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7 09:28: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管理的二重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

篇1

      在一个经济集合体中,尽管会计是一个独立的经营管理职能,可是它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单独活动的。它是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或经营管理系统中多种职能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会计也可说是工业 “司令官”(或厂长、经理)进行指挥、管理、协调的主要手段或工具之一。无论在实践上或理论上,如果将会计监督过分强调到与生产指挥系统相对立的位置,那就违背了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协作。应当服从统一的指挥的原理,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会计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化大生产 “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劳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它就越加必要。换言之,会计花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中都是必要的。它和语言一样,虽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可是它作为共同的毋功过傀性质而产生的一-种经营管理职能,永远存在干;正何生产方式下的经济集合体之中会计,丛这个意义来说,是无所谓阶级性的。      

但是,当前颇为流行的一种论点是:“经济管理职能论”就是 “两重性”,认为“会计不但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还有阶级性”。他们的理论根据主要是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管理两重性的论述。我认为,关于会计的 “两重性论”是对马克思,列宁论述的误解,是将“会计”和“会计观”混为一谈的结果。 

什么是不同于上述的 “会计”的 “会计观”呢?我的理解是,会计观是研究和运用会计的阶级立场以及作为指导思想的世界观。它反映着人们的资本阶级的立场、意志、利益和要求。例如资产阶级会计学家们议定的“公认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就是资产阶级会计观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会计学是资产阶级会计观和会计的对立统一,就其内容来说虽然是 "二重的",但是,有阶级性的会计观和无阶级性的会计不应混为一谈。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管理具有二重性的原因时指出:“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随后,他就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应把二者混为一谈。他写道:·"他(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引者注)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却把从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同从这--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因而从对抗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混为一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将二者混为一一谈,是出于他们所处的阶级条件,也是他们的世界观因而也是他们的会计观的必然反映。这和另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按照他们的世界观,把古代的渔具和现代的机器都称为"资本",从而荒谬地断言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情况一样。马克思的分析非常明白,前一种管理职能属于一般的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后一种则属于这一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是兵有鲜明的阶级性的。会计,作为一般性质的管理职能,属于前者,不应与特殊对抗性质的管理职能混为一谈。      

如果有同志说,上面讲的资本主义会计学的内容是 "二重的",就是会计学甚至会计的“二重性”那末,照此推论下去,不仅会计学甚至会计有"二重性",就连自然科学也有  "二重性",即既有技术性又有阶级性。曾经说过:“自然科学分两个方面,就自然科学本身来说,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谁人去研究和利用自然科学,是有阶级性的"。这类型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如所周知,牛顿的力学定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当他运用其定理馏 答 "第一推动力:问题而求助于"上帝"时,就显示了牛顿的有神论的世界观。还有语言这 种社会现象,公认没有阶级性,"可是,以沙皇宫庭为中心的俄国贵族,则以讲法语来炫耀仙 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他们的语言观,使本来没有阶级性的语言玻上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外 衣。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股份公司、卡特尔,托拉斯之后,“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已由拿薪金的经理来代替,“在股份公司中,职能已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 

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后又怎样呢?马克思写道:“。。。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另一方面,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力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       

篇2

在一个经济集合体中,尽管会计是一个独立的经营管理职能,可是它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单独活动的。它是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或经营管理系统中多种职能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会计也可说是工业“司令官”(或厂长、经理)进行指挥、管理、协调的主要手段或工具之一。无论在实践上或理论上,如果将会计监督过分强调到与生产指挥系统相对立的位置,那就违背了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协作。应当服从统一的指挥的原理,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会计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化大生产“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劳动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它就越加必要。换言之,会计花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中都是必要的。它和语言一样,虽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可是它作为共同的毋功过傀性质而产生的一-种经营管理职能,永远存在干;正何生产方式下的经济集合体之中会计,丛这个意义来说,是无所谓阶级性的。

但是,当前颇为流行的一种论点是:“经济管理职能论”就是“两重性”,认为“会计不但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还有阶级性”。他们的理论根据主要是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管理两重性的论述。我认为,关于会计的“两重性论”是对马克思,列宁论述的误解,是将“会计”和“会计观”混为一谈的结果。

什么是不同于上述的“会计”的“会计观”呢?我的理解是,会计观是研究和运用会计的阶级立场以及作为指导思想的世界观。它反映着人们的资本阶级的立场、意志、利益和要求。例如资产阶级会计学家们议定的“公认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就是资产阶级会计观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会计学是资产阶级会计观和会计的对立统一,就其内容来说虽然是"二重的",但是,有阶级性的会计观和无阶级性的会计不应混为一谈。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管理具有二重性的原因时指出:“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随后,他就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应把二者混为一谈。他写道:·"他(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引者注)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却把从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同从这--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因而从对抗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混为一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将二者混为一一谈,是出于他们所处的阶级条件,也是他们的世界观因而也是他们的会计观的必然反映。这和另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按照他们的世界观,把古代的渔具和现代的机器都称为"资本",从而荒谬地断言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情况一样。马克思的分析非常明白,前一种管理职能属于一般的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后一种则属于这一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是兵有鲜明的阶级性的。会计,作为一般性质的管理职能,属于前者,不应与特殊对抗性质的管理职能混为一谈。

如果有同志说,上面讲的资本主义会计学的内容是"二重的",就是会计学甚至会计的“二重性”那末,照此推论下去,不仅会计学甚至会计有"二重性",就连自然科学也有"二重性",即既有技术性又有阶级性。曾经说过:“自然科学分两个方面,就自然科学本身来说,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谁人去研究和利用自然科学,是有阶级性的"。这类型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如所周知,牛顿的力学定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当他运用其定理馏答"第一推动力:问题而求助于"上帝"时,就显示了牛顿的有神论的世界观。还有语言这种社会现象,公认没有阶级性,"可是,以沙皇宫庭为中心的俄国贵族,则以讲法语来炫耀仙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他们的语言观,使本来没有阶级性的语言玻上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外衣。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股份公司、卡特尔,托拉斯之后,“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已由拿薪金的经理来代替,“在股份公司中,职能已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

篇3

一、管理会计简析

管理会计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脱离出来,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主要职能涉及计划、考核、控制、决策,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帮助经营者做出各种经营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

现代企业基本上是两权分离的体制,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出资和受资经营的关系,由于出资和受资经营本身都是财务行为,因此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财务关系。企业财务管理权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形成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均需要相应的信息体系,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正好可以分别侧重于其特有的服务对象,最终形成对内对外的会计信息服务。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主要服务于经营者财务,比如企业内部的管理者。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促进管理会计成长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分支形成后,企业会计便主要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内容所组成。就会计对象与会计目的而言,两者的对象都没离开资金范畴,即都是企业的资金运动。研究资金运动,其客观存在有二重性。第一,价值具有增殖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其投入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必须在运动中不断地增殖,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资金的基本属性。第二,资金运动的特殊性,资金运动必然依赖一定的经济关系如体现出来的产权关系、债权关系、分配关系等。说明资金运动要在特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其运动的过程也是特定的经济关系的运动过程。

再根据资金运动的二重性分析来看,财务会计是以资金运动的特殊性作为其存在的基础和其核算与监督的内容。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基本目的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关系,维护人们的经济利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和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管理会计则是以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其存在基础的,由于价值增殖是在人的参与下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的活动,那么只有对价值增殖过程进行科学的运筹、规划与控制,才能实现增殖并达到预期目标。财务会计以维护相关人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管理会计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这是其二者的本质区别。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区别具体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往往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

2、基本职能不同  财务会计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账型会计”;管理会计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

3、具体工作目标不同 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团体或个人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4、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受“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和约束;管理会计则不。

5、处理方法及程序不同 财务会计核算时往往只需运用简单的算术方法,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管理会计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

6、信息特征不同 (1)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时间特征不同:前者大多为过去时态;后者则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2) 信息载体不同: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固定报告日期的财务报表;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3) 信息属性不同: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

7、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管理会计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尚不健全。

篇4

会计管理活动论形成20世纪80年代。1980 年,在广东佛山举行的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提出“会计管理” 概念,认为“会计是社会管理活动”,“会计管理的内容可以抽象为价值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会计理论,表达了中国的学者对会计基本理论独特的见解。主要观点有:

会计是人类有意识的价值管理活动。马克思说:“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 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 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 据此, 他们提出会计具有管理的职能。对于会计管理,阎达五教授指出,“价值是商品经济产物,有商品就有价值,对价值运动的‘观念总结’和‘控制’主要是由会计来实现的。”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管理活动论学者提出,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作为目标的,不然会计监督必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以高度有效的监督作为前提的,否则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失去真实性。簿记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分别表示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映;首先有“过程控制”,其次有“观念总结”,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与监督。

会计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由《资本论》可知,劳动具有双重属性;据此得出会计管理也类似,既有技术属性,即与安排生产力;也有社会属性,即处理人的经济关系。所谓技术属性,就是指运用观察、计量、登记等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使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有效地结合,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所谓社会属性,是指通过科学的会计管理,完善社会制度、调整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使之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 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信息系统论是舶来之物。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余绪缨、葛家澍教授首先提倡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信息系统,联系着信息与信息宿,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贮存和处理等环节。

会计是个信息系统,凭借提供客观准确的经济信息,为辅助管理服务;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能够准确的体现现代会计的提供信息与数据,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会计信息系统包含会计、信息、系统三个方面。

三、 两者的分歧

关于会计的本质问题,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下就其部分不同之处做出简要概括。

关于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论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一方认为会计是管理活动,一方认为会计是管理的工具。

关于会计的职能。管理活动论派认为核算和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监督在先,核算在后。除此之外,会计还有与现代管理相同的预测、决策、控制 、分析等延伸职能。信息系统论派认为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两个职能。但二者并不两个平行。在会计职能中反映是直接的,居第一位,而控制是间接的,主要借助于反映,居第二位。会计监督并非会计职能。

关于会计的属性。管理活动论派认为会计既有与管理的自然属性相关联的技术性,又有与管理的社会属性相关联的阶级性(社会性)。信息系统论派认为会计着重探讨有关会计信息加工的程序与方法,其本身是无阶级性的客观存在。会计侧重于技术性,阶级性是次要的。

四、两者的统一

关于会计的职能。管理活动论从“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中,总结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其所说的“监督”其实就是“控制”。与信息系统论提出的反应和控制两大职能基本一致。

关于会计的对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管理范围既包括宏观也包括微观,既包括观念上的货币,也包括现实的货币。信息系统论认为资金运动是会计反映、控制的对象,而价值运动的信息是会计处理对象。可见两派都把资金运动作为会计的对象。

关于会计的目标。管理活动论提出会计的责任是“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提高总体经济效益”。而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即基本任务是提供信息,而信息有助于全面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两派在会计(目标)上也有共同的地方。

篇5

1.1 “刚”性管理内容 

“刚”性管理内容表示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结合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及运行需求,完善了管理规定,并结合企业相关规定开展管理,保证了企业的稳定运行。“钢”性管理要求在企业中运行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1.2 “柔”性管理内容 

“柔”性管理内容表示企业开展经济管理时,以尊重员工为出发点,制定了相关措施,并重视员工的想法与感受,实现了企业人性化管理,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与荣誉感,并促进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1.3 “刚柔”并进管理应用准则 

应用“刚柔”并进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实效性。实效性是“刚柔”并进管理方式的基础,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及实际情况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促进“刚柔”并进管理模式的开展,帮助企业解决各项问题。因此企业必须从“实效性”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员工能力素质、管理规定等情况,并维持企业的稳定运行。第二,并进性。并进性是“刚柔”并进管理在企业应用的典型原则,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并能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部门可实现刚性与柔性管理的同步发展,并推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 刚柔并进在化工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1 刚性管理是化工企业发展的基础 

刚性管理通常应用在成立之初的企业,要求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刚性的管理标准,并及时解决企业早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企业逐渐步入正常经营状态。早期管理对企业管理风格、企业形象等具有很大作用。例如某化工企业在发展初期开展了刚性管理,企业将经济管理作为重点,并打造了一个专业的团队,营造了良好的管理秩序,并促进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企业管理人员首先构建了管理框架,并构建了三个管理体制,主要由生产管理、职能管理及生产保障管理组成,可结合企业情况分配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实现了企业各项资源的均衡分配。 

2.2 “柔”性管理在化工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柔”性管理应用到化工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表示,企业在发展时,必须跟随时代潮流,加强人文精神保护,并制定合理的措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保证企业在市场上稳定发展。为了在当前市场化环境下,要求企业必须尊重并追求人文精神,在充分了解员工合法诉求的基础上制定管理模式,并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加深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联系,维持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企业发展时,必须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特色文化,并加强人文情怀及企业特色的保护,利用企业文化指导企业的稳定发展。 

2.3 “刚柔”并进提高化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为了促进化工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须将刚性与柔性管理结合应用到企业经济管理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管理特点上分析,刚性管理实际上是一种重视效率的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效力管理,刚性管理要求企业员工根据企业规章制度办事,强调办事流程与方式;柔性管理要求尊重并了解员工的工作需求,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并充分挖掘员工发展的潜能。结合企业经济管理特点,这两种管理模式可并存发展,无论是员工管理还是财务管理,都可以应用这两种模式操作,帮助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刚性管理给企业管理人员制定了管理框架与手段,开展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柔性管理有效弥补了此种框架管理体系的缺陷,并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维持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3 实现企业“刚柔”并进管理的措施 

3.1 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制定刚性管理策略 

“刚性管理”是企业运行及发展的基础,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并合理应用刚性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发展水平。实际操作中要求企业制定刚性管理策略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遵循企业实际发展。化工企业开展经济管理时,要求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策略,而不是生搬硬套其他管理方式,要求结合企业经济实力、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等制定合理的策略。第二,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策略。刚性管理策略并不是固守成规的,而且结合企业及市场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的,要求从制度、规范及条例等更新。第三,认真借鉴优秀企业的刚性管理经验。企业要认真吸取并借鉴同类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并将其针对性应用本企业中。 

3.2 重视人文关怀与激励,实现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及激励已经成为企业进行柔性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企业柔性管理效率,要求企业必须关注人文关怀,并构建激励机制,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首先,企业要认真关爱、帮助并理解员工,积极了解员工的需求。企业发展中要求重视员工利益,并给予员工发表言论的机会,保护员工的利益。实际工作中如果员工出现困难,必须给予员工帮助,并关注员工在生活及工作中的发展。其次,制定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励机制主要由福利激励、奖金激励、物质激励、文体娱乐激烈等企业文化激励等组成,发挥员工的潜能,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最后,受生活压力影响,很多员工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必须要给予员工鼓励,并帮助员工疏导不良情绪,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风貌。 

3.3 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刚柔”并进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刚柔”并进已经成为当前化工企业开展管理的主要目标,实际操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企业制定制度时,既要显现刚性元素,并要呈现出柔性因素,进而实现刚柔一体化发展。例如,制定奖惩管理制度及激励制度时,既要体现制度自身具有的规范性,又要体现柔性激烈作用。第二,营造和谐友好、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很大作用。 

4 结语 

目前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化工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较大,要求企业必须做好经济管理,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刚柔”并进充分吸收了刚性与柔性管理的优势,并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目前较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对经济管理中“刚柔”并进的管理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实现此种管理的手段,促进了员工与企业的同步发展,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毅.企业经济管理中采取刚柔并进策略的作用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36):169-170. 

[2] 刘娟.企业经济管理中“刚柔”并进的管理作用研究[J].长江丛刊,2016(26):146. 

篇6

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组织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 组织大发展的形势下壮大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世界进入相互依赖时代,推动了国际组织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国际经济组织发展更为迅速,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产生于二战结束后。冷战后的1995 年成立的、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世界贸易组织,其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更标志着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当前,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社会经济事务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惹人注目。为此,本文拟对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层次结构、职能范围和影响的二重性进行探讨。

一、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层次结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非常显著地侵入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领地内,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从三个层面上形成影响。

1.最高层次的全球性经济组织(协定)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协调是由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负责的,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其职能已不仅仅是协调国际贸易,而且几乎包括所有的世界经济活动。参加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把许多经济主权让渡给世贸组织。这从最高国际层面上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主权的行使。

2.中间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协定的影响

作为经济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1 年底,世贸组织得到通知的区域经济组织有200 多个,其中150 多个组织的协议仍在生效。

几乎所有的WTO 成员都参加了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有些WTO 的成员甚至成为10 多个区域一体化协议的成员。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参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也在区域范围内进行限制和约束,而且这种约束和限制比经济性世贸组织更强。

3.最低层次的双边组织和协定

对于那些涉及两个国家的国际经济问题的解决,单独依靠其中一国的调节是不能发挥作用的,需要通过双方的组织(协定)来协调,参加这些双边协定的发展中国家,在双边协定和组织生效后,就必须遵守有关协议,从而使本国主权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例如,中国加入WTO 之前的中美最惠国待遇协定;2003 年6 月中俄两国签署石油管道的能源利用协定,这些都是裁定协定两国之间分歧、矛盾的准则,使两国主权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及双边性组织(协定)的状况日益增多。这种状况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职能范围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组织对参与其中的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从多方面进行限制,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内外经济职能从多方面有限度地(根据协定)转移到国际性、区域性或双边国际经济组织中。

1.经济法规、经济原则、经济制度的创建职能

过去经济法规、经济原则、经济制度的设立都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发展中国家把其看作是主权不受侵犯的重要体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这种主权职能部分转移到国际经济组织中,国内经济政策法规、国内的经济体制要同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要执行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经济法规、经济政策,甚至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都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例如:加入WTO 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受WTO 规则体系,其中包括有《关贸总协定》在内的20 多个具体领域的协定、议定书、决定、谅解等。WTO 调整的领域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从关税减让发展到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和拆除。发展中国家国内制定的法规政策若与此有抵制的必须限期拆除。

2.监管职能

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有关制度的实施都是由本国政府执行的,是本国政府主权范围的事情,包括进出口关税的减让、国内贸易政策的透明化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监管职能转移到国际有关经济组织中去,由这些组织根据有关法则进行监督。例如:在经济方面,GATT、WTO 都有自己一套有效的监督惩罚机制。这种机制实质上侵蚀了一部分国家的经济主权,由于其规则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受到的主权侵害更为严重。[ hi138\Com]

3.解决争端职能

在国际社会中,发展中国家解决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是在国家政府间协商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扩大,不同国际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增多,日益复杂化,因此,国家主权范围内调节的局限性突现,国际经济组织开始介入发展中国家的有关国际争端,代行某些国家主权职能。世界贸易组织在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中,全面规定了其解决争端的政治方法(包括协调、斡旋和调解)、法律方法(包括专家组审议和上诉)、裁决的执行与监督、救济办法等,还专设了争端解决机构(DSB)。世界贸易组织在争端机制解决上有突出的三点要求:其一,DSB 的裁决具有约束力;其二,有一常设上诉机构,受理关于法律问题的上诉;其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当对违犯规则事件在多边争端机制下寻求救济,在裁决不能得到实施时可采取补偿和交叉报复的制度。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适用于该体制所管理的一切协议和决定,没有例外[1](P150)。

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具有安全、可预见、执法权威性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代替了国家主权的经济职能,这将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国家主权产生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在成立后的前6 年,受理了200 多件贸易纠纷,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既有保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好的结果,也有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不良后果。这些解决争端的机制在区域性经济组织中也存在。例如,在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中,就存在一个受理国家之间争端的制度,而且还平行地设有一个解决投资者和成员国之间争端的制度。在亚洲,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在1996 年6 月也成立了一个解决东盟各国内部贸易纠纷的仲裁机构。所有这些解决争端机构的设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发展中国家主权职能的发挥。

三、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二重性目前,对于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影响的认识,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就是意识到了挑战、侵蚀和冲击等负面作用的严峻性。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主权处于不利地位的事实。但是,我们认为这还不够,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影响还有另一面,即积极的一面,由于和国际经济体制接轨,加入国际经济组织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主权增强。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称作二重性。具体来讲:

1.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是促使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机之一,主要表现在:其一,平台作用。一个是国际经济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主权受到伤害时,提供了解决争端的场所。例如,加入世贸组织前,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通过两国政府谈判解决。由于中国是处于弱势的经济实体,结果中国做出的让步很大,有的甚至伤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权益。美国常常以中美经贸关系同中国人权挂钩来威胁中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纠纷、反倾销争端增多,但是在世贸组织的框架内,中国胜诉的次数也不断增多。

另一个是,在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发展中国家贸易争端机制的设立,提高了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减少贸易摩擦,集体行使国家主权的能力,某些国家主权的平等让渡,获得了更大的国家权益,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行使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其二,提升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内外职能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面,例如,市场经济管理措施的缺陷,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等,影响了国家主权的行使。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后,就必须同国际上先进的市场管理规则接轨,废除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这固然会限制主权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使发展中国家抛弃原来旧的或存在缺陷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接受国际上流行的政策、法规和体制,从而强化国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生产力的适应性,有利于提升国家主权的行使能力。其三,保护作用。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利用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基本主权进行限制和侵蚀,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维护主权的斗争及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力量的增强,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也有一些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例。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就有关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和保护弱势产业的条款,发展中国家可以以此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就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对自己的弱势产业进行保护,例如,对汽车工业、农业等就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在实践中,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支持,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官方发展基金。尤其是作为世界银行“软贷款窗口”的国际开发协会,主要以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为贷款对象,向这些国家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以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该协会在全球反贫困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GATT、WTO 属下的各项多边协定,也规定了不少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别措施。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主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主权有侵蚀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也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优势地位,它们往往用这种优势侵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主要方法有:其一,规则侵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始国,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利用其地位制定的规则,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就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先天就受到限制。其二,实力侵蚀。在国际经济组织的实践中,发言权的多少往往以经济实力做后盾。例如,在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中,就是以资金多少决定其投票决策权。因此,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国际经济组织往往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为自己利益侵蚀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工具。有人指责IMF 或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制订的不合理的资金实施方案,导致了20 世纪90 年代墨西哥和亚洲的金融危机,在这些危机中它们是真正的“幕后元凶”。其三,附加侵蚀。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短缺,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就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帮助。但是,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援助中提出了许多附加条件。这些附加条件不仅仅侵蚀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甚至伤害了其政治主权。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只是监督国际货币体系,如今却通过多方面的活动使世界经济纳入自己的轨道运转[2](P58)。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国家主体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和双重的。作为发展中国家对此必须有科学的认识。首先,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参加国际经济组织,遵守国际规则,让渡部分主权,才能获得国际规则的保护,国家主权也才能因经济实力增大而获得有效的保护。反之,如果发展中国家固守传统主权观,不参加国际组织,不让渡主权,不理会国际规则,就不可能真正参与经济全球化,也就无法分享国际间的各种成果,这样国家利益就会受到更大损害,到头来国家主权也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其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必须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主权的优势,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认识到自身主权的脆弱性。发展中国家要根据国情,逐步、分阶段地让渡主权,不能以牺牲国家的根本利益为代价;要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斗争,推动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转化。[]

篇7

一、引言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迫切性。但是,学界仍然在延用20世纪80年代初以管理二重性为理论基础,提出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管理科学建构指导思想。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未深入探讨以我为“主”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如何判断和选择众学之“长”,怎样才能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可操作性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建构需要从制度基础和传统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建构各种管理文化因素有筛选取舍功能的制度结构。

二、西方管理理论在转轨时期应用研究

进入市场经济进程以后,但是,我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深受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积淀,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浸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实质。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单一计划型结构向市场契约型多元结构的转变。经济多元化的出现导致单一利益关系的分化,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进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制内经济利益分化以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体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体或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凭借手中政治地位、经济势力及支配资源的特殊权力,利用非市场化方式,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额外财富,形成具有投机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究其实质,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寻租行为。尽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同样存在,但是我国转轨状态使这种行为差不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非规范经营行为与寻租行为越重,则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员个人的收益与寻租成功的企业的收益却越多。于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报酬递减的关系。这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落后的陷阱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管理科学,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三、传统管理思想在转型时期应用分析

反观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其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谓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把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倡导重义轻利。但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却认为唯利是图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强调”经济人”假设的普遍适用。再者,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伦理模式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宣扬专制式人治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经济,崇尚以法治国,重视共同的契约式约定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而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中国古代管理方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雏形期和秦汉以后定型期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严法律民、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以及兼爱非攻、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则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道法相辅”为学派结构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虽多有变化,但终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作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德主刑辅”为两翼的内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显,管理知识一直未能与治国思想分离而成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强调的是以平均和共存为特点的有序、统一、稳定的内部和谐状态。因此,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以求和谐、中庸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四、操作模式的建议

本文赞同在探求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过程中,广泛吸取多种管理创新资源,从中国现代独特的价值、文化视角去发掘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古代以“治国之道”表现出来的管理文化。但是,必须强调这种文化的汲取必须由新的企业产权制度的安排来起主要作用。由于该制度的功能机制却在于企业家作用。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需要众多的真正的企业家在实实在在的经营实践中去探索、去博采众家、融贯中西推陈出新。为此,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不仅要求符合市场经济本性要求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而且与完善企业经营者择优机制是不可分的。在这种择优机制的作用下,优秀企业家的涌现不是靠亲情关系的提拔,不是靠行政式的领导赏识,而是靠制度性的竞争,以优胜劣汰的规则产生。因此,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上企业家择优机制的形成是西方管理科学得以真正移植,并能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相融合而达到建构中国自己的管理科学的充要条件。

另外,在具体操作模式中,既要极力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又必须强调允中谐协、知权通变。以平等、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管理知识,从西方管理科学和中国古代管理文化中分析、剥离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思想,审时度势,在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基础上,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去,最终建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

篇8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迫切性。但是,学界仍然在延用20世纪80年代初以管理二重性为理论基础,提出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管理科学建构指导思想。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未深入探索以我为“主”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如何判定和选择众学之“长”,怎样才能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可操作性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建构需要从制度基础和传统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建构各种管理文化因素有筛选取舍功能的制度结构。

二、西方管理理论在转轨时期应用探究

进入市场经济进程以后,但是,我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深受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积淀,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浸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实质。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单一计划型结构向市场契约型多元结构的转变。经济多元化的出现导致单一利益关系的分化,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进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制内经济利益分化以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体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体或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凭借手中政治地位、经济势力及支配资源的非凡权力,利用非市场化方式,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额外财富,形成具有投机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究其实质,则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双向寻租行为。尽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同样存在,但是我国转轨状态使这种行为差不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非规范经营行为和寻租行为越重,则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员个人的收益和寻租成功的企业的收益却越多。于是企业和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报酬递减的关系。这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落后的陷阱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管理科学,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三、传统管理思想在转型时期应用分析

反观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其价值取向和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谓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把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倡导重义轻利。但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却认为唯利是图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强调”经济人”假设的普遍适用。再者,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伦理模式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宣扬专制式人治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经济,崇尚以法治国,重视共同的契约式约定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而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中国古代管理方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雏形期和秦汉以后定型期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摘要: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严法律民、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以及兼爱非攻、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则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道法相辅”为学派结构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虽多有变化,但终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作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德主刑辅”为两翼的内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显,管理知识一直未能和治国思想分离而成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强调的是以平均和共存为特征的有序、统

一、稳定的内部和谐状态。因此,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以求和谐、中庸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篇9

一、引言

由于受到主观条件以及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主观认识。如何辨别这些认识,就需要对形成的认识做出判断, 判断这些认识是正确的,或者判断这些认识是错误的。当作为会计人对一个会计理论有新的认识、看法,人们便会分析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就需要对会计理论进行判断。例对会计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有人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也有人提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当回答会计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人们已经在使用着判断;同时,在形成了对会计理论不同认识的时候,也需要人们对这些认识做出判断。所以,会计理论判断是一种客观需要。

二、会计理论判断的概念及意义

(一)会计理论判断的概念

会计理论判断作为一个复合词,是由会计理论和判断所组成,所以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判断。

1. 判断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定义判断:“真假的问题依事物的对象的是否联合或分离而定,若对象相合者认为相合,相离者认为相离就得其真实;反之,以相离者为合,以相合者为离,那就弄错了。” 贝拉. 费格拉希定义判断为:“判断是认识真理的生动思维的基本形式。” 直到最后,传统逻辑学对判断下了定义:“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任何思维对象都具有一定的性质,并与其他事物对象具有某种关系。思维对象的性质与关系即为属性。所谓断定,就是指明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指明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是肯定;指明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是否定。肯定和否定都是对于对象的断定。

2. 会计理论判断的概念

会计理论判断,就是在会计理论领域中,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对象所做的断定。笔者认为,会计理论判断是指对会计理论的性质以及两个或者更多的会计理论概念或者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二)会计理论判断的意义

1. 会计理论要发展,离不开会计理论判断

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反复判断的过程。认识过程是具有反复性的,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其一,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其二,人的认识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制约。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其三,认识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判断也是反复进行的。会计理论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成的,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也就是判断的反复进行。因此,会计理论发展离不开会计理论判断。

2. 会计理论判断是形成会计理论创新思想的途径

人的思维活动是具有逻辑性的,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在这个思维活动过程中,判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判断是概念的继续和展开,是对概念的进一步说明;判断是推理的组成部分,推理的前提以及由前提推出的结论,都是判断。然而,创新思想往往是在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推理过程。因此,会计理论判断是形成会计理论创新思想的途径。

3. 会计理论判断是解决会计理论论争的必要工具

在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理论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如何辨别这些不同认识直接关系到会计的发展方向。正确的会计理论认识可以正确地指导工作和学习,然而错误的理论认识就会给工作和学习带来误导。因此,需要会计理论判断来规范人们的认识,提高判断的准确率,从而减少无谓的争论和错误。所以,会计理论判断是解决会计理论争论的必要工具。

三、会计理论判断的原则和特征

(一)会计理论判断的原则

原则就是指言行所依据的准则。人们在对会计理论作判断的过程中,要依据什么来判断,要以什么作为判断原则呢?笔者认为,具体有以下几条原则:

1. 以基本理论作为判断原则。会计理论判断要以认识论、辩证法以及相关法规作为指导原则,对会计理论进行判断。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符合这项原则,很难认识事物的本质,自然判断就会出现偏差。

2. 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作为判断原则。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按客观规律作为判断的原则,才能为形成正确的判断奠定基础。

3. 以专业知识作为判断原则。会计理论判断自然离不开会计理论的相关专业知识,学习了会计理论知识,对会计理论体系有了很好的了解,自然对做出会计理论判断有很大的帮助。

(二)会计理论判断的特征

为了更加深刻认识会计理论判断,需要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会计理论判断的特征主要有:

1. 有所断定。无论会计理论判断多么复杂或者多么简单,它总是要肯定会计理论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否定会计理论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如果无所断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会计理论对象具有某种属性,那就不是会计理论判断。

2. 真假之别。每一个会计理论判断本身都存在着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的问题。符合实际情况的会计理论判断为真,反之,则为假。

3. 恰当性。会计理论判断的恰当性是指对会计理论既符合实际又恰如其分的断定。对会计理论的断定是否符合实际,这不仅是会计理论判断的真实性问题,同时又是会计理论判断的准确性的问题。所以判断恰当必须以判断真实为基础,准确地反映会计理论的实际情况。要对会计理论做出恰当判断,要求研究者一定要有关于会计理论的丰富的实践知识,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

4. 发展性。随着人们对会计理论认识的发展,会计理论判断也在从一个会计理论判断过渡到另一个会计理论判断。恩格斯指出,从历史上说,认识是由单一性判断(即从确认摩擦生热的事实)发展为特殊性判断(即发展为认识运动的形式――机械运动――在一定条件下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即热)以及最后发展为普遍性判断(即发展为认识任何运动形式都能转化为另一物质运动形式这一规律)。因此,会计理论判断具有的这一特征,要求人们不断深入认识事物,从而提高会计理论判断水平,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事物的属性。

5. 辨证性。会计理论判断的辨证性是指在会计理论领域中,会计理论判断所包括的内容具有对立与统一的辨证关系。会计理论判断是由主词、宾词和系词三部分组成。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是既包含同一又包含差别的辨证关系。宾词是主词的一般性,主词是宾词的特殊性。肯定判断的目的就是要确定主词就是宾词。恩格斯指出:“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别性,这一事实在每一个命题中都表现出来,在这里述语是必须和主词不同的。百合花是一种植物、玫瑰花是红的,这里不论是在主语中或是在述语中,总有点什么东西是述语和主语所包括不了的。……与自身同一从一开始就是必须有与一切别的东西的差别作为补充,这是不言而喻的。”

6. 反复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进行的过程,而且由于受到主观因素以及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会计理论可能不是一次就能判断正确的,需要人们不断的认识与实践。因此,这就决定了会计理论判断也要反复进行。当然,这种反复是曲折前进中的反复,而不是原地踏步。

四、会计理论判断的方法

一是理论法。运用基本理论判断是指运用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作为判断指南,来指导人们对会计理论进行判断。例如,人们对会计本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和计算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方法。第四种观点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商品价值运动为管理对象,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以核算、监督为基本职能,通过搜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组织、调节和指导,……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第五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第六种观点会计是为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现代化的专门方法,对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管理的系统。

以上观点的提出,实际是人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在哲学中的认识论指导下人们不断深入认识会计理论、发现其本质规律,最后得到会计本质是一个系统的正确判断。

二是事实法。事实法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会计理论所做出判断的方法。例如,在判断会计理论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命题的时候,可以利用事实法对其做出判断。会计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会计学有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会计学具有内容充实、体系完整的学科体系,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是一门科学。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会计是一门科学。

三是逻辑法。逻辑法就是指利用逻辑学关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知识,对会计理论做出判断的方法。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又称概念的含义。内涵是概念的质的规定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又称概念的对象范围。外延是概念的量的规定性。例如,有人认为会计和会计学是同一个概念。人们可以利用逻辑法对其做出判断。会计的内涵是为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现代化的专门方法,对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管理的系统。会计学的内涵是研究会计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在概念的内涵上就存在着差别,同时会计的外延包括会计工作、会计学和会计职业,包括了会计学,人们可以做出正确判断。

四是业务法。业务法即专业知识法,是指利用会计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判断依据,对会计理论做出判断的方法。相关学科包括的范围是比较广泛,如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等。例如,在判断会计会不会消亡这个问题上,运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节约(经济)=节约劳动时间=发展生产力”,深刻地说明了节约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依存关系。而节约就是所费与所得的比较,即经济效益。要比较,就需要计量、计算、记录、汇总,就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节约的程度和要求就越高,会计的重要程度就越高。这样就否定了会计会消亡的命题。

五是规律法。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规律判断就是认识会计理论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会计理论进行的判断。例如,判断会计学的性质是否具有二重性,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会计学的性质取决于会计的性质,而会计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双重性质,自然会计学的性质有二重性。而会计学的性质取决于它所研究内容的性质,会计学的研究内容是会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因此会计性质决定着会计学的性质。可以看出,从判断这一命题开始,就运用了会计与会计学本质上的联系及其规律,从而对会计理论做出了正确判断。

六是比较法。比较法是指通过对两个或者更多的会计理论概念进行比较、辨别而采取的方法。例如,在判断会计目标和会计任务是否一致的问题上,首先应该对二者的概念进行比较,会计目标是“会计的目的或宗旨”,会计任务是“期望会计所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显然,二者是一致的;其次,对会计目标和会计任务的性质进行比较,二者是相同的,都具有理论性、规范性和实践性。

七是分类法。分类法是指对分层次结构的会计理论进行判断的方法。会计理论划分层次,基本原则就是每个类别所包含的内容不能有交叉。例如,有人对会计行为规范体系分为如下四个层次:会计前提规范、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技术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而会计前提规范包括会计假定、会计目标;会计技术规范包括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利用分类判断法需知,作为同一个层次内容,其内容不应该有交叉,然而会计假定是会计准则的一部分内容,这就出现了交叉内容,所以笔者认为把会计行为规范体系这样分层次,不是很合理的。

值得强调的是,笔者只是将人们在做出判断时所运用的方法分解成单一的形式,但是实际上对一个会计理论做出判断时往往可能是多种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会计理论判断的运用

会计理论判断的运用范围很广,可以运用到政府机关、部门、学校以及讨论会等与会计理论研究有关的研究机构和活动中。首先,会计讨论活动需要运用会计理论判断。会计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一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不是唯一的,那么讨论者就需要对这些答案做出判断,要么肯定某一个答案,要么否定某一个答案。会计理论判断很好地帮助讨论者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其次,学校搞会计理论研究需要会计理论判断。学校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研究机构,是会计理论产生的主要发源地。

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研究者需要运用会计理论判断中的各种方法,对研究对象做出判断。

【参考文献】

[1] 逻辑学辞典[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7.

[2] 宋文坚. 逻辑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篇10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法法律体系和法律规范也日益发展。发展至今,经济法已然构建了一套独立的、具有内在系统性,并能与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的法律理论体系,已经明确了在法学体系中的独立部门法地位。然而,独立的经济法部门法地位并不能够彻底地解决有关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问题,许多学者依然在探究许多有关经济法责任的各种问题。

对“经济法责任是否具有独立性”这个问题,学界对其进行的探讨从未停息,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对经济法责任具有独立性持肯定态度,认为经济法责任绝不仅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简单相加;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责任不具有独立性,不过是借用传统法律责任而已。我认为,经济法责任的理论研讨也将遵循着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随着现实生活中各项经济问题的凸显、经济法责任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学者们对其独立性和实现方式等的进一步探讨,经济法责任将日益彰显其重要性,并最终形成独立的经济法责任法律体系。

一、经济法独立责任概念与涵义

经济法责任,又称经济法的法律后果,是指“经济法所规定的,人们在违反经济法所设定的法律规范后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即人们违反了经济法所规定的法律义务所应当付出的代价经济法责任在本质上是独立的,在研究过程中,既不能将经济法责任与其他法律部门责任划等号,更不能割裂经济法责任与其他部门法责任的联系。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是指“作为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法责任能够在内涵、功能、目的和价值等方面符合经济法的独立体系要求,并与其他部门法律责任相区别,因此,关于经济法责任独立性问题的研究是明晰界定经济法责任的前提,也是辨析经济法责任与其他部门法责任的差异性及需要借鉴吸收之处的重要依据。

二、经济法独立前提与必然性分析

(一)经济法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法律以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大多数法律部门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调整对象,从而与其他法律部门相区别。经济法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以特定的经济关系为自己的调整对象,不与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部门有任何交叉、重叠或重复。不同法律部门的概念决定了各自所特有的调整对象,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民法也涉及经济关系,但是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发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规制关系。

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并不涵括全部的经济关系,而是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规制关系,并且是以政府为一方主体,市场参与主(企业、个人)体为另一方所形成经济规制关系。当规制管理的事物属于经济范畴时,行政机关只能以经济规制者的身份参与调整经济规制关系,而不是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因此,经济法与行政法、民法的界限是清晰明了的。综上,经济法具有独特的调整对象,且并不与其他部门法交叉重叠。独特的经济法调整对象构成经济法责任独立的前提。

(二)发挥经济法调节作用的需要。为了保证经济法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需要确立经济法责任的独立地位。一直以来,民法主要用于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行政法致力于调整个人和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协调的法律责任制度应当是建立在各部口法协同合作、衔接有序的基础上的,想实现这一目的,各部口法就应该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及调整机制,在不同的行为主体同时违反多个法律规范时,依据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承认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明确规定触犯了经济法规定需要承担不为其他法律所涵盖的法律责任并通过特殊的程序给予保障,那么经济法作为独立部口法的作用就可得到充分发挥,其对市场经济的调节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三)是法律责任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时代和制度的约束,传统的责任理论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偏狭和缺位。于是,法律责任理论一直处于发展、创新之中,新的观点或理论不断涌现,不断地挑战传统理论,使之获得不断的发展和创新。随着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的法律责任理论已难以解释经济法缺乏自己独立法律责任而需援引其他部门法责任的问题,局限性已日益显现经济法应当拥有自己的独立法律责任的观点便应运而生。因此,应当正确认识经济法责任对传统法律责任理论的补充、拓展和完善,充分地相信传统法律责任理论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经济法责任的独立将成为传统法律责任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完善我国经济法责任独立诉讼程序的立法建议

(一)完善经济诉讼程序。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独特性,解决这些与众不同的社会关系的纠纷的程序必须与实体法相适应,从而实际意义上的经济审判庭的构建应当从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构建,最后再落实到审判实务工作中去。因此,应当尽快完善经济诉讼程序,在经济实体法和程序法完备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审判庭审理经济法上的纠纷。经济诉讼也可以效仿民法特别程序法制度,暂时先设立经济诉讼特别程序,在条件成熟时,设立经济诉讼程序法。在其中明确以下规定:一是原告的范围,原告应做扩大化解释。二是的对象,应当是国家及其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是针对国家及其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所有管理和调控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为与不作为。三是诉讼的目的,应当明确经济诉讼的目的是不仅为了弥补个案救济,更是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目的。

(二)专门的审判机构。根据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结合经济诉讼的特殊性,我认为可以先制定经济诉讼特别程序法,然后在法院的内部设立专门的经济审判庭,审理适用经济诉讼特别程序的经济纠纷案件。但是,依照经济诉讼特别程序法设立的这种经济审判庭与早前被撤销的经济审判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专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的专门法庭,适用的法律应当是经济诉讼特别程序法。施行一段时间后,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增设专门的经济审判庭来审理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部门损害社会经济利益的不当管理行为提起公诉的案件。然后视实际情况而定,逐步增加并完善经济审判法庭的受案范围,以期能够涵盖并解决绝大部分的经济纠纷案件,实现经济法的可诉性。

(三)完善具体的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经济公益诉讼制度,首先应当规定原告的资格,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受害人及其亲属都应当有权提起公益诉讼,并完善公益诉讼代表人诉讼制度。其次是受案范围,也即纳税人公益诉讼的客体,具体指纳税人公益诉讼针对的对象。应当包括扰乱财政税收秩序、国有资产流失、环境与资源以及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垄断、不正当竞争以及消费侵权案件等。第三是举证责任,应当规定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由原告即纳税人等进行举证,对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政府机关承担举证责任,所诉行政机关违法事实行为由作为原告举证。第四是应当设立符合经济公益诉讼要求的公益法庭。

独立经济诉讼程序的构建与完善不仅彰显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更有利于经济法责任的实现,以实现国家对经济法律关系最强有力的保护。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应当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独立的经济法责任诉讼程序制度来保障市场经济的顺畅,保障社会公共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水林:《论经济法责任的二元结构与二重性》,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55-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也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然而,目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人员素质上仍存在很多不适应的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提出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适应新形势的工作要求。

一、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和特点

1.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是指科研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财务监督与控制,做到收支平衡,以保证科研经营活动、发展目标的实现。是科研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任务。目前,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和资金管理方面,具体就是:合理、真实编制单位预算、依法增收节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及时、准确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

随着科研单位筹资渠道及分配的多元化,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会逐步增加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来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中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以达到单位经营活动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

3.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特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是由科学事业单位业务和经济活动中资金运动的特点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在收入来源及其构成、成本费用核算的内容和方法、结余形成及其分配等方面,与一般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相比有很大区别,从而使得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显著的特点。

(1)科研单位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属性。既需要国家财政部门对其基本经费和科研项目经费给于必要的保证,来获取社会效益,又可以依靠自身科技实力和优势,向社会和个人提供信息、技术、科研成果等服务来获取经济效益。因此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要根据不同的科技活动特点,对其经费实行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这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最突出的特点。

(2)科研单位资金运动二重性的表现形式是很复杂的,科研单位的财务核算必须全面、正确、连续反映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既要反映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又要反映科研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因此,它既不能采取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方式,也不能适用企业的财务核算方式,因此,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方式及体系是独特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兼容性的特点。

(3)科研单位的多头管理模式,使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国家预算管理和税务及有关方面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还要满足本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因此,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二、影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环境

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单位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内、外部的各种要求或要素。影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环境主要包括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前者的影响是广泛的,后者的影响是具体的。

1.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是单位难于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

(1)经济环境。因为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具有双重性,所以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的环境同样构成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环境。经济环境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主要有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财政政策、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税收政策等。特别是预算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资产配置等政策变化,直接影响到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科技环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制定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明确提出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使我国经济迅速向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向技术含量比重提高的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科研单位要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就必须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创造自主的知识产权,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的范围也会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扩大,并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

还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财务管理手段、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给单位经营业务活动带来了信息上的竞争优势。

(3)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指单位与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提供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理财环境。科研单位的财务活动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监督,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法规、税务法规、财务法规。如:公司法、经济合同法、劳动法、税法、会计法等等,是财务管理必须统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单位的财务决策应当适应法律政策的导向,合理安排资金投放,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2.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在一定时期,不同的单位可以处在统一的宏观环境中,但内部环境却是各异的,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控制制度。财务控制制度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效果。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才能使财务活动有章可循,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单位经营活动的保障、支持和控制及监督作用。

(2)财务管理机构与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必须合理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具有一支高素质的、适应信息化、知识化理财需要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称职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只能是空谈。

(3)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财务管理手段是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工具。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对一些会计方面信息的处理,而会计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数据,是运用人工进行信息的整理和计算还是运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对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引起了财务管理手段的变革,使财务管理从一个简单的系统成为渗透到单位各个部门的复杂系统,网络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的财务软件得到普遍应用。除此之外,如何选择财务管理方法也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主要有:成本控制法、计划控制法、制度控制法、责任控制法、内部牵制控制法等。

三、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要求

1.确定财务管理目标。从财务的概念上来理解,财务研究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而科研单位的资金运动是按照科学事业发展的要求开展业务活动,其资金的表现形式为经费的筹集与耗费,据此,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括:预算编制管理目标、筹集资金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成本费用管理目标、分配管理目标五个方面,这些目标应该是可计量的,是可以对单位全部经济活动进行事前分析预测、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评价的。

2.适应财务管理环境。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个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一直以来,科研单位的财务工作大多是以会计核算为主,或者说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是合二为一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因此,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意识和能力势在必行。主要应提高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财务专业能力:财务专业能力是财务管理者能力体系中最重要的,不仅要有先进的理财观念,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不仅要有科研单位财务专业知识,还要有企业财务专业知识,才能适应科研单位的不断发展,才能在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中,游刃有余。

二是学习与创新能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与信息爆炸的社会,科研单位与外部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表面上看,是产品、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样一个迅速巨变的社会环境中,往日一次“充电”终生享用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个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正成为引领个人走向成功、不断发展的关键能力。

三是沟通协调能力:作为管理者,仅有专业技术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与方方面面进行沟通,既需要本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内部上下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也需要与银行、税务、工商部门及其他单位的沟通,一定意义上,管理即沟通协调。因此,财务管理者要纠正忽视培养沟通协调能力的误区,将培养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视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能力。

四是信息处理能力。对于财务管理者而言,信息处理能力既是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工具性技能,又是财务管理者高效开展工作的必备能力。众所周知,网络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组织模式与个人的工作方式将建立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就是网络,企业理财者必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具备能够熟练使用信息网络、信息工具,熟练使用各种专业应用软件的能力。仅有专业能力而缺乏高效信息处理能力的财务管理者,最终必将被淘汰出局。

4.完善财务约束机制。财务约束机制包括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两个方面。外部约束机制是外部环境对单位理财行为的一种限制机能,主要方式有政策约束、法规约束和道德约束等。内部约束机制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制衡系统,是一种激励型约束,主要包括责任约束、制度约束、预算约束、风险约束等。强化财务约束机制不仅可以保证财务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而且可以防止偏差、杜绝违法和违纪行为,确保财务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科学设置财务分析指标。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进行的一种准确、全面的评价。主要有:增收节支率、国有资产利用率、资产负债率、预算完成率、人员支出比率、技术合同履行率、财务风险指数等。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此外,还应引入一些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职工满意度、单位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加以应用,可使整个财务分析更加全面。把单位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分析,既避免了单位的短视行为,也可使科研单位业务活动得到更加准确的评价,弥补了仅有财务指标分析的不足。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管理部门作为单位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科研单位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实施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活动有效地、充分地反映、监督和调控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人才、技术、资源优势挖掘出来,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科委.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用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2.张景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j].董事会,2007(10)

3.王霞.浅谈咨询服务类型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经济论坛,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