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共管理的变革

公共管理的变革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8 09:19: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管理的变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共管理的变革

篇1

随着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以效率与公平为价值核心的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作为公共行政延伸和发展的公共管理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及市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影响在国内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社会管理变革的深入发展,也为高校变革奠定了制度和理论基础。

关于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源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运动。在此过程中,西方各国政府管理模式开始从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管理,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境变化的、颇具弹性的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履行公共责任为价值核心,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参与权利和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导向。公共管理部门,包括政府组织、公益企业、公益事业及其他非政府公共机构,具有执行国家公共意志、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基本属性,又有提供公共产品、提高管理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的目的,更有追求社会公平、加强公共责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责任。公共利益与公共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普遍把教育归属于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公共部门,高职院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国家职业教育职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推动了高职治理结构的变革。

关于高职治理结构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是公私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当前,治理理论在全球广泛传播,已经发展到地方治理、学校治理、公司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诸多领域,促使我们对传统的管理理论进行深刻反思并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在承担国家职业教育职能、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政府、社会等外部环境及其内部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及其独立的具有职教特色的运行方式。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数量、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集中表现为:

(一)政府主导,缺乏自主性

高职院校主要由政府投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产品,其服务或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政府实行必要的行政管制,要求教育活动优先体现政府的意图,甚至直接用来为实现政府的目标服务。这种状况下的政府治理主要依靠国家利用行政手段来实现,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模式单一,大量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学校自主权难以真正发挥,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从属地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短缺、浪费和效率低下,而且还造成社会各阶层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以及社会收入不公平。

(二)管理方式“泛行政化”

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一般遵循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部门林立,等级分明,本应成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的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大学精神受到了行政权力的限制。现在,备受青睐的“专家治校”、“教授治校”等也都带上了行政化的鲜明烙印。

(三)创新乏力,缺少特色,人才培养结构不适应市场要求,学生就业困难

从发展历史来看,高职院校一般来自于专科院校、成人高校和中专学校,具有较多的中专累加、本科“压缩饼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优势发挥不明显,特别是部分院校目标定位模糊,办学缺乏特色,招生就业困难,缺乏创新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缓慢,改革进程步履维艰。因而,如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则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公共管理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治理变革

高职院校在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高职教育必须鲜明体现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由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

(一)理念的变革——职教理念的凝聚和提升

职教理念是人们对于职业教育这种社会存在的精神期望与价值建构,是职教发展的理想、信念、追求和动力,作为一种独特的大学理念而存在。高职院校不仅要产生知识与思想,还要为社会提供道德理想;不仅要培养负责任的、合格的公民,还要为社会提供实践的行为模式;不仅生产、传播职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适应职业发展要求的社会劳动者。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除却局限于目标定位层次上的简单理念形成,重新提炼自己的大学理念,用现代精神作为自己的理想建构基础,摒弃功利化、庸俗化的价值倾向,在民主、自由的大学理念中融入现代化大生产、现代职业教育的丰富内涵。

(二)体制的变革——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与现代学校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对大学的行政管理问题,处理好政府行政管理权力和大学学术权力的关系,在完善宏观管理与监督基本职能的前提下,规范对大学的行政审批,使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管理上真正成为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对学校的过度行政干预,为学校创造能依法自主办学的制度环境。

体制变革的核心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政校分开。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学校,剥离彼此的隶属关系,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使政府能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为学校及各类受教育者提供良好、公平、高效的服务。必须健全和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学校按自主意愿和具体情况决定资源分配、资金使用、课程设置、教师聘用、人事安排等,真正拥有面向社会和市场依法办学的自主权。

(三)运行机制的变革——依靠市场优化配置资源

《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指出,2002和2003两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已分别达到72.8%和73.8%,市场机制已经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基础性配置作用。在教育领域,招生、就业、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市场化步伐越来越快,但教育依然是中国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领域之一。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开放的力度,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之下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重点在于:第一,引入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第二,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多元化,国办、民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扩大教育供给,赋予教育消费者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促使学校教育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四)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人本管理

人本特色的高职治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在治理过程中,一是要创建一个符合时展需要的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必须紧密结合产业、行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形成自身在教学、管理、就业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必须转变单一的以学生培养为主的模式,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职工再就业的需要,把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形成学生培养和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并重的发展局面。二是要创建一个有个性的新的培养机制。必须建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职教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宽厚的文化知识基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健全完善的人格;必须注重产学研结合,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按照行业、产业需求开展“订单培养”;必须加强学生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三是要有一个师生共同得到发展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必须注重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创设师生全面发展的环境;要通过实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按工作绩效进行分配,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学校机构运转的效能,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要进一步改革学生管理模式,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培养的重新定位。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述评[J].中国行政研究,2000,(8):12-13.

[2]蔡立辉.论公共管理的特征和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2002,(4):19-20.

[3]夏书章.现代公共管理导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篇2

行政管理模式是政府为管理社会而形成的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意味着政府处于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融的状态之中,其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已经发明过两种行政管理模式: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统治行政是传统等级社会中的行政管理模式,在现实的公共生活中,统治行政模式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管理行政产生于近代社会,并在本世纪最终确立起来。管理行政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无所不在,公共管理的职能迅速分化为许多专门的领域,机构膨胀的趋势不可遏制,在担负公共管理职能时,往往有公共预算总额最大化倾向,造成高成本、低效率。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中出现了新的行政模式,即“新公共管理”模式。它的变革意义在于实现了政府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社会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管理行政模式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诸如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政府机构膨胀、管理成本无限增长、和腐败等问题的出现。当初,人们试图通过对“管理行政”进行调试和修补来解决问题,但当这些努力受挫之后,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全球行政改革浪潮掀起,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是一场“重新塑造政府”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了。

二、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及理论价值

1.发展历程

新公共管理思想在西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石油危机以及福利国家负担过重等因素,西方各国普遍出现了经济衰退,公共财政也因收人减少和福利开支过大等因素出现了持续的赤字,各国政府都面临着财政紧张的困境。其次,自二战以来,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政府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这使得西方各国政府机构普遍臃肿,效率低下。再次,由于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影响,使得各国政府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这些因素导致了西方各国政府行政与组织的内在变革。通过在政府管理中实施企业化管理,以顾客为导向引进竞争机制,推广民营化等改革措施,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浪潮,这些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家普遍进人了新公共管理时代。

2.理论意义与价值

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官僚政府体制金字塔式的科层官僚架构,无法对社会做出灵活快速反应,而且行政机构规模和公共预算最大化的倾向,易于导致政府高成本、低效率。为提高政府效率,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导向,先后开展公共行政体制改革[’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政府的政策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将金字塔式科层官僚政府改造成扁平式组织机构,要求政府应该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者,公共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利用绩效合同作为主要管理手段,评价政府的绩效要重产出,而不是投人,从而最终降低公共部门的成本,提高其工作效率。新公共管理开阔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以及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其理论研究的范畴主要集中在官僚组织、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监督、行政效率等,而新公共管理把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及技术融合进公共部门的研究之中,具有一系列的创新研究主题。

三、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新公共管理基本主张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与市场机能,强调运用企业管理的哲学和技术,强调顾客导向和结果导向的行政风格等。基于这些核心理念,在各国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政策反映和实践趋势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可以总结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包括企业型政府模式、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等,在比较系统、规范的层次上,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模型化。

1.企业型政府模式

“新公共管理”有时被当作单一模式概念,有时则被当作包含不同模式的类概念。由奥斯本提出的“企业型政府”模式是一种单一模式14履,其主要内容为:l)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人到提供服务中去;4)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人拨款;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非官僚政治需要;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企业型政府的理念并非要求政府的运作完全与私人企业一样,而是认为政府必须在市场机制下,引进竞争机制,使政府更具活力。企业型政府的理论给传统公共行政带来了新的变化,企业型政府引起的公共行迁见。

2.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模式

有些学者如英国学者费利耶则认为,并不存在统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而仅仅存在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公共管理”模式仁创。在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至少有过四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它们都代表了建立新公共管理理想类型的几种初步尝试。

(1)效率驱动模式。这是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模式,它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居于支配地位,但目前受到挑战。这种模式代表了将私人部门管理方法和技术引人公共部门管理的尝试,强调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一样要以提高效率为核心。

(2)小型化与分权模式。这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没有像效率驱动模式那样处于支配地位,但其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它与20世纪组织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组织发展形成了新的趋势,包括组织的分散化和分权,对组织灵活性的追求,日益加强的战略和预算责任的非中心化,小的战略核心与大的操作边缘的分离等。这些趋势既出现在私人部门,也同样出现在公共部门。

(3)追求卓越模式。这种模式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管理新潮相关,部分反映了强调组织文化重要性的人际关系管理学派对公共部门管理的影响。该模式强调价值、文化、习俗和符号等在形成人们的实际行为中的重要性,它对组织及管理的变迁与革新具有强烈的兴趣。

(4)公共服务取向模式。这是目前最不成熟的模式,但仍展现出无穷的潜力。它代表了一种将私人部门管理观念和公共部门管理观念的新融合,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中的质量管理思想。

3.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美国一些公共管理学者提出了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及公共管理实践中正在出现的以新公共管理定向的四种治理模式〔71:市场化政府模式、参与型政府模式、弹性政府模式、解制政府模式。笔者主要从组织结构、管理过程、政策制定等方面刻画和比较这些模式的特征(见)。

虽然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有着不同的含义与特点,但它们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强调职业化管理,有明确的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实行项目预算与战略管理,强调顾客至上,实现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引人竞争机制,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改变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的关系。这些要点既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取向,又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最主要特征。

四、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推进改革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开展,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政府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如何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对此,有必要进行深人的研究。

(1)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与管理的高效率。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值得借鉴。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效率意识,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2)将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人公共行政领域。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在各自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等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重视投人和产出、重视成本核算的做法引人政府公共管理之中,既可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又可更

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3)将竞争机制引人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水平,在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宏观管制的同时,可以将竞争机制引人公共服务领域,开放公共服务市场,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私营部门进人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如在具有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产业中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从而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瓶颈”现象。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公平、效率的价值协调。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坐标,同时也是公共管理追求的理想状态。西方新公共管理变革于传统行政管理,由于制度模式惯性,很大程度上依然把效率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就整个近代公共行政管理的历史来看,当公共管理应社会要求追求公平时,往往牺牲了效率;当它突出效率时,又往往丧失了公平。就公共管理的本质而言,对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都应认真考虑。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市场机制主要解决效率问题,政府的政策机制主要解决公平问题。这启示着在今后的公共管理实践中要更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篇3

1.管理层次多必然导致机构人员过剩,造成管理成本上升。2.人浮于事,带来扯皮现象增多和管理效率低下。3.管理层次多,造成信息不畅,甚至出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4.权力集中在上层,下属自主性小,参与决策程度低,创造潜能难以释放。5.上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相距甚远,不便交流沟通。

瘦长型组织所暴露的问题也是造成公共部门管理危机的重要原因。多层级的结构往往使组织的精力集中于上下级的关系,集中于权力的争夺之中,这对任何一个组织都是有害的,对公共部门来说危害就更大。

二、所谓扁平化,即通过减少管理层次、裁减冗员来建立一种扁平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的典型特征是:

1.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建构组织结构。2.纵向管理层次简化。3.组织资源和权力侧重于基层。4.顾客需求驱动。

扁平化组织结构在理论上是相当成熟的,不仅否定了传统科层化组织结构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了扁平化组织结构理论。

系统。系统学者冯・伯塔朗菲认为,一个组织是一个许多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开放系统,管理人员应用系统方法就可以阐明系统目标,确定评价系统工作成绩的标准,并把组织同各种环境系统更好的联系起来。彼德・圣吉则提出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创造学习型组织.

减少中间层。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组织不良最常见的病症,也是最严重的病症,便是管理层次太多。组织结构上应遵循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尽量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

影响力。影响力并非仅仅来自于权威,常常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知识、信息、人格魅力等。

灵活指挥。统一的指挥原则似乎成为古典管理理论的金科玉律。当组织相对简单时,这一原则显然是合乎逻辑的。事实上,在大型组织里,统一指挥原则经常无法实现。如由于专业知识的逐渐增加,组织中的参谋日益增多,高层主管为了使这些参谋发挥效用,常授权他们去控制某些部门,产生了矩阵式组织结构。

分权。柯达公司总裁罗勃脱说:过去我们的机构臃肿庞大……惟一能使我们发挥协调作用的办法是缩小机构。

加大控制幅度。传统管理,管理者主要是直接指挥和控制下属,再加上管理手段落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知识经验水平较低,因而管理控制幅度较小。在现代组织中,管理者可能是间接指挥与控制下属,而且信息化、计算机化等也使组织管理控制幅度加大成为可能。近年来的趋势是加大管理幅度,构造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三、在公共管理部门向扁平化组织变革的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是尤为重要的

1.组织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这是实现扁平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公共部门的组织要善于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比如网络、办公自动化设备等,这样就会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减免了许多中间环节。电子政府就是通过改变办公流程来实现扁平化的。实现电子化政府、政府上网工程是一个大趋势,许多原来要花很多时间跑很多部门的事情很容易在网上办理,这样政府就可以相应地撤销一些传统的中间部门,达到扁平化。2.组织领导要学会分权。扁平化之后,管理幅度增加,领导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增多。领导如果不学会分权,适度放权,就会使自己忙得不可开交,且效率不高。在扁平化的组织中,管理者要给予下属更大的自,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一些重大的战略和规划。下属有了自也会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组织贡献更大的力量。但管理者放权并不等于放任,在分权之后有必要制定规范的协调和控制机制,从而避免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的局面。3.构建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组织可以说是一个高度团结协调的高效率团队,它要保持稳定发展下去,就一定要注重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学习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组织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组织的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再只靠伟大的领导者一人当关,运筹帷幄,而应该是设法使组织内部各个层面的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即建立学习型组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加尔文把学习型组织定义为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同时能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环境的组织。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我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不可预测,只有让自己和时代同步才不会被淘汰。因此,构建学习型组织,创造学习的良好氛围是组织扁平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公共图书馆实际工作内容,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对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整体进行规划、管理、选拔录用、考核激励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过程。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开发人的潜能,提高收集、加工和传递知识的能力,增强知识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达到凝聚人的合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释放每个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宗旨。现代的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是从整体上系统地对人员进行开发、使用。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力图使这种资源不断增值。强调人力资源在公共图书馆工作中应有的配合,侧重公共图书馆人员自身的完善、发展。

二、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一)现代技术发展使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核心。时展提高了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使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在工作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馆员的劳动再次超越资本成为图书馆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才能构建新的激励机制,保持图书馆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公共图书馆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公共图书馆工作将更多地围绕网络及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馆员的行为将变得更加重要,工作环境将更加开放、更具敏感性和挑战性,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化。

(三)新形势给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赋予新的内涵。新形势给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内容又赋予新的内涵,即对馆员进一步开发和满足自身的需要,以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当一位馆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没有达到他所应当达到的水平时,绩效和薪酬系统就寻求改善他们的绩效的途径。作为一个有效的公共图书馆绩效和薪酬管理系统,其目的是将馆员的活动与公共图书馆总体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并且为公共图书馆对馆员所做出的管理决策提供有效而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要向馆员提出有用的开发反馈,最终使馆员发展、部门发展和公共图书馆发展能够三位一体。

三、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将图书馆员放在第一位。把人视为公共图书馆诸多资源中的“第一资源”,以人的特长、能力、心理、兴趣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要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图书馆人的成长和价值,使馆员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公共图书馆实现其社会价值做出最大的贡献。要善于学会尊重人才、留住人才、保护人才,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科学的用人机制,使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新格局的需要。要注重分析图书馆的自身状况,按照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合理地配置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建立与其相匹配的人才资源队伍,使调整后的公共图书馆能够逐渐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需求;另一方面,注意调整图书馆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并且在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中各个部分所占比例合理妥当,以及适度调整人员的男女比例。

(二)严格招聘选拔过程,增强公共图书馆制度管理。建立以发展事业为主的进人机制,加大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力度,争取向引进优秀人才倾斜的进人和待遇政策。公共图书馆要营造出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大量吸引图书馆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急需的英语、计算机应用、农业、畜牧业等方面的“高、精、专、深”人才。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合理、适用并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可使制度更具权威性。公共图书馆领导必须充分考虑本馆的具体情况,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出适合本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在执行用工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领导制度四个方面要确保公平、公正,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制度时,必须十分慎重、全面、细致,对于一些不可能量化的工作,应形成定性考核的软指标。要在政策和制度的实际运行中不断听取意见,使公共图书馆制度不断进行完善。

(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图书馆岗位职责。公共图书馆对于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职务的人员,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公共图书馆岗位分为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服务三大类。因此,明确公共图书馆的岗位职责,是科学设岗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岗位职责可以有制定各个岗位考评的关键绩效指标,使各个职位的工作职责清晰化。因此,明确公共图书馆的岗位职责,是确定绩效考核指标的关键。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个体绩效和组织绩效的手段。公共图书馆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注意考核评价的控制过程。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图书馆各项工作过程和环节,使图书馆的绩效考核具有普遍性。在执行绩效考核程序时,管理者不应带有任何感情偏见,严格执行考核标准,确保图书馆绩效考核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公共图书馆宣言》运作与管理篇中提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用户和馆藏资源之间的能动的中间人,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对保证图书馆服务质量非常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数量以及存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人员的服务工作,已由单一、被动转向了开放和主动。Internet、多媒体、全文检索、文献存储等新技术的发展促使图书馆新业务的开展。如网络采访、分类编目、信息咨询、自动化管理、网上知识导航、全文数据库建设等业务工作,都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专业性、技术性特点。为了让这些部门人员能够充分适应工作的要求,更好的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在职教育的机会。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的图书馆岗位技能,成为合格的知识和信息服务工作者。

篇5

1公共水利工程行政管理体制转型的政策依据及职能在进行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项目业主责任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

1992年11月,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规定中指出政府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政府依法对项目企业进行监督、协调和管理,并对有政府投资的项目进行审批。各级政府要为项目企业建设和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项目业主协调解决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和社会治安等问题,并搞好其它各项服务工作。在不久之后,水利部于1995年颁发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家计委也颁发了《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接着,在2000年5月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从这些规定和意见中不难看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向项目法人制转变。在项目法人制中,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有了一些变化,主要是专门行使宏观调控职能负责项目审批立项在环保、移民、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和协调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以股东的身份参与经营。

根据投、建、管、用四分离原则,代建制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是对于还在试行阶段的代建制的政策支持目前仅限于具体城市。如《北京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试行办法》、《广州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在2001年就先后出台的《关于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设管理推行代建制试行规定》。在这些办法和规定中,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大同小异,主要是审批立项授权的主管部门或投资主管部门会同项目业主,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方式选择代建单位、代建制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代建制的组织实施工作。财政局对代建制项目的财务活动实施财务管理和监督,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相关监督管理工作:质量监督、安全监督的管理,组织竣工决算和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工作。

可见,随着体制的变化,建设管理模式中行政管理的职能及与其他主体的关系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项目法人制中,行政管理部门开始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在环保、移民、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和协调,行政职能弱化。在代建制中,行政管理部门继续进行宏观调控,承担监督管理工作,对质量和安全的监督工作进行管理,所以改制前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断弱化,监督协调职能加强。在项目法人制中,项目法人一般由行政管理部门委托或指派,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而在代建制中,行政管理部门会同项目业主,通过市场配置选择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进行代建,两者间的委托一的关系通过合同契约的形式确定。

2公共水利工程行政管理体制转型的内涵和方向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许多政府投资公共水利工程项目“投资与建设”、“建设与管理”混为一谈,各级政府直接组织公共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自己监管自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造成了“越位”。在“越位”的同时存在着“缺位”,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和方式来管好大量的公共水利工程和建筑市场各主体。所以,公共水利工程行政管理体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转变观念、转变旧的建设管理模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走向专业化及其代建制的道路。

篇6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032-02

Desktop Virtualization Brings the Reform of Public Computer Room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ONG Xiao-zhong, XU Yong-jun

(Shazhou Polytechnic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ngjiagang 2156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and the use of Desktop Virtualization Management in public computer room, and expounds the features of the desktop virtualization management mode, the management and scheduling of resourc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major changes.

Key words: desktop;virtualization;cloud computing

1 引言

高校公共机房是学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具有使用频繁,需求多样,不易管理的特点。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公共机房管理主要采用两种技术手段进行解决:(1)Ghost镜像(2)还原卡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共机房的管理强度和难度。但是没有根本解决硬件维护、软件维护、病毒维护、网络维护、安全管理等诸多问题。

需要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降低机房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减轻机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理想的公共机房要能够满足来自不同角度的各种需求,易于维护和快速部署。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应用系统的按需服务,作者所在单位设计一套基于Citrix XenServer虚拟化技术的云实验室平台的解决方案。以两台 HP920服务器通过虚拟化构建硬件资源池,以升腾A30(支持云桌面,本地有独立windows x86操作系统)和A10(完全基于网络云桌面,本地ARM系统)分别建设了两间47台虚拟机的虚拟桌面实验室,以期在这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通过云实验平台基础建设,对底层硬件平台整合利用,提高系统硬件资源利用率,保障业务应用系统的连续性,实现系统资源的动态分配管理、运维监控和安全的集中管理,实现应用系统的个性化服务。

通过前后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给公共机房管理带来的变化,做了一些比较,具体如下:

2 传统公共机房管理

2.1 传统公共机房功能的设计

传统公共机房总体功能设计如图1所示:

2.2传统机房使用模式

教学实验环境由实验管理人员提前准备好,包括安装系统文件、常用软件和教学工具软件,依靠硬盘还原卡进行系统发送,并加以还原保护后,最后开放给师生使用。

2.3 传统的机房管理模式

传统的机房管理模式是由专门实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教师进行教学实验之前首先要提出申请,然后由实验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和准备实验环境(期间还需实验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实验软件的安装工作)。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不能随意安装软件,更不能随意拆卸硬件。

2.4存在的问题

1)硬件和软件管理难、维护强度大;2)病毒防护和安全管理困难;3)硬件资源无法进行按需再分配,一次性投入和后期更换成本高;4)公共机房能耗比较高;5)实验环境准备时间太长。

3 基于虚拟桌面的管理

3.1 虚拟桌面云部署拓扑架构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实验室平台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3.2云桌面使用模式

学生进入虚拟桌面机房之后,打开终端设备或者PC机即可看到登陆页面,首先进行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权限分为三个层次:超级管理员、普通管理员和普通用户。超级管理员用于审核和创建普通管理员,普通管理员用于系统日常维护工作,学生账号均为普通用户。认证成功,显示器上显示机房提供的一个或者多个Windows镜像或者Linux镜像图标。[2]学生按照实验要求然后选择相应的系统进行登陆。否则,重新回到认证界面需要重新进行认证。

3.3桌面云管理模式

3.3.1运维管理角度

用户仅需向云计算机中心提交所需的服务即可,如应用软件的使用,硬盘资源的分配,开发平台的使用等,通过审批后即可正常使用。[1]

桌面云改变了过去分散、独立的桌面系统环境,通过集中部署,我们管理员在办公室就可以完成主要的管理维护工作,同时通过自动化管理流程,80%的维护工作将自动完成,包括软件下发、升级补丁、安全更新等等,不但减少了大量的维护工作量,还提高了故障处理能力,全面提升机房管理员对于机房的维护支持服务水平。

3.3.2教学的先进性角度

桌面云提供的托管桌面系统可以让用户同时访问不同的后台桌面系统,并可以在不同系统间灵活切换。这种运行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处理多个不同业务的需要,而且有效地提升了效率,减少空间占用,节约投资。

3.3.3带来的变革

1)虚拟化桌面硬件环境的搭建(服务器、存储、瘦终端);

2)虚拟化网络软件平台的建立(云端平台和客户端软件系统),对技术能力要求更高;

3)实验环境对网络依存度高,网络传输质量要求高;

4)进行存储空间的划分,实现硬盘空间的共享;

5)虚拟桌面公共机房新的管理模式;

6)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

7)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的改变;

8)机房门禁带来日常管理变化,实现由钥匙开门到刷卡进入。

3.3.4 存在的问题

1)对视频、3D内容支持的程度不够;2)过于依靠网络;3)建设成本高。

4 结束语

桌面云的新型管理模式统一管理后台数据中心资源,并进行调度管理,将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数据存放安全可靠,使用加密的传输协议,保证数据传输安全;维护便利,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机房的高效使用和管理。

由于基于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对网络依存度太高,一旦接入的链路出现连接问题,就会导致终端访问不到资源,影响用户正常使用。因此,在云桌面使用过程中,建议不要将所有的资源完全放置在云端,需要在本地做相应的备份,在出现故障时可进行切换。并且目前比较大型的软件,包括专业设计软件、数据库软件与考试平台等,要想在云端运行,还需要技术与标准不断提高才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大量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也要跟着时代的脚步进行创新,所以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的实际情况,使德育管理工作更贴近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而提高德育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一、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理论,实践性较差

在目前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大多数对理论上的德育管理较为重视,导致德育离现实生活较远,不够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近年来,很多小学都在扩招,生源增多的同时其质量也在不断下降,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很多小学都加大了德育管理工作力度。然而,在大多数小学中,主要重视的是教育的过程,而对教育结果有所忽视,使学生无法感受到德育管理工作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践性,这就使得很多小学生认为德育学习的作用不大。

(二)正能量信息传播力度弱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社会上一些负面信息对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一些正能量信息的传播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此形势下,很多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上出现偏差,而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形势的发展,使正能量的传播受到影响,使得负能量有机可乘,长此以往,学生就出现了日常行为不规范、心理素质和意志力较差等情况。

(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在大多数小学中,虽然对德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其教育方法比较陈旧单一,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个体差异不够重视,大多较为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这就使德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与此同时,一些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避免学生在学校出现安全问题,大多对学生采用禁止、责备、处罚等手段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主要以说教、填鸭式灌输为主,长此以往,很难达到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标。

二、新时期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提高学生自身认识

大多数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家庭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在心理上存在着自卑、自暴自弃等情绪,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对其学习和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中高级技术工作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技术工作人员的缺乏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在新时期,应用型人才教育和学术型人才普通教育的地位相等,而应用型人才教育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能力和价值,通过德育管理工作让其明白各级学校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提高教育载体的实践性

“育人为本”是德育管理工作最为核心的理念,故在实际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实践性十分重要。为了增强德育的实践性,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及其教学内容,并举行德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育、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可以将德育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以实践,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主要以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为基本工作,以相应的内容为中心,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德育管理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此外,相关教育人员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育人,故德育工作要以道德为基础,以学科教学渗透为主要渠道,并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然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人才。

(三)提高小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小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积极的学习观,使学生认识到德育的目标,增强其自信心。新时期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要让学生认清自己所存在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加强赏识教育具有很大的作用。在赏识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根据不同学生特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促进其潜力的发挥,还要通过发现小学生的差异性和闪光点,树立其自信心,使小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自我肯定、自我进步以及自我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结语

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前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对小学生道德思想的要求,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提高具体教学的实践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相信自我,挑战自我,以建立科学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养成严于律己的优势品质,并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乔小林.加强小学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5(15):63.

篇8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作用和反作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数据理论实际上为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更好地数据信息,进而可以扩展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另一个方面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模型也对大数据整合、应用提出了要求,反过来也可以为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提供指南。因此大数据和管理会计工作是互相促进和帮助的关系,任何从自身角度看问题的思维都不利于一个盈利组织的价值管理工作。

一、大数据促进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在我国面临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企业要进行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并实现转型和升级的情况下,由于互联网和智能、移动设备的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大数据发展阶段。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将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结合大数据背景,进行盈利组织的管理会计实践,笔者认为一是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传统的管理会计的职能发挥不仅提供了更好的依据,同时也开拓了管理会计服务组织的领域。大数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为组织的预测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依据,而传统的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做好组织的经济预测工作,无论是对组织短期经营活动还是长期经营活动而言都是如此;二是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为组织的预测工作提供高度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信息,以往管理会计由于得不到这样的信息,而不能开发出对企业的经济预测工作更有效的模型,如今有了大数据分析结果,管理会计对数据更准确和更可靠的梦想得到了实现,这样扩展了管理会计为组织服务的领域;三是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使管理会计目标即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提供决策依据有了切实基础。如以前组织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很难收集资本市场的海量信息,如今有了大数据的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各种因素,比如股东的偏好、企业面临经济形式的预期变化,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等等数据信息,就可以为企业综合平衡和把握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各种因素,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的目标。

二、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工作相对于传统管理会计的变化

(1)大数据分析工作结果对管理会计成本性态分析的影响

一般来说,进行企业成本性态分析的要点是按照成本与产量因果或相关关系,将企业发生的成本归类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但是在企业的经济实践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众多成本中的两个极端形态,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成本才是常态,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工作对混合成本的分析,由于获取数据信息的限制,很难做到准确的分类,因此不能起到很好的决策支持作用,致使企业的成本分类工作流于形式,甚至误导决策。

这是由于混合成本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混合成本虽然和企业的产量变动相关,但是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很难定量分析出其相关的数量函数关系,这就对企业传统管理会计中的半变动成本分解工作提出了挑战,而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应对这种挑战。比如,企业对混合成本中的阶梯式成本的分解,就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准确进行。笔者对此举例如下:

篇9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等)的产业结构都已经形成了鲜明特色,对人才的需求都存在着对工商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的情况。

 

深圳的产业结构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金融、管理、现代物流等服务行业为主,深圳对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贸易销售类人才,所占比例达到了24%。目前深圳在打造全国重要的“人才高地”的过程中,今后将把引进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作为重点。

 

广州是华南地区最主要的“人才集散地”,其人才竞争情况也是非常激烈的。而广州作为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多是集中在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性人才。随着广州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正在日益扩大。广州市人事部门出台的10类“紧缺专业人才”其中也包括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

 

“东莞是一座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遍布东莞各镇的生产制造类企业”。经过30多年发展,发达的制造业渴求营销人才。东莞的服装、家具、毛织、制鞋、电子、五金冲压及模具制造、塑料制品等特色产业迅速崛起,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批“专业镇”。因此,在未来几年里,东莞将迫切需求大量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类的人才。

 

(二)东莞民办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招生方面虽然存在优势,但是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存在问题

 

东莞民办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专任教师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公办高职院校已经退休的老教师,他们都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副教授、教授);二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应届本科或者硕士研究生,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评上初级职称(助教),这些刚毕业的应届生虽然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掌握的比较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的社会经验。在东莞民办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中,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很少,而且还缺乏具有中级职称(讲师)的中坚力量,可以说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处在断层阶段。

 

2、缺少社会实践场所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多是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开设有限。在校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到了企业里不能处于管理岗位,同时企业一般也不愿意接受在校实习学生,因为实习时间比较短,企业里也没设有短期的工作岗位,接受管理岗位的实习学生就会给企业增加许多麻烦。在校内,民办高职院校注重数控、汽修模具等工科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而忽视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场所与模拟市场的建设。

 

三、东莞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既能教理论课又能教实操课、是理论型和实操型都具备的教师(既是专业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这种“双师型”教师即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样“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数量不多。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关键。

 

1、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主动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提供相关产品的宣传与技术讲解,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不断推动校企之间的文化交流。如专业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聘任为技术员、技术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等职。这样会使专业教师及时获取行业企业最新信息,从而有效促进课程内容改革,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2、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

 

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例如:会计教师不仅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同时还应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中级(讲师)职称同时,也应该具有相应的中级会计师职称。而且,专任教师都要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技能,考取相关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尽快成为高职院校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3、提高教师市场调研能力

 

作为高职“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市场的调研能力。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为例,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根据东企业单位招聘情况进行调研,假设市场营销的就业范围比人力资源管理的就业范围更为广泛,因此,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应侧重市场营销实践课程,而且,专业教师还必须经常到工厂调查销售类人才的需求最新情况及发展趋势,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调研能力。

 

(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1、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工商模拟市场”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摸索创业和经营技巧的真实环境,实习的学生可以亲身经历档位竞租、寻找生意伙伴、寻找货源、布置铺面、招揽生意等“一条龙”式的模拟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岗位上实习实训,通过实际工作锻炼,直接体验到工作、事业的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增强沟通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将来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真正体验一下经营者创业的酸甜苦辣。

 

2、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利用珠三角特区经济优势,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建立相关的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关系,如东莞理工学院与广东宏达工贸集团合作,能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推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那么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更应该充分应区域经济优势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定期带学生参观东莞的知名企业,聘请企业有丰富管理经验人员到校任客座教师,讲授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

 

参考文献:

 

[1]李启明.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方光罗.市场营销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罗宏宝.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

 

[5]东竞理工学院网.djut.edu.cn/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引言

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优秀教员学员的有力保障,更是高校综合实力的标志。近年来,为了结合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高校设备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强,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办学能力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如何提高高校设备管理和维护水平,成为了设备管理者们积极研究的一个课题。随着我们的不管摸索与创新,现在高校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些变革。

1.设备的管理模式更先进

早期的设备管理模式为一种分散式的管理模式,即各个专业系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教学科研需求采购设备后自行管理,各专业系之间互不联系,缺乏沟通,导致教学设备重复采购,实验室重复建设的现象频频出现。如光电子学科与红外学课可能分别采购了同一种光学设备;计算机学科和英语学科又各自建设了网络机房和语音室,其实这两者完全可以结合建设。这样的结果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相关设计建设者的精力也被重复消耗。又因为本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可能对其它专业设备了解不多,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去钻研学习设备的使用性能,造成了部分设备管理维护不当,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现今,绝大部分高校的设备管理采用了一种纵横交错的树状管理模式。纵向上,高校由专项的设备采购部门统一制定采购计划并实施,待设备到货后,先建立学校总体的设备管理档案,再交付到系一级使用单位。系办记录设备档案后再分配到教研室,进而是实验室,最后明确到个人。横向上,设备管理部门总体统筹安排教学资源建设,对基础学科领域,将同时满足多种教学实验的设备整合到一起,建设多功能教室或实验室,使基础设备利用率达到一种理想的饱和状态。对于高端学科领域所采购的贵重精密设备,要指定专门的学科专家为责任人,要求其科学合理使用设备,定期检查设备并及时反馈设备状态,保证贵重精密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

2.设备的维护模式更科学

最初的设备维护工作几乎为零,是“只修不护”。也就是设备不出现故障时不管不问,出现故障时修理,修过之后仍然不维护,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短。随后进入了一种“预防式维护”模式,即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性能下降的情况,将要影响到其正常使用时,采取一些维护措施,用来预防设备故障。这样的维护是进行在设备老化以后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再次就到了“周期性维护”模式,即根据设备的使用周期,制定相应的计划进行维护。此模式对教学设备的寿命延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足,就是没有考虑到设备的个体性。也就是说每一台设备作为一个个体,其使用频率和消耗程度是不同的,所需要的维护也是不同的。由此,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笔者这里称为“个性化数据分析维护”模式,即在设备生命周期的各个时间节点上,对其使用状况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针对单体设备的个性化维护方法。这种既考虑了设备的整体周期性,又考虑了设备的个体特殊性的维护模式才是科学有效的,也是当今高校的主流管理模式。

3.设备管理维护的数据资料更具体

起初,设备管理维护记录数据时只登记设备的最基本属性,包括类别、型号、制造商、配套资料、所在位置等等。现在,更多更细致的设备属性需要被设备管理人员们仔细记录,如记录“设备功能技术参数”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设备的用途与性能指标;记录“设备零部件资料”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设备的原理和内在构造;记录“设备周期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设备的使用寿命周期,并做好设备的维护预案;记录“设备故障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归纳以往设备故障的维护维修经验等等。可以说,设备管理维护资料越具体,设备管理维护工作就越有成效。

4.设备管理维护的理念更先进

(1)管理理念更科学。过去教学设备都是由单一部门一手采购管理维护的。而现在,设备管理做到了“分级分责,责任到人”的制度化管理。首先,教研室提出教学设备需求,系专家结合相关学科人员论证,学校采购部门实施采购,设备管理部门下发设备到教研室,教研室再明确管理员。整体流程各司其责,互有监督,高效科学。

(2)网络化理念更普及。相比旧时的纸质文档管理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网上设备管理系统,进行了设备的网络化管理。将设备的申报、采购、审批、入库、配发、使用、维修、报废等过程,通过网络全程记录。管理者在系统中只需选中设备,便可轻松获得该设备的一揽子信息。网络化管理作为现代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的一方面,凭借着其方便快捷的优点,被广大设备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并在不断的开发改进中。

5.结语

设备管理与维护是高校教学保障中的一项长期细致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随着高校教学的发展,设备管理维护工作也在不断的变革,研究和探索设备管理维护工作更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也是广大教学保障工作者的共同任务。我们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刻苦思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当今高校的设备管理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梁小婉.规范教学设备管理,提高高职办学效益.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125-126

篇11

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实行“1+1+2”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二年级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增加选修课,实行主辅修制,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课程模块的设置原则:课程设置上必修课相对稳定、选修课及时更新。按模块设置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专业选修课,以及第二课堂教学七大模块,及相互之间的模块整合。

落实学分制

(1)平台课程建设。学校将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规划设置一些最为必要且最有价值的课程作为平台课程的重点建设,努力使学生掌握大学里最为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把最良好的教学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平台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及学生兴趣需求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归口分级管理,由本学科最为资深的教授作为本项目的负责人,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力争把最为优秀的教师吸引到本科教学第一线。(2)课程资源共享,必修当中有选修,选修当中有必修。目前,多数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的配置,都是按照学院、系、专业来配置。不仅在校级层面上,就连在院级层面上实现资源共享的也不多,这就使得原本就不够的教学资源显得更加紧张。

优化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在企业管理中易变的技能。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应坚持以能力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军训、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组成,构建了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基本、专业和综合素质提高。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终身教育观念、“全人”教育观念、个性化教育观念、整体知识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先导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要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现代教育观念,只有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才能不断的深化和完成。因此,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要贯彻教育改革实践的全过程。

坚持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灌输书本知识,教师辛苦,学生乏味。所以,要结合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