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发展特色

农业发展特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发展特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发展特色

篇1

1.具有相对性。特色农业是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或者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这些优势是相对周边区域而言的。一旦技术外溢或者周边具有同等资源,相对优势就会减弱或者消失。

2.具有资源依赖性。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特色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或加工品也只能是有限几类或系列产品。

3.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性。农业是一个微利并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产业,特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的继承模式和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同样具有农业的这一特质。特色农业的产品是优质的,这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高品质的优质产品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特色农业的投入成本和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同时也隐藏了一定的风险性

4.具有市场导向性。特色农业是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产物,是在消费市场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只有市场提供的经济效益能够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并且资本回收率较高,特色农业产业才会町持续发展.达到产业化。

二、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优势特色农业有力地助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虽然日前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显著,但其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成功的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特色主导产品较少。不少地区推行“一村一品”.几年来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很多乡村的农产品仍然是“小而全”,大路货多,特色不明显,优势产业规模不大各地虽都有一定数量的特色农产品,但在省和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仍屈指可数,比例甚小。

2.~jn-r层次较低。以汀苏泰州为例,香沙芋是靖汀市的特色农产品,至今连一个初级加T厂也没有,当地农民只是简单地出售原始产品;泰兴的白果,近年来虽开发了银杏精、银杏酒等加工品,但终究加T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精品,形不成热销,白果价格持续走低。

3.科技支撑不足。一是研发能力不足。一方而新品种研究、农技开发的实体支撑、人才支撑缺乏,另一方面多数涉农企业技术及设备落后,创新能力较弱。二是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4.发展资金匮乏。首先,一些地方对农业的投入虽然绝对量增加,但是比例有下降的趋势;其次,农业集体经济实力相当薄弱,基本丧失了农业投资主体的能力;第三,伴随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加之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民收入低,农民自身对于农业投人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集中有效的投资。

5.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是目前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自然风险。二是市场风险。比如,某地2010年韭菜的价格每斤1元4角,菜农觉得有利可图,一哄而上,而2010年一度每斤4角还卖不出去,出现“菜贱伤农”的难堪景象。三是技术风险。四是社会风险。抽样调查表明。一些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及农贸市场甲胺磷等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残留仍有检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尿大部分未得到合理处理利用,对地面水、地下水、空气和土壤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6.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粗放经营模式,大多数农户还是单打独斗,经营效益低、风险高。目前农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的连接主要体现在提供相关的服务上,仅限于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物资供应等,缺乏直接的利益连接。中介组织自身的发展依靠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的多,与农民关系松散,带动能力不强,生存能力脆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农户带动能力作用的发挥,不能全方位地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

三、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1.应对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首先,在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设置技术及绿色贸易壁垒。阻止我国农产品的进入,这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打击,形势非常严峻。其次,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和关注程度明显提高,许多城市开始实施严格的“绿色”市场准人制度。因此,迫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虽然雄厚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我国传统特色农业长足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农业特色不突出、农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的矛盾依然突出。为此,我国农副产品要占领本地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就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与其它地区的农产品进行竞争

2.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多,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各种生产资料成本涨幅增大。农民实际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因此,应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农业大市江苏省兴化市为例,该市从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把发展重点放在出特色、出精品上,将淡水养殖、大棚种植、油菜、脱水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形成了特色突出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3.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发展特色农业必然以区域内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并结合本地区的科技水平开发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和产业.淘汰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和产业。这样各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各自的特色农业,就可以避免产业结构趋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如在市郊以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城郊型农业等现代特色农业为主,重点发展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努力形成稳定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在水域及湿地区域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和稻田养蟹、鱼的生态农业等。

4.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特色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它的形成和发展一开始就是以当地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为依托.不断优化配置资源和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凭借其产业和产品的经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优势,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经营,最终形成支柱产业。因而,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举措。

四、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择优扶强、规模开发、发展产业、注重效益”的指导方针,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的原则,树立特色农业产业开发观,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区域农业比较优势,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广大农民收人和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优质稻麦基地、特种花卉苗木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优质畜禽生产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园区)的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生产、加T、流通、科研、服务之间的横向联合,使我国特色农业真正发展成集规模效益性、辐射带动性、技术创新性、竞争主动}生和增值性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大科技支撑,增强特色农业竞争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保持我国特色农业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科技对特色农产品的贡献率。

(1)建立健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各区域建立以市农业研究机构为中心,以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和农村基点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薪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布局合理、主攻方向明确、资源优势互补、科研推广密切结合.适应产业优势、农村基本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此外,还应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特色农业优质高效配套生产、特色农业无公害综合管理、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与深加T,特色农业开发中的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整治、观光农业模式的组建与综合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结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T程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在特色农业中的应用,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2)建立健全高效率、高效益的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宣传途径,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形成以政府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为骨干,专业队伍与群众结合,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

2.培植龙头企业。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产品加T业,不仅可以使农产品大大增值,还可以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据测算,农产品经过加1町增值2至3倍,加_丁业和农业产出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带动1—2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00—200元。目前我国/Jn-r.企业主要集中在而粉加T及速冻蔬菜加丁等初级领域,今后应着重蚕丝加工、有机水产品、有机蔬菜、有机林果等技术含鞋高、市场情景看好的精深加工、系列加T。

3.推广特色农业品牌,提升产品档次。特色农、要保持其高效益性和高成长性.发展成为地主导产业,就必须大力提高品质,加快成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绿色有机食品近年来。受市场青睐,一斤有机大米可以卖十几元甚至几兀,一厅有机鱼、一斤有机蔬菜可以卖普通鱼和蔬菜的儿倍价钱,其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巨大。一是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监督及认证体系.逐步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r、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和优质化。二是积极制订品牌发展战略,增强名牌意识,搞好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t是重视促销宣传。政府、企业、广告公司等倾力合作.积极利片{各种农产品推介会、促销会等展销特色农产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借用名人效应、导游宣传等多种途径,形象生动地说明每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方法、特点、营养价值、食疗功能、烹饪方法等多厅面的知识,使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4.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特色农业生产保障水平。

(1)建立健全农业中介组织..口前已建立的农业中介组织主要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还未覆盖服务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等领域,[夫I此迫切需要建立将种(养)、加、供、销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的中介组织。一是改革现有涉农服务组织单一儡滞的运行机制,明确责权,引导其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兴办科技企业,着力发展合作服务和有偿服务,向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一体化服务。二是大力培育和壮大农村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解决分散、小规模农厂J难以Lj市场衔接的矛盾。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05-01

临洮县是定西市所辖七县之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成为定西的主导力量之一。近年来,临洮县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做大做强做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用的管理要求是进行集中成片管理、生产经营形成规模、龙头企业进行带动、铸造品牌。加速马铃薯、蔬菜、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一、科学种植马铃薯成为经济发展新支柱

马铃薯,俗称土豆,有的地方也称其为洋芋。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前五名,其含有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可以用作粮食使用也可以用来做菜。还可以进行加工处理,制作其他成品销售,依次可以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增产创收潜力。临洮县的人均耕地非常少,这是因为人口基数非常大但可耕地面积非常小。而且人口和可耕地之间的矛盾不能改变。这就要求大力发展高产高收入的农业作物以保证粮食安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使农民增收,更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振兴。

1.发展现状

1.1有计划增加种植面积

几年以来,不断的增大了种植马铃薯的土地面积,同时也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高效的农业经济效益。现已形成27个达到千亩的种植示范基、30个拥有5000~10000亩的种植示范基。现已达到全县60万亩以上的马铃薯种植。更为种植户增加了收入, 如今,很多种植户家里焕然一新,不但买了三轮车和彩电,还盖起了新房。有些人家还买了小车。马铃薯种植带来的诸多好处使加工企业、协会已经成为农户眼里的“娘家人”了

1.2快速推广良种种植技术

近年来,临洮县的广大农科人员已经根据种植经验和田间的调查,总结和探索很多合理的、科学的适合当条件的种植栽培技术和耕作结构。采用的办法是平川地区推广套种技术是早熟马铃薯与粮、菜、果等农作物,还有小拱棚、大棚进行栽植、早春采用地膜覆盖。东部山区地膜覆盖结合优质种薯、膜下滴灌等旱作高产栽培技术面积逐年扩大。

1.3加工贮存能力和技术取得突破

随着逐年增加的马铃薯生产规模,加之科学技术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使其加工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了马铃薯的贮藏运销能力,使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更加完善。根据市场供应要求和马铃薯贮藏质量的要求,选择在主产区建成了拥有万吨以上总贮藏能力的一批种薯贮藏库。其中全县也拥有60多万吨的马铃薯贮藏能力,共建立近12万眼拥有5吨以上贮藏能力马铃薯窖。2010年,全县达到了90万吨以上的马铃薯总产量,获得高达4.68亿元的产值,农民获得人均600元左右的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人的23.7%。现在逐渐开始建设鲜食马铃薯贮藏库,各类贮藏总量占鲜食马铃薯的50%以上。企业建立建设起拥有百万吨以上总贮藏能力的贮藏库,用来贮藏大型加工原料薯。康家崖新添玉井等马铃薯主产区建成了一批拥有万吨以上总贮藏能力的种薯贮藏库。

2.发展前景和任务

2.1发展前景

注重优势区域发展,构建铃薯优势产区要具有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益显著。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加护技术进步,品种进一步优化,使薯种植更加绿色。进一步加强种植结构优化,用市场作为导向、用科技进行支撑、龙头企业进行带动,坚持种薯先行、区域发展、科技兴薯、产业拉动的整体战略发展。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促进农民增收,要不断的扩大种植面积,更好的提高品质,进一步提高生产、储藏、加工、流通的组织化和水平,使马铃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功以保障粮食安全。

2.2主要任务

2.2.1进一步推广集成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建立区域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利用示范效果进行新技术试验示,推广脱毒专用品种的组织种植、少耕栽培、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进行机械化生产等等关键技术。进行旱作节水保墒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和优质丰产加工专用薯栽培技术的推广种植,主要的栽培技术是覆膜。

2.2.2大力发展交易市场。建立独家交易批发市场进行商品薯、种薯和加工产品的交易,主要在交通便利的马铃薯主产区建立。为了达到供求信息和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构建马铃薯产销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方式是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健全全县马铃薯现代物流体系,不但要进行分析和预测市场,还要进行网上交易和期货交易,更要加强销衔接和市场流通。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地提高商品质量,通过调查和开发进行不同生态区设施贮藏保鲜和管理技术的示范推广,努力提高农户的贮藏保鲜和管理技术,为农户减少损失,增加收入。

二、蔬菜生产规模化带动经济新发展

临洮县设施农业的大规模推进直接挑战传统的种植模式,在种植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植观念、结构转变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

临洮县的蔬菜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蔬菜产业已成为临洮坪川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培育打造出了“貂蝉”牌、“马家窑”牌等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和礼品蔬菜,有效提升了农产品价值和美誉度。一位的菜贩,若每年往青海装运30多车,每车30多吨,一年最少赚10万元。

三、花卉标准化培育成就经济增长新极点

临洮县新添镇的甘肃三易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名优花卉已迅速走俏国内市场,种植繁育培育形成大丽花、四季海棠等名优花卉20多种,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临洮县在积极扶持、引导、培育花卉龙头企业。现如今,临洮县已培育形成了万亩花木生产基地。

现如今马铃薯、蔬菜、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已成了临洮人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相信临洮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篇3

1.2区域环境和品种特色模式。依靠少有的区域环境和品种特色,如“伊利”牛奶。这种模式生产运行依赖区位优势理论,适宜生产的范围较大,但特定区域位置及其生物品种的差异,使其形成与众不同的农业产品。

1.3传统生产模式。依靠特定的传统生产方式形成特色品牌,如特色观光农产品云南元阳梯田。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在于传统生产文化传承。

1.4适宜气候环境与新技术结合的生产模式。在适宜气候条件下,通过育种、引种和科学的栽培技术,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如“烟台”苹果等。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在于特定气候环境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

1.5独特加工模式。传统加工技术或现代加工技术形成特色农产品,如“郸县”豆瓣、“光友”粉丝。

2 品牌形成模式

特色品牌的形成模式以“特色”与“品牌”的有机结合为基础,其实质是将特色品牌化。目前特色品牌的形成主要有以下模式。

2.1历史传承模式。许多有名农产品都是历史品牌的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将中华“老字号”发扬光大、做大做强,如“西湖龙井”,福建“大红袍”等茶叶。在历史传承模式中,一般都有该品牌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的历史名人,这是历史传承的基础。

2.2质量、服务模式。因产品有过硬的质量或优质的服务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对该产品的认知和信任,如“五常”大米、“伊利”牛奶等特色品牌。同时,通过送货上门、代清洗、代加工等售后服务提高企业品牌形象。

2.3包装信息设计模式。①提供各种认证信息。在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或质量等认证后,在包装、广告等上面提供这些认证信息。②提供原产地证明信息。③提品评优获奖的荣誉信息。④提供独特新颖的外观设计。通过新颖的外观、醒口的标识信息等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引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和关注,促使消费者与特色产品亲密接触并形成对此产品的深刻印象。

篇4

一些村镇干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没有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相关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没有实地调查,没有工作规划,同时也没有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导致干部和群众都没有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带来的好处,影响了农民进行高山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2外在动力不强

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项目繁多,例如:选择项目、制定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引进良种、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这些繁杂的工作仅仅依靠镇政府是没有办法顺利完成的,需要省、市政府甚至国家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信息、技术等方面。另外,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也需要全镇各个部门加强联系,团结协作,共同推进高山特色农业发展。

1.3管理不完善

目前,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都是单打独斗,因此,各家各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比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就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市场发育也不够完善、市场信息也比较缺乏,农民很难预测市场,非常容易造成损失。农业技术推广也没有实现全覆盖,技术服务跟不上发展进程,严重影响了高山乡特色农业的发展。

2加快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区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挥农业基础优势的实现形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的这些作用,我们有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要齐心协力、献计献策,为高山特色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特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二是加快推广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三是全力实现农业产业市场化流通。

2.2加强项目建设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调整农产品结构,激发农业发展活力,需要始终将做强、做大、做优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阿旺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阿旺镇的实际情况,为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应该着力发展以下几个农业项目,包括:一是大力推进坡改梯建设;二是积极推广项目富农工程;三是全面推行“一村一品”工程。

篇5

关键词:

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培育;市场培育

陕西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有6000~7000a的农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创造了中国古代农牧业文明。进入21世纪以后,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1]。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开发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形成特有的名优产品,进而转化为特色商品的产业[1-3]。目前,陕西省已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主导产品特色较为突出的3个特色产业带,即以设施果蔬为主的关中高效农业产业带、以茶叶和魔芋为主的陕南生态农业、以小杂粮为主的陕北有机农业产业带,陕西农业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有资料显示,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为陕西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奠定了产业基础[2-4]。因此,把握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意义。

1以特色为根本,有效利用资源禀赋

陕西省南北狭长,横跨8个纬度和3个气候带,物种丰富,资源禀赋多样。陕北地区干旱少雨、地域辽阔,具有建立优质小杂粮、设施蔬菜、薯类、牧草生产基地的独特优势;渭北旱原气候、土壤要素组合良好,是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又有临近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适宜建立设施蔬菜、优质小麦、优质玉米及其它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陕南水热资源和植物资源丰富,工业污染少,是生产无公害蔬菜、茶叶、中药材及其它绿色产品的天然基地。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植根于资源禀赋[1],一是确保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以特色为根本,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和农产品资源,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做好特色产品;二是在明确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挖掘特色产品潜力,以优质的的特色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如石泉的蚕桑产业,石泉素有“小江南”之称,有传统养蚕习惯,兴桑养蚕历史悠久,科学饲育管理条件下茧丝质量优于南方主产区。因此,石泉县可倡导在退耕还林的宜林山地广栽桑树,并给予积极扶持引导,做强产业基础,做好市场开发和综合利用工作,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产业链条,使终端产品由白厂丝向丝、绸、服装、食品及蚕桑副品等发展,同时围绕行业内“天虹牌”蚕种、“鎏金蚕牌”白厂丝、“雨花牌”蚕茧等主导产品,积极推进名牌产品发展战略,使石泉蚕桑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扩张规模,强化组织集聚产能

规模是特色产业中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的先决条件[5]。发展特色产业,要以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化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为基础。规模扩张,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是以提高特色产品产量和品质为中心,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趋同类”产业加速向特色产业转型和聚集,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在传统产业中,也有“名、特、优”产品,但由于缺乏专业化和批量生产而不能形成明显市场优势和快速的集聚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特色产品要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必须依托大规模的产业开发,即通过人才、经济、资源的高度集中,专业整合区域经济结构,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推动特色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并获得应有的市场占有率。就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分析,“撒胡椒面”式产业布局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在创新品牌和强化组织聚集产能方面,也要以区域经济特色为基础,放弃、淘汰资源消耗度高的的低效产业,整合资源发展高效产业,提高产业的聚集度和专业度,以此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如武功县的手织布产业,当地百姓素有手摇纺纱车、脚蹬织布机的习惯,几乎家家户户都可为之,这为有序扩大产业规模奠定了基础。武功县在既有规模基础上,统一行业标准、创新花色品种,有序扩大了“手工作坊”,集聚十里八村、千家万户的产能,强化后整理阶段工作,提升产品档次,形成了“苏绘”、“若兰”等知名度高的手织布品牌,并获得了大额的市场占有率。

3以“新奇早优”为关键,发展培养特色产业

开发特色产品,必须挖掘地方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并通过技术革新,培育“人优我特、人优我新”的优特产品[6]。如渭北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陕北红枣、紫阳富硒茶、韩城花椒、甘泉豆腐干、千阳刺绣等一系列地方特色鲜明的产品闻名中外,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必须以开发特色产品为核心。开发特色产品,一是要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优化栽培技术或品种资源,为原有的特色产品赋予新的内容,以“新奇”吸引更多的产品受众;二是时令、鲜食产品上市要早,提前占领市场高地,以“早”俘获消费者芳心;三是要在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等过程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将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有机结合,规范生产组织和管理过程,提升产品品质,以“优”赢取消费者放心。如“长安草莓”产业,西安市长安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较大,有助于植物糖分的积累。长安区充分利用优良资源禀赋,引进“丰香”、“章姬”等新优良草莓新品种,上市期由11月底延伸至翌年5月,这在深冬季节新鲜水果匮乏的西北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同时,长安区还采用生产园区化、包装工业化、销售商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草莓从产品向产业的转变。

4以品牌培植为重点,做好市场和人才培育

农产品品牌培养是引领农村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动力[7-8]。因此,品牌培育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8]。在农产品品牌市场培育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引导,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对市场形势判断能力差,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培育出有影响力的品牌,此时应发挥政府、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作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7];二是实行品牌创建奖补机制,政府在融资、品牌建设、产地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出台相关政策,并实行有效的奖补机制;三是强化市场监管,依据有关法律,联合有关执法部门,查处虚假产品生产经营,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特色产品的市场开发关键在于把握市场动向,掌握市场运作的方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产品市场过程中,要注重培训农民打造市场、树立品牌、创新科技、避免风险等方面的意识,帮助其转变传统种植观念,不断提高其对市场经济的驾御能力和通过科技致富的能力。如韩城市花椒产业,韩城市政府投资在市内建成西源花椒贸易城和芝阳花椒批发交易市场,吸纳专业销售经销户140户,专业经销人员2600多人,年经销花椒总量2000万kg,年销售额达5亿万。不但解决了市场问题,还培育了数千人的农民营销大军,形成了直销网点链接批发市场的加购销队伍及以农民为主力军的销售网络,架起了完整的“大红袍”花椒特色产业链。

作者:罗创国 张俊丽 李五建 单位:陕西省发展一村一品指导中心 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参考文献

[1]周灿芳,傅晨.我国特色农业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57-161.

[2]梁凤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2007(11):41-44.

[3]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一村一品”——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1-76.

[4]贾军战.陕西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673-5675.

[5]马静.陕西省“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篇6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贵州当前特色农业的发展仍旧停留在粗放型发展阶段,资源利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进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依据以往的生产效益来设置生产计划。投入于贵州特色农业的工作人员技术性不高,地区政府对该领域科学技术的投入不够重视,导致生产效益低,特色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投入的情况下,贵州特色地区的农民文化程度低下,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特色农业企业会进行掠夺性生产,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应用,生产模式落后。

2.观念相对落后,没有正确的认识特色农业

由于当前的社会市场体系还处在发展与健全阶段,并且对于特色农业的政策性支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有效落实,一度导致群众在认识特色农业、实践特色农业中出现不少问题与不友好状况。例如,人们由于概念性错失,认为特色农业即是种植具有特色的作物,导致大幅度的增加相同作物的种植来期待良性收益,而不同地区由于地质土壤的不同而不一定适应同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出现很多现实矛盾和问题。此外,某些具有潜能和市场的特色作物却没有得到本应有的重视、开发与种植,直接造成贵州当地的特色生态、特色地质和独有资源的浪费。因此,没有真正经过考察和研究,而盲目地、片面地进行所谓的特色农业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行的,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可能造成资源的重置、人力物力的损失和自然生态的浪费,对于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具有不良影响。

3.特色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贵州地区的地势大部分为丘陵、山地,不同县市的实际状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就整体上来看,普遍存在耕种土地的土层薄弱问题,可利用土地呈块状分布,整体性不强,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到破坏和影响。地势不平坦的情况下,还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对特色农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限制。再加上特色农产品对土壤条件和外界环境的要求较高,贵州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设施相对落后,仅仅依靠降雨根本无法满足农产品的生长需求,从而降低了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

4.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特色农业的形成、发展与进步需要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生产的全方位落实,而贵州目前的现状是土地资源广,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少,部分土地资源私人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未能完全将农业生产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等作为主要事业。这就造成了形成和发展特色化农业必备条件的不足,即规模化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利用、科学专业化生产经营无法落实。因此特色化农业在贵州本地的发展迟迟不见成效,特色农业产业无法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特色农业产业不能长期有效地健康发展。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贵州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还存在的一个制约发展和进步的问题,即为部分地区出现的对于特色农业过于泛化的推广和实施。这样,这些地区的特色农业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大面积、广泛化地进行各个方向的特色农业,造成特色农业缺少产品产业的针对性缺失、生产经营的重点不明确、特色产品“不再特色”。

二、促进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贵州应当在确定进行特色农业实践和发展目标的同时,积极创建一支具有科研能力和技术的团队进行特色农业的钻研、实践、落实、监督和指导,在这些学科专家与带头人的努力下完成特色农业科学规划的制定、产业布局的精准定位、实施战略的有效设置、实践成果的严密监测等,从而有效避免生产实践的盲目和农业产业的大同。最后,要善于对实现特色农业的最基层的农民同志进行科学技术和特色农业思想观念的培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此外,还要注重特色农业发展相关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综合工程、信息和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技术,大力探索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可以构建专项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体制,借助设置科技示范农业园的方法,实现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最终达到优化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的目的。

2.形成对特色农业的正确发展意识,更新传统观念

改革开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为农村经济和我国农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农村经济以及我国农业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而顺利完成发展转型。贵州面对以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到其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要不断加强贵州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农业经济部门工作人员对于发展本地特色农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利用新时期的思想教育以及多种有效宣传方法,引导更多的人进行特色农业的尝试和探索。使得他们摒弃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想和观念,在“高品质农业、优越农业结构、产业互动与市场竞争”指导思想的带领下,不断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建议,真正将特色农业落实到本地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改进,以取得积极的成效和成绩。

3.强化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贵州地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对农作物的土地进行整理,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分析,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优惠政策措施,对耕种土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积极的预防和改善土地沙漠化问题,为特色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应对水利基础建设进行完善,修建水利工程,确保灌溉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既可以对原有的水利灌溉工程进行修补,还可以建设全新的水利工程,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水;最后,必须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构建力度,对贵州地区内的特色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规模性的生产基地,完善田间设施和土地整改工作,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促进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

4.打造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贵州地区要集中精力发展龙体企业,借助自身独特的优势,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文化和品牌,增大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增强企业间的关联性。例如针对长顺苹果来说,其虽然作为贵州大力发展的特色农业产品,但是其优势相较于陕西苹果等特色品牌并不突出,这直接影响外界对其的认可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贵州连片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小产量生产阶段上,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形成指明品牌企业,保证商品出产量满足实际的经营需要,提高市场影响力,从而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进步。贵州在之前农业发展以及当前态势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当地农业实际,为将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而钻研适用于本地农业的发展战略,对存在问题的农业结构进行反思与适时调整和实践,争取使得产业和农业结构与布局得到合理安排、配置与互动,从而形成贵州农业经济的地方特色和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7

全县有专业合作组织406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92个,参合农户8471户。其中武狮农特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

1.2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全县取得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7000hm2,“狮山”牌武定壮鸡熟食系列、“久香源”牌优质米、“云路”牌甘蓝和青豌豆、“武狮”牌火腿、“彝山”牌火腿、“悟康”牌珍稀菌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2发展目标

至2016年,培育五大产业,建成十大基地,建成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成一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1 培育五大产业

优质烟草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产业;蔬菜产业;经济林果产业;特色畜牧产业。

2.2 建设十大基地

20000hm2粮食生产基地、4000hm2优质烟生产基地、33300hm2核桃基地、3300hm2优质水果基地、2666hm2中药材基地、6600hm2蔬菜基地、3300hm2马铃薯基地、年出栏750万只武定鸡生产基地、年出栏19万只黑山羊生产基地、年出栏5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

2.3 建设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1km2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加工车间30000m2。主要加工粮食、蔬菜、林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等农副产品。

2.4 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计划投资6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一个占地10hm2、建筑面积约30000m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市场内建冷库50座。

3发展思路

3.1 夯实基础,提高生产能力

至2016年全县高稳产农田地达20000hm2;农机总动力达32000万w,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8200台。

3.2 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升级、扶持引导等措施,培育、发展我县的骨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注重开展精深加工,在加工产品布局上,巩固发展粮食、豆类加工,做大做强武定壮鸡、火腿等肉制品加工,大力培育果蔬加工,保护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酱腌菜、蜂产品、食用菌等加工品种,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九厂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尽快形成我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到2016年,力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个,州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个,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业竞争力。

3.3 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三是争取信贷支持;四是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支农资金;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4打造品牌,开拓产品市场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力争到2016年全县“三品一标”持证产品达25个以上;二是加强产品推介;三是培育和完善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综合集贸市场和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对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或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带动推进农产品流通外销;五是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

3.5 强化支撑,健全服务体系

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植物保护、动物检疫监督和动物防疫体系,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篇8

所谓特色农业,主要是指各地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其目标,依靠富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资源以及农产品加工手段,生产出具备良好区域特色以及强大市场竞争实力的农产品,并且实施产业化生产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是,特色农业可以分成两类:其一是由历史加以认定的且具备了地域或者品种特色的农产品的特色产业。例如,利用本地资源所实施的荷兰花卉特色种植等;其二则是依赖于本地的特殊气候、地形、地貌等发展起来的创意农业,主要包涵了旅游农业和景观农业等。在此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中,特色农业资源为其基础,而特色农产品生产则是其依托,特色农产品成为了其中的核心环节,农产品市场是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特色农业的开发均在新、奇和特上下功夫,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品牌。

2当前我国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一)能够解决农民群众增产却减收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其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进入到万亿斤的新台阶。然而,就全国而言,丰年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农产品滞销以至于谷贱伤农的状况,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种地的主观能动性。如今,诸多关于农民增产却不增收、种地难以收回成本的新闻报道让此问题成为了农业领域所面临的一大困境。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能够依据当地土壤与气候等各自特点,积极发展和农业有关的特色产业,运用深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长点或者主导农产品,以实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之目的。

(二)能够实现广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所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至今已沿用千年,尽管已经实施了数次调整,但是就总体而言依然缺少针对当前市场需求所开展的调研,以至于农产品的种类十分单一,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甚至产生了恶性的价格竞争。这就迫切需要持续调整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而开发出具备当地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防止产生一哄而起争相种植某种农产品,以至于产量过剩的状况。

(三)能够提升农产品抵御市场竞争之压力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消费需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当前,各西方发达国家均十分注重发展特色农业,通过特色铸造品牌,提高了农产品市场所具有的竞争力,从而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鉴于中国农业市场的渐趋开放,国外质优价廉农产品大量涌入的压力也随之而产生。只要能提升中国农产品的特色以及产品竞争实力,在农业产品的特色化与产业化上有所发展,不仅能够降低国外农产品所造成的冲击,而且还能提升国际市场所具有的竞争力,让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真正走到国外,更好地占领国际市场。

3运用特色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一)认真细致地抓好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可以说是牵涉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是要精心选择特色化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的确定应当以各类自然资源为其基础,以市场化为其导向,切实尊重自然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加尊重农民群众之意愿。其次是要实施产业与市场风险分析。因为特色农业之发展需要有非常强的区域性以及特定性,这样一来,产业风险就显得十分突出,这就要求决策者们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目标以及风险能够有更加明确而清晰的把握。再次是特色农业产业的定位以及发展的目标。特色农业往往具备了市场性以及持续性之特点,这就需要其具备更加合理的市场定位以及更加清晰的发展目标。市场定位主要有目标客户的定位和特色农产品的定位等,从而显示出农业产业发展之规律。最后是要有特色农业发展之帮扶政策。资源优势唯有切切实实地结合体制性优势,才能最终形成经济发展之优势,各类支农政策更要往特色农业加以倾斜,从而推动我国特色农业的新发展。

(二)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可谓是特色农业之生命,这就需要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是一定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宣传指导工作,积极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安全生产责任感。要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利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诸多环节中生产标准之设立和实施,将先进技术以及成熟经验推广至生产领域,从而打造出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都能叫得响和信得过的特色化农业产品新品牌。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健全完善农产品的检验与检测体系。要通过完善我国特色农产品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检测体系,强化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施全过程检测,特别是要强化对特色农产品以及加工品的质量检验、农药残留检测等,从而致力于提升我国特色农产品的质量。

(三)立足科技推广提升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开发特色农业一定要强化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积极推广实施新型农业技术。要通过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研机制,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更好地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新品,大力解决特色农业产业链之中的重要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形成特色化的农产品科技推广机制,重点是积极推广一大批适合于本地区域发展的新、优、特农产品品种。要使用国际标准,积极参照国内农业产业同行的先进水平,着眼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积极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以及绿色有机农食品生产活动,从而大力提高特色农产品之品质。

(四)努力提升广大农户的组织化水平要将培养与开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视为效益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的重点内容来抓。要全面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强化引导与扶持,真正做到引导却不强迫,积极参与其中而不加以包办。要与扶持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一样积极加大帮扶合作组织的力度,大力规范对农业专业合作社之管理,对相关人员开展全面而深入的培训,有效提升其素质、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经营之水平。要利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延长特色农产品所具有的生产与加工链,提升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所具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提升农民收入之目的。当前,全球农业发展正在进入到崭新的阶段,农产品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正在变得愈加激烈,而大宗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显得难度更大。在此情况之下,特色农业依靠其所具有的地道、营养等特色,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中展示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实力。积极开发我国的特色农业,可以说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出口规模的战略性措施,也是我国农业增效与农民群众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篇9

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农业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1]。发展特色农业一直是国家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特色农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的耕地资源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日本精品果蔬种植和荷兰花卉园艺为代表。二是以大范围使用农业机械代替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的劳动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三是以中小农场经营为主,注重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为主要特色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及人文资源优势,但云南特色农业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与日本等特色农业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能是因为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农业体系。特色农业的性质及消费定位不同使其在发展中有别于普通农业,它要求有更高程度的区域特色性、更为全面的产业融合性、更迅速的农业信息传输性以及更为精确的市场导向性,从而被人们所接受,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并最终创建一个可持续的高质量农业生态系统。特色农业在现在诸多的学者定义中可概括为:特色、高效、规模、区域[2]。本文从这4个方面进行展开,来分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1特色

特色本质上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形成差异与特色。当然这种特色的定义不只局限于种植品种及品质的特色,而是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管理、运输、服务等有别于其他农产品的地方。基于科勒的《市场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可以将任何一种产品分为3个层次:核心利益、有型产品、附加产品[3],普通农产品的价值结构是成正三角形分布的,它大多满足的是人们最基础的生理需要,而特色农产品的定位应为更高阶层的产品,所以它不单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还应该潜在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要。因此,特色农业只有抓好以高品质为基础,以特色的区域品牌发展,才能真正做出农产品的特色。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到特色农业中形成“品牌特色”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产品的品牌建设必须以产品极高的质量为基础。

1.1品质特色

现在云南许多特色农产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便是生产加工小而散,难以把控在优质农业生产区生产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在云南许多优质农作物产区很多都还是个人或者小作坊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由于没有统一的加工规定、科学的养殖及加工技术,导致一个产区内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域品质标识。因此,只有强化优质农业生产区域内的集体组织管理,以质量控制为核心,才能突显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如统一产品销售渠道、标定产品生产流程及标准、严格监管、构建淘汰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保障优质农业生产区的产品质量,形成一个优质农产品的地域标识,为该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的认证标准主要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我国农产品大多数仍处于无公害食品甚至更低的水平,要想较为全面地提高我国农产品品质,不仅需提高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认定的标准及处罚力度,还要解决我国农民生产力分散及种植水平低等问题。小农种植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组织对于特色农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力推行农业组织化进程,使用统一的科学种植方法来管理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品质才会提高。

1.2品牌特色

一个特色农业拥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打入市场、吸引消费者、提高效益的关键所在。针对农业品牌的建立,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从农业乡土中来,也应回到农业乡土中去,只有实现这样一个循环才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法国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及地方资源优势制定了“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即AOC认证标志。它体现了农产品与其产地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着AOC认证标志的农产品在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品质优良可被消费者长期认同。云南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将区域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提高产品的文化底蕴及其附加值。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与特色农产品联系结合起来,汲取当地民族文化内涵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基础,树立自己的农业区域品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文化竞争力,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潜移默化的产品形象,还间接地保护与宣扬了当地民族文化,使文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高效

特色农业必定是一个高效农业。它不仅要求农业投入与回报的高效,还在于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及相关市场需求联系的紧密性,品牌塑造与宣传的有效性等最终形成一整套高效的整合系统。现在大多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都呈现过度设施化及分散化的特点[4],这代表的只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种植方法,并不是一种实用高效的种植方法,对于农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对于特色农业“高效”,首先抓住现在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适当使用科学农业技术。一方面,“高效”的定义在于农产品与消费需求的紧密契合。由于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饮食消费需求结构有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现在消费者追求有机、绿色的精品农作物,但是许多农产企业所追求的高效,往往是指农作物的高产量,而没有以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高效,高效农业一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积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保证安全绿色有机的基础上提高产量[5]。另一方面,“高效”的定义还在于一份优质农产品从产出到被消费者积极接受的整个过程的高效利用。以日本农业为例,日本是公认发展精品农业与高效农业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与农产品附加值,属于耕地资源短缺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它的高效不仅体现于单位耕地的高产量,更体现于质量、管理、物流、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高效利用,日本农业拥有高效严格的农业管理体系、高速发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带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品牌”战略体系等。云南高原特色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特色农业发展经验,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垂直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族文化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是因为地形复杂、优质的农作物产区面积较小,所以云南在提高土地效率的同时,还应兼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高效利用生态及文化资源,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3规模

特色农业因产品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较普通农业小、供需弹性较大,所以种植规模更容易受到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特色农业必定是规模化、集约化统一管理的,因而规模较小、管理分散的农业难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但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较高,故会出现盲目扩张规模的现象,需要严格根据市场消费规模动态控制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特色农业有别于普通农业,主要在于一部分对农产品有更高需求的人群,所以特色农产品规模是“宁取仙桃一个不要烂杏一筐”。如果供过于求,再特色优质的产品也成为烂杏一筐。近几年的玛卡跟风种植导致玛卡白菜价等案例表明,许多特色农产业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规模调控机制,造成了农民没有因此致富反而因此“致负”。特色农产品不同于普通农产品拥有广大的消费需求,特色农产品满足的是小众人群特色或高质量的需求,所以特色农产品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及产业的稳定发展。以日本农协为例,日本农协会对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区域发展做出科学合理规划,并且农协长期规划为10年,每3年修改1次,形成中期规划,以指导未来农业发展[6]。在农业规模控制预测方面,虽然有国家宏观调控,但在基层还未建立健全统一专业的农业规模调控机制,普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无此类调控功能。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动态的规模调控机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政府对于市场实际供需情况预测种植规模,在供需不平衡时预警进行适当动态调控。

4区域

云南省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多元的农业区域有利于农业层次化、多元化发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布局过程。在高原特色农业区域选定上,首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云南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多样发展多样化农业,但不一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因为云南地理气候多样且零碎,甚至有“百步不同天”的说法,其实适宜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区域较少,在区域选择上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选址及种植的合理性及发展潜力进行专业评估,然后再进行规模开发。其次,特色农业区域选择应考虑到消费市场和产业链集群情况,发展特色生鲜农产品,必须考虑选定区域的物流辐射范围内的市场接受需求情况[7-8]。

篇10

河南省是国家的重要粮仓,农业地位举足轻重;河南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4%,农村劳动力资源5334万人,全国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河南的各项农业生产指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河南省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区位优势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旅游业等定位清晰的特色农业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为河南从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提供了契机。

(一)建设多样化特色农业基地,打造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链特色农业,突出一个“特”,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近年来,河南省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供求,重点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构建了农业经济新格局,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繁荣。1.种植业方面。有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柞蚕、芝麻、花生、大蒜、山药等特色生产基地。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03.727万hm2,全国第一;大蒜种植面积11.999万hm2;茶叶种植面积9.769万hm2,信阳毛尖全国闻名;花卉种植面积7.079万hm2,形成了花卉产供销的合作组织;中药材种植面积12.12万hm2,形成了豫西南、豫西北区域中草药材生产格局。2.林业方面。目前,河南造林面积25.391万hm2,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6.278万hm2,苗木产量239485万株,果园面积47.57万hm2,引进新西兰红梨、突尼斯软籽石榴等优良品种80余个。新郑、平桥、桐柏、洛宁和宁陵成为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西峡的茱萸、新郑的红枣、林州的花椒等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一张名片。3.畜牧业方面。河南根据市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资源优势,优选品种进行产品开发,收到良好收益。固始县的品牌养殖发展到17个乡镇、187个行政村,示范区辐射了全县30多个乡镇;南阳、驻马店等都有规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基地,其中大牲畜的产量分别为140.7万头和131.51万头。4.渔业方面。目前形成黄河鲤鱼、淇河鲫鱼等1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基地,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面积的1/3,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2/3。河南省的渔业发展正在沿着“集约、生态、品牌”的方向发展,全省的渔业涉及观光、度假、垂钓、休闲在内的企业多达3000多家,直接经营水面面积53.33多万hm2,安置就业10万多人次,创造产值将近30亿元。

(二)形成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河南按照“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效率。总体上看,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加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对农户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部公布第五次检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河南39家企业榜上有名。河南省财政厅为特色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提供的扶持基金每年在2亿元以上。河南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特色产品商标品牌,并积极帮助宣传推介,目前已经有相当一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如思念、双汇、三全、好想你等已经成为全国驰名商标;信阳华英禽业集团、万富油脂集团、信阳啤酒集团、淮滨肉鸡有限公司等省内闻名;焦作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博爱县鑫达食品有限公司、焦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界沟乡农业开发公司都大大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许昌襄城县群发实业、鸿源菜业、诚信冷藏等龙头企业使得蔬菜种植规模化,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也被农业部定位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西峡宛西制药、郑州的新郑红枣、三门峡的阿姆斯果汁集团等,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优化特色农业发展环境,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2015年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支出14024.8万元,占农业厅财政支出的41.03%。“2015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新闻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8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700多种名优农产品,洛阳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资合作项目签约、农超对接、休闲农业推介等活动,签约涉及都市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光伏农业、牡丹科研等领域的2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到56.55亿元,全面助推洛阳市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为响应国家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国际物流窗口加快河南省农产品营销、流转,带动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与河南泰浦物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郑州市设立河南省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为河南开展农业展览和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此外,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极为重视,郭庚茂书记2015年9月对许昌鲜之达国际农产品物流港调研时肯定了其特色定位,并对在大中原区域的复制表示了浓厚兴趣,对其承载水果等农产品进口口岸给予支持。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由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由单一型过渡到多样型、由原料型过渡到加工型、由常规型过渡到生态型的发展转变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

(一)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农民素质。农民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特色农业的发展最终要农民去落实。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教育水平、技术能力、市场意识、眼界魄力等不足以支撑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河南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农村教育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更是有限,一些地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都十分困难,农民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投入在农村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使得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变得困难,许多农业技术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就不高,传统农产品所占比重较大。2.生产规模。河南大规模推进土地的成块经营,加速土地的规模流转,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农业生产的小规模性和分散性在各地普遍存在,尽管各地都在努力构建“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工程,但是由于其规模小,农产品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无法打开市场,影响了销售,而销售不畅又反过来影响规模生产。所以,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小成为各地特色农业走向市场的掣肘,也对各地特色农业产业集聚群的形成造成困难。3.产品质量。目前,部分特色农业产品在化肥、农药及添加剂使用上有超标现象,影响了产品的绿色指数,制约了特色产品走向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另外,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比如河南的新郑大枣虽然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但是由于气候环境因素,与新疆大枣在品质上存在差距,不少本土品牌选用的大枣均来自新疆而非本土,这也给本地特色产品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困难。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不完善从纵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深度不够,特色产品在市场培育、推广、加工、销售方面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带来的种养风险较大。比如种植业,长白山野生猕猴桃、河阴的无籽石榴等水果品种味美且营养丰富,但是容易变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推广出去,蔬菜对于时间、运输的要求更高,这都需要一个有效的产业化链条来保证其正常运行,保证种养农户的利益,否则,容易对种养户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打击。从横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网格化辐射能力较小,产业链条的相关产业、辅助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不少地方的特色农业仍然是农户的分散经营,也没有大型龙头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带动,所以,个别企业要想和大量分散农户联系合作就会增大交易成本,而农户在与龙头企业交易的过程中,因为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和农民知识的欠缺,常常会使农户的权益受到侵害,不能充分得到特色农业生产带来的红利。2.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够虽然河南省内有不少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品牌,有些还在国内比较出名,但总体来看,特色农产品尤其是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域特色农业的“特”。其实,原产地品牌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识别习惯,各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色对农产品品质影响较大,可复制性较低,原产地品牌一旦形成,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而我们知道,原产地品牌的形成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如信阳毛尖,洛阳牡丹,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文化特色举国皆知。当前,河南特色农产品数量不少,部分质量也很过硬,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外部支持和龙头企业的集聚管理,知名度有限,不少仿造、伪造产品更使得原产地产品品牌附加值不高,无法真正走出省门和国门。3.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基层政府主观上非常愿意地方特色产品成规模、成链条发展,不少地方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但这种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足以支撑特色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标准 化管理的水平还不够,如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无严格控制,没有真正实地指导和监督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其技术引进与改良,如蔬菜大棚的传统种植就影响了其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其推广和销售。最后,特色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低,基层政府没有下功夫在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上帮助农户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服务农户的意识和行动不够。

三、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建议

区域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本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选择本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最大限度地把资源禀赋落实为特色优势,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使农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根据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这是河南农业走向现代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观念,深入认识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对特色农业重视的程度,将特色农业发展与当前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赋予特色农业新的内涵,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附加值,用最新型的现代产业理念搞活特色农业。一方面,农民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学习能力,掌握特色农业生产技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土地流转和人才支持的双重帮助,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支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经济政策规划方面对特色农业发展进行重点倾斜,保证特色农业基地的形成,提高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关乎特色农业发展的大事,要及时对搞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帮助,派农业技术员指导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帮助他们宣传推广特色农业项目,帮助农户搞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助其平稳与市场接轨,促其市场化经营。

(二)保护资源,深入开发特色农业从资源禀赋上来讲,河南拥有山地、丘陵、河滩、平原等地理特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从文化上来讲,河南有悠久厚重的农业文化,信阳毛尖、洛阳牡丹享誉全球。特色农业“特”在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要想发展各地特色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各地的特色资源,阻止因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土地流失,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优良农作物和生物品种的保护力度,在结合现代工艺的同时保护地方传统特色。特色农业的深入开发可以从种植业、养殖业两方面着手。1.特色种植业。种植业包括园艺、林业及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化的园艺种植产业不仅可以消化大面积的流转土地,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当前需要采用优良品种丰富现有园艺产品,引入先进的实用栽培技术,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产品在加工、保鲜等方面的设施投入。河南省经济林资源十分丰富,灵宝苹果、新郑大枣、河阴石榴、信阳毛尖等特色种植为当地GDP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当前要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确保特色林业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撑产业和名片。经济作物的种植,胡麻、油葵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强品种改良技术和油脂加工技术;天麻、枸杞、黄芪、川贝等药材生产与加工需要加快人工栽培技术,建立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生产质量,改进加工工艺。2.特色养殖业。特色畜牧业方面,一要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力度,实现草牧的生态平衡;二要改良畜群品种,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优质肉类比重,发展优质羊毛羊,加强畜禽繁育体系和防御体系建设,实现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赢。特色水产品方面,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水产养殖;二是保障水产养殖朝着健康养殖方向发展,做好生态产业链养殖,提高名优特色水产品的生产比重。

(三)合作经营,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单个农户资金、技术、市场力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弱,农户之间合作成立专业组织,既有利于技术的传播,种植养殖成本的降低,还有利于产品市场化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河南省关于农业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指引,河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万多家,遍布全省各地。全省有各类优秀社、示范社3700多家;合作社通过超市或流通企业销售的农产品金额达15亿元;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社超过了50%。安阳市的“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博爱县的“土地托管”耕作模式以及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模式都值得借鉴。但从功能上看,河南省农业组织还不够完善,实际有效的扶持力度还需要细化和加强,促进农户间各种组织的发展壮大。此外,特色农业的一体化发展,除了农业专业组织的发展,还需要相关中小企业的壮大,以此延长特色农业一体化链条,扩大特色农业网格化经营范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河南的辅农业生产企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趋势,需要大力扶持,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帮助企业打造特色农业产品的区域品牌,并借助品牌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解决农户独立创品牌的风险和难度,配合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业产品使其品牌效应扩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篇11

关键词:

许昌;特色农业;竞争力

河南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被国务院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而许昌作为河南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地处暖温带季风区,以平原为主,可耕地面积丰富,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应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取得区域竞争优势。

1许昌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许昌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由政府统一规划协调指挥,创新运作模式,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运作方式,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稳步推进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许昌特色农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特色农产品种类显著增加,种植规模和产量也呈上升趋势。如鄢陵花卉苗木、河街腐竹、禹州中药材、襄城蔬菜、长葛畜禽肉等。(2)扶持并打造出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在“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的政策推动下,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了起来,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流通与增值。比如:粮油食品加工以山花粮油集团、湖雪面粉公司为龙头,中药材产业以禹州中药材市场为龙头,花卉产业以鄢陵北方花卉集团为龙头,畜牧产业以长葛众品食业公司为龙头。(3)规划并建立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基地。比如鄢陵县把种植花卉园艺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特色花卉系列,构建了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花卉基地;长葛则以众品食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建立了畜牧禽类养殖基地;许昌县则依托以河街为中心的腐竹工业园和以蒋官池镇为中心的食品加工业园,带动形成了以小麦、大豆为主的种植基地。这些种养殖基地的建设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4)培育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业品牌。经过近几年对特色农业的大力发展,许昌已初步培育出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如鄢陵苗木基地是全国北方市场最大苗木交易基地;许昌县河街乡腐竹已占领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闻名全国;长葛众品食业公司生产的类鲜肉及加工品已对全国知名的双汇集团生产的肉类产品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成为知名品牌。(5)开发了一些新兴特色农业类型,如鄢陵花木博览园,每年举行盛大的花木博览会,集旅游、观光、交易为一体,带动了花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收益的多元化增值。

2许昌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2.1农户生产较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农户生产分散,生产规模小,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流通机制也难以有序进行,散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规模化生产与批量化销售存在一定难度,致使特色农业的发展仍处在粗放管理层面,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例如,河街腐竹原料大豆的生产多以家庭农户为单位,单家独户自行决策生产,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与技术标准,管理方式上多属于粗放管理,重量而不重质,最终也必然因为原料的低品质致使腐竹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没有精细化的统一标准,也难以生产出科技含量高、质量稳定、高品质的精品腐竹。

2.2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不突出

目前许昌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农户生产呈现出很强的分散性,加工和营销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技术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着“低、小、弱、散”的问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开发过程,需要农业本身、其周围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农业产业链条的纵向与横向发展。从纵向上看,特色农业产业链一般包括“研发—培育—推广—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而许昌特色农业产业链目前仍比较短,研发、培育、推广、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都还比较薄弱,消费环节消费者参与体验度较低。从横向上看,许昌特色农业产业链条也比较单一,缺少关联、辅助产业,尤其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滞后。正是因为许昌特色农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规模化效益不显著。

2.3品牌营销力度不高,品牌发展缓慢

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但这种由比较优势带来的竞争力是浅层次的、短暂的,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后,靠品牌带来的竞争力才是深层次的、持久的。目前许昌特色农业的发展仍停留在比较优势的开发层面,对品牌内涵的挖掘与营销力度欠缺。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品牌的建设与打造,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打造原产地品牌或区域品牌,利用区域品牌的光环效应来带动整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品牌发展。另一方面是鼓励龙头企业的发展,注重企业品牌的打造。目前,由于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许昌从事特色农产品开发的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另一方面,对许昌传统特色农产品的产地品牌或区域品牌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在原产地品牌的建设过程中,许昌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与营销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内涵,没能把区域独特的土质、气候、地形、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与产品品质和品牌文化关联起来,忽视打造品牌的独特性与文化内涵;在品牌的推广方面,除了鄢陵花木、禹州百年粉坊的推广外,其他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力度不足。

2.4配套设施与服务不健全,生产经营风险偏高

在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配套设施和服务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健全程度直接影响着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程度。目前许昌在配套设施与服务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在基础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由于许昌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城市,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需建立健全水利灌溉设施,但目前仍有许多县域水利灌溉设施跟不上,存在“碰天收”现象。(2)在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也存在不足。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信息是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企业和农户对市场需求状况的了解程度,及提品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和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目前许昌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尚未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化平台。(3)在金融支持服务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弱质农业,抗风险能力差,尤其是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户资金来源渠道非常有限,需政府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服务,目前许昌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已出台了一些资金支持政策,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3促进许昌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牵动性强,需要广大干部和农民上下同心,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推进,不断提高许昌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

3.1加强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特色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农户的分散生产,导致整个产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合力和竞争力。许昌应通过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加强农户组织化程度,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提高特色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目前许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今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于农户的覆盖面和带动力较弱,远远不能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创新组织合作模式,加快发展,充分调动发挥他们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组织带动作用。

3.2扶持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我国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关键。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因此,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时,应着重扶持和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并鼓励龙头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经营,延伸并整合整个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还应大力推动从事相关农业服务的关联性、辅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信息化服务型企业,以繁荣横向产业链,推动特色农业向区域产业集群化和网络化的模式发展。

3.3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高品牌竞争力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因此,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应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竞争力。(1)要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新产品开发方面应不断推出新产品迎合新的需求点。质量方面应实行标准化,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品牌标示、包装设计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化,做到既要体现产品特色,又要向分级化、方便化、环保化方向发展,确保产品内在品质和外部包装完美统一,以提高许昌特色农产品的档次和品牌形象。(2)注重原产地品牌或区域品牌的建设,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气候、土壤、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与产品品质或特色密切相关的因素,塑造区域品牌内涵和文化,让独特的产品品质与特定的地域联系起来。并通过原产地品牌的打造,带动相关企业品牌的发展;在发展企业品牌的时候应重点扶持龙头企业。(3)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与推广。许昌政府、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应联合起来,加大对特色农业品牌的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借助传统的推广方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融入全民娱乐文化潮流构建亲民、娱乐化的推广模式,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和体验价值,从而让品牌走进消费者的心里。

3.4建立健全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经营抗风险能力

当前许昌应尽快建立健全特色农业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经营抗风险能力。(1)在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方面,完善水利设施,实施水利工程到田到位,形成有保障的水利灌溉网,保证旱期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供给,切实解决一些地区因降水不足导致的“碰天收”现象。(2)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扶持优势产区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以整合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重点,借助“互联网+”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平台,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需求供给信息的收集、专家诊断与管理、专业的推广,甚至是专门的策划等。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许昌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一体化有机融合。(3)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应制定特色农业发展优惠政策,并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和方案,切实解决农户在资金投入和周转方面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朱永生.浅析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J].中国商论,2017(07).

[2]徐艳霞.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张会新[J].全国商情,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