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尽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十三五”时期,要积极发展应用农产品保鲜技术,使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期延长。这就需要大力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构建智慧物流平台,特别要加强配送点、取件箱等终端物流设施的建设,全面建成社会化的冷链物流体系。此外,还要提高仓储建设的标准,重点加强建设偏远地带的仓储设备。

2.探索“基地+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配模式。建立健全的服仗逑担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智能化管理,为农产品的播种、收割、采摘以及实时产量等提供各类信息;建立鲜活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对接平台,收集农产品采购商的信息,并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拟定销售计划;建立农产品社区直供系统,设立农产品的临时储货柜和提货柜,方便农产品购买与提取;自建或者依靠第三方,创建全程的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农业等相关部门要争取打造1-2家在全国富有影响力的“基地+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配品牌,让其成为我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一大亮点。

3.探索“批发市场+宅配”模式。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商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集货、仓储方面的优势与电商企业便捷的销售渠道,利用社区小超市、小店铺等来设立提货点,健全物流系统,满足配送服务需求,探寻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商企业合作“配送到户”的销售模式。

4.搭建农资网上销售平台。通过利用大型农业农资电商平台、农业信息传递平台以及供销社等现有平台,促进线上线下结合,全面推进农资的网络销售,由电商配送农资直达县市;电商企业要扩大宣传,使更多农民了解、熟悉并能熟练地在网上购买农资。

5.搭建休闲农业电商平台。促进城市郊区的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并推进区域内的休闲农业资源整合,以餐饮、住宿、钓鱼抓捕、鲜活农产品及加工农产品购销等为主要服务内容,使游客能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借此使得鲜活农产品得到推广;同时依托标准的接待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定位服务以及信用评价体系,创建统一的休闲农业网上推广平台和监督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休闲资源网络直销。

6.制定农产品电商标准体系。支持电商企业制定涵盖鲜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农资在内的农产品销售、配送、售后服务等行业标准,并鼓励快递公司拟定符合电商企业农产品配送需求的服务标准。

(三)开展湖北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

农业物联网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所形成的传感网,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的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等传输通道传递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确定发生问题的确切位置,确保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继而实现农业集约化、高产化、优质化、高效化、生态化和安全化的目标。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业结构改革、农民扩收。建议我省“十三五”时期,大力开展湖北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围绕农业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建立30个农业物联网产业示范点、实施省级农业物联网研发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大力培养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人才4个方面核心工作,沿着微小、可靠、低成本、生态节能的智能化方向,重点在以下几大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

1.农产品质量安全应用。(1)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全流程追溯体系,构建湖北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如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精准监测,方便对农业资源的规划监管,加强上下游溯源体系对接和信息共享,了解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确保食物安全卫生;(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安全识别技术,充分收集农产品各时期的生长信息,实现我省重点品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获取和监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2.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应用。近年来,湖北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如农业资源长期透支,农业面源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十三五”时期,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我省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来有效解决湖北农产品生产领域对水、土地、气候及周边生物造成的危害,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3.农产品新型物流应用。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监测等各环节,要积极引领农业物流企业广泛运用农业联网、RFID、二维码等技术,有效地提高农业物流效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运用物联网技术,鼓励建设网店、连锁店等新型农产品流通形式。

4.农业信息服务应用。一是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各级平台各司其职,提供完善的短信、微信等各类信息服务;二是加快农情信息体系建设,获取一系列详尽的农业资源信息,实现信息化的农业资源管理,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

5.农业防灾减灾应用。我省农业防灾减灾任务较为繁重,可以利用物联网的定位、识别、监测、追溯、记录等功能,发挥其在灾害信息搜索、监控预警、灾害求助和灾害物资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6.农情监测和市场监管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实施我省农情管理,实现对全省农业重点品种和企业的智能监测和管理;借助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行政部门对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监督和管理水平。

7.农药、饲料安全保障应用。目前我国农药、农业饲料生产质量难以保证,安全评价和预警能力不足,农药、饲料安全信息难以共享、基层的监督力度不足。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饲料安全保障系统,便于管理部门监督管理饲料安全、确保我省农业生产源头安全的需要。

篇9

(一)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组织基础。一是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产业型和服务型合作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累计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179家,其中领办农民资金互助社5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家。二是推进“党建统领、四社共建”。依托田柳、纪台、稻庄3处为农服务中心实施“党建统领、四社共建”,汇集供销社、农村社区、合作社、信用社优势,形成为农服务合力。三是开展社有资产清查。掌握了4个未改制企业和13个基层供销社资产的存量、结构、损益和运用效益等情况,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打好基础。

(二)着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一是积极推进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广泛整合涉农资源,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智能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贮藏或冷藏加工、农民培训等服务。今年田柳、化龙2处为农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新开工建设孙家集为农服务中心,全市累计建设为农服务中心13处。二是不断培育托管服务主体。以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有企业为依托,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不断恢复完善供销合作社农村阵地和市场。今年以来,全系统共实现土地托管12万亩,培育出农机、新时代农机、农业、等农资供应、技术托管、统防统治多种类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是实施农业赋能工程。自主开发上线“供销机惠”农机智慧化服务平台,免费为全市3000名农机手和10万农户提供供需对接服务,目前平台已注册机手300多人,托管服务蔬菜大棚面积1.8万亩。四是构建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依托农机合作社,宣传引导农户进行大棚蔬菜秸杆还田,年均还田2万余亩。依托浩阳农业公司,开展蔬菜秸杆资源化利用,年消化蔬菜秸杆2万余吨,生产有机肥1.5万余吨。五是健全完善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农资经营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农资经营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农资电商服务三大平台。推行线上订购线下配送,开展网络问诊线上指导,实现农资供应和技术服务相结合。

(三)着力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实现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一是创新“零接触”配送模式。在今年疫情期间,供销社发动系统企业积极开展生鲜“居家配送”,有效保障了居民居家生活需求。疫情结束后,供销社针对社区居民生鲜采购方式的新转变、新需求,积极推进“共享鲜柜”进驻小区,以基地直采、独立包装、分享装载、冷链直达的方式将新鲜蔬菜直运鲜柜。目前共在11个居民社区投放智慧生鲜柜66台。二是打造辐射全省的“中央厨房”。对“供销御达祥中央厨房”进行扩能升级,扩建3000平方米加工车间、600立方米冷藏库,新建高标准检验检测室,新购进物流配送车辆10辆,引入农科院600亩蔬菜实验基地作为企业蔬菜直供基地,新上豆制品生产线。目前,企业已有猪肉及制品20多个品种,净菜加工30多个品种,形成日加工生鲜猪肉及制品15吨、各类蔬菜20吨、豆制品20吨的生产能力。中央厨房服务范围扩展到地区160多所大中小学校食堂、100多家餐饮酒店、80多家大中型企业,产品进入省内200多家大中型商超。三是深入推进农超对接。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联合合作优势,积极帮助流通企业、蔬菜合作社对接省外供销农业流通企业及大型商超。市令欣蔬菜专业合作社先后与供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供销联系,成为上海“盒马鲜生”优质蔬菜供应商,被确定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今年以来,蔬菜销售额已达到6500万元,预计年销售额达到1.2亿元以上。

(四)着力推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筑牢为农服务经济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开放办社。用市场化方式整合系统内外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以项目建设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合作经营,与御达祥、邦农农业、鲁寿种业、高欣蔬菜等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发展中央厨房、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强化与金融机构合作。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供销系统企业获得各类融资授信20亿元,有力地支撑了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需要对国家方针政策、国内外发展形势,外地经验足发关注研究不够,工作超前谋划不足。二是社有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相对较少。三是人员老化、人才缺乏问题突出,社有企业、基层社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多,发展后劲不足。

三、下步打算

一是提升“1+N”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水平。在全市因地制宜布局建设为农服务中心,力争实现乡镇全覆盖。优化为农服务中心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为农服务实效。

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进一步扶优扶强,提高带动能力,争取各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扎实开展技术托管、统防统治、土壤改良、秸秆还田等服务,叫响供销社服务品牌。

三是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围绕打造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以促进产销对接为重点,以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农产品经营服务网络,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继续推广“共享鲜柜”进小区,扩大配送服务范围,建成“路径最短、果蔬最鲜、交易便捷、健康有机”的时尚果蔬店。

四是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发展。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强化电商平合合作,通过自建或依托“供销e家”、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第三方平台发展电商业务,形成线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五是恢复重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融入全市再生资源经营体系,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着力打造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开展农膜、农药包装等农业废弃物、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在城乡网络薄弱和空白地区,整合新建一批回收站点,推进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有效衔接,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四、意见建议

篇10

大数据是IT行业的术语,也称为巨量资料,意思是资料量过于庞大,主流软件已经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处理,用以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经营决策。对于大数据概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统一,研究机构Gartner将其定义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而大数据时代最早由麦肯锡提出,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个业务职能,是当今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运用,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1]。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大数据的数据量更庞大,要进行查询和分析更加复杂。大数据的特点表现为四个:一是巨大的数据体量。大数据的体量已经不是停留在TB级别,而是属于PB级别[2]。二是处理效率高。在大数据系统中已经应用到了1秒定律,也就是在1秒的时间内可以从庞大的数据中获取具有价值含量的信息。三是数据类型多。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信息呈现多样化,这些信息不仅仅是文字、数字,还包括网络中的图片、日志、地理位置、视频等等,这些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四是具有高价值回报。大数据中数据量大,包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只要懂得正确利用,并擅于分析,就可以带来高价值的回报。概而言之,可以将大数据的四个特点归纳为数据体量大、处理效率高、数据种类繁多、价值密度高。

二、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现状

当下大数据已经贯穿了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到的数据多而复杂,如种子、土地、气象、环境、土壤、农药、化肥、农产品加工、物流、经营等,人们通过整合利用这些数据优化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现今大数据在农业中的运用已不局限于对农业数据的收集与传输,而是延伸到了运用大数据加速作物育种,以大数据作为驱动实现精准的农业操作,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追溯农产品的来源,以及优化产业链等[3]。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更为复杂,因为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土壤、种子等。大数据的运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避这些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损失,提高生产质量[4]。目前除了上游借用大数据提高生产质量之外,下游的农业也通过大数据实现经营管理的整合优化,提高农业在市场流通中的效益。从中可见,大数据已经在农业产业中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这会对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改变。

三、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比起其他行业,现代农业显然要落后许多,且区域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尽管当前涉农服务发展相当迅猛,然而,其在生产及销售方面却滞后许多。各部门与各行业齐头并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导致各种不良现象频频发生。如不明确分工、建设重复及协调不力等等,从而存在严重的孤岛情况;未构建规范的投入体系,建设资金与运营资金较少,在总体农业投入中信息化农业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少,从而阻滞了信息化农业发展。(二)对农业大数据的认识有待提高。政府部门无法正确认识到应用大数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导致无法在有关的研究应用方面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各从业主体如农民及涉农公司等并未意识到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性,在学习及应用新技术方面消极应对;没有在全社会中营造一个发展与应用大数据的气氛。正是这些因素使分析与应用大数据受到一定的阻滞,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阻滞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三)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分析平台有待建设。大数据的特点是容量大且复杂性高,必须构建于先进技术及先进结构的新数据中心及研究平台之上。就技术层面来说,此平台根据一流的数据管理能力及数据仓库能力,使构建出来的商务智能项目有着高效、先进及开放等特点。就结构层面来说,此平台的可配置性相对较好,使资源变化及业务流程变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此外,在业务发展越来越快、业务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平台的应用及性能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四)对农业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有待开发。在如今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情况下,家庭承包生产的不够集中以及小规模经营,阻滞了构建标准化的价值性高的信息数据;收集的许多信息被分布于各部门、各研究中心及涉农网站中,因为制度及单位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这些信息数据未能互通互联;各信息数据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致使各信息数据不是重复就是存在冲突,数据应用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阻滞和信息孤岛现象,使采集与开发农业大数据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的模式创新

(一)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即是做到“精准匹配,知天而做”,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益。在精准农业模式下,可对作物的品种与土壤进行精准匹配,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可对各种环境因素和作物的长势进行监测,从而实现精准式的灌溉施肥,趋利避害,对整个生产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力。精准农业模式以生产者的利益为中心,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选择准确的渠道、合适的时间、地域,利用高效的方法为生产者提供匹配的耕种方案和服务[5]。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渠道、时间、土壤、施肥、浇灌,都要实现精准匹配,不要盲目地进行耕种。精准农业模式是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开展,具有策略有效、农作物生长情况可衡量等特点,它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准确、可评估,可见精准农业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颠覆。在传统的环境中,生产者难以获得环境、作物长势的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生产者可以更容易获得气候、土壤、作物成熟度、空气质量、投入的成本、耕种设备等各种可靠的数据。在获得这些数据之后,生产者可作出前瞻性的决策,可精准地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定位,做到心里有数,知天而作,减少损失,提高生产量。(二)自动化农业模式。自动化农业模式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聚合技术将农业大而复杂的数据整合到农用机械内置的数据系统中,通过无线网络和计算机启动机械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模式[6]。自动化农业模式适合大型农场采用,未来要投入较少的劳动力和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就需要发展自动化管理模式。自动化模式需要农用机械的参与,生产者不需要亲力亲为,只要懂得在计算机上操作管理软件,即可调动农用机械工作,比如施肥、喷洒农药、除草等。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农用机械通过传感系统来感知道路的环境,对路线进行自动规划,管理软件设置好参数,操作人只要轻点鼠标,即可悠闲地一边喝茶一边等待劳作结果。因为机械内置系统中聚合了相关的农业信息,机械会精准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喷洒农药、施肥方面比人工劳作更加精确。自动化模式适合大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如农业公司开辟一条产业链,从生产、物流、包装到市场上的推广销售。农业公司可经营自己的农场,而农场主不需要雇佣太多的劳动者,只需要熟悉农业机械的操作,就可轻松管理大规模的农场。农场的生产完全实现自动化,包括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视觉计算等。在计算机科学、智能控制技术、模式识别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将农业数据整合到机械内置的计算机系统中,就可减少劳动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三)信息化模式。信息化模式建立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农业信息系统是由人机组成的管理系统,具有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保存信息、查询信息、维护及使用信息的功能[7]。生产者可利用这个系统达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掌控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农业信息系统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提供有效的农作物信息渠道,生产者只要登录系统,就可以通过自己权限的通道,参与到业务流程的对应角色中,反馈农作物信息、审核信息、统计信息、使用信息等,迅速精准地收集、查询到想要获得的信息;二是生产人员可通过系统对繁杂的农作物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在信息化管理中,可以将农业信息系统划分为农作物信息采集与分析、过程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等四个功能,把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业信息系统联结起来。其中农作物信息采集与分析,就是对生产全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和统计分析,建立农作物信息数据库,为生产者对农产品生长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监督提供依据。

总之,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产量,满足巨大的需求,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节约成本,提高产量,这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不断对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更新生产方式。因此,要借助大数据带来的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自动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要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影响为目标,大力推进大数据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作者:刘水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小文,漆雁斌,陈文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3):103-104.

[2]谭长国.大数据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6,(12):71.

[3]郭承坤,刘延忠,陈英义,孙敏,屠星月.发展农业大数据的主要问题及主要任务[J].安徽农业科学,2014,(9):93-94.

[4]赵伟.大数据时代下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契机及路径选择[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6,(12):56.

篇11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直至今日,经济和社会环境发展均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也促使各个行业转型升级。处在大数据时代下,基于传统经济模式逐渐衍生出互联网经济这一模式,最为常见的是电子商务。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国内外的普及,其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逐渐与农村经济体系深入融合。我国从党的十至今,农村经济发展树立特色农业经济这一目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面临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的诸多机遇,农村经济以及生产生活模式也树立了全新的方向。对比传统经济模式,电子商务使得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创新了销售渠道,也为“三农”问题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解决思路。广东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在电子商务这一方面获得了相对显著的效果,制定了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方案,拓宽了电子商务在广东省的覆盖范围,还推动了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切实提升了当地农业经济水平。

一、广东省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针对电子商务发展,推出《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带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1]。广东省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除了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之外,还着手探索了互联网+渠道,开拓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农村”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打开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新渠道,也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动力。截至2020年,广东省电子商务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创建支撑服务体系,使得城乡双向流通渠道高效运行,不断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规模。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目前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共有50个,乡镇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数量超过100个,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在行政村实现了全面覆盖[2]。与此同时,广东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超过30%,并且呈增长趋势,直接提升了当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力,2018年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51.57亿元,增长幅度为4.0%,整体发展势头稳定且良好,对比山东、浙江、江苏等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增速均处在领先位置(见图1),有5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20家企业的年销售额高达亿元,超过100家电子商务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3]。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广东省目前建设了国家级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基地,拥有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超10万名,不仅提升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

二、建设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广东省建立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包括网络农产品交易与涉农交易等。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批发与市场体系,明确特色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从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着手加强整合,保证信息精准性,加强对交易服务、结算、仓储等第三方服务的重视,将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覆盖到全省甚至全国各地[4]。创建的特色农业商务平台具有第三方属性,当地的农民与涉农企业均可以在该平台中享受商务服务。搭建会员管理制度,所有平台的会员可以享受到优惠与权限升级等权利。信息方面,无论是买卖交易双方还是平台的其他用户,都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中、搜索需要的信息数据[5]。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是交易服务,根据分级管理要求,将不同级别的用户所享受利益明确划分,保证管理效果。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行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资金流与物流专业服务,银行系统与物流系统对接,实现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三位一体,不仅能够保障线上支付安全,也可以将销售的特色农产品直接配送至所需地点,加强交易资金流、物流运行协调性[6]。除此之外,展开信息交流管理,所有平台的用户进入到系统交流专区提问,营造自由交流环境。平台中上传的产品信息、交易信息等,经过大数据分析与统计自动生成报表,为销售月结、年销售额统计提供依据。关于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安全,应该制定安全保障方案,例如可以采用CA认证,保障商家产品交易、物流运输与在线支付等各个流程的安全性。开发涉农信息资源需要有对应的信息库,保证开发深度,与当地村委会、龙头企业等紧密联系,采集全面的数据与信息,利用网络将信息传递给所有农户。关于三农信息的开发需要以农民群众为对象,为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了解农副产品与农资产品情况,获取到有价值的种植、养殖数据[7]。与此同时,建议创建城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数据采集交换,使所有三农信息能够在线共享与整合,在大数据帮助下实现信息资源集中。为了保证信息资源开发有效性,必须要创建专业团队。例如组建农业信息协会,凭借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所有农户经济增收。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方案的制定还应该能及时帮助当地所有农户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与技术优势,广大农民群众利用微信、电话等渠道直接与专家取得联系,咨询农业方面的问题。

三、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行

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运行,信息服务渠道比较多元化,其中在运行中要将重点集中在进村入户这一方面。首先要实现传统信息获取渠道与新媒体渠道的结合,例如电视、电脑与电话,拓宽农民获取信息途径范围[8]。在互联网普及与信息化建设这一方面,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实现全面宽带入户,还要提高移动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率;其次,农村、市、县、乡村户信息网点建设,是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确保广大农民能够享受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便利。为了突出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方面也要体现独特性。结合广东市电子商务平台,参考“一乡一站”“一村一站”经验,建设特色农业产品网站,以农村、市、县、乡、村户为单位,充分体现出规模效益,解决农民群众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问题,为其提供专家信息咨询服务;最后,为了使农村特色经济更加深入地落实,在当地政府部门指导下坚持市场化运行,基于当地特色农业经济,探索电子商务运行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还可以带动当地农业电子商务产业的深度普及[9]。

四、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各个地区互联网企业也要关注农业发展,在搭建农业服务平台时,加强对产销连接以及涉农电子商务的重视。一直以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效果显著,使得现阶段“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不断探索中获取全新的思路,直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10]。然而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进程中,电子商务模式的创建与运行还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例如基础设施老旧、人才不足等,为了使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深度发展与落实,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供法规制度保障要想推动特色农业经济电商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明确广东省电商发展典型地区,总结成功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第二,分析广东省发展特色农业电商的优势,结合电商发展进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相关制度与规范条例的针对性,广大农户可以严格按照电商经济发展要求规避经营可能面临的风险。政府部门在推动农业电商发展期间,深入贯彻落实农村电商政策,发挥出政策引导作用,为特色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提供基础设施与物质保障农村电商深入发展与落实必须定期更换基础设施,加大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拓宽物流覆盖范围,尤其是道路项目建设,明确县级与村级公路工程重要意义,从而构建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农村公路交通网,推动电商物流业务普及;第二,完善农村电商信息化基础设施,使互联网通信更加完善,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运行提供保障。

(三)提供资源配置保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强当地资源配置合理性。一方面要引进技术手段开发农村电商资源,提高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使用率,并且将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地转换为经济效益[11];另一方面推动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务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四)提供电商人才保障任何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也是如此。为了提高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组建专业电商人才团队非常重要。现阶段,广东省培养电商人才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考虑到今后农村电商可持续性发展,还应该重点关注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第一,在人才引进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与政策,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电商提供优惠政策、先进技术支持,促使广大优秀人才从事农村电商领域工作;第二,专门组建电商培训线上平台,行业领域内的专家以及龙头企业负责培训,帮助农户了解电子商务;第三,引进人才管理与激励制度,凭借优惠政策起到吸引电商人才的效果,以此来推动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经济水平的提升。

(五)提供互联网技术保障大数据时代下农村电子商务需要获取实时数据,特别是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提供互联网技术保障,构建互联网加农业信息平台,全方位采集市场信息,制定农村电子商务决策,将生产需求面临的矛盾解决,也可以杜绝盲目生产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展信息获取途径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切实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