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

篇1

香港中小学音乐教育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时期。中国传统的私塾制与天主教会来港办学,使香港早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处在一种混生状态中。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内地音乐教育状况的深刻影响,差不多与内地同步选用了包括学堂乐歌、《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等20世纪前半叶流行于内地的教材;另一方面,它又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留下了西方文化撞击的烙印。1949年前后,许多从内地来港的音乐家对香港的音乐文化生活和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一年一度的香港校际音乐节比赛,对香港学校的音乐教师、学生、家长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香港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一度缺乏制度上的保证,直到1968年才公布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另外,中小学音乐教材的使用也不统一。

相对内地来说,香港的中小学校在音乐课程的制定和教材的选择上相对比较自主,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公立学校需要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展教学,接受督导,中小学音乐教材要在指定的书目中选择。私立学校一般不受限制,学校可以根据要求自行制订课程发展事宜,有教材选择的自主权。1983年和198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分别出版了初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作为学校发展音乐科课程的指引。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带来了紧迫感。2002年,《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出版,2003年了《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以下简称《音乐科课程指引》)。而内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1年颁布,比香港早两年。

作为最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指导文本,香港《音乐科课程指引》对音乐学科的性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音乐教育对人类的美感、智能和德育发展贡献重大,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国民意识及灵活开放和尊重他人的态度。”“音乐是人类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及基本方式,更是儿童发展智能和身心的关键。音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让人类利用其独特的表现力,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抒怀”。

从《音乐科课程指引》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表述上看,音乐教育首先是“美感”教育。这与内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观点十分接近。内地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首先要突出其“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科课程指引》还指出,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音乐是人类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及基本方式”。内地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二者在音乐课程价值观念上十分默契。

《音乐科课程指引》提出了“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和德育的提高”,这和内地使用多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点十分相似。长期以来,“无论哪一种课程,都要达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目的,这是和谐完美的课程功能”。我们可以据此推断,随着内地与香港音乐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入,在音乐课程领域的共识也会越来越多。这将为两地中小学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互借鉴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香港采取的是教材多样化制度,从品种数量上看,中小学音乐教材版本比较多。这些教材都比较注重基础性,强调学科自身体系,但同时又比较注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接受能力。我们可以从1993年香港教育署辅导视学处音乐组编写的一本《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上大致了解这一点。虽然它并不是学生教科书,但其主要内容均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序言中的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教师手册的目标是探讨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修订于1987年)内各主要范畴的不同教学方法与重点,更给予不同背景和能力的音乐教师一些教学基础及意念。”从书上的内容看,这些“重点”及“基础”大部分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点提示。全书分为十二章,另有三个附录。其中六章论及的是音乐课程的常见教学栏目,分别是:第一章歌唱,第二章乐器演奏,第三章音乐聆听,第四章读谱,第五章音乐与律动,第六章创作活动。后六章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科知识点:第七章和声,第八章曲式,第九章表情。最后三章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第十章教学计划,第十一章课外活动,第十二章学习评估。从这十二章具体内容来看,它的主体是结合音乐学科的知识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香港教材在注重基础知识时有两种编排方式。一种是从音乐学科的角度出发,强调音乐知识(包括读谱知识、乐器法常识、表演常识等)的认知教育以及基本演唱、演奏技能的训练。音乐知识与技能始终作为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于教材中。这条线索是显露的“明线”,起到组织教材的作用。教材具体教学曲目的选择紧密围绕音乐知识的分布展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唱歌、欣赏或器乐教学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知识的实际意义。另一种是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音乐知识与技能在这时是隐含在单元课中的“暗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潜在的支柱作用。

香港中学音乐教材《音乐的韵律》是按照“明线”组织教材内容较为典型的例子。这套教材共有三个分册。编者在其“书介”(即教材的“说明”)中介绍了该套教材的六个特色:“一、课文中有关的音乐知识均采用精简、浅白的文章来描述,由浅入深,使学生易于明白。二、每课选用的歌曲都能配合课文内容,多为中外著名、旋律优美悦耳,但伴奏容易的歌曲。三、精心辑录中外名曲百多首,作为每课教学中音乐欣赏之用,省却教师寻找资料的麻烦。四、每课所设的练习题均十分恰当,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后即可重温教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五、全书遍插精彩图片,全部与课文有关,部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插图,必能增强视觉教学的良好效能。六、课本后所增加的附录,内容包括:视唱、听音、节奏练习和多首增补歌曲。”

从上述六个“特色”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将音乐知识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课文”来编排的,歌曲基本上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而选用。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编者还特地设计了练习题加以训练。而在内地最新的多个版本的中小学课程标准音乐教材中,歌曲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音乐知识的学习往往服从于所选歌曲的需要,或者作为所选歌曲的附属成分。从这一点上看,香港教材与内地大纲版教材相似,都十分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此外,香港教材中对情感因素、态度因素等涉及较多,很注意通过文字、图片以及练习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参与意识。而这一点却在内地大多数课程标准教材中较少涉及,这一点值得思考。

具体来看,教材在第一、第二册分别安排了25课内容,第三册为22课。每课分为“主要内容”“歌曲”和“音乐聆听”三项教学栏目。各项教学栏目中穿插有数量众多的练习题。其“主要内容”即“课文”选编了乐理知识、音乐史知识、乐器知识、音乐体裁与风格、中国传统音乐等,题材十分丰富。现将其“主要内容”的分布列表如下页: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音乐知识点在分布上非常广泛。在教材中,这些知识点的表述也比较细致,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学科体系有一个整体印象。另外,习题设计的变化很多,强化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

香港多数中小学音乐教材都有一个特点,即教材中谱例资料丰富、准确,便于使用。例如,许多歌曲都有钢琴伴奏谱,聆听曲目都有音乐主题甚至是合奏谱例。这与内地的教材有很大区别。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一样,香港采用五线谱,内地教材则采用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内地教材通常仅将必唱歌曲的全谱放在教材上,欣赏仅选摘谱例片段。另外,练习设计的形式和数量都比较少。

与内地相比,像《音乐的韵律》这样的教材在教学容量上较重、难度也较大,这说明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对教材难易程度的要求也会不同。内地目前实行“一纲多本”,如果处理得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不同文化区域、不同教学基础的学校“因教选材”。“一纲多本”需要通盘考虑,如果有国家级示范教材,再辅以地方或特色教材,应该更适合内地的实际情况。

香港《小学音乐天地》是按照“暗线”组织教材内容的典型例子。它以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为主体、以音乐知识线为支柱。该教材采用柯达依教学法为编写的理论依据。其宗旨是“让儿童从活动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务求课室充满欢乐和生气。”该教材专门为教学栏目设计了一套卡通图标,分别代表歌唱训练、节奏训练、音准训练、手号(音高手势)、视唱训练、聆听、乐器弹奏、律动、唱游、创造活动、土风舞、绘画/填色、戏剧、讲故事、默写/抄写、音乐家介绍等十六项教学活动。虽然编者将每课“课程”分为重点教学(即音乐基础知识)、歌曲、综合活动三部分,但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十分灵活,版面充满童趣,对小学生有吸引力。教材内容的展现,除了完整歌曲谱外,其他栏目均设计为活动的方式,与教材的宗旨相符。低年级以认识音符(休止符)为主要线索,语言表达力求符合儿童心理习惯。比如,介绍几种不同的鼓(大鼓、小军鼓、铃鼓)时,编者设计了聆听和乐器弹奏两个活动,由学生完成:“我是谁?你可以用我为《找朋友》伴奏吗?”“大家来打打我们的大肚皮,听听我们的声音”等等。高年级适当增加了诸如旋律线、调式、调号、表情记号等知识,并在聆听(音乐欣赏)中介绍乐器知识、曲式结构、音乐家等。知识的介绍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例如,介绍前奏、间奏和尾声时,教材中设计了一幅火车厢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歌曲选材方面,香港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欧美歌曲较多。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可以解释:一是欧洲传统的大小调音乐比较符合西方音乐知识体系的要求,易于学生辨识;二是美国音乐教育比较发达,音乐教学法的研究活动和成果比较丰富,许多编者都有在美国受教育的经历,因此美国的歌曲也有较大比重。以《音乐的韵律》为例,全部三册教材共选编歌曲87首,其中欧洲有37首(包括名曲填词),美国的歌曲有22首,二者合计占总量的67.8%。中国歌曲15首,且均为民歌,仅占总量的17.2%。在内地教材中,情况正好相反。内地教材中国歌曲的比例通常要占到60%以上,且有较多的民族民间音乐供欣赏。

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交流的不断增加,许多音乐教材资源从内地被介绍到香港,一些创作歌曲(如《大海呵故乡》)、中国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说唱音乐等)也经常出现在香港中小学教学中。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两地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将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中并行不悖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瑞冰.香港音乐发展概论[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2]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Z].香港: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近几年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逐渐落实推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大转变。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学校因为受到升学率的制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国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注重每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小学音乐课课型单一,一般以欣赏为主,因此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不到音乐能带给自己的快乐。根据这种现状,学校应该拓展和补充音乐内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音乐活动以及实践的机会,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及时有效的赞美和奖励,丰富学生在校园内的音乐生活,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而我国教育部现在提倡的“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和一项艺术特长,这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1]。

二、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需要处理的关系

我国传统义务教育所显现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兴趣培养过分忽视等,然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2]。

1.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小学实施“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把它们与新课程改革融为一体,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应该按照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和学生的发展情况和背景,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形成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学校实施的“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实际做法,应该与新课程改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而逐步建立起符合本校条件的特色课程[3]。

2.与标准化办学的关系

目前在我国很多小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的教师资源短缺,而且学校教学器材严重不足,进而直接阻碍了小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限制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而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极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小学,师资短缺、体育场地少、音乐教室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真正的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是比较困难的。

三、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学实施中的反思

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是小学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没有太多先进的理论和相关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专家的指导、领导的支持以及教师的努力。目前我国小学课程因教育现状和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无法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无法照顾众多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特点,因此无法再策略教学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措施。但是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开发推进的意义所在,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它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能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与需要;二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三是可以凸学校自身的特点;四是了解学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 [4]。

四、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保障

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是一项受学校欢迎、家长支持、学生受益的素质教育工程,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提供足够的保障项目,给予让其实施及正常所需的管理机制和基本条件。

1.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

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国家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规定,配齐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并且加大力度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实施推行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能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积极对小学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并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音乐和美术学科教学器材尚未达到要求的学校,列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以尽快满足该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的需求[5]。

2.学校与社区进行结合

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所要涉及的人员经费和校园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来进行解决。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在社会资源单位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热爱教育事业并且掌握了一定教学方法的兼职指导教师;各小学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社会人才资源,聘请有体育、艺术专长的认识进入校园内,对学生的体育。艺术课程进行相关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使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更好的像所有小学开放,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艺术馆、体育馆等社会体育、艺术活动的资源,由此扩展小学生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的空间。与此同时,一定要确保活动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事。

结语:

可以说小学实行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顺应了我国目前正在实行推广的教育改革,充分体现出我国教育要求的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此,研究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必将促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有进一步的定位和认识。

参考文献:

[1]何耀慧.从博弈论的视角看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推行缓慢的原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2(01):93-95.

篇3

本论文是课题《喀什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民语言班级声乐课程特色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JDZ1308

G642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和重点课程,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衡量音乐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依据。开展声乐课程特色教学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探索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Z水平影响学习积极性

语言始终是影响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国语水平较低,这样的语言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对汉语歌词的熟练程度较差、普通话咬字发音准确性不高等。长此以往,本来对于歌唱很有积极性、很喜欢歌唱的许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倦怠和抵触,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声乐课就会出现学生旷课、请假或者无法继续课程学习的现象。

(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学习积极性

由于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识谱能力非常差。少数民族学生在艺考之前音乐知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较差,更没有针对性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艺考中,几乎没有少数民族考生能够完整演唱一首视唱曲目。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的声乐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一首作品要经过声乐教师课堂上反复教授,不仅浪费大量课堂教授时间,而且作品的课后完成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处于模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状态。学院派、西方化教学形式充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缺乏本地特色。教师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够,一味的追逐西式化的以美声演唱为所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忽视了因地制宜、此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需求的脱节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四)传统教材体系难以支撑专业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以中西方声乐作品集为主,中国声乐作品集基本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声乐作品,西方声乐作品集则主要以意大利语为主的西方歌剧咏叹调为主。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音乐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很难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使用传统声乐教材体系带来的的教学结果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状: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呈现西方化倾向,但却无法完整掌握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所谓的科学训练基本丧失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民族音乐的元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培养出来的学生变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所谓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特色教学对策

(一)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观

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与表现方式。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较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不但可以将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通过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播,还可以通过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丰富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体现“双重乐感”理念的声乐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提出的一种多元文化思维体系的音乐理论。其核心是指当我们去研究一种音乐文化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参与这种文化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与体会后,才能更好的描述这种音乐的特征。从根本上讲,“双重乐感”思维是让我们摆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文化格局,即打破过去一元化音乐审美标准,主导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注重和推动“双重乐感”思维体系的应用和实践,就是要将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当前声乐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多重音乐的鉴赏与实践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与单一化的民族内卷化发展模式,不但要将少数民族声乐元素与世界声乐艺术接轨,更要独创出一条特色化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途径。

(三)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与实践

篇4

一、全国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总体状况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开课情况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初级中学和小学每周至少两个课时。然而,实际上农村中小学中大多数学校每周只有一个课时的音乐课,而且这仅有的一个课时也常常成为其他课程瓜分的对象。(二)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构成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具有音乐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几乎没有,大部分是中专院校、中师或幼师毕业的,虽然他们在校所学的专业是音乐专业,但由于多数没有进行再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陈腐以及学校对音乐课及音乐教师的不重视,因此多数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不愿提高专业水平。(三)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音乐器材、教材和教学场所等是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它们,即使是面对再有热情的学生和再有能力的教师,教学也不可能成功的。目前农村中小学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钢琴的学校寥寥无几。条件好一点的学校有几架风琴或电子琴就很不错了。

二、普遍性中的特殊性

虽然总体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农村中小学校,虽然不是乡镇重点学校,学校的资金也不是十分充足。但学校的音乐课不仅按课表正常上课,音乐器材也比其他学校完善,而且学校的艺术气氛也比较浓厚。造成这种特殊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学校不是重点学校,为了在高考中提高自己的升学率。学校转变视角,走艺术“特色”教育的路子,扬长避短以此来和重点学校竞争。

三、利用外部激励机制,因势利导发展农村音乐教育。

(一)利用外部激励机制,发展音乐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农村中小学还未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许多学校还是视升学为第一要务。他们虽然倡导素质教育,但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单凭说服教育即使有监督也很难取得成效,只有将艺术与“利益”(升学率)挂钩,才能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社会关注音乐学科。其次,目前我国有许多专业院校,而且大部分高师院校都有音乐专业,作为一个专业,却没有一个和其他专业一样的通过“正规学习”而来的生源。大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的是从小找专业老师上小课,有的是考前临时学习的,而中小学校正规的音乐课却从未真正的发挥过作用。与其如此,还不如提高学校对音乐与升学关系的认识,使其从一开始就进行有规模的学校音乐教学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二)利用外部激励机制,发展音乐教育的可行性1、农村中小学不应仅仅以培养文理科优秀人才为目标。对于有天赋从事有艺术事业的学生要给与足够的发展空间。学校要摆脱单一的培养模式要建立多元的、具有“特色”的学校和班级。强调音乐与升学的关系,不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反而会使有条件的学校和个人多了一份选择。2、目前农村中小学校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合并。合并使得原本较为紧缺的师资、器材和资金等都能够集中到少数学校,从而缓解了音乐教学中的物质条件的问题,这时只要能够让学校和社会认识、关注音乐课,愿意为音乐课程投资就会改变目前的不利状况。3、从调查的农村中小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升学率,但只要学校把握得当,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还是利大于弊。一方面学校对音乐教学的加大投入会客观上刺激教学硬件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为许多热爱音乐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四、关于利用外部激励机制发展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于如何通过外部刺激来发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由高中带初中和小学,以上带下高考是所有学校、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终极目标。只要哪所高中能让学生考上大学,那它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赢得更多中小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所以,首先要以高中作为突破口,让大家认识到只要认真上好音乐课,学生同样能考上好大学,学校照样能有高的升学率。而鉴于高中对音乐课的重视,中小学校也会真正承认音乐学科的地位。(二)由“普通”学校开始,由次带优由于较差的学校一般是由升学率决定的,而这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必然很乐意接受这种“特色办学”的思想。而本来就很好的学校迫于其他学校发展带来的压力,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加之这些学校资金相对较充裕,所以他们也不会吝啬对音乐课程的一点投入。(三)特色班级和特色学校相协调,点面结合每个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特色班或特色学校应适应不同的学校。对于一些重点学校,由于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文化课,所以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要求这些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艺术课程上。我们只能通过对大多数学校在音乐教学中取得的成绩来影响和诱导少数的重点学校对音乐关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先在这些学校中开设个别特色班级的形式开始。而对于其他一些学校则可以从整体上加大对音乐课程的投入,为学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篇5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现状

李秉德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心想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然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尤其是笔者所在的西部偏远地区,有些学校有音乐教师,但并不重视音乐课,音乐课在教学课程中也是形同虚设,常常被占用而改上其他文化课,而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学校基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教师,绝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文化课老师的,这种类型的老师大多是属于很业余的水平,像笔者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的音乐老师都是没有专门接受音乐教育的其他科目的老师,他们因为自己喜欢音乐,业余学习音乐。音乐课堂完全不涉及音乐基本理论和常识的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借助卡带机学唱当时的流行歌曲。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音乐课的课时不能保证,一般都是隔一周上一次,音乐课经常被老师用来给学生自习,客观上来说,偏远山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严重缺乏,一般来说是脚踏风琴或者电子琴,原因有二:一方面没有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即使有设备也没有老师会用。从教学内容来说,以流行歌曲为主,教学方法是跟录音学唱。一节课学唱一首歌曲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和老师没有互动,老师不允许学生互动或者是学生根本不需要互动。总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尤其是偏远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基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综合性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且具有很高的地域性特色。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地方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然而在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教材中,对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设置过于统一,没有形成具有差异性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区域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笔者所在的甘肃省,有陇东民歌、洮岷花儿、贤孝说书等优秀地域音乐,但是在当地的音乐教学中却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些音乐类型,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令人遗憾。地域性民族音乐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总体教学大纲的限制,但是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在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上,由教师适当在音乐课程中灵活的加入当地民族音乐的兴趣性的教学,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逐步渗透。

三、偏远地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我国偏远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尝试多民族音乐交融教学,除了本地区的特色音乐需要掌握以外,其他民族的音乐也可以引入课堂。一是与该地区关系远的民族音乐,例如甘肃临夏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可以引入江苏地区的特色音乐,这样做的好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差异性很大,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不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然的对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民族或者学生所在地区特色音乐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民族音乐的教学。

笔者曾经听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王瑞卿教授的讲座,她说:.“难道没有钢琴就不能学习音乐吗?”,这一问题使我突然觉得我们音乐教学观念中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在我国钢琴运用于学校音乐教育也不过短短百年时间,从客观上来说,钢琴进入学校也并没有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有太大的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多学校或者教师抱怨没音乐教学不能很好的开展是因为没有钢琴就显得有点故找借口的意味了。

将钢琴用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固然是有利的,但是正像王瑞卿教授指出的,没有钢琴完全可以学习音乐,尤其是学习民族音乐。简单的例子,高山族人、维族人、藏族人等民族,不适用钢琴,他们却个个能歌善舞,具有极高的音乐表演演奏能力。这就充分证明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可以脱离钢琴而进行。

篇6

小学是歌唱教学的基础入门阶段,可以说,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重视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十分重要。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现状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声乐发展奠定基础。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歌唱,而且声音洪亮、整齐统一。而随着年龄增长,到中段年级学生只有不到百分之五十愿意参与歌唱教学,到高年级愿意主动唱歌的学生更是跌至百分之三十以下。其原因很多,小学生生理发育是一方面,歌唱训练方法不当是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教学,表达音乐情感,提高小学生演唱技能技巧水平,加强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及演唱技能训练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教师有效示范以引导

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歌唱技法尚处于刚入门阶段,因此必定少不了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在教唱一首新曲时,要结合歌曲创作背景、意境及情感等进行示范演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逐渐认识、了解这首作品。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所要教学曲目的特色,如从歌曲语言上找特色、从节奏上找特色及从旋律上找特色等,再进行示范演唱,唱出独属于此曲的味道。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进行示范演唱时要富含感情,同时配上与歌曲相应的肢体动作,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当然,教师在选歌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由于小学生大多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的选择一定要难度适中,切不可过于追求声乐技巧锻炼而置学生嗓音保护于不顾。

(二)正确姿势作根本

我国著名声乐学家沈湘曾说:“歌唱这一运动需要有良好的姿势。”的确,歌唱时不仅需要正确的技巧,更需要正确的姿势。好的唱姿对学习音乐尤其像小学生这样刚涉及音乐领域的人而言尤为重要,端正、自然、挺拔的姿势对学生增强自信、提高音乐技能有决定性作用。但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却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音乐教师在台上教学,很多学生则懒散地趴在桌子上,嘴巴一张一翕地随唱,没有表情,没有动作,无精打采。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身体端正挺直、肩膀放松,眼睛自然地平视前方,身体微微前倾,双手自然垂下,两脚自然分开。养成良好、正确的歌唱姿势,不但给别人带来观感上的愉悦感受,而且有利于自身气息释放和控制,以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三)声情并茂造气氛

除了上述所说的几点外,情境创设至关重要。歌唱是内心的精神活动,歌曲演唱需要声情并茂地演绎以深入人心,以正确揭示歌曲的情感内涵,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每一个作品传达的意境是不一样的,因此演唱时需要不同思想情感加以诠释。在歌唱时,教师应注意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以景育情的目的。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借助诸如多媒体技术、DV等现代教学辅助工作。如作者在教学时,时常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学生结合画面对歌曲内容进行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还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并且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总而言之,要提高小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巩固教师所教的歌唱技能技巧,必须通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以景衬情,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结语

教师在进行小学学生音乐歌唱教学时,要积极从不同方面入手,做好教师的示范引导,强化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他们快乐地认识音乐、学习音乐,并从此爱上音乐。

篇7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中文在长期以来的使用中,加入了音律的特色,成为具有音律美的语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就体现出了中文平上去入的变化、元音辅音的特色,以及铿锵顿挫的特点。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经历各个时期的文学加工,音律美越来越明显,如汉代的乐府诗以及唐宋时期的长短句,都是配乐歌唱的,鲜明地体现了中文的音律之美。时至今日,许多文学作品朗读出来,比唱歌的曲调还要动听,如《滕王阁序》等。中文的古音与现代的标准普通话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平上去入的音调变化,以及语音的改变,如“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等。但是,这种改变是在一定基础上发生的,而中文的这种音律美没有改变。当然,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比曲调动听,但是基于这种音律的特色,中文文学作品若配上乐曲朗读,会加深表达情感,强化这种音律的特色,这是中文文学作品独有的特色。

二、朗读教学突出音乐的表达作用

1.语言的美感

因为中文的音律特色,小学语文课文在朗读时配上音乐更能体现语言之美,同时能加深文章的情感,增强教学效果。这主要体现在朗读课文时,轻音和重音的区分、朗读时语音的变化,以及音乐的情感效果。

在我们阅读文章时,文章的主要作用是“明理”,但在朗读文章时,文章的主要作用是“传情”,因此被选择用来朗读的文章一般都会是表达某种情感的,因为轻重音的变化会体现出这种情感,加深这种情感。在朗读时,同一语音也会根据需要的不同而略有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发音长度上,根据传达情感的需要,情感深的地方发音长度肯定会比同一个音节在铺垫的地方长一些。

除轻重音的区分和语音的变化之外,音乐的情感效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的载体,不同的音乐能表达不同的情感,所有这种有机的结合会加深文章情感的表达效果。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选课文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课文比较短小,因此,大部分的语文课文适合采用朗读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课文采用朗读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上述优点,而且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音乐的作用

基于中文具有音律美的特点,在朗读时其音律、轻重音、语音的变化会表现得更明显,因此语文课文朗读教学会增强教学效果。而小学课文配乐朗读会在加强情感的表达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音乐配合小学课文的朗读,不仅有上述的作用,还能在主观意念上起到作用,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说的。选择正确的音乐来进行课文的配音朗读,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言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听课的学生也能培养欣赏的能力,无论对教师、朗读者、倾听者来说,都是情感的熏陶和培养。

三、朗读教学应选正确的背景音乐

音乐的选择需要一定的技巧,不能让表情不一致的课文和音乐硬配在一起。选择配合课文朗读的音乐,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音乐情感与文本情感相符

音乐情感与文本情感相符,是选择配合课文朗读音乐的第一原则,因为音乐只是配合课文的朗读,在表达上起到加深情感的作用,处于从属地位。如果音乐的情感不符合课文的情感,那么不仅不能加深情感,表现课文朗读时语言的音律之美,反而会将课文表达的情感破坏,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选择同名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可以只使用它的曲子来配合朗读,需要注意在朗读时跟上节奏的变化。这种类型的配乐朗读,与听歌曲相比,会让人有不一样的感受,中文的抑扬顿挫也能够促进情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曲子有此效果。

2.音乐需要轻柔舒缓

在选择配合课文朗读的音乐时,在符合第一个原则的情况下,最好是选择轻音乐。因为相比于节奏强烈的音乐或者重金属音乐,轻音乐在节奏上有轻柔舒缓的特点,最能引发人的内心情感。小学的课文一般比较简单,在传情达意上比较直接,重视对某个道理或某种情感的表达,有表情单一的特点。所以,节奏强烈的音乐会在情感和表达效果上超过课文要表达的情感,会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节奏明快的音乐适合配合开心、美好的课文,而节奏舒缓的音乐适合配合明理、感人的课文。当然在选择非明理传情课文的音乐时,可以选择与文章节奏相近的音乐。

篇8

2国内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简述及研究现状

20世纪初期,近代音乐教育以学堂乐歌开启了教育历程。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国音乐学者不仅学习西方音乐,也深谙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但是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音乐的教育体系逐渐被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取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我们开始接纳西方音乐并在其基础上结合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国的民族音乐取得了较大发展。近些年来,通过大量研究与积累,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及发展多以思辨为主,缺乏具体的实践与实施的研究,而这类研究对民族音乐长远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3目前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音乐理论界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民族音乐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也付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及日韩港台等等诸多文艺作品的大量涌入和广泛传播,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取向上,“重西轻中”依然影响很深,而欧洲音乐理论体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还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3.2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掌舵者,高素质的教师是保证。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知。目前的小学教育中,缺乏高素质、相对专业的民族音乐专业方向的教师,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之一。目前,许多高校和音乐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传承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师资。

3.3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有其片面性

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有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大多只是涉及到歌唱和舞蹈方向,比如汉族民歌的教唱和民族舞的练习。甚少有涉及到戏曲和民族器乐方向的课程。学生对于中国的国粹以及民族器乐基本常识的了解不够。

3.4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缺乏规范严谨的课程体系

目前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穿插于其中,比如在某一节音乐课上,教唱一首某民族的民歌,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相对专业的课程安排。使得孩子们的脑海里并没有民族音乐这样一个概念,对于民族器乐和戏曲更是概念模糊,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4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建议

4.1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实

音乐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教学材料。小学音乐教育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应当适当增加我国各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突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和地区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并且增加关于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比较教学。

4.2民族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中,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比较单一。大多以民歌教唱为主,而对于戏曲、说唱、民族舞蹈和民族器乐则少之又少。课程设置里缺乏对于实践类课程的安排。不能使学生对基本的民族器乐类型有一定的认识,就更别提对其基本演奏技能的掌握了。中华民族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民乐演奏中,往往会使用板鼓、锣、钹等乐器。在小学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逐渐的把这些节奏乐器与小学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沙球、碰铃、园舞板等配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小学的节奏感和声音的敏感性,更突出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4.3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进行小学音乐教育时,除了原有的常规模式外还应该创新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小学生真正热爱与接受民族音乐,实现其传承价值。由于“感染熏陶”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看一些录像、多媒体课件,多听一听民族音乐,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联系教师给出的情境在脑海中构建一幅图画,充分发挥小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让其通过视觉材料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音响资料,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培养出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也可以主动学习一门乐器,自己动手实践,单独演奏某一民族民歌等。上述对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相信会带动小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篇9

多年来,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简陋,给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1.1 师资队伍紧缺,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1.2 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1.3 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

就如我校,音乐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电子琴一个(三个键子不发声),破旧的打击乐器10多件(有的学校甚至一件都没有)、音像资料12张,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都甚少,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小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2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解决措施

2.1 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近年来,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2.2 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2.3 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2.4 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2.5 开发农村资源,促进音乐教育发展。

虽然农村小学没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音乐教学设施,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却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醒狮锣鼓、客家山歌、采茶、风俗音乐等等,都可以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同时,地区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也为农村音乐教育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它地处农村,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捏烧制成陶埙、陶鼓,用矿泉水瓶装沙子做成沙垂、用钢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串铃、用竹片加工成快板……还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套或组建一支特色乐队等。这就为农村学校基本上处于空白的“演奏”,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并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篇10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接受它,学习它。为了营造良好的小乐器学习氛围,校园和课堂上经常播放一些经典的小乐器演奏片段,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各种小乐器的体会和热爱。并在教学中介绍各种小乐器的发展历史和由来,增强了学生对乐理知识和乐器分类等知识的认知。该阶段为本校开展“小乐器进课堂”的起步阶段,其核心任务是挑选符合条件的学生。首先确定喜欢学习小乐器的学生,在挑选学生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乐器目标明确,有的学生只是觉得学乐器好玩,有的学生不喜欢但家长强迫学。因此在挑选中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组建小乐器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孩子的个性特长发展创造条件。具体实施时,小乐器兴趣小组大约40人,学生自带不同的小乐器,如口风琴、口琴。从中又发现了学生的许多才艺,如竹笛、葫芦丝。因为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再筛选也是可行的。

二、开展多种教学方式,逐步制定小乐器教学规划与方案

随着兴趣小组的不断扩大延伸,喜欢小乐器的学生越来越多,大胆推行普及教育。本阶段是本校开展“小乐器进课堂”的发展阶段,具体实施内容如下:在四年级音乐课堂普及竖笛教学,三年级普及口风琴教学;成立陶笛兴趣小组;开展6・1儿童节等多种表演汇报。本阶段卓力开展了多种场合教学方式,首先是课堂教学一对一,可以从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其次是对小乐器特别感兴趣的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一对一,即有针对性地对某种小乐器进行个别辅导,可做到查漏补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三是演出排练辅导,侧重于队员之间的协调,从而使整体演奏和谐统一。

本阶段在教学规划中扩大了教学范围,一至三年级学习口风琴,四年级学习竖笛,五六年级学习葫芦丝。其次是制定了教学方案,确定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曲目和教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达教学目标。经过音乐组老师的研讨商议,每节音乐课抽出10到15分钟学习小乐器,日积月累,学会了大量歌曲的吹奏。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小乐器类别,经常组织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表演演出,创造音乐文化氛围,让学生沐浴在小乐器演奏音乐的海洋之中,感受小乐器的美妙之处。并不定期邀请一些相关人员做音乐文化知识的专题报告;并组织前往台湾开展校级音乐文化交流及本学特色宣传展示。

三、成立小乐器社团,突显音乐教学特色

随着小乐器进课堂活动搞得越来越有声有色,学校决定成立小乐器社团。教师在各个年级挑选乐感强、演奏好、喜爱表演的学生,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在课堂乐器的基础上,加入竹笛、巴乌、陶笛、排笛等乐器,成立了小乐器社团――乐童社,辅导教师老师每天利用大课间、中午、兴趣课时间,排练经典民歌、中外儿童歌曲等曲目。通过近一年的排练汇报展示,乐童社完善了社团规章制度,形成了独特的且吹且舞的表演风格,正逐步走向成熟,目前社团人数达100人。乐童社已形成训练常规,并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课、观摩课、展示课。

成立乐团是许多学校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了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展示了学生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扩大了学校本身对外的影响,对提升办学档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开展教学研讨,提高小乐器音乐教改的理论水平

随着本校小乐器进课堂活动的不断实践和发展,需要通过校际交流和同行评定研讨来不断完善,以找出缺陷和提升理论水平。

篇11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文化的表达形式,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更是反映了当地所属社会环境的各种存在状态,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时代的脉搏。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是由其所属的文化因素而决定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是音乐的固有属性,尤其是民族音乐中总是闪现出独特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下面,分析一下闽南语音乐中包含的人文内涵。

1、兼容性与开放性并存

闽南地区的文化特点比较突出,不但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也有较强的开放性。这是因为闽南是由北方地区人们移居南迁从事对外贸易而形成的,在北方人民不断南迁聚合的过程中,不同时空和源流迁入的人们在当地显现出了一定的交融性,从而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人文性格。在闽南语音乐中就突出体现了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歌曲旋律的变化扎根于当地的地域特色,又广泛吸收了外地音乐的特点。如《卖杂货》这首歌曲,由于填词、发音、咬字、风格等方面有所差异,乐曲在保持原有音乐框架的基础上,对腔调进行了装饰性变化,使乐曲逐渐转化为具有当地地域特点的闽南歌曲。

2、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从闽南地区的人文发展史来看,当地人民是在动荡中求存的,首先是从北方南下谋生,在迁移过程中几经艰辛、历经磨难,如不拼搏就会倒毙于途;在南方驻足后,如不奋斗付出就没有粮食;甚至有人开始出海谋生。在当时航海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出海打渔是非常危险的谋生手段,但是为了生存,为了给后代谋福利,他们必须不断拼搏、不断冒险。大多数人都是白手起家,不仅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还有的成为了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很多闽南语歌曲中都生动反映了“爱拼才会赢”的主题,例如《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就深刻的体现了闽南人开拓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品质。

3、重情重义、重乡崇祖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闽南人是从北方地区移居而来,他们不但饱受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苦,而且受到国内和国外统治者的双重压迫,从而逐渐形成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强烈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观念,不但关心乡里、热心公益,而且重乡崇祖、重情重义,追求领土的完整和祖国的统一。伟大的教育家、华侨实业家陈嘉庚先生就是爱国爱民的典型。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闽南地区的企业家无不回乡投资,对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不遗余力。因此,闽南语歌曲中就有很多体现对家乡思念之情的乐曲,表现了闽南人强烈的族群观念和崇祖意识。例如:《异乡夜月》、《故乡》、《黄昏的故乡》等歌曲,通过借物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小学闽南语歌曲的教学策略

鉴于闽南语音乐的优势和特色,本文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就如何开展闽南语音乐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1、设计具有闽南语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

组织创编以闽南语地方音乐为主的音乐教材,就必须创造条件,设计具有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当地具有地域特点的音乐穿插于教材中,尤其在精选原创民间乐曲的基础上,将特色化音乐素材,应用到乐曲鉴赏和舞蹈教学中。然后通过选编与创编逐步形成特色化音乐补充教材,使民间地方音乐真正成为小学音乐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各种艺术类别的音乐素材进行系统整理,恢复它们的地方特色容貌,并加以保护和传承。此外,在选题时必须明确课程目标,并以生活化音乐为基础。因为学生往往对与自己生活贴近的音乐比较感兴趣,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乐都适合学生,所以音乐选题不但要鲜明、生动,更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满足学生对生活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有效唤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音乐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形兼备、图文并茂的优势特点,利用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小学闽南语音乐教学中,我们老师也要灵活采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广泛开展闽南语歌唱比赛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