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1: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互联网医疗的目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后,逐渐加快了基于互联网的医疗、社保、养老、旅游等新兴服务。实际生活中,医疗服务“一号难求”现象总是存在,这使得更多的医疗互联网模式被打开,更多的创业者向互联网看齐。然而在医疗初步结合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些应接不暇的问题,也使得相关工作面临重重困难。针对医疗行业对互联网的结合,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因素,并快速改善不足,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模式走向正规、科学的发展之路。
1 “互联网+医疗”的内涵
“互联网+”于2014年以来,逐渐融合于传统医疗行业,更多的创新模式市场被打开。互联网医疗在传统医疗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将原有的就诊流程、管理方式、数据处理等等有关流程进行重构创新,结合互联网形式缓解了看病流程的复杂性。
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的实施并不容易,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医疗与互联网的相加或是融合,是需要通过对互联网思维的了解和经营,形成一种医疗生态结构,促进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有利的服务。如今“互联网+医疗”产品还较为局限,无法做到更有效地结合,这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寻找更有效的发展策略,走出面临的各种困境。
2 “互联网+医疗”存在的困境
2.1“互联网+医疗”受到医疗卫生法规的限制
“互联网+医疗”的行为,必须需要医师的全程服务,这就需要重视医师的执业行为。而我国在《执业医师法》中对其有所规定,对医师的执业活动地点、类别、范围明确的作出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医师的自由,不能再互联网上提供诊断医疗服务团。
另外我国相关医疗法规规定,需要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效的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规划,通过了解医疗机构的各种需求进行设置。注册提供互联网医疗机构或者移动医疗机构,这是无法符合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
2.2 医院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网+医疗”重要的开展条件,首先保证医疗机构在互联网上的有效连接。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标准接口。然而我国目前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建设方面,并没有一套有效完整的方案,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医院,其互联网水平也不足够提供更完整的服务。
我国医疗数字化程度还不够,影响数据基础建设,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接口。整个数据资产缺乏有力的管理,使得健康公共数据也面临安全问题,对数据资源的利用性缺乏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友善的处理,也使得信息的安全以及网络支付的一些问题逐渐产生。
2.3 缺失“互联网十医疗”行业监管和规范
我国目前还没有涉及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相关条例,相对于互联网投资医疗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企业差异也很大,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规范,使得整个互联网无法与医疗机构进行密切结合,容易在其中出现一些医疗纠纷问题。无法向咨询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完整的计划。此外“互联网十医疗”的知识产权,也没有收到有力的保护,以至于出现很多医疗健康APP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使得整个市场竞争冲突严重。
3“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法规
应该重视“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建立有利的政策支持,是保障医院及医生相关工作合法性的首要任务。通过及时修订相关政策法规,推进“互联网+医疗”进程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改革政策,如《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通过有效的政策,使得“互联网+医疗”走入核心路径。
另外在医疗保险的政策方面,应该及时调整医保方案,积极讨论在线支付的处理办法,抓住每一个细节流程,完善“互联网+医疗”中出现的纠纷问题,保护患者的信息安全和权益。
3.2 加强医疗行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与各个环节连接的基础纽带就是数据,“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就是数据的可获得性、开放性和共享性。
所以应该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对于我国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应该快速建立并完善,注意各个环节信息系统的维护,推动医疗各个环节领域的电子化建设,设置安全的认证方式,严格规范数据的采集。
3.3 制定国家战略,关注医务人员需求
为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思想为“互联网+医疗”的开展起到引导作用,并通过相关标准、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互联网+医疗”的综合发展。向社会提供更具质量的服务,以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环境。
另外,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配合,互联网与医疗需要深入的融合,才可以发挥“互联网+医疗”的服务作用。向医疗人员传达“互联网+”技术思维,提高相关方面的知识学习,顺应发展需求强化自身知识构架。在完善相关医疗机制的同时,为患者带来最专业的服务团队,也是“互联网+医疗”的最终目的。
4 结论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医疗卫生行业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创新,“互联网+医疗”因其具有时代性,市场被快速打开。在降低成本的用时,重构了整个价值链,解决了很多医疗问题。但是依然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其服务质量,在政策支持下,提高互联网和医疗之间的融合力度。“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需要整个环节上所需的共同努力,包括医生、患者、政府等各个阶层的加入,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吴金斌.浅论医疗服务中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07).
[2]徐争荣.“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05).
[3]李梅.互联网医疗探索与思考[J].通讯世界,2015(23).
由腾讯研究院、动脉网蛋壳研究院的《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扩充至36家。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董事长王航认为,此前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业务集中在医疗周边服务,如展示医生信息、预约挂号,提供咨询服务和分诊转诊等,而这些都没有涉及医疗核心业务,“互联网医院是个巨大的需求,互联网医疗企业可以借此开辟更大的市场,在医疗领域切得更深”。
政策逐渐倾斜
2015年底,在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计生委、食药监总局和浙江省政府及省卫生、药监部门的支持下,乌镇互联网医院成为可以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及电子处方的试点单位――医生为患者开具电子处方和医嘱,患者可凭借电子处方通过网上付费,等待药店配送上门。
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医务副院长彭德真看来,国家之所以大力支持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正因为互联网医院符合国家分级诊疗策略,可以最大程度方便民众,减轻医患负担。
“中国曾经做过相关统计,超过50%的门诊就医都是复诊病人,他们主要是慢性病的再次就医和开药,而这些其实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解决。”彭德真说。
而今,互联网医院正在迎来地方医保的政策支持。
2016年10月,四川省l计委联合四川省发改委《关于制定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在完善医疗机构间远程会诊类、远程诊断类项目价格的基础上,《通知》还新增了医生直接与患者间的远程诊查类、远程监测及其他类项目价格,并明确将远程会诊类、远程诊断类、远程诊查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新农合基金支付范围。
除此之外,四川省卫计委还了《四川省省级公立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表(试行)》,这也是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表,从政策层面打破了互联网医疗的项目价格、医保结算、收费标准等问题。
作为全国第二批医改试点城市以及全国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银川市出台了《互联网医院促进办法(试行)》《银川互联网医院管理工作制度(试行)》和《银川互联网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制度(试行)》三份文件。
银川市市长白尚成表示,互联网医院的诞生和发展,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网医院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医疗需求,这对推动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探索创新分级诊疗新模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各式打法
虽然《白皮书》指出,在目前近40家互联网医院的合作模式中,以微医集团(以下简称微医,原挂号网)、好大夫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与医疗机构、地方政府作为联合发起方成为互联网医院的主流模式,但各家企业的策略其实各有不同。
微医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圈地战略,自2015年12月至今,已接连拿下江苏、上海、安徽、山东、天津、四川、黑龙江等10余个省区市,共建互联网医院17所。
“微医已经落地的17家互联网医院均以实体医院为依托的。”彭德真指出,政策规定一切医疗行为必须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因此微医的互联网医院全部都挂靠于当地实体医院。
互联网医疗有其先进性,也有局限性。
“当患者需要权威专家帮助确诊或给出治疗方案时,它可以快速为人们寻找并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在治病环节上,互联网只能提供渠道和平台,手术、住院都还是要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进行。”彭德真说。
好大夫的布局显然与频繁同各省线下医疗机构合作的微医大相径庭。
王航明确表示,好大夫在线不会运作线下医院,更不想对其他实体医院造成竞争。他的目的是建立一家完全虚拟的线上医院,输出自己的优质医生资源,让大家打开手机登录APP就能实现互联互通。“银川市政府给我们提供了牌照和大数据中心,而在其他城市,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接诊中心和落地医院,通过互联网运作,实现会诊、接诊以及手术的落地。”
“衡量医疗服务好坏指标有三个,一是质量,二是价格,三是服务可及性。中国医疗最大的问题出在可及性,因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所有基层患者都往大城市跑。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病人留在当地,把他们需要的医生能力送过去。”王航认为,真正的互联网医院就是像打车软件一样通过大数据系统盘活闲置医疗资源,连接各地医生与患者,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难题。
标准滞后带来限制
《白皮书》显示:全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1.52亿,占网民总数的22.1%;其中诊前环节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率最高,在线医疗保健信息查询、在线预约挂号和在线咨询问诊总使用率为18.4%。
尽管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医院受到了用户欢迎,但缺乏相关管理规范和医保对接政策的不完善是其面临的重大挑战。
互联网医院作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创新的新生事物,在传统医疗卫生管理体系中没有完全可以对应的法律法规,基本仍按实体医院的要求来进行管理,在地点设置、资质审批、医疗规范、技术要求等方面尚未有可参照的制度及规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现有政策对互联网医院应有的发展速度和业务范围,仍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此外,在医保报销政策上,由于商业医疗保险尚未全面普及,普通百姓的就医费用主要靠基本医疗保险及自费来解决,当出现疑难重大疾病时,需要互联网医疗平台异地就医时,其昂贵的医疗费用支付便会成为患者的负担。
1、武器一:将医疗数据转化成生产力
当前,我国医疗数据共享、开放面临“三座大山”。一是数字化程度不高导致“原材料”缺乏,我国医疗行业每年的IT投入规模仅占卫生机构支出的0.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二是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流动,由于数据采集交换标准、接口不统一,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多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三是隐私壁垒导致数据无法大规模使用。
互联网强大的连接力,让医院、医生和患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医疗数据,若能打破横亘在数据联通前面的“三座大山”,就能实现定制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生产力,进而重构整个医疗体系。
一方面,医疗服务消费者端数据应标准化与开放共享。这涉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药物不良反应、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等。另外,基于医联体、医生集团等实现区域数据共通;此外,鼓励互联网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共享数据。腾讯近期与贵州百灵达成“互联网+慢性病医疗服务”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腾讯丰富的用户数据基础,构建慢性病用户大健康数据中心,贵州百灵则基于这些数据研发、生产、临床检测相关药物,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远程医疗咨询、管理与诊疗服务。
2、武器二:鼓励医生、医院主动拥抱互联网
医疗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相比英国每10000病人配有27.4名医生的水平,我国仅能达到17.4人,优质的医生资源极度稀缺。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生的短缺,但仍是以医生的参与为首要条件。因此,如果“互联网+”医疗,没有医生/医院的深度介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就得不到实质解决。
国外面向医院、医生、零售药房、制药企业的“互联网+”医疗创新加速涌现和迭代,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扩展服务时空性、最大化医疗资产利用率、加快新药研发速度等方面表现突出。
3、武器三:线上线下连接解决患者“心塞”难题
目前,超过7000个医疗政务微信公众号正在帮助众多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直击“三长一短”、医患关系紧张、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没“售后服务”等“心塞”问题。
例如,通过预约挂号、分诊导诊、检查检验报告查询、支付结算等就医全流程的互联网化与再优化,能够有效节省排队候诊时间,进而缩短看病出行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分流医院挂号窗口和缴费窗口的压力。
4、武器四:由慢病管理切入”60+“市场
“60+”医疗健康服务是指面向60岁以上人群提供的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与服务。随着互联网医疗产业的不断扩大,面向”60+“消费者的慢病管理、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逐渐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点。
面向老年人口的远程检查和监测、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药物依从性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腾讯年初推出的血糖仪“糖大夫”正是这样一款医疗设备,通过将设备测得的血糖数据同步到微信上,从而达到远程及时监控父母血糖水平的目的。
5、武器五:瞄准细分领域发展医疗可穿戴设备
用户认知率的提高直接拉动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4年实现了200%以上的增长,销售额达到45.5亿元。但我国现阶段医疗可穿戴设备功能不强。国内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已超过150款,但由于缺乏“杀手级”应用,现有设备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从国外发展情况看,医疗可穿戴设备往往专注于医疗技术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应用。例如,记录更精细化体征数据的可穿戴设备,除了记录常规体征数据外,还可记录皮肤温度、眼球活动等数据;具备血糖、甲状腺、眼部疾病等检测功能,例如Scripps Health公司的纳米传感器可通过注射进人体来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具备生物识别、提醒功能,Bionym公司研发的Nymi腕带可以通过心跳数据来生成唯一的ID并解锁设设备等。
6、武器六:用资本驱动以医疗资源为核心的新业态发展
尽管对医疗创业项目的大多数投资都处于烧钱阶段,但投资者普遍认为这只是黎明前的“战略性亏损”,对医疗健康的投资热情丝毫未减。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健康市场共发生66笔融资,已披露融资规模达34亿元。
不过目前资本市场上的项目多以消费者为核心,提供挂号预约、在线咨询、健康社区、慢病自我管理等功能。这些项目普遍面临商业模式不清晰、用户粘性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反观国外互联网医疗的融资项目,除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健康IT项目外,还有很多以医生为核心的创业项目,涵盖辅助诊断工具、管理患者、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会诊、与患者沟通、医学研究等功能。这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医生应用的积极性高,进而导入C端用户,从而双向增强医生和消费者的参与度和粘性,进一步凸显互联网+的价值。
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辅助医师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或辅助医师进行更精准、有效的治疗。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代医疗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加大了医院设备维修管理的工作难度。而互联网技术凭借处理迅速、信息来源广泛等特点,受到医疗装备维修人员的青睐。应用互联网技术,可迅速完成设备故障诊断、相关资料查询以及更换零件购买等工作,从而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1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相关应用分析
1.1医疗设备远程故障诊断应用分析
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是指,当医疗设备出现故障,且受某些因素影响,现场维修人员无法精准判断其故障原因时,可通过互联网及相关设备联系到该医疗设备制造商或相关维修专家,以获取相关技术支持[1]。通过互联网技术,相关专家不仅可以对设备进行相应诊断,还可以实时获得设备信息,从而与现场维修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对设备进行维修。总的来说,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以互联网络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依据专家支持等相关技术为基础,可实现有效、快速的远程医疗装备诊断及维修指导。设备制造商可在设备上安设Ethernet(以太网)网络连接系统或智能设备管理(IntelligentDeviceManagement,IDM)模块一类设施,通过网络下载管理器(InternetDownloadManager,IDM)对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关键数据进行采集及检测,并借助互联网将信息传输至维修中心服务器,维修中心对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后,可通过远程操控对装备故障进行处理[2]。通过这种方式,医疗设备制造商可以具有一定的远程处理故障能力,尤其是在医疗设备软件故障或系统升级方面表现优异。
1.2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应用实例概述
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可有效解决厂家或维修专家不在场的问题,对故障设备进行远程诊断。并且,通过互联网技术,还可以使厂家实时了解医疗装备运行状态,并进行相关的维护。此外,该技术还可以针对指定医疗装备,实现定期定时的装备监管和维护,通过互联网可实现实地科室和医学工程部的实时交流,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例如,在某院安装影像存储及相关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时,厂家工程师借助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针对该院的相关医疗装备进行了Worklist、网关以及目标存储主机等相关设置。不但解决了该院的实际问题,还消除了等待工程师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如某院的飞利浦16排CT设备,其空气校准出现某些问题,其厂家工程师借助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详尽地对比设备参数,并进行了相应的调试,最终确定是设备银基模块CPW出现了问题,从而指导维修人员进行针对的维修作业。
2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医疗装备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就现阶段的医疗装备维修而言,许多厂家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会刻意地制造一定的技术壁垒,保密自身设备相关维修技术资料,拒不公开。因此,各医院医疗装备维修人员,很少能够获得完整的设备维修技术资料,从而导致在实际维修工作中,常出现资料图纸不全、进口设备多、缺少有效的判断依据等维修问题。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更广,医院既可以通过浏览设备厂家网站的方式,进一步获取设备维修信息,也可以通过浏览医疗设备维修相关网站,寻求相应的技术支持。在我国互联网上有一些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医疗设备维修网站,其中包含多种新型的设备维修技术、信息、资料以及维修经验等,可为不同的维修任务提供参考。此外,医疗设备维修人员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维修贴吧等网络交流平台,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以解决实际设备维修问题[3]。随着互联网搜索引擎不断发展,如在维修过程中出现难题,可在搜索引擎查询该设备所使用集成电路的相关信息,包括工艺参数、作用及性能等,从侧面辅助维修人员对故障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提高设备维修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后,维修人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该设备相关的学术论文、维修技术总结等信息,并加以借鉴,增加对设备的了解,辅助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4]。
3互联网交易技术在医疗装备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在医疗设备维修过程中,常涉及到相关零件的更换问题,但受医疗装备本身特殊性影响,某些零件的生产厂家较少,产品报价较市场标准偏高。但是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上,商品价格明朗化,且汇聚了全世界的生产厂家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零件采买工作。如一些特殊构件因某种原因暂时无货,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亦可寻找其替代品或代用件。例如,某院的一台ComplusCR计算机,因使用时间较长,导致设备主板损坏、无法正常启动。如与原厂家爱克发联系更换设备并升级系统,将花费数万元;如选择另一家公司更主板,则需花费3000元人民币;最后,该院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购买一台同等型号、配置的二手电脑,将其内部构件更换给损坏电脑后,故障消除,仅花费几百人民币。又如某院的一台乳腺钼靶机出现滤线栅故障,经维修人员检验得知,是内部微型电机故障,销售厂家仅提供整体更换业务,需医院支付近10000万的维修费用。该院维修人员通过网络联系到该电机的德国的生产厂家,并订购了一台电机,仅花费人民币两千元,即消除了设备故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其在医疗装备维修领域的应用愈发具有实际意义。各地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可完成互联网远程诊断、信息查询共享以及采买更换零件等维修操作[5]。一方面,缩短了各维修环节间的距离,取消了维修等待时间,缩短了维修等待时间,提高设备维修效率;另一方面,开阔了医疗维修人员的视野,使其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维修技术信息,提高了医疗设备的维修质量。总而言之,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装备维修,有助于促进医疗设备维修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梅芳.互联网技术在医疗装备维修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84-85.
[2]孙瑞,曹建文.互联网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36):3022.
[3]于良.互联网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6(13):173.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6年3月24日已经正式拉开序幕,大赛的主题是:“拥抱‘互联网+’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3月~5月各高校参赛报名,6月到7月各高校初赛,8月~9月份各省市复赛。从官方网站可以看到,这次大赛全国各个高校大学生创业者达到54万人次,创业项目11万个。
笔者从事于创新创业教学和辅导工作,特别关注医学院校的参赛情况,由于有机会接触一些院校的参赛项目,因此搜集了全国80所各类医学院校生的创业项目,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分析,对医学生的参赛水平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这80所医学院校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及宁夏等23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部分本科类的医科大学及专科类的医学高职高专等院校,截止到2016年7月17日,共有1200个(其中创意组的项目为1100个,占91.7%;初创及成长组为100个,合计占8.3%),全部为初赛项目,经过统计,参赛人次为5753人次(每个项目平均参加人次为4.79人次)。本文将对这些项目进行一些系统的分析:
1参赛项目所涉及的医学专业领域
在所统计的各个医学科大学和医学高职高专院校1200个初赛创业项目中,与医疗健康有关的项目有626个(占了52%,见图1),其中应用到医学专业(按照医学专业一级学科分类标准)的项目有429个,涉及了所有的医学专业领域,其中临床医学的数量最多,详见表1和图1。
2参赛项目移动医疗的产品的细分领域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比起其他行业来讲,移动医疗健康具有信息高度破碎化、信息高度不透明及生B链缺少协调统一等特点,笔者参照美国医学界对移动健康(mHealth)的定义,将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细分为十三类,分别是:慢病管理服务平台(主要针对老年人、伤残人士、脑瘫儿的健康与护理)、单科领域的应用(牙科、孕期前后、糖尿病、医疗美容、心理健康)、医生(医学生)交流平台(社区、继续教育、学习)、健康管理数据监测、物联网检测、筛查工具和平台、医疗新媒体(通过传递医疗资讯,进行患者健康教育,同时可以连接医生、制药企业和患者,并可以建立社区,为患者服务)、互联网便捷服务(挂号、查询、预约导诊及报告单)、患者自诊或预诊医患沟通平台、远程诊断在线问诊、医疗大数据应用和精准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医药电商平台及PBM。
我们对与医学相关的626个参赛项目进行了逐一分析,有523个项目融入了互联网的技术,因此,我们把这些项目按照移动医疗细分领域进行了归类,(见表2、图3)。
另外,从这些商业计划书中,提及了开发相应APP移动端应用的有397项,微信公众号的有68项,Web形式的有19项,见图4。今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参加互联网+大赛的项目,采用手机APP作为产品运作或营销手段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形式。
笔者有机会通读了这些医学院校初赛的1200个创业项目计划书(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有626个),有以下发现:
(1)本次大赛来自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创业项目,有半数(本次的统计数据为52%)的创业项目涉及医学领域,其它的来自非医学专业领域,可见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创业思路是丰富的,特别是互联网创业领域,并不完全限制于本专业;
(2)从52%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表2)中,可以发现,医学生创业的专业相关领域,临床医学、中医学(如针灸、推拿按摩及拔火罐等)及药学领域(包含医药管理、流通、中药炮制等等)的创业项目占据了前三,占了医学相关领域创业项目的82.3%,说明这些领域是当前医学生创业主要涉及的领域,也是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市场;
(3)从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创业领域来看,如今的医学生在医学健康与互联网相关联领域的创业思路是非常广泛(表3),几乎涉及目前最主要的互联网+医疗的领域,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创新创业的设想。其中创业项目最关注的领域是慢病管理服务平台,占了24.5%,是关注度最高的细分领域,这其中老年人健康与养老领域占了首位,特别是养老与社区的结合的APP项目,说明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医学生越来越关注这一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也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解决方案和设想;另外,医疗新媒体、医疗数据应用等比较前沿的互联网数据应用领域,不乏优秀的创业设想,如由四川大学医学生选送的《“Medlinker”医生联盟学术交流平台》和《SMART+MED云病理共享平台》分别获得了本次大赛第26名和27名的好成绩。
不过,参赛的创业项目中未有人涉及在国外非常流行而且重要的PBM形式,这应该与中国现有的医疗体制有关,其实也是未来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所谓PBM,指的是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一种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提供该服务的机构一般介于市场内的支付方(商业保险机构,雇主等)、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和药房之间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PBM基于患者就诊数据的采集分析,药品处方审核等对整个医疗服务流程进行管理和引导,从而达到对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监督、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促进治疗效果的目的,应该有互联网技术很好的用武之地。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创新创业教育作(下转第25页)(上接第21页)为通识必修课逐渐融入到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逐渐增强,思路更加开阔,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医学生开放、多元、跨界、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让广大医学专业学生有更好的展示自己开拓创新的舞台,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
被手机“绑架”的今天,医疗也未能“幸免”。这是一句玩笑话。不可否认,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捷,不出门就可以办很多事。同理,互联网用在医疗上也是大势所趋。
传统医疗上,中医看病有“望闻问切”,西医看病有“视触叩听”,要达成看病的目的,有一个必要先决条件,就是医生患者面对面,视情况进行下一步检查或诊断。再有,传统医疗上,患者看病需到医院排队挂号,挂号窗口“开门”前总是一条长队,甚至“一号难求”,连挂数日……而如今,互联网让一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挂某位专家号,只需网络上手指点一点预约即可,省去排队抢号的麻烦;甚至,异地求诊某位专家,也可通过互联网实行网络诊治。事实上,互联网已经“侵入”医疗行业,在慢慢改变着传统医疗模式。因此,“拥抱互联网”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的发展趋势,具备远程会诊、在线咨询等功能的“云医院”将成为医疗行业的最新方向。
截至2015年年底,上海瑞金医院、新华医院、第六人民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等已经启动了“互联网+医疗”模式。其中,瑞金医院已经汇集了5亿余条临床数据,通过分析,医生可对患者进一步精准诊断,可以给后续治疗提供更多的可靠信息。同时,在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已经建立了大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得到患者病情的趋势分析,同时也可以观测两个药品对于同一个甲亢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情况。此外,瑞金医院作为实体医院将与线上医院或云医联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合体,进而利用临床大数据平台,提供医疗大数据的生态圈。但不管是线上医院还是实体医院,医生都是主要的角色。在线上医院,希望将来能做到患者的健康管理,专家们将和患者之间形成互动。同时,以大型医院为核心构建云端医疗服务平台,把二级医院、基层医院,包括第三方的独立医疗机构共同组成一个云医疗联合体,指导全科医生更好地为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进行诊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的深层次核心还是医疗,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它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切实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来解决医疗服务供需矛盾,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才是医疗“拥抱互联网”的初衷。在此层面上,医院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对于瑞金医院来说,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重任,即主要做好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明确自己的职责,即作为百年老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要对我国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有所贡献,包括诊疗规范和指南;要夯实自己的知识,参与并取得话语权;最后还需明确,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平台,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提高对广大百姓的健康管理水平,做好分诊疗、优化诊疗流程,最终造福百姓。利用“互联网+”,使得医疗技术和服务可持续发展。
发展医学互联网应该成为国家战略。中国经济必须维持在一定的增速水平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转型,这就迫切需要建设四、五个10万亿级别以上的创新产业,智慧医疗将是中国另外一个10万亿元以上的巨大产业。推进中国智慧医疗发展的关键之举就是建立放开型医疗经济,中国的健康医疗产业需要不断放开体制管制。历史机遇已经时不我待。
医学互联网通过将人体世界连接至网络空间,实现人机网一体化的智能医者和智能患者的良性互动。发展医学互联网应该成为国家战略。中国经济必须维持在一定的增速水平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转型,这就迫切需要建设四、五个10万亿级别以上的创新产业,智慧医疗将是中国另外一个10万亿元以上的巨大产业。推进中国智慧医疗发展的关键之举就是建立放开型医疗经济,中国的健康医疗产业需要不断放开体制管制。历史机遇已经时不我待。
医学互联网规模将超过现在互联网水平
40多年前,同样是基于电脑系统,美国发明了用宽带连接的电脑互联网,处理信息流的运行;同时也创造了用电脑解决医疗问题的专家系统,后者就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研发的适用内科诊断复杂病症的软件--敏捷医疗参谋软件系统,它收集了4000多种临床病征,可以经过系统程序运算,诊断600多种疾病,有效提高了快速诊断的能力。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1972年也开始研制了MYCIN系统,这则是一个帮助医生选用抗菌素类药物治疗的专家系统。应该说,互联网诞生之际,电脑在临床诊断和药物检验领域也同步开始了革命性实验。从时间而言,现代互联网和医学互联网几乎是同时期诞生的。
纵观电脑互联与医疗互联这两个网络的兴衰器局,互联网革命的核心就是热烈而执着地追求通用网络的实现,形成了通用性和互操作性两个潮流原则;而医学互联网坚持追求专业自治系统的建立,形成了专业性和结构复杂性的思维运势。前者不但是一个开放系统,更是一个革命性平台,把一切机会开放,甚至美国的互联网根服务器都要交给国际社团管理;后者则是一个有限开放系统,也是一个保守行业,延缓或约束重大创新,甚至据此医生与患者之间至今是统治性的临床治疗关系,检验也被笼罩着神秘面纱,成为专业检测而非大众的网络。医学互联网如果崛起,就需要摒弃这些传统的思维。
我们认为:医学互联网通过将人体世界连接至网络空间,实现人机网一体化的智能医者和智能患者的良性互动。医院这个维持了3000年的封闭医学组织模式应该转变为开放性医疗组织网络和提升为互助型救治平台,人类型医生和机械人医生应该共同成为救治主体,医用超级计算机和人脑芯片技术将获得不断进步,智能机械人医生将出现思维能力。聪明性患者将成为病患的优势群体,较之各种特权患者更具长处,自我健康医学服务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医学互联网有望全面改造人类,实现文明变迁。最终医学互联网的规模将超过现在的互联网,预计国际产业规模可以达到15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五分之一左右,足以支持医学互联网的持续发展。
医学互联网将进一步发展为生物互联网,打开生物体与智能人工系统一体化的进程,当代解决世界能源最大的机遇来自人工光合作用制造能源,通过基因工程可以改造油料植物,通过纳米马达、人工树叶、智能生物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解决世界所需能源问题。以光合作用制造能源险些成为奥巴马总统任内的最高科学成就,他几次欲言又止,但是,实验室不太帮忙,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最前沿的课题就是以人工光合作用制造能源。
什么是医学互联网
现在的互联网天生就是有缺陷的,它的语法语义本质上是一维的,践行高维互联网是互联网改造的最大机遇,而医学互联网就是理想的高维网络。目前许多医师们脱口而出的名词就是大数据医疗、医学云计算、医院物联网,这些概念大部分属于互联网的阶段性概念,不可能成为建设医学互联网的纲举目张的制胜法宝,也不是构建医学互联网的基本原理。201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起了未来互联网架构项目,开始颠覆现有互联网的结构,因此,需要以创新思维才能建造医学互联网。
我将智慧医学抑或医学互联网定义如下:医学互联网就是通过人机连接的智能人以及相互连接的网络,有效利用智能人工系统的移动应用、数据整合、预测算法、集成运算和分析思维等功能,选用各种食物、训练、修炼和技术的智能方式驾驭健康、赓续生命、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简单地说,医学互联网就是智能化的人,智能人工系统的辅助、分析、思维能力,以及智能化的实现方式,这也是医学互联网的三个要素。
建设医学互联网的意义是什么?显然,它的目的就是推动健康与医学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国际产业的制高点,人工智能医疗与健康领域将出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非对称的竞争,那些拥有高端技术核心的国家、组织、网络以及联合体将居于领先的地位。医学互联网将从整体角度深度实现人工智能的进步,并影响到其他领域。
人机网合一的智慧患者
患者是医疗的基本对象,以前处于被动地位等候接受医师治疗的病人,在医学互联网的时代,将成为借助各种网络医疗助手,主动与医师互动并共同确定治疗方案的智慧人。医学不但要治疗其生理系统疾病,也将运维加载其身的智能人工系统,人工进化与自然进化开始并重而行,人体本身加载必要的智能设施将成为重要的社会消费,大多数人会自愿提升为半机械人、芯片人或者成为较完整的智慧人。独生子女政策的后遗症就是中国必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慧人世界。这个转变将使人类比真实的生理人还优化,比原型更加体现原型的真实,生理人将被智慧人取代,人工辅助进化将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奇迹。
我认为,作为机械人医生,医学搜索引擎的知识能力和数据库量度完全可以超过人类医生,专家团队还可以塑造其强大的融会贯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诊断准确率高、问诊量大、全日工作、自我纠错的特点,而且新的人脑芯片也将快速应用到新的医学诊断计算之中。虽然机械人医生的知识来自统计分析而非临床经验的集成,其面上知识可以超过医生,其点的临床知识难与医生比对,但是,机械人医生将使得医生和病人找到如影随形的人工智能的共同助手,这就是机械人医生的社会性质,它相当于衍生了人类的能力,据此,也可以导致搜索引擎从平台转变为自组织的社会网络。面对上述变化,新的医学比特币可以推出,以期实现医疗价值新的智能分配。当下,迫切需要建立中国医学互联网搜索引擎,它可以成为继微信、阿里、百度之后第四个大型用户接口,我们已经同中国互联网医学联盟等机构展开讨论推动设立,希望中国医学互联网的搜索引擎能够成为国际领先者。
好事都成双。如同路由器的发明之于互联网的意义,发明手机超声波成像系统对于医学互联网而言也作用巨大,别号“美国生物学乔布斯”的乔纳森・罗森伯格(Jonathan Rothberg)创立的Butterfly Network在此领域居于领导地位。这个公司由罗斯伯格与麻省理工的工程师们共同创立,已经融资了1亿美元,其目标是用手机超声波成像系统取代现有医院价格高昂、体积庞大的成像中心,用户只需8秒钟就可以获得完整的医学影像。罗森伯格希望建立一个人体成像的超级数据库,可以逐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获得临床治疗解决方案。这应当是另类的医学互联网搜索引擎,一定会有巨大的生命潜力。
类似的突破就如同思科、华为、朗讯在互联网领域攻城略地一样,可以预期:实验诊断、影像诊断、放射诊断、超声诊断、核医诊断、基因诊断等领域都将创造出新医学互联网的奇迹,新的技术将组建成巨大的网络应用,我们正处在工业革命以来最重要的医学革命的风口。
此外,Practice Fusion、Doximity、
Health Catalyst、GE Centricity、Flatiron Health、NextGen 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s、Greenway Health、athenahealth、Attencia&PeninaMezei、Allscripts、NextGen 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s、eClinicalWorks等网站也建设了在线电子病历、管理就医事宜等平台,新融资了1亿美元的Castlight公司也致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计算工具等,Practice Fusion管理的电子病历已经超过8000万,新一代数据医疗资源的竞争在美国已经开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33
[中图分类号]G271;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互联网+”作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应用“互联网+”视域管理医院档案,为医患提供便捷的档案服务,实现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启动“互联网+”医院档案远程服务,建设“互联网+”医院档案管理中心,成立电子档案中心,为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民生和谐稳定奏响档案乐章。
1 “互联网+”视域下医院档案管理要“敢+能+会”
“互联网+”视域下的医院档案管理作为一项新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敢+能+会”,具体实践下列事项。
第一,要“敢”,就是要敢于打破传统医院档案守旧、自封的管理思维,特别是要摒弃医院档案和“互联网+”无关的理念,将“互联网+”医院档案管理当作医院档案工作“新常态”,以“互联网+”档案为中心,搭建“互联网+”平台,紧抓信息时展机遇,思考、筹划、实践“互联网+”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第二,要“能”,这是一种资质,表现为“能搭上+存货多+货质好”,其中“能搭上”知识“互联网+”档案基础的是数字化档案和“互联网+”平台,以及档案的鉴定和解密;“存货多”是指医院档案信息大平台拥有丰富档案资源和海量信息,通过源源不断的资源信息输送,让医院档案资源源头“活”起来;“货质好”是指“互联网+”医院档案管理可以为患者提供重要民生档案信息,收获良好服务效果。
第三,要“会”,这要讲究手段和方法,是做好医院档案服务。具体到“互联网+”医院档案管理,可以看到传统医院档案管理已经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要求,也难以满足患者服务需求,这就需要在“互联网+”视域下,整合多类渠道传递医院档案信息,便捷、快速、最大化服务患者,真正实现便民、利民、惠民。
2 “互联网+”视域下医院档案管理路径
2.1 “互联网+”创新成果融于档案工作
医院需要启动建设数字化档案管理,开启医院档案数字化工作,利用医院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基于医院局域网、面向特定区域内的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在特定区域内收集、归档管理档案。医院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利用信息系统技术建设医院档案管理平台,将每位患者设置独一的“身份证”,将患者健康档案进行信息化记录,整合后应用于患者健康管理,即查询医院档案信息可以便捷得知患者就医、诊断、体检、转诊等信息,建立患者健康管理信息“活档案”。
将“互联网+”融入医院档案管理,可以从架构设置和操作层面视角设计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从架构设置方面看,“互联网+”医院档案是以患者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整合医院各科室所有信息资源,如健康体检、电子病历、妇保、肿瘤科、计划免疫、儿保和药品管理等应用模块;从操作层面方面看,患者各自持有自己的“身份证”(健康卡),医生持有“绩效卡”,整合患者和医生信息后,记录在医院档案平台。让“互联网+”创新技术,融入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为医患提供健康管理档案,并对医生医疗记录进行有效管理,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2.2 走资源为本、高效利用、依法治档之道
“互联网+”视域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想要取得好效果,需要遵循并走“资源为本+高效利用+依法治档”之道。医院档案是医院服务历史的记载,是医院服务活动的完整、真实记录,医院档案管理目的在于向患者、医生提供档案信息,只有真正发挥档案作用,才实现档案的价值。“互联网+”视域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应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要,引导医院档案工作人员积极探索数字化档案管理活动,强化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提升工作人员法律素质,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档案法律知识培训,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设依法治档氛围,推进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同样,医院档案中丰富的档案资源和信息,也为“互联网+”医院档案管理发展创建高效利用的基础,通过“互联网+”档案平台,可以向特定区域内患者提供远程档案服务,患者可以在平台查询医疗服务档案。“互联网+”医院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利于患者和医生查询、利用档案信息,真正实现医院档案“共享+远程+实时+便捷”的利用和服务。
医院档案是医院历史的记录,是医院文明的传承,是服务患者、医生、社会的先进手段,在“互联网+”视域下开展医院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适应医疗服务需求,“互联网+”视域下,医院档案管理要“敢+能+会”,立足医疗服务利益,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于档案工作,促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走资源为本、高效利用、依法治档之道,深化医疗服务全面改革,服务于患者身体健康,服务于医院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于社会和谐发展。
事实也是如此,重构传统新华书店模式供应链的当当,重构传统零售业的淘宝,重构传统手机制造供应链的小米,细想一下已经颠覆或正在尝试颠覆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对医疗行业来说,互联网真的能够重构现有的体系和架构,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么?又有哪些方面会被颠覆?在未来会为大家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
在线问诊:随时随地接受医疗服务
滴滴打车,可以让你随时随地接受用车服务,那能让你随时随地接受医疗服务的“滴滴医生”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呢?而美国已经有公司推出了类似“滴滴打车”的服务:只要用户在手机上发出“订单”,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酒店,医生两小时内到达,提供全天候上门服务。
“在线医疗服务是互联网最先渗透到医疗领域的一种服务方式,通过在线技术及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对传统领域进行颠覆式创新,真正将医疗服务云端化,让患者24小时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医疗服务。” 这是《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一书中对在线医疗服务的描述。
从理论上说,对于一些诊断明确的疾病,患者无需到医院挂号,坐在家中就可以和医生视频对话,享受虚拟的“上门服务”。这种就医模式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节约了患者的时间精力,可谓一举多得。尤其是对于普通咨询,医生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网上“坐诊”,不仅避免了患者有病乱投医,而且增加了医疗资源总供给。
寻医问药网是一家从在线问诊起家的网站,它的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姜天骄,同时也是《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一书的作者,在分享时说:“在线问诊要有更大的发展的话,需要更医疗,现有的都是咨询,而不是更加医疗,更加医疗是在线问诊必须达到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非常难,我后面提了一个点,叫分阶段实现的目标。”
在线问诊确实能够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服务,还能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解决患者的便利性和低成本获取医疗服务等多项问题。但同时,它也面临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政策风险、安全可靠性、医生责任归属、医生权威性、真实性的保障、患者隐私安全等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件好事,这说明这项工作是在持续被推进的。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分级诊疗: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
困扰中国医疗最大的痛处,并不是技术的落后,而在医疗资源的严重匮乏。大家并不是得了病不知道到哪里去看,而是明知道需要到哪里、却无法挂上号,或者是挂上号却难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那种细致服务。这里就需要提一下“分级诊疗”这件事。
那分级诊疗是个什么东西呢?一般人印象中的分级诊疗,就是病人分等级接受治疗,然后在不同医院中进行转诊,也就是病人由小医院小诊所向高级别医院转诊的政策。大家心目中的分级诊疗首先是转诊,即病人的流动,除此之外的问题很多人一概不清。其实这个政策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使病人得到科学有效的分流,让不同程度的疾病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完成治疗。
分级诊疗,已经提了好几年,各地也试着推行。2015年,国务院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然而实际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信息的不对称。而互联网技术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促进两边信息的对称传播,将需求方与供给方进行尽可能准确有效的匹配。
IBM中国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行业总经理刘洪,在谈到书中关于分级诊疗时提到:“分级诊疗和患者参与切身相关。目前,根据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趋势,IBM提出了认知语言。主要的思路也很简单,就是让医学知识的神秘感在每个患者面前逐渐消失。这就有助于大家和医护界的连续沟通,而这种沟通可以让就医行为得到改变。大家会意识到,病了不一定非得去‘协和’或者‘中日友好’,如果我跟家门口的社区医生一直在连续互动的话,我对他的信赖可能就会加强。”
打破信息孤岛:从碎片化到完整
2013年,美国学者埃里克・托普在其新著《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中写道:“医疗保健的数字化,已经势不可挡。”他在书中预言:“巨大的潜能正在酝酿,数字设备将会使得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更加精准――这是我们从未见识过的医学技术。”
传统医疗中医疗数据获取难度大,成为制约医学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信息网络和自动化设备使医疗数据的获取变得简单方便。随着医疗大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当前医疗资源配置碎片化导致的数据碎片化已经成为政府和产业都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IBM中国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行业总经理刘洪认为,智慧医疗核心的问题解决的是信息孤岛的问题,同时他还说到:“现在来看,信息孤岛的情况,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针对性的新方案。就目前来说,我觉得还是治理结构以及系统中一些有意义的应用。这些应用可以对咱们医疗改革产出评判,就如我国医疗体系投入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倒三角――基层还是比较落后的。医疗改革重点的投入还是保基层,保基本,乡村、乡镇、县域医疗机构持续的投入。信息化能促进传统行业的发展,应用‘后发先治’的原则,可以先通过信息技术,让一些比较落后的产能产生一些飞跃。”
“建成各种数据无缝流转,以患者为中心的覆盖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多个机构、多个角色,可能会基于一个人的完整健康数据来实施共同管理,构建患者的数据图谱。”从上述,来源于《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一书中对构建医疗信息完整化系统的简单描述,可以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那么,当医疗信息从碎片化到完整化后,能带来怎样的改变呢?将为产业带来哪些商业模式的创新?
汇总患者的临床记录和医疗保险数据、医生与患者的网络社区、网络公共卫生监测、基于个人全基因信息的健康管理、超大规模协作医疗、新型私人医生等等,都是即将到来的创新。而这种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新的服务和体验,更是我们所期待的。
医院:不用你颠覆,我们自己在想如何涅
2014年以来,移动医疗成为现今国内医院互联网化服务的一大热点,它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地将现代移动终端作为切入点,
“很多人认为医院是传统医疗的代表,同时又是最保守的,他们会极力反对互联网医疗。然而,事实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我了解,现在很多实体医疗机构都在积极拥抱互联网,而且非常主动。就如中日友好医院其实是最早和马云先生畅谈这个事的,前一任院长非常激动,想构建一个非常宏大的‘实体医院+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就走得比较慢了。”白剑峰主编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这么介绍。
目前,中日友好医院已经在着手做这件事了,他们试着把支付宝、春雨、百度、中国移动、问医、挂号网、平安好医生等整合在一起,与作为入口的患者链接上,让大家看病更便捷、更人性化。
中日友好医院信息管理部的张铁山主任认为:“互联网的作用之一,就是优化供需关系和生产关系,这个价值可以非常快地显现出来,这也是传统医疗机构在‘互联网+医疗’这件事上最大的主张和诉求。但是具体如何执行和操作,前提还得在了解医学本身的规律之下,做这项事。”
除了利用APP、网站一键搞定预约挂号,让人一目了然的电子病历,不用排队轻松缴费等常规服务方面,针对远程医疗、构建e-患者社区等难点、重点问题,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
张铁山主任还谈到:“整个互联网在给医院做供给侧改革,我们要借这股‘风’,通过互联网这个方式,把所有医疗资源整合起来,以降低我们的体系的成本,用更民主的方式让大家享受到这些稀缺的资源。以此,让患者获得更大的便利,进一步培养、提高医生的能力,最终让我们的健康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除了带来在线诊疗的可能性,可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的可行性,以及将打破信息孤岛的势在必行外,对医患关系、上医治未病、医药福利管理等多方面都将产生极大的作用。
延伸阅读
互联网+医疗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在线医疗服务、可穿戴医疗设备、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医疗大数据……在互联网的席卷性力量之下,医疗理念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革。医疗数据的获取越来越便捷,那些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才看得到的尖端技术,如今已逐渐渗透进医疗领域,构建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可能,建立医患间平等、尊重、高效关系的时代即将到来。
张锋:“互联网+”与医疗改革
从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正在形成以PC互联为主到移动互联为主,再到以产业互联为主导的一个新阶段,全球都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所以,以互联网代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处于跨界集成和群起突破的一个爆发期,信息基础设施将加快向智能化、综合化、高速化的演进升级。互联网日益成为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创新平台,新技术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融合正在深化,引发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的持续变革。
最近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从信息化技术在健康医疗行业的应用来看,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提高供给的质量效果;第二是解决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信息技术融入医疗卫生领域,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优化流程。
信息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很多模式或方式,同时也催生着新型的医疗模式,包括精准医学、数字化医生的培养、远程虚拟家庭出诊、移动互联的云咨询应用等,方兴未艾,层出不穷。整合型协同的医疗模式正在积极地探索当中,这可能也是未来全球医疗模式的一个重点。
从规划的基础来看,公共卫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全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在是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为核心的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平台的建设。同时,中央在“十二五”时期投资也比较大,从不同的角度来支持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接近一半的省份和不到一半的地市,还有三分之一的县,基本上搭建了这个平台。
同时,医院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三级医院的技术应用水平在很多方面都与全球同步,但是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相对还比较薄弱。因此,将来主要解决的是顶层设计,特别要强化基层基础,重点是利用平台的互联互通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集聚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同时,要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包括科研院所、企事业和公众有关健康医疗数据的融合共享,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来顺应新常态,探索新模式,创造新业态。
从阶段性目标来讲,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成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的平台,推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完整管理等系统互联互通。同时,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每个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医药医保的协同和居民服务的整个人口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从传统的医疗健康的信息化,应用新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远程医疗等,向智慧医疗方向发展。
关于安全规划,“互联网+”安全是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比如做互联网的健康医疗咨询,如果没有医护药剂的电子证照系统,是不可能做互联网的。网上怎么去做这样的咨询?怎么认证一个医生的执业资质、执业范围、注册机构呢?同时对居民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居民健康卡,没有身份识别,如何调阅他的电子健康档案?涉及到隐私怎么来解决?所以安全领域涉及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的取得和网络数据安全。
这些应用的基础性问题、规范性问题、规则性问题和重大政策制度的取向问题,目前正在梳理。同时,我们正在组织制定健康医疗大数据指导意见,相信很快就会出台,就未来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的方向予以明确。我们还将探索行业关键技术的应用政策和核心重大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网络安全法已经把医疗卫生作为下一步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纳入了国家的网络保障范围。
同时,国务院四套关于“互联网+”的文件中,明确了下一步将主要在智能应用、远程医疗,还有互联网+新业态方面,做一些试点和示范。
今后我们还会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着五中全会的部署,在统筹、应用和体系保障上下功夫。考虑补短板,重点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均等化、普惠化的人口健康服务的信息基础条件和基本应用差异性问题,提升整体的应用水平。再就是突破瓶颈,主要是在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服务方面介入。比如说标准化,大家很明显意识到现在的瓶颈和短板是术语、编码、接口和规范等,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胡建平:医疗健康信息化的问题和方向
医院信息化推进了医院业务的变革,把医院的业务从关注医院和临床本身,逐步进入到关注对象的阶段。很多医院,都建立了服务患者的网上APP预约等平台,逐步走向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设计医院业务的阶段。
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人口健康信息的共享应用还需要加强,主要是信息共享以政策法规为主体的机制还没有建立。第二,建设的保障机制还需要完善。目前资金的投入还主要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和建设。第三,人口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信息安全互联网化以后面临着很多挑战,所有设备基本上都是网上运行的,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很多信息,但一些信息可能会涉及到国家安全。互联网化一方面带来了机遇,一方面还要看人们有没有能力来驾驭它。因此,应该加强研究,安全要可控。第四,发展与应用创新的协同。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和信息化来改变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但这个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此外,我们自身在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创新手段应用不够。
实际上健康的目的,是为全面小康奠定基础。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三个全面。
第一,全面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健康中国的内容里面涵盖了医改的内容,现在正在制定建立2030年健康中国的纲要,还有健康事业的规划和医改的规划,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第二,医疗全面信息化离不开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的大背景。第三,全面实施顶层设计与底层实践相结合。
建立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的医疗健康工作机制,打造健康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一个大的要求和奋斗方向。具体还应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推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与现代医疗服务管理相结合,注重标准化和数据安全,创新模式,促进医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效率的提升,这是目标。
从总体框架来看,一是采集,主要是要有一个大数据的思路,统一数据采集、分散业务应用。另外,以前采集的数据主要是一些临床的电子病历、健康病历、个人健康档案,但现在我们知道,如果要做精准医疗或者个性化的治疗,离不开基因测序数据的采集,采集的数据怎么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以后如何可视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只有把基因数据、健康数据结合起来才形成个人的健康大数据。
第二,推进数据平台建设,国家平台建设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私有云,另外一部分是公有云。公有云主要是提供面向用户、面向患者的服务。同时平台建设要跟社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形成联合和形成资源互补来服务广大百姓。同时,还要推进各级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尤其是省级平台的建设。目前,只有一半的省份初步搭建了这个平台。因此在加强国家级平台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而医院里面的平台建设,主要是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是医院各个系统间实现互通互联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和技术方式。
第三,在方式上要强调模式创新以及法律法规的建设。
要实现分级诊疗,离不开我们信息化的支撑。比如,通过信息平台的注册,来促进医师的多点执业,下一步要推出电子执业证照,也就是所有临床医师如果通过了国家的考试,都会得到一个电子执业证照。还有医院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平台对医院信息采集之后的综合分析,对医院运营管理进行强大的支撑。另外,要加快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建立健全信息标准化体系,还要推进安全体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推进信息安全信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国家级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监管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出台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指导意见,制定一些隐私保护、数据保护和应用来促进数据的规范和应用。
王以朋:把经验科学变成智慧医疗
医疗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解决病痛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到医院来,他要得到医生的治疗,从开始进来然后到检查、到拿到药、再到最后康复,它是一个过程。但是,医疗也是一种经验科学,什么叫经验科学?就是医生的从医时间越长,才可以逐渐地积累经验,然后变成一种行医的能力,才能逐渐变成一个好医生或名医。
另外,医疗的过程是一个面对面的过程。现在大家都在质疑:能不能在互联网上不见面或者通过网络的这种“见面”就下一个诊断,然后治好患者的病痛呢?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一些法律法规的问题有疑问、还有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就目前的医疗来说,还有一个需要面对面才能下诊断的过程。
医学的三个模式中,从传统模式,也就是讲经验,直接应用于临床;还有生物医学模式,就是加上了科学实验的基础,不管现在是用DNA,还是其他的基因组或者蛋白质的方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现在逐渐进入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医学模式,把医学变得更加广泛。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医学得以创新、进步和发展。CT、核磁、PAD、生物学、基因学检测的方法等相继出现,医学得到了进步。但是,大部分的经验还是在医生的脑子里,还没有转换成一种IT语言,也没有转换成IT技术,所以说,IT技术或者互联网,要想替代医生或者是能够替代医疗的话,这个路还很长。
再说医疗资源。实际上,IT或者互联网,它是一种技术或者手段。患者看病是要靠医生的。为什么优秀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首先是看培养医生的能力和文化底蕴。第二,就是严格科学的培养体系,而不是一日之功。第三,有创新发挥才能的空间,才能出现医院的品牌和医生的品质。这个过程决定了医生的培养时间非常长,不可能做到互联网或者IT开始进入医疗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优质医疗资源大量复制。今后,随着我们IT技术的进步,如果人们可以不坐在学校的教室里来学习知识的时候,可能优质资源成长的速度能够更快一点。
关于医疗与互联网的姻缘,我探讨三个模式。
第一种是以医院为主体,加上互联网的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踏实的方法,不管这个互联网技术是用在慢病管理、远程医疗上,还是医联体上,它都是有一个大型医院或者优秀的医疗群体作为支撑的。
第二种是以互联网为主体,加上医生的参与。这是近两年IT界的人士做的,拉医生进去,然后为百姓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些确确实实在某些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的一些问题。但是,这样的模式中,有多少优质资源或者大牌医生在网络上?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品质等,到底怎么样?现在还是一个问号。
第三种是医生组织起来,作为一个群体,通过互联网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或者是可及的一些服务。这样一个组织,在医生组织里肯定是合法合规的,但是在互联网上的服务,也受到了法规、政策以及医保等因素的限制。
那么,医疗和互联网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
首先,让优质医疗资源产生效益。用什么方法怎么能够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发挥它的效益,这需要整个社会出主意、出点子,医院一起努力,才能使得优质资源效益得到最大的提高。第二就是医生的属性,医生现在是单位人。第三是互联网医疗现在还有诸多的未确定因素。第四是关于公益性、公平性与商业化的问题。另外就是医院格局和互联互通的问题。
今天谈“互联网+”,就是说,怎么把经验科学变成智慧医疗,未来这个会实现,但是多长时间能实现?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看到?不需要医生,百姓自己打开电脑就可以自行诊断,或者自行决定买什么药吃,这种事情是可以出现的,但是在哪些范围、哪些病种,有个时间的问题。
“互联网+”这个模式应用到医疗,如何“锦上添花”,这是个睿智的问题,就是怎么利用这个技术使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百姓。
刘积仁:通过技术解决医疗变革问题的根本
任何一个国家对于医疗的改革,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医疗费用的问题,第二是医疗资源的问题,第三是医疗公平性的问题。无论是“互联网+”还是IT的技术,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这几个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变革背后的核心是医生。
在任何一个国家,优秀的医疗资源都是缺乏的,这个缺乏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医生的数量不足,特别是高质量的医生数量更是不足;第二,分布并不均匀,一般好医生都在大城市;第三,这些优秀医生资源的使用也不尽合理,大部分都被某一家医院所独占,分享性也不够。当任何一个服务的需求群体远远大于提供者的时候,看病难是一定的。任何一项技术,在医疗变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是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把一个技术当成医疗服务本身。
互联网能够颠覆医疗吗?颠覆不了。原因就是,医疗所有问题的核心是医生。哪一天互联网把医疗颠覆了,前提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可以不用医生能看病了,就像今天我们在网上买东西可以不见营业员就买货了,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人可以不见医生就敢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判断和决策。
但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所以,互联网不可能颠覆医疗,但是医疗的变革和发展也不可能没有互联网。谈到医疗的公平性,现在要做医疗的分层服务,要使更多的流程标准化,要提升基层的水平,要建立医疗档案等,这些,互联网都起到很强大的作用。
事实上,当谈到互联网要颠覆医疗和解决医疗问题的时候,要先理解互联网的概念,有几个因素对医疗是很重要的,对医疗的贡献是传统的IT不能够解决的。
谈到互联网的特点,第一,普及性。任何一个医院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普及性连接到每一个人,普及性可以带来的教育、管理,今天大量的群和医生跟患者之间的沟通,智能手机大量的传感的行为,使我们越来越能够更加准确、连续、细致地搜取到个人动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信息,这些东西对医院传统的模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就是协同。它能够把不同的人、不同距离的人、不同知识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协同。首先是诊断,再就是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决定了未来治疗的结果和成本,而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一样,那如何在这些治疗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两个问题在协同医疗方面能够通过互联网得到一个解决。
互联网还可以把标准的医疗路径、最佳的实践传到最基层,互联网可以使好医生变得更多、使别人不信任的医生变得更好,我认为这解决了医疗的根本问题。中国永远不会有那么多的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生永远是百分之多少,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最差的医生已经达到现在的最好医生的水平的时候,患者还是会去找那个时候的百分之几的最好医生。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可以使不被利用的医生被充分利用起来,被充分地利用是因为他们继承了最好医生的思想、方法论、最佳实践和由信息化带来的标准化、数字化的标准流程。
我认为未来的好医院应该是“两个医院”的结合,一个是地面的医院,一个是“天上”的医院。地面的医院,解决“天上”的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天上”的医院,为地面的医院供应足够的医疗资源。天上的医院的规模,是“地面”医院10至100倍的规模,一个医院拥有5万张床、10万张床应该成为现实,当然这“床”在家里或者社区。
未来,大数据对医疗方面的变革也十分重要。标准化的过程是医院未来能够提升质量、扩大业务能力,医院应该成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要开放给基层的医院。另外,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支付方对医院的变革要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物联网也是一个大趋势,另外个人与医疗机构的协同医疗也是我们要追求的。
郭启勇:“互联网+”如虎添翼的效应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代替医生或者医院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们把健康产业作为未来最有生机的一个朝阳产业,在等待着、在期待着、在开发着。
“互联网+”是传统行业、实体经济利用互联网的基本要素,提高速度、降低成本,加快创新速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是一个平台或者工具,而不是互联网主导的模式。
医疗有它独特的特点。医疗行为的实时性。明天有多少患者来,医院都能预测到吗?因此,医疗的实时性,是永远准备着,这是医疗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的。医疗过程的私密性。在医疗行业里要保障每一位患者的隐私,这大概是医疗和其他行业最大不同的地方。医疗质量的不可控性。到商店买东西,不太好可以换,但是买错药呢?所以医疗质量的不可控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行业。医疗结果的不可恢复性。输液输错了,永远不可能再拿出来,开错的刀,这个疤痕也永远不可能再恢复,这就是医疗结果的不可恢复性。成本控制的必须性。这点对于在市场中运行的所有经济体,都是必然的。制度适应的必要性。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行和经营。此外,还有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又有这么多的质量控制,以电子病历为轴线来做事前、事中、事后这样三个层面的质量控制,对于一个医院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原来可以写病志,现在用的是电子化,来实现我们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乃至形成一个闭环管理。原来我们需要大量的人员,现在有互联网、有信息化的平台和手段,使我们能够如虎添翼地、无缝隙地实现一个医院的闭环管理。
实际上,“互联网+”给患者带来了便利、给医生提高了效率,最为重要的是给医院管理增加了一个抓手,也给医院运营提供了保障。
“互联网+制造业”和正在演变的“工业4.0”,将颠覆传统制造方式,重建行业规则。在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涉及38个行业和21个地区。
汽车、家电、消费品等行业加快拥抱互联网,众包众设研发模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例如乐视等互联网公司就在工业和互联网融合的变革中,不断抢占传统制造企业的市场,通过价值链重构、轻资产、扁平化、快速响应市场来创造新的消费模式,而在“互联网+”的驱动下,海尔、格力等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迅速转型,产品个性化、定制批量化、流程虚拟化、工厂智能化、物流智慧化等都将成为新的热点和趋势。
中国农业品牌化
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在2015年,农业与互联网的拥抱催生出了许多创新性项目。无论是互联网技术深度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还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农资农产品电商服务模式,抑或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都充分表明,农业现代化正在某种程度上以“互联网+”的新形式被践行。
围绕农业生产,整个农业产业链系统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而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其中农资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都已在过去一年取得突破进展。
在农业领域的布局也展示了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的一种新模式。不仅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而且运用无人机等创新设备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品质,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思维创新产品营销,最终将农业的各个环节打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互联网+农业”融合而成的电商平台,不再只满足于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售卖,而开始考虑对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革新,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以把握趋势。
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其中,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一年备受市场青睐。像如褚时健栽种“褚橙”,联想集团董事柳传志培育“柳桃”,网易CEO丁磊饲养“丁家猪”,潘石屹大卖“潘苹果”等等,专注于农产品领域的新兴电商品牌也由此获得巨大成功。例如三只松鼠、新农哥等等,都是在农产品大品类中细化出个人品牌,从而提升农业自身的价值。
2016年初,国家发改委在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时,农村电商、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被广泛提及,也说明了在互联网时代,政策有意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在线教育大爆发
根据艾瑞研究,2010-2014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9.41%。而在2015-2017年,预计在线教育复合增长率约为20.20%。随着2015年“互联网+”战略的发展,国内的在线教育行业呈现了飞速发展的势头,传统教育行业也纷纷往“互联网+”靠拢,线上、线下交互的教育模式也开始受到众人的青睐,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疯狂涌入。创业邦创投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共收录国内在线教育领域投融事件126起,投融总额为16.78亿美元。
不同于之前以视频录播为主的远程教育式网校,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再次催生了在线教育的步伐。有别于传统在线教育1.0时代的视频教学和录播课,在如今的在线教育2.0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平板电脑APP直接和全国各地的好老师实现实时的互动学习。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搜集整理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结果数据,形成学生个人的学习轨迹数据,并借助智能诊断系统,帮助学生精确定位学习问题所在,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学,使在线教育从视频授课真正成为个性化教学。
对于教育平台,并不仅仅限于曾经的新东方等著名培训机构的在线网站。像K12在线教育、智能设备、在线职业教育等细分领域成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互联网平台上掌握了高黏性人群的互联网公司,BAT也在转型在线教育,打造各门类的公开课平台,引入各高校教师资源,使在线教育从职业、外语等专门别类的培训,开始走向高质量的在线教学。
在传统教育行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到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多地开始加大教育投入,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项目落到实处,重点改善了义务教育段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据了解,仅2015年教育部就将为教育信息化投入700亿元。
由外向内颠覆的医疗服务
2015年,传统的医疗行业正在从患者问诊买药、医生职业方式、医院体系改革、医保体系完善等改革中生根发芽、蓄势待发。对医疗领域最强劲的推动,来自资本市场。互联网巨头们忙着抢占医疗市场高地,传统医疗产业链也忙着投身大数据。从业态模式看,互联网医疗颠覆了医疗服务提供模式和接受模式。
按照应用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分类,移动医疗可划分为自诊问诊、医药电商、医生辅助工具、硬件设备、单科领域(如糖尿病等慢病治疗)、医联平台六大类。“互联网+医疗”的融合,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与部分医院签署的战略协议,所提出的“智慧医疗”和“未来医院”的畅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透明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网上挂号”作为移动医疗与医院对接的敲门砖,几乎成为主流医疗类APP的必备功能。即使未能与医院形成对接,也通过与医生直接对接,形成在线问诊模式。春雨医生、丁香园等轻问诊型应用的使用,则解决了部分用户的就诊难问题。加上电商平台药品O2O的介入,已经实现了患者足不出户看病买药的方便生活。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健康数据管理未来有较大的机遇甚至可能改变健康产品的营销模式。根据艾媒咨询《2015第三季度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42.7亿元,到2017年将达到115.4亿元。随着互联网个人健康实时管理的兴起,促使可穿戴设备创新呈现爆发式增长。将会推动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向更加专业的移动医疗垂直化产品发展。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呈现了医改决策层当下对互联网+医疗的思考图景。总体而言,互联网在健康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应用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便捷和普惠。
全民理财与微小企业发展
这一年是中国民众创业创新热情空前高涨的一年,在“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互联网金融迎来崭新发展机遇的一年。随着这一年金融行业的跌宕起伏,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都先后经历了发展机遇和市场危机。市场上也逐渐浮现了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宜信、点融网等主流平台。
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实际上本身就是符合互联网的长尾效应的定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金融产品的成交方式、盈利方式、销售规模、区域限制等,显而易见是一种提升用户体验和经营效率的集合,互联网+的概念核心也是如此。
“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将掀起全民理财热潮,低门槛与便捷性让资金快速流动,大数据让征信更加容易,P2P和小额贷款发展也越加火热。这也将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工薪阶层、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等普罗大众获得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实体,小微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0%,创造约80%的就业岗位、约60%的GDP和约50%的税收,“互联网+”金融将让小微企业贷款门槛降低,激活小微企业活力。
交通出行的资源共享
2015年是全国移动出行需求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国人使用移动出行的频率明显增加。滴滴平台数据显示,尤其是在天气状况恶劣时,大众的移动出行需求会呈现井喷式爆发。滴滴出行、人民优步、一嗨租车、易华录、罗计物流等一个个全新的“互联网+交通”的商业模式,这一年真正开始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交通的认知习惯。互联网+交通出行、互联网+货物运输,正在重建整个交通运输的生态圈。
滴滴出行首次对外公布的2015年全年订单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滴滴出行全平台(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企业版)订单总量达14.3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的近两倍。滴滴出行官方表示,短短三年的时间,人们的出行方式从最初的路边扬招转变为手机叫车,移动互联网已将出行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改造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并开始引领全球的新兴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