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如何发展区域经济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 前言
近来,我国各地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的动力来自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对经济发展要求日益提高,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意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地域局限性和有限性,依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很难使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结合其他手段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距非常大的国家,这种地区差距不仅仅表现为不同地区居民名义收入水平上的差距,最为严重的是许多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非常恶劣,加快发展的要素条件匮乏。地区差距的扩大,既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统筹区域发展是最重要的途径。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区域规划和政策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相继批准了多个区域规划: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江苏沿海、辽宁沿海、吉林图们江、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西环鄱阳湖、关中――天水、安徽皖江城市带。这九个经济区的区域规划,东部地区4个,东北地区2个,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1个,涉及10个省份。区域规划成为国家推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形态主要靠点状带动:5个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加上经济开发区。到现阶段,点状拉动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低水平重复,形成地方性恶性竞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扩大区域。从趋势上来看,点状拉动一定会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就是发展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
由此看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借着经济调整的时机,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在区域振兴的背景下,中部6省、成渝地区正得到国家资金和政策的高度关注,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开工,使这些区域从"经济大后方"一跃成为一季度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工业经济增幅放缓的东部也没有停顿下来,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成为重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世博会、"大浦东"、迪士尼项目都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1)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化的推进。
构建区域化大教育模式,需要社会教育化、区域教育化。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战略措施。社区教育的出现,反映了世界教业已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良好载体。因此社区教育的“教育”涵义已经超出了封闭的学校教育范畴,它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开放的全方位社会教育。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终身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 育和校外教育、社会教育构成区域大教育形态。 综上所述,这种社会教育化、区域教育化局面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努力,而其中必有一方起着组织、推动、联 结、纽带的“高地”作用。
(2)在重点扶植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不言而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传统优势产业仍具 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支撑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 的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标志,是提高竞争力和形成新的经济增 长点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3)要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区域特色经济。
工业化的这一阶段,更应强调规模和集聚效应,要引导工业企业向特色工业园区和开发 区集中,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经 济的协调发展。
(4)人才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资源是增加社会物质价值、文化价值,促进社会和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与服务效益的核心资源。人才资源作为科技进步的首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形成区域发展优势的必要条件。必须利用区域内的人才资源或吸引区域外的人才资源,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多做贡献,提高单位人才资源的综合产出。 要实现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必须要抓住机遇,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活力,提高其使用效益,促进当地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尚熠, 林水山.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及对策.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 2005;6
[2] 董晓岩, 石文雅.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河南税务 , 2002;22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现有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对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产道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和倒 U 型发展理论等。 但是,实际上,这些理论在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时,还是会遇到以下问题:
1.缺少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它们都未能阐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非均衡发展的“度”,即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并不明确。 为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模式和均衡发展模式之间谁更具有较高的效率。虽然这一问题涉及到价值判断等领域,难以通过实证分析对此作出回答,但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却显得至关重要。
2.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存在分歧。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政府与市场的认识方面。 比如,佩鲁不主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赫希曼与缪尔达尔则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而在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问题上,赫希曼与缪尔达尔也存在分歧,赫希曼认为,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会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缪尔达尔则正好相反。 至于“倒 U 型理论”的支持者们,他们则完全不相信政府的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忽略了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对发展对非均衡的依赖性较为关注,在这些理论看来,无论区域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非均衡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模式和未来趋势,对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重视。
二、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路径特征。
1.部分区域在产业的带动下率先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国外的发展实践看,区域经济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区域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紧密。
2.区域经济在资源限制下“无弹性”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模式能否得到快速的变化,是与人的主观意志无关的。在东部沿海和南方一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资源上的限制,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时间未能完成实质上的突破。
三、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要 素 区际 单 项 流 动和 极 化 效 应 使 区域经济向 “非 均 衡 ”方向倾斜。
在改革开放之后,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我国对东部地区给予的资金与政策上的倾斜是有较大力度的,这不但直接的导致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极大改善,还使得中、西部的人才、资金等可以流动的要素大规模的向东部地区转移,一些东部的省份或者城市已经成为“知识输入型”和“资本输入型”的双型区域,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极化效应十分明显,同时也直接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持续扩大。虽然这种极化效应会在中西部资源向东部流动的同时,产生一定的“回波效应”,但这种效应对西部地区而言实际上是消极的和负面的。
2.自 然 资 源 和 经济 基 础 差 异 促 使 区域经济向 非 均 衡 的方 向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东部一些地区已经能够完成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目标,而一些位于西部的地区却由于能源、交通等成本相对较高,处于经济发展的下风。 此外,由于自然资源的限制,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国有重工业为主,而东部地区则在利用西部地区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构建起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即便有一些地区在“倾斜式”生产方式的作用下获得了暂时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还是好于西部地区的预期。
3.经济边界的分割默认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生产要素的流动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行政区划形成的空间边界的阻碍, 多年来,这种行政区划对经济边界的分割状态对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是以当代的眼光进行审视,由此导致的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还是理由充分的。即使同处于同一个省区内的邻近县域或者县域之间,其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成效也可能差异巨大。
四、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构想与实现。
1.建立完善区域经济的分层调控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事实,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就需要优化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模式, 强调全国的统一性和区域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区域内地方政府是一级行政机构,在行政指令、经济杠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具有直接的调控权,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协调等方面,其权威性与操作性不容置疑。为此,需要在不同的区域内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互补与分工协作, 促进横向经济联合,充分的发挥区域经济的增长优势,促进区域的产业化和结构的优化。
2.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结合。
我国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理论尚未廓清,对诸如“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以及“怎么转变”等问题,尚待探究。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对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我们往往只从经济学的一般认识入手,只从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入手,片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即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但是,离开对经济时代变化大趋势的根本认识,就会本末倒置,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难免事倍功半。
经济发展方式,或称财富增长方式,是由所处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的。一个时代有与其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土地和体力劳动者,谁拥有的土地越多,谁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谁就越有财富。土地是“第一资源”,劳动力是“第一资本”,简单的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资本和机器。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工厂越大机器越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工业经济时代,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是“第一资源”,机器设备和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是“第一资本”,复杂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和知识资源,到底谁是“第一资源”;二是机器设备及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到底谁是“第一资本”;三是复杂体力劳动和创新劳动,到底谁是“第一劳动”。这些问题不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奏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人为举措,而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应对时代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二、探析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问题。一般理解为,由传统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化,要用现代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发展方式。于是,把资本、劳动密集型、政府驱动型、外需拉动型、投资驱动型、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等发展方式归入传统的发展方式,而把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型、内需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内涵集约型等发展方式列为现代的发展方式。这种从事物表象上简单分类的做法,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是为了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第一资源”,以知识资本为“第一资本”,以创新劳动为“第一劳动”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取向。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当世界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原来的那套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一些经济现象已经无法解释了。当今世界拥有最多财富的人不再是资本大亨,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一批“知识的宠儿”,他们对推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几十年前说过:“我们迄今还不十分清楚,知识是怎样作为经济资源发生作用的。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这种理论,但它完全不同于所有现存的经济理论……”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难题,必须首先弄清楚知识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事关国家实力的快速崛起,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动员全国上下采取重要举措,同奋共举,务求实效。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上存在着曲解。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的事情,是宏观调控的事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情,是有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事情。此事似乎与企业无关,或者说企业只是“被动”转变,“等待”转变。这种思潮是十分有害的。
(一)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核心的影响。
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集合,是逐渐形成于这个地区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一个地区特殊的人文历史风貌,也创造了这个地区基本的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的人文特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区域文化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文化的反作用主要变现为,一是文化建设通过对社会群体利益、愿望的反映和确立意志的理想信念,对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先进文化理念和环境有利,继而激发创造力,引领经济高速发展,二是通过文化建设对建构制度工作的引导,满足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从而提供在经济发展上的精神动力。
2.区域经济发展受区域文化的影响。文化上的认同是指人与人之乃至于人与团体之间的对同一文化内涵的肯定,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一种特有化心理状态,它具有一种将不同的人团结到一个团队中的凝聚力。文化认同的表现具有多个方面,既可以通过浅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如语言、文字、建筑、服饰等方面,也可以通过深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如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所以文化认同是区域内经济不可忽视的因素。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有较强的关联,没有文化认同的连接,区域经济合作就无法整合。通过文化认同对于降低风险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特色的区域文化造就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发展直接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向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与此同时,区域文化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部分,致使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致使区域经济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
(二)基础设施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的作用
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为主的基础建设;二是以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性基础建设。
1.基础设施是促成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目前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见解:一是认为区域基础设施是促成区域经济出现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基础设施对促成区域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影响甚微。从理论层面看,上述观点取决于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类型。在基础设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势必将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根本因素-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交通通信、能源、水利设施等,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明显有较强的作用,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手段和在科技手段的相关创新在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深刻的影响作用。
2.基础设施是创造和提升区域市场竞争环境的基本要素。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在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特别是科技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如果地区不能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服务,特别是科技手段方面,就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力和优势,从而导致其在发展中处于劣势;而那些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较为先进的科技手段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可能具有更多的机会。
二、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减弱区域经济的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此类不平衡性大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这将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居大挑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一面显示得十分清楚,即: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东部沿海地区获益远远高于内陆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沿海东部地区差距日趋加大。总的来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继续加大。东中西三大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十分明显,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差。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形势严峻,困难重重。
(三)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处境尴尬,所面临的发展压力较大。在东部发展形势良好,西部大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形势下,中部地区原有农业发展的道路日趋狭窄,同时制造业也未见起色,中部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造成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国家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导向和扶持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不协调的根本原因。纵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国家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导向和扶持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榜首位置,西部大开发政策也使西部地区保持了经济上的良性增长。
(二)区域问自然因素的差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自然因素的差异直接影响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速度,有一定的不平衡也在所难免,在此就这点本文不作过多的论述。
(三)区域间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悬殊,这是造成我过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核心问题。东部地区以其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较为便捷地获取了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国内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汇集于东部地区,奠定了东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领头羊的地位,其次西部地区通过政策的调控,在继东部地区后再次获取了先进的技术和较好的科技创新能力,所以时下西部地区发展情况较好。
三、相关建议
(一)增加对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提升区域内自身整体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区域自身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思路
一、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因子的关系分析
1.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民间经济的有效的投资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民间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民营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创业与个体私营经济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创业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产生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壮大个体私营经济的队伍,民营经济也就不断壮大。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投资,从而就有了大量的有效投资持续地投入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直接推动力量——持续有效的投入,就得到保证。因此,创业与持续有效的投入这两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因子的关系是: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
2.创业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创业从创业者最原始的动机分析应该就是为了要致富,想让自己就业。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就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到企业,这就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以及企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的绝对值增加了。随着收入绝对值的增加,收入差距就会相对缩小,收入分配也会逐渐趋于公平。这样就可以从收入和消费倾向两方面来促进消费需求。因此,创业与消费的关系是:创业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消费需求,从而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
3.创业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就某一区域而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持续或跳跃式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一个区域内,产业集群产生的前提是大量企业的集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企业不断创业成长和众多创业者群体的加入并在市场竞争的遴选下产生和发展。创业与产业集群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三个层面四次转化”,原始创业者逐渐形成低成本创业集群;雏形企业发展为产业集群;企业家原形成长为优秀企业家群,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是“三个层面”的形成过程,三个层面之间必须经历市场的遴选才能得以实现。而“四次递进”与“三个层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递进的互动关系。在第一次递进中,原始创业者演化成真正意义上的“内生”创业者——当地资本与创业、“外生”创业者——外来资本参与的创业者;原始创业者形成的雏形企业经过市场的遴选进一步向企业过渡。第二次递进中,产业、产业链的形成能够创造出许多创业空间,极大地降低创业成本,使更多的创业者加入,也激发了企业家再次创业成长为优秀企业家和形成企业家群体。第三次递进中,“三个层面”经过市场的不断遴选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低成本创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第四次递进是低成本创业集群、产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创业与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构建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影响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四个关键因子:创业、产业集群、投资,消费。它们即构成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四个子系统。在“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引入与各系统有关的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世界模型Ⅱ建立河南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系统反馈动力模型。
2.利用模型分析创业与江西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该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由以上四个系统之间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决定。主要反馈回路如下:
(1)反馈环Ⅰ。创业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资过热区域经济良好的经济预期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融资市场活跃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投资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等形式的民营经济诞生,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资本投向市场,这些资本与国有资本相比投资效率更高,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这就保证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持续有效的投入。
(2)反馈环Ⅱ。创业就业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投资过热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消费、投资三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的产生可以为更多的失业人员提供岗位。就业者有了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的提高则可以直接转化为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实际的消费行为。而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则有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对增加消费需求具有长期的影响。同时,就业人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对解决收入分配不均有一定的作用,从而提高消费倾向。
(3)反馈环Ⅲ。创业雏形企业企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首先,创业产生大量的雏形企业。大量雏形企业在地理上接近,逐步形成企业聚集。其次,庄家的茁壮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资源要素系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土壤。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为企业家的诞生提供了后备资源,他们经过创业的历练以及不断再创业的一次次洗礼逐渐成长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最后,技术创新作为产业集群成长的肥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4)反馈环Ⅳ。创业雏形企业企业聚集产业链产业集群—创业成本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与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的关系。由上一反馈环的分析看到创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而从这一反馈环可以看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创业与持续性投入、持续性消费、区域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相辅相成的系统动力关系。因此,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来源于围绕推动创业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创业;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业;加强崇尚创业的精神与文化宣传,促进创业;转变政府职能,为创业解决瓶颈问题;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政策和措施的实施。
以全会精神为引领,创新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的理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民营经济发展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居根宝:此次全会的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从民营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最为突出的是“三大理念”:一是“平等”的理念。今后各种市场主体没有体制内外之分,应该拥有平等发展的地位。这就为制定最大限度的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创新激情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市场”的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会减少长时间以来民营企业时常遭遇“有形之手”的袭扰,对民营经济作出的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这为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的各种隐性壁垒确立了操作原则。三是“服务”的理念。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快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一方面要求政府为民营企业发展开展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工作。理念决定出路。从上到下,如果具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民营经济发展一定会更有活力。
以民企的诉求和呼声为出发点,审视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近年来,宝山区工商联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紧扣民营经济发展这一主线,重视民营企业诉求,反映民营企业呼声。
居根宝:从多年来工作实践分析,我们觉得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又有政策上的,还有服务上的。
从政府层面来看,主要是“四个问题”: 1、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高。突出表现为:在协调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时,体制外的观念比较突出,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怕跟民营企业家打交道、交朋友,生怕说不清、道不明。2、“三个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反映最多的是权利不平等、机会不平等、规则不平等。大家常常感到,注册在地方、就业在地方、税收在地方、贡献在地方,但企业在地方的发展机会不多,得到的实惠不多。3、扶持上规模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缺乏大手笔。虽然出台的扶持政策不少,但扶持政策聚集力度不大,小打小闹的多。4、管长效的协调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从表面上看,相关职能部门都在管、都在服务民营企业,但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需要协调解决时,一些部门就显得无所适从、边界不清,缺乏跨前一步敢于担当的主动服务意识,也让企业感到政府不作为、效率低。
从企业层面来看,面临的有“三大主要问题”:一是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绝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较弱,集中在低端产业,转型发展意识还不强。三是企业原材料、人力、融资等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以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情怀为支撑,大力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近年来,宝山区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大力激发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就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居根宝:我们要从思想层面到政策层面再到具体工作,彰显更大的决心、拿出更有力的办法,像抓国有经济一样抓民营经济,像抓大项目一样抓民营企业,着力突破影响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促进民营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
具体来说,一要思想上放心放胆。激发活力的核心是解放思想,要义是观念突破。思想不解放,不会甩开膀子干。当前尤为迫切需要的是冲破观念的障碍,破体制观念,树市场理念;破管理观念,树服务理念;破害怕观念,树担当理念,给予民营经济公平的制度安排。二要政策上放宽放活。活力,从政策导向改变开始,不再以体制内外设定政策制度,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放宽民营企业发展的行业和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坚决废除对民营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民营企业真正得到实惠。抓住重点企业转型的关键,通过政策聚焦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动民营企业由分散走向联合,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并购收购、资本运作和挂牌上市等,向规模型、效益型、集约型发展,努力成为市100强乃至全国500强民营企业。抓紧出台让企业实实在在的能够即刻“接地气”的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三要工作上放手放开。凝心聚力的根本在于转变服务方式。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解决“怎样服务”的问题,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使有为的政府、有为的社团、有效的市场配合起来,多设路标不设路障,多做惠而不费的好事和分忧解难的实事,让民营企业家和创业者真正感受到在宝山投资发展: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形象。
以创新服务手段为根本,共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一、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使推动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应当格外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从意义上着眼,提高认识,时刻为发展区域经济做好准备。
(一)从经济价值上看,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
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经济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因此,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对于城市的整体经济利益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区划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使经济发展突出应有的特色,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毕竟,发展区域经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同时,这样,城市的发展水平才能更好的通过区域经济来完成。可见,区域经济确实为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绿色的养分,促进了城市的和谐发展。
(二)从宣传价值上看,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对外良好形象
区域经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需要各界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旦落实好相关政策制度,区域经济就会向着平稳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城市的发展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提升。因此,区域经济使城市发展的一条重要命脉。从上市对外形象角度考虑,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提升城市影响力尽了一份力,使城市保持活力。
(三)从政治价值上看,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积极稳定
发展区域经济是社会稳定、政治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能够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加人民收入,生活富裕了,无疑有助于巩固团结,进而从根本上维护民社会稳定。
二、确保区域经济发展前途的策略
认清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后,我们应当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使区域经济带动社会进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一)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
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二)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三)明确区域政策,培育市场体系
现在,我国资源配置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的,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适应市场机制作用的要求,为此,要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即包括理顺价格关系,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造区域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等,以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增强区域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推动力。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区域产业政策的效果如何,最终看企业对他反应的灵敏程度,通过企业的具体活动,实现区域产业政策的目标。
(四)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革新发展模式
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各类经济区,增强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带动力。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就是要在调整国土开发格局的基础上,按照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相均衡的原则,统筹规划、优化开发、合理布局。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形成以开发区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均衡、和谐、高效和可持续的国土开发格局。
三、结语
区域经济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其在自身经济价值、宣传价值及政治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后,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不言自明。自然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人们也更加热心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所以,如何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当然,发展区域经济光靠一些措施还不够,还应当在城市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最大限度的推动区域经济全面铺开,确保其发展质量和效率,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书写更为壮美的一笔。
参考文献:
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信息经济和信息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信息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区域政府如何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实际情况,在现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发展规划,将是其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重视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1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概述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以利用信息经济测度法进行定量和定性的量度。其中,主要涉及到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以及信息化指数模型。在发展区域经济的环节,通过发挥信息经济模型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制定良好的规划。同时,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有利于区域政府对自身区域内的企业和产业进行管理,实现企业及产业化工程共同发展,进而为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发展问题。
2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应用
近几年,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政府重视本地信息化工程建设及支持信息化工程发展的同时,针对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工作,也逐渐的开展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明确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的作用,并不断优化其发展的模式,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2.1信息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相互激活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通过发挥信息经济发展的优势,可以促使信息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相互激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通常情况下,信息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并在市场推广方面提高效率。其次,通过对信息经济活动的总结与分析,也能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信息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相互激活,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也是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中企业及信息工程的发展中。通过政府积极鼓励信息经济及信息工程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区域经济的发展,促成区域经济快速的发展下去。其次,通过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可以有效的缩短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使之可以更加合理的开展经济活动。
3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十五计划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各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产生了一轮又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
一、 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到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区域资金的筹措与投放、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布局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
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经济区域众多,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如何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使所有区域经济活跃、使我国整体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是发展经济首先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低,实现现代化伟大使命的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内容。而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发展区域经济。
3.从中国目前的国情看,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从扩大转为缩小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我们有理由对其持乐观态度。认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大课题。
三、区域经济的定位
一个地区应该要找到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推进方式和方法,才是区域经济应有之义和科学定位。
在进行区域经济定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区域的各个影响因素。包括:①定位于区域特色文化,在区域文化的背景下打造特色经济;②定位于区域特色资源,强调资源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③定位于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不同区位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④定位于区域人力资源,明确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影响。
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如何利用区域的资源、能源和优惠政策,使区域优势发挥到最大呢?下面仅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浅谈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恩施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鄂西南,国土面积 2.4万平方公里,人口397万人。该州是享受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3个自治州之一,是国家确定的武陵山经济开发试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试验区,亦是湖北省确定的鄂西生态旅游圈。这个区域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全州8县市均属国家重点扶贫地区,GDP总量仅占湖北省的5%。201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居民可支配收入11406元,是典型的贫困山区。
1.最大限度的挖掘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有强大的人才做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人才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好坏、快慢的核心因素。恩施属教育欠发达、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区域内高级策划和实际操作层面的人才匮乏,这是恩施州发展不快的根本性原因。吸引和培养人才,已成为恩施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首要问题。
为此,一是建议国家将部分高校的科研机构迁至恩施。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落户贫困地区,不仅对于增强西部的人气指数有利,更重要的在于这些人气带来的观念、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将直接作用于西部、服务于西部,从而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长期积极的影响。
二是国家利用“高薪”手段,吸引优秀的大学生扎根西部工作。虽然目前已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但是若能将高薪政策与志愿者结合,将会有更多理想远大、卓越优秀的大学生投身于西部,也将为西部的发展快速集聚人才。
三是注意培养本土人才。通过再就业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一方面增加本土专业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提高其质量,使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变成商品优势,将商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势胜势,是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恩施州有特别丰富的铁矿资源,应大力开发铁矿石,将此资源发展成恩施州的支柱工业;恩施州有丰富的水利资源,目前水利工业已成为恩施州重要的支柱工业,这条路是恩施州的成功尝试,值得推广,风能资源亦可走此路;恩施州有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特色农产品丰富,如烟叶、反季节蔬菜等,发展特色资源产业是理性和明智的选择;恩施州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石油化工工业应是恩施州优先加快发展的工业;此外,恩施生态环境极好,发展旅游业是不可放弃的产业。总之,恩施州适合走“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之路。
3.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
一是土地要素。国土既是国民生存的条件,又是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问题已是关系到土地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我认为要规划和调整好地区的土地资源,在确保耕地不减少的情况下,腾出更多的工业用地和城镇用地,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土地需求。
二是资金要素。恩施州目前还有大量的银行存款和财政资金被闲置,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恩施州暂时还没有建立起切实可行、高效的资金运作平台。因此,这里迫切需要资金运作的平台和载体,需要良好高效的监管体系,在充分保障资金流动安全的前提下,加速资金的利用和周转,满足发展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三是政策因素。目前恩施州对国家的相应发展政策没有很好地研究和利用,这些优惠政策的叠加作用并不明显。我认为应该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专班,切实领会国家对恩施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的精神实质,让政策的推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让优惠政策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增强了区域间的整体经济实力,使不同地区能够得到共同发展。但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方式为主,是以无计划的利用环境资源而换来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继续飞速发展,其与自然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尖锐。一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后,经济赖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减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要平衡两者,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在环境资源中,水资源是各行各业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生存并自我修复的关键要素。因此,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就应首先面对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特点,利用建设有效的水权制度使水资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同志曾经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这句话表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从理论层面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上的经济形式。即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论原理为指导,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区域本身就既可以表示一个企业或一个工业园区,也可以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可以是在其区域内部的企业、工业园区等单元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和更大深度上实发展的循环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单元,只有区域循环经济很好的建立并发展起来,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真正建立起节约型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
从实践角度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终目标是使区域内的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达到共同的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在充分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重组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生产原材料和生产废弃物相互之间的交换建立起来生态产业链。
区域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
1.由点及面的发展模式。一个区域内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不同,发展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全面铺开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和自然资源的实际禀赋,选择区域内的重点地区;接着选取该地区内的核心企业,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对该企业进行试点,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进而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
2.与区域资源紧密结合。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离不开目标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的了解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建立合理高效的产业群,大大提高对原材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3.生态化产业链。在实现循环经济的区域内,各产业的原材料和废弃物均会被其他产业利用。一个产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得以再次进入生产循环,使整个区域的资源投入减量化,并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压力。
可以说区域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除了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冲突。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作为建设区域生态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文明、健康的生活,这与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的决心。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不仅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同时环境资源本身的一些特点也会成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瓶颈。
二、水权制度的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水资源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构建和管理是实现区域循环经济,进而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水资源管理手段的一种,水权制度的建设是为了维护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目的是通过水权的合理有效配置,平衡人类用水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水权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的水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物流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当一个经济组织或者是个人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物流需要,如果这一个区域物流能够比其他的区域物流更好、更快地满足这个经济组织或者是个人的经济需要时,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物流的效率与资源的配置,那么这个区域物流的经济竞争力就会加强。其次,政府的管理机构对于区域的公共服务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些管理制度都会涉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这些都影响到区域物流的效率以及质量。而且区域物流中每一个经济活动都会涉及该区域物流的供求问题以及区域物流的运营系统。当一个区域物流的运行系统比较成熟,那么这一个区域物流的运行效率就会非常高,而且资源配置也非常优化,能够迅速地反映顾客的需要;当一个区域物流的运行系统还不是很完善的时候,那么这个区域物流的运行效率就不会很好,这都体现在平时的运输过程中,而且顾客也会对物流提出一定的意见,因为这个区域物流不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要。
二、发展区域现代化物流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
1.可以提升区域经济运行效率
衔接和处理区域中各个产业之间的在空间上或者是时间上的差异是现代区域物流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它可以降低生产原材料的成本,并且还可以使区域物流效率达到最高。高效的区域物流使区域周边的商品以及资金的流动速度大大增快,同时还降低了商品的流通成本,提高了该地区经济的运行效率。
2.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当区域物流的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那么跟区域物流相关联的产业的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这就相当于当买牙膏的人数增多,带动了牙膏的购买率,那么同时买牙刷的人数也会大幅度增多。因为这些商品都是互相需要的商品。现代区域物流涉及的行业是非常多的,大到航空上,小到配送的车辆以及配送人员上。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一个区域的物流量增大,那么就势必会增加物流的配送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的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
3.提高区域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信息化已经发展成现代区域物流最有利的支撑了。所以要想使区域物流发展的更加顺畅,只有加快区域信息的发展。这就需要该区域为物流物流搭建一个便捷的、可沟通的信息平台,对区域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而且,在区域物流的配送中也会涉及信息化的处理。所以区域物流效率增高的时候,势必会使该区域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水平更加先进。
三、在现代物流基础上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措施
就目前社会来看,区域现代物流体系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所以只要哪一个区域抢占了先机,就等于说是抓住了机遇,掌握了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大致走向,就可以从竞争非常激烈中的市场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从而形成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根据目前的区域竞争力以及区域现代化物流的现状,想要使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多元化原则
区域物流发展以及运行是建立在区域物流的基础设施之上的,它同时也可以最直观地表现出该区域的物流竞争力的强弱。所以,为了使区域经济更快、更高的发展,就一定要设置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并且根据这一目标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使信息能够在这上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其次要设置一个区域物流的基础设施,并且这个基础设施不单单只是满足经济发展以及服务的需要,还要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所以,这就要求在发展区域物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元化的发展。
2.专业化原则
每一个行业都有每一个行业的专业知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专业化原则。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的产物:区域物流。成为市场运行中不可缺少的行业,而且也慢慢发展成独立的行业了。这一行业的特点是为物流提供了一种所谓的集成化的运行模式,这一模式有个优点,就是可以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而且服务质量也是非常棒。企业将一些货物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之后,可以从第三方物流企业中获得比较大的效益,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
3.信息化原则
现在许多行业都是靠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区域物流就是这其中的一个行业。所以我们在发展区域物流的时候一定要搭建一个可以沟通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这个可以使区域物流的信息得到及时的交流与反馈,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要。物流新信息化使得物流的成本降低了很多,同时也提升了区域物流的经济竞争力。而且当我们建立起了区域物流信息化沟通平台,可以对物流数据进行共享、查询以及其他的工作,这大大方便了区域物流的信息化交流。
总结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之下,区域物流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致的走向,一个区域的经济想要更快地发展以及提高,必须要加强该区域的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