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09:28: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 要:本文基于环境会计信息的视角,对环境会计信息与环境风险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环境风险控制体系的相关问题,以期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环境会计信息;企业环境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5;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66-02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支出越来越大,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企业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应该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评价和控制.
1 环境会计信息相关问题概述
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是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来计算环境污染、防治、开发的成本费用,并对环境开发和维护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和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现代工业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会计就是在环境资源恶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往传统会计认为,价格只有存在于财产所有权中,会计账表反映的也就是这一部分内容,显然,企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并没有被计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这种计量方式不仅造成了企业利润虚增的表象,更是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会计无疑起到了对传统会计批判的作用.
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就是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揭示了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既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还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也不高,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一些环境敏感性行业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极为严重,按照“谁收益、谁治理”的原则,这些企业有责任向社会揭示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增加的支出,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应该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进行强制性规定,对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应当看到,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问题,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
2 环境会计信息与企业环境风险评价的关系
2.1 企业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风险是指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了收益不确定性和成本(代价)不确定性两部分内容,通常我们所说的企业风险主要是从经营角度来讲的,企业收益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对企业产品成本、价格以及生产数量的影响程度,这种风险影响着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效益.而环境风险是指企业背离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违背环境保护责任,以致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可能性.环境风险与企业经营中其他风险一样,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同时,这些风险之间也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环境风险也将制约着企业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管理风险、投资风险等.因此,企业有必要对自身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按照既定的政策,分析影响自身目标实现的各种环境不确定因素,并在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予以控制.
从管理控制角度讲,环境会计信息能够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是构成这种评价最基础的要素,亚洲开发银行认为环境风险评价应该按照风险甄别、风险框定、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进行,其实施路径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和实施路径表明:风险信息是风险评价的依托条件,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是按照环境会计的宗旨进行的.环境会计信息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环境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环境风险的评价及风险管理和政策设计与方法应用,环境风险评价遵循着“信息公允”与“标准公允”博弈的机理,企业追逐利润目标和股东承担经济责任向对利益相关方承担全面社会责任的转变是一个被动而又漫长的过程,政府需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予以约束,这就是“信息公允”,同时,政府制定的环境规章制度要建立在企业应能够遵循的最低标准水平的基础上,这就是“标准公允”,“信息公允”与“标准公允”是多方博弈的结果[2].
2.2 环境会计信息体系中的环境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因素,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通过与公认的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对风险程度进行衡量,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企业环境风险评价要以环境会计信息为主要参考依据,并在环境信息政策和标准的指导下,对企业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得出公允的评价结论,给出合理的评价意见.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的实施路径,我们可以对环境会计信息体系中的环境风险控制内容和程序进行分析:
2.2.1 环境风险信息源的识别
企业的环境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识别政策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不能减轻企业所要承担的环境责任,又不能完全取代环境管理,在此标准下进行环境评价很容易给环境风险评估者带来评估风险,致使评价失败,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的风险因素是相互关联的,环境风险评估失败,也会造成企业经营失败、财务失败,即引发企业全面溃败的连锁反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政策通常会受到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环境、政策制定成本和执行成本等因素制约.环境风险信息源包括环境会计信息和环境管理信息两部分内容,这些信息在识别过程中很容易被扭曲,即使政府推行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信息内容被筛选、修改的情况不难以避免,加之环境风险在时空上的不确定性,更使得评价结论的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
2.2.2 环境风险控制要素的判断
信息、方法、对象是环境风险控制的三要素,环境风险控制要素的判断是对环境风险管理的一种约束和规范,是环境风险管理的必然.环境风险管理成效的核定主要依靠环境风险评价,针对控制对象,采取可接受的环境风险信息以及风险控制方法,可以确保环境风险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当环境事故减少,环境排污费、罚款以及赔付支出减少,资产减值降低时,企业的机会收益就会增大;当环境管理制度得以建立、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时,企业对环境损失所承担的风险就可能减少,并能够对一些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当信息可信、信息载体可靠时,企业会计账表所反映的有关环境信息就会更为客观、全面、真实;当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时.环境绩效就会达到最佳.帕累托最优也称作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效果.
2.2.3 环境风险控制主体的评价
环境风险控制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相关评价者,环境风险控制主体的评价包括许多层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是环境风险评价目标和重点的规划,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决定环境风险评价成败的关键.通常,环境风险的评价者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目的都比较一致,主要是为了提出环境会计信息中环境风险程度及其控制政策符合标准的公平性、公允性评价意见,从而为环境风险管理与控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公平性和公允性强调的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一些关键环节是否公平、公允地对待了环境信息的利益相关方.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投资、信贷、营销、财产、研发等内容,把握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也要从这些内容入手,如对投资风险的规划,主要评价企业投资行为是否属于绿色投资,投资于保护环境活动所耗费的成本是否合理[3].
3 对环境风险控制体系的基本分析
3.1 环境风险控制政策
环境风险控制政策主要体现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政府应要求企业建立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并明确该系统环境信息的标准,对企业环境核算、评估、绩效考核、信息披露等内容设定强制性的标准,并确立起标准执行系统,如建立环境会计信息事前风险评估制度,对企业还未公布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评估;搭建公允的环境会计信息市场平台,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同时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防范环境道德风险.企业应重视对环境信息处理规制的设计,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考虑社会可接受的环境风险水平,分析和优化环境会计信息,以减少环境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3.2 环境风险控制方法
建立环境风险管理的经济组织及市场体制,用经济手段和方法来确保环境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是政府创新环境风险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由于环境问题的经济性在环境管理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为此,可以考虑建立环境权益公司,专门接受企业委托,提高环境风险管理的公允性,也可以考虑建立环境银行,充当排污权交易的中介调节者,以此来体现环境风险管理的调节功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完善环境税制,实施环境财政,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推进我国税制绿化.企业在环境风险控制中,要注重对环境管理方案的设计,关注环境风险信息的层级和质量,企业对自身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风险源要进行评价,将其公之于众,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解决这些潜在或已经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一切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环境费用,企业可以根据这些环境成本发生源,分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类,建立环境成本库和成本控制中心,对环境目标成本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实现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目的[4].
4 结论
环境会计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相关理论还不完善,相关准则还有待完善,我们从环境会计信息的视角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丰富环境会计信息内涵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5(9):23-24.
开发区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和特点的区域。实践证明,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经济结构重建等重大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会极大的改变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1]。目前环境污染事件在某些地区呈现了相对的“群聚效应”。环境风险出现显著的区域性,因而进行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十分必要和迫切[2]。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是对区域内多个环境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并基于既定的区域环境安全目标确定可承受的风险程度及损害水平,为区域开发环境风险综合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4]。
1 开发区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特点
区域开发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有计划实施的一系列开发建设活动[5]。区域开发具有占地面积大、开发内容多、开发性质复杂等特点,区域内部分行业涉及危险物质以及存在危险的生产工艺[6],决定了区域开发可能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因此,开发区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也不同于单一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1 不确定性特点
环境风险评价是为了评估有可能产生危害和导致风险的风险源,这种评价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一个完整的环境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危害的严重性和发生危害的可能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环境数据通常又都是定性的、模糊的或者不准确的,新出现的污染物尤其如此[7]。开发区环境经济系统具有多目标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5],开发区的建设一般是阶段性、滚动发展的,开发区建设初期除了区域范围、开发目标等较明确外,入区的项目性质、规模以及区位等都不明确,开发活动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变异性[8,9],由此也决定了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1.2 系统综合性特点
系统论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开发区内项目众多,区域内各种危险因子并存并相互影响,大大增加了诱发新的环境事故的可能性。如果仅以单个环境风险因素作为评价对象,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区域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10]。因此,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要采取综合分析的手段,才能真正认识环境风险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
1.3 行业主导性特点
开发区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这就要求在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中要抓住区域内的主要成分和关键要素,识别开发区内高风险行业和特征风险因子。例如以电镀企业为主的开发区主要是重金属污染产生的风险,以石化企业为主的开发区的环境风险则多由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引发的[11,12]。因此,环境风险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
2 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由于开发区内的建设项目集中,所涉及的危险物质及危险功能单元比单个建设项目多,存在的风险因素也更为复杂。因此,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更加关注具有宏观决策意义的内容,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对突发风险的及时处置,从而在区域层面上减小累积风险、次生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性。
2.1 开发区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为整个评价工作和环境风险保护目标的识别提供区域背景资料和工作基础[13]。重点调查开发区的规模、范围、功能定位、用地构成、规划及实施情况、环境敏感点分布以及开发区内已建、在建、拟建项目的情况等,通过现状调查分析,一是掌握开发区现有产业布局、规划发展区域和环境敏感点,为后续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二是对开发区不同性质的项目进行行业分类,收集各行业生产运行中涉及的原辅料及生产装置、贮运装置等,特别是掌握各行业典型危险物和相关装置等,为风险识别提供基础资料。
2.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主要是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对整个区域内所有潜在风险源进行识别和分析,以确定风险评价的必要性。风险识别工作内容主要是开发区内生产设施风险识别、物质危险性识别、生产过程潜在的化学反应危险性识别,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开发区环境风险识别的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进行,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类比法、加权法、因素图法等,首推类比法。定量分析方法包括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14]。
2.3 源项分析和后果计算
源项分析的内容主要是获得风险源、风险受体,以及风险传播方式和途径等信息。因此,源项分析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危害识别,确定事故类型和最大可信事故。当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时,需要获得泄漏物质的种类、物质泄漏量,以及传播途径等数据。事故源项的确定非常复杂,从理论上讲可以应用事故树法和事件树法等方法来分析和确定一个事件的发生概率,但是那些基本原因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很难估算。因此在实际评价中往往是通过类比法,对历史同类事故的调查来确定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15]。
后果计算的主要工作是对开发区规划中可能存在的事故所导致的环境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包括对影响水、气、生态及敏感保护目标的环境风险的预测分析,并估计风险受体因为事故可能产生的损失。
2.4 环境风险综合评价
开发区层面的环境风险综合评价,要综合考虑多个风险源在全年不同气象条件下发生时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以及风险敏感目标对不同类型风险的耐受和规避程度。对区域内多个风险因素累积影响的综合评价,是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别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特点[16]。其主要做法是:采用对开发区土地划分网格,通过区域风险识别内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给出用地风险度量化指标,选择周围环境敏感性和风险承载力的内容给出环境敏感度量化指标,采用叠图法对区域内企业的用地布局进行合理性分析,并对不合理规划提出调整建议[17]。
3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在确定风险危害程度的基础上,从预防及减缓风险的角度对项目的布局、规模方案优选,以从源头上将潜在风险最小化,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应急措施,风险管理是一种决策和控制风险的过程[18]。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开发区规划布局应首先遵循系统功能和风险优化组合原则。区域危险源的规划布局是一项安全系统工程,要根据区域的环境条件、系统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优化布局。其次遵循对环境产生的风险尽可能小原则。采取将风险源与受体在空间上适当隔离的布局调整对策,包括风险源搬迁、受体搬迁或风险源与受体间加装防护带等方法进行风险预防,减轻布局性风险[19]。将高风险源项目在空间适当集中,进入相应专业工业园区发展,进行风险集中监控;对于分散风险源,采取空间控制的防护对策。
3.2 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政策,降低环境风险
在项目准入方面,充分考虑环境风险因素,减轻结构性风险。鼓励发展低环境风险的产业,淘汰高于社会可接受风险水平的高环境风险产业,降低整个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对于已建成的高风险源企业实施强制性环境风险评价,对风险源做好备案,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预防水平和应急水平。
3.3 加强开发区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
一是对区域内企业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掌握区域环境风险变化动态,对潜在的危险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建立完善企业环境风险监控与预警系统,对主要企业实施严格的环境风险监控。二是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对开发区内污染源情况以及各类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性监测,掌握开发区内各企业环保治理情况。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措施。开发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储存和运输中存在火灾、爆炸、中毒等的危险危害性,在项目建设初期就应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
4 结语
环境风险评价是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作用是为风险决策管理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与单项建设项目相比,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更具有突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14],准确识别和把握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才能为开发区的发展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霞,陈新庚,莫创荣.关于开发区环境规划的探讨[J].四川环境,2004,23(6):79-82.
[2] 曲常胜,毕军,葛怡等.基于风险系统理论的区域环境风险优化管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1):167-170.
[3]黄圣彪,王子健,乔敏.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及其关键科学问题[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5):705-713.
[4]杨晓松,谢波.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探讨[J].矿冶,2000,9(3):107-110.
[5]邹锐,郭怀成.经济开发区不确定性环境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1):101-106.
[6]周新荣.工业园区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3,5(4):4-8.
[7]Darbra R.M.,E.Eljarrat,D.Barcelo.How to measure uncertain-ties i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J].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2008,27(4):377-385.
[8]史捍民.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3-5.
[9]刘大维.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影响识别[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4):97-99.
[10]杨晓松,谢波.油田开发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探讨[J].环境科学,1992,13(1):63.
[11]陈志良,周建民,蒋晓璐等.典型电镀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价[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4,4(1):80-84.
[12]谷丰.石化行业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与防范措施[J].环境保护科学,2014,40(2):120-126.
[13]籍伟.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体系探析[J].环境影响评价,2014,(5):15-18.
[14]安慧,闫来洪,赵朝成,王志伟.浅议经济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J].四川环境,2008,27(1):57-60.
[15]李立伟,许庆,李兰英.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8):61-63.
[16]王 静,钱 瑜.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初探[J].污染防治技术,2009,22(1):19-27.
[17]薛峰,柯孟岳.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31(4):62-64.
环境风险管理
应急预案
环境风险是指由自发的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或社会)引起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良效果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而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就是指人类的各种开发活动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等)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所引起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由此进行管理和抉策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期,认识和重视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对开展好现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风险评价。
1.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分类。
按照环境风险事件分类,可分为突发性环境事故风险评价和非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从其评价范围而言可分成三个等级,即微观风险评价、系统风险评价和全国(或宏观)风险评价;若按环境风险评价的应用领域,则可分为自然灾害的危险评价、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2.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步骤
(1)环境风险识别
环境风险识别是在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识风险影响因素。它包括两个层次:项目筛选和风险因子识别。项目筛选法一是利用核查表筛选,二是应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筛选,如德尔斐法等,对一些新的、复杂的、蕴含风险因素的项目进行筛选。经筛选后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进行影响识别,确定有那些是可能引发重大后果的风险因子以及引发的原因。识别项目风险影响是在该项目的一般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对识别出来的影响因子进一步筛选。
(2)环境风险预计
随着科学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预测方法:如初步危险分析法、故障树和事件树分析方法等,这些风险预计的方法都可用于环境风险评价事故的计算,目前通常采用故障树法和事件树法,它们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够使评价的安全性问题更加系统、准确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逻辑的演绎法,它在给定一个初因事件的情况下,分析事件可能导致的各种序列的结果,从而定性、定量地评价系统的特性,并帮助分析人员正确决策。
(3)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评价的目的是确定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可以说环境风险评价是评判环境风险概率及其后果可接受性的过程,事故性风险概率分析的最终结果可以两种形式表述,即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环境风险管理。
1.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
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建立于环境风险基础之上,在行动方案效益与其实际或潜在的风险以及降低的代价之间谋求平衡,以选择较佳的管理方案。决策的过程必须在潜在风险和现实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2.环境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显然,环境风险管理属于政府同时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责,而风险管理是建立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首先政府应该研究制订相关的法规条例及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规定和理论方法,为合理有效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提供指导和依据。其次,政府的决策者应根据评价出来的风险和可能的代价,以及预防和减少风险措施进行决策,在效益和损失面前进行权衡,同时在决策过程中要考虑公众的可接受性,让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最后是政府监督落实各种防范和预防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形成政府监督、企业具体落实、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三、建议。
1.加强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在吸收、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型、方法个系统,研究制定环境风险评价的法律程序、相关政策.为在我国科学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2.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推动各地政府提高认识,促进监管力度的提高。促进各地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从源头降低环境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风险意识。对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要加强环境事故隐患教育,通过定期的应急处置预案的模拟演练,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健全环境风险事件处置的应急机制。对居民开展必要的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和防范知识的教育培训,培养风险意识和应急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4.加强法制建设,制订有关法律、法规或条例,对潜在的环境风险源隐患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工作加强法律监督,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安全保障。
5.利用科技手段,建设信息化的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系统。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在线数据平台,构建环境风险防范系统,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总之,随着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必然会促进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的新发展,为我们更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胡一邦;彭理通.环境风险评价实川技术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0.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优胜劣汰,无疑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因素、功能的开发、应用和维护。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生存的内在要求,它与环境密不可分。
其次,公司的生产经营要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均衡。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企业社会化生产规模的扩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甚至是掠夺。这就要求公司在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获取最大财富的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举。
最后,公众信息需求是环境信息披露的逻辑起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他们的资本对应的是广大证券投资者,现实的和潜在的证券持有者对股利和利息的关心(即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关心)及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关
注成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逻辑起点。
二、强调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方面公司有主动和自觉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观愿望,因为这样可以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提高产品市场份额;获取资本以改善资本结构;降低资源或替代品利用成本,提高市盈率和股价升值。同时,管理者环境道德和社会责任也会被广泛认知,有利于沟通和拓展公司各方面关系;另一方面公司若不情愿披露环境信息,主要是担心披露信息超载、加大披露成本、泄露商业秘密、背离企业目标以及加剧市场竞争。此外,环境歧视和成见、披露市场显失公平、法规和制度的约束及严格的政府管制也是不愿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所顾虑的内容。
环境风险审计评估内容风险评估是指依据既定的政策标准,辨认、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目标达成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风险管理控制对策,以实现最大安全效果的努力过程。从风险评估概念来看,环境风险审计评估主要包括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环境政策标准、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控制。
三、公司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对环境管理的监督。衡量上市会司环境管理是否有效,主要应看它能否促进公司有序、有效地实施环境经营管理,具体体现在:公司环境资产和资源是否被有效利用,帕雷托效率政策是否实现,环境绩效是否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且能被有效地执行,市场环境信息是否存在非对称性,环境会计信息及与其相关的信息载体是否具有可信性和可靠性,环境法定责任是否能较好履行。
(一)环境风险评价的特点。评价环境风险首先要对其存在的客观性有足够的认知。这主要是因为政策本身具有局限性,其影响因素包括:制定环境披露政策的环境限制、政策内容只是基本要求的体现、政策的制定成本和执行成本的限制、环境政策执行者和监督者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正直意识程度、披露政策理解上的偏差和信息操作的失误、执行环境信息披露政策的内外环境等。
另外,环境风险固有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和潜在性,环境信息不对称,环境重要性水平估计过低,环境管理控制的抽样风险,环境财务数值核查抽样风险估计失当等也会形成公司的环境风险。
(二)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第一,要坚持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环境评价者应不事前假设上市公司环境风险程度,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的公正和公平。第二,要树立环境风险评价的正确态度。为了保证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的可信度和公正性,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应自始至终保持谨慎态度,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第三,明确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环境风险的评价者对公司环境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提出环境风险信息披露政策符合程度公允性的评价意见,最终为环境风险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在环境评价时,评价者应考虑以下因素:企业管理当局对环境信息认定的性质;法律法规对环境披露基本要求;环境质量和数量管理控制标准及执行结果;环境评估范围和所需信息量受到的主观和客观限制;环境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期望;企业管理层面的环境管理风格、管理哲学、管理意识和企业文化等作用发挥程度;特定项目环境评估的复杂性和风险管理控制评估的成本与效益原则;环境评价者的专业素质等。第四,要把握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一般包括投资风险、信贷风险、研发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
四、环境风险管理控制
进行环境风险管理控制应当创造很多先决条件:一是要统一标准,即要建立企业环境核算标准、评估标准、绩效考核标准、信息披露标准在内的上市企业环境管理强制执行的统一标准并形成体系,以保证不同企业的环境管理在内容上一致、在信息上可比、在表达格式上规范。二是要创造公平环境,即企业环境管理应做到政策公开透明、披露市场信息对称、执行程序和手段合法合理、提高国民环境意识、不同利益主体地位平等、与国际环境规则基本协调。三是要做到监督到位,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监督机制,从组织、人员、经费和精神上保证环境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也格外的注重,环境风险评价作为一个衡量环境质量的标准,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中。当然,最为具有污染可能的石化项目,惊醒环境风险评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在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完成的项目,其环境质量才是能够经受考验的。就目前对于石化项目的研究,据定期环境风险评价的因素主要包括项目概况、换将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和风险管理等几大因素,所以作为一名相关工作人员,如果我们想要石化项目向着我们所希望的尽量无污染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那么我们就必须针对这些影响石化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因素做足功夫,认真剖析其种种因素的具体内容,力争让每个项目都达到标准,用好的环境风险评价来证明项目的可行性。
一、浅析石化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相关内容
自从我国颁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以来,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石化项目,其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含项目概况,风险识别,后果计算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如果要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各项因素的整体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如下:
(一)项目概况
对于石化项目而言,其项目概况主要是指项目的选址。组成和工艺路线等内容。总体来讲,这个因素是石化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中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情况,一般工作人员都是通过此项因素对石化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进行初步了解的,当然,此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把握应该越多越好,比如工艺路线都是怎样的?有没有可能因此而造成污染等,这些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心里有谱,这样才能将后续的工作进行的比较出色。
(二)风险识别
环境风险识别因素是决定石化项目环境评价的又一主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含生产设施和物质的风险识别和重大危险源判断两种。其中生产设施的风险识别包括了主要生产装置、公用工程系统和储运系统等的生产设施,在进行风险识别工作时,一方面是指这些设施本身的生产安全性和环境破坏性,另一方面也指人为操作这些系统是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这点相对来讲,对人的技术等有相应要求。而物质风险识别主要是指其主要组成原材料及辅助材料和其配套的原料,还有就是中间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等等,当然,对于这些的判断都是有据可依的,都可以在国家的相关规定中找到其相关要求,最后再进行进一步的确认。至于重大危险源判断主要是指在进行生产设施和物质风险判断结束后而进行的,重大危险源判别主要是根据我国所颁布的《重大危险源辨识》及一些相关文件进行判别。当然,对于单元存在的危险物质的判断也有比较具体的方法可以决定,按照下面式子表示:
式中:q1,qz2,…,为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Q1,Q2,…,为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1)。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三)源项分析
源项分析包括确定最大可信事故(指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在所有预测的事故中最严重,并且发生该事故的概率不为O)的发生概率及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量,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当然,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测定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的时候是有方法的,比如我们可以调研很多国内外同类企业出现同一事故的资料时,对此项目项目做出的风险评估进行深入了解,然后结合本次情况出现的情况,进行对比,以此来确定本次事故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的最大可信事故概率。
(四)后果计算
后果计算是针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及最大可信事故,根据不同的模式进行大气扩散计算,涉及水体的进行水体扩散计算,最后进行综合损害计算
(五)风险管理
1、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类危险化学品燃烧、爆炸、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从历史性事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项目建设以前,进行突发性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及其概率分析、事故发生后果危害的预测,以及采取何种对策以便减少危害影响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环境风险评价是对事故出现的概率及其后果进行预测及评价,它不同于常规的环境影响评价,它主要分析环境评价中不确定性的问题,即探讨环境潜在危险及防范措施。因此,将环境风险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其意义在于通过风险识别找出事故隐患,通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确定出事故产生的后果及发生的概率,为环境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在事故发生时,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应急措施,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2、环境风险评价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中考虑的影响是指由系统引起的,其影响后果是相对确定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易度量,而对影响的条件性、不确定性或概率性方面一般是不考虑的。可以这样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影响”可以被认为是具有很高发生概率且明显地需要采取缓解措施的“风险”。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风险评价不是为了增加另外一个评价体系,而是为了提高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环境风险评价需要从工程分析开始,找出可能产生事故的风险隐患,同时也要对项目周围原有的风险隐患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包装运输、原料燃料的使用量以及产品贮存等。风险源确定后,按选用模式对其进行风险度评价,确定项目本身的风险级别,并进一步预测一旦发生事故时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包括危害扩散范围、危害人数、持续时间等。预测模式在风险评价导则中已给出。另外,在污染防治措施中要增加事故危害防范与应急措施。防范措施一般从安全管理、事故预防措施等方面考虑制定,应急措施则需要考虑事故发生时通讯、技术、急救、抢修、监测、后勤供应等方面。
3、实例分析
3.1氯气理化性质和毒理性质。
氯气为黄绿色,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2.49。因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一旦发生泄漏,排入环境后一般都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沉于空气的底层,顺风沿地面扩散,从而加剧对地面人群、动植物或其他物品的危害。氯气能刺激眼、鼻、喉和呼吸道,并可通过皮肤粘膜使人中毒。当空气中氯气浓度为3~9mg/m3时有明显气味,刺激眼、鼻;18mg/m3时刺激咽喉;90mg/m3时引起剧烈咳嗽;120~180mg/m3时接触30~60min可引起呼吸系统严重损害;浓度为300mg/m3以上可造成致命性损害。结合以上特性并参考有关文献,可以划分出氯气所对应的使人群受到不同程度危害的分级(分区)阈值。
3.2事故排放源强确定。
假设液氯贮罐在环境条件改变下,贮罐阀门破裂,氯气在压力作用下发生泄漏,采用气体流动标准方程计算:
QG=YCdAP(1)
计算之前首先要确定气流是处于临界状态(声速或超临界),还是次临界状态。按照下列方法就可以区别。假定气体具有理想气体和绝热可逆膨胀特性,若:
(2)
临界流量就形成,反之,次临界流量就形成。对于临界流量,流出系数Y=1.0;对于次临界流量:
Y=(3)
由于外界压力Pa=1atm=101325Pa,将有关参数代入(2)式后,得:P=8245
3.3风险预测模式。
C(X,Y,O)=(4)
3.险预测结果。
2.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进行风险识别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反复比较各种可能引起风险的因素,选出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常用的方法与工具主要有四种:一是利用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风险识别只有清楚项目的组成情况,并了解各部分的性质和关系、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较好地降低它的不确定性。二是敏感性分析,它能够分析出对项目影响最大的假定变化或项目变数。三是智暴法,通俗来讲就是集思广益,即头脑风暴法。四是SWOT分析法,这是一种环境分析方法,首先对环境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再制定发展战略。
二、水运工程的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许多项目风险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则直接与具体的施工活动联接,风险评价的内容就要考虑到风险在项目的哪个阶段、哪个环节发生,才能够很好地对风险进行预测。此外,对风险的影响和损失的评价也是主要内容之一,由于风险影响的严重程度各异,有的风险可能会引起整个项目的报废或中断。最后,风险评价还包括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水运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通常用概率来表示风险的规律性。
2.风险评价的主要步骤。风险评价的步骤包括确定风险评价基准,即确定针对一种风险后果的可接受水平。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的。就一般而言,单个风险以及整体风险都要有评价基准,称为单个评价基准及整体评价基准。在水运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就需要确定项目整体风险,项目整体风险是综合所有单个风险的结果。判断项目风险水平时,应对比项目单个风险水平和单个评价基准、整体风险水平和整体评价基准,来比较全面的确定风险是否发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而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继续进行。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风险评价不仅是环境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亦是当前社会安全保障的迫切需要。环境风险评价的出现标志着环境保护战略由事故后被动治理转向事故前预测和有效管理,可见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是环境宏观控制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更是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中重点提倡的基本工作之一。
一、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风险评价的一种。在环境科学中定义为:“评估事件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引发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可能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环境风险评价常指对有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在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指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风险评价步骤
环境风险预计或称环境风险度量,是指对环境风险的大小以及事件的后果(包括事件涉及的时空范围和强度等)进行预测和量度。环境风险预计常常采用定量化的方式估计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表示,例如用单位时间内不希望出现的后果或某种损失超过正常值或背景值的增量来表示。环境风险评价与对策,是根据风险分析、预计的结果,结合风险事件的承受者的承受能力,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并提出减小风险的措施和行动建议。
1、源项分析
综合不同国家和组织机构提出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步骤,风险评价的第1步都是源项分析。即找出风险的来源,确定事故的类型和发生的原因,事故发生的频率等。源项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等故障树是一种演绎分析,用以描述能导致一个过程达到“顶事件”的一种特定的所有可能故障关系。“顶事件”也是风险评价的目标事件,它可以是一个事故序列,也可以是风险评价中认为重要的任一事故状态。通过故障树分析还能估算顶事件的发生概率。
在应用故障树之前,先将复杂的环境风险系统分解成比较简单容易被识别的小系统。例如,可以把建设化肥厂的环境风险分解为化学风险、物理风险等。化学风险可以分解为:有毒原料的输运和贮存;各条生产线上单元反应过程的控制和有毒物料的单元操作;有毒成品的贮存和外运等。
事故分解的原则是将风险问题单元化、明确化。其评价过程是:
(1)调查原始资料,熟悉评价系统。对系统结构、作业情况、环境状况都应充分了解,并画出其工艺流程图。对本系统或类似本系统发生过事故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如可能的机械故障、设备老损、操作失误、管理失误以及环境不良等。
(2)作FT图。从顶上事件开始,按琐绎分析法逐级找出所直接发生的原因事件,一直分析到最基本事件为止,按照其他逻辑关系用逻辑门连接上下层事件,并作成故障树。
(3)估算底(基本)事件概率并计算所分析事故(顶事件)的发生概率。从污染物系统向环境的事故排放为顶事件的故障树分析法,给出了导致事故排放的故障原因事件及其发生概率,而事故排放的强源或事故后果的各种可能性需要结合事件树作进一步的分析。
2、危害判定
在确定了事故风险源之后,就进入到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阶段。“事故”的含义比较广泛,既指那些突发性污染事故(如爆炸、毒物泄漏等),也指常规水体和大气污染事件,以及土壤侵蚀、气候变化等长期事件。目前对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而言,研究最多的还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风险影响。所谓危害判定,主要是判定某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系统产生的危害,并确定危害的后果。通常采用的评估方法是:确定其理化性质和接触途径与接触方式;结构活性关系;代谢与药代动力学实验;短期动物实验;长期动物实验;人类流行病学研究等。
3、暴露评价
暴露评价重点研究人体(或其他生物)暴露于某种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条件下,对暴露量的大小、暴露频度、暴露的持续时间和暴露途径等进行测量、估算或预测的过程,是进行风险评价的定量依据。暴露评价中应对接触人群(或生物)的数量、分布、活动状况、接触方式以及所有能估计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描述。对于污染物的暴露水平,可以直接测定,但通常是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浓度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等参数,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暴露评价还应考虑过去、当前和将来的暴露情况,对每一时期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最后,根据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人群活动参数、生物检测数据等,利用适当的模型,就可以估算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总暴露量。
4、风险表征
风险表征是风险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必须把前面的资料和分析结果加以综合,以确定有害结果发生的概率,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及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等。同时,风险表征也是连接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桥梁。此阶段,评价者要为风险管理者提供详细而准确的风险评价结果,为风险决策和采取必要的防范和减缓风险发生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1、评价目的
安全评价侧重于为初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风险评价侧重于可接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包括了决策。
2、适用范围
环境风险评价是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目前,开展工作的建设项目主要为石油化工、化工、制药、核电、渣库(尾矿库)、水坝等。其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
3、评价内容
安全评价没有明确后果评价,侧重危险度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相对较为严谨和全面,强调最大可信灾害事故和风险最大可接受水平的概念,明确了后果评价(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等内容。
4、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采用的三个方面的方法: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后果计算。未明确最大可信灾害事故、最大可接受水平、应急预案等。
通过比较,可得出:两者无明显的界限,但有侧重点,安全评价更关心危险度,环境风险评价则更关心向环境迁移影响的最大可接受水平。环境风险评价的适用范围明确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后果计算更单一和深入,关注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实际工作中,环境风险评价应坚持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评价的原则,源项分析可利用安全评价的结果,侧重筛选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源项,侧重对社会公众的影响。
4、后果计算
分别计算各功能单元最大可信灾害事故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途径、浓度、范围和概率;事故发生后对环境、人、财产的影响,包括暴露历史长短对毒性的影响的定量分析和剂量-效应评价或危害分析。
5、风险评价
表述各功能单元最大可信灾害事故的后果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灾害事故后果,与同行业同类项目风险可接受水平比较,评价其可接受与否。在最大可信灾害事故的风险值高于可接受水平的情况出现时,应进行反馈,进一步确定其次的灾害事故,并进行风险值计算,直到低于可接受水平的灾害事故出现为止。风险评价应侧重社会公众,而非职业人员。
结束语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风险的评价和管理将更加重要。同样也可以预见,科技不断进步必然会带来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手段的发展,为人类更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2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
2.1选择风险评价终点
对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终点一般为一个物种,受体是人,无需选择。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终点却不一样,不仅仅一个,因此需要进行终点的选择,这个选择也决定了风险评价过程。终点选择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环境组织中,选择的原则根据生态系统及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了解越多选择越准确。鉴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情况以及评价员的主观性,因此选择的终点不尽相同,对此现在缺乏一个统一的选择方法与标准对评价终点进行选择。
2.2优化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环境风险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人为活动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而该过程是通过对已有资料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其中涉及到大量数学计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数学模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模型及时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是多种模型的有机组合,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连接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险评价变得日益复杂,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完善与优化是风险评价研究重点工作。
2.3暴露评价
对人体风险评价过程中暴露评价主要是指预测人体的暴露值、暴露时间、频率、途径,表征为受到暴露群体。而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生态暴露评价比人体暴露评价要有难度,特别是暴露群体表征的确定,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栖息地环境,且该环境差异大,如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生态的暴露评价属于风险评价中基本组成部分,且因为暴露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因此当前仍缺乏一个可以适用于全部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描述。对生态暴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当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点项目。
2.4处理不确定性风险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作为风险评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不确定性来自于多种外推的结果,如,非同级生物之间的外推、实验室对野外状况的外推等。对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是当前风险评价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与发展多种外推的理论,并建立科学外推的模型。
3风险评价的应用
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学的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质量进行提高。环境风险评价首先就工程进行分析,从中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并对项目原有风险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有工艺、包装、运输、原料及燃料用量、贮存等。其次在确定了风险源后,根据选择的模式进行风险评价,最终确定该项目风险的级别,同时对事故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果进行预测。
一、引言
企业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是将环境管理会计建立在企业环境风险内部环境、识别环境风险、应对环境风险、控制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基础上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它充分考虑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在面临环保压力的情况下,企业要运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标准对环境污染加以预防,同时运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的风险因素和环境绩效加以管理,并根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分析结果,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更为可行的风险管理服务,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双赢。
虽然我国在环境成本归集、分配及相应成本计算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与国际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指导其投资决策,在我国必须建立健全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而且,环境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决策服务,政府不可能通过制定统一的环境管理会计准则将其推广。从目前各国实践来看,推动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外部压力一般为间接影响,不能直接作用于环境管理会计本身。因此,构建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由企业自愿参照执行,并设计出符合企业自身生产工艺、流程及其管理信息需求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使企业发现采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优越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加以应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思路
首先,在环境管理会计实施前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也即对企业内部环境、环境信息披露两要素的要求。企业应广泛收集与本企业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等和ISO14000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经过必要的筛选提炼、分类组合、对比分析,形成风险信息数据库,尽可能的预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其次,根据所需会计指标建立环境风险评估系统,针对收集的各类环境风险初始信息,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活动,运用现行的风险管理手段,定性定量的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控制顺序,同时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并对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进行评价。
最后,将风险管理体系融入环境管理会计中,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环境风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互相配合,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如图1)。整个过程中,环境管理会计自始至终都起着监督和管理作用,使环境风险管理与环境管理会计相互融合,最终达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双赢的效果。
三、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步骤
(一)健全的企业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建立的首要基础。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内部环境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原则与结构,并受企业历史文化的影响。
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为主体中的人们如何看待风险和着手控制确立了基础,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并赋予了企业风险管理中较准确的名字――内部环境,扩充了其范围,使企业内部环境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偏好、风险容量、董事会的监督、组织结构、权责分派,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
(二)环境信息充分披露
对于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借鉴传统财务报告的做法,利用会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揭示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财务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披露企业的环境绩效。
环境信息披露既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也是构建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需要。由于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是一种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排放量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所以,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重视环境保护,树立“绿色”生产经营理念,并披露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保证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风险导向下的环境管理会计,要求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实用和详细。环境信息的载体是环境会计报告,所以为了适应信息披露的要求,财务报告应采用定性和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相应的披露内容。定性披露主要揭示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环境成本,如负责环境问题的人员配置、环境教育、企业对社会环境项目的资助以及企业举办的公益环保活动等;定量披露主要报告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环境风险的识别评价
环境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收集有关环境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暴露、危害等方面的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系统、全面、连续地发现环境风险管理单位面临的财产、责任和人身损失等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本体系构建的关键一步。企业只有在正确识别自身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才能主动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环境风险识别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使企业受到意外的风险损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外部环境的要求相违背而受到的制裁风险,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改变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阻而导致经营困难等。
(四)环境风险管理控制
环境风险管理是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按照相关环境法规,利用有效的控制技术,进行削减风险的成本费用和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的风险度和损害水平并进行政策分析,以及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采用恰当的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降低或消除事故的风险度,保护人身健康与生态系统安全。
环境风险管理控制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首先要了解环境风险管理控制的构成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管理程序,采用相应的环境风险规避技术,一般根据环境风险呈现的状态划分四种不同的规避技术,即风险避免、风险减少、风险自留、风险转嫁;其次要关注环境风险信息的质量和层级;最后要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从源头上防范环境事故的发生。
(五)环境风险应对
环境风险凸显、事故频发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典型表现,如何解决这个突出矛盾即环境风险的应对,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战略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构建风险导向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关键。对于环境风险事故的应对措施,最根本的就是将风险管理与全局管理相结合,针对识别的环境风险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以实现企业“整体安全”。
(六)环境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补充与完善,是使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有助于为决策者防控污染、保护环境提供思路,并明确项目建设者的环境保护责任。应把环境风险度作为管理环境的重要依据,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对于环境风险高的相关行业,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落实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险、差别化电价等环境经济政策,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环境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了解环境资源的流量和存量,以及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动情况,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情况,通过对企业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找出与环境标准之间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少受环境风险威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绩效。
四、关于环境风险绩效评价的进一步要求
一是公司环境资产和资源要达到有效利用。环境事故减少或被避免,资产减值降低,排污费、罚款、赔付支出减少,或有负债和或有损失降低,机会收益增大。二是环境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并有效的执行。三是环境风险信息及其相关的信息载体可靠。四是环境法定责任得到较好履行。
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大多不能满足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的要求,而环境风险绩效评价是对环境管理的监督,衡量企业的环境管理是否有效,其具体应用程序主要体现在:坚持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树立环境风险评价的正确态度,明确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目的,把握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遵循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步骤(比如,了解环境风险资讯;环境风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辨识环境风险源;分析和判断环境风险;做出环境评价结论;提出环境保护意见)。
参考文献:
1.Cormac Butler. 2006. Mastering Value at Risk[M].Pearson Education.
2.Christmann Taylor.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Determinants of firm self-regul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439-458.
3.宋国君.论环境风险及其管理制度建设[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4).
4.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会计研究,2004,(1).
中图分类号:N9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116-03
0引言
高速铁路是一种长距离、大范围的人造工程,在切割自然环境的同时,会对沿线生态产生不可逆的深远影响,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污染物质,从而带来一定的生态风险[1~2]。为保证高速铁路路域生态安全,建立科学的生态风险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对区域生态风险评价,随着环境观念转变和环境管理目标深化而逐渐兴起发展成为一个新领域[4~7],风险评价重点也由当初对人类健康发展到包括区域动植物以及景观生态在内的区域整体生态健康的影响。
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涉及铁路的较少,对铁路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1~3]主要集中在野生动物、噪声、振动和地质灾害等方面。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一般是单个评价因子计算后赋权叠加,需要从多个定性、模糊的认识中提取可用于评判的关键因子,且个别指标很难甚至不能定量描述,同时各指标之间无法直接准确地进行比较,因而单独用定性、定量等方法很难实现整体目标最优,影响对区域整体生态风险做出有效评价和对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邓聚龙教授提出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认识[8]。而高速铁路建设涉及多种生态系统,其路域生态系统构成一个灰色系统,且时态信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结合京沪高速铁路某段建设实际情况,采用刘思峰教授提出的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方法来建立高速铁路建设路域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1高速铁路建设生态风险评价
1.1 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框架的选取
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ituation-Response, PSR)框架模型是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针对环境问题而建立的[7]。PSR模型引入因果关系思维方式,环境指标选取突出了环境受到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可持续的环境目标联系紧密;包含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响应,人类为减轻环境不断恶化所做的努力,这是评价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以往在指标研究中常被忽视。生态系统是多尺度的,评价模型应是普遍适应的。PSR模型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能较好地将环境压力、系统状态和对问题响应进行全面评价,故作为本文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
1.2 高速铁路建设区生态风险评价内容
目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主要关注风险源分析和风险受体分析[4~6]。风险源分析指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干扰进行识别、分析和度量。高速铁路建设区生态风险主要是工程施工带来边坡滑坡灾害、使沿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而引起动植物栖息地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而产生动植物死亡或间接影响人群健康。风险受体分析包括受体选取和生态终点的确定。“受体”即风险承受者,是指生态系统中可能受到来自风险源的不利作用的组成部分,可能是生物体或非生物体。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不同层级,通常经过判断和分析,选取那些对风险因子作用较为敏感或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关键物种、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类型作为风险受体。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极大地改变了沿线景观类型,破坏动植物生态环境,也间接或直接影响路域人群健康。因此本文选取路域人群、动植物及沿线景观作为风险受体。
此外,风险评价不能忽视高速铁路建设现场风险管理的作用,国家和建设单位对其建设过程中的生态风险会采取相应管理措施,而措施实施的有效性必然会影响生态风险表征值。
1.3 高速铁路建设区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PSR模型的指导思想,本文建立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从风险源的危险性(压力)、路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状态)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响应)三方面选取指标,来表征生态风险大小,如图1所示。
2评价模型及步骤
2.1 评价方法选取
1993年刘思峰教授提出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方法近年来大量应用于各类评估实践[9~10],但其理论本身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经研究,刘教授提出一种新的三角白化权函数构造方法,即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8],较之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更为合理。端点三角白化权聚类存在两个以上灰类交叉现象,而中心点三角白化权聚类不存在此现象;端点三角白化权聚类可能出现某指标取值属于各灰类聚类系数之和大于1或小于1的情况,而中心点三角白化权聚类某指标取值属于各灰类聚类系数之和为1,更为规范化。基于此,本文选用中心点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价方法来建立高速铁路路域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2.2 评价步骤
设有n个对象,m个评价指标,s个不同灰类,对象i关于指标j的样本观测值为xij,则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价方法步骤,主要包括以下5步:
①根据高速铁路路域生态风险评价选取的指标,确定各指标{x■,x■,…,x■…,x■}的相应权重{K■,K■,…,K■…K■}。确定权重的方法一般有层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组合赋权法和熵值法等。
②按照评价所需划分的灰类数s,选取λ■,λ■…λ■为属于灰类1,2,…,s的点(可以是重点,也可以不是,以属于灰类最大可能性为选取依据,称为中心点),将各指标取值范围也相应地划分为s个灰类,如将j指标取值范围[λ■,λ■]划分为s-1个小区间:
[λ■,λ■],…,[λ■,λ■],…[λ■,λ■]
③同时连接点(λ■,1)与第k-1个小区间的中心点(λ■,0)及(λ■,1)与第k+1个小区间的中心点(λ■,0),得到j指标关于k灰类的三角白化权函数f■■(・),对于f■■(・)和f■■(・),可分别将j指标取数域向左、右延拓至λ■,λ■,可得到j指标关于灰类k的三角白化权函数f■■(・),如图2所示。
对于指标j的一个观测值x,可由公式1计算出其属于灰类k的隶属度f■■(x):
f■■(x)= 0x?埸(λ■,λ■)■x∈(λ■,λ■)■x∈(λ■,λ■)(1)
④计算对象i关于灰类k的综合聚类系数σ■■;其中f■■(x■)为j指标k子类白化权函数。
σ■■=■f■■(x■)K■(2)
⑤由■{σ■■}=σ■■判断对象i属于灰类k*;当多个对象同属k*灰类时,则可进一步根据综合聚类系数大小确定同属k*灰类的各对象优劣或位次。
3应用实例
本例以在建京沪高速铁路某段实际数据为基础,根据上文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其基本思路是决策者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和若干要素,由专家打分,在单个要素间简单比较、判断;然后计算,获得不同要素的权重[12]。通过层次分析法赋权得到评价对象风险源风险度、风险受体脆弱性、风险管理有效度权重分别为:0.524,0.197,0.279。
为使不能直接相互比较的指标原始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将各指标归一化。但目前确定压力和响应归一化中单项指标阈值相当困难,本研究主要依据国家、行业和地方法规、标准等,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对指标阈值进行确定。
参照相关文献对风险等级划分[11],依据国外灾害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划分,结合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价方法,本文将路域生态风险等级由劣到优划分成5级;①σ1重警状态[0.1,0.2];②σ2中警状态(0.2,0.4];③σ3预警状态(0.4,0.6];④σ4低风险状态(0.6,0.8];⑤无风险状态σ5(0.8,0.9]。各指标向左右延拓至0,1。这样,根据各指标实际值和权重系数,利用本文构建的评价模型,计算各指标聚类系数,如表1所列。
根据■{σ■■}=σ■■,对表1聚类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本段路域生态风险总体属于低风险状态;风险源风险等级属于低风险状态;风险受体脆弱性属于中警状态;风险管理有效度属于无风险状态。说明风险受体脆弱度是本段路域需要重点关注内容,其主要原因是本路段受原有北京-上海线影响,对路域景观生态的人为影响较严重,再加上该段路域地貌类型为波状平原,残丘和缓岗散布其中,人类对原有景观生态破坏程度严重。故施工管理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以建设一条生态铁路为目标,应注意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培养全社会生态意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4结论
通过将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价方法应用到路域生态风险评价中,得到在建京沪高速铁路该段路域生态风险状况,分析了影响路域生态风险方面表征情况,有利于管理决策者确定风险管理重点。本文引用的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价方法,克服了以前的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价的缺点,评价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科学可信。
参考文献:
[1]李京荣、王家骥、娄安如等:《浅析铁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青藏铁路格望段为例》[J];《环境科学研究》2002(5):58-61。
[2]席新林、许兆义:《青藏铁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119-121。
[3]吴小萍、杨晓宇、冉茂平:《基于图形叠置法的铁路选线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4(4):125-128。
[4]付在毅、许学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01(2):267-271。
[5]毛小荃、倪晋仁:《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646-654。
[6]许学一、林辉平、付在毅等:《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111-120。
[7] 杨娟:《岛屿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7:2。
[8]刘思峰、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8:83-93。
[9]李源、王鹏华、安海明:《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信息化炮兵旅作战效能灰色评估》[J];《舰船电子对抗》2008(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