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德育与心理教育

德育与心理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德育与心理教育

篇1

引言

传统德育简而言之指的是教育者向学习者传达一定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意识,从而力求对学习者起到品德形成方面的积极影响。其方式多种多样,且所谓的“教育者”也并不单指教师,其范围非常广泛。德育是无处不在,因为德育在整个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精神文明建设。例如,母亲告诫自己借东西必须归还;受人恩惠必须言谢;做人必须诚实守信等等。或当自己走在街上,将垃圾随手乱丢,却看到别人将垃圾投掷到垃圾桶里,自己心中产生波澜和愧疚感,并暗暗下定决心改正,这便体现出日常生活中的“德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仅仅靠着社会的道德约束力或家庭教育已不足以达到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教育效果。故而,德育便升华成了学校心理教育,走入了校园,旨在弥补传统德育的缺憾。

1 传统德育与学校心理教育的内涵

引言中谈到传统德育具有广泛性和零散性,大体上隶属于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约束的范畴。虽然在小学教材中,传统德育就以“思想品德”的形式出现过,然而,内容大多浅显通俗,并且都以小故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与学校心理教育相比,缺乏专业性理论性和系统性。

学校心理教育的兴盛和流行是以心理学本身的兴起为前提的,学校心理学在走入人们视野之初,是以一种服务职业和服务模式出现的,其服务形式主要体现在“校园心理咨询室”上。即学校根据其规模聘请一位或多位心理学家“坐镇”,为学生提供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当学生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且此种困难难以向家人或朋友启齿时,便可来询问专家老师,以得到解决办法。通过倾诉,学生能够减轻压力,放下心理负担,从而一身轻松地再次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 学校心理教育较之德育的差异和优势

2.1 学校心理教育更加细化

学校心理教育较之传统德育更加直接,更加直观而具有针对性,例如,当学生满心惆怅来到咨询师面前,抱怨自己与好朋友绝交的时候,咨询师便会耐心而细化地询问原因,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并提出方案,例如这件事是你的错,你不该把她的小秘密告诉别人,你应该向她道歉。这样便能更直观地给予求助学生以导向。而传统德育不能起到“矫正”作用,只能宏观而泛泛地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例如,只能告诉他们“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这样的大道理有些空泛,并不能深入且实际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在他们被烦恼所困扰的时候,倘若听到这些大道理,甚至会产生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抵触情绪。甚至在他们满心郁闷的时候,会产生迷茫焦躁心态,根本分不清对错,也找不到方向,此时,他们自我思考能力处在低迷状态,道德的约束对他们而言无关痛痒,则需要学校心理教育的“针针见血”。

2.2学校心理教育更加“人性化”

通过前面的论述,大家可总结到,传统德育运用的是来自社会与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约束力来起到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素养的作用。换而言之,传统德育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是不可一步到位一气呵成的。纵使学生在遇到烦恼和困难时仍然具备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整个安抚过程都是孤独而自我的。而学校心理教育是让老师与烦恼学生面对面交流。试想,是学生自我调节的效果好,还是专家老师面带微笑的倾听和春风化雨般的安慰的效果更加卓著呢?答案无疑是后者。并且,无论是何种学龄段的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身心都处在“半成熟”状态。即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思考和解决事情的能力,然而由于思考问题不全面,性格叛逆等原因很容易陷入困惑并比较容易被周边或好或坏的事情所影响。普遍具有情绪化、冲动的特点。故而,注入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学校心理教育对他们的帮助不言而喻。虽然有专家提出,如果过分依赖学校心理教育,就会使学生丧失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然而,从全面大局来看,学校心理教育仍是利大于弊的。

结论

从全文的论述可看出,道德教育与学校心理教育之间的差别巨大,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是用一种宽泛宏观上的约束力来潜移默化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做出正面影响。而学校心理教育是前者的升华,用一种直观化人性化的方式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然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德育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基础;学校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升华。两者殊途同归,不可分割偏废。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09-01

一、加强德育工作时,必须重视心理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在整个的教学方向上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而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只有学生的心理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让这些特殊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环境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心理教育主要方式可以包括:①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②动员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或是社会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应该密切配合学校,利用身边良好的社会环境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的人才。

二、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特殊教育学校健全的校园管理制度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学生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催人积极奋进,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才能达到更高的德育境界。

三、具体分析,对学生进行分别培养

同样是特殊学生,却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年龄大小,身体状况和不同的生长环境,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特殊学生的具体分析,按照年龄大概把学生分成几个阶段,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比如低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缺陷等诸多原因,被家长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好的习惯和态度。所以在低年级的教育中,教师们应积极引导学生们的独立意识和团结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学生们懂得理解别人的感受,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能融入集体,形成良好的心理方向。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改善自己,克服心理的自卑感。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多开展一些能通过学生们的努力而完成的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来增强高年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作为特殊学生不但要克服身体健康上的障碍,更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打拼属于自己的未来,就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所以,在这一时期,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意志品质,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地发展个人的素质,为适应社会而做出更多的努力。

四、构建沟通桥梁,融入社会大家庭

特殊学生比正常的学生更需要心灵和思想上的沟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更需要我们关注。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我们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细心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纠正。特殊学校教室要掌握大量的心理保健知识,根据心理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加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通过丰富的活动让特殊学生更多地接触正常的学生,构建起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让特殊学生觉得他们生活在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更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之,在德育教育的路途上,教育者们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心理健康的特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把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追求,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为特殊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专门的方法和理论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的教育,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冲突,使受教育者得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成熟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它们更好的为教育服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现总结如下。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不一样,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路论基础也有所不一样,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德育工作则是以理论为基础,其次,两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再次,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同,心理教育强调宣泄与疏导,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工作则强调教育和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最后,两者的工作人员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更加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并取得一定的资格方能胜任。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两者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是有具有一定的联系,矛盾统一,相辅相成,首先,两者都要面对学生这一受教育的群体,其次,两者都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即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者都是朝着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最后,两者遵循共同的规律,如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重视学生自我意见的表达,尊重人格,维护人权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内心懦弱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由于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德育教育强调教育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讨厌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但是心理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扩宽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教育学生、培养全面人才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应对方法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3、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展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中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

4、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在开设校医室的同时开设心理辅导站,由专业心理辅导员针对在校高中生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 和心理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个别辅导,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鉴于有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会比较害羞,学校也可以开设咨询专线或心理咨询信箱,由心理辅导员耐心解答,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5、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家访、电话互访、年级的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并就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动向进行全面的掌握,也使家长了解孩子的行为动向,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进行各种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只有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使两者优势互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教育关心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激烈的竞争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知识储备,也同时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德育教育侧重于人的社会性,离开个性心理谈德育或者离开社会谈心理健康都是难以想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多的共通性,弄清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区别

1.内涵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指对学生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2.目标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个体属性,目标在于寻求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即内心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社会取向的特征,它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具有高度的约束性。

3.方法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求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最好能保持价值中立。道德教育中,要求学生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为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因而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联系

1.面对的挑战相同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一元化的知识不足以解释所有事实,而多元化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同样令人无所适从。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可以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帮助。

2.教育目的相同

在学校里,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

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4.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

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德育新模式的形成

目前的德育教育往往把“禁止”作为立足点,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做主体,让其在活动中去实践、思索、选择。因此,为了充分体现德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就必须变原有的保姆式、管教式德育为开放式、自主性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和自主选择、自我管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情感的作用,有助于德育效能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灵感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德育工作居高临下的说教多,以诚相待的交流少;批评多,表扬少;缺乏人情味。师生之间唯有建立深厚感情,老师讲的道理学生才愿意听,教师的帮助学生才乐于接受。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有德,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

四、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德育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以德育目标为导向,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目标偏低、境界不高,甚至庸俗化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和德育功能的良好实现。

2.设置与德育相结合的机构,完善教师的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为保证教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机构。同时,要完善和优化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之相结合,让心理教师更好地为德育教育工作服务。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塑造完善人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教育,它关注的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心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可行方案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手段。它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决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活动、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努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德育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必将成为学校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篇5

虽然自 21 世纪初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但是近年来仍旧有部分学校和家长认为学生应当以应试教育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但是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没有进行足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学生在抗压能力、心理素质甚至是学习能力方面都要逊色于进行了充分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学生。

一、目前我国小学的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小学目前的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中,虽然学校已经能够意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但是在二者的联系方面认识仍有不足。对此,本文也有如下分析:

1.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往往是由学校的主任或班级的班主任充当的,而心理教师更是稀缺,往往由校医和班主任兼任,心理课程和德育课程开设的课时也不足。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于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目前能够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透彻理解的教师人才的缺少,部分教师虽然有一些德育与心理学的基础,但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当然不能将二者进行很好的融合。

2.部分学校领导对于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不重视。从客观上来讲,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关系。但在部分小学的校领导层认识中,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大于心理教育,部分学校的领导层认为小学中的《思想政治课》已经能够代替德育教育的部分工作,而心理教育要更为滞后,并非是学校主要进行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令二者呈现出分裂的态势。而不被重视的心理教育更有可能沦为“一纸空谈”,心理课程成为一门变相的“自习课”,部分学校的心理课程更是存在着被语文、数学等主课占用的问题。

二、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以及爱国教育;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态度和抗压能力,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困难,二者缺一不可。而由于二者之间对于学生培养之间的部分重合,因此能够有效地将二者进行整合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也有如下研究:

1.开设德育与心理整合的实践课程。和其他语文数学等科目不同,德育课程与心理课程更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是对学生行为的培养。对此,小学教师可以将二者整合成一门实践课程,每周开始二到三个学时,在课上以言传身教和布置课后实践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三观和心理健康。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每天写日记记录自身的感恩和感想,记录做过的好事等行为,通过对每天的反思来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每天写日记并记录自身感恩生活的学生同不进行这一行动的学生更加有道德感、责任感,能够感恩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容易得到满足。

2.积极组织学校教师与学生进行主题活动,培养能够成功整合二者教育理念的教师,并以教师带动学生教育。开展主题活动,首选需要学校的领导层能够正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并组织教师参加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讲座和活动,系统性地培养教师的德育与心理的整合能力。再由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活动,在德育活动中融合心理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活动,看望孤寡老人和动物的爱心救助站等,通过学生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学生培养其正确的三观和健康的心理。在德育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目前和平、幸福的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教育改革,从原本单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部分小学依旧出现了不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校领导层认识不足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小学的领导层和基层教师都应当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学习,通过开设德育与心理教育整合的课程、带领学生进行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与感恩等方式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一颗感恩的心,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依旧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随着小学全体教职工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视,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整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篇7

初中是一个人学习的过渡阶段,初中学习的知识与小学相比,

难度的加深比较明显,学生学习的时候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承受压力太大,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积极地对七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使得他们可以以一个积极的状态面对学习与生活,是目前每一个教师新的责任与义务。

一、中学生心理素质

德育中包含了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师都知道要对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积极的帮助,但是许多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概念很模糊,下面,我就详细地向大家介绍心理素质。

1.心理潜能

一个人优秀不仅仅体现在其说话做事的能力,还包括其自身的潜在价值。中学生小学的时候因为知识相对简单,其隐含的潜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现,导致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

如果教师发现一个学生在班级有想要说话的欲望,但总是会欲言又止的情况的时候,就可以积极地给予其在班级学生面前说话的机会,上课时积极地提问,让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外活动或者是学校的活动中,积极地推荐他去当主持人,使其可以在更好的场合发挥自己的优势。

2.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即为心理力量,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能量,这种能量体现在帮助人们提升生产效率。人的心理能量包含了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就身体能力来说,教师积极地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他们身体健康成长。而精神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名人的励志故事,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让学生在观看前人艰苦奋斗的同时,领悟我国的发展历程,推动他们产生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怀。

3.心理行为

一个人的各种行为都受着心理的调控,因此,从一个人日常的行为举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心理状况。而中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他们有很多行为都是不好的,想要从他们的行为上了解其心理状况,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举动,做一些对其成长学习有帮助的事情,进而推动他们的心理积极地成长,健康地发展。

如,看到异性学生之间交往过于亲密的时候,对他们分别进行指导,让男生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他为了他们的感情积极地学习。对女生进行指导,告诉其现在谈论男女情感还不是时候,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对其进行耐心的劝阻。

4.心理特点

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特点更加的复杂多样,教师对于他们的心理特点要积极地进行研究,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方向。教师想要对此进行良好的引导,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思维出错的时候,不给予批评,而是积极地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思考方向,促使其抽象思维更好地为他们的学习发挥作用。

二、德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德育,可以推动其心理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可以教育学生以一个客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告诉学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坎坷,如果没有这些磨难历练,做事情一直是一帆风顺的,那么做事情的时候就会缺少很多乐趣,促使学生可以以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找专业的心理研究人员到学校进行心理讲座,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向学生介绍积极的心理治疗方法,让他们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着良好的

把握。

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他们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符合我国教育部门的规定,对于学生的良好学习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吴少华,李平.论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及学习动机[J].考试周刊,2011(22).

作者简介:陈平南,1978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研究方向:德育心理教育探究。

Moral Education――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篇8

道德教育为“道德上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道德的价值实现活动。道德教育与道德在价值上具有适切性,人们对道德教育价值的理解往往构筑在对道德的价值的理解上,所以,从根本上说,道德的意义前提性地规定了道德教育的意义,而且道德教育意义之实现又决定着道德意义之实现。在哲学意义上,道德教育的价值即道德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即道德教育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体现的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需要的满足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统一。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是在同时存在若干种教育价值方案和意向时,教育主体从自己的需求及利益出发,选择或倾向于某一方案的意向,以实现自己的德育价值目标。换句话说,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主体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选择的意向和行动。在理论和现实中,道德的价值取向不是纯粹主观的,主体的道德教育需要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因为,除非从正式的课程所吸取的学识足以影响性格,否则就是把道德的目的看作教育上统一的和最终的目的,也是无用的。道德教育的最重要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道德作为价值由静态转为人的动态追求。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

二心理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分析

心理教育价值在实质上是主体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厘清这种关系我们需要准确地界定:心理教育产生于什么样的“价值关系”之中?心理教育的主体是什么?这包括心理教育作为客体满足的主体是谁?这些主体的需要是什么?心理教育满足这些主体需要的属性又是什么?

心理教育与价值的关系存在四种关系:(1)心理教育包含着价值的实现过程;(2)心理教育是社会价值观内化的重要手段;(3)心理教育的目标也蕴含着价值元素;(4)提升被教育者的价值判断能力也是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价值反思,回避价值干预是难以做到的。心理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心理教育的价值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是价值”“有价值”和“如何处理价值”。从心理教育的核心价值旨趣来分析,心理教育取向主要表现为“生活化取向的心理教育和问题化取向的心理教育”两类。

篇9

(1)有共同的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2)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3)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2. 当前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日常德育的方式方法陈旧落后。由于传统德育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道德教育思想陈旧,理念落后,长期陷入“知性德育”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在日常德育中表现为:长期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为主,缺乏启发;长期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课堂为主,忽视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结果使得道德教育日趋僵化,缺乏创新。

(2)期望值过高,内容泛化。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的教职工,对学校德育都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德育去完全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所有问题。期望通过德育使学生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明确的法纪意识、健康的身心、强烈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这就使得道德教育的内容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不断泛化,使得德育承载了许多不应有的压力,严重阻碍了它自身应有作用的发挥。

(3)人格教育有待重视。在学生日常行为中,常常有下列不良表现:第一,冷漠无礼,对班集体漠不关心,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缺乏热情;第二,平淡庸俗,容易满足,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第三,浮躁冲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不合,即互相谩骂,甚至大打出手;第四,不求上进,认知需求缺乏,没有独立创新精神,人云亦云。以上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在德育中不重视人格教育所造成的。它以“反面教材”向我们警示了重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有待加强。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制度保障,在人员、经费、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刚性的制度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目前还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学校办学条件,因而随意性、主观性较大,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5)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尚待完善。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采用比较多的是“心理健康课教学心理咨询教育活动”三结合的模式,运行的是以“预防”、“适应”为主的工作体系。既没有通过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重点关注和跟踪观察,又没有建立起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消除心理危机。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发展自我。

(6)德育问题心理化。误以为传统的德育己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传统的德育方式,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调适等手段取代传统的德育模式,甚至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取代德育。这种想法就导致某些教师犹如惊弓之鸟,开口心理问题,闭口心理障碍,学生一犯错误或一出问题,就往心理咨询室送,使学生的品德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7)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一方面是德育工作者的空洞说教、形式主义、短期功利行为盛行,劳而无功;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疲于奔命、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心有余而力不足,形成彼此孤立、互不往来的局面。在特定时期,有时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成效。

以上只是作为课组成员对研究的一些问题的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还望同仁指教。

(沙河市第二小学 河北 沙河 054100)

我们课题小组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重点研究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是个体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心理对他们的一生影响重大。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基本是强调德行的,我们依赖强势的言语灌输,期望将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和理念传递到学生的心目中,常常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有效分析,从而导致了德育教育分层不明显或者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因此,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当前理论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而心理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有以下一些联系:

(1)有共同的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2)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3)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2. 当前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日常德育的方式方法陈旧落后。由于传统德育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道德教育思想陈旧,理念落后,长期陷入“知性德育”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在日常德育中表现为:长期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为主,缺乏启发;长期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课堂为主,忽视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结果使得道德教育日趋僵化,缺乏创新。

(2)期望值过高,内容泛化。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的教职工,对学校德育都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德育去完全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所有问题。期望通过德育使学生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明确的法纪意识、健康的身心、强烈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这就使得道德教育的内容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不断泛化,使得德育承载了许多不应有的压力,严重阻碍了它自身应有作用的发挥。

(3)人格教育有待重视。在学生日常行为中,常常有下列不良表现:第一,冷漠无礼,对班集体漠不关心,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缺乏热情;第二,平淡庸俗,容易满足,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第三,浮躁冲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不合,即互相谩骂,甚至大打出手;第四,不求上进,认知需求缺乏,没有独立创新精神,人云亦云。以上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在德育中不重视人格教育所造成的。它以“反面教材”向我们警示了重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有待加强。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制度保障,在人员、经费、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刚性的制度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目前还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学校办学条件,因而随意性、主观性较大,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5)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尚待完善。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采用比较多的是“心理健康课教学心理咨询教育活动”三结合的模式,运行的是以“预防”、“适应”为主的工作体系。既没有通过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重点关注和跟踪观察,又没有建立起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消除心理危机。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发展自我。

篇10

一、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有正确的认知

小学生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家长引领前进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并没有完全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拥有一种成熟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带领着他们去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缺点。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教学就满足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所有要求,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好的去弥补学生的不足,还让学生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要仔细观察学生是否有哪些不良的心理,发现之后要及时的制止他们在不良心理下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然后带领着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有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理状态。

(二)有助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

因为学生处于一个应试教育的时代里,学生需要去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去获得更高的分数,进而去考取更理想的学校,所以学生对于学校所开展的一些活动根本不感兴趣,或者是他们对这个活动感兴趣,但是学生也觉得不值得去浪费自己学习的时间,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没人参加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就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思想,把正确的教学思想带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新的认知,让他们对这些课外拓展的教育活动产生兴趣,来培养自己的爱好,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德育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去积极鼓励学生去参加活动,去突破自己,激发出学生的潜力。

二、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素质,一个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教师,才能够教出更好的学生,才能够给学生传授一些有正能量的知识。所以在加强学生的德育能力,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时候,要先保证小学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综合素质足够优秀。因为小学生还处于心智不太成熟,比较敏感的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可能教师自己有时候忽略的东西,就可能成为了小学生心中的阴影,永远伴随着他们。比如在近几年有一个事件就是关于教师的语言不当,导致了学生的不幸。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个小女孩因为自己的肚子疼而旷课,这个男教师在问女学生的时候,可能在语言上有一点使用不当,这个女同学就以为教师在骂她,然后变得抑郁。其实这个教师本身也没有恶意,只是想让这个学生能跟他解释清楚,但因为教师的语言,导致了学生的不幸,所以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最主要的时间就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不仅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授理论知识,其他的一些学科也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但是目前的小学教育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并不是很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应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的心理,这样会让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其他科目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让他们更好的学习。例如在小学的品德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更注重学生的品德,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会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会产生不可控的行为,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一些问题来引入一些心理教育,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举出一些关于遵守规则的例子,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举的例子分析出他们的心理状况,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

(三)合理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小学教育逐渐将德育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开展整体、综合的教育工作。如何合理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成为了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传统育德工作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中教育理念和方式都比较完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几年才被国内教育所重视,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多了解、学习国外相对完善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然后,将其中适应我们需要的部分拿出来,和我们传统的育德工作进行合理的整合,最终实现育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合理的整合开展教育工作不能只有相对的理念,更应该要让学生们投入育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中去。

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节”、“文明礼貌月”和“给父母的一封信”等大型综合参与互动活动以及感恩助成长的实践活动,以此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接受育德和心理健康整合的综合性教育。在举办的活动中,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去自主发现眼中美,让孩子们自主发现后,最终再给予“美并不是特定的”答案,在活动中,老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教会学生不能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物品、对同学友善和睦以及对父母尊敬孝顺等一系列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觉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弥补了学生在素质方面和心理方面的一些漏洞,让处于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灵活,让他们不再只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自己的品质。因此小学教师要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和发展,让学生能更轻松的学习其他科目,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自身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篇11

将心理教育渗透到道德教育中去,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使德育有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之一。将心理教育应用到高校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素质,这需要将课本上的德育知识转变为学生的内在品质。这个内化的过程极为重要,是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有力考量。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为道德的内化提供便利条,道德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将教学信息通过自我认识、选择、吸收而成为自身素质的过程,其受学生学习动机、性格、情感以及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只有具备了与德育要求相适应的学习动机、活泼的性格、积极的情感以及正确的自我意识等心理素质时,才能使德育信息内化成为品德、外化成为行为。有效避免了德育工作的形式化、浮夸化的错误认识。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道德内化提供有效的驱动力。

2将心理教育应用到德育教育中是大学生自身特质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不健全且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的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和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强,但他们的阅历尚浅,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这往往会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焦虑。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很可能引发不可预想的严重后果。因此,将心理教育应用到德育教育中是大学生自身特质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认知的自主性要求将心理教育应用到德育工作中来,现代大学生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从而培养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要遵循大学生特点,引入心理教育的理念,从学生自身特质出发来教育学生。另外,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需要将心理教育应用到德育工作中来。现代大学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学生们的情感变得丰富而情绪化,这就需要在德育的同时对其进行疏导,通过在德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原理,使学生的情感功能助力其学习与生活。

3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的有力保障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往往存在过于政治化、理想化的倾向,标准化的答案是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渠道,使得学生容易形成德育是虚无的、无用的课程的错误认识。在这种应试教育观念的作祟下,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佑条的死记硬背往往成为主流,使得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德育工作中,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是助力德育改革的有力保障。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应着眼于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使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具体知识和规范的传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辨识能力,遇到问题时能够理智地判断和进行选择,真正将德育的浮于表面化转变为内化过程。从学生心理、个性和心理品质出发,借助心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通过疏导学生的心理,强化他们对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接受度,有助于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德育目标顺利达成。

二、心理教育应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途径探讨

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内容的教育。由于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是诸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所以将心理教育融合到德育工作中去,在有利于心理教育理念发挥作用的同时,还有利于德育工作发挥实效。

1提升心理教育在德育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水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德育要在重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同时,兼顾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个人品格的塑造。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将心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将心理教育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改革的突破口。高校要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增添到德育目标中去,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意识、健康人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环节。此外,德育教师要加强心理教育教学素质的提升,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新传统的教育方法。最后,高校作为教学的统领者,要加强对心理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应用的监督和考核,通过检查推进改革顺利进行。

2改革现有德育课程的内容

首先,“心育”促进德育。在德育工作中引入爱国教育、爱家、爱社会、爱护环境等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性、心性,达到最终的“育心”目的。使学生成为对待他人有热心,对待父母有孝心,对待社会有爱心,对待祖国有忠心,对待环境有关心,对待自己有信心的人。其次,理想教育助力德育。通过德育教材中有关理想教育的内容,结合伟人和英雄人物的优秀事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怀有理想抱负地去学习知识、指导人生。再次,乐观主义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乐观主义教育时,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在面对各种事物时能保有乐观、活泼、合作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乐观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其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顺境与逆境同时存在,通过事例、挫折训练等形式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