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19: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教育方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学校硬件与软件的不配套
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配备方面,一部分是从原来的专科院校转来的,有些甚至是非法学专业转行的,有些人自己都不懂的多少,怎能会给学生一个高素质的课堂?且不少是职业教师,大多只注重学术研究,在任教前后都没有多少法律实务经验,很少有法律实践的传授,导致学生所学理论不能很好与实践相联系。更有甚者,个别老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法律法规修订与出台的速度,使得新知识不能及时取代旧知识而给学生造成了误导。而新引进的高学历的教师,由于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够,不能很好地全面投入到工作当中,来发挥其人才的优势,再加之教学经验的缺乏,也需要在课堂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地锻炼与成长。
所以,在规模扩大,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学校软环境的改变与投入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二)学校管理相对滞后
学校是个公益性质的单位,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竞争的压力,很多学校也在注重自己赢利的一面,想法扩大招生规模,收取更多的学费,来扩大学校的建设。许多领导用企业的理念来管理学校,这种指导思想,无疑会使学校收益增加,但是也导致管理上的滞后性与非科学性。
在课程设置的时间上,呈现前松后紧的态势,前三年的课程设置较少,大学四年级课程反而最多,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去考取研究生,去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从而造成大四的课堂上学生缺勤率太高的现象,结果许多课程的开设,形同虚设,导致人力、物力与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一直与主要的法律文件对应,课程内容大多偏重于法律规范的介绍和注释;在培养要求和教学方法上过于重视课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与知识的传授,缺乏全面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模式上还没有建立起与法律部门相适应的协调机制,更多的是关门办学,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2](P28)
(三)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与其说法学是门理论课程,不如说是门实践课。实践能力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培养尤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法学教学方法的缺陷
法学教育以书本教育为主,重视法律知识的培养,但教学方法僵化,与实践脱节,不能使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形式;未开设法律检索课程,没有专门的师资配备,学生没有掌握法学检索技能的途径;教学内容重本学科传授,轻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造成学生知识面较窄。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联想式教学、互质式教学等。
2.法律图书馆作用未发挥
很多法律图书馆规模小,硬件和软件设备不达标,不能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检索工具,专业的法律检索软件等的配备也不完备,图书馆员专业知识技能不高,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
3.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尽管在课程设置上会有二个月的实习期,但由于对实习的不重视,大多数实习单位也没有对实习生培养的计划,多以干点杂活,最后交个实习报告作为结束。真正能从实习过程中有所收获的很少,影响到学生对法律实践的认识和认知。[3](P165)
(四)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的不协调
法学本科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法学人才为己任与目标。法学专业的就业难也是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法学的人才就业真正能对口的很少,大多在就业时被迫改行,这也是他们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原因。因为在实践中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不能直接从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而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又不一定是法律专业毕业的。非法律专业毕业的人,没有经过法律专业学习的人,也可以从事法律职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显而易见。
二、新建本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学校软环境建设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也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用一些优惠条件来吸引优秀人才,比如给安家费,提供房源等等,无疑会吸引一大批年轻的法学学者加入进来,这就给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意味着经验的不足,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弱点,年轻的教师应该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课堂经验,管理方法;而老教师也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向年轻教师请教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同时,要改善教师的待遇条件,尊重课堂,尊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同时,新老教师在搞好科研,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接触些案例,把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教给学生更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是封闭思想,搞闭门造车。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是从原来的专科学校演变而来,保守思想的承继在所难免,思想的解放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领导要率先走出去,引进来,虚心向老校、名校请教,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与生存特色。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驱使,使学校面临经济的压力,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工厂,不能以利益来衡量得失,更不应该以此改变公益服务的性质与方向。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才是我们的正确的导向。尤其是法学系的领导,如果自己不懂法学教育,应该尽快让位,提拔那些优秀的专业的法学人才。学校的发展要在尊重市场,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走特色化建设的道路,大胆改革建设新专业,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三)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课程
1.课程设置的先后要合理
在法学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尽量科学合理。既要有法学基础教育的十四门核心课程,又要有提升法学专业能力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还应该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应尽量与司法考试接轨,教师可以用司法考试的高标准去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要照顾到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讲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与理论前沿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再创造能力。
2.课程内容要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课程内容上,更要讲究科学。既有公共课的学习,对学生政治方向的指导和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专业素质和再教育储备能力。强大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过来,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使得理解教育更加丰富。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改变法学教学方法
法学教育应在重视法律知识培养的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毕业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使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形式;开设法律检索课程,配备专门的师资,传授法学检索技能;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
2.发挥法律图书馆的作用
扩大法律图书馆的规模,增加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完备专业的法律检索软件等的配备,提高图书馆员专业知识技能,以便更好地提供专业的服务。改变不向学生开放的做法,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
3.重视毕业实习的作用
在课程时间的设置上延长实习期,注重实习过程的培养。并与法院、检察院、监狱及律师事务所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实习岗位与场地的充足。同时,学校和实习单位应该制定专门的实习计划,严格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并将其纳入到毕业的总成绩考核与测评中,使得实习得以足够的重视。
(五)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相结合
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相结合,司法考试的作用不可忽视。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的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紧密结合。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的前提,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司法考试是联系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桥梁。这种做法在这些国家充分利用法学教育资源,提高法律职业者素质,保证司法公正,促进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4](P77~81)
信息学科教学中仿真技术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众多高校在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对丰硕的研究成果。
(1)通信专业教学中的仿真技术。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通常不能够适应目前通信系统急剧增加的复杂性要求。在通信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基于相关常用的仿真软件,通信系统的仿真技术也已逐渐成为现代通信系统设计以及对其定性进行验证的重要手段[5,6]。例如,对通信系统整体设计并测试其性能;同时,在复杂的环境中无线电通信以及抗干扰通信系统的抵抗衰落和多径效应能力。但由于现代通信系统的实际测试设备价格高昂,而且系统也往往具有不可测试特性。例如,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教育单位不太可能对实际营运中的通信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因此,这使得高校相关信息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面临挑战。这样,基于相关软件与算法对其进行仿真就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通常,通信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实现、通信过程中各个节点之间的智能化性能分析等系统及其部分功能的模拟大都基于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来完成。其中,仿真算法可以直接映射为系统设计中的硬件。而基于仿真工具的软件无线电技术使得通信信号处理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计算机仿真技术对通信系统不同模块的性能分析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基带信号处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合适的仿真软件来实现传输信号的相应变换。从而得出预编码、自适应均衡、信道编解码、信源编解码以及信息安全算法等等。此外,在复杂、时变的信息传输环境中,现代通信系统的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算法更将会趋于复杂[7,8]。例如,在科研和教学中涉及到的信道估计的自适应算法、MIMO技术、通信网络中的多用户检测算法、信道编解码算法等技术的实现,必须利用仿真技术对算法在实际通信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验证和评估。
(2)基于硬件设计教学中的仿真技术。实现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是现代信息系统设计的硬件基础。系统中各个硬件模块的实现通常基于硬件仿真技术的理论与先进的微型计算机的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因此,仿真技术在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硬件的控制实现中也就有着重要的应用[7]。在实际硬件仿真教学中,基于不同仿真平台,例如Max+plus、QuartusII等软件,通过VHDL、VerilogHDL等语言对系统进行设计,同时对系统的物理器件性能进行仿真。在目前很多信息系统的电路设计中,这主要表现为从基于硬件的集成电路模式逐步转为一些硬件仿真软件编程来实现的映射模式。
(3)网络协议教学中的仿真技术应用。在通常信息学科的网络协议教学中,其复杂性已经很难通过传统的数学分析来完成。而在更高层的协议设计教学过程中,通信网络协议中所涉及的仿真代码可以将其设为相应通信协议可以实现的核心代码。因此,在信息学科教学中,仿真方法在网络及其协议的复杂性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9,10]。为了准确、快速地对信息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网络协议性能完成评估。同时,如果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避免掉大量的理论性能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另外,通过对实验室中网络系统进行建模,从而进一步实现参数的选择和调整,并能够快速模拟系统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基于上述的仿真技术,可对教学中所应用的信号处理算法、信息传输协议等及其相关性能做出评估以便进一步改进。因此,算法和协议的仿真成为实际系统中功能实现的重要手段。为了考查网络系统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利用效率,在实际的现代信息系统中提出了各种复杂且具有层次结构的协议,进而构建结合无数节点的通信网络。可以看出,基于仿真平台的仿真技术对实际环境中网络协议仿真分析评估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地位。
总之,在信息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平台的计算机仿真技术有着重要的应用。透过仿真技术,学生基于已有的理论可以对比传统信息理论技术所研究的对象深入学习和研究。此外,通过仿真技术可以在仿真过程中实时修改系统参数,同时能够评估参数变化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使其更加接近真实环境。
常用仿真软件
目前,在信息学科的实际教学中,适用于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仿真软件较多,例如Matlab,Labview,SystemView等。其中,Matlab/Simulink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科研和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仿真与计算平台。均可完成教学中所遇到的仿真实验和数值计算,例如可以通过Matlab实现信息系统仿真中的数值计算、算法验证等分析等领域。而Simulink是Matlab中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它对系统能够提供一个动态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并具有适应面广、效率高和灵活等优点。此外,Scilab也是一个开放源码的科学计算仿真软件。而常用的硬件仿真软件早些时候所常用的Max+plus、QuartusII;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用来电路分析与实物仿真软件ProteusISIS;以及FPGA的仿真软件Foundation和ISE等。
艺术系科学生作为当代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对于他们的思想教育方法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想完善的课题,“艺术类学生不好管,辅导员畏难不愿管”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一个共同话题。艺术类学生不但具备当代大学生很多共性,同时也因专业的特殊性即“艺术个性”有别于其他文理科学生。具有这种特殊性的艺术院系应当如何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符合其专业特点,又围绕教育的共性,是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辅导员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艺术系科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表现
(一)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
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情感丰富,对于事情的思考充满浪漫色彩,忽视现实基础。由于专业学习要求挖掘自身个性,因此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却对于“集体”比较淡漠,较少关心时事,思想活跃但不够深刻,由于一直以来重视专业性强,因此文化素质理论薄弱。
(二)自我意识强烈
艺术类学生崇尚个性化发展,在班集体表现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的缺乏,热衷于“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易导致偏执己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做事为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随意。
(三)缺乏深入的自我认识
由于艺术类学生专业学习中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个性培养,长期没有系统的文化课熏陶,家庭条件大多数比较优越,老师在讲课过程当中重课堂轻育人,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认为“两课”教学没有意义,因此在面对严峻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时,缺乏对自身前途的理性认识,在感情问题上也常常“跟着感觉走”,容易把自己圈在一个人的乌托邦中。
(四)功利主义意识强
艺术类学生在班集体中虽然集体意识薄弱,但是由于他们的情感丰富个性大胆,和辅导员及代课老师的关系往往比较熟悉和亲密,区别于其他文理科学生的实干精神,他们的功利主义意识比较强,喜欢利用情感和关系打动老师,面对集体活动发现一旦对自身发展有利,往往才会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性。
(五)实践能力强
艺术类学生在高考期间就已经开始独立参加各种考试,接触各种老师和学生,因此他们接触社会较早,因此,进入大学之后较于其他学生他们就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个性,胆大敢于尝试,社会实践能力较强。此外,部分学生由于优秀的专业技能已经在进入大学期间介入了经济领域,沉浸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
二、艺术系科学生思想特征形成原因
(一)城市学生所占比例大
一般来说,大部分艺术系科学生中,城市学生在学院所占比例要大于其他专业系科,因此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于金钱没有概念,因此艺术类学生大多优越感强,比较自信,公众交际较广,在公共场合表现欲强烈。因此便容易形成自我、散漫、吃苦精神差的个性。
(二)专业特点影响较大
艺术类学生从高中开始就要突出专业课的学习,形成鲜明的个性,练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上授课形式的单独化,他们不容易被纪律和规则所约束。内心世界丰富,心情浮躁,容易脆弱,文化课基础薄弱。
(三)受专业课老师的影响深
艺术类学生的课堂大都以小课的形式授课,因此教师与学生关系很容易变得亲密,教师的文化素养、生活态度、个人魅力很容易对艺术类学生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
三、艺术系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尊重“个性”基础上加强“规范教育”
笔者作为艺术类学生辅导员,学生多次反映希望学校对自己同样要求严格,85%以上的艺术类同学反对散漫、迟到、挂科。由此得知,艺术类学生同样渴求一个严谨、规范的教学环境。也因此,艺术系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艺术类学生渴望规范化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却无限度的要求个性自由,对约束大学生言行的校纪校规逆反强烈。理性上,艺术系科学生懂大局,识大体,明事理。感性上却难以遵循严格谨慎的教育规则和纪律,甚至还会在言行上以反主流为个性追求。由此发现,艺术类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理理性上的平衡还有明显距离。如何在尊重艺术类学生“个性”基础上加强“规范化”的教育模式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切勿以个别代替一般,以现象代替本质
凡是看到校园里衣冠邋遢奇异,男生一头长发女生耳钉鼻环的,老师们都会认为肯定是艺术系科的学生。很多艺术类学生都被定义为言行怪异、打扮夸张、行为散漫。当然,这样的一种看法可以理解,艺术类学生内在的感情充沛和独特思维会通过外在的穿衣打扮表现出来,但是经过笔者教学观察,这种有着强烈外在表现欲学生只是少数,并不具有普遍性。当问及艺术学生对于“艺术类学生行为怪异奇装异服”的看法时,90%以上的同学都觉得艺术类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无本质区别,自身的个性不是在刻意模仿或者故意另类于他人,而是在长期艺术的熏陶下自然形成。在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避免戴着“有色眼镜”,应该首先认识到艺术类学生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学习“艺术”的学生。
很多高校辅导员老师一听到“艺术生”,都会觉得这些学生难管教,不愿管或者放任自流,像前文提到的“行为怪异、奇装异服”都成为老师眼里“艺术生”的代名词。因此,笔者认为,在对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上应该避免以下几点:首先是以个别代替一般。艺术学生大部分都是普通大学生,普通的家庭背景,对于专业兴趣浓厚,甚至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加要求进步。与常规大学规范发生偏离的学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点上的问题不应放大,面上的成绩不能忽视。其次,不要以现象代替本质。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本来就提倡个性的多样化,因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的审美方式都不尽相同。在法理允许的范围内,个人的穿戴和言行及时夸张怪异些,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其本质。再次,不应以单一的标准来评定艺术系科学生多样化的个性。
四、提高艺术系科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教育方式
(一)实行情感管理,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它用具体的表象来传达抽象思维,再现感性的真实生活。因此,艺术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他们更加注重感性、直观的效果。因此对于艺术类学生,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以情动人、情感化人”,“施之以爱,动之以情”,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基础上,令其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信任辅导员老师,得到鼓励和鞭策。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由此,对于个性强烈,内心脆弱的艺术生,任何强制约束的外在管理都不能成为其转变个性的动力,情感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才最适合艺术系科学生,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感知、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主体意识,多进行情感交流而达到思想沟通,将教育方式“艺术化”。
(二)掌握艺术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把握好艺术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在新生入校之际就加强校规校纪的宣传,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形成思想定势。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通过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艺术生的同时通过思想教育使其学会自律。其次应该利用艺术生实践能力强,多开展有特色的学生活动,活跃班级文化,用艺术的形式宣扬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是艺术生在活动策划中得到学校的认可,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活动也可以增强艺术生的集体意识,通过荣誉和肯定实现他们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三)人格魅力的感召
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和学生最亲近的老师,是学生最容易效仿的对象,辅导员的价值观、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因此,辅导员首先应当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修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用积极乐观的行动力去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老师首先要做到。
(四)加强艺术生文化素养教育
由于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养偏低的问题,在抓好他们在校的文化课的同时,要加强“两课”的学习和文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等课程的学习。艺术院系应当多组织人文讲座,丰富艺术学生的文化生活,逐渐提高艺术生文化素养,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提高艺术生文化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不能流于表面,学校应当坚持鼓励艺术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基于云技术的高校计算机仿真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是未来教学形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基础。以强大的云技术为依托平台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仿真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新型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设计,用虚拟的仿真教学情景给学生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等全方位的因素参与到其中,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极大提高学习效率[1]。基于云技术的高校计算机仿真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的同步仿真,实现了理论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2 计算机仿真教学现状(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simulation teaching)
根据多年的高校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教学中把就业岗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作为依据,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整合,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职业竞争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计算机仿真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构建更灵活、更深层次的知识结构体系。有试验结果表明:仿真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多数学生在仿真教学环境中学习可以记忆整个课程多于2/3的内容,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只能记忆不到1/3的内容。凭借云技术的强大存储功能等,使用计算机仿真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学并反复试验,提高学习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仿真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相结合,将为高校教学发展带来新的方向。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带动了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已经能够使用科学方法建构复杂的物理模型提示真实世界的变化规律,在许多领域进行应用。仿真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许多知名高校的研究等领域中应用;计算机仿真教学在国内外的许多课程中进行过使用;在我国高校中,应用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仿真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各高校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2014年4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京城高校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研讨会,提出成立首都高校虚拟仿真联盟,建立推进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和首都高校间资源和经验分享的平台[3]。在我省高校中,计算机仿真教学还处于比较落后的起步阶段,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及专业教师提供了教学和研究的新平台,延展了创新的想象空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3 基于云技术的高校计算机仿真教学应用――以
电子商务课程为例(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imulation in teaching of cloud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EC courses)
3.1 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虽然已经出现多年,但国内高校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当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中然而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课程设置方面。因为缺乏对电子商务相关实际应用的理解,在许多高校中相关课程设置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多数只是把相关商务、管理和电子技术方面的课程进行简单的罗列堆砌,不能适合电子商务专业实际需求。专业师资队伍方面。国内高校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抽调出来的经管或计算机类教师,知识不够系统专业,缺乏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经验,很少参与实际电商企业的项目运作,讲授专业课程时不能达到专业知识的外延和拓展。专业实践方面。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专业;培养的是能系统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并能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虽然许多高校正在加强实训教学,但多数缺乏针对专业就业的连贯性,不能很好的达到针对专业就业的实训目的。
3.2 电子商务课程中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仿真教学模式
的构建
使用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仿真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仿真模拟环境,模拟电子商务的各项活动,具有仿真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2]。学生借助于云端存储的相关软件环境模拟实际电子商务项目环境,模拟参与电子商务实务活动;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便捷人性化;仿真教学环境能够作为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训环境,提高实践技能。根据岗位群开发仿真教学课件,根据专业实训的培养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基于云技术开发仿真岗位模拟场景和符合教学需求的互动式教学应用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更理想更完善的方案。从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出发,以项目教学为主线进行课程实训内容的整合,采用情景模拟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要手段。借助于云的强大存储功能平台,针对专业课程内容和特点遵循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和真实装置相结合创建教学的仿真物理场所和软件环境(存储于云空间即用即取),以就业为导向,用实验、见习、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模拟,注重安全要求,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考核上,仿真模拟教学完成整体项目的过程中,专业技能鉴定与考核等领域以学生的表现为主,附带平时成绩,最终作为评定等级的依据。
基于云技术的高校计算机仿真教学可以解决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教学系统平台存储于云端,使用三维建模方式模拟电子商务实践环境,数据量小、速度快、精度高、互动性强。平台提供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真实模拟互动性的教学和实践环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知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岗位角色扮演来体验相关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凭借管理模块任课教师可以掌控教学过程和学生操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引导。通过教学系统平台的考核模块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跟踪及考核评价。
3.3 电子商务课程中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仿真教学的具
体应用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使用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仿真教学,常见的方法包括:课堂演示,情景模拟,认识实践等。以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为对象,针对专业性质和教学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凭借云技术的基于网络的仿真教学系统平台、课件、资料库、仿真实训的教学软件(包括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操作仿真技能的训练;模拟实际专业岗位的各种学习和工作环境等);教师和学生在网络PC终端登录使用云空间里存储的相关教学资源;在同一个网络多媒体机房,合法用户可以进行不同的实训练习;集中管理各种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上传、下载等使用更方便。
构建电子商务交易的真实过程和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机房能满足现有各种仿真培训系统的要求(电商方、客户方、物流配送方、第三方等)。实现仿真系统与真实电商系统在线连接,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系统中,将系统中的数据信息与真实数据信息进行比较,指导学生的操作。软件技术和Internet支持平台运行,教师与平台中学生实时沟通,实现电子商务完整交易过程的各环节的实时动态信息和数据的交互。采用局域网和Internet结合使用的模式可以方便的对仿真平台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用户注册、远程登录、调试等,所有资源以云技术在“云端”共享。 以淘宝、天猫商城等作为实践平台进行仿真教学的案例,如以现有的已经开设的淘宝商铺作为仿真系统中的模拟电商方,学生分组形式进行仿真系统的岗位模拟:部分学生注册淘宝会员并用账户和密码登录作为仿真系统中客户方,部分学生登录商铺作为仿真系统中电商方的客服,部分学生作为仿真系统中电商方的库存管理员,部分学生作为仿真系统中下订单后的在线支付(经过支付宝作)或者电子银行系统(快捷支付)为第三方,部分学生作为模拟的仿真系统中的物流配送方,部分学生作为仿真系统中电商方的售后服务客服方等,模拟各个环节的进程,最终完成项目形式的电子商务完整交易。具体包括: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生分组;申请并注册开设电商方(如淘宝)店铺,注册客户端用户、注册支付宝账户等;制定仿真电商交易完整方案;进行仿真系统进程,学生按部就班地进入岗位角色,展开电子商务过程;教师的总结点评,教学内容的延伸等。
4 结论(Conclusion)
构建基于云技术的高校计算机仿真教学模式和工作平台,完成高校实训资源网络版的整合,体现专业特点直接面向就业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自学平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计算机仿真的教学环境由虚拟环境平台产生和提供,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操作体验与仿真系统平台进行交互,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进行各个工作岗位模拟。基于真实数据模型构建的仿真教学环境的严格遵循电子商务实际项目的标准和要求,建立逼真的环境和场景,对设施进行真实的“再现”,能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进行充分的人机交互和实际参与,减少因为知识掌握不全面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等,提高了项目任务的学习质量。通过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试行,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仿真教学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种能够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具有综合作用的新型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邢敏,黄岚.计算机模拟仿真教学的研究实践[J].现代教育科
学,2007:152-153.
[2] 姜国新.仿真技术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
息,2010:145.
[3] 中视典数字科技.首届京城高校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研讨会
召开[EB/OL]. http:///article/news/1180.
html 2014-04-30.
1.思想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
有些领导认为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地震,思想麻痹大意,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指导思想模糊,缺乏通盘谋划,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造成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薄弱或空白。
2.部分校舍建筑破旧、老化。
校舍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校舍建设应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还需要校舍安全的支持和保障,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法形式简单、缺乏吸引力。
当前有些学校不注意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当前中小学的心理特点,丰富科普宣传教育内容,创新宣传教育载体,以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硬件建设上,没有添置必要的科普宣传器材等硬件设施,还停留在“墙上挂”的、“板上画”的、“电视放”的,即把防震减灾的各种挂图挂在墙上,再把一些防震减灾小常识画在板上,然后再组织学生看防震减灾录像的简单化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还比较落后,采取灌输、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声、光、电、数码技术、实物模型、场景再现、情景模拟、地震体验、互动平台等进行科普宣传教育,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感受中获得直观体验。在实际效果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4.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没有配套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校本教材。
目前大多数学校除了地理教师外,其他科目老师对防震减灾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因为教学任务繁重,所以很多人无法兼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更不用说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纳入课堂。另外,部分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教材大多自行搜集整理或编印成册,存在教学内容不规范、衡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5.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疏于开展或效果不佳。
多数学校缺乏组织大型应急疏散演练的经验,担心组织应急疏散会出现人员踩踏等意外伤亡事故,存在畏难情绪。
也有部分学校组织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但学生在疏散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嘻嘻哈哈、勾肩搭背,慢吞吞地走下去,疏散演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没有形成防震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
由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学校没有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宣传教育计划,没有达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四落实”。一些学校存在应付思想,一旦遇到上级检查,就突击准备,做一些表面工作,只要能顶过去就行,检查一过又是老样子,这些学校感觉没有压力,工作随机性大,活动不能经常开展,缺乏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和地震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各级学校领导要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意义,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工作中,必须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要求做好以下几点:①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如学校防震减灾避险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确保责任和措施到位。②编制地震应急预案,甚至每个班级也要编制地震应急预案。③加强师资力量的教育培训。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培训列入教师业务培训计划,有条件选送教师参加地震部门组织的防震减灾专业知识的培训。④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以上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2.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防震减灾教育的考核、检查和督导。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学习考核内容,将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考核评价标准,督促学校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防震减灾教育质量。
3.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各级政府及教育、地震部门要大力推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将每所学校都建成最安全、最坚固的地方。政府教育建设预算中要增加学校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必要成本。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教学楼尽量设计建设为架空层,便于学生紧急避险疏散。学校在抓好校舍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大操场建设,使整个校园成为集教学、举办各种活动与避险功能于一体的多用途场所。
4.创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形式。
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形式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形式。目前地震科普作品匮乏,尽管有不少科普读本,内容丰富,但形式陈旧、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主要以传统理论性图书为主,缺少亮点和新意。所以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必须改变传统创作形式,可倾向于动漫电影、漫画书的创作,增加趣味性,以通俗易懂、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示深奥的地球物理知识和简便易学的自救互救知识,打造系列科普精品。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开展形式的创新,需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渠道的传播优势,开展一些集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消化吸收。
5.创造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载体。
学校要积极丰富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效果,努力构建防震减灾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和地震局等实践基地,参观融科学、教育、文化、模拟地震平台为一体的新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厅,在参观和体验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地震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震夏令营活动,邀请一些经历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师生参加,使夏令营活动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6.让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课堂。
建议教育部门与地震部门联合制订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建议学校将防震减灾知识融入地理、自然、语文、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之中。利用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地震知识,渗透防震减灾内容。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邀请专家共同编制防震减灾校本教材,突出地震成因、监测预报等科学内容,结合计算机教学开展防震减灾课件制作,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片,学会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加强防震减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7.开展好地震应急演练。
学校要把灾害安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教育形式对待,改变防灾教育以认知为主,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防震减灾教育不仅是一种科普教育,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学校要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学校的抗震救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2] 李蕾.基于VDI技术的开放式教学平台搭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5):170-173.
一、素质教育及其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指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而不单单是分数。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思想,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开始是针对“应试教育”下的中小学,后来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究会,决定在全国部分高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应贯穿于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重视素质教育,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正如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人才素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知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爱国;二是会创新。爱国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人格;创新是最重要的做事,是最主要的做事能力。有教育专家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认为跨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四种素质: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合作能力;三是创新能力;四是创业能力。
21世纪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教育的竞争,是大量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未来中国不仅需要能驾驭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博才,更需要具有崇高理想和优秀素质的赤诚之子。21世纪呼唤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育;二是实践教育;三是图书馆教育。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的图书、情报、文献资料中心,具有教育和情报职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等多项任务。高校图书馆一向有“学生第二课堂”的美称,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课堂教育相比,图书馆教育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和选择性,更易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充分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发掘和利用丰富的馆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1.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基础,是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方面。以往,思想道德教育限于说教,流于形式,不免有空洞、枯燥之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与此相比,图书馆可利用大量思想性强、高品位的文献,吸引学生前来阅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接受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图书馆还可通过深化服务,利用专题剪报、图片展览、特色书架、各种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多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大学图书馆优雅的环境、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工作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构筑起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独特的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将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
2.是大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课堂。
大学与中学不同,更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学习。没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形成宽厚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不能不有所创造,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图书馆是自学的好场所,这里有浓郁的学习气氛、安静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有众多不说话的“老师”。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可以帮助大学生消化理解课堂内容,深化专业基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弥补专业过窄的不足,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生要形成开放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3.是获取终身教育能力的园地。
大学教育是一个培养基础的阶段性教育,教学内容难以涵盖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单靠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已无法适应日后的实际需要。大学生面临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的问题,也就是终身教育的问题,而具备终身教育能力,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条件。高校图书馆承担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负责培养大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搜集信息,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园地。
4.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基地。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目前素质教育中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他们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培养他们报效祖国的热情。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反映几千年文明史中最丰硕的成果,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宝贵资源。大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书刊,能获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5.有利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国家的教育方针。长期以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厚此薄彼,只重视智育,轻视或忽视其他几个方面的教育几乎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与我们的教育方针相去甚远,极不协调。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发掘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开展多种多样的美育活动,以美辅德,以美益智。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几点对策
1.转变观念。
高校图书馆工作既然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的办馆原则和目标就必须符合学校教育的总体方针和任务。高校图书馆必须强化人才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办馆思路,确立与学校素质教育相一致的办馆模式,真正把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对文献进行深层次加工,必须树立“图书馆员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坚定信念。图书馆的工作不仅具有服务性,而且具有教育性,属于服务育人的一类。图书馆员必须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根据学校总体育人的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
2.加强馆藏建设。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没有文献作保障,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只能说是“无米之炊”,所以,馆藏情况如何关系到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1)调整馆藏结构。高校馆的藏书体系是围绕本校学科、专业建设,加上文献经费的不足,所以专业、业务方面的书比例过大,而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方面文献的比例太小,这种藏书结构与高校素质教育很不一致。所以,在增加馆藏的同时,图书馆应遵循对大学生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思路,必须保证思想教育、人文科学及身心教育方面文献的品种比例。尤其理工科院校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同时,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的需要,还要注重电子文献资源的收藏。
(2)抓好采购关,严保书刊质量。在目前经费少、出版界良莠不齐的情况下,采访部门一定要严把书刊质量关,为大学生订购知识性、思想性强、趣味浓、参考价值大的文献资料,拒绝思想内容不健康或格调低下的书刊进入图书馆。采购工作要坚持思想性、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而不能听任图书市场的摆布或单纯满足读者的嗜好。采购人员要加强调查,注意和读者多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同时时刻留意书刊市场,争取在经费允许的情况把最好的书刊奉献给读者。
3.加强导读工作。
导读,是阅读指导和阅读辅导的总和,就是指导读者解决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的问题。导读是图书馆开发文献资源,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有效手段。导读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新书的宣传推荐。通过新书通报、新书陈列橱窗等方式,加强对新书的报道工作。
(2)举办专题讲座。图书馆可以发挥自己文献、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经常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3)帮学生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如座谈会、交流会、讨论会等形式,促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注意与学校党委、团委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思想状况和不同时期重大政治思想教育开展一些读书活动。
(4)设立宣传栏、板报栏,多张贴图片剪报,撰写板报,及时报道馆内外和国内外的大事。结合国家重大事件和学校工作重点,辟出专门阅览室,将各种资料编辑成一些专题,向大学生开放。
(5)开展“专业”导读。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课程安排及馆藏情况,列出紧扣教学内容的书目,包括参考书、题集、专业杂志等,供学生使用,以有利于消化和巩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
(6)开展网上导读。可以利用校园网,及时在网上信息,进行内容丰富、交互式的网上导读。
4.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在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将取决于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的全面的知识、信息,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是培养大学生身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信息素质教育包括激发并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1)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是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学生能培养信息素质,不仅是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而且是具有信息科学技术的高层次的人才。
(2)开设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由于“文献信息检索课”课时少,参加学习的人数受到限制,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新发展的专题讲座,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受到信息素质的教育。
5.加强硬件建设,提高馆员素质。
图书馆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图书馆要实现自动化管理,建立多媒体阅览室,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图书馆只有建立一支懂业务、肯奉献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才能保证图书馆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的实现。图书馆员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学科专长,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善于捕捉信息,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康万武.高校图书馆与素质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
[2]于震宇,王莉.大学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70-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可喜成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本事业,是一个传授先进科学知识的载体,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主阵地。高校作为培养先进人才的重要场所,是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示范、教育中心,而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社会道德的楷模,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还是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基本实现了跨越式和突破性进展,不断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引擎。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世界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普及化,各种中西方思潮大量涌进国内,一方面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给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更应该保持崇高的职业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务实的治学作风,兢兢业业,为人师表,以期成为青年学生竞相学习、模仿的楷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将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抓紧抓实,成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①落实十七大教育方针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需要。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关乎高校教育事业的长久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以先进文化为指引,提高文化素质修养,不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而有力落实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根据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号召,广大高校教师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这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②构建高尚师德教师队伍的需要。一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强烈责任心的高校教师队伍,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不但可以使教师在政治立场上坚定不动摇,在思想理念上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在精神状态上始终斗志昂扬、积极向上,而且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精神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③推进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的需要。在教育事业中,教师以其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去教育感化学生,他们的日常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数学子,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高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才能进一步推进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完成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④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教师都承载着将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传于后人的重要任务,履行着教书育人、培养新人的历史使命。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二、当前高校师德缺失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雷鸣(1982- ),男,陕西西安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管理。(陕西 西安 710021)周玫(1980- ),女,广西北流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网络美学和海洋美学。(广西 钦州 53509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37-02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科学全面可协调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制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些都要求高校选择合适的管理时机,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1.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部门,教育管理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关键。但是,新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在他们当中出现了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状况。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使教育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形成最大合力,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
2.构建和谐校园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实现长期发展、全面发展和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校园要求高校各部门系统和各种教育要素实现协调运转。大学生教育管理要围绕学生教育这一中心,统筹管理高校有关物资设备,协调人与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要大力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使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协调高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促进高校教育的生态平衡,营造和谐校园。
3.维护学生权利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维护学生权利是学生的基本诉求。高校大学生不仅享有包括宪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规定的权利即实体性权利,还享有教育服务契约上的权利即程序性权利。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认知、理解他人的权利与义务,形成较强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行使自己的权利及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由管理者开展的系统性极强的活动,包括事前的决策与计划,事中的组织、指挥、协调、监控与激励,以及事后管理。这是一个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调配的过程。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事前决策,阻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监控与激励,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事后管理缺乏物质支撑。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还容易导致人、财、物和信息等不能及时投入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失去教育管理的最佳时机和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不得不放弃事前管理而选择事中管理或者事后管理,导致管理工作紊乱,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能。
2.教育管理新变化的把握不准确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和科技化逐渐把现代社会变为“抽象社会”。人告别传统的社群形式,焦虑感、孤独感和漂泊感明显,生活的想象空间被压缩,归属感逐渐淡化,人们在彻底理性化的社会秩序面前产生了空前的无力感。大学生也同样受到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影响,这必然带来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各要素的新变化。对这些新变化把握不准确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与策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迷失方向,降低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3.相关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流媒介,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世界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认识自我和重构世界模式的方式,沉浸在网络空间里的人们陷入了网络媒介和散布于网络媒介的各种信息的体验中。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不仅要面对网络空间涌现的海量信息,还要面对沉浸于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掌握不全面,就难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使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方式方法与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全面性、及时性和普遍性,进而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4.对学生权利的忽视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大学生教育管理不能忽视学生权利。这不仅是因为学生权利由法律授予并受之保护,还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一切教育活动及其行为准则都应当关心人、尊重人,有利于培养健全平等的人格和人文精神。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刻与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发生联系,忽视学生权利而过多地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容易导致高校权力的任意扩张,就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损害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和双向性,甚至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而激化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三、新时期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的途径
1.有效调配教育教学资源,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合理调配教育教学的物质资源包括硬件设备和资金。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配置不同的硬件设备和资金。在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和心理不成熟的状况下,要将硬件设备和资金向低年级学生倾斜,推进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其次,合理配置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一方面,要将相关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集中到教育管理决策部门,对教育管理进行科学的预测、计划,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预案。另一方面,要将相关信息资源集中到教育管理一线人员,为教育管理的实施、反馈和监督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源,以便让他们明确工作的方向与原则,推进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最后,合理调配教育教学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要将高校辅导员充实到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中,发挥他们与学生联系密切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充实到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中,辅助相关教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把握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愿望、学习困惑及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2.深刻把握教育管理规律,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深刻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大学生心理、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出现的新问题,要从高校教育管理的育人要求出发,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变化规律、学习需求变化规律、性格发展规律和交往规律,了解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进而创设适合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改善教育管理决策和实施,提供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其次,深刻把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规律。一方面,要把握教育管理队伍的选拔和培养规律,建立一支知识全面、年龄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解放思想的教育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把握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使他们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渐成长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助手与指导者,引导大学生从被动的受管理者转变为主动的受教育者。
3.深入学生,掌握信息,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首先,教育管理者要主动深入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那样,交往主体必须以“爱和友谊”为交往基础,以独立自主的意志参与交往活动,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建立自信,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以服务者的姿态而不是以管理者的姿态走近学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教育管理的恐惧、戒备和抵触等消极心理,从而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信息,为教育管理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其次,建立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话的无障碍机制,以对话增进了解,营造民主管理氛围。一方面,要拓展对话的内容范围,在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学业评价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展开对话,让学生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另一方面,要创新对话形式,可以通过校园网站、电子邮件、校园论坛、微博和博客等展开对话,通过召集学生代表定期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增进双方的交流。有了无障碍对话机制,学生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教育管理者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信息,并对之进行收集、甄别、整理、分析、综合,从而形成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和有条不紊的教育管理工作秩序,进而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4.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首先,转变教育管理观念,逐渐从“教育道德化”和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传统管理中走出来,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本精神,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增强教育管理的弹性。树立依法治校和依法管理的观念,认清高校和学生的法律地位,既要推进学校管理又要保障学生权利,充分认识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维护法律赋予学生的基本权利,满足学生合法的权利诉求,全面肯定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充分保障高校大学生的实体性权利与程序性权利。要从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上明确大学生权利,明确学生与高校的法律地位,提高相关法律条文的针对性和明确性,为学生维护自身权利提供确切的法律条文依据,消除学生实现权利的现实障碍,推动实现学生权利及其权利救济。最后,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机制。学生参与教育管理是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的直接途径。要按照择优吸收、相对稳定和按需培养的原则,建立健全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管理决策机构的机制,借助学生会组织、团委组织和学生社团等平台,吸收学生参与教育管理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实施和监督,实现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增强教育管理的民主性,为学生权利的实现和救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剑.抽象社会中的现代性体验困境及其出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牛长海.“人本精神”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精神[J].教育与职业,2007(23).
[3]皮海兵.网络虚拟实践的本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田欣.高校应重视保护学生权利[J].教育与职业,2006(13).
[5]王赛赛,宋超女,管博.网络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8).
1月11日,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副省长蓝佛安出席会议并讲话。
蓝佛安指出,2016年,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工作,强化省级教育统筹,完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抓党建把方向、抓发展促公平、调结构上水平、抓队伍强基础、推改革激活力、抓安全保稳定,为建设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和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
蓝佛安强调,今年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二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协调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为重点,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三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增强教育结构的适应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l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人才工程,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五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考试招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六要强化组织保障,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合力。
会上,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总结了2016年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提出了2017年工作思路。罗伟其强调,一要突出党建抓落实。要切实抓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抓好党建工作主体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二要把握重点抓落实。各地各校务必要主动对标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把握好工作重点和工作节奏,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精准发力、带动全局,抓好基础教育“创强争先”工作和高校“创新强校工程”。三要创新方法抓落实。进一步加强统筹,进一步深化改革,善于整合资源,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四要改进作风抓落实。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责任,主动接受监督,把纠正“”往深里抓、实里做,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五要优化保障抓落实。要强化法治保障,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加强经费保障。六要强化督查抓落实。要健全评估监测体系,加强对推进教育现代化情况的督查考核,建立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普通本科转型发展高校、一流高职院校考核指标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机制。
据悉,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教育强镇1574个、教育强县(市、区)132个、教育强市20个,覆盖率分别为99%、99%和95%;珠三角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和先进市分别为42个和7个,覆盖率分别达86%和78%。高水平大学参建高校共48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其中5个学科入围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跃居全国第三;8所参建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名列全国高校前100名,创历史最好成绩。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参建高校孵化培育64家高新技术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全省高校全年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21人,占现有总数22%;718个厅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向市场和企业开放,占高校现有平台总数的69.2%;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近900个。
据中国教育部的相关监测结果,中国17-22岁的城乡男女学生的体质健康在继续改善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肥胖学生明显增加,近视率仍高居不下,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等。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高校运动会开展情况进行研究,从传统高校校运会角度找出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这不仅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将为高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制定调查问卷,以陕西省西安市6所高校田径运会作为研究对象。走访了陕西省西安市6所高校的16名教师及部门主要负责人8名。对高校田径运动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2高校开展校运会的本质
运动会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举办大学生运动会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运动竞赛鼓舞、激发大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
但是一直以来各高校的运动会均是以田径项目为重要内容,这种传统运动会比较局限于竞技田径的范畴,出现了少数人参与大多数人看的现象,缺乏广泛的参与性与设置项目的多样性,失去开展运动会应有的目的,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举办高校传统校运会学生参与率低,参与面窄
目前国内的学校田径运动会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直接参赛运动员很少,大多数学生只能当观众,相当多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没有直接参加过运动会,我们对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详细情况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