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7 09:29: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篇1

(一)深化“三农”服务

依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农行西藏分行持续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明确的思想信念,凝心聚力,切实做好分内工作,将服务“三农”与支持西藏经济发展作为工作基础。现阶段,农行西藏分行近百分之九十五的营业网点针对县域开展“三农”业务,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工作者奋战于“三农”一线,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财务资源为西藏“三农”金融保驾护航。目前,在西藏个别地区用作基层营业所网点建设的资金投入超过三亿元,而上述一系列举措使农行西藏分行成为西藏地区最大的上市商业银行,并深化了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遵循全行服务“三农”的工作原则。

(二)保障金融扶贫的全面推进

现阶段,农行西藏分行正处于治理、稳定以及振兴西藏的政治高度,全面贯彻上级系统有关扶贫攻坚的政策部署,遵循总分行的相关扶贫金融政策体系,持续深化实施细则,以“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基本理念为导向。同时,“双联户”的“双基联动”贷款及领导挂点服务三农工作等多项政策,从根本保障了金融扶贫受益人群的广度。二零一七年初,西藏省部分农行分行投放涉农贷款超过十六亿元,余额五十七亿元,共发放1.09%扶贫贴息贷款近五亿元,余额超过三十一亿元,惠及多个乡镇。二零一六年开始发放精准扶贫小额到户贷款数十万户,超过二十亿元。

(三)扶持西藏贫困户致富

对于现阶段西藏的实情,农行西藏分行持续推陈出新,找到匹配于自身的普惠金融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政策与产品创新。对于农牧民缺少有效抵押物的情况,农行推行“钻金银铜”四卡农牧户小额贷款、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贷”等专属产品。在此基础上对个别县市的经济“融资难”问题,农行在和各级政府予以全面对接后,控制了准入标准,出台“贷款对象+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的扶贫产业贷款机制,现阶段发放精准扶贫产业贷款近百笔,金额超过十亿元。同时对于西藏信用环境普遍偏低的问题,农行出台三级信用机制,从根本深化了金融环境,构建了命中守信的还款观念。

(四)做实服务

西藏基础金融服务存在的内质弊病大多处于农牧区,而金融服务的基础也在农牧区。农行主动履行政治职责,通过非常高的成本深化西藏部分区域的金融服务供给,以期达到西藏地区偏远行政村的基础金融服务。根据“金穗惠农通工程”基础,构建有指向性的三农金融服务,进而达到西藏偏远行政村的金融需要,农牧民即使在村子中,也能够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经建设“自助银行+物理网点+流动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服务点+互联网金融”五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西藏个别农牧区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率。现阶段,在西藏地区总计发放超过三十万张惠农卡,三农金融服务超过三千个,行政村覆盖率超过百分之八十。对于高寒乏氧、地理与社会环境复杂的西藏地区,农行西藏分行全体工作者均发扬“走村串户,背包下乡”的奉献精神,在个别地区通过“背包银行”以及“马背银行”等形式深化流动金融服务,而近年来,农行在左贡县下林卡区域,波涛滚滚的怒江上方,藏东农行工作者冲破千难万阻构建了“索道银行”,而“索道银行”从根本促进了此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二、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农行未来工作的建议

农行西藏分行在全面贯彻西藏各级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基础上,从根本落实依附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方针,匹配于基层“三农”金融服务的实情,遵循对党与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持续深化和西藏扶贫工作的有机融合,阶段性和西藏各级政府予以协调,构建周期性的沟通模式,主动落实普惠金融工作,同时为政府的扶贫方针提供建议。

农行西藏分行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侧重于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做好基层工作者人文关怀,紧抓“三农”队伍构建。经各种有效的途径,切实深化三农条线业务工作者的培训,侧重于对现阶段业务发展所需的三农信贷政策体系予以培训,让“三农”条线工作者全面了解“三农”金融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规章,进而从根本促进农行西藏分行“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匹配于实情,在完善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基础上,构建三农客户名单管理体系与责任追究体系,做到奖优罚劣,进而构建一支靠得住、用得上、业务精湛、素质过硬、具有担当的高效“三农”队伍。

在未来的工作中,依附于西藏“带动两翼、强工重镇、构建基地、东西发展”的基本方针,根据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林下资源优势全面发展特色产业,主动对接可复制、便于整体推广的项目。主动探索西藏农村产业金融新体系,同时了解相关政策,开发新市场,引导各级客户经理走进园区,了解企业,主动扶持市场前景广阔、具有一定经营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在此基础上将市场予以全面且精准的定位,要体现其专业化、产业化以及品牌优势,要将信誉有保障的特色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作为主要的扶持对象,为推动西藏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农牧区创业就业服务铺平道路。

建议西藏省上级系统全面深化公共基础条件建构,进而为普惠金融发展夯实基础。建议西藏上级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条件价差县域的调研,特别是农牧区,要对此类区域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根本掌握民众之需,进而因地制宜设计改良措施。持续加强对交通、水电以及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科学调整西藏公共基础水平,在便捷民众的基础上,也利于普惠金融的纵深,进而为深化西藏金融体系奠定基础。同时建议西藏上级系统加强对基层“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调研,第一时间制定出有关“十三五”的相关扶贫攻坚策略与实施明细,同时农行西藏分行需要提高对“普惠金融”工作的监督力度,进而使西藏金融业有更为明确的政策导向。同时,西藏上级系统要提高对农行的扶持力度,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优质信贷以及存款等政策资源,因此确保普惠金融的全面进程。

篇2

[分类号]G255

地方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实用性。同时,地方文献的功能是收藏和开发特定区域里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成果,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价值。它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越来越显示它的咨询与决策作用。本文就充分利用地方文献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初步探讨。

一、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

1.1地方文献及其特征

地方文献是记录某一地域的地方史料,其内容、形式都应与区域有关。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并明显表现出以下特征:

鲜明的区域性。即地方性,是地方文献的第一特征,它记录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教、历史等情况,并兼顾与本地相关的内容。

突出的时代性。地方文献在时间上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界限,我们对一切文献,尤其是历史文献,都有一个认识、应用的价值观念问题。

史料性和实用性。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志、地方史、谱牒、地方年鉴、方言、风情、经济等,大多出自当地名人手笔或机关团体的编纂,而且多经过实在调查、采访,有比较确切的统计数字,资料翔实、可靠。

内容的综合性。地方文献的内容涉及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语言学、宗教学以及农业科学、地质科学、地球物理学、医学地理、自然地理、动植物学等,几乎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文件载体多样性。地方文献收集的主题以地方史及家庭史为核心,类型包括族谱、旧报纸、年鉴、明信片、文件档案、碑文、传状,等等。其范围不仅有文字的,也应有非文字的,如图象、影视和文物考古的成果记载。

1.2地域文化的定义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1.3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地域文化与市场经济水融、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特定区域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环境,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吸引人的地域文化,就会在竞争中落伍。必须更新观念,把地域文化发展放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配合,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底蕴与储备显得至关重要。

地方文献是史料性很强的文献信息,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和文化依据,任何文化产业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作为考证。所以说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地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而地域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丰富地方文献的内容,是地方文献价值的真实体现。因此,地方文献工作者应做好这些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工作,把本地区的地域文化资源继承好、保护好、传承好,把对地域文化的保护放在地方文献工作的首位。

二、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成果

地方文献肩负着为地方决策机关提供决策依据;为本地史志工作者提供基础资料;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情报服务;为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文献服务;为发展地域文化提供史料等任务。随着张家口市科学、文化的繁荣,市区各单位对本行业历史和发展的重视,学者对本地历史文化深入研究。众多学者积极投入到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的事业当中。具有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出版物颇丰,著书不断。地方文献的史料性、综合性、系统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整体优势及其在读者查询为题、进行科学文化研究时起到的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篇3

我国是由政府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国家,在资源配置上仍处于市场与政府的粘着状态。在经济转型中,由于存在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残缺、市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不能完全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等情况,政府要比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多发挥一块”作用,把资源更多地配置在促进社会发展上,以消除转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一、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经济基础设施

1.我国基础设施的供给已有所改善,但仍显不足

基础设施除具有成本的沉淀性,投资的巨大外,它还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首先表现为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引致效应比较强。据统计,我国基础设施每提高了1个百分点,将引致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0.143个百分点。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带来其他产业的联系效应,据统计,199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与国民经济30个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效应1.02645,所以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安置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此为基础设施的外溢效果,所以政府应加大基础施的投资。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不断发展并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重要促进因素。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长期不足,出现交通运输紧张、水电短缺、能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为了补足这个缺口,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及时地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了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长江三峡四项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建设,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提高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并带动了消费和投资。尽管如此,我国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还有一个较大的缺口,基础设施仍有大力发展的必要。

2.正确处理基础设施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基础设施的供给兼有公益性、垄断性、收费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是市场性与非市场性的统一,兼有公共供给与私人供给的双重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所具有弥补“市场失效”和非赢利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应承担的重要责任。政府有必要采取更符合公共需要的如管制法规、颁发和修改企业经营许可证、制定和执行管制价格以及实现市场进入的管制等管理措施来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同时,政府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应打破对基础设施的垄断,引进竞争性市场机制,防止从“政府与市场不分”到“政府与市场的共谋”。政府应逐渐转变在基础设施投资的内容、方向和运作方式,按照市场化原则,间接支持、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到基础设施中来。

在解决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方面,要防止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而过于超前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在落后地区,应统筹有限资金,率先解决卫生、教育、科学等社会基础设施,在加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多重视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二、扮演人力资本的开发者

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为增加未来的效益或实现价值增值通过有意识地投资而获得的具有异质性的和边际效益递增性的,依附于人身上的知识、技术、信息、健康、道德、信誉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一国竞争能力的关键性资源。舒尔茨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因此,从宏观上来说政府应成为人才资本开发的主体。除考虑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外,为弥补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的不足,政府应开发医疗保健、教育训练等方面的人力资源以保证受教育和医护的机会均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更重视物质资本的开发,而忽略人力资源开发保护。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至今仍未突破3%。1995年为2.41%,1999年有所提高为2.97%。而美国1995年为5.4%,加拿大的最高年份达到7.6%。由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人才数量不足,截止到1998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为3877万人,仅占从业人的5.5%,在1990年~1999年间,我国新增劳动力1.89亿,其中大专业以上学历的专门技术人才仅占3.5%,就从业专业人员的配置情况来看,一半左右的人员在一般部门,在生产部门的不到三分之一,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形成和开发合利用。

鉴于此,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使基础教育义务化和大众化,保障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力;高等教育平民化,保障有能力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同时积极推进非正规环境下的学习培训,尤其是边干边学;加强对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一种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国民情恪;大力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保障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当然我们强调政府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不是说政府提供这些服务没有代价的,政府完全可以引入市场原则,对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以达到理想的社会公平。

三、推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社会发展成本较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倍。中科院于2002年2月25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高成本是因为资源和环境较差以及经济落后。目前我国环境恶化相当严重,严重的酸雨使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受到危害,每年损失达数百亿元;由于森林的过度采伐,森林覆盖面积约为11.34亿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3.92%,而一国的森林的覆盖率若低于20%,不仅木材不能自给,土地也难于保证安全,于是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畔长出了仙人掌、北部地区土地沙化严重,沙尘暴甚至吹到了韩国。所以要想妥善解决环境、资源与发展的问题,惟一的选择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和资源是生命线。在治理环境污染中,政府首先要做好监督者,专注于“立规则,当裁判”,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控,采取适当激励动机将企业的外在成本内部化。近几年来,我国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五小企业的关闭等措施效果明显,但如何使环境保护、生态的维持与治理长期化和制度化并尝试着引入市场化原则治理环境,仍是转型中政府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政府的作用还在于积极引导、加大投入治理贫困地区的环境。越穷,为求得眼前的满足就对环境索取得越多;对环境索取得越多,导致环境恶化越严重,环境资源存量越少,当地居民获益越少,形成了一个“贫穷――环境恶化――贫穷”的恶性循环,政府需要给贫困地区输入一个新的运行机制打破这个循环系统,尝试着将荒山荒地的产权界定给当地居民,并通过贷款优惠政策,引导民间投资转向环保产业。

四、促进资本的形成

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起飞需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存在着钱纳里提出的“两个缺口模型”的障碍。双缺口模型是从总需求角度与总供给角度描述一国总收入恒等式:I-S=M-X,其中投资与储蓄之差为储蓄缺口,进口与出口之差为外汇缺口。我国近几年来外贸项目连年顺差,到2000年外汇储备已接近1655.7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因此不存在外汇缺口。

W・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一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8%时,平均储蓄水平须达到30%左右,而1997年我国的国内储蓄率高在41.2%,到目前我国居民已有存款近7万亿人民币,不存在储蓄缺口。我国虽无缺口困扰,但国内的资本形成不足,影响了经济的增长。表现在:大量的外汇用于国际间的证券投资,储蓄用于取息而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国内资本,国内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基本建设、发展新兴产业等所需资金不足。因此,政府需要促进本国资本的形成。它包括:

1.培育资本市场,尤其是大力培育直接融资市场

把居民持有的资金转化为投资性资本,激发人们的金融意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扭转有效投资不足的局面

国内储蓄与经济发展过程有关的三个过程是:足够的国内储蓄储蓄向投资转化投资变为高质量的产出。我国第一个过程的限制已经不存在,关键是第二、第三个过程,由于国内微观经济的低效率,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使得投资变为有效率的产出这一过程受阻。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全,居民储蓄主要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而银行贷款大量陷入“国有企业资金沼泽”。为实现资金有效投资,政府应大力扭转有效投资不足的局面,把精力放在扭转国有企业亏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上来。

3.解决国内技术缺口

除了储蓄和外汇对发展中国家的制约外,技术也是关键的一环。如果技术缺乏,则无法有效地使用各种资源,最后陷入到“低水平水均衡陷阱”之中,从而影响资本形成的水平和质量,所以政府应在宏观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缺口,以促使国内资本高质量地形成。

4.引进外资

我国在引进外资上是相当成功的。目前我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外资引进国,1985年~1997年我国累计引进外资3310.2亿美元,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余额407.15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资本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激烈,并且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渐由之前的计划经济向当前的市场经济转换。因此,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完善的过渡阶段。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资源信息,而且还能够为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提供更多有价值、可靠的统计数据依据。

一、加强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经济发展是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所谓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即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使全社会的经济正常进行。从概念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而资源配置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例如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等。因此,市场经济要围绕市场资源配置的中心来确定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但是,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化的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课题。

首先,要立足于资源的总体数量并从宏观上进行调查,也就是做好统计工作,然后再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例如,要想切实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该区域进行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方面的充分调查,并且还要对当地的劳动力资源进行深入的统计与调查,充分了解和掌握该区域的基本人员构成,主要包括年龄和文化素质方面的构成,然后再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结合,从而做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究竟是知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形式。还可以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及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分析,从而有效调整商业的发展模式,另外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分析,能够确定该区域是选择产品加工还是服务性的产业发展方向。恩格尔系数是有统计学中对广大群众的生活开销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根据该系数的递减,可以分为贫困、温饱、小康以及富裕。因此,可以有效依照该区域内不同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数值来进一步确定这个区域中人们在消费中的投资规模。可见,任何投资一定要控制在该区域内部基本的消费水平,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投资过剩而造成闲置,并且也能够防范由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从上述可以看出,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经济规模的重要作用,并且要以行政的方式来实现。但是,经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的发展规律只能通过有效的经济数据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因此,一定要与市场经济中的统计数据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住发展的规律,使市场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国民经济的统计工作

首先,需要对国民经济的产出与收入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这也是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最基本的科学衡量方式。统计工作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依据。生产是衡量国民收入的传统方式,并且是现代化社会中统计国民收入的基础,但这种统计方式没有对福利行为进行重点性的考虑,很容易忽略其中的非市场行为,从而造成人力资本、技术投资这些无形资产被纳入到基本消费的范畴内,而且也没有把现实人口的健康因素真正融入到统计学当中。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获得的收入以及健康的改善情况,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统计方式来实现。但是,当统计国民收入时将非市场因素、市场因素以及对居民生产有影响的因素全都考虑在内,并且正确评估资本时,其自身的生产净值也就是可持续收入的最精准的衡量方式。

(二)对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工作

1、更好地反映出居民财富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在方向上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本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较低的利用率,使得我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与优化,从而更进一步导致收入分配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当前,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在于利用财富的增长来有效推动可持续性发展在能力上的转变。但是,从经济社会的统计角度上来看,就是对经济增长质量以及方式的真实反映,并且还将对财富增长对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整个转变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统计指标的设置上就要尽可能满足科学发展观所具备的基本要求。

2、从制度上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映

之前对经济增长质量以及增长方式的统计指标进行体系设计的反映时,并没有涵盖制度因素。但是,制度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与经济的增长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具备一定的掠夺和集约的特性。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制度有着明显差距。可见,要想从经济社会的统计出发对其增长质量与方式做出反映,就必须有效控制好制度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3、有效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及方式

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因而,跨国的经济活动也时常发生。再加上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开放,众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完整性上受到了侵蚀,并且也对国家经济的安全与增长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可见,全球化程度、供需差率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程度等等,都可以从经济的统计角度出发。

(三)经济统计的模型创新工作

在现代化社会中,经济社会的统计模型自身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工具,并且还是进行思想分析的有效性模型工具。可见,它不仅能够对当前的经济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完善和验证,并且还能够对当前社会的经济理论适当进行有效的发现。所以说,建立在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讲一切经济模型进行适当的比较、整合、优化以及选择,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形成一个经济统计的全新模型,并且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但计数数据、板数据、非参数、托比、可变参数、样本选择、空间计量、期权定价以及非正态分布的模型,另外加上知识产业、知识经济以及知识产品等的相关投入及产出的模型,这些都与计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都将逐渐成为当前经济社会进行统计模型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统计工作是企业进行重大决策以及指导工作的有效依据,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充分理解和掌握统计工作在当前经济社会中的发展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的统计工作、对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工作、经济统计的模型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竞争日益激烈,需要更加注重和加强经济活动中的统计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的有效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世芳,尤丽. 统计工作与经济发展[J].中国外资,2011

[2]金建娜. 强化统计文化建设 实现统计“六大创新”[J].浙江统计,2009

篇5

从我们咿呀学语开始,数学就陪伴在我们身边,“两只老虎爱跳舞……”,“一双小小手,十个手指头”。再大一点我们小学的第一堂课就是数学,在老师们的引导之下我们开始接触这个神秘而美丽的科学世界,它内容丰富,无穷无尽,汲取其中一两点就会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最直接高效的客观反应估计就是每次试卷上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当天的晚餐是否能够加餐。作为一门严谨的基础自然科学类学科,数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

1数学的基础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点毋庸置疑。往大了说刚刚成功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从图纸绘制、轨道计算、燃料推进,甚至一颗小小螺丝钉都是科学家们精确计算的结果;小到我们日常的柴米油盐,早上带着红色毛爷爷出门,吃个早点,买个帽子,来杯饮料,坐个公交,路边小摊买个棒棒糖等,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数学的基础性更加显而易见,理化生学科中的每一步计算都需要数学知识做为支撑。数学的基础性还表现在与科学理论巧妙结合之后,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明显促进作用。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从建筑的造型设计,到建筑物的高度、牢固程度、抗震等级都在逐步提升,所有这些都有赖于科学的缜密推演和数学的精确计算;再比如现在的钢材等级划分越来越细致,学习化学我们都知道钢材的柔韧性取决于铁和碳元素的合理配比,因此我国的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也是依托于数学逻辑的缜密性。

2数学的工具性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与数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前人们出门最基本的配置是钥匙、钱包,外加交通工具,额外需要干什么事情的话再带一堆相关的证件、卡片、便利袋等杂物;而现在人们出门只需简单带部手机,买东西我们可以手机支付,省去了找零钱、鉴真伪、存取钱等一系列繁琐的手段;打车我们可以通过滴滴出行、快的打车、微拼车等多个途径,快捷高效而又方便;手机本身可以存储很多数据,便捷的网络通讯也方便我们从网络下载和共享重要文件。手机的功能已经逐步由简单的通话升级为通讯、拍照、购物、上网、影视、娱乐等多个功能的一体终端机。手机功能的逐步完善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包括芯片匹配、固件升级、材质更新、模块增减等都需要数学推演来辅助。数学的工具性在宏观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孟德尔通过豌豆性状的研究,附以数学的概率统计和数据分析,得出了著名的生物学遗传定律,使人类在疾病预防、优生优育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随着教育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多,我国在电脑计算机、土木建筑、房屋桥梁设计、金融财经、经济管理等方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这些方面的人才都对数学有较高的要求,数学基础好的人在这些专业方面反应比其他人要快,在以后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都非常大,他们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也将是不可估量的。

3数学的发展性数学的发展性

体现在数学本身的发展和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两个方面。就数学本身而言,我们对它探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由单一数据的计算,到方程以及逻辑思维的拓展,有点到线及面,由单一纬度到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探究数学的第四维空间、五位空间以及多维空间,数学世界本身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数学在社会经济方面表现的发展性也不容小觑,我们国家每隔几年就会进行一次全国性质的人口普查,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性别、年龄等基本数据是普查的重点参考数据,由于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因此人口众多,加之有许多流动人口,因此普查工作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普查结束后所有的数据都会统一上报,交由专门负责统计工作的人来整理和分析,从而确定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大趋势等重要数据,比如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就是基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缓慢,独生子女养老压力大而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合理运用数学的数据分析不仅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核实和认定,还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走势,进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这就是数学发展性的科学价值所在。

总之,数学学科集基础性、工具性、发展性于一体,是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体现,该学科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高中数学是理论学习和综合运用的联结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扎实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将来进入大学学习相关专业理论或者进行科研技术开发都大有裨益,数学本身对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强大而富裕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学好数学,让数学为我们将来进人社会,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用好数学我们将来可以为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曹建美.数学在现代经济学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N].山西经济日报.2009-12-14(004)

[2]刘家义.国务院关于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N].中国审计报.2016-12-26(001)

篇6

体育产业主要就是指为了能满足人们健身和娱乐的需要,各种主要从事体育劳务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体育相关单位及个人通过各种体育相关的活动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称。体育产业当前甚至被称为“露天金矿”,并且目前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看成是对市场需求有着很强的拉动型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经营性特点,体育产业的经营者有合法的权力从事体育相关经营活动,从而获得相应的经营利润。体育产业应该划分到第三产业中,其主体部分就是为各类体育消费人群提供各种必需的体育服务或者体育产品的产业。体育产业的出现带动了体育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体育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消费市场将会产生非常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为了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产业的内涵还必须要明确两个概念。第一就是要明确体育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因为随着社会分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才慢慢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行业,并且同网络产业、旅游产业及影视产业等共同成为了新世纪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朝阳产业。第二就是要明确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质的国际化的产业。因为体育运动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所以体育产业也就必然会跨出国界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经济活动。

二、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社会现代经济中的地位

1.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体育产业之所以被划归到经济部门,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因为体育产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国家尤其是北美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体育看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据有关统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甚至已经高达6000亿美元,并且每年的增长速度甚至都要接近20%。当然相对于欧美等国家发达的体育产业,一些欠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或者因为体育作为核心产业的地位还没有被开发出来,或者因为体育产品或者服务的技术含量过低,或者因为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等原因致使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同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中国的体育产业因为起步比较晚,所以发展规模还比较小,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体育产业在社会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当前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也迅猛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和消费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这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因为人们用于体育消费和体育娱乐的开支也在迅速增加。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了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产业主体。

三、体育产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开发体育产业能促使国民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有着自身的特性,有着自身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市场,体育产业不但包括体育器材设备的生产和销售,还包括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由体育产业而带动的相关其他产业的和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都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值或者增量。实践也证明,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危机萧条时期,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体育产业都会以自身特有的发展方式来促进国民经济的逐步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体育产业可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逐步增加自身对体育的消费,这种需求拉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并且形成了新的投资趋势。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当前的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元。在一些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体育产业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将近5%的比例。在一些欠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体育产业也日益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比如在我国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发达的体育服务业市场,全国也有着几万家从事体育娱乐和体育技术培养的企业,年营业额也超过了600亿人民币。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产业体系中,体育产业同其他产业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是一种被世界公认的具有高渗透性和交叉性的新兴朝阳产业,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的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非常强的辐射及带动作用。比如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直接拉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体育运动器具行业的发展、推动体育运动服饰行业及体育运动用品行业的发展等,而且还可以间接拉动比如体育彩票业、体育广告业及体育旅游业等等一些相关行业的发展。当前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步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推动力。

4.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社会发展正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转变,在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第一次产业已经慢慢开始减少,第二产业的增幅也开始回落,唯有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却在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在体育产业中,虽然也有属于第二产业的性质部分,比如部分的体育用品的生产可以划归到第二产业,但是多数的体育产业相关的都是属于第三产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在未来的产业结构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

5.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刺激和拉动内需。国民经济的增长通常需要通过刺激消费和鼓励消费来拉动,这是国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比较正确的策略选择。而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恰恰刺激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通过体育消费可以满足人们在健身和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的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有关系的体育消费更是呈现上升趋势。从某种理论角度看,人类对于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是没有终结的,那么体育产业就存在无限发展的可能。所以说,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体育消费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有着非常强的增长潜力的。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可以达到刺激和拉动内需的目的的。

篇7

    一、计量工作的现状

    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传递是计量的根本,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获得的这些数据很难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行政管理的不协调和技术保障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计量工作的开展。企业计量工作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管理和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部分企业由于结构合并、职能分解、人才流失、检测设备老化等原因,还出现了计量工作倒退的现象[1]。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渠道的不稳定以及固定资金来源的不足,技术人才纷纷流失,缺少基础工作人员,使得计量基础研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导致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不足,一些运用到传统行业的计量基标准在一些新行业和新技术上面无法使用。当前对于计量技术上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正不够及时,部分计量器具管理规定不足,大多与国家脱轨,并且落后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各领域对于计量工作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行政管理上面,单纯的把计量工作归为计量部分的个体活动,缺乏团结配合,也导致计量工作得不到更好的开展。

    二、计量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而计量工作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计量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现代科技与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与强化质量管理才能得以生存,而保证产品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加强计量管理。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的发展过程,无不通过计量管理来监控产品质量,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目标的保证。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计量就谈不上质量。计量是质量的基础,离开了计量就无所谓质量。所以,计量是工业的眼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加工、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计量工作是维护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所以,计量工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法制社会,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3.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较低。这就要加强能源计量工作,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靠计量量化降耗挖潜。因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无论是采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通过能源的堵漏挖潜等等取得成效,实践证明,采用这些好的措施和方法的前提是,都必须建立在具备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了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应用计量数据等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所以,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4.计量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的监督行为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是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实现的,法制性是计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计量执法监督工作是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手段达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同时,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消费者免受不诚实计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计量作弊,维护“名优”利益,极大地保护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计量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质监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及重大使命。所以,计量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计量,寸步难行。

    三、促进计量工作发展的设想及思路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加快计量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根据《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求,联系我地计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须放在为科技进步服务、为产品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节能减排服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的总体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与健康安全、医疗卫生、公平交易、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计量监管,组织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均取得了显着一定成效。

    质监部门是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是质监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质监部门的老本行和第一看家本领。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计量工作必须紧贴这一工作大局,增强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坚持把“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拥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为全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特色求作为

    一是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作用。二是在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满足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拓延计量检定内涵,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四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提高质量的需要、企业检测手段的提升和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五是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把提高测试水平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

    2.加强计量工作促生态建设求作为

    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尺”。全面加强本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建立技术档案和设备台账,为企业构筑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能源计量工作平台,促本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3.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求作为

篇8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323-020 引言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目的并不是展示本身,而是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各种设计元素将展示内容有目的的传达给观众,可以将其理解为特殊形式的商业广告。现代展示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优秀的展示设计会带来高品质的展示氛围和良好的经济文化效应。

1 展示设计的概念

展示,英文为display,源于拉丁语的名词diplico和动词diplicare,表示展现之类的行为状态。具体的说,即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采用一定的视觉传达手段,借助一定的展具设施,将一定的信息和内容展示于公众面前,达到指引观众、传达信息、沟通合作等主要目的,并以此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展示设计是一门庞大、复杂的应用学科。

2 从展示设计的发展历程看其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虽然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形成于20世纪末,但人类对展示的应用则早得很多。几千年来,展示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远古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四个阶段。发展至今,展示设计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庞大的行业。展示的形式还将继续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需要。

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树碑立柱、祭祀鬼神活动,体现着原始的意念传达展示形式。这一时期因为还未产生交换和商品,因而展示只是单纯的陈列、展示作用。

进入封建时期,人类出现了商品交易的集市贸易形式。当时,人们将商品直接裸摊在地,并有意识地分类陈列,后来还出现了专门摆放商品的摊床,形成了最初的商品展示和展销会的雏形。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展示形式商业活动中主要体现于店铺行会和集市贸易方面。从我国四川广汉出土的东汉市集画像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店铺主人是怎样通过实物陈列来招徕顾客的。之后,这类广告形式发展成为以商品实物或其他材料做成的相关商品模型,悬于店门首前,作为一种营业标志。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可以清晰看到一些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店铺、商行的店面招牌,如“赵太丞家”、“刘家上色”等等。

进入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在经济方面,展示活动主要体现在国际博览会的产生和发展、商店店铺的营销活动和包括商品包装广告在内的视觉传达系统设计的产生与应用。英国政府于1851年5月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首届国际博览会,目的是为了展示其在工业革命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开创了展示设计的历史新纪元,标志着现代展示设计学科开始形成。这场因所建的展览馆被誉为“水晶宫”而被后世称为“水晶宫博览会”的活动之后,欧洲不少国家开始纷纷效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工业产品设计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博(展)览会逐渐增多,在其影响下,以交易为目的的各类展览会、展销会、交易活动风靡全球。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展示活动演变,可以看到展示活动充分反映了时展特性,是社会变化的印记。现今,展示设计活动更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一种动力、一种经济形态,在我国蓬勃兴起的“会展经济”就是典型案例。

3 展示设计的范畴和分类

现代展示设计的种类庞杂,涉及的行业也十分广泛,从大的功能定位区分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商业类展示设计;展览类展示设计;文化类展示设计;旅游环境类展示。

3.1 商业类展示设计 现代城市在日益成熟的经济发展、商业行为中更显繁荣。穿梭于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徜徉于规模宏大的购物中心,人们已经不再把购物当做一种简单的消费手段,当越来越多的商家倾注财力为人们提供舒适精美的店面环境时,“购物”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商业展示设计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商业类展示设计主要指各类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以及专卖店等商业销售和服务空间的室内外环境规划、陈列设施、装饰美化等设计。大致包括商业门面设计、橱窗设计、商业空间规划设计、商品陈列展示设计、POP广告设计等。商业展示设计常与室内外装饰设计结合在一起,是设计的一个边缘结合体。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销售、增强广告效应,创造一个具有舒适感、亲近感的购物与消费环境。

3.2 展览类展示设计 展览类的展示,主要用于展出物品供人参观、欣赏的集会或机构。展览会一般分为商业型展览会和教育型展览会。商业类型的展览会通常是借助展会推广品牌、取得订单、扩大企业影响力。在实际应用中,展览会的名称和意义相当复杂,如有博览会、展览会、展销会、交流会、商品交易会、贸易洽谈会等。

篇9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09-1

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生产要求

在农业生产资料中,农业机械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产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表1)。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技术的具体表现。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必须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武装农业。只有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才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1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能说真正实现了小康;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中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等重大问题休戚相关。

表1 我国1991-2002年农业机械化水平

数据来源:我国农业机械购置政策研究课题资料汇编。

表2 农业物质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有关研究资料整理而来。

2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保障

农业机械化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可用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来表明(表2)。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能够反映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效益增长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功能和作用。在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等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逐渐增加,而劳动力的贡献率就会相应地降低。在分析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后,发现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贡献率可达到11.17-20.79%,尤其是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3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工具

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总耕地的50%,生产的粮食占总产量的80%,生产的棉花占总产量的90%,蔬菜占总产量的95%。有效灌溉面积中70%是机电排灌面积,由于机电排灌能力的增强,使我国旱灾成灾率降低10%,水灾成灾率降低20%,机电排灌有效抵御了旱涝灾害;机械化旱作农业成为无灌溉条件地区抵御干旱危害的希望,通过综合机械化措施,可使约占全国50%耕地的无灌溉条件地区,每公顷增产300千克。

目前,我国机动植保机械有100多万台,手动植保机械8000多万台,这些植保机械使病虫害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每年能挽回粮食损失为总产量的10%,挽回棉花损失达30%。

地膜覆盖技术有助于增产,而人工进行覆膜的效率较低,并会造成薄膜的浪费,用机械覆膜能够比人工覆膜的效率高10-50倍,同时节省5%的薄膜,而且不受环境影响,即使在5级大风的外界环境下仍可照常作业,据测算每公顷能够节约60-100元的成本。

4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效益的有力推手

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够解放出人力、畜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创造更多财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的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将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粮食增产。例如,利用机械施肥,能够达到深施的目的,因此,肥料利用率会比人畜力施肥,提高15-20%;小型中耕机的生产效率是人畜力的32倍,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公顷减少367.5元的投入;经过机械深耕、深松作业的地块产量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单产大约提高20-25%。

参考文献

[1] 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6(07).

[2] 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

篇10

建设沿海强省这种提法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我们说自己都是“京畿大省”。所谓“京畿大省”就是环绕北京,政治意义重大,有着突出的别人无可替代的地缘特点。就是说,过去,虽然我们位于东部地区,但始终一直以内陆省份自居。现在把自己定位为沿海强省,需要我们首先对沿海强省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

这里的“沿海”就是承认河北省是名符其实的东部省份;“强省”意味着河北省要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沿海”从经济学角度看,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地理、区位概念,而是更强调其特有的经济属性,即它是一种开放型或外向型的经济形态。因此,沿海强省的内涵包括:第一,有广阔的海岸线和沿海开放区域。河北省海岸线长达686公里,大陆海岸线487公里。第二,有大规模的港口码头。港址资源丰富,适宜建大港的港址有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适宜建中小型港的港址有14处。从这个角度说,与其它沿海省份相比,条件并不差,有先天优势。第三,有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如果没有港口,或虽有港口而不对外开放,或虽对外开放而形不成贸易规模,沿海也就没有多大经济意义和经济价值了。对“强省”也不能做望文生义的理解。“强”是一个表示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相对性概念,不是一个绝对水平的概念;是一个具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高于全国平均含义的相对性;是一个动态的现代化概念。提出建设沿海强省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是认识和发展思路上的重大转变

大家知道,我们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部分地区古代属冀州,所以简称“冀”。东部濒临渤海,东南部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同、辽宁省相接。地域广阔,总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96%,具第14位。居住着约6800万人民。河北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地处北京市的周围,可以就近得到北京各方面的支援。京广、京九、京沈、京包、京沪、石太、石德、京通、京承、锦承等铁路线从省内经过。之所以讲是认识上的重大转变,河北最大的尴尬是“位置错位”,即沿海的位置,内陆的意识。过去,说起沿海地区,人们马上想到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却单单记不起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河北文化植根于农耕经济,具有天然的内敛性和封闭性。正是这种文化特质,使我们长期将发展重心放在内陆,形成“位置错位”,迟滞了发展步伐。所以,建设沿海强省,首先就要对我们的区域定位有新的认识:沿海是我们的优势,向东是发展的方向!必须响亮地喊出这样的口号:我们是东部地区,我们是沿海大省!

2.这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看,无一不是从沿海启动的,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它的名字叫荷兰。在八百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目前,全球临港经济占世界经济GDP总量的60%以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依托港口做大做强沿海经济,进而带动腹地发展,是低成本配置资源、交换产品、融入世界经济的最佳路径。 遵循这个规律,我们必须用足我省地处沿海的优势,加快建设沿海强省。

3.是顺应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战略抉择

我省正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面临着直接受益、借力提升、后来居上的宝贵机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集聚效应”和“排他效应”,也就是说谁抢得先机,谁就能占领市场,谁抢得先机,谁就能打造优势,谁抢得先机,谁就能赢得主动。正是为此,省委顺势而为,鲜明而响亮地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果断地作出这一战略抉择。

中央已经把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对我省来说,这是作用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为我们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这些年我省综合实力的增强,基础设施和港群体系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曹妃甸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为我们用好这一机遇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只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我们就可以在"环渤海"的崛起中大有作为。

4.是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加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东部沿海先进省份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我省如何在这种竞争中保证更快更好发展,如何不使我们与先进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省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先进省份的差距在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够。与此同时,我们保证差距不被拉大甚至赶超先进省份的潜力也在沿海。形势逼人,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5.是引领全省人民向新的目标迈进的现实需要

“东部区位,中部水平”曾经被许多人用来形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之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扭转,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对打破这种局面、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意愿十分强烈。

6.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位,位次在全国比较靠前,人均GDP居第十一位,也处于中游偏上水平,其他主要指标也大多位居全国“第二集团”前列。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良好,十大主导产业已经确立,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我省沿海港群体系初步形成,曹妃甸等沿海工业区开发潜力巨大,新的增长极不断涌现,为我们抢抓机遇、加快开放、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应该看到,近些年我省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速度明显加快,质量不断改善,后劲显著增强,协调性逐步提高。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我省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是完全切合实际,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二、石家庄在建设沿海强省中的定位及其作用

1.石家庄的定位

建设沿海强省的目标,为石家庄注入了全新的城市内涵,围绕打造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沿海强省省会这一发展定位重新塑造自己。具体来说要树立三种意识:

1.1要树立强烈的沿海意识

对石家庄来说,树立沿海意识实际上也是给石家庄定位,与石家庄所处地域无关。蓝色文化是以海洋为载体、以商品经济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市场理念,它是一种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观念,是站在大市场、大世界的角度来看待地域。对石家庄来讲,就不仅仅站在石家庄看世界,而是跳出石家庄站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角度看,以此来为石家庄定位。

1.2要树立省会意识

我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的“第一窗口”、“第一形象”、“第一门面”。在一定意义上讲,石家庄的发展水平,代表着河北的发展水平,石家庄的形象代表着河北的形象。所谓省会意识,就是顾大局、讲责任、强服务、树形象。石家庄的发展必须放在建设沿海强省这个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来推进,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讲责任,就是要在建设沿海强省中担当起率先发展的历史重任。特别是在推进经济发展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五大基地”。

1.3要树立省域中心城市意识

我市作为冀中南区域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全省“一线两厢”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战略节点。随着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和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我们面临着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难得机遇。

2.石家庄在建设沿海强省中的作用

2.1举足轻重的龙头作用

龙头,指的就是石家庄是建设沿海强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科技的中心,发挥龙头作用是由石家庄独特的地位决定的。找准了定位,就要发挥独特优势,肩负起省会城市的重任。一位省级主要领导讲过:“石家庄似乎离海很远,实际上最近,因为石家庄是沿海省的省会”。石家庄市长冀纯堂提出:要做到“身边无海心中有海”,紧紧抓住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那么,以石家庄目前的经济实力,是否已经具备了作为龙头的水平呢?可以告诉大家,石家庄目前已经具备。主要表现在科技、技术、人才、产业、交通及基础设施功能方面。目前,石家庄共有市以上科研机构80多个,高等院校1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50多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50万人。其中,信息产业部第54所、13所和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在半导体、卫星通信、测控技术、农业现代化技术等领域代表着国家水平。在产业方面,按照“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在“五大基地”以及华北商埠建设上都有了一定基础。此外,石家庄作为全国重要的铁路和公路枢纽之一,为区域经济的产品流通、要素流通、产业流通等构筑起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2.2发挥省域中心城市的领跑作用

石家庄作为一个次中心城市,其辐射范围虽然遇到京津的冲击而有所缩小,但是作为省会城市,对冀中南地区还是有着较强辐射力的。石家庄要增强辐射、带动作用,首先自己要强壮。这是石家庄发展经济必须破解的第一个大课题。市委八届三次会议提出“三年大变样”是非常及时,符合石家庄实际的。因为石家庄不是太阳,自身不发挥吸纳作用就没有辐射的能量。

事实上,石家庄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对接”。如首钢搬迁后,曹妃甸建设钢铁石化基地,我市积极地“借力”其原油码头,解决循环化工基地的龙头项目――800万吨炼油项目的原油问题。再如,天津滨海新区整合当地纺织工业要建立园区,有的产品需要向外转移,石家庄的纺织业可以和它进行优势互补,像它的化纤产品,本身就是我市己内酰胺产品的下游产品,我们可以引过来,继续往下游再做。此外,我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借助京津强大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力量来提升我们制造业的水平。但有一点,我们讲做强省会经济,决不能抛开石家庄原有的经济基础,重建一套经济体系,不能这么做,而要迅速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力启动五大基地建设就是这样。

2.3发挥东出西连的节点作用

篇11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根本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新问题显现出来。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平衡的投资消费比例,不断增多的社会矛盾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滞后。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够使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发展社会事业,其中包括有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会越发重要,社会事业作为重要着力点支撑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1.社会事业的内涵特征

1.1公共性

作为公众的事业,全体公民是社会事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并非单指某个人或团体的事业。但不排除一些特定事业,比如扶贫、救济等有针对性的特定群体所采取的特殊办法。通过这些特殊的目标来看,只要与条件相符,大部分都纳入受益。

1.2发展叠加性

无论在任何时期,社会事业都是根据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进行同步发展。在封建社会人们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时期,医疗、伤残等社会保障和救济逐步出现。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水平使社会事业的内容不断拓宽和叠加,所以社会事业是众多事业的集合,并非某一方面或一项工作。

1.3公益性

社会事业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并非部门利益或局部利益,这种整体利益的实现一般是非营利性的活动,以大多数民众作为受益者,所以通过这些活动会产生社会性的收益。尽管在使用过程中会弥补性或辅地适当收费,但不同于单纯的营利。这点就是社会事业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P键。

2.社会事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十会议曾指出,只有将“五个更多依靠”牢牢把握好,才能够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更多的依靠内需,进一步拉动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更多的依靠现代化服务业;三是更多的依靠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四是更多的依靠科技的进步;五是更多的依靠城乡发展协调互动。现如今,全国上下充分认识到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使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从而将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转变内容逐步向三个领域扩大,一是要素结构,二是需求结构,三是供给结构。

2.1社会事业促进供给结构的调整

调整供给结构主要是将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过度依赖平稳过渡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目的。第二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具有较大的比重,而第三产业却占有较小的比重,发展相对缓慢。这表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低的技术含量。作为第三产业的社会事业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GDP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要求社会事业紧跟时展步伐,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不断凸显出发展方式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社会事业中,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其具有明显的作用,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生态经济,不需要投入物资形态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动和转变。

2.2社会事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使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增加。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就是需求结构,以往我国过渡依赖出口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消费没有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缺乏协调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具有较高的投资率,但是只有很低的消费率。根据相关数据能够看出,2014年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而2015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同比增加15.4%,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5%,国内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变化,所以国家要及时对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2.3社会事业促进要素结构的调整

所谓的要素结构调整,主要是从过度依赖消费向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增长进行转变。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而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一切新科技和新技术都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去完成。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手段,需要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3.完善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虽然我国通过多方面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目前我国较为明显的仍然是粗放式发展方式,发展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因此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困难重重。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一些新问题出现在国内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和持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造成一定的制约。事业单位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推进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发展,从而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3.1对教育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一流的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而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社会事业建设中要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发展各类教育事业。一是推动教育改革,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对办学体制考试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促进教育公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方针坚持贯彻落实;三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将高等教育认真做好,通过一流的高等教育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这些人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3.2对科技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我国要对科技重要性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开展研究。一方面对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和培养,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积极建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科技加大投入力度,使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使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3.3对文化事业发展加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