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产业发展前景

农业产业发展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产业发展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我们常说,农业是个弱质产业。旱了不行,涝了不行,虫灾病灾也不行,这是自然风险。好不容易遇上个好年景,却不一定能赶上好行情,这是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老天爷的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议。要说市场风险,各种产品都免不了,但农产品风险尤其大,因为它的需求较稳定,往往受价格的影响。比如小麦1块钱1斤,你能吃两个馒头,等降到5毛钱1斤,你也不会撑破肚皮去吃三个。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叫需求弹性小。一旦供给增加,需求保持相对稳定,价格自然会下跌不止。可延长了产业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用粮食做饲料,用饲料养螃蟹,需求弹性就大多了。螃蟹丰产,价格当然还会下跌,可价格一跌会刺激需求,反过来又会稳住价格。这样一来,市场风险无疑会小一些。社会越发展,人均粮食消费量越大,但直接消费的粮食会减少。20世纪60年代,守着一碗青菜汤,你可能要吃下三碗白米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的日子,餐桌上都有蛋有肉,高兴了再喝上两瓶啤酒,米饭吃的就少多了。

篇2

1、罗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1 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规模。罗平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始终坚持把粮食、畜牧、油菜、生姜、蔬菜、水产等主导产业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逐步扩大种植(养殖)面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使主导产业和产品具有了一定规模。

1.1.1 粮食产业持续增长。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2.73万亩,比2011年的74万亩增8.73万亩,增13%;产量3.23亿公斤,比2011年的2.83亿公斤增0.6亿公斤,增13%;产值7亿元,比2011年的5.66亿元增1.34亿元,增24%。

1.1.2 畜牧产业做大做强。2012年,全县生猪存栏74万头,出栏126万头,分别比2011年的67万头、11.7万头分别增7万头、9万头,分别比2011年增长10%、7%;肉牛存栏8万头,出栏7万头,分别比2011年7.8万头、6万头增0.2万头、2万头,分别增长3%、21%;山羊存栏25万只,出栏20万只,分别比2011年的22万只、16万只增3万只、4万只,分别增长14%、27%;家禽存栏59万只,出栏218万只,分别比2011年的54万只、198万只增5万只、20万只,分别增长9%、9%;全县肉、蛋总量分别为14万吨、2.7万吨,分别比2011年的12.8万吨、2.3万吨增1.2万吨、0.4万吨,分别增长10%、17%;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2亿元,比2011年的19亿元增3亿元,增20.5%。

1.1.3 油菜产业形成支柱。油菜播种面积75万亩,比2011年的65万亩增10万亩,增15%;产量14.3万吨,比2011年的12万吨增2.3万吨,增19%;产值7亿元,比2011年的5.5亿元增1.5亿元,增27%。

1.1.4 生姜产业逐步壮大。生姜播种面积16万亩,比2011年的15万亩增1万亩,增7%;产量24.5万吨,比2011年的18万吨增6.5万吨,增36;产值6.1亿元,比2011年的4.5亿元增1.6亿元,增36%。

1.1.5 水产业稳定增长。水产养殖面积5.7万亩,产量3.2万吨,产值2.7亿元。

1.2 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升。罗平坚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战略位置,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37个,其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个,农业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3.5万吨,加工产值突破17亿元大关。

1.3 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罗平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认真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构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加大科技示范样板的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样板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2012年,全县基地种植面积51万亩,带动农户10余万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带动增收76809万元。

1.4 龙头企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增加。罗平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切实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使农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788个,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170563万元,支付劳动报酬3134万元,上交税金4112万元,企业利润8917万元。

1.5 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罗平依托小黄姜品种品质的国际优势,坚持走外向型经济之路,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打造低硫姜国际品牌,提高出口创汇额。2012年,全县出口农产品8700吨,出口创汇4160万美元,比2011年的1492万美元增2668万美元,翻了一番多。

2、罗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基地的标准化低。罗平农业仍然为雨养农业,农作物产量、品质的高低,直接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适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近几年来,尤其是2008年、2009年、2010年先后遭受雪灾、凌冻、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造成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小春大幅减产。农业基础十分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要求较远,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2.2 市场波动大,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弱。2007年以来,罗平每年有30多万吨粮食、10多万吨油菜籽、30万吨小黄姜、20万吨蔬菜等农副产品大多以原料形式进入市场,油菜籽价格1.9-5.5元/公斤,菜籽油价格5.5-13元/公斤,鲜姜价格0.8-4.5元/公斤,干姜块(片)价格4.9-20元/公斤,低硫姜价格24元/公斤左右,市场波动大,特别是生姜,近十多年来的1996年、2003年、2004年、2009年鲜姜价格高达4.5元/公斤,干姜块(片)价格20元/公斤以上,而其他年分,鲜姜价格维持在1.0元/公斤左右,干姜块(片)价格5-10元/公斤,收入大幅降低。由于市场波动大,农民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

2.3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多数龙头企业仍处于低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阶段,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仍属松散型合作,利益纽带联系不紧密,约束力不够。经营主体的自利严重挫伤了其他参与方的积极性,导致龙头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和初始产品的来源,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产业链的不稳定。

2.4 加工工艺落后,龙头企业少,现有龙头企业产业带动能力弱。罗平生姜加工以土法明火烘烤为主,含硫量50ppm以上,与国家标准含硫量30ppm以内为低硫姜相差20ppm以上,先后引进培育的万兴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板桥黄姜公司、九龙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为罗平农副产品的宣传和加工发挥了一定作用,吸引了较多客商到罗平收购加工生姜等农副产品,但是质量仍不高。

2.5 知名品牌的少。目前仅有“银瀑”牌纯菜油、“金菜花”牌菜籽油、“十里香”牌菜籽油、“云岭”、“罗悦”、“罗康”、120#干姜块、160#干姜块、“罗平小黄姜”等证明商标,由于品牌不多,因此知名度还不高。

3、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工作,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尽快解决产业化办公室的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同时要作好工作经费的预算性安排,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2 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建成适应市场风险的油菜、生姜、蔬菜、蜂蜜、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较好的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3.3 标准化生产。我县结合国家第四批和第五批小黄姜标准化示范及油菜标准化示范的实施,于2006年审定、了四个小黄姜省级地方标准,2008年审定、了一个双低油菜省级地方标准。建成10万亩小黄姜标准化示范基地和30万亩双底油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在我县小黄姜和双底油菜种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全县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应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实现农产品按照标准进行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3.4 市场化运作。市场是连接农户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农产品的增值转化必须通过市场来体现。要实现农产品市场化运作,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加强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要结合油菜、蔬菜、生姜、畜牧、水产等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必要的专业市场。

篇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村经济基础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能够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积累资金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能转移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三是能促进农村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优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2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2.1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带来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使得土地责任制的边际效应递减,并且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困难,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及农业分工发展,无法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导致农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率低下,最终阻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其中,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无法做大产业,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从而难以同市场形成良好对接,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供给。

2.2农产品供需失衡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问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疲软的状态,而许多需求少、弹性小、收入也不多的农产品则出现了严重过剩的现象。同时,当前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向富裕型转化,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鲜、奇怪、有特点、安全已成为农产品的必备特点,而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不符合这一需求特点。

2.3农业结构调整错位

农民本应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但由于他们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及市场参与能力,导致其农业结构调整主体地位的缺失。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不善经营,资本积累不够,再加上经营格局分散,给农业信贷、科技推广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

2.4技术储备不足

我国农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及核心优质的农业技术,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资低,使得农业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农业的技术储备。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状况,将导致部分有潜力的农产品就很难发展为有竞争力的产品。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3.1转变观念

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关键,要把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放在事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败的高度来认识,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谋划农业,既要谋划生产,也要关注加工、销售,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各部门要共同管理、密切配合,制定一些前瞻性的规划和措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路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努力为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3.2狠抓基地建设

要巩固提升老基地,重点抓好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通过调优品种、落实科技等措施,增加产量、提高效益;要做大做强小基地,利用好扶持政策,对已经培育成型的新兴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将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养殖业。

3.3健全流通体系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解决在实际建设中的重复问题,我们应当在国内外的分工体系中进行合理的定位,建立健全流通体系,与国内外形成互补关系,密切合作,以互通有无。要抓住国际上产业调整和深分工的机会,集中生产某种农产品,将就近的自发性农业市场改造成高效率、规模化的物流基地,以此吸引更多的企业为该区域投资,打造成极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模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4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新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关键措施是立足本区域优势,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努力发展创汇农业及特色农业,以抓龙头企业发展为突破口,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扩大市场的份额,提高产品的综合效益。将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民的关系处理好,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建立并完善经营与风险企业与农户共担机制。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发展特色农业与创汇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有效发展高产优质农业。

3.5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技术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主导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从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抓起。首先,应该建立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奖励基金和科研风险补偿基金,实现产业升级,积极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以灵活务实的方法推动技术创新。其次,要抓住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或改造特色传统工艺,生产特色产品,创立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发展有明显特色、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

篇4

一、解放思想是创建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思想解放,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得更快:否则,经济发展就相对落后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解放思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人手第一.要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升级和转换解放思想要从不同层面来实现.领导干部指导思想的转换和升级应该先行领导干部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人和先锋模范的作用.首先要在他们中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先进思想武装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只有领导干部们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彻底转换指导思想.才会把先进性传递开来。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完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解放思想的根本就是要不断吸收和发展思想的先进性.保持思想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工作实践才能做到真正地解放思想第三.解放思想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老百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基础.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这项工作才可以实行和开展下去.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经济的种种原因.要让群众理解和认识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和优势,就必须要在群众中解放思想。

二、确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主体及各自的角色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一条龙经营机制实质是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业经营新体制代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使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上商品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轨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发展。

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主要牵涉到政府、农户、企业和市场四方面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确立他们之间的合理关系及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农业产业化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的政府要改变以往统包统揽、什么都管的工作局面.努力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型、管理型的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势必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此必须尊重和重视农户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让企业和农户唱主角.政府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企业往往是市场经济的主力.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高于其他主体。因此,充分尊重并放权给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在所有领域.只要是允许市场的地方,就要鼓励企业的正当行为.当然要限制市场的弊端,防止企业只为自己谋利益。

农户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却是市场经济的弱势群体。要指导农户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才能全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作用并且要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融入到农户的思想中.让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第二,政府、农户、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如何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关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以往,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大多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而忽略了农民在其中的作用农业产业化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无论政府、农户还是企业行为,都应当遵守这一准则,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

因此.应当建立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域农业产业化模式。

政府应当以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管理型、服务型的政府为目标政府做好宏观规划和管理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微观方面.政府要改变以往什么都要做的习惯.放权给各个微观主体(企业、个人等),为微观主体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这是农业产业化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保障只有微观主体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服务。

农户和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中最敏感、最关键的要素。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化中最基础的元素和力量.如何妥善解决农民在新的农村社会关系和经济生活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成功发展的最基础因素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最具活力的组织.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社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在确立农户和企业关系的工作中,如何发挥出企业的最大优势,显然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鉴于此,再考虑到现实问题,农户和企业关系的确立,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首先,要保证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不变;其次,要发挥企业最大优势。现代企业中.股东是企业的主人.经营者却另择更有才能的人担当。为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可以考虑吸收引用现代企业的模式建立这样一种模式应该是比较有生命力的.让农户以土地资源人股.企业家以资金和优势技术和经验人股.组建更大的企业集团。单个地说,企业家是最大的股东,拥有对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的权利.这就确保了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对生产力的贡献作用。而分散的农户作为小股东,可以以合约的形式和企业家制定工作关系。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农户还可以只作为企业的小股东领取分红.而去别的领域或地区从事工作如此则确保了农户生活保障不受到生活生产方式转换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作为农户集体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仍然是企业的主人。一些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还可以按以往的习惯进行这就可以确保农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能够在新模式下充分发展和进步.避免了农业规模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使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停滞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得以体现.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也发挥出了优势.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三、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相关产业和社会职能

农业产业化要建设和发展起来.少不了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共同发展。区域的发展.优势和重要产业的突出是关键,其他相关产业的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在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只要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还要建设好相关产业和服务招商引资进来的龙头企业,政府培养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农户.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克服落后地区的全部劣势.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可能会因为其他的因素而被限制了因此.政府要适时地搞好全面建设.把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好,尤其建设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相关的各种产业和相关服务项目。

首先.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建设各项有利于农业产业向外发展的公共没施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农业投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地区的招商引资竞争力首先就体现在投资环境的优良程度上公共设施的齐全和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活力和效益.因此地方政府也必须抓好此项建设和服务。

其次,建设和完善市场的功能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指出.在微观方面,市场的效率是最大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规律.把该放的权放开给各相关微观主体促进各微观主体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效能.让市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动机。

再次.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下农民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活动。社会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增长.还要有很多层面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建设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适时地探索和创新新农村社会生活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先进思想指导和引领农村社会的转型。避免和克服农村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和不和谐因素.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健康科学的发展。只有这样.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走下去.才能真正走出意义来。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保障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已有多年.但是对于落后地区来说.仍然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鉴于地区之间的各种差异因素,落后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绝不能照搬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参考具有指导性的经验。

有目共睹的是落后地区的工作较难见成效对于落后地区的干部政绩和工作效果的考察方式应区别对待落后地区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也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既要有打赢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之仗的信心.又要有接受失败的准备。因此.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篇5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篇6

一、有机农业产业化基本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意义与特征

要探讨有机农业产业化就必须要先知晓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着许多种类似的名称,例如生物动力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再生农业、生态农业等,其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和瑞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含义有着统一的解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2005年,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国情以及目前有机农业发展特点,颁布了中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该标准中的定义为:“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有机农业具有系统性

有机农业并非只是一个封闭的生产系统,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强调农作物、植物、禽畜三者的有机统一。它的生产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循环过程,一个系统循环的结束理应作为下一次生产过程的开始,并最终实现对土壤与环境的保护与改良。

2、有机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

有机农业并非像传统农业那样单纯注重量的提高,其科学选种、合理耕作、应用生物技术等都对环境和土壤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改良作用。同时,由于没有像传统农业那样不顾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而使用农药化肥,有机农业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有利用生命健康的有机食品。更为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利于土地培养肥力,保护环境,它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过程,都有平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动物、植物、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尽量循环利用有机农业自身系统物资,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

3、有机农业具有高成本、低产出的特性

有机农业并非简单的放弃农药化肥进行生产,它是一个完整的注重良性循环的系统,其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特性注定了要有更高的科技投入,并且,有机农业的产品与普通产品并无太多差别,不易被人鉴定,其得到认证的方法通常是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而这笔不菲的认证费用在一定成度上增加了它的生产成本。同时,有机农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技发展并不完善,其在产出上并不能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农业生产产量相比,这是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二)有机农业产业化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乔玉辉博士这样讲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副产品为主导,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衔接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关系,所形成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经营方式。而这种经营方式,则需要以市场为基本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把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并且这全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三)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研究已久,成果颇丰。并且国内外学者对其外部性均做了深度的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方向大不相同。如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国内学者却主要研究其经济效益。

事实上,有机农业产业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可以成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而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

1、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机农业耕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元素;明尼苏达州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对比2006―2009年明尼苏达州有机农业公司与常规农业公司的财务收支数据发现,有机农业公司的总体收益好于普通农业公司。

2、而在国内,张新民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有机水稻的生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席运官提出5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即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国有农场模式、有机生产协会组织模式和地方政府带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等等。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1989 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 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了荷兰SKAL 的有机颁证。

此后,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根据 IFOAM 的基本标准制定了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以开展相应的认证工作;并于200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起点,中国不断完善有机产品的相关法律规范,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走向规范化。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大豆、蔬菜、茶叶、杂粮等,主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且其出口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广大,已经超过200万公顷,在世界排名排名前五,居亚洲首位。并且截止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处于有效状态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有23家,7 728家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共获得了 11 090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我国有机认证机构数量已超过1000余家,这对有机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我国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仍有许多问题。

1、区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各省,西北地区虽然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宏观战略下,有机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是远远无法与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同时,从数量和面积来看,东北地区最大;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来看,以上海、北京、江苏等城市较为占有优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虽然我国经过认证的产品有700多种,但是其主要集中于蔬菜类、五谷杂粮类、豆类、油料作物类等,动物性产品类较为缺乏。据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透露,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国内的20倍。我国有机农业比例的失衡,极大制约了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加剧了对外来品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3、农村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有机农业发展

我国农村普遍采取的是以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而由于我国9亿多农民的人口基数,导致了人均耕地少,造成了耕地极其零碎化的的现象。而这极大限制了土地的灌溉效率、生产效率,阻碍了新技术的推进与应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遍布全国的村落。而这些人又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大都难以更新,其固有的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思想根深蒂固。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很难得到推广。

4、诚信危机问题十分严峻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难直观上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只能依靠有机农产品标示或认证标志识别,可是很多生产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用普通农产品代替有机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有着很深的怀疑。

三、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前景

有机农业起源于欧洲,慢慢在全球发展开来,事实上,正如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中说的那样,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它的生产环节,其还涉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而作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让其所有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对其进行产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目前,有机农业产业化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产业化模式,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有机订单农业”模式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并且由于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证成本高,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这导致了以公司带头的“公司+农户”模式成为了有机农业生产的不二选择。并且这种“公司+农户”又主要分为三种具体模式,即简单的“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社式。此外在此模式下还产生了,由公司把土地吸纳过来然后雇佣农民为员工从而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反租倒包式。

2、有机农场模式

有机农场是指由个人、家庭或集体所有并经营的有机农业生产单位、生产企业或生产组织。有机农场大小不等,小则几十亩,大则上千亩,而大规模有机农场主要以有机农业生产,小规模有机农场一般在进行有机种植的同时,还兼养殖、餐饮、休闲、旅游、娱乐于一身。其将种植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服务业的联合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的结合。

(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

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有机农业产业化更是一个新生代的名词,还需要逐渐成长。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这为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目前而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下的三种模式已为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其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全国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结合其短板,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建立规范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现实是认证机构管理上混乱,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来规范认证机构的行为,但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有些认证机构还是没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致使认证水平大打折扣。同时相关企业部门的监管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大立法的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及处罚力度,使监督机制涵盖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2、加强土地空间上的联合,促使其规模化发展。

下的农村土地十分分散,散户经营模式下很难承担有机农业的高成本、高技术和高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在空间上的集合,形成“土地连成片”的现象,为有机农业的生产提供充足而富裕的土地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调控,从总量上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转变支持方式,由补贴转向科技上的投入,从根源上促进有机农业在质上的提升,同时根据有机农业高风险的特性,加大对其保费的补贴力度,减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承担的风险。当然对有机农业相关产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也很有必要,进一步在税收这一环节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加快有机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薛恩玉,王焕群,李春英,《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年1月,第47-50页。

[2]张新民,《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给予农户认知角度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年7月,第92-96页。

[3]席运官,《我国有机食品开发模式与保障体系建设》[J],环境保护,2005年7月,第25-28页。

[4]陈辉,《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乔玉辉博士》[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5年6月,第18-19页。

[5]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2月,第122-128页。

[6]吴魁斌,赵幸福《浅议我国有机农业》[J],现代化农业,2014年9月,第39-40页。

[7]黄慧英,《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此京市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

[8]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9]周继强,《从有机认证制度到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篇7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中国

1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优势

2.1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转贴于中国

2.3变废为宝,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中国

3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5参考文献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2] 刘小锋,林阿春.农业高校与农业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探讨[j].福建经济,2003(8):30.

篇8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1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优势

2.1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2.3变废为宝,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

3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5参考文献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篇9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15-1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和应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党和各级政府当前所极为关注、推进的一项重大农村经济工作。乡镇政府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本文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乡镇政府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做出简单的分析。

1 筛选与论证产业发育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要针对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育的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重点选择。选择产业项目的视野要宽,应依据乡镇特点、产品市场前景、农民的生产实践、上级的有关产业政策导向、外地的发展经验、有无技术上的先进性等选择项目。镇党委、政府应定期对大家在产业项目上的建议进行收集、梳理,然后确定项目范围,继而深入论证。论证方法有开班子会讨论、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听村组干部及村民的想法、进行市场调研等,力求使筛选、论证出的发展项目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

2 科学规划、宣传发动

对确立的产业项目,乡镇党委、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产业发展的区域、规模、阶段及实施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与统一规划,并经全镇上下反复讨论形成意见较为一致的产业发展规划。为调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乡镇党委、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如召开多层次会议,到示范户参观,带部分农户到外地考察,请领导、专家做报告,印发宣传资料等,使农户对项目的意义、前景、收益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出参与项目经营的热情,最终使之成为产业经营上的主体。

3 组织协调,为产业实施提供条件

农户是产业经营的主体,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有关农业、畜牧、金融、土地、科技、电力、水利等有关部门及人员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开展好服务工作,并明确任务、强化职责、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如解决场地问题,由土地部门和村、组集体组织出面协调农户承包田的租赁关系,按照统一规划和承租、出租户“双赢”原则,实施了产业的集中连片生产,有效解决了示范片的用地问题。为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在项目论证,制定规划时就让乡镇信用社参加,以增加其对产业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村、组集体组织协助信用社做好信贷抵押工作、使全部贷款户都用自己的房产及其他资产作为抵押物,完备信用社手续,达到了放贷双方的满意。同时,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与有关的经销组织,市场中介机构和个人联系,为产品的销售疏通渠道。为解决技术问题、由乡镇党委、政府出面聘请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

4 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为发育、壮大所确立的农业产业,乡镇政府适时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政策,如对积极参加支柱产业经营的农户,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在经营场地、协调资金等方面优先对待;对经营成效较佳的村和农户给以精神和物质上奖励;鼓励支持镇、村干部带头兴办示范片,并对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等,使乡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

5 领导班子应具有强烈的为民意识

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不具有较强的为民意识,没有经济发展上一套过硬“本事”,就很难下决心努力地开展并做好这方面工作。领导班子成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把为农民办好事、实事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和应担负的重任。深入农户、园区,多方请专家、寻项目、考察市场,只有这样才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赖,取得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较佳效果。

6 乡镇党委、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定好位,明确其工作重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户是基本力量,乡镇党委、政府只是在服务方面做好工作,处在“帮”的角色。不越位,不强行,一切以农户自愿为原则,乡镇政府只是做引导和服务工作,其重点是真心实意地提业条件,帮农民树立信心和营造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真正做到了“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农户经营、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1]?霍玲,王玫.加快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论坛,2005,(21).

[2] 孙春峰.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的分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5,(11).

[3] 杨建云,薛贺香.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机制及农业结构调整分析[J].商业研究,2005,(19).

[4] 谢彦明,高淑桃.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因的经济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5,(06).

[5] 朱显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03).

[6] 李姝睿,高阳,王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2005,(03).

篇10

(一)全面评估产业发展环境

精确进行环境评估,精准遴选产业项目至关重要。要专门邀请农业专家对区域特点、地形地貌、海拔高度、气候类型、气温特征、交通区位等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估。项目落地究竟属于西北内陆还是东南沿海,是山地丘陵还是平原地带,是海洋性气候还是沙漠性气候,区域平均海拔多少,年平均气温多少,交通区位优势是否明显等。充分考虑环评因素,正确确定农业产业发展项目。

(二)准确定位产品特有属性

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里才能产出某种农产品,或者产出的农产品独具其它区域产出的该产品所不具有的特性。经小规模试验,对产品进行专业分析和认证,如果确实具有稀缺性,而且使用价值高,接下来就可以投入批量生产。如:低温潮湿的二阴山区发展高原夏菜、温室蘑菇等种植业和牦牛、小尾寒羊等养殖业;在高温干燥的沙漠地带发展梭梭、肉苁蓉等节水耐旱种植业。

(三)深入研究传统产业优势

一个地区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是经过几代人不断探索和总结走出的一条经验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以参照传统产业发展的种类和模式,进一步进行改进和细化,要把有经验的东西科技化,严格按现代科技的操作规程和流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

二、释放活力,在产业资金资源整合上下功夫

盘活资金,用活资源,是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引擎。贵州省农村“三变”改革给予其他贫困地区启示和思考。依托现有资源,整合个体资金,撬动民间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有效解决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瓶颈问题。

(一)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宣传发动农户踊跃加入专业合作社,抱团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将农户有限资金整合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资金量;将农户零散的现有土地、设备、暖棚、林地等资源整合起来,扩大产业发展所必备的硬件设施条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和运营,农户可依靠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得到充足的发展动力和后劲,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使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得到有效保障。

(二)注重民间资金的有效利用

给予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多优惠政策,采取多种举措,通过多条渠道进行招商引资,最大限度撬动民间资金注入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项目中来。用民间资金借力发力,推动地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切实用足用活民间资金和地方天然资源,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内在动能。

(三)严格产销环节的有序管理

不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必须要建立起一套资金监管、生产管理方面科学的、有效的机制和制度,设置专门的监管团队和管理岗位,对资金使用、日常生产、产品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规范的监管管理。及时纠正违规操作和不符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律、不利于农业产业发展前景的错误决定。农产品的产出和销售一定要着眼产业的长远发展,严格杜绝以获取最大利润和短期利益做出有损产业形象的行为。

三、强化宣传,扩大产业市场

切切实实把农产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具有特色的品质宣传出去,抢占市场先机,不断扩大市场的覆盖面,使农产品产得出、做得精、有销路。着力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以品牌效应得到消费者和市场青睐。

(一)用产品质量推动市场拓展

质量是企业和产业的第一生命。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作保障,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就是一句空话。农业产业要得到长远发展,首先要从农产品的源头抓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要做得细致入微,从产品品质提升和为消费者、为市场、为产业负责的根本出发,切实靠实责任,做出成效。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要从哪个环节要品牌、要效益。把严原料的进口关和产品的出口关,确保投入市场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精品。

(二)以专业认证打出产品品牌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124-02

一、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机理分析

(一)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

市场经济中,金融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聚集资金的合理支配,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金融通过储蓄、投资等金融行为,使资金流量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生产要素发生重新组合,最终影响产业发展趋势与发展格局,达到完成产业调整的目标。简单的看,其流程如下:金融―控制储蓄和投资―资金流量―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资金存量改变―产业调整完成。

(二)金融支持对产业调整的具体作用

1.从资源配置上看,金融支持中资源的重新配置是支持措施的核心目标,这个配置过程就是利用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等改变资金流向,利用增量和存量的改变来实现资源重构,影响产业的格局。增量的调整是将资本注入到某个产业中,使其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该产业的生产能力,使之获得市场优势,实现产业扩大的效果。金融增量起到的是调节作用,其主要是引导金融市场的投资趋势,此时资金将流向优势明显或者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最终带动该产业的产业链发展,成为某个区域的优势产业,这就改变了该地区的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存量则是指在原有的资产规模下,对资本进行调控,使得资金在某个产业内部发生流动,从低效益到高效益,从低效率向高效率,从消耗性到生态化等方向过渡,使得产业内部的资源向着促进该产业升级的方向流动,改变产业的存量侧重以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2.从信贷角度看,对产业调整的影响主要来自银行的调控作用,利用信贷措施将储蓄资金配置到各个行业中,具体包括生产信贷和消费信贷。生产信贷是利用资金流动调节增量,消费信贷则是鼓励跨时期消费来改变消费比例,从终端支撑某些企业和产业进行快速发展,达到产业调整的目的。另外,将融资作为目的的信贷则是,针对资本流动的增量与存量的调整,一方面信贷市场通过合理的选择使得资金流向发展前景好、技术优势明显、效益丰厚的产业或者项目上,一方面则为优质企业提供更加方便、丰富的融资渠道,从而保证产业结构向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之,金融支持是促进资源在不同行业、行业内部发生流动的动力源泉,其发挥的资金融通、资源重置的基本功能,进而改变某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反之某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就体现了该地区金融支持的重点,金融支持利用其对社会资本的形成、导向、信用催化、产业整合、风险管理五个机制影响着地区产业的调整,从而使其协调发展。

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症结所在

(一)对新兴技术产业支持不足

在区域产业调整中,产业的发展多数需要信贷支持,信贷支持的方向往往影响资金在各个产业间的流动,决定了产业的发展前景。就目前情况看,一些地区的信用制度仍不完善,直接会影响信贷支持,弱化信贷在产业调整中的基本作用。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看,银行机构为了保证风险的降低,其投资结构呈现趋同化,优势产业得到的支持力度大,而新兴产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弱,大部分的投资集中在第二产业中成熟的行业,虽然保证了银行体系的风险降低,但是不利于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趋同化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反而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因为产能转化为产品就导致产品过剩,直接影响了产业效益,导致了一些企业从盈利转变为亏损,资金投入从优势变为劣势,反而增加了银行的投资风险。而一些新兴行业如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生态产业等获得的金融支持较少,影响了其发展,从某个方面看制约了整体经济的更新能力,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此种情况也影响了技术创新,因为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对于新兴产业的支持不足也从某些方面影响了技术创新,缺乏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不会获得绝对优势。

(二)对农业产业支持不足

农业是中国立国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而金融支持针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明显力度不足。农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大部分区域农业产业所占比例较大,一旦相关产业发展不能跟上经济发展则会严重地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中,农业基础设置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业产品开发落后、科技转化缓慢等都是现实问题,而其根源就是资金不足。尤其是从农业经济的信贷来看,其贷款比例相对较低,虽然这些年增加了相关的投资,但是与工业或者其他产业投资相比仍然处在明显的弱势,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三)金融支持的产业导向作用不足

区域内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落后,资本市场的规模相对小,且市场的功能性欠缺,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从而影响了其对整个市场乃至产业发展的支持,也弱化了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容易理解的是资本市场小,总体不够发达对于资金的配置影响也就相对弱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构建不够完善,债券市场不发达,证券机构提供的服务也就相对单一,最终失去了对资本市场的掌控能力,多数情况下只能对上市公司进行业务支持,不能对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起到作用,所以金融支持不能有效地调节区域内的产业重组与升级。

(四)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不足

在金融支持中没有对中小企业形成一个有效的支持体系,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在发展中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其不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回报,所以风险预期也就相对高,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项目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在遇到经济环境转变或者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承担这样的风险,而遇到发展的困境,从而影响其发展。

三、结束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经济手段,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其对资金的引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金融支持完全可以改变某个区域内的产业格局,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对于产业结构影响较大,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在未来的金融支持途径上进行全面的调整,大力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