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7 09:29: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全球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源的跨国交流日益增多,国际移民不管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日益扩大。国际移民的迅猛发展和流动方式的多样化,给现阶段国际政治经济带来的影响极具重要性,为移民输出国及输入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转型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前国际移民的类型及特点

 

(一)类型

 

国际移民,就是跨越国界而迁居至他国,并居留较长时间的人群。当前国际移民主要有这几种类型:永久性移民,该类型的移民移居目的国后不再回迁自原迁出国。非法移民,该类型移民主要是为获得法律许可而采取非法方式进入目的国,或具备有效证件但有效期限已过,仍然停留于目的国不返回其所在国。避难移民,因受到政治、宗教、种族等迫害,有正当理由离开在籍国,受到他国庇护的人群。技术移民,也称为工作移民,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知识、专业素质的人员,主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技能型人员。该类型移民很受到目的国的欢迎。一些移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极为重视该类移民。此种移民的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学习性移民,主要是到国外学习的留学生,这是该类移民的主体。

 

(二)特点

 

首先,从流向来看,国际移民地区化日益显著,逐步形成一个地区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外部环境来探讨,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国际移民的流动方向已从地区外流动逐步转变成往地区内流动,或转往发达国家。当经济复苏或逐步发展起来后,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国际移民的回归。其次,从流动量来看,金融危机后国际移民的流量逐步进入稳定阶段,输入国对移民的逐步由暂时性依赖转变成结构性依赖。比如:日本、韩国的移民市场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流失大量技术移民。以致于诸多国家不得不改进和调整移民政策,以吸引移民。最后,从内部流动情况看,因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造成国际移民内部流动呈地区层次性,形成阶梯式经济发展。

 

二、关于国际移民原因的探讨

 

(一)全球化的影响

 

规模化移民是世界诸多国家或地区共有的较长的历史过程。但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移民不管是从规模、数量,还是从范围及影响性等均发生了诸多变化。国际移民随着商品、文化、科技等要素的流动性增强,移民数量不断增加,这也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另外,随着现代通讯、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人们能直观的了解到国家的富裕度、安全状况等,而安全迅捷的现代交通为人们的跨国行为提供了巨大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跨国移民的发展。

 

(二)经济层面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失衡是导致国际移民的重要原因,在经济收入、就业领域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虽说贫困和国际移民存在必然联系,但并非迁移就一定和贫困存在关系。移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因。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能为人们提供迁移的能力和资本,以追求改善自身生活的机会。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移民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当国内经济发展,收入提高时,移民数量会逐渐降低。可以看出,经济是国际移民的重要因素。

 

(三)发达国家自身经济体制影响

 

当前,发达国家自身的经济体制存在双重劳动市场,即资本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力密集型的部门。发达国家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不稳定、薪酬低、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而由不能如以往利用妇女及童工来满足此种劳工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永久性的移民劳工来满足自身结构性劳动力需要,进而引起国际移民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对于移民而言,会认为即使工资低、劳动量较大,但比国内要好很多,出于此心态也促使人们移民。

 

(四)跨国移民网络的建立

 

移民和家属亲友的各种关系并不随着迁移而消失,反而更为重视和母国的社会关系。正是因为由此种网络的形成,之前移民人群会对留居母国的家属亲友起到极大的示范效应。正是因为移民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促使了移民现象的不断出现,这也是引起当前跨国家庭团聚移民数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国际移民中介机构建立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国际移民的增加。

 

三、国际移民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促进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和沟通

 

伴随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移民在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及推进移出国和移入国社会整合及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移民,是当前国家和国家间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是移民者母国和移居国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重要纽带。在强化世界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建立友谊,增强国际对话和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和和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国际移民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全球性文化网络的构建,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思想和文化的融合和全球文化的发展,在文化、思想全球化中发挥着积极效用。

 

(二)对民族国家的管理权威提出挑战

 

当前,虽然一些国家都想有效控制国际移民的数量并制定相关的严格法律法规予以限制,但通常效果不理想。以致于国家对自身边界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日益减弱,大量的非法移民实施各种非法、非正规的方式逃避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实行跨国性流动。比如:美国与加拿大间的无证工人或不合规人员的流动极为通畅,美国和墨西哥间的非法移民的管控效果不佳,也可以看出对国家边界管理能力有待强化。

 

(三)影响民族国家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国际移民的规模化跨国界的流动在移入国形成多元思想和文化同时存在的局面。大量移民的会带来各自国家的民族文化、思想,使得移入国民族同质性和共同价值观受到极大挑战。国际移民大部分属于非主体化民族。而该种民族应对变动环境的过程中会增强社会分界意识,尤其是自己民族的心理认同。移民对其母国文化的保持和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移居国文化的认同产生极大影响,进而存在引起社会关系紧张及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在移居国,来自经济水平较低国家的移民会受到歧视和排斥。大量移民会给移居国带来不同的社会治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稳定。

 

(四)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国际移民对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国际移民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效用,其中大量的移民劳务工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短缺的人力资源,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移民汇款也会成为其经济收入和发展的重要性来源。二是国际移民会导致发展中国家更为边缘化、贫困化。在现阶段,国际移民具有新趋势,即高技术移民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移入国的发展实力,而削弱了移出国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不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平衡发展。

 

四、结语

 

篇2

2.物质社会与信息社会下经济活动的区别。在物质社会,由于缺乏持续性的知识供应,使得生产条件与生产方式长期不变。因而社会生产只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即实现了社会目标。由于生产知识的基本目标固定,社会生产的各项条件也基本稳定,因此在物质社会中社会经济活动基本是那种固定而复始地以固定资源按照固定方式生产产品的过程,是长期凝固不变的社会。在这种稳定的结构下,信息或知识将不再重要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新知识的涌现常态化,社会生产活动也将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经济活动将变得难以预期在这种动态过程中,知识或信息将变得非常重要。因为由于新知识持续不断的涌入,没有充足的时间使这此知识得到充分传播。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能够及时掌握最新、最有效的知识将变得异常重要

二、信息社会经济学下经济的发展内涵

1.经济发展的实质。信息社会经济学以信息社会的特点为基础,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应该归结为社会所拥有的知识的增长。因为在信息社会条件下,新知识不断地涌现,可预期的资源、技术与产品的持续变化必然也会使社会追求的目标处于变化之中。这时就会产生经济发展现象,并形成对经济发展的追求

2.将经济发展归结为知识增长的原因。

2.1知识增长本身是信息社会应该追求的基本目标。就人类的经济活动而言,知识在任何时候实际上都具有决定性。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骤然加快,持续的变化使得固定事物及其联系不复存在,行为主体的知识状况决定着经济的运行情况,其拥有知识的状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能被忽略,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变得非常突出。此外,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的凸显也要求把知识增长作为社会追求的目标

2.2知识增长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目标的很好概括。从知识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知识增长不仅是信息社会特有的基本目标,还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要基础和充分保障。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第一,人们所追求的许多目标只有通过经济发展的途径来得以实现,而经济增长又是通过相应的知识增长才能实现;第二,只要我们能有相应的或达到一定目标所必须的足够的知识增长,我们就能达到任何希望的经济发展目标

3.将知识增长作为经济发展本质特征的重要意义

3.1使我们能更加清晰明了的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与内涵,为我们在经济行为中作出准确判断提高了标准。同时也使得信息社会经济学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明显的区分开来。在西方发展经济学中,虽然不否认知识增长的作用,但是知识增长却从未被确定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本质特征,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也从未建立在知识增长的基础上。由此,我们更能清晰地认识到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缺陷和不足

3.2有利于揭示经济发展的性质与规律理清与各种具体目标的关系。通过这一定义,可以知道经济发展是一个致力于实现社会不断变化的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会导致产品数量的增长,而且必定会表现为产出物种类或结构变化的过程。经济发展过程的这一特点表明经济发展具有历史性。因此在揭不经济发展性质与规律时,应该以对其所处环境特征的了解为基础。此外,还有范式发展模式与非范式发展之分。通过这一定义我们还可以说阐明了各种具体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3对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知识增长使对具体目标的描述或追求转变为对具体知识的描述或追求。不仅是对目标的概括还是对达到目标方法的概括。因此,从知识增长这一定性我们更容易找到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索和规律。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索也就取决于各种有利于知识增长的因索。这就为政府如何制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

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信息社会由于迅速涌现的新知识导致经济活动采用的体系出现分化,不同社会采用的知识体系既具有一定可比性,又具有相当悬殊的类似范式间差距时,我们就可以对不同的社会分类来考察。其中采用相对落后知识体系的那一类国家定义为发展中国家,采用先进知识体系进行生产的一类国家定义为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根本的区别也就是知识或知识体系的差异

2构建知识传播体系

2.1自由知识与非自由知识的区分。自由知识指已经基本得到充分传播,使用者无法依赖其获取垄断利润的知识,其特点在于他人可以不付费的方式获取。非自由知识指在发达国家尚未得到充分传播,使用者能凭借其获得垄断利润的知识,其特点在要为之专门付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实际上主要是自由知识的差距。这是因为非自由知识因未充分传播,相对于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充分传播的知识来说只是其小部分,不足以体现整个知识范式特征。此外,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先进也主要是由于其拥有充分的自由知识。再者,从具体的企业生产能力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企业间的差距也并不是非自由知识的差距

2.2发展中国家具有分享自由知识的可能性。由于发展中国家对拥有或使用的知识多属于已过时的知识,是应该被淘汰的知识,所以在和发达国家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此发展中国家就要吸收和分享外部世界的先进知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流,他们所需要知识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具有。而从知识的分享的可能性来看,知识分享不存在任何根本性障碍

(1)发展中国家具有分享的意愿和能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经济发展是其面临的最重要和最迫切的目标。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是期望能迅速得到发展的。为了获取国外某项先进技术,需要克服支付能力、掌握能力、通信传播等一系列问题。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这此问题也基本都能得到克服。这此都将不再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取知识的障碍

(2)发达国家也不会发展中国家分享知识的障碍。第一,发展中国家需要分享的知识主要限于自由知识,对发达国家来说这些知识其早已具备,因此发展中国家获得这此自由知识不会对他们造成威胁。第二,与发展中国家分享自由知识对发达国家也是有利的。发达国家所具有的先进者优势将使得发达国家获取更多的收益。第三,发展中国家通过获取自由知识而扩大了的市场和规模又为发达国家提供了获利场所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就体现为从发达国家获取自由知识。而这一切的顺利实现需要通过知识传播体系进行的知识传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就归结为来自外部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知识的传播过程

2.3知识传播体系。知识传播过程的决定因索可以从两个层次来了解。第一,一国的知识传播状况取决于有关国家的知识传播体系的情况。第二,知识传播体系的有效性又取决于信道与信宿的状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的任务在于知识传播。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既有能力分享,而发达国家也愿意和发展中国家分享自由知识,那么阻碍知识传播的也就不是社会因索的主观方面。阻碍知识传播的因索就只能归结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先进知识的能力这一客观的社会条件上

3.影响知识传播体系的因索。从信息传播体系的环节来考察,作为信源的知识已经充分得到解决,面对充足的知识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主要取决于知识传播系统中信道与信宿的情况。如果信道通畅,信宿吸收外部先进性知识的能力足够,那么知识就会得到有效传播。而他们能否有效的发展作用则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索的影响

篇3

一、招商引资的相关内容

(一)招商引资的定义

招商引资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地方政府,为了通过充分利用境外的各项资源来促进本地区和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采取个各种适当的经济、政治或行政手段来吸引外国投资商将各类资源投入运用到本国或本地区发展事务上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二)招商引资的原则

1、坚持、维护尊严的原则

国家的地方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当然是本地的经济发展非常需要外资的支持,但是这项活动进行和开展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必须时刻坚持维护地位和国家尊严。这也就是说,虽然我们需要外资的支持和帮助,但是不是要去卑躬屈漆地,不管地位和尊严地去求得外商的投资。如果这样的话,即使求得发展所需的资源资金,但是地位和尊严都失去了,就等于失去了主战场,那么,发展起来的的经济也等于是为别人而发展了,这样的招商引资就是毫无意义的了。

2、自立为主,引资为辅的原则

的确,任何人干任何事情,多多少少都是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和完成的。国家的经济发展亦是如此。因此,我国要想大力地发展本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靠本国的努力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依靠外资的帮助和支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则更甚。但是,哲学上也告诉过我们,外因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所以,我们虽然能够吸引外商来本国投资,不过不能一切都依赖于外商,关键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和力量,才能真正做到积极地和主动地发展好本国的经济,如果不坚持自立为主、引资为辅的原则的话,就会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到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招商引资的作用

国家的各个地方政府费心费力地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来吸引外商投资,必然是外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或者其他事务的发展都能够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招商引资这项经济管理活动能够起到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充分提供国内企业组织单位发展所需的资源资金、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带入国内从而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组织管理技术带入我国从而提高了我国企业组织单位的管理水平、还促进了我国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等多个方面。

二、加强翻译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式

(一)在大学教育中增设翻译课程

现代的社会,全球的各个国家都是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的。在发展本国的各项事务时,都是需要和别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那么,就必须相互之间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而翻译队伍这个团体正是起着这样的一个桥梁的作用。当今,我国翻译队伍人员的培训教育主要是以非学历教育的形式来进行和开展的,但是,这样的培训形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在大学教育中也要增设翻译课程,也要以学历教育的形式来培养翻译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地适应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翻译行业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任何行业类型的人才都是需要通过不断教育和培养才能得到的,翻译人才同样是如此。而培养人才的教师就是这项活动中的重中之重的角色了。所以,我国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翻译队伍,就必须先建立出一支高素质的翻译教师队伍。当翻译教师的翻译知识素质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都大大地提高了,通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怀着高度的责任心,他们就能够为国家教育和培养出业务素质过硬,责任心极强的一支翻译人才队伍。

(三)加大翻译培训的力度和增加培训的方式渠道

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仅仅依靠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和大学教育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大对翻译队伍培训的力度,不断地更新和创新与翻译行业相关的业务技能知识。另外,还应该在现有的培训渠道和方式之外,拓展培训的方式和渠道,这样,就可以提高翻译人才培训的效率,也可以更快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出一支符合发展需要、产生巨大积极作用的翻译人才队伍。

(四)树立和加强翻译行业重要性的观念意识

人们会想要去认真地和积极地去参与、进行和完成一件事情,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这件事情具有极高的重视程度,认为这件事情对其他某事物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作用。因此,要想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翻译教师和翻译者都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翻译队伍抱有极大的热情,能够积极地和主动地去为这项活动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贡献,就必须首先让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到一支高素质的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起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外贸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各项事务的发展是起着多么巨大的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也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和加强翻译行业重要性的观念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地投入到建设高素质翻译队伍这项活动中来,并且为这项活动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作出最大的贡献力量。

三、招商引资的常用途径和方式

(一)通过政府会议来进行招商引资

此种方式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策划和筹备,各级领导者全体出席,以举办招商会的形式,到目的地去宣传自己的优秀发展资源和招商项目,进而获得外商的青睐到国内来投资发展,取得招商引资的成功。

(二)在目的地成立固定招商办进行招商引资

此种方式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在招商的目的地成立一个招商办事处,作为一个固定的专业团队,长期负责在当地的招商工作,通过多次的宣扬、交流和沟通,最终获得外商的信任和认同而取得招商引资的成功。

(三)通过参加商业展会进行招商引资

此种方式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在各个大城市中举办和参加各个类型的商业展会来进行招商引资。具体的做法是在商业展会上,大力集中的宣扬自己的招商项目,吸引大量人气,进而取得招商引资的成功。

(四)运用本国优秀投资企业组织单位的商誉进行招商引资

此种方式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通过采取适当的经济或行政手段措施,使已经在本国本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企业组织单位利用其商圈人脉关系和良好的商誉口碑及发展状态,来带动和说服其他外商到本国本地进行投资生产经营,这样,就取得了招商引资的成功。

(五)利用国内优秀旅游资源进行招商引资

此种方式主要是指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利用本地的优秀旅游资源,在吸引市外和国外的游客到此来游玩的同时,也能够吸引到国外的外商来此地进行了解和考察,再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就有可能得到外商的信任和认同,最终就能够取得招商引资的成功。

四、加强翻译队伍建设与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前文简要的介绍和阐述了一下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和招商引资的相关内容,把它们放到一起讲述,当然是因为它们之间不是毫无牵连,而是有着一定的影响联系的。具体来说,一方面,加强翻译队伍建设是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在进行招商引资的活动过程中,是需要与外商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这是要运到双方国家的语言的。这时,一支高素质的翻译人才队伍在其中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加强翻译队伍的建设,翻译人员词不达意,可能会使外商人员引起误会,甚至会影响到双方的正常交往关系。所以,要想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就必须先建设好一支高素质强大的翻译队伍。另一方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是加强翻译队伍建设的一个主要责任和目的。翻译这个行业正是因外贸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既然能够通过招商引资来发展外贸经济,那么为招商引资贡献力量就是翻译队伍责无旁贷的事情了。这样看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就可以被看做加强翻译队伍建设的一个责任和目的了。可见,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和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之间是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不可忽视的联系的。

五、总结概括

总而言之,我国要想在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持续高速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通过各种适当和有效的途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招商引资的能力水平。而要想顺利地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就绝对不能够忽视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我们国家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同时做到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和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这两件事情,使之平衡,从而我国的发展和壮大、为我国顺利地走向世界舞台贡献出最大的支持和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二、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

1.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首先,对于我国这样的贸易出口大国来说,降低关税的价格会使贸易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变,但是这种方式会扭曲生产与消费的动因,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会由于贸易条件被改变,会使贸易的收益超过其成本。但是贸易条件的改善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贸易条件的改善是不符合现实意义的,这种方式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并且会给自身的贸易邻国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会发生不必要的麻烦,最终有可能将会导致贸易萎缩的现象出现,引发很严重的问题。其次,由于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整性,会导致市场扭曲的情况出现,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干预来解决这一种现象,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国家的福利水平。对于现今的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状况,并且情况都是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基于这种原因,最终导致了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最后,相关的经济学者提出了战略性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凭借着产品的进出口来保证国家的经济收益,并且国家大力的扶持本国的战略性工业增长,对他国的市场份额以及工业利润进行掠夺,从而来保证本国的经济利益。这种贸易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①这种模式的使用条件比较极端,对于战略性的贸易政策来说,利益必须要以超额的存在为前提,但是这种超额的利润是不可靠的;②对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提出有待考证;③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战略性的贸易政策说到底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实施的最终结果,只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④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础十分的不稳定。

2.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根据贸易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主要是要考虑到贸易中的受益者,才能够对价格进行相应的改动,对于贸易理论的分析主要是对三种收入分配模型进行分析:HOS模型、Jones-Neary模型以及Haberler-BreCher模型。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模型主要是建立在HOS模型以及Jones-Neary模型的基础上,这几种模型存在的主要区别是:如何看待生产的流动性,以及资本的利润水平,这些要素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很大。

三、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约束分析

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为了加强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的管理,国家政府主要是为了某种目的制定相应的对外贸易的管理原则,主要是对对外贸易进行相应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政府对对外贸易进行相应的政策干预,从而控制国家的对外贸易,增强了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向,所以对于对外贸易的制定主要是依照本国的实际情况,并且要遵循本国的经济发展的规律。

1.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国内目标以及国家利益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制定了相应的贸易发展策略,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行了相关的管理,近年来我国的进出口的总额不断的增长,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国家制定的对外贸易的政策,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并且我国对外贸易制定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制定相应的贸易发展战略,贸易发展战略主要是指通过贸易和工业,政府改变出口的相对价格来刺激生产的策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经过不断的调整,在对外贸易中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并且为了鼓励我国的进出口,国家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关税方面国家进行了大幅度的优惠调整,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

2.国家利益对于贸易政策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并且国家利益在其中的影响很重,对于对外贸易政策的建立,要以国家的利益为主要基础。国家利益主要是指一切满足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东西。对于国家来说,国家的建设必须要由经济发展来进行支撑,并且国家在社会上的地位主要是靠本国的经济发展的情况来体现的,所以只有经济提高了,国家的地位才会随之提高。国家利益主要可以分为:政治利益、安全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经济利益是国家的主要利益,所以国家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对外贸易政策来增强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对外政策的制定必须要以国家利益为主,国家作为一个大的利益集团,是对外贸易中的主要控制者,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分析

3.1WTO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约束

在我国加入WTO组织后,将会面临着更加严格的国际约束,使我国很多的对外贸易政策中的一些方针政策都受到了约束,被禁止使用,并且有很多特殊政策在对外贸易中被规定只能进行暂时性的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趋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这样会限制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补贴受到限制,WTO组织禁止发达国家在工业生产中使用补贴,并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WTO组织给予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品方面的补贴,补贴对于发展中国家十分的重要,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财力不够,所以WTO组织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允许发展中的国家使用一些补贴;②反倾销的约束,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产品更容易遭到不公平的反倾销的调查;③进口保护手段规范,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进口保护手段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会导致我国的进口程度大幅度降低。并且在关税方面,由于受到WTO组织的约束,也进行了不利于我国发展的调整。在我国受到很大的约束后,我国进行了相应的政策调整,对于反倾销调查来说,我国实行了贸易保护措施,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并且维护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3.2我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国际环境分析

我国在国际上频繁的遭受反倾销的调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一些合作国没有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使我国会经常遭受到反倾销的冲击。比如说欧盟,欧盟在判定我国的产品价格时,不是以我国的国内标准进行判定,而是以与我国相类似国家的标准进行判定,这样会导致我国的产品很容易遭受到反倾销的指控。所以我国必须要对出口的产品进行相应的价格调整,以保证能够顺利的出口,防止被反倾销指控。

篇5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全球化对于像我们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有利亦有弊,有利的方面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国家也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而在竞争的过程中有利于我们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特色经济,从而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弊端是:全球化的发展步伐非常快,而且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发挥其主导作用,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基础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难免在某些方面因为自己的劣势而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必须要保持头脑的清醒,要有风险意识。同样,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具体来说,所谓发展的机遇一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势必会进一步走向开放,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培养人才的体制、教育教学理念等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方法会被我们了解、学习和借鉴,这样会进一步完善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和高尖端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人才;二是可以积极引进国际上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模式,还能够壮大高等教育的办学力量;三是非常有利于我国的高等院校和国外同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那些办学历史悠久,教学水平较高的院校,可以给我们国家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非常丰富的资源。机遇与挑战并存,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我们在学习、借鉴、引进国外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和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也要看到,这种联系必然会产生文化和教育理念的碰撞和冲突,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这里面的一些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上占据绝对的优势。而很多国家,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近代历史的遭遇导致起点较低,发展时间短,在这样的潮流下很容易成为看客、追随者,甚至受制于人,这样本民族的、国家的特色可能就在这样的大潮下被湮没,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力争能够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从我们国家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在高等教育的工作中,日常的教学工作是常规工作,亦是高校发展和进步的根基,抓好高校工作,一是要抓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各项工作,特别是教学和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师理念,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要多走出去,了解和关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了解这种变化对于我们教育管理的新要求,力争做到与时俱进;三是做好学生的朋友和领路人。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受外来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大学和未来的规划缺失,目标模糊,这对于我们高校教育来说是不利的。我们教师要明确自身责任,做好学生的领路人,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走向社会、奉献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着眼于国际大市场的供需状况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的重点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进对“入世”的适应性。为此,要依据经济全球化的这一实际性的需求,加速有关专业的调整,加强新一轮紧缺人才的培育。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去培养我们国家最急需的人才,切实发挥学校培养人才基地的作用。

(三)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调整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全球化需要高校培育出具备国际意识的人才。高校应进一步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重视在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上培养学生的认识,意识;在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重视吸收多元文化,使学生具备宽阔的眼界,在将来可以很好地进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篇6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007-04

一、引言

一般而言,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有:学科内部的理论纷争、实践领域的影响、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等。本文主要探索二战后经济发展实践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产生,为了设计适宜本国国情的发展政策,政策制定者们从率先腾飞的经济体的发展经验中寻求答案,学者们则对这些发展经验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推广,促进了经济发展理论的不断演化。本文跟踪了6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认为它们影响了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化。

二、上世纪50年代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

上世纪50年代以及二战以前的一段时间,苏联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苏联在“一五”和“二五”期间的工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9.3%和17.1%,二战后,1946—1950年增长率达到20%,1951—1955年达到11.2%,它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其发展战略的典型特征是大规模的投资以及高速的工业化、国有经济、计划经济、内向发展。这些对于那些想迅速建立自己独立国民经济体系的第三世界国家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上世纪50年代的发展理论大都受到了苏联经济成功的启发。

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发展理论包括: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一罗丹,1943、1955、1957)认为由于“货币的外部性”能带来规模经济,所以要靠大规模投资在几个互为补充的工业部门同时实行有计划的工业化;由于“技术的外部性”,教育和训练工人必须靠国家安排;他还强调了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的重要性。计划化理论(钱纳里,1955)认为生产部门的相互关联和生产要素的结构性非均衡引起的外在经济是价格制度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因此强调了计划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贸易条件恶化理论(辛格,1950)和中心—理论(普雷维什,1950)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贸易保护来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起飞理论(罗斯托,1956)假定投资收益率是固定的,为了让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投资占GNP的比率必须超过一个最小门槛,强调了资本的重要性。

苏联的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蓝本。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都把GNP增长视为主要目标。各国仿效苏联模式实施唯工业化战略,采取牺牲农业的方式,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通过“剪刀差”压低粮食价格,提供廉价食品给城市工人,并减少了投入到农业中的公共资源。进口替代政策迅速在发展中国家蔓延,这种内向型的增长模式启动了工业发展,然而,由于与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并不匹配,培育了大量的低效工业产业。

三、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领跑是日本和巴西。日本1958年至196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1.2%。其发展策略是:重视农业。60年代起日本大批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大量土地撂荒,城乡经济失衡,因此日本开始了以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重视教育、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充分利用国外市场与资源。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与巴西的经济增长和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问题对这一时期的发展理论产生了影响。

舒尔茨(1960)在分析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的奇迹后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他还强调必须给农业机会,把先进生产要素导入到农业中去。费景汉和拉尼斯(1964)揭示了增长过程中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功能的相互依赖关系——落后部门必须为工业部门提供资源,而现代部门必须有吸纳的能力。辛格(1964)肯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科学与工业之间相互累积性扩张等因素的递增收益效应,并将其称为“投资前基础设施”。刘易斯(1966)强调了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只有工农业平衡发展或者对外贸易取得重大进展才会出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增长,当一国进口替代活力被耗尽同时又没有取得农业上的突破就会产生结构性通胀。

篇7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对中对外贸易的影响也随之加深,其在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1.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崛起之势。20世纪90年代前后,美日欧以均衡的经济实力形成世界格局中的“三足鼎立”,但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就走入了低迷的状态中,欧洲经济增长稍有放缓的趋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呈崛起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各国的GDP总量排名中,中国的GDP总量为9.3万亿,巴西的GDP总量为2.5万亿,印度的GDP总量为2.2万亿,俄罗斯紧随其后,GDP总量为2.1万亿。据预计,未来10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不相上下。

2.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程迟缓不前。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式,是各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充分利用世界资源的最基本途径,但是无论在任何时期,贸易自由化都是相对的,是与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存在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纪经济不平衡趋势在逐步加强,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要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这就使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竞争逐渐加剧。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经贸呈迟缓态势,从而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再一次加剧,致使贸易冲突升级,新贸易保护政策随之诞生。但是,在新一轮的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自由贸易竞争的激烈化,致使谈判进程缓慢,并不断在寻求各国统一利益立场的解决办法。

3.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比较活跃,并得到蓬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转轨使区域经济合作现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由于双边贸易谈判进程迟缓,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成为了世界各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新途径,从而促使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途径变得方便。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加入到了区域合作经济中,从而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WTO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协定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区域自由贸易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二、基于国际经济发展的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制定

1.转变对外贸易的出口方式,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从我国关于对外贸易的政策上分析,目前我国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要贸易战略。虽然我国的出口贸易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在结构与方式上都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出口产品的结构大多数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有着世界加工厂的称号;其次,我国的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缺少市场竞争力。由此,我国应及时改变对外出口产品的结构和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生产制造,并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以提升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2.强化我国对进口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制定相应的进口贸易战略。进口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了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因此,应强化我国对进口贸易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进口战略,以更好的引进并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保障我国经济的安全。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要着重突出进口贸易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扩大进口,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技术原料资源的引进,以保证我国资源进口的多元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3.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面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形势,为了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实力,我国应全力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国家要鼓励服务贸易企业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完善关于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净化服务贸易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来中国投资。服务贸易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完善管理体系,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武装自己,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4.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当中。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要积极的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当中,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积极的加强与港澳台之间的贸易合作,使我国的经济共同的繁荣发展并走向富强。其次,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格局中,寻找与自身利益需求互补并关系友好的合作对象。

总结: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并在经济转轨探索中,纵观全局的把握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在哈召开[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0(06)

篇8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并成为鱼需解决的主要议题。为此,一些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方法。

1早期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论述

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独立之路后,谋求经济的发展以捍卫经济和利益成为其首先面临的重要任务。发展经济学理论受命于危难之际,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己任,试图通过揭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出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在研究该论题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理论观点和流派,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程度地蕴涵着有关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理论纷争中,许多经济学家在探讨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研究。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等学者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不安全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刚性结构,这种结构刚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为了克服结构刚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受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定经济计划和推进工业化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学家丁伯根等曾详细论述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计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践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本积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驱动力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才能更好地维护经济自和经济利益。因此,在本国经济资源、尤其是储蓄和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引入外资,通过利用外资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曾就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当经典和深入的分析,其中心论点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需的资源投入与国内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只有通过引入外资才能得到有效填补。他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当地的就业水平,从而增加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普遍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实施了以工业化和资本积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急需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变革和重大结构调整的现实,上述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绩效。如建立了独立的、全面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引入外资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大量的外资涌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和东亚地区,促进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并使经济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唯工业化的理论和战略在总的经济绩效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却收效甚微,不仅没有达到改变结构刚性的预期目标,反而恶化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失业率上升,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加剧等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并且前者对后者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大,经济安全问题不断凸现并且深深困扰着发展中国家。

2早期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局限

发展经济学的终结目标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维持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各国经济相关度相对较低,其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制于冷战格局,从而使进口替代的保护政策和内源式的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之相应,发展中国家开始从自身条件出发研究经济问题,逐渐形成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并一度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实践最受欢迎的显学。与增长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等以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为范本进行的空洞说教和令人沮丧的结论相比,发展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够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不再以西方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基本完成的工业化为背景和依据,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其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构想,即使不能完全满足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需要,至少也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其时,虽然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己开始涉及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但是,在解析经济安全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2.1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严重忽视

冷战的终结为蓄势已久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相当程度上,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既往通过进口替代“自力更生”维护经济安全的思路陷入困境。尤其是国家间经济相关度的迅速提高使发展中国家对外部市场和世界整体经济环境的依赖日益加大,对外部因素可能导致的经济风险和危机的敏感性也明显增强,而其本身在资本积累、市场环境、制度设施、技术构成等方面的总体劣势使其脆弱性日益凸现,如何规避风险、顺利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不因噎废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换言之,如何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从而确保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顺利发展是当前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当务之急,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危机和波动促使这一历史课题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面对研究对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却仍以民族国家为限,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经济的影响,这种脱离实际的研究理路使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难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安全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由此导致其理论价值的削弱甚至一度走向了衰落。对此,著名经济学家.PKrumgna提供的解释是形式化分析模型的滞后。实际上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究其实质,原有分析模型滞后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的彻底改变。由于原有的精制模型本身或多或少地受困于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数理统计与数学模型,从而导致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法继续利用相对封闭的研究体系阐释开放环境中存在的重大的经济问题并陷入理论的困境。

2.2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明显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外部问题已不再是资本的匾乏,而是如何因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及时地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契机,顺利地融入这一进程并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平衡。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虽然认识到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具体领域的安全环境和战略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始终没有根据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之相应,对其做出的理论回应和解释也相当有限和贫乏。

2.3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缺乏深刻认识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虽然存在流派之分,但很多发展经济学家仍主要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其所倡导的研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以西方的经济发展为模板,对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的具体国情以及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初始条件认识不够。因此,当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时,不可避免在实践中纷纷遭遇碰壁。一些有远见的经济学家曾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断。如缪尔达尔指出:只要这些理论的使用限制在西方世界,这种假定为普遍适用的理论可能就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用这些理论来研究诸如南亚等欠发达国家一一这些理论并不适用于这些国家,后果就严重了。总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致力于找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决定因素,他们秉持内部结构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和经济不安全根源于其内部因素,如资本匾乏、工业化滞后。因此,这些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维护和拓展经济安全时,必须革故鼎新,效法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并接受其指导。’而事实证明,由于这种经济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因而在指导实践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参考文献:

篇9

1早期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论述

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独立之路后,谋求经济的发展以捍卫经济和利益成为其首先面临的重要任务。发展经济学理论受命于危难之际,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己任,试图通过揭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出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在研究该论题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理论观点和流派,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程度地蕴涵着有关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理论纷争中,许多经济学家在探讨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研究。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等学者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不安全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刚性结构,这种结构刚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为了克服结构刚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受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定经济计划和推进工业化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学家丁伯根等曾详细论述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计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践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本积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驱动力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才能更好地维护经济自和经济利益。因此,在本国经济资源、尤其是储蓄和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引入外资,通过利用外资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曾就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当经典和深入的分析,其中心论点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需的资源投入与国内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只有通过引入外资才能得到有效填补。他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当地的就业水平,从而增加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普遍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实施了以工业化和资本积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急需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变革和重大结构调整的现实,上述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绩效。如建立了独立的、全面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引入外资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大量的外资涌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和东亚地区,促进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并使经济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唯工业化的理论和战略在总的经济绩效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却收效甚微,不仅没有达到改变结构刚性的预期目标,反而恶化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失业率上升,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加剧等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并且前者对后者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大,经济安全问题不断凸现并且深深困扰着发展中国家。

2早期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局限

发展经济学的终结目标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维持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各国经济相关度相对较低,其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制于冷战格局,从而使进口替代的保护政策和内源式的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之相应,发展中国家开始从自身条件出发研究经济问题,逐渐形成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并一度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实践最受欢迎的显学。与增长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等以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为范本进行的空洞说教和令人沮丧的结论相比,发展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够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不再以西方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基本完成的工业化为背景和依据,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其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构想,即使不能完全满足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需要,至少也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其时,虽然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己开始涉及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但是,在解析经济安全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2.1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严重忽视

冷战的终结为蓄势已久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相当程度上,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既往通过进口替代“自力更生”维护经济安全的思路陷入困境。尤其是国家间经济相关度的迅速提高使发展中国家对外部市场和世界整体经济环境的依赖日益加大,对外部因素可能导致的经济风险和危机的敏感性也明显增强,而其本身在资本积累、市场环境、制度设施、技术构成等方面的总体劣势使其脆弱性日益凸现,如何规避风险、顺利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不因噎废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换言之,如何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从而确保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顺利发展是当前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当务之急,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危机和波动促使这一历史课题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面对研究对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却仍以民族国家为限,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经济的影响,这种脱离实际的研究理路使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难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安全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由此导致其理论价值的削弱甚至一度走向了衰落。对此,著名经济学家.PKrumgna提供的解释是形式化分析模型的滞后。实际上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究其实质,原有分析模型滞后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的彻底改变。由于原有的精制模型本身或多或少地受困于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数理统计与数学模型,从而导致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法继续利用相对封闭的研究体系阐释开放环境中存在的重大的经济问题并陷入理论的困境。

2.2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明显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外部问题已不再是资本的匾乏,而是如何因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及时地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契机,顺利地融入这一进程并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平衡。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虽然认识到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具体领域的安全环境和战略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始终没有根据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之相应,对其做出的理论回应和解释也相当有限和贫乏。

2.3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缺乏深刻认识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虽然存在流派之分,但很多发展经济学家仍主要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其所倡导的研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以西方的经济发展为模板,对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的具体国情以及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初始条件认识不够。因此,当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时,不可避免在实践中纷纷遭遇碰壁。一些有远见的经济学家曾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断。如缪尔达尔指出:只要这些理论的使用限制在西方世界,这种假定为普遍适用的理论可能就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用这些理论来研究诸如南亚等欠发达国家一一这些理论并不适用于这些国家,后果就严重了。总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致力于找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决定因素,他们秉持内部结构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和经济不安全根源于其内部因素,如资本匾乏、工业化滞后。因此,这些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维护和拓展经济安全时,必须革故鼎新,效法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并接受其指导。’而事实证明,由于这种经济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因而在指导实践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参考文献:

篇10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社会进步与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根据时代要求,更新管理理念与模式,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持下,通过制度、技术的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减少能源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与环保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能源使用的控制,减少消耗,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坚决避免因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出现。第二,经济增长与消费能源相分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增加能源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促使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第三,创新低碳技术,将此运用在企业发展中,提升企业绿色环保意识,优化管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真正的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三、低碳经济对企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个政府部门为了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对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提出明确的要求。若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碳排放量超过规定的线上,那么该企业需要在碳金融市场购买排放份额。我国室温气体减排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国家企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温室气体减排市场发展的前景越来越明朗。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将此与自身发展充分结合,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促使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二)消极影响1.技术与资金影响低碳经济更注重低成本、低排放的发展,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我国中小型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经济与技术的问题,使用的生产设备多为能源消耗大的生产设备。在管理模式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对原有的生产模式进行创新,以此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对于中小型企业发展来讲,资金与技术问题,是当前管理发展中面对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碳关税压力影响碳关税,就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进行征收税的一种行为。该税收的出现,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与运行成本,致使企业的经济利益严重受到影响,造成经济效益不理想的问题出现。该问题需要得到企业的重视,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学科的管理对策,减少因碳关税而造成的经济效益减少问题出现,提升自身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自身的运行状态,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自身工作的流程,落实低碳经济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综合运行情况。通过管理创新的方式,提升企业运行管理水平,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持续长远发展。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代入手,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一)立足低碳理念,明确发展目标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建立,能够推动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使企业发展状态更符合时代需求。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融入低碳理念,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出企业应有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企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管理者需要认识到低碳经济对自身企业发展的影响,并将此与企业文化充分融合,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使企业经济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此外,管理者还应将低碳经济融入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中,将此真正的落实在日常管理与生产中,体现出低碳环保的理念。对于企业经济发展来讲,明确低碳经营理念与发展目标的建立,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量,同时能够促使国家竞争发展,提升我国室温气体减排市场发展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学习,转变管理理念,融入更多新的技术与手段,以此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如国家电网公司在运行的过程中,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低碳理念与企业发展的融合,转变自身管理模式,引入多种新能源技术,优化自身的工作模式与方法,提升管理效率。

(二)立足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充分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企业管理创新中,需要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将此融入企业生产工作中,以此提升企业经济水平,促使企业低碳运行发展。就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来讲,若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需要研究与开发低碳技术,将此作为创新管理的重点,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实际生产工作中,转变传统产品生产开发模式,利用新能源技术进行创新,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此优化自身的工作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与碳排放量。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生产链,利用低碳理念与新能源技术升级产业模式,使企业生产模式更符合低碳生产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优化技术与管理手段,才能真正的在激烈累市场中脱颖而出,促使企业升级发展,实现企业产品生产的低碳化,真正的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

(三)基于市场需求,做好企业转型发展在企业管理创新中,需要立足市场需求,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状态,制定创新发展计划,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以此保证自身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坚决落实低碳经济,将此作为自身发展的关键,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明确发展思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为经济转向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也明确未来企业发展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指明道路。自从党的十一来,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清洁能源优先发展,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碳排放量强度大幅降低。因此,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将其与企业发展充分融合,以此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提升企业运行发展水平。通过对市场需求、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使各项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以此推动企业长远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研究,实现与时俱进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各个国家都根据自身经济体制发展状态,出台相关的政策依据,为国家内部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经济发展状态,相关的政策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制定管理创新发展计划,并在国家的政策中发现发展机会,利用低碳经济优势资源,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效果,提高综合竞争力。如,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碳排放实行配额制度,根据发改委计划,全国碳市场将在2016-2020年期间全面启动实施和完善。如,2018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答应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该内容中要求在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这一政策的出台充分说明绿色环保建立的重要性,为企业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对国家政策制度的分析,能够优化内部工作质量,使企业发展做到与实际俱进,真正的达到低碳经济发展建设。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28-0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信息与文化的载体在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外语已经成为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和对外合作交往的手段。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外语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外语教育的质量事关国家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有助于一个国家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能有效地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效地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语言政策是某一社会群体在交际中对某种或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相关约定和法律规范。澳大利亚是个多文化、多语言的国家,全国有200多种语言。澳大利亚的语言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外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外语教育政策已引起国际语言学家和政治家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成功的语言政策实施范例。澳大利亚的外语教育政策经历了同化时期、融合时期和多元发展时期。本文从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历程研究入手,探讨其外语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期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外语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有效地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工作的质量。

一、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历程

1.同化教育政策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澳大利亚采取排外的“白澳政策”,对来自非欧洲的移民持排斥态度,当时的教育模式是模仿英语,国家的教育政策实施“同化”,要求所有的移民必须接纳和学习澳大利亚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政府要求学校只能使用英语授课,其他语言被严格限制。当时实施的是“单一语言政策”,一味地强调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提高英语的地位,压制其他语言的学习,对土著居民和其他有色人种在教育上严重歧视和排斥,外语教育严重受挫。

2.多元文化教育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政府结束了逆时代潮流的“白澳政策”,开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1989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队国家议程》,提出了多元文化的三个方面:文化认同、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益。随后,多元文化政策进一步发展,政府在各个方面给予支持,最终被确立为澳大利亚应对多元化社会的重要政府策略。该政策主张各民族在公正、平等、相互宽容的原则下友好相处,相互尊重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依法保护人们受教育的权力,尤其是学习自己母语的权力。在多元政策的保护下,外语教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3.多元外语教育政策期。上世纪8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各级州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类型和层次多样化的外语教育政策。最具代表性的政策就是1987年联邦政府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NPL)。NPL将英语明确确立为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承认居民具有学习和使用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的权力,要求所有的澳大利亚的学生除学好英语外,还要学习至少一门其他的外语,并要求外语学习融入在学生义务制教育的整个过程。鉴于澳大利亚80年代以来与亚洲各国的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在NPL中着重强调了9种广泛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的提出是由于澳大利亚和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的结果。这些语言包括阿拉伯语、汉语、法语、德语、印尼语、日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全面的官方语言政策,也结束了其历史上英语占主导地位的语言现状,实现了多文化、多语言并存的社会,被认为是澳大利亚语言教育中最有影响的革命性的文件之一。

4.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和深入发展期。进入20世纪以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进一步推动建设多语言、多文化社会的建设进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有效地提升了国家的外语教育水平和质量,外语教育进入深入发展阶段。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对以往的语言政策进行了完善和拓展,并实行了优化语言政策,亚洲语言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1年政府出台了“白皮书”――《澳大利亚的语言和读写能力政策》(The Australia’s Language and Literacy Policy(ALLP)。该政策将重点放在英语识字能力上,以及语言技能的经济价值上。它要求澳洲居民必须首先精通作为国语的英语,它指出外语学习能丰富澳大利亚的知识和文化活力,确保澳洲将来的经济地位。该白皮书的颁布和执行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语言政策的持续发展,为深入开发澳大利亚语言文化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它过分强调了外语教育的经济价值。该政策也为后续的有关亚洲语言学习政策颁布做了有利的政策铺垫。1994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一份报告《亚洲语言和澳大利亚未来经济发展》,报告中强调了学习亚洲语言与文化重要性,随后又出台了补充性政策:《澳大利亚学校亚洲语言与研究战略》(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ies NALSAS)。它反映了政府对亚洲的重视,尤其是东亚对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高度重视并实施长远的外语教育策略,以确保劳动力具备必要的外语技能和跨文化意识的能力,这是确保澳洲长远经济利益的关键。该报告提出要在全国建立了亚洲语言教师资格的最低的标准。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国家亚洲语言与研究计划”(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Schools Program,NALSSP)。该项目进一步强化了学习亚洲邻国语言和文化的必要性,它不仅反映了澳大利亚在新形式下的战略调整,还充分说明了政府对日益崛起的亚洲经济地位的认同。

二、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演的特征

1.政府高度重视外语教育的合理规划。澳大利亚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相应的语言政策,以适应澳大利亚经济、贸易和外交发展的战略重点的转变,充分说明澳大利亚政府能审时度势、准确定位,有效地保证了外语教育的质量和后续发展力。

2.强调语言的经济价值。澳大利亚对语言的选择十分重视语言的市场价值。在制定语言政策的早期,语言被视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澳大利亚政策认为语言教育能够武装年轻人,体现了一种全面、均衡的语言资源观。但进入90年代,澳大利亚与亚洲各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政府对亚洲的认同的深入、亚洲国家的力量的增长,贸易部根据贸易数字科学地确立了亚洲语言中的日语、汉语和印尼语为优先发展语言中的第一级。1991年颁布的“白皮书”中澳大利亚政府就特别强调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指出语言能力与职业技能要结合起来,优先发展的语言的确定主要是根据战略、经济、贸易的需要。

3.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NPL和后续的语言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澳大利亚向多元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并资助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其外语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澳大利亚各州开设的外语语种很多样化,考核也很灵活宽松。

三、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澳大利亚是英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实施多语言、多元文化的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官方的语言政策,并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在修订和完善,尽管有些内容受到了批评,但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对澳大利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贸易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依然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结合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和规划,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应该做出如下的变革。

1.外语教育要合理规划:外语教育的长远规划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的稳定、经济贸易的发展举足轻重。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时要定位准确,宏观考虑、站在世界日益开放和社会发展日益国际化的高度,要将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未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出长远、合理、科学和均衡发展的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

2.实施多元外语教育发展模式:外语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发展,重要性举足轻重。我国目前与国外的经济、外交和文化往来日益加剧,可是我国现阶段的外语教育所输出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对外交流的需要。我国外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外语语种单一、英语的重要性被过分地夸大、其他外语语种被严重忽视。我们要借鉴澳大利亚的语言发展战略,根据经济、贸易和国家的战略需要确立了多元外语教育模式。我们要向澳大利亚学习,树立多元文化的外语教育政策,改变单一的语种局面,结构合理的外语语种局面。

3.重视外语教师的培训:澳大利亚建立了全方位的外语教师培训体系,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鼓励和资助。除了传统的继续教育、网络、职业学校、外语教师协会都是教师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渠道。尽管中国外语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提高,但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在发展国家外语教育时必须要把提高师资水平放在关键的地位,因为师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外语学习的效率。

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事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科技的发展,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人民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政策至关重要。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时,我们首先要立足本国实践,客观审视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不足,同时要借鉴国外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经验,此外还要进行实地调研,各级政府要确保语言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执行。我们希望在新形式下,我国的外语教育能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爱梅.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之特点[J].教育评论,2010,(4).

[2]金志茹.澳大利亚语言政策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J].北华大学学报,2007,6(6).

[3]刘汝山,刘金侠.澳大利亚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6).

[4]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