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09:28: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语文教学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文是传授语言的课程,小学语文是学生在校园中正规学习语言的第一个阶段。对这样一门具有特殊意义的母语课程,要让学生能学有所成,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的教也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新时期的学生受到环境的冲击,接触到的新事物层出不穷,思想也更为开阔和活跃。这一变化要求教师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传承多元文化”,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受时代与环境影响,当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大的活跃性,表现在更善于思考和有更强的表现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在过去的教学中不论是在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方面,教师总牢牢地占据着主要位置。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过程,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便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要通过让学生多思考、多说、多做等方式来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中始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以问题和任务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动手,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2.以心理学指导教学。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既有共性又各具个性。共性在于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节奏等八种智能,而个性便是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各不相同。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课程,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一门文字应用性学科,它必然要与音乐、美术、劳动、体育、心理和自然等学科相联系,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便在于人类对外界事物共同的感官感觉和情感感受。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来促进学习,以他们所熟知的领域来带动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树立学习的信心,以优势智能为先导,带动语文的学习。
二、要根据小学语文的课程特点来展开教学
小学年级分为低、中、高三阶段,小学语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可相应地分为低、中、高三种水平。小学语文的特点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可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根据各阶段特点调整教学形式。在低年级,学生实际经验较少,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经历会有所不同,这时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例如,课文中大雪纷飞、冰雪融化的情景,某些南方学生不一定会感受到,又如青山绿水、溪水潺潺、百花齐放等景象也不是所有北方学生都能够了解的。这时教师如果能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信息,就能让学生较真实地获得感知,让学生通过看、听、说来丰富经验,加深理解。多媒体还可用于创设情境,如用音乐来渲染气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随着年级的增长,中、高年级学生的经验和能力有了更多的积累,抽象思维和情感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这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式。
2.充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学习最终目的是应用,因此语文学习应回到生活中去,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习惯。通过生活中的听、说、读、看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以日记或随笔的方式来描述事物的特点,记录事件的发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可以借助综合型的学习任务来促进学习。例如可就某些事件的发生来设计学习任务,比如通过采访来了解大众和某些专家的态度,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逐渐形成个人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书写倡议书和拟定标语等。除了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外,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学习的机会。
三、将单一评价改为综合评价方式
小学语文一般都以试卷来评定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但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卷上更多是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考查,对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反映却较少。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很大一部分学生就此丧失了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经受了较大的挫折,导致听课不专心,做小动作,再次引起语文成绩下降。教师可采用综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评定,不仅通过试卷来考查学生对课堂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即从书写、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识字量、阅读能力和资料收集等多方面综合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将试卷考试和实践任务相结合,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这种方式也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激发起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小学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运用母语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国人,能够应用好母语既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自己的骄傲。面对环境的变迁,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需要投入热情外,还要适应时代,以适当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来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35-0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关乎“百科之母”——语文的基石,也关涉“人生之始”——小学儿童的发展根本。作为小学职前教师,应当知道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应当知道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本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具体学科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信息化和时代化发展的要求,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能够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因此,对于承担《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需要有科学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民族化的立场,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门研究。
1 课程内容体系说明
本课程内容共有7章28节,其中涵盖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个层面为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论(1、2、3、6章),涉及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和文化通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流程系统”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艺术”等;第二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论(4、5两章),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模块教学设计”和“小学语文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第三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中的拓展性学习内容,即本课程最后一章“名家名师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述略(第7章)。
上述内容也可以分为绪论、总论—分论—总论、补论三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分四个节次,分别概论学科本身的起源流变、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教材资源生成及课程特点、要求,相当于课程谱系梳理和教材使用说明。
第二章、第三章是总论,是从事实层面、价值层面着眼,解决课程内涵“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分论,谈及五大模块和特定文体的教学设计,重点转向技术层面,因为要解决“怎么办”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技巧,是由四、五两章具体的教学,转向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
第七章是补论,原来的教材很少涉及。名家名师的语文教育主张和教学设计艺术,既是当代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实标杆,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汲取本土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精髓,返本开新,学新知新,启迪智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示意图:
2 教师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根据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实际,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把这门课当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或教学设计原理来讲,势必会削弱实践教学和技术操作。二是重实践轻理论,教师让学生轮番登台试讲,让学生自主体验,但缺乏理论高度。学生很快能成为一个合用的人手,但缺乏成为一个人才的理论功底。三是齐头并进但浅尝辄止。从形式上完成了一门课程:记忆几个概念,背诵几个原理,实践课程撒手不管。鉴于以往的教学惯性和教育弊端,我们认为该课程教学既要注重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规律的教学,又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学习品析精品教学案例,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并通过单项和整体教学设计,不同模块、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以及备课(包括撰写教案)、说课、讲课、评课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程应主要结合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完善教学方法的信息化,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演练实践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教师职前教育学科设置上赢得了独立的一席,在教育实践中能否站稳,关键取决于教育研究和教学成果。要把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置于基础科学的地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上,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理论,吸收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多视角、多侧面地丰富和充实自己,在学科整合和“智力杂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学习国外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吸收现实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实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电化教育、多媒体介质和网络教育的优势,形成崭新的、适切的、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根必须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体现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掘和整理语文教育的理论遗产和特色设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尊重和研究汉语文教育从古至今的教学经验,诸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启发诱导”、“口诵心惟”、“知行转化”、“自力求实”、“情感熏陶”、“读书做人”、“合作探究”等,才能客观地总结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而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3 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系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技巧等等。同时还要很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模块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与要求,更要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传说、古诗文、歌谣与儿童诗之类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特征与要求。另外,要借助网络上大量共享的信息资源,搜集了解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名家名师、各种流派关于语文教学主张、教学设计特点和基本经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吸取其中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借此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要及时完整地完成相关作业和各种训练项目,如理论分析应用题、案例学习分析题、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以及说课讲课等活动,借此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整体把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层面,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还可以为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时认真地观看教学录像、学习教学案例,积极参加校内外观摩学习活动,并能在此类学习活动中做到眼、耳、手、脑并用,善于从别人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真谛。
(3)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学设计、教案撰写、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各项技能训练活动,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训练中获取技能,在训练中巩固技能、在训练中提高技能。
(4)积极主动地参加见习活动,主动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拜师求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的再设计,并尝试进行真实课堂的教学活动。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材料。教材讲的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教材是怎样讲的。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对教材的使用,有三个层次:①尊重教材。教师细细地研读文本,潜心会文把握教材重难点,领悟作者情感、编者意图,必要时还应对比读读作者的原文,这样,才会准确把握教材,驾轻就熟,深入浅出;②活用教材。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大胆取舍,甚至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确定教学重难点;③创编教材。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地方文化适当补充进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1.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把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
教师要带着激情去讲课,尽可能引人入胜.要把课堂设计得巧妙,不时有悬念,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环环紧扣,让学生印象深刻,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学生能看懂的老师不教,学生能独立学习的老师不教,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老师不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老师不做,学生能说清楚的老师不说。课堂上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收益,从而提高课效。
3.新课程背景下,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实践证明,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为核心。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
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爱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人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最佳阶段是在小学时期。老师想要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好奇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一些最常见的问题往往也能够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水为什么是透明的?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可乐为什么摇一摇就产生大量气泡……这些都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急于了解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达到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合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知识,然而这些知识若不能应用于实践当中就好比一潭死水,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不仅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还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再丰富的书本资料也无任何实际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都会受到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制约,就好比笼中之鸟,有翅膀有飞的欲望也有飞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到牢笼的禁锢不能展翅,长此以往必会影响其飞行能力。在新课程的改革下,作为课堂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积极贴近大自然与社会,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课本中所讲的话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课文的思想。
参考文献:
新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搞“精英”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意字、词、句、篇的积累,培养他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比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比如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推荐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使他们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牧羊人,把可爱的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学生通过“说”和“读”表达感情,课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师要从“教书匠”往“向导型”转变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写”的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灌输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而获得的。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并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语文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比如,教学《月亮湾》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成为“朋友”,共同钻研、共同讨论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语文老师一定要起到“向导”的作用,只要把学生带进语文知识的海洋,他们就会在这个“海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显身手,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意识,有“我要学”的决心,有“我想学”的兴趣。
怎样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呢?我认为,让学生“动手”和“动口”,实现“师生”和“生生”双边互动。
“动手”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在音、形、义的积累及写作训练上,这强调学生要参与和实践。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呢?因为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不能脱离实际的操作进行思维活动。比如,词语听写,成语造句,句子仿写,情境作文等。通过动手,可以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会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写出优美而动人的文章。
二、详尽的课前准备
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就需要进行课前备课,这是教学的根本所在。首先,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每一位教师一定要树立起健全的教学任务观念。做好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要扩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念,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其语文素养。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朝着这方面去发展。再者,学生也需要做好课前预备在进行新课学习之前,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比如:熟悉课文内容、生字练习、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等。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避免因对课文的生僻而难以听懂教师的讲解。此外,课前备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三、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
小学甚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与以后语文学习的效果存在巨大的联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定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因为只有学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够为以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中、小年级的学生而言,基础知识的培养需要从拼音、字母、词语、句子、听、读、说等方面人手,让他们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工具书,工具书的使用能够扩展学生的阅读、语言、作业、交际等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加强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还需要对其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行训练,提升阅读速率,扩充知识面。写作方面需要学会布局和构思,无论是纪实类的作文,还是想象类的文章,都需要做到思维清晰、语言流畅、条理分明。对于自我情感和想法的表达,尽量更多飞采 作文教学研究用自己所学过的表达方法。
四、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作为读书的一把开门器,提问是对问题思考的起始,同时也体现出学者的钻研精神。“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这是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指出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发问。学习不好的学生通常是没有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专心的学习态度,就算是提出了问题,也不愿意去思考,对待问题好像懂了,又好像是不懂。当然,发问总是有好处的,它需要特定的方式,也需要得到培养,善于提问并不是乱问。好问先要学会提问自己,给自己多提几个为什么。千万不可盲目跟风,对待别人做出的答案,需要加以鉴别和分析,将自己的思维想法与别人的答案相比较,看看存在哪些差异。这样将可以取别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一个学生只要学会了提问、思考,方可与他人建立合作与交流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受到每个学生潜力发挥的影响。
五、拓展阅读视野
一、激发民族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二、培养民族小学生的诸多能力
要培养学生“说”“做”“画”“算”“演”“写”能力。
1.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宋代王安石曾说过:“欲审其才,问以言。”说明“说”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言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完《凡卡》后,出示了“我和凡卡比童年”的说话题目时,同学们都踊跃发言,畅所欲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练习“凡卡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信吗?”来续说故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利用课文,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教《放风筝》一课前,布置每个学生事先做一个风筝。教课时,让学生带到课堂上。课文结束后,我了解学生的风筝哪些能飞起来,哪些飞不起来;哪些飞得高,哪些飞得低。并给学生讲解风筝飞不起来、飞不高的原因,指导学生如何找到平衡点。这样的动手做,即使是不理解力学原理的学生,也能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印象。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观察、思维和想象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画”的能力
我在教《海滨小城》一课时,先让学生拿起彩笔,根据课文内容,把海滨的美景画出来,再把小城的景色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与此同时,我还让学生从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中任选一处画一画,看谁画得最美,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这种变文为画的做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得到了发展。同事我们也结合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把唐卡画与作文的教学结合起来,效果十分明显。
4. 培养学生“算”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适时让学生动笔算一算,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教《长城》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笔算一算,体会到长城的长,修筑万里长城不容易,工程浩大,没有先进设备,完全靠手搬肩扛,无数劳动人民付出了血汗;长城设计合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计算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修筑长城需要如此多的巨石,真正领会了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5.培养学生“演”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演促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将相和》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根据“思考练习”第4题的要求,自己选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组排练。课文上完后,小组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表演实践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 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多彩的,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也应是开放的。因此,我大胆地、不拘形式地让学生多写一写,多练一练。如:让学生写观察作文;给自己的小天地写说明文;尝试为自己的小制作写解说词(或小论文);尝试为某种产品(书包、钢笔)写广告词;尝试写发言稿、倡议书……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观察: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幅得意的画;一次有趣的自然实验;一件精心制作的小物品;一个场面;一处景物等等。各学科有意义的内容,都是学生练笔的好素材。如此作文教学 ,必定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只要广大教师积极去探索,一定会走出更宽广的路子。
三、培养民族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如果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就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1 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新课标中要求建立平等、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1.2 利用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 实践中积极探究。如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沦、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可以在学生中成立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 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调动。
2 注重从多角度启发、引导
2.1 捕捉学生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 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如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在讲《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然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提出问题,并适当地给予鼓励,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高效课堂
写作是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文字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并且也是学生通过多种综合的感觉进行自我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对外界的体验,再将这种体验完整地表达的一个过程。又因为写作在小学语文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但是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这一部分技能的传授。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进展。那么笔者将针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浅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策略性建议。
1发掘生活细微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有效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适当地培养必要的语文技能。从当前小学生整体的水平来看,写作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验。所以,笔者认为就当前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来说,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加强对细微事物的观察以及自我体验的能力。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每一个细微之处,加深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并能利用文字做适当地记录,在之后能够利用文字语言将整个观察过程进行表达,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与思考的启发。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将写作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教师可以以“种子的萌发”为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用文字进行记录,再抒发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感受,对自然的热爱和生命的敬畏都是学生可以想到的,也能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
2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在当前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缺乏写作的热情,甚至对写作教学的课堂还有一点抵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写作热情是相当必要的。那么教师要注意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引导学生激发写作的兴趣。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喜欢给学生加太多的附加的任务,或者教师自身的语言措辞存在一些不当,在这样的教学里,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则是进行被动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并且注意语言措辞,多多鼓励学生进行写作。举一个简单例子,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写作比赛,对于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并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的教学中,一定奖惩制度的运用是教学的剂。
3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就是写作素材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话可写,缺乏语言表达的写作自然是难以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况写,学生会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很难提起写作的兴趣,自然也很难有效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面对这种情形,教学效率会比较低,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写作能力无法有效提升。那么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窘境,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并且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素养提高的过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里,笔者推荐一个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做好教学内容的扩展。多媒体系统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并且具有集图、文、声为一体的放映功能能够有效多感官地刺激学生,并且引入多种的教学内容,生动直观,面对这种新型教学手段,学生也是十分有兴趣的。
4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总所周知,灵感是促进写作的动力,而在传统的写作课堂上,教师过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占有主导,导致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比较紧张压抑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写作灵感很难被激发,自然很难写出好文章。那么针对这样的课堂,教师有必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在轻松的环境下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能够帮助学生写出好文章。笔者认为,适当地运用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想象,比如教师以“秋天的原野”引导学生写作,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始终会在写作手法上纠结,那么在内容方面就比较空洞,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语言,再加上多媒体系统的辅助,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副秋天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宽松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结语以上是笔者的浅薄见解,
总而言之,写作对于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是帮助小学语文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会是将来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并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合理地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作者:邹提文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31-01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识字教学方法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身边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充分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指导学生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二、识字教学的意义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识字是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的水平。所以说,把好识字关,是打开人类各种文化宝库的钥匙之一,是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直接决定着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改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其它学科的教学。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可见,识字教学的优劣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甚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识字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1、猜谜识字法。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在新字教学中,以猜谜的方法教学生字。方法是先出现几个新字编上号码,老师念谜语,学生以手势表示猜得的结果,比比谁猜得字又准又快。如,双木不成林DD“相”,人在云上走DD“会”,三个猪儿一个槽,一个猪儿吃,两个猪儿瞄DD“心”。 还比如: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DD淡。
2、比较识字法。对一些字形相近、字义差别大的字,可以用比较法识记区别,如,“大”和“太”,“乌”和“鸟”,“做、作、坐、座”等,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如,“有水能泡茶,‘泡’是三点水,跑步要用足,‘跑’是足字旁。”都可以在比较中达到深层认识和巩固,也可让学生自编顺口溜识记,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
3、看图识字法。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蕴含了丰富的识字内容,如,“云”“月”“山”等字,图与字、物与字结合,知道图画中的事物就能知道这个事物的名字,字音也就读出来了。汉语中有大量的象形字,如,“人、目、口、手、鸟、雨、龟、马、牛、羊”等,让学生在学习和比较中掌握象形字的识记规律,由形到字,由字到形,形象识记,引导学生学会识字。
4、歌诀识字法。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教学形近字时,编成“有水能泡茶,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如此一编,学生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5、形声识字法。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例如:“蜻、清、请、晴、睛”,这些字分别在第二、三册课本中出现,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容易记住。比如“蜻”是蜻蜓的“蜻”,因为蜻蜓是昆虫,所以用虫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īng”。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学生基本做到过目不忘。
6、字配“画”识字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教学“休”时,可出示图片,告诉同学们,这个人累了,正靠着树干休息。再如:闻,可出示图片,有个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等等。
7、总结纪录法。许多老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同一个字写错,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根本没有动脑思考写错的原因,也没有去想以后该注意什么。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个本子,要求学生把自己在每次作业中写错的字整理下来,自己分析字形,并写出注意点,还要经常复习,一来二去学生便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四、总结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培养的基础能力之一。基础是事物最主要的部分,基础不牢固,上面的建筑就有倒塌的可能。所以汉字是学生未来学习各类学科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识字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呆板,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压抑,这对于低年龄的小学生而言,毫无吸引力,因而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比较冷漠,注意力总会转移到其他有吸引力的事物上。小学语文教师不要对这种状况置之不理,让他们得过且过,而是要及时认识到,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参与意识不是自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科学引导,要实现小学语文的趣味教学,让学生带着快乐、轻松的心情,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下面,笔者就对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趣味教学阐述看法,并提出建议。
一、设计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环节,也是对整节课教学效率起到关键性决定作用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好与坏,决定了学生是否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感兴趣,决定了学生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我们更要注重此环节的设计,只有将这一环节设计得新颖有趣、生动巧妙,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语文知识。
比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道:“小朋友们,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了大水缸里,那么,其他小朋友都是如何表现的?这个掉到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没有?是用怎样的方法得救的?你们想知道吗?”“想!”学生认真地盯着我并且声音洪亮地回答道:“好,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司马光砸缸》。”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述故事并且提出问题,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课文,为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打下了基础。
二、开展角色表演活动,给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玩爱动,善于模仿,表现欲望强,所以,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挑选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将其编排成一个小型短剧,让学生在课堂上将短剧情节表演出来。这样,一方面能给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深刻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
比如,在学习《曾子杀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大致了解了本篇课文内容之后,我就在班里挑选了三名学生,要求他们分别扮演曾子、曾子的孩子、曾子的妻子这三个角色,然后将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这项表演活动一布置完毕,学生都纷纷举手,表现得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课堂气氛立即变得积极活跃起来。这样,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既增强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又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本篇课文向学生所传授的做人的道理,即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色彩逼真、形象鲜明的教学优势,将它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以影像图片、视频录像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对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心理触觉等产生强烈刺激,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在给学生讲解之后,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视频,因为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爱看动画片的年龄,所以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都显得异常兴奋,一个个都全神贯注地盯着投影屏幕,十分投入。这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录像,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之,面对年纪尚小、自控力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究各种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在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1.学中教、教中学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效,才能教好学生。若要达到这一要求,还需要经过一番认真的学习。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的方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再结合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尝试,积极地改革教学法。我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明确为:引起动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大环节。
教育理论对探索语文教学的方法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我摸索出"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和"三课八步作文教学法"。
要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我经常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等杂志,主要看"教学研究"、"教学建议"、"教案举例"等内容,把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摘记下来。
凡遇到观摩教学的机会,我都必须去听一听,得到的启发也是不少的。有一次上公开课,有位教师讲《蟋蟀的住宅》,用了图示法,教师在黑板上画图表示蟋蟀用挖住宅的方法,突破了难点,学生很有兴趣。我觉得这个地方好,课堂上就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画图,学生兴趣更浓,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
小学基础知识的牢固与否与学生后面语文的学习有着重大关联。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抓起。只要基础夯实了,就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基础知识着手抓拼音、字、词、句、段,听、说、读到能力,学会使用工具书。达到熟练的掌握,熟练的运用,从而为高年级的阅读、习作、语言交际等做铺垫。而高年级学生除了继续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外,应重点突出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提高,逐步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的要求。在习作上要懂得谋篇布局,不管是纪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都要做到思想健康、条理清晰、语句流畅,能运用自己学过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看法。
3.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4.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4.1 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教育和言语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基础工具学科。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工具,人们凭借它思维,运用它交际,依靠它传播文化,利用它建设精神文明与民族文化。特点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以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根本点。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这以性质和特点,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朗读法、讲读法、情境法等。
4.2 要适应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可谓"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从文体上说,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就记叙文来说,还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种。这样,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等。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每节课都要体现总的教学要求的具体的教学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脱离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服务的针对性。
4.3 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素质发展。小学声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思维的具体性较强,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经验。我们就多选用直观、谈话等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更新变换,保持运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选用"导读法"、"谈话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有利于学生方方面面的素养得到发展,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
5.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地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学生只有在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效。
6.讨论交流,互动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柬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