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1: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民营医疗市场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此次大会是突出展示最新学科发展和成就的大会,也是参加人员最多的世界美容医学大会之一,对来自全球的医学美容工作者极具吸引力。各成员国主席、知名专家和专业人士共聚北京,就医学美学与美容学的学科和学术发展进行交流,在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建立友谊与合作。在5月14日下午举行的医疗美容机构发展与经营论坛上,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社社长辛映继先生发表题为《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的市场交叉与美容医院对策》的汇报讲演,内容涵盖面广、实用性强,引起现场不少专家学者的共鸣。
安全整形是主旋律
继2010年王贝事件之后,我国整形行业进入了低谷时期,整形手术的安全问题也被社会各界重视。在此次大会上,安全整形成为一大热点,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安全都是重中之重,在整形行业中,安全更是美丽的核心理念。虽然现在大多数整形项目都打着安全、微创等旗号,但是求美者一定要明白,整形手术无论大小,风险总是会有的。术前求美者应当三思而后行,任何医院、任何医生都不能保证绝对安全,这就要求双方在术前能有充分的沟通,理性看待整形风险问题。求美者在整形手术前应当清楚了解整个手术的过程、术前准备以及术后护理等,再决定是否接受该手术。在整形医院和专家的选择方面也需谨慎,选择一个具有专业整形资格的医院和医生,是对自己安全的保证也是对美丽的负责。
微整形、非手术医疗美容成主主流
微整形、非手术医疗美容话题也是本次大会的亮点,这一点从注射填充、中医美容等一些分论坛的火爆场面上就可以略窥一二。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提到整形就会想到手术和流血,求美者难免心里害怕。很大一部分求美者很想变得像明星一样美丽,但又害怕手术,因此总是在现实与美丽之间犹豫。微整形、非手术医疗美容的出现,突破了以往整形方式的局限,让更多的人能够实现梦想、拥有美丽。
微整形、非手术医疗美容、无创整形等项目,主要指的是没有创伤的微小整形,通常以注射的形式将材料植入体内,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快速、自然持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非手术医疗美容是医学美容增长最快的项目,据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学会统计:1997~2007年美国人实行的整容手术在10年中增加114%,非手术医学美容行为增加了754%,非手术医疗美容占医疗美容80%的市场份额,非手术类医疗美容的增长率是手术类医疗美容的6.6倍。
中医美容前景可观
近几年来,中医美容作为现代美容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结合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利用其特有的方法来美化人的外貌。与现代化药物化妆品及整容术等美容手段相比,中医美容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手段多样、安全有效等优势,而且对大多损美性疾病有特殊疗效。
中医美容是世界求美者的财富,在崇尚绿色美容、无创美容的今天,它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未来也将成为世界美容的轴心,在国际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届大会上也颇受青睐和重视。
民营整形医院大有作为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2002年8-12月,由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共同领导,由卫生部组织在全国开展了“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开展,它将以往由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专项调查进行整合,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全国第四次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公布。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举办记者招待会,向媒体介绍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大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对比1992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慢性发病率快速上升的新情况。
从全国第四次营养与健康大调查的结果中,对于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蕴藏着哪些机遇哪?为了发掘营养大调查背后的价值,本报记者XXX专访我国著名医药保健品营销专家、上海铂策划总经理陈奇锐先生。
对话者:肖志飞,《医药经济报》资深记者、编辑,简称肖
陈奇锐,著名医药保健品营销专家,上海铂策划总经理,简称陈
肖:请问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对于医药保健品企业,有什么参考价值?
陈:全国营养与健康大调查,反映了中国居民全国范围内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无论对于药品企业、还是保健品企业、食品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
1992年的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发现,我国居民贫血、缺乏维生素、缺乏矿物质等比较严重。调查的结果反映到市场上就是,补钙市场成了一个年销售额几十亿元的大市场,催生了钙尔奇D、巨能钙、彼阳牦牛壮骨粉等一大批产品,补钙产品的风行,还带动了牛奶消费热;补血市场,以红桃K一度将年销售额做到了10多亿元,传统滋补品东阿阿胶的市场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近年来,以黄金搭档、21金维它为代表组合维生素矿物质产品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过去10多年发生的事情,可以证明,国家权威部门进行的营养大调查,因为其权威性、广泛性,能够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已经成为医药保健品行业的指向标之一。我个人认为,第四次营养大调查的结果,同样会反映到市场上来。
肖:能否具体谈谈,大调查对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陈:我认为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府主管部门、媒体等行业外部环境来看,随着调查结果的公布,政府主管部门可能会出台相关对策,媒体可能会加强相关健康教育,行业外部环境,将会趋于宽松;
第二、消费者角度来看,随着调查结果的公布,政府干预、媒体教育机会增多,消费者将趋于重视以前遭忽视的问题;
第三、对行业内的企业来说,以“三高”为代表的慢性病市场,无疑会成为企业追逐热点;
总的来说,我认为,大调查将对我国的医药保健品行业产生积极作用。但这个作用到底有多大?我想还是要靠药品企业、保健品企业的努力,才能将机会抓住。
肖:调查发现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显著改善,请问对复合维生素、矿物质有什么影响?
陈:以黄金搭档、21金维它为代表的复合维生素在过去的两年里,取得了快速的成长;其主要动力是民族企业的努力。
尽管大调查发现,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但我认为不会影响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类产品的销售。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类产品的市场容量将保持快速扩张态势。
原因很简单,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了,这种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水平发展了,大家愿意为健康投资;并且这种投资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部分企业的营销手法,也许需要调整。比如黄金搭档的广告,大量应用了第三次营养调查的数据、结论,可能就需要调整。
肖:调查发现我国22%的成年人超重,请问减肥市场将会怎样?
陈:减肥市场一直是个庞大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由女性消费者主导,大调查结果公布后,对减肥市场会有一定正面的作用。但不会改变大局,将来以男性、中老年人为目标消费群体的减肥产品,将会有良好的发展。
肖:调查发现我国居民贫血比例降低,请问对补血市场有何影响?
陈:调查发现贫血率“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可以看出贫血改善的比例并不大,目前我国居民贫血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从补血市场上看,近年来市场已经趋向成熟、消费者趋向理性,因此市场将会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无论是药品还是保健品市场。
肖:促进生长发育市场一直很庞大,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改善,请问该市场如何?
陈:调查发现,我国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率仍高达14.3%;农村儿童发育迟缓现象更高达20.9%。农村男童平均身高比城市同龄人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说明该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促进生长发育类产品,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于生长发育,特别是身高、智力发育,是非常重视的,需求相当迫切,因此效果确切、机理明确的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好。
肖:我国居民高血压发病率快速上升,请问该市场如何?
陈:调查发现,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人。这个市场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无论是药品还是保健食品的市场容量,都将会有良好的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人群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为6.1%,说明很多高血压人群不知道、不治疗、难控制,说明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让消费者动起来。
我们看好这个市场,只要我们有安全、有效的产品。
肖:调查发现,我国居民的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较快,请问该市场未来的发展?
陈:我国糖尿病控制形势不容乐观,一些跨国药企认为“中国一定会成全球最大的糖尿病市场”。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针对糖尿病的药品、保健品都获得良好的发展。将来市场仍将保持快速扩大的态势。
肖:调查发现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者人数1.6亿,请问您怎么看高血脂市场?
陈:高血脂从2002年开始,就成了热点市场。药品市场上,北大血脂康等产品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保健品市场上,太太药业、盘龙云海、上海健特等企业先后介入,但目前都不算成功。
这个市场开发的难度比高血压市场要大,市场实际容量却要小得多。主要原因是消费者难以感知、重视程度不够等。但在西方发达国家,降血脂药品得市场容量是很大的,美国销量前十的药品中,三个都是降血脂的药品。
因为缺乏健康教育,我国消费者、医生都还没有意识到高血脂的危害,这个市场很大程度上由心脑病药品控制。尽管现在降血脂市场还不够好,但市场前景是乐观的。也确实有一些药品、保健食品,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肖:调查发现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体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营销角度,该怎样利用?
陈: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与健康水平,差距也很大。
概括起来,营养缺乏导致的问题,农村居民比城市更加严重,比如贫血、缺钙、生长发育迟缓等;而三高等慢性疾病,农村发病率则要低于城市,但高血压、高血脂等差距已经很小。
对于这种差异,企业要根据产品、企业状况来采取正确的决策和行动。农村市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因为营养条件、医疗条件较城市差距很大,且环境宽松,所以农村市场大有作为。
肖:对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和健康水平,药品保健品企业能做出多大的贡献?
陈:中国居民营养不平衡、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市场的需求将会日趋多样化。
由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局限性,我们相信药品、保健品企业在改善公众营养与健康状况上,具有医疗体系不能替代的作用。企业能够对改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上,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肖:为了让企业更好的发挥作用,政府可以做些什么呢?
唐: 我会用三个词来形容:变革、暗淡和希望。此前很多关于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都被证实。但中国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让人们看到市场开放的前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进一步为市场开放提供了范例。此外,中欧去年十一月宣布启动投资协定谈判,这将有利于为欧洲企业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
Q:商会会员企业对中国经济环境有什么样的看法?基于这些看法,会员企业有哪些规划和打算?
唐:经济增长放缓、人力成本上升、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来自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激烈竞争等因素,对欧洲企业在华运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普遍认为在华经营越来越难,对业务增长和获利能力信心持续下降,对未来财务业绩态度悲观。
基于这些看法,欧洲企业正调整在华预期,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更加谨慎,积极寻找中国以外的投资机会,要么作为中国业务的补充,要么替代中国业务。
Q:商会会员企业2013年在中国市场表现怎么样?
唐:总体都比较艰难。去年欧洲企业在中国的财务业绩持续小幅度下滑,而净利润增长和营业收入增长持续受阻更是让财务表现雪上加霜。不过,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差异,比如像汽车业,尽管政策限制汽车制造商必须与中国企业合资,且不得占多数股份,但其业绩普遍优于中资竞争对手。
Q:你认为如何才能在中国市场做到最好?
唐:大多数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需要五年左右才能盈利。要想做的好,它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充分调研,了解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要有耐心和坚持,尤其是那些新兴公司,它们比较容易乐观,但要想成功,就必须非常努力;尽力本土化,采用本土化的管理和运作。
Q:你觉得中国市场有哪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
在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农民生活仍停留在温饱水平上,靠“种地”吃饭的传统观念未得到根本转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因此,在偏远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要以支持农村种养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支持种养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的增收领域
这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应当在市场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先投放资金支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更新换代。一是发挥示范户带动效应,促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目前,由于农民缺少资金,大多数采取一家一户式的分散养殖模式,难以产生规模化效益。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养殖业上应注重从“小打小闹”到多户联合经营的方式转变,积极支持农民兴建股份制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社,并利用信用社点多面广、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农户提供供销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支持粮经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作物面积所占比重。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投放上除支持好传统粮食作物生产外,应引导农民树立“三分地保吃饭,七分地挣大钱”的经济观念,把支持重点放在黄烟、蚕茧、瓜菜等高产高效农业发展上,积极支持无公害蔬菜大棚建设,控制农业生产的外源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使粮经作物比例达到合理化即最佳匹配。三是不忽视特困农户发展高效农业致富。农村特困户既没资金又没技术,只能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如果这一部分农民不能脱贫,“三农”问题就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应当借助本地资源优势,帮助特困户选择一些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高产高效农业致富项目。针对他们找担保、抵押难的问题,通过开展文明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给予支持,使他们尽可能快的走向富裕。四是争取政府实施配套政策,对农村现有高层次人员给予补助、津贴,在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支持其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同时,增强其为周边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积极性。
(二)支持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以某农业大县为例,农村人均1亩耕地,户均3-4亩耕地,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在支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化和城镇转移上下功夫,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一是开办农业机械化贷款服务,支持农户购进现代化农机具。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使农民从单纯靠锄头、铁锹等原始劳动工具吃饭的“传统型农民”向现代化的“农民工人”过渡,切实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使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终实现“农”转“工”。二是积极投放资金支持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出国打工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但出国务工需交纳保证金等费用对普通农户来说很难承受。由于外出务工周期性较长,农村信用社对此类贷款应适当放宽期限,贷款方式可以外出农民家庭主要成员的名义贷出,待务工人员返乡后再偿还。三是积极发放科技贷款,鼓励农民外出学习种养业及从事第三产业的技术,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本领。
二、城郊市场:突出面向民营企业,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快步推进,部分农村小城镇已经或正逐步变为工、农、商、贸一体化的城乡结合部,以农业为基础的民营小企业广泛分布。其中很多企业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辐射能力强,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以某农业大县为例,其城郊民营企业大体有三种分布形式,一是在某区域形成一类生产品种相同、规模相近的地方支柱产业群体,如橡胶重镇、药材大镇、江北吹塑第一镇等;二是在某区域拥有1-3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开展作坊生产,形成小商户、大基地的生产格局;三是以商贸流通市场为基地,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形式存在的商贸流通企业。针对这三种形式,应当因企制宜,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宜的信贷产品。
(一)推行“信用担保联合体”业务,支持具备群体规模的地方支柱产业发展
今年来,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部分区县已经形成“一乡(镇)一品”的民企发展新格局。这些企业地处较集中,已经形成群体规模,整体抗御风险能力较强。因此,可以选择产权明晰、信用约束力强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成立“信用担保联合体”,担保体成员分别交纳担保基金。信用社与联合体成员签订《最高额联合保证合同》、在企业总资产一定比例、担保基金倍数以内发放贷款支持,可以周转使用,次数不限,随用随贷。这样,不仅能够缓解民营户资金供求矛盾,而且能有效增强信用社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提高增强民营企业的诚实守信意识。
(二)推行“捆绑式”信贷服务,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和辐射带动产业发展
通过开展信用评定、公开授权授信,积极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专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对周边供应半成品或原材料的商贸户的贷款,实行“捆绑式”信贷服务,除正常的联保贷款手续外,由“龙头”企业做二次担保,支持好周边群众的家庭承包经营,将民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
(三)推行商贸专业户贷款业务,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和中心镇,大部分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以小型商贸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主组成的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农村信用社应当推出商贸专业户贷款,增加对商贸流通基地建设、购销流动资金的信贷投入,构建一批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专业销售市场群体,引导农贸市场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三、城区市场:突出面向城区和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品种力求形式多样化
目前,城区金融市场聚集了农村信用社40%的业务和人员,主要的竞争优势在于灵活的信贷政策。因此,城区信用社应当在规避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把营业网点办成信贷品种多样化、服务主体广泛化,零售、批发业务俱全的服务窗口。信贷服务形式应不拘一格,包括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下岗职工再就业、社区团体贷款,等等,这也是农村信用社打造精品“银行”,做现代金融、城市金融的现实选择。
(一)开办灵活多样的消费贷款,把城区营业网点打造成“金融超市”
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农村信用社的消费贷款较为落后,除助学贷款外,住房、汽车等关系千万社区群众的消费目前尚未纳入统一化、规范化轨道。这些贷款品种风险相对较低,服务对象面向城区大众,属于“热销”贷款品种。对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经验,开办助学贷款、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传统消费贷款的基础上,应当立足社区居民需求,与民政部门合作开办婚姻贷款,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开办医疗贷款,与劳动保障部门合作开办再就业贷款,所有贷款品种均在“信贷专柜”上办理。由于树立品牌形象的需要,可以将这些贷款统一命名,如“心相印”、“今世缘”婚嫁贷款,“平安”、“安康”医疗贷款,“创业”再就业贷款,等等。
(二)开办“信用联姻担保”贷款,通过信用工程建设择优扶持有市场潜力的民营小企业
经济多元化的城市市场,均存在着多种类型、多种经济主体共享的中小企业,其生产规模、信用程度、资金实力都不相同,经济结构相对复杂。因此,对此类地区,应通过信用工程建设,开展信用民营企业、信用个体工商户评定活动,对信用程度高、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颁发信用贷款证,按照信用等级发放不同额度的贷款择优扶持,或与民营企业协会和担保公司形成“四位一体”的“信用联姻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即由民营企业协会推荐、担保公司审查认可、信用社履行贷款程序发放贷款。在此基础上,对处于发展起步期、信用程度暂时难以评定,信息不对称,但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地方政府产业规划、自有资本充足的民营企业,可以采取由信用企业与非信用企业“联姻”的方式,由信用程度高的企业为非信用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如果被担保企业出现信用危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除由担保企业归还外,同时降低担保企业的信用等级。通过信用联姻,不但能提高中小企业诚实守信意识,相互进行信用监督,还可以拉长担保链条,分散贷款风险,实现银企双赢。
养老市场前景广阔
谈及养老市场,开发了颐景苑老年公寓和陕西大唐国际老年公寓的陕西日照科工贸公司董事长朱秋平认为,老龄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却会产生老龄的消费需求,比如对医疗、生活照料、老年住房的消费需求。而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催生一个新的产业:养老产业。老人在哪儿养老、如何养老等问题在整个产业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另外,除了市场的需求,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是养老产业兴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家庭的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让他们专心忙事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放弃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选择住进养老院。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1.53亿老人当中,愿意在养老院安度晚年的约占5%,需求床位700万张,而全国养老院只有150万张床位,缺口高达550万张。市场大量的需求,而供给严重不足,这必然决定了我国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与此对应的是,全国各地条件好一点的公办养老院都出现了排队现象,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的情况普遍存在。
客观的说,在中国当前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政府解决养老问题是不太现实的,那么,缺口高达500多万张的床位如何解决呢?
有关专家表示,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励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展养老服务业,尤其是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完成以政府兴办为主,向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兴办方式的转变。
而记者也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在政府的鼓励下和市场前景的吸引下,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就是陕西这样一个养老服务业并不是很发达的省份,民营养老机构也开始了可喜的增长,而且仍然有很多民营企业对这一行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据了解,单是在2008年上半年,仅西安市就有10多家民营企业向主管部门提交了兴办养老院的申请。
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
虽然由于老龄化的到来给养老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养老机构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管理薄弱,观念落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养老机构规模普遍较小,运营方式较保守落后,这些问题都成为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此外,国家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也限制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如不正视并解决上述问题,有些养老机构不仅抓不住机会发展自己,而且将在政府不断加大的监管力度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拥有3家养老院的西安百岁爱心老年公寓院长刘洪义介绍,他的几家养老院已经住满。虽然有着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但是发展养老产业并不等于建立养老院后就万事大吉、可以坐享其成了,在经营养老院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
首先就是融资困难的问题。由于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多、成本回收慢、短期内很难盈利的特点,必然决定了投资商和银行对它不“感冒”、融资渠道狭窄的现状。
刘洪义说,自己以前的积蓄是他经营养老院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而且这种局面直到5年以后才可能好转。因为像他们这样规模(占地面积99亩)的养老院,一般要经营5~6年才能盈利,目前他们的收入仅能维持正常的运转。
其次就是高风险和无保障。其风险主要是由他们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决定的,一般来讲,老年人具有骨质疏松、抵抗力和身体素质下降等特点,属于高危人群,在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
所谓无保障,就是一旦老人出了问题将由谁负责或者说在哪种情况下谁承担什么责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据了解,养老机构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合同文本,甚至在有些方面法律还存在着一些空白,有时遇到纠纷连律师都不知如何解决。
刘洪义说,有时老人纯属意外事故,但是养老院不得不承担起全部责任,而且这不仅仅是赔钱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养老院的名誉和评比,严重的还会被吊销营业执照。在高风险和无保障的重压下,经营养老院一定要小心谨慎、面面俱到。
从业人员缺乏是目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应达到3%,如果能达到发达国家的下限,按照入住老人和护理人员3∶1计算,仅养老护理一项,中国就需要150万位护理人员,但是我国目前只有30万从业人员,其中只有2万人具有从业资格证。可见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不仅从业人员严重缺乏,而且整个养老机构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由于这个行业发展不成熟,没有专业的人才输出渠道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养老院不仅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去培训员工,为员工取证,而且由于资金短缺,常常留不住人才,取得了资格证的员工不久就会跳槽,使一些小型养老院人财两空,陷入了恶性循环。
此外,目前发展养老产业还存在着收费标准混乱、政策不健全等制度性的困难。
何时才能成为朝阳产业
目前,对社会上已经发展起来或即将启动起来的老年人服务机构,政府能否给予包括用地、贷款、税收和用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扶助?政府能不能认同养老产业这个“朝阳产业链”,而乐于一起来参与一把,最终把养老产业做成一项皆大欢喜的“共赢工程”?
近年来,陕西经济的迅速发展掩盖了人口老龄化问题:未富先老、养老体系尚未成熟的现状,使陕西遇到了新的挑战。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同时也孕育着老龄产业,或者说社会养老产业将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让人欣慰的是,陕西省政府已经将老龄事业纳入到“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并且还将在近期酝酿出台陕西省《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利好政策。
为了避免旧权利的复辟,走上集权经济和极权政治的回头路。即便,由于过于急切的进入市场化可能导致民生问题等,俄罗斯政府仍非常执着,坚持以加快民营化为目标,加速市场化。
坚持市场化导向 经济看好
俄罗斯政府深信,市场本身就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就算在没有合适的配套制度下快速市场化、民营化短期内不能确保成功,甚至还可能导致官僚营私的弊端,但是市场的力量最后还是会很快有效地将经济与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也就是在这种恐惧集权复辟的情况下快速市场化,终于导致了俄罗斯经济改革与中国大陆经济改革完全不刷的结果。
不过,当年经济改革者对于市场力量的信仰,在最近这几年似乎已慢慢得到验证,尤其2003、2004年,俄罗斯的经济体制与表现更是受到全球的瞩目。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俄罗斯2003年国民总收为3748亿美元,居世界第16位,2003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为4330亿美元。报告并指出,俄罗斯已步入了世界上外汇存底的十强之列,2003年俄罗斯外汇存底为780亿美元,2004年增至1370亿美元。
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好转也显示在外商的投资动作上面,单单2003年第一季,外国投资者就在俄罗斯投资了62亿美元;而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自1999至2003年,俄罗斯已打好了经济成长的基础,未来俄罗斯固定投资的年增长率可以达到10%~20%。
俄罗斯的消费也将保持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将达到5%~8%。据估计,未来10年中,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便可以达到5.5%,俄罗斯的经济到了2010年将会增长70%~75%。
所以很多人都预测,俄罗斯将是未来几个最有开发价值的新市场之一,事实上,这个最有开发价值的预测,也同样适应用于直销产业。由于同样经历集权经济的钳制,俄罗斯人对于直销的热情不亚于90年代的中国大陆,特别是经济改革过程的通货膨胀煎熬,使得俄罗斯民众视直销为改变生活的神奇法门。
俄罗斯的直销人口在短短8年间一口气增长23倍,从1996年的10万人暴升到2004年的230万人。而根据世界直销协会联盟在2005年12月15日的最新统计显示,俄罗斯的直销产值,已达到12.68亿美元,超过了马来西亚的12.6亿。
医药保健品商机巨大
就像经济发展被看好一样,俄罗斯直销市场现在也被许多跨国直销公司视为另外一个兵家必争之地。除了上述摆脱贫穷的动力外,直销产品,包括日用品、化妆品、保健类产品在俄罗斯轻工业不振,民生物资匮乏以及健康条件不佳的社会基础上,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保健类产品,对于因为低生育率与高死亡率而陷入人口锐减危机的情况,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表示,由于受苏联解体后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的冲击,俄罗斯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疾病和死亡率大幅上升。其中疾病与死亡率(除了意外死亡之外)高启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健康问题,也是保健类产品的市场所在。
从制药工业而言,俄罗斯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俄罗斯近80%的药品依赖进口,俄罗斯本国的医药保健品需求量大,但生产能力却较低,生产工艺也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本国国民的需求。这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医药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而言,是个很好的契机。
近年来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国内药企关注的热点市场,鲁抗医药、天津天士力、三九药业、广药集团等企业纷纷涉足并已经打开了局面,其中华佗再造丸、三九胃泰、虫草胶囊等产品是最为畅销的品种,每年的出口量都很大。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向俄罗斯出口药品1.68亿美元,比2004年的1.22亿美元同比增长37.8%,出口形势呈现高速、平稳态势。
由于中国医药在俄罗斯民间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俄居民对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鉴于俄罗斯的制药工业现状,品质优良、价格合适的药品在俄罗斯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其中,国产的中药材和中成药也受到了俄罗斯百姓的青睐。
据相关人士透露,心脑血管药物、糖尿病药物、风湿病类药物在俄罗斯有较大的市场。同时他们对医疗设备,诸如门诊设备、敷料、手术器具、耗材和医疗设备的配件等也有很大需求。此外,俄罗斯经济开始复苏,人们对医药保健品的购买量也不断增长,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市场,其潜力不容低估。同时,俄罗斯对其他东欧国家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战略地位也比较突出。
在国内众多的药企眼中,俄罗斯市场的确是一块未开发的宝地,谁最先拥有它,获取的利润可想而知。
直销发烫 北国淘金
据俄罗斯直销协会网站信息显示:俄罗斯直销发展态势喜人,近来又有2家企业加入直销协会。2006年4月6日,该协会还召开了一次会议,俄罗斯经济与贸易发展部的领导娜塔莉娅・拉丽阿诺娃列席会议,协会企业成员和直销从业者参与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讲在政府的监控下如何更好的规范俄罗斯直销市场。而在之前俄方政府为了给正规直销提供一个好的经营环境,长期严厉打击金字塔传销骗局,且常在权威媒体宣传其危害性和教育如何防止传销骗术。通过俄罗斯政府的长期严厉监管,俄方直销市场环境前景可赞。
而在众多跨国直销公司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天狮国际集团是一大赢家。
天狮国际于1998年进驻俄罗斯市场,近年来平均每月营业额约700~800万美元。
若加上东欧市场,天狮在区域内的业绩(每月约1200万美元)一度还超过了在中国大陆本土市场的业绩。
天狮亚洲区总裁解东平指出,天狮在俄罗斯得以成功,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产品符合“健康条件不佳”俄国人的迫切需要;第二,制度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第三,俄国人有中国情节,对于中国制造的产品有一定的熟悉度与好感。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gistics industry, express has became the biggest beneficial. Recently, the Chinese express industry is booming, which makes all perspectives are facing rather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es of the main four foreign express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for local enterprises.
Key words: foreign express; strategy; Chinese enterprises; countermeasure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国际国内经贸活动,以及人民生活需要都为快递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现代快递业在中国从无到有,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成以下几种模式:
(1)邮政特快专递(EMS)。我国邮政先后于1980年、1984年开办了国际、国内特快专递业务,目前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国内业务通达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国际业务依赖万国邮联系统和与全球著名的TNT集团建立合作关系,通达全球200余个国家,其进出境通关业务直接在海关设在邮政系统的办事处办理,可迅速报关、清关,加快了传递时效。EMS国内业务在函件快递方面颇有建树,其实很大原因是EMS将国家赋予邮政的“对承担普遍服务的邮政企业的优惠政策”施用于并非完全符合“普遍服务”内容的国内EMS业务。但近几年,EMS国际业务则由于其他国际著名快递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介入,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
(2)世界著名快递公司打入中国大陆市场,占据国际快递业务主要市场。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大快递公司均看好中国市场。DHL、UPS、FedEx、TNT等国际快递公司陆续与中国企业成立合作合资公司或建立关系,借助其庞大的国际网络、优良的服务功能和成功的经验,不仅为广大的中外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也使这些公司及其国内合作伙伴们获益匪浅。目前,仅四大快递公司己占有中国大陆80%的国际快递服务市场份额[1]。这些公司的业务绝大部分是为中国对外经贸活动服务的国际业务。一方面因为其具备从事国际业务的实力,另一方面国际业务利润也较高。但开展国内业务并不顺利,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的不太支持以外,这些公司与国内运输工具协调、配合也有难度,很难实现国际化的标准快递服务。
(3)国内其他快递公司异军突起,方兴未艾。在我国快递市场巨大潜力的驱使下,国内相继成立的不同模式的快递公司,虽分属不同的运输系统,以不尽相同的经营模式,在不尽相同的快递市场中不断摸索和发展,但已显示了一定的活力。其主要代表应该是民航快递(CAE)和中铁快运(CRE)。CAE一直是借助民航系统的航线和场站优势,借助国际交往的优势,国内和国际并进。CRE则是在利用中国铁路的旅客列车行李车作为主要运输工具,辅以快捷方便的短途接运汽车,CRE辟了别具特色的利用铁路的快递服务,并开始涉足国际业务。另外,国内许多民营企业开办的快递企业,风起云涌,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中国市场快递业的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好的市场前景使已经身在其中斡旋和不断加入的外资、国有、民营快递企业陷入了一种几近无序的竞争。虽然之前有很多中国快递市场领域的研究,但结合最近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数据,专门针对三类快递企业在2005年外资市场开放后的发展模式和四大国际快递巨头对华战略之间的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紧扣“中国”二字,把包含四大国际快递巨头(DHL、UPS、FedEx、TNT)、中国邮政EMS和较大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在比较四大国际快递巨头“中国攻略”的差异的同时,就中国邮政和民营快递的发展道路提出一点建议。
2国际快递巨头的中国市场战略
2.1市场定位分析
FedEx借助强大机队力量,实现“无所不包,全面发展”;UPS则宣布“我们将致力于全新的供应链解决方案。”[2]; TNT则要“在全球快递、货运、物流领域诞生一个新的权威”。一方面倚重汽车物流市场,另一方面向企业物流市场进军,推出“直复营销”业务[3];而中外运敦豪希望能成为“世界范围内邮件通讯、包裹快递、物流及邮政服务领域中的领头羊”。目前其37%的中国市场占有率仍令对手们难以超越。
2.2合作模式分析
由于政策的限制,这四家快递巨头进入中国采用了相似的战略路径,即先选择国内资源与网络互补的伙伴合资合作开发中国市场,再通过自身独有的速递资源谋求“独资”市场,从而为自己品牌的延伸提供可能。可以说,国际快递巨头们都经历了或长或短“中国婚姻”,皆因结合而获得资源,又因分手而得到解放。
(1)FedEx——1984年,联邦快递初入中国时,选择了中外运组建合资公司,但由于双方合作并没有带来明显的业绩,1997年联邦不得不与中外运分手。而与大通国际(现已被上海实业收购)再度结合后,却发现这仍然是一场不幸的婚姻。鉴于几次和大公司的联姻失败,联邦快递最终选择了地域性很强的大田作为新的合作伙伴。联邦快递也与2006年通过收购其与大田集团共同创办的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合资企业中所占有的50%股权,将该合资企业转变为联邦快递独资公司,接管了大田集团在中国89个地区的经营国内业务的资产[4]。
(2)UPS——2004 年底,UPS宣布出资1亿美元收购中外运合资公司的股份,获得中国23个主要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掌控权,迈出了在华独资第一步。UPS与海南航空全资子公司扬子江快运合作,借其网络打入华南市场[5]。
(3)TNT——2003年5月,TNT“大胆”地结束了和中外运15年的合作,同时很“另类”地选择了一家1999年才成立、员工不超过800 人的小公司——超马赫国际运输有限公司合作,合作形式也由过去的合资改为授权。
在新一轮外资快递争霸战中出于落后地位的TNT还收购了我国最大的公路货物和包裹运输企业——黑龙江华宇物流公司。这一举动使TNT直接拥有了华宇在大中城市1 100多个运转中心和16万稳定的客户,大大增强了网络实力。
(4)DHL——继入股中国外运之后,DHL更与中外运合作开辟国内快递业务。而双方合作的成绩也让人满意。根据2002年海关的一份统计资料,在份额上DHL两倍于UPS和FedEx。自与中外运合资的公司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合资公司中外运敦豪的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40%,营业额跃升60倍之多。自2001年至2006年,DHL已累计在华投资10亿美元。2006年4月,根据新“中国优先计划”,其将加大在华的投资力度。看来,短期内仍会继续维持与中外运之间的合作关系。
2007年12月14日,全球快递及物流公司DHL与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协议,由DHL母公司德国邮政集团以超过6亿元价格购入在华合资公司金鹰国际货运余下的50%股权,成功收购金鹰国际货运,从而使后者成为其独资子公司,由此实现在华供应链业务的独资。
2.3业务结构调整分析
(1)FedEx——2007年5月28日起,正式进军国内快递市场,在9个城市推出次日达(下班前取件,翌日12点前到达)限时业务和隔日送达服务。
(2)UPS——2008年1月,UPS面向国际发货人推出无纸化发票和国际回邮两项新业务,成为第一家在多达98个国家和地区向客户提供国际无纸化运输选择和退件服务的包裹递送公司。
2007年11月27日,国际快递UPS旗下UPS资融公司与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及招商银行合作,推出“UPS全球供应链金融方案”。此类合作在国内实属首次,它将为中国中小企业或大型企业供应链中各个环节提供包括融资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服务[6]。
(3)TNT——2007年1月17号,正式开通中欧直航B747-400ERF延程型货机(每周三往返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至TNT的欧洲转运中心列日)。通过连接TNT在中国和欧洲的空运和陆路递送网络,该航线连接了500多个中国城市与400多个欧洲城市,进一步巩固了TNT在中国和欧洲两大市场的地位。
(4)中外运敦豪——自1986年成立以来,中外运敦豪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领先快递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DHL进口到付、DHL定时特派、DHL珍宝箱和小珍宝箱,以及DHL重宝箱等服务产品深受客户的喜爱。在成功推出“宝箱系列”产品的基础上,2006年底依托其在国内网络并与酒店、专业俱乐部合作,针对商务市场在上海新推出“DHL高尔夫快递”的全球服务项目。它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针对全球超过100个客户分成了电子产品、精密仪器、医疗设备、航空等8个不同行业,为其提供一对一的全程服务。
2.4竞争力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行,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国有、私营和中外合资等形式的医疗机构层出不穷,医疗市场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医院必须合理的拓宽融资的渠道,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才能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然而在医院负债经营的时候,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对财务风险的监控对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十分重要。因此,医院必须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对潜在财务风险的实时监控。本文对当前我国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分析医院控制风险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医院的财务风险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医院获得越来越多的私营权,这给医院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小的挑战。许多医院对医疗经费的增长幅度控制不当,运营成本持续攀升,这些都导致了医院的发展遇到了困境。再加上医院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只注重眼前利益导致财务风险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医疗改革的推进促进了老百姓的医疗需求的增长,政府财政不足以及医院内部资金的匮乏导致医院大量的举债。通过举债的方式来完成基本设施、设备以及人才的引进,以求吸纳更多的患者。这种负债的发展方式使得医院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大量的贷款使得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偏高,长期负债问题严重。医院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项目,造成了公共医疗费用的攀升。这种负债经营很可能导致医院的负债失控,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共同作用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二)医疗行业竞争的加剧,市场规则下,不断有民营和中外合资的医疗机构出现,给市场上现有医院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医院不断增加医疗设施的改进,不按照政府要求用药、收费,造成医院支出超标,造成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应收账款风险。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引入第三方支付的前提下,患者往往会对超低的价格产生过度消费,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医院的应收账款管理缺乏应有的催帐观念和风险意识,常常会错过收账的最好时机,给医院造成大量的呆账和死账,使医院蒙受巨大损失。随着医疗改革,第三方支付的主体变成了政府,患者只交少量存款,然后由政府的财政补贴对医院进行补助,但政府的财政补贴往往较长时间才能到账,这也造成了医院的资金周转困难。
(四)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大量采购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是在设备的采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设备的技术、市场和财务的可行性研究,对设备的市场前景、设备的先进性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对设备使用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预测,导致医院盲目购买设备,造成资金的浪费,甚至使医院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新时期控制医院市场风险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
随着新时期医疗改革的推进,财务管理成为医院控制市场风险的重要工作。想要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充分重视,明确新时期医院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医院的管理者除了具备良好的医疗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转变以前只重医疗卫生建设,忽视市场风险和财务管理的观念和做法。长期以来,医院往往因为没有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导致医院的市场风险加大,严重的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规避市场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防范
随着医院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多,医院想要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首先,医院应该加强对成功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学习,建立健全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综合的分析医院自身存在的漏洞和潜在的风险,利用各种会计方法,积极的对医院的财务策略进行调整,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其次,医院的领导应该转变管理思想,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医疗建设,忽视医院财务管理的观念。积极学习财务知识,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正确的领导全体财务人员参与风险防范;最后,要树立全体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素质,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有效控制医院潜在的市场风险。
(三)加强医院内控制度建设
由于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医院的资产不断流失,财务会计信息失真以及医院最终的经营管理失败。通过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及时的发现医院财务管理活动和医院财务信息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的改进医院的管理,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如果医院的规模较小,不能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应该定期的聘请滋生的注册会计师对医院的会计账目和财务报表进行系统的审核,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医院内部管理更加完善。医院也可以指定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对重要业务活动及信息进行审核,这样可以减少重大问题的出现。
三、结语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大量市场风险的威胁着医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医院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工作,不断提高医院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加强技术和理念创新,加速产业融合,延伸航天产业链。把握国内国际市场重大机遇,加强天基信息系统与地面信息系统的融合,形成基于天基信息参与支持下的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使航天技术、天基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共同创造新的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航天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在产业链延伸的同时确立产业链优势环节和地位。
大力培育新兴信息服务业态,推动示范应用。结合国家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相关精神,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产业化重大项目,充分发挥航天技术在信息安全、信息消费中的突出作用。规划并落实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
完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方针政策,制定、推行北斗产业的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及统一接口协议。借助“宽带中国”战略,推动卫星宽带产业发展;扶持卫星通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卫星遥感业务化一体化应用,形成统一的数据管理与应用政策,构建国家卫星遥感信息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探索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及应用的商业化发展途径,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的牵引,加速卫星遥感产业化进程。
2.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结合
基于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强化系统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的主导能力;大力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鼓励配套企业围绕创新链需求提供配套支持。确保形成从原材料和部件产品到航天器系统,从基础技术到系统解决方案贯穿整个产业体系的完整创新链条。
推动技术创新路线转变。推动航天型号研发从以前的单项技术创新为主向系统级、体系化集成创新转变,形成以系统创新为牵引、以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的良好格局。推动从以前面向性能指标的技术创新为主向面向宇航型号全寿命周期的能力创新转变,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用户好用、喜用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创造应用价值,更加注重流程创新、工艺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创新。
3.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创新体系,打通协同创新利益链条
加强顶层规划,提高产学研合作层次、深度和效率。鼓励共建研发机构、技术同盟等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各类基金,推动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的结合。依托重点企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路线选择、各类要素创新配置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协同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的分工界面,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对接中双向枢纽作用,建立完善利益协调、输送机制,保障各方利益和积极性。
4.推动军民融合模式创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以满足国家军事斗争准备和能打胜仗为根本出发点,谋划产业层面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推动传统航天企业探索实践军民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加速面向国防装备保障和产业增长需要相结合的强大防务集成商转型。加快市场准入和认证机制改革创新与服务创新,规范市场准入条件,促进多元化主体进入航天产业领域,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航天型号科研生产领域;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提供政策、信息和相关咨询服务。
关键词:养老机构;社会福利制度;民营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8-01
1 引言
1.1 养老服务机构民营化的背景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增长进入低生育发展阶段,人口预期寿命大大增长。在当前“4-2-1”家庭结构模式下,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居家养老方式使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子女不堪重负,而目前国家、集体兴办的各类养老机构,如社区敬老院、养老福利院等,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除了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外,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市场化特点使政府放宽国家各个方面的行政管制,在各个领域积极引入社会私人资本,因此“社会福利民营化”便与转变政府职能和市场化联系在一起。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民政部门便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城市社会福利改革思路。进入21世纪,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支持社会力量进入社会福利领域。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政府对于民间养老服务投资的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很多民间资本涌入老龄产业的养老服务投资。
1.2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界定
学界普遍认为,民办养老机构是指由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公共福利设施,如托老中心、养老院、康复中心、敬老院等,当前以养老院居多。这些养老机构不要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相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承担的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本身就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挑战。民办养老机构由于来源于民营资本,它不可能摆脱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的双重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2 民办养老院的发展瓶颈
2.1 投入资金有限
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相比,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的短缺,主要表现在养老院前期成立时资金的筹集和运营中资金的周转和规模的扩大两方面。私人在进行养老服务行业的投资时,考虑到养老服务是微利行业,投资的回报周期长,理性地选择投入较少的资金。另外国家政策规定,作为民营养老机构,不能以房产做抵押贷款,私人从银行获得贷款也相当困难。
2.2 服务质量下降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民办养老院都倾向于压缩自身的运营成本。为了确保自身的微薄的经营利润,民办养老院经营者会采取降低老人的膳食成本、节省硬件设施维护费用、减少服务人员数量等各种措施。作为第三产业的养老服务行业,这无疑降低了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减少了入住老人的福利水平。而且这种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压低成本的短视行为,极大得降低了养老院的顾客认可度,阻碍了养老院的长期发展。
2.3 规模效应难以形成
由于资金的短缺和成本的压缩,民办养老机构很难扩大规模、改善设施,入住老人数量得不到提升,使得养老院无法摊低老人看护的平均成本。很多民办养老院亏损的原因可以从规模效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养老院开始运营时,入住老人家属缴纳的费用为养老院带来了第一笔收益,其后由于规模效应难以形成,没有新的入住老人,新的资金流无法再流入养老院,另外由于物价的上涨等各种因素开支增加,使得养老院“扭赢为亏”。
2.4 缺少人力资本
根据有机资本的构成理论,民办养老机构由于投入资金少于公办养老院,其运营所需的人力资本应该越多。但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该行业缺少经过培训具备专业护理知识的看护人员。极少的劳动力供给使得雇佣专业老年人看护的价格较高,民办养老机构在无法支付专业护理人员的情况下,基本都是采取雇佣社会闲散劳动力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老人的福利水平。
2.5 政策制度不配套
选择在养老机构进行养老的群体中,病残老人占绝大多数。这些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再加上所患病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客观上导致了养老机构发生医疗护理纠纷多、赔偿风险大的现状。但对民办养老机构中出现的老人死亡等纠纷,目前我国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另外,由于政府补贴制度对民办养老机构要求门槛较高,很多经营者在资金周转紧张时无法得到政府的支持。
3 市场需求充足的条件下民办养老院发展困难的原因
3.1 养老机构民营化是对政府职能认识的偏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增进社会活力,提高福利水平。就养老福利而言,与西方高福利国家相比,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是福利水平过低、投入不足、覆盖面过小、福利不均衡、机制不顺等问题,相对而言其任务不应是将包袱转移给尚不完善的市场福利机制,而是增加投入和扩大覆盖面。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调动资源的能力,政府应该承担更多更重的政府道德义务和管理责任。因而就政府职能而言,有利于社会福利进步的方面就应该进一步加强,而不是弱化。
3.2 价格歧视使弱势群体边缘化
尽管“养老机构民营化”的目的是解决单位外老人的养老需求,但由于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不同的财政支持,单位外老人需要支付比公办养老院更高的价格才能获得养老服务,较高的价格将经济条件不佳的单位外老人拒之门外,其偏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更是忽略了广大农村成员,而且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也得不到保障。这种“养老机构民营化”使我国的养老福利具有了“层次性”,不仅没有根本解决单位外老人的养老问题,而且加剧了我国社会福利的不公平,远离了提高全民福利水平的宗旨。
3.3 相关利益集团阻碍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发展
在养老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民办养老机构的逐利性和养老服务的正外部性的矛盾可以通过政府的补贴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国家规定,老人消耗水、电、气等资源时,有关部门要给予费用全免或减免,但是一个部门全免或减免意味着另一个部门的资源量的增加。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向政府部门申请费用减免时,往往会被有关部门以文件太笼统无法操作的理由拒绝。这种部门利益观,严重阻碍了社会资源向民办养老机构的倾斜。
4 结语
“4-2-1”家庭年龄结构模式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我国消费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为老年人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种利好的环境下,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却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在目前我国福利制度不完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和社会不公平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政府的过早地退出养老福利领域,将带来新的不公平和市场失灵。在我国福利制度的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把追求公平和共同富裕、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国家财富、提升全民福利水平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峰,邹鹰,黄峰梅,杨文俊.试论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J].社会工作,2004,(12).
[2]刘红,张妍蕊.对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3]洪芬.浙江最大民营养老院困局[J].小康,2005,(6).
[4]张晓峰.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的风检及对策[J].社会福利,2008,(10).
[5]赵定东.“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逻辑误差析论[J].理论导刊,2009,(6).
[6]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 [J].人口与经济,2009,(4).
29年前,陈学利担任威海市环翠区田村镇福利院院长。为了改善福利院老人们的生活,他从税务所借来2.5万元,创建一个医疗器械小厂。时至今日,这个原来的福利院小作坊已经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2016年销售收入达到336亿元。
更让陈学利自豪的是,威高正在不断打破国外医疗器械企业的各种技术垄断,解决着国人“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创业之初我们百分之百都是农民,没有技术、没有工人、没有市场、没有支持,这里面的艰辛、艰难和挫折,不是一句话、也不是一天能够说明白的。但就是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让我们走到了现在这条路上。”陈学利说。
打破外企垄断
4月19日,国务院总理考察山东威海港,到了威高集团。他嘱托,要通过扩大规模等,进一步降低费用,惠及更多患者。
经过20多年研发,威高目前可以为医院和病人提供高质量的透析整体服务,不仅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而且治疗质量也有大幅提高。正是由于使用了威高自主生产透析器材、原料、管路和药液,中国血液透析病人每年节省的医疗费用达720亿元。
“目前全世界能生产这整套设备的只有两家,德国有一家企业,另一个就是威高。”陈学利说:“以前病人的生存率很低,平均只能存活两三年。未来很快能提高到17年,这也是国际最高水平。”
截至目前,威高拥有发明专利15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600多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达80%以上。其中120多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100多种产品打破国外垄断,迫使进口产品大幅度降价。
在威高打破国外垄断的众多高科技产品中,骨科材料系列、血液净化系列、心脏支架、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等,都是高质量、高科技附加值的代表性产品。
作为一家在威海土生土长的乡镇企业,威高的关键突破始于2002年。当时陈学利到美国洽谈合作,看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采用可降解药物涂层技术的心脏支架,深受触动。在国内,这种产品一直依赖进口,一个心脏支架的价格高达5000美元,中国人要做这种手术实属不易。
当时中国市场上的高档医疗器械基本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威高只是个生产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常规医疗产品的民营小厂,人才、技术、资金等很多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研发高科技产品的需要。
但经过3年刻苦攻关,2005年1月12日,我国第一支药物涂层心脏支架终于在威高诞生。产品问世便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一举打破美国强生、波士顿等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威高也成为全世界第三家能够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
“虽然我们最早只是乡镇企业,但仍然要开拓前进,不能随波逐流。高科技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从中受益,何乐而不为呢?”陈学利说。
100亿次注射都要安全
从1988年生产一次性输液器开始,目前威高有50多个系列,500多个品种、8万多个规格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
陈学利认为,威高虽然代表了现阶段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最高水平,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威高想要突破仍然很难。为了达到更好更快的创新效果,威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借力创新、自主孵化”等多种渠道和办法。
目前威高已走出国T,在国外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包括美国介入器材研发中心、德国人工心肺研发中心、日本影像设备研发中心、英国医用耗材及医用敷料研发中心、法国血液净化设备研发中心,形成了国际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在国内,威高参与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院士工作站等,并组建山东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等20多家单位组建创新联盟,正在申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据介绍,威高每年投入十几亿元,先后从欧美日引进了30多条世界先进的生产线,成立了自动化设备公司、模具公司、详细测绘、剖析国外设备、重新优化生产公司及工装,消化吸收再创新,基本做到制造第一台时国产化率50%,制造第二台时国产化率80%,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最终实现了国产化。
陈学利表示,一个成功的企业,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威高每年生产100亿只注射器材,不管是静脉、肌肉注射、穿刺、麻醉,都需要与人体直接接触,这就要求100亿次注射都要安全,每只针都要合格。
“中国人现在比较浮躁,但我们这个行业容不得半点儿马虎。威高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认真精细地做好每一件产品,踏踏实实夯实根基,赢得用户和市场的信赖,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他说。
一千亿计划
“要想看好病,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发展医疗器械事业是大好时机。”陈学利说。
他介绍,在威高接下来的产业布局中,将以医疗器械和药业为主,适时、适机兼并重组相关产业链条上有发展潜质的企业。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高层次地整合研发资源,力争在医疗器械和医药等关键领域取得技术和研发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威高将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以国际合作为契机,逐步实现管理理念、经营机制、人力资源、技术、产品、市场等全方位对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