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手机银行的发展

手机银行的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手机银行的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手机银行的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69-02

一、引言

手机银行,也称为移动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移动通讯运营商之间通过跨行业合作,整合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业务,借助移动互联网络平台,以手机作为终端,向客户提供银行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作为一种结合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手机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而移动终端所独具的贴身特性,使之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业者的关注,真正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

目前手机银行在欧美、日本和韩国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从模式上看,日本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韩国则是以银行为主导,而欧美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银行业务的涉入不多。韩国手机银行业务目前已经成熟。早在2002年12月,韩国已经有18家银行提供手机银行服务,全年交易超过109万次,仅在2002年9月就有9万次交易发生。目前韩国所有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至2009年,韩国手机银行用户规模已达到1115.5万人。手机银行服务一经推出就在银行信息电子化水平最高的美国大行其道。2009年美国手机银行用户达到2540万人,较2008年增长66%,占当年手机用户的10.8%。

二、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功能

目前国内手机银行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1)查缴费业务,包括账户查询、余额查询、账户的明细、转账、银行代收的水电费、电话费等;(2)购物业务,指客户将手机信息与银行系统绑定后,通过手机银行平台进行购买商品;(3)理财业务,包括炒股、炒汇等。

手机银行实现方式多样化,从实现方式上看,这种手机银行业务操作可以分为两类:

基于WAP的模式。通过手机自带或内嵌的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即利用手机上网处理银行业务的在线服务,客户端无需安装软件,只需手机开通WAP服务。这种模式兼容性很高,但受制于手机上网的速度,同时在满足客户体验方面缺乏吸引力。

基于客户端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手机银行的客户端软件安装嵌入客户手机界面,客户通过操作银行提供的客户端软件访问登录手机银行。基于客户端的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银行特色服务,有效满足客户体验需求,但是需要银行不断开发新的客户端程序来适配不同款式的手机,运行成本较高。

从2012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基于WAP模式的手机银行是主流,其适配性基本上能达到80%~90%,一般手机机型都能支持WAP 模式,兼容性最好。客户端模式因为开发、运营和维护成本过高,市场正在不断萎缩,但从客户消费需求特征和技术进步等条件看,发展空间巨大。

(二)我国的手机银行发展特点

1.竞争加速。各行纷纷加入了手机银行服务提供者的行列,充分认识到满足客户移动化需求的重要性,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作为抢占下一个制高点的利剑,加强了宣传和营销力度,国内手机银行市场跑马圈地的竞争加剧。

2.功能全面。已从目前单一的支付功能,向提供融资和财务管理多功能转变,使手机银行逐渐从简单的“电子钱包”变成为用户贴身服务的“金融管家”。手机银行作为网络银行的一个精简版,因为容易随时携带,方便用于小额支付,比网上银行更便利客户使用。

3.发展前景大。手机银行的成功在于它不仅是银行业电子化变革的手段,更是因为它迎合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手机银行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如以银联的名义开通手机银行客户端,对手机银行的普及应用将会起到划时代的作用。在国内,据工信部2010年10月21日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到8.3亿,而在这8.3亿的手机用户开通手机银行的用户数不足2000万。尽管使用手机银行绝对客户数量仍然偏低,但由于手机银行的便利性和功能强大、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市场潜力巨大。

三、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市场前景诱人,但是基于对手机银行安全性、便捷性、效用性的考虑,手机银行在国内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预期。手机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还存在各种制约因素。

1.手机技术瓶颈。目前手机品牌繁复,功能完善、容量较大、稳定性强的手机较少。同时,新机型基于各具特色的程序开发框架,使手机银行的展现效果和操作方式存在差异,因此以手机终端作为承载平台的手机银行面临着手机适配性的挑战。另一方面,目前各家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同,且彼此不能兼容,无法实现银行之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不同的技术规则和系统标准共存,这就对手机银行的软件在各种系统上的运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影响了手机银行的上马。现在很普遍的情况是,一家银行一个接口、一家银行一个用户界面的情况,也给用户带来不便。

2.客户推广困难。一是用户体验差。操作手机银行客户端时受限于所处环境的网络稳定程度,感受上速度忽快忽慢;跳转页数过多,让用户平添焦急。二是安全性上的未知感让用户心里不够踏实。目前信用卡、网上银行、手机短信诈骗、失信等案件频发。三是我国有移动互联网消费习惯的消费者比例不高,以年轻人为主,在这一群体中普遍特征是财富其实并不充足,而对于手握家庭财政大权的大部分年龄都在35岁以上,而在这一群体中,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使得推广存在很大困难。

3.资费过高。据相关数据显示,银行客户不使用手机银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费比较高,其中,60.5%的用户认为手机银行资费应该更低,使用手机银行需要交纳手机网络流量费、结算手续费及月服务费等费用,其中网络流量费移动GPRS上网流量费为0.01元/KB,电信CDMA上网流量费为0.02元/KB,服务费每个月6到10元不等,转账交易费基本上不少0.1%,用户快速进行一次完整的登录、查询、转账交易等操作,花费的流量通常在20K左右。整个费用成本基本上与网上银行所需成本不相上下,致使不能使部分网络银行用户应用手机银行。对于部分不常用手机上网,却有手机银行使用需求的用户来说,流量费用则可能成为一道门槛。

4.安全顾虑问题。近年来“钓鱼网站”等行骗手段危害很大。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新增“钓鱼网站”175万个,比上年增长11倍。继中行钓鱼网站系列短信诈骗案后,骗子们的手法再度升级将骗局转而投向新生的手机银行业务。如在骗子的恐吓和欺骗下信以为真,并把口令卡的内容转述给对方,钱被转走。

四、发展对策

1.银行应加大安全保障力度,建立良好的交易环境。为降低客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疑虑,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环节的安全性,必须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 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等。手机解决方案中尽力采用适合手机特征的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相关技术来加强手机银行的安全。可以借鉴网络银行的安全措施,如使用动态密码、口令卡及装有数字证书的读卡器等措施来保障手机银行的安全。

同时,应构建尽可能完整的制度保证,如合同、协议及第三方担保等,提高消费者对移动银行的信任度。手机银行还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的支持。一方面,央行、银监会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移动银行建设标准化工作,建立起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制订和国家电子银行业务标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的有关的电子银行业务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尽快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法。

2.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普及,iPhone和Android系统也几成主流。在此技术条件下,以软件下载的方式,把银行的业务植入进手机,成为用户手机中的一种应用模块。这一方式被称为客户端手机银行,是各大手机银行争相抢夺的市场。但或许需要下载N多个手机银行客户端,才能满足实际消费时的需要。对用户而言,集大成的包含了所有需要的手机银行,无疑对用户的使用最为方便。银联旗下的在线支付在手机的应用上,可以同时在一部手机上捆绑10张银行卡,只需从中择取一张,无论是小额的消费,还是大额的转账,只要是搭建在手机上的银行,均可以统一的客户端为用户服务。

3.加强对手机银行的宣传。银行应充分利用网站、社区、论坛等网络营销渠道以及线下广告,报纸、电视等媒体对移动产品和服务进行详细介绍,不但要强调移动银行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还要突出介绍系统的稳定性、电子渠道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特点,特别是要强调银行对移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政策。同时,借助第三方的客观评价对其进行间接宣传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通过在已有的银行网站上建立有关手机银行的论坛栏目,让消费者自由交流使用感受,并针对客户的疑惑进行解答,这会大大增加新消费者的信任度。甚至可以把消费能力不高但消费欲望较强的学生作为潜在客户,为其提供手机银行相关知识。

五、总结

尽管目前手机银行存在很多不足,但因手机功能的不断更新以及轻便的随身携带性,手机银行的推广已是大势所趋。相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化以及资费的平民化,必然催化手机高速上网人群的扩大,这种转变将为潜伏已久的手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 阮平南,杨小叶.网络经济形成及结构探微[j].改革与战略,2010(2)

篇2

1、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2、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著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g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b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已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 banking 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2.2.1 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2.2 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人门槛低。

2.2.3 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1)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2)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3)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1)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2)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3)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2.2.4 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2.2.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

3、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3.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3.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3.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4、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4.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4.2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好市场调研,挖掘不同用户群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人机界面外观必须一目了然、赏心悦目,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灵活,符合绝大部分客户的使用习惯。对客户操作的响应速度要足够迅速,对操作错误或返回错误信息应提供合适的后续操作,防止程序崩溃。

4.3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虽然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一场支付领域的革命却已蓄势待发。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4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为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促进手机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金。手机银行技术发展浅析[j].聚焦专家视点,2010.3.

篇3

1、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2、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着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g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b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已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 banking 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2.1 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2 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人门槛低。 2.3 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1)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2)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3)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1)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2)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3)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2.4 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2.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

3、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3.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4、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2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好市场调研,挖掘不同用户群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人机界面外观必须一目了然、赏心悦目,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灵活,符合绝大部分客户的使用习惯。对客户操作的响应速度要足够迅速,对操作错误或返回错误信息应提供合适的后续操作,防止程序崩溃。 3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虽然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一场支付领域的革命却已蓄势待发。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为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促进手机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金。手机银行技术发展浅析[j].聚焦专家视点,2010.3.

篇4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006-1770(2008)09-029-05

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开展业务的地域及其他限制,向其开放境内公民人民币业务。从2007年4月2日首批4家外资法人银行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有17家外资法人银行获银监会批准。

一年多时间来,外资银行加速了对国内零售市场的渗透力度,对我国公民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本外币零售业务,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业务发展模式。提炼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市场上零售业务拓展的特征和核心要素,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方向。

一、外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客户拓展――高度倚重公司业务

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网点数量和客户基础方面暂处于落后状态。但在对公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开展的时间较长,经验较丰富。进入初期,倚重对公业务拓展零售业务,成为外资银行重要的发展策略。据中国零售网的调查统计显示,外资银行发展个人客户的各种方式中,公司与银行有业务联系的客户来源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而老客户推荐的比重达到15%,二者合计近50%(如图1所示)。

外资银行主要关注的中资企业客户,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大型国企,此类客户管理和风险控制较好,资金透明度较高,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二是沿海及周边城市的进出口贸易企业,此类企业和外资银行已有长期往来,业务合作有所深化;三是一些资信良好的民营企业,以及在外资银行有外汇存款的民营企业。从外资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目标来看,资产在30万元至800万元之间的个人客户是其重点发展的客户。而上述三类企业客户的管理层、核心员工是符合要求的客户群。与企业客户建立业务往来,进而在公司里发展个人客户,成为外资银行拓展零售业务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城市富裕阶层,特别是外资企业的员工及中小企业主,比重超过50%。

(二)业务发展模式之一:富裕区域设立社区银行

在中资银行看来,由于绝大多数客户都需在工作日上班,社区的业务量不会很大,商业密集区是中资商业银行的网点集中地。

而花旗银行的观点恰恰相反,花旗认为,由于中国富有阶层及其理财需求非常分散,开在繁华商业地带的服务网点,并不一定方便客户,把服务网点开到高档社区,到距离目标消费者最近、最契合目标客户的市场区域拓展服务网络,不仅能提供各种产品和贴身服务,还有品牌建设的功效。这也是花旗选择以社区银行方式进驻中国零售市场的初衷。

2006年4月,花旗银行在上海境外商人最为集中的古北小区推出第一家社区银行。一年之后,花旗银行在北京富人集中的阳光上东小区开办了第二家社区银行。从选址看,这两个社区都是涉外人士居住集中的区域,属于国际化居住区,业主以外籍人士、有海外背景的人士及内地富裕人士居多。其中,阳光上东小区位于燕莎与丽都商圈之间交汇的区域,紧邻第三、第四使馆区。

花旗银行进驻社区后,举办了大量的社区活动,成功地吸引了目标客户的参与。以阳光上东小区的社区银行为例,仅仅一年时间,社区银行在顾客数量、存款量等几个关键指标上都远远超出预期。目前,花旗社区银行约70%的顾客来自燕莎和丽都两大商圈,其中40%是阳光上东的住户,并辐射到周边的丽都水岸、滨河花园、瞰都等高档小区,花旗社区银行的潜力正在慢慢释放。

(三)业务发展模式之二:中心城市设立私人银行

从2005年开始,中国银监会开始批准外资私人银行业务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从而开启了外资私人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截止到2007年底,共有7家知名外资银行介入到中国私人银行领域的竞争,2008年,提出设立申请的外资银行还包括东亚银行、瑞银、瑞士信贷、星展银行、摩根大通等。从设立区域看,上述外资银行均将业务中心设立在中国内地金融业最集中的北京或上海。

外资银行目前推出的私人业务,主要包括境外投资、向客户推荐一些信托和基金组合,或是帮助子女留学移民和设立离岸公司以及投资账户等。相比中资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上的优势,外资银行则加重外汇理财产品的力度。以巴黎银行中国私人银行中心为例,2007年其帮助客户理财的重点产品为外汇期权交易,年化收益在20%至30%。2007年,外资银行下半年力推的QDII产品,由于受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影响,这类产品收益并不出色。据理财周报调查统计发现,综合来看,2007年私人银行各大理财产品综合收益率达20%。

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前景扑朔迷离,尤其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幅震荡,对私人银行来说是一个开拓市场的绝好机会。经历过震荡市之后,客户普遍认可专业团队为其打理财富,富人对财富保值与升值更青睐托付专业人士,私人银行市场扩大的同时,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业务发展模式之三:设立村镇银行

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提出零售转型战略之后,出于成本收益考虑,不断从效益欠佳的农村市场撤出,甚至中国农业银行在2006年7月被叫停前,也在悄悄撤出部分县域。国有银行悄然撤退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却逆流而上。

继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准入以来,众多的外资银行都在积极行动,继2007年8月汇丰银行获准在湖北随州曾都区设立村镇银行之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目前均已递交设立村镇银行的申请。

外资银行进驻中国村镇市场,主要采取两种投资方式:一是直接投资,如汇丰银行在湖北随州曾都设立的村镇银行是汇丰全资的子分行,注册资金1000万。二是向当地农信社进行股权投资。除澳新银行斥资3.18亿澳元收购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的股权外,荷兰合作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已收购了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15%的股份。

外资银行入主农村市场,其目的在于拓展零售业务:

第一,农村个人小额贷款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据统计,中国农村1.2亿户有贷款需求,但目前这一满足率只有60%。中国35173个村镇中金融服务空白率是为6.7%,即还有2500个村镇是处于空白状态,尤其小额贷款的需求很大。汇丰在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发展了不同的农村金融模式,均实现了良好的风险收益。

第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2006年,汇丰银行资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万元组建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的项目组。项目组先后对青海、新疆、甘肃、河北、东北、江西、湖南、湖北共15个省区近60个县的金融市场进行深入调研,给出的结论是:中国农村市场潜力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众多的出口型企业在农村及周边地区。这些企业依托村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获得的金融服务较少,更多的情况下依赖于民间资金融通,资金成本较高。

第三,二线城市的零售业务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尽管多家外资银行村镇银行申请还没有最后批准,但在去村镇布局的同时,外资银行已将投资移向内地的二线城市,如渣打银行已经开始涉足农村贷款业务,并计划将小企业、财富管理等服务向二线城市拓展。在农村金融门槛降低的监管环境下,依托村镇银行,向二线城市渗透,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方式。

(五)产品定位模式: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

2007年以来,我国信贷从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受到限制,外资银行纷纷加大了信贷投放。以上海为例,目前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总数已达17家,占全国的58.6%。至2007年末,上海市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经占到全市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的10.7%,全年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832.7亿元,占全市人民币信贷增量的31.8%。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是主要的业务种类。

1、量身定做的中小企业贷款

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其通过北京和上海的分支机构,针对企业在不同经营环节的资金流特点和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及独具一格的顾问式服务和多种高品质的金融产品,拟将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概念及模式在中国进行应用和推广。渣打银行也根据中国中小企业的特点量身设计产品,其推出的 “快捷贸易通” 包含20多种银行产品,提供提货担保、进口融资、出口押汇、出口信用证保兑等产品,配合企业在不同经营环节的资金流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组合,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融资解决方案。目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渣打中国业务中的比重已超过50%,而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外资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业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融资难题始终困扰其快速发展。虽然中资银行最近两年也开始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下功夫,但出于风险考虑,起色并不大。而外资正瞅准机会,借助其全方位的优势,加速杀入,其完善的服务链条正好切中中资银行的短板。

第二,很多高端零售客户本身就是一些中小企业主。作为一个企业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资金上的需求,通过中小企业业务带动高端零售业务的发展,是外资银行适应中国市场的新路径。

2、灵活的个人贷款

2007年一批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推出各种灵活的个人贷款产品,据统计,2007年外资银行贷款增量的80%投向了房地产、个人消费等热点领域。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个贷产品在在贷款期限、抵押物、贷款金额等方面有明显创新。比如,外资银行相继推出的无担保个人信用贷款就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2007年7月,渣打银行推出“现贷派”无担保个人贷款产品,市场反响热烈。这是国内市场上首款仅凭个人信用便可以申请的个人贷款产品,面向所有大众客户。根据产品设计,该项无担保个人贷款产品,无需借款人提供任何担保或抵押,最高贷款金额可达20万元人民币,最长贷款期限达4年。消费者只需具备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就可以向渣打银行提出申请。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最快4个工作日贷款即可发放。为了帮助消费者以零成本锁定利率风险,该产品贷款执行固定利率,利率水平在7.9%到9.9%之间,而且提供从6个月到4年的多种贷款期限选择。继渣打之后,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也推出了类似信用贷款产品。

(六)网点拓展模式――最好城市的最好区域及欠发达地区最好的城市和区域

从外资银行设立网点的模式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集中三大经济圈。从区位来看,外资银行的网点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些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而且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是外资银行高端客户资源最充裕的地区。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6月末,外资银行在内地25个城市设立总分支机构364家,比年初增加95家。其中,上海由100家增至121家,深圳由42家增至49家,北京由37家增至39家,广州由28家增至34家,天津由17家增至20家。综合来看,这五个城市网点所占比例由年初的60%增加到72%,集中趋势非常明显。

第二,集中中心城市的中心区域。从城市内部来看,外资银行的网点集中在外资客户集中地、金融中心所在地、商业中心及高档住宅区。以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上海来看,外国人较为集中的虹桥古北社区、新天地区域,以及商业中心徐家汇、金融中心陆家嘴是目前外资银行布局最为集中的四大区域。

第三,向中西部中心城市和二线城市转移。在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中心区域的布点的同时,外资银行开始向中西部中心城市和二线城市转移,并抢先占领发展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

综合上述特征可以看出,作为零售业务发展的前沿阵地,外资银行对网点的整体布局战略可以归结为――最好城市的最好区域,或者欠发达地区最好的城市和区域。

二、外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模式选择的基础条件和成功之处

(一)外资银行已形成一整套战略――战术的支撑体系

国际零售银行业发展起步早,经历了转型――变革――快速发展的历程,已形成了既有战略指导,又有战术配合,同时内部组织制度相协调的业务发展体系。

首先,从战略上看,零售业务一直居于战略地位,并成为外资银行外部市场扩张的最基础动因。以中国市场为例,在正式开放国内零售市场之前,外资银行为绕开监管限制,纷纷采用大手笔的股权投资,参股中资银行,提前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在监管放松之后,便纷纷成立法人银行,直接开展各项零售业务,零售业务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从战术上看,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各项技术发展成熟,以客户细分、客户分层管理、客户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各项业务管理技术调用自如,推动了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外部扩张。尤其,外资银行在高端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非常强。

第三,从内部组织架构来看,国际先进银行的事业部制矩阵机构,能够很好地起到业务支撑作用。这一点和中资银行形成较为鲜明地对比(如表1所示):

(二)具备可以复制的内部管理模式

从内部管理来看,外资银行形成了较为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模式,并高度重视技术管理对业务的支持作用,很容易将其成功经验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复制。

以技术管理为例,正如美国第一夏威夷银行(First Hawaiian Ban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美国银行家协会主席)沃特・道兹先生(Walter Dods,Jr.)所说:“银行最大的挑战是能否跟上现代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可以使任何规模的银行用较少的投资购置最好的计算机系统,用最先进的银行应用软件连到客户家里,这样就可以直接同美国花旗银行,美洲银行和国家银行竞争,信息技术是任何规模银行都可采用的经营工具,并迫使银行转换机制,银行传统业务可以转到后台或信息技术中心。”信息技术成为外资零售银行实施增长战略的根本。

(三)积极融入本土文化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表现出了比中资银行更强的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看,外资银行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甚至高于中资商业银行。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外资银行不约而同地将村镇银行作为当前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在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逐步撤出的时候,外资银行缺逆流而上。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外资银行对中国本土文化和本土市场的高度渗透。

三、对中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应确实将零售业务的发展居于战略地位,加大资源的倾斜性投入

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市场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事实表明,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不仅是顺应金融环境深刻变迁的被动行为,更是丰厚回报的潜在动力支撑。

对中资银行来说,短期看,零售银行的转型是一个高成本的战略实施过程。但从长期看,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稳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业务规模和交叉销售率的提高,长期看零售业务的平均成本将呈下降态势。因此,在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启动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

1、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当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员不够的情况,已成为中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缺乏精细化中高端客户关系维护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如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财务顾问和投资顾问,较为缺乏,需要加大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加大IT技术资源的投入。从内部管理看,外资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 IT技术已贯穿到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渠道建设、产品开发、风险管理、成本核算等各个环节。摩根大通银行零售客户发现技术正使交易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对于新发行信用卡的客户,在交易时只需在读卡机前扫描一下,而无需刷卡、签字、输入密码或把卡交给服务员;住房按揭贷款审批现在只需要2小时,而在几年前则需要等待2天。

3、加强总分行以及分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和外资银行通行的矩阵式事业部制还存在较大的差别。这种组织结构下,条线的管理能力较弱,各分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当地同业之间的信息了解通常较为困难,个别分行的成功经验很难在其他分行之间传递、复制,加大了分行的学习成本和创新成本。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二)借鉴外资银行经验,尝试多种网点模式

西方零售银行业分支机构衰落――复兴的发展历程表明,分行网点在零售业务的发展中具有电子渠道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对现有网点的改造中,可以大胆借鉴外资银行网点建设的成功经验:

1、尝试社区银行。和外资银行主要依托涉外社区、富裕社区相区别,中资商业银行设置社区银行,应以社区覆盖面较大的中高端的社区为主,并针对社区进行营销活动宣传。另外,在监管部门的许可下,需结合社区客户的业务办理时间,灵活设置服务时间。

2、谨慎布点,进入农村市场。从网点分布和经营特长来看,除农行外,大部分中资银行缺乏服务农村金融的经验,因此,对于农村市场,要持审慎的态度。可考虑在发达地区农村,尤其是在边沿二线城市有网点的地区,选择产业集中度高、经营有特色的农村和乡镇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发展以小额信贷和个人理财业务为主的零售业务。同时,可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收购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前期的市场开拓成本和经营风险。

3、在中心城市,引入合作伙伴,设立超市网点、咖啡厅网点。这些商业地区或者人群密集,客流量较大,交易活跃;或者适合开发高端客户,已成为国外较为成功的新型网点形态。国际上一些银行自己经营咖啡厅,但多数银行都是寻找一个成熟品牌吸引客户和非客户,其中在世界各地有7000多家店的星巴克咖啡厅连锁吸引力最大,邀请星巴克的美国大银行有威尔斯法格,Charter One以及Riggs。

4、在繁华的商业区域和集中的社区,设立迷你银行网点。迷你银行具有所需场地小、服务人员少、业务灵活、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特点,在我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三)以智能化的风险管理为零售业务发展的保证

外资银行内部管理的一大优势在于,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内部风险管理,并在风险管理中大量使用IT技术,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成为零售业务大力拓展的基本保证。一般来说,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完善的信息评估系统;(二)数据翔实的违约数据库,为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系统保障;(三)智能化的风险预警系统。以荷兰银行为例,零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系统中有一套比较开放的前、中、后台的处理程序。前台信贷业务操作人员所关心的3个数据是“信贷限额”、“违约率”、“已发生的违约率”。这些数据通过嵌入到相关的信贷操作软件,及时给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中、后台业务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旦发现有风险苗头,系统就能自动发出风险预警,前台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外资银行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是当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市场敢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和个人无担保信用贷款市场的最基本保证。

(四)加大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业务条线的联动

外资银行倚重公司客户拓展零售业务的经验表明,在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信托、租赁等业务条线,蕴含着大量的零售业务机会。条线之间的业务联动可将公司客户中蕴涵的零售银行的能量和资源转化出来,扩充基础客户,同时加大交叉营销力度,扩大高端的零售客户群体。

这种业务联动可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建立规范的、合理的内部转移定价,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办法,鼓励相关业务条线涉足零售业务。

第二,鼓励相关业务条线提供客户信息和公司信息,由零售条线的客户经理进行专项维护,并制定合理的利益转移方式。

参考文献:

1.阮永平,王亚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结构再造:基于国外零售银行发展趋势的价值链分析[J].《上海金融》,2006 年(12)。

2.杨学双.网点价值生命的探源与新网点规划核心策略[J].《金融管理研究》,2006(12)。

3.李刚.国际领先银行财富管理的经营实践[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4)

4.中国工商银行纽约代表处.美国主要商业银行仍然突出发展零售业务[J]. 《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1)。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2-0019-05

一、国际零售银行业发展的动态性特征

1.满意的客户成为行业最稀缺的资源。

随着零售银行市场趋于透明化,客户群逐渐成熟老练,谈判能力更强,价格敏感性更高,忠诚度较低,零售银行业的价值诉求正在由“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一旦客户觉得被忽视,愿意转换机构,直到对金融需求和服务完全满意为止。同时,许多客户已经从拥有一家关系银行变为拥有多家银行关系,那些“高净值”客户很容易将其业务转移到其他银行,而且所转移的业务边际利润相对较高,如定期存款、经纪账户、投资、信用卡和住房抵押贷款,等等,而现金账户之类的少有利润的业务则保留在最初的银行中。因此,在这种买方市场中,行业最稀缺的资源是满意的客户。

现有客户资源对于零售银行的收入和利润增长至关紧要,反过来,如果客户流向竞争对手,初始银行所有支出的成本更大。有研究表明,欧洲普通住房抵押贷款的期限每增加一年,就等于增加了450欧元的净现值。显然,“以客户为中心”的竞争策略必须多考虑客户保持率问题,视客户满意度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绩效指标。

2.价值创造由“后台”向“前台”转移。

现代零售银行的价值创造重心正在转变为最接近客户的活动:销售和分销,除了提供内部开发的产品以外,还提供某些外部机构生产的多样化产品,其中外部机构生产的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一趋势反映了传统银行范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客户与传统上是生产者和分销者角色的银行之间的双边关系正在让位于客户、生产者与独立金融咨询人和房贷经纪人等的其他竞争者之间的三重安排,这种多边关系也逐渐扩展到较宽的客户群中,通常也包括独立的IT平台提供者。这种演进将支持那些竭力开发其分销“平台”且在客户心目中创造了一种独特诉求的提供者,这使银行不仅要与同业竞争,也要与基本活动是分销职能的独立金融咨询人和专业经纪人以及IT服务提供者竞争。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价值转向前台,银行需要削减后台成本。在集中化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定位于共享业务(如外部采购和交易过程)的新事业单位和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帮助银行聚焦于核心业务,获得规模经济,以及在那些价值重心正在转移的领域中减少成本。

银行与具有行业背景和客户知识的第三方伙伴分享更多收入,这成为零售银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这预示着银行追求更广泛的发展战略,金融产品的生产与分销已经开始明显分离,零售银行需要在生产和分销两个环节之间进行慎重抉择:是专注于生产,还是集中于分销;或者继续拥有两项职能。长期看来,零售银行最大的优势来源是其客户的特许价值,它们需要寻求多种深化“钱包份额”(share of wallet)的方式,保留客户且提供与客户价值相当的服务水平。

3.信息技术成为零售银行实施增长战略的根本。

银行从本质上说是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技术进步所造就的廉价、及时、容易获取、丰富的信息和数据,已经侵蚀了传统信息所有者所具有的优势,信息处理能力和容量的大幅度提升完全改变了当代银行业的规模、范围和经济状态。同时,信息技术投入在银行运营费用中的比重大幅增加,银行在信息技术上的花费甚至超过一些技术供应商,大量的资金将投入用于从更新高端的特殊交易平台到普通的ATM设备等项目。比如,惠普公司用6套先进设备替换全球85个数据中心的计划将耗资10亿美元,而摩根大通银行单用于检修网络的费用就是前者的两倍,此外,它还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在2008年前将目前全球90个数据中心减少到30个。

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就是要从每个客户身上获得最多的利润使客户在较短时间中拥有产品。银行在开发新产品和销售服务上的信息技术投资,能扩大产品生产和分销渠道的力量,更快更精确地向目标客户推销新业务。以摩根大通银行为例,其零售银行业务占到全部利润的50%,从事信息技术研发和维护工作的员工达到2万多名,年度预算高达70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零售客户发现技术正使交易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对于新发行的Blink信用卡的客户,在交易时只需在读卡机前扫一下,无需刷卡、签字、输入密码或把卡交给服务员;而住房按揭贷款审批现在只需要2小时,在几年前则需要等待2天。

银行竞争焦点正在由基于累积的存量或在一段时间中提供收入(通常为利率收入)的一端,向基于产生流量或在特定时间点赚取费用或手续费的交易的一端倾斜。这种价值创造由“存量”向“流量”的转换对银行基础结构提出了高要求,银行需要对IT系统进行不断升级换代,从而能够有效处理账户交易的繁重负担。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业的技术使用者和信息技术供应商之间的界线与力量均势正

在发生转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供应商的市场价值大增,许多供应商现在有很高的消费者知名度,以至于它们与金融机构的合资企业在吸引消费者上取得了真正的均衡。

以上三大动态性变化对零售银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具有深远的含意,正在重塑零售银行价值链体系,造成传统零售银行面临着重大的收入和利润压力,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传统零售银行必须设计最优的管理模式和途径且从中获利。

二、零售银行的商业模式:一个价值链分析视角

1.零售银行商业模式的一般型谱。

在工商企业成长过程中,外包促成了高效率,允许公司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以及集中于优势业务和客户最看重的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许多工业企业开展了集中于核心业务、将辅助服务外包的活动,已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零售银行业顺应这种潮流的行动比较缓慢,有相当一部分的零售银行仍然积极参与行业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有文献表明,缺乏专业化和集中性是造成许多零售银行绩效表现一般的原因所在。

通常,银行业务价值链包括基本业务活动和辅助支持活动两大块,其中基本业务活动又包括资金来源、市场营销以及服务提供和资金运用;辅助支持活动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与技术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营销渠道和信息技术在银行经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渠道为王”、“流程银行”、分销一体化、“技术立行”和“技术银行”等概念和说法十分盛行,加上商业银行为了建立客户导向的组织模式而开展的流程重组,所以目前普遍将零售银行业务价值链在纵向上分成三大环节(图1):首先是产品开发环节;其次是与客户接触的“客户界面”活动(也称为分销),包括市场营销、产品品牌建设、分销合作和在销售点与客户的所有互动活动等;其中还包括客户管理,亦即向现有客户销售附加产品的全部工作;最后一个环节是基础结构,这又由两部分构成:交易/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通过将价值链的三个环节进行分解和组合,零售银行可以构建七种不同的商业模式

(表1):模式1单指产品开发环节;模式2单指客户界面环节;模式3单指基础结构环节;模式4由产品开发和客户界面两个环节组成;模式5由产品开发和基础结构两个环节组成;模式6由客户界面和基础结构两个环节组成;模式7

包括了价值链的全部三个环节。

图1零售银行业的价值链

表1零售银行业可能的商业模式

2.可行的零售银行商业模式。

银行市场体系正变得更具动态性和开放性,这既给零售银行再造创造了机会,也给市场竞争增加了新的挑战。对于多数零售银行而言,实现更高绩效、专注于股东价值以及应对新的市场进入者的挑战需要摈弃“无所不能”的商业模式,聚焦于特定价值链环节、更加专业化,而那些缺乏一种明显集中导向且从而少有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不会成功。模式6由客户界面和基础结构构成,两个环节之间缺乏相关性,少有协同,因而不能保证模式6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这种“夹在中间”的战略安排,长远看是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模式7描述了当今的“全能零售银行”,该模式只适合于少数竞争者,集中性缺乏将使多数这些“全能零售银行”缺乏竞争力。“全能零售银行”的主要优势是强化销售管理,向客户推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有时高达7-8种,典型机构是英国汇丰集团、美国银行、美联银行、荷兰银行、荷兰国际集团(ING)和欧洲富通集团(Fortis),它们都是“全能零售银行”,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流的全能银行全能银行在批发金融和零售金融方面都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国际市场存在以及超强的产品/服务送达能力,典型机构是花旗集团(Citigroup)、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瑞银集团(UBS)和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等。。而其他的五种商业模式,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过程中都证明是可行的(表2)。

表2可行的零售银行模式

(1)产品开发者。零售银行可以提供内部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发的产品,换言之,零售银行不必要生产所有类型产品,可以外包专用化产品给

专业产品开发商,比如税收驱动投资或退休计划等的比较精细、工程化的投资产品,而专门从事产品开发的机构就是模式l所指向的“产品开发者”。在标准产品领域中,如支票和储蓄账户、透支和消费信贷、信用卡与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和衍生产品的交易,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新产品需求,从而产品开发环节分拆成为一种独立而专门的事业不太可行。专用化产品情况则不同。为了重复地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零售银行可以同时推出不同产品作为众多产品系列。因为专门产品的需求是比较多的,且这些产品的开发过程集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而“产品开发者”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可行的。

(2)分销者。那些聚焦于客户界面的零售银行,亦即模式2中的“分销者”,基本上都是可能的,实践中绝大多数零售银行正是定位于客户层面。就像其他市场一样,采取“分销者”模式的零售银行竞争者按照市场定位分成两种形式:定位于大众市场和定位于特定间隙市场,这两种竞争者都有很大发展空间。选择大众市场的竞争者提供广泛范围的产品且努力通过价格、便利性或者质量属性获得突出的表现,从而具有三种具体形式:价格领导者、便利性领导者和质量领导者(“质量”目标的实现形式可以是优质的服务、创新的领导力或者消费者可感知

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间隙市场竞争者,他们定位于较小范围的客户群体,提供专业化、强调技术深度而非产品线宽度或范围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零售银行市场中,以上所有类型的竞争者例子已经出现,即价格领导者(Aldi Banks)、便利性领导者(麦当劳银行)、质量领导者(Delicatessen银行)以及间隙市场竞争者(Fur-Hats-Are-Us银行)。

许多大型零售商就是这里所说的“分销者”模式,它们主营业务不赢利,但正是因为银行(金融)业务获利,才促成整个公司获利。例如,美国西尔斯(Sears)的信用卡公司Discover;日本零售商大荣株式会社(The Daiei Inc)通过信用卡业务获得大量盈利以往大型零售商允许自设银行,也就是成立产业银行(industrial banks)或产业贷款机构(industrial loar corporation),实际操作上非常容易。理论上,这类银行有助于商业企业提高运作效率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享受低价格和多样化选择。但是,由于涉及到对这些“混业”集团的监管问题,零售商自办银行目前不太不现实,国际范围内对零售商新设立银行比较慎重,如美国最近就阻止沃尔玛超市设立银行。相比而言,允许超市或零售百货商与商业银行合作搞连锁经营更容易为监管者和公众所接受。。

为了完全集中于核心事业或业务,“分销者”必须尽可能多地外包非客户接触的活动和流程,定位于市场营销、品牌构建、销售和客户管理。理想中的这些“分销者”不仅外包一部分非核心的流程(仍然需要参与其协调管理活动),而且将整个银行流程外包给其他在背后运作的“真正”银行。德士古个人金融(Tesco Personal Finance,TPF)是苏格兰皇家银行(RBoS)与德士古零售商的一家合资公司,TPF是直接在客户界面的竞争者,RBoS是背后运作的“真正银行”,提供实际银行服务,而英国保险公司和诺威治联合保险公司(Norwich Union)提供实际保险产品。第二类竞争者可以外包传统的可在外部生产的交易活动,诸如转移、清算和结算、托管和IT基础结构,实际上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也应该如此。RBoS就是这类竞争者,RBoS的价值增加是协调不同外包交易与留在内部的产品和服务(如现金账户管理和信用处理),且为TPF“商店前台”提供一种无缝连接界面。

(3)管理者。随着零售银行业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新整合,采取模式3的竞争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发展和深化,市场上有许多交易和行政管理的“管理者”例子。由于交易和行政管理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同时,该环节通常不被视为决定银行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能力或战略资产,这部分非客户接触活动理所当然是外包活动的首要选择。事实上,零售银行业现有外包活动几乎都是发生在这一环节,存在一些专业化金融公司,特别是聚焦于交易服务方面,如全球最大的托管人美国道富公司(State Street)管理了约15%的全球有价证券。许多专业化的IT或辅助支持服务提供商,则是传统非金融机构,比如IBM在2000年至2002年中包了几大金融机构的IT运作职能,其首笔金融IT外包项目是在1991年与美国大陆银行签订的协议,大陆银行则是第一家“专注于资金”的银行。银行增加IT外包业务可以实现劳动力成本降低,而专业技能、流程技术、优质技术资源以及集中于核心业务的能力得以提升。

(4)客户专家与工程师。模式4和模式5属于由两个价值链环节结合而成的商业模式,它们都允许更好地向客户提品和服务或者使银行获得更高效率,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模式4整合了客户界面活动和产品开发,该模式对那些定位于特殊目标群体的竞争者非常有吸引力,这些“客户专家”为其客户开发特定产品,将显著改善客户中心的商业模式。UPS是典型的“客户专家”模式,它作为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集团之一,在2001年5月5日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为UPS资本子公司,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物流行业背景和知

识、客户优势结合银行产品的模式,使其跻身于竞争激烈的银行市场中。同样,模式5的“工程师”集中于交易和产品开发的组合,能够取得可观的范围经济。这些竞争者将通过其集中于交易而获得的交易和潜在客户偏好的详细知识,从而开发更好的产品――以客户为中心、价格更低、品质更好或更易于生产的产品。

3.推进专业化的路径安排。

从市场发展来看,以上所有的成功专业化竞争者将构成一种由相互外包/内包关系连结而成的公司网络,共同组成未来零售银行业的市场。至于零售银行从“全能”商业模式转型为专业化和集中化的成功模式的路径安排,国际最佳实践做法为:首先,考虑到银行的现有核心能力,必须选择一种可操作和长期可行的商业模式,服务和产品线可以是全能的,但是价值链定位必须是具体而聚焦的。其次,目标商业系统必须围绕所选择的商业模式精心设计。最后,现行业务系统必须通过内外部转型相结合,再造为未来形式。“外部转型”指诸如收购、合并、合资或者剥离等形式的交易,而“内部转型”指改变内部流程、结构和银行的思维模式。在这转型过程中,未来组织、结构、流程和定位不必与现行业务流程或结构妥协,只有长期而明确地维护所选择的专业化、集中化策略,且整体运作围绕该策略不断调整和优化,竞争者方可获得一种进退有据的市场地位。

三、对我国零售银行市场发展的启示

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还较低,但是各家银行在价值链上所有环节全线铺开,少有重点和优先安排。从中长期来看,我国零售银行价值链也会与发达国家一样,有一种解构和重新整合的要求,而且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也要求国内零售银行市场机构分布呈现像发达市场一样的网络结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产品创新、信息技术等基础结构建设方面投入日益增多,客户界面创新相对更为活跃,特别是近年来其他行业和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转移,由此导致了在客户界面环节,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客户界面环节实际上已开始出现与生产和基础设施环节相分离的局面。因此,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当前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1.支持发展一些“全能零售银行”。

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十二家股份制银行,中短期内没有业务外包的动力也无此必要,应该先发展成为“全能零售银行”,再进而成为“全能银行”。当然,从“全能零售银行”向“全能银行”跨越,必须要有强大的批发金融业务,特别是一个大投行业务,这正是美国银行(BoA)、汇丰集团(HSBC)和苏格兰银行(RBS)等国际领先“全能零售银行”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但是,这十七家商业银行需要与其他银行及非银行机构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合作,在价值链的三个环节上都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进而提升整体竞争优势,特别是与那些具有渠道优势的机构结成策略联盟。

2.培育零售银行业的“产品生产者”。

在市场营销的“4P”(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组合中,产品创新是市场成熟和机构发展进步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各类金融人才和专家的增多,市场各类金融中介组织的增多,市场秩序的完善,国外先进金融产品设计技术的引进和扩散,所以基本具备了设立各类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能力的专业化金融公司――“产品生产者”,推出多样化金融产品,推动金融要素升级乃至整个金融业升级。

3.鼓励更多“分销者”的出现。

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宜定位于“分销者”模式。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信用社,应该避免陷入“小而全”的境地,其理想目标是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从而应该走专业化道路。这主要因为,这些银行既无力在IT等基础结构方面大量投资,又不具有强大的产品创新实力,可用竞争优势只能是在特定市场中的关系管理和销售力量,因而相当长时间内其发展模式应该是“分销者”。同时,允许部分在客户界面具有优势的非金融机构,如在渠道终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超市,在产品层面上与银行合作,向客户提供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它们通过资本纽带,以与银行合资的形式介入零售银行业价值链中,发展成为零售银行业的“分销者”模式,参与整个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和合作。

4.加快发展零售银行业的“管理者”模式。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定位于“管理者”模式的商业银行,如果国内商业银行要发展成为美国道富银行那样的“管理者”,就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系统,并实现先进技术与业务发展有序结合和良性互动。这里特别要鼓励那些具有技术和交易优势的非银行机构发展成为这种结构模式,承接商业银行的零售外包业务。最后,不排除将来市场上出现一些由价值链上两个环节组成的竞争者,即“客户专家”和“工程师”,这些模式都是零售银行市场分化和整合的结果,都能降级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姚莉.全球化和网络化下的金融服务革命[J].上海金融,2005;6

[2]杜红权等.我国开展“物流银行”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金融,2005;6

[3]玛拉・德尔・霍瓦内西恩,毛小菁译.技术银行.商业周刊(中文版)[J].2006;8

[4]Jordi Canals.Compefitive Strategies in European Banking. Clarendon Press.Oxford,1993,pp98-200

[5][英]迪万纳著,覃东海等译.零售银行业的未来:向客户传递价值.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1

篇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金融现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也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银行机构,形成了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雏形。据wind数据库显示,农村主要金融机构为农村信用社以及邮储银行,这二者的交易金额占据了农村地区主要金融机构交易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营业部主要集中在较为发展的城市中心。这些情况使得农村金融产品单一,非现金的交易方式难以在农村推进的事实使得金融市场调配现金的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地理因素往往商业银行较少会再次建立营业网点,这使农村金融服务十分不完善。

(二)手机银行的实用性。鉴于以上分析,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非现金交易在金融服务中的比例将是对农村经济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的举措。(表1)笔者认为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都属于金融机构中适合长远发展的服务形式。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两者形式的服务开设成本几乎为零;二是业务广泛而功能齐全,是营业厅服务的较好替代,也是未来银行业服务的发展趋势所在。故而,在金融服务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推荐手机银行的服务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手机银行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的非现金业务的交易数额,从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和发展的目的,而通过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手机银行利用互联网的模式也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存在的金融服务不足现象,从而降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并解决彼此的差异。

二、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现状

(一)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1999年伊始,手机银行业务在我国开始发展,初期商家仅有中国工商银行等六家商业银行,其合作方为中国通讯巨头――中国移动。之后的各家银行随机展开手机银行的各种形式的探索。中国手机银行市场正式拉开帷幕。而截至目前,手机银行技术层面的发展问题都基本上已经解决,WAP成为市场主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4G网络普及,使得手机网民进一步取代电脑网民成为网络使用者的主力军。而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意味着手机支付系统的完善。这也暗示着手机银行的潜在客户群体在不断壮大。

(二)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普及情况。手机银行的普及和手机网络的普及率不可分割。笔者就农村地区手机网络的普及率进行数据搜索和查询,现汇集如表2所示。(表2)由以上数据可知:首先,农村手机上网的普及率要远高于电脑上网的普及率,在此背景下如果推进手机银行的服务笔者认为受众应当十分广泛。并且近年来农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增加;其次,对于城市手机网民占城市网民的比例反而低于农村手机网民占农村网民比例,本文认为是由于农村的电脑普及率不如城市,造成了大部分网民是手机持有者的现状。

但农村地区在手机网络已经逐步普及的基础上非现金交易仍低于城市地区,笔者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手机银行的主要使用者为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群体,而这部分人往往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二是作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使用者,相较可能会进行金融市场交易的城市居民,他们并未有过多的适合他们的业务进行交易,手机银行即便开办,也形同虚设。

三、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推广的阻碍

(一)农民接受程度较低。手机银行属于自主性操作比较强的一款产品,其在操作过程中多依赖于操作者对系统编程的自动提示的识别和自主操作。农村中新一代的青年们对手机银行这类电子信息识别度较好,但是中老年群体受其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所囿,对这类电子信息的识别度不高,对操空也处在难以把控的程度。对于这类群体来说,手机银行远不如真实的营业场所来的方便。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定居在农村的主要是一些中老年群体。如果此时再在农村推进手机银行来解决农村金融营业点分布不均问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也很难从根本上为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切身利益的争取。

(二)手机银行的风险问题。手机银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难以把控的风险,其中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不单单是存在于农村地区,而是手机银行作为银行业的服务自产生时就尚未完善的问题亟须得到各个执法机构以及各中央政府的重视,予以完善。

鉴于农民接受程度较低,在其进行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出现违规或者失误的风险将会大幅增高。而这种风险一旦成为现实,将会为操作者带来许多麻烦。而这种既存的风险因为涉及到金钱这种敏感的问题故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手机银行建设的推进;另一方面,作为手机银行的通讯合作方,他们往往掌握着极大的用户信息,其中涉及到手机银行的金融交易数据一旦泄露,很有可能给用户造成损失。而这方面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来降低这种既存的风险,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推行手机银行的困难。

四、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推广建议

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普及工作在所难免,那么研究其可行性以及改进措施将为其做好准备。故而本文除却针对以上的困难提出对农村手机银行推进的政策建议外,还就如何能够完善目前手机银行的体系进行了探讨,以便手机银行的推广能够在我国各个地区顺利进行。

(一)完善风险规避策略

1、完善信息披露。有效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监管的基础,也是防范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举措。笔者认为,各大商业银行应当在手机银行这一业务上有有效持续并且规范的披露。这一目标依赖执政者对相应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以法律约束各个商业银行的相关披露情况,并加以监管督促。可以说,政府在维系地区间金融系统稳定和发展中应当承担起其权利赋予的责任。而完善的信息披露将促进各个商家的有效竞争,总体上提高了人们的福利;另一方面,完善的披露机制也将会增加手机银行的使用者对此产品的忠实度。

2、加强法律保护监管。手机银行的业务截止到目前为止仍旧处于缺乏有效法律法规监管的状态。对于目前关于手机银行适用的法律条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银行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另一种是仅仅适用于电子银行的法律条款。而前者由于其综合性,往往对手机银行业务中涉及到的问题讨论较少,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适用。后者虽未针对性提出制定的法律法规对手机银行业务讨论较多,但笔者在翻阅过《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条例后发现,这些条款往往予以的是定性的讨论,其量化的条例不如证券法等较为完善的金融相关法典。对此笔者认为,这些定性分析的调控往往在审查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约束作用,对执法官的审查的指导性作用也大大缩减。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参照证券法规等已经较为完善的相关金融法律予以具体的量化完善,加强法律法规的相关研究。

3、实现部门合作监督。我国在金融业的监管到目前仍存在缺乏协调性的问题,而同时涉及到通信业和金融业的手机银行业务的监管问题就更不尽如人意。由于涉及到两大机构的监管问题,一是监管过度,严重限制手机银行业务的灵活性,为金融产品的推广带来阻碍;二是监管过度的另一个极端就是监管漏缺,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监管最终难免沦为形式之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部门进行交涉协调和监管分配就显得极为重要,有关政府机构可以在初期进行体制内的协助,从两大行业的监管人员中分别抽调从而组成一个新的监管体系,以防止出现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加大推进力度。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推进依据之前现状的分析,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故而政府在初期应当予以重视,加大推进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投入。这种投入主要体现在农村该地区的宣传以及普及上。这项任务应当落实分配到各个区域的政府,由上及下,制定确切的数量目标和完成时间,分配到位,以紧迫感来促进各个地区的推进任务完成。而在下乡宣传过程中,应当按照人口密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以及原始积累的多少进行有条不紊的推进。每到一区应当及时反馈,以便吸取推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推广手机银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宣传是重要途径但更为重要的方法是创造手机银行的需求。若想取之,必先与之。利益因素的驱动将是实现增加手机银行需求目标的关键因素。利润不应当仅仅为政府所支付,应当是各地区银行有效的利用当地群众的现实需求推出和手机银行相联系的产品以达到创造利润补贴手机银行的农村地区使用者,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也只有这般,农村地区的使用者方可真正享受到手机银行切实的优惠,从而增加使用者的黏性。这种推进,才是长久之计。

(三)拓展服务功能。笔者认为,在初期手机银行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大人的投入以确保开展的手机银行试点能够取得成功。这个过程依赖于银行从业人员的细心服务和开展的宣传。对于一些银行营业点较为稀疏的农村地区,笔者认为推进手机银行可以适当开展银行从业人员下乡活动进行广撒网的地区性宣传。这项工程应由地区政府进行接管谋划,毕竟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发展将是对区域经济管理和发展都十分裨益的举措。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当依据农村地区的特色推出相应的特色金融产品。加大在此方面研究的投入,以形成手机银行及其使用者之间稳定的互惠关系,以确保能够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业的完善和发展,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平衡。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主要在城市推广,农村地区推广面窄,且在农村推广的都是诸如转账、汇款等简单的业务,创新型业务的推广程度远不能满足需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城镇手机银行的汇款转账比例均较低。

二、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即优劣势分析法,通过从竞争优势(Strengths)、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对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从公司战略的高度将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有机的加以结合。SWOT分析法目前已经发展成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它通过矩阵形式将与研究对象联系紧密的主要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列举出来,然后把各种因素加以匹配,用系统分析的思想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一定决策性的结论。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有自身的优、劣势,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优势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与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的矛盾需要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以农信社、农行为主,网点覆盖以乡镇为准,很多村民要跨村才能享受到服务。当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多在城市打工,这部分农民对汇款需求强烈,手机转账汇款存在发展空间。农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借助手机银行的多项功能,满足这一需求。二是银行发展此项业务有成本优势。手机银行因其不需要物理网点,不需要配备专门的设备、人员等特点,使其与传统银行相比,交易成本降低。三是农村地区已具备发展手机银行硬件条件。目前,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拥有手机,由于电脑普及率较低,大多数的网名都是用手机上网。无限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加速,3G基站覆盖了多数乡镇。目前,3G网络传输速度达到2M,并且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进行了加密保护。这些发展表明,农村地区可以发展手机银行业务。

(二)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劣势

一是缺乏稳定的客户群。农村地区由于民众的知识水平有限,其对手机银行这一新性电子银行业务的认知水平较低。同时,大多数用户使用手机银行也只是“尝鲜”,手机银行的交易量和活跃度制约着这一业务的发展。二是客户使用成本高。农村地区无限网络较少,多数用户用流量上网,而目前流量费较高,这会给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农户造成负担。同时,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业务操作可能会被不定期中断,影响客户的体验。三是产品业务需要扩展,便捷性需要加强。网络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手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各大银行当前推出的手机业务只包括简单的查询、缴费、转账等功能,更多新的功能服务的增设是各大银行目前的竞争焦点。

(三)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面临的机会

一是借助电商浪潮发展。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手机银行这一支付方式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互利共赢,电商对手机银行的运用显得愈发迫切。二是政策利好。人民银行重视普惠金融,主导惠农金融服务点,利用手机银行发展金融服务,是改善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的有效途径。三是手机忠实用户增多。智能手机、4G网络的普及,使得手机的功能已覆盖上网、社交、消费等功能,这位银行开发新业务获得收入提供了机会。

(四)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面临的威胁

一是安全隐患成为制约手机银行推广的瓶颈。对于习惯了传统银行服务的农户来说,对手机银行业务最大的担忧就是安全性。手机银行采用动态密码、动态口令防范风险,但恶意软件、钓鱼程序篡改、窃取的可能性存在。农户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很重视,一旦听说个别有关手机银行的安全性事件,都可能中断使用。二是法律法规及监管环境方面的支持不完善。由于我国手机银行业兴起时间不长,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业务开展没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客户权利方面,由于交易双方通过电子媒介交易,协议的有效性难以确定,客户的隐私权、信息披露没有得到保护。三是受教育程度低。偏远农村民众知识层次低,操作手机银行存在一定困难,在使用手机银行的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盲目的使用易造成意料之外的损失。

三、发展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拓宽农村地区的手机银行模式

我国目前信用体系不够健全,体制还在完善,因此现阶段的手机银行业务应该以银行主导型为主。时机成熟时,可借鉴国外模式,逐步推广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等主导型的业务模式。移动运营商的商网络覆盖面广,可以对信息不对称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开发满足农户需求的产品

篇8

1、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2、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著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G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b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已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 Banking 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2.2.1 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2.2 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人门槛低。

2.2.3 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1)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2)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3)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1)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2)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3)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2.2.4 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2.2.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转贴于

3、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3.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3.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3.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4、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4.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4.2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好市场调研,挖掘不同用户群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人机界面外观必须一目了然、赏心悦目,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灵活,符合绝大部分客户的使用习惯。对客户操作的响应速度要足够迅速,对操作错误或返回错误信息应提供合适的后续操作,防止程序崩溃。

4.3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虽然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一场支付领域的革命却已蓄势待发。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4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为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促进手机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金。手机银行技术发展浅析[J].聚焦专家视点,2010.3.

篇9

其实,手机银行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早在1999年就已在中国出现,只是发展低迷,曾一度被人们视为“鸡肋”。近年来银行业又掀起了手机银行的新一轮风潮。那么,手机银行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对于银行业的发展来说将意味着什么?

银行业务模式创新

从电话银行到网上银行再到手机银行,银行的电子服务渠道在不断拓宽。而随着网络、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完善,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手机银行也在中国的大地上苏醒过来,重新受到各家银行和移动运营商们的追捧与青睐。各大银行又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银行业务。这一次最大的突破就是在原来查询和转账这两项主要功能之外,除了现金存取外,大多数传统银行业务都能通过手机银行实现。

据记者从中国建设银行了解到,2004年8月,建行正式推出手机银行项目。“经过4年多的市场精心培育和推广,建行的手机银行已汇集了一批如投资理财(包括股民、基民等)、公司白领、金领、电子商务、手机支付和一些喜欢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等应用较为成熟的用户群体。”中国建设银行电子银行部产品发展处高级经理蔻冠介绍。

建行手机银行的业务模式也突破了传统手机银行基于查询、转账、缴费等服务的业务模式,针对一些特定的应用需求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服务,满足了相当一部分由于资金交易不便带来屏障和有着移动金融业务服务需求的用户的应用,并在其中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行业用户群,进而也为银行增添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比如,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主,每天的资金往来十分频繁,但使用POS机银行要缴扣手续费,而通过手机银行转账的方式则能够轻松完成现场交易; 手机银行炒汇也是职业汇民必备的功能; 而去年建行推出的手机基金业务,短短3个月时间成交量就达数十亿元,让建行也大吃一惊。

而随着3G的到来和发展,手机操作系统的标准化问题、手机上网浏览速度的问题、手机银行普及率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建行电子银行业务经理缪尔宁对3G给手机银行带来的影响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网上银行的昨天是手机银行的今天,网上银行的今天是手机银行的明天。”

无疑3G的出现将使手机银行的发展锦上添花。而有了良好的应用环境,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呢?寇冠表示: “我们预测未来手机银行的发展和应用趋势,将主要集中在商业往来和手机支付等业务的开拓上。”

银行战略转型

据了解,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商业银行正在以电子渠道为着力点,加快物理网点的客户分流,降低单笔交易成本,进而实现银行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专家指出,未来几年银行营业网点将大幅减少,自动柜员机(ATM)数量低幅增长,电话银行服务也将放缓增长速度,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才是最具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两种服务方式。

目前,我国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手机银行也随着手机不断普及、电信运营商资费下调、手机上网日渐兴起、手机银行服务日趋完善等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检测协调局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已超过6亿。庞大的用户群,加之3G的应用,将对手机银行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手机银行业务不仅是商业银行新型的服务渠道、营销窗口和交易平台,更是一种银行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为银行提高服务效率、增强业务竞争力服务; 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宽泛的服务渠道; 助力业务部门和分支行开拓市场,发展业务提高盈利能力。

市场分析人士称,当下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已高于货币市场资金的运营收益,资金规模不再是优势,这对银行经营的传统盈利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从节约每一笔成本入手来提高经营效益。测算表明,通过银行营业网点进行交易的单笔成本为3.06元,而ATM为0.83元,网上银行仅为0.49元。显然,加快电子渠道替代柜台的步伐,对银行降低运营成本十分有利。

目前,香港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实施对客户进行分流、转移的相关措施。譬如银行利率实行浮动制,柜台办理业务不仅要排队、缴纳手续费,存款利率也比电子银行存款低。国内银行如工行、建行等也有这方面的尝试。缪尔宁告诉记者,目前建行已经对一些缴费、转账等传统业务进行了调整,如3000元以下的取款只能到ATM; 5000元以上的转账必须通过电子渠道; 网上银行交易是柜台的5折,手机银行交易是柜台的3折等政策,促进用户交易方式的转型。

寇冠表示,“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实现了用户群转移和分流后,银行网点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开展能为银行创造高附加价值的理财产品,在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实现银行服务渠道的转型,以及由交易服务型向营销服务型的战略转型。”

安全与便捷并重

在现代人生活中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其安全性似乎没有什么防御措施,丢失率更是不言而喻。要在这样一个工具上进行资金交易、金融业务服务,难免让人有些担忧。它的安全性如何保障?据缪尔宁介绍,建行的手机银行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不同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最大的特性就是客户的身份信息是与手机号码绑定的。如果在网上掌握了银行密码,就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登录。然而手机银行则不行,即使知道密码,也必须在你自己的手机上进行操作才能看到你的账户信息。

第二是采用了一种端到端的加密方法。从手机终端到银行后台账务处理的核心系统,这个链接是全程加密的。任何人在网上都无法窃取信息。

第三,手机没有病毒传播的环境和土壤,因此手机银行网络不易受到黑客木马攻击。由于手机型号、技术、操作系统等各不相同,它不像IE浏览器那样标准化,也同网上银行的操作系统千差万别,手机银行的安全性相对独特,这也让担心它的人们吃了颗定心丸。

为了使我们对手机银行的业务理解得更为真切,在采访中寇冠特地演示了手机银行转账的全过程。只要知道对方的手机号码或账号中的一项,选择好转账的账户,从手机里调出手机号或输入对方账号,再输入转账金额,点击确定就轻轻松松地把账转过去了,随后收款人会收到一个短信提示,同时也可以进入手机银行网页进行查询,方便又快捷。

或足不出户,或银行随身行,手机银行打破了时间、地点、方式的各种限定。随着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断丰富,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银行服务方式――手机银行正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

采访

手记

手机银行成长: 痛并快乐着

自2004年建行推出手机银行业务,截至目前其用户数已超过300万,今年发展100万活跃用户的目标也在近日提前完成。在一次中国行业竞争力协会评选上市公司500强中,建行获得“手机银行第一品牌”的殊荣。然而在这些成绩与荣耀的背后,建行手机银行却走过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发展历程。

篇10

1、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2、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著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G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b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已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Banking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2.2.1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2.2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人门槛低。

2.2.3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1)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2)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3)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1)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2)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3)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2.2.4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2.2.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

3、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3.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3.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3.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4、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4.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篇11

1、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2、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著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G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b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已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Banking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2.2.1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2.2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人门槛低。

2.2.3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1)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2)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3)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1)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2)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3)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2.2.4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2.2.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

3、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3.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3.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3.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4、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4.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