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71-03

“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天津市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目标,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同时,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承载压力增大,雾霾、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针对天津市发展现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提出对策。

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面对日益显著的资源、环境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摆在显著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需要从生态、经济、人居等多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永续发展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仍然是天津市的首要任务,增加收入、拉动就业都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2014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万元。虽然位居全国第5位,当时与上海、北京,特别是发达国家还有显著差距。因此,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同时,实现这一战略思想也体现了两难的选择。天津市作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需要有效解决“废水、废气、废固物体”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民生环境问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饮用水源、大气污染等都是日益突出的民生环境问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个区域,虽然国土面积仅占中国国土面积的8%左右,单位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全国其他地区。这些地区每年出现雾霾的天数在100天以上,雾霾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对呼吸道、皮肤会有不同程度损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民生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

(三)约束不足问题

虽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是硬要求,但是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违法成本过低等原因,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没有形成硬约束。环保部近期公布了华北平原排污企业检查情况,包括天津5家企业水处理设施闲置。对88家企业处以罚款,总额达613万余元,但是对于造成环境破坏的后果,显然平均7万元的数额相对偏少。因此,需要更加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行为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

(四)区域合作问题

生态环境系统远远超越了行政区划的边界,污染物排放、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往往涉及到区域合作。无论是当前普遍被关注的PM2.5问题,还是天津市饮用水源的滦河水质问题,以及渤海生态恶化问题,都是涉及到京津冀、环渤海多个省份。各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与收益存在外部性,如何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五)制度建设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远远超越了环境保护的范围,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因此,相关的制度需要拓展和协调,政策的目标需要调整,政策工具需要创新。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开展相关工作,从基础层面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例如,江苏省《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天津市有必要从立法、规划、政策等多方面开展制度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需要建立全面的“生态文明”体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生态文明”的水平。

(一)倡导低碳生活

为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国家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还将开展生态文明示范镇建设。天津市也应该积极争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建设生态城镇、生态社区。

提倡“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社会紧密融合的理念,引导居民追求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在小区规划设计突出生态理念,更多采取用绿色环保的建筑、装修材料,优化供暖系统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进一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论、新举措开展宣传工作,形成增强环境意识、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增加公益广告的投放数量,举办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活动。鼓励居民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使用环保家电、低碳出行,不猎杀、食用野生保护动物等。

(二)改善人居环境

篇2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地和大量的生物及矿物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目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痛定思痛,人类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全人类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超前于其他人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环境专业大学生而言,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更应该接受环境教育,因为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环境专业大学生数量。但大学生的总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接受基本的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正从事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里同大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保护教育必要性分析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我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其中生态破坏约占65%,而且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模式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方针策略依然是“环境让步于经济”。因此,虽然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依然无法遏制住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问题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缺乏意识,归纳起来就是国民、尤其是高层人才还缺乏环境意识。高校毕业生大多会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在校期间,对所有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今后就可以在本职工作中重视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目前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学生已经接受过系统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而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保知识较为薄弱,因此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则非常必要的。

二、环境保护教育目的

环境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那么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从事环境专业的工作比例就更小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即让非环境专业大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其中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更为重要。以此作为教育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有所侧重,不必深究环境保护技术的细节问题,而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爱护环境意识就达到了教育目的。

三、环境保护教育内容

本校选用的教材为刘天齐主编的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环境保护》第二版。该教材难易适当,内容丰富,作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教材非常适宜,在此教材中再选取适当内容可以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本人的教育实践,发现选取以下内容可以有效达到环境教育目的。

1.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有许多,主要有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水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等。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臭氧层破坏的后果将使紫外线等短波辐射增强,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臭氧层破坏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呼声更加高涨。

1940年,在美国洛彬矶首次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此后,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如日本的东京、大阪、英国伦敦以及德国、澳大利亚的大城市。

1953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发现一种中枢神经性疾患的公害病,称为水俣病。在1968年日本政府确认水俣病是由水俣湾附近的化工三在生产乙醛时排放的汞和甲基汞废水造成的。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重金属污染重大事件。

以上列举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部分环境问题。此部分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己也身处其中,不能幸免,为了自己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自己的点滴努力和积极参与。

2.环境与健康

人体和环境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体血液中60多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非常接近。这种化学元素高度统一的现象表明人体与环境也是统一的,即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环境如果遭受污染,会致使环境中某些化学元素或物质增多。这些元素再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富集,破坏了人体内原有的平衡,其中某些元素还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所谓的“三致作用”,从而引起疾病,甚至贻害子孙后代,极大地损害了人体健康。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水俣病外,还有“大脖子病”、氟骨病、克山病等。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而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头等大事,这部分内容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3.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包括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监测、环境保护法、环境经济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管理,只有加强环境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要素,多快好省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运作良好的环境管理,还可以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运作良好的环境管理可以积极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环境保护教育方式

对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有效开展环保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环保教育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因此,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环保教育正式列入学生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计划。这样做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又能使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环境保护基础教育。桂林理工大学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已经连续多年将《环境保护概论》列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并且特别提高该课程的学分(比一般的公选课学分要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校园网络上还开设环保BBS、环保聊天室等现代化设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获得了非常好的环境保护教育效果。总的来说,教育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1.室内教学

教师现身说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有环境意义的典型实例描述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其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环境规律,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如讲述水污染的治理原理时,可以从学生所实际看到的地表水污染现象出发,引导讲述。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即水体受到污染时,会发黑、发臭、起泡沫、表面长有不少浮萍。这样就可以讲述水体受污染的原因,如有机污染物的过多排放、表面活性剂物质如含磷洗衣粉的使用等。这些物质的厌氧发酵,使水体缺氧、发黑、发臭、起泡,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产生浮萍。接着引导南方学生回忆家乡的鱼塘多数会有曝气装置,启发学生认识这些装置的作用,于是就可以讲述水体受污染后微生物处理污染物过程的原理,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可以认识到如何保护水体免受污染,水体污染后如何治理,从而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不用含磷洗衣粉,认识到自己所做的点滴小事实际上都在为爱护自身处的环境作贡献。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遵从从形象、具体到抽象、理性的过程,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同样也遵循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PPT来展示环境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乐意接受。比如,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桂林地处亚热带地区,有机会感受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温暖的学生很多,他们可能感受不到温室效应的影响,而通过PPT则可以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产生过程。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使学生了解到正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了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使学生认识到应该响应中央节能减排的号召,与全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避免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树立起厉行节能意识。

2.课外实践活动

按照教育规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上仅仅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很难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际脱节正是国内环保行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正是围绕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与延伸,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学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憧憬,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外实践活动总是积极参与。因此,高等院校更应该利用这种积极性,引导大学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见识、开阔视野、培养自身的环境意识。同时,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在本地区了解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情况以及环境保护进展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学校进而对优秀的调查报告进行奖励。由于桂林理工大学BBS上开设有环境分论坛,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积极与环境专业大学生一起,面向全校师生甚至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宣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道德素质。所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非环境专业学生自身环境意识,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人员的环境意识。

五、结束语

大学生是明天建设国家的生力军,而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占了大学生总数的绝大多数。因此,在当前我国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下,在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头脑中树立起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和点滴思考,和同行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篇3

一、“数字环保”的概念

近年来,在数字地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的基础上衍生的大型系统工程。“数字环保”可以理解为,以环保为核心,由基础应用、延伸应用、高级应用和战略应用的多层环保监控管理平台集成,将信息、网络、自动控制、通讯等高科技应用到全球、国家、省级、地市级等各层次的环保领域中,进行数据汇集、信息处理、决策支持、信息共享等服务,实现环保的数字化 。为了将“数字环保”更好地应用于环保产业的展,需要在“数字环保”概念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环境数据中心、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管信息集成系统、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环境应急管理系统、移动执法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数字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并针对环保部、省级环保厅(局)、地市级环保局、企业,提出不同的业务框架。利用 IT 技术、集 GPS、RS、GIS 于一体,适合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综合多功能型的遥感信息技术 对环保的数据要求和业务要求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实现对环保业务的严密整合和深度支持,解决“数字环保”领域所面临的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污染防治管理、核与辐射监测管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等环境问题,从而提高我国环保信息化水平和监管执法水平。

二、“智慧环保”的概念

“智慧环保”的概念是在“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上提出来的,是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提高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环境信息通信能力、环境感知能力、环境分析能力以及环境应变决策能力的一种环保信息化技术。“智慧环保”要求在现有的“数字环保”环境信息化基础上,充分的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将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境保护领域中应用的物联网连接起来,将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系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环境保护管理实行更加精确、及时的监控,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当前,“智慧环保”已经成为新时期环境保护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环保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大发展之前,环境监察主要是靠工作人员去现场查勘情况,掌握排污相关证据,在上报部门核实,批准文件,这都需要时间,等到你去处罚排污企业的时候,证据已经流失或是被掩盖了,这对环保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各要素的实时监控,并且可以实时传输,如有违法行为,可以立即对排污企业进行执法。这极大改变了以前靠“人眼”执法的管理模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解放了人力资源。

不仅如此,以前的环保工作中主要靠文件记录,专人负责区域,如果出现换岗轮岗等情况,新人就会无从下手,工作会出现临时性的滞后,而信息化技术在这方面是完胜的,无论人员如何轮岗换,只要参阅相关业务系统和应用,马上就可以掌握工作内容,使工作具有连贯性、时效性。

四、“数字环保”和“智慧环保”的区别

目前来看,很多地方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建系统、建应用的层面上,没有将环保的业务需求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所以导致系统和应用成了“摆设”。不能去解决社会现有的实际问题。

美丽中国,蓝天白云是每个人环保人毕生都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人们对家园的建设,对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资源,但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去保护可持续的资源就需要更加智能、智慧的环保措施,如果一味的去索取资源不去有效保护,那费力建设的美好家园必将毁于一旦,社会发展的建设不能以无限消耗资源为代价,怎样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需要环保措施与时俱进的改变。“美丽中国”不单是一句口号,其基础是生态文明,形式是环境保护,是人类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体现。目前我们所面临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包括大气、水、自然资源等等,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这也是人类发展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环境保护要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要落实这些目标,又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挑战。二者如何和谐统一,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矛盾。所以发展智慧环保将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矛盾最大化。环保智慧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数字化的信息基础提升到决策化的层次,让数据的获取更加智能化;

二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以及模型和遥感技术,让它们介入到环境管理的决策分析当中去。形成一个环境管理、监察、监测与科学决策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价值就是让环境保护的监测、监管能力更加有效,数据获取更加快速、准确,最重要的是,让这些数据应用到科学的模型中,为最终的环境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支持。

五、结论

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我国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发展智慧环保,促进环保工作走向智慧化,将是满足环保工作新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企业、民众的共同推动下,智慧环保将得到快速发展,必将为我国环保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和技术支持,为民众带来更为便捷和先进的环保服务,真正使科技服务环保、科技服务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高立定. “智慧环保”将助力环境管理智能化[J]. 环境经济. 2015(02)

篇4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45-01

一、引言

十的召开,在提了多年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并且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说法。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了三十多年一直追寻的致富之路上,仿佛要来一个华丽转身。但是“两会”前夕,全国许多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地区等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问题也层出不穷,环境问题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二、相关国策所提到的污染现象

(一)水污染

水乃生命之源,我们的日常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水,而如此重要的生命资源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污染。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就通过微博发出呼吁——“我家乡小时候可以摸鱼抓虾的清澈河道,早已变得臭气冲天,村庄上的老百姓很多生了病,我的很多堂兄表哥得怪病死去。3月份政协会议,我会发动政协委员提案向水污染宣战,请大家多支持。”而俞敏洪的这一番话同时也代表了2013年“两会”相当一部分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的河流几乎都惨遭污染,成为死河、臭水沟。我们应该正确面对由粗犷式发展经济带来的后果,并且对其加以治理。

(二)土壤污染

继水污染之后,土壤污染是我国目前污染比较严重的又一环境污染。从目前的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地区的土壤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江苏省某丘陵地区14000平方片米的范围内,铜、汞、铅和镉等污染面积达35.9%。广东省地勘部门土壤调查结果显示,西江流域的1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遭受重金属污染面积达5500平方千米,污染率超过了50%。其中,汞污染面积高达1257平方千米,污染深度达40cm。最近,湖南省因为重金属污染,导致1.5亿亩耕地受到影响,并且因为镉超标的毒大米而再受全国关注。

(三)农业污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问题从来都是国家的大问题。而直接影响粮食产量与质量的就是农业发展。环保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达6.5亿吨,近20%未有效综合利用,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吨。今年3月3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一号提案,更是由九三学社向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提案,提案重点关注了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破坏、污染日趋显现、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而这一提案被提出的背后是农村环境日趋污染严重,且易被忽略的现实。如果没有绿色环境作为支撑,包括干净的水和空气、无毒的土壤、绿色农业便无从谈起。

三、针对相关环境问题提出的解决政策

要真正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唯GDP的政绩观,加快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不能一罚了之,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环境风险控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应成为具体的生态文明制度内容之一。改变以往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污染,群众受损,政府买单”的状况,增加市场化手段管理环境污染风险。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依法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水土保持和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

四、结语

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已被国家政策写入提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积极响应。保护环境,需要我们从思想意识和日常学习中对国家提出的相关国策加以关注,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与实际行动,更需要我们跟随国家政策的脚步,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极响应国策,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篇5

二、走访活动成效

通过本次集中走访活动,镇领导实地调研了镇内企业的发展现状,详细听取了企业对当前面临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反映,从而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扶持、帮助企业发展工作收集了第一手资料。总的来说,本次走访企业活动基本取得了一定成效:

1、基本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2、了解企业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通过走访情况的分析,我们共梳理出当前企业遇到的一些带有共性的困难。一是资金问题,较多企业反映当前资金回笼难、周转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如铖铭五金(建设厂房),望建设达产保证金早日退回。二是自来水问题,自强化工、信烁机电等企业希望能尽快将自来水接入企业,方便生产生活。三是环境问题,部分企业反映周边环境不好,对企业的形象和对外合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四是人才问题,因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吸引,留住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存在一定难度,如自强化工目前存在管理人员不足,门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方面还不够。五是竞争大,与其他地方的同类企业价格战,原材料涨价,成本提高,然而价格很难提高,导致效益低。六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象星星泡沫、尊一装饰都想在本镇购买一块土地用以更好的发展。另外部分企业还存在库存多,废品多,外销难,有延单情况,订单减少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经济发展。九龙玻璃表示今年市场不景气,股东提出退股要求,对企业影响较大,一些门业企业缺少营业执照及检测报告等,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

3、发现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4、可能上规模的企业

篇6

近段时间的雾霾天气给我国的环境问题敲响了严重警钟,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严重。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空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使我国在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方面做到协调统一发展,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1.我国资源环境现状

在对全球污染最为严重的20个城市调查中,我国占了近3/4的比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在水资源、矿产资源、煤炭资源等方面的消耗,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1.1水资源方面

我国的水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均,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尤其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在北方400多座城市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较严重的有110多座城市,并且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1.2矿产资源方面

在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方面,煤炭、天然气的供需大体平衡,但是石油资源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建设需求,我国石油资源的进口量逐年增加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我国的有色金属严重匮乏,其中铜、铅、铝、锌的矿产储量均严重短缺,同时又以地质勘查后备不足,严重制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

1.3环境污染问题

从近段时间一直持续不段的雾霾天气中,就已经说明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污染程度,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迅速发展时期,各种工业气体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严重污染着我国的大气环境,同时黄淮海等河流的水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75%的湖波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的饮水质量不能达标,90%流经城市河段的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62%的断面达不到标准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存在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1.4能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我国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能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工业燃煤锅炉效率低且污染严重,每年都会消耗原煤4亿多吨,排放烟尘200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约为600万吨,是一重大的烟煤型污染源。同时我国60%以上的电机产品效率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低2-5个百分点,如不能切实改变我国生产和消费模式这一现状,必然会加剧我国资源环境的浪费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2.解决方法与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短缺且污染、浪费严重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2.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正在努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型”是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且破坏环境,而“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为给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我国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同时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比究,对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企业和地方绝不手软,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

2.2依靠科技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更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2.2.1进行煤转化技术的研发

煤转化技术是节能减排的关键,在煤转化技术开发的过程中,以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减少水消耗和废水排放的污染程度做为技术开发的关键,着重处理煤化工废渣和污水处理加工的综合利用率,同时进行清洁高效煤转化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实现煤转化的清洁高效利用。

2.2.2进行清洁车用燃料的研发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积极研发清洁车用燃料,清洁车用燃料的研发是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清洁油品的生产还存在着原料和化工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几乎所有的石化企业都在增加油品质量,我国的石化企业也迎难而上,成功的开发了多项包括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催化技术和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同时中国石化还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加快油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对炼油装置进行结构改造,以更好的降低硫和烯烃在提炼过程中的损失,自主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重整催化技术。

2.3依靠循环经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任何资源的循环利用才是对资源的最大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资源,可以有效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的提供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循环经济就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要求,在整个的生产和流通领域都进行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减量化就是在工业节水节油和城市节约等方面做出控制,再利用和资源化就是对工业废弃物和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

要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做好循环经济的制度规划,对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提前规划保证后续程序的顺利进行;其次是抑制各种资源的浪费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就是抑制过度消耗,积极主动的实现节水节地和节能减排;再次是建立循环经济的评价考核制度,只有一套合理规范的评价考核制度才能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第四,建立以生产者为主要对象的责任延伸指导,使每一项责任都能具体到各个企业和各个生产主体。第五,对高能耗企业的管理。我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事情,各种水资源、煤炭资源、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和建筑等方面都造成了资源的高消耗,极强对这类企业的管理,可以更好的保证节能减排等各项指标的实现。

3.结语

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相当恶劣,我们现在必须抓紧时间积极的采取措施应对我国当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各种问题,只有解决好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如果缺乏适当的“替代能源”,我国每年石油需求将有五分之三的能源没有着落,要么就得付出更昂贵的成本从国外进口。这对我国这样一个面临多变国际环境的政治和经济大国来说,就意味着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将直接受到威胁。为此,我国政府提出将通过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鼓励开发煤层气,大力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科学发展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多能互补,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

篇8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201

进入二十世纪,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被大量开采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大气破坏、能源临近枯竭等等。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改革、创新,这一创新表现在汽车行业,则表现为电动汽车的开发与使用。我国自八五计划开始,在研究电动汽车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取得了众多的优秀成果。但由于技术及生产成本的限制,这些研究成果还未进行产业化的生产。而随着石油危机及使用化学燃料所产生的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各国开始认识到转换能源,节能减排成为汽车发展的首要方向,而如何发展汽车技术,达到节能减排这一目的则成为汽车发展的难题。

1 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概况

电动机车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已诞生,电动汽车比内燃机早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内燃机却后来居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代步工具,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的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相比,汽车机能非常差,设置简单,动力小,造成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且,十九世纪,正值石油开采初期,能源丰富,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较大,从而人们对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这一问题的认识不高,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

而到目前,依据社会发展状况,能源短缺,甚至面临枯竭的危险状况,电动汽车的发展找到了一丝生机。而且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景异常广阔。各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研发,加大对电动汽车研究的投入,力求掌握核心技术,走在能源节约的前沿,降低生产成本,抢占社会发展先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及能源不足的情况,我国在电动汽车研发方面加大了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专利技术获得认证,一系列电动汽车样品得以研制成形。特别是在电池、电机及电控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备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在取得发展的同事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动力问题。根据不同的动力设备有不同的电动汽车机型,到目前为止大概有三种机型,全电力制动汽车、多种动力混合型汽车、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全电动力是指使用蓄电池,完全依靠电力进行驱动的汽车,这类电动汽车存在的缺点为,电池使用寿命短,充电时间长,行驶动力不足;多动力混合机型汽车是指汽车动力系统包含两个及以上的动力系统对汽车进行驱动,这种电动汽车相比于全电力驱动而言,电池使用寿命较长,使用范围较广,使用电池的同时使用燃料,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尾气的排放,也使汽车的驱动力有较大的提升,是目前市场上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动力设备;燃料电池动力汽车相比于前面两种而言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汽车机型,它能将燃料高效率化,而且做到了清洁的效果,但其不足之处为这种设备的要求太高,成本大,要实现产业化还需一定的时间。

2 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

电动汽车技术作为新时代快速涌起的一项新型技术,它是一种集合了多种技术形式的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含了传统的汽车制造技术。其中有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新型动力设备技术等。电动汽车行业作为一相适应社会发展状况的产业,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力求做到产业化、智能化。

对于电池技术,一直是电动汽车的瓶颈问题,如何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电池使用效率的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核心。就目前电池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电动汽车市场使用的主要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三种,在比能量上,锂离子电池的数值最高,车上循环寿命镍氢电池的次数较多,市场价格上,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价格明显高于铅酸电池,在动力方面,锂离子电池也明显要由于前面两种,而且其安全性也有明显提高,综合以上几种因素,汽车电池应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其动力部件。而目前最为清洁的燃料电池引起投入成本高,制造技术不完善,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有了电池,还需要有驱动设备,汽车驱动机控制着汽车的整个驱动系统。汽车驱动系统要做到转速大,范围控制大。目前使用的电机有直流有刷、永磁无刷、交流感应、开关磁阻几种类型。在效率上永磁无刷和交流感应两种的效率较高,在转速上,交流感应和开关转速的较高,而且单位输出功率的成本也较低,其坚固可靠性也较好,虽然这两种的控制器价格相对而言较高,但从整体及汽车实用价值、电池使用效率及寿命考虑,选用永磁无刷驱动器是较好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研发技术的发展让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市场化逐渐成为可能。而且随着能源缺乏的问题的加剧,环境的污染,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但在电池的充电效率及使用寿命方面还需加大研发力度。减少充电时间,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地形类型多样,既有平原丘陵,又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地形,为了适应多种不同的地形类型,还需加大汽车动力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汽车动力,提高适用范围,实现汽车使用类型的转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之下,电动汽车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加大对电动汽车的研发力度,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立法上的缺陷、刑罚处罚较轻、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数量少等问题,使得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恃无恐,因而对于环境犯罪的立法的完善已迫在眉睫,通过明确严格责任的原则、引入危险犯等概念,加强刑法对于环境犯罪的威慑力,并且通过合理适用罚金刑从经济根源上减少环境犯罪,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过去一年之中,PM2.5数值牵动着国人的神经,大气污染问题成为全民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中国在超越许多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阻止发展的步伐,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对于环境污染犯罪的关注也被提到最高点,两高更是相继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典型案例。

 

一、环境犯罪立法的现状

 

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渐严重,对于环境治理的关注程度的持续增加,有关环境犯罪的法律也频频出台。

 

《刑法修正案(八)》则对97《刑法》中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做出修改,将环境犯罪从结果犯转化为行为犯,同时对环境污染物质的种类和范围进行了扩大以及扩大了对于“环境”的界定,使得“环境”的一词的范围涵盖性更高,取消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改为污染环境罪。

 

2013年两高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对“严重污染环境”这一要件的标准予以明确,缓解在办理环境污染犯罪过程中取证难,认定标准模糊的缺陷。该司法解释的公布对于环境犯罪的罪与非罪的标准予以划分,降低了入罪的门槛、也将污染物的范围和种类再次予以扩大,并且使得自由裁量的范围被进一步限制,体现了罪刑法定的思想。

 

同时加强了对于环境犯罪的打击和处罚的力度,对于敏感人群、特殊区域和期间予以特殊保护,解决环境犯罪举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的困境,有舆论认为中国已经迎来了对环境犯罪,“重典治理的时代①”。

 

二、环境犯罪立法的问题

 

(一)对于环境犯罪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针对环境犯罪的立法归属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那么就意味着环境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制度,从客体上就限制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制范围,使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带有了行政从属性,也使得环境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地位较低。这与当前社会立法者对于环境犯罪问题的重视程度是背道而驰的。

 

(二)对于环境犯罪行为的表述不规范

 

除了破环环境资源保护罪之外,在分则中也有其他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大部分被归入走私罪这一章节中。这样的立法结构使得刑法不能全面的对环境权进行定义、概括。其次目前对于环境的定义相对狭窄,如近年频现的光污染等新兴污染出现了法律适用的空白。因此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法律,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有违罪刑法定的原则。

 

(三)对于环境犯罪刑罚观的缺陷

 

《刑修八》环境犯罪从结果犯转化为行为犯,既以法定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但当严重的环境污染产生时,通常是不可逆、无法补救的,若入罪标准是达到严重污染时,侵害结果将持续存在,不因行为人受到处罚而终结。因此等行为实施完成再进行治理为时晚矣。

 

尽管对环境犯罪行为触犯数罪,明确从一重罪处断对的原则。环境犯罪将面临无期、甚至是死刑。但从总体来看,其所受的刑罚与行为造成的危害不相适应,很难提高刑罚对环境犯罪的威慑力。

 

罚金刑处罚总体偏低,尤其对单位犯罪实施罚金刑时,与其由此获得的利益存在较大的差距,使企业甘冒风险实施犯罪。另外,对环境犯罪提起刑诉的案件极少,更多的都被处以行政处罚就不了了之,结案数和实际犯罪数之间的差距巨大,刑法的威慑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环境犯罪立法的对策

 

(一)在刑法中单设一个章节

 

现有的涉及环境犯罪的罪名较为松散,仅依靠刑法修正案对原有条文进行修改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应将分散在各章节中关于环境犯罪的条文整合,单设专节规制环境犯罪行为,既体现立法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更能突出环境权的特征。

 

将该章节列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之间,既可以突出立法者对生态权益的重视,也是生态本位思想的体现。同时环境犯罪通过危害环境,从而侵害到个体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其较之单纯侵害公民个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更甚。

 

法律中现有的环境立法较为滞后,存在较大的空白之处,因此应根据当前社会对于环境犯罪的分类,增加新的罪名。并且将现有的刑法条文中的污染环境罪更加进一步的细分为多个条文。

 

(二)确立严格责任原则

 

由于我国对环境犯罪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的,存在举证难、认定难等问题,导致对环境犯罪追究刑责的比例偏低。

 

由于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使得环境犯罪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环境的传导效应,使环境污染是一个长期且不断扩大的过程,甚至以现有技术和知识无法测量,那么对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明更难了。

 

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呼吁引入相对的严格责任以应对主观罪过无法确定的情况,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人需证明其主观上不存在过错,危害结果是由于其无法控制的原因所造成的,其以尽力避免,通过部分证明责任的转移,避免环境犯罪追责难得困境。

 

(三)在环境犯罪中设立危险犯

 

环境犯罪从结果犯转化为行为犯,降低了环境犯罪的入罪标准,但是环境犯罪的特殊性,使得行为一旦实施足以产生危害且这种危害不可逆,这就决定对于环境犯罪的刑法治理需要侧重于预防。环境犯罪危险犯就是当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产生危险状态即构成犯罪。这使得法律更早的介入环境问题,防止结果的恶化。

 

同时以预防为主的环境犯罪治理得到全世界普遍的认同,多部国际公约对于预防原则均有说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持下,对于危险犯的引入具有其现实意义。

 

(四)完善罚金刑的相关规定

 

罚金刑与环境犯罪的诸多特征是相符合的,也是当前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刑罚方式。单位为了牟利进行犯罪因此对其剥夺一定数额的金钱,既剥夺其继续犯罪的经济条件,也能起到惩罚教育的作用,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②。因而对于环境犯罪适用罚金刑有其合理性。

 

篇10

自高尔夫列入到奥运的项目以后,高尔夫球产业将在中国呈现出爆发式成长态势,一些国外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已开始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切分这块大蛋糕,著名的Jack Nicklaus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副总裁Paul Stringer透露,2010年公司签订的新合同多数涉及中国项目。国际高尔夫设计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是因为目前中国高尔夫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截止到2009年,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仅为500多家,余钢预计,中国需要建设2000座高尔夫球场。据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统计,即使中国建成2000座高尔夫球场,也不及美国的一个零头。中国目前有300万人打高尔夫,打球人数仅占总人口的0.0023%,无疑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一项研究显示,一个地区的GDP和当地高尔夫球场的数量与质量呈正比关系。“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实践中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主体投入不足、市场发育不全、经纪人才不多等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仅占我国GDP的0.57%,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5%水平相比较,我国的整体水平还十分落后。而谈到高尔夫产业的贡献率,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高达20%~30%,而我国却不足0.5%。”余钢同时指出:“这是差距,也是中国高尔夫产业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

球场设计专业度欠缺

篇11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106-06

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衡量环境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换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难点[1]。

中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加上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中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我国以往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对单一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研究较多[2,3],但是对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环境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4]。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探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趋势,研究环境问题实质及其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环境发展政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案例区的选择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性,确定能代表不同发展程度的典型区域。上海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辖18区1县,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以及人均GDP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6倍、82.6倍和4.5倍。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足2%,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城市化水平88.3%。根据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上海已经步入了上中等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5]。1997年起上海作为全国地方实施《21世纪议程》的试点单位之一,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7年来,上海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实践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因此,选择上海市作为发达地区典型代表。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辖11个县(市、区),人均GDP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以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第二产业为主,因此,选择德州作为中等发达地区的代表。固原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腹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辖四县一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5%,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人均GDP分别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 1/7和1/4,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一产业比重高达30%,因此,选择固原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代表。

根据人均GDP对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进行分类,上海代表人均GDP高于15 000元的发达地区,所代表的发展水平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人口占全国的20%;德州代表人均年GDP处于7 000~15 000元之间的中等发达程度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7%,人口占40%;固原代表人均GDP低于7 000元的欠发达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7%,人口占40%。因此,案例区选择能代表我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基本情况(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选取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是加拿大统计学家Anthiny Friend于1970年提出的,后来被OECD(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的环境组织所采纳[6]。压力指标描绘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状态指标描绘环境质量。响应指标描绘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响应。本文在PS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主题、重点领域和主要指标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环境压力、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能力三大主题(见表2)。

有效的指标选取是构建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关键环节[7]。目前国际国内存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普遍体系庞大、指标计算所需数据难以获得,许多指标操作性和可比性较差,无法用于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8]。Anderson提出,一个好的指标应具备的条件:反映的内容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指标的含义易于理解;计算指标所需的数据容易获得;所描述的内容具有时间敏感性;所依据的数据可以进行不同区域(或国际)比较[9]。本文在构建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到以上几点并且结合中国具体情况,重点领域中主要选择目前中国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环境三大重点领域,环境压力指标选取了体现环境污染总体负荷、单位面积负荷、人均废物排放以及万元GDP废物排放的12个指标,环境质量中选择了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7大水系水环境质量和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3个指标,环境保护能力中选择污染治理能力、环境保护资金和人员投入的5个指标,总共20个指标,所选指标计算过程中所需数据均能在历年统计年鉴和环境年鉴中得到,因此数据可获得性、连续性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可比较性强。

2.2 可持续发展趋势系数定义

Walker and Reuter将可持续发展指标分为两类:状态指标和趋势指标。状态指标描述环境系统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趋势指标是描述系统如何发展变化[10]。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可持续性指标不仅仅是状态的描述,还是测度发展过程中各种状态与参照状态之间比较趋势的反映[11]。参照状态可以是过去的某种环境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是比现存的状态更合乎需要的未来状态(全国和全球的先进或平均水平、临界值或极限值、长远规划指标的数据等)[12]。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实性,本文选取的参照状态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1980年的环境发展水平,将环境发展领域的每个指标的现在值与参照状态比较,能得出三种结果:√向着目标明显改善,≈无明显改善,×背离目标明显恶化。向着目标明显改善,表明发展是持续的;无明显改善和背离目标明显恶化表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在此基础上,构建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将其定义为环境发展某一领域中向着目标明显改善的指标数与该评估主题总指标数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Ki为i主题的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i代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题(i=1,2,3), j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Xij为i主题中向着目标明显改善的指标数,Xi代标i评估主题中的总指标数。Ki越大,代表的区域的发展可持续性越强。由于所选指标均为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点内容,此外,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研究中国和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环境发展状态与趋势对比,因此可以假定每个指标有相等的权重。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系数回答:一个地区的发展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

3 研究结果

3.1 中国环境发展总体态势不容乐观

1980-2004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性趋势评价结果20个指标中8个指标向着目标明显改善,分别是万元GDP废气排放量、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人均年废水排放量、工业生产工艺SO2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和环境保护人员占总人口比例;12个指标背离目标向着恶化方向发展,分别是废气排放总量、废水排放总量、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单位面积固体废物排放量、人均废气排放量、人均固体废物排放量、环境空气质量劣于三级的城市占城市总数比例、七大水系劣五类断面比例、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和固体废物处置率(见表2)。根据表2数据和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出,1980-2004年24年间中国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为0.4,环境发展总体态势不容乐观。

3.1.1 污染物排放压力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长见图1。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0%、1.4%和3.5%,2004年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是1980年的2.0、1.4和2.3倍。可见,过去20多年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支撑经济增长的环境基础将会难以持续。

3.1.2 环境保护总体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固体废物处理能力改善仍然不足

环境保护能力主题5个指标中4个指标向着目标明显好转,同样根据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环境保护能力可持续性趋势系数为0.8,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增强。其中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不断增高,年均增长3.8%,2004年的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是1980年的2倍。环境保护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多。环境污染的治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废水排放达标率由1980年的38.0%提高到2004年的90.7%。工业生产工艺SO2排放达标率从35.8%提高到了75.6%。但是,固体废物处理能力增长相对于废物产生增长速度缓慢,我国的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增长,少数城市如北京的增长率高达15%~20%,而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置率到目前仅为22.1%,城市生活垃圾中通过焚烧无害化处理后再利用的比例仅为生活垃圾总量的5%~6%,其余大部分则主要是以卫生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一些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大多清运到城市自然填沟或堆放。因此,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固体废物得不到合理处置,到2004年底我国固体废弃物累计堆放量已达60×108t,占地5.5×104 hm2。

3.1.3 环境质量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环境质量的三大主题3个指标均背离目标向恶化方向发展,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4年,全国监测的342个城市中,只有1/3的城市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符合人居环境),69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劣三级,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0.2%。全国七大水系412个重点监测断面中,27.9%的断面属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的劣V类水质;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湖泊水库大部分受到总磷、总氮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地下水普遍受到地表水入渗和农药化肥流失的污染,全国近50%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农村尚有3.6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目前,我国垃圾围城现象普遍,2004年全国 668 座城市中2/3城市被垃圾带包围。

3.2 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环境可持续性趋势分析、结果见表3,根据表中数据和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到:上海、德州和固原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分别为0.82、0.55和0.45(见表3),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强,发展中地区居中,欠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差。

3.2.1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程度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面临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见表3)。发达地区的主要问题在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容量相对于污染物排放小;发展中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于物质和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第二产业比重大,发展快,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能力不足,环境压力明显;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发展不足。

污染物排放增长倍数/GDP增长倍数的比值可以简单清楚地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程度。以废水排放为例(见表4),上海、德州和固原废水排放增长倍数/GDP增长倍数的比值分别为0.005、0.31、0.25,可见,发达地区上海市在保持GDP年均增长10%的同时,废水排放总量基本没有增加;欠发达地区固原市随着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量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污染物排放基数较小,目前表4 1980-2004不同地区废水排放量变化(108t)

Tab.4 Wastewater emiss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1980-2004(108t)

地区198019851990199520002004上海17.9019.6019.9922.4519.3719.30德州0.620.660.740.961.391.72固原0.020.020.030.060.100.20

环境压力并不明显;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第二产业为主,工业快速增长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环境压力突出。

3.2.2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环境政策优先领域

发达地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发展的整体效率,因此,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是把环境可持续发展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加强城市宏观环境规划与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清洁生产,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14]。发展中地区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同时加强道路、交通、给排水、环卫、供电、供气、通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欠发达地区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推进农村扶贫政策与规划等。

4 结论与讨论

1980年以来,虽然中国总体环境保护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污染物排放压力持续增长,环境质量普遍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中国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强,发展中地区居中,欠发达地区最差。发达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容量相对于污染物排放小;发展中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于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粗放增长导致污染物大量排放,环境压力明显;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发展不足,城市化水平低。

发达地区目前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先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发展的整体效率;发展中地区的优先领域是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的优先领域是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城市化进程。

经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地区环境问题最严重。目前,我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极: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超大型城市的环境综合规划与治理和城市圈地区的资源、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共享是当今环境政策的重点[13]。另外一些学者强调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应该是我国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14]。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生产技术水平高、环境保护资金和人才投入较多,环境治理率高,环境保护能力强,同时人们环境意识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高,往往更注重环境问题,因此,环境可持续性相对较强,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足原因,污染物排放量总量很少,此外,欠发达地区往往地广人稀,环境自净空间较大,仍处在依靠环境容量进行自净的阶段,所以,总体环境质量较好,环境问题表现并不明显。现在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处于第一产业盲目向第二产业转型过程中,工业粗放经营,物质、能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量增长迅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提高不足,环境不断恶化。而且,发展中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7%,人口占全国的40%,因此,经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地区环境问题最为突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坤民,何雪炀,温宗国.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0,(7):4~9.[Zhang Kunmin, He xueyang , Wen Zongguo. Studies on Urba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J]. Eclogical Economy, 2000,(7):4~9.]

[2]曹慧,胡锋,李辉信等.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 787~792.[Cao Hui, Hu Feng, Li Huixin, et al.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system in Nanjing 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22(5): 787~792.]

[3]程胜高,黎斌,高速进.中等工业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可持续发展, 1998,(11):35~37.[Cheng Shenggao, Li Bin, Gao Sujin. Practice and Explore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ddleBracket Industrial City[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8,(11):35~37.]

[4]Zhang K M, He X Y, Wen Z G. Study of Indicators of Urb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6(2):170~182.

[5]王冷一. 2005年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有限的资源,无限的活力[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7~30.[Wang Lengyi. A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Bluebook of Shanghai, 2005-Limited Resource, Unlimited Vigor[M]. Shanghai: Shanghai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5:7~30.]

[6]OECD.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R].Parids:OECD, 2001.

[7]Dale V H, Beyeler S C.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1,1:3~10.

[8]Luc Hens , Julie De Wit.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and Core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6(4):436~454.

[9]Anderson V. Alternative Economic Instruments[M]. Routledge, London,1991.

[10]Walker J, D J Reuter. Indicators of Catchment Health: A Technical Perspective[M]. Melbourne, Australia:CRIRO Publishing house, 1996.

[11]Roger Wilkinson , John Cary. Sustainability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2,5 (4):381~391.

[12]周海林.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确定方法的探讨[J].中国环境科学, 1999,19(4): 360~364.[Zhou Hailin. A study on the approach of Establishing Indicator System for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19(4): 360~364]

[13]李建新.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压缩型”环境问题特征[J].社会科学,2000,(4): 50~54.[Li Jianxi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peed Development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2000,(4): 50~54.]

[14]张坤民. 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132~139.[Zhang Kunmin.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4:132~139.]

Status and Trend Index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arious

Regions and Development Levels

LIU Chunlan XIE Gaodi ZHEN Lin LU Chunxia ZHANG Yushu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