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的性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统计学的性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统计学的性质

篇1

血浆置换应用广泛,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是采用CRRT机进行血浆置换,但是由于CRRT机的价格高昂,治疗费用高,使得很多医院在没有采用CRRT机的时候不知该如何适用普通血透机进行血浆置换[1]。所以为了对采用普通血透机行血浆置换的操作及护理进行探讨,选取了我院收治的64例血浆置换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得到的疗后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血浆置换患者64例,治疗组32例中有男27例,女5例,年龄在23~65岁,其中有急性重型肝炎患者12例,肝衰竭5例,神经系统疾病7例,中毒性肝病5例,肺出血肾炎综合征3例,根据患者的病情,每例患者均需进行1~4次的血浆置换,置换血浆保持在2000~3500ml;对照组32例中有男24例,女8例,年龄20~70岁,其中有急性重型肝炎患者15例,肝衰竭4例,神经系统疾病6例,中毒性肝病4例,肺出血肾炎综合征3例,根据患者的病情,每例患者均需进行1~3次的血浆置换,置换血浆保持在2000~3500ml。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普通血透机,主要包括普通JMS血路管,输血器,过滤器以及灭菌量杯等。首先用生理盐水500ml冲洗血管路和血浆过滤器后设定规定时间[2],置换液为新鲜冰冻血浆,置换量为2000~3500ml,输液时通过输血器连接静脉壶,在输液时输液的速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输液杆的高度一般保持在高出床沿1.5m左右,而在血浆过滤器的出口一端连接废弃液,另一端连接灭菌量杯,保证新鲜置换液与废弃液进行等量置换,治疗时间一般为2h。对照组:采用CRRT机,包括血浆过滤器、血管路等,操作过程与治疗组相同,而且置换液的补充等均由机器进行控制。

1.2.2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治疗前的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首先要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让患者了解血浆置换的原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在进行治疗前,应仔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等指标,做好详细的记录,同时备好所需的药物。②治疗中的护理。由于普通血透机进行血浆置换没有加温系统,容易引起患者的体温下降,所以要保证室内的温度适宜,在治疗中应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心电监测,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面色等情况[3],做好记录,在本次的治疗中,未出现患者体温下降;同时要做好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为4.3%,影响了治愈率,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此外还要严密的观察血透机的运转和血流情况,及时的发现并处理异常问题,保证患者体外循环顺畅,防止血液凝固,一旦发现分离器内血液凝固,应及时进行更换,在本次治疗中,未出现患者更换分离器。③治疗后的护理。在患者治疗结束后,应充分保证血管通路的良好,此外对于穿刺处要进行严格的消毒[4],定期换药,避免感染,同时要对各种用药进行处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所得到的计数数据进行χ2检查,α=0.05。

2结果

通过治疗发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两组患者在治愈率以及病死率等方面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是治疗组患者所花费的治疗费用比对照组患者要节省很多。见表1。

3讨论

血液置换时一种特殊的血液净化方法,应用于很多的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而且采用CRRT机进行血浆置换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但是由于很多基层医院没有CRRT机,且通过本次的研究发现普通血透机的疗效与CRRT机差异不大,而且治疗费用大大减少,但是由于普通血透机没有加温系统,在治疗中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体温下降等症状,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应保证室内的温度,加强保暖,此外由于没有置换液与废弃液的平衡系统,所以在置换的过程中应加强观察,保证置换液与废弃液保持等量置换,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避免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而不利于身体的康复,通过加强对治疗前、中以及治疗后的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帮助患者尽早的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Norda R,Stegmayr BG,Swedish A.Therapeutic apheresis in Sweden:update of epidemiology and adverse events[J].Transfus Apher Sci,2012(29):159-166.

篇2

俄罗斯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学习更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以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一旦同学们培养了对统计课的浓厚兴趣,就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渴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会有一种昂扬、奋发、不怕任何困难的斗志,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知之”到“好知”到“乐知”,是治学过程中的三个台阶,而兴趣则是攀登这些台阶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呢?第一节课显得尤为关键。

1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觉得统计有用,我要学

上第一节课,我没有一如既往地去讲统计的含义、统计的工作过程,而是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来思考。试想,居家过日子,不知道包里还有多少钱,不知缸里还有多少米,那日子还怎么过?开办企业,竟然搞不清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弄不明需用多少原料,能有多少利税,那企业还怎么开下去?一个地区,有多少城乡人口,有多少就业岗位,人均收入有多少,物价水平有多高,这些问题都糊里糊涂的,还如何发展经济?一个国家,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生产总值,有多少财政收入,有多少能源供应,有多少外汇储备,这个国家将如何面对激烈的世界竞争?学生仔细想想,不难明白,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库收支,什么事离得开统计?由此可见,统计工作几乎能触摸到国民经济的每一根神经,它的重要性非同寻常。怪不得有这样一幅统计对联:计山计水计经济囊括四海,统天统地统社会包揽五洲。横批:天下归一统。学生一旦意识到统计如此与经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无处不在,就会带着些许惊奇,些许疑问,些许兴趣去认识统计。

2课堂导入有声有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的确,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而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成功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进入最佳听课境界,使45分钟课堂一脉相承。相反失败的导入则使学生产生莫名的心理拒绝,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笔者曾在统计课堂上对《相对数》教学内容运用如下导入方式,效果很好。

在讲相对数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王某在街上碰见多年不见的高中同学张某,两人一阵寒暄后,王某得知:张某现在在北京从事IT行业,月薪8000,而自己不足2000,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到家后,依然闷闷不乐,其子问:“老爸,怎么啦?”于是王某就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儿子。儿子说:“( )”。王某听后,脸色立刻多云转晴,同时又不解地问:“你这次期中考试不是得了82分(上次月考63分),怎么也是眉头紧锁呢?”儿子又说:“老爸,你真是老糊涂啦,( )”。老爸听后,啧啧称叹:“真不愧是学财会的啊!儿子究竟说了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以点评,引出本节话题,相对数。这样的导入,突出了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的胃口,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其在欲望中学习。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效果不错。

3.1多媒体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走进课堂。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抓住了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它是启动活力的一个突破口,既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之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发挥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去年在我校公开课中,讲解《计划完成相对数》时,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越性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新颖,手段更加多样,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学习,从而达到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3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通用学习型语音控制电视机遥控装置,它整合当前流行的语音控制技术,无线信号传输技术、红外信号调制等技术,实现了非特定人语音控制电视机的目的,无需改造电视机本身,经济成本也较低,因而对广大使用者尤其是老年及肢体残障人士具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关键词 语音控制;无线传输;学习型

通讯作者:蒋清锋(1980—),男,浙江海宁人,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康复工程。

0引言

据据中国残联统计,至2010年末中国有残疾人8502万,其中肢体残疾为2472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9.07%[1],此外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2011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因此众多的肢体残障人士及老年人对于能够给他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工具设备有着广泛的需求。电视机作为普通的日常家电,对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很多肢体重度残疾患者及老年人因无法自己进行操作只能请求他人 ,因此无形中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负担。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已有不少关于智能语音电视机的研究[2-3],应该说在技术上能够满足这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求,但另一方面这些新型电视机价格相对较高,而老年及残障人士往往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一般不太乐意去购买,而市场上众多的电视机语音遥控器也是针对特定品牌的,并不具有通用性。

本文在总结现有语音控制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万能遥控器的设计原理[4-5],设计出一款低成本、通用、具备学习功能的语音电视机遥控器,以满足老年及残障人士的需求,从而提高这些人群的生活质量。

1系统框架设计

该学习型电视机无线语音控制系统,包括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无线信号传输系统,遥控器学习控制端,红外信号传输系统,整个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的工作模式包含学习模式、训练模式和控制模式三种。

学习模式下用户使用原有电视机遥控器,依次按下遥控器按键,遥控器的红外信号通过红外信号传输系统通过本系统遥控器控制端中的红外信号接收模块录入到数据储存模块,即录入遥控器按键的命令。

训练模式下用户根据语音识别控制端的提示音,发出控制命令,经语音识别模块识别处理储存在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的数据存储模块,即录入遥控器按键的控制命令。

控制模式下用户通过向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发出控制命令,通过控制端内部的语音识别模块对控制命令进行处理,无线传输模块接入无线信号传输网络,遥控器学习控制端的无线接收模块将接收到的经识别的控制命令接入红外信号传输模块,经红外信号传输系统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并且通过遥控器学习控制端的无线传输模块接入无线信号传输网络,将控制状态传递给便携式语音识别的控制端中无线信号接收模块,再通过麦克风模块实现控制状态的语音反馈。

需要指出的是,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包括语音信号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麦克风模块以及无线信号传输接收模块,终端既可以佩戴在用户身上,也可放置在用户居家环境中;而遥控器学习控制端,包括无线信号传输接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红外信号接收发射模块,终端应放在靠近电视机正前方。

2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根据系统整体结构图,将系统分成两个部分,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和遥控器学习控制端。语音识别控制端的硬件电路主要包括语音微控制器(MCU)电路、数据存储电路以及无线通信模块电路;遥控器学习控制端的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微控制器(MCU)、红外信号接收发射电路、无线通信模块电路以及数码管显示电路等。在具体电路设计之前,必须根据系统处理器、无线通信频率、信号要求强度、红外载波频率等来进行芯片选型。

2.1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硬件设计

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采用语音芯片作为语音信号处理,语音识别的控制器;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作为语音信号数据的存储和读取模块;麦克风和扬声器分别作为语音信号的录入和提示模块;无线射频收发芯片作为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与遥控器学习控制端的无线通信模块。

语音芯片及无线射频收发芯片选择:

为了使语音芯片能处理所有本设计需要满足的功能,本课题的语音芯片必须有较高的工作频率,较多的I/O引脚以及模数转换功能,故选用美国sensory的高质量语音芯片产品RSC4128,该芯片应用亦较广泛[6-7]。

为了保证控制命令能通过无线信号的形式在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与遥控器学习控制端之间传输,本课题的无线射频收发芯片需要稳定的传输频段,较强的信号强度,较远的传输距离,故选用由Nordic公司出品的单芯片无线收发芯片nRF2401[8-10],工作于2.4GHz~2.5GHz的全球免申请频率。

2.2遥控器学习控制端硬件设计

遥控器学习控制端采用微控制器(MCU)作为控制模块;采用无线射频收发芯片作为遥控器学习控制端与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模块之间的无线传输模块;采用红外接收头作为遥控器按键红外信号的接收模块;采用红外发射头作为按键红外信号的发射模块;采用数码管和驱动芯片作为显示模块。

为了微处理器处理所有本设计需要满足的功能,本课题的微控制器必须有较高的工作频率,较多的中断控制器和I/O引脚,因此,本课题选用美国TI公司生产的MSP430F149芯片作为系统的处理器。

3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与系统硬件电路对应,控制软件的设计也分为相应的两部分,即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软件设计和遥控器学习控制端软件设计。

3.1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软件设计

根据系统要求和原理图的设计,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的软件设计包括相关芯片的端口初始化,语音命令的录入识别,无线信号的传输,无线反馈信号的验证等等,程序框图如图2所示。

3.2遥控器学习控制端软件设计

根据系统要求和原理图的设计,遥控器学习控制端的软件设计包括相关芯片的端口初始化,遥控器按键红外信号的接收和发射,数码管显示,无线信号的传输,无线反馈信号的验证,如图3所示。

4系统测试

4.1便携式软件识别控制端软硬件测试

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端的电路原理图主要由语音识别芯片模块、电源模块、无线收发芯片模块、代码和数据存储模块、扬声器模块和麦克风模块组成。测试功能如下:

a)用户语音命令的录入、读取、识别的准确性;

b)电源模块的功耗;

c)无线收发芯片模块的无线通信功能;

d)代码和数据存储模块的数据丢失问题;

e)扬声器和麦克风的发声和语音录入功能。

按照上述要求测试,结果显示:语音命令录入和读取正常,识别准确率在90%左右;电源模块的功耗在0.1W.H左右;无线收发芯片的数据通信距离在300m左右;代码和数据存储模块不会出现数据丢失问题;扬声器和麦克风正常。

4.2遥控器学习控制端软硬件测试

遥控器学习控制端采用微控制器(MCU)作为控制模块;采用无线射频收发芯片作为遥控器学习控制端与便携式语音识别控制模块之间的无线传输模块;采用红外接收头作为遥控器按键红外信号的接收模块;采用红外发射头作为按键红外信号的发射模块;采用数码管和驱动芯片作为显示模块。测试功能如下:

a)微控制器(MCU)模块运转情况;

b)无线收发芯片模块的无线通信功能;

c)红外接收头对遥控器按键红外信号的接收功能;

d)红外发射头作为按键红外信号的发射功能;

e)数码管的显示功能。

按照上述要求测试,结果显示:微控制器在8MHz外围晶振的驱动下运转正常;无线收发芯片的数据通信距离在300m左右;红外接收头可以对按键红外信号进行解码;红外发射头可以还原发射按键红外信号;数码管在驱动芯片的驱动下显示正常。

5总结和展望

系统经各项测试后各项指标能满足使用要求,对于市场上各种品牌的电视机均能实现万能控制,而且操作简便,因此对于老年及肢体残障人士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同时通过一定的改造,可以将此系统扩展至整个家居环境中的大部分电器,例如空调、电灯,甚至还可以加入嵌入式系统,将整个系统基于智能手机设计成控制软件,实现语音触控家居环境无障碍全方位控制,因此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残联(2012)25号文件[Z].

[2]李杨.基于智能语音识别的云电视系统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0-13.

[3]罗少锋,陈锐.基于多点触控及语音传输的智能电视遥控器[J].电视技术,2012,36(16):33-34,83.

[4]江英才,曾璐.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通用电视遥控器设计[J].科技广场,2010,11:86-88.

[5]王永华,周卫,詹宜巨,等.一种通用学习型红外遥控器设计与实现[J].广东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05,2:18-19.

[6]卢艳,黄云龙.一种语音识别声控车模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9-1):200-202.

[7]李瑞峰,李麟.基于RSC4128 的家用机器人语音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07,29(10):30-34.

[8]刘辉.基于nRF2401模块的无线温湿度采集系统设计与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2:56-57.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5-0006-06[HT〗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从知识的生产到知识商业化各个环节相互耦合、互动的价值链条。许多国家正在通过建立一种“知识经济”来增强经济竞争力,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支持产学研间的协作。产学研协作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创新系统中的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知识在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流动,使得知识的创新价值不断增值,不同创新主体则通过基于价值增值的知识流动联系在一起。产学研各个创新主体自身的活力和效率,并不能在整体上增强创新体系的功能和效率,必须通过广泛有效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协同推进\[2\]。不同国家在创新效果上存在的差别,不仅在于创新体系各要素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将不同要素综合在一起的协同作用,这是决定创新体系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大学凭借其知识创新与应用、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能否适时高效地应用这些科学技术知识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实绩的关键因素,知识流动的方向与效率直接决定着这些知识应用的效益,因为它可以大幅度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地缩短技术创新时滞,进而决定着一国经济增长的实绩与国际经济技术的竞争地位\[3\]。然而,大学与企业由于部门分割以及目标趋向的不同,高校的这种外部知识不会自动地通过企业的边界流入。边界在规范行为及建立组织关系框架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边界同时阻碍了知识的传播,降低了知识流动的速度,如知识表达不当、省略了某些知识、有限的检索能力、内在的误差等限制了知识的转移,当边界的障碍因素被克服后,可加速知识创新与转移。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知识流动系统对整个社会创新系统来说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一、 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类型及其知识转移机制 (一)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

早期大部分国家的国家创新系统中,高校主要致力于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大企业积极地采取创新性的活动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商品化的产品中。然而,自从20世纪末以来,企业愈来愈强调产品和流程的持续创新,企业强调创新重要性的竞争策略要求投资R&D,无论是机构内、通过联合与其他企业结成伙伴关系,还是外包给研究型大学及其他机构,甚至最大的公司也不得不专注于机构内的核心研究,而将基础研究及早期阶段的研发剥离给其他的合作团队:大学、研究机构,其中那些最能胜任者除了承担上述研究外,还从事多学科的交叉研究\[4\]。近十多年来出现的这种趋势促使企业采取更加开放的创新策略,且与大学形成研究联盟,并已呈现出巨大的研究潜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5

中图分类号:TP1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0-0718-02

Algorithms Design of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Based on Student Cognizance Model

ZHANG Xiao-qing1,XIAO Jian-hua2

(1.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DEPT. of Computer Science,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1,China;2. Dep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nan No.1 Normal College, Changsha 41000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and carried ou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for student ability of cognizance. For achieving Intelligent Tutoring,a optimal decision tree algorithms which can dinning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rom a large number of learning records is proposed.

Key words: the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student ability of cognizance; decision tree

1 智能教学系统概述

智能教学系统是一项涉及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由计算机系统担当学习者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即赋予计算机系统以智能,由计算机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研究他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并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ITS的出现给教育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一个ITS系统应具有学生模块、专家知识(知识库)模块和人机接口等主要部分。具体功能如下:

学生模块:此模块对学生进行智能模拟,包括其知识状态、个性特点及认识特点等,并根据学生与系统之间的交互问答历史记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随着对学生模型的研究,人们提出了多种学生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覆盖模型、偏离模型和认知模型等。它是本系统的核心由学习信息库和学生特征数据库组成,主要采用学生认知模型。

专家知识(知识库)模块 :存储所要教的学科领域知识和教学知识。

人机接口:该模块实际上是作为系统与用户交互作用的部件,它除了提供学生信息的输入与注册外,还实现了学生与系统之间的通信功能,能够有效在界面之间导航,向学生呈现个性化的学习界面

本智能教学系统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了客观的定量评估,通过改进的决策树数据挖掘算法挖掘出了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智能教学

2 学生认知能力的定量评估――模糊评价算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领域内容,其中认知能力的目标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分为六个等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

在实际的系统中,我们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估主要考虑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为了客观的对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进行评测,为每道题设置了相应的考察识记,理解和应用的权重等级,这些等级由教学专家在出题时给出,并构成能力权重距阵rij(i表示题目数,j表示能力分量,在这里j即是3)。同时,学生测试结果向量T由学生答案构成,若该题答对则对应向量为1,否则为0。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带有模糊性,将评价结果进行模糊化处理。将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值模糊化为三个水平即P={低,中,高}。并规定Aj∈[0,0.6)为低,Aj∈[0.6,0.8)为中,Aj∈[0.8,1]为高。

例如A=(0.87,0.8,0.71)按模糊规定,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为高,应用能力为中。假设认知能力的权值矩阵为G=(0.6,0.35,0.05)则总体认知能力为ts=A.G=0.87*0.6+0.8*0.35+0.71*0.05=0.83按模糊规定,该学生的总体认知能力为高。

3 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生成算法――改进决策树算法

本智能教学系统采用数据挖掘的改进决策树算法,实现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的产生,用来实现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具体的学习流程为,当学生注册登录时,让学生填写本人的认知能力的评价。根据评价选择符合学生自身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测试,来评估学生的各项认知能力和综合认知能力,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的调整教学策略,学的时间越长越接近学生的认知个性特征,当综合认知能力为中以上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同时也为数据挖掘库增加了新的记录,为近一步挖掘提供素材。这样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就更接近完美。此教学系统越学智能性就越好。越接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效果越好。

下面介绍如何通过类决策树算法实现对教学策略a来进行规则的挖掘。对学生的总体认知能力有一个评价,将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和不及格,为了建立训练集的正例和反例,我们在此只选取优和不及格的学生,优的学生是正例,不及格的学生是反例。因此我们可以建立训练模型的一般描述,其中S是训练集,V是训练集的属性集,C是训练集的分类。在本系统中S,V,C的含义如下:

1) S为学生训练集,选择一个特征A表示学习水平,|s|表示例子总数。

2) S中有三个属性:V0, V1, V2,V3依次代表教学方法、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V1, V2,V3均有三种取值:高、中、低。

3) S依照特征A被划分为两类:2个取值,分别为优和不及格P与N,分别代表正例和反例。

3.1 算法实现

我们对传统的CLS决策树学习算法进行改进,通过预先剪枝控制了决策树的大小,改进后的决策树学习算法如下:

1) 决策树T的初始状态只含一个树根(X, V),其中X是全体训练实例的集合,V是全体测试属性的集合,V={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

2)若X'中的训练实例属于同一个类(正例或反例)的概率大于80%,则视这些训练实例属于同一个类;

3)若T的所有叶节点(X',V')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则停止执行学习算法,学习的结果为T;

①V'为空;

②X'中的训练实例属于同一个类;

4)否则,选择一个不具备步骤3所述状态的叶节点(X',V');

5)对于V',选取I (X';b)最大的测试属性b;

6)设X'被测试属性b的不同分值分为m个不相交的子集Xi,1≤ i≤m从(X',V')伸出m个分叉,每个分叉代表b的一个不同取值,从而形成m个新的叶节点(Xi,V'一{b}),1≤ i≤m,转到步骤2。

当使用本系统学完全部课程的学员人数满P人时,系统决策树挖掘模块开始工作。于是系统的教学策略得以优化,更加适用于一般的教学过程。

3.2 系统应用实例

篇6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igorate the circulation of t2dm formula treating angioneurotic headache, observ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4 and January 2014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128 cases of angioneurotic headach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4 cases. Control group given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the given huoxue t2dm formula therapy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to compare th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rate. Results: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93.8%),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75.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23.4%)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in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42.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invigorate the circulation of t2dm formula treating angioneurotic headache, less adverse reaction, 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Keywords : invigorate the circulation of t2dm formula angioneurotic headac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ecurity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头痛疾病。西医认为该病机理为脑血管收缩(或者扩张)导致局部血流障碍,造成组织血液淤塞,进而牵及痛觉神经所致[1]。临床治疗方法有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液流通以及降低局部神经敏感度等方法。实践表明:患者停药以后会出现复发的情况,而且该疾病难以治愈,单纯的西药治疗临床效果较差,安全性也较低[2]。中医认为该病属于头痛、脑风范畴,主要受情绪、饮食等不良习惯影响。中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通常从外感以及内伤两个方面入手。本文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4例,女患者35例,男患者29例,年龄为25-67岁,平均年龄为(45.21.6)岁,病程为3周到10年;对照组同为64例,女患者33例,男患者31例,年龄为22-64岁,平均年龄为(44.21.0)岁,病程为2周到9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盐酸氟桂丽胶囊)进行治疗,每次10mg,一天一次,口服维生素每天25mg,每天三次,口服维生素20mg,每天三次。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活血通络组方疗法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止痛活血汤,汤剂药方如下:当归 ,甘草 ,川穹 ,材胡 ,白芷 ,白芍 ,全蝎 ,牛膝 , ,还有甘草 ,每日煎服,每天一剂,2周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临床效果与总的不良反应率[3]。

1.3疗效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神经性头痛改善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持续疼痛时间及头痛次数,根据以上指标将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区分:痊愈:头痛症状1周内消失,脑部血流改善情况明显,随机采访,1个月内不复发;有效:头痛症状改善明显,1周内持续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均有所减少;无效:头痛症状没有太多改善,1周内头痛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间没有太多改善。总有效率为痊愈和有效之和;此外,用药期间还需要观察两组患者在疲倦、胃肠道反应、失眠焦虑情况的发生情况,从而评价中西医疗法安全性。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4%)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2%)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n,%)

3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其致病因素有许多,如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及精神因素等,但是具体的发病细节至今还尚不清楚,西医治疗常采用止痛剂及钙通道阻断剂,其主要作用是阻滞钙离子通道,抑制血管收缩[4];中医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偏头痛、头痛”范畴,中医疗法常采用通络活血等药物,这是为了改善脑部供血,和西医具有相似之处[5]。

本文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同为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活血通络组方疗法进行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头痛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有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液流通以及降低局部神经敏感度等。实践表明:患者停药以后会出现复发的情况,而且该疾病难以治愈,单纯的西药治疗临床效果较差,安全性也较低。而活血通络组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力,郭培东.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2-13.

[2]冯振娥,薛郑合,王军齐.柔肝祛风活血通络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8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05):46-47.

篇7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并提升数理处理能力

统计思维对统计学学习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并且也是学生实现统计学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的捷径,对学生今后有指导性意义。统计思维主要有三点:数据说话、允许波动、过程思维,这三点相互联系,互相作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善于将统计思维与所授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比如随机过程知识、概率论来展现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现象量的规律性。教师讲授统计学知识,不仅是让学生去获取基础知识,更是让学生学会去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数理处理的技能。统计学是将经济现象的整体数量加以研究的方法性学科,其基本特点之一是数量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实现统计学与计算机的紧密衔接,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强,对数据的运算快,数据存储量大,并且计算精度高,便于提取、存储与修改,能代替繁重的手工操作工作,大大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多关注学生的课外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生活,将生活中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数据,并且利用学校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收集、处理并分析相关数据,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提升学生的统计思维与数理处理能力,对统计学教学来讲意义重大。

二、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统计学教学中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还是注重灌输式,这不仅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也对学生学习来讲是非常不利的。统计学教师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要讲解的内容与案例实现无缝对接,建立教学的案例库。为了更好的进行案例教学,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在正式讲课前,教师需要对案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并且阅读和案例相关的一些实例,并且准备好相关的课堂讨论题目;二是,教师提前将案例布置给广大的学生,让学生能明白案例在教学中所能起到的实际作用,明确掌握知识的基本要求,并且将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深入思考;三是,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进行是适当的引导;四是,让学生表达其对案例的理解程度或者是针对案例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五是,教师在完成案例教学之后,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展开调研,让学生确定调研的主题,设计好与主题匹配的问卷,并将回收后的问卷,进行分析和整理,最后写出总结报告。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手段

教师在进行统计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改革教学手段,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指的是将计算机当成是教学媒体,教师将编写好的教学课件,输入到计算机内,并且让学生和计算机进行全面的交流。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手段有一些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算机能全面继承性展示统计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图形、声音、文字等信息来对统计学内容全方位的表现出来,并能实现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进而让学生获得多种刺激,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基本内容;二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让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深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教材上的内容,还将书本之外的知识能及时介绍给广大的学生,将统计数据、统计图表能全面呈现给学生,能节约板书的时间,让教师增加课堂信息容量。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教师全面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提供的资源,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展教学,并协调好计算机与师生间的关系。

四、采用“三结合”的考核方式

统计学考核方面,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实现三“三结合”式的综合考察。这“三结合”分别是撰写调研报告、进行案例分析、学会计算机操作。具体来讲,在调研报告考核部分,教师让学生深入到相关的单位,进入实际调研,将获得的统计数据采用调研报告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要比单独以分数来衡量的效果好很多;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分析的时候重点是在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上,将具体的统计分析的方法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中,提升学生利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学生计算机操作时,教师要让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统计调研,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比如图表绘制、使用统计软件等,考查学生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统计能力。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非常使用的基础性课程,其能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不管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信息的需求量与需要处理的量不断增加,信息处理方面的技术更为复杂。为此,迫切需要改革统计学教学策略,需要从提升学生的统计思维与数理处理能力,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统计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手段,采用“三结合”的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努力,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统计学知识,并实现对统计学知识的全面而灵活的运用,为统计学教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操作系统”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理解掌握有困难;学科内容广泛,与多个方向交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灵活性大。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为该课难教难学。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单纯侧重于“教”字,而忽略了“学”字,尽管为此付出了许多,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实际上教学是双边活动,老师和学生是互动的。既要注重“教”,更要注重“学”,因为学生是主体。本文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与“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学生对该课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活泼,变教师的注入式为师生互动式。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操作系统”课的教学质量之目的。

2方法

2.1端正学习动机

学习与识记的效果离不开目的任务明确与否,会直接影响人的学习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及计划性。要想使学生学好“操作系统”课,就必须端正学习动机。通过上好“概论”课,达到这一目的。

为了使学生对操作系统这门课有一个了解,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该课的教学:在字处理Word中,实现将H盘中的课程表.doc文件,复制到E盘上名字仍为课程表.doc文件。大家知道,在Windows 2000下,用户很容易实现这个功能。只要在“我的电脑”中,打开H盘,用鼠标右键单击文件课程表.doc的图标后,在出现的菜单中,选“复制”。再打开E盘,单击鼠标右键,在菜单中选“粘贴”。即可完成两个文件复制的操作。用户所要做的,只是“点点鼠标”而已。而在计算机系统内部。首先,需使H盘的驱动器工作,找到你所需要找的文件“课程表.doc”。然后,将其读入内存(缓冲区)中,再在E盘上找到可以存放该文件的存储空间。最后,将内存中的源文件作为目标文件写到E盘上。在这个过程中,姑且不考虑具体实现的细节,只从功能上大致分析一下。磁盘工作,由设备管理负责,文件的读写,由文件管理负责,缓冲区以及盘空间的分配,由存储管理负责,各管理程序的运行和协调,由处理机来实现。为什么用户操作能够“弹指一挥间”,如此轻松?只因有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存在,复杂的工作均由操作系统“不声不响”、“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完成。若是没有操作系统的存在,所有的工作都由用户自己做,可想而知难度该有多大啊?在计算机系统中,离了操作系统,用户几乎是寸步难行。由此可见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是计算机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也是计算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正因为这样,它被作为计算机专业考研全国统考课之一,占150分中的35分。再结合就业问题,近年来普遍认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其实笔者认为,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会使用计算机的人多了,但真正钻进计算机系统内部,对计算机系统了如指掌的人,能承担起系统设计任务的人并不多。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你为什么要去争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较低层次的那杯羹呢。而“操作系统”这门课,恰恰是打开通向计算机领域金字塔大门的金钥匙。从计算机公司高薪聘请系统分析员等较高层次人才的事实,就可见一斑。千里之遥,始于足下,你想跻身与计算机行业高薪人才中吗?那你就从操作系统学起吧。

回过头来,再看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究竟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通俗地讲,它就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高级“管家”,作为一个合格的管家,应该想方设法地把这个“家”管好,让“雇主”满意。在计算机系统中,这个“管家”要管理:处理机、存储器、设备、文件等各种各样的系统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最后,达到用户有一个良好地工作环境,可以随心所欲地指挥计算机为我所用。

最后,鼓励学生现在使用计算机是“弹指一挥间”,今后在你们的努力下开发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操作系统,只要“说一下”、“想一下”,计算机就可乖乖地按着你的想法为你服务了。盼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同学们行动吧……

2.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端正了学习动机是学好“操作系统”课的前提。但不等于所有的学习障碍都被扫清了,该课的特点依然存在。当任课教师满怀豪情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进程”、“同步”、“互斥”、“P、V操作”时,由于内容抽象、难懂而学不懂时,甚至放弃时,教师的积极性也随之被打消了。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知识点的特点,采用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理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地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持续的学习积极性,方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用锁来实现进程互斥问题时,以火车上的厕所为例:先要看一下厕所门上的把手标识是“有人”还是“无人”。只要当“无人”时,你才能进入厕所。而你一旦进入厕所后将门锁上时,把手标识也随之由“无人”变成了“有人”,防止其他人进入。当你方便完后,打开厕所门的同时,标识“有人”也变成了“无人”。形象地描述了用“锁”实现进程互斥地进入临界区的全过程。并抽象出互斥模型为:

(1) 进入区:申请临界区的互斥权。即:用来判断临界区中是否有其他进程?有,未得到互斥权,只好等待。无,得到互斥权,可进入临界区。

(2) 临界区:访问临界资源。

(3) 退出区:释放了临界区的互斥权。

在这个模型中,缺一不可。进入区与退出区的位置也不可颠倒。

再比如,讲授经典进程同步问题中的典型问题之一: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时,用两句话来概括问题的关键。即:保证不出现,“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互相独立的主体,要想解决供需矛盾,可在生产者进程与消费者进程中,利用两种机制,一个叫做等待机制,一个是唤醒机制来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等待和相互唤醒即达到“同步”。在这里假设生产者将生产出的产品放在仓库里,消费者到仓库里取出产品去消费。这样一来,二者之间需要解决两对矛盾。首先,生产者在生产产品之前,要判断一下,可供放置产品的仓库是否还有空闲的位置?若有,则可继续生产(用等待机制P操作实现)。生产者每生产一个产品,放入仓库时,产品数量计数值加1和判断有无等待产品的消费者?若有,需将其唤醒(用唤醒机制V操作实现)。没有空位置,生产者要等待。其次,消费者到仓库去取产品之前,也要判断一下仓库里此时是否有可供消费的产品?若没有,消费者等待。有产品便可取走去消费,(用等待机制P操作实现),还要看看有没有等待仓库空闲位置的生产者,有的话也需要唤醒(用唤醒机制V操作实现)。从中可得到应该设置一个表示仓库是否有空闲位置的信号量,还要设置一个表示仓库中是否有可供消费的产品的信号量。根据需要利用“P、V操作”来实现两类进程的同步。

2.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系统”课中的概念多,繁杂,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之一。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共性和特性。通过掌握共性,再利用比较得出特性,可大大减少知识的记忆量。

如在讲进程控制块的定义时,“进程控制块(PCB)是进程存在的标志,其内容为系统对进程进行管理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只要将上述定义中带有下划线的名词做一个替换,就可得到线程控制块、作业控制块、文件控制块等被管理对象的控制块的定义。这是它们的共性。而特性可从各对象的定义中寻找答案。如线程是进程内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执行流。一般认为,进程是资源的分配单位,线程是CPU的调度单位。因此,线程控制块的内容一定与所属进程控制块的内容相关。它的内容较少,因为有关资源分配等多数信息已经记录于所属进程的PCB中,剩下的是有关CPU调度的信息,如标识信息、状态信息、调度参数、现场信息、链接指针。举一反三,善于比较和鉴别,就会使学习变得轻松起来了。

在讲授进程三种基本状态时,启发学生既然进程的运行状态可分成系统态和用户态,那么其余的两种状态是否可以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呢?三种状态之间的转换图中,哪条边应该有?哪条边不应该有?为什么?让学生们课后去讨论。在讲到作业状态转换图时,又把前面讲过的进程状态转换图拿来,与之比较,从中找出进程调度与作业调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众所周知,学生们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基础。实际的系统与理论中所介绍的内容,往往都有一定的差别。这一点一定要和学生说清楚。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结合Windows的线程状态转换图,指出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是多处理机操作系统,因此,在它的转换图中要体现出来。其中的“备用”状态,就是一种特殊的就绪状态,是已经分得处理机,但暂时还需等待的状态。

2.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笔者认为教学中突出重点,梳理所讲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方法,有时要比传授一般性知识内容更重要。

比如在讲操作系统类型时,它有10多种。引导学生重点掌握三种基本的操作系统类型,即:多道批处理系统、

分时系统、实时系统。其它类型可看成是基本类型的“混和运算”,或在基本类型基础上增添某些功能,便可得到另外的类型。如通用操作系统,是基本操作系统的“混和运算”。而网络操作系统,可看作在基本操作系统的基础上,添加了网络管理功能。即:网络操作系统=基本操作系统+网络管理。

又如操作系统的各大管理名目繁多,不易为学生所掌握,引导学生将其分为两步:(1)为被管理对象建立一个某某控制块、根据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利用相应的算法,实现其管理目标。(2)如在管理中出现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转到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去解决。

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在此赘述。总之笔者是想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变复杂为简单的自学能力。正如常言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结束语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对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表现在上课出勤率高,课堂的学习氛围浓烈,认真思考,师生教和学的活动同步,变一言堂为多言堂,生动活泼。不仅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好这门功课。同时也使教师在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受益匪浅。

篇9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38-02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病,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致死率、病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于2006年9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年9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80名患者。发病时间在24h内,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1995)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确诊为急性脑梗死,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血栓通组(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65.1±10.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23h,平均l0.26±4.23h;按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为35.41±4.51分。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64.7±9.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5~22h,平均l2.23±6.01h。CSS评分为34.67±5.02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间及治疗前C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复方丹参等常规治疗,阿司匹林300mg,每日顿服,3日后改为100mg每日顿服。同时根据病情予以不同剂量的脱水剂(甘露醇、速尿、托拉塞米等),控制血压、血糖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血栓通冻干粉针(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纳洛酮(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治疗前及治疗14d月后分别进行治疗效果评分。按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将疗效分成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O%,病残程度为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死亡。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定:

2.3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治疗后复查头颅CT或MRI,均未见梗塞后出血。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无损害,未发生过敏反应,无明显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垂体前叶释放β-内啡肽大量增加,β-内啡肽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抑制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的调节功能,使梗死缺血区脑血流量进一步下降,加重脑灌注损害和微血管淤血,此外还可产生直接细胞毒性损害抑制梗死缺血神经元电活动,对神经感觉通路甚至运动传导通路具有抑制作用。盐酸纳洛酮是1960年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3],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可竞争性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可使β-内啡肽失活,解除β-内啡肽的抑制作用,增加缺血区的脑血流量,使已经缺血的皮层血流转移至皮层下支配运动功能的中枢,使皮层下运动中枢血流得到改善,从而使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同时,纳洛酮在脑细胞受损急性期应用可维持血压和脑灌注压,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代谢,快速逆转意识障碍,解除呼吸抑制等脑保护作用,它能有效地阻断急性脑损伤后内源性阿片肽能量异常升高所致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4]。

血栓通注射液系从五加科植物三七主根中提取的三七总苷的灭菌水溶液。传统医学认为: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镇痛的功效,不仅止血作用良好,还能活血散瘀。近代医学研究表明,三七有扩张血管,增加脑动脉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和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5]。同时,三七总皂甙还能使脑组织及血管中的丙二醛显著减少,对黄嘌呤氧化物产生的氧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6]。因此,急性期应用血栓通有助于患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且与纳洛酮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治疗效果明显。

本组资料表明,常规治疗组和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提高,但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达83.33%,而对照组为66.67%,亦有明显差异(p<0.05)。

本研究结果证实血栓通联合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疗效明确、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

篇10

中图分类号:F1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215-02

在《统计原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统计原理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我们要结合专业特点,以理论够用,突出实用的原则去编写有利于学生学习实用技术的校本教材来开展教学,使学生感觉到统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统计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统计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好统计原理有助于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和为专业服务。在教学中将统计原理教学与专业教学课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于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才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统计原理课程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统计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在讲授统计数据的显示的教学内容时,先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统计数据显示形式其特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计算财务信息数据;并运用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从统计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并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从实践中、专业活动中体验统计知识的应用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善于选择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进行统计计算能力与分析能力的训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培养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品质,克服不良习惯,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感彩的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一种内部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有效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记录,看到自己的成绩及存在的差距,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评价学生是对个体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绵绵动力。我们可以对进步大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奖励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引入竞赛形式,使学生个体间的竞赛和集体间的竞赛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培养自信心

中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学习成绩差,往往被老师和同学所忽视,在这样环境下,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对教师也越来越疏远,慢慢地就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自卑、逆反等不良心理。进入中职后这些不良心理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而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三、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学习兴趣形成的心理条件

中职生多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失败者,进入中职学习对他们而言是新的开始。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鼓励与理解,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个学生,多用充满爱与温情的话语进行沟通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对所教知识充满兴趣。此外,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身体语言沟通,据心理学家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人们内在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如果老师以严厉、敏锐的眼神看学生,他们的表情就会显得特别紧张,表现得不知所措,会使学生疏离老师;当以亲和的表情面对学生时,他们就会愿意主动与你亲近。虽然学生表面上可能对许多事都表现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是很敏感、脆弱的。有时老师一个善意的细微动作可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表情与动作,尤其在面对有其他缺点或学习基础差的同学时,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通过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如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出它的优势。中职生学习基础差,抽象能力也较差,常规的教学手段有时难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呈现出来,而多媒体能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声、光、影的综合运用,化静为动,发挥动静结合优势,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枯燥的课堂生动化,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这一教学内容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公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公报用了很多统计指标,把我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展示了出来。以实例导入新课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完成问题:以上指标中你知道哪些是静态分析指标?哪些是动态分析指标吗?在静态分析指标中,你能分清楚哪些是总量指标,哪些是相对指标,哪些是平均指标吗?它们又如何应用呢?在教学动态分析方法时,通过以2010年梅州市统计局公布的经济运行情况的部分调查结果简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出这些具体的数据,从而描述2010年梅州市经济运行的情况?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原理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哪些方式方法更加行之有效?还需要我们在尝试与总结中不断完善。

篇11

系统性课程设计是一个教师团队针对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教学环节而进行的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设计与创新,是针对一个专业的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呈现出教学主体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环节的全面性三个特征。

(1)教学主体的整体性。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教研室团队。课程设计是认识统一、能力相当和认真负责的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能力的汇集,而不是少部分教师针对独立课程的离散工作。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者的能力培养是系统化工程,为保证前后知识的延续性、连贯性和相辅相成,以及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课程设计要从课程体系入手,链接相关联的各教学环节同步改革,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设计的系统性。

(3)教学环节的全面性。课程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从过程管理到学习评价、从教室到工厂、从教师到学习者,涉及到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高职课程改革只有全方位推进,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1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思维方式。课程强调专业学习和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性、关联性和情境性。在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分析基础上,源于工作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来的系列学习任务。

1.1职业能力与工作分析

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出:职业能力和工作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分析。职业资格研究的实质是:以职业行动领域(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情境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整理,并描述相应的职业能力,从而帮助人们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完成课程开发与设计。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是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可反应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通常一个职业(或专业)一般包括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如机制专业的“零件加工”、电气专业的“设备电气安装”和电子专业的“电子产品装调”等。准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明确的职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是行为导向课程开发的关键依据。

1.2按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要保证在“职业资格―工作要求―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就应按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兼顾职业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行为导向性课程的开发可不与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典型工作任务完全对应,可根据教育特点、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适当调整,甚至有一定的创新。在同时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时,课程体系结构要突现四个层次的能力教育,每个发展层次须配备相应的知识形态。第一层次是让学习者了解职业概况,初步建立职业认同感;第二层次提供与职业相关联的知识学习,让学习者对工作系统建立整体性的认识,初步建立合作意识;第三层次提供职业功能性教育,让学习者掌握与复杂工作任务相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第四层次是建立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只有科学的、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才有可能将学习者由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2高职课程系统性教学设计的思路

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是一个完整工作流程中的某项工作任务,一个经营活动中的环节工作任务,或者是针对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的局部工作任务。那么,通过一个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课程学习,仅能使学习者处理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要培养整体化系统性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还需通过系统化的工作历验和经验积累。因此,高职教育过程中应体现系统化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这样,需要以一个能串连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对相关连课程进行系统性教学设计。

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系统性课程设计思路是:从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能串联多个相关联教学环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通过将综合性工作任务分解成多项工作子任务(根据教育的特点工作子任务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学习任务),各工作子任务(或学习任务)引至各课程,各课程的教学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从而实现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系统性课程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2.1综合性工作任务的选择

作为系统性课程设计的载体,综合性工作任务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它应具备承载学习者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性,是开放性、设计导向性的任务,注重反映工作过程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综合性工作任务可以是一个系统工作流程(如制造业),可以是一个完整项目任务(如营销、管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生产与装调任务(如电气控制、电子信息)。它能分解为多项完整的工作子任务,每项工作子任务对应一门课程(课程可以开发为行为导向课程、项目驱动课程或任务引领课程等),各课程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

2.2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分解

在综合性工作任务分解成工作子任务时,要保证工作子任务本身的全面性(包含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独立性,但有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工作子任务还要体现出不同特征,从刚开始的单一、简单、封闭和模仿的任务,发展到组合、复杂、开放和创新的任务,为学习者的经验性知识积累提供有效的渠道。在学习过程按工作流程(即按各工作子任务的完成顺序)进行有效排序时,因此而建立起课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支承,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

3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