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语文教育课程

大学语文教育课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语文教育课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语文教育课程

篇1

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注重学生文化能力教育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定位不准,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等问题。在课程定位方面,许多高职院校把语文教育定位为培养发展能力,以夯实就业实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实际上只是简单套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理念、新教法,缺乏对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充分认识,一味求“新”,如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借助情景画面、趣味故事、角色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从课程定位到教学方法都面临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探索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合乎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课程建设理论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

(一) 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要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办学功能、办学定位服务,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担负着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其课程定位应与专业相结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具有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文精神的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是指提高各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础课程。

(三)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阐释人文思想的理论知识性课程,既不是单一的哲学、宗教学或文学等,又不是人文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人文基础理论的系统性阐释,培养大学生系统的关于人文思想的主要概念体系和主要知识框架,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又蕴含雄奇的自然风物、悠久的历史风情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纯化其品质,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此,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为:通过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职业技术伦理和环境道德等,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每一项工作任务,善于发现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

(一)逐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从建立大学生理想人格、养精神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才能、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羞于当众说话的心理障碍,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从发掘教材个性、发挥教师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入手。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学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突出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内容的核心范畴―― “文”的教学

不把大学语文讲成单纯的文学课,从“文”这个角度予以扩展,分析各种经典文体的书面表达形式,揭示它们的典范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在商业消费和网络电子媒体带来语文形态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的今天,经典汉语书面语教育更能凸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感知,进而促进他们人文素养个性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应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应从大学生理想人格建立、人文精神养成和创新思维开发出发。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各专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不但授学生以“鱼”,更注重授学生以“渔”,也就是既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既特别注重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促进他们个性化人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考试评价

大学语文作为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和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一直是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从高职培养目标、高职生源实际语文水平及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来看,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习和择业的需要,从而使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一、转变观念,把大学语文定位为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该从高职培养目标来确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旨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实用型的专门人才。从办学层次看,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在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其中,学生所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就属于这一方面。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并加强大学语文课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高考生里面成绩不太理想的一批,他们的语文水平往往差强人意,写文章时往往词不达意、语不成句、甚至于错别字满篇,语文知识的欠缺非常明显,所以从他们的实际语文水平状况来看,开设语文课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对从业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仅是专业技能上,他们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基本文化素养,甚至连会不会用普通话作自我介绍也成为他们面试的一个环节。

二、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必要与可能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选用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应该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放在首位。

学校专门咨询了语文课程方面的资深专家和相关学者,并聘请他们作为主编,由语文教研室的几位颇具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执笔,最终编出一本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程》。

三、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考核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只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却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的掌握毕竟无法替代能力的发挥,因此,改革当前语文考试制度和形式,实行多元化评价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仅仅以试卷为准,还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

“五十九分惭愧,六十分万岁,六十一分浪费”是当前流行于大学校园的一句顺口溜。这句顺口溜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应试教育长期把卷面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因此,为了表示学业成绩的精确性,常常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并且非常计较一、两分之差。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要以实用为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一分之差而对其冠以不及格的评判结果。

笔者所在的学校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学语文的考试实行“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参与与大学语文或人文素质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读书会、志愿者活动)、学生在报纸板报上发表的文章等方面。将学生平时每一次的表现记入成绩册,最终算入期末总成绩。实践证明,平时成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大部分学生平时会认真完成语文作业,写作以及欣赏作品的兴趣大大增强,并且比较乐于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所学到的内容所掌握的内容要比期末成绩的100分的含金量更高,这也与高职教育的实用性目的相符合。

四、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培养,这些活动又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和广阔的空间,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努力在探索和实践中注意总结,以形成高职语文教育的特色,为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我们的贡献。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谢安邦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二、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都实行分科制度,高中阶段划分为文、理科,理科重视学生的理解、逻辑思维的培养,即使是属于人文学科的文科都只注重记忆、概括、总结等智力因素的培养,连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育都注重写作、修辞、语言等枯燥的训练,而兴趣、意志、态度和情感等非智力的因素遭到忽视。学生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情感,沦为应试的工具。除了学校的应试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同样的重视智育、忽视情感。我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采取溺爱的态度,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几乎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缺少必要的情感和价值教育。这使得我国许多专业人才的知识面狭隘,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缺乏基本的应有的认知,更是忽视了社会、伦理和文化教育等重大问题。重视人文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迫在眉睫。在这个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精髓已经被遗忘,许多国人盲目追求舶来之物,觉得只要是外国的和进口的都是最好的,而将我们中华名民族自己的瑰宝抛在脑后。让国人认同自己的文化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传唱经典也成为了社会大众和各大中小学和高校广泛参与的活动。语文教育更多的向我们展示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尽管大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可塑造,我们大学的教师应当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贯彻执行大学语文人文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如何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教育

(一)教育内容

虽然《大学语文》课程都配套有专用的教材,但是教材仅仅是一个参考工具书,语文教学不是对着课本生搬硬套。并且大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阅读和自学的能力,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完全不必像中学教育那样逐字逐句的讲解,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适当的增加相应的内容,以此来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1.健康的教育内容。前段时间大学校园发生的“复旦毒杀案”“中南大学命案”等等震惊全国,网络上流行起“谢舍友不杀之恩”的流行语,这些受过高等教育教育却又知法犯法的大学生的行为,不正是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引起的吗?所以,大学语文课堂里的内容首先应当是正确的、恰当的、健康的。应该能够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2.广泛的教育内容。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样也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单单是文学方面的,优秀的语文教学应当包揽文学、政治、历史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大学语文教育已经没有了应试的忧虑,所以教师可以较为自由安排课堂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这样的教育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语文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其他方面的常识。3.引人入胜的教育内容。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兴趣才会学习的更加认真和深刻。而且,大学课堂相对于中学课堂更崇尚学术自由,所以我们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内容除了要健康和范围宽广之外,还要求我们课堂的内容丰富,有趣,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能心系课堂,集中精力学习。

(二)教育要求

篇4

2.自上而下地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这种观念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学校和学生都更多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修养,很难在高校中形教育应有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教育依靠一些政策的支持,虽在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却未能真正引起关注,很多时候成了点缀性的课程。要想真正发挥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高校体制内自上而下地提高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学校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如从课时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为文学教育提供优厚的环境。在教师层面上,也要转变观念。把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看作是重要的工作,努力探索适合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层面上,要增强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思想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文学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进入了人才培养计划,并加以实施。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文学课程体系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它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除大学语文外,各高校开设的文学课程,一般都采用相关教师申报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这样看起来开设的课程不少,但实际上是杂乱无序的,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从教师角度而言,某一学期开不开设自己承担的文学教育课程视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情况而定,因此,有些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在某一学期却不能真正开出,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从学生角度而言,一般学校规定选修的固定学分,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规定文学类选修是6学分,即选修两门文学类课程即可。这样学生对文学课程的选择也是十分有限的,同样造成了课程体系的不完整。由于上述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文学教育课程不少,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综合素质却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所以,要对文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考虑课程体系优化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缺乏统一性的问题,要求凡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保证每学期都会开设课程以供学生选修。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科学性和需要性的原则,对文学教育类课程进行以下三类课程的优化设计。

1.知识类课程。此类课程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开设中国文学概论、西方文学概论,辅助开设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中西文学文化的对比中,更好地思考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品格,优长与缺陷,更好地确立自己的文化人格。

2.鉴赏类课程。此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感知和体验文学作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可开设古代诗词欣赏、古代散文欣赏、现代小说欣赏、现代诗歌欣赏、世界名著导读等课程。这些经典作品是美的存在、是人文精神蕴含丰沛之所在。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感知、体验可以获得美的熏陶、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3.能力训练类课程。此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目标。可以开设写作课程。在课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和论文写作的训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表达能力整体不高,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写作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按照上述三类设计具体课程,使高校文学教育课程具有比较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各院系在课时性质、学时学分等方面进行优化,文学教育类课程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优化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方法,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不是单向传播体验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传播交流活动。针对非语言文学类专业开设的文学教育课程,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向众多学生传授大量文学知识,往往采用简单省时的讲授法,成为“填鸭式”教育。这导致师生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兴趣下降,也未能达到文学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优化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笔者认为,要在文学教育的课堂上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并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启发式教学法: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大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虽是古老的教学方法,但对目前的文学教育教学而言,它可以改变“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如在讲授先秦散文时,经常选的篇章是来自《左传》的“段于鄢”,其中分析郑庄公人物形象是重点。梳理完课文后,教师可抛出一个启发性的问题:母亲姜氏想让共叔段代替庄公为国君,你觉得两兄弟谁更适合做国君?同学们陷入思考,一会儿,开始踊跃发言,大家共同认为共叔段无才无德不适合做国君。对庄公的认识发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庄公赶走弟弟、幽禁母亲,不仁不孝,不适合做国君。有的同学说庄公行事老到、善于谋划,具有政治家的素质和风范,适合做国君。针对分歧,教师讲述了春秋的诸侯争霸的时代环境,引导大家分析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国之主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才能。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变得饶有兴味,更好地体会了庄公这个形象。

篇5

身处于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一直以来都有着这样一种困惑: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红头文件”,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的直接约束力,现在的高职教育留给大学语文的空间微乎其微并且不断缩小。课时的缩减、考核方式的随意使得语文教师连同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也有当前的就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随着当前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的改革的推行、各类人文类课程的兴起以及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设,作为人文类课程中最基础的大学语文课程却始终难以定位和革新,从而成为制约整体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学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目标、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广泛争议,迫切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其中课程的定位是对课程价值、目标的本质揭示;是研究与探讨、改革与完善我国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了这点,才能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1.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职业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提出了与普通高等教育明显不同的要求。高职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大学语文同样面临着这一改革要求。大学语文要想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适应高职教育课程的要求,服务于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职业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而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当下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学生的就业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具备的是良好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其中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提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其核心都集中于人与人的沟通合作,也就是运用符号处理人与自身、自然、社会交融的能力。而在所有符号中,语文培养的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符号运用能力的强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手段,以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高职学生由于入学时高考分数较低,因此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较弱的情况,这直接制约或影响其对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经常有老师有着这样的无奈,当专业课教师在讲台上大讲难点重点时,学生却连课本上基本的文字部分的含义都没有理解,自然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当外语老师分析语法难点时,学生却连基本的主、谓、宾都不清楚;当就业指导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做自我介绍时,发现很多学生连几句通顺的句子都表达不出来……诸如此类,都说明了一个现实,就是人文类课程尤其是语文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语文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基础性、工具性、社会性,课程内容覆盖面的广泛性以及丰富的文学知识、文化常识,还可以结合当代流行文学、当下的社会生活、年轻人关心的新闻时事、热门话题等,通过案例、课堂讨论、职场情景模拟训练、演讲等多种形式延伸课堂空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鉴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无形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人文性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包括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语文教育家徐中玉先生在他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到了人文性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徐老先生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可以起到文理渗透、科技与文化交融作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

中华民族的教育本是极富人文精神的,自古以来人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的轴心。但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严重冲击,从学校到学生都以是否“实用”、对择业是否有直接效用为尺度,对专业和课程做了目光短浅的取舍,这无疑使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逐步削减人文类课程,大学语文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比例少之又少。然而文化基础课、人文类课程逐步让位于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关于高校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低下、学习能力不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匮乏,班级学风普遍较差,考试过关率逐年降低等等让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感到头疼的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得不思考人文素养课程中占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职业教育将教学的重心适当地向职业能力和就业前景倾斜是无可厚非的,但就青年学生个体的整体发展和将来面对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言,如果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没有很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知识面狭窄,即使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也很难真正成为一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应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是职业性与伦理性兼顾,技术性与人文性携手,学术氛围与企业气氛相容的融合性文化。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校园文化的培育中,大学语文无疑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3.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大学语文――母语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力。母语教育意在通过内涵丰富、资源深广的母语教材,使年轻学子们能吸取母语文化的精髓,同时掌握语言技能,进而认同母语文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普通话学习,普通话基础薄弱,语言文字功底缺乏,因而在大一的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汉语基础,通过听说读写加强普通话的练习,与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培训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恰恰是大学阶段众多课程中把母语教育作为专攻目标的专门课程。只有学好母语,才谈得上英语三级、四级,也才能为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针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大学语文课程文化传承和语言传承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类型定位

课程的类型定位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门课程的覆盖面以及稳定性。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是公共基础课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也远并没有达到全院基础课程的地位,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很多系部根本就不开设大学语文,课时相对而言还是偏少。因此,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确定下来,并适当扩大课程的开设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2.大学语文课程也可以采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

随着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大量开设,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大学语文以全院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可以直接设置公选课大学语文,也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进行细化或拓展,开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现当代小说赏析、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等公选课程,这样既可以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覆盖面,又可以满足对语文或人文类课程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不至于产生与专业课程或总体课时冲突的大范围的调整,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小结

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的定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当首先思考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它应当承担其职业教育的任务,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职业伦理、职业理想、职业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弥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工具化不足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再次,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母语文化的重要平台。最后,在现有条件下适当丰富和延伸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也是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一种完善和对高校大学语文现状的革新和尝试之举。

一门课程的准确定位、适时变革、成长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如今这个注重实效、讲求效率的年代,广大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该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尤其对于正处于课程改革浪潮中的高职院校来说,对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的准确定位是整个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改革取向的一种体现。随着职业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逐步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也将呈现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彭书雄.基于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6

在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的价值属性需要依赖于课程尤其是隐性课程来实现。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它能够提供多少可以转化为学生心灵的东西。在人文教育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人文课程的研究,尤其是其内隐性研究不能缺席。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怀化学院副院长,谭伟平教授的《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一书围绕着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所具有的内隐性特征展开研究,隐性课程是这本书的研究重点。

作者于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是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而这本书也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立项研究的课题成果。

该书在回顾了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历史和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后,认为人文、社会、 自然三大学科三足鼎立,是生成现代大学三大课程体系的基因。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体现大学教育质量和特色的三大要素之一。在今日的大学教育中,课程比专业更基本、更关键、更重要。

篇7

目前,在母语教育必要性的讨论中,普遍谈及的有两个原因:一是母语水平降低影响了大学生的基本技能评价甚至是就业前景,其严重程度日益显现;二是语言的竞争是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最重要的一部分,汉语教育是强国战略之所需。这样的认识自然是正确且尖锐的,而如果我们将母语教育的目标设定得更久远些,从更广阔的时空视野来考量,则将开辟另外的角度,看到母语高等教育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技能的加强,更关乎一代代人生命质素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看到母语高等教育不但是民族、国家强盛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存亡的关键。而这些,正是由语言的基本性质和母语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是我们重视母语高等教育的根本因由。但是,就在很多人要保存自身的本土文化、发扬自己传统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母语危机。母语危机是目前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重要课题。

母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而大学语文教育应当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母语教育,它承载着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这是背景,是审视大学语文的角度。母语教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审美功用的发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注重民族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大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在这一层面上,它的性质就是基础性和普及性的,注重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它的内容要能够针对大学生在语言和文字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但如果把大学语文仅仅局限在实际应用上,那也不科学。大学语文里面所有选出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都是优美的所以大学语文还有一个审美的功能。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感悟人世间的人性美。在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和谐的心态与健全的品格。大学语文如果沿着更深层次走下去的话,它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它能够明确在当代文化中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价值内涵。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QIU Peng

(School of Sport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process in by consistent idea. Only on the basi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s set up the "value" concept, to make students set up the "lifelong learn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ealth first" of the new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idea,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humanistic education; college PE; curriculum reform

人文教育是人本精神的体现,落实到体育课程中,它应当是一种渗透到理论和实践中的关怀。人文教育观要求发扬人本身的自主性和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意愿,按照学生自身的意志和兴趣接受体育教育,确保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彰显,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它旨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体育学习新环境,把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1 人文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的应有之念

人文教育观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育方面,两者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上不谋而合。人文教育观的提出要求大学体育教育在提升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兴趣的提高以及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树立全面终生学习的体育学习新理念。

人文教育观尊重学生能力的实现,即在体育教育这个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学生主题地位的确立和彰显,不能喧宾夺主地把老师放在重要位置而忽视学生。通过教学目标、教育内容、教课方法、教授体系合理和谐的稳定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站在自己兴趣的舞台上自由发展,体验体育的妙趣无穷。

2 树立人文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成功之道

2.1 “全面发展”观

当下大学体育课程朝着综合化、生活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仅仅掌握一点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远远是不够的,只有在体育改革中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全方位教授多方面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喜好与潜力,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才能更好推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

2.2 “终身学习”观

学贵有恒,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学习关乎个人身体状况和健康理念,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把对体育的学习变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是体育课程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2.3 “学生价值”观

填鸭教育被人诟病多时,避免填鸭就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尊重学生的意识和精神。学生时有着主观意志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有选择自己发展方向和方法的权利,他们与家长和老师之间应当建立在一个双向度的沟通基础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大学体育课程要满足学生的主体情感,把尊重和挖掘学生的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实现,提高大学体育教育效率。

2.4 “健康首位”观

体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强健身体,在强调人文教育观的同时不能忽视体育教育本身应当宣传的理念。康健的体魄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大学体育教育要提倡“健康首位”的观念,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在运动中感悟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

3 落实人文教育观,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措施

3.1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3.1.1 综合化、生活话、多样化

体育教育不光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更讲求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为了满足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的作用,应当涉及心理学、生理学、行为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知识。

体育活动形式不固定统一,它是可以超越场地和时间,延伸到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体育教育应当打破课时局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随心运动的观念,推动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

体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魄强健,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含义,是应当超越技术层面,在思维、理念等方面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全面协调发展的。

3.1.2 创新性、系统性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要注重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分析,推进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适应时代需求。大学体育课程应当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课程结构,这个结构对理念、内容、评估等各个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多方兼顾,不失偏颇。只有这样一个系统全面的结构才能卓尔有效地提高课程改革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2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课程结构建设

3.2.1 教育目标上

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应当明确,不能含糊抽象,区别初小学“全面发展”的口号,摆脱“传授体育技艺”的狭隘目标。要注重对学习内容的理性和文化性,教育过程中兼顾娱乐和实用双重特色,统筹理论、技能、习惯,让体育学习接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更强。

3.2.2 课时设置上

在设立体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任意选修,保证所有爱体育的学生能在任何学期学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根据学生喜好开设尽可能全的体育课程,大而全地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深而精地传授体育技能,充分发挥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传递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

3.2.3 课程内容上

通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提高积极性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完善,更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理论和实践齐抓,在实践中讲授理论,在理论中指导实践。知识和方法并举,多角度让学生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为学生开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知识大门。

3.2.4 成绩考核上

调和多方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行的考核,淡化选拔,重视参与,不以单因素论成绩。采取级别评定,通过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定性的方式对学生学习予以考核,同时对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和本身体育素质,综合性评判,提高学生积极性。

4 小结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当注意从人文教育观的立场出发寻求解决之道,把人文教育观体现到大学体育课程的各方面,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光安.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篇9

根据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下文简称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和教学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制订的教研室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中,就把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作为关键,从我院发展定位和高职教育目标出发,从生源实际状况和知识基础出发,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大学语文》中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方面,我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激发了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现将我们在实践与探索中的最新成果综述如下。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而是“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在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听说读写的经验和能力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正是因为“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思路

因为“创新能力”是最关键、最难培养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着力研究探索一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想象力与创新力并重的教改思路:人文与科学并不矛盾,想象力与创新力更是同胞兄弟。循着这种思路,我们就能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的教学设计全部都是以“任务驱动、能力培养”为主轴。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为“任务驱动”就是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树立了探索创新精神。而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正是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最难培养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思路。

三、“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彻底点燃了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

为了解决《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安排上课时数太少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贯彻“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标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改思路,我们把《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使课堂能辐射到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经常会设计很多系列的、连贯的实训任务,不断激发和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和探索,并且最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收获无穷,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每一任务之余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一点。下面就以《单元实训任务(项目)2.2:奉“旨”填词你我他——填词》这个任务作具体的说明。完成“填词”这个任务,我们一般都会安排“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

第一步:读——阅读,认真阅读自己选定的一首宋词,并选定其中一首,细心体会其中的特点和内涵。可以是课本上纳兰性德的《金缕曲·赠梁汾》或陆游的《钗头凤》,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其他词。

第二步:写——仿写,仿照你选定的那一首词(可以另选你更喜欢的其他宋词),自己创作一首句式、平仄、押韵较为严谨的新词,让奉“旨”填词的你我他都体验到作为一个词人的自豪。

金缕曲·赠2010级会计4班

郭孔生

南洋同聚首。你我他,激扬文字,赋诗填词。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有真知。缘来时,亦友亦师。三尺讲台写春秋,为桃李,洒阳光一片。君且看,春满园。二月桃花三月李。春天来,百花齐放,年年如此。看我南洋新青年,一派书生意气。展英姿,填词开始。巾帼自荐担重任,半边天,赛过男儿志气。词成册,留青史。

第三步:演——表演,这里的表演主要是在班级上举办一个朗诵会,让学生把创作的新词朗诵出来,为学生提供登台演出的机会,同时筹措资金,给评出的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和纪念品,最好能请几个老师评委和领导嘉宾参加,在给学生一点压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演出场面,不仅锻炼学生的胆量,而且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第四步:展——作品展,朗诵完成之后,根据朗诵会上评出的一二三等奖有重点、有层次地举办一次有特色、有意义的作品展,最好是学生书写(设计)的书法作品,可以是硬笔,也可以是毛笔,这样学生的书写技能和书法水平都会得到非常提高。

第五步:集——结集出版,在完成以上四个步骤之后,以什么方式保存同学们的成果呢?我想结集出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把同学们自己一手创作的新词汇集起来,如果再附上每个同学的自己亲手书写(设计)的书法作品,就更能展示同学们的风采。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让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果再附上每个同学的个人简介、照片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就可以做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大学时光”纪念册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学生作品展示

金缕曲·赠伊人

2010级会计4班杨雅诗

卿本佳人也。奈苦何,留恋人间,美人情重。泪洒独灌英雄冢,痴人独向此景,凭谁问,沧海桑田。斑竹一枝泪千年,花未眠,沾酒对月言。怎能忘,月正圆。夜露穿心破晓梦。泪沾湿,回首仰然,断肠悲痛。江河脉脉渡得谁,千帆竞过也罢,到如今,醉枕落霞。百年穿越映紫瞳,前世缘,不在五行中。然记否,君须记。

金缕曲·赠南洋

2010级会计4班张健民

民也狂生耳。偶然间,补录南洋,分配四班。满怀信心学会计,谁知健民此意。立大志,圆梦他日。青春广场操军姿,准军人,苦乐谁人知。教导队,南洋豪。校园环境渐改善。运动场,塑胶地板,国家标准。博爱湖边绿意浓,青草树悄争春。为创造,南洋特色。老师学生没代沟,如家人,亲切又耐心。不用想,选南洋。

金缕曲·无题

2010级会计4班卢建峰

再想高考时。惊回首,风云际会,流落南洋。想再度寒窗苦斗,无奈未行先怯。没自信,遂来报到。四面环山心感叹,再往前,看山还是山。君不见,人无几。今夜提笔为复命。且由他,爱收不收,还望笑纳。胸无点墨怎下笔,望老师勿记恨。寻思起,此去经年。三年南洋求学路,为前程,应好好规划。始足下,不停息。

赞美诗·赠孔生

2011级建筑工程管理3班余杰文

纵全场,皆看孔生一人,博学口才了得。斗同学,服得四体投地,讲周易,真了得。读遍孔孟书,写意人生,慢看世间万物。聚南洋,缘遇孔生,初见似曾相识。盼朝朝暮暮与君见,授周易,永无止。读懂周易走天下,方可辉煌人生。

钗头凤

2010级会计4班陈伟创

念当年,报南洋,父母双双送上学。政策好,改革盛,全校上下,众志成城。兴!兴!兴!今放假,回家乡,亲朋好友看在下。人情淡,名利重,莞城县里,何处安身。恨!恨!恨!

……

类似于这样不仅抒发学生胸怀,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的好作品还真不少,通过“读、写、演、展、集”这五个经典的步骤,我第一次感受到学生可塑性之强,可开发的潜能之大。同时学生也有了空前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几个同学兴趣一来,还填了好几首词。

实践发现,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任务驱动。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糅合了当前两大教学法(探究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主要通过把一个具体任务分解成若干个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而且“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读、写、演、展、集”这五个经典的步骤,并最终彻底地点燃了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并使《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N].[2006]16号.

篇10

语文,作为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一直得到我国教育人士的重视。但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当中,大学语文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边缘。语言是我们进行人际交流的必备能力,语言的使用与操作能力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我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趋势之下,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影响,更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注视起大学语文课程。

一、高职大学语文现状分析

在社会对于综合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的时候,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开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下面,我们就来对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介绍:

(一)高职大学语文出现边缘化现象。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学生都渴望在高职院校当中学习到可以立足于社会的一项技能,因此,尽管我国对于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素质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但是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当中,大学语文,这个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学科,依然没有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已经处于边缘化境地。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的高职院校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能力更为重视,认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其主要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有甚者,为了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根本没有设置大学语文相关课程。正是因为这样,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当中出现了明显的边缘化现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如人意。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没有兴趣,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没有必要,第一,一些学生没有进行思想学习的能力,对于问题的认知,只看表面,不想深层。第二,高职院校当中的个别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很差,其口语表达不尽文明,也没有文化内涵。就这两点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困难。第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语文写作方面能力也十分有限。可想而知,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一份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务。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平衡教育重点。在高职院校当中,学校将学生的职业化技能作为教育的重点。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将做人、做职业人、做有文化的职业人作为其教育的主要思路,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更好地立足,更好地与人进行交流,更顺利地实现自我进步。一个具备职业技能的人,不一定可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一个具有文化的职业人,一定是社会人才市场上所需要的人才资源。

(二)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应当对学校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学生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实现一体化。在保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还可以将科技教育的相关思想融入到人文教育当中来。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课程,因此,可以与科技教育实现完好的结合。这就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们有意地在二者之间进行协调,使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服务于高职院校的职业课程。

(三)设置大学人文语文课程。在高等院校当中,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文学色彩相对深厚的学科,但是,在高职院校当中,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正,比如说,在课文的选择上,可以以科技选文为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的科技精神进行领悟,使其产生崇拜的情绪,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对正确的人文精神进行学习与模仿。

(四)设置大学应用语文。高职院校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从主观上接受这门课堂,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大学语文对于他们的学习与工作没有帮助。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大学语文教学这,要有意提高大学语文的应用价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基础,大力加强人际交往技巧的教学。比如说与不同身份的人的交流技巧、口语交际当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这样,大学语文的教学成果就会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得到体现。在发现大学语文课程对自己的影响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得以顺利地开展。

(五)设置大学实践语文。学以致用,方可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高职院校当中,要以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为主导,对大学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性的调整。因为,在高职院校当中,人文课程的时间很难保证,所以高职院校当中的大学语文课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给学生更为随意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时间,进行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现状与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找到更为合理的育人思路,在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的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作用一门人文社科性课程,对于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写作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希望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认识到社会对于人才的真正需求,明确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当中的定位,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参考文献

[1] 欧阳灵芝.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探索[J].才智,2009(03).

篇11

近读《闲情偶寄》,笠翁的“结构第一论”引起笔者的深思。虽然笠翁所言是关于“传奇”(戏曲)演出艺术的,但教育教学同样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则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作为教育教学艺术的具体呈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适当、科学、艺术化设计及追求并不是额外的要求,笠翁的批评也应成为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警示。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即要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科学安排、优化设计。

一、结构芜杂其未善

我们借花献佛,且读且说:“尝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淡经营,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弦副优孟者,非审音协律之难,而结构全部规模之未善也。”我们上课也大抵不外如此,常“惨淡经营,用心良苦”,可还是“不得被管弦、副优孟”――既得不到学生的欢迎,更无益于同行的借鉴与学习。笔者认为除了其他因素,课堂教学“结构全部之规模未善”当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作者逐句凑成,遂使观众逐句记忆,稍不留心,则看到第二曲已不记头一曲是何等情形,看到第二折,不知第三折要作何勾当,吾心口徒劳,耳目俱涩,何必以此自苦,而复苦百千万亿人之哉?”课堂教学结构中最重要者乃是开宗明义,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既知“要作何勾当”,又“知其何等情形”。为了解决好内容与学生的矛盾,宜采取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式,由表及里式结构。内容分层推进,学生分类达标;在时间的安排上应灵活多变、疏密有致,忌平辅直叙、死水微澜;教学组织语言及主导行为结构力求前后连贯,逻辑性强,有放有收,浑然一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结构的水准,不仅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氛围,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效率的高低及智力、非智力诸因素的发展水平。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施以合理科学、简洁优化的结构主导,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劣化乃至失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二、合人心处只点拨

教师优化结构,缩减讲授时间,把课堂学习、活动、思考的时间、机会交还学生,效果会更佳。《扬州画舫录》一段关于说书的记载很有启发:“吴天绪效张翼德拒水断桥,先作欲叱咤之状,众倾耳听之,则唯张口努目以手作势,不出一声,而满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其谓人曰:‘桓侯之声,讵吾辈之所能效?状其境,使声不出于吾口,而出于各人之心,斯可肖矣。’”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善于发动、争取学生的参与、合作,善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欣赏(包括听、观过程)过程中进行情景再现及氛围再创造。因此,他尽管“唯张口努目”,“不出一声”只“先作欲叱咤之状”,“以作手势”,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由此满足听众,打动听众,折服听众,提高听众。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决定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对话”等正可如此理解,如此实践。

美学家郎吉努斯认为:“文章要靠布局才能达到高度的雄伟,正如人体要靠四肢五官的配合才能显得美。整体中任何一部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地看,是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把所有各部分恰当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通过由文辞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所写出的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布局,精心构建,何尝不是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并尽可能“建筑”起吸引、感发学生心灵的“巨构”为艺术标识。

三、新人耳目之妙事

“传奇一道,尤是新人耳目之事,与玩花赏月同一致也。使今日看此花,明日复看此花,昨夜对此月,今夜复对此月,则不独我厌其旧,而花与月亦愧其不新矣。故桃陈则李代,月盈即再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本身应是“新人耳目之事”,应该在求“新”上下功夫,这“新”除了在每日不同、每时不同的知识、技能信息外,更应有随时随地因内容因对象而变化的“玩花赏月”新方法、新格局。不然,一本黄历用到底,一出老戏唱到头,则果真“不特我厌其旧,花与月亦自愧其不新矣”,已致赢得“守株待兔”“黔驴技穷”之讥。那么到底应如何安排结构呢?“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笠翁是看重“机趣”的。教师在合理适当统筹安排课堂内容、时间结构后如也能看重“机趣”,教学组织语言上多增加“趣”点,主导行为多渗入“机”点,突出特色,显示个性与生气,则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就会删繁就简,灵活多变,推陈出新,标新领异,从而生出一种“新精神”,创造一种“新风致”,随即营造“新结构”。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巧卖“关子”,留下“空白”,激发想象;活解“扣子”,按下琴键,启动学生的情感,使之处于一种积极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凭自己探究”的艺术再创造状态中。

笔者深切地感到:语文教学常常是不必要的越俎代庖,过度讲授,教与学结构错位失衡,而简化、优化课堂结构,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一旦被激发,创造的潜能是无限的。不为别的,只为“声不出于吾口,而出于各人之心”,情不出于吾口,而出于各人之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