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09:24: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校园绿化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37-03
Study on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y the Carrier of Campus Greening
Zhang Jia
(First department of 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Campus greening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organic component.Taking Suqian college as an example,from the aspects of plant species,plant configuration,landscape layout,greening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it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campus greening;from perfecting maintenance system,improving soil,riching plant species,adjusting regional landscape,establishing special classes Park,and combining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it expatiated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with campus greening as the carrier.
Key words:Campus greening;Carrier;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Suqian college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其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等多种功能[1]。校园绿化所指的不仅仅是绿化,早已从单纯的花草树木的种植和管理扩展为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包含了校园内除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设施以外的所有校园植物和景观设施,如花草树木、道路建设、雕塑小品、喷泉水景、假山石景、灯光夜景等,甚至还包括校园的环境卫生[2]。校园环境和绿化风貌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也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地域特色、办学实力、建设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分。
1 宿迁学院校园绿化现状分析
高校的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其建立、建设与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这种渗透和熏陶影响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为显著[3]。宿迁学院作为苏北地区“园林之乡”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校园绿化一直很受学院的重视,曾先后几次对校园环境进行局部改造,但因学院前身(宿迁职业技术学校)无规划基础,且绿化面积较大,区域分散,校园绿化存在局部“绿化有余,美化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
1.1 植物种类较少 我院校园绿化面积约45万m2,现有园林植物种类140余种,其中乔木或小乔木种类约占50%以上,灌木约占30%,草本植物种类约占15%,藤本植物占5%左右;在校园绿化中应用较多的植物只有70余种,其余只有零星栽培;其中常绿植物约有30种,其余的均为落叶植物;具观花价值的植物不足30种,且多为小乔木;行道树种仅有12种,其中香樟、雪松、桂花、女贞为常绿树种;草本植物中大部分为草坪草,少有观花植物,绿化有余,美化不足;地被植物应用较少,树阴下草皮枯死,出现黄土露天现象。
1.2 植物配置局部不合理,空间利用效果不理想 行道树中,悬铃木气势磅礴、香樟潇洒飘逸,二者作为校院绿化中的主体植物,可谓点睛之笔。然而在校园中的其它地方又大量布置香樟,重复感较强,景观效果欠佳;银杏因低温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在深秋时叶色变黄,给人以四季轮回、自然亲切之叹,然而作为行道树时,单列栽培,难以形成秋意融融的氛围;行政楼后面的“桃李园”树种过多,大小不一,显得杂乱无章,且病虫害严重,生长不良;另外,建筑物之间的部分间隔区域,只有简单的几种乔木与草坪植物栽培,对建筑空间的填充和连接不科学,也未考虑植物配置是否有层次感和艺术效果;有些区域草坪与道路之间没有界限,学生随意践踏,导致地面板结。
1.3 景观整体过于统一,缺乏变化,主题感不强 整个校园景观与宿迁市城区绿化大同小异,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内植物景观色彩单一,基本上是绿色调,彩叶植物少,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不明显,代表“秋意”的红枫、银杏等和代表“冬季”的腊梅等树种的价值没能得到足够的发挥;在空间上,不同的绿化区域景观重复较多,植物随意布置,景观“主题”特色不明显,连续性不强。如校园中梅的分布不集中,春天萌芽开花时,整体效果不佳,难以体现“暗香浮动”的景观艺术效果,腊梅数量较少,也不能表现“凌寒独自开”的意境。棕榈栽植分散,难以勾起“热带风光”的联想。
1.4 绿化形式单一,文化意境体现不够 校园中大多是简单的栽树植草绿化校园,较少考虑将植物与其它元素相结合,体现不出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美学内涵。如每一种植物都有其文化背景和传说典故,可以考虑将植物与假山、石凳、石桌、石刻、雕塑相结合,挖掘其文化价值。绿化中较多地强调“水”的灵动,而缺少对“山”的思考,导致整个校园景观缺乏“稳定感”和亮点。观赏性绿地较多,而亭廊、游园、休闲椅、庭荫凳等的布置较少,缺乏学生课间学习、交流、休憩的围和、半围和的滞留空间。
1.5 管理较粗放,行业规范执行不够 校园绿化养护仅靠一些农民工进行一些简单的拔草、修剪、栽植、除虫工作,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养护制度没有或不完善,行业规范执行不够。我院栽培土壤为细砂土,偏碱性、养分含量低,有盐碱反应,易板结,加上冬季低温,如不对土壤进行大面积改良,最终会导致部分树种(如香樟、桂花、玉兰、梅等)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养护过程也缺乏正常的土肥水管理,植物靠天生存,使有些乔木因供水不足、土壤板结或养分缺乏而纷纷枯黄,甚至死去。不同树种修剪方式和要求不同,我院大量的树种如悬铃木、香樟、桃、海棠、紫叶李、女贞、樱花、梅、银杏等因修剪不当,导致树形杂乱,不美观。有些植物(紫叶李与女贞)的体量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变大,因几年前的株行距过小而出现相互挤压现象,影响美观。
2 以校园绿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我院现行的绿化养护制度,结合目前的绿化基础,汇合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宿迁学院校园绿化改造建设规划和相对完善的绿化养护制度,通过对栽培土壤、植物种类、植物景观营造和建筑小品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与改造,建设具有“园林之乡”地域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
2.1 改良栽培土壤 要改良校园绿化的土壤环境,土质太差的要进行换土,去除建筑垃圾,每年定期施用适量有机肥料和酸性肥料。
2.2 丰富植物种类,彰显地域特色 在现有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适合本地区生境条件的其它植物种类。一般把常绿、生长缓慢、比较珍稀名贵的高大乔木作为学校主楼及图书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处及小游园、小广场处的首选树种,随着岁月的延续,这些树成长起来,其相对长的寿命和高大的主干可用以显现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沧桑;重点考虑抗性强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花卉类,其中宿根花卉应占草本花卉类总量的50%~60%,既能节省成本及人工费用,还容易根据它们的茎秆高度、颜色、花期等因素进行合理配置;一年生草本花卉可占40%左右,尽量选择花色明度高的暖色花卉,给人以热烈欢迎的感受。在配置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其花瓣鲜艳的特点,配合草坪,在广场、花坛、校园入口、楼外入口、小游园等处点缀布置;也可根据花期,以盆栽的形式在规定的时期内进行摆放,等到花谢时再更换其它种类;或者在节日期间(如清明、五一、七一、十一、元旦等),以花坛形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2.3 调整区域植物景观,凸显生态效益 校园环境绿化是在学校的建筑群中展开的,这就形成了校园既是整体、又被相应分割的布局,每幢教学楼与其周围的空间构成了绿化环境的小单元,这样绿化设计也就有了相对的灵活性,使小布局的设计可以有与教学楼风格相适应的特色,形成一楼一景的布局风格,而从整体上观赏又不失和谐。如宿舍区需要提供一个安静、相对封闭的环境,利于师生的休息;教室、图书馆周围的绿地需开阔,为师生长时间的阅读提供一个调节视力、消除疲劳的绿化环境。对部分空间利用不合理的区域,进行有计划的调整,与学生团体开展文化活动相结合,空间拥挤的要去除过密的植物,空间不连续或植物种类单一的,要填充其它的植物种类、假山或景观小品;选取一个区域,以假山为主景(如个园的四季假山、江南的“四大名石”),结合其它元素,形成区域性主体景观。在人造景观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与改造,减少人工草坪的数量,增加抗弱光的自然地被植物种类,以乔、灌、草相互搭配,保证物种多样性,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食物资源,利于抑制有害生物入侵,控制病虫害发生,提高群落自循环能力,营造自然围合植物群落。也可以水体为主,植物为辅,营造生态湿地景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4 建立植物专类园,形成“主题文化” 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建设或改良不同类型的植物专类园,如梅园、海棠园、桃李园、竹园、枇杷园、桂花园、牡丹园、万花园、植物雕塑园、花港观鱼等,再加入其它的园林要素如假山、石凳、石桌、石刻、亭台、水榭等,使之各有特色,相互连通,步移景异,四季分明,浑然一体。
2.5 结合其它要素,营造校园文化景观 与历史、文学、书法等要素紧密结合,营造校园文化景观。在学校主要绿化地中(如大门口)通过置石并刻上校训,可以让人领略到园林式校园的奇石与书法的浑然结合之美,也可以让人对学校的稳如磐石的校训有一种信念上的认可;还可将植物或其它园林要素与诗词、传说典故相结合,营造一个文化景观区域,如红楼梦的“石头记”、扬州叠石名家石涛的“片石山房”、米芾的“拜石记”、描写海棠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描写梅的“零落成坭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也可仿照欧式景观营造风格,建设“英语角”,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流区域。
2.6 校园绿化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园绿化养护管理与园林、园艺专业教学相结合,将绿化养护管理纳入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一来使我院的绿化管理有了专业技术指导,二来使学生有了较多的实践机会,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要求每届学生对主要的树木种类精心设计标识牌,注明植物品种、拉丁文、科属和植物主要习性等,起到科普推广作用,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校园环境是集自然与人文、物质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良好的校园绿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能给人一种精神感召,陶冶人的情操,构成一种和谐舒适的育人气氛,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底蕴得以揭示、弘扬和延续。
参考文献
1、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一项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活动,是一种包括自然及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其范围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维护等。
小区景观设计是人类的一种能动行为。从宏观意义上讲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对未来小区景观发展的设想与安排,是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的过程与行为。从微观意义上讲,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具体地说,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对小区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地布局与组合,是景观既有使用价值又体现审美价值的行为过程。
2、小区住宅景观的功能化与人性化设计
2.1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传统、民族、现代化与世界化的结合。小区住宅应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从历史传统文化和人的心理、习惯等各个因素考虑,注重小区居民的日常交流和户外活动,充分处理好功能化与人性化的关系,满足居民因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文化观。
2.2重视小区住宅景观环境的特色。在商品经济时代,小区住宅景观设计应该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小区所在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背景找出小区的特色所在。增加易于识别的、具有艺术性的设施小品,给居民创造宁静、优美、舒适宜人的休息和交流空间,使居民在心理上放松自己,缓解压力,迎接新的挑战。
2.3重视小区景观设计的立体化设计和景观元素的整合。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决定了小区住宅的密集型用地现状。居住人口数量大与所需绿地空间面积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将绿地空间向立体化方向设计,成为必然选择。绿地空间一体化不是简单地在房顶、阳台上种花种草,而是小区规划的初始,就要加入开放式的多层以绿化为目的的建筑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空间选择,而且,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绿地的面积。
3、小区住宅道路景观功能设计
小区道路的基本功能是交通,是各个景观元素联系的纽带并具有导向功能,此外还具有控制绿地和观赏功能。
3.1主干道路的设计。小区主干道路是小区道路的骨架,它的功能设计是小区道路设计的重点。主干道的形式要与小区外道路的形式有所区别,不易横平竖直,应多使用环形线路。小区的主干道不易过宽,因为过宽会降低小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业主的小区归属感降低。主干道宽度以5m~8m较为合适,尽量减少容易发生交通拥挤的主干道路交叉口。为了满足业主的审美需求,在设计主干道时,要注意道路的视线导向功能,注意道路沿线的对景和远景设计。
3.2人行道的设计。小区人行步道连接着主干道与住所,设计时注意因地制宜,尽可能采用曲线。路面设计也应该用多种不同的形式,综合使用花砖路、天然石料路、砂土路、木制地板路等路面,使路面更趋于变化,路面宽度最好在2m~2.5m同时注意使用人行步道将小区各个景观元素错落有致地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空间整体。
3.3停车位的设计。在小区道路的设计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一对矛盾:小区业主取用私家车的便利度与行车带来的噪音之间的矛盾。在此问题上,王开泳先生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已经作了相关的调查,发现79%的居民认为在小区住宅的入口设置地下车库的方案可行,只有21%的居民认为最好是能够在自己居住的楼下停车。由此可见,将停车位置设在小区的入口处较为合适。在道路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少机动车的通行道,并且将机动车道安排在小区的。同时增加林荫步道,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阻挡外界噪音的干扰,而且还可以防止小区内部噪音的制造。
4、小区住宅设施小品设计
设施小品是辅助小区建筑的一系列公共设施,方便人们高品质的需求。它既简单,实用又美观,和谐。设施小品在小区景观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它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空间的同时,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特征。设施小品在布局上一定要注意和整体环境的协调。在设计时,一定要先对环境特征、文化传统、空间、小区景观等方面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确定设施小品形式、主题、材质、色彩、尺度、比例、状态、位置等,使其和环境协调统一。设施小品应以美化环境为目的,应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注重设施小品与灯光照明、水景和绿化配合,增加设施小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构成现代小区住宅的独特景观。
5、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 X757:X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4-0051-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10
高炉渣是钢铁厂高炉炼铁产生的矿渣,也是冶金行业产生量最大的一种工业固体废物。粒化高炉矿渣已广泛用于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商品混凝土、免烧砖、微晶玻璃等绿色建材产品。我国高炉渣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1],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绿色建材及其带来的可观的环境效益已受到普遍关注。
关于固体废物综合管理过程的环境效益,已有学者分别对餐厨垃圾资源化[2]及不同处置方式[3]、电子废物处理[4]、危险废物处置[5]等进行了定量评价,而有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环境效益多为定性分析[6-7],特别是高炉渣资源化过程的环境效益评价尚未见相关研究。从环境效益的评估方法上看,现有研究主要可分为3大类,分别是,关注个别环境影响类型(能耗、水耗、温室气体排放等)的改善[8,9];采用影子价格等将环境效益货币化[10-11];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环境表现[5,12-13]。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对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全过程的物质输入输出清单进行分析,重点关注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并从节能、降耗和碳减排三方面对高炉渣资源化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估,为废物管理决策提供定量化的数据支持。
1 研究方法
1.1 系统边界
熔融高炉渣经水淬形成粒化高炉渣,烘干后在立磨内粉磨成高炉矿渣微粉,可作为水泥混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矿渣微粉既可与水泥熟料按一定比例配比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也可直接部分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生产商品混凝土。
以我国某建材企业利用粒化高炉渣生产绿色建材产品为例,对高炉渣资源化过程进行分析。依据该企业典型工艺过程,将研究的系统边界确定为“从摇篮到大门”的全过程,即包括从原材料生产、能源生产、高炉渣预处理、高炉渣粉磨直至生产出矿渣硅酸盐水泥(见图1)和商品混凝土(见图2)的全部环节。其中,水泥生产所需的铁质料和钢球,以及混凝土生产使用的外加剂等,用量较少,研究中忽略其生产过程。至于运输过程,由于高炉渣来自厂区附近的钢铁企业,运输距离及其环境影响十分有限,因此不考虑高炉渣的运输过程。
图1 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过程系统边界
Fig.1 System boundary of BF slag recycling for slag portland cement
图2 高炉渣资源化生产商品混凝土过程系统边界
Fig.2 System boundary of BF slag recyclingfor commercial concrete
本研究分别以1 t矿渣硅酸盐水泥和1 m3商品混凝土为功能单位,重点关注高炉渣用于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并与等量的不掺加高炉渣矿粉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以及普通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进行比较。出于对比分析的需要,本研究未考虑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在产品性能上的具体差别。
1.2 评价方法和工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专业软件GaBi 4构建产品系统。采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LCI)方法对高炉渣资源化生产建材产品过程的物耗、能耗和环境排放进行量化。
对矿渣水泥和商品混凝土两种绿色建材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物质输入输出进行分析,并选取生命周期清单中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碳排放三项指标,与对应的普通建材产品进行比较,进而从节能、降耗和碳减排三方面评估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绿色建材产品全过程的环境效益。本研究采用节能、降耗和碳减排的相对值表征环境效益。首先计算出绿色建材产品相对于普通建材产品节能、降耗和碳减排的绝对量,再将其与普通建材产品相应指标值进行对比。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节能效益EBe=(Eo-Eg)/Eo(1)
式中:Eo为普通建材产品能源消耗量;Eg为绿色建材产品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的单位为MJ。
降耗效益EBm=(Mo-Mg)/Mo(2)
式中:Mo为普通建材产品原材料消耗量;Mg为绿色建材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原材料消耗量的单位为kg。
碳减排效益EBg=(Go-Gg)/Go(3)
式中:Go为普通建材产品碳排放量;Gg为绿色建材产品碳排放量。碳排放量统计的是包括CO2在内的全部温室气体,采用CML2001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100 years)进行核算,单位为kg CO2当量(CO2Equiv.)。
1.3 数据来源
数据收集是开展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重要基础。清单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境效益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生命周期清单数据来源主要包括:①某环保建材企业实际生产数据;②PEGaBi数据库;③本课题组开发的中国能源生产基础数据库。其中,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及商品混凝土(掺加矿粉)生产过程的清单数据来自案例企业目前运行中的工艺数据,普通商品混凝土(未掺加矿粉)生产数据来自企业初期的设计数据。大部分辅料生产数据选用PEGaBi数据库提供的清单数据。此外,本研究采用了部分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作为补充。具体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生命周期清单数据来源
Tab.1 Data sources of life cycle inventory
2 结果与分析
2.1 能源消耗
利用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分别对生产1 t矿渣硅酸盐水泥(P.S.A32.5)、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以及1 m3商品混凝土(掺加矿粉)、普通商品混凝土(未掺加矿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总量进行核算。
图3显示了生产1 t水泥产品的能源消耗情况。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的能耗量依次为7 461.9 MJ、5 903.0 MJ和5 551.1 MJ。矿渣硅酸盐水泥的能耗值最低,究其原因在于,高炉矿渣微粉部分替代水泥熟料,降低了单位水泥产品的熟料消耗量,而熟料的煅烧是水泥生产中的主要能源消耗环节。
图3 水泥生产过程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
Fig.3 Energy and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 from the production of cement
图4显示了生产1 m3商品混凝土的能源消耗情况。商品混凝土(掺加矿粉)与普通商品混凝土(未掺加矿粉)能耗量分别是1 944.1 MJ和2 040.8 MJ。结果显示,商品混凝土(掺加矿粉)生产过程的能耗值略低于普通商品混凝土(未掺加矿粉)生产过程,由于前者掺加的矿粉的量不大,因此能耗下降幅度并不显著。
2.2 原材料消耗
废物资源化可直接减少生产建材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从图3不难看出,矿渣硅酸盐水泥消耗的原材料明显低于复合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依次为3 128.0 kg/t,
图4 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
Fig.4 Energy and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 from the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concrete
3 406.0 kg/t和4 286.3 kg/t。与普通商品混凝土(未掺加矿粉)相比,掺矿粉的商品混凝土的原材料的消耗量也有所下降,即从2 058.8 kg/t降低到2 052.1 kg/t(见图4)。
2.3 碳排放
本文核算的碳排放主要为建材产品生产工艺过程本身的直接排放,同时也包括原料、燃料等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间接排放。采用高炉矿渣微粉替代水泥熟料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排放,因此,比较碳排放强度可反映高炉渣资源化的碳减排效益。
图5和图6所示为3种水泥产品和2种商品混凝土产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情况。生产1 t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温室气体排放值依次为894.6 kg CO2当量,706.3 kg CO2当量和659.1 kg CO2当量;生产1 m3普通商品混凝土(未掺加矿粉)与商品混凝土(掺加矿粉)的温室气体排放值为244.1 kg CO2当量和231.7 kg CO2当量。结果表明,利用高炉矿渣微粉生产的绿色建材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有明显下降。
2.4 环境效益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结果均显示,掺加高炉矿渣微粉能有效降低建材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物耗和碳排放强度。
图5 水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比较
Fig.5 GHG emissions from the production of cement
图6 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比较
Fig.6 GHG emissions from the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concrete
表2和表3分别是绿色建材产品相对于普通建材产品节能、降耗和碳减排的绝对量及其环境效益。其中,以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和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为对照,对利用高炉渣生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P.S.A32.5的环境效益进行表征;以普通商品混凝土(未掺加矿粉)为对照,核算掺加高炉矿渣微粉的商品混凝土的环境效益。
表2 绿色建材相对于普通建材节能、降耗和碳排放的绝对量
Tab.2 Absolute amounts of energy saving, raw materials
reduction and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of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compared with common building materials
表3 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绿色建材的环境效益
Tab.3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BF slag recycling for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结果表明,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均具有明显的环境正效益。与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相比,矿渣硅酸盐水泥P.S.A32.5可分别实现节约能源1 911 MJ/t(节能26%),降低原材料消耗1 158 kg/t(降耗27%),减少碳排放236 kg/t(碳减排26%);与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相比,矿渣硅酸盐水泥P.S.A32.5可实现节约能源352 MJ/t(节能6%),降低原材料消耗278 kg/t(降耗8%),减少碳排放47 kg/t(碳减排7%)。与普通商品混凝土(未掺加矿粉)比较,掺加矿粉的商品混凝土可实现节约能源97 MJ/m3(节能5%),降低原材料消耗7 kg/m3(降耗0.3%),减少碳排放12 kg/m3(碳减排5%)。
从高炉渣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商品混凝土这两种不同资源化途径来看,前者掺加的高炉矿渣微粉比例较高,因此核算得到的节能、降耗和碳减排幅度高于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炉渣用于生产矿渣水泥的环境表现优于生产商品混凝土,因为本节核算的环境效益只是针对绿色建材产品与对应的同类普通建材产品的比较,且研究对象分别是1 t水泥产品和1 m3商品混凝土。若要比较高炉渣不同资源化途径的环境表现,需要以一定量的高炉渣作为功能单位,对其不同资源化过程开展生命周期评价。
3 结 论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建材产品,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绿色建材: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可直接减少资源消耗和和温室气体排放。与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和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相比,利用高炉渣生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P.S.A32.5可分别实现节能26%和6%,降耗27%和8%,碳减排26%和7%。与普通商品混凝土(未掺加矿粉)比较,掺加高炉矿渣微粉生产的商品混凝土可实现节能5%,降耗0.3%,碳减排5%。
高炉渣资源化过程表现出显著的环境效益。利用高炉渣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是合理可行、环境友好的综合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王绍文,杨景玲,赵锐锐,等.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85-392. [Wang Shaowen,Yang Jingling,Zhao Ruirui, et al. Technical Guidelines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for Metallurgy Industry[M]. 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8:385-392.]
[2]Tsai W T. Management Consider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 Analysis for Turning Food Garbage into Agricultural Resource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8,99(13):5309-5316.
[3]沈超青,马晓茜.广州市餐厨垃圾不同处置方式的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32(11): 103-106. [Shen Xiaoqing, Ma Xiaoqian. A Comparison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Disposal Measures for Food Garbage in Guangzhou City[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2010,32(11): 103-106.]
[4]Macauley M,Palmer K,Shih J S. Dealing with Electronic Waste:Modeling the Cos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Computer Monitor Disposa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1):13-22.
[5]李璐,黄启飞,蔡木林,等.水泥窑共处置废白土的环境效益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6):808-815. [Li Lu,Huang Qifei,Cai Mulin,et 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Coprocessing Spent Bleaching Clay in Cement Kiln Based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0,30(6):808-815.]
[6]李庆繁,罗维滨,李思胜.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的节能与环境效益[J].粉煤灰,2004,(3):37-40. [Li Qingfan,Luo Weibin,Li Sishen.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for High Volume Fly Ash Sintered Brick[J]. Coal Ash China,2004,(3):37-40.]
[7]赵勋卓.烧结煤矸石多孔砖生产环境污染控制及环境效益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8):18-19.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Benefit Analysis of Sintering Coal Gangue Brick[J]. Environmental Proteciton and Circular Economy,2008,(8):18-19.]
[8]Konyar K. Assessing the Role of US Agriculture i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Generating Addition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8(1):85-103.
[9]李新,石建屏,吕淑珍,等.城市生活垃圾单流程回收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7): 1129-1132. [Li Xin,Shi Jianping,Lv Shuzhen,et al.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Benefi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Recycling with Single Process Model[J]. Economic Geography,2010,30(7):1129-1132.]
[10]HernándezSancho F,MolinosSenante M,SalaGarrido R. Economic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An Empirical Approach for Spain[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0,408(4):953-957.
[11]Karlstrm M. Loc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Fuel Cell Buses: 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7):679-685.
[12]Heller M C,Keoleiana G A,Mann M K,et al. Life Cyc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 from Willow Biomass[J]. Renewable Energy,2004,29(7):1023-1042.
[13]张琼华,王晓昌.城市污水处理环境效益量化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09,3(5):861-863. [Zhang Qionghua,Wang Xiaochang.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alysis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9,3(5):861-863.]
[14]陈超.水泥生产过程物质能量代谢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 [Chen Chao. The Research of Metabolism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ement Production Process in China[D]. Beijing: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7.]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ssessment of Blast Furnace Slag Recycling for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Based on LCA
SONG Xiaolong YANG Jianxin LIU Jingru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有效提高同学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应由教育做起,而让同学直接参与环保活动,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有效提高同学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应由教育做起,而让同学直接参与环保活动,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绿化校园的工作,多交由同学管理,在长期的直接参与过程中,同学的环保意自会逐渐提高。绿化校园的工作,多交由同学管理,在长期的直接参与过程中,同学的环保意自会逐渐提高。
美化校园:绿化校园包括在校内栽种植物,若学校的正门、操场、花圃、走廊、以至课室,皆栽种树木或盆栽,校园环境定会变得更为优美。美化校园:绿化校园包括在校内栽种植物,若学校的正门、操场、花圃、走廊、以至课室,皆栽种树木或盆栽,校园环境定会变得更为优美。
增加同学对校园的归属感:推行绿化校园计划,同学有较多机会与同学合作管理校园环境,既能营造团结合作的气氛,又能令同学明白到自己也属于学校的一份子,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能有所提高。增加同学对校园的归属感:推行绿化校园计划,同学有较多机会与同学合作管理校园环境,既能营造团结合作的气氛,又能令同学明白到自己也属于学校的一份子,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能有所提高。 而校园环境优美洁淨,也能令同学更热爱校园。而校园环境优美洁净,也能令同学更热爱校园。
有关「绿化校园计划的具体内容,本会有以下建议:有关「绿化校园计划的具体内容,本会有以下建议:
围绕校舍栽种树苗:学校可以购入树苗,然后围绕校舍裁种。围绕校舍栽种树苗:学校可以购入树苗,然后围绕校舍裁种。 树苗长成丛木后,校舍四周林荫处处,既能美化环境,又可阻隔部分由校外马路传来的噪音,而树荫更可成为同学休憩的地方。树苗长成丛木后,校舍四周林荫处处,既能美化环境,又可阻隔部分由校外马路传来的噪音,而树荫更可成为同学休憩的地方。 学校可以举办「校园植树日,邀请全校同学参与,裨便建立团结精神,共同进行校园绿化工作。学校可以举办「校园植树日,邀请全校同学参与,裨便建立团结精神,共同进行校园绿化工作。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校园绿化植物不仅承担着净化空气、阻滞尘埃等改善、保护校园生态与美化校园环境的功能,而且是校园物质文明与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反映。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有辅助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本文对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村校区植物配置进行调查,并提出优化的建议。
1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村校区自然概况
福州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村校区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地球村龙泉半岛,是闽侯县与永泰县交界地,占地195亩,大樟溪两畔,北与南屿相邻,南接永泰县。东经119.35,北纬25.93,属于中弧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4.6℃―20.1℃。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5.5℃~11℃;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3℃~29℃。极端最高气温为37.8℃~40.9℃,极端最低气温为-5.4℃―-0.3℃。年日照时数为1445―2193小时,年均无霜期296天。年降水量为1400~2000mm,年均蒸发量为1570.7mm,相对湿度为79%。区内干湿季节分明,3~9月为多雨季节,10至翌年2月为少雨季节。地貌冲积平原,土壤多为冲积土类,土壤肥力较高,土质疏松,有利于植物生长。
2 校园植物调查方法
在校园自然分布区,根据《中国植物志》、《福建植物志》、《园林树术学》、等书籍,逐个对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登记和分类。
3 校园植物调查结果
经过详细调查和分类,校园内现有栽培植物62科110属135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8种,占6%;双子叶植物99种,占73%,单子叶植物28种,占21%;主要植物种类见表1。其中种类最多的棕榈科,共有16种,其次是木兰科7种,豆科7种,三科共占校园植物总数的22%。
4 对校园植物绿化配置的建议
4.1 建立植物园,发挥教学作用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村校区是新校区,目前在校园内尚有很多空地,包括住宅楼之间的空地还有后山尚未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可以先建立小型植物同,之后逐渐把整个校园建设成大的植物园,植物园建设可以与教学应用相结合,比如建立药用植物同作为药学々业实践基地和栽培试验;园林苗圃作为园林专业实训基地;还可以根据校园周围大樟溪的天然水域,建立水生植物同。整个校园还是植物形态学、分类学的实地课堂,充分发挥教学作用。
4.2 丰富校园绿化植物种类,增加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目前校园植物种类虽然在国内校园中处于中等水平,但绿化面积有限,大多数为建筑占地和道路占地,而且大面积绿化带多为种类单一的草坪,植物种类不够丰富。校园的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校的垂直绿化面积几乎为零,屋顶绿化根本没有。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具有占地少、绿化面积大、生长快、绿化见效快、枝叶繁茂、遮荫效果显著、绿化方式多、观赏效果好等特点,是改善和提高校园环境质量和绿化率、美化校园的有效措施之一。建议校园绿化部门在以后绿化规划管理中可以增加水平绿化面积,增加单位绿化面积的植物种类,适当应用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加强单位面积上校园植物的多样性建设。
4.3 优化校园植物群落,突出季相变化和色彩的合理搭配
配蚩校园植物必须优化植物群落,设计时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校园植物丰富的景观,能够做到春来荆红柳绿,夏日百花争艳,秋景桂香四溢,冬日梅花盛开,充分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校园植物引种栽培中,应以本地乡土树种和长期实践证明适应当地生态的树种为主,加强引进园林树种,丰富校园植物景观,使校园绿化体系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4.4 大力加强校园绿地的日常养护工作
一、引言
近年来,各地学校绿地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现有绿化成果,更好地体现校园绿色文化内涵,持续、健康、充分地发挥校园绿地的生态、文化、美化、科普教育等重要功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及时总结校园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对学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二、校园绿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是城市的有机组合部分,校园绿地是被使用频率较高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校区内有大量的管线、较多的设施,绿地时常被分割的很零碎,给造景、种植和养护作业增加了难度。校园绿地经常会为了某种功能要求而进行改造。这种频繁的变动难有大树长成。[1]因此,规划阶段就应该周全考虑今后使用功能,并留有变动的余地。特别要注意合理地组织道路系统,使种植与道路系统协调。同时,在设计道路系统是应充分考虑人们日常行走习惯,不要过于拘谨,使人们为寻求方便而“开辟新道路”,使美好的绿地遭到严重的损坏。
三、校园绿化的对策与建议
1、要有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绿化设计主导思想应该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建筑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校园文化的延续。其设计特点有: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大学学子的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自然式绿化方式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校园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校园建筑之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主体建筑物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区的绿地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中心的绿地体系。绿化景观设计围绕校园文化的内涵,营造出“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景观特性。
2、要选择适应性观赏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乔灌木与花卉的种类
只要符合适当地生态环境要求的树种和花卉都可以被列为校园绿化选择的范围。一般把常绿、生长缓慢、比较珍惜名贵的高大乔木作为学校主楼等大型公共设施处及小广场处的首选树种,随着岁月的延续,这些树成长起来,其相对长的寿命和高大的树干更可以显示出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沧桑。同时,高大的树冠线形成一种向心力、寓意该校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阔叶乔木(如梧桐、银杏等)具有遮荫降噪功效,宜作为步行街路的绿化苗木。对生长速度快的大型阔叶林(如杨树、榆树等)是合适于运动长周围的绿化苗木,小的花灌木是视野的的一种点缀,应在所有校园绿化的景点配置中给予考虑,50%到60%数量的花卉的选择应考虑宿根花卉,因为这样会节省成本及人工费用,还应考虑它们的茎杆高度、颜色、花期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配置。而约40%数量的花卉是选择一年生草木花卉,应选择花色明度高的暖色,给人以强烈欢迎的感觉,充分利用其花瓣鲜艳的特点,配合草坪,在广场、花坛,校园入口、校外入口等处点缀布置,并注意与建筑物颜色的对论,以给人深刻的印象,另外,校园中的一些空间还考虑藤本植物的配置。
3、要重视校园绿化的小环境布局特色
校园绿化不仅是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绿色环境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强调绿化环境空间的实用性,切莫为了绿化而绿化,那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理解校园绿化的做法。有许多学校在校园绿化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形:一个树种一大片地,结果树因株距过密不成材,人也无法进入其中,这种绿化把绿地变成了一个,景观效果也不好,实际上是对学校空间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楼一景的校园绿化的小布局应该按照一个小的风景园设计,是一幅小风景画,适当的校园广场建设,可以丰富校园内的院落感,空间适合的小型广场,可供学生举办活动使用,水体能给予环境以生气,相对于体型巨大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密感,校园的人工湖,可以成为校园最美的景致之一。学校的运动场外周一定要有阔叶林带,可以想象如果在操场的外周两侧各有一个100m长、30m宽的阔叶林,树木横成行,纵成排,间距在3或4m,这里是晨练的好场所及晨读的好去处和春夏秋三季师生休息、交流的好地方,校园绿化要融艺术性、科学性和功能性为一体“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校园绿化发挥较好的生态效应和社会利益。
2.高校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标准
2.1乔木养护管理标准
乔木栽植之后,要定期进行观察,确保其苗木能够正常的生长。除此之外,要求周围环境与树木处在之间要和谐,根据乔木自身生长的态势修剪,在第一时间内出去枯枝病叶;及时地进行施肥浇水,有的树木树龄较长,更要注重养护管理,控制施肥肥量,做复壮处理;平时还要及时地进行补植,确保新增的苗木的规格与以前的苗木尽量保持一致;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要以防为主,留心观察乔木生长状况,发现出现病虫害要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处理。
2.2花灌木养护管理标准
花灌木在栽植之后,也要定期查看其生长情势,及时清理无枯枝残叶;花灌木的种植就是要美观得体,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养护过程中注意花灌木可根据时节特点开花,对于残花败叶要及时处理,根据花灌木生长与开花的特性确定施肥量,及时浇水;对换灌木丛中的杂草要及时除去,除此之外还要及时补植,认真地养护和管理,预防病虫害。
2.3对绿篱、色块养护管理标准
绿篱以及在修剪的过程中,要确保轮廓清楚,修剪的周期大约为每四个月一次,在完成修剪之后要及时清理掉残留下的枝叶;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施肥、浇水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工作。2.4草坪养护管理标准在草坪进行养护管理时,应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气候条件以及草坪的主要功能。药却败草坪上草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而且还要保证期整齐雅观,杂草率要低于5%,草坪的绿期至少要8个月,没有无明显的坑洼与积水,对于露出黄土的部分要在第一时间内地进行补种;按照草品种的特点以及草坪的用途要对定期修剪,确保草坪内草的生长整齐划一,美观协调。草坪要及时进行浇水施肥,对务返青水与越冬水要格外注意;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清除草坪内的杂草。
3.对高校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建立完善的校园绿化保障制度
在对于高校园林绿化管理或者是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监管中,校方应形成一系列的管理条例,按照相应的管理条例实施监管。管理条例将明确管理模式和管理的奖惩措施,这有利于提高校园环境的管理质量。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经费保障制度完善。将特设校园绿化建设专项经费,每年将学校经费的固定比例划入本经费中,仅用于园林绿化建设,保证校园绿化建设的费用。同时,也加大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如校友捐赠、在校师生赠送、社会知名人士或团体赞助等。
3.2注重养护管理质量
园林绿化中有“三分栽七分养”一说,所以养护是关键,应该严格按照养护标准进行养护,否则应根据合同作出相应的惩罚。由于很多苗木存在假活现象或是第二、三年也死亡的情况,建议采用延长养护期的方式,如明确1万元以上的苗木养护期是2年、3年等等。已经有很多高校采用这种方式,效果很显著。目前许多高校将新修建的校区普遍将绿化(物业)委托给专业的公司进行管理。这些专业的公司在校期间的服务,也确实给校园带来了很多的便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校园绿化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管理越来越松懈,很多地方不到位,杂草清除不及时,修枝不规范等等。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与监管对象(物业管理公司)签订托管合同时,应做到细致和全面。首先,在签订托管合同前,核定好监管的面积,避免后期管理中的矛盾;其次,尽量将监管费用细化,以便于监管条例的落实,如校区的监管经费是3元/m2.年,其中农药费为0.3元/m2.年,肥料费为0.5元/m2.年,等等;最后,监管后的奖惩措施也是必要的,管理达到校方要求,并且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需要奖励,促进物业管理公司的积极性,同样的,如果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的提醒和相应的惩罚,将会为校园绿化和学校带来严重的损失。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通过几年的建设,校园绿化面积逐年增加,植物景观初具规模。作为宁夏一所区域性和代表性的职业大学,专业中设有园林技术专业、设施农业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有必要组织学生对校园的绿化植物进行一次详实地调查和统计,为今后的学生实习和开展植物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认识植物的能力。从景观角度初步探索和评价校园景观。
一、调查对象基本概况
银川气候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年平均气温8.5,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银川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沟渠纵横。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美丽的“塞上江南”宁夏首府银川。座落在银川市职业教育园区内,占地面积104万m2。规划绿化率为40%,实际绿化率为35%。
二、调查的时间和方法
调查时间从2013年7至2013年10月,组织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对全校近几年先后种植的所有绿化植物和植物配置进行了全面统计调查。
三、植物景观分析与评价
通过调查统计,学校现有植物94种,隶属40科61属,其中乔木50种,占53%,灌木17种,占18%,常绿植物6种,落叶植物44种,草本花卉18种,地被植物 5种,水生植物3种。
1、植物种类与植物物种多样性
整个校区面积1583亩,建成区面积1200亩,植物种类仅有94种,植物种类偏少。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来看,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直接决定着校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高,稳定性就高,反之,物种的多样性低,稳定性就低。从维护成本投入来看,要维护这样一个较大的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就需要投入很大的养护成本。
2、植物的色相构成
2.1常色叶植物与彩色叶植物
彩叶树种是一种无论在生长季节还是在非生长季节,其部分叶片或全部叶片或者茎秆等不受自然环境、栽培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较为稳定地出现出非绿色的植物。彩叶树种的种类较多,有秋色叶植物、春色叶植物和常色叶植物等三类。不同类型的植物又有不同的树种,其中秋色叶植物是一种在秋季叶色发生变化,而且叶色变化较为均匀,变化持续的时间较长的植物,主要有银杏、槭树、白蜡、火炬树、元宝枫等;春色叶植物是一种在春季叶色开始发生变化的树种,主要有柳树、卫矛、臭椿、黄花柳等;常色叶植物是在整个生长期中其叶片都具有色彩,主要有紫叶李、金叶女贞、紫叶小檗、金叶接骨木、金叶槭、金叶榆等。在这些彩叶树种中,秋色叶植物和春色叶植物一般在园林在广为使用。
2.2植物的季相变化
植物季相是指植物在不同季节色彩、形态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不同外貌特征,它反映了自然景观季节变化的时序之美,是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其造景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古至今,彩叶树种因其叶色丰富,季相变化明显在园林景观构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红叶树种,在园林绿化中起着构图、配色、点缀的作用。在植物的配置中,色块的巧用组合直接决定着景观的美观,色彩单一简单,会很大程度上削弱景观的效果。
校园植物的季相变化,产生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使校园更加勃勃生机,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观赏素材。给游人带来全新的美的享受,将极大地激发师生热爱校园,融入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植物春花、夏荫、秋果、冬茎四季季相来展示一年四季的丰富的色彩变化。较好地展示了植物美,包括色彩美、姿态美、艺术美、变化美。
3、植物结构,层次简单
校园植物配置结构简单单一,没有全面突出乔木+灌木+草或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或草坪的结构层次。极大地影响了景观效果,降低了植物的生态效应。
4、垂直绿化手法单一,缺乏亮点
整个校区绿化,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只有平面绿化,缺少垂直绿化,与花架亭廊没有很少地融合在一起。并且植物配置平铺直叙,缺少亮点,景观不成序列,乏乏而呈,没有,不能很好地提升校园环境的品位。结果当然是给人一种很平淡的景观感受,情景交融只是一句空话。
四、建议和策略
通过研究,现提出以下建议和策略:
1、突出乡土植物,强化植物的地域性
乡土植物经过多年种植,已经适应了本地的气候等环境条件,抗逆性强,生长强健,易于养护与管理,成本低。在园林植物选择中,乡土植物成为首选,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量地选用乡土植物,体现出大地园林化中的景观地域化的特征。
2、引种外来新优树种,体现植物群落的发展性
适时适量,根据气候相似性规律,引种和试种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新优树种,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是大学校园园林植物发展的根本要求,不断满足园林等相关专业园林植物教学与实习的迫切需要。
3、增加园林小品,烘托校园艺术氛围
园林小品由于其艺术性强,具有画龙点睛作用。在校园绿化中,恰如其分的设计一些园林小品,特别是雕塑,将园林艺术与校园文化巧妙性结合在一起,会最大化地增强园林景观的内涵和品味。
4、景观绿化立体化、多样化
校园绿化手法单一、简单,平面式绿量多,立体式绿化量较少,削弱了景观的层次性,观赏性。降低了植物景观与校园建筑的有机融合度。
5、处理好植物比例关系
乔灌比、落叶树与常青树比、速生树与慢生树比,花卉所占绿地比,这些都是衡量植物配置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景观的质量。
6、增加花卉植物种植比例
花卉植物由于花色艳丽,姹紫嫣红,花期多样而成为园林绿化中非常美丽的一道道风景线。可以用来做花坛、花镜、花丛、色带等,增加绿化效果,提升观赏价值。通过调查,只有绿地花卉植物品种不多,只有不多的几个品种,花期比较集中。在今后的绿化工作中,进一步增加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特别是多年生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的数量,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注重色块的组合与花期的交替设计。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投入很大,经历了几年的建设,存在着许多不足。建议学校在后续的管理中,从宏观上高度上重视景观品味的提升,在现有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有的放矢,进一步细化,精品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打造生态校园,花园式校园。发挥学校在局域生态中的防护、减灾、净化、休憩和观赏等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国栋,陈效逑.北京地区的物候日历及其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4
[2]Brian Clouston[英]主编,陈自新,许慈安译.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6-28.
校园绿地在校园环境中占主导地位,它不仅是创造教学所需优美舒适环境的重要设施,而且也是广大师生亲近自然、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植物物种保护的重要场所。提高校园绿化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保护力度是优化校园环境的核心,但此项工作部分学校有待加强。为改善校园的精神面貌,给老师和同学们营造一个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笔者于2005年暑期对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的生境以及规划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具体内容:①校园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病虫害植物调查;②污染及校园规划问题的调查;③学院路其他多所高校情况了解及对比。
研究方法:区域分析法,即将整个校园按照其建筑方位结构(见图1)划分为若干区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1 病虫害调查情况
1.1 校园不同区域植物病虫害
将整个校园按建筑方位结构划分为林业楼东门外、林业楼北、林业楼西、水保楼南自行车棚、小南门旁、1号楼东、2号楼南、2号楼西、2号楼北、5号楼北、6号楼南、6号楼北、7号楼西和10号楼南14个区域,调查各区域植物病虫害情况如下,部分植物病虫害症状如图2。
(1)林业楼东门外。月季花叶病:4株;蚜虫:2株。
(2)林业楼北。珍珠梅60株,全部出现缺刻、炭疽病;玉簪60株,全部出现炭疽病;牡丹,红斑病:8株;芍药,缺刻:3株,炭疽病:4株。
(3)林业楼西。桃,褐斑穿孔病:1株;榆叶梅,蚜虫:1株,褐斑穿孔病:1株,螨虫:1株;紫叶李,煤污病:1株。
(4)水保楼南自行车棚。圆柏,大青叶蝉:3株。
(5)小南门旁。五叶地锦,炭疽病:1株。
(6)1号楼东。圆柏,大青叶蝉:1株,缺素症:1株;爬山虎,红斑病:1株。
(7)2号楼南。桃,二星叶蝉:1株;月季,月季黑斑病:3株,花斑病:4株;榆叶梅,蚜虫:1株,黄褐斑:1株。
(8)2号楼西。桃二星叶蝉:2株,蚜虫:3株,褐斑穿孔病:2株;榆叶梅蚜虫:1株,叶子出现黄褐斑:1株。
(9)2号楼北。暴马丁香,缺刻:1株;桃,蚜虫:2株,二星叶蝉:2株,缺刻:2株;紫叶李缺刻:1株。
(10)5号楼北。榆叶梅,褐斑穿孔病:1株,蚜虫:1株;桃,蚜虫:2株,白色不规则斑块:1株,褐斑穿孔病:1株。槐,蚜虫:1株;珍珠梅,二星叶蝉:1株。
(11)6号楼南。榆叶梅蚜虫:5株;连翘,缺刻:1株;杜仲,虫咬:3株,缺刻:1。
(12)6号楼北。槐,叶卷曲:2株;珍珠梅,炭疽病:30株;连翘,缺刻:6株,叶卷曲:1株,蚜虫:1株;龙爪槐,卷叶:1株,叶边缘发黄:1株。
(13)7号楼西。榆,全树有虫:1株;青桐,缺刻:1株;大叶黄杨,缺素症。
(14)10号楼南。暴马丁香,缺刻:1株。
1.2统计汇总
珍珠梅患病较多,达88.7%(94/106);玉簪100%(约61株)患病;牡丹红斑病24.2%(8/33);芍药炭疽病40%(4/10);桃褐斑穿孔病28.6%(4/14),二星叶蝉 42.9%(6/14),蚜虫35.7%(5/14);榆叶梅褐斑穿孔病21.7%(5/23),蚜虫43.5%(10/23),螨虫4.3%(1/23);紫叶李煤污病33.3%(1/3);银杏虫害14.3%(5/35);杜仲卷叶7.1%(2/28),虫害10.7%(3/28)。
1.3小结
植物多样性方面,在考察的各个划分区域都配比了数量协调的乔、灌、草及藤本植株,充分考虑了艺术表现及生态平衡性。学校实行严格的定期监控制度,定期的及应急性的喷洒防病治病药物,因此常见的病虫害控制比较好。基于严格管理,只是个别的植物患病,校园植物病虫害并不严重。校园绿地环境保护效果很好。
2 校园环境污染及破坏部分
经过多天的调查,发现了相当多的校园环境污染及设施破坏问题,且问题严重,亟待解决。
2.1环境污染及破坏的表现方面
(1)花丛中的垃圾,如纸屑、包装袋等随处可见;
(2)塑料袋挂到树枝上,迎风飘扬,白色污染已严重损害到校园形象;
(3)部分建筑门外的垃圾很多,清扫工具乱放;
(4)墙上小广告泛滥,连禁停标志牌上都贴有小广告;
(5)林园北面靠厨房处的一个下水道口不卫生,还散发着阵阵臭味;
(6)自行车乱停乱放情况较严重,禁停标志牌形同虚设;
(7)花圃遭到破坏后没有及时补种,且有些花圃的花种得有点乱;
(8)有些绿化带有被践踏而成的小路;
(9)校内有些标志牌已褪色。
2.2解决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建议
(1)把藏在花圃、绿化带中的垃圾全部清理,活动是义务性质的,建议教职工与学生一同参加;
(2)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同时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相关处罚;
(3)加强爱护公物的教育;
(4)宣传人员能把海报等宣传物按规定贴好,并及时回收;
(5)出于安全考虑,应尽快把长得过长过密覆盖到路灯或空调的植物进行修剪;
(6)墙根杂草要及时清理、拔除;
(7)继续加强各饭堂的卫生管理;
(8)在容易被踩出小道的拐角处放上精致的木篱笆,达到让人注意的效果即可。
3校园规划
3.1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基础楼外的电线拉得比较乱;
(2)自行车停放区划分不够合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
(3)绿化带拐角或某些部分被踩秃、踏出小路,说明路的规划还不够人性化;
(4)公用电话亭设置较少;
(5)没有路牌标识,只在大型活动时,临时用纸在树上贴出指示标识,不雅观且易破坏树木。
3.2针对规划问题的建议
(1)坚决打击乱停乱放现象,包括机动车;
(2)把绿化带拐角改成弧形,将踏出的小路变成真正的小路,方便行人;
(3)在机动车不能通过的路段,预先设立指示牌;
(4)选耐踩踏、更新快的专业草皮;
(5)设立路牌标识,方便来访者找寻,同时保护树木。
4参考文献
[1] 曹慧娟.植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杨继.植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武汉市园林技工学校,西安市园林技工学校.园林树木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王焘,寇怀云.城市绿化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6.03.015
近年来,有关高校园林绿化建设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鉴于此,笔者于2014~2015年间,针对广东培正学院进行实地调查并记录相关数据,探讨了高校园林景观配置的情况,分析了地理位置、季节、观赏类型三个方面的景观配置方式,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1研究区概况
广东培正学院创建于1993年,原名为私立培正商学院,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黄母山下、集益水库旁。东经113.22,北纬23.40,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沛,高温多雨,夏长冬短。年平均温度21.7℃,全年无霜期246~349天,年平均降雨量1754.9mm,年日照1800h以上,土壤为红土壤。广东培正学院占地1700亩,校园被培正大道分为校外和校内两个区域,校外为学生公寓区,植物层次简洁,以乔木和草本为主。校内又分为南北中区,南区依附自然山体,林木繁茂;中区地势平缓,有两个小池塘;北区为老区,氛围浓郁。研究区绿化率82.34%,有独立的苗圃和后勤管理人员,校园绿化以常绿植物为主,彩花彩叶植物为辅。
2景观配置方式
园林植物的配置方法主要有孤植、列植、对植、丛植与群植等几种。园林景观配置要素不仅包含绿色植物,还包括其他建筑小品,配置效果有着美化环境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2.1景观区域多样性
由于培正大道的穿插,广东培正学院在地理上共分校外和校内两个校区,校内又分为南区、中区和北区。校外主要是学生公寓,绿化简洁大方、视野开阔,多以乔灌草的方式呈现。校园南区依附自然山体,主要依托学生生活和休息,造景上遵循近自然式绿化。本区有植物种类共有115种,乔木29种、灌木48种、草本28种、藤本8种、竹类2种。复合层群落结构,乔灌草均无优势种,无明显的分层结构,多为自然种植,较少人工种植的迹象。整体上林木繁茂,环境静谧、空气清新、视野清爽,适合休息生活。校园中区地势稍有起伏,主要为办公区和教学区,造景上突出庄严整洁。本区植物种类共有67种,乔木22种、灌木34种、草本8种、藤本2种、竹类1种。复合层群落结构,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完全人工种植,多采用对植和列植的规则式手法,乔木层优势树种为羊蹄甲、亚优势种为杜英和芒果树。草坪映衬树丛营造出整齐有序、视野明朗的氛围,突出教学和办公的庄严性。校园北区地势平缓,主要为学生和教工生活和休闲娱乐区,景观配置随和。本区植物种类共有46种,乔木16种、灌木14种、草本13种、竹类3种。复合层群落结构以小叶榕为优势种,考虑风向、光照等因子,混合园林小品中的步道和奇石,创造出休闲娱乐的空间。
2.2景观区域季节变换
广东培正学院地处南亚热带地区,气候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种类达数千种,主要为四季常绿物种,随着季节的变换,每一季均有不同的突出植物种类。春季主要有观赏性白色的大叶杜英、毛白杜鹃、栀子花,红色的紫荆、石榴、垂枝红千层、杜鹃,粉红色的桃树,淡黄色的含笑。夏季主要有红色的夹竹桃、垂枝红千层、一串红,白色的蜘蛛兰、广玉兰、凤尾兰、栀子花,淡紫色大叶紫薇,黄白色鸡蛋花,黄色蟛蜞菊,蓝紫色蓝花楹。秋季主要有白色的杜英、蜘蛛兰、凤尾兰,暗红色的秋枫、三角枫、乌桕,黄色蟛蜞菊,黄白色鸡蛋花、淡紫色牵牛花,红色一串红。冬季主要有金黄色的无患子。夏秋冬三季观赏植物橘红色美人蕉;全年观赏植物红色朱槿,橘红色希茉莉,紫红色红花羊蹄甲,黄色黄槐,红色洋紫荆,红橙黄白多色龙船花,黄斑点的洒金珊瑚,红色红桑和红花檵木,金边黄杨,金边虎尾兰,杂色花叶假连翘、艳山姜、变叶木和吊竹梅。
2.3景观区域观赏类型
依据植物的观赏部位和形态特征,一般可分为观花、观叶、观果、观茎。调查发现,观花植物82种,观叶植物49种,观果植物18种,观茎植物13种,且部分植物同时具有多种观赏特性。观花植物又包含花色和花形,典型的观赏花色植物有大叶紫薇、红花羊蹄甲、黄槐、朱槿、毛白杜鹃、樱花、美人蕉、香彩雀等,观赏花形植物有白兰、红花荷、木棉、鸡蛋花、金合欢、鸡冠花、吊灯花、向日葵、牵牛花、麻叶绣线菊、紫荆等。观赏叶色植物有秋枫、枫香、花叶艳山姜、红桑、红背桂、一品红、金边黄杨等,观赏叶形的植物有鱼尾葵、软叶刺葵、破布叶、龙舌兰、驳骨丹等。典型的观果植物有荔枝、芒果、莲雾、龙眼、蒲桃、无患子、木瓜、天门冬等,观茎植物有垂柳、鹅掌柴、常春藤、佛肚竹等。
3建议
3.1注重园林小品的应用
景观配置讲究整体上的协调美观,培正学院景观配置上多考虑植物的配置,忽略了园林小品的应用。园林小品有着点缀、衬托、美化全局景观的作用,应依据周围景观特色,增加相应的羊肠小道、板凳、亭台、花灯等饰品,使景观配置更和谐、更美观。
3.2加强管护,注重生态习性
植物种植应以“三分种、七分管”为原则,如集益湖畔的垂柳、串钱柳的成活率不足50%,且长势不佳,应加强全校绿化的管护工作,充分考虑土壤、水肥、光照、温度等因子,保证景观配置优美舒适。景观空间配置上应注重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如羊蹄甲树下栽植一串红,这种情况就缺乏考虑一串红的光、热、水等生态需求。
3.3合理配置资源
培正学院校外公寓和北区植物种类比较少,可引进一些新品种,彰显区域功能特色。季节变化上,以春夏两季为主,应适当添加一些抗性强的冬季植物,使得四季皆如春。观赏类型上过于注重观花和观叶植物的栽培,应适当的引入一些姿态优美、香气四溢的植物类型,使得一区一景。合理的分配地理、季节和观赏类型的植物资源,一区一景、一季一景、一型一景优化分配,让景观配置更均衡发展。
4结语
总之,校园景观配置为高校发展而服务,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配置方式,在遵循传统的空间、季相、层次变化基础上,营造一个特色校园,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别样的舒适环境,同时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黄基传,周荣.高校校园植物景观改造初探——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北院为例[J].科技信息,2009(15):308-309
收稿日期:20130521
作者简介:续 晨(1983—),男,北京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咨询、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9704
1 引言
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明确定义了绿色建筑,即“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并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随后,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分别成立,成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评审机构。经权威数据统计,2008~2012年期间,我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数量逐年递增,分别为10、20、82、241和389个,逐年增长趋势迅猛,成为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的重要建设载体(图1)。
图1 2008~2012年绿色建筑数量统计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对象大多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类,其中公共建筑的评价对象主要为办公和商场类建筑,其评价条文也更多地考虑了这两类建筑常用的技术。但对于其他如学校、医院、工厂等类型的公共建筑,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导致其采用的技术不宜完全按照我国现行的绿色公共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评判。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我国一些如学校、医院、工厂类的公共建筑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最终的运营,都秉承了低碳、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但由于技术评价标准的适用性问题而难以获得高等级的绿色建筑认证。目前,国家绿色建筑委员会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并编制如学校、医院、厂房等在内的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希望通过这些标准的编制和,能够将不同评价对象所适宜的技术进行分类和细化,从而使新标准具备更强的针对性,指导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和绿色运维。
2 项目概况
无锡市某小学位于太湖新城核心区,项目于2010年开工建设、并于201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校按照48个班级的规模配套设置。校园由8幢单体建筑组成,包括行政楼、3栋教学楼(A栋、B栋、C栋)、综合楼、食堂、体育馆及门卫室,通过一条折线连廊连接而成。项目总用地面积48652m2,地上总建筑面积26490m2。场地采用低密度开发模式,所有建筑均为3~4层(图2)。
图2 小学校区总体布置
2.1 项目绿色技术概述
项目在立项阶段就确立了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标识的目标,从项目规划、设计和建造等各阶段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开展实施,打造安全、绿色、健康的校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该项目于2011年成功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的认证,主要采用的绿色技术总结如下。
(1)复层绿化及立体绿化。校园内场地绿地率为37.8%,透水地面的铺装面积占44.2%。行政楼采用屋顶绿化,物种选择为百慕大(地被草类)和海桐(小灌木),屋顶绿化面积为1982m2,占屋顶总面积的74.4%。
(2)地下室自然采光。在行政楼南北两侧绿地中设置采光天窗,总面积为110m2。自然采光天窗设置的位置合理,可为地下室的停车区域提供舒适、柔和的自然采光。
(3)建筑综合节能。建筑采用围护结构保温体系、高效空调系统和节能照明等综合节能技术,教学楼、综合楼和行政楼的综合节能率分别为6008%、6161%和6560%,实现了建筑综合能耗低于国家限制80%的目标。
(4)空调系统节能。行政楼一层图书阅览室及二层报告厅等大空间采用柜式全热交换机和板翅式全热回收新风换气机,室外新风经换气机与室内排风换热后降温降湿,经新风管由散流器直接送至室内各房间。
(5)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项目收集所有建筑的屋面雨水,并在行政楼地下室设置雨水处理机房,经处理达标后的雨水用于室外绿化浇洒、场地冲洗和景观水系。
(6)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所有建筑均采用了精装修设计,避免使用过程中重复装修而导致的材料浪费,并严格控制装修建材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保障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
2.2 针对学校建筑的绿色技术亮点
(1)场地交通组织。项目合理规划场地内的交通流线,机动车辆由项目场地西侧直接驶入地下(地下停车场车位共99个)、入口的东西两侧共预留18个地上车位,用于家长接送学生时使用。但所有车辆均不得驶入校园内部,为在校师生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同时降低校园内的尾气排放。
(2)景观设计。场地内景观绿化众多,结合蜿蜒狭长的连廊,给人以漫游森林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3)太阳能热水系统。此项目在食堂屋面铺设太阳能集热器,并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系统为食堂提供洗涤用水、备餐用水等。
(4)自然采光与遮阳。教学楼和综合楼南立面采用木质固定外遮阳,各木质遮阳板的水平间距为40cm,可在保证教室获得充足自然采光的同时,避免太阳直射影响正常教学、起到避免眩光的作用,还能够可保证学生的活动安全,可谓一举多得(图3)。
3 绿色校园典型技术分析及对绿色校园技术评价体系的建议
3.1 区域声环境
校园是为在校师生提供学习、工作、住宿与休闲的场所。为提升效率、保证学校内安静的环境,校园需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地区声环境标准,即场地噪声在昼间不高于55dB(A)、夜间不高于45dB(A)。
该校选址于城市高新区,周边均为高新产业园或公司研发中心等,道路车流量较低。为确保校园不受外界噪声的影响,对校园周边距主要道路中心线分别为20m、30m、40m、50m和60m的位置进行交通噪声监测,监测结果如表1所示。
图3 建筑立面木质外遮阳效果实景
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及周边建筑群的分布,模拟计算得到校区内人员主要活动区域的环境噪声昼间最大值为51.7dB(A)、夜间最大值为43.9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1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要求(图4)。
美国Yudelson Associates研究表明,相较于一般的学校,在重视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的绿色校园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提高约20%。因此,学校的选址应尽可能地避让繁华的商业街区、工业区或繁忙公路和铁路所经过的地区等,从而为在校师生提供安静的学习、办公和住宿条件。建议绿色校园评价体系中增大对校园声环境的控制力度,将其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一般项调整为控制项。
3.2 公共交通配置及校园内交通流线组织
该学校项目地理位置优越,距校园主要人行出入口距离500m内有两条公交线路经过,途径无锡市南长区及多个住宅社区,为学生们提供了便捷的公共交通。此外,本项目在学校出入口处设计了临时机动车位和家长等候区域,解决学生家长接送学生的机动车辆的停放问题;在校园西侧设置机动车地下车库出入口(图5),南侧为校园的主要人行出入口,实现了人车分流,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校园内的交通安全。
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对学校(尤其是小学)而言至关重要,可为学生们的上下学提供便利,也是学生安全出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议在“公交站点设置距离项目主要人行出入口的距离不小于500m”的基础上,将市区内小学主要人行出入口与公交站点间的距离要求提高至不高于400m。同时,小学绿色校园标准可参考美国LEED School 2009评价体系可持续场址(Sustainable Site)章节中第4.1项,增加对校车的设置及其运行线路的要求。此外,为倡导教师的绿色出行,建议在学校内设置专门的自行车存放处,以鼓励采用以自行车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
图4 校区1.5m高度处声压级平面分布(左:昼间,右:夜间)
图5 学校地下停车场入口实景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3.3 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
项目行政楼设置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地下室停车、仓库、设备房、景观水处理机房等。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可将运行噪声较高的设备置于地下,降低了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此外,也可将节约的土地资源设置为大面积的绿地、开敞式休闲场所等,从而将享受绿色、拥抱健康的权利返还给校园内师生,技术体系的背后彰显了对人群感受的关怀(图6)。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第5.1.11条(一般项)要求,公共建筑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但对于我国的小学项目,以低层建筑为主,设置地下室的情况并不常见,至多在行政楼设置一定面积的地下空间(且只有部分小学设置行政楼)。因此,建议在绿色校园评价体系中降低对地下空间面积比例的要求,可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要求由一般项调整为优选项。
图6 大面积的场地为学生提供开阔的室外活动
休闲空间
3.4 学校建筑的空调系统节能
该项目的3栋教学楼的教室、教师办公室及综合楼各间教室,均采用“一拖一”的室内分体柜式空调机,并配置室外机,根据室内人员对温度的要求进行独立调节,空调冷凝水由单独设置的排水系统接至室外排出。
行政楼办公室、会议室等采用直流变速多联空调机和新风换气空调系统,可根据室内人员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进行独立调节,实现单独开启和调节,有效地控制了系统的能耗。采用板翅式全热回收新风换气机,全热交换效率大于65%、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为0.126W/(m3/h)~0.131W/(m3/h),室外新风经换气机与室内排风换热后降温(或加热)降湿,经新风管由散流器直接送至室内各房间。
图书馆、报告厅等大空间在空调风系统末端装有电动对开多叶调节阀,可根据室内人员密度及季节变化调节多叶调节阀的开启度以控制新风比例,过渡季节时阀门可实现完全开启,便于在全新风工况下运行。
一般来说,受我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限制,现有小学的教学楼大多不设置中央空调系统,以各教室安置分体式空调为主。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所有涉及中央空调的技术均不适用于评价小学项目中的教学楼;而有些学校的行政楼、图书馆等区域设置分体式空调,也有设置常规中央空调系统的情况。因此,小学项目空调系统的选择和设计,导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某些技术条款的不适用,一些项目在节能部分可供选择的技术条款较少,造成了实现绿色建筑高星级目标的难度增加。
因此,建议考虑在节能章节中对采用各种空调系统的学校项目进行细化,即:采用分体空调系统的建筑与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术体系进行评价,从而增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5 非传统水源利用
该项目自建雨水处理调蓄池,将收集的屋面雨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浇洒、场地道路冲洗和景观水系用水。运营数据实测统计分析可得,本项目全年绿化浇洒和场地冲洗的实际需水量共7160.1m3,屋面雨水收集量为10342.8m3。其中,本部分的雨水实际使用量为6606m3,全年收集屋面雨水的余量(3736.8m3)作为室外景观用水,可以避免使用市政饮用水作为景观用水的来源,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用收集、处理后的优质雨水,提高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率。
小学校园可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降低建筑对市政自来水的消耗。首先,可收集项目的优质生活杂排水(如沐浴、盥洗等水源),经除油、格栅、沉淀、加药等处理工艺并达到中水水质标准后,回用于卫生间冲厕;此外,雨水资源较充沛的地区收集教室屋面的雨水,处理后用于室外浇洒和场地冲洗,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处理工艺可与人工湿地设计相结合,打造美丽的校园景观。北方年降雨量小于800mm的区域,建议只进行雨水入渗设计,增大对地下水源的补充。
相对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而言,学校的非传统水源年使用率较高。学校除去寒暑假、节假日等,全年开学天数约190d,且学校建筑在《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中规定的人均用水定额也远小于同区域内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导致学校建筑的日常生活用水量略低。同时,对于夏热冬暖地区的校园而言,室外绿化浇洒和场地冲洗则不随日常教学的暂停而终止。因此,生活用水量降低、雨水的利用量不变、加之可利用中水进行冲厕,使得全年非传统水源使用率提高,夏热冬暖地区学校的非传统水源使用量较易达到40%的要求。因此,可考虑在绿色学校评价体系中适当提高对夏热冬暖地区学校非传统水源使用比例的要求。
3.6 其他建议
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一项,对于层数较低的小学建筑(一般均在6层以下)而言很难实现。因此,建议在绿色校园技术体系中删除对此技术的要求;建议将“设计与装修一体化”技术纳入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的控制项条文(现行标准中是一般项),同时可对所选用的装修建材提出条件,以控制有害气体的释放,保证师生的身心健康;地面精装修所选用的地板需具备防滑功能、或进行防滑设计(现行的国家标准中没有对地板防滑的具体要求),避免摔伤。
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要求公共建筑中主要功能房间(办公室、会议室等)至少有75%的区域的自然采光系数不低于2%,而绿色校园技术体系应参考《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的相关要求制定,即:教学用房工作面或地面的自然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2%、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4.5、临界照度为4000lux(所有区域的自然采光系数均需满足要求,而非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的75%的区域);美术教室宜设北向采光或顶部采光;学校卫生间应采用自然采光;楼梯间应有直接自然采光。较大规模的寄宿制小学需设置学生宿舍,且学生宿舍户型布局为南北向,则建议满足日照要求的宿舍数比例不小于50%;对校园安全性的重视:建议弱电系统,尤其是校园安防系统、门禁系统、全校园无死角摄像头设置等作为控制项技术要求;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增加软性要求:要求学校制定绿色技术的相关介绍,对学生进行绿色培训;编制绿色管理流程等,从而引导学生参与绿色实践等;一般地,小学项目建成后将立即投入使用,而学校的水耗、电耗等实际运营数据的收集和取证相对办公建筑、居住建筑而言较为易行。建议要求所有小学绿色校园项目均进行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认证,以确保设计阶段制定的绿色技术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4 结论
(1)该项目群建筑功能多样,仅有行政办公楼可完全套用公建的评价标准;而风雨操场、食堂、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由于其功能导致技术体系各有侧重,不完全适用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小学内不同的建筑(如教学楼、行政楼、食堂、体育馆、图书馆等)由于使用功能不同,导致其选用的技术也有所不同。按照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小学建筑实现绿色校园三星级的难度普遍较高。因此,需要编制相应的绿色校园建筑评价体系,使评价技术条款更具可操作性,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绿色校园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