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一直是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生产力低下是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来代替人们进行作业。近些年国内外的机器人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1,2]。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改善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3]。纵观近些年农业机器人的发展,我们仍可以看出一些不足:研发机器人成本高、机器人生产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差距显著等。农业机器人的发展还需要改进,本文主要对农业机器人的应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给出几点展望。

1农业机器人应用

1.1国外机器人的应用现状

农业机器人愈发受到农业人口较少的发达国家的重视,这也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的焦点之一。作为农业机器人研究最早、同时也是市场发育最为成熟国家之一的日本,目前已研制出育苗机器人、扦插机器人、农药喷洒机器人、施肥机器人和移栽机器人等多种农业机器人,在理论与应用方面都居世界前列。然而美国由于国土面积广阔及自身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美国在理论与技术上都比较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新荷兰农业机械公司发明的多用途自动化联合收割机器人,很适合在美国一些大片规划整齐的农田里收割庄稼[4]。西班牙初创公司已研制出一种全自动草莓收割机,这种收割机有24条“手臂”,可以独立采摘草莓。每个机械臂配有摄像头,内置短距离集成色彩和红外深度传感器。凭借这种传感器,机器人能分析核实每个草莓的外观和颜色,配套软件根据草莓的颜色进行识别然后判断作物是否可以采摘,这种机器人功能齐全,能够精确的确定草莓的位置,几乎能完成所有人工操作环节[4],而且完全不必担心对草莓造成损伤。

1.2国内机器人的应用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器人无论是研发还是应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农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比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十余年。受市场投资、生产成本、技术落后等的影响,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较为缓慢,我国目前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农业机器人有除草机器人、采摘机器人、扦插机器人、育苗机器人等,并在生产方面已取得很大的进展。比如国内研发出的嫁接机器人,在国内自动化技术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已出现了全自动的蔬菜嫁接机器人。在自动化和算法应用的作用下不仅大大提高了嫁接后的成活率而且还节约了人力,使嫁接作业变的更为简便。国内还有苹果采摘机器人、荔枝采摘机器人和黄瓜采摘机器人等,这些水果采摘机器人在高科技水平的支撑下能够实现对瓜果类农产品进行无损采摘作业,有的机器人能够实现在非结构环境下的自主导航作业,实现从搜索、扫描、识别、定位到末端执行器控制与操作,最终实现农作物的采收,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工作在结构化环境的技术屏障,是在科研水平上的创新为以后农业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自然环境进行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的支撑[5]。

2农业机器人的特点及分类

相比于其他行业的机器人而言,农业机器人的特点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农业机器人大多是工作在农田或温室大棚里,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另一方面作物在不断生长,种种原因使农业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较复杂这就要求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较高,灵活性强。2)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工作面对的对象也有所差异,农作物一般比较脆弱,易受到外加的压力或者温度等影响而产生变形或者断裂,除此之外,在农作物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应的机器人都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就需要机器人本身具备很高的灵活性和智能化。这也是现阶段农业机器人在发展中的一个核心技术。3)农业机器人的操作对象一般是农民,因此操作起来应比较简单,不能过于繁琐,使用农业机器人应简单便捷,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其效率,让人们能更好更快的去学习使用功能。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和作业质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等化学产品的使用,节约成本还能保护环境。4)农业机器人是一种具备某些与人类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能够代替人们做一些单调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能够进入危险环境代替人们进行劳动,工作质量稳定,保证产品的一致性。5)农业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局限于陆地方面,还可以运用到空中;提到无人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人机的应用已经衍生到各方面中,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比如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运送肥料、航拍检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6]。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方便管理农作物,获得最高质量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环境等,现已研发出了一系列的农业机器人[7],根据不同的生产要求主要有如图1所示几类:

3农业机器人的问题及不足

机器人的出现给各个产业带来了生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落后,今后需要进一步向更智能化、更自动化、更先进发展。现阶段的机器人仍有许多不足,总结主要有如下几点:1)比如农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2)制造成本高研发难度大,使得农业机器人的推广面临巨大的挑战;3)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短缺,机械化规模小,普及率低,很难实现标准化统一;4)发展不够成熟,大批量研发使用还会有一定的风险;5)创新型人才短缺,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得到普及运用;6)农业机器人作业是季节性的大多都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环节,功能单一,利用效率低。

4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缓解了劳动力人口短缺的现状,代替人们自主完成枯燥且长时间重复的工作。现阶段,农业机器人也正发生着向小型、低耗、智能化和自动化转型,农业互联网技术是当前普遍流行的农业种植管理方式,实现系统化,通过大数据汇聚信息。农业机器人的兴起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科研的重点,疫情期间粮需求量增加,解决发展问题必须还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发挥农业科技的力量愈发显示出高度的重要性。首先,农业机器人的应用为国家的农业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在国家经济、科技都取得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农业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期望能提升土地生产力以维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其次,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已从早期的平坦陆地衍生到复杂地形、水中和空中领域,由最笨拙复杂的结构发展到轻盈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机器人,5G网络的出现再加上物联网和人工智能、GPS等的普及应用使得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得以飞速提升,从而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业机器人的市场正在迎来快速增长阶段。现已经出现农业机器人替代人们完成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的实例,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用科技代替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经济水平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在新的生产模式中会出现良好的机遇,在全球科技的不断变革下,势必会有一些新型高端技术的出现,将会不断改变和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机器人的研发对我国未来农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肖旭,李明,谢景鑫,等.农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J].湖南农业科学,2020,422(11):121-126.

[2]张鹏,张丽娜,刘铎,等.农业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J].农业工程,2019,9(10):1-12.

[3]王家硕,陈炳舟,杨广召,等.农业机器人在农业中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0,402(20):132-133.

[4]王儒敬,孙丙宇.农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6):803-809.

[5]林欢,许林云.中国农业机器人发展及应用现状[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5):865-871.

篇2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而农业经济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渗透于农业经济中,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包括种植、深加工等,提高对农业产品质量的以及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2)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开始不断得以拓展,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业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除了可以加快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步伐,而且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利益联结的形式,让产业化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让其标准化的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3结束语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调整及规划,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徐春园 张雪威 徐晴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1 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现阶段,我国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的服务对象也几乎涵盖了我国的整个农业领域,如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我国的小型农业机械产品生产起步的时间较早,质量优异并且成本较低,在近些年来不断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产品种类日益齐全,并且生产能力逐步扩大,性价比也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国农民的支付能力和使用水平。截止到现阶段,我国能生产出 15 个大类、近 100 个小类、超过 3000 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这些产品在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市场所占的比重很大。

1.2 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不同区域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差异大。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这也是导致各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天气条件和地理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也有的地区土地十分匮乏,再加上农村的人均收入较低等因素的限制,就导致了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通过所统计的数据我们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约为 30%,而农机拥有量却超过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为24%,农机拥有量的占比却不足15%。

(2)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有一定的缺陷。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和不同作物上,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着明显的降低的趋势,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水稻机械化的水平明显落后和南方的部分土地存在抛荒的现象,棉花目前还没有机械化的能力,而玉米在少数地区也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些节种节肥节水性能较好的机具普遍都存在着水平低、数量少的问题,所以始终都无法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另外,由于我国农机产品还存在着短缺和过剩并存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机产品的工作效率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农业机械使用中的问题。农民之所以愿意购买农业机械产品,就是要在省时省力的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购买农业机械,或是他们用不好这些产品,这也就制约了农机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买不起”,我国农田机械产品的价格基本都在 1-10 万元之间,最小型的产品也在 5000元左右,即使各地都出台了购买农机产品的补贴政策,但补贴的力度较小,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价格还是无法承受的;二是“不会用”,在农民购买了这些产品后,各地的农机管理部门对于农机具的引进、推广以及使用技术的培训等工作都还无法有效、顺畅的开展,所以很多农民都不能很好的使用这些农机产品;三是“效益差”,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在他们使用农机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设备也容易出现故障,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机作业市场,很多农机具都处于闲置的状态,无法发挥出农机产品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也就降低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产品的积极性。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

2.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应更加重视对高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与信息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液压技术以及现代微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融合,同时应该向着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了;其次,当前我国应继续研发和生产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特点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农业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农艺制度等现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从而发展出与之更加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最后,应逐步提高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农业装备产品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体系,提高农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舒适性,进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员的作业条件,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将是我国社会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发展高效节约农业的最重要措施。

(1)应用农业传感器技术。要想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首先我们必须能够实时的监测农业装备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改善,其次就是要能够准确的评价农产品的生物学的活动和性状,所以应用农业专用的传感器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现阶段,农业传感器的应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采用谷物湿度传感器谷物的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采用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测量粮食烘干和储存过程中的实时温度等等。

(2)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小型化、微型化的芯片的出现也为农机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比如说在农机装备上安装电子监控装置,这样农民就可以实时的掌握装备的工作状态,出现故障时可以即使的进行调整,提高作业的质量。我国电子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农业装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灰尘、潮湿以及噪音等不利的环境,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农用机器人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实例,农用机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高新技术,农业的作业对象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对农用机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也将越来越完善。

(4)建立更加精确的农业体系。这一内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及时的获取农作物的产品并掌握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而制定出经济上有效并且技术上可行的改善措施,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控,主要的支持技术有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等。在我国工业上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所以,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新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要想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策略,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也应体现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这一特色,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必将向着更高的水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

[2]耿端阳.浅谈农机发展的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动化[J].中国农机化,2003.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29-02

1 泸水县概况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州南部,东经98°34'至99°09',北纬25°33'至26°32',全境东西最宽58公里,南北最长58公里,国境线总长136.24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3.04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泸水县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1719万元,同比增长38.70%,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同比增长16.28%。粮食总产67149吨,同比增长0.72%。

2 泸水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泸水县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2.1 农业基础薄弱

泸水县地处怒江大峡谷南端,东西两侧为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可耕作土地面积较少,农田坡度大,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投入成本居高且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差,耕地质量不高、水利和机械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等制约因素,从而使泸水县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泸水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无工业污染,具有丰富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2.2 产业体系不完善

一是特色农产品品种较多,但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低。泸水的高黎贡山猪、草果、滇重楼、云黄莲、云木香、核桃等特色品种品质优良,但受制于规模和流通等环节的制约,难以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力。二是产业价值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完善。当前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地位,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低。转化增值效率不高。

2.3 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产品生产未能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布局,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市场竞争优势。

2.4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的交通与信息不畅,泸水县农村地区普遍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比全省其它地区平均水平还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劳动者素质低,农民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采用短平快的生产致富方式,致使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基层高级农技人员流失严重,农业科教设施及设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泸水农业较快发展。

3 泸水县农业发展趋势

3.1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泸水县坐落在怒江大峡谷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它的缺陷。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政府重点扶持了我县的中药材、畜牧、林下经济作物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旅游等的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同时在引进新品种上加大了力度,在改造产业的结构时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泸水县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都很明显。因此,可以针对各个乡镇的优势,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产业,来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3.2 适应市场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的市场化就是依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量,改善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以及常出现农产品的过剩或不足等现象。主要的核心就是让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适应市场化需求,这也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向。其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依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特色农业产业在泸水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结合泸水的自然资源条件,加大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二是产业链逐渐完善,产销一体化初步发展,这样农业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减少了生产中由于盲目性所带来的弊端,同时市场竞争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3.3 农业龙头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发展,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个农户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导致的天然弱质性,使其不具备主导产业化组织运行的资格。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泸水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初步的发展,尽管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 对策分析

4.1 一是加大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农产品的产销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泸水县农业发展要按照“大、高、外、特”的思路,加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及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基地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龙头企业,提高覆射带动能力。当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合作社对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就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种,努力做到人无我有,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话语权。

4.2 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改造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乡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原料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注重覆射带动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开发带。

4.3 强化科技在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注重县乡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增加农村科技培训的设施设备,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尽可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在当前人力资源成本高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4.4 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作为重点,使泸水县特色农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5 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篇5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2-02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要加快昆区“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发展,就必须结合昆区农村牧区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全面推动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1 昆区农村牧区发展现状

1.1 农业经济背景

昆区属于新兴工业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2014年《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研究报告》对全国县市区、地市、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吸引力进行了评价,昆区入选“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西部地区前10强。昆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包头市各旗县区首位、自治区前列。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000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的比重为29.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3.35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市的比重为18.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53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市的比重为33.13%。

昆区工业有钢铁、稀土、不锈钢制造等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金属深加工园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稀土钢深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钢铁化工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生产业和以包百、神华商圈为代表的生活业良性互动,包百、神华商圈已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三次产业比例为0.3∶41.2∶58.5。

1.2 农业发展现状

1.2.1 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小。昆区是包头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位于包头市西部地区,人均GDP约163 961元,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农业增加值下滑明显。

1.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比重大。昆区现有耕地面积2 933 hm2,农牧户1.2万余户,农牧业人口3.77万人。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物流业为主。种植业以大田作物玉米、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主要包括奶牛、羊、猪等。201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 453.33 hm2,其中粮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233.33 hm2,玉米1 133.33 hm2,马铃薯及其他作物86.67 hm2。牲畜存栏达44 180头(只),同比下降16.8%,其中,大牲畜存栏2 280头,同比下降62.5%,羊存栏31 800只,增长47%,猪存栏10 100头,与2013年同期持平。

1.2.3 重点项目较少,龙头企业带动力尚待提高。昆区农业重点项目4个,主要为休闲农业项目、科技带动项目以及物流项目。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7个。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接不足,带动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1.3 文化和农业资源状况

1.3.1 水资源。全区拥有水资源2.76亿m3,其中,地上水0.48亿m3,地下水2.28亿m3。全区工业和居民用水采用黄河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以地下水为主,水利条件优越。

1.3.2 科教资源。作为包头市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昆区科研教育资源丰富。有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冶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以及浙大包头分院等众多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与包头市形成了“市校合作”战略,对包头农业进行长期科技支持服务,并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1-2]。

1.3.3 文化资源。包头市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的前沿和旅蒙晋商互市之地。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建国以来,包头市发展为集重工业城市、边疆城市、少数民族城市、西部城市、内陆城市和移民城市于一身的地区。先后获得过2002联合国人居奖、2000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华环境奖等殊荣,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谐创新”的城市文化[3-4]。

2 昆区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包头市和昆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昆区农业发展的高端化、科技化和尖端性需求与城镇化挤压农业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滞后、农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昆区作为包头市中心城区,包头市农业高精强发展战略对其角色定位应是高端、尖端和前端农业。在科技支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昆区农业依靠科技支撑激发农业创新活力,是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对昆区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发展既有促进和反哺作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有较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挤压农业生产和资源空间。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耕地,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实现困难。二是工业化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昆区内包钢、稀土工业等工业化生产带来资源损耗和环境的外部效应,制度和技术的变化滞后于资源禀赋的变化,直接限制和危害现代农业生产;瓦片经济影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人工的投入,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农业对高等级要素的竞争。工业化吸引了大型企业集团和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规模性资金等高等级要素,造成农业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力要素洼地。

3 “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转型发展方案

从昆区农业发展的背景条件来看,昆区农业适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环境对其的发展定位和需求是转型发展,发挥其对城市的服务功能,而昆区目前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消极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促进和反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其农业提升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因自势造势消除弱化消极影响;二是外因借势用势强化利用促进因素。

遵循《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顺应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趋势和战略要求,对现有涉农两镇和昆北办事处3个片区进行整合和提升,昆河镇片区和昆北办事处片区采取农业退出机制,逐步退出,保留卜尔汉图镇片区,在总体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布设重点项目。

3.1 昆河镇片区发展方案

3.1.1 现状。昆河镇随着城镇化发展,农业耕地所剩无几,农民离开土地后,主要靠租房给外来人口增加收入,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瓦片经济”形式。现实的“瓦片经济”支撑功能助推了低素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维持了低档次的人口和居住结构;给排水、供电、供热、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性文体和医疗卫生设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区域村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环境质量急需改善,制约昆河镇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瓦片经济”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现有传统农业模式低档次维持。

3.1.2 发展方案。根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此片区为城市建设区,以包头市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利用旧村改造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弱化和消除瓦片经济相关产业,调整资源配置、完善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增强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农业退出机制:近期在农业用地内发展低成本矮棚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中远期农业逐渐退出。引导农民进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体系向基金式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自由转移。建立多样化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模式,通过适当的福利政策安排及补偿,使得农户退出承包地后所获得的补偿效用略大于或不小于承包地保有的效用。

3.2 昆北办事处片区发展方案

现状是处于城镇化进程过渡区域,可支配的土地资源较少,目前此片区农业用地尚不足66.67 hm2,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现有农业用地维持在低水平苗木种植状态,生产效益较低;农业地块周边为城市建设主干道,但现状道路基础较差,有拓展修整的需求。发展方案为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绿化用地。

3.3 卜尔汉图镇片区发展方案

3.3.1 现状。辖有16个行政村,其中乌兰计二、三村、哈德门村及打拉亥村部分耕地为昆区农业的主要载体,基本农田和一般农地集中,目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包括玉米、杂粮和蔬菜等;土地整理项目已经覆盖,田间节水灌溉管道铺设,但目前灌溉方式仍为传统漫灌。水泥路和乡间道路纵横地块,但部分路面需要修整;已有部分农业项目,卜尔汉图嘎查的现代农业基地占地面积20 hm2,主要从事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食品、餐饮、物流配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哈德门村华兴天源花卉产业占地面积5.2 hm2,以蝴蝶兰成熟苗出口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投入2 200万元,建成智能联栋温室2栋逾6 000 m2,日光温室12栋共7 000 m2;地块内村庄集中与分散并存,有旧村改造的需求。

3.3.2 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为一家一户,耕作方式粗放,种植品种传统,生产效益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周边环境受工业影响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挤压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也挤压了农业的生态环境空间。

3.3.3 发展方案。“四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一是重点突破,建设项目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农业资源,确定建设的重要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批起点高、带动强、效益优、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和农场,先期突破,带动片区整体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培植龙头,产业集群化。引进高科技、潜力型龙头企业,对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高端龙头企业落地,强化农业的龙头带动,形成高端农业产业集群。三是产业融合,功能多元化。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科教、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形成多元功能耦合,重点功能突出。四是创新发展,手段科技化。推动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发展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农业。

针对区域环境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选择高科技设施农业展示示范项目、航天育种示范基地项目、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核碳与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休闲养颐农庄项目、农业科普博览园项目、农业众筹示范基地项目、自有知识产权花卉母本基地项目、农业生态修复试验基地项目、设施园艺与生物组培基地建设十大重点项目,作为引领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龙头项目。通过政府、集体与社会投资三方结合,广泛对接政策与工程项目的支持;以村民作为收益主体,充分保障其参与权与长期权力,自主管理,和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4 参考文献

[1] 金莲,王永平,刘希磊.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2(7):28-32.

篇6

2当前国内休闲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态势喜人,成绩斐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制约我国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也初步显现,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国内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国内休闲农业开发基本上是以农民或乡镇企业自主开发建设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彼此之间又缺乏相互协调,从而导致各地开发项目大同小异,经营方式过于单一,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都不强。有些地方在发展休闲农业的时候,贪大求洋,开发的休闲农业产品失去了乡土气息和农业特色,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从整体上看,国内休闲农业还处于简单仿效和粗放经营的低级阶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产品同质化严重。休闲农业从业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不少地方,农民是经营休闲农业的主力军,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从事过经营休闲农业的专门训练,经营活动还停留在简单模仿阶段,休闲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此外,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和资本逐利的本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缺乏合作,整个产业出于无序竞争状态,这在增加经营成本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政府扶持休闲农业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休闲农业主要靠市场,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与休闲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税收在内的各项政策优惠都需要政府统筹协调。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唯GDP是从,热衷于通过招商引资大上快上工业项目,对发展休闲农业缺乏足够重视。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往往是政出多头,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使从业者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不到位,农民虽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观愿望,但受制于资金缺乏的限制,无法顺利从事该项产业。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使土地呈现出碎片化的分布格局,不利于整体利用,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将土地连成一片开发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5]”这对于突破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加快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3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篇7

由于管理和资金带动到位,全市农业耕整地机械、农业种植机械、联合收割机械由2006年的11. 91万台、2台、392台,发展到2016年的16. 85万台、4 291台、 8 451台。其中甘蔗联合种植机、水稻插秧机、机动水稻浅插机,分别由2006年的0台、1台、1台,发展到2016年的355台、3 629台、69台。增长最迅速的是稻麦联合收割机、甘蔗联合收割机、机动割晒机,从2006年的390台、0台、2台,快速增长到3 886台、75台、4 486台。    

农业机械作业面积大幅度增加。南宁市2006年机耕面积212khmz、机播(插)面积2. 5khm'、机收面积34. 9khm',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18.0300;2016年机耕面积838. 8khm'、机播(插)面积240. 5khm',机收面积404. 5khm',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 30%    3)南宁市与国外及各省市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逐步加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国际大型农机企业对中国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有关部门的牵线引导下,很多外企与国内企业展开了合作,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川。    

面对良好的局势,广西南宁岂江机械有限公司,在农机外企冲击下不断学习国外发展经验和先进技术,加大本土产品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生产的“阳宇牌”系列农机具,以过硬的技术,实惠的价格,优质的服务,销售到全国各地,并出口到越南,缅句,泰国,老挝等东眼国家,深受用户的喜爱,推进了南宁市农机产品质量的提高。南宁市农机推广部门既重视农机产品质量的提高,也着力加强农业机械的引用推广,南宁市惠田农机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国外生产的久保田、凯斯等品牌拖拉机销售,满足市场需求。2006年以来,南宁市派专业技术人员45人次前往湖北、福建等省参加全国农机展、农机化专题的交流和业务考察;87人次前往广西各市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交流;共召开228场甘蔗、水稻、木薯、马铃薯等作物机耕、机种和机收培训现场会,培训农机从业者达20 000多名,与中国亚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达成农产品收获后项口处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小棚育秧多次邀全国各地专家、教授亲临指导,机插水稻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口,通过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专家组评审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该项口在武鸣区、宾阳县等地累计示范推广机插水稻48. 2khmz,比人工节本增收3 102. 2万元,效益显著。1.2“十一五”以来,南宁市农业机械化作用产值逐步提高,影响加大    

南宁市农机作业总值显著提高。在南宁市农机从业人员和农机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全力配合下,全市农机作业总值由2006年的19. 79亿元,2016年达到63. 34亿元,年增长率为12.3000    2)随着南宁市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林牧渔业也得以提高。随着南宁市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林牧渔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214. 70亿元,提高到2016年689. 0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00. 67亿元}z_:o    

南宁市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近10年以来,南宁市农民逐步使用农业机械耕作生产,年收入逐渐加快,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川。2006年南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03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193元;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3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 728元,从2006年的3. 36倍,2016年降到2. 69倍。2南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问题和现状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南宁市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 30 0 o,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 00 0 o,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同时也展现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现状。2. 1面临问题    

人多地少,土地平整程度低,机械化作业困难。查阅南宁市农情手册,全市共有740. 23万人,其中乡镇人口525. 56万人,耕地面积674. 6khmz,人均耕地面积0. 13 hmz}'}。项口开展过程中,实地了解南宁市5县7城区,有平地、低山、石山、丘陵、台地5种类型土地,各类型土地相互交错,平整程度不高,大型农业机械作业行进困难,部分农民不愿意使用农业机械耕作,}J L械化总体程度偏低。    2)务工人员比例高,空闲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机械化成本高。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调查发现2016年南宁市超过140万的农业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或者定居城市困,大部分农村家庭剩下的是老人、读书的小孩,体力劳动能力弱,很多农村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严重荒废。部分有想法在家种田种地发家致富人员因拥有或承包到的土地量少,难以大规模开展全程机械化,进而造成机械化成本过高,不得不放弃使用机械化进行耕作,选择手工劳作或者外出打工,造成更多的土地荒废。    

篇8

在农机化主导作用发展的今天,唯有促进农机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作时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1.1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

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我国农业的思想相对较为落后,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认识不足,对于现代化设备的接受能力较差,同时,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能力不足。从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市场情况来看,鱼目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多会选择价位较低的产品,但这些机械质量不过关,在使用中常会出现各类问题,导致利益损失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业机械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小型自用为主,大型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迟迟无法提高,农业机械化宣传力度与售后服务也跟不上,使得农民对此认识不足,影响了我国农机推广的发展进程。

1.2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机械化的出现使农民从繁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走向城市,走向其他工作,促进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农机化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面对日益变化的大环境,农业机械发展势在必行。在发展中必须要明确机械长期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树立“服务农民、发展经济”的理念,对于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治理,促进机械水平的提高。以期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提升,国民综合实力提高,农机设备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农机设备有了新的认识,对农机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2.1节能型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快速发展

节能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其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也必须朝着节能型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要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提高农业机械的性能,根据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降低污染,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就是说要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来促进农业机械化技能的提高,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2.2环境日益好转

由于国际化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级政府都从自身出发,加大了农机开发与监察工作,在农机购买、农机使用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制度的出台,技术的提高大大改善了我国农机市场环境,增强了农民对农机使用的信心,激发了农民购买的积极性,加速了农机设备的发展进程。

2.3技术水平升级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粮食的优质化高产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对于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机械要求也会逐渐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要迅速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3农业机械化的设计方向

3.1选择性能较好的发动机燃料

作为农业机械最主要的构成,内燃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柴油与汽油是内燃机最主要的燃料,但这类燃料燃烧污染严重,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未来农业机械的设计上,必须要考虑到环保的问题,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降低能耗,减少废气的排放,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避免温室效应。

3.2增强易拆卸设计

农忙季节,农业机械必然会超负荷工作,但很多农业机械很难修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零件,对农民来说修复难度实在太大,因此在进行最初的设计时设计师要不断完善设计质量,使其可以便于拆卸,方便使用,降低材料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环保的目标。

3.3提高可回收性

“可回收”就是环保的另一种说法,这就要求农业机械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初期就要考虑选用可回收的材料进行回收,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在产品淘汰后零部件仍然可以二次使用,进而节约成本,减少浪费,降低能源损耗,达到环保的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业当前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看到,要想实现农业机械环保的目标,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设计质量,提高农民的机械化意识,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更好的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保证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篇9

引 言:为了使我国的农业具有科学性、现代性,机械化生产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而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的主要因素也是机械化生产,其能有效推进我国农业的进步。另外,我国农业需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接轨,因此也就决定了要尽快完成农业的机械化。本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现状以及所面临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得到提升的相关措施。

一、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之一,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明显标志,可有效推进农业的科学有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农民收入

首先,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可使农民的收入得到相应提升,继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对我国农业化程度进行衡量上,这也是很重要的标尺。其次,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可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力提高,让农民所付出的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进而提升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为了使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科学现代的设备以及技术是前提。由此可见,要想使机械化生产的完成得到保障,就必须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融入机械化因素,使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得到实现,最终保障现代化农业的完成。

3.可推进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增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提升,机械化生产应用广泛,在极大程度上使农作物的年产值得到了上升。另外,市场对农作物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有了大范围的拓展,而农业机械化技术也有了革新和突破。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多元化就得到了有力推进。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可以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十分快速的,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机械化设备受到了广泛应用,仅几十年的时间,收割机、拖拉机以及播种机等机械设施就得到了大量增加,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另外,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机械化设备的使用减轻了他们的压力,而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因此近几年我国农业也获得了极好的发展势头。从2010年开始,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我国农业的出口量也随之提升,而这也显示了我国农业飞速发展的情况。

仅仅依靠劳动力来实现农业生产是不符合现代化农业标准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的措施推进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而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道路。使机械化生产方式融入到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里面,让人力生产方式为自动化生产模式所代替,可使农民的负担得到降低。现今,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现存的问题

1.机械设备不齐全

虽然这些年来政府大力提倡农民置办现代的机械设施,完成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但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普遍较贵,农民往往承担不起,而这就造成了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生产设备是极其缺乏的,也无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另外,在购买设备方面,政府的确给予了补助,但与设备昂贵的价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也不能真正解决机械设备的购买问题。生产设备的缺少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使得农业生产不能与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继而也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

2.机械化生产技术知识普及程度低

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台机械化生产设备,但能对该机械设备进行熟练操作的人员却很少。技术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的缺失就造成了农民无法使用生产设备,只能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和帮助,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面临许许多多问题,继而影响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由此可见,阻碍机械化推行的一大因素就是专业技术知识的缺失。为了能对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熟练运用,就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让农民懂得操作原理,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3.农业生产机器存在结构化问题

对现如今的农业生产机械进行分析、研究可发现,进行动力生产的机械设备是比较多的,而装配型的机械却不常见。与此同时,相比于大体积的机械,小型机械就比较多,而精品机也多于普通的机械设备,这些情况就造成了在平时的农业生产里面机械设备无法真正得到使用。由此可见,分化的不科学会降低机械的使用价值以及效率。如果需要运用到大体积机械而正巧找不到,那么在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生产机械的结构化问题也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一大严重问题。

四、使农业机械化得到完善的相关措施

1.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

一般来说,设施农业具有科学性、综合性以及系统性,主要由农业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构成。设施农业主要依靠先进的设备以及科学的技术使农业环境得以改变,以人工手段为动植物的生长创造出最合理的环境。设施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依靠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优质的农产品,极大程度上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使我国农业生产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可以说,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依靠农机企业投资的同时,农机管理部门还需积极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流沟通,吸引其投入大量资金为农业生产置办机械设备,从而产生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进步。

3.对机械操作知识进行普及

为了让农民能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熟练操作,相关部门就需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指导、讲解,让他们能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这样一来,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也就有了保障。

4.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部门需对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在基层农机化管理以及服务系统的基础之上委派管理部门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然后给予补贴,通过提供优惠贷款以及建立基金等方式来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的进步。

五、总结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农村地区经济得到提升的有力保证。所以,我国需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通过科学管理、改革创新、设备完善、资金投入、环境改善等措施,使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发展,继而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1(06)

篇10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篇11

1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分散到集中、粗放到集约、低水平种植到高科技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已由最初的试验示范阶段进入到应用推广阶段,并呈现出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集中连片建设园区、基地,已基本形成了以设施蔬菜种植和畜禽舍饲养殖为主的设施种养格局。

红古区设施农业建设起步于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建设,经历了设施农业建设三个期,第一个是90年代的一代日光温室建设和塑料大棚建设,建成一代日光温室0.07万hm2和0.07万hm2的塑料大棚;第二个是2002~2003年发展的二代日光温室,区政府补贴100万元专项经费大力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建成14 hm2二代日光温室;第三个是2008~2011年,建成红古区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共建成设施农业73.33 hm2,其中:日光温室64 hm2,高起架大棚9.33 hm2。基地分南、北两区,按照南区规模化、北区精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果蔬。近几年,基地全面实施“路网、渠系、电网、市场”基础工程和“无滴膜覆盖、保温被替代、卷帘机换代”科技推广工程。电网、渠系、路网、无滴膜、卷帘机配套率100 %,棉被替代率81 %,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广泛,经济效益明显。2010年,区委区政府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列为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双千万元”扶持工程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精心打造集红古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农民科普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基地、现代农业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果对外宣传展示中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建成2 606 m2的连栋智能温室1座;建成新型日光温室13座、第六代日光温室1座、巢湖式温棚4座、改造旧温室10座。

2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 设施农业发展形势日益紧迫

红古区人多地少,全区耕地面积0.44万hm2,农民4.8万,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由于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大型项目占地,目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造成失地农民增加,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许多农户的发展都受制于土地规模的不能扩大,而不得不寻求其他出路。因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经日渐成为红古农民在有限的土地规模上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促进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的途径。

2.2 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红古区一直致力于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全区设施农业向二代温室、半地下式温室、六代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发展,设施农产品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园艺、花卉、瓜果、食用菌等领域扩展。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红古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截止2012年,全区共建成设施农业1 546.67 hm2,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常茬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常年供应、四季均衡上市的生产格局。

2.3 设施农业发展成效逐步凸显

一是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植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带动了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大转变。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设施农业生产中,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据调查,近年温室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传统蔬菜,平均收入在15万元/hm2左右;种植葡萄收入可达30万元/hm2;由于温室草莓上市时间好,销售额能够达到52.50万元/hm2左右;种植雪桃、木瓜的农户,收入可达到75~90万元/hm2左右。这些情况都说明利用设施,采取反季节种植的办法,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因此许多农民真正靠发展“温室经济”发家致富了。四是加快了农业新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全区每年引进名优新品种200多个,引进新技术20多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多个,每年与省农科院、甘农大、市农研中心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项目20多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普及,全区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0.39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4个,其中:大白菜、荷兰豆等4个蔬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注册了“百合花”、“雨禾”、“金红古”等高原夏菜品种,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五是增强了红古区农业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雨水分配不均和干旱缺水、积温不够、自然灾害频繁的突出问题,农业的整体抗旱防灾能力增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3 建议

今后要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在规划引导、调整结构、培育特色、科技服务、政策扶持、产业经营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促进红古区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抓规划促引导,着力在壮大优势产业规模上下工夫

围绕建设0.07万hm2新型设施农业基地目标,加快构建平安镇以新型日光温室和高架大棚为主,花庄镇以新型日光温室和设施养殖为主,红古乡以高架大棚、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格局,突出发展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六代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开发、规模化生产。

3.2 抓引进调结构,着力在推广特色设施果树上求突破

重点要把雪桃、油桃、葡萄、杏子、大樱桃、木瓜等设施果树的引进推广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中之重,扩大设施果树的种植规模,力争到2015年,使全区新型设施果树面积占总面积的15 %以上。

3.3 抓科技优服务,着力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用心思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立体栽培和生物防治等生产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无害化栽培新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抓旅游培特色,着力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