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环境保护调查背景

环境保护调查背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8 09:19: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环境保护调查背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环境保护调查背景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43-02

环境教育有多种解释或定义,普遍认可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Tbilisi宣言中的定义。根据UNESCO定义,环境教育着眼于通过学习来树立环境意识,使得大学生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自觉性,并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他们所具有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对我国环保事业产生影响和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对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大学普遍开设了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这是大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大学在环境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应积极探索如何使环境教育达到树立环保意识和自觉行动的预期目标,应对大学环保课程方向和侧重点有准确定位。本文作者为多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环境教育的课程,通过思考在教学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大学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环境意识调查为先

在开设课程之初,宜先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将环境保护观念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自觉为环境保护作出努力。调查活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有关环境意识的“知”和“行”两方面内容。“知”是基本概念和知识,“行”是指行为取向和实践,即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参与行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以此为原则,调查问卷的设置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入手,调查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面对实际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倾向,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环境问题所持有的认识与态度,明确环境教育的重点与方针,从而为大学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的报道得较多。如吴云影的《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以7个系学生为对象进行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环境信息,但新闻性较多,深度不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也表明,大学生掌握了环境保护的常识性内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环境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题资料,并深入挖掘问题发生的根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环保教育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紧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问题,也促使他们关心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知识点的掌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环保技术和理论方面通常较理科专业学生要弱一些。教学过程中,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而因材施教。如有调查发现,在提问“消费时是否会选择有生态环保标志的产品”时,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会”的比例较高,而法学专业学生多回答“不知道”。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对环保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选择时,考虑经济因素多于其他方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层次性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文、理科学生都能积极关心周围环境问题,但文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行为比较感性,如在提出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文科学生积极响应,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理性,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采取实际环保活动,如理科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关电等。针对文科学生,除理论知识的传输外,还应指出具体可采取的行为,如人走灯灭、双面打印、垃圾不随手乱扔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小的举措实现环境保护。而理科学生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特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针对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其积极讨论和采取实际行动,并投入到社会性公益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行为辐射影响其他人。

从具有环境意识到采取环保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间,学生可能会不知不想,有的会想而不行动,或想行动而又动摇,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保护环境很重要,仅 4%的学生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优先,宁可牺牲生态环境。但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50%左右学生是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不到10%的学生仅考虑短期个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的“行”明显滞后于“知”。环境教育重点对象是表现犹豫态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环境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环保意识,并能主动选择环保行为。在课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强知识的深度传播,通过对科学道理的解释与资料的引证,增强对环境问题严重现状的信服。同时,将当代的热点环境问题带入课堂,引领他们关注一旦在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则对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产生严重危害,迫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近年来北方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使当地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剧增,多年的医疗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数较以前增多。

三、“行”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使学生通过环境教育行动起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知”要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行”,只有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大学生在环境意识“知”上的水平较高,关心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对环境现状和危害有较多的认知,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环境意识“行”上的水平较弱,能积极选择环保行为的大学生不到一半,如别人随地丢垃圾自己也跟着丢的从众行为等。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牺牲短期个人利益来保护环境需要方面,态度不坚定,甚至有些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

戴洪厚等在邯郸学院进行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环保行为方面则较弱,如对日常生活行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吃过水果后,您会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带回去处理”的选择率最高,而对说服与劝阻行为“你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你会说服劝阻”(选择率仅26.3%)、教育行为(15%关注)的关注或执行程度低,对消费行为“毕业后,如果在您的工资里扣除一定的环境税(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学生支持。王媛等调查发现,只有约 30%~40%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

如何强化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建英提倡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徐永荣等提出直观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来说,环境考查法是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加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相联系, 学生获得正确、真实印象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另外,对有条件的学校或化学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采用实验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分析,从数据上了解周围环境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在课堂上,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选择一些热点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外查询文献资料,提出个人观点。

四、教师身教重于言传

环境意识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而环保行为需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从课堂教学上可以告诉学生一盏灯一个小时耗电多少,但下课后提醒学生人走灯灭才是环保意识的真正实施,一次次的提醒和实践,学生在往后的生活中会自觉形成习惯。在课堂上,提倡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课后交代作业可用单面打印的废纸写或双面打印是对该理论的具体实践。对化学专业学生,将滤纸剪成小张来擦拭仪器,也是教师对环境保护的一个实际举动。

[参考文献]

[1]方炎明,王亚玲,吴林根.大学环境教育:概念、内涵及合法性[J].江苏高教,2004,(3):97-99.

[2]吴云影.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J].广东化工,2011,38(11):153-154.

篇2

一、引言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①,从此,长株潭三市进入一体化建设“两型社会”的新阶段,2016年,湖南将启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在“湖南十三五”规划刚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同时,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推广两型改革经验”。然而,彭文斌、李昊匡(2016)认为,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强度受到利益激励约束,环境规制政策偏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需要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对环境治理和执法的监督作用,构建共同治理的规制模式。同时,郑思齐等(2013)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环境治理问题,通过环境治理投资、改善产业结构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所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成效如何,是否获得公众的认可,公众怎样参与其中?这类问题都亟需得到解决。基于此,本文从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②,通过Probit模型实证回归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及政策建议。

二、Probit模型回归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400份,回收382份,回收率95.5%,形成含有382个样本,三部分调查内容的社会人士问卷调查数据库。在社会背景调查中,受访对象经常关注环境保护的有103人,占总体27%;偶尔关注环境保护的有164人,占总体43%;没有关注环境保护的有69人,占总体18%;对具体情况不确定的有46人,占总体12%。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结果,选用“政府环境保护行为到位”情况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包括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环保技术改造的要求、大气污染的防治举措、噪声污染的处罚措施和水资源环境的保护手段,选用“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1),包括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水体化学污染、水体放射性污染以及水体悬浮物污染,“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2),包括烟尘污染、雾霾污染、氮氧化物污染和二氧化硫污染,“噪声污染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3),包括工业生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由于不同变量中存在多个选项,所以对单个被调查人的同一变量选项值采用算术平均值处理,得到落在集合A={1,2,3,4,5}反映政府行为偏好强度和环境规制效果强度的数值,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变量gbp为政府行为偏好强度,变量X1表示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变量X2表示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变量X3表示噪声污染乐爻潭龋εi~N(0,σ2)为随机干扰项。

从表1中可以知道,如果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164、0.0861、0.1100和0.1563;如果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113、0.0674、0.0988和0.1397;如果噪声污染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267、0.1005、0.1453和0.1704。因此,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强度对环境规制效果有显著作用。具体而言,其一,从“不确定”选项来看,对环境质量满意度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说明公众对噪声污染更为敏感,噪声污染严重程度的变化将会对满意度结果产生影响,即噪声污染的严重程度越高,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价越低。其二,从“十分到位”、“到位”以及“基本到位”三个选项来看,其变化幅度呈现收敛状态,即环境污染的细微变化对“十分到位”选项的作用大于“到位”和“基本到位”选项,说明长株潭城市群的公众认为政府环境保护治理行为执行力度不够,对环境问题的现状不满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成效为背景,由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建立Probit模型回归来分析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结果发现: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中,噪声污染对公众的满意度影响最大,公众对环境质量现状不满意,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强度需要加强。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强化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切实履行政府管理、监督、控制职责,充分协调不同部门利益冲突,继续加大环境规制力度;第二,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的环境治理体系,利用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结合的手段,运用问责机制将环境保护的压力层层传导,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治理模式;第三,发挥公众参与激励相容约束,支持、鼓励环保NGO等自发型公益组织及网络社区等监督型舆论媒体对污染企业、污染问题和污染源头的揭发和举报,营造良好的民众基础。

注释

①详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3428号。

②本问卷调查含:社会背景调查、政府环保力度调查和政府环保效果调查三个部分,共9页71个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未能向读者汇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咨询。

参考文献

[1]彭文斌,李昊匡.政府行为偏好与环境规制效果:基于利益激励下治理逻辑[J].社会科学,2016(5):33-41.

篇3

环境制造了人,人也在不断地影响着环境,所以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取材于自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污染和破坏环境,所以应该在发展人类自身的同时,也应该共同参与保护环境。

1.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背景和现状

1.1国内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公民的文化素质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国家提出绿色的文明生态理念,越来越多的人相应其号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积极支持绿色建筑,相关的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使得公众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激励更多公民参与其中。目前为止,法规方面仍有较多的漏洞,在实际运用中遇到诸多问题,但是国家方面正逐渐积极改善。

1.2国外的背景和现状

美国作为一个法律体系非常完善的发达国家,非常注重信息的公开,他们最先颁布了有关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制度的实施和监管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判例法方面,公众参与的部分也进行了适当的扩展,正因为法律和规范的完善性,才加大了美国公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2.相关研究

2.1研究方法

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上,笔者用了很多的研究方法,根据基本概念、相关原理等概述内容,采用综合分析和社会调查的方法,根据以往的案例分析,对于我国在此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进行深刻探讨。

2.2创新

本文是对环境保护法案的修订法案进行探讨,并综合国内外现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介绍基本制度来逻辑分析现今存在的漏洞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

3.1概念

主要从概念、主体、特点、途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只有完善了这四部分的内容,公众参与的制度才算是完善的。榱嘶肪潮;ぶ贫鹊慕】捣⒄梗完善法律建设,公众参与制度的设立不仅可以完成以上内容,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实际利益。

3.2主体范围

环保法的目的是保护环境,它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具有特殊性,它的存在不是保护某一个个体的利益,而是保护人类这个整体,这个法案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发地参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事务,所以这个法案参与的主体范围是: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

3.3参与途径

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主要有调查意见、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有的方式简单约束力小,比如座谈会等,有的方式较为正规,需要在正式的场合中进行,这种方式的参与途径,公众需要主动申请,而相关的单位或者有关机关需要强制执行并具有较大的约束力。

4.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近几年,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越来越高,这与政府、有关单位的鼓励和引导密不可分,而且,我国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公众的参与和法律的完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环境法规的完善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国家,更有利于人类和全世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1有利于公民行使自身的各种权利

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行使环境权最好的方式无外乎公民自己参与环境保护,因为环境的好坏也关乎公众的自身利益,这也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途径,公民应该学会行使环境权,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甚至提讼。人民在这个过程中认可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加了自己对于政府的信任。

4.2有利于群众对于政府的监督

整个过程的实施还有助于公民对于政府的监督,行使了自己的监督权,其实在现今的环境问题面前,政府立法和强制实施某些措施已经不足以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抗争,公民的加入正可以弥补政府的力量不足,公民的监督和反馈也可以使得政府的执行过程更加公正和公开。

4.3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想要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通过实践的证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而在这其中,制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众和公共秩序的协调对于政策的设立和制定也很重要,政策的导向影响群众的利益,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只有政府和群众和谐共处,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4.4有利于政治民主化

政府部门接受群众意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切实的制定保护人民利益的措施更加有利于我国政治的民主化,还可以不断提高公民的意识和素质,提升公民自主治理环境的能力,提升基层群众的环保意识。

5.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

有缺陷就要加以完善,我国法律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因此我国法律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然后根据国外的事例和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进行完善。

首先将公众参与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然后扩大环境法的公众范围,改进公众参与立法的程序,公开应该公开的内容,设置强制措施,明确环境评价的范围,扩大环境评价的客体范围。

小结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不仅在立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给了公众一个监督政府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通过合法的途径保护了自身利益。只有群众参与立法,不断提出意见和建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案才能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63-01

1 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山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地质环境背景、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矿废弃地状况、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情况等,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调查评价工作,查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评价和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域,提出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评价。矿山企业要依法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特别是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及时预报信息,开发应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

2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2.1新建矿山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号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采矿活动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新建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禁止在国家和省、市、县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2改、扩建矿山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矿山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业“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大中型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2.3生产矿山

矿山应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矿山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矿山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2.4闭坑矿山

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矿山应做好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和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对未达到闭坑要求的采矿权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矿权。

3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1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按照不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多元经济成分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进程。对于新建和生产矿山,全面实施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有重大贡献的国有矿山,采取政府扶持和企业分担等方式,合力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已关闭和无主矿山,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包括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德阳区)、九顶山、龙门山地质公园、蓥华山等8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总面积近809.72平方千米。区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定,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主要包括什邡、绵竹、广汉、旌阳区的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等沿江区域矿山,以采砂、采石为主。所有采砂、采石都必须符合《德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德阳市旱地采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重点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开采砂石资源及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和程序,严格执行新建砂石厂的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已建砂石厂的整合改造力度,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采矿区域进行河道疏浚、修筑堤堰、填坑、覆地、复垦等恢复治理工程。

3.2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措施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审查新建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落实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严格实施边开采,边治理恢复,避免新增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事件和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加强预防、监测,及时组织处理;对露天矿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

经过对全市221个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马槽滩磷矿区河西矿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井田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等9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主要开展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工程治理,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矿山生态环境,计划在2015年完成。2015年至2020年再开展6-10个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稳妥的推进矿山环境的工程治理工作。

(2)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

篇5

中图分类号:X322;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61-01

1 前言

近年来,青岛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较多,因此,竣工后需要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以下简称验收调查)的此类项目比较集中。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验收调查工作的经验,针对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需关注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与建议,以期对今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与竣工环保验收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主要从工程变更情况调查、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环境影响调查等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2 工程变更情况调查

2.1 主要问题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开展的工作,因此,工程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环评阶段相比有所变更,竣工环保验收调查中需对这些变更情况进行调查。因为一些项目建设时间较长,到了验收阶段,时过境迁,建设单位人员更换对变更原因及其环境影响说不清楚,项目也没有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理等工作,导致验收调查单位对工程变更情况很难掌握。遇到的变更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线路发生偏移;

(2)线路节点发生变化;

(3)工程量发生变化;

(3)敏感目标发生变化。

2.2 建议

(1)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期间,遇到工程发生重大变更,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根据要求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或分析、说明;

(2)验收调查单位应加强与环评单位的交流、沟通,使验收调查工作能快速的有清晰的思路、能更准确的抓住工作重点;

(3)针对重大变更或其他难以确定的工程变更情况,验收调查单位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相关单位进行一一核实;

(4)验收调查工作尽早介入,以便较多的了解工程实际情况。

3 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调查

3.1 主要问题

竣工环保验收调查要求对环评批复及环评报告书中的环保措施一一对照说明落实情况。可调查中发现,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随着环境恢复措施的落实,一般都已经消失。由于现阶段验收的项目在环评阶段均未要求实施环境监理,但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未开展环境监理,对环境的影响及对附近居民的影响程度只能通过施工期监测计划及走访当地群众来了解。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1)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制定的施工期监测计划执行率不高

环境影响评价阶段通常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期监测计划,但从目前验收的情况来看,执行率并不高,从而导致验收调查单位及环境管理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工程施工阶段的实际环境影响、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实施效果,大大降低了施工期环境保护部门监管的效果。

(2)走访调查效果难以保证

由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施工期一般较长,城市道路通车至少两年后才开始进行竣工验收工作,时间跨度较长,调查对象基本对施工期的印象已经模糊,再加上调查对象素质不一,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对环境的影响不易发现。

3.2 建议

(1)建设单位应自觉执行环境保护要求,及时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和监测工作;

(2)环境监理单位应严格、规范地进行监理,及时做好记录并存档;

(3)环保主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应督促建设单位严格履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评及批复要求。

4 环境影响调查

4.1 生态环境调查

(1)对环评阶段提出的生态措施进行定量化核实问题

生态措施无法定量化是普遍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例如,环评文件中对施工迹地的生态保护措施基本都是要进行生态恢复,而没有定量的细化的要求。这就导致验收调查时无法判别是否真正符合环评要求。在作者的验收调查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以下三种情况:

①植草皮面积小或太小太分散;

②植树太稀疏;

③绿化植物管护不善,成活率低。

建议:在环评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如植物盖度、乔灌草结合、乔木比例等。

(2)对生态影响的调查仅停留在微观阶段

目前,线型工程的生态影响的关注仅停留在保护区、保护物种、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层面,还没有从更大的地区和整个生态系统角度研究,更没有相关法规和保护性政策的制约。

建议:国家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展开宏观层次的生态影响调查研究,并采取可行的对策,为生态影响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3)水土流失调查缺少水保验收支撑

有些地区水土保持方案不是项目前期手续的制约因素,环评阶段没有水土保持方案的支撑,水土保持章节论述不够专业、具体。到了验收调查阶段,项目根本没做过水土保持方案,或者做过水土保持方案,但未进行水保验收,作为环保验收调查人员,根本不具备水保专业知识,无法对水土流失、水保措施建设情况进行专业的判断,从而使得水土流失调查无据可依,只能泛泛而谈。

建议:当地发改部门应重视水土保持方案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严加要求,也将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立项条件之一;当地环保部门重视水土保持验收工作,项目未开展水土保持验收工作,不受理环保验收调查文件。

4.2 噪声环境影响调查

(1)噪声执行标准平等性问题

在城市道路项目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发现,经常出现在城市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执行4a类标准,相邻的区域执行1类标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标准时经常会出现矛盾,即距离城市道路近、受到噪声影响大的敏感目标不超标,无需采取措施;而距离城市道路远、受到噪声影响小的敏感目标超标,从而必须采取措施。

建议:在实际调查工作中,应对这种情况充分重视,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的特点,并充分考虑相邻性及平等性原则来确定合理的噪声防护距离和可行的降噪措施。

(2)噪声监测避让问题

噪声验收监测时,噪声应包括工程引起的贡献量与环境背景值两部分。这里的背景值往往不容易判断,会受到其它噪声源的干扰,不能正确判断城市道路噪声的实际贡献值。

建议:撇清真正的背景值与周边噪声污染源,需要避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界的虫鸣狗叫要避开;学校、幼儿园等敏感点的上课声要避开;敏感点周边其它噪声污染源要避开。

4.3 社会环境调查

社会环境调点在于调查拆迁安置问题。拆迁安置工作通常涉及建设单位、当地政府和搬迁户,是较为复杂的问题。

经调查研究,群众反映的拆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拆迁款不到位或对补偿不满意;②只拆迁一定范围内的房屋,保留同一家庭的其他房屋给家庭生活带来不便;③回迁房屋因多种原因,迟迟不建设。

篇6

②李佐军,盛三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隐忧与应对”,《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72页。

③“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http:///hjtj/qghjtjgb/201201/t20120118_222703.htm,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年1月18日。

④“环保部长:不少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京华时报》,2013年7月10日。

⑤贺思源:“论我国环境执法机构的重构”,《学术界》,2007年第1期,第198页。

篇7

1.1地下储气库工程

世界上第一个地下储气库工程于1915年在加拿大建成[1],其中利用枯竭气藏作为储气空间是应用最广泛的储气方式,约占储气库工程总量的3/4。地下储气库的建设目的是为了适应高耗气地区的用气储存需要和实现调峰功能,以提高供气效率,缓解供气管线输气能力不足的压力,并使枯竭气藏存储空间得到利用。1969年,大庆油田利用枯竭气藏建造了萨尔图1号地下储气库,是我国第一个地下储气库工程。至本世纪初,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缓解天然气供气紧张状况,各地开始大量建设地下储气库工程。根据资料预测,至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耗量将达到1600亿立方米,需建设的大型地下储气库达30座以上[2]。

1.2文96地下储气库工程

中原油田文96地下储气库项目是榆林-济南天然气管线的配套工程。该储气库整于河南省境内,储气空间利用既有文96气藏,包括文96主块、文92-47块两大板块,储气地层属砂岩类。除利用既有枯竭气藏空间外,其新建工程还包括集注站、井场、输气干线、集输管线等内容。

2地下储气库环境保护验收流程及内容

a)验收流程。根据现行环境保护验收管理相关规定,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前,应首先进行竣工环境保护的验收或备案。对于地下储气库工程,纳入生态影响类项目进行管理的,其环境保护验收主要流程包括委托编制验收调查报告书(表)、验收(或备案)申请、批准(或准予)验收(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验收调查报告书(表)的结论,符合验收条件的直接批准验收或备案;对存在问题的则限期整改,视结果给予验收(备案)。b)验收内容。环境保护验收的内容依照HJ/T394-2007《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类》中所提出的具体点、项实施,并由有资质单位编制调查报告。验收的主要内容:①工程变更情况。比较工程的主要技术指标、工艺、数量,以及线性工程的选线是否与环评报告书所评价的相关内容一致或基本一致;②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包括主体工程绿化措施及效果、水土保持设施,生态敏感目标的保护措施。临时工程的恢复,并需要达到相应的恢复效果;③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与效果。包括生产废水、生活废水收集、处理设施或措施;废气处理及处置措施;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收集、储运与后期处置设施及措施;高噪声设备的降噪措施等;④环境管理。除具体的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外,还包括工程运营阶段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环境管理制度、台账管理情况等;⑤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涉及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建设项目,应编制运营期突发事故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作为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一部分纳入风险防范管理。即验收内容还包括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编制情况及有关环境应急设施建设、物资储备等[3]。除上述内容外,现行环境保护验收(备案)一般还要求建设单位进行环保信息公开、开展公众意见调查。

3地下储气库项目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要点

以中原油田文96地下储气库工程为背景,该项目施工、运营均采用目前国内外较新的通用技术,其建设、运营工况具有代表性。项目现已通过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分析验收工作的全过程,可总结的技术要点如下。

3.1线性工程

a)线位变更核查。文96储气库工程敷设的输气干线、集输管线共计约30km,线性工程环境保护验收的关键是线位的变更情况核查,即线位走向与环评比较是否存在重大变化。验收的依据是环评文件,实际工程线位与环评阶段的设计比较如果发生重大变化,则相应的工程量、穿越区域将发生明显变化,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也与环评阶段的评价、预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验收时无法给出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结论,或者需要系统的、重新评价环境影响。在本项目中,管道工程实际较环评报告中设计长度缩短了约5km,其原因是在局部地段管道取直,以及埋深变化引起的管道坡度变化使管道长度减少。此项变更未引起环境影响的重大变化,不构成重大变更。存在线位重大变化的项目应该在变更初期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完善落实相关资料补充、报备手续,在验收阶段才有利于顺利通过。b)环保施工工艺。一般的线性工程环境保护验收内容主要是对施工临时设施、占地的生态恢复及其效果,例如施工面复耕、绿化等,在施工阶段已经基本落实,通常不存在遗留问题。验收中关注的重点是线性工程环保施工工艺的采用情况。在本项目中,对输气干线穿越河道的施工,根据环评文件要求应采用定向钻施工,可明显减小大开挖作业对环境的破坏,属于重要的环保措施,验收过程重点核查了定向钻施工的金堤河地段的工程情况、迹地恢复等内容。c)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对涉及易燃易爆品的建设工程,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的核查是环保验收的重要环节。其关键点包括两方面:一是严格核实针对管道沿线环境敏感目标如居民住宅、学校等房屋和场所的安全防护措施、搬迁措施的实施情况;二是截断阀室的设置情况,除满足安全管理要求外,还应满足环境保护主要是对特殊敏感目标的保护要求。截断阀室的设置往往是该类工程环保验收中较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3.2站场

集注站、井场属于站场工程内容,以污染影响为主并主要集中在运营期。针对各项污染因子的验收技术关键包括如下。a)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置工艺和排放去向。站场污水中生产、生活污水根据其成分、排放量的不同,环评文件中均提出了明确的处置工艺、设施要求,验收环节重点核查相应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其工艺、规模是否能够满足废水处置的要求。废水排放去向往往根据处置工艺和达标要求决定,必须执行环评提出的排放去向要求。文96储气库集注站污水经处置后要求排入周边的油气田污水处理站,进行深度处理后用于回注地下。b)废气排放达标情况。验收重点关注各类废气排放的达标情况,并且需从采气期、注气期分别开展监测工作。文96集注站运营期站场废气主要为两部分:一是采气期三甘醇加热装置燃烧天然气产生的有组织排放废气;二是集注站的设备、管道产生的烃类的无组织排放,和偶发性的放空火炬燃烧产生的烟尘、废气等无组织排放。c)降噪设施及达标情况。在噪声方面验收关注压缩机、空冷器等高噪声设备的降噪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减振、防护措施,吸声、隔声材料和厂房的建设等,并需通过监测考察场界达标情况。d)危险废物处置。在固体废物方面,除一般的生活垃圾、检修垃圾处置的基本验收内容外,其关键是核查危险废物是否有相应的处置渠道及其可行性、依法合规性。文96项目中集注站内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矿物油、危险化学品等即属于此类,验收过程重点核查了相关危废的处置去向并需在验收文件中附相应的委托处置协议。e)地下水环境影响调查。验收中需重点考察新建钻井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情况,与环评文件中的现状调查进行比对,给出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结论。文96项目涉及新建注采井14口,采用了新型的负压射孔技术[4],使钻井作业时间缩短,孔壁防护强度明显提高,从环保方面其施工技术起到了减少地下水水文环境破坏的作用,并在运营期有效防止油气对含水层的污染。

4结论

a)地下储气库线性工程部分环境保护验收应重点核查管线线位的变更情况,与线位走向紧密相关的是工程对临近保护目标产生的环境影响、环评文件提出的环保措施;管线施工采用的环保施工工艺及其达到的环境保护效果;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中的沿线敏感目标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截断阀室的设置。b)集注站、井场等站场工程验收中,生产、生活污水重点关注其处置工艺和排放去向,应严格按环评文件提出的要求落实;废气、噪声排放按要求需监测达标;固体废物则以对危险废物的处置为核心,考察其处置渠道的可行性,并做到依法合规;要通过对施工工艺进行分析、开展监测等判断钻井工程在施工、运营阶段是否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我国地下储气库工程在竣工阶段环境保护专项验收评估方面的技术研究目前开展较少,随着大量的储气库工程逐步进入完工使用阶段,国家环境保护验收政策和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对相关的技术研究和积累,乃至于建立储气库工程相关的验收技术体系具有较为迫切的需求。

作者:李新刚 单位:中国石化中原储气库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吴忠鹤,贺宇.地下储气库的功能和作用[J].天然气与石油,2004,22(2):1-4.

篇8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04-2

0 前言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且越发复杂、难以控制,给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政府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这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借此历史机遇,冷静分析各种困难,加快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使其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强力保障。

1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度提升,新的环境问题开始呈现,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也日益明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家大力提倡环境保护,极大地遏制了城市工业污染,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依然触目惊心。我国的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二元特性,这是由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以及不均衡引起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首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工业污染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与发达国家后工业时期相当。现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城市工业污染势头,但是对于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诸如生活污水污染、面源污染还没有有效地约束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污染源不断涌出,生态净化饱和,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形势非常严俊。

2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及基本思路

2.1 总体目标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是:环境保护决策要具有权威性,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统一到国家层面,提升环保监管效率;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明确各自的环保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调动环保工作积极性,在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2 基本思路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推进。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时,要重点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健全机构设置,另一个是优化职能配置,其中优化职能配置是核心内容。在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尽心改革时,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依靠法律法规为管理体制提供政策支持。要想使得环境保护决策具有权威性,就要不断提升运行机制的效率以及执行力。只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制度、体制以及机制整体推进,相辅相成,环保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够顺利进行。

因时制宜。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能否可行,是由三个重要背景共同决定的。一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二是我国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进程;三是我国法制的建设进程。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之所以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很大原因是由于没有一个好的改革背景,各方面改革条件不完备,但是近年来随着这些基本背景逐渐具备,环保管理体制改革也应该尽快提上日程。

从易到难。我国环保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是,改革阻力大、任务繁杂、前期成本投入大。因此,应当冷静分析改革所面临的各项挑战,理清改革进程,注重改革的循序渐进,从容易的地方入手,由浅入难,扎扎实实的做好改革工作,有步骤、分轻缓的推进体制改革。

反求诸己。环保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需要处理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体制改革不能只是强调外部关系,同样应该加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各级行政部门的管理,注重内部改革。实际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率先垂范,优先调整机构、优化职能配置,从而实现由内到外的体制改革。因此,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要将反求诸己作为一个基本思路,从行政主管部门自身做起,切实做好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

3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3.1 建立统一监督、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

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统一到特定的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其他行政单位只有防治和保护的职责。一般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政单位要服从环保主管部门的监管,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环境保护的单位对本地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并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工作内容,切实落实上级指示。国务院在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决策时,要确保决策的权威性,成立环境保护顾问委员会,并直接向总理负责,提供重大决策支持。尽快完善环保管理体制的机构设置,不断优化职能配置,使得各级政府,环保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细化各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管体制具有统一监督、分工明确的特点。

3.2 完善现有环保法律体系

如前所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环保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环保立法的成功经验,将依据污染防治立法转变为依据保护环境要素立法。将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为上位法,将环境要素保护法明确规定为下位法,形成健全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为了避免管理体制的混乱,以控制污染及保护环境为目标的法律不应出现在下位法中。对于各级政府的职责,管理内容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要有非常明确地的规定。对于每一部法律,国务院都应当颁布相应的执行细则,相关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也要依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规章。

3.3 改善运行机制、提升行政能力

环保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各项政策不能落到实处,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管理作用,因此必须改善运行机制,提升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运行机制的改革以及能力建设的加强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尽快完善环保资金筹划机制。目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主要是依靠公共财政支持,尽管每年财政支持的比例逐渐增大,但是实际金额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说明环保资金筹划渠道过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因此,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抓紧当前历史机遇,不断完善环保资金筹划机制,制定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行债券、设立环保专项资金,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是逐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相对于艰巨的环保工作,我国在环保管理工作上投入的人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严重的不足。根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统计,单从国家环保系统层面来说,我国从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人员为2266人,远低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因此,必须从国家长期的利益出发,逐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同时注重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保管理队伍。

三是推进环保信息机制建设。及时掌握环境信息,对于制定环保决策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制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差,一方面与各级单位重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失真,从而导致贯彻不到位。因此,要不断推进环保信息机制建设,以城市为单位,定期公布污染源排放名单;国家环境保护部以及各级地方环保部门要根据收集的污染源统计信息、各项环评信息,建立动态的环境质量检测数据库,从而为各项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四是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对于环境保护,政府固然处于一种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要不断扩大公众的参与范围,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舆论的齐监督。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的反映及意见,提高公众监督环境污染问题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切实推进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4 小结

当前,我国落后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环境问题又层出不穷,因此加强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近年来政府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同时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这些都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在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的同时,冷静分析各项挑战,本着分清急缓、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断完善现有环保法律体系,改善运行机制,创造一个环境保护新局面,切实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传阳,郝成元. 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政策体系框架:以五大区域为例[J]. 生态经济. 2013(01).

[2] 马中,石磊. 新形势下改革和加强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思考[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12).

[3] 王灿发. 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J]. 政法论坛. 2003(04).

篇9

一、课题背景

 

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每周五日工作制”和“带薪假日”的推行,旅游已经普及到社会生活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精神消费,崇尚环保旅游,但在各景区,随手乱丢的垃圾依旧随处可见,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并不牢固,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要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当务之急是找出景区环境脏乱差的根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强有力的宣传。

 

二、现状分析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表示,中国人的旅游支出为全球最高,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旅游已经普遍到每一个人,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据世界旅游组织称,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旅游对象国,做好全面的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每到法定节假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国内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让人感到欢欣,而数量庞大的人群、超负荷运营的景区景象以及某些令人失望的缺乏环保意识的行为又让人内心不安。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大旅游业规模的同时更能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加强人民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得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增强游客的绿色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体系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旅游景区对环保的监管不够到位;二是政府和游客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旅游环保的监管力量薄弱。

 

三、现象分析

 

(一)概念了解及环保意识现况

 

根据“关于大陆游客的旅游环保意识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有77.39%的人觉得保护环境非常重要,有20.06%的人认为保护环境比较重要,可见保护环境已经深入人心,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很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在314名调查者中,有5.73%的人非常了解环保旅游,有57.96%的人对环保旅游有一般的了解,剩下的36.31%的人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环保旅游;对于调查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人中,有约55%的人认为自己对环保旅游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而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人中,仅有约33%的人认为自己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环保旅游。可见对于环保旅游的了解程度跟游客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联系,一般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对环保旅游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环保行为分析

 

据数据统计分析,有88.54%的人确定自己不会在景区内乱丢垃圾,但是仅14.97%的人在景区看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仅12.42%的人在景区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制止。我们可以知道,虽然大多数人环保意识很强烈,认为保护环境非常重要,且能管好自身不进行破坏环境的活动,但只有少数人愿意“多管闲事”,更多的人不会去理睬其他人的不良行为,也不会亲自动手去改善环境问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虽然有很多人不做破坏环境的事情,但是各大景区的环卫工人总是供不应求。

 

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在考虑到交通便利性、景区消费情况、景区安全性、景区环境质量、景区服务质量、外接口碑等各种因素时,有68.79%的游客把景区环境列为选择游玩地点所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在调查景区环境对游客保护环境方面行为的影响时,有86.31%的人认为如果环境质量好,自己会格外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而当环境质量不好时,仅有32.17%的人认为自己会格外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景区的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环保意识包含环保知识、环保态度、环保行为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保护景区环境质量需要国家和政府采取正确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环保工作献心献力,为自己所生存的地球承担起自己必要的责任。

 

四、解决方案

 

(一)景区方面

 

1、环保工作

 

在中国旅游市场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进行景区的环境改善工作势在必行。在关于对游客调查对自己曾经有游玩经历景区的环保工作想提哪些建议时,有75.16%的游客认为景区的垃圾处理方面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善工作,有59.24%的游客认为需要对游客进行相应的环保意识的教育,另外,景区的水道清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改善也是值得各大景区努力改进的几个点。景区方面只有根据游客要求做好各方面的环保措施,使景区的环境一步一步得到改善,使游客在旅游时得到更多心理上的满足,才能吸引游客二次旅游,让中国的旅游市场更加繁荣。

 

2、环保宣传

 

据调查问卷统计,有63.38%的人通过环保公益宣传途径了解到环保旅游,可见环保宣传也是提高游客环保意识的一个可行性措施,景区可以针对每一位买票的游客发放一个宣传环保的小手册,或者在景区内部设置多个点放置宣传环保的提示语小广告牌,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后时时刻刻提示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做损害环境的事情。

 

3、惩罚措施

 

有93.95%的人认为景区可以对破坏环境的人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因此,除了以上的正面引导以外,景区也可用采取一些必要的硬性措施,景区可以设置惩罚制度,选择罚款或者让游客自愿做10到20分钟的环保志愿者,在游客经过地带拾起被其他不文明游客丢掉的垃圾和监督其他游客做不利于环保工作的行为,形成游客间互相监督,以此来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二)政府方面

 

1、公益宣传

 

公益宣传既是对主动保护环境的行为的一种肯定,更加激励环保主义者的环保行为,又能严肃抨击那些我行我素的非环保行为,让其由于自己任性偷懒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产生罪恶感,从而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有93.95%的游客认为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会影响他们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政府可以多做一些相关方面的公益宣传工作,要改变群众的非环保行为,首先要从改变群众的思想做起。

 

2、导游素质

 

除了公益宣传方面促进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政府也可以从选择高素质的导游着手环境保护工作。调查数据表明,学历越高的人越会注意自己在景区的环保行为,不会去做譬如随手丢弃饮料瓶、塑料袋等不道德行为。在考导游证的面试环节可以优先通过道德品质良好和有强烈的环保意识的面试者,而把知识水平放在次要位置。导游领导着一群游客,导游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某些游客破坏环境,可是假若导游在为游客讲解时顺便讲解一些环保方面的知识,这可能会让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走到环保主义者的正轨上,导游的素质至关重要。

 

(三)个人方面

 

1、自身修养

 

涉及到个人因素,环保问题依旧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游客环保意识和个人道德水平的限制,对于改善大陆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问题,责任不光光在于景区环境管理局和政府,更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游客时的任何的细节行为,注重从细节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改善自己的环保行为,而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又反应了个人的日常修养,只有游客平时注重道德修养,在公众场合才能够以积极向上的一面去启发大众,影响大众,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环保社会风尚。

 

2、游伴选择

 

调查的数据反映有74.52%的人认为自己的环保行为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有坚定的环保主义立场的游伴会督促你能够去管本不愿意去管的破坏环境的“闲事”,而一个身心懒惰的游伴会影响你原本坚定的环保主义信念。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选一个对环境保护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游伴也是很关键的一点。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

松花江 水污染 公众 参与 认知

1研究背景与综述

作为我国七大流域之一的松花江流域,因2005年末的水污染突发事件备受关注。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该流域环境即不断受到局部污染,且近年来污染呈现出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区域向流域扩张等愈演愈烈之势。即便经历了数年治理,水质仍未发生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随着环境恶化切实影响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以公民知情权、话语权等多重权利为理论基础的公众参与,如今也逐渐应用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中[[1] ][1]。尽管公众参与得到了学界、立法者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3] 曾贤刚, 吴雅玲. 中国环境保护的四年巨变――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说起. 环境保护, 2010(1): 10-13.][3],但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大多仍不完善,许多所谓“参与”也只停留在“光说不做”的浅表层次。

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直接分析对象和资料来源的差异可以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宏观分析,仅以官方的文字说明进行优劣的模糊评判,直观但指导意义并不明确[[4] 丁丽柏, 龙柯宇. 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检视跨界污染损害责任制度.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 05: 101- 105.][4][[5] 郜绍辉. 公众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22- 25.][5]; 第二类是对案例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偶有官方统计数据制成的少量图表,以政府和传媒信息研究居多[[6] 陈力丹, 陈俊妮. 松花江水污染实践中信息流障碍分析. 新闻界, 2005(6):8- 13.][6];第三类则是对公众进行调查,这类调查大多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支付意愿进行,目前已有针对长湖、滏阳河、及淮河/太湖流域等处水污染及防治的公众认知展开的问卷调查[[7] 朱联东, 李兆华, 雷蕾等. 长湖流域城市居民对水污染防治认识的调查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430-432.][7][[8] 洪少贤, 董世魁, 胡天蓉. 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的公众认知度调研. 环境保护, 2006(12):65-67.][8][[9] 卫立冬. 公众对城市河流污染的环保意识及支付意愿调查. 衡水学院学报, 2008(8):75-77.][9][[10] 丁宗凯, 洪少贤, 董世魁, 胡天蓉, 刘之杰. 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监管机制的公众调查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城市草坪绿地施用污泥堆肥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资助论文.][10],但此类调查多缺乏完整的研究框架,如对公众认知与知情权诉求等的关系研究不足。

2研究内容与数据获取

2.1水污染概念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修订),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据此,本研究中认为由工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长期排放引致的污染,以及短期内突发事件引起的水质急剧下降皆属于水污染的范畴。

2.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松花江水污染状况着手,着重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水污染的公众认知度和公众参与的途径、方式和意愿等,通过随机访谈内容整理分离出公众参与松花江水污染治理的影响因素,同时对相关数据和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可能的政策建议。

2.3数据获取和处理

定量数据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中,松花江污染的基本现状主要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进行深入了解,尤其是对官方的2004-2009年松花江流域8个自动检测站点的水质检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数据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 曾贤刚, 吴雅玲. 中国环境保护的四年巨变――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说起. 环境保护, 2010(1): 10-13.

[4] 丁丽柏, 龙柯宇. 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检视跨界污染损害责任制度.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 05: 101- 105.

[5] 郜绍辉. 公众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22- 25.

[6] 陈力丹, 陈俊妮. 松花江水污染实践中信息流障碍分析. 新闻界, 2005(6):8- 13.

[7] 朱联东, 李兆华, 雷蕾等. 长湖流域城市居民对水污染防治认识的调查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430-432.

[8] 洪少贤, 董世魁, 胡天蓉. 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的公众认知度调研. 环境保护, 2006(12):65-67.

[9] 卫立冬. 公众对城市河流污染的环保意识及支付意愿调查. 衡水学院学报, 2008(8):75-77.

[10] 丁宗凯, 洪少贤, 董世魁, 胡天蓉, 刘之杰. 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监管机制的公众调查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城市草坪绿地施用污泥堆肥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资助论文.

篇11

关键词: 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环境保护

Key word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ehavior;influence factor;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09-02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环保总局在2006年就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评价工作的细节内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的立法工作也早已启动,即将出台和实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其中也包括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和“全民环保”的新理念。可见,环境保护问题和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学界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曾经从不同的视角对公众环保行为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有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政治学以及行为科学等,还有从交叉学科视角进行探讨的。这些研究中既有理论上的分析和推演,也有实证上的假设和验证,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并且,国内关于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多数研究仅对国外的理论和研究进行引进和扩展,实证研究也不多见。本文将从行为科学的视角,对国内外有关公众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归纳和比较国内外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1公众环保行为的界定

环境是指的是人类的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本文的环境专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矿物资源等等。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了解决现实或者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环境保护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而本文探讨的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这里的公众是指狭义概念的个体公众,并不是社会群体中公众的概念。

国内外都曾有学者对公众环保行为的界定进行探讨。Stern(2000)认为公众环保行为可以分为四种:公共领域的激进行为,例如参与环保组织和示威游行等;公共领域的非激进行为,例如为了环保而请愿、支持环保法规等;私人领域环保行为,例如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等;组织的环保行为[1]。常跟应(2009)则从行为的动机和结果两方面来理解公众环保行为,认为一种情形是公众有意识采取某种自认为能够保护环境或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行为,但是有时期望的结果与实际并不一致;另一种情形是从行为的结果方面,看某种行为是否是环保的,例如是否节约了能源[2]。本文认为,公众环保行为是指个体公众参与的有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行为。

2国内外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

2.1 国外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国外,很早就有学者关注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了,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Maloney, Ward(1973)研究表明,社会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对其环境保护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作用[3]。Fortner(1978)的研究指出环境知识与环境保护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公众拥有的环境方面的知识越多,则其环境保护态度越坚决。

Van Liere & Dunlap(1980)以年龄、社会等级、居住地、政治倾向和性别作为解释变量,检验它们与环境关注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关注环境质量;社会等级越高,那么其对环境就越关注;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政治上倾向于自由和较为激进的人比保守的人更关注环境保护;女性比男性更为关注环境保护[4]。

Borden(1984)发现个人对环境污染所持的态度与其环境行为的参与程度相关性最高。Oskamp(1991)发现具有较充足环境保护知识的公众,更加倾向于表现出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

Guangnano,Stern,& Dietz(1995)认为,公众环保行为是个人的环境态度变量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情境因素中立时环保行为与环境态度的关系最为显著;当情境因素极为有利或不利时,则会促进或者抑制环保行为的出现[5]。

Brent(1996)对美国公众环境态度和行为的调查数据表明: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与其环保行为和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呈显著相关;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而且性别差异在高年龄者中表现更加显著[6]。

Stern et al.(1999)的研究表明女性有着更加坚定强烈的环境保护观念,并且更愿意参与各种环保活动[7]。

Hayes(2001)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挪威等国家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男性和女性在科学知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性别差异在环境态度上却不显著[8]。

Barr(2003)在对英国公众环境价值观与环保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环境价值观对公众的回收、再利用和减量化三种环保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其中生态价值观对减量化行为的影响要比其对另外两种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9]。

Stern(2005)把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四种[10]:①情境因素,包括技术可得性、内嵌的环境影响、法律和规则制度要求、成本与收益、便利性、以及社会规范与期望等;②个人能力,包括财力资源、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特定的知识和技能;③习惯和常规;④态度因素,包括个人价值观、环保倾向、信念和规范、非环境的态度、对环保行为成本与收益的知觉等。

综合上述有关研究可知,国外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等级、拥有的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以及其它情境因素等。

2.2 国内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国内的学者也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世秋,胡敏,胡守丽和许士玉(2000)对我国6个中小城市的妇女的环保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环境保护知晓程度、对环问题的境认知水平、环境保护意识现状和环保消费行为等,结果表明她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和对环境环境保护的参与水平都比较低[11]。

任莉颖(2002)通过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特征以及环境知识水平等对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12]。

王凤(2008)对陕西公众环保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环保重要性、环保知识、受教育程度对个人环保习惯和公共环保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差异在个人环保习惯中表现显著,在公共环保行为中并不显著;而收入、年龄、环保意义等变量对环保行为的影响不显著[13]。

钱淑娟,马艳,刘文鑫(2008)在对游客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群,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都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间的关系却不能得到一致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4]。

唐明皓,周庆,匡海敏(2009)关于城市居民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女性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在职业上差异显著,教师、公务员、学生等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待业者、工人和商人等;随年龄的增大,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的得分逐渐减少,但是在环境行为和环境行为意向上,年龄的差异并不显著;环境态度及其各维度与环境行为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体现为环境态度越积极,环境行为越积极,其中环境行为意向的影响更为显著[15]。

李小红(2010)对中国和美国公众环保行为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影响公众浅层次环保参与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背景和环境意识,而影响其深层次环保参与的因素是性别、收入、居住地、职业等;在美国影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婚姻状况、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环境知识[16]。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环保知识、个人环保习惯、环保意识和环保态度等等。

3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3.1 主要结论通过对国内外公众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归纳出其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情境因素、个人特征因素、习惯和态度因素。

3.1.1 情境因素情境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可得性、内嵌的环境影响、法律和规则制度要求、成本与收益、便利性、以及社会规范与期望等。

3.1.2 个人特征因素影响公众环保行为的个人特征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拥有的环境知识等。但是,关于这些个人特征因素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3.1.3 习惯和态度因素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个人的环保习惯、环境价值观、环保倾向、信念和规范、环境保护态度、对环保行为成本与收益的知觉等均是影响环保行为的主要因素。

3.2 未来的研究方向根据目前国内外公众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3.2.1 情境因素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机制情境因素是影响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分析上,而关于情境因素与公众环保行为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检验不同情境因素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机制。

3.2.2 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以及环保行为等概念的建构目前的实证研究中有关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以及环保行为等概念的界定、建构和衡量都尚未取得一致看法,而且不少研究使用的量表并不是经过严格的量表开发程序得到的。这样,将会大大降低研究结论的可信程度,也会使得不同的研究之间难以进行比较。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访谈、预调查、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得出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以及环保行为等概念的建构和对应的量表,这将有助于其结果变量和影响机制的研究。

3.2.3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它们对公众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并开展了有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公众环保行为的比较研究,但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是不多,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Stern P C.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 56: 407-424.

[2]常跟应.国外公众环保行为研究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2009,(1):79-83.

[3]Maloney M,Ward M. Ecology:Let’s hear from the people: an objective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attitudes and knowledge[J].American Psychologist,583-586.

[4]Van Liere K D,Dunlap R.The Social Bas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A Review of Hypotheses,Explan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80,44:181-199.

[5]Guagnano G A, Stern P C,Dietz T.Influences on attitude behavior relationships: 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5,27:699-718.

[6]Brent S Steel.Thinking 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Environmental Attitudes,Behavior and activism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6,47:27-36.

[7]Stern P C,Dietz T,Abel T,Guagnano G A,& Kalof L.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ism[J]. Research in Human Ecology,1999,6(2),81-97.

[8]Hayes B C.Gender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Environment:A Cross-national Analysis[J].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2001,54:657-671.

[9]Barr S.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citizens and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J].Area,2003,35:227-240.

[10]Stern P C.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EB/OL].ELR:News and Analysis 10785,2005.

[11]张世秋,胡敏,胡守丽,许士玉.中国小城市妇女的环境意识与消费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0,(5):12-16.

[12]任莉颖.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3]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6):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