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1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篇2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58-01

当今时期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小学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的实施者,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新时期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符合时展的要求,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在于人格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故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整个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因此,评价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时应从思想品德、各科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模拟设计教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特别要增设写作能力的评价。这里的写作能力,主要指通过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格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教师首先就应具备相应的素质。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础中德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师德是核心,是灵魂。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主体,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除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高尚的审美情操;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教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诙谐、优美的教学语言;敏锐的观察力与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健康、饱满的精神与优美的举止与风度。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品格。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自我提高与教改能力

目前,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吃老本现象,教法也比较单一,只是教教基本知识,其他内容讲的太少,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跟上社会发展需要,并随时随地接受新的信息与新的知识,来逐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篇4

一、引言

语言文学是传统的基础性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优势。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这个传统人文学科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合并转型为高职院校以来,专业急需探索高职教育和师范性特点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新模式,原有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比较突出,既要突出师范性,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明确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调整课程结构,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完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才能办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文职人员。

二、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师范类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工作,也能从事语言文字、文化宣传及企业的文秘、培训机构的文员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语文教育专业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更新教学理念、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既符合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也能提升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类受到自主择业和专业整合的影响,日益萎缩,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应该主动应对,谋求发展。

高职院校师范专业的改革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高专部成立以来,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明显的地域色彩,主要集中在辽西北城市,例如,铁岭、锦州、朝阳等地,从事乡镇初中、小学语文教师以及各行业相关的文职工作。近两年来,在这些城市的特岗教师招聘中,语文教育专业比重不大,绝大多数毕业生无缘进入公办中小学教师行列之中,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以下简称我系)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显示,25%的毕业生进入各种教育机构从事教辅工作,更有一部分毕业生脱离教育行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语文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形成新的准确定位,原来培养目标只是单一的师范性,应转型成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将国企外企事业单位文秘、公关、管理、社会服务、对外汉语培训机构等列入专业培养计划。因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

三、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途径

1.以课程为突破口,对课程教学思路重新定位

目前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还是由“五个模块”组成,即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选修)课、专业(必修、选修)课与实践技能课”,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只开设语文教学法和写作两门实践性课程,又因课时不够,这些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不够深入,实践课也仅限于教育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呈现过于单一化的趋势。

笔者曾对语文教育专业任课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3%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满意,认为教师应该把讲课的侧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以专业选修课程带动和促进专业的改革,能够拓宽口径,完善课程结构,可以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节,不断完善,从而汲取新知识,提高实用的实践技能水平,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对实践性的教学和学习还是很认可的,他们希望教师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重点,语文教育专业必须从庞杂的理论体系中解脱出来,合理取舍。就文学课而言,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我系教师尝试在教改中淡化“史”,将解读经典文本作为教学切入点,笔者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参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提高对名家经典篇章的鉴赏比例,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70%,文学史和作家理论知识约占教学内容的30%。以上举措,注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授课宗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运用能力及人文素养。

打破以往惯例,力求突破,开设与语文教育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型课程,体现本专业实践方面的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结构教学的同时,开设新课,改造老课,保留传统专业的核心内容,又能实现培养能力运用的目标。课程结构中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比重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突出,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需求,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将专业课分为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包括传统的语言文学类课程,占 60%,专业选修课需要与专业相吻合,例如,公共关系学、秘书学、公共礼仪、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新闻采编等课程,占40%,要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课时不用占太多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意识地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宽口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新内容,目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公共礼仪、秘书学、影视鉴赏、口语交际等课程,从学生选课情况来看,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加大教育理论和教法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强实践教学

(1)开设好实践教学课程。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语文教育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口语实训课、书写规范字技能课、语文教学教法课等加强技能训练,及时将教育改革有关内容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录播室资源进行初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拟实训,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

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不应再局限于语言与文学本身,应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本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例如,教育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广告文案、速记速算等课程设置都应该成为语文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应用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动手和从业能力。

(2)增加实用性知识技能的传授。“创造条件,普及现代化教学,掌握现代化技术”,开设课件制作课程,让学生对幻灯机、投影仪等教学媒体的构造以及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力求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熟练掌握PPT课件制作,达到会使用会操作,着重面对当前就业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让鼓励学生通过相应的英语、计算机、韩国语、普通话等级测试。

(3)课内课外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技能测试和竞赛机制。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此类活动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语文教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展示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书法展示大赛,汉字听写大赛、作文竞赛等,参加校园活动可计入学生综合测评成绩,鼓励学生参加一切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教师教育素质的专业实践活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将培养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三年的教育教学中,营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有利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实用能力培养。

(4)优化实习实训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多个能够充分满足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培养需求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完善的实训训练体系,要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育见习。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上上岗培训,是对学生理论学习过的职业规范进行实地验收。学生进行真实的规范化的操练,熟悉将来从事的教师或者文职岗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实用为宗旨。

实践教学作为训练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在运用中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做到课内精讲,课外延伸,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通过理论的凝练来适应技能的实践检验,有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民意后,英语分值大大缩水,语文分值将在2016年提高到180分,这将大大改观社会、学生“怠慢语文”这一现象,大量资料显示,目前教育市场上很多培训机构闻风掉头,一些培训机构目前已经开始酝酿相应的改革方案,语文培训班将得到加强,可以预见,随着高考语文分值的提高,语文培训班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近期,笔者参加了几次省内的高校招生现场咨询会,来咨询的学生及家长对师范专业,尤其是语文教育专业还是很认可的,60%以上的家长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就业选择余地不小,可从事教师、文职等工作。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攀援空间的。

总之,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现有课程的科学构建及重新整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必须以学生为本,关键点是老师,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管理者齐心协力,使语文教育专业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

(一)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认可教师是一种专业的前提下,探究教师如何发展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一种自主选择,不管动因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内部,都会表现为教师主动的个人选择。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文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是:小学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得到支持的背景下,形成新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同时不断更新、扩充原专业结构,最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这种专业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种主动行为,外部环境和发展背景起着促进作用。小学语文专业发展具有自律性和他律自律性的特点。

三、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包括:一是教学信念,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观、小学语文教育价值观、师生观、儿童发展观等方面的教育观念的总和。教师的教学信念形成于教学实践,具有稳定性和内隐性的特点,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二是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语文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等,专业知识结构限制着教师思考问题的视野,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规定了教师的实践工作范围。三是专业能力,即教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四是教学经验,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是教学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具体变现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和经常性主动自我反思,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原动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首先,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比较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教师队伍很难吸纳高素质人才,因此,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其次,教师的专业培训缺乏针对性,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培训的机会非常有限,即使有机会参加培训,培训教师多为理论研究的学者,与教学实践相脱离,授课内容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难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再次,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教师法》作为调整和规范教师行为的最高法律,仅对教育教学做了简要规定,缺乏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稳定性、神圣性的有力保障。

(二)内部因素

首先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精神,表现为自觉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对自己职业的负责精神、敬业精神和对学生充满爱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自身的因素,体现出自身敬业精神,对小学生的爱与奉献,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尚的道德,职业道德高尚,就体现在对学生的热度和自己的专业的热爱。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知识特点,小学语文能够在儿童发展上给予学生极大地快乐,小学语文通过文章的渲染力,来对小学生学习给予知识传授。教师的专业的规范性与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联系,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过去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到实践理论。

五、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1.校本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对于在小学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这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大学里已经接受过高等师范教育理论的培训,充分的掌握了小学语文教学组织教法,教学目标,教学专业知识,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培训,他们拥有这些最基本的专业知识理论。但是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进,这些教师专业知识需要新鲜的理念来补充他们的头脑。因为现代的小学生对知识认知的比较广泛,需要生动教学课堂来调动他们学习的动机,只有教师自身不断的开发自身的知识和课程,才能满足小学生的需求。因此,如何使入职的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再不断的研究教材的情况下,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学校教师要认识到立足自身校本课程开发和立足校本专业,研究校本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出路。

2.非校本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对于我们所分析研究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中,应以学校为本的专业发展,这是由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和小学语文专业特点所决定。但非校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也必须予以考虑,校本与非校本的发展途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为中小学校与其他一些教育研究机构也是相互联系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非校本途径,必须注重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织为基础。

篇6

一、知识素养

1.有句话说的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知识素养在教师工作中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课文中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自己所教课本内容充分熟悉,并在课本基础上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能够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在有限的课本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终身学习的持续过程,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接触语文的孩子,他们对一切抱有好奇心,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大量的课外知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把读书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

2.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学是门枯燥的学科,在学校里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实际上,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十分必要。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有目的教学,了解每个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通过教学后所能达到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的观察往往需要教师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清楚的掌握每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从而制定出适合每个年级的学习计划。例如,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学习特点是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识字教学应该跟图片紧密结合起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心理学知识对语文教师来说,是教师实际工作中的真正指南,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能力素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习,教师是终身学习,持续学习与发展的专业,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新一代教师要有善于学习的能力,做一个全方面的综合人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刚刚接触各门学科的儿童,他们对于知识的领域几乎是空白,如何把教师的知识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就显得极为重要。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科,它包含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素养。

1.学习能力

很多教师在刚开始教学时会积极的学习,但等过了最初的几年,熟悉了手中的教材,就不再继续深入的学习了,他们往往执教一门学科,认为学习其他的知识没有用,殊不知,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相辅相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学习意识,不仅熟悉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多了解相关的历史、地理等其他知识,如果能将这些知识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则会让语文课堂更有色彩。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倾入了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2.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不仅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儿童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人的个性形成联系起来,发展个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而在自己的工作中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进行科学研究,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科研能力并不是高学历教师的专属,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要观察教育现象,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由于教育失误造成的伤害。我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多观察,将观察到的教育现象记录下来,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对比,思考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将体会和发现及时记录,并与有经验的教师或学者讨论分析,找到事实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科研能力就是在一个个善于发现与分析的研究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它并非深不可测,小学语文教师多进行这种研究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将教育工作看成是有趣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对教师的自我成长也有很大的好处。

三、语言素养

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师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师,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这些儿童的语言储备并不丰富,他们对语言的深刻性和情境性有着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提高教学口语的儿童化水平

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一个量的积累,从最基础的字音、字形到词,这是不断累积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清楚了解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尽可能的使用儿童化语言,使自己的口语能让儿童理解,此外,儿童具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会不自觉的学习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口语使用的形象活泼和准确规范,举例子,造句等要符合儿童生活的情境。所以,教师不妨多读读儿童课外书,多与儿童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儿童语言的特点和倾向性,积累儿童能够理解的口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2.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常常需要借助图片来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语言使用的艺术性,用生动、有感情的、具有幽默感的语言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专业素养的提高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是儿童保证脑力劳动效率的最大前提。

篇7

据目前小学生语文教程来说,新课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前进,所以我们要以新的理念去看待小学语文教程,老师也要抛弃旧观念、旧思想,要以新时代的观念去对小学生进行教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接受,培育出新时代的三好学生。由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一些高等师范院校改变对师范生的教育模式,对师范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不但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增加小学语文教育者的素质修养,加强师资力量,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具体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要广泛、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在文学方面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新的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育观念是社会教育活动是否能被人们认知的关键,因为这不但能体现出社会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教学观念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要把它当做自己教学观念革新的基石,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这对教学教育模式的现代化非常的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观念下要有以下两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1)从宏观的认知角度来说

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初始,这决定这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景,关系到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所以,根据这样的观念,小学教师应该把儿童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育儿童继承学习文化的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儿童学习知识进行整体规划。

(2)从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来说

在语文教育认知这一方面上来说,“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中心思想,目前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是课程的革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关系到一个学生能学好其他知识的根基,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素养提升的关键。”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标准定为“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和对文化底蕴的理解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构建方面讲,教师的知识构建是相对单一的,这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在任教当中只是固定于一门学科,这就对老师教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其内容十分的强大,若是教师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怎能对学生进行教课。例如,在课堂生学生提出了为何有民族文化这一说或是民族文化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语文的问题,实则又包含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若教师的知识只局限于语文学科,那么教师就无法完好、准确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做到:第一,建立“全科型”教师教学结构,小学语文教师至少要拥有三门或三门以上的专业学科,熟练掌握其知识内容,从而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教学语文教师对教学上要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这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教学的需求,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很多学科知识来满足对语文教学上的需要,例如,在一个教学课堂上讲到《麻雀》这一文章,有学生对文中这样一句话产生了疑惑,“使得它飞下来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而不是情亲的力量呢”这时教师若是掌握多元化知识,就能做出很好的回答,但若只是有单一的语文知识,那就无从解答。还有一方面是小学教师在学习其他学科后对其理解的角度,所涉及的范围,对其看待的思想方式上是否有深刻的探讨,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有利于对学生的教学,才能把其他学科与语文教学恰当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小学教师的知识广泛了,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没有过多的要求,也没有太多的培育,但新课程的改革就要求了必须着重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专业素养,而在过去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把语文课本上的只是单一的读一遍给学生,没有准确的掌握语文内容的整体和实践,这样使学生丧失了审美观念和文化的熏陶,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例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课文时,只是让学生听一听,把课文上的生字写一写,能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若学生把这几项掌握了就算是掌握了知识,那就只能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任何作用,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思维活动、不断创新、体现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培育。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历史悠久的定义,小学教师承担着很大的任务,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小学教师在新课改革后必须满足新课改革的要求,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做到符合新课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篇8

1.初入岗位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刚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语文教学论等都很新颖,其激情四射,对语文教育事业充满信心,但多数师范生存在教学经历少,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

2.不断探索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积累语文教学经验,在一线教学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语文的导入、讲解、板书、提问、结课等技能。另外,他们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产生了许多疑惑和不解。

3.逐渐成熟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了丰富的语文实践性知识、熟练的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能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方法,能分析小学语文试题等。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把此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水平与已评上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划等号。

4.成为专家阶段。此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特征体现为:能深入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拥有高超的语文教学技能,能精准地评课,能命制小学语文试题等。可以说,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1.订阅语文教学刊物,学习语文教育理论。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刊物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订阅这些期刊,积极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动态,还要浏览众多的语文教学刊物,了解语文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及发展态势。除了订阅语文教学刊物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补充新的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学理论等。

2.汲取优秀教师营养,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向全国、乃至周边的教师学习其优秀之处,从而在不断的观摩与学习领悟中,逐渐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能力。具备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能力,并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生成,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体现。

篇9

随着近几年来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推进,作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但是通过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一些研究表明,目前小学教师教育或发展存在着诸如教育方法单一、发展理论不科学和发展途径较为局限等问题。基于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国情,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师资队伍庞大,但是总体素质和教学力量却相对薄弱,师资培训力量不足,现有的教师发展途径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发展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必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师自主发展指教师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实现教学与科研水平动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小学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而教师寻求自主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发展的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自主实现专业发展提几点看法:

     一、要不断培养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教学改革一直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教学人才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家认为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目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欠佳,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较低有着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作为改革实践者的教师更应该在专业发展中提升自身的思维创新能力。因为对学生进行创新型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教师通识是教师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是一些跨学科知识,尽量能够做到学科结构多样化,并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多更有效地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二、要实现教师自主

教师自主一般认为就是教师摆脱束缚的自由,它是教师自自主职业发展的一种能力。教师的自我发展提倡自我发展终身化,要求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不断发展自己,且教师本身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教师自主发展在外国受到高度重视,这对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师的自主学习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教师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教师作为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受训者或教学专家对自己教学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从具体的教学经验中发现问题,通过批判性反思,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回归到教学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我们提倡教师可以通过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来实现教师自主发展,教师可根据所教授的课程成立教学和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员可以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集体反思教学,定期举办教学研讨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构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文化,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从而实现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要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学科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并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地创造知识,而不是单纯地传递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知识,同时,对于教师来说,每一个教室都应该是一个不断创新知识的工作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教育科学研究团队的成员,教师本身不仅是外部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更应该是研究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难题。

第一,教学研究形式。研究形式多样化,包括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建立科研课题组,或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专长成立教学科研团队等,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定期开展科研交流活动。

第二,教学研究内容。教师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也不同于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鉴于教学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研究更应侧重教学实践研究而非纯理论研究。教学研究应该有别于其他理论研究,教师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应该是教学活动及教学活动的主体,即学生与学习,教师与教学,以及教师发展等,研究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教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些教师具有天赋,可能不从事任何科研活动,却是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而另一方面,某些老师可能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评价教师,不能一刀切。小学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状态就是能把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理论,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动态、连续、持久并贯穿整个教学生涯的过程,也应是终身学习、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教师自主发展进行探讨,希望大家加强对小学教师发展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动各方面的教学改革,最终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篇10

一、目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未能关注“大”与“小”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不切合小学语文实际;二是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教授与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相脱节。

(一)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目标偏移

对于文科方向的高师生来说,语文课程知识体系是决定其以后“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教”的问题。然而,目前小教专业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却是概念模糊、内容含糊、学生糊涂。目前小学教育隶属于大教育类,小教专业也一般开设于教育学院,由于教育学院以教育理论研究为核心任务,故学科类师资相对缺乏,往往需要从文学院外聘师资来承担语文类课程的教学。这就导致:一方面学院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而压缩学科类课程应有的份额;另一方面,来自文学院的外聘教师不了解小教专业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特殊要求,往往照搬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此,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是以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核心,有意无意地“淡化”或“忽视”语文课程,使学生感觉学无所长;另一个是在有限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又将小教专业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等同于旨在培养中学语文师资的中文教育专业,所授语文知识过于专业、艰深,使学生感觉学无所用。

(二)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相脱节

高师小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科研并重”。然而,目前高校师资培育工作却往往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养成两方面各行其是、互不联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多是对抽象教育理论的诠释和讲解,缺乏与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接轨;语文类课程的教学也未能结合小学语文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与教学。显然,单靠学生的“悟性”,是难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基础教育实际有效整合这一要求的。高校师资培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极大地影响了高师生所学理论知识向实际语文教学能力的有效转化,使得相当一部分高师生上岗后不能较快胜任语文教学工作,也无法灵活运用高校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因而,高师生所谓的“科研能力”也就成为了脱离基础教育土壤的“空中楼阁”,高师生本应有的潜力、后劲无法体现,其作为本科生的优势也不能充分发挥。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是小学语文师资培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促进高师生所学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也必然成为了高师教育的迫切议题。

二、优化小教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是关于汉语言的教学,因而涉及到语言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因此,要合理设置小教专业语文课程和科学实施小教专业语文学科教学,必然要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合理吸纳这两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发现,语言学界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以及教育研究领域关于“学者知识”和“教师知识”的界定,都可作为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的设置应以明确区分“语言”和“言语”为前提

1916年,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提出了“语言”和“言语”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呼吁分开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语言”学习所追求的是对于一种语言内部理论知识的丰富和完善,而“言语”学习的目标却是理解和掌握人们运用某种语言的行为和规律。语言学界关于“语言”和“言语”的明确区分,为我们区别中文教育专业与小教专业的语文课程内容提供了语言学依据。就中文教育专业来看,其“语文知识”研习的首要目标,无疑是系统掌握包括汉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等各个范畴在内的汉语言知识,并能解释相关的汉语言现象;但小学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故小教专业的“语文知识”学习,虽然也需掌握一定广度与深度的汉语言知识,但其目标不在追求汉语言知识的全面和深入,而是要以适应小学语文实际需要为根本原则。此外,更重要的是,小教专业的学生还需了解一些如何将汉语言知识用于培养儿童母语言语实践能力的言语教学知识中。举例来说,对于/er/这个韵母,中文教育专业需要向学生讲清楚其“舌面、央、中、卷舌元音”的音理属性,而小教专业则是运用手势示意发音时的卷舌动作来帮助儿童模仿发音等教学方法。再比如,中文教育专业需要解释“开、齐、合、撮”四呼的发音原理,以及“开合”、“洪细”、“m侈”、“等”、“韵”等音韵学概念,而小教专业则不必如此精细,它更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嘴巴张大aaa”、“牙齿对齐iii”、“嘴巴小圆uuu”、“撅嘴吹哨üüü”等有关发音方法的歌诀。

因此,小教专业在语文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不能等同于过于精细、系统的中文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而应该在明确区分“语言”和“言语”的前提下,以适应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体系和适合儿童接受能力为标准,来科学构建合理、实用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

(二)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的教学应清楚界定“学者知识”和“教师知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和科克伦(Kathryn F.Cochran)等认为,除“学者知识”外,还有“教师知识”。他们提出:“教师所关心的不是为科学增加新事实,而是所教的学科内容,重视怎样把学科知识变成经验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教师知识”与“学者知识”有着本质差异,“教师区别于生物学家、历史学家……,他的科学知识是从教学角度来加以组织的,并用作帮助学生。”

教育研究领域对“学者知识”和“教师知识”的界定,同样给予了我们启发:中文教育专业与小教专业对语文知识的不同要求,即属于“学者知识”和“教师知识”的区别。就中文教育专业来看,学生毕业后的授课对象是已经较全面地掌握汉语言基础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汉语言进行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的中学生,故其本科语文知识研习的目标,是追求汉语言知识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力求系统建构汉语语言学的概念,精熟掌握汉语言知识,并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分析和探究各种汉语言现象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杜威及科克伦等所说的“学者知识”。而高师小教生将来面对的是尚未系统接触汉语言基础知识、也不具备运用汉语言流利规范地进行言语交际能力的儿童,故其语文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确定,应该围绕培养儿童母语言语实践能力来进行。高师小教生除了要适当了解一些汉语言知识外,更要懂得如何将这些汉语言知识用于指导儿童正确进行言语实践的教学工作之中。故小教专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相对于中文教育专业来说,更倾向于是“教师知识”。这种语文学科的“教师知识”,非纯汉语言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简单相加。可见,中文教育专业与小教专业由于将来面对的授课对象不同,其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内容也理应不同:前者是以追求汉语言知识的丰富完善为目标的“学者知识”;后者是以把语文知识有效用于语文教学为价值取向的“教师知识”。

因此,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必须明确作为“学者知识”的纯汉语语言知识和作为“教师知识”的小学语文教学知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工作回到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要这个轨道上来。

三、优化小教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

在明确区分“语言”和“言语”、“学者知识”和“教师知识”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优化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

(一)立足小学语文实际需要,构建合理的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获得运用母语进行言语交际的实践能力。汉语言知识无疑是发展我国儿童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高师生必需要熟练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汉语言知识,才能胜任将来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个“深度和广度”,应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要为根本原则。正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区分“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两种不同的目标定位:前者是关于汉语言知识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后者是运用母语进行言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故有学者提出,小学教育专业的语文知识应作降“格”处理:“小教专业的汉语言学科知识的难度,达不到相同层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格’”。因此,高师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不宜纳入太多过于精细、艰深的汉语言知识,而要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去寻找汉语言知识的合理构成要素,筛选出有利于培养儿童言语实践能力的汉语言基础知识,同时适当吸纳当代言语运用和话语交际理论等言语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从而构建一个合理、实用的小教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

(二)融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实现由纯粹讲语文知识向教语文教育知识的转变

然而,高师生掌握了适当的汉语言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在动态的教学环境中有序地给学生教授汉语言知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掌握语文知识和在教学上运用语文知识是不同范畴的认知和能力,前者是纯粹的语文学科知识的范畴,而后者主要由“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的作用所带动。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LeeS. Shulman)非常强调“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PCK)”对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是赖以区分教师与其他学科专家的重要标识,是造就教师工作专业性的重要领域。“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教师超越纯学科知识的范畴,利用各种如隐喻、类比、图形说明、范例示范、模拟、动手操作、解说、展示说明、问答引导、讨论等教学表征方式,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学习内容,是一种高度综合“学科”和“专业”两个领域知识的知识。

显然,懂得语文学科知识,只是具备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知识,高师生还需学习“语文学科教学知识”。“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语文教师针对特定教学环境,自觉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将汉语言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学习内容,并有意识地利用所学语文学科知识去加强自己的教学成效的知识。这种知识超越了纯汉语语言知识的范畴,也与一般语言教学方法不同。目前小教专业虽也开设了《小学语文教学法》之类的课程,但这类课程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介绍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手段等,并没有就具体语文知识的实际教学作针对性指导,更缺乏对具体语文知识用于实际语文教学的关注。而我们说的在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中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指要教会高师生如何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汉语言知识中选择适用的内容重组为有利于儿童学习的内容,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表达形式,尤其是要引导高师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去指导儿童的母语学习等。比如,高师生在高校《汉语》课上学到了关于汉字造字结构的“六书”理论,虽然在将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并不需要向儿童讲授该理论,但我们却可以引导高师生选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将这种造字理论用于小学识字教学,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地识字。[1]

因此,小教专业的语文课程教学应着力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以“把语文学科知识有效用于语文教学”为价值取向,并发展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高师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反思和研究汉语言知识在教学上的应用,并努力探究如何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儿童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从而实现由纯粹讲语文知识向教语文教育知识的转变。这样做,对高师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科研素质的提升,无疑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要改善目前高校师资培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尴尬处境,实现小教本科师资培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构小教专业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然后在“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中,有效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知识”。这虽然是就小教专业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而言,但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小学数学师资的培养。此外,目前小教专业硕士学历层次的师资工程也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研究也可以为小教硕士学历师资的培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资助项目“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2014SJB40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关于“六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笔者撰有《传统“六书”说用于小学识字教学的理论探索》(教育探索,2009年第1期)一文,对此有具体地探讨。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John Dewey.“The child and curriculum”in John Dewey on Education,ed.G.Archambault(New York,NY:Random House,1902-1964):339-358.

[4]Kathryn F.Cochran.Richard A.King,and James A. DeRuiter.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tent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Chicago,IL,1991-3-07.

篇1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30―01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社会需求对教师提出了新标准。那就是走专业成长的道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是使其成为教育理论专家,而是使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依托,以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起点,通过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最终达到改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追求教育教学高质量的目的。要真正实现好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不仅要重视其自身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加强思想文化修养,还要关注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生存与发展等环境需要。

一、教师要内外兼修,厚积薄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职业上有精彩的表现,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依赖强烈的内部动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因此要引导教师创造并享受自己的职业生活,从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寻找持久有效的动力。

1. 要加强思想修养,提升道德水准。一切语言活动都是思想、思维的表现形式。因此,语文教师的思想素质非常重要,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修养。文字本身虽然只是抽象的符号,可是它一旦有了生命的依托,就会异彩纷呈,就有了迷人的神韵。而能赋予语言生命的便是人的思想,思想的境界有多高,语言的魅力就会有多高。语文教师要很好地实践语言,首要的就是要有思想道德的历练。像博爱、良知、志趣等等这些东西要好好培养。我们语文老师要在这些方面提升自己的修养,人品高了,文品才高,教品才高。

2. 要加强文化修养。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有了文化才有高度,才有广度,才有视野。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群体有个现实的问题,即文凭不高,文化知识欠缺。因此,应该好好补一补文化的课。要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精华、糟粕有准确、清晰地认知。我们的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如主题怎么把握,价值观怎么把握,都与文化功底有关。同时对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也要有一定了解,能够正确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3. 要加强文学修养。文学教育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但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文学修养就能够理解语言的奥妙,积蓄欣赏、运用语言的功力,能够欣赏语言、品味语言,熟练地驾驭语言文字,教师进行语文教育活动就能得心应手。熟知了文学的基本规律,才能运用这些规律完善语文教育生活,懂得完善语文教育生活就能享受教育职业生活。如果语文教师有享受语文教育的感觉,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种幸福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强。

二、要营造适合教师自由成长的氛围

教师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尽管通过反思和行动能帮助教师发现很多自己没注意到的优点和潜能,但行动前的个人反思意味着自我揭短,群体间的反思意味着不断指出别人的不足,不断的行动研究意味着不断地揭自己和他人的短,并能不断积极通过行动改变这种“短况”。显然,要一直做有思想的行动者,除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勇气,还需要给教师一个开放的外在环境。

1. 建立学校群体对话的学习型组织。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园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作为一种以学校为单位的参与专业沟通的过程来把握的,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场所,其管理和氛围时刻影响着教师。对于学校来说,没有教学的研究和没有研究的教学都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