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马明:休闲农业是具有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新的职能,也是农业部门“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区休闲农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农业功能得到一定拓展,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全区休闲农业企业已有452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25家,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超过452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上缴税金764.4万元,实现利润9763万元,带动了10万多名农民受益。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式已从农民自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方向转变,经营规模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此外,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努力打造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开展示范县(区)、示范点创建活动。银川市西夏区被授予首批“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呼,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西野农林牧有限公司万义生态园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实践表明,发展休闲农业能够使农业变成快乐的产业、农民变成富裕的群体、农村变成美丽的家园。
但从总体来看,各地对发展休闲农业思想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工作推进不力、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服务体系也有待完善。从休闲农业内部看,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简单雷同、基础设施不完善、投资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
记者:休闲农业对城乡文化交流,增加农民收入有哪些积极意义?
马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显著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居民在农村休闲、旅游活动中,既能感受到乡村的民俗乡情、生活风貌,又了解到了农业生产知识,同时传播了现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而广大农民朋友在休闲、旅游服务实践中,学到了先进的经营手段和经营理念,提高了整体素质,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同时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马明:“十二五”是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区休闲旅游资源70%在农村,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居民消费潜能得到释放,并在相当程度上舒缓有关休闲的基础性制约。可以预见,由于改善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亮点和重点,未来的5年将是我国旅游、体育、文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财政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各种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专家、学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各部门的联合和支持会越来越紧密。最重要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休闲消费正在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记者:休闲农业协会的成立,将从哪些方面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否会使农业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格局?
马明: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组织编制宁夏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黄河金岸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宁夏三大示范区农业生态经济战略规划为重点,依托黄河农耕文化、神秘西夏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和传统特色的资源,形成黄河金岸、爱依河两岸、贺兰山沿线、环生态六盘集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认真组织编制自治区、市、县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组织参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星级创建行动”和示范创建活动。以典型引路,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为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树立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学习的典型,为消费者推荐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满意度的园区,创造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
开展自治区休闲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出3~5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将优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和景点连成线,推荐给以周边市民为主的消费者和相关旅行社,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促进会员单位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
多种方式引导休闲农业规范管理,提升水平
我国休闲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体上经历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四个阶段,正在经历五个重大转变。一是从发展方式上看,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规范提升的新阶段。中央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加上休闲农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据对全国19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去年,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17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近280万人,其中吸纳农民就业达267万人。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但是,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从产业内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科学、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业主融资贷款难、社会负担重等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从而为我国积极开发创意休闲农业提供了依据。创意休闲农业的中心环节是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旨在通过创新,把文化、生态以及景观等诸多富有创意的元素合理地应用于创意休闲农业之中,从而实现我国休闲农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拓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当前,全球各地均对开发创意休闲农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依据当地的发展实际有意识地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国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促进国内消费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开发等各个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创意休闲农业的含义
创意休闲农业可以说是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至一定阶段之后彼此渗透与融合之后果,是创意农业以及休闲农业向更高一级发展之后的产物。笔者认为,创意休闲农业主要是指以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山水景观、农耕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为重要基础,围绕着农业产业对自身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各个环节之中的农业经营形式、环境、方法、技术、营售以及物流等运用各类手段实施富有创意的新型设计,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精心创造出诸如新技术试验和示范、会议交流和技培训、体验民居生活、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创新农业经营形态等内容。虽然目前尚无明确地把什么产业列入到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产业之中,然而不可加以否认的是,如今休闲农业经济中含有的创意成分正在不断增加,而创意甚至于已经成为休闲农业经济的中心要素。
2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1)文化传承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依托于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据当前市场发展的前景以及需求,更好地发掘本地文化资源,找到文化和农业资源之间的联系,并且以此为基础,从而运用文化来引领我国农业产业实现新的发展,让其维护农村经济繁荣、农业增产与农民群众增收,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之目的,并且打造出用文化内涵以指引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之典范。
(2)资源品牌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优越的农业资源以及品牌化资源,并且使用创意以加快农业产业和休闲业、旅游业以及商业等的极其契合,以实现本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区域之中主导型产业之开发与农业龙头企业之培养,提高当地农业的总体形象,并且产生全新的农业经济模式,能够形成更好的综合性效益,加快区域经济取得新发展。这一模式不但要求资源是特色化的民俗风情以及农业经济文化等,而且还应当具有品牌化、规模化以及先发优势。
(3)参与体验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的发展已经从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至体验经济。农村的深度体验是为了让消费者们在其消费之中借助于农业经济所特有的生活以及生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要对农业技术、农村生活、生态景观和农村文化特色上的情绪,而且对消费者们来说,每次体验均是鲜活而独特的经验。例如,可以利用摘果实、品美食、投入实施农事活动以及购置土特品等形式,让消费者们能够感受到自身已经投入到本了农村情境以及氛围之中,从而对希望找到美妙乡情的游客们具备极大的魅力。
(4)主题公园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类公园或者农业领域中的某个主题公园不但具备农业之内涵,而且还具备了公园、园林等鲜明特点,主题公园则是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方式。这一模式很好地借鉴了城市公园所具有的经营观念,将其渗透到农业生产之中,非常巧妙地运用文化、生活、生态以及服务等各种创意类元素,从而把农业生产的过程和场所、农产品营销和消费场所等结合起来,依赖于本地区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以及风土人情、农村生态环境等农业经济公园化的新型观念,积极塑造主题农业公园,进而让农业产业能够切实具备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各类功能。
(5)文化传承型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几千年以来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始终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全球文明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中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既有思想性而且还具备实践性,这就建构起我国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体系。文化传承型的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切实结合当前市场发展之需求以及趋势,更加深入地挖掘出本地的珍贵文化资源,从而找到文化和农业经济产业或者农业资源之间的联系点,以实现用文化来指引农业产业取得新的发展,让本地的农村文化生活变得愈加丰富,而且还能提高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用文化内涵来指导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它能够给予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以文化上的内涵,而且还可运用对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所进行的展示,实现文化传承之目的。
(6)产业集聚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把诸多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项目集中于某一地带,就能够创建出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这一模式立足于将那些规模还不够大的创意休闲农业类企业进行整合,依据策略联盟之方式来统一经营管理与品牌,从而创建起风格差异化的具备巨大市场竞争实力的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域。这一模式需要在特定的区域之中拥有具备自身特色的资源以及环境。要以这一区域范围之中的农业资源、农业风光以及民俗风情等为前提,以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中的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健身、积极体验以及农产品交易等为主导,立足于对本区域之中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实施全面地规划和设计,从而形成形式上有所差异、内容上更加多元、产业上极度融合,而且具备相应规模以及特点,从而能够体现出以科技和文化为重点的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域。
3深化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对策
(1)努力用创意来塑造新型休闲农业经济。正如我们所知,休闲农业经济的消费主体为都市人,同时还有少部分的国外来客,其观光的目的也相当简单,比如,欣赏美妙的田园风光,吃一顿美味的农家饭,住一夜清新自然的农家屋,体验一次拥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的农事等具备当地农村特色的创意类活动。然而,鉴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民众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上这些在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当中的比例也会有所下降。依赖于农村十分优秀的生态资源,并且以此为前提来设计与建立诸多更加新奇、更为刺激、更具有时尚感等的农业休闲项目。与此同时,要将创意的手段应用于休闲农业经济之中,从而产生出创意休闲农业经济,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地刺激消费并且满足旅行者们的需求。
(2)全面应用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展现特色以实施体验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同时拥有诸多地貌类型,可以说农业自然资源的条件非常优越,诸多地方均保留着非常原始而自然的环境,其生态条件也保存得很好。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地方拥有了大量的民间民俗文化,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明以及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十分适合于长时间地欣赏以及体验,并且有利于实施人文生态类、农耕文化类等体验型活动。有鉴于此,要更加认真地调研本地资源以及条件,强化自身所具备之特色,实施多种类型的体验类活动,并且健全合理的景观和服务类设备设施等。
(3)要深入发掘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活动之中的美学以及文化等元素,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体验活动所具有之含义。各地应当借助于本区域所拥有特色化农业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积累,在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中强化对内涵之把握以及对创意之设计,从而不断提高体验活动之层次。所以,要立足于对创意农业以及休闲农业的整合,从而致力于提升创意农业所具有的成果转化机率,并且提升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之文化内涵。(4)落实对市场目标内群体之细分,从而不断提升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的参与度。因为消费者具备了差异化之特点,所以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可以按照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以及社会条件,面向不同消费群体分别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市场目标人群的差异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要立足于前期对于如今市场群体需求所进行的调研以及市场反馈信息,持续加以改进与完善,并且将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的硬件、软件都实施到位,从而让消费者们能够安心享受休闲时光。
(5)健全完善行业协会以协助开展休闲农业经济活动。休闲农业类行业协会应当从人力资源管理、整合营销等方面帮助休闲农业企业提升总体服务质量,增强休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休闲农业经济的整体产值。要实施好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前来开设专题讲座或者相关课程,对于休闲农业经济工作者实施专业化培训,从而力求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整体服务的质量。
(6)政府部门要积极实施资金扶持,并且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与规范加以管理。政府部门在农业经济产业中应当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政策层面上应当通过发放有关的补贴,并且还可采取放松金融机构贷款,安排专项费用等方法对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实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专项优惠,通过科学规范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切实维护好广大游客的权益。
4结语
总的来说,旅游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创意,这一看法已经得到愈来愈多人士的认同。当前,我国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经济,就迫切要求创意理念加以推动,从而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转型,并且让其能够顺利进入到更高的发展层次,即创意休闲农业旅游阶段之中。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更好地运用创意来激发出农业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真正做到使用创意来引领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得到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始终坚持以当地农业领域之中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切实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应用创意理念以促进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助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二、培育10家年销售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农业强市的创建,关键看农业产业化水平。而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也已经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因此,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生态和农产品加工优势,鼓励兴办和引进一批集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实施扶强扶优战略,大力培植小巨人型龙头企业,重点加大对竹笋加工、水果加工、水产加工、蔬菜加工、生物养殖、竹木制品、粮食加工等规模在5000万元左右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领导和科技人员联企业,政策扶持,经营者素质提升,合资合作等手段,努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鼓励企业开展美国FDA登记、欧盟注册等国际认证,在巩固日本、韩国等亚洲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美市场和国内市场,增强农产品出口抗风险能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采用直接参与建基地、提供资金技术、实施订单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外建基地,外引资源,形成“双头在外、中间在内”的生产经营格局,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拓展我市农业的发展空间。每年组织龙头企业经营者参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等知识培训,不定期举办外贸、商检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将扩大授信额度,允许其以不动产、动产及无形资产开展抵押贷款。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贷款担保机构,解决农业龙头企业技改及农产品收购所需资金。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300家,总产值达到40亿元(其中,外贸出口20亿元),今日食品、亿洋食品、绿之健等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并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三、培育10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注重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创建农业品牌。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引导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创名牌工作,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称号的,申报费用给予全额补助,并按级给予适当奖励。继续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实现主要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对获得国内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安全认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的,申报费用给予全额补助,并给予2万元的奖励。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组建科技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对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宁波市级新产品称号的,给予适当奖励。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无害化治理。加强对农民的诚信教育,增强农民质量意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防病施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到2010年,将“锦屏山”牌水蜜桃、“曲毫”牌茶叶、“奉冠”牌草莓、“宠龙”牌生物鸡蛋等10个品牌农产品培育成国内或省内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占全市农产品销售额的80%以
休闲农业借力市场和政府两个“轮子”,以开发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体验参与融为一体,联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可期。
从自发走向自觉,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凝聚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心血。20世纪末,随着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一批休闲农业规模化基地的兴起,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形态日益受到重视。
为增强休闲农业发展后劲,重庆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相结合,做好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元素融入其中,注重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6个,这些园区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产业壮大有根基
农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重庆坚持以农业为基、以特色为魂,始终把做大特色效益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
武隆是闻名全国的旅游大县。依托良好气候和生态条件,武隆县以果蔬为代表的特色效益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走内涵式、差异化发展道路。在双河乡,摄像头装进了高山蔬菜产业的田间地头,城里人看着蔬菜长,同时开发出农事体验、蔬果采摘、生态餐厅等乡村旅游项目,既突出了休闲农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潼南县建成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和30个“百村百园”专业村、标准园、5万亩特色产业示范片、100个种养结合示范园。依托3万亩油菜基地,连续举办“菜花节”;依托30余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创办“菜博会”和太安―桂林万亩蔬菜基地休闲观光旅游。2015年全县“菜花节”接待游客约252万人次,综合收入9亿元。
休闲农业“根”在农业,产业不发展,休闲农业就失去了“主心骨”。重庆把抓好农业产业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建设,打造产业带,以产业为支撑带动休闲农业梯次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借力资本,休闲农业发展尤其需要大量的资本注入。休闲农业发展资金从哪里来?重庆市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完善人转城、地转活、钱转乡的政策制度,健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机制,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休闲农业。据粗略统计,重庆市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占八成以上。
对于休闲农业中的财政补贴资金怎么用、如何让各方都能受益的问题,渝北区通过农业改革创新,探索了一条有益的路径。针对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较慢的实际,渝北区2014年开始在全市率先进行“拨改投”试点,改变财政补贴休闲农业的方式,变“补贴全额给业主”为“补助资金股份化、农民与业主(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共同持股”,业主占51%,农民占49%并量化到户,每年按财政投入农民持有部分10%以上给农民分红。“拨改投”增强了休闲农业的内在活力,农民从“打工”变成了“干事业”,增加了财产性收入。由于效果显著,今年渝北区财政又拿出5000万元将试点扩大到22家。
乐民富民有路子
休闲农业实现了农业资源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把农民从分散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其在参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分享产业收益,既愉悦了市民,又富裕了农民。
走M垫江县的“五彩桂园”,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现代农业科技气息。垫江县委书记罗德说,该县以“花漾乐天、美丽乡村”为主题打造的乐天花谷,四季都有花开,今年“五一”单日游客突破10万人、门票收入300多万元。乐天花谷作为休闲农业的成功范例,被复制到了很多地方。罗德说,垫江虽没有名山名水,但具有离主城较近的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突出精品意识,在以牡丹、玫瑰、李花、油菜花等为代表的“花经济”上做文章,瞄准普通市民休闲消费需求,可以为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一条新路。
重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休闲旅游为纽带,实现了农村与城市的对接,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据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左右,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带动1000户农民增收。
漯河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引进和培育各类龙头企业,紧紧围绕肉制品、休闲食品、饮品、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了双汇集团、联泰食品、漯宝实业、金龙面业、华鑫面粉、华宝食用菌等一批发展潜力大、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推动优质苗木、生物工程、乳制品等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了胡桥园林、美锦农业、中大恒源、源隆科技、永利乳业、三剑客奶业等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双汇集团、集团进入全国食品工业百强,龙云集团、亲亲食品、北徐集团、晋江福源、雪健实业等8家企业入围河南省百强工业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0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7个。目前,漯河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呈现出规模逐渐扩大,业务范围逐渐拓宽,带动能力逐渐增强的态势。全市现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5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9家,市级121家。2016年各级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超1100亿元,带动农户49.3万户,吸纳农民就业7.9万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主业范围逐渐向上下游产业拓展,与食品工业相关的包装材料业产品主要拓展有PVDC肠衣膜、多层共挤热收缩筒状膜、九色柔版印刷包装制品等,与食品产业配套的物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二、存在问题
漯河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区域优势,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由于各县区情况不同,在龙头企业数量上,漯河市的临颍县有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开发区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其他几个县区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二)规模制约。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数44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农业产业化企业1家,超30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9家,但多数企业销售收入3亿~4亿元左右,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人才制约。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更难,已经成为大多数龙头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型、科技型和管理型人才,导致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新技术应用滞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影响了企业产品竞争力。(四)原材料基地建设不规范。目前漯河市各级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订单采购方式进行原材料收购。因为成本限制,很少有企业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导致原材料生产过程不规范,原材料不符合产品生产标准。(五)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量的产业化企业由于规模等因素限制,与上下游产业间、农户间通过合约形式达成利益联结机制,没有高效、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休闲农业是近几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农旅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对于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的贵州来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新兴方向,对于贵州省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风景秀丽,民族众多,是中国原生态自然资源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省内各级各类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近200个,几乎都存在于农村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先天性资源和条件十分优越。近几年来,得益于贵州省本身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及国家政策的强力拉动,贵州省休闲农业得到飞速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在2015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休闲农业经验交流会上,命名了一批全国性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在评选工作中,贵州省安顺市滑石哨村、安顺市桃子村、黔西南州纳灰村等3个村获得中国最美乡村称号;黔南州惠水稻田景观等8个农事景观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充分展现了贵州省在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目前,贵州省休闲农业品牌已在全国初步打响,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全省旅游业中休闲农业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上升,截止到2016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2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070.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2%、51.7%。为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二、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問题
尽管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贵州省民族众多,自然环境优美且景点多位于农村,对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仍处于盲目跟风状态,其经营的项目与其他省市休闲农业大同小异,过于重复的休闲农业消费项目难以让游客眼前一亮,吸引游客再次前来。同时,贵州省也存在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对产品的质量与种类的多样化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生产的产品缺乏特色且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贵州省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休闲农业与本地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无法展示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与自然风貌,又无法满足旅客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
(二)产品缺乏文化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近几年来,贵州省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主要以为农家乐形式,其发展理念仍然还局限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虽然不同的地区在实际经营时方式会有不同,但总体上仍然没有对经营方式进行创新,缺乏地区特色,没有把休闲农业产品与贵州省独特的地质特征与民俗风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难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此外,贵州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严重不足,缺乏相应龙头企业的引领,休闲农业特色体系也尚未形成,来此消费的游客目前还仅局限于周边城市,在沿海发达城市仍然缺乏知名度。
(三)管理体系不完善,品牌意识弱
贵州省大部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一方面,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休闲农业经营培训且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意识,品牌营销理念意识都较弱,从而导致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规模虽然日益壮大,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贵州省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价格战已成为竞争中的“致胜法宝”。由于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知识,导致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一旦遇到竞争对手就采取“降价”的竞争手段,这样虽然能打败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利润,但却破坏了市场的运行机制,损害竞争双方的利益,同时也削弱了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四)产业开发方式粗糙,生态意识不强
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先带后”的现象,但这种带动或者说盲从行为并不全是合理的。在缺乏相应条件的地区盲目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休闲农业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无疑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甚至造成生态污染。再加上贵州省政府既没有颁布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管理条例,也缺乏对休闲农业景区的有效监测手段,使得许多休闲农业经营者因缺乏环保理念,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对休闲农业产业赖以发展的山林、丘陵及河湖地带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五)政府重视程度低,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在政府规划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贵州省政府缺乏对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规划。贵州省政府对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引导,休闲农业整体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和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制约了贵州省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体制不健全。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部门间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机制,涉及到的农业、旅游业、财政税收及交通等部门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协调难、实施难问题突出。此外,在休闲农业的审批、监管等环节也存在着部门职责不清的情况,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缺乏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目前,休闲农业作为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政府在土地使用、交通设施、水电供应、金融和财税支持等环节尚未形成完善的支撑体系,使得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导致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三、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保障措施
(一)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1.理念创新
目前,从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发展特色农业产品,提供完善的经营服务,是贵州省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竞争模式,抛弃价格竞争战,在自然资源利用、农业特色产品研发及经营服务水平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因此,贵州省要发展休闲农业,就要做好消费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贵州省优异的自然环境资源,多样化的民族风俗,营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体验性、特色性等方面的需求。
2.管理创新
贵州省休闲农业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上。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贵州省政府应完善区域化休闲农业管理机制的建立。要建立完善的区域化休闲农业管理机制,就要求政府应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消灭部门各自为政的体制障碍,要根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对休闲农业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促进全省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第二,贵州省政府应规范休闲农业市场的管理机制。贵州省政府应强化自身调控和监督等职能,根据市场开放、平等和竞争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为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贵州省政府应对归属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协调好休闲农业企业与地区组织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经营模式创新
首先,贵州省应完善休闲农业虚拟企业的构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因此,贵州省发展休闲农业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整合具有不同特色的单个休闲农业企业,组合成虚拟企业,增强休闲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贵州省应大力实行休闲农业企业业务外包制。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应实行休闲农业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制。这样不但能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还可以使休闲农业经营者更加注重于自身核心竞争的提升以及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贵州省应组建休闲农业企业集团。集团化发展道路是解决贵州省休闲农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应在现代企业制度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组建形成骨干、核心、协作和配套四层次俱全的企业集团,以此来促进休闲农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本运作效率的提升,實现规模经济效益,打响贵州省休闲农业的品牌,提高品牌的无形价值,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4.产品创新
首先,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应明确自身的产品定位。贵州省休闲农业产品应围绕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色来进行创新,以其特有的民俗民风为核心,以特色资源为切入点,对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集观光、采收、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应在休闲农业产业中增加民俗文化的体验要素。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要与贵州省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与风俗文化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传承农村特色文化,赋予休闲农业产品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要通过对农村文化旧文化的扬弃,赋予农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最后,贵州省休闲农业应加快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升服务质量,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善服务设施可以营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与氛围,增加游客对服务良好质量的感受;另一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与相关技能,以打造高品质的服务,为游客营造快乐的体验氛围。
(二)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1.政策支撑
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印发明确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贵州省政府在《规划》的指导下已初步制定了省内休闲农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避免发展混乱、建设盲目、管理无序等问题,进一步规范全省休闲农业行业的发展,贵州省政府应尽快出台休闲农业行业相关经营标准或规范,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休闲农业的管理涉及旅游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等多个部门,因此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密切配合的长效机制。贵州省政府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既要调动市场主体经营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又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宏观基础;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贵州省政府应在维护农民合理利益和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飞速发展两不误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方参与机制和投入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促进形成休闲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及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2.构建休闲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
首先,应着手研究以立体生产为特征的空间利用技术。贵州省山多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研究立体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屋顶农业等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在贵州省休闲农业领域发展空间极大。其次,应大力发展以自净生产为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其他生产项目的原料,从而实现系统的内部自净生产,有效保护贵州美好的山水环境。最后,贵州省应加快研发以食物安全为导向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近年来,贵州省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在无公害果蔬、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生产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涌现了不少典型,初步打响了贵州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但因为实施时间较短,绿色农产品的培育销售仍有一定缺陷,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仍然具有广阔空间。
3.建设休闲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目前,贵州省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职业素养整体偏低,严重地制约了贵州省休闲农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整体职业素养,贵州省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教育培训,鼓励休闲农业经营者之间加强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取长补短,提升行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与经营者相比,贵州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相对更低。贵州省政府应编写通俗易懂的相关培训教材,依靠当地行政部门和休闲农业企业对当前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对生产性项目从业人员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或选聘具有相应技术专长的员工从事生产性项目,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对餐饮服务人员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和健康状况准入制度,规范休闲农业服务人员的从业标准;四是对各类接待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培训,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
[2]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有序扩张”的原则,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大力开发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农业产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农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努力开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地、“红古绿”等旅游资源,以农民或企业投资为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围绕我区井冈蜜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不同产业区域发展要求,着力培植发展青东公路沿线、富水河畔、泷江江畔高效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景)区。计划5年内,全区共培育区级休闲旅游农业园(景)区20处,力争列入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区),发展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5个,每年培训旅游农业就业人员100人次以上。
三、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
依托我区井冈蜜柚、花卉苗木、设施蔬菜等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全区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以“打造精品、培育重点、创建示范”为目标,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休闲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产品采摘园、农业主题公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农家乐、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因地制宜设置特色餐饮类、观光游憩类、户外活动类、参与体验类、休闲度假类等五类农业休闲园区。重点在青东公路沿线着力发展果蔬观光采摘参与体验区,依托山、白云山等景区建立休闲度假区,在富田、文陂、富滩等乡镇建立以大型农业产业化基地、特色古村为依托的观光游憩区,在城郊及景区周边建立以乡村“农家乐”、“农家游”为主的特色餐饮区,沿富水河畔、泷江江畔着力发展户外活动旅游区。
(二)发展重点
集中筛选3-5个有一定规模、建设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积极性高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企业),在挂点乡镇领导和相关责任单位的帮扶下,通过加强道路交通、水电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如指示牌等)、环境改造(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等)等旅游农业相关方面建设,着力扶持乡村旅游业壮规模、上档次,树立2-3个旅游农业开发典型,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区旅游农业的发展。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片区的建设:
1、引导发展富滩万亩井冈蜜柚观光游憩园区。继续加大开发力度,逐步配套推广猪—沼—果(渔)等高效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完善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区建设,将基地建成集观光采摘、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生态高效科技农业园区。
2、开发建设猫儿下水库生态旅游园区。依托库区大片水面,特有生态环境,搞好规划,逐步改造,大力发展井冈蜜柚果业,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渔、猪-沼-菜等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配套建设好观光采摘区、游猎区、休闲服务区、特色餐饮区、垂钓观光游憩区,着力建成集现代观光农业、山水休闲、观光旅游、垂钓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生态农庄或休闲旅游景区。
3、配套发展新圩从玉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区。以新圩从玉设施蔬菜基地为基础,依托渼陂古村景区优势,将现代农业与独特古村相结合,让游客在领略古村浓厚的“红”、“古”、“绿”文化的同时,亲身感受和体验现代农业的壮观,逐步打造全区独具一格的古村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旅游圣地。
4、扶持发展天玉花卉苗木观光休闲区。以景天花卉苗木基地为依托,着力扶持发展旅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网配套,完善花卉苗木观光区、野外烧烤区、休闲服务区等相关旅游农业设施建设。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为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区里成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协调小组,并建立由区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科技局、城建局、工商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分局、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协调工作制度,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由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抓好旅游农业开发工作;同时,各乡镇(街道)要建立乡村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管理。
(二)加大扶持力度
1、投资“农家游”等经营性乡村旅游农业项目且合法经营的业户,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是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服务性规费按“能免则免、不能免则减”的原则享受,具体为:①食品监督部门免收卫生许可证工本费、行政执法卫生监测费、健康合格证工本费;②城管部门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审批有特色的临时建筑,并免收门牌广告费;③工商部门免收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费,对公司、企业减免20%以上的工商登记费。
二是税收鼓励:①凡开办经营性乡村旅游农业项目的业户应依法纳税,税收征收标准有幅度的就低不就高;②从业户投产纳税之日起,由受益财政给予奖励:第1年至第3年按其缴纳年度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100%进行奖励,第4年至第5年按其缴纳年度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50%进行奖励。
2、对被评定为区旅游农业精品景(园)区的前三名建设单位(乡镇、街道、村、园区),分别奖励5000元、4000元和3000元(评定标准另定)。
3、对新创建的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基地或企业),由区财政提供2万元奖励;对新创建的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基地或企业),由区财政提供5万元奖励。
4、对一个单位同时获得旅游农业精品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农业示范点的,只能获得一项奖励,奖励金额按照最高奖励额的项目奖予。
(三)做好发展规划。区农业局要与区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衔接,将我区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发展建设规划和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之中。各旅游农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街道)或村以及旅游农业园区要在全区旅游农业规划的指导下,做好本辖区的旅游农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文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旅游农业的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问题,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逐步完善,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发展。
(四)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旅游农业的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旅游农业建设、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对旅游农业建设和经营活动的监管,逐步实行标准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监管。一是加强经营活动的监管,制定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标准和经营守则,规范收费价格,教育农民要守法经营、诚信服务;二是加强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治理好环境污染,做好自然村、农家院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特别要注意确保饮水与食品卫生安全;三是实行旅游农业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度,区旅游部门对符合要求的农家院实行挂牌制和评星制,对经营较差、服务水平不高或经常受到游客投诉的农家院和其它经营旅游农业的单位坚决吊销其经营资质;四是引导建立旅游农业开发管理公司或行业协会,通过引入工业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旅游农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促进我区旅游农业健康发展。
一、对休闲农业定义的再认识
基于近年来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加之对休闲农业的大量研究,使人们对休闲农业的看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休闲农业的本质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休闲农业在本质上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观光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新型经营形态。具代表性的主流观点如郭焕成(2004),蒙睿、周鸿(2007)等均认为休闲观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概括起来我国学术界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普遍上强调其农业生产的本质特性,同时具有与旅游业交融的独特特性,把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关的术语非常多,从最初的农村旅游,到后来的农业旅游或旅游农业,以至演进到当下欧美国家惯用的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和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流行的观光农业(agro—tourism),休闲农业等等,概念问题仍未统一,探索还在继续。大多数概念可以替代使用,但在大陆和台湾,普遍认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前者是一种农业经营形态,后者是一种旅游方式,所以对两者一直保持平行研究,虽有交叉性,但也保持有各自的独立性。
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1997)。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其中乡村旅游供给和可持续发展与休闲农业研究具有重叠性。有学者指出,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将主要是跨学科、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层面的跨地区、跨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
因此,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产业类型并不完全相同,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也不完全一样。由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本身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两者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科学所共有的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将之视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旅游规划角度,将之视为一项旅游服务产品来开发。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Sharpley(2004)、Walmsley(2003)等普遍认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廖军华(2009)提出休闲农业的新价值,不应再仅限于生产农产品、粮食与原料的传统功能,特别在永续发展的理念下,休闲农业被视为兼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乡村景观、承传文化产业与奠基乡村发展等多面向的角色与功能。
1990年后,台湾已将休闲农业的发展作为地方发展的“成长极”(growthpole),休闲农业区作为农村发展的“成长中心”(growth center)(王春熙,2004),休闲农业成为振兴地区农业的新产业。台湾农委会从1990年度起在农建计划中成立“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主动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工作,同时加强辅导业者经营休闲农场,并于1996年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2004年后,休闲农业发展细分成“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与“乡村旅游”三个层次。(萧崑杉2008)
近年海峡两岸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多类休闲农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并结合休闲农场、民宿、乡村餐饮、古迹、文化产品及自然景观等多项休闲资源而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资本密集产业的战略联盟的特性。
三、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新视角
1、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迫切性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全台遍地开花,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综合利用与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价廉。这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形成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与这种差异的互补性,增强了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迫切性。
2、从产业集聚角度看两岸休闲农业合作
从产业集聚角度研究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文献还不够多,但显然该领域已成为两岸休闲农业合作创新的突破口。陈茜(2009)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空间广阔,即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利用台湾休闲农业项目经营的优势,还可利用台湾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上的优势,以及生态维护、环境保护、文化创意、生物技术、食品医药美容方面的优势,结合大陆丰富的自然农业资源、人文资源;实现两岸资源全面的优化配置。
随着休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和变革一同构成了影响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因此,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条应该进一步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网络化关联,使两岸多产业的共同参与,同时在这个开放的网络状产业链上,继续耦合关联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养生美容产业,甚至会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赋予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3、两岸必经的休闲农业产业链整合之路
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链需要进行纵向分解和横向延伸,以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替代单一企业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目前众多面临相似困境的两岸休闲农业企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延伸可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种类,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闲农业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要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意味着原先一体化的产业链应该被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替代,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单元。当专注某个生产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环节的分解,如对乡土美食餐饮产业的开发,单以健康养生为主线的餐饮就能发展出花卉餐饮、水果餐饮、药膳餐饮,田园餐厅,采摘烧烤DIY等多种具附加价值的环节。当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数量,便能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盟,产生集聚效应。
四、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两岸休闲农业合作新途径
基于两岸合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链为核心进行横向与纵向整合,形成新型的产业合作模式,产生新的分工环节,可以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1、实现餐饮与民宿产业的模块化分工。
在大陆的休闲农业普遍表现出餐饮与民宿产业链环节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处农村,餐饮服务的提供往往过于粗糙,缺乏层次性、精细化服务,缺乏对餐饮环境、餐厅风格、服务水平的提升,而城市来的顾客将餐饮作为一项重要的整体消费,其要求相当高,因而目前的餐饮环节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档次,导致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留宿在休闲农场。
休闲农业的餐饮企业和民宿企业应该根据定位和服务种类实现模块化分解,实现深度分工与合作,如同一农场的多家餐饮和住宿实现功能互补,做好特色定位,增加灵活性、创新性。使合作企业能够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资源的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6页)
台湾休闲农场的餐饮与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许多的顾客因喜爱休闲农场的美食和独特舒适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该产业链环节也赋予了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台湾,不少会展与体育赛事等均加盟休闲农场,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陆在这一环节需要尽快吸引台湾相关企业的引入,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提升,形成有效竞争力。
2、建立食品养生、医药保健与美容产业的战略联盟
当前这三者的社会需求极大,大多数的休闲农业观光顾客都有获取更加天然健康的乡村食品的渴望,加之养生热潮的出现提出了对天然绿色保健品、有养生保健疗效的当地特产、有美容功能的当地中草药利用等产业的需求,将这些产业与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能将台湾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进来,发展前景广阔。
3、延伸生态保护产业环节
台湾有许多以赏萤火虫或观青蛙、蜻蜓、蜜蜂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将休闲与娱乐、教育融为一体,让顾客参与各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即提升了农村自然资源的价值,又有效横向延伸了休闲体验的环节,增加了产业价值链。由于台湾长期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并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强化提升其无形价值。而这正是大陆休闲农场项目的空白,即大陆尚缺乏通过挖掘以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寓教于乐,来丰富休闲项目和提高产业价值,两岸在这一领域可进行较多的合作。
4、提高对民俗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
文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化,通过“创意”的推动,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大陆逐渐认识到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增值效应。在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中,民俗文化属薄弱环节,缺乏深层次的挖掘,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尚未完全与民俗文化资源相整合,导致休闲农业项目与乡村民俗与文化产业结合度不高。
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业,在农业休闲消费环节中成功通过文化创意产生消费者与农村互动参与的民俗歌舞体验,民俗生活体验,当地民间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参与体验,特色民俗纪念品开发等大大增加了一系列消费增值的环节,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因此,该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两岸休闲农业合作在经过新型产业链整合之后,将吸引众多关联性、服务性企业或组织,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零售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等,从而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由此可见,今后发展重点应是着眼于基于多元产业的新型休闲农业合作的理念,提出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的战略构想。地方政府应从产业政策导向的角度,对休闲农业各产业链模块进行引导和规划,采取一系列的促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3]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4]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8
[5]黄跃东,邓启明.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趋势与推进策略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4-9.
[6]陈茜.两岸产业合作之下的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Sharpley R,Roberts L.Rural Tourism:10 Years 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19-124.
一、发展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意义
(一)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市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快速增长,一系列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公园,绿地,公共设施和设备不能满足公众要求等问题。公众需要一个更为自然的环境,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恰好可以满足市民的这一心理需求。因此,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化产业链的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
(二)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对社会关系也产生了剧烈的影响,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休闲、娱乐相结合,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为公众提供了新的劳动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因此,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化产业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适应农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村的老龄化与妇女化的程度不断增加。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可以促使发展现代农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支出,增加?r村经济的效益。因而,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二、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境况
(一)哈尔滨市都市农业发展基本境况
1.哈尔滨市都市农业自然条件基本情况。随着哈尔滨市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2015年哈尔滨市共有12个各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9万公顷,数量为4个。哈尔滨市拥有为数众多的陆海空交通路线,是东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新鲜的农产品在便捷的交通条件的基础上向市区内及其他地方运送,将国内外经济联系起来。为发展哈尔滨市都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产业基础基本情况。2015年哈市粮食产量达到360亿斤,作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的哈尔滨市,共有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大县8个。同时哈尔滨市也具备较强的乳制品和畜产品的生产能力,是重要的综合生产基地。
3.哈尔滨市都市农业消费市场基本情况。在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的不断上升、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公众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的情况下,公众在对农产品数量的增加的同时,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对高质量的肉类、牛奶、鸡蛋、水果和蔬菜的购买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公众也希望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享受与都市文明相结合的自然风光和农业休闲方式。
(二)哈尔滨市松江湿地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境况
1.哈尔滨市松江湿地自然地貌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占地410平方公里,东西走向为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至双城,南北以松花江两岸堤防为界,松花江河漫地滩地貌以平缓的地势为主,主要类型为河漫滩、沼泽地、低平地及平缓坡地,有少数为岗丘及丘间挂池。
2.哈尔滨市松江湿地分类构成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以河流湿地和泛洪平原湿地为主,其余为藓类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具体包括:一是道里区长岭湖湿地、新农湿地、太平湖及运粮河湿地、群力滩及周边湿地;二是道外区白鱼泡湿地、哈东沿江湿地、阿什河河口湿地、克图河口湿地;松北区太阳岛湿地、苟岛及周边湿地、北国水城湿地;呼兰区呼兰河口湿地;三是宾县松花江南岸湿地;四是肇东市松花江北岸湿地。
3.哈尔滨市松江湿地生态资源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植物区划属于多种混合,包括长白植物区系,小兴安岭-老爷岭植物区以及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亚区。松江湿地植物资源经调查共有112科各类高等植物,具体为481种;31科各类苔藓植物,具体为82种;11科各类蕨类植物,具体为32种,1科裸子植物,具体为5种,69科各类被子植物,具体为5362种。
哈尔滨市松江湿地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在动物区划属于多种混合,包括长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以马鹿、野猪、花尾榛鸡、太平鸟、中国林蛙等为地区代表动物。松江湿地动物资源经调查共有58科各类脊椎动物,具体为190种;7科各类鱼类动物,具体为37种;4科各类两栖动物,具体为6种;3科各类爬行动物,具体为5种;35科各类鸟类动物,具体为122种;9科各类哺乳动物,具体为20种。
三、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模式
(一)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
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的成果,把泛洪平原湿地、人工湿地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根据粮食经济作物生产、林、牧、副、渔业的不同情况,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链模式
以农业和农村的设施和空间为载体,以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为依托,根据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实际情况,结合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具备休闲娱乐功能的生态农业产业。
(三)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模式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以循环利用为核心,挖掘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灌丛沼泽湿地的生态潜力,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代生态农业增长方式。
(四)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苗业产业链模式
发挥城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充分利用人才、资金等优势条件,以藓类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草本沼泽湿地为依托,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等。
(五)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链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与松江湿地相结合,发挥园区的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位一体的功能,通过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高新设施的示范和推广,促进湿地经济潜力的实现。
四、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原则
(一)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思想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根据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统筹湿地经济与湿地生态的开发与保护,结合湿地生态科学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完善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以及优化生态产业系统。
(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远景目标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是在保护松江湿地,实现湿地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湿地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在保证松江湿地的高水平管理下,开发松江湿地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松江湿地的多重功能,将松江湿地建成集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开发、科学研究、休闲度假、自然旅游、生态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发展原则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应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坚持湿地保护与湿地合理利用相结合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与统筹布局相结合原则;坚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与节能节水、安全卫生相结合原则;坚持保护环境与高效使用建设资金相结合原则。
五、建设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具体做法
(一)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规划方向
1.优化都市生态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优化都市生态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结构与布局,发展生态种植业及生态养殖业。随着公众收入的不断增加,对非养殖和生态养殖的优质鱼、虾、蟹等高蛋白食物的需求持续提升,作为松江湿地的优势产业――水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建立松江湿地品牌,围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加快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培育松江湿地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柱生态产业。
2.优化都市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优化都市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合作与分工,利用松江湿地优质的松江湿地水资源,在现有行业优势的基础上,扶持生态农业加工业,将现有生态农产品加工、运输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加快生态农业产业之间的合作,推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营方式,发展生态种与养加相结合、产与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3.优化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围绕都市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工业,推动生态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开发松江湿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及其辐射范围内的人文景观,挖掘生态休闲农业的潜力,促进松江湿地经济的发展。在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应注重项目规划,注重项目引资,开放合作,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形式。
(二)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具体形式
1.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植工程链建设。对松江湿地的低平地、平缓坡地及岗丘等地貌类型进行多用途开发,因地制宜调整生态农业结构,发展生态种殖业,推动高效模式,形成“种植业――加工业――销售”的生态产业链,完善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植工程链建设。
2.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水产加工链建设。对松江湿地的河漫滩、沼泽地、丘间挂池等地貌类型进行分?哟慰?发,推进生态养殖业水产加工业发展,引导水产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实行“企业渔户”的经营方式,实现订单渔业。由企业统一购回苗种、提供一定数量的周转资金或饲料,按市场价将成鱼收回加工。保证生产加工的生态化,形成了企业和渔户共同的“养殖――加工――销售”的生态产业链。
3.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饲料工程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的种植业产品进行加工,通过多种植业和畜牧业加工业的联动,实现具有规模化高效率的生产生产方式,促进“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销售”产业链的形成。
4.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旅游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生态休闲资源的整合,推进生态旅游链的发展。生态旅游链主要是指通过大量种植具有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的湿地经济植物,如莲、芡实、菱、芦苇等,营造独特的湿地风光,作为绿色生态资源的核心开展生态旅游,同时为游客提供认知、休闲、观光的场所,形成“种植业――旅游业――经济效益”的生态产业链。
5.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资源综合利用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水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土地资源等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新的生态产业结构的模式,加强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政策保障
1.建立松江湿地有效的生态预警系统。根据松江湿地的具体分类,结合都市农业开发,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以此为参照健全各级管理机制,确保松江湿地的可持续性开发和科学研究,建立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最佳的资源利用模式,在统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生态预警系统。
2.健全松江湿地价值补偿系统。结合市场创建和行政税收的优势,健全松江湿地价值补偿系统。一是明确产权,确立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所有权及经营关系,实行湿地有偿使用,根据实际情况收取开发付费和破坏补偿;二是行政收费,充分利用松江湿地使用者的税收积累资金,建立湿地保护基金;三是财政支持,提升湿地保护在公共投入的投入比重。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