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华茶文化概论

中华茶文化概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华茶文化概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华茶文化概论

篇1

茶文化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奠定了现代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基础。明清时期是茶文化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时期,茶叶的生产、制造及饮用方法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茶叶品类迅速扩大,饮茶事宜更为简约,清饮之风最终确立,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学意义也得到进一步扩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化身。明清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时期,此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航海技术尤为发达,中西方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物质产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理念进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阵“东学西渐”的热潮,茶文化以茶叶为载体传至西方各国,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我国人民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饮茶之风的形成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活动开始与民族文化相关联。发展到唐代,我国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动由单纯的实践上升至系统的理论,饮茶意义也从其保健功效升华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誉的茶学大师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的问世,内容涉及茶叶的起源、性状、种类、采制、烹煮、饮用、功效、茶俗、茶器、产地等,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是后世茶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宋代对茶文化的研究更为兴盛,内容广泛而详尽,相关著作多达三十种,既有专谈斗茶技艺的如《茶录》,有鉴别茶品高下的如《品茶要录》,有综合论述茶具选择及茶叶珍藏方法的如《大观茶论》等。明代,茶文化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结合更加密切,茶学专著达到七十余部,比如《茶说》一书提到了茶室、人品与茶品之间相似性的问题,《茶疏》则着力于对茶道礼仪、茶叶药理与茶人品德进行评述,还首次记录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清代的茶学研究以编录和总结前朝的史籍资料为主,比如《续茶经》就是对《茶经》的解释与扩展,其体例按照《茶经》划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十目,字数则由七千扩展至七万。《续茶经》在附录中增添了历代茶法,把唐朝至清朝一千年间的典型文献收录其中,使许多濒临失传的茶学著作得以保存,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是继《茶经》之后我国茶学研究史上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茶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制茶与饮茶的过程中自发创造而成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文化的定义,各位学者众说纷纭,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概念,一般来说,茶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利用和发展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总和。茶学专家姚国坤先生在《茶文化概论》中指出,“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在物质形态方面包括茶书、茶画、茶具、茶歌、茶戏、茶叶制品等,在精神形态上包括茶道、茶德、茶性等,在制度形态上包括茶政、茶法、茶礼等,在行为形态上包括茶风、茶俗、茶规等,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审美性,是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高雅与通俗的高度融合。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相比前朝茶文化而言具有独特意义。在茶叶及茶具方面,散条茶逐步取代了团饼茶,茗饮法逐步代替了点茶法,饮茶的整体审美意境得到提升,许多造型精美、花色考究、质地优良的上乘陶瓷茶具应运而生,比如青花瓷、斗彩瓷等,增添了好茶之人饮茶的乐趣。在茶艺方面,工夫茶艺达到鼎盛,“凤凰三点头”等兼具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动作走向成熟,对饮茶的环境、意境和心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茶叶生产技术方面,绿茶的蒸青技术得到改进,炒青技术问世;花草茶的制作工艺大幅提升,很多花草都可用来做茶;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花草茶等七大茶类正式形成。在茶馆文化方面,明清也是茶馆发展的鼎盛时期,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场所,各类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数不胜数,形成了特殊的茶馆共饮文化。在精神哲学方面,茶文化自诞生以来就与儒释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代我国统治阶层对佛教、道教和儒教极为重视,茶文化与三者的融合更加深入。儒家文化看重人格与品德,茶文化则有“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以茶品比人品,表明饮茶之人清明质朴、静虑修身的人格特征;道家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返璞归真,将人的生命融于自然万物,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是和谐共生、相互转化的,茶文化汲取了其中的自然思想,认为饮茶的一切环节都要尽可能地简单、纯净,不可破坏茶叶原有的自然品性;佛家文化提倡包容、给予、感恩与自省,它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禅茶之上,僧侣每天要在固定的时间饮茶,提神静心,达到禅茶对于“和、静、清、俭”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或信仰的全部社会交往活动,包括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技术传播、人口迁徙、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物质和精神途径。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通过对外贸易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外经济、政治、科技情况及涉外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本原始积累开始,私人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间经济往来频繁,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被运往海外并获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相应的文化形态也进入东西方各国,开启了“东学西渐”之路。明清时期茶文化在东方国家的传播范围主要包括日本与朝鲜。日本和朝鲜与我国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甚密,唐朝时期就已接触到我国的制茶与饮茶文化,形成了各自茶道的雏形,不过当时仅限于贵族阶层,明清时期茶叶贸易与茶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茶叶成为日常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人家,儒释道思想也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在日本和朝鲜呈现出系统化、模式化的发展态势。其中,日本茶道在明清时期定型,以“和、敬、清、寂”为主要理念,既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展示出日本民族谦和宁静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朝鲜茶文化则更加注重我国茶文化的礼仪与规则,意欲通过茶道对人的行为进行教育和约束,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5月25日全国茶日中举行的“五行茶礼”仪式,人们衣着规整、举止庄重,向神农氏神位献茶,展现出朝鲜茶道文化中“礼、敬、和、静、清、玄、禅”的思想。明清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则集中体现为英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我国茶文化自十七世纪进入英国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尽管起源于中国,但受自然地理条件与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创造出以红茶为主的混饮式茶文化。众所周知,明清时期茶文化清饮绿茶,为何到了英国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这是由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多雨、气候阴冷,绿茶性寒,在这种条件下长期饮用会导致脾胃不适,而红茶性温,具有暖身、养胃、健脾的功效,自然得到了英国人民的青睐。至于混饮的方式,则源自英国价值理念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下午茶”文化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英国人的午餐与晚餐时间相隔较长,且午餐颇为简单,每到下午四点左右就会感到饥饿难耐,于是人们开始以点心、水果辅茶,并在茶中加入牛奶、蜂蜜、水果、黄油、鲜花、香料、咖啡、鸡蛋等,以保证均衡而全面的营养,促进体能恢复。除下午茶以外,英国人每天会有多个固定的饮茶时间,清早醒来要在床边享用一杯“早安茶”,早餐时辅以“早餐茶”,上午十点左右为“上午茶”时间,午饭时刻享用“午餐茶”,下午四点左右为“下午茶”,晚餐时饮用“晚餐茶”,就寝前还要来一杯“晚安茶”。除了每天固定的饮茶时间以外,英国人还会举办名目繁多的茶宴、茶会、茶餐等,形式优雅,气氛尊贵,用具考究,参与者要身着正装,行为端庄,举止得体,充分展现自我的文化气质与内在修养,成为英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与讲究形式与细节的英国茶文化相比,美国茶文化就显得随意而时尚。起初,美国人在西方殖民者的影响下,采用的是相似的混饮方式,后来,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展与茶文化的普及,加之美国自由意识、开拓主义、创新理念和实用主义的影响,美国茶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饮方式,发明了袋泡茶与冰茶,以适应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3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

茶文化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形式,能够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做出相应改变,生命力强,影响深远,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历时长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我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受交流方式与外部环境的种种限制,并未形成规模,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茶文化找到了持续有效的传递方式,包括茶叶贸易、著作翻译、人际交流等,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并深入到文化艺术领域,催生出一系列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学、艺术、绘画、歌曲、建筑等作品,对各国的风俗习惯产生了显著影响。茶文化在很多国家的语言文字中形成了关于茶的谚语和词组,丰富了各国的语言体系,使茶文化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连结更加紧密。其次,茶文化对各民族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茶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态度、人格追求、审美理念、思想意志、内在情感、礼仪观念等,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念、和谐理念、自省思想与淡泊态度,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和社会氛围的搭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茶文化传入海外以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休闲和餐饮的方式,还承载着各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提炼民族个性、谱写民族历史的文化手段,对各国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茶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也是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融合。在我国,茶文化注重精神享受,人们通过饮茶来获得身心的平和与宁静,通过研究茶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品质,熏陶自己的思想情感,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东方国家传播时,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比如日本与朝鲜的茶道文化也是以精神享受为主,但在西方国家传播时则不然。西方文化体系以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核心,强调饮茶的保健功效与交际功能,混饮方式的确立、袋泡茶与冰茶的创造就是有力的说明。当然,明清茶文化在肯定其精神价值时并不否认其物质价值,海外各国茶文化同样认可茶文化的双重价值属性,并都把茶文化视为展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窗口,彰显出茶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毫无疑问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娇艳明媚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姚国坤.中国茶文化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篇2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达到了无所不臻的至高境界,且为当时乃至今日的优雅生活注入了情趣。饮茶文化的发展是从茶的形态变化而演进的。研究宋代的饮茶方式之点茶法,可以看到将固形茶碾成碎末煮汤点饮的背后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它揭示出宋代茶道在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渊源。

一、点茶道形成与流行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时期。宋改煎茶为点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包括斗茶的流行,都使宋朝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

(一)宋代用茶---蒸青茶

北宋初年,茶事与文化表现出较为繁荣的态势。刚登基不久的宋太宗颁下诏令,派专使到建州北苑制造帝王专属的龙凤团茶,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专门制造贡茶。贡茶精益求精,又造出小龙凤茶、密云龙、端云翔龙、三色细芽,最后郑可简创制银线水芽,即茶芽蒸熟以后,将外面一层剥去,取其心部一缕细嫩茶芽制成上面有小龙蜿蜓的“龙园胜雪”茶。至此蒸青团饼茶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 。

(二)点茶法之器具---建盏

宋人茶色尚白,点茶最爱黑釉盏,甚至认为非此不能表现点茶效果。这在宋人茶诗里常见吟诵,如苏轼(1037-1101)《水调歌头・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中“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诗中提到的兔毫盏是福建建窑(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烧造的绀黑色茶盏。蔡襄(1012-1067)在《茶录・器论・茶盏》中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恢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除兔毫盏之外,油滴盏、变天目等也是建盏中的名品。建窑黑釉盏为点茶而设计。

(三)点茶法之流程---心灵的修行

宋代文人崇尚团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达到了喝茶前所未有的极致,宋代的点茶文化上升到了艺术体系中。宋代的饮茶方式自成系统,根据饮茶过程的记载,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风尚。宋人点茶法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均匀,再注入开水,用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汤花。范仲淹(989-1052年)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就是对当时盛行的斗茶活动精彩生动的描述,读之令人赏心悦目 。

二、宋代茶文学的繁荣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创作的大量茶诗文方面,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澈、梅尧臣、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一)茶书的撰著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b《F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十二种。其中十一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周绛《补茶经》、桑茹芝《续茶谱》属于辑佚。

此外,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有茶事书法传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辽墓茶道壁画反映点茶道的风行。都城汴梁、临安的茶馆盛极一时,建窑黑釉盏风行天下,并流传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二)宋代茶诗

宋代茶诗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堪与唐代争雄。宋辽金元茶诗对当时流行的点茶、斗茶、分茶作了全面的反映,但在表现茶的境界方面,除苏轼等少数人外,其他人很难达到唐人的高度。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对茶叶生产和茶事活动非常熟悉,精通茶道,具有广博的茶叶历史文化知识。他的茶诗不仅数量多,佳作名篇也多。

(三)宋代茶画

茶画是中华茶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在一定时代社会上的人们饮茶的风尚,而且茶画本身在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艺术宝库中还占有着光辉的一席之地。从历代茶画这一历史的长卷中,可以感受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中的许多方面。

宋徽宗1101年即位,在位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茶书、作茶画,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

文会图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如此都极尽的展现出宋代与饮茶文化相辅相成的历史画卷,为今人领略丰富的宋代茶文化打下了辉煌的印记。

篇3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204-03

Cultural Heritage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the Wufeng Tea

in Wuling Mountains

TIAN Min1,2,SUN Zhi-guo1,DING Guang-ping1,LIU Zhi-yang1

(1.Research Centre of Cultural Studies on Southern Hubei Province,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

Hubei, China;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status of cultural heritage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Wufeng county was reviewed, amd some measures and advic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e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ultural heritage; Wufeng tea; Wuling Mountains

为抓住历史机遇,积极主动作为,推动武陵山区加速发展,探索科学发展途径,2011年5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武陵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十年扶贫攻坚主战场,并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开展扶贫开发攻坚。为积累以跨省片区为单元组织大规模扶贫攻坚的经验和方法,中央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1-3]。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属于湖北省宜昌市,是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也是“201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排名16),被称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茶叶学会分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该县采花乡为“湖北省十大茶叶名乡名镇”,采花毛尖是 “湖北名茶第一品牌”。

五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4]。茶叶是该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并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是产业扶贫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分析了武陵山片区五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1 五峰县茶叶的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议规定的七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为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5,6]。利用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可以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7-9],促进农村扶贫开发[10,11]。

1.1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工作始于1995年,全国现有1 889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其中,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专业经济协会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五峰绿茶”,其注册号为9901302。

1.2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始于2008年,全国现有1 485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专业经济协会登记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五峰宜红茶”。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所辖的采花乡、五峰镇、渔洋关镇、长乐坪镇、仁和坪镇、湾潭镇、傅家堰乡、牛庄乡等8个乡镇。

1.3 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尚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存在三个主要系统,其中,国家质检系统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始于1999年,全国现有1 280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含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但是,五峰县茶叶尚未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未能跨行政区域突出品牌类文化遗产“宜红茶”。宜红茶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是我国历史上十大红茶品种之一,是品牌类文化遗产。其原产地位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其中,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宜红茶主产区之一。但没能跨行政区域,与二十余县共同突出品牌类文化遗产“宜红茶”。

3)地理标志茶叶缺乏国家质量标准。保护与利用地理标志这种无形知识产权,必须对其载体地理标志特产有严格的质量技术要求,制定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然而,五峰绿茶、五峰宜红茶只有一个湖北省地方质量标准《DB42/T 855-2012 五峰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没有国家质量标准。

2 五峰县的茶文化遗产

五峰县茶文化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4]。其文化遗产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类文化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于“无形”文化遗产[12]。日本、韩国很早就强调“有形财”、“无形财”、“文化财”等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而拉开了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序幕[13]。

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昆曲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等7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上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均与茶文化无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 219项,只分十大类[12]。其中,与茶文化相关的有17项,主要属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传统戏剧、传统音乐等大类。然而,上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上与五峰茶文化无关。与五峰茶文化相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仅1项:五峰采花毛尖茶制作技艺。

2.2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14,15]多为“有形文化遗产”,相当于日本、韩国的“有形财”,也就是物质文化遗产[16]。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等均属“有形文化遗产”,属于物质文化遗产[16]。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发现一条距今400多年的明清古茶道[17]。这条古茶道位于五峰采花乡和湾潭镇境内,由古桥、路碑、骡马店遗址、古道遗址和摩崖石刻等遗迹组成。据考证,这条古道是明清时期五峰外运茶叶、药材等货物的通道。绵延数千里的古茶道一度是川、鄂、湘三省商贾通行、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历史通道。

2.3 品牌类文化遗产

历史名茶品牌五峰绿茶、宜红茶等就是品牌类文化遗产。我国没有品牌类文化遗产的专门保护系统,除上述地理标志保护外,品牌类文化遗产还可从中国驰名商标[7]、中国名牌农产品[8] 、中华老字号[18]等方面保护。

自1989年中国北京同仁堂公司“同仁堂”商标被认定为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以来,共有4 498件中国驰名商标,其中,茶叶类有82件中国驰名商标。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商标“采花”为中国驰名商标。迄今为止,中国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认定了196种中国名牌农产品,其中,茶叶类有26种中国名牌农产品。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商标为“采花”的采花毛尖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006年商务部启动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工作,分别于2006年、2010年先后认定第一批、第二批共1 128家企业(品牌)为“中华老字号”,其中,茶叶类有36家中华老字号。但五峰县目前没有中华老字号。

2.4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保护和支援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系统,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共同发起一项旨在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19]。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2013年确立了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IAHS)名单。我国现有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上述GIAHS与CIAHS名单均不涉及五峰茶文化。

3 五峰县茶叶的保护对策

3.1 收集与整理五峰茶文化遗产

收集与整理五峰茶叶生产工艺、流程、配方、生产历史等人文因素,需要重点调查研究五峰绿茶传统制作技艺、宜红茶传统制作技艺、土家四道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茶道、摩崖石刻、古代茶具等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茶学知识、企业茶文化等,以系统揭示五峰绿茶与五峰宜红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

3.2 研究五峰茶园富硒农业地质环境

调查五峰茶园气候、土壤、水质、茶树品种、生态农业地质环境等,重点研究靠近世界硒都的五峰茶园富硒农业地质环境,深化五峰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研究。

3.3 完善五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保护

在保护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五峰绿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五峰宜红茶”基础上,积极申请对五峰绿茶、五峰宜红茶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五峰绿茶、五峰宜红茶的国家质量标准,从而完善五峰茶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

3.4 传承五峰茶文化遗产

申报民俗类、传统技艺类等省级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好茶文化节,加强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历史研究,认定老字号茶叶企业的“中华老字号”,发扬与传承传统茶学知识与茶文化遗产。

3.5 打造“五峰绿茶”与“五峰宜红茶”两个区域公用品牌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①地域性;②集团性;③商品独特性。因此,应该加强五峰绿茶、五峰宜红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品牌效应等,鼓励与支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更多企业使用其相应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在统一质量标准下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切实解决“多、乱、杂、弱、小、散”的现状,打造“五峰绿茶”与“五峰宜红茶”两个区域公用品牌。

3.6 认定“五峰绿茶”与“五峰宜红茶”的“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驰名商标,是指经过有权机关(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或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程序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商标。因此,应该加强“五峰绿茶”与“五峰宜红茶”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与公用,将其打造成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而认定其为“中国驰名商标”。

3.7 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五峰采花种植与土家茶文化系统”

加强“湖北省十大茶叶名乡名镇”采花乡历史与茶文化研究,调查其茶叶种植传统农业体系与茶园景观,申报“五峰采花种植与土家茶文化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IAHS)。

3.8 跨行政区域联合保护品牌类文化遗产“宜红茶”

联合宜红茶原产地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组成跨省的宜红茶产业联盟,并共同申报宜红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联合国内其他历史红茶产区,争取中国红茶早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文献:

[1] 孙志国,刘之杨,钟儒刚,等.武陵山片区自然遗产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169-172.

[2]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29(9):10-15.

[3]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与遗产优势资源的保护及扶贫开发对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29(10):12-15,26.

[4] 覃士才.五峰茶业简史[J].茶叶通讯,2007,34(4):38-40.

[5] 田芙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6] 冯寿波.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以TRIPS协议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孙志国,熊晚珍,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的中国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商标双重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6):17873-17875,17878.

[8]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中国名牌农产品与农业品牌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2):218-221.

[9] 吕苏榆.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0]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保护与特色产业扶贫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2):119-124.

[11]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农业资源优势及区域产业化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3(2):37-39.

[12]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0):160-165.

[13]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 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5] 郭万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6]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2):170-174.

篇4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各国的茶树种子、茶叶名称和有关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学者、茶叶专家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取得共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仓泽行洋先生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的序中写道:“茶道一词初见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脱离日常饮啜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陆羽的《茶经》就是其光辉的足迹。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它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中国的古老文明,其中便包含了这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茶道。

茶叶起源于五千年前,神农氏发现茶可以解毒疗疾,百姓便把茶当“灵药”用于治疗疾病。中国茶道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西周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初年重要的历史文献《礼记・地官》记载,西周宫廷里已设置了“掌茶官”,同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066年),巴蜀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作为贡品晋献西周王室。在周王心目中“茶是圣洁的灵物”。《礼记・地官》中有“聚茶”的记载。“聚茶”指帝后们或宫廷官员以一定的礼仪方式品茶或举行隆重的茶宴。西汉时,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到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的天然饮料。

观茶道之问题

目前,作为我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中国茶道,概念存在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对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艺,茶道和茶艺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理论上讲,茶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物态文化。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关茶树的栽培、茶叶制造、加工、保存、其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

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思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日“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即茶道。人们在用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在品饮茶汤时所获得的心理愉悦,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茶道。如今在中国各地如春笋出土般的茶艺馆正说明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正在为世人重新认识。

品茶道之精神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他在名垂史册的《茶经》里讲述了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二是思想内涵。他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茶经》不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茶具造型式样以及茶事活动的严谨性、逻辑性、科学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纵观我国茶道,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自古以来形成三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在成都,各色茶馆林立,茶香浓浓,品茶之人也各有心得。

茶道专家刘女士:由贡茶而演化为的贵族茶道,是古代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在茶、水、火、器上炫耀自己的权力和富有。贵族茶道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巴蜀所产的茶叶成为朝廷贡品。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贵族茶道的茶艺要在“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古代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

川大教授王先生:宋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茶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清朝乾隆皇帝还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后来,贵族茶道的代表是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今日已渐大众化。

成都作家杨先生:雅士茶道中的士指古代的知识分子,还包括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闺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刘伶“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界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人世”之想,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

退休老干部李先生:文人卢仝和陆羽是唐代茶坛的两颗耀眼的明星。陆羽被尊称茶圣。卢仝被人们尊称茶仙,其《七碗茶歌》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首诗对唐代饮茶的普及和茶文化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人们吟诵茶的经典。唐

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陆羽等;宋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轼、陆游等。如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等。对于饮茶,古时文人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助文思,从中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它们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进而形成雅士茶道。

茶道专家蒋先生:中国茶道的精髓在于历史悠久的禅宗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茶之所以自唐代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佛教有极大的关联。佛教认为茶可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朽的功劳。其一,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如唐代的皎然、齐己,宋代的省念、法演,明代的慧秀、怀让,清代的石涛、弘一等大师均有茶诗传世。其二,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其三,佛门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就归属并吸收了中国禅宗茶道的精华。

成都市大慈寺禅茶历史悠久,曾有成都最古老的茶堂。“大慈禅茶”由唐代大慈寺无相禅师(新罗国王子)发明,取蒙顶山茶芽精制而成。无相禅茶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一是经过1200多年,从唐代的成都大慈寺直接传承到现代的“大慈禅茶”。二是通过无相禅师在古新罗国的崇高地位和影响,由其信徒和茶人传播到韩国的“无相禅茶茶艺”。三是由其再传弟子直接或间接传播到日本的“无相茶道”。而“茶禅一味”这句名言是由宋代成都昭觉寺的圆悟克勤禅师正式提出的。据《新选昭觉寺志》记载:有日本僧珠光,参礼佛果克勤禅师,师受以《正法眼藏》,并书赠“茶禅一味”的墨宝。珠光回国时,所乘海船遭台风袭击而沉没,而此墨宝被他珍藏于用生漆密封的竹筒里,飘流至日本本州岸边,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见此墨宝而省悟,发挥祖师奥旨,而后阐扬日本茶道,盛传至今不绝。

“茶禅一味”就是把佛法禅理、清净心、平常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饮茶只是个契机。禅者:心也、佛心、觉心、佛性也。要用清净心饮茶,将茶之性与禅之心相融一体,以茶悟禅,以禅悟心,以至“明心见性”。通过饮茶应明白:人活在当下,过去、将来都不离当下,行住坐卧不离当下,只有把握当下、珍惜人生才是真理。正如大慈寺唐代祖师无相禅师所提茶偈曰:

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

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

静虑成虚识,明心照会台,

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

禅的精神在于悟,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饮茶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如今的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人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

解茶道之窘境

如何更好地把我国自古以来的茶道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呢?茶道专家李教授认为,首先,要在我国建立专门研究茶道的机构,带动与国际茶道的交流,走向世界。如2005年春,中国成都大慈禅茶研究会成立,并在蒙顶山设大慈禅茶基地。如今,它的禅茶堂已成为中外名人、四川的文人墨客、社团组织的聚会之所,同时又是中外茶文化研讨、交流的重要场所,曾多次与韩国、日本、东南亚茶道界进行文,化交流。

近年,杭州建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每年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杭州还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其次,要培养专门精通茶道的人才。中国的茶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刚刚起步三五年的中国现代茶艺业要发展到理想的水平还需要时间。对茶艺师的要求要不断提高,不仅是外貌、形态的要求,还要对茶的知识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达到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要求,更要从精神层次上悟到茶道的内涵,如此,才能带动和影响大众。

篇5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中华茶文化概论

本部分主要是系统地介绍茶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茶叶的对外传播、世界茶区分布及茶叶分类、我国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历史与现状、茶具艺术鉴赏、茶的冲泡与品尝。借以此部分历史、经济、农业、美学等方面的系统介绍,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中华茶文化的多角度认识。

(二)中国各式各民族茶俗例说

了解民族茶俗(汉族和少数民族茶俗),从而剖析中华民族大家庭与茶的源远流长历史渊源,以及获知民族茶文化发展的背景及在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课程讲授时,结合不同民族的饮茶时间,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的影响,来阐述最终形成的不同沏茶方法、饮茶方式和用茶目的等不同的民族饮茶习俗。将故事和风俗寓于学习中,让学生在掌握此部分内容和了解不同民族风土人情二者兼得。

(三)世界各国茶俗例说

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各国后,在不同地域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世界各国不同的茶俗,主要有亚洲国家茶俗、欧美国家茶俗、俄罗斯和东欧茶俗、非洲国家茶俗、大洋洲茶俗以及南美洲茶俗。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后所形成的不同国家饮茶风俗。

(四)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

从茶政与茶法、茶与宗教、茶与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剖析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茶叶为媒介,茶马古道为例,诠释经茶马古道的茶叶传播与外来文化交往、交融、整合与涵化,形成富有地方民族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外来文化影响的文化特征;作为古代重要的贸易交通要道,加强了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宗教文化交流。

(五)茶与健康

被称为国饮的茶,其保健功能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研究的领域更是大有增多。本部分主要包括我国历代医学关于茶的论述、现代医学论茶叶保健作用、茶的心理保健作用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茶叶保健功能的活性成分、并获知这些功能成分所对应的功能,了解中国国饮的健康魅力之所在;并知道如何正确饮茶和健康饮茶。

(六)茶宴、茶点和茶酒

介绍茶宴与茶肴,浆茶、粉茶和茶点心,茶酒与茶鸡尾酒的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如何制作和评比这些制品。通过此章的学习,让学生扩宽了茶除了饮用以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充分完美地利用茶叶,延长茶叶茶业链。

(七)茶文化大众窗口——茶馆

介绍不同形式茶馆(当前中国主要的宣扬茶文化为主的茶艺馆)的主要管理模式和内容,包括北京“五福”茶艺馆、上海“湖心亭”茶楼、西子湖畔茶馆、重庆中华茶艺山庄等茶艺馆。通过茶艺馆的设计、管理和内容介绍,以及组织参观校园周边的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茶楼设计公司和地方茶艺馆,综合凝练学生对前六章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学生从设计学、美学和贸易管理学的角度综合认识茶文化。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根据《茶文化学》课程内容设计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茶文化与茶俗、茶与健康、含茶食品、茶艺馆。每个模块教学内容都相对独立,在教学中不同的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模块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课程内容的1-4部分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外,还带了茶叶、茶具现场展示,辅助加深茶叶分类、茶具欣赏等;展示不同的茶叶和不同的茶具匹配型号,以及其分别的冲泡方式和礼仪。

(二)新型茶叶产品和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介绍、吟诵结合茶叶冲泡,融艺术、生活所需于学习中。茶与健康部分的内容偏工科,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且降低掌握知识的难度,主要是先展示新型的含茶产品,再逐步导入这些产品中所主要运用的是茶的何种功能,从而引发学生主动了解茶的功能成分的积极性;在茶保健功能介绍时,增加了宋代、唐代的有茶叶保健功效解说的诗词,并采用吟诵的方式讲述,寓文学、艺术于茶健康知识学习中去。

(三)含茶食品展示与品尝、结合实际操作制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携带简单易做的含茶食品(抹茶饮料、抹茶蛋糕等)到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去,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这些产品的制作,并真正地了解产品的特性,扩大学生对茶和茶文化的认识,增大茶与生活的贴切度。

(四)实际参观周边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介绍学生到其有兴趣的茶艺馆实习。除了课堂上不同的中国特色茶艺馆介绍外,还联系近边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带部分学生前往参观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茶艺馆的整个运营理念,懂得学习的重点部分;同时也让茶艺馆工作人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扩展其运营模式。

四、考核方式的改良

考核的方式从单一的期末统考,改为了平时作业、上课心得和项目完成考核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其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和60%。平时作业学生需手写交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直接复制信息的可能,增加其手写记忆的部分;并且还期待通过手写作业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全心感受经历。上课心得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撰写内容可包括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信息、对茶文化的感受、茶食品制作的领悟、或是对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等等。在课程初期,提出一个可执行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5-7个学生一组,自己确定项目任务、目标,并制定项目完成计划和实施方案,最后在课程结束时,交付审核并计分。

五、教学改革的反思

对于《茶文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反思。

(一)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掌握和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把自己从课堂的讲授和知识的灌输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地和社会接轨接触新的知识,并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样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学生。

篇6

茶与咖啡、可可并列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受世人欢迎的健康饮料。茶自古就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的饮料之一。作为茶的发祥地,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与诗、禅等等文化现象相结合,自古就有“品茗赋诗”的高雅之趣。中国的茶文化外延丰富、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日本的茶文化,被称之为“茶道”,作为后起之秀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将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做一个比较,研究他们的渊源与差异,发现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茶在产生之初作为一种药材被人们所使用,从唐代开始茶才被人们作为饮料,中国人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茶文化开始发展和发扬。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品茗赋诗、饮茶赏景”等高雅的情趣,茶文化在中国博大精神、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先秦时代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初始阶段,秦代以后开始人工栽培茶树,但这仅在巴蜀地区发展。之后中国的茶树分布开始向东转移,茶叶开始商品化,饮茶的风俗开始在南方盛行。这时,中国的文人墨客开始与茶结缘,饮茶在高层人士中盛行,中国茶文化也开始孕育发展起来。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取得空前辉煌成绩的时代,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茶叶的生产与贸易也越来越兴盛起来,茶文化也随着进人发展的繁盛阶段,唐代的茶文化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的茶文化从萌生之初,就带有东方文化的神韵和诗性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诞生于中国的唐朝。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一个里程碑,他所创造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对我国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受到世界茶学界的推崇,美国《茶叶全书》称赞他:“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由此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茶仙”和“茶神”。《茶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基本框架的构建完成。在这一时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大量的日本留学生和僧人来到中国学习禅宗佛理和先进文化,将中国饮茶的风俗带回了日本,自此茶文化传入日本,在日本的高僧、贵族之间扬起了饮茶、喜茶之风。

宋元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史书上记载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在这一时期,“斗茶”之风盛行,“茶会”、“茶宴”等饮茶形式已经非常普遍,市民茶文化开始兴起。

明代是我国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废止了一些制茶的弊制,极大了促进了我国制茶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在清代时期进入闭关锁国的状态,经济发展变慢,这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与其时代相对应,制茶、烹茶等茶事又趋于繁琐,茶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大量的茶馆茶庄的出现又使得饮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

进入近现代以后,茶亦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用茶来接待客人也是很多地方的待客之道。中国茶的种类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采茶、制茶的技艺也越来越高。至此,中国的茶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化,有了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并向世界传播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咖啡和可可并列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受到世人的认可,被誉为“茶的故乡”。

二、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805年日本人最澄将茶籽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茶开始传入日本,奈良时代是日本人饮茶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弘仁六年(公元8巧),磋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磋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一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后来由于政治上政策的改变,中日茶文化交流曾一度中止。然而日本茶道从“唐风茶礼”变为“侨风茶汤”,即形成具有和式风味的茶道,却是数个世纪后的室叮时代的事了。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来中国天台山学习禅理,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将茶籽带回日本推广了新的制茶和饮茶的方法,此时饮茶之风在上层社会普及,本着念古咏新的理念日本茶文化在汲取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开始创新形成新的流派,“抹茶道”初见雏形。

“斗茶”之风在后土御门天皇文明五年(1472年明宪宗成化九年,为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退居银阁别墅(银阁寺)时,对斗茶产生浓厚兴趣。当时斗茶名家珠光(田村珠光,1423~1502)经能阿弥(义政待臣)引到身边,于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了――珠光虽为日本“茶道”之正祖,但他的禅法却是承继一休宗纯禅师,而珠光的“茶道”精神,也是以一休借赵州一句“吃茶去”得开悟,并接过一休所赠宋僧圆悟克勤墨迹为衣钵,成为日本“茶道”的真正开山之祖。

伟大的日本茶道艺术家千利休(公元1522一1592年)在继承了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基础上,真正把日本茶道由喝茶提高到艺术境界。他使日本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从茶禅一味的宗教氛围还原到淡泊寻常的茶道本来面目,并确立了日本茶道中重要的“四规七则”,所谓“茶道四规”即和、敬、清、寂。所谓“七则”即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时代持续了260多年。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在此期间,千利休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形成了许多的流派,其中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分别是千利休的后代,他们各自继承了千利休的茶风,人称三千家。几百年来,三千家一直保持着日本茶道正宗的地位。三千家相互合作扶持,为日本茶道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至此源自中国的日本茶道,在日本进一步被发扬光大了。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人现代时期,日本茶道自此开始稳定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以此同时,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三、中日茶文化之比较

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亚洲汉字文化圈,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风俗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又因为民族和历史发展等原因也有很多差异。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既有共性也有不同,这里我们对中日茶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中国人喜欢饮茶,品茶,品茗赋诗是文人雅士的乐趣。而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日本茶道可谓将茶的泡制、品尝等功夫研究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着茶文化的精深。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1.从茶文化的起点来说,茶在中国的使用首先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可以说这是一种从物质领域上升到精神领域的过程。而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其发展模式是从精神起步的。因为最初传入日本的茶叶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日本高僧是把茶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来传播的,它一开始就带有“精神文化”的浓重的宗教色彩。

2.从两国茶文化的参与者讲,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当茶初传到日本时只在上层社会之间盛行,这与贵族及僧侣热衷于欣赏唐物的风气是分不开的。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贵族、级别高的僧侣才有机会接触茶。在中国茶的栽培、销售、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3.从民族性格来讲,两国的民族性格特点存在鲜明差异,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把茶文化越来越多的融入生活。而日本人生性严谨内敛,尊重传统,所以日本的茶道精神及茶道技艺秉承传统、流传至今。

总的来说,具体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茶文化”在中国是由“茶之道”大全式的文化外延;在日本“茶道”,是以“茶之道”为载体而形成的单一文化现象。(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很早就有宗教介入茶文化,或者说茶文化介入宗教,但未能形成专门化的宗教主题文化;在日本,由于茶与宗教同时传入,茶文化与宗教文化很快就合而为一,形成了专门的禅宗主题文化。(3)中国“茶文化”是普世文化――从一开始便自上而下地享受之;日本“茶道”是禅宗文化――只存在上层社会,古代与民众关系不大。(4)中国“茶文化”在早期即为中国精英文化之附庸;日本“茶道”始终为日本精英文化。(5)中国茶文化始终未离茶的实体,真正的是以茶为载体的文化,其归结在“热闹”;日本“茶道”其实就是禅宗文化的全部体现,到了最高境界完全形成禅修行为而可以无茶,其归结在“冷静”。(6)中国“茶文化”以其外延性,博大却难精深;日本“茶道”以其内证性,精深却难博大。

四、小结

通过对中日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考察以及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我们对茶的历史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茶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对于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有了相应的了解,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中日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变化。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共同发展。(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茶文化蕴含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着我国长久发展形成的文化基因,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茶文化,是当代社会管理者和教育者思考的问题。而借助教育这一重要的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入,不但可解决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还能充实校园文化内涵,利于茶文化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观念、文化传承意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茶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

我国作为茶文化发源地,在悠久的制茶和种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文化内涵的相互融合,形成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这种以茶叶这种物质为载体的文化类型,有着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双重意义。在物质层面,茶叶作为一种保健食品,通过饮茶和品茶促进茶多酚的吸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人体疾病的产生,并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机能的恢复。而在精神层面,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长久发展中没有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反而吸收各类文化优秀要素,形成更为完善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倡导的仁爱、宁静、淡泊等思想,可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温暖和舒适的感受,促进人更加主动的修身养性。可见,茶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从这一角度来看,茶文化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文化使学校在长久发展中形成特有的精神风貌,可真实反映着学校办学理念,还可展示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水平。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背景下,各大院校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而距离学生较为久远的传统文化内涵,难以符合当代教育的理念,无法满足学生认知上的需求。为此,以更加贴合学生现实生活的茶文化为特色,将茶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思想等,使学生了解茶文化内涵的同时,缓解精神压力,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修缮身心,促进自身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

2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茶文化引导健康价值观,利于增强学生道德修养

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构建,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入侵带来机会,而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自身辨别力不足,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错误思想观念,挑战学生的品质和文化素养,也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发展,平衡学生的心态,提升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借助茶文化教育这一渠道,向学生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特色,以及对人身体和生活的促进作用。并向学生展示茶艺、茶诗、茶道涉及到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可通过茶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同时将茶文化中蕴含的“仁、爱、真,怡”等精神,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使茶文化形成更高的文化层次,对学生理想和目标进行深刻的启迪。另外,面对当前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对校园文化理解不深刻等现状,高校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茶事活动,不但可改变以往校园文化内容单一刻板,还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发展观念,并受到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2.2茶文化具备的美学功能,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新时代下的育人工作,除关注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之外,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确保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热情,这需要高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手段,将更多具有艺术美感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带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有着较强的审美能力,并在美的熏陶下实现人与内心的相互和谐。茶文化作为一种怡情文化,在长久发展中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日益密切,在高校校园中开展茶文化相关的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古代茶相关的书画和诗歌,为世人描绘一个清幽淡雅的世界。而茶艺表演所形成的优美律动和独特造型,可为人们展示着肢体美和艺术美,可大大的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品味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在饮茶和品茶活动中,在茶文化营造的宁静悠远的环境里,深刻体悟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使茶营造的意境美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性格更为稳定,思想也得到陶冶。最后,茶叶自身具备的养生功能,可使学生了解到自然世界的淳朴,逐渐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但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还能够促进艺术美和环境美的传播,在塑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3茶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以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向学生展示学校办学风采为主。虽然大多数高校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但是以理论为主的文化内涵,学生难以在其中获得深刻的感受,使得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郁,使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力不足。而面对新的发展目标,高校需要借助校园文化这一宣传渠道,不但进一步充实校园文化内涵,还增加校园文化的生动性,以更加符合学生审美需要的内容,来增加学生传播文化的自主性,促进良好校园文化风气的形成。鉴于此,茶文化这种有着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特性的文化形态,可借助茶德、茶道、茶艺、茶礼仪等更生动具象的内容,向学生展示校园文化的特色,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主动承担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责任,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3茶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策略分析

3.1以茶文化教育为导向增设校园特色文化课程,促进茶文化传播

以茶文化教育为导向,增设校园特色文化课程,需要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立足学生需求确定课程主题,围绕学生发展实际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多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同研发校园特色文化课程,进而保证校园特色文化课程开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具体实践中,相关学校首先可通过成立专门的茶文化教育课程研发小组,利用线上线下混合调查模式、面对面交流访谈等形式,深入调查学生学习诉求、家长期望以及学校与地方可利用的茶文化教育资源,围绕多方主体合理定位查文化教育课程。同时,校园特色茶文化课程的开发,应当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茶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为主,将当地茶企业、茶园、茶馆以及茶文化研究机构等作为资源依托,为校园特色文化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实施提供支持与保障。其次,为构建以茶文化教育为导向的校园特色文化课程,还需要结合地方茶文化特色与学校办学特色,积极设定茶文化传统、茶艺知识、茶联创作等专项板块,完善茶历史、茶分类、茶文化、茶健康等几类主题内容。应从提升学生查文化素养与能力的角度出发,丰富课程活动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实习、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多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茶文化演讲、茶礼仪演绎、茶文化小品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学习。除此之外,还需要聘请专职研究员每年在校内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为其传授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并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领教师参观学习茶馆、茶厂、茶园等地,引导其通过观摩学习、调查研究,逐渐形成良好的茶文化素养与知识储备,为校园特色文化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以茶文化教育为引领构建多方协作育人机制,创设茶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全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文化水平与审美趣味,还可有效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使之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早一步实现“中国梦”。虽然学校担任着传播和推广茶文化,开展茶文化教育工作的职责重任,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获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发展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更是重中之重。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政府部门作为延续茶文化传播工作的主力军,更是要注重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大茶文化宣传教育力度,重点关注茶文化教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有效开展,努力为茶文化教育进校园文化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基于此,政府部门应发挥自身引领和带动作用,协同教育部门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制度与帮扶措施,为学校校园文化融入茶文化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政策、制度支持与保障,带动学校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同时,媒体作为弘扬茶文化,为社会公众普及茶文化历史与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应重视发挥自身作用与优势,积极参与到茶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工作进程中。通过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优势,利用电视新闻传播,制作茶与青春主题栏目,研发茶文化视频节目等多种途径,对茶文化教育的优势、价值及作用等加以宣传普及。还可通过联手地方学校一同举办茶知识讲座活动,协同茶企业与茶馆举办多样化的校园饮茶活动,通过邀请学生参与制茶、泡茶、饮茶等活动,为学生赠送优质茶叶,让更多人了解茶、喜欢茶,从而达到宣传普及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茶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比如旅游专业学生可研究茶园旅游专业课题;外语专业学生可研究中国茶文化向海外传播专业课题;历史专业学生课研究茶文化起源与民俗等课题。并将课题成果上传至校园网站,供其他学生观看、点评、讨论,既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茶文化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茶文化氛围,达到最佳效果。

3.3以茶文化教育为核心开设相关学生社团活动,传播茶文化知识

学生社团是开展茶文化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体系,传播茶文化知识的关键手段之一,对于达到茶文化教育目的具有一定帮助。因为社团通常是基于学生共同兴趣、爱好及目标而自发成立的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组建茶文化社团,可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茶文化提供平台和契机。因此,学校应围绕茶文化教育开设相关学生社团组织,将志趣相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成立茶文化社团,定期开展茶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切磋茶艺,交流彼此对茶的看法和心得,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交能力,为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应加强此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支持购入先进的设备设施与信息技术,优化茶文化社团软硬件环境,满足茶文化社团线上线下交流、学习、互动等切实需求。同时,还应当定期邀请专业茶艺师到社团内开展茶艺培训、专题演讲、茶艺座谈会等活动,为每位社团成员传授专业的茶道礼仪、茶道精神与相关手法。当学校在重大节日中举办节庆活动或接待活动时,便可鼓励茶文化社团自发组建茶艺队进行专业表演,不仅有利于烘托节庆气氛,为学生了解茶文化并对外展示茶文化提供契机,还可宣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知名度。除此之外,还可鼓励茶文化社团定期在校园内组织开展校园征文、手抄报、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利于促进茶文化知识的普及,营造浓郁的校园茶文化氛围。

3.4以茶文化教育为目标积极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加大茶文化融入

以茶文化教育为目标,积极搭建专业的宣传教育平台,首先可通过围绕学生个性特点、文化知识水平与学习需求的个体差异情况,结合各专业教学内容和目标,积极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丰富学生茶文化知识,为完善学生茶文化知识储备提供支持与保障。比如,在茶文化传播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已有50多所学校开设茶道课程,并适当融入了专业学科知识,深受学生欢迎。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茶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等课程。此类课程传授的内容,主要以中国茶叶分布和种类,教会学生如何鉴别不同茶叶,掌握茶叶外观、味道与品茶技巧等为主。还有少数课程以培养学生个人修养、文化水平与道德素质为目的,开发了专门的茶礼知识内容,将儒家理念和理学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礼仪、修养,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目的。另外,为了保证这些课程内容的高效传授,学校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中搭建专门的茶文化教育平台,开发教育教学、教学资源库、教学监督管理、聊天室、反馈系统等功能。监督线上茶文化教学效果与进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茶文化的学习兴趣,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茶文化教育当中。最后,还可通过在校园网站中开发独立的茶文化传播板块,定期发送茶文化相关文章,来实现茶文化教育目的。

篇8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録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鲁丝·本尼迪克特(美),昌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冈仓天心.茶之书[M].社会思想社,1995.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 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 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 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 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 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9] 东军.日本茶到的神髓[J].农业考古,1994(36):243.

[10]滕军.茶道与禅[J].农业考古,1995(38):76.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江静,吴玲:《茶道》,杭州出版社,2003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王雅茹:浅析牧溪《六柿图》的创作意境表现,《大众文艺》,2011

[5]王雁玲:牧溪《潇湘八景图》中的消解性特征,上海大学,2007

[6]胡建明:东传日本的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

篇9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的故乡。茶也是中国人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乐土。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通过对茶的自然美学形态的称赞与肯定,寄托了对山水自然的憧憬与向往。如今,饮茶已经成为一种兼具高雅与通俗的艺术,可在高雅之堂进行,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茶艺课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另一方面是希望茶艺课程能帮助高职生修身养性,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确实,茶艺是茶文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严格的规范仪式和一定的审美创造意味。就高职茶艺课程而言,其中隐含着大量的人文因子,可以有效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得到质的提升。

二.高职茶艺课程中隐含的人文因子

所谓茶艺,即茶与艺的有机融合,从广义角度而言,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办法,实现物质与精神享受的艺术;从狭义角度而言,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杯茶的学问。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基于狭义角度,引导学生如何将茶的色、香、形、味泡出来,以及引导他们懂得去享受、品尝一杯好茶。同时,高职茶艺课程还注重茶艺表演,这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隐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着中国人所特有的自然、恬静和清淡的人文气息。由此可见,高职茶艺课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人文素养元素。

很明显,茶艺学习对学习者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都有一定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比如淡定从容、自然稳重,这些都是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内涵。尤其是茶艺所依赖的文化土壤,能熏陶学生的精、气、神,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人文品位,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关键是教师要将这些人文因子挖掘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茶艺文化还具有思想性、历史性、艺术性和民俗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使得茶艺成为一个可被感知的审美对象,呈现出特有的意象与情趣。掌握这些意象与情趣,可以事半功倍地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三.高职茶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茶艺课程中隐含着大量的人文因子,需要教师用心挖掘,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所限,高职茶艺课程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从目前来看,高职茶艺课程中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高职生将茶艺课程想得过于简单,认为茶艺课程只是泡茶、饮茶,而这些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好,他们对茶艺课程兴致缺缺,没有领略到茶艺课程的独特魅力,也没有感悟到茶艺文化的精彩之处。

2.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形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进行茶艺表演时,看起来花样百出,极富欣赏性,但是泡出来的茶却不怎么样,他们对如何泡好一壶茶知之甚少,对茶艺文化的本质特征缺乏足够了解,在表演时只注重动作的协调性,却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在表演中将茶艺文化传达给学生。

3.师资力量薄弱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茶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既懂专业技术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型教师少之又少。有些教师缺乏足够的茶艺文化知识,不了解历代饮茶方式和茶具的发展历史,在教学过程中错误百出,这样的教师如何为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确实,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方能使茶艺课程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四.高职茶艺课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方法

1.在理论课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

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中积淀着生命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提升民族骄傲感。中国茶艺的宗旨是“弘扬中国茶文化,振兴中国茶经济”。这个宗旨具有振奋人心的鞭策作用。所以,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详细阐述茶道的哲理,使学生了解学习茶艺的重要意义,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好茶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鉴于部分学生不了解茶艺职业的发展前景,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茶艺工作是一项具备文化意涵、受人尊重的时尚职业。当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了,人文素养培养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茶艺表演中提高人文素养

茶艺表演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方面,茶艺表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审美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进入茶艺教室,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仪态美和语言美。当表演茶艺的学生走上讲台时,所有学生都变得安静下来,静静地看着。洗器、投茶、冲泡、摇荡、敬茶,表演者的所有动作落落大方,礼节优雅恭让。柔美的音乐,袅袅的茶香,这些都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空灵静谧的世界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茶艺的美感,使思想境界和性格情操都得到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将茶艺课程作为一种美的享受来看待,徜徉在古老文化的怀抱中提升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茶艺表演能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茶艺表演中,有很多学习内容具备很强的合作性,在一般情况下,茶艺表演需要三个人同台合作,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说员在整个过程中密切配合,不能因为某个环节出了差错而破坏整体和谐之美。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良好契机,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3.在泡茶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要想泡好一壶茶,不仅要有良好的泡茶技巧,还需要有上好的水质、优等的茗茶、合适的茶具、适宜的冲泡时间和良好的心境等,不管缺少哪一个环节,都无法泡出真正的好茶,也无法品出茶的真味。在泡茶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前后衔接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起整体精神。另外,学生在泡茶过程中还要对所泡之茶进行相关解读,要用婉转亲切的语气向茗者解说茶词。为此,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广泛收集茶词、茶诗、茶联等素材,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陆羽的《茶经》等文化典籍,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并在泡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茗者。

4.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可以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高职茶艺课程可以多举办一些竞赛活动,比如茶艺知识竞赛、茶艺表演竞赛、自创茶艺比赛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祥和、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整个校园飘散着浓郁的茶香味道,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些比赛活动中开动脑筋,敢于创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积极用于实践。同时,教师要多带领学生走进茶山、茶厂、茶馆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提前感受职业氛围,领略茶艺的独特魅力,进而尽快调整身心,努力学习,发挥自我、创造自我,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还要将学生带来产茶基地、茶艺馆、茶馆等地方进行实习,引导学生严格遵守茶艺师职业要求,认真仔细地做好各项工作。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以整齐的发型、得体的着装、优雅的手型、姣好的面容提供服务;要以亭亭玉立的站姿和怡然自得的走姿展现精神风貌,为他人提供良好的视觉享受。这种亲身感受的过程无疑会让学生充分体味到茶艺的魅力,提高人文素质。

五.结束语

在高职茶艺课程中渗透着大量的人文因子,可以有效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关键是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这些人文因子挖掘出来,很明显,茶艺教学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泡茶、品茶和茶艺表演,还在于这些过程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操,这对高职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2]郑春英.茶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白仲兴.浅谈茶艺专业课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4]茶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5]潘菊素,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6]冈仓天心.茶之书[M].张唤民,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杜,2003:2-22.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茶具作为人类的生活用品之一,对于它的造型设计不仅需要满足日常的生活使用,同时也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消费者不再是简单地关注茶具的造型外观,具有创新服务功能的茶具越来越受大众的推崇与喜欢。功能设计这一领域中就有专业的设计者说过:“在对产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旦产品的使用功能得到满足后,它的外观形态所展现的美也就呈现出来了。”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的审美定位源于它的功能,因而它的功能与外观必然要相融合。对于茶具而言,其设计必须考虑人文历史、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与此同时,还要与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更新、人文景观等等紧密相连。在茶具的设计中我们需要在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及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它的内涵设计,利用系统的创新方法来对茶具进行不断的创新,增添它的创新价值,以将茶具产品的设计引向更好的方向。

1创新理念是茶具产品开发的思维保障

对于创新而言,它的最大优势体现在思想先行,通过利用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使得问题被解决的能力与水平得以提高,这样对于未知新事物的了解得以增多,而创新的功底也得以坚固。对于茶具产品的开发,具有创新性的理念便是它在思维上的保障,这种思维模式是通过从新颖的角度来观察探讨一种事物的性质或者某种规律的认知观,从而创造探索出新的认知,它能够从思维的方式与技巧上反映一种思维方法的整个过程,并能够在一些特定的问题中体现出它的新颖与独特见解。与传统的思维模式相比,创新思维与看法不受束缚,更为外放,思维由单向呈发散性的趋势,更为自由,从而使得这种思维理念下的设计产品更为的独特新颖,具有艺术性以及对象潜力性的特点。在笔者看来,创造思维自由且不受拘束,因而在日常的实践中,利用创新思维设计将会有新的想法或者突破,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创造性的思维,例如,我们的创造灵感来自其他的事物而非茶具,再结合创造性的思维中的各种方法,如:试验与错误法、假设演绎法等来塑造茶具的新外观。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我们应当尝试站在宏观角度上通过创新所应用的方法和途径对茶具进行创新性的塑造。茶具产品造型设计创新灵感的来源很广,因此影响其创新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说我们运用思维模式的方式有发散型、启发式、形象型等等。因此透过每种产品的设计创新,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独特的创意思维,茶具在产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完整的结构,还需要具有视觉上的张力与复合性,因而我们说创新性的理念是茶具产品开发的保证。

2坚持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原则

我们对茶具的定义首先是一种工业产品,其次才是一件艺术品,因而对于茶具产品的设计的首要目的应当是能够发挥它的产品使用功能和内在质量,其次才是产品的外观造型,也是它的艺术功能所在。设计茶具造型时,茶具的选材与技术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同时它的外在美观也由此被塑造,由此可见茶具造型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来看,茶具的使用功能一般是由产品人机工程学与可靠性两大因素来决定,其中,人机学决定了人与产品之间的作用关系,当两者之间融合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之时,茶具产品才会在为人带来操作上的便捷的同时给人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因此,如果我们想让设计的产品能给人带来舒适感,设计造型时首先需要进行人机学的研究;同时,用户和产品交互的纽带来源于产品的可靠性,它同样也影响着产品的使用功能。一般情况下,茶具的功能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它的外形与色泽,因而在设计产品时,首先应当站在美学的角度来考虑它的造型和色泽的设计,涉及的内容有节奏合律、比例尺度、变化同义等等,而我们的设计应用美学原则的最高目标便是能够在保证产品的实用功效的基础上,能够创造出功能与审美相融合的同义造型。

例如:茶具的爱好者必然会考虑选择一套高档茶具来搭配高档,这时茶具的外观与使用的舒适程度的要求程度就会比较高了,而我们在设计时,材质的选择直观地影响到了茶具的造型,常见的材质有紫砂、陶瓷、玻璃、金属、漆器、竹木等,其中紫砂与陶瓷类的高档茶具最为常见,紫砂茶具的壶把提用方便,壶盖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造型、色地和图案脱俗和谐,实用和艺术美得到融洽的结合,风格古朴而又清雅;而陶瓷类的材质中,白瓷展现的为民族风格和东方气派,青瓷展现的为“碎裂”之美,又或为釉色青翠,光润纯洁,而黑瓷保温性能较好,更多的为古朴风格。我们应当根据自己出创新的造型与风格,以及茶叶的品种来进行设计创新。茶具的设计与传统的工艺品相比不太相同,它是如今这个社会发展进步以及人文知识相融合发展出来的产物,这与我们的日常劳作息息相关,在设计造型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主要靠材料与技术得以展现,不同的技艺与材料对产品的外观造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具产品的稳定性能与使用时的舒适感。造型与技术两者相辅相成,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造型水平。为了同时满足实用性和艺术性,我们应让茶具的结构符合产品造型的基本要求,其中,产品造型在一定的程度取决于所选用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将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外观,影响着它的外观纹理。随着时代的进步,材料、技术以及结构等影响产品外观的客观因素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因而在这个上面有着很大的空间等着造型师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3利用茶文化展现产品韵味,提升产品品味

茶具有悠久的历史,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了茶具造型设计的坚固稳定的历史基础。因此,产品的成功设计出炉,它背后丰富的人文精神功不可没,因而我们通常在设计的过程中,会运用茶文化来展现产品的历史韵味。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知识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文化占有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而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之间紧密相连。企业的文化色彩最直观体现便是它的产品设计,而产品设计的好坏主要由产品的使用价值决定。而茶具的设计首先必然考虑的是消费对象对于他的物质实用上的生活要求,然而对于人类的精神上的审美要求的考虑更是不可或缺,我们在设计中需要给茶具使用者或品赏者赋予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它可以是情感的寄托,也可以是心理的慰藉,同时还要使茶具上的审美与社会文化得到完美融合。不同的外界环境赋予了茶具不同的追求和情趣,我们在设计这款产品的造型之时,应当让它把我们这个时代的背景、民族的文化与气息呈现出来。如今这个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设计领域的人员也逐渐意识到将茶文化渗透到设计中的重要性,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般,我们需要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体现民族特色、个人气质的文化因子。

对于茶具而言,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因而我们在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满足国人审美与使用的需求。例如:首先确定茶具的初步形貌,如我们可以将茶具设计成动植物的外形以及设计师所构想的抽象外观,再由艺术家在其外观上绘制所需的图案或者诗词,这样的茶具在融合多种艺术的同时,加深了文化内涵。茶具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精髓之一,是茶文化传承下来的产物,因而它值得我们去用更多的心思与文化进行滋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代表着一个包容的生活态度,更代表的是一个文化态度,这种文化精髓应用于茶具的造型设计的创新之上,主要的体现便是产品的多样性,包容多种设计效果。此外,文化还体现在设计师在设计产品造型时对于美学的追求,我们称之为“尚情”,它唯一的要求便是将使用性融入到外观的多样性中,二者高度协调达到统一。“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等均也是“和”这一理念的体现,产品造型成功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造型传递感情,就像诗人写的诗能够表达他的情感思想一般,既体现了古代审美中的低调,也符合现代对于美善的追求。回看中国的茶具的发展进程,文人骚客的诗词曲赋中茶文化随处可见,因而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士们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传统的古茶具上一一得以展现,茶具上文人雅士的题词便是一个很好见证,因而在设计中我们在创新时需要注意的便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国茶具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它的历史演化,因而在设计中我们也应当体现出我们国家当前的发展与变化,并将我国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其中最直观体现便是茶具的外观形态与色彩。因而设计师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应当在创造独特产品的同时,要让产品的风格符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审美,这才算是一款造型成功的茶具。

4应用语意学在造型中呈现出产品内涵

能够将思维方法融入到产品造型中并将之实现是产品造型设计的最终目的,语意学的运用可以使目的达成路径极大地缩短。产品语意学是指利用产品视觉上的设计与呈现的形式,或是利用产品的内部结构等进行语意化的暗示,让产品能够更加直接明了地展现设计师的理念与情感,塑造一个更清晰的外观,例如我们设计的外观或者造型的装饰如诗词图案可以直观地传递设计师的情感,也为消费者传递更多的文化内容,实现天人合一。无论所处哪个时代,人类对于产品的实用性、精神上美的享受以及体现文化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一直是不变的,因此一个成功的茶具造型创新应当要体现产品本身传承的理念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要符合使用者对于茶具的人文关怀,让茶具的功能和形式能够相融合。因此运用语意学来设计产品是解决问题、符合要求的最好路径,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四个原则:(1)产品容易操作,在材质、外形、色泽上的表达简单清晰明了;(2)茶具的造型具有历史联系,为人熟知亲近,具有记忆性;(3)产品的造型与环境和谐统一;(4)造型在一定的程度能够反映企业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这四方面考虑之下,对茶具产品进行设计创新比较稳妥。

5结论

如今这个社会处于一个不断更新进步的时代,我们的茶具产品倘若不希望被历史所淘汰,并能够将文化赋予其中,将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要符合实用性艺术性相融合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推崇和认可。本文通过在不同方面对茶具造型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同领域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盼望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茶具的造型设计能够发扬光大,在文化领域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篇11

最初的广告被现在学者定义为社会广告,它的起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求所产生的,并不是我们现在在电视中所见的广告,带着强烈的商业味道。《左传》记载“禹铸九鼎,以示天下。”这里所提及的“示”就是人们向百姓传达信息的一种方法,然而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提高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剩余产品出现,人们为了方便自家剩余产品的交换,会采用一些古老的方式向其他人传达自家剩余产品的信息,商业广告由此产生了。然而广告一词,确是一个外来语,源于拉丁文,拉丁文的意思是“注意或诱导”,直到最近,广告一词才作为现代汉语的语汇,而且翻译的得体,大致上是“广而告之”的意思。

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它们的广告支出也是较大的,平均每人的广告费用也较多,广告费用的总支出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的,在最近十年,亚洲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使亚洲地区成为了广告业发展最快的地域,特别是在中国,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中国的广告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区域的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时,其广告费用也伴随大幅度的增长,企业对商品信息推广的信赖,以及信息的快速传播,从而使广告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关键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所以,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各个国家的广告投资费用也都特别明显的增加了,据官方的统计,按1980年为开端来统计全球的广告费用,到2000年为终点,全球广告费用的增长达到了四倍,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短短20年的时间,广告费用飞速增长,竟达到了4倍之多。

然而在最近几年的广告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其中有中国元素应用在其中,生产厂商对中国元素的运用越来越重视了。广告创意的好坏与否,是产品能否得到大力推广的关键。借助丰富的中国元素素材,独特的创意能给广告带来独特的魅力以及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它必将中国的广告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中国元素”作为一种广告标识更加被大众所欣赏、喜欢。随着中国的富强,世界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世界的传统文明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华文明5000年所吸收所代表中国特色的文化得以保留,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能代表中国,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

例如中华文化中的茶文化,沿袭千年至今,至今仍是百姓生活中的茶余饭后的最佳饮品。例如康师傅茶叶的一系列茶饮品,厂家认识到中国的茶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因此研发了一系列的茶饮品,比如茉莉花茶、乌龙茶、铁观音茶,都是中国大众所最喜爱的茶饮品,其包装上的淡淡的白色茉莉花更是代表了中国的元素,再加上其大力的宣传,以及明显代言,使得此系列的茶饮品,在中国市场大量的销售。其他品牌也因此纷纷推出了自己品牌旗下的特色茶饮品,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在都市劳碌的生活中,坐下来拿起一杯茶,细细品味其中滋味,褪去快节奏的生活,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我想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广大百姓接受此产品的原因

红花郎酒是四川郎酒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推出的系列酒之一。它的包装非常大胆,它打破了白色酒瓶的传统,而是运用中国红作为其基本色,见到此包装,就可立即感受到中国千百年来的就文化,感受到了竹林七贤纵酒放歌,陶渊明饮酒作诗的场景,其中国元素更是体现了其独特的品位。再加上其独特的具有中国味道的名字,以及其酱香的独特口感,使其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名酒五粮液酒,就曾推出一个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一个绿衣女子泛舟,壮年男子在酿酒,其二人相会,相互敬精品酿制的五粮液酒。此广告更加表现出了五粮液源远流长的历史,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此广告把五粮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中国酒的文化能被外国友人所接受,使其在品味五粮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感受到了中国的酒文化,从而更加喜爱此系列产品。

中国元素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使得具有中国元素的广告广泛地被大众所接收。许多广告直接用独特的中国元素,比如中国红、剪纸、水墨画,运用其产品的广告中,使得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的传统审美标准得以现,使广大消费者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广告的含义。广告创意是广告的核心以及灵魂所在,广告其中运用中国元素能使,广告传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广告创意变得更加简单、易懂,而且也会使广告不落俗套。而且中国元素具有的历史故事,成语故事,使其广告变得更加生动。国外的品牌不断涌入,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品牌、与众不同的品牌来代表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其中国元素就是最具代表的品牌,它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相互融合,它符合了国际市场的需要,也符合中国本土市场的需要,因此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大量运用是适合当代的国情,适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以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