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宏观经济展望

宏观经济展望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7 09:29: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宏观经济展望

篇1

整体而言,这是需要着眼大局的一年,而并非将精力过分集中于每月或每个季度的单个数据。过去广受关注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比如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数据,以及通货膨胀等,虽然仍具有重要指向作用,并同时得到新一届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但若对短期趋势做出过激反应将会阻碍正在开展的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和加强未来增长可持续性的努力。若政策制定者过于看重高增长的新闻标题而不顾解决棘手的结构调整问题,则会因长期依赖债务融资拉动产能增长,和持续不断上升的城市地产价格愈演愈烈等而引发长期风险,终导致产能过剩和收入分配不公加剧问题的积重难返。

考虑到可能涉及的所有因素,今年第一季度比预期放缓的增长数据显示,新一届政府默认了目前达成的共识,即中国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少即是多的理念。通过发放更多的信贷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已不可持续。不过,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在操作层面通过更加具体的措施兼顾短期增长问题和长期政策目标两方的平衡。这可能包括通过增长政府开支以缓解目前对债务的系统性依赖,并再次降低利率以缓解公司面临的不断增长的季度债务服务费用带来的压力。

在此大背景下,2013年下半年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这些问题将决定未来短期内经济政策的起草、制定和执行。

城镇化并非促进增长的良方

中国新一届经济领导层强调,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一方面来讲,这一指导方针有其道理,即每年超过1000万的城市新移民将为住房和服务带来巨大需求。但与此同时,许多关于未来城镇化的政策仍十分模糊,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过去10年在带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制定者对目前经济的发展模式存在普遍忧虑――过于依赖城镇化相关的投资――没有能够创造足够的就业以保证家庭收入以合理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政府的政策最近也对政府构建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渠道加紧监管,使此类项目无法再像从前一样轻松得到所需资金。

这再次验证了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即城市化并非仅指修建城市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硬件设施――公路、桥梁、建筑等同样重要的是人们通常所指的软设施:高效的和立竿见影的行政服务体系,一个有利于非制造业投资的良好投资环境,一个连贯的强调内在包容而非排斥挤压的外在环境等。如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搭建围墙(以及其他)的工作的话,那么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即是将这些墙“拆除”的工作,即从政策和服务提供的角度允许更多的城市新移民被容纳进社会主流保障项目中,特别是给他们提供如医疗和教育等基本的服务。

过去10年的经验证明,构建完善这些软件服务的难度远超过配套交通体系和小区住房等硬件设施。

合理调整通货膨胀预期

消费价格通胀表面上似乎已得到控制。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消费价格的笼统测量反映出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由食品成本的激增引起的,特别是新鲜水果和蔬菜的价格巨大增长。在许多产能过剩的制造产业这意味着生产方无法轻易将成本转移给他们的客户,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类似家用电器及许多消费耐用品的价格持续平稳甚至不断回落。目前的市场环境存在通货膨胀风险的潜在压力,其中之一与接下来几个月进行的经济改革密切相关:在服务成本领域进行的相对价格调整。

这意味着在政府提供的许多服务和商品范畴,比如医疗服务和其他公用事业,目前的价格水平远低于能够覆盖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而它们无疑又都属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范畴,故很长一段时间,似乎与用各种名目的补贴来解决这个成本收益差相比,通过对实际支付的家庭增加收费或许容易许多。问题在于长时间对此问题的拖延使得许多行业出现产能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医生和受过严格培训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工资过低,原因之一是医疗救治费用定得过低,因而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投资呈现乏力现象。对这一情况的政策解决办法之_是提高政府价格,此举可能在短期内加大社会服务成本内部的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对整个公用事业的提价亦是如此。

世界上无论任何地方的家庭消费体,只要听到“价格上涨”这一名词,都不由自主地不寒而栗。其实,如果管理得当,这一类的政策调整并不必然导致经济中其他领域价格的攀升。这既表明对于未来价格增长预期的管理是有空间可寻的,而提前处理这一类信息将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政策改革的成败起到重要作用,并保证这些价格信号能够吸引足够的投资以确保充足供应。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不可持续

针对一个软着陆的外部环境和不断放缓的内部增长,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很有可能不允许中国的货币按照现有速度继续升值。人民币自从今年年初已升值超过1%,而这一趋势继最近国务院会议和人民银行声明后得到进一步加强。尽管如此,目前看来很有可能市场的期待值跟不上经济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政策导向。的确,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正如经济其他部分的改革一样,不可能是免费的,有些利益相关方可能因此付出更多的代价,而有些则可能从中受益。但在这一领域里,最近国务院就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操作方案和对资本账户进行更大程度自由化改革两项政策发表的声明,仍需要放在实际情况中进行解读:即长期改革的速度和深度将部分取决于这些改革对短期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区别政府对“意向”发表的声明和实际的政策公布。很有可能需要经历至少几个月甚至半年之久的时间,政府的相关部委和高级领导层才可能对未来货币改革提出一个具体的路线图,并将其付诸实施。在货币改革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即拓宽每天的汇率浮动区间――即每天允许货币浮动的范围界定。目前坚信重大改革迫在眉睫的支持方相信人民币升值幅度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大范围的提升。但在此不得不谨慎的是,作为政策制定方同样希望发出一个有利的信号即人民币并非单向行驶的货币:有升必有降,加大每日汇率浮动区间并允许更宽泛的绝对波动将有助于这一信息的表达和传播。

最后,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行为实际也与流入中国的资本密切相关,这些资本进入中国并巧取中国高利息和人民币潜在升值双重利益。不过,在中国境内,许多人都在寄希望于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以此为机会将财富更加便捷地在国际间进行转换,并可投资国外房产或通过在不同地域拥有投资分化风险。快速的资本流出与过快的资本流入同样不利于这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对于未来人民币升值的期待值的有效管理是可遏制这两种态势产生的关键。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或很有可能短暂出现贬值,都是今年下半年为抑制投机行为可能出现的现象。打破垄断,仍是重头戏

在过去几十年问,一个一直重复的议题不仅未在十前提起,且没有写入之后的重要经济政策文件:打破垄断。在过去的几十年问,这一议题受到政策改革方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并一再呼吁加大经济中的竞争以完成在某些重要产业中,起市场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和政府行政部门逐步退出。自从十四大以来,各类对于打破行业内部垄断及其重要意义的文件提法不断,市场已注意到在最近的官方文件中对此鲜少提及。

篇2

二、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当前,世界环境更趋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大、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结构性就业压力大等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引发经济下行的新问题和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暗淡,我国对外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各国刺激需求增长的政策空间有限,发达国家债务规模高且不可持续,财政政策处于紧缩状态,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政策几乎没有效果。新兴经济体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难以轻易放松其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部分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和增加就业,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本国货币汇率实施干预。全球新增长点尚不明朗,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新型产业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对经济的引领作用还未出现,传统制造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各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无法实施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如金融体系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等。按照联合国的最新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0的4%和2011的2.8%下滑至2.6%以下,其中美国经济预计增长l.7%,和2011年持平;欧元区经济可能从2011年的l.6%降至零增长;日本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仍然低迷。其次,我国实体经济运行困难加大。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资金偏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利润减少,经营困难,活力不足,对就业带来压力。一是在货币政策收紧过程中,金融企业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实际贷款利率和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对实体企业形成挤压,2011年前三季度,上市金融类企业利润增长27%以上,而非金融类上市企业利润增长不到18%。二是实体经济中的上游行业相对下游行业利润增长加快,上游企业大多是垄断行业,其初级产品的成本上升基本通过价格上涨转嫁到下游行业,导致下游行业利润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利润基本集中在资源性行业中。三是大企业利用其容易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的优势,发挥影子银行的作用,以更高成本对其关联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利润形成挤压。此外,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出口减慢,部分行业如纺织、家电、钢铁等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行业产能过剩。再次,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长期化。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成本推动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趋于长期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上升期。电、水、天然气的价格和环保收费长期偏低,也需要进行调整。我国现行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稳定和提高农业产量难度加大大,难以满足因城市化率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对食品的需求.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存在。第四,金融财政的风险和隐患增加。当前,金融财政领域潜在的风险隐患比较突出。一是金融资产质量风险,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过快,缺乏有效监管,部分资产质量不高;二是民间借贷风险,部分地区金融秩序混乱,非法集资现象突出,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地方融资平台负债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总额超过l0万亿,大多依靠土地收入支撑偿还,2012年将迎来还款高峰,一旦建设工地价格下跌过大和经济下滑过快,局部地区会面临一定偿付压力;四是房地产风险,如果房价较大幅度下降,银行、地方政府都将面临巨大资金压力。这些风险与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相互作用,处理不好将影响经济发展,使潜在的风险变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三、2012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等新问题,2012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就业和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党的十召开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1.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结构性减税提高经济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是应对需求收缩、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预计2012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为9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增加和可支配财力有所下降,中央财政可代地方发行3000亿元地方债并纳入地方预算。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重点由政府扩大开支转向结构性减税,切实落实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降低服务业的营业税税负水平,促进专业化细分结构升级;加快部分服务业的增值税扩大范围试点,解决现行营业税重复征收问题;资源税由原油、天然气扩至煤炭等重要资源,同时通过适当降低部分行业增值税税率,稳定税负总水平。

2.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必然要求。2012年M2增长目标可设定在14%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控制在14万亿元左右。信贷资金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的支持,防止半拉子工程。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操作,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变贷款利率和民间借款利率、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利率间的巨大差距,必要时可通过利率的非对称操作来缓解这一差距。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和债券市场,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扩大内需是稳定经济的首要任务,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财政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条件。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重点抓好在建和续建工程,确保国家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加就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要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特别是粮食稳定增产是经济平稳发展和稳定物价的基础条件。合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将农业财政预算优先用于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渡通状况,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4.能源价格体系改革是2012年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多年来,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滞后对经济运行的冲击越来越大,价格偏低导致资源使用浪费,能源约束不断强化,油荒、气荒、电荒频繁发生。应抓住我国物价处于周期性下降阶段的机遇,加快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完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调整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建议一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3%,就启动能源资源的价格改革进程。5.促进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土地和房地产的格局,银行和民间信贷也深深介入了房地产,房地产已成为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日本、美国等国家房地产市场泡沫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机性购房占比过高,必将带来房地产泡沫,最终引发经济危机;但短期内,如果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销售大幅下降,也会打破财政、金融的脆弱稳定状态,形成系统性的经济风险。要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切实发挥好住房的居住功能,需要实行中性住房金融政策,严格限制投机、投资住房比重。短期内,应继续实行限购政策,同时,应逐步改革财税制度,加快推出房产税,更多地用经济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

四、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会小幅回落,国民经济继续处于软着陆之中,财政金融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篇3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2-0059-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2.14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2014年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全年GDP增长率在为7.4%,略低于7.5%的经济增长目标,延续了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下滑趋势。一是经济增速连续跌破下限。进入2014年,我国第2季度GDP增速跌至7.4%,第3、4季度则继续下滑至7.3%,基本打破了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区间,全年经济增速创24年新低。二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尽显疲态。2014年2月,我国出口出现了-18%下滑,之后继续维持低位震荡,全年进出口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30%已经回落到15.7%,其中,扣除土地购置款的房地产投资2014年11月以来已经进入负增长;消费虽然取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但消费需求也保持着一个逐年下滑的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回落到10.9%。三是物价水平持续走低。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2014年9月CPI跌破2%,连续4个月运行在2%的下方,11月和12月分别为1.4%、1.5%,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四是经济发展预期有所恶化。2014年7月份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51.7%的高位回落到12月的50.1%,已经靠近经济强弱的分界点50%。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的指数从3月就一路下滑,从3月的62.7跌至12月的48.7。在2014年宏观经济在增速回落的过程中同时表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拉动力增强;投资结构改善,民间投资开始发力。二是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呈现服务化态势;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中低速增长、高就业”格局初现。三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调。正如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2015年是新常态统领中国经济工作的关键年份,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将面临经济增长速度、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型切换。一方面是中国经济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力量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新的常态的经济驱动力还没有强大起来,再加上美元升值、全球贸易政策变动等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增强[1],总体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

一、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三大风险

(一)发展速度换档的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城镇化红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78―2007年均增长率高达9.8%,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瞬间急速下滑,从2007年14.2%的高峰滑落至2013年的7.7%和2014年年均经济增速的7.4%,2008―2014年比1978―2007年低一个百分点。顺应经济增速的下滑,中央政府做出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的判断。增长速度换档切换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反应,但是在切换的过程中也存在换档的风险,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容易陷入停滞,近期我国增长速度连续跌破7.5%的下限,出现继续探底的趋势,预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滑,突破7.5%~8%的区间波动,这一风险值得警惕。

(二)发展动力置换的风险

从旧的发展方式向新常态过渡,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但转换过程如果发生动力断档,那将会给经济造成断崖式下跌的风险。当前依靠要素投入为核心的增长动力在弱化,新的创新驱动的动力机制还没有培育起来;依赖投资、进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减弱,新的以消费为主的推动力还在上升;旧的支柱产业在衰退,新的战略性产业虽然蓬勃发展但其主导性、牵引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旧的经济增长点在多年发挥作用后在削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动力一旦青黄不接,经济可能出现失速风险。

(三)发展体制转轨的风险

不可否认,过去多年来,在赶超型的经济模式中国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这套体制的缺陷,开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过度依赖高投资和进出口的问题更加突出,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在经济“新常态”要求下,发展驱动力要从投资、出口转移到创新上来,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经济体制转型势在必行。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动力程度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程度,这种体制转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波动很可能使经济发展出现断层,从而影响发展速度,而2015年恰恰是这样一个关键时点。

二、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六大挑战

(一)宏观调控效用递减

2014年我国面对经济持续下滑,通过微刺激来稳定经济增长,避免了大水漫灌,但连续刺激也出现了边际刺激效应递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近几年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2003年到2007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提高0.73个百分点;2008到2014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提高0.47个百分点。基于投资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计算社会融资对资本形成的作用,2002年1元社会融资贡献的资本形成为2.27元,2008年下降到1.98年, 2014年进一步下降为1.68元。这意味着通过增加社会融资来扩大投资的边际成本在增加,随着增量资产产出率的上升,等量投资的GDP贡献率在下降,这些都增加了2015年经济刺激的难度。

(二)金融“融而不通”带来的融资约束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血脉如果不通,实体经济也很难有好的表现。近年来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融而不通、结构异化、脱实入虚、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等现象,对2015年经济发展不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总量增速下滑。货币增速连续下滑,2014年M2同比增长12.2%,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年初13%的目标。M1的增长速度更低,2014年仅增长3.2%。M2和M1增速之差已经扩大到9个百分点,意味着货币流动性下降,表明人们消费信心降低,投资信心趋弱。贷款同比增速是2005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比上年下降4.8%。货币发挥作用具有时滞,2014年连续出现的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低增长将会制约2015年的经济发展。

2.货币流通速度降低。从M2与GDP之比来测算,2002-2008年货币流通速度一直保持在0.61-0.67的水平,2009年以来则连续下降,2014年已经下降到0.52,这意味着同样的GDP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实现。

3.融资成本高居不下。据统计,2014年我国贷款基准利率为6%,在11月22日贷款基准利率才下调至5.6%,远远高于美国的3.25%、欧元区的2.43%、日本的1.246%和英国的0.5%,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根据调研,现在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平均在15%左右,甚至20%。

4.货币金融资源配置出现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与工业经济的背离,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大企业融资便利,国有企业融资便利与非国有企业融资难。我们一直在鼓励金融资源更多向中小企业与创新型企业配置,但目前金融体制下金融资源却更多向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领域配置。2014年上半年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债券市场上,国有企业和城投平台发行债券合计占比高达87.63%,而民营企业仅占5.47%。金融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将对2015年的经济发展形成较强的融资约束。

(三)房地产行业新常态化后的低增长

房地产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由于受刚性收入约束和库存销售双重压力,房地产投资很难出现20%以上的高增长,受市场力量的自身调节,未来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进入低速增长区间,行业竞争倒逼市场出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市场力量主导的自我调整。截至2014年11月,商品住宅施工面积50.49亿,商品住宅待售面积5.72亿平米,两者合计56.21亿平米,而过去5年年均商品房销售面积9.8亿平米,即使未来没有新开工建设,消化这56亿平米的供应就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随着保障房建设加快,住房登记制度实施、房产税等将挤出部分存量房,这都增加了潜在供应。从需求面看,我国人口拐点正在出现,20~49岁的购房人口总量在2015年将达到高峰,随后进入下降通道,城镇化速度也有所减缓,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放缓到1.04%,国内民众对房产的投资性需求在2015年将减弱。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地产的投资意愿也有所下降。2001―2013年13年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其中住宅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19%。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1-11月同比增长11.9%)、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以及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等指标全面回落,预计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还将回落,房地产投资将从超高速增长逐步降落到中低速增长区间,房地产行业逐步回到理性、常态、均衡的状态,适度、中低速、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新常态。

(四)全球价格下行将给经济增加通缩风险

从国际上看,现在主要经济体基本处于低通胀环境,有些经济体正在滑向通缩。美国2014年12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月率创下3年来最大跌幅,欧元区PPI已经从2013年7月持续17个月负增长,11月CPI下滑至0.3%。在原油价格不断下跌的情况下,欧元区通胀仍然有继续走低的可能。日本的物价虽然在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走出通缩,但目前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通胀水平, 2014年11月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2.7%,但如果扣除4月份上调消费税的影响,其CPI仅有0.7%。全球低通胀环境通过国际贸易影响到中国的价格水平。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来看,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连带铜、铝、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于大宗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中国来讲,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使得中上游部门的通缩愈演愈烈,2014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3.3%,价格下跌将传导到下游消费品领域。展望2015年,有几个因素会对价格走势形成负面影响,增加通缩风险。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输入性通缩风险,2014年下半年以来石油价格暴跌将通过中上游部门向下游部门传导,这种传导效应将在2015年上半年出现;二是PPI连续负增长传导到消费品价格领域导致CPI继续走低;三是在美元升值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价格稳定导致人民币贸易指数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带来输入性价格下跌风险。在我国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通缩将使债务人处于一个更加艰难的环境,2015年要防止生产和价格、通缩和债务的恶性循环。

(五)就业出现阶段性萎缩

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把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下限联系起来,提出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持续下滑,但是就业展现出很好的态势,从2009―2014年,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但有数据表明就业市场上的岗位需求实际上是在下降的。从2012年以来,各年度第三季度的招聘人数在持续下降,2012年为461万,2013年448万,2014年为420万。2014年度相对招聘指数(报告期需求人数/往年同期需求人数的平均值×100)为101,处于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特别是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说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增长趋势在减弱。由于制造业升级和工业4.0等的冲击,未来制造业可能会转移出大量的就业人口,这部分人口可能会对我国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这意味着2015年我国将从原来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吸纳第一产业对外转移就业人口转变为第三产业单独吸纳第一、第二产业对外转移就业人口,压力之大值得关注。

(六)企业“三座大山”的压力持续发酵

当前国内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成本过高、债务过重的三重压力。首先,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当前经济面对的突出矛盾。发改委披露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随着经济增速逐阶下滑,产能利用率预计也会进一步下降。这意味着针对当前需求,2014年我们有20%以上的产能过剩。其次,成本过高则在近几年一直威胁企业的利润。2014年1-10月,规模以上企业成本从年初85.18/百元增加到86.02/百元,这将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认为未来6个月的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会上升。产能过剩导致企业价格竞争,收入减少;成本过高导致企业支出增加;一增一减之间企业利润减少,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收益率也随之下降。第三,债务过重也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债务过重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负债水平高,企业债务规模迅速扩大,杠杆率就会快速上升,据统计201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为106%, 2013年进一步增至109.6%,这一数值远高于德国的49%、美国的72%、日本的99%,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增速下滑,导致2012―2014年企业的杠杆率再度上升[2]。债务过重另一方面表现为债务成本高,从我们调研中发现,由于过高的融资成本,国内有很多民营企业陷入了债务黑洞和债务链条,形成了新时期的三角债。

三、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平衡稳增长与调结构

面临宏观经济的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我们对2015年的经济增长持谨慎态度,2015年稳增长的压力将更大。同时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提出要“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面临考验[3]。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我们认为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实现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其政策要点在于两方面:一方面短期内通过稳增长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长期内围绕促进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一)服务改革这一主题稳定经济增长

当前不仅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稳增长,更要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待稳增长,稳增长要致力于为重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当前经济增长跌破底线的风险越来越大,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防止经济跌破底线和陷入通缩。

1.实施灵活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近些年,我国一直秉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每年在稳健的总基调下有所差异。我们建议2015年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采用更加灵活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除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的流动性。总理在达沃斯表示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建议央行适当增加反周期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常规的货币政策仍然有空间的情况下,注重预调、微调,更好的实行定向调控。

2.实施更加积极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激发企业活力。营业税改增值税自2013年在全国推广以来,2014年铁路运输、邮政电信业纳入, 2015年,营改增将改革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在企业困难加大的背景下,政府可以适时启动结构性减税,增加企业利润,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时期。二是扩大公共支出,初步构建福利社会基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通过减少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盈余,每增加1%的财政支出,并平均用于教育、健康和养老,将使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1.2%。2015年实施更加积极、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加大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方向的政府性投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织好社会政策的托底网。将以公共支出的适度增加促进引导合理消费的制度建设。三是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推进公私合营(PPP)平台。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9年,欧盟近1400个项目是通过PPP实现的,价值2600亿欧元。2015年我国新预算法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套上预算监管的“紧箍咒”,未来地方财政资金能够用于基础设施的部分不会有太大的增加,依据PPP模式,以政府出资和公共资源为依托,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更多的公私合作平台项目,使民间资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在市场原则下互利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还可以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四是适度利用地方债,有序化解债务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总体可控,但大多数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中央和同级人大监督,局部存风险隐患。新预算法第35条和第94条,从举债主体、用途、规模、方式、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做了规定,从法律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等问题。如何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是2015年财税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健全债务扎口管理机制,严控新增债务。继续扩大自发自还试点省份范围,启动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定价机制,强化对地方政府举债的市场化约束,维护投资者权益和市场信心。

(二)围绕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2015年应尽快推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各项改革,推进更好发挥各类企业积极性的改革,推进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项经济增长要素相关的改革,使各项要素、各个主体能够释放新的活力来推动我国在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仍能保持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1.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降低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抓住现在低通胀的时机,尽快推进水、电、气、油等价格改革,把凡是能由市场定价的都交给市场;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消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的各项地方规定,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

2.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当前对地方财政的改革将使地方政府渐次退出经济建设领域,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主力军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为此必须通过改革培育一个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结构合理的企业体系。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尽快制定中央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明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分类施策,提高企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好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要稳步推进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改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创造良好条件;推进金融机构改革,适当增加金融机构主体,促进金融机构间的有效竞争,以竞争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创新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鼓励企业更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要在金融领域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要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强对金融服务薄弱领域的金融覆盖,发展普惠金融。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国资本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创造条件,为此要提升对外投资便利性,建立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体系。

4.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是工商业发展落地的载体,还是部分人群的资产,也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要按照土地不同的角色和职能进行分类设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建立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市场配置土地使用权,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土地成本。探索试点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增加农民财产。

5.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首要的是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的主体是人才,要完善职务发明、技术入股等相关规定,让创新人才在创新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创新的主力军是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创新得到最大化利益;完善财税、金融、贸易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其次是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创新真正面对市场,面对经济发展主战场。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能放则放,能推向市场的就推向市场。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来形成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公开透明的技术交易市场,让技术走向市场,同时也让市场来引导技术创新。

(三)抓住企业这一关键激发其发展动力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当前国内大量企业因产能过剩、成本过高、债务过重而喘不过气来,很多企业既没有生产动力,更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帮助企业消减三座大山的压力,激发企业活力乃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甚至为未来保存增长活力的当务之急。

1.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消化企业产能。过剩产能的消化一方面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市场需求的扩大来消化。从市场需求看,一方面可加大力度开发国际市场需求,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链而言,目前仅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缺口就达到8万亿美元,通过建立可行的融资方案,这些潜在需求可以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为我国相关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深挖国内市场潜能,减少区域市场壁垒,通过打造无障碍的统一国内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

2.依法推进企业破产清算,消融企业债务链条。根据我们在地方的调研,很多债务链的形成并扩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破产的企业没有破产,导致其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存在拖垮了债务企业,也拖垮了债权企业,不如迅速破产清算掉,这样债务企业的企业家也能轻装上阵,重新出发,而债权企业也能够拿回部分债权资金,结算自己的债务。

3.以“少取”、“减负”激发企业活力。在此关头,我们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从现实来看,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基本思路是 “多予少取”。多予,意指给资金、给项目、给行业准入、给补贴;少取则是实施结构性减税,减少企业负担。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中央提出“新常态”的判断后,我国将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15年我国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将进一步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换之以弹性目标和发展区间进行管理,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调控手段予以应对。面对经济增速下滑,中央将坚持不进行大规模刺激,而是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予以应对。这种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率,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6-094-08

收稿日期:2012-0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季度宏观模型的拓展:CQMMⅡ期”(10JJD79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季度地区经济模型的开发与尖用”(71073130);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08&ZD034)

作者简介:项目负责人:李文溥;本文执笔:李静、王燕武、卢盛荣、龚敏、李文溥。李静,女,江西弋阳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燕武,男,福建莆田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卢盛荣,男,福建建瓯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龚敏,女,云南个旧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文溥,男,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参加本次预测研究的还有:林致远、崔庆炜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部分研究生。

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的衰退以及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直接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制造业企业投资增速的减缓以及继续执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等导致投资增速下滑,使经济增长率回落的态势不断延续。同时,由于企业对产能过剩的调整,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地刺激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因收入提高而有所上升,但是依然难以抵消投资与进出口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因此,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稳定增长,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值得关注的问题。

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12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利用CQMM重新调整了2012-2013年宏观经济趋势预测,模拟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的衰退和再次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今明两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进行分析,提出当期应在实行常规力度的政策调控稳增长的同时把政策重点逐步转向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美国及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假定

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是2012-2013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进一步衰退,虽然第一季度增长0.06%(季节性调整后的环比折年率),但第二季度经济减速0.8%。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前景依然黯淡。IMF2012年7月预测欧元区2012年增长率为-0.3%。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伴随着失业率的缓慢下降,其增长逐步复苏;但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以及“财政悬崖”等问题将减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IMF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可能增长2.0%。2013年全球经济将有所好转,IMF预计欧元区经济将增长0.7%,美国经济将增长2.3%。

2.美元对欧元汇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假定

根据上述对欧元区经济的预测,预计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的经济减速将持续削弱欧元币值,至第四季度末,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跌至1:1.15的水平;2013年随着经济走势趋于平稳,全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以维持在1:1.11的水平。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仍难以根本改变,但是短期内人民币双向浮动的可能性更大。受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继续收窄,资本流入减缓。这些因素都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也将有所放缓。预计至2012年末,人民币对美元将继续贬值至一美元可兑换人民币6.34元,2013年后恢复升值趋势,至年末可能达到6.28元。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假定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10月份调整后的统计口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2012年上半年维持平稳增长。课题组假定,基于应对经济增长减速的需要,下半年M2的增速将有所提高;第三季度为13.8%,第四季度进一步提高到14.2%。2013年基本维持14.3%的增速。

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变化的假定

假定央行在2012年的第四季度还将降息一次,使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5.75%;2013年则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

(二)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GDP增长率预测

基于上述假定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由于欧元区经济减速等国内外原因的作用,2012年中国GDP增速下滑至8.01%,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但2013年的GDP增长率将回升至8.29%。从季度同比增长率看2012年第三季度GDP可能增长8.11%,第四季度预计回升至8.20%。模型预测表明,2012年下半年即使遭遇欧元区经济大幅减速,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当局仅需通过适当降息及适度的财政扩张政策予以及时应对,并保持M2增长14%左右,那么,中国经济仍能保持适度增长,GDP的增速仅会出现小幅下滑。

2.主要价格指数变化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由于外部市场需求减弱及国内经济增速趋缓等原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将大幅度减轻。预计2012年全年CPI将上涨2.9%,同比下降2.52个百分点;到2013年,CPI可能回升到3.27%。分季度看,CPI至2012年第三季度可能下降至最低点2.24%,之后逐步回升,直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3.90%。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未来两年内也将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2012年PPI涨幅将下降至0.3%,2013年可能上升至3.45%。分季度看,PPI于2012年第三季度将可能上涨0.48%,之后小幅波动持续上涨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3.66%。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_I)预计为1.98%,同比下降4.57个百分点;2013年P_I可能上升至3.27%的水平。分季度看,P_I的同比增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2.31%下降至第三季度的1.58%,而后开始回升,第四季度将达到2.41%。至2013年第四季度,还可能达到新的高点,即4.55%。2012年GDP平减指数(P_GDP)将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达到1.85%;2013年可能提高至4.31%。分季度看,将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2.95%降至第三季度的1.09%,第四季度维持在1.56%;进入2013年,开始提高,到第四季度将达到4.42%左右的水平。

总体而言,在欧元区不会分裂而且中东局势不会演变成石油危机的前提下,2012年中国经济不会快速减速,进一步降息引发通货膨胀反弹的可能性很低。

3.其他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率预测

(1)进出口及外汇储备增长率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欧元区经济减速将再次冲击中国的进出口。其中,2012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能增长10.82%,同比将下降9.7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增速可能下滑至5.76%,同比下降19.21个百分点(见表1)。分季度看,出口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有望维持在11.55%,第四季度上升至13.95%;进口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可能降至6.63%,第四季度进一步降至3.08%。由于进口增速下降的幅度大大超过出口增速的下降,贸易顺差因此扩大,2012年外汇储备预计依然可以增长3.98%,但是同比将下降17.45个百分点。至2013年,随着外部市场恢复稳定,中国进出口增速将有所恢复。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增速,2013年预计将达到15.93%;进口总额预计将达到10.88%。外汇储备在2013年将可能增长10.75%。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在外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适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但投资需求的扩张速度将显著减弱。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预计为8.97%,同比下降1.81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20.4%,同比下降5.41个百分点。2013年,投资需求将随着经济增速的提高而有所增强。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预计为9.05%;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18.34%(见表2)。

(3)消费增长率的变化预测

模型预测显示,2012年按不变价计算的居民消费总额预计将增长8.27%,同比下降0.88个百分点;预计2013年将下降到7.18%。2012年按现价计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3.75%,同比下降5.19个百分点;2013年预计将增至18.05%。

二、政策模拟

中国经济从2010年第一季度起,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且近期内世界经济前景仍然扑朔迷离,难以乐观,国内各界尤其是地方政府关于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政策的呼声不绝于耳。课题组利用CQMM分别模拟了(1)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衰退,并拖累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外部经济因此进一步恶化,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2)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将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何种影响?在此基础上来回答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的必要性。

(一)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衰退

课题组假定欧债危机发酵升级,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减速,全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收缩1%,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0.7个百分点;2013年进一步减速3%,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3.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下滑至1%,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1个百分点;2013年仅能增长0.6%,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1.7个百分点。同时,欧元对美元进一步贬值,2012年底l欧元可兑换1.11美元,2013年底维持在1.05美元的水平。此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依然维持基准预测中的假定。

基于CQMM的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欧元区危机的加剧将导致中国进出口增速更大幅度下滑。2012年中国出口(按美元、现价计算)仅能增长6.42%,与基准预测的值相比,将下降4.39个百分点;2013年出口增速可能降至1.43%,比基准预测值下降14.5个百分点。2012年进口增速也将降至3.94%,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5.81%。2012年净出口总额仅能增长4.33%,2013年将可能为负增长,但依然保持顺差。出口增速下滑将进一步压低中国经济增速。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GDP因此仅能增长7.71%,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7.5%,分别比基准预测值下降0.31和0.79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衰退的深化将进一步压低中国的通胀水平。2012年CPI涨幅将为2.69%,2013年进一步下降为1.84%;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降至1.76%,2013年为2.86%;GDP平减指数也将分别降至1.72%和3.17%。与基准预测结果相比,上述价格指数均呈现大幅下降。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大幅下滑对投资需求形成一定支撑,2012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增长9.1%,2013年增长10.24%,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3和1.19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外部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并有利于GDP增速的稳定。

模拟结果显示,即使外部经济情况继续恶化,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程度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经济增长率下滑到一定程度之后,相对稳定的居民消费逐渐成为构筑国内需求平台的重要力量。外部需求萎缩使投资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扩张。实行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将降低经济下滑对投资、就业、居民收入的影响,稳定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从而稳定居民消费及国内投资。国内需求的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使经济增长维持在7.5%的水平上。

(二)新增“2万亿”财政支出的增长效应模拟

“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的出台必然带动金融体系新增信贷的扩张,从而提高M2的增速。在保持上述基准预测对欧美经济、主要汇率以及贷款利率调整的假定下,课题组修改了对M2增速的假定,模拟由“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导致M2进一步提高,如M2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16%和17%,研判其对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基于CQMM的模拟结果如表4所示。“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的出台可能使2012年GDP增长率上升至8.25%,较基准预测提高了0.24个百分点;2013年GDP增长率可进一步上升至8.86%,较基准预测提高0.5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以扩张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财政支出刺激性政策在现阶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DP的增长率,但是,其作用是相对有限的,仅为0.24-0.55个百分点。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对投资刺激作用相对大一些。2012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因此可以增长9.58%,2013年为10.67%,分别比基准预测结果提高了0.61和1.62个百分点。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进口需求的扩张。2012年进口总额(按美元、现价计算)可以增长5.86%,2013年为11.03%,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和0.16个百分点;但出口总额由于受外部市场萎缩的影响,仅分别增长10.69%和14.98%,比基准预测的结果略有下降。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显著拉升通胀水平。2012年CPI将上涨3.05%,2013年将上涨4.29%,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5和1.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也将有所上升。

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失衡。与基准预测的结果相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今明两年将分别提高0.1和0.6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将分别下降0.1和0.2个百分点(见表5)。这说明,尽管与基准预测结果相比,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刺激政策对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大,但在趋势上却将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进一步加剧。结果显示,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下(如基准预测所假定),实施追加“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计划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DP的增长率,但是力度有限;由此带动的信贷及货币扩张不仅会大幅提升通货膨胀的风险,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原已失衡的经济结构。

三、政策建议

本次预测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使今明两年的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全力以赴保增长还是在实行常规力度的政策调控稳增长的同时把政策重点逐渐转向深化改革,结构调整?课题组对中国未来两年经济发展的不同政策选择及其结果的预测与模拟结果表明,在外部经济形势恶化的极端假定下,明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率预测值为7.5%。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态势正在确立。尽管由于欧元区经济衰退的冲击,将增大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滑的压力,但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使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7.5%的增速是近期可以实现的低线。另一方面,即使为提高增长而出台“2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经济增速也仅能拉升到8.25%(2012年)和8.86%(2013年)的水平,高低区间不过0.5-0.6个百分点。

在目前外部经济继续恶化情况下,中国经济尚能保持7.5%及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说明即使在目前,中国经济即使以内需(消费+投资)为主,也能大致支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如果认为8%的经济增长率是中国进人次高增长阶段之后的正常增长率。那么,可以得出的政策结论是: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不宜再度启动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因为,上一轮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在实现了保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进一步强化了行政控制资源的能力,挤占了市场经济主体资源份额,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提高了政府债务负担,通货膨胀率上升,等等。其中,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急剧上升更是值得关注。截至2010年底,中国政府债务余额约为17.47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余额为6.75万亿元,比2008年末多出1.43万亿元;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则高达10.72万亿元,比2008年末高出5.15万亿元,增长近一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债务之比由2008年的1.04跃至2010年的1.59。

篇5

200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1999年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99年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2000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1999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 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抓住城市化就抓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提高三条补助线,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就是降低城市化的门槛,就是加速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资本化的催化剂。因而2000年中国城乡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速度将有加快的态势。利息税的出台、遗产税的酝酿、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深化改革都将有利于预算内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和合理的使用,必将增加公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信赖,消费、投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都将好于1999年。

四、2000年将是中国由政治型、计划型农业向效益型、市场型农业真正转变的第一年,农业种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将是2000年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篇6

(一)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增速比上年略有加快

今年,全区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前三个季度生产总值累计增速分别为18.3%、18.3%和18.7%,1-9月份增速比上年快0.2个百分点,比全国今年同期快8.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增速可达18.3%左右,总量超过7200亿元。

农牧业生产稳定增收,粮食喜获丰收。今年我区粮食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210亿公斤、单产266.45公斤,均创自治区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历史最高纪录。1-9月份,第一产业增加值305.32亿元,同比增长6.5%,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预计第一产业全年增长6.2%左右。

第二产业稳定增长,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增速急剧下降。1-9月,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同比增长24.1%,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比全区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比全国今年同期快13.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普遍有所下调。今年1-9月份,发电量增长17.9%、原煤增长28.7%,分别比去年同期低12.9和3.1个百分点。除钢材增长15.2%,高于去年2.2个百分点外,化肥、平板玻璃、乳制品分别增长5-3%、13.5%和8%,比去年分别低7.2、19.8和4.6个百分点。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24.4%左右。

第三产业稳中略降,对外贸易稳定增长。1-9月份,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12.24亿元,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25亿元,增长15%。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7.8%,出口总额增长30.1%,进口总额增长26.2%;全区完成货物发送量10.6亿吨,增长25.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14%左右。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虽然有所下降.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月份,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18.22亿元,同比增长31.8%,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同期快4.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0.3%,工业投资增长38.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投资获得了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左右。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强劲

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86.0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5%,比全国今年同期快2.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增长最快,达到25.6%;县增长22.6%;县以下增长20.8%。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28%、22.3%和28.1%。预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22%左右。

(四)“两个收入”较快增长

1-9月,地方财政总收入820.84亿元,同比增长40.3%;一般预算收入478.72亿元,同比增长40.3%。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迅速,同比增长42.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7.3%。预计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将达到1 10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牧民收入加快增长。1-9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3元,同比增长16.9%,比去年同期增长下降2.1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4701.4元,同比增加891.4元,同比增长23.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将达20%左右,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9%左右,均将高于上年水平。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趋缓。食品类价格继续回落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增长继续下行。1-9月份,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7%,低于前8个月0.2个百分点,低于上半年0.8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涨幅达18.6%,较前8个月和上半年分别回落1.1和3.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4.5%左右。

二、2009年经济运行的环境及因素分析

(一)国际环境不容乐观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中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商业银行惜贷,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下降。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大幅度调整严重打击了经济信心,专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2009年世界经济增值率和贸易增长率均将低于2008年。

(二)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这是近6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次回落到一位数;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比二季度回落8.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1点。据有关方面专家预测,2008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10%以下。

2009年,虽然国际环境面临不利影响,我国为扩大内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投资、金融、财税、外贸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央行制定的5大举措、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增值税改革等一系列为企业减负的政策措施将逐渐发挥作用,使经济继续向下调整的趋势得以改观。预计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缓中回稳,GDP增长仍将保持在10%左右。

三、2009年我区经济增长趋势展望及主要指标预测

2009年,在国内外宏观大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国家扩大投资规模的有利时机,做好项目的策划,用好用足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预计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达17.5左右,第一产业增长5.5%左右,第二产业增长22%左右,第三产业增长14%左右。

(一)三次产业增长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农牧业将平稳增长

“十五”以来,通过不断加大对农林牧渔的投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等措施,我区第一产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区间。2008年农牧业获得了空前的丰收。预计2009年气候情况良好,农产品价格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第一产业将延续目前的增长走势,增速将达5.5%左右。

2、第二产业增长将有所下降

近年来,我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强势拉动,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建材六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06年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之和已上升到80%左右,但其需求受区外影响较大。今年以来,宏观环境的不景气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普遍回落,导致工业增长速度下滑。预计今年至2009年年初这一趋势将逐渐得到改善,全年第二产业将增长22%左右,工业增长25%左右。

3、第三产业增长将稳中有升

我区目前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以速度为标志的增长逐渐向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转变,更需要现代服务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撑。我区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60条优惠政策等措施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但与工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尚存在一定的距离,2007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5.8%。随着服务业投资的快速上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消费的趋旺,服务业也将加快增长。预计2009年第三产业增长将达14.5%左右。

(二)需求增长将保持稳定

1、投资增长将保持平稳

如前所述,1-9月份我区投资增长虽然有所回升,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上升动力不足。国家未来两年4万亿投资计划,近期发改委1000亿元新增投资为我区投资需求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不高,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民生亟待改善,而东北经济一体化和向北开放进程的加快,都为我区未来投资的扩大提供了客观依据。2009年,上年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投资增长的惯性也将发挥作用。综合分析,有利于投资的因素将起主导作用,预计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达30%左右。

2、消费需求将稳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有所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07达到了40%的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主要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尤其是农牧民收入增长加快;二是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了消费增长的内在动力。针对目前国内外形势,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四季度我区将出台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都将为消费的增长提供直接动力。影响消费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初步预计,200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年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

四、对策建议

(一)努力扩大需求,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增长

当前,我区经济增长和全国一样,既面临严峻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抢抓有利时机,突出重点,制定有力的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以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储备,积极申请国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投资,弥补由于需求不足导致的投资下滑。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建议建设连接“呼包鄂”地区的高速轨道交通设施,为形成我区中部“呼包鄂”城市群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的改造和修复。全面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的硬件环境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要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信用消费体系。加快改革福利型、供给型、集团型消费体制,逐步建立起以个人商品化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利用消费信用制度。三是要加快城乡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商品商业网络,重点加强农村牧区市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与新的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秩序监管力度。

(二)突出抓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确保产业安全

一是在资源型产业相对不景气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积极制定强有力的对策,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确保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产品上规模、上水平。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稀土、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全区工业中的比重和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三是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产业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体系。

(三)为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服务

银行、证券、保险业都要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一是要根据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以及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要积极争取发行地方债券,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民间投入,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

篇7

从有利条件方面看: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三是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这些风险是否会集中显现,导致经济“硬着陆”,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综合现有各方面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是可控的。

从不利因素方面看:

一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复苏势头,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协议,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但经历此波折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欧盟债务危机仍在发展。日本全年的经济增长则仍受地震困扰,如果应对不好仍会影响日本的复苏进程。

二是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氪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四是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很重。从统计数据看,下半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二、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及建议

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仍然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继续温和回落但仍能保持9%以上的较快增长,而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将得到有效控制,通胀出现冲高回落的趋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9.5‰全年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在5%左右。

工业生产运行平稳。在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下;装备工业发展还有较大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支撑工业经济继续平稳运行。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高位。随着“十二五”新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逐步落实,政府投资可望有一定程度的加速;同时,社会投资增长有望保持较高增长的态势。

消费增长放缓但程度有限。虽然前期消费热点降温,但在目前就业形势依然较好、工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对保持消费增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今年我国还对个人所得税等做出调整,这些都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心。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16.4%。

物价将呈回落趋势。下半年,我国存在着不少有利价格回稳的因素。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放缓这一基本面因素不支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扬。二是今年我国有望实现粮食连续增产,这为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三是我国已经和将要出台一系列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挟持性政策措施,其效应也将逐渐显现。四是国内货币信贷条件已出现明显变化,对价格上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是下半年物价翘尾因素明显减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二要综合治理物价过快上涨。

篇8

2003~2007年,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表现明显好于此前3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更加活跃,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根据主要因素变动趋势分析,构成这一轮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面因素2008年没有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环境仍然较为有利。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首要因素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我们认为,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加大,但不会严重危及世界经济。从次级债的规模看,据估计,美国的次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总值约7500亿~12000亿美元,通过抵押担保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方式,大部分次级贷款被证券化,并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基金、银行等持有,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被高度分散。按照目前的次级贷款违约情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估计贷款损失约为500亿~1000亿美元,穆迪估计损失为1130亿美元。如果全部经济损失由美国承担,会使美国经济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经济损失由美国、欧洲、日本等共同承担,会使世界经济降低03个百分点左右。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已经对稳定市场预期起了一定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基本稳定。美国连续降息后,次级按揭贷款的浮动利率也会相应下调,次级贷款违约状况会有所改善。当然,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会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下跌,房地产财富效应将影响美国消费增长,美国经济难以出现明显好转,欧元区和日本也会受到一定牵连,从而拖累全球经济。经济危机都有一个逐渐传播的过程。历史经验表明,人们在危机之初往往容易低估危机潜伏的风险。如果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和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产生较大影响,那么难免会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是国际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增大。由于近期国际油价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突破每桶90美元后继续走高。如果美国经济在趋于减速的同时,又因高油价的影响而不敢明显放松银根,那么美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并有可能波及日本和欧洲国家。虽然俄罗斯等依赖石油输出的国家经济增长会较快,但由于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与美国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石油价格过快上涨总体上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出口的增长。此外,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等问题也会威胁世界经济。

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仍然较多。首先,支撑新一轮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条件没有变化。从2003年起始的这一轮世界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源于支撑增长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已度过了产业转移初期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艰难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天和航空等高附加值产业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失业率纷纷下降到较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双赢”的局面,这是新一轮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根本因素。2008年这一基本格局不仅不会逆转,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其次,2007年世界粮食有望获得丰收。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初步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增长48%,2008年世界粮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不大,有可能出现高位趋稳甚至小幅回落的态势,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国消费价格的稳定。第三,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一半。2007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在72%以上,连续4年保持在7%左右。印度经济在2006财政年度达到了过去18年来的最高增速,增长了94%,2007年增长率将在85%左右。不同于以往几次金融动荡,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次级债危机中没有受到明显波及,经济运行较为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这一新变化,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抵御发达国家经济放缓连带影响的能力。第四,全球流动性不会出现匮乏。虽然次级债危机爆发后,市场上出现了暂时的流动性不足,但是各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灵活和务实,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进行调整。2007年8月份以来,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国还降低了贴现率和联邦基准利率。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全球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全球货币政策开始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或中性偏松,这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金融市场恐慌情绪消退后,流动性将会逐渐恢复。

总体来看,虽然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2008年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仍将强于不利因素,因此世界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基本因素没有变。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与2007年大体持平,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18%、23%和18%。预计2008年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增速在8%和7%左右,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06年的92%下降到7%左右,2008年世界贸易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

(二)国内经济环境

2008年国内体制政策环境、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等因素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党的“十七大”将指导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朝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进一步优化。2007年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在2008年将显现更加积极的政策效果,有利于缓解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连续几年经济和投资增长保持高位将使经济运行保持较快的增长惯性。近5年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2008年将大量投产达产,这将大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供给保障能力。以能源为例,2003~2006年共新增原煤开采能力63908万吨/年,天然原油开采8174万吨/年,天然气开采373亿立方米/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5亿千瓦。2007年1~9月发电量增长164%,原煤产量增长11%,能源生产总量增长104%,煤电油运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情况如图1所示。国内劳动力供给充分,储蓄率保持高位,科技进步加快。充裕的国家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回旋余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有所增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的状况。

当然,2008年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的不确定因素:一是粮食连续4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紧平衡状态和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正在逐步改变农产品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二是连年货币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所需的货币条件早已客观存在,2007年居民和企业对价格上涨形成一定预期,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新涨价因素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证券市场已经积累了较大风险,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超过历史高位和海外绝大多数市场,一定程度透支业绩预期,下一阶段可能发生较大震荡甚至持续调整,如何在化解证券市场风险的同时减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将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严峻考验;四是出口减速可能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对新增就业、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都有不利影响。

二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及宏观调控需要

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问题国内外经济环境对我们的发展越有利,经济社会发展越顺利,我们越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越要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近几年宏观调控的实践看,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等已经由短期矛盾演变为中期问题,在“三过”矛盾没有有效解决的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从经济运行中新旧矛盾发展看,2008年宏观调控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偏松,经济长期在偏快与过热的边缘运行

近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稳健不足、实际偏松的现象。财政政策在执行上过于宽松,一是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阶段,经济运行的自发扩张动能强劲,从刺激经济的角度看,目前已经不需要实行赤字财政来刺激社会总需求,但中央财政在连续多年超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保留赤字财政安排。二是各级财政在超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超收超支,地方政府甚至用超收资金和土地储备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刺激投资,地方财政“赤字”规模惊人。财政政策执行中比积极财政政策时期更加积极,政府投资和政府利用可配置资源调控的投资规模过大,成为经济偏快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同样存在稳健不足问题,在货币信贷连年过快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继续过快增长。2007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2207%,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1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34%,比上年同期高出1个百分点左右。货币政策在2007年中期以前过于倚重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手段,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手段力度不足。从出台时机和力度来看,提高利率的时机有些偏晚,并且调整力度偏小,调整幅度跟不上价格上涨幅度的变化,不足以及时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由于实际利率严重偏低,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加快,抵消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效果,未能通过有效调节资金的使用成本来抑制投资过热,客观上也助长了经济趋热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过慢,对出口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这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资源类价格和税费改革相对滞后,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意识到资源类价格调整和税费改革的重要性,也有相关的政策预案,但必要的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多次错过价格调整和税费改革的有利时机,从而导致能耗过高、环境压力增大的局面没有改观。在国际市场油价和国内居民消费物价相对较低时错过了燃油税出台的时机,国内成品油、电力价格调整力度不够,对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不利;资源税税率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上调幅度有限,导致资源开采企业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出现资源开采领域过度投资的状况,也间接导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投资出现较快增长。在目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时期,价格调整的难度加大。2007年由于经济增长高位加速,1~9月份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02个百分点,使得能源消耗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1~9月份工业生产增长185%,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同期内发电量增速为164%,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不降反升。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差甚远。2007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24%。全国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压力已经非常沉重。

(三)贸易顺差过大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加大了我国经济受外需影响发生波动的风险

  2007年前3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70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其中,出口87824亿美元,增长271%;进口69259亿美元,增长191%。前3季度累计贸易顺差为18565亿美元。2007年我国在连续5年外贸出口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很多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偏高,使我国一些商品受到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和指控,频频引发贸易摩擦。近期,国外针对我国产品质量问题加以炒作,掀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1~9月份外贸顺差比上年同期增长689%;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全年这一比重有可能提高到85%左右,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偏高,我国经济受国际不稳定因素影响的潜在风险加大。

(四)资产价格上涨呈现泡沫增大现象,财富再分配扩大收入分配差距

不可否认,近年来股指、房价快速上行局面的出现,有诸多因素的支撑:我国宏观经济多年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等各项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步伐加快,企业和家庭资金充裕,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存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等。这些因素为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也不能忽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现象。从股市看,2007年上半年,大量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上市公司在各种题材、消息的作用下,股价攀升较快;下半年,本应发挥市场稳定器功能的大盘蓝筹股则发力上涨,并带动指数迅速攀升。统计数据显示,10月8日至10月15日期间,计入指数的沪市市值排名前十大公司,合计推动上证指数上涨41589点,对上证指数贡献率高达8704%。从年初至10月16日,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涨幅分别达到1277%和19123%,个股价格涨幅普遍较高。评论员文章《警惕非理性博弈放大市场风险》,2007年10月17日《上海证券报》。2007年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较2006年有所加快,并呈现逐月加快的势头,5月份到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4%、71%、75%、82%和89%,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6%、74%、81%、9%和10%。不少城市涨幅在两位数以上。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供求矛盾比较突出。2007年1~9月,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1%,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9%,销售面积是竣工面积215倍。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呈现泡沫增大现象,这种有钱人通过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使财富迅速升值的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明显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部分城市过高的房价挫伤了多数依靠劳动收入购房的购房人的信心,望房兴叹中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成效普遍存在意见。

三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在国内外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中,200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物价总水平涨幅趋缓,就业状况持续好转,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一)三大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需求结构更加协调

1消费品市场延续偏旺增长态势

受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和零售物价持续走高的共同影响,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呈现逐月加快的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38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03%,金银珠宝类增长415%,汽车类增长381%,以住和行为热点的消费结构升级成为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的主要动力。

展望2008年,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此外,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我们开发的消费品零售额先行指数在2006~2007年持续小幅走高,根据先行指数领先于消费品零售额一年左右的经验,可以初步判断2008年消费品零售额可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潜在增长率研究,与10%左右的gdp增长率相匹配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潜在增长率大体在12%左右,2006~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已经超过12%,2008年进一步提速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降低对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有一定影响,名义增长率可能稍低于2007年,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55%,比2007年低07个百分点左右,但实际增长为127%左右,基本与2007年实际增长率持平,仍为正常偏旺。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

2007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247亿元,增长264%。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814亿元,同比增长303%,住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28%。我国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在20%以上运行已经78个月(6年多),目前尚未显示出疲态迹象。2008年,促使我国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加快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2007年1~9月,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17万个,同比增加18万个,比上月末增加2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0309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7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271%,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26个百分点。第二季度之后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呈现逐月提高的势头,为2008年投资提供了增长惯性。从国家调控政策方面来看,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2007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从以需求侧调控为主转向增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加大了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支持,2008年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增加较多,房地产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0但是,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限制因素。由于近期中央银行频频提高利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起到抑制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加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银监会等管理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其他审慎贷款政策将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资金来源产生一定限制。同时,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可能使这些行业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投资回报预期降低。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们估计,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偏快区间运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对高能耗建材出口的控制将使建材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有所改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涨幅由2007年的上升走势转为平稳回落。受价格因素影响,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35%,比2007年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4%,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5%,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与上年持平。

3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

2007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57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782亿美元,增长271%,加快06个百分点;进口6926亿美元,增长191%,回落2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8亿美元。为了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2007年我国出台政策力度之大、频次之多均超过前几年。在上半年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形势下,7月1日起我国对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并进一步改进了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管理办法。8、9月份,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初显,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8月我国出口增速由7月份的342%回落到227%,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9月份贸易顺差为2391亿美元,比前8个月的增幅减缓151个百分点。

2008年我国出口将呈减速态势,一是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特别是炒作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对2008年的出口负面影响较大。二是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大,次级贷款危机造成美国金融机构惜贷现象可能影响到消费信贷资金,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减弱也降低消费者信心,多年来建立在信用经济和财富效应两大基石上的美国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可能减速。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主要以消费品为主,美国消费减速将对我国出口不利。三是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

相反,由于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关税逐渐下调使国内外比价关系变化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加上国家其他鼓励进口的政策,2008年进口增速将基本保持稳定。如果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和其他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的态势延续到2008年,这些产品的进口额受价格上涨的影响也将呈现加快上涨的情况。

初步估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9%,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332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61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幅由2007年的527%下降为225%。

(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加强,经济增速高位趋稳

受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内需求旺盛的拉动,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的势头比较明显。gdp增速由2006年的111%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115%,其中第二季度增速高达119%,6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94%。针对这些情况,中央加大了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主要是8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发行特别国债,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反征出口关税、扩大加工贸易限制列产品目录等,这些政策措施对抑制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季度,gdp增速回落到115%。根据宏观经济先行合成指数走势、季度年度经济预测模型测算和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第四季度工业和经济增长率将小幅回落,预计2007年全年gdp增长114%,略高于上年。

2008年的三大需求中,消费稳定增长,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净出口增速放慢,总体影响是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稍稍减弱,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稳中偏紧的取向,将使得2008年经济增速呈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gdp增速将从2007年的增长114%回落到2008年108%,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增幅与2007年持平;第二产业增长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5%,增幅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放缓,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提高,从3月份开始持续超过3%的年度调控目标,7、8、9月份连续三个月突破公认的可承受通货膨胀率界限值5%,8月份当月同比涨幅达到65%。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居民消费价格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非食品cpi涨幅比较稳定,年初以来在05%与07%之间,当前的物价波动仍然属于农产品局部供求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性质。我国商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不存在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的市场供求条件。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对稳定价格预期、控制物价进一步上涨将起到一定作用;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没有改观,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客观存在,居民和企业通胀预期走高,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难确定,对控制物价十分不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7%,比2006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受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较2007年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将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加投入和生产。根据近10年来的经验,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存在大约3年左右的短周期,据此估计,2007年第三季度将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年底之后将开始回落,2008年将延续下行走势,消费价格涨幅呈现稳步回落趋势。考虑到我国资源类价格改革的迫切性和2007年下半年严格控制出台政府调价措施的后续影响,2008年下半年有条件和需要出台的政府调价项目较多,综合考虑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和政府调价合理幅度,我们估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回落到4%左右。

国内资源类产品价格与其他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要求我国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步伐,这将对2008年生产资料价格走势产生影响,使得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提高。初步预计,2008年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43%和30%,比2007年分别提高03和02个百分点。

四 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08年,为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一)财政政策真正回到稳健操作,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小幅回落,企业收入增速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再加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企业所得税增幅将会有所下降;增值税改革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值税收入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进出口贸易增速也会有所回落,进口环节税收增速会出现回落;证券交易印花税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考虑以上这些减收因素,并结合数量模型测算,初步预测,2008年财政收入将增长20%左右,达到59723亿元,比2007年增收10000亿元左右。2008年为了避免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同时为了给将来财政政策再度扩张留下空间,财政政策应该真正回到稳健的轨道上来,建议不再安排预算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当年平衡。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2008年财政支出增速只要控制在18%之内,就可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建设投资应全部转为预算内资金安排。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和一些已批准的建设规划重大项目,特别要从严控制各级政府楼堂馆所项目重新抬头。应出台严厉政策控制地方财政实际上的“赤字”规模,对政府负债经营城市建设的做法加以规范管理,控制政府投资扩张势头。

(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运用价格型政策工具

从防止经济运行从偏快转向过热和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等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2008年货币政策应明确适度从紧的政策取向。在货币政策执行上,要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注重预调和微调,调控重点从之前的供给调控转向需求调控。2008年gdp同比增速达到108%,cpi同比变化率在4%左右时,考虑到m2流通速度的因素,2008年m2同比增速控制目标定在16%左右为宜,考虑到企业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规模扩大,2008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应控制在32万亿左右,从总量上真正体现适度从紧的控制力度。2008年在利率调控上,要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有必要选择自主加息,来消除负利率,使利率水平不断趋近均衡利率。为防止贷款利率过高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冲击,可选择不对称加息,即暂时维持贷款利率不动,仅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实现存款实际基准利率由“负”转“正”。坚持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的监控。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检查,加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的管理,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控制短期外债的结汇。建立健全对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监测监控体系。人民银行、外管局、证监会、建设部等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密切关注短期资本流动的新动向,形成监管合力,摸清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渠道、方式和规模,及时制定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防范投机资本的冲击。

(三)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升值,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

2008年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度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不仅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更要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大于弊,对外可以降低进口成本,促进国内企业更多利用国外技术设备、资源和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内可以提高出口门槛,压缩国内落后产能通过出口继续生存的空间,加大推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为了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要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尝试人民币境外融资。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允许人民币出境使用,必要时,可允许发行人民币商业票据。尝试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使人民币融资逐步国际化。

(四)多管齐下抑制物价上涨,不失时机地推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和税费改革措施

篇9

2003~2007年,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表现明显好于此前3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更加活跃,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根据主要因素变动趋势分析,构成这一轮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面因素2008年没有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环境仍然较为有利。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首要因素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我们认为,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加大,但不会严重危及世界经济。从次级债的规模看,据估计,美国的次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总值约7500亿~12000亿美元,通过抵押担保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方式,大部分次级贷款被证券化,并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基金、银行等持有,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被高度分散。按照目前的次级贷款违约情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估计贷款损失约为500亿~1000亿美元,穆迪估计损失为1130亿美元。如果全部经济损失由美国承担,会使美国经济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经济损失由美国、欧洲、日本等共同承担,会使世界经济降低0?3个百分点左右。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已经对稳定市场预期起了一定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基本稳定。美国连续降息后,次级按揭贷款的浮动利率也会相应下调,次级贷款违约状况会有所改善。当然,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会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下跌,房地产财富效应将影响美国消费增长,美国经济难以出现明显好转,欧元区和日本也会受到一定牵连,从而拖累全球经济。经济危机都有一个逐渐传播的过程。历史经验表明,人们在危机之初往往容易低估危机潜伏的风险。如果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和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产生较大影响,那么难免会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是国际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增大。由于近期国际油价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突破每桶90美元后继续走高。如果美国经济在趋于减速的同时,又因高油价的影响而不敢明显放松银根,那么美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并有可能波及日本和欧洲国家。虽然俄罗斯等依赖石油输出的国家经济增长会较快,但由于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与美国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石油价格过快上涨总体上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出口的增长。此外,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等问题也会威胁世界经济。

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仍然较多。首先,支撑新一轮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条件没有变化。从2003年起始的这一轮世界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源于支撑增长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已度过了产业转移初期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艰难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天和航空等高附加值产业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失业率纷纷下降到较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双赢”的局面,这是新一轮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根本因素。2008年这一基本格局不仅不会逆转,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其次,2007年世界粮食有望获得丰收。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初步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增长4?8%,2008年世界粮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不大,有可能出现高位趋稳甚至小幅回落的态势,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国消费价格的稳定。第三,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一半。2007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在7?2%以上,连续4年保持在7%左右。印度经济在2006财政年度达到了过去18年来的最高增速,增长了9?4%,2007年增长率将在8?5%左右。不同于以往几次金融动荡,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次级债危机中没有受到明显波及,经济运行较为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这一新变化,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抵御发达国家经济放缓连带影响的能力。第四,全球流动性不会出现匮乏。虽然次级债危机爆发后,市场上出现了暂时的流动性不足,但是各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灵活和务实,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进行调整。2007年8月份以来,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国还降低了贴现率和联邦基准利率。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全球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全球货币政策开始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或中性偏松,这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金融市场恐慌情绪消退后,流动性将会逐渐恢复。

总体来看,虽然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2008年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仍将强于不利因素,因此世界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基本因素没有变。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与2007年大体持平,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1?8%、2?3%和1?8%。预计2008年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增速在8%和7%左右,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06年的9?2%下降到7%左右,2008年世界贸易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

(二)国内经济环境

2008年国内体制政策环境、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等因素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党的“十七大”将指导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朝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进一步优化。2007年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在2008年将显现更加积极的政策效果,有利于缓解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连续几年经济和投资增长保持高位将使经济运行保持较快的增长惯性。近5年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2008年将大量投产达产,这将大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供给保障能力。以能源为例,2003~2006年共新增原煤开采能力63908万吨/年,天然原油开采8174万吨/年,天然气开采373亿立方米/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5亿千瓦。2007年1~9月发电量增长16?4%,原煤产量增长11%,能源生产总量增长10?4%,煤电油运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情况如图1所示。国内劳动力供给充分,储蓄率保持高位,科技进步加快。充裕的国家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回旋余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有所增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的状况。

当然,2008年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的不确定因素:一是粮食连续4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紧平衡状态和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正在逐步改变农产品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二是连年货币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所需的货币条件早已客观存在,2007年居民和企业对价格上涨形成一定预期,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新涨价因素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证券市场已经积累了较大风险,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超过历史高位和海外绝大多数市场,一定程度透支业绩预期,下一阶段可能发生较大震荡甚至持续调整,如何在化解证券市场风险的同时减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将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严峻考验;四是出口减速可能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对新增就业、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都有不利影响。

二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及宏观调控需要

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问题国内外经济环境对我们的发展越有利,经济社会发展越顺利,我们越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越要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近几年宏观调控的实践看,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等已经由短期矛盾演变为中期问题,在“三过”矛盾没有有效解决的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从经济运行中新旧矛盾发展看,2008年宏观调控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偏松,经济长期在偏快与过热的边缘运行

近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稳健不足、实际偏松的现象。财政政策在执行上过于宽松,一是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阶段,经济运行的自发扩张动能强劲,从刺激经济的角度看,目前已经不需要实行赤字财政来刺激社会总需求,但中央财政在连续多年超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保留赤字财政安排。二是各级财政在超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超收超支,地方政府甚至用超收资金和土地储备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刺激投资,地方财政“赤字”规模惊人。财政政策执行中比积极财政政策时期更加积极,政府投资和政府利用可配置资源调控的投资规模过大,成为经济偏快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同样存在稳健不足问题,在货币信贷连年过快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继续过快增长。2007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22?07%,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1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34%,比上年同期高出1个百分点左右。货币政策在2007年中期以前过于倚重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手段,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手段力度不足。从出台时机和力度来看,提高利率的时机有些偏晚,并且调整力度偏小,调整幅度跟不上价格上涨幅度的变化,不足以及时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由于实际利率严重偏低,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加快,抵消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效果,未能通过有效调节资金的使用成本来抑制投资过热,客观上也助长了经济趋热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过慢,对出口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这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资源类价格和税费改革相对滞后,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意识到资源类价格调整和税费改革的重要性,也有相关的政策预案,但必要的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多次错过价格调整和税费改革的有利时机,从而导致能耗过高、环境压力增大的局面没有改观。在国际市场油价和国内居民消费物价相对较低时错过了燃油税出台的时机,国内成品油、电力价格调整力度不够,对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不利;资源税税率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上调幅度有限,导致资源开采企业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出现资源开采领域过度投资的状况,也间接导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投资出现较快增长。在目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时期,价格调整的难度加大。2007年由于经济增长高位加速,1~9月份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0?2个百分点,使得能源消耗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1~9月份工业生产增长18?5%,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同期内发电量增速为16?4%,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不降反升。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差甚远。2007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24%。全国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压力已经非常沉重。

(三)贸易顺差过大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加大了我国经济受外需影响发生波动的风险

2007年前3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70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其中,出口8782?4亿美元,增长27?1%;进口6925?9亿美元,增长19?1%。前3季度累计贸易顺差为1856?5亿美元。2007年我国在连续5年外贸出口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很多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偏高,使我国一些商品受到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和指控,频频引发贸易摩擦。近期,国外针对我国产品质量问题加以炒作,掀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1~9月份外贸顺差比上年同期增长68?9%;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全年这一比重有可能提高到8?5%左右,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偏高,我国经济受国际不稳定因素影响的潜在风险加大。

(四)资产价格上涨呈现泡沫增大现象,财富再分配扩大收入分配差距

不可否认,近年来股指、房价快速上行局面的出现,有诸多因素的支撑:我国宏观经济多年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等各项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步伐加快,企业和家庭资金充裕,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存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等。这些因素为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也不能忽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现象。从股市看,2007年上半年,大量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上市公司在各种题材、消息的作用下,股价攀升较快;下半年,本应发挥市场稳定器功能的大盘蓝筹股则发力上涨,并带动指数迅速攀升。统计数据显示,10月8日至10月15日期间,计入指数的沪市市值排名前十大公司,合计推动上证指数上涨415?89点,对上证指数贡献率高达87?04%。从年初至10月16日,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涨幅分别达到127?7%和191?23%,个股价格涨幅普遍较高。评论员文章《警惕非理性博弈放大市场风险》,2007年10月17日《上海证券报》。2007年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较2006年有所加快,并呈现逐月加快的势头,5月份到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4%、7?1%、7?5%、8?2%和8?9%,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6%、7?4%、8?1%、9%和10%。不少城市涨幅在两位数以上。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供求矛盾比较突出。2007年1~9月,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1%,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9%,销售面积是竣工面积2?15倍。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呈现泡沫增大现象,这种有钱人通过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使财富迅速升值的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明显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部分城市过高的房价挫伤了多数依靠劳动收入购房的购房人的信心,望房兴叹中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成效普遍存在意见。

三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在国内外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中,200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物价总水平涨幅趋缓,就业状况持续好转,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一)三大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需求结构更加协调

1?消费品市场延续偏旺增长态势

受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和零售物价持续走高的共同影响,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呈现逐月加快的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38?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0?3%,金银珠宝类增长41?5%,汽车类增长38?1%,以住和行为热点的消费结构升级成为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的主要动力。

展望2008年,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此外,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我们开发的消费品零售额先行指数在2006~2007年持续小幅走高,根据先行指数领先于消费品零售额一年左右的经验,可以初步判断2008年消费品零售额可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潜在增长率研究,与10%左右的gdp增长率相匹配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潜在增长率大体在12%左右,2006~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已经超过12%,2008年进一步提速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降低对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有一定影响,名义增长率可能稍低于2007年,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5?5%,比2007年低0?7个百分点左右,但实际增长为12?7%左右,基本与2007年实际增长率持平,仍为正常偏旺。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

2007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247亿元,增长26?4%。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814亿元,同比增长30?3%,住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2?8%。我国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在20%以上运行已经78个月(6年多),目前尚未显示出疲态迹象。2008年,促使我国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加快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2007年1~9月,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17万个,同比增加1?8万个,比上月末增加2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0309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7?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27?1%,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2?6个百分点。第二季度之后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呈现逐月提高的势头,为2008年投资提供了增长惯性。从国家调控政策方面来看,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2007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从以需求侧调控为主转向增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加大了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支持,2008年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增加较多,房地产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0但是,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限制因素。由于近期中央银行频频提高利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起到抑制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加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银监会等管理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其他审慎贷款政策将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资金来源产生一定限制。同时,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可能使这些行业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投资回报预期降低。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们估计,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偏快区间运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对高能耗建材出口的控制将使建材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有所改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涨幅由2007年的上升走势转为平稳回落。受价格因素影响,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3?5%,比2007年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4%,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5%,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与上年持平。

3?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

2007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57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782亿美元,增长27?1%,加快0?6个百分点;进口6926亿美元,增长19?1%,回落2?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8亿美元。为了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2007年我国出台政策力度之大、频次之多均超过前几年。在上半年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形势下,7月1日起我国对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并进一步改进了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管理办法。8、9月份,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初显,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8月我国出口增速由7月份的34?2%回落到22?7%,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9月份贸易顺差为239?1亿美元,比前8个月的增幅减缓15?1个百分点。

2008年我国出口将呈减速态势,一是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特别是炒作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对2008年的出口负面影响较大。二是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大,次级贷款危机造成美国金融机构惜贷现象可能影响到消费信贷资金,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减弱也降低消费者信心,多年来建立在信用经济和财富效应两大基石上的美国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可能减速。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主要以消费品为主,美国消费减速将对我国出口不利。三是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

相反,由于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关税逐渐下调使国内外比价关系变化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加上国家其他鼓励进口的政策,2008年进口增速将基本保持稳定。如果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和其他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的态势延续到2008年,这些产品的进口额受价格上涨的影响也将呈现加快上涨的情况。

初步估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9%,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332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61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幅由2007年的52?7%下降为22?5%。

(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加强,经济增速高位趋稳

受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内需求旺盛的拉动,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的势头比较明显。gdp增速由2006年的11?1%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11?5%,其中第二季度增速高达11?9%,6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9?4%。针对这些情况,中央加大了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主要是8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发行特别国债,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反征出口关税、扩大加工贸易限制列产品目录等,这些政策措施对抑制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季度,gdp增速回落到11?5%。根据宏观经济先行合成指数走势、季度年度经济预测模型测算和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第四季度工业和经济增长率将小幅回落,预计2007年全年gdp增长11?4%,略高于上年。

2008年的三大需求中,消费稳定增长,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净出口增速放慢,总体影响是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稍稍减弱,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稳中偏紧的取向,将使得2008年经济增速呈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gdp增速将从2007年的增长11?4%回落到2008年10?8%,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增幅与2007年持平;第二产业增长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5%,增幅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放缓,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提高,从3月份开始持续超过3%的年度调控目标,7、8、9月份连续三个月突破公认的可承受通货膨胀率界限值5%,8月份当月同比涨幅达到6?5%。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居民消费价格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非食品cpi涨幅比较稳定,年初以来在0?5%与0?7%之间,当前的物价波动仍然属于农产品局部供求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性质。我国商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不存在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的市场供求条件。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对稳定价格预期、控制物价进一步上涨将起到一定作用;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没有改观,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客观存在,居民和企业通胀预期走高,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难确定,对控制物价十分不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7%,比2006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受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较2007年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将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加投入和生产。根据近10年来的经验,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存在大约3年左右的短周期,据此估计,2007年第三季度将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年底之后将开始回落,2008年将延续下行走势,消费价格涨幅呈现稳步回落趋势。考虑到我国资源类价格改革的迫切性和2007年下半年严格控制出台政府调价措施的后续影响,2008年下半年有条件和需要出台的政府调价项目较多,综合考虑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和政府调价合理幅度,我们估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回落到4%左右。

国内资源类产品价格与其他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要求我国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步伐,这将对2008年生产资料价格走势产生影响,使得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提高。初步预计,2008年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4?3%和3?0%,比2007年分别提高0?3和0?2个百分点。

四 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08年,为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一)财政政策真正回到稳健操作,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小幅回落,企业收入增速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再加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企业所得税增幅将会有所下降;增值税改革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值税收入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进出口贸易增速也会有所回落,进口环节税收增速会出现回落;证券交易印花税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考虑以上这些减收因素,并结合数量模型测算,初步预测,2008年财政收入将增长20%左右,达到59723亿元,比2007年增收10000亿元左右。2008年为了避免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同时为了给将来财政政策再度扩张留下空间,财政政策应该真正回到稳健的轨道上来,建议不再安排预算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当年平衡。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2008年财政支出增速只要控制在18%之内,就可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建设投资应全部转为预算内资金安排。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和一些已批准的建设规划重大项目,特别要从严控制各级政府楼堂馆所项目重新抬头。应出台严厉政策控制地方财政实际上的“赤字”规模,对政府负债经营城市建设的做法加以规范管理,控制政府投资扩张势头。

(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运用价格型政策工具

从防止经济运行从偏快转向过热和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等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2008年货币政策应明确适度从紧的政策取向。在货币政策执行上,要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注重预调和微调,调控重点从之前的供给调控转向需求调控。2008年gdp同比增速达到10?8%,cpi同比变化率在4%左右时,考虑到m2流通速度的因素,2008年m2同比增速控制目标定在16%左右为宜,考虑到企业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规模扩大,2008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应控制在3?2万亿左右,从总量上真正体现适度从紧的控制力度。2008年在利率调控上,要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有必要选择自主加息,来消除负利率,使利率水平不断趋近均衡利率。为防止贷款利率过高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冲击,可选择不对称加息,即暂时维持贷款利率不动,仅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实现存款实际基准利率由“负”转“正”。坚持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的监控。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检查,加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的管理,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控制短期外债的结汇。建立健全对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监测监控体系。人民银行、外管局、证监会、建设部等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密切关注短期资本流动的新动向,形成监管合力,摸清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渠道、方式和规模,及时制定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防范投机资本的冲击。

(三)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升值,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

2008年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度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不仅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更要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大于弊,对外可以降低进口成本,促进国内企业更多利用国外技术设备、资源和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内可以提高出口门槛,压缩国内落后产能通过出口继续生存的空间,加大推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为了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要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尝试人民币境外融资。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允许人民币出境使用,必要时,可允许发行人民币商业票据。尝试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使人民币融资逐步国际化。

(四)多管齐下抑制物价上涨,不失时机地推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和税费改革措施

篇10

从结构来讲,2017年房地产投资可能比2016年要略差一些,但是我们认为2017年的出口和制造业投资会更好一些。随着政府不再刺激房地产,中国经济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前期扭曲状态的一个修复。

从通胀来看,今年一季度会见顶,后面会逐步回落,总体来说2017年是一个温和通胀的时代,原因主要是供给端的出清,今年政策强调去产能的加码扩围。

从具体逻辑来看,分析宏观经济通常有两个维度:第一个是从5~10年的中长期角度看我们所处时代的发展背景,第二个是从半年到1年的短期角度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对于中长期的发展背景,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两个前景,一个前景是改革转型成功,经济增速降一半,进入质量和效益更高的增长时代;第二个前景是改革转型失败,不断地刺激旧经济,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转型成功的概率是多少?二战以来,全球100多个追赶经济体中,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成功转型的经济体只有12个,这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为什么中国经济一定要实现结构转型?大家讲了很多的逻辑,我就讲一个,中国最大的人口红利来自于1962―1976年出生的这一批人,这一批人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20世纪90年代这一批人二三十岁正值年轻,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使得人口红利得到很好释放。现在这一批人已经是40~55岁,如果不延长退休年龄的话,再过五年他们将开始退出劳动力市场。所以说未来几年中国人口红利正在加速消失,人口老龄化正加速到来,这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发展背景。

对于短期经济形势,中国经济从2016年到2018年都是波动筑底。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供给出清和需求探底。在经济长期处在寻底的过程中,很多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退出了,行业集中度得到提高,尤其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其产能出清较为充分,进入了一个“剩者为王”的时代,而去年又叠加了行政化去产能,所以出现了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另外,从去年开始,中国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原来的隐性成本不断被显性化,导致很多不具备规模优势、不在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很难复产,而且银行也对这些企业限贷,因此大家看到中国传统行业的出清以及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是不断持续的。

二是去库存进入尾声,转入补库存周期。2014―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内外需求萎缩,导致库存大幅度下滑,从去年6月份开始去库存转为补库存,平均而言一轮补库存周期是一年到一年半,所以说我们推测这一轮补库存周期可能会持续到2017年年中。

三是房地产投资触底回升,2017年二季度可能二次探底但幅度不深。去年10月进行了一次房地产调控,从销量到投资的传导时滞为6个月左右,房地产投资在2017年二季度前后可能二次探底,但回调幅度不深,预计2017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3%,一、二、三线城市去库存较充分并有补库存需求。

四是预计今年的出口会比去年好一些。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外需的改善,另一个是人民币的贬值。去年6月份以来,欧美的PMI指数在回升,国际贸易变得活跃起来,这是外需的改善。2015年8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1贬到将近7,贬了约14%,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贸易条件。

政策:从稳增长到促改革防风险

从政策的角度,大家已留意到中国的公共政策发生了系统性转向,从稳增长转向了促改革和防风险。实际上,过去中国是三年一个周期,我把它叫做房地产周期,也是一个流动性周期,即每三年刺激一下房地产、放一次水,然后随着经济启稳、通胀预期抬头,又开始回收流动性,接下来就出现股市、债市波动以及流有越粽诺纫幌盗形侍狻U庵滞ü刺激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方式,实际上对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扭曲,也抬升了广义和结构的杠杆,造成了很大的金融风险。

对于公共政策,我一直讲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好的政策组合,是减税、放松管制和产权改革。减税背后蕴藏的价值观是政府不知道创新和转型的方向在哪里,通过减税让企业自己去寻找。如果说不减税,继续把钱收上来,搞产业补贴,制定产业政策,这意味着政府知道未来创新和转型的方向在哪里。两者是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的税负究竟重不重?我认为,从显性税负来说可能不一定重,但从综合税负来说可能比较重,比如由于一些规制不是很透明带来的寻租成本,以及房价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成本等。产权改革就是用有效率的产权替代无效率的产权,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90年代的“抓大防小”等其实都是产权改革,并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

第二个层次是大规模搞基建。中国还有大量的基建缺口,而且趁着现在人口红利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中国搞基建的成本还不是那么高,当人口老龄化时代真正到来时,搞基建的成本可能会非常高昂,这就是为什么欧美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我们的原因。同时,搞基建会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效率。

第三个层次也即最差的方式,是刺激房地产,因为房地产是一个低效率的和非贸易的部门。我判断今年公共政策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尤其是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为什么说是这个时点?因为2016年12月份甚至2017年1月份的信贷投放都是超预期的,由此来看今年上半年经济总体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如果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经济再回落,我们又回到刺激房地产的路径上,那我们离中等收入陷阱就越来越近了。但是如果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那样,今年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供给侧改革,那我们将迎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成功转型的曙光。

房地产:小周期结束,建立长效机制

对于房地产,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城镇化。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形态究竟是什么?过去我们曾走过弯路,那时我们经常讲区域均衡发展、西部造城运动、控制大城市规模、小城镇化战略等,但后来发现房价上涨幅度大的都是大都市圈,而且人还是往大都市圈流入。历史证明,之前的城镇化战略存在一定问题,三四线城市面临去库存压力。房地产周期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长期看人口、短期看金融。判断一个城市未来的房价,核心就是判断其人口的流动趋势。我们研究了欧、美、日、韩等十几个经济体人口流动的基本特点和城镇化经验,其中我重点讲一下美国和日本,因为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美国人地关系不紧张,日本人地关系紧张。日本大都市圈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在过去100年是不断上升的,而且这个规律从来没有被逆转过,日本1.3亿人,3600万人在东京都市圈。美国也如此,人口也是继续往大都市圈迁移。为什么?因为大都市圈更节约资源、更有活力,这是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是城市的胜利。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城镇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第二个阶段是人口从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到大都市圈,很多三四线城市未来将出现人口净流出或者人口增长停滞,我们目前就处在第二个阶段。由此,我们对房价的预测就变得简单了,未来中国房价会变得越来越分化,那些人口净流入、库存低、土地供给跟不上的地区房价会不断面临上涨压力,而人口净流出、库存高的地区房价不会再涨了。

那很多人会问,根据国际经验,人都是往大都市圈迁移,我们未来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实行大都市圈战略。先来看看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究竟是不是人口太多的问题。我们将它们与东京、首尔等大都市进行比较,东京的面积仅比北京多10%,但东京是3600万人,北京是2200万人,上海为2400万人,东京比北京多1400万人,首尔的面积是北京的一半,首尔是2500万人,比北京多300万人。东京、首尔的人口密度都比北京、上海大。

大家可能会继续问,为什么东京、首尔等人口密度比我们大,但交通压力没有我们大呢?我们对比一下轨道交通建设情况可以发现,北京的轨道交通是“回”字型,比较稀疏,中心压力非常大,而东京不仅人均轨道交通是北京的4倍,密度大,而且呈“井”字型,人们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都可以在一个区域里解决,不用大量地无效调动人口。所以可以测算,如果我们的城市规划能够改善,未来十年北京可以新增1000万人,上海可以新增600万人,这两个城市都可以容纳3000万人。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让我们看到了转机。会议对房地产的定位和提法非常先进,提出了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第一个先进的定位和提法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能把房价控制住,让老百姓都买得起房,那么可以腾出更多的储蓄来旅游、教育子女及赡养老人等,岂不是更好。这一提法明确了房地产的居住属性和消费属性,否定了其投资属性和投机属性。

第二个先进并且关键的提法是“人地挂钩”。过去城镇化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往大都市圈迁移,但我们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没有把用地指标调过来,导致一二线城市房价过高,三四线城市库存过高,然后在去库存时导致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不一定充分,而一二线城市库存去化不仅充分,而且房价大涨。

第三个很好的提法是,“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这一次没有再强调区域均衡发展、小城镇化战略。我认为这一提法是确立了大都市圈战略,这与人口往大都市圈迁移的城镇化基本规律是相符的。

大类资产配置:上半年黄金是首选

对于大类资产,我有如下几个判断:

关于股票市场,今年没有指数级的机会,但结构性的机会非常多。因为从整个估值体系来讲,一看企业盈利,这一轮企业盈利的恢复来自于需求的改善和供给端的出清,没有人相信通^刺激房地产带来的需求改善可以持续,供给端的出清可以持续,但过程可能相对比较漫长。二看无风险利率,今年上半年无风险利率很难对股票估值中枢有多大贡献,而且最近因为利率上升,实际上对于股票市场产生了一定压力。三看风险偏好,今年最可能有变数的是风险偏好。随着今年党的的召开,我们能不能从改革的方案准备期进入落地的攻坚期,这就需要重点观察我们的公共政策。前面已经讲到今年的公共政策将面临新的选择,存在很大变局,甚至决定了后面五年,所以说今年是风险偏好最有可能发生变数的一年。由此,股票市场目前看得清楚的只有供给端出清导致企业盈利改善,因此建议大家围绕两条主线来做,一是业绩超预期的,二是改革超预期的。

篇11

1、更宽裕的小康诱致“自主性”经济增长引擎隐现,这样的亮点可望得以中期性维持。我们一度认为,我国经济的战略困局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自主性”经济引擎已经从视野中消逝。但现在已出现了某种转机,这就是更宽裕的小康所导致的一系列投资和消费,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再度活跃引人注目。

2001年上半年我国外贸的失色大致为消费和投资的增色所抵销,外需黯然失色,内需稳健爬升。甚至国家统计局得出了今年经济增长93%靠内需,7%靠外需这样令人咂舌的结论来!(1)、就消费而言,1-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5亿元,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9亿元,增长11.6%;消费品零售总额6706亿元,增长 8.1%。可见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新经济光环破裂后的寒意。(2)就投资而言,上半年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加快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8928亿元, 同比增长17.9%,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5%;基本建设投资4685亿元,增长11.8%,更新改造投资1776亿元,增长26.9%,房地产开发投资2123亿元,增长28.2%。和意料之中的国有经济投资的异乎寻常的增长,和同样并不奇怪的欲振乏力的民间投资相比,房地产投资的急速增长显然是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鉴于房地产投资升势强劲,我们不能不细探究竟。在2001年5月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因住宅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强力拉动而增长了17.6%,增速比去年同期平均加快了8.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2000年我国完成房地产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比基建、更改和其他投资增幅分别高13.4、6.3和1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2%。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着繁荣势头。2001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2300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出20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35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1057亿元,同比增长3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38.5%;而办公楼投资则继续保持负增长,同比下降4.3%。可见此次房地产创1998年以来景气的最高点,和1992年以后那一波的房地产狂热有根本区别。区别一在于当年房地产泡沫的吹大和开发商获得银行大量融资有关,而此次则是最终消费者获得银行消费信贷扶持有关。更可贵的是:早在央行禁止“零首付”之前,各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部已警觉地将个人住房按揭从8成降至7成。二是当年房地产泡沫和写字楼、楼堂馆所的无序膨胀有关,而此次则是和住宅业的异军突起有关。不仅85%的住宅为个人购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决定了买了新房就意味着装修,意味着家用电器等等的更新换代。回顾我国消费,不难发现明显的轮次更迭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个十年的“大三件”都有不同的内涵;回顾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人曾经说“亚洲人的财富都挂在身上”,戴着劳力士,喝着XO,坐着奔驰,却住得局促不安,这样的炫耀性赶超性生活方式显然面对经济危机时将脆弱不堪。也许我国住宅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而表明国民正形成新一轮的,和“后短缺经济”的轻工制品消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追求,此需求的启动可望得到中期性维持。

2、国际乱局难以扰动我国公众的乐观预期心态,这样的情绪因为申奥成功和入世在即也可得以中期性维持。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时,我国政府、和居民对未来乐观预期基本稳定,这对上半年经济增长平稳也功不可没。美国新经济之所以突然褪色,和其消费和投资信心从季度乐观到悲观的突然逆转有关。反观我国,企业和居民预期不仅没有逆转,反而随着即将到来的7年的“奥运经济”和“入世振荡”而得以强化。

外国人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万事达卡亚太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显示出,大陆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处于持续增高的状态,其79.1的信心指数成为自1997年万事达卡在全球举办调查以来的最高记录,列亚太区第一位。在亚太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低迷到低于50的焦灼不安的悲歌中,中国大陆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却继续攀升并在亚太区独占鳌头。不仅如此,和2000年12月的那次条长相比,我国大多数大陆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经济状况和固定收入等项的反映尤其良好,这几项的指数分别达到90.9、88.2和83.4,此外,就业情况方面的指数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61.1,而去年12月,这个数字是54.8。上述调查显示出:我国经济成长既和众多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轨迹并不雷同,也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完全同步,从从1997年来,我国已经悄然步入培育内需之路并渐收成效。

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2001年5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4月份97.5的基础上,微降0.3点;同期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7点,比一季度降低了1.3点。这使得我国内部需求中的投资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也保持相对平稳。6月份,上述两个指数双双平稳攀升。不仅如此,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我们的结论是:外部需求中,外资流入的增加,内部需求中,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和公众预期的平稳乐观,构成了200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如果我们比照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我们很难说中国经济在衰退中,因为7%以上的数字已经十分骄人;如果我们比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井喷式”膨胀,则这种增长速率似乎低于公众所预期的。加上中国经济处于“过大关”的“尖峰时刻”,不能不依赖快速增长靠新成果化解旧。无论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度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同一条路,中国经济正拖曳着渐进体制改革的沉重包袱,艰难地爬坡,期待着击水三千里的驰骋,但路虽清晰行进却难,致使人们感觉到了“蓝灯区”的寒意。

四、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狭路相逢智者胜

预测之一:中国经济体制处于微妙的深层变革时期,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将“微妙地”平稳。从根本上说,世界经济陷入大乱局,使得我国面临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局势,但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深层调整也从1997年开始就悄然展开。大国经济的化,不可能完全沿袭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旧巢穴。故世界经济动荡不休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损害程度还是相对有限的。(1)、“微妙”一词,于外部局势来说,是下半年世界经济能够多大程度上收拾乱局很微妙。据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林赛预测,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成长将趋近于零,三季度可能到达1%,四季度则有望进一步扬升至2%。另据联合国、OECD等预测,美国今年GDP增长约在1.7%-2%之间,稍高于上半年。而近日欧盟财长会议上,各国财长们也对欧盟在下半年出现复苏充满信心,这也许是哀兵鼓勇之辞,但毕竟,世界经济增长陡然失速后,可能于下半年有所回稳,舒缓我国的外需氛围。(2)、“微妙”一词,于内部局势来说,是我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热宏观”上的“冷微观”十分微妙。高通货膨胀和双位数的增长,和基本无通货胀威胁的适度增长之间孰优孰劣还难下定论。总体,今年下半年对我国经济不利因素的要略大于有利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GDP增长幅度约在7.3%左右,比上半年约低0.6个百分点,全年增幅约为7.6%。全年出口增长维持在约6%左右,外资流入约450亿美元,国际储备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为什么公众和企业却普遍感觉中国经济在蓝灯区运行?甚至这种“冷”感觉让政府决策部门也产生了寒意?这显示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性的阶段,从中期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潜伏已久的战略性问题几乎已经开始要进行总决算了。

预测之二:和上半年的增长相比,下半年经济增长的稳中滑落为体制改革提供了恰当背景。2001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仍然会平稳但稍有滑落。理由如下:一是下半年国际经济格局仍将基本维持旧观或回稳,但此轮美国经济的调整将是和10年来新经济的超长景气相对应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能期望外部环境会出现一个意外的外部需求来刺激我国经济。去年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对GDP的拉动作用为0.47个百分点,而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急剧上升可能使GDP多增长0.3-0.5个百分点,因此资本内流的急增大致可以抵销外贸滑坡的。二是经济增长中,显性的不稳定因素基本消除,甚至到2003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外部显性不确定因素,例如加大对外开放,国有改制、阶层稳定等,均已无大碍。而隐性的则又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是公众预期平稳依旧,而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尽管繁荣,但却是市场自主性的内需启动,中期内不会大起大落,就算十五计划末,我国以住房消费贷款为龙头的消费信贷达到2万亿,在整个贷款中的比重也不过10%。四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城镇就业状况的加速恶化和农民总体收入增长的持续下降等等,对GDP增长的负面扰动冲击不大。因此,有理由相信,2001年下半年,甚至在中期角度,中国经济都有可能在7%-8%的箱体内宽松运行,而不是紧运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进行重大变迁时比较恰当的战略背景。

预测之三:和难以量化入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一样,至今我们也并不确知所谓“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度,对此宜冷静不宜热衷。这样的否定式预测也许经典预测相去最为遥远,但却值得警惕。下半年的两个外部提材,一是入世在即;二是申奥成功。入世冲击之所以量化,就在于其不仅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体制提出了新范式,更在于也许政府不能不经历痛苦的涅磐,形成以权力制衡为基础的“政府内部治理结构”。同样地,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国家统计统计局到经济专家们对“奥运”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预测也是千奇百怪,从拉动GDP的0.3%-1.0%等各种说法都有,这提醒我们对“奥运经济”需要保持清醒和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