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1: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科研训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SRTP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既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即SRTP)。
组织机构。学院设立SRTP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领导、学生工作部、教学工作部、各系系主任组成,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审核项目可行性,负责对各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设立学院SRTP办公室,指派专人对SRTP实施过程进行管理,负责协调各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项目来源。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学院设立了3类项目:学院科研项目。学院根据其发展过程中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需要设立的学院科研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寻找解决学院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的途径,不断探索独立学院办学的规律、模式和特点。这类项目由相关部门申请立项,学生可通过申请参与具体的项目研究。教师项目。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学生自立项目。学院学生也可根据其占有的资料材料、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自立项目,向学院申请立项。
过程管理。第一,项目申请立项。通过广泛宣传,充分动员,严格审核,确保立项项目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第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是否按原方案进行,进度状况,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存在的问题等。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追踪;对进展较好的项目,给予肯定;对进展不好的项目,给予修改意见。第三,项目结题。按照学科类别组织答辩,答辩过程参照毕业论文答辩方式,要求参加答辩的学生提供15分钟左右的PPT讲解,然后回答专家的问题。专家组根据学生提交的成果进行打分。
成果奖励。学院设立SRTP专项经费,对科研计划立项的项目进行经费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元。只要结题的项目,学院将兑现项目经费和指导老师费用。经评审获得优秀等级的项目,学院在兑现项目经费和指导费用的基础上,还将对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期间发表相关论文、出版图书或专著、获得发明专利的,学院予以资助,并对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对于获得优秀等级的科研成果、发表的科研论文等,学院择机结集出版。指导老师项目成员在省级刊物或在CSSCI、SCI刊物、核心期刊期刊的将另行奖励。
SRTP的收获及体会
在组织与实施SRTP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独立学院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是其他学生活动不可替代的。
第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每个SRTP项目要通过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学院都跟踪报道。项目结题后学院将召开表彰大会总结成果、表彰优秀,在研究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办法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工作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方面促进了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①
第二,增进师生的沟通交流。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以聘用为主,流动性较大,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时间比较少。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乐于与老师交流。SRTP为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促进师生的沟通交流。
第三,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不够刻苦、自我意识强的问题。在主观上,他们有好好学习,将来成就大事业的愿望,但是控制力不够强、随意性大的毛病常常导致他们做事半途而废,有头无尾。SRTP是以项目组形式合作完成的,每个项目组由3~7名同学组成,每个成员都承担一部分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学院的定期检查、老师的监督和团队成员的鼓励,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努力完成项目,无形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②
SRT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确实能够以高度的热情、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项目研究中, 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目标不明确,认识不到位,项目流失率高。实施SRTP的目的是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们的主动创新研究意识还是比较差,经常出现延期结题或不结题等现象。学院2008年立项的33个课题,到结题时只有11个课题参加了答辩,项目流失率高达66.7%。部分学生凭一时的兴趣申请课题,立项后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做研究, 就随意地退出或干脆不去做;部分学生在对SRTP研究工作认识错误,有的没有认真选题导致课题无法顺利进行,有的抱着侥幸心理随意地编造数据企图蒙混过关,这都影响着实施SRTP的效果。③
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影响研究的质量。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程度偏低,在学习外文文献上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提升研究质量;部分学生中文功底较差,撰写的中文论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不少学生不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指导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指导方式存在差异。在指导过程中,有的老师过分包办学生的事情,帮助学生拟定研究方向和提纲,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使学生无法发挥创造力。有些老师表面上同意指导,但对研究过程不闻不问。学生总吃闭门羹,得不到有效地指导和帮助。④
进一步完善SRTP计划的思考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SRTP。经研究发现,我院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参与SRTP的热情较高,法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参与的热情较低,SRTP出现了学科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与学科特点、教师的宣传力度有一定的关系。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使更多的学生了解SRTP,参与SRTP。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向同学们大力宣传SRTP的意义和特点,同时让参与过SRTP的学生现身说法,谈体会讲感受,力争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SRTP。
加强对 SRTP各环节的管理,改进管理方式。第一,立项审查需要全面检查,综合考虑,确保质量。项目审核时要考察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还应该考察申请人的立项动机、学习成绩、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不能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就降低要求。第二,中期检查必须落到实处。通过填写中期检查表、召开中期检查报告会、抽样重点检查等方式 ,组织专家全面审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同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三,结题答辩是 SRTP实施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宣传SRTP窗口。在独立学院开展SRTP应该重过程,轻成果。在结题答辩时,应该重点考察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而不是关注项目成果。同时,对于项目中有待改进之处予以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懂得项目的结题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起点。第四,项目推广对于SRTP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表彰大会、优秀成果展示会、印发成果汇编或者论文集都是项目推广的重要手段。对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学院可以帮助予以发表;对于管理建议方面的成果,学院可以帮助送达有关部门;对于专利发明等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学院可以联系企业进行孵化,帮助其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⑤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大学生科研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取决于指导教师指导水平的高低,因此抓好大学生科研指导教师的管理至关重要。应制定完善的SRTP指导教师的岗位管理职责,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指导时间、次数、内容做详细的规定,以保证SRTP不流于形式。对参与SRTP指导的教师学院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措施,对科研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应加大奖励力度。对于不负责任、没有按要求完成指导工作的教师应受到相应的处理。(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注释
①②段徐,章燕棋,应美丹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年第3期。
0 引言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结合时代需要培养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具有创新知识、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术的创新人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宗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早在1969年,美国MIT就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其数学建模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8年浙江大学借鉴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试行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该计划吸引了一百多名学生参加了七十多个研究项目。近年来,SRTP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1-3]。本文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为例,简要介绍我院学生科研训练开展情况,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1 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开展SRTP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机会,吸引一部分优秀而有天赋的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和了解相关学科前沿,为深入研究做准备;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配合因材施教,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三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营造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
SRTP是科研和学习的结合体,开展SRTP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听讲中学习,在课堂中学习。而在SRTP的过程中,各种训练不但没有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成为组成教学的有机部分。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结合各种条件和设备开展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最终内化为一种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一种研究能力和品质[4-5]。
2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施过程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为确保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效、顺利地开展,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来保证实施过程的有序性。
(1)通知工作。学校学院下发相关文件至各个班级和相关教师,做好申请申报书的通知工作,鼓励学有余力或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
(2)立项阶段。由学生自由组队并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学习状况和兴趣取向,对选题进行初步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项目进行初步规划,最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并确立项目的负责人。
(3)评审阶段。由学工办组织专家对上报的所有项目进行公开、公平地评审,并公示入围资助的项目,进入到科研训练的实施阶段。
(4)实施条件。除了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外,学院需向学生提供必备的研究条件,包括理论书籍、计算机以及相应的实验设备,以保证学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
(5)信息反馈。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明确的分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潜能、对项目展开研究,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研究的进展情况,讨论、分析、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做好总结工作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6)项目结题。学生根据研究开展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的进度,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相应的研究成果,包括实物、论文、研究报告等,由学工办组织老师对项目进行统一答辩,做出成绩的评定。学校学院在此基础上遴选部分优秀项目(成果)进一步资助扶持,为省级、国家各种技能、竞赛做准备。
经过上述流程,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协作能够顺利的完成项目,并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在信息反馈和汇报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其中不乏优秀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从某种程度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基于上述科研训练,我院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三年来,获得省级科研资助项目18项,校级科研资助项目40项,校级实验室开放资助项目36项,学生先后公开35篇,申请授权专利12项。
3 科研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设计、独立研究科研项目,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发挥了个人的创造力,锻炼了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科学研究的氛围,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训练的顺利开展,阻碍计划的进一步推行。以下是科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学生是SRTP受训的主体,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而实际情况是部分学生一出现问题就寻找教师解决,没有经过自己充足的思考,失去了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背离了科研训练的初衷。
(2)实践与理论脱节。一些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认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研究工作没有实际的联系,因而不能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科研条件受限。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比较有限,而且有些实验室的条件也相对简陋,使得很多具体的试验不能够在有限时间段内顺利开展,个别学生还会因实验仪器的精密度不够,得到误差较大的实验结果,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结题。
(4)研究互动性不足。团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还存在很多不足,没有进行及时沟通和信息的反馈,使得研究工作的进度不能按照原定计划顺利地发展,影响了项目的结题验收。
(5)管理、奖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不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少数学生得到资助后发现自己没能力或没时间去开展工作,于是申请退出或直接放弃项目,加重了团队中其他组员的工作量,也打乱了科研的进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打上了折扣。
4 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建议
针对科研训练过程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好总结反思工作,以下是提出的几点建议来改善出现的问题。
(1)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改善考试方式,增设综合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创造优良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在学模式下,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宽松氛围,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
(2)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学生总是认为课堂所学的并不能应用于实践中,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认真学习理论知识,错过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时光,而让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可使得他们认识到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离不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鼓励学生重新认识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学生选研究项目总是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而老师提供的项目有时不是很适合学生。难度过大,容易打击本科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难度过小,达不到科研训练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对立项进行充分了解。鼓励学生自主立项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4)加大经费资助,扩大学生受益面。较为充足的经费既可以保证科研的顺利开展,又可以吸收更多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去,扩充整个科研团队的队伍,提升科研团队的素质。
(5)将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本科生在高年级的时候比较适合参加科研训练,而此阶段的学生又忙于做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使得学生精力易分散,影响了科研训练的完成进度。如果适合的科研训练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的同时,既提高了科研能力又可以有成果作为毕业论文材料,一举两得。
5 结束语
培养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目的之一,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拥有了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经过后续努力可逐渐成为民族科技进步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耿新,陈心浩.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50-51.
[2]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2011,26(2):161-162.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64-02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如何办好高等教育是高教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指向是回答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个共同的范式中,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所高校的党政领导不得不为在象牙塔里是培养思想自由、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理论的专门人才,还是培养实践丰富、面向社会实用型的专门人才而不断反思、徘徊前行。事实上,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促使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直指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关键词。它无关学校所属的高校类型、高校所处的大学圈层,拟或学校的自我定位。全面发展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对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有所担当,即培养实践性较强的适应型人才,亦需完成高校自身的历史使命,即培养思想自由、有锐意进取精神的新领军者。全面发展的核心面向直指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即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高使命。
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某些高校已经做出一定有效性的探索。综观国内外高校科研训练的相关模式,积极为本科生寻求科研训练的机会以及安排科研训练计划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典型代表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我国清华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科研研究机会计划: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清华大学提出的学生研究计划旨在为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明晰本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1]。在上述典范的带动下,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相关模式的探索。本课题组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各高校进行了实践调研,在肯定各调研单位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地感受到本科生科研训练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还处在萌芽和摸索的状态。虽然各高校存在问题的表现层面、表现形式、表现程度上各有差异,但推敲后则不难发现,出现的问题在实质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实施中产生的共性问题
比较国内高校开展的本科科研训练项目,在意识层面,项目的参与者校方、指导教师以及参与学生存在科研训练理念认识模糊,甚至混乱的问题。某些高校的校方没有把本科生科研训练看作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抓手,只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科研学习的一种活动;指导教师将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视为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之余的调剂品,对如何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以及怎样进行相关训练缺乏系统认知;而学生对科研训练的理解为仅仅发表或提供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以获取相应学分。在行为实施层面,实施科研训练项目的各高校在组织机构、实施流程等方面如出一辙,缺乏细致化的实施手段与特色性研究内容。通过解析各高校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流程发现,在项目实施之前,各高校对科研训练计划宣传形式单一,局限于院系通告或网站公示;宣传的力度不足,局限于公布政策文件而缺乏相应解读。在项目申报之前,没有组织相关项目说明会以及师生见面会,学生课题申报与教师课题指导也成为无源之水。项目申报后,管理机构组织的专家评审缺乏透明度,学生有答辩的机会却没有申诉的权利。已立项的科研训练项目,虽在规定之中有中期检查和结题环节,但缺乏日常过程的精细化操作、检查和督促。在成果体现层面,表现为对科研成果展示力度不足,经验教训总结不到位。
二、大学生零起点全程化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事实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工程,只是简单地移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无法达到上述目的。本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简要思路是以大学生科研训练为载体,从学生大一到大四的四年学习时间系统化渗透性进行科研思维的训练。
在体系安排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应当注意以下四方面的结合:第一,注重与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结合。在设置或修改专业培养方案时将科研训练计划纳入其中,并设置相应的创新学分;第二,加强科研训练与课程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选择上着重参考与本学期所学专业知识的前沿方向及内容;第三,激励学生将科研项目与各种综合性竞赛和专业性竞赛进行有机结合,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从竞赛中得来,以期双赢;第四,结合自己所选择的科研训练方向,选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课题和指导教师,完成毕业环节的各项内容。
在实施环节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艰苦、漫长的过程,只有着眼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才能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具体而言,在学生大一学年,注重对学生基本科研素养的养成。在这个阶段,培养方案中应设置信息分析与预测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锻炼学生进行文献综述、热点问题分析及科研思维初步养成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大二学年,由于学生参与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与课程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或课题先行渗透,这个时期在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应当遵循学生确立科研训练项目的优先性原则,即由课题决定指导教师。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可简单理解为由下而上模式。在大三学年,由于学生逐渐学习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应当注重科研训练和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进行科研训练的部门组织教师设置本专业理论前沿与实践热点课题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选择。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说是自上而下模式。在大四学年,先前进行的科研训练工作已经营造出师生进行科研相得益彰的氛围,此时,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结合水到渠成。
在科研训练的氛围凝练上,既主张科研训练过程和实验室高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进行相关项目实验时在实验室进行,增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同时,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将大型实验放置在社会上完成。需要注意的是,科研训练的成功与否需要营造相应氛围。诸如,构建以Coffee Break和Forum为主体的交流模式。面对面的Coffee Break具有形式随意、交流自由、平等参与、广泛互动等方面的特征,此模式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促进灵感的闪现[3]。Forum是国外大学流行的一种教学与学术交流的方式,这种模式既能够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科研训练的一些交流,更是学生可以为研究某一项目与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近距离交流的互动性极强的教学路径。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有效保障
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平台,然而囿于各平台处于探索和初步实践阶段,此时更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保障。系统性的保障措施应从组织机构、制度与实施机制上进行考量。首先,在组织机构上,日前实施科研训练的各高校普遍由其二级单位校团委负责实施。本文认为,应当变校团委负责为教务处主抓,增强科研训练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毕业环节的结合度。在制度建设上,学校应系统地对科研训练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和实行一系列增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保障力。诸如,制定和实施科研训练项目管理条例、科研训练项目评审条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指南、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规范。在实施机制上,一是建立实施科研创新培养责任机制,选派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责任人,确保科研项目过程的顺利进行;二是建立科研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并确保政策的实施,以此来调动教师和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活动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4]。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张帆,魏安智,王云,黄海瀛,梁宗锁.高校SRT及大学生科研素质全程化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8).
(辽东学院,丹东 118003)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118003,China)
摘要: 本文以产品设计为载体,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进行探讨。
Abstract: The article studied the mode of university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product design.
关键词: 产品设计 科研训练模式
Key words: product design;mode of university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02-02
1研究背景
产品设计结合了工程技术、艺术、经济等学科,是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的一个复合型学科,产品设计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企业的竞争既是价格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又是设计的竞争,设计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
中国产品设计落后于很多国家,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品设计教学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与设计实践相脱节,缺乏相关的研究,没有一整套的科研训练体系,导致学生毕业后设计能力不足。
产品设计为载体,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企业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培育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让学生直接参与真实设计项目,通过“设计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设计能力,对提升教师、学校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现实及长远的意义。
本科科研训练的开展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我国,清华大学在考察了MIT的UROP计划后,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SRT计划,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科研训练计划,SRT在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从而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以实现从单纯“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点团队项目:该团队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并重。由导师全程负责、真实科研项目牵引、该团队系统地提出并实践了“目标英才式、指导开放式、培养递进式、管理竞争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了一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
2研究目标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以产品设计为载体,建立学生合作团队和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系列设计课题,多学科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对产品的体验设计、思维训练、头脑风暴等方法,构建一套基于产品设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新模式。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
3研究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是:一个模式,三个建设
3.1 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
3.2 学生合作团队的建设组成多变性的产品设计团队,发挥不同专业之间发挥异花授粉的功能。其中包括产品设计、艺术设计、机械、电子、化工、管理等专业。
3.3 课题建设教师课题;企业课题;学生开发的课题。
3.4 基于产品设计的科研训练模式的构建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建立学生合作团队和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系列设计课题,多学科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基于产品设计的科研训练模式。
4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确定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通过调研及典型案例充分利用地方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组建学生团队(多学科)和指导教师队伍,确定设计课题,进行基于产品设计的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最终完成一套适用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生的科研训练模式。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集理、工、经济、艺术设计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学科覆盖面广。各专业特点不同,如艺术设计类(包括产品设计)学生,形象思维较为活跃,但理性思维较差;理工科学生,理论知识及目的性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经济类专业学生具备市场分析调研能力和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综合各专业学生特点,组建科研训练团队,发挥不同专业之间发挥异花授粉的功能,学科交叉渗透,背景借鉴,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产品设计为载体,由企业、学生、教师共同开发产品设计课题,建立企业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双师制,建立科研训练模式,通过“设计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方法:
4.1 团队合作学生团队从人性化、造型设计、工程和心理等不同视角来关照顾客,将对消费者的研究同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极好的结合在一起,确定产品的适用人群,确定产品的功能,产品价值分析,完成设计产品调研分析。
4.2 体验设计深入调研相关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并要求客户一同参与顾客的研究、分析、结论,从而得出解决方案。
4.3 头脑风暴对资料进行分析,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确定产品结构、材料,最后根据调研资料及用户的心理分析,将最好的想法整合起来建立模型。在教师指导下,从功能、结构、外观等方面进行确定,完成产品设计。
4.4 案例分析法、资料分析法
5可操作的建议设想及实施步骤(如图1)
6结语
团队合作、体验设计、思维训练、头脑风暴等方法,构建一套基于产品设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新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真实设计项目,及早了解社会实际,锻炼实际才干,是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高校和企业界相互合作,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9).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95-02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变得愈发理性,更加注重发掘那些懂知识、爱钻研、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如此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而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对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并能有效地执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必要性
1.科研训练体系可以使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化、科学化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在方法和技能学习以及深化性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完善,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更系统更科学,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架构和提高独立的科研能力。
2.科研训练体系是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广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改革的深化。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是提高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工作深入推广的体现。
3.科研训练体系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科研训练体系侧重在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与协作交流并举的科研意识。大学生处于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相对分散,如果配以科学、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学生个人思考兴趣得以充分发挥,其综合素质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高。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1.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要依据最先进的教育方法、配合完善的教育制度并融合优秀的教育理念,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接受科研训练的主体,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人才的评价准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发,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策划科研项目的方式和内容,同时努力将学生主体的个性和社会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体现了人性化和社会化特点。
3)系统性原则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这样可以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4)创新性原则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要继承长期以来开展大学校园科技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更要根据新形势对人才素质和育人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形成校园文化新的生长点。
2.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模块的构建
在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加强教学互动、改进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使学生科研训练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时进行, 是使体系具有更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关键。
1)构建探究型互动教学平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威曾指出,学习应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构建探究型互动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他们还能亲自参加学习、讨论,分析、思考,使学习不再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在此平台上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有目的地探究问题。
2)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可以促进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换成社会实践的具体操作技能,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的实践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与学生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相结合。高校可以设立专项社会实践经费来建立稳定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 可以通过课题拨款、企业课题费或赞助、实践活动创收等方式获取经费。
3)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和教师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缺乏,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都需要依靠导师正确的指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规范的科研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发掘出有兴趣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生。
现在很多学校都以科研成果的多少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教学工作,这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改进。因此,应构建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科研产出和教学成果进行综合评定,避免重研究而轻教育的现象产生。
4)建立学生科研激励制度和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为扩大科研训练的范围,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训练实践,吸引更多的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高校可建立有效的学生科研激励制度,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组成科研小组列出研究方案并向学校提出立项申请。申请通过的项目由学校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并由学校对研究过程进行跟踪考评,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编辑发表优秀科研论文集等。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如组织学科论坛、学者作专题讲座、定期邀请专家、建立学生科研指导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等,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其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执行
1.组织机构及相关政策
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执行要从各个院系做起,各院系依据已经构建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进行相应人手的调配和工作的安排。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设立专职人员,审核科研训练体系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具体措施上,各院系应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协调实验室和设备的使用,还可以成立科研训练交流网,教师可在网站公布课题及招募学生,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学科交叉培养。
2.对本科阶段的课程学分或训练学时进行调整,给学生充分选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99-02
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的要求,由在校大学生为核心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从而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该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部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年创立并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美国众多大学开展本科生创新或创业能力培养计划,诸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的“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本科生研究机会”等,鼓励独立完成研究项目,为学生直接参与研究机构的工作提供机会。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展开了本科生科研活动,如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计划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北京多所高校以及重庆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众多高校展开。
1 个案分析:“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让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以创新为主题的计划或组织。笔者于2013年8~12月在美国东部一所公立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对该校“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进行了初步了解,总结特点为:
(1)成立专门机构,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术科研活动,本科生科研类型丰富。该校设置本科生科研办公室,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本学科知识并促进知识理解,科研机会面向不同系不同专业学生。学生既可以参与由政府、私人基金会、公司或社区资助的教师科研项目,也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2)为原创性或创新性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本科生科研办公室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帮助:科研拨款;旅费拨款申请;小型项目奖励拨款。
(3)重视学生科研成果的认可与发表。该校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网站推荐适合学术的期刊,为学生科研成果发表提供信息渠道。此外学校每年举办本科生科研成果展示会,学生通过口头报告、艺术展览、技术展示、电影展映等多种方式展示参与或独立完成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既使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努力在校园范围内得到认可,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今后学术实践提供锻炼机会。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引文和参考写作问题
笔者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英语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根据本次实践和结合以往指导体会,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引用和参考写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引用和参考知识的系统认识,或虽具备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意识,但格式不规范。部分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知识体系不完整,引用和参考使用规范模糊不清,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略去来源标注;或者虽具备了一定引用意识,但混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没有使用双引号标注,擅自改变直接引语中的内容、标点、大小写及基本格式等。引用文献来源随意,对信息源出处可靠性和准确性缺乏辨别,有时对引用的文献没有认真阅读和领会,信息获取不全面。这些行为都可能造成无意抄袭他人的成果或发现。
(2)学生毕业论文中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比重失衡。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存在大量的二手引用,可能是我国的学术资源与可用性均不尽人意,很多文献资料无从得到,学生只有通过二手引用这种间接手段来获取有关资料。另外,学生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对毕业论文撰写往往采取“拼凑”想法。
(3)参考文献条目内容不完整,与文内引用不匹配。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要求文章中出现的引文必须在参考文献中列出,通常根据书籍、期刊、纸质来源、数据库来源、网络来源等规定了不同的文献条目格式,还涉及条目内容大小写、斜体、标点、页码等细节。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条目排序杂乱无章,没有按照姓氏拼音排序,文献条目内容遗漏重要信息,期刊来源、页码、以及中英文标点混淆使用。
(4)不符合学术英语写作的撰写格式规范。国际上论文写作常用的文献引用的规范通常为MLA格式(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芝加哥引文格式(Chicago citation style)。这三类格式在文内引用、夹注和参考文献方面均有不同要求,研究者通常选择不同的格式作为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另外,绝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本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格式规范供学生参考,但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各种文内注释交叉使用、脚注使用不贴切、文内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不统一、文献条目格式不准确等现象,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的科学性。
3 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探讨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经过近四年学习后提炼和产生基本科研思想的过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科研训练指导和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等考察,培养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并提出以下举措:
(1)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置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在初级和高级阶段都有系统讲授。高校英语专业相关英语写作课程明确学术英语写作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实施计划、评估方式等。
(2)强化对学术英语写作要领的掌握。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时写作练习主要是小论文,字数要求较少,没有引用等格式要求,写作练习机会较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美国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极为重视,往往从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学术论文写作基本技能,美国大学的课业要求大部分采用学术论文形式,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
(3)充分利用师生“一对一”辅导、学术讲座、讨论会、书籍、互联网资源等给学生提供各类学术英语写作支持。美国众多大学都设有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目的是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中心的辅导员(tutor)以“一对一”方式面授辅导,主要服务内容涵盖学术类和非学术类英语习作,如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报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小说、新闻故事等,提供文章组织、风格、内容、文献编辑、语体连贯等方面帮助,但绝大多数写作中心不提供校对服务。美国大学的写作中心为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供了借鉴,“一对一”辅导,学术写作课程、研讨会、学术写作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如美国普度大学线上写作中心、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写作中心),是便捷和高效的教学辅助平台,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要求指导教师以自身为准则贯穿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搜索、归纳、总结和科研活动思辨能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帮助英语专业本科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学术英语论文写作规范,促进学生采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搜集、引用和评价相关研究问题的文献资源,从而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IWCA:Starting up[EB/OL].Retrieved from.http:///basicsteps.htm,2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9-02
一、前言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是为在校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而设立的一种资助计划,旨在通过项目引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SRTP计划的推进和SRTP项目的设立,是在高校逐步完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人才总量不断增长,大学教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已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逐步增强的条件下,随着教学软、硬件条件逐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达标后对本科学生的培养由传统的知识传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的自然之举;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满足经济结构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技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能源消耗型向创新节能型转变的必然要求;考虑到我国国情和人才培养现状,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是最近十多年的事,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总体落后,正如钱老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正因如此,SRTP甚至被寄予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厚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尤其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全面开展SRTP计划,对SRTP项目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
文献[1-10]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作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作者曾作为SRTP项目组织者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组织、管理,并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多届SRTP项目,深知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下仅从SRTP的任务和目标、SRTP项目选题和组队、SRTP项目过程引导、SRTP项目结题后的跟踪培养等几方面,浅谈如何从指导教师角度完善SRTP项目的组织、管理,从而促进SRTP项目的有效实施。
二、SRTP项目的目标
作为指导教师,总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指导的学生能够作出创新性的成果,殊不知,这样的要求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其实是过高了,SRTP的核心是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有组织的、团队协作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又要求学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完成研究目标。学生参与SRTP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它为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通过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团队,承担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从而提早接触到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际相结合,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拓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研究性学习的状态;同时,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小学教育只能是被动的应试教育,这种由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已有知识的掌握和传承,很难做到对学生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些,是留给大学的任务,需要在大学阶段完成。而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强调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则重视不够。SRTP的开展,正是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独立思维、工作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可以说,SRTP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研究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效果,而并非要求大学生能够作出多少创造性成果。
明确了SRTP项目的目的,教师才能够在指导过程中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丢掉过高的期望,看到学生小的进步,鼓励他们作出大的成绩。
三、科学选题和合理组队
从作者自己经验来看,SRTP项目选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自己确定项目;二是指导教师指定研究项目。
自己确定研究项目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有余力,平时查阅的资料也较多,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有几个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经常在一起,形成了小团队,一旦有像SRTP这样的项目机会,他们就能够很快组织在一起,根据平时探讨的知识,形成初步的项目方向,组建研究小组,通过和指导教师的交流,确定具体项目,制定研究计划和确定项目目标。
对于需要指导教师指定研究项目的同学,往往比较分散,平时的学习中也没有太多的想法,他们希望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和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同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甚至是混个学分的想法,对于这样的同学,确定SRTP项目的题目和合理组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作详细的了解,通过和每个同学的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项目期望等,项目组队的人员构成以2~3人为宜,人数过多易产生相互依赖,人数过少则不易探讨和协作,同时考虑将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和基础好的同学搭配在一起,明确分工,最好能有研究生参与指导,项目的选题不宜太难,要结合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尽量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如果条件允许,在项目组队时,可考虑跨年级、跨专业方向学生搭配。
四、项目过程引导
目前,SRTP的管理多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对项目的管理从学校层面均有统一的时间结点和要求,如项目实施、中期检查、组织结题和答辩、总结交流等。项目选题和项目组队完成后,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就集中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跟进和目标引导上,这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至关重要,要将SRTP项目要求提升到学生自我培养、自我成才的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协助者。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自主意识又是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指导教师要紧跟项目实施的每一环节,把握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指导方针,如在项目立项初期,应根据学校的统一时间要求,和学生协商项目研究进度和阶段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完成阶段学习和研究计划,使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学校科研资源,学会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资料,学会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验证方案,并严格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项目结题阶段,要引导学生撰写科研报告、学术论文、交流总结等。
由于本科生受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一时不能解决,要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指导教师情况,学生完全在导师的指令下完成工作,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力;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学生由于经验不足或不够主动,如与导师联系较少,可能造成最后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影响课题结题。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包办,或是指派研究生代劳,要引导学生依靠团队力量,通过和团队成员交流、协作的方式,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取得更大的成绩。
五、SRTP结题后的学生培养
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得到检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部分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浓厚兴趣的同学可能继续留在指导教师的团队中,完成本科学习的其他任务,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或是继续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应对他们进一步加强指导,引导他们逐渐走向科研之路,鼓励他们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可以说,大学生科研训练也是一个选拔学生的过程,指导教师通过SRTP项目,培养和发现人才,特别对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对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
[2]肖发新,许荣辉,申晓妮.SRTP对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
[3]郝智.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9).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5]董大勇,史本山.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65-68,73.
[6]孙阳春,梅海玲.试论SRTP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9,(19):50-52.
[7]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研究型大学为构建本科生实践教育教学新体系,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本科生人才质量的一项新举措。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期校院两级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以下简称SRTP),逐渐扩大发展到省级、国家级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现我校已构建了本科生国家、省、校院三级的科研训练项目的新体系,使得本科生参与面逐年扩大,每届基本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有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经验。
在国家、省、校院三级的科研训练体系中,院系是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最直接管理者,因此院系在开展和实施科研训练的工作模式将直接影响到科研训练的成效和质量。我们将通过分析院系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总结探讨,并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此促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科研训练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项目过程管理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现行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管理方式类似与科研课题管理,院系管理部门一般在立项申请、中期检查、结题答辩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项目进展和结果的考核,其中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在检查科研训练项目的实施状况的方式主要有递交中期检查表和项目实施记录本两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讲检查落到实处。另外,项目的考核也只注重项目的结果,缺乏对项目过程管理的有效监控。
另外,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甚至最后答辩前赶进度的状况。一般项目的研究时间为一年,如SRTP以及大多数“省创”、“国创”项目,这其中绝大多数的项目实际实施情况都比预期的计划滞后。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科研训练,很难对整个进程进行较好的把握。另外,院系作为项目的管理层面也存在管理不全面等问题。
二、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以上本科生科研实践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明确对象、制度设计、平台管理、过程监控、加强激励等方面入手解决。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必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参加科研训练项目中才能主动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1、应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目的,规范参与的对象
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单纯靠一个或者两个科研训练项目可能远远达不到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目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只是引导学生试着自主研究,为以后的科研研究提供一个入门级的训练。因此在项目的申请阶段,院系层面在宣传和鼓励学生参与时应明确参与的目的性,调整心态,定合理的期望值。另外,由于二年级本科生尚未开始专业课学习,知识储备不够,同期课程又比较多,难于系统开展工作,部分学生学业都存在困难,参加科研训练项目更心有余而力不足。
2、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实行激励制度
(1) 组织管理制度。我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与第二课堂的学分挂钩,这就让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有了必修课的感觉,有不少学生就是为获得第二课堂学生才申请项目,这是目前造成部分学生重项目申请轻研究过程的重要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拔尖的学生参加的项目过多,疲于应付各类科研训练项目和竞赛,同时期参加的项目重复叠加;而一般同学是为了学分走过场,这就要引发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部分学生的问题,即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否有必要纳入第二课堂管理的问题。
(2)规范指导教师管理,激发教师积极性。校院两级管理机构有效的保障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的顺利实施,但是对指导教师的规范管理不完善,部分指导老师在同一期指导多个项目,为提高质量,建议对指导教师也纳入院系的科研训练项目管理范围;另外,对优秀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口头上重视,落实上乏力,难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学校和院系层面的共同在制度上进行完善。
(3)经费管理制度。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经费来源于学校的专项活动资金,保障了科研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由于资助金额有限,尤其是SRTP项目,经费资助有限的情况下,对学生深入研究带来限制,不利于后期科研成果的推广。
(4)成果奖励以及科研项目与课程互通的激励制度。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建议鼓励学生科研训练的灵活教学管理制度,如实行学生科研训练成果与相关课程考核接轨、学生科研训练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等激励措施。
3、加强过程管理,建立符合本科生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机制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课题总结报告、、申请专利、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表现,但是科研训练活动的意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科生科研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是学校和院系搭建学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因此,现阶段使用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训练项目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学习实践的全过程,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评价体系更应该侧重于过程评价。通过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的包括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学生能力评价、科研实践能力评价、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体系。
目的为进一步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医学院导师制和作者近年来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和体会,分析了医学院大学生科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医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对策,并就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科学研究; 创新能力; 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则重视不够,对大学本专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理论探讨较少,实践中的探索也仅属于初步阶段,甚至不少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取消或半取消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或答辩。我院较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我院导师制和笔者近年来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和体会,阐述当前我院大学生科研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
我院大学生科研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由于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竞争异常激烈,学生们渴望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今后的毕业就业、工作或读研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我院自从实行导师制以来,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我院科研硬件条件和教师数量的限制,使众多学生不能加入导师组开展科学研究。
导师组学生的科研活动主流是好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的研究意识弱,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继承和储备,对研究能力并不重视,动机不正,愿望不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不强,主要是思维能力无培训,也无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懂得较少,没有此类的课程开设,也无系统的研究方法的培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更多地注重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学生忙于英语和计算机考级或社团活动,导师忙于教学或经常出差,故无暇顾及学生科研,以至有的学生从被录取进导师组至结束时都没有开展过科学研究。
2
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的对策
2.1
倡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2.1.1
配合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要求 现在我们常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果学生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哪来创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最近一次全国调查显示,青年学生的科学知识在增加,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退化,他们不愿从事艰苦工作和研究。很多学生表示,不管自己学何专业,今后如果有可能都要“谈股论金、西游取金”[1]。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态度、道德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1.2
树立高校品牌的要求 科研被看作是教师的事,学生科研对学校品牌的树立常常被忽略了。在高校生源国际化趋势初露端倪的今天,学生的水平,特别是科研水平也是衡量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指标。如大学生“挑战杯”被看成是学生科研的实力赛,而获奖无疑对树立学校品牌有很大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一大批科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其科研实力雄厚,该校校长认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应该通过教学和科研来培养”[1]。当然,我并不是只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而是二者并重。我很赞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的观点。
2.1.3
就业要求 科研能力和水平与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是一个会思考、善于思考、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而且具有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科研成果更是就业中的重要法码。因为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的竞争。
2.2
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对其所从事领域的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前沿动态,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通过科研工作,教师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教师进一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从而为讲好自己的专业课打下更为深厚的基础。笔者除从事自己的课题研究外,还经常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包括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所以在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笔者还能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进展情况,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在实际研究中是如何运用知识的,开拓学生思维。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3
素质教育促进科学研究素质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对科研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它对研究人员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适时补充高素质人力资源是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2]。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素质教育,从事或参与了科学研究,就相当于岗前培训,在步入科研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进入角色,加快科研进度,提高科研水平,促进科研的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意志力增强,这样在科研中就会不畏困难,坚韧不拔,为科研成功奠定思想基础。素质教育使学生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为学生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些无疑将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2.4
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科研 大学生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科研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大学生的创造性在全面性基础上具有专业性特点,学生有大量的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大量的专业问题等待去解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研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我院实施的导师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笔者结合所带导师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过不同化学知识以及广西丰富的中草药植物资源的特点,帮助学生确定科研选题,积极指导学生申报学校普高学生科研课题10多项,均获立项,其中,获得科研经费资助的占绝大多数、极少数为自筹项目,共有40多位学生参加课题研究。
2.5
改革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笔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类似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方式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笔者曾在2002~2003年获国家教育部资助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进行课题研究并指导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论文)[3],鉴于现在指导的是本科生,所以在指导方面要多花一些精力。笔者的做法是:帮助学生选题、教会学生如何查阅文献、指导学生实验(教会方法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过程遇到疑难问题时再问老师。)、有的实验需要反复摸索条件,实验完成后教会他们如何写论文、论文写好后交给导师修改、如何选择投稿刊物、教会他们如何按刊物要求排版、如何投稿等。到目前为此,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导师组学生撰写论文数十篇,其中,部分已经在省级以上刊物包括核心刊物发表,另一部分论文已经被录用或投稿,将陆陆续续发表。有50多篇论文荣获广西高校大学生第三至八届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奖,有30多篇论文荣获我校首届大学生科研创新优秀论文竞赛奖,指导学生参加广西高校第三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获优秀奖。这些学生科研成果成为2007年6月份我院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亮点支撑材料之一,并得到国家教育部专家的好评,为学校的迎评做出了积极贡献。
2.6
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园区 学校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一些企业合作或单独建立产学研基地(如校办药厂,过去我院曾有自己的药厂。将来扩大校园面积后可否考虑办厂)、科技园区(建议可否与百色学院等院校联办),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大学生可以利用基地、园区的条件,以勤工助学、兼职等方式,从事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加深对科技的认识,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并把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服务,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此外,学院要逐年给实验室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同时也是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可谓一举两得),使学生科研成果上档次上水平。在学生科研活动具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基础上,学校应向社会大力宣传本校学生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这样,既可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可能的研究课题及经费;又可为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
2.7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政策和制度 我院首次建立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制度,定期申报,对营造良好的学生科研外部氛围,推动学生科研工作有重要意义。我院还设立了学生科研论文奖励政策,但是,有关优惠政策尚未建立,如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版面费没有报销的优惠政策(贫困生尤为困难),学生科研课题资助经费太少(我院2007年首次资助力度每项只有1000元或1000元以下),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科研工作较难开展。建议学院在学生科研经费方面加大资助力度,以及应该建立学生科研津贴制度,给凡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较大才能并获得一定成果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适当奖金。
2.8
建议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建议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因为它适应了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适应了大学生知识和心理的特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长远系列中的重要一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仅仅给他创造一些外界条件即可,还须直接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以便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讲清方法规律,从内因和外界条件的结合上培 养创新人才。[4]
2.9 用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精神感化和影响学生科研工作又苦又累,但是,苦累与快乐同在。现在笔者承担各级各类科研立项课题多项,经常工作到深夜,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了导师班学生。许多同学晚上做实验很晚才离开化学实验室,有的同学中午不休息也做化学实验。笔者并不提倡不注意劳逸结合地工作,然而,他们的敬业精神却令人佩服。
综上所述,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和教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田喜洲.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6):128.
[作者简介]陈满娥(1970—)女,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罗玮来(1973—),男,法学硕士,井冈山大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和中国化研究;王瑾红(1968—)女,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江西吉安 343009)
本论文为2009年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YB074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办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育应当使本科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相关的的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二)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瞄准人才需求市场
本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高校应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社会要求本科生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地方综合性大学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升格而来,对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是一项新课题,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导师制的引入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可以解决目前本科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扎实办学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
(一)导师制的渊源
本科生导师制是15世纪初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的;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相继采用。在国内,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教育和指导。
(二)导师的条件
指导教师在导师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的做法是:尽量选择科研能力强、具有丰富科技开发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并负责或者参与一定数量的纵向或横向研究课题;因此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因为导师一般都是本专业的资深专任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及将来可从事的工作都很熟悉,在与学生接触时,很容易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导师更可以利用自己在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优势, 带学生介入科研和专业实践,更直接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应该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的知识;把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技能和科学研究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时间中,能否达到上述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学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要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要自谋职业,参与竞争,独立工作,自我生存。因而,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无疑已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如何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基础较弱,能否与其他重点高校的学生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实施方法
基于导师的科研能力,在学生一年级到毕业的四年大学生涯里,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掌握一般工作程序;培养参与各种科研的兴趣;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在一年级时,由导师公布自己的学术方向,师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由于受精力、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五名。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
3.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专业社团,并加强对各种专业社团的管理、指导和支持,使其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4.在导师的指导下,组织兴趣小组,自办学术期刊,发展学生的科研成果。
5.以课题研究进行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锻炼。基于导师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导师不再是直接的授业者,他们把学生引入专业领域后,多数都会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课题,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必要的知识技能。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日益庞大的群体,承受着学业、经济、精神等巨大压力,其特殊性也引起了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拓展训练作为当前一种符合现代人需求的训练方式,在企业、单位人员培训、考核、选拔方面都展示了其优越性。笔者探讨发挥拓展训练的优势,改变贫困大学生群体不良心理状况,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一、拓展训练的概况
1.拓展训练的发展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年轻海员在德军袭击的炮火中丧生,汉思等人创办“阿伯德威海上学校”,通过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强化训练,帮助年轻海员获得海上生存能力和技巧,培养坚强意志和健壮体魄。战争后,这种形式被应用于和平时期的各种培训。60年代末逐渐走向国际,目前已遍及欧、美、亚、非、澳这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1995年,刘力为第一任校长的北京素质拓展学校建成,成为亚洲第六所素质拓展学校。目前已在全国形成连锁发展趋势,在北戴河、浙江、山东等地建立分校。1999年,该校被清华大学授予“MBA”指定拓展训练基地,开创了与高校合作的先河。北京拓展训练学校结合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具有中国特色的“悟”和“禅”的理念,将拓展训练定位为“体验式培训专家”,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符合现代人和现代组织需求的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2.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的课程以短期培训为主。课程通常有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四个环节。团队热身是在培训开始前,加深学员间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个人项目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使学员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这一人生真谛。团队项目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通过复杂而艰巨的项目,建立起良好的团队气氛,以促进学员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回顾总结环节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使学员能够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以实现集体培训目标。
3.拓展训练的应用及意义
2002年、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在北大、清华等63所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试点工作。2003年开始,开始尝试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教育的探索。2006年,由湖北广信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以“知识、能力、人格”为核心主题的全国首家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国际木章训练营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建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其形成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认真负责、独立协作、共享成功的价值观,对其情商、创造力、世界观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的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教育为认知式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实际接触的单一刺激,学习过去的知识,主要是自主学习,注重知识技能的标准化学习,强调学和记忆;而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以学员为中心,强调直接接触情景的即时感受,主要是团队学习,注重观念态度和高峰体验的个性化学习理论化现实,强调做中学和领悟的体验。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措施
1.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贫困大学生主要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反贫困心理。另一方面,主要心理问题有:
(1)自卑和自尊。贫困大学生担心被嘲笑而自卑,承担较重期望和压力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同时,他们想尽快出人头地报答父母,强烈过度的自尊心易致情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2)人际交往不良。经济拮据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愿过多参与集体活动,陷入自我封闭的消极状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潜能得不到发挥,人际交往不良直接造成身边缺乏知心朋友,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又可能催生其他问题。
(3)抑郁和焦虑。家庭环境的不安全感、经济困扰、兼职遇到挫折等都容易引起贫困生悲观沮丧,长期发展,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抑郁症患者甚至有自杀倾向。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数贫困生家中都有一位长期患病的亲属,这也是导致他们家庭贫困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常挂念家人的安危和家庭拮据的生活,总想毕业后找工作挣钱,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严峻,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收益,多种情况综合造成了他们抑郁和焦虑。
(4)敏感和孤僻。贫困生因自卑滋生过度自尊,产生敏感多疑的不良性格。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因害怕而拒绝同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把贫困看作是一种耻辱而极力回避,这不仅对其生活学习不利,还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给人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2.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而自身的经济等原因又使得处理关系更加困难和复杂,总结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家庭经济的限制致使贫困生失去了很多需要金钱支持的成长机会,如出国交流学习、旅游等,有的甚至买不起基本的学习工具;另一方面,家长把改变家庭面貌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期望普遍偏高,形成另一种压力。
(2)个人。自我认知上的困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比如忧虑、焦躁等,这种效应往往一旦产生,易发生恶化。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如抗贫困心理足够强大的学生也可以表现得非常出色。
(3)社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苹果手机、ipad等让贫困生产生心理压力;交流平台网络化,要求贫困生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否则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寰;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包括没有宽广的人脉来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
(4)学校。贫困山区的教育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并没有配备实际的师资,或宣传不够,收效甚微。
3.目前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1)物质支持。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建立有效的资助体系;建立和完善专门负责贫困生的机构组织;积极完善扶持贫困生的有效机制;丰富助学金的形式。可采取多种措施:如提供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
(2)心理支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科学教育方法精神扶贫,帮助贫困生保持建立良好的心态,自立自强,以及进入社会以后感恩诚信回报社会的基本素质品质。除考虑专业心理咨询师外,也要重视辅导员积极发挥作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做到尊重贫困大学生人格,与之建立良好的知心朋友的关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实现思想疏导。
(3)校园人文支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良好的人文关怀、人际关系能让贫困大学生拥有被尊重感,消除或防止差别感、自卑感甚至自闭,使贫困生走出孤独,学会交往从而正确认知自我,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诚信感恩,正确认知个人与周围社会事物的正确关系,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理想。
(4)个人能力支持。构筑贫困生能力提升体系;创建志愿服务团队,实现自助助人目标;开展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贫困生合理定位;大众媒体积极宣传自强自立的观念。
三、拓展训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心理干预应用的有效性理论
拓展训练的创建初衷是培训具有求生欲望的军队,提高人们的自信,挖掘潜能,不放弃希望。训练内容主要是场地训练,室内模拟训练,野外以及水上训练,训练方式有融入、挑战、总结提升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可以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和角色增强。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交际不良、焦虑、敏感、等,拓展训练可以让贫困生完成训练任务而消除自卑。拓展训练的团队是一个积极向上、平等而有凝聚力的团队,在这里贫困生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没有人在乎你的家庭和过去,只要当前表现优良,完全可以收获很多的支持、关怀和鼓励。
2.拓展训练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干预的现状
虽然当前拓展训练在我国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但被引入到企业、政府,而且被引入大部分高等院校,也有报道称,在初中高中里也有开展,甚至不少学校都把它设为体育课来展开,但是基本上很少有机构把它很好地应用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中。有的也只是在理论探索层面,有关对人文关怀效应和职业心理的探索。总的来说,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研究得比较透彻,而拓展训练这一全新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被发现、被利用。
3.拓展训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景
拓展训练完全可以脱离高校体育课的束缚,被独立地应用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可以解脱他们为了获取体育学分而不能放正训练的心态的影响。另外,基于高校中拓展训练的设施更加完备,这种贫困生辅导可以很好地推广开来,不但扩大了拓展训练的应用范围,更加挖掘了其应用的深度,为中国的拓展训练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138-140.
[2]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