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固定资产的成本

固定资产的成本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固定资产的成本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固定资产的成本

篇1

一、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中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单价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医院固定资产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条件,其管理及核算状况如何对医院业务活动的开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也是反映医院综合经济实力、总体规模大小以及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医院绝大多数为公立性质医院,医院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补贴、贷款以及自收自支等多种渠道筹措,在资产的归属于国有资产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搞好产权界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管理者将要面临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也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划分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能,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阶段医院资产管理比较混乱,管理体系不健全,职工管理意识淡薄,设备购置盲目,核销处置不及时,等等,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笔者针对基层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粗浅提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核算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既能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医院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医院资产浪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能明确到位

制度不健全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首先,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的部门,形成多头管理财务部门管账不管物,总务设备等部门管物管明细账却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各领用科室没能明确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其次,医院的固定资产购置采购制度不完善缺乏可行性论证。由于医院对购置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效益分析重视不够,导致一些设备引进后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造成资金浪费;第三,会计核算方法有待完善。医院会计核算方法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医院固定资产的运行成本和现状。第四,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健全。由于固定资产品种繁多,财务部门和各职能科室难以做到定期进行检查盘点,造成固定资产没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而且逐年递增,致使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第五,按受捐赠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不健全。随着医院社会性的日益突出,医院会出现接受社会捐赠的现象,特定时期医院会接受到大量社会性捐赠物资,其中有些资产属于固定资产,但医院没有将其作为列入固定资产账户,这些资产的利用率和社会性不能得到发挥,容易造成资产的浪费。

2、内部控制缺失,外部监管不力

医院的资产虽是医院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然而医院的管理者长期以来忽视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管理,注重于货币资金的管理,从而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第一,专业审计人员普遍较少,医院的内部审计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由于目前医院从事专业审计人员普遍较少,行政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担任内审工作在有的医院非常普遍,有的医院甚至将内审工作合并到财务部门或其它部门,致使审计监督的质量失去保证。第二,外部审计走过场,求形式。从我国目前的外部审计情况来看,审计人员大都注重对医院经费开支情况进行审计,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审计,由于第一量大,第二繁琐,往往涉及很少。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医院能否管好自身的固定资产全靠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医院对固定资产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使用机制不能做到统一协调的调配、各部门各科室只顾局部利益,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已使用方便出发,甚至相互攀比,对已有设备提前更新,片面追求‘高精尖”、“功能全”,造成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资金的浪费,设备盲目购置或重复购置的直接后果,导致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使用价值隐性流失。

4、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使用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权限、职责不够明确,管理职能非常分散;由于制度不健全,致使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相互制约,存在互相扯皮的现象;另外,分级管理方面也会出现脱钩的问题,导致固定资产账实、账账不符。医疗设备年检管理混乱,每年大量固定资产因没有年检,无法投入使用而造成大量的浪费,导致无法动态掌控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从而传递给管理决策信息非常不准确。还有管理职权分散,不能统筹安排、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调控。还有的医院的固定资产在空间上分布较散,管理非常复杂,长期以来总体资产价值及使用状况不明,极大的影响了高层管理及决策。

5、固定资产财务处理不规范

为了医院长远发展,许多医院都对旧的房屋建筑进行翻新改造,但在处理这些固定资产的账务时存在大量不规范的现象。例如有些房屋的装修费用并没有计入固定资产账户,按财务制度规定,如果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按固定资产原价加改造扩建的支出减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重新对固定资产定价,但许多单位将其作为维修费用直接列支。另外,一些医院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基本上没有实施,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还有,医院上下级或同级之间的调入、转出缺乏必要的划转手续,存在相互挤占挪用的严重现象,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上着随意性较大。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了有效地维护固定资产安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通过完善制度,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杜绝管理中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奖惩机制,以加强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监管意识。在具体实践中:第一,使用人应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及时登记该项固定资产的维护情况。每个科室都应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科室名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并负责采取分级对账的形式,定期定人进行账物核对。第二,完善医院资产会计核算力法。增设“折旧”科目“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提供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反映固定资产清理费用和其他费用,反映其损益状况。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值情况。第三,将计算机管理模式引入固定资产管理当中。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的品种多、数量大、价格相差悬殊,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将是趋势所在。

2、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建立以科室为二级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

在医院各部门、科室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严密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让科室、职工积极参与。将科室的成本消耗与科室、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实现成本控制管理。第一,完善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清查核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报废、报损、考核评比奖惩制度、调出审批制度等,特别是要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使之真正落到实处。第二,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固定资产及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注意审计固定资产折旧是否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账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有无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闲置浪费及被非法侵占的问题。

3、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

计算机的普及为医院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注重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是条形码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固定资产,既方便了办理入库、出库、调剂、退库、报废等手续,又能自动生成各种需要的报表,再就是计算精确。有的还可以配以条形码扫描仪,在购入固定资产入库时,粘贴条形码,以后进行清查时,只需要扫描下就可以了。

4、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

第一,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科室成本。应将科室资产消耗以成本核算为依据,将房屋、设备按标准计算折旧率,计入科室成本,从而减少科室闲置设备和报废资产不处理的现象,提高资产使用率。第二,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医院对使用科室考核的内容。第三将资源是否合理调配管理列入考核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内容。第四,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玉萍: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3).

[2]刘颖,史桂环: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中卫生经济,2004(6).

[3]田咏梅: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初探[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

[4]赵索英: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辽宁经济,2005(12).

篇2

一、固定资产购建项目成本核算的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单位扩大再生产的最根本的途径。在企事业单位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必须的。而准确核算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成本,提高固定资产工程项目核算水平,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而且能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对一个企业固定资产后续管理及生产成本的准确核算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经常出现工程项目(核算对象)混乱、成本核算不准、甚至随意估计成本等现象,这给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和产品成本的计算都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固定资产购建项目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事业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购建工程项目核算重视程度不够;购建一项固定资产工程要经过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竣工决算等一系列系统的管理工作才能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应有财务人员的参与。财政部《内部会计工作规范――工程项目(试行)》对财会部门在工程项目中的工作和任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在笔者亲历过的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的管理与核算中,除了结算付款之外,其他环节财务人员几乎从未参与。

第二,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也给核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对象混乱、施工单位多等。如果不深入了解工程概况,亲临施工现场调查研究,很难准确及时了解各子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购建工程成本核算对象。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个固定资产购建项目往往要多个施工单位共同协作完成,而各施工单位工程结算时对相同的子项目称谓不一致,也使工程成本的归集更为复杂。

第三,单位管理者出于不同的管理目的和偏好,对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的实施方案会采用不同方法:有清包工形式和包工包料形式,有总包方式和分包方式等等。因而对不同的项目要采用不同核算方法,甚至相同的工程项目在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核算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财务人员很难从现成的案例中找到最合适的固定资产购建成本核算方法。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关系着成本核算的结果。

三、如何准确核算固定资产购建工程项目成本

第一,企事业单位领导应对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管理要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事,也要求财务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包括项目决策、项目实施、价款结算、项目竣工决算和审计、项目验收以及移交等环节,都要有财务部门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部门对投资的固定资产项目及其各子项目有整体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使项目投资更安全、经济,而且能够为准确核算工程成本奠定基础。

第二,财务人员要及时向工程技术部门的人员了解工程概况;到施工现场了解施工进度、熟悉各子项工程情况、明确各个工程成本对象;到库房了解专用设备、工程材料收况,使设备、材料成本的归集与工程项目能够保持一致,并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到各个施工单位了解其实际参与的工程项目,防止在结算时项目罗列不清和名称混乱等问题的发生。

第三,财务人员要认真阅读相关合同文本,了解工程项目的出包方式,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项目成本核算科目,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如清包工项目不仅要关注核算施工单位的结算价款,还要密切核算工程材料领用情况;而包工包料只需要核算施工单位结算价款;交钥匙工程只需要核算设备价款即可,而供应商单纯提供设备项目不仅要核算设备价款还要核算设备安装成本;对专业性较强的施工作业,还要在不同的项目中准确分配。

第四,财务人员更要加强业务学习,不仅要学习相关财务核算知识,还要学习固定资产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合同的签订相关术语、学习与在投资项目相关生产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合理地对各工程项目成本进行归集核算,为下一步固定资产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固定资产购建工程成本核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及时把握相关税收政策降低纳税风险。如一个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设备及工程物资的采购,2009年1月1日增值税全面转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将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但是为规范执行过程中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不够明确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进项抵扣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13号),通知规定: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载体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无论在会计处理上是否单独记账与核算,均应作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组成部分,其进项税额不得在销项税额中抵扣。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包括给排水、采暖、卫生、通风、照明、通讯、煤气、消防、中央空调、电梯、电气、智能化楼宇设备和配套设施。如果不及时根据相关政策及时调整进项税额,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纳税风险。类似问题还有试生产费用税会处理差异问题,建筑营业税相关问题等等。

对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项目要及时建议组织验收,及时进行首次盘点、决算结转。如不能及时决算,应对不能决算的项目及时盘点后进行预结转,以免影响投产后生产成本核算工作。

总之,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的成本核算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财务部门和管理者以及相关建设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的准确核算对企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柳絮,刘小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篇3

资产管理的目标是把管理的对象看做是资产管理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企业的资产,动态化的管理企业的资本,确保企业的资产投资最小,这些可以视为企业的基础数字,它们能够为企业投资和融资决策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实现大型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1]。拥有庞大的资产是大型企业值得一说的最显著的特点,正因为大型企业拥有庞大的资产,才使得大型企业的开拓能力比较强,同时还有比较强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型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在经营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但是能够很好地管理发展中的企业的资产管理的体系却没有进行实时的调整,更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完善监督体系和有关法规,因此致使大型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没有做好良好运行的资产管理工作,并且资产流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下,也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资产管理难题。因此,我们面临着怎样建设节约型企业,更好地管理国有资产的问题。

一、现在大型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1.大型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浓厚的固定资产管理观念。近段时间以来,很多大型企业都特别偏重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往往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忽视了现有资产的管理以及使用,对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非常不重视,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目前,大型企业能够严格按照要求做好资金的支出工作,不过固定资产在被购置以后,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企业管理固定资产的对象是谁,企业中应由谁来管理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的哪些方面应进行管理以及应该如何管理固定资产。因为企业内没有形成浓厚的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没有制定相应的财政管理制度,致使有的员工就占用企业的公共设备物资,时间长了,没法查找有关的设备物品,因此就出现了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

2.大型企业往往会出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大型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没有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不能很好地说明固定资产的情况,更有甚者有的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真实的固定资产相差太多。例如,一个大型企业有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但是却没有进行必要的固定资产验收、登记和入账等资产核查工作,对于那些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在短期内进行有关的审核工作,出现了账务不符的情况,家底不清,根本谈不上进行成本管理。

3.大型企业没有利用有效的预算方法来有效地控制固定资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在进行年度预算的时候,没有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企业中往往是比较随意地购置固定资产,并没有从节约和整合资源的角度来合理地安排固定资产的购置和预算。企业的财务部门并没有从必要性的角度来考虑固定资产,那种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情况非常多。

4.大型企业也存在着不重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监控,固定资产没有按照规范性的情况来处置。企业的财务部门和固定资产部门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财务部门的工作只是管理核算有关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又没有真正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更好地管理固定资产。有些企业向各有关部门配置有关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后,并不按照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固定资产,因此很多固定资产都长期不存在,但是企业并不了解这种情况。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大型企业有效进行成本管理

1.从环境控制的角度加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企业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对企业来说,内外环境对企业来说一样非常重要。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企业的管理层要建立具有合理特性的组织机构,在一定的基础上设置和完善采购、验收和保管等一系列的部门,要清楚地了解岗位职责相互明确和独立,不能出现越权的情况,形成相互监督的体系,真正实现了企业有效的成本管理。

2.加强大型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有效地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盘点制度。企业大多不重视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很少能够做到全面认真地清查企业的固定资产,导致了大型企业存在着很多不实的资产,有的已近失去了使用价值,致使的原因非常多。由于公司的固定资产有相当广泛的分布,有的资产和管理部门的距离非常远,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及时发现,短时间内发现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的途径是固定资产的盘点。企业的财务部门每年应进行有必要的抽查和盘点,财务部门还要编制一定的固定资产盘点表,经过一系列的核查,确定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数额等,一定要查明原因,根据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一定的手续,按照有关的批准进行账务处理的有关工作,为企业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做好了准备。

3.大型企业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流程进一步强化,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的报废资产的处置,应该说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终端环节,不过这个环节也容易被忽视。尽管企业报废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比较低,但是可以积少成多,假如管理的力度不到的话,一样会形成资产流失。如果对资产进行审批和审核,财务部进行有关的处理,这样能够做到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

三、结束语

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固定资产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还牵涉着企业的生存竞争。因此,大型企业一定要注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管好固定资产,还要用好固定资产,让它的效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平均年成本法缺陷

key words: Fixed asset renewal decision-making average year cost law flaw

一、平均年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是在假设维持现有生产能力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选择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将其淘汰重新选择性能更优异、运行费用更低廉的新设备的决策。由于假设新旧设备的生产能力相同,对企业而言,销售收入没有增加,即现金流入量未发生变化,但是成本却发生了变化。另外新旧设备的使用寿命往往不同,因此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实际上就是比较两方案的平均年成本。

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是指该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出的年平均值。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额与使用年限的比值。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值,即平均每年的现金流出,也被称为年金成本。

即:■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中各项现金流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新旧设备的目前市场价值。如果继续使用旧设备,旧设备的市场价值指的是旧设备的重置成本或变现价值;如果更新设备,新设备的市场价值指的是新设备的购买价格,我们可以将其看做原始投资额。

2.新旧设备的残值收入(变现收入)。当作现金流出的抵减项目。

3.新旧设备的年运行成本。设备的年运行成本,可以从所得税前列支,应该考虑其抵税的效应。也就是说,由于该项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使其真实的现金流出减少。我们将扣除了所得税影响以后的费用净额,称之为税后成本。税后成本等于实际支出扣减抵免的所得税,用公式表示如下:

年运行成本的税后成本=年运行成本×(1-所得税税率)

这才是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出。

4.折旧费用对所得税的影响。折旧费用本身构成企业成本的一部分,会减少利润,但在本期并不需要实际的现金流出;增加的成本又使企业少交了所得税,使税金的现金流出减少。因此,折旧可以起到通过减少税负,减少企业现金流出的作用。

年累计折旧抵减所得税=累计折旧×所得税的税率

所以各项现金流出的现值之和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各项现金流出现值之和=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现值+各年运行成本的现值之和-各年累计折旧抵减所得税的现值之和。

二、平均年成本法的应用举例

例如:假设某企业有一台旧设备,原值为22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使用期满时预计残值2000元,已使用4年,重置成本为8000元,年运行成本为6000元。如果用24000元购买一台新设备,年运行成本为4000元,使用寿命10年,10年后残值4000元。新旧设备的产量及产品销售价格相同。另外计提折旧采用直线法,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10%,企业所得税税率为40%。问:企业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将其更新为新设备?

分析:该题目由于没有适当的现金流入,因此评价这两个方案是不能使用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法。那么,从收入与成本的关系来看,收入相同时,成本最低的方案就应该是有利的方案。将该种决策看成两个互斥方案,即继续使用旧设备和使用新设备两个方案,分别计算这两个方案的平均年成本,选择平均年成本较低的方案。

1. 计算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平均年成本

计算各项现金流出现值:

⑴原始投资额的现值

使用旧设备的重置成本=8000

⑵残值收入现值

残值收入=残值收入×复利现值系数

残值收入的现值=2000×(P/F,10%,6)=2000×0.565=1130

⑶各年运行成本的现值

各年运行成本的现值之和=年运行成本×(1-所得税税率)×年金现值系数

=6000×(1-40%)×(P/A,10%,6)=3600×4.355 =15678

⑷各年累计折旧抵减所得税的现值

各年累计折旧抵减所得税的现值之和=1000×40%×(P/A,10%,6)

=400×4.355 =1742

所以:各项现金流出现值之和=8000-1130+15678-1742=20806

2. 计算使用新设备的平均年成本

计算各项目现金流出现值:

⑴原始投资额的现值

新设备的购买成本=24000

⑵残值收入现值

残值收入=残值收入×复利现值系数

残值收入的现值=4000×(P/F,10%,10)=4000×0.386=1544

⑶年运行成本的现值

各年运行成本的现值之和=年运行成本×(1-所得税税率)×年金现值系数

=4000×(1-40%)×(P/A,10%,10)=2400×6.145 =14748

⑷年累计折旧抵减所得税的现值

各年累计折旧抵减所得税的现值之和=2000×40%×(P/A,10%,6)

=800×6.145=4916

所以:各项现金流出现值之和=24000-1544+14748-4916=32288

4777.50

三、平均年成本法的缺陷

(一)平均年成本法存在不符合现实假设条件

1.平均年成本法是把继续使用旧固定资产和更新新固定资产看成是两个互斥方案,而不是看成一个更换资产的特定方案。也就是说,要有正确的“局外观”,即从局外人角度来考察:一个方案是用8000原购买旧固定资产,可用6年;另一个方案是用24000元购买新固定资产,可用10年。

2.假定在固定资产剩余使用期结束后, 可以按原来的平均年成本再买一台。即:可以购买和现在固定资产磨损程度完全相同的固定资产。由于在用固定资产的购置支出属沉没成本,因此在用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出主要包括目前的市场价值和运行成本。

3.该方法是在预期产销量一致,销售收入相等的情况下采用的。假若前提不成立,则必须结合现金流入量因素,采用净现值法等进行评价。

(二)平均年成本法对旧固定资产的变现价值处理欠妥

该方法将旧固定资产的变现价值作为使用旧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出,其理由是以其机会成本作为使用旧固定资产的代价。实际上,继续使用旧资产时,除运行成本以外,并不会发生其它的相关成本,而且还可以通过折旧抵税来减少现金流出。更新决策必须在购买新固定资产时出卖旧资产与继续使用旧资产中作出选择,而无法将旧资产单独出卖后,才来决定是否更新资产。因为如果将旧资产变现后,才决定不更新,就会造成生产过程的中断或丧失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而必须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不变是更新决策的前提条件。

(三)平均年成本法没有考虑旧固定资产的帐面折余价值对平均年成本的影响

有人会认为旧设备的帐面折余价值是更新决策的沉没成本,因此无须考虑。更新决策是需要确定继续使用旧固定资产或是更新,如果使用新固定资产,就会将旧固定资产变现(或作它用),当旧资产的变现价值不等于其帐面折余价值,企业将发生资产处置损失或收益。在存在所得税的条件下,会对企业当期的税收产生影响,从而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应该在决策时予以考虑。若旧设备变现收入>账面折余价值,其差额要补交所得税,补交的所得税抵减变现收入。

(四)平均年成本法在应用中公式被简化

1.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中,一般假设原始投资额在起初一次性支付

在企业固定资产更新中,如果使用新的固定资产,不一定是一次性支付的,也可能是企业自行建设的,如果建设期比较长的话,投资额将分期投入,就会造成投资额的支付不在同一个时点,需要我们将不同时点的投资额分别折现,所以我认为公式中不应该是原始投资额,而应该是各期原始投资额的现值之和。

2.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中,基本公式中的费用主要是运行成本

在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决策中,如果继续使用旧的,往往会发生相关的修理成本,当然也应该包括运行成本,也就是说,我们在讲计算公式时应该包括各年修理成本的现值之和。

另外,根据会计理论,成本从广义上说泛指取得资产的代价,狭义上是指产品的制造成车。而本方法中的成本概念,不仅包括购置资产的现金支出,还包括使用资产时付出的代价,不是广义成本,也不是从年度经营收人中可以抵减的狭义成本。该方法中的平均年成本实际上是年平均净现金流出。

最后,我们发现平均年成本法只能说明不同投资方案中哪个方案更好,而不能说明各方案本身的投资收益的好坏。平均年成本法是存在缺陷的,所以应该不断地完善平均年成本的计算公式。

参考文献:

[1]吴志刚,李海东.谈使用年限不同的固定资产更新决策[J].财会月刊,2009年7月上旬

篇5

CAPM的一般理论

CAPM是一个在市场均衡概念下确定风险的市场价格和对风险资产给出合理的一个风险度量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由Sharpe、Treynor、Black等人先后工作形成的。

CAPM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与投资者的行为及投资集合的特征有关的,一般有以下结论:市场资产组合是这样的资产组合,即它是在市场均衡时全体投资者最优资产组合的权数的凸组合而构成的资产组合。市场均衡时存在这样一个市场资产组合M,它由市场的各个资产以其市值为权数组合而成。存在无风险资产的条件下,对任何一个资产组合q,可以表示为:

E(Rq)=Rƒ+βq・(E(RM-Rƒ) (*)

这就是我们所熟悉CAPM表达式。其中Rf是无风险资产收益率,RM是市场组合的收益率,Rq是资产q的收益率。

CAPM对资产市场的风险度量问题给出了一个数量性的确定回答,在财务分析与财物管理的领域中有着巨大应用。

CAPM检验的一般统计框架

CAPM大体上有两个版本,即Linter, Shaper与Black。由于后者实际上是一个零β资产定价的版本,在数据的收集上困难更大一些,通常大多数的检验模型都来自前者。本文也把检验Shaper的CAPM作为目标。约翰•Y•坎贝尔等(2003年,《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提出了一种检验CAPM模型的框架:

定义是N个资产的(N×1)阶超额收益(资产的收益率减去无风险收益率)向量。对这N个资产,超额收益可以用超额收益市场模型来描述:

其中α和εt分别是(N×1)阶资产收益截距向量和随机扰动向量,β是(N×1)阶贝塔系数向量。

对(1)式Sharpe的CAPM来说,向量α的所有元素都为0。这实际上是(*)与(1)的比较结果以及构造检验的主要假设,即:

H0: α=0 H1: α≠0

我们假设超额收益关于市场超额收益的条件分布为多元正态分布。经过一系列推导,可以得到以下检验统计量:

在零假设下,J1渐近的服从自由度为N的卡方分布。由于零假设下J1的有限样本分布不同于它的大样本分布,Jobson等对J1进行了调整,使其具有更好的有限样本性质,J2即是修正过后的统计量:

CAPM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检验

下面我们将借助于以上检验框架,对CAPM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拟合程度作出检验。

约翰•Y•坎贝尔等对于上述的检验框架的检验尺度和检验功效的研究表明,被考察的资产组合数应不超过10。横向上,我们将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数据分别作了处理和检验分析,纵向上,将被分析时段再分为前后两个子时段作了分析比较。在1993年6月前上市,并持续到2001年12月持续有交易记录数据的股票,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共有62支,深圳交易所一共有32支。对于资产组合的挑选上,分三种情况作了分析:随机的挑出10支作组合;取出被考察时段内平均市值升序排列的前10支作组合;取出被考察时段内平均市值降序排列的前10支作组合。由于CAPM理论假设不存在股利,因此用“考虑现金股利再投资的月收益率”作为相应股票的收益率。对于市场组合M,在CAPM理论中,市场组合是各资产以其市值为权数的组合,因此在计算中,取“考虑现金股利再投资的全部股票按照总市值加权平均收益率”作为市场组合的收益率,同样的,我们考察它的月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分别取了相应时点的活期存款利率、短期贷款利率和两者平均三种情况作计算。这些数据都来自“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查询系统”、“中国人民银行”主页。

原始数据经过耐心的整理和筛选,得到了检验所需数据及其结构。

由上,被考察的时间序列长度为102个月,即1993/07~2001/12,检验在整个时段进行,并再分为前后两个51个月的子时段检验。按照(2)、(3)式分别计算J1、J2统计量的值,计算结果及相应p值如下表所示:

表1和表2列出了关于Sharpe-Lintner CAPM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结果。使用J1对整个时期来说,不论是上市还是深市,结果的p值极端的小,和0非常接近,表明以99.9999%以上的显著性拒绝零假设。

来自沪市的数据检验结果表明:表1中,随机构成的组合在两个子时段的差别微小,零假设均以很大的显著性被拒绝;按市值升序排列前10位构成的组合在整个时段和两个子时段的检验结果对零假设的拒绝有所减弱,并且两个子时段在时间顺序上对零假设的拒绝也减弱;按市值降序排列的前10位构成的组合的检验结果跟随机构成的组合相比没有显著改变。

来自深市的数据检验结果表明:表2中,随机构成的组合在两个子时段的差别微小,零假设均以很大的显著性被拒绝;按市值升序排列前10位构成的组合在整个时段和两个子时段的检验结果对零假设的拒绝有所减弱,并且两个子时段在时间顺序上对零假设的拒绝也减弱;按市值降序排列的前10位构成的组合的检验结果跟随机构成的组合相比没有显著改变。

可以看到,在纵向上,来自上市和深市的数据表现是基本一致的。组合的选取能够显著影响检验结果,市值较小的个股构成的组合表现要好于市值较大的个股构成的组合,即对零假设的拒绝相对减弱。

横向上,深市的表现相对要好于沪市的表现,即来自深市的数据检验结果对零假设的拒绝程度弱于来自沪市的数据。

上表也表明J1与J2相比过度拒绝零假设,J2的表现相对好些,这也正是对J1作修正的必要之处。

需要强调的是,检验过程中,无风险利率分别取了相应时点的活期存款利率、短期贷款利率和两者平均三种情况作计算,结果两个统计量的值完全相同!它们对无风险利率的变化毫不敏感!

分析结果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表现跟CAPM模型还相差甚远。深市的表现虽然好于沪市,但是其对CAPM的拒绝也是非常肯定的。两个子时段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近十年的发展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市值较小的个股表现相对接近CAPM表达式,但是其对CAPM的拒绝程度也是非常大的。检验结果体现出小盘股在这方面的价值。

检验结果是可以理解的,我国的股票市场刚发展了十余年,在规模上、运作上和管理上距离西方发达的股票市场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特殊背景,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现状与CAPM的若干假设之间还相差太远:投资者尚不成熟,也缺乏理智;市场还远未有效、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均衡;市场的管理还远没有放开。两个检验统计量对无风险利率的变化不敏感也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一方面,检验的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市场组合的选取上,按照上述方法得到的组合收益率未必是市场组合的收益,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众多的计量经济学家;还有正态性的假定可能和实际相差甚远。这些都是今后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篇6

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即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工具或手段, 而不是用于出售的产品。其中“出租”的固定资产, 是指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 不包括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 后者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 不属于固定资产。

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 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通常情况下, 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指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 比如自用房屋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表现企业使用其的预计使用年限。对于某些机器设备或运输设备等固定资产, 其使用寿命表现为以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 如汽车或飞机等, 按其预计行驶或飞行里程估计使用寿命。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意味着固定资产属于非流动资产, 随着使用和磨损, 通过计提折旧方式逐渐减少账面价值。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计量的重要内容。

三是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具有实物特征, 这一特征将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区别开来。有些无形资产可能同时符合固定资产的其他特征, 如无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而持有,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但是, 由于其没有实物形态, 所以不属于固定资产。

对于工业企业所持有的工具、用具、备品备件、维修设备等资产, 施工企业所持有的模板、挡板、架料等周转材料, 以及地质勘探企业所持有的管材等资产,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分别管理和核算。尽管该类资产具有固定资产的某些特征, 如使用期限超过一年, 也能够带来经济利益, 但由于数量多, 单价低, 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 在实务中, 通常确认为存货。但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 如企业( 民用航空运输) 的高价周转件等, 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 如果各自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 从而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 该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以独立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企业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如飞机的引擎, 若其与飞机机身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 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 则企业应当将其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在实务中, 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外购、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和融资租赁等, 取得的方式不同, 其成本的具体构成内容及确定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 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外购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如果购入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 购入后即可发挥作用, 因此, 购入后即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如果购入需安装的固定资产, 只有安装调试后, 达到设计要求或合同规定的标准, 该项固定资产才可发挥作用, 才意味着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分为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两种情形。前者的取得成本为企业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包装费、运杂费、保险费、专业人员服务费和相关税费等, 其会计处理为: 按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应付票据”等科目; 后者的取得成本是在前者取得成本的基础上, 加上安装调试成本等, 其会计处理为: 按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 先记入“在建工程”科目,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需要注意的是,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如果超过正常信用条件支付价款, 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资产, 且在合同中规定的付款期限比较长, 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 通常在3 年以上) , 在这种情况下, 该项合同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 购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确定, 而应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的现值确定。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 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延期付款债务特定风险的利率。该折现率实质上是供货企业的必要报酬率。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之和与其现值之间的差额, 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 号――借款费用》中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其会计处理为: 购入固定资产时, 按购买价款的现值, 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 按应支付的金额, 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二)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 所建工程都应当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并单独核算。

(1) 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企业以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意味着企业自行组织工程物资采购、自行组织施工人员从事工程施工。企业以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其成本应当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机械施工费等计量。

企业为建造固定资产准备的各种物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不能抵扣的增值税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 并按照各种专项物资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工程完工后,剩余的工程物资转为本企业存货的, 按其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进行结转。建设期间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 减去残料价值以及保险公司、过失人等赔款后的净损失, 计入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 盘盈的工程物资或处置净收益, 冲减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完工后发生的工程物资盘盈、盘亏、报废、毁损, 计入营业外收支。

建造固定资产领用工程物资、原材料或库存商品, 应按其实际成本转入所建工程成本。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应负担的职工薪酬、辅助生产部门为之提供的水、电、运输等劳务, 以及其他必要支出等也应计入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上述项目涉及增值税的, 还应结转其相应的增值税额。符合资本化条件, 应计入所建造

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 号――借款费用》的有关规定处理。

企业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发生的工程成本应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工程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从“ 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2) 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在出包方式下, 企业通过招标方式将工程项目发包给建造承包商, 由建造承包商( 即施工企业) 组织工程项目施工。企业要与建造承包商签订建造合同, 企业是建造合同的甲方, 负责筹集资金和组织管理工程建设, 通常称为建设单位, 建造承包商是建造合同的乙方, 负责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任务。

企业以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其成本由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包括发生的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以及需分摊计入各固定资产价值的待摊支出。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支出, 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由建造承包商核算。对于发包企业而言, 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是构成在建工程成本的重要内容, 发包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结算方式和工程进度定期与建造承包商办理工程价款结算, 结算的工程价款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待摊支出是指在建设期间发生的, 不能直接计入某项固定资产价值、而应由所建造固定资产共同负担的相关费用, 包括为建造工程发生的管理费、征地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公证费、监理费、应负担的税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建设期间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净损失、以及负荷联合试车费等。

在出包方式下,“在建工程”科目主要是企业与建造承包商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科目, 企业支付给建造承包商的工程价款, 作为工程成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企业应按合理估计的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结算的进度款, 借记“ 在建工程――建筑工程( ××工程) ”、“在建工程――安装工程( ××工程) ”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预付账款”等科目。工程完成时, 按合同规定补付的工程款,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将需安装设备运抵现场安装时, 借记“ 在建工程――在安装设备( ××设备) ”科目, 贷记“工程物资――××设备”科目; 企业为建造固定资产发生的待摊支出, 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借款”等科目。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建筑工程”、“在建工程――安装工程”、“在建工程――待摊支出”等科目。

(三) 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其他方式与存货类似, 主要包括接受投资者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

(1)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2) 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其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等的规定确定。但是, 该项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和披露应当执行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

(3) 盘盈固定资产的成本。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 应按其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 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处理前, 应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四) 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

固定资产, 确定其初始成本时, 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 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

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较大, 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 号――或有事项》, 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一般工商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不属于弃置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

三、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减值损失的确定, 以及后续支出的计量。其中, 固定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处理。( 一) 固定资产折旧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如果已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二是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固定资产原价, 指固定资产的成本。

(2) 预计净残值, 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 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指固定资产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 应当在剩余使用寿命内根据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固定资产账面余额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和预计净残值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

(4) 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企业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时, 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该项资产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 该项资产预计有形损耗, 如设备使用中发生磨损、房屋建筑物受到自然侵蚀等; 该项资产预计无形损耗, 如因新技术的出现而使现有的资产技术水平相对陈旧、市场需求变化使产品过时等; 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该项资产使用的限制。某些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可能受法律或类似规定的约束。如对于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 号――租赁》规定, 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 应当在租赁资产使用寿命内计提折旧; 如果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 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三是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企业应当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但是, 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在确定计提折旧的范围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 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 当月不计提折旧, 从下月起计提折旧;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 当月仍计提折旧, 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2) 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 不论能否继续使用, 均不再计提折旧, 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所谓提足折旧是指已经提足该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 3) 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 并计提折旧; 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四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企业选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将影响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内不同时期的折旧费用, 因此,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符合固定资产准则第19 条的规定。

五是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应通过“累计折旧”科目核算, 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1) 企业基本生产车间所使用的固定资产, 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 2) 管理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 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 3) 销售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 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销售费用。( 4)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 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5) 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 其计提的折旧额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六是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复核。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长于一年, 属于企业的非流动资产,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 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其他环境有可能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产生较大影响。如固定资产使用强度比正常情况大大加强, 致使固定资产实际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替代该项固定资产的新产品的出现致使其实际使用寿命缩短, 预计净残值减少等等。为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的期间及每期实际的资产消耗,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 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 如果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其他环境的变化也可能致使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如果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也应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如某企业以前年度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此次年度复核中发现, 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技术发生很大变化, 年限平均法已很难反映该项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 因此, 决定变年限平均法为加速折旧法。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 号――固定资产》的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 并编制成册, 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 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 或经理( 厂长) 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 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等的规定报送有关各方备案, 同时备置于企业所在地, 以供投资者等有关各方查阅。企业已经确定并对外报送, 或备置于企业所在地的有关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 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 仍应按照上述程序, 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

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 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处理。

(二)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为: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 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一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 企业一般应将该固定资产的原价、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 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固定资产原价。因已转入在建工程, 因此停止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再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 并按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原价、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发生的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企业发生的某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可能会涉及更换某项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 当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时, 应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这样可以避免将替换部分的价值和被替换部分的价值同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导致固定资产成本高计。

二是费用化的后续支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一般情况下, 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之后, 由于固定资产磨损、各组成部分耐用程度不同, 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局部损坏, 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 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 企业将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维护。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等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的正常工作状况, 一般不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 通常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 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 其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计入销售费用。对于处于修理、更新改造过程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 如果其修理、更新改造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在发生时也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四、固定资产的处置

(一) 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应当予以终止确认:

一是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处于处置状态的固定资产不再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 因此不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 应予终止确认。

二是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之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一项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

利益, 那么它就不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 应予终止确认。

(二) 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 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其中,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固定资产处置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核算。

企业因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处置固定资产, 其会计处理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按固定资产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2) 发生的清理费用。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有关费用以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

(3) 出售收入和残料等的处理。企业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 应冲减清理支出。按实际收到的出售价款以及残料变价收入等, 借记“ 银行存款”、“ 原材料”等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4) 保险赔偿的处理。企业计算或收到的应由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偿的损失, 应冲减清理支出, 借记“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5) 清理净损益的处理。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的净损失, 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 借记“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由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 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的净收益,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三) 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 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

篇7

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下称新准则)是在原2002年固定资产准则基础上,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后制定的。新准则的颁布,对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新固定资产准则首先确定了其适用范围,指出生产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不适用本准则,然后重点规范以下问题:

1.固定资产确认。企业将一项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需要满足两项标准,一是符合定义,二是符合确认条件。

固定资产定义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确认条件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一项综合性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特点,或不同使用寿命,或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而不应作为一项固定资产确认。

2.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基本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不同取得方式有其实际成本计量的具体标准,固定资产准则涉及以下确认:(1) 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置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符合借款费用准则应予资本化。以一笔款项购人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2)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符合资本化原则的借款费用应计人固定资产成本。(3)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主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和融资租赁取得的固定支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有关准则执行。

3.弃置费用。针对某些特定行业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较高,要将其弃置费用折现构支固定资产初始成本。即固定资产初始价值确认时,就把未来处置时的弃量费用计入资产价值,同时确认为一项负债。

4.后续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新准则规定企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5.固定资产后续计量。(1) 折旧范围。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2) 折旧及相关概念。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为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

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3) 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预计净残值,是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即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是现值的概念。(4)折旧方法。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即: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5)变更时不需要追溯。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有这些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二、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1.固定资产定义中未包括单位价值标准。原准则固定资产定义除“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和“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外,还包括“单位价值较高”这一标准。新准则没有列示这一标准。

2.强调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计价必须公允。在对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价值确认上,原准则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新准则规定“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3.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新的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强调了现值,即确定预计净残值时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在企业准备出售固定资产时,应复核其预计净残值,应使预计净残值等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重新定义预计净残值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对当前会计实务影响不大。

4.规定了弃置费的会计处理。 针对某些特殊行业较高的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新固定资产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5.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一致。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同,即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不再像原准则单独表述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发生的后续支出若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两个特征,则应将其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人账价值。这里只是表述方式的改变,对会计处理应该没有实质性影响。

6.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参考文献:

篇8

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并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根据以上规定,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会计计量属性有五种,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这些属性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终止计量的时候得到体现。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计量属性的选择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确定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固定资产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固定资产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时,所采用的基本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买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等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同时,对于具有融资性质的购入固定资产和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则适用现值的确定方法。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按照一定方法折合成的当前价值。它主要分为复利现值和年金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而对于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资产,则适用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计量。

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中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折旧额以初始计量为基础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实质是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的过程,即每期折旧金额的确定是在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折旧方法进行具体分摊后的结果。其中,应计折旧额的确定涉及固定资产的成本和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予以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根据该资产在处置中获得的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与固定资产的成本相比,其预计净残值的金额一般很小,因而固定资产的折旧计量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二)期末减值损失的公允价值和现值双重计量属性

根据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回收金额。当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说明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应当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中,可回收金额的确定是关键问题。根据资产减值准则中的规定: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即在固定资产的期末计量环节中可回收金额的确定涉及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计量属性。

(三)后续支出的历史成本计量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按照处理方式不同划分为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不论何种后续支出一般均按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即以历史成本予以计量。

三、固定资产的终止计量

固定资产终止计量时,需要注销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其中涉及到注销固定资产的原值、已计提折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等,而需要注销的原值、折旧与减值金额在上述各个环节中均已确定,因而对于固定资产的终止计量,不存在需要单独确定其计量属性的问题,而是依赖于前面环节中已经确定的金额。

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1)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2)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固定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根据本准则第六条的规定,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四、固定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相关问题

首先,对于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会计理论问题,需要考虑不同计量属性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等。其次,资产计量属性理论的发展还取决于会计目标的变化。决策有用性的观点已经成为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主流观点。在此目标下,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进入会计计量属性的可选范围。

关于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的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固定资产计量属性选择的相关问题,将来还有待于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及会计方法的研究发展等因素进行分析,以使固定资产的计量属性更能体现资产的货币价值。

在固定资产的各个计量环节中,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是两个关键的环节。在现存的几种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是财务会计沿用最久的计量属性,它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的优点及计量的简便性,在初始计量中一般而言对于资产来说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如对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一般从投入的视角来选择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丁红燕,关于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若干变化,财会月刊2005.5。

篇9

固定资产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是保障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固定资产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有效反映医院规模的大小、医疗水平的高低及经济实力的强弱,因此,固定资产对医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也应当被医院管理人员所重视。然而现阶段,医院重钱轻物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盲目采购、核算不清,控制力度不大、考核体系不健全等现象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明确提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应当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服务成本

医院的固定资产大部分都是些精密仪器,具有价值高、高科技、便于携带的特点,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逐步被磨损,其购置成本最终构成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成本。医院应当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保养,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防止固定资产的遗失。因此,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最终可以降低医院的服务成本。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医院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并且控制医疗价格水平,才能有效吸引顾客。医院只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在保证医疗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医院的服务成本,从而降低医院提供服务的价格,争取价格优势,吸引更多的顾客,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医院为了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盲目引进大量的先进医疗设备,但不能够有效对这些高科技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使得医院面临巨大损失。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在固定资产购置、核算及控制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致使固定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固定资产磨损较快,核算混乱,购置固定资产的耗费较大,很大程度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成本,降低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

1、购置固定资产较为盲目,不能有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医院在购置固定资产时,片面追求医疗服务水平的上升,或者追求规模的扩大化及高档化,竞相攀比。医院从国外引进高科技产品,耗费大量资金,且医疗设备的采购不能与医院的环境、发展速度相适应,不能有效地对采购设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引进后,好多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甚至购入之后没有多久就步入淘汰的行列,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医院盲目购置固定资产的现象也与医院的资产核算有很大关系,在医院提供服务时只考虑药品等变动成本,没有有效考虑固定资产的消耗状况,低估了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成本。因此,诸多原因致使医院在采购固定资产较为盲目,造成了大量浪费,降低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2、医院固定资产计量方式不健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断增大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可以不计提折旧,这致使医院在购进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作为账面价值之后,固定资产原值不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磨损、报废、丢失都不能有效地通过账面价值进行反映,这样使得固定资产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偏离程度越来越高,不利于管理当局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另外,医院固定资产都是些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资产的丢失和报废现象较为严重,若不能及时计量,也加剧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脱节程度,使得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状况。

3、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保管不合理,核算较为笼统

医院普遍存在重设备购置轻设备管理的现象,设备一经购入入账之后,在使用过程中设备的管理制度不到位,没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管理,再者医院固定资产具备价值高、易携带等特点,这样的固定资产便于偷盗,而医院缺乏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致使固定资产容易损坏和丢失。另外,医院对于高值固定资产购入使用后,缺乏跟踪保养制度,不能定期对其保养,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报废速度,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没有完全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医院花费高额成本情况下不能实现该设备价值最大化,降低了医院整体的经济效益。

医院对药品的核算特别精细,分类较为明确,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盲目。医院对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入账,一经购入就不再进行跟踪管理,有的医院甚至没有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财务资料完全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存在情况,医院不能有效利用卡片或条码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而医院那些体积较小、价值较大的设备比较容易搬运,丢失现象较为严重,给医院带来很大损失。

4、医院管理者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是管理者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长期以来,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容易忽视的地方,医院管理人员形成一种重流动资产管理轻固定资产管理、重资产的购置轻资产的管理的意识,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对固定资产管理无从下手,对其使用过程也不进行认真监督。此外,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应该考虑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医院的人才情况,医院缺乏固定资产管理人才是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几点对策

固定资产能够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及规模大小,医院片面追求规模最大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盲目购置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不健全,医院也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保养,造成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及折旧速度非常快,浪费大量资金,医院应当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报废等过程对固定资产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1、规范固定资产购置流程,将固定资产购置列入年度预算

医院应当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和管理统一安排,严格规范固定资产购置相关授权工作,购置固定资产时,应当对医院的经营环境、发展速度及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合理购置固定资产。医院也可将固定资产的购置列入年度预算,规划年度固定资产的购置,考虑固定资产的年度投资战略,结合医院的发展方向,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严格固定资产购置的审批工作,这样能够发挥管理层对固定资产购置的管理工作,对控制医院固定资产的规模,改变医院购置固定资产随意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降低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

医院固定资产自从购置入账之后,会计信息就不能有效地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跟踪,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报废及破损也不能通过账面予以反映,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医院应当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完善固定资产的计量方式。医院可以采用适当的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由于医院的固定资产一般都是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医院应当采取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这样定期计提折旧,把购置成本作为费用平均转移到各个期间内,能够使收入和费用更好地配比,也降低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

3、利用条码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优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

医院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比如,可以采用条码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由固定资产相关管理部门对医院内部所有固定资产贴上条码,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查,不仅通过条码系统检查固定资产的是否有盘亏现象,还应当对检查固定资产的条码是否丢失,这样使得医院能够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跟踪管理,防止固定资产的丢失和毁损。

另外,医院应当加强固定资产的保养工作,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医院固定资产大部分都是高值产品,便于携带,容易毁损,因此医院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查保养,特别是一些价值较高的精密仪器,这样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降低医院固定资产的投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4、增强员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医院管理人员作为领导者,他们的意识决定整个医院全体员工的意识,因此要想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要条件是增强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医院应当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教导员工如何正确使用和保管固定资产,同时医院还可以建立固定资产相关责任人制度,每项固定资产都有相应负责人,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及固定资产保养意识。

【参考文献】

[1] 伍洪:医疗设备资产清查及管理问题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5).

篇10

事业单位的经费大多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以及少部分的事业单位收入。相对于一般经营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不具有盈利性,不需核算产品成本费,计算经济效益。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也未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做出明确规定,所以产生了“事业单位是否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争论。现实中,大多事业单位并未对拥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造成了管理效率低下,拉低了我国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弊端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财政拨款购置的,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以及其他管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提折旧。而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活动开展。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降低事业单位管理效率。

1、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取得时的成本计价,只对固定资产增加减少、盘盈盘亏、报废损毁等做出相关的处理,固定资产核算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科目核算。这就导致除了固定资产的清理与报废之外,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一直不会改变,只反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与实际价值。特别是当电子化办公普及之后,电子产品类的固定资产比重大幅增加。伴随着通货膨胀与科技进步,电子产品相较于其他固定资产的贬值速度也是惊人的。但是由于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准备,使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公允价值之间存在着大幅度的差异,形成了虚增资产的现象,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致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2、使得事业单位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经营状况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通过“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两个科目全额入账。在会计核算中,折旧作为一个资产类的调整账户,清楚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与当前状况,便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与更新进行决策。而与大多数单位都采取根据固定资产分类,分项对固定资产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采取简单记账操作,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记录简单,核算困难,进一步加大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监管的难度,使得事业单位决策层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

3、不利于收入与成本相配比

配比原则要求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会计主体所获得的净损益。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必然会造成固定资产的耗损,而与一般制造企业将固定资产耗损通过折旧计入成本的方法不同,由于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耗损不能在成本核算中得到体现,显然会导致事业单位成本低估,利润虚增,违背了收入与成本相配比的原则,无法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营成本。

4、不利于事业单位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

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为政府拨款,加之会计准则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没有严格的规定,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记录多为记录现金流的收付,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也难以衡量固定资产的耗损状况,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

此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记录并不与各部门绩效考核挂钩,使得购置成本高甚至重复购置的情况屡禁不止,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造成固定资产超标、豪华配置,固定资产闲置、低价出租、无偿出借、挪为私人使用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意味着固定资产随意报废、随意处置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这将会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导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控制力降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财政资金浪费。

5、违背了现代会计关于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其使用上具有明显的盈利特征,但是在会计核算上却采取非盈利方式核算,这显然是违背了现代会计准则要求的。现实情况中,由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同时购入的固定资产耗损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对于同时购入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则其无论何时、无论损耗程度如何,账面价值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二、我国事业单位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中面临的问题

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但是现实中,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对拥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从多方面解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健全

篇11

加强固有资产管理、提升固定资金利用效率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对企业而言,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实现固定资产增值,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多元化已成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多元化虽有利于各个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但也带来市场环境复杂、财务管理风险增加等问题;在加之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固定资产现代化管理意识,导致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固定资金利用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升固定资金利用效果做进一步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企业管理人员未针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职责划分,导致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未设置固定资产管理的科目;部分企业虽在财务管理中设置了相关条目,但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人员划分不清晰,财务部门无法根据管理内容开展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第二,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固定资产的认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只是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统计不同时间段内企业资产情况;部分管理人员将固定资产与后勤保障规划在一起,相关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固定资产清查。这些现象弱化了固定资产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出现“固定资产边缘化”现象,不利于企业管理。

(二)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是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常见现象。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导致相关管理部门难以有效统计企业整体资产情况,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固定资产核算。同时,企业未根据自身经营内容建立明确的管理账目,企业不同经营项目、管理项目之间的经济联系得不到真实反映,最终导致难以有效核对固定资产的现象。最后,一些具有特殊性的资金流动无法有效反映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例如,企业未统计无偿调拨、捐赠等形式所得的固定资产,这部分资产也难以快速入账;变卖、报废等形势下的废弃物资产未及时入账,部分企业甚至存在“已报废固定资产还挂在财务账目上”的现象。

二、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能力的几点措施

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要由经济管理入手,逐渐拓展到其他管理范围,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有效。

(一)加强固定资产中的隐性成本控制

隐形成本是影响企业固有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因素,与显性成本不同,隐性成本具有不可预知性,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本文认为,在隐性成本管理中,必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进:

(1)加强风险预知。由于隐性成本具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必须要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控制,进行风险预知,通过及时预知可能存在的风险,实现对隐性成本的控制。例如,在报废固定资产隐性成本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传统管理资料的作用,根据近几年企业出现的固定资产报废情况,预判本年度可能出现的固定资产风险;统计不同时间的风险形式,对风险形式、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保证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风险。

(2)加强人为因素风险控制。人为因素是影响隐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指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影响管理效果,并会逐渐演化成一种隐性因素,对固定资产管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必须要进行隐性成本控制,降低人为因素对管理的影响。例如,企业管理者应适当开展会计人员动员大会,以富有激情的语句激发会计人员斗志,保证会计人员能时刻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保持高昂的斗志;同时,企业应尽自己所能帮助会计人员解决生活难题,降低家庭因素对会计人员工作的影响。

(二)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由上文分析中可发现,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是影响固定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正确处理固定资产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固定资产的作用,将企业管理内容适当地向固定资产管理倾斜,保证企业能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管理中的重点,发挥固定资产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其次,鼓励全部会计人员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发挥会计部长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带头作用,通过亲身实践,在全企业推行固定资产理论学习活动,提高全企业人员对固定资产的认识,保证生产人员能在日后工作中积极保护固有资产,降低潜在隐性成本损失。最后,在各项财务管理中对固定资产进行细化,保证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能真实反映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以制度的形式肯定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

(三)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发展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新的方向,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企业而言,在财务管理中应适当发挥财务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普及率;同时还要根据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财务管理软件与固定资产管理的改革,确保信息化程序能快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应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建设,提升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能力,保证固定资产的数据能实现快速、及时的传输,让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各项信息的有效掌握成为可能,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对企业管理人员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与作用,通过隐形成本控制、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加快信息化建设等几方面,在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管理需求的前提下,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深度剖析,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建设。

(作者单位为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连城分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