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教学概论

大学教学概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1 09:21: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教学概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教学概论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207-03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旨在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关注大学生《概论》课程的接受心理,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概论》课程教学中应有的重点。

一、“90后”大学生《概论》课程接受心理现状的调查及成因

在《概论》教学过程中,从“90后”大学生的需要心理与接受心理的角度思考《概论》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在2015年上半年抽取了300名中南大学在校全日制2014级本科生为对象,在《概论》这一课程的开始和结束时就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进行了两轮问卷调研,以期对“90后”大学生对现在的《概论》课程教学的接受度做出初步的判断,为提高《概论》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一些依据与借鉴。在这两轮的抽样问卷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265份,参加的学生包括临床、信息、药学、麻醉、口腔、计算机、采岩、控制、会计等专业。调查主要围绕大学生对《概论》课程内容的已有知识结构水平及课程学习需要、对现有的《概论》课程教学认同、对《概论》课程内容的接受度三个方面展开。结果有以下四点:(1)在提高大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需要认同度上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在课程的两轮调查中,反映学习需要的程度指标从课程开始时的80.97%提高到了88.25%,整个教学过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理论的学习需要认同,仍有上升空间。(2)在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上,亟待改革。在对现有的《概论》课程教学(包括现有的教学方法、课件形式、作业形式三个角度)上,除了对“简洁明快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录像电影”、“图文并O的课件”这四个选项的认同率达到了80%,其他的选项均在80%以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25个项目的选择中,反映大学生对教学手段及方式不太感兴趣的“无所谓”选项的均值在课前达到35%,而课程结束时的均值仍有23%,这说明《概论》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面临着很大的挑战。(3)在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上有喜有忧。喜的是间接的教学效果比较喜人:课程结束后,认为自己或多或少会对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断续关注与学习的概率较大,均值为80.05%,这反映了“90后”大学生认识到了在政治社会化中对政策的解读与理解的重要性。忧的是直接的教学效果并不高。调查中把这部分设为两个指标:①对原已知内容的加深了解系数;②对相关内容不了解系数。其中,对原已知内容的加深了解系数均值为1.81%,最高者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发展部分,11.75%,最低者为和谐理论为-8%:不了解系数的降低不到1%,幅度最大者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发展理论为6.75%,最小者为-9%,因此教育者必须努力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4)在调查结果中显示了“90后”大学生接受心理的一个重大特征: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对《概论》课程的接受心理表现出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选择,这种主体性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接受、认同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概论》课程接受心理现状的调查结果提醒各位教育者必须对受教育者的课程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进行分析。(1)教学内容体系设置存在一定的重叠。学生们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大学都在涉及这一课程的理论介绍,在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衔接方面没有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甚至出现中学时为了应付高考而背诵理论而到大学时教师又回到从实践证明这些理论的流程,从而使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接受产生了重复的不耐烦心理。(2)教育者的教学在方式和方法上都有待大幅度改进。基本上从中学开始,政治课教师就以教育者本身为主体备课,向学生讲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虽然引入了案例和一些讨论,但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是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而是花主要精力灌输理论,更谈不上研究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从而让受教育者到了大学对课程的学习需要认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3)《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所接触的理论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以网络生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激荡,大学生对《概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待提高。

篇2

近些年来,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发生过多次袭击和一些民族分裂活动,影响了祖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这让我们深刻反思,并为我们敲响警钟,新疆多民族地区的德育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疆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人才战略、边疆稳定、民族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计划。

一、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的现状

1、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迷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出现了经济成分的多层次性,人们的社会地位分层日趋严重,收入差距拉大,还有西方思潮以及极端宗教势力的渗透,199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环境、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人生观、价值观迷茫,甚至扭曲,比如,据笔者调查,有些同学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还有少部分同学处于一种迷惘徘徊的状态,学习没有动力。

2、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实践性,部分学生知行脱节

现在边疆地区大学的思想理论课、德育课主要是《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概论》课主要还是以传统的说课教学方式为主,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教育内容没有很好的联系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使学生缺乏时代责任感。部分学生知行脱节。

3、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以致部分学生难以承担过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有的缺乏正确自我认知,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丧失生活信心,由此产生心理困扰;有的有轻度抑郁症;有的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二、增强民族地区高校《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优化德育环境

德育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优化德育政治教育环境是增强民族地区德育实效性的外在保障。

(1)净化社会环境。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中很多人都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漠视人生意义的思考,忽视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冲击了不少学生的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和道德观。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具有开放性,德育实效的取得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

(2)优化学校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不仅仅是学校施行德育工作的载体,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坚持贴近南疆各地学生生活、学生实际、学生群体、不断创新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加强校园环境的管理和整治工作,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比如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手抄报、橱窗和画廊等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主题鲜明且广大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和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自我成长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勇气和生活的意义。

(3)净化网络环境。学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一直是“”及各种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争夺渗透的重点。确保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媒体、各级政府网站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对网上错误的言论及时予以澄清。

2、提高德育课程教师的素质,增强教师人格魅力

(1)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对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做到真信、真学、真用。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激情的迸发,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

(2)提高教的业务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影响着“00后”的青年。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德育教师必须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相关专业的学习,加强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3)提高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课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特别是在南疆多民族地区的老师更要求有广播的知识,如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和新疆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关系有清晰的把握,并由此延伸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里去,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民族观;还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能。

3、从学生需要出发,增强德育针对性

(1)从学生需求出发,了解学生。教师在设计教案和课堂讲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政治时事启发教育学生,开启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认识理解的不断升华,最后形成对社会规范、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化,进而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立足于新疆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新符合南疆多民族大学生德育建设的规律。一定要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用心教心,贴近学生。

(2)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比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客观对待人际关系的正负面,学会自我控制,让他们从学习和思考中将知识变为智慧,让智慧转化为能力。

4、深化《概论》课改革,增强课堂吸引力

(1)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新疆南疆地区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帮助他们正确树立理想目标,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政治,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边疆多民族地区落后的危险性和需要加快发展的迫切性,进而激发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帮助他们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和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讲述中要结合学生的生长实际,比如学生在生活中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评价各种社会现象,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正确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应该注意规范的言行举止,注重言行文明;灌输法制观念,引导他们能正确判断大是大非,不要轻易被坏人利用和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理论知识是与自己的成长,与社会现实是密切相关的,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创新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要利用互联网络,以班为单位建QQ群或微信平台,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展开自由的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论,了解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学生和教学条件的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能利用好教室这个小舞台结合课堂内容“因人设问”、“因班设台”,最大化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讲解中联系我国社会现实和学生面临的困惑,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其次,还可以采用典型案例法,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5、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1)重视课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原著的形式,或者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开展主题演讲,比如可在教室张贴学生自己创作的道德标语,尽可能多的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2)以社团组织为载体,鼓励学生开展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组织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一个重要载体,笔者所在学校有“理论研究”社团,“青年自愿者协会”、“环保协会”、“勤工俭学协会”等社团,可以通过相关的社团组织,让学生开展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比如开展走进社区服务活动,利用自身相关的专业进行便民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社会的理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Y合。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马欣,王英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5.

[3] 迪丽娜尔・阿不力孜.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J].世纪桥,2011.

[4] 郭彩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述评[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

篇3

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解决的若干问题

货币银行学课程特点与教学改革探索

C语言的多级指针案例教学探讨

基于项目的工程设计训练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试论“三位一体”快乐学习日语模式的构建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索

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模式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综合实验精品课程设计策略与实践

论管理型财务人才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论数字化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养模式的思考

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

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的新世纪文学

关于保险专业保险精算课程本科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案例式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与模拟法庭课程改革

出版技术课程应对现代科技发展影响策略

网络时代提升广告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职业教育作为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与转型理想的思辨

浅谈数量经济交叉学科发展与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

微信移动教育互动平台构建与应用

基于实践导向的我国商法教学改革之探讨

英语为专用语的英语专业学生课堂交流意愿模型构建研究

双语平行语料库与传统翻译教材的互动

新型大学文化教育社区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我们商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如何调查“两富”浙江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学社团及其流变

“审计学”一体化案例PBL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图论中欧拉图和哈密尔顿图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的经济学实验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行动者网络共建的旅游本科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工商融和”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体多元”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

基于SPOC的全校性创业教育体系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体系构建

OAK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教育社会化初探——以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为例

环境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软件工程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2”模式改革初探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16-0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不断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课程育人理念相结合,坚持灵魂塑造与方法多样性相结合,坚持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坚持传统嫁接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坚持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思政课的时效性相结合,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施。

一、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具体表现为:1.与中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复。经过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概论》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比对可以发现,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都与中学政治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重复,的哲学原理内容更是大面积雷同。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且早已熟知的理论观点,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2.公共学科间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如民主政治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过详细论述,但是在《基本原理概论》中也有类似的原理性内容。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但是完全没有必要重复教学。

(二) 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这集中表现在:1.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对我国新课程的设置内涵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改的要求和作用并不完全理解,他们只是在任务性地完成教学和学习。教师主导课程,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学生盲目学习,习惯性被动,师生交流和日常联系不足,学生实践性学习少,没有自主体验等。这些都严重削弱了课改的贯彻力度和执行强度,脱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缺少一级学科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加强与改进,更加不利于学科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链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学生就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的专业教育。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已经基本定型,很难再接受新的思想,这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新时期,高校的招生政策改革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学生选择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使得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失去了链接。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其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际。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正确地运用到社会中、生活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社会热点和社会疑难点。而现实中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理解与分析,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和实证说服力的薄弱,势必将学生误导,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2.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目前,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创新性探索。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强制性的教学与学习、没有引导与启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怎么能够独立思考与求索?

(五)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实践性

目前,在课改氛围下,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学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仍严重不足。当代的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激情、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明确、参与性强的一代,面对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很容易出现理解片面和过激的行为。社会本身就比较复杂,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他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本来就不同。因此,要完全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性,在思想与行动上统一他们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社会。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一)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设计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时,要充分贯彻课改方针,加大课改的实行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课改意识,严格监督教师教学情况,加大师生交流。此外,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特点和原则,确定重点学科地位,摒弃统一式教学,对一笔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对于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将重复内容进行提问式教学讲解,还可以随机进行重复理论知识的抽取式学习,进行跳跃式讲解等,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起步上让学生摆脱厌烦心理,不重复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灵活运用。

1.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以学生提问,教师答疑为主,同时将教师的谆谆诱导穿插其中。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朋友,跟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平易近人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完成教学内容与学习,会得到更多的感受与收获。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最完美的教学,也是教师应该积极追求的教学模式。

2.演讲式教学

演讲式教学也是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等,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法有两种含义,一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二是由教师进行演讲式教学,通过演讲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

3.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它完全摆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在此,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两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通过辩论,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矫正。

4.案例式教学

该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案例、讨论案例,由教师分析案例、解剖案例,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

5.角色互换式教学

在角色互换时,教师可以选取课程中的几个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制备教案,自己登台讲授,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并在学生教学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该内容的教学进行研讨,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自信心,更能引起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好与重视。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比较丰富,教学信息量巨大,教学直观性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板书教学,不同的课堂感受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创作一个思想政治学习的平台,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课件。如在自己的校园网站上传相关的理论课程课件和课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自主答题与测评,这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利用网络资源来弥足自身学习中的不足。

篇5

1 语用学的重要意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侧重于特定话语在特定情景中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言学家海姆斯(1972)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是否具有语用能力,也就是指是否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具体的语境包括说话人和听话者身份,交际时间,交际地点,以及交际目的和社会文化环境。交流的实现必须对话者双方具有施为能力也就是实现语言功能的能力,交际策略和社会语言能力,以及社会文化和对于整个世界的了解。

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正确的话语,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

2 语用失误

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教学仅仅涉及英语专业的某些课程,针对公共英语尚未开设相关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并未更多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未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出现失误。引起这些失误的原因有:

1.语用规则迁移造成的失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倾向于直接将母语的交际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当遵守的交际规则。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常常用“你吃饭了吗?”直接译成“Have you eaten breakfast?”或“你去哪?”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作为问候语,其实在英语文化中,这两句都是非常不礼貌的,不仅起不到问候的作用,反而起到相反作用,听着会认为对自己的隐私造成了威胁。

2.思维差异造成的失误

语言植根于文化,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思维的差异。语言反映了思维,思维的差异会导致在交际过程中出现失误。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抽象,客观,个体,体系,而东方的思维更侧重于形象,主观,群体,非体系。这种思维模式差异会导致在交流中互相不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西方人喜欢判断推理后抽象地表达一些事物。东方人喜欢运用自己的感知以实表虚。西方人在描述观点时主语多使用物或抽象概念。例如“It is my hope that...”中国人喜欢用有生命的词做主语,例如“I think” “I hope”,主体客体没有严格区分,听上去略为生硬。西方人崇尚个体差异,而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这种思维差异也表现在称谓语上面。西方人很难掌握中国人纷繁复杂的称谓表达。在交流中稍有不慎就会使用错误。而中国人在使用英语的时候,有时也很难理解英语习惯中的称谓。

3.联想差异造成的失误

由于文化不同,在提到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中国人和西方人所引起的联想不同,例如“早饭”,中国人往往联想到的是包子,豆浆,油条,而西方人联想到的多是牛奶,面包,奶酪等等。学生在做情景对话的时候,一名同学同另一名同学说“Can you help me to buy a breakfast?”如果不结合具体的语境,就会产生误解。

3 改革策略

语用学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学习真正能在恰当的场合使用语言的技能。所以针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教学观念的革新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仍然认为通过期末考试,通过四六级考试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并不否定四六级的重要性以及重大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准备考试而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来规划整个n堂。反过来,学生如果真正掌握了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四六级考试也自然水到渠成。

2.师资培养方面

外语教师的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想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语用知识,必须自己掌握扎实牢固的知识,以及中西方文化对比思维能力。学校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派出教师学习最先进前沿的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单纯增加词汇,语法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把以增加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综合科加以拓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支架式教学法。布置任务时例如以语用为主要目的的模拟医院问诊,模拟面试等等。或者以任务为核心的专题,根据每项任务的目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得出报告等。在布置任务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任务,根据不同的学生水平制定不同的任务。

使用采用支架式教学法。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现了支架理论。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加工信息,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支架式教学法通过问题的提出,搭脚手架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中,可选取几个班作为实验班,在搭建脚手架问题时,更侧重于语用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

4.评价方式的改革

除常规的终结性考核外,建议过程性考核对学生采用交际性测试方法。交际性测试方法主要侧重学生实际交际的效率而不是单纯看语法或词汇的准确性。在交际性测试中,学生所得分应当是权衡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依据测试目的,在制定测试任务时要尽可能贴近实际,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测试可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情景对话要和实际生活贴近,例如教室,图书馆,操场,餐厅,火车站,飞机场,医院,购物中心等等,每次选取不同的主题考察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交际话语的使用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拍摄视频上交,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评价,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4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授,侧重点在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认为英语学习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应用,以致出现用词不当,使用语言不得体的情况。语用失误又引起交际障碍。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目标,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更侧重于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显辉,周淑华.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综述[J]. 江西教育. 2009(27)

[2] 黄忆. 国内网络化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J]. 内江科技. 2010(07)

[3] 王芳青.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因素的研究综述[J]. 琼州学院学报. 2009(04)

[4]王璐.支架式对话课课堂教学结构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

[5] 王笃勤.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外语界. 2002(05)

[6]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魍辰萄У睦砺刍础(上)[J]. 电化教育研究. 1997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87

篇6

一、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语言教育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世界发展趋势而同步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不断加深对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对国内外外语语言及教学的研究,既要总结过去国内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又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及如何同国际外语教学接轨的新路子,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国际外语交流环境中能够顺利、出色地实现目的。在我国高校,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由于缺少交流与文化环境,主要注重语音标准化、语法标准化、单词记忆、文章阅读教学等几个方面,课堂上教师花许多时间用来纠正学生在讲英语时出现的语音不标准、语法不规范等问题,致使大多数学生没有更多实践英语的机会,甚至造成一些人由于怕出错误而不敢讲英语的现象。学生学英语费时长、收效小,学了许多年,英语表达及交流能力仍然较差。英语语言教育要回应正在兴起的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历史改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重新设计英语语音学习环境,努力实现更加真实的多种文化交流的理解,这已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育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物。过去,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毕业分配由国家统一安排。因而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都是围绕国家计划而定的。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也走向了市场。各高校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的教育产品,学生毕业后也实行了学校推荐就业、用人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在全国统一的英语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统一的教学目标、规格与模式。这对推动和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极大。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分类指导,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

(二)从宏观来看,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观念仍无法有实质上的突破,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的认识中根深蒂固,致使课堂教学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很多教师由于课堂任务过多往往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纯地讲授。那种“满堂灌”、“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英语的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氛围变得低沉而压抑。英语课堂应该不仅仅限于具体知识的讲授,也不应只是教师讲,学生记,语言的学习重在参与和互动。

三、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外语教育观念的更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言的输出能力,增强语用性语言应用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大板块,又可综合为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听读为输入能力,说写为输出能力,不难看出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为哑巴英语,在阅读过程中情况能好一些。让学生开口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可见语言输出能力方面欠缺很多,有待提高。尽管大学英语教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做出了许多努力,学生的表现仍与教师努力的初衷有所背离,从认可度上来看,输入能力(读的能力)仍然在前,这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非英语的语言环境;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常教学中输入大于输出,即注重读的能力,这一点就要追溯到中小学,因此,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应从源头上抓起,功夫要下在中小学的英语教育上。尽可能得多提供写英语的语言环境,也可鼓励一部分学生先说,然后带动其他的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口语练习和测试来激励学生开口说。

(二)创造更加真实的、多维的语言教学环境

篇7

1、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提出了在加强“三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思想观念实现了三个转变:①由教学向教育转变;②由知识传授为主导向传授、探究知识和培养学习方法并重的转变;③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全方位服务学生转变。

2、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物理经典理论的整体性与日新月异现代科技的合理取舍,精讲经典物理学内容,强化近代物理基础,充实物理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实现经典物理的系统性与近代、现代物理内容的融会与整合,经典重在讲方法,近代、现代重在讲思想。在夯实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物理知识的实时拓展与更新。例如:在力学中讨论了同步卫星及其姿态的稳定性、潮汐力;在光学中介绍了全息照相,在电磁学中讲了磁悬浮列车的原理等,这些内容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很有趣味,有利于说明理论的威力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把“现代数字物理”引进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计算软件的数值计算和其它功能,将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针对理想模型的讨论的结果推广到实际问题中,从而达到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物理问题。如力学中

有阻尼的大摆角振动,热学中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和速度分布函数,电磁学中任意带电体的电场线和等势面的模拟,光学中透镜光具组的光学设计等。

3、教学过程、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1)、创建积极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改进现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引问题、重讨论,改变单一的以讲知识为主,向重知识、重思想、重方法三者并重方面转变。重视知识的发现与探究过程,揭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现其自主学习。

(2)、重视物理演示实验和仿真实验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演示实验来学习物理是一条正确的途径,我们已经建成近50个典型物理现象的演示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其演示实验可以做到课堂演示与演示厅演示、演示与展示、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传统演示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3)、创建多方位的课外作业、辅导和成绩评定方式

除常规作业和辅导外,已建成比较完善的网上作业和教学辅导系统(教学基本要求、重点、难点、典型例题与疑难问题解答等),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评定采取了由平时作业(含网上作业)、课堂讨论、小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综合确定。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

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与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与动感性,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教学互动,探索教师“言传身教”的感染力与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合理取舍、取长补短,实现优化整合。为此有计划的收集、购买、制作了大量的素材和多媒体课件,并实现共享;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组织专题讲座和辅导班,对教师进行多媒体制作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制作的整体水平,如刘涛老师在学校第六届教师教学比赛暨第三届多媒体教学比赛夺得教学比赛第2名和多媒体比赛第1名的好成绩。

二、主要成果

1、我们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针对我校“应

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结合新的课程基本要求,对大学物理课程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修订了《大学物理》教学大纲,同时编写了(1)大学物理考试大纲,(2)大学物理讲授提纲,(3)大学物理指导教案。还编写网络版“大学物理自学辅导书”一本

2、建立了大学物理网上学习系统。

3、在各级教育教学期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在物理教育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学物理》上教学研究论文六篇。

4、完成大学物理教学课堂录像。

5、成功申报多项教改项目:

(1):省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1项:“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研究”。

(2):校级校改项目2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实践”和“大学物理课程网上作业及评阅系统建设”

(3):校级教材“大学物理学自学辅导”教材的编写

三.创新点

(1)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做到精讲经典、加强现代、强化应用、开拓视野,结合基础课程教学,介绍现代高新科技成果的创新思维及其应用。把数值物理引进课堂教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改变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讲知识、讲思想、讲方法三者并重方面转变。

改变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研究性学习模式。授之工具、传之方法,加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与研究式学习。

(3)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演示实验室、仿真实验室,自主开发“大学物理网上学习系统”,自主研制部分仿真实验软件。

四、应用情况

2004年《大学物理》课程确定为校级“品牌课程”,2005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在2006年,教改项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研究与实践”被批准为“四川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伴随着大学物理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

开展,其教改成果已在不断地推广和应用,

(1)大学物理现代化建设进程

2003年——至今:全体大学物理教师在全校“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从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2004年——至今:开通“大学物理教学网站”,网站内容不断更新,点击率3万余次,包括了大学物理中的非常多的教学资源,全体大学物理教师通过其中的“师生面对面”与学生及时交流,回答学生的学习问题。

2005年——至今:在“大学物理教学网站”下,开通“大学物理网上学习系统”,其内容及其丰富,大学物理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学生都能从学习系统中详细查阅,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2003年起,大学物理教研室着手认真研究大学物理内容的现代化问题,做到精讲经典、加强现代、强化应用、开拓视野,结合基础课程教学,介绍现代高新科技成果的创新思维及其应用。

2006年——至今,大学物理课程的现代化建设又实施了新举措,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在全校范围内向学生开放,任课教师既可在演示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给学生分析有趣的物理现象,又可将演示内容录制下来,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深入分析。

(2)

近三年在物理学教育研究类杂志《大学物理》、《物理与工程》等刊物;在全国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类杂志《大学物理实验》和《实验科学与技术》等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通过这些刊物,我们的教学改革思想和改革成果向全国辐射。

(3)举办会议

篇8

一、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是各个高校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因此也备受相关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虽然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合作,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如果老师还单纯地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已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当今,社会更需要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型人才。传统的英语教学关注语法知识的讲解,单词的记忆,文章的阅读等几个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英语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怕出现语法错误而不敢张口说英语的现象。同时对于单词的记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总之,很多学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上都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很多学生也常常抱怨课堂上所学知识用不上,对他们的四级考试没什么帮助。甚至有同学说,上了大学英语程度还不如在高中的水平。作为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的老师,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现状

1.大学英语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和计划经济相配套的产物。以往,大学毕业生都会有所谓的“铁饭碗”,大学生根本不用发愁找工作,没毕业好多单位都争着要人。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所以各高校也不断推出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的专业和课程。同时很多学校也会和企业合作,推荐毕业生到企业里实习工作,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压力。我国各个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是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的,可以肯定地说这对提升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素养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由于各高校缺乏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分类指导,所以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

2.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只注重教学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今,很多学校仍然在搞应试教学,尤其关注学生的四级考试,把学生能否通过四级与能否拿到毕业证挂钩,于是就导致了学生只关心四级成绩,而不关注是否学到了真正有用的知识。有时学生上课时间还在做四级题,有的学生甚至要求老师上课讲一些和四级相关的知识,大学英语课就好像演变成了四级备考课。同时,还有不少学校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听,并没有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教师仍然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时态的分析,单词的记忆,从而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导致很多学生都是“哑巴英语”。

3.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经费不足,资金不够

众所周知,教师是很清贫的职业,再加上很多学校的待遇有待提高,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校外代课或搞第二职业,这样教师搞科研的时间就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是各高校学生的公修课,即教师要上全校学生的课,每周课时较多,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备课上课上,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没有吃透,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就导致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所以,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经费不足,资金不够是导致教师在科研方面没有进展的很大障碍。

三、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能有效地进行口语和书面信息的交流。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熟悉西方背景和文化,提高英文方面的素养,使他们能迅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所以,各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众所周知,语用性语言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大板块,听读属于输入能力,说写属于输出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输入即听说能力。不难看出,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说写能力非常欠缺,让他们开口说英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哑巴英语”。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学英语教师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但情况并不是让人满意。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个主要原因是非英语环境。在汉语的环境里,学生没有说英语的语境。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导致输入大于输出。这一点可能是长时间的因素造成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大多是在小学,从小学开始教师就重视输入能力,而忽视输出能力。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从源头抓起,即从小学抓起,从根本上改变“哑巴英语”的产生。同时,教师也可在课堂上多创设让学生说的机会,比如安排一些情景剧,举行一些英文歌唱比赛等。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先开口说,刚开始不必纠正学生说时所犯的语法语音错误,因为对学生来讲,能够开口说就是一大挑战。

2.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多维的语言教学环境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引进现代技术手段,改革英语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很多种,如录像、录音、电视、电影、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大学英语教师课堂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工具。同时为了师生更好的交流,还可以设立师生互动平台,提前为学生提供英语课文背景知识及英美文化介绍等等。

3.各个高校应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同时出现的问题还有就是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也不能满足和适应现有的教学任务,教师的创新能力低,科研成果少。很多学校都有本科教师教本科学生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自己本身要有压力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同时各高校要有一个提高教师整体学历的整体规划,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同时还可以采取在岗轮流培训的制度,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成为自主学习型教师。

4.课程计划的改革

所谓课程计划是指在上学期末或本学期初要求每位老师就本学期所教授内容列一个详细的计划,大致内容主要是每周教学进度和内容的一个规定。很多高校还将课程计划列入教师考核的标准。当然课程计划可以促使教师有计划、有步奏地进行本学期所教内容的讲解,能够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大家也应该看到它的弊端。教学计划虽然规定了教学的进度和内容,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教师教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会沿着统一的教学步骤采用统一的教学风格把本学期所讲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按专业设置来制订教学计划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只要不违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给任课教师适当的自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制订教学计划。

不难看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投身并致力于这场改革的大潮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改革的道路是曲折艰难的,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定会有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董亚芬等. 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第一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郑树棠等.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9

[作者简介]赵明(1957- ),男,广西百色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33-02

自我国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模式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未解决的老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就必须加大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普遍采用较为单一的模式,大致遵循“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学习新课―作业布置”这样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程序,且教学手段局限于课本、板书、录音机等,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大班教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或四、六级考试成绩,教学目的也更多地为了通过考试。即使最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部分教师将其引入课堂,但很多教师也仅仅是将黑板上的板书移植到PPT,将听力播放工具从录音机转移到电脑。因此,这样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存在持续时间长、应用能力差的现状。很多学生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甚至通过考试也相当困难,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和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教学活动本质认识上存在偏差。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理念及手段、教学评价方式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复杂过程。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不断发展。近年来教育部在推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举措,就是充分考虑教学模式重要性并进行改革所做的努力。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支撑理论

(一)认知主义

按照学习理论的分类,教学理论相应地可以分为联结说理论和格式塔理论。联结说理论在20世纪60年展为行为主义,而格式塔理论则发展为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将知识的实质、如何获得知识、怎样把知识应用到创造性活动等作为研究范围。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受外部环境的支配而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是在不断地练习和强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习惯。而认知学派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加工。学习者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其本身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来自外部信息的输入刺激会将学习者长时记忆的信息激活,而被激活的认知结构则对学习者消化吸收新信息提供了“必要的机制”。因此认知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作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去探索发现。因此,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学习语言是一项复杂的知识技能的习得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元认知了解整个学习的过程,并据此制订学习的计划、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开展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等。

(二)建构主义

学界通常认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发展延续,它不是一种完全区别于认知主义的观念,但两者存在的不同之处是建构主义更加强调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观性。在构建主义者看来,语言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借助他人帮助并利用学习语言的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习得的过程。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并非是教师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也并非简单的信息积累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身知识的过程。在这个构建过程中,教师起到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是主动参与者。同时,构建主义者还强调知识构建的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下学习者可以通过互动和合作进行学习。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知识过程中,要依靠自我经验及别人的协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设计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所学新知识的意义。

(三)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该流派不赞同行为主义者将人当作动物或者机器而忽视了人本身发展的观点,同时也不赞同认知主义重视认知结构而忽视人的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对学习所具有的影响。它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具有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的潜能和学习过程。人本主义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学习,它看重学习者的自我实现。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语言教学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自己思想、情感、各种需求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赋予学习经验个体意义,促进学习者的成长。因此,教师不应当将学生简单地看作教育对象,而应将其视为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学习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认知成分的参与,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潜能和更全面、更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还应当是学生人格成长方面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改变教学理念

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已有很长历史,也陆续从其他国家引入了不少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因我国大学生人数多、英语教育资源不足等原因,很多教学理念和方法都没有很好地与我国高校实际相结合,且很多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停留在口头上。如果从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就能更好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

1.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年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均以教师为主体,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导致耗费时间较多,效率较为低下。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客观规律,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当前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也背离了我国高校深化课堂教育改革的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整个学习的中心,努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改变以传授语言基础为主的教学方式。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是一种积累,而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不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语言的应用能力就是无本之木,但是具有基础知识并不代表具有应用能力。学习一门外语的目的就是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只有改变传授语言基础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并重语言的应用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改变“授人以鱼”的教学现状。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包括语言在内的知识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只有改变英语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语言学习方法的状况,让学生学会学习语言,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在无教师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并进行自我的提高。

(二)创新课堂模式

传统的课堂模式因形式单一、班级人数较多等因素的制约,采取一刀切,很难尊重到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不利于不同学生个体的英语学习,因此应当对其进行创新。改进传统课堂模式的同时,应充分利用新型课堂模式。

1.采用自主式教学。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为其今后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应当帮助学生进行自主、自觉、独立的学习。要实现自主式教学,就应当改变目前将英语学习作为学生毕业硬性指标的现状。这一现状导致许多学生为了毕业而学习英语,考试通过后就完全放弃学习。要实现自助式教学形式,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分级教学,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避免一刀切,从而导致有的学生不够学,有的学生压力大。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文字、图像资源,还可以有机结合声音、动画等,极大地提高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教学可以由网络即时交际、网络资源检索、网络学习评价、休闲娱乐等多种方式组成。此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监督、反馈等。

3.革新传统教学。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可取之处,不能仅仅因为创新而完全将其舍弃。而是在采用各种新型课堂形式的同时,革新传统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更新教学理念,多管齐下,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成效。

(三)改革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总结性评价模式将考试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最重要的评价手段,这样的评价方式显得比较单一,不利于形成全面性、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甚至相当数量的教师重视考试结果而忽略语言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为改革提供了政策上的导向,它提倡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根据学习的本质,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估更多的应是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对考试成绩的过分重视。同时,新的要求从之前注重语法、阅读为主转变为更加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及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这就将评价方式从传统的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转变为综合的评价体系。以往的评价方式主要注重结果,而新的评价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评价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这样综合、即时的评价能使师生得到快速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生也可以更快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掌握语言能力的实际情况。新的评价方式还强调“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不仅要对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还包括了对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学校应采用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像过去那样仅仅以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等考试成绩来评价本校的英语教学效果,而是更加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及个人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在教学模式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世界各国往来更加频繁,我国也将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相应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必须不断改革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10

引言:

新课改是历史的必然,是新时代教学变革的产物。它改变了传统经典教学模式,取代的是新理念为指导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双向互动模式。教师不再是单一课本知识的灌输机,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课本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标价值取向。新的形势下媒体教学的内容和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媒体素材体系的创建,以及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究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和必然。

1新课改新理念:

1.1以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核心。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新课改的中心任务。新课改精神的认真落实也真正 能够史无前例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

1.2建构主义为指导。根据学生的智力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师业务能力结构,用最优化组合方法,把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关系的知识结构性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该理论体现了真正的教学应有的特点: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以及为学生的进步提供社会支持。

1.3探究性学习。是“研究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立足于对人的潜能的开发,立足于对学生兴趣的强化 。是解决当前“应试教育”系例问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举措。

1.4开放性模式。课程的开放性,教师应不局一格,从单调的课堂里走出来,通过媒体看外面的世界;通过开放的教育资源环境建构学生的知识和情感。

1.5创生性课程。在课标的准则下,课程是由师生这两个主体共同创生和建构的。教育必需超越课本,在这方面广义化媒体教学资源环境担负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不能成为教本的奴隶,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2新课改下的教学媒体资源。

2.1原有的媒体教学思想误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执教者把目光转向单一的高新技术产物——电教媒体。认为:越是高级的、档次高的、价格昂贵的媒体越好,如CIA教学媒体等。因此在农村学校,许多教师总是借“落后条件”来推诿媒体教学资源研究的责任;而条件较好的学校,仅重视公开课和示范课的表演,而真正的推广普及运用比例还较少。这也即当前媒体教学上存在的两个极端。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媒体资源存在着单一化和片面化的看法。

2.2新的大媒体教学含义:

根据新课改和建构主义理论,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素养。而这一建构过程,需要大量的多样化的媒体资源来支持。这样教学媒体的广泛性也就应运而生。教学媒体随着时代改革也不断在发展变迁。从远古的肢体语言到口头说教;从古往的文字书本到现在的课堂粉笔加黑板;而电化教学媒体的产生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教育”的诞生,多媒化整合,已成为现代教育手段的主流。因为学校发展层次的不同,现在是多种媒体并存的时代。“没有最好的媒体,只有最适用的媒体”。不同的媒体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笔者认为:教学中凡能建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资源都应归纳到媒体的范筹。这就包括了语言、书本文字、图片、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和电子计算机媒体资源等;也包含了实验探究体验性素材;同时前人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都应属于教学媒体的内容。这也即广义化的大媒体教学资源概念。

3媒体资源教学模式探究。

3.1课本教材、课外读物等文本素材。这是传统的、最常用的主体教学媒介。现在乃至今后都不可能被取缔。

3.2幻灯、投影图像和影视素材。形象而生动的画面,使知识体系简易化和直观化。电化教学初始化的产物,一般为单媒体运用。因各媒体的特点不同,其功能不一。选择运用时应有针对性,不可滥用和乱用。

3.3 CAI教学模式。多种媒体整合,“形声并茂”、“人机交互”的特点,表现现代教学的最高先进手段。教学时常制成课件。但因设备昂贵、技术性要求高,这一模式的推广发展受到一定阻碍。目前仅在经济优势地区普及。

3.4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等经验性教材。前人的科学积累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条件全部去再现。有许多的先人成果需要历史的继承。这也是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媒体素材。 转贴于

3.5多媒体 VCD教学。在 CAI教学的普及性受到滞碍时,这种方便而灵活的教学模式几乎可以替代 CAI教学。该模式的最大优点是:物美价廉。性能可以与 CAI教学设备俊美,有多媒化、交互性、资源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在农村学校其发展的前景非常可观。

3.6实验探究体验性素材。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力和设计能力。其作用是电化教学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中,这种体验性媒体资源不能轻易用其它模式取代。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把研究性学习纳入了正常教学的范围,同时特别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

3.7 网络化教学。通过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该模式是当今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向。

4媒体资源运用原则:

4.1资源性原则。所有的媒体展现出来的资源,都服务于课标,它替代不了课本,也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媒体素材只能是师生共享的资源。如在生物教学中,经常把收集的各种数码图片、影视素材片段调用到课堂的某一环节中,探究中有生趣,课堂活跃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反之,整节课全面运用媒体,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个性被扼杀在媒体的主导中。

4.2开放性、创生性。通过媒体去看外部世界,建构知识体系。因师生的素养层次不同,素材的作用价值也因人而异。资源的开放性,有利于师生的个性发展,有助形成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同时,资源不是单一的素材,通过师生的共同建构后,可升华成新的更高层次的资源。教师在运用媒体资源时应把这一潜在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赖蛤蟆吃天鹅肉”在文学领域里是不可能的事,但利用偶然一次机会拍到树蛙捕食到麻雀的照片,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探究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全体师生形象理解了动物捕食本领的高超,及树蛙的捕食结构的特点。从图片资源到知识结论;从文学领域到生物学科;从动物的捕食到生存竞争的本能。无不体现通过资源开放性、生成性地构建课堂教学。

4.3整合性。没有最好的媒体,只有最适配的媒体和最佳的媒体优化组合。知识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运用的媒体表现手法在选择上应广思多虑,配置合理;各媒体间有优势又有不足,科学搭配媒体,可使各媒体优越性更为突出,而缺陷得以弥补。过去生物教学中,对于显微结构的探究,教师依赖挂图较多。但图片的真实性易理解性大打折扣。而运用显微镜观察分组实验,教学面向全体受到束缚。将视频演示仪或数码相机和显微镜、电视或液晶投影仪有机搭配,前二者问题迎刃而解。

4.4普及性。优秀的媒体只能拿来表演或陈列展示,而不能推而广之,充分全面运用到教学中,这种媒体没有优久性,最终会被淘汰。我们寻求的是适合于多层次教学条件的媒体教学模式。湘教育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多媒体 VCD,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找到了一条在全国各层次学校推广的多媒化教学的新路子。通过Premiere、AURHORWARE、FLASH、巨星MTV等软件工具组合各种媒体资源,然后刻录成光盘或VCD盘,在农村落后地区也能推广普及当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另运用PowerPoint、FrontPage软件制作简易型课件,只要有足够的素材,也可提高课件的普及性。

4. 5服务于课标,而不是某一版本的教本。新改下的个性化教本较多。用和不用某一版本的教材取决于地方上的教育领导者。因人和地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教师完全成为某一教学版本的奴隶,是很不科学的。要做到共建教材体系,执教者应大胆探究,找到适合于自己学科特色的媒体教学模式。在几年来的生物教学中,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电脑及电脑软件、网上资源配套;演示仪---电视、电脑---显微镜系统剪取,筹建了有自己学科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教本不断变迁,但自己收集的资源体系因其资源性特色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服务于各种教学改革。这是教本自身配套资源体系永远比不上的。

参考文献

1詹道佳《多媒体VCD开发与应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

2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

3吕型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3.7

篇11

引言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一门最重要的公共课程。作为一门关注度较高、争议较多的大学课程,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外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确实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且所花时间和代价与教学效果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是不容否认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教育者来说,在课程理论中,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景学习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钟启泉,2004)。同时,课程也总是代表着怎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选择。在现实中,课程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不涉及任何价值观(Value-free)的技术层面,即怎样做这样简单的问题,而是涉及为什么这样做,比如说教师教授的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种种不停留于“技术”表面的问题(Posner,1994)。特定流派的课程理论总是涉及回答一些类似于以下的问题:

1.学生是怎样学习和在学习中进步的?

2.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究竟应如何表达?

3.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最有效的?怎么组织这样的教学内容?

4.教学评估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和开展?

5.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在回答这些问题中,不同的课程理论流派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研究者们对美国当代课程理论流派有不同的概述,作者主要探讨美国当代三种课程理论流派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这三种课程理论流派为行为主义(Behavioral)、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简而言之,这三种课程理论流派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内容:1.行为主义。在课程与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2.实验主义。什么样的学习经历才真正有益于学生个人的成长?3.建构主义。学生怎样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怎样更有效率地、创造性地学习?在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中,这三种课程理论流派的体现方式也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1.行为主义。在学生学完大学英语之后,学到了多少单词和语法?能读懂什么程度的英语文章,听懂什么样的英语短篇?2.实验主义。学生在课程中得到什么样的学习经历从而有益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将来的社会生活?3.建构主义。学生怎样才能在英语课程中创造性地自我构建知识,更有效率地、创造性地学习英语?通过对这三种美国当代课程理论流派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关系的分析和比较,我们能进一步发现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分立的两个学科,但课程理论理应是教学理论的重要、直接的理论基础之一(钟启泉,2004)。大学英语课程涉及课程目标、一定课程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估等课程中最基本的问题。2007年7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的通知。《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势必会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本文关注《课程要求》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课程理论背景,旨在探索这些美国当代课程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

1.行为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

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1968)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1.2大学英语教学与行为主义

毫无疑问,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促使教学向进一步程序化和科学化发展,在当今教育领域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泰勒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更是将课程的行为目标、课程编制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发挥到了极致。1949年,泰勒(1949)正式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行为目标真正成为课程目标取向的主导,也就是随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受行为主义影响,从教学目标来讲,科学的时代要求准确性和具体性,由此而言,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博比特,1924),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遵循着这样的基本原则,唯具体化,唯标准化,甚至唯量化,简单地以学生知道了多少个单词、多少个语法、多少种句型为教学目标。

1.2.1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行为主义

追求课程目标的结果、显性、规定性取向的代表当然首推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行为目标是以显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描述形式来展示课程目标。行为目标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F.Bobbitt,1924)认为,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并试图为确定课程目标提供一套操作程序。07版《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描述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就避免了行为目标的片面性;将除英语语言知识点外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列为教学目标,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行为目标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盛行与其自身的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克服了课程目标模糊性和随意性的缺陷,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使其按照预先设计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行为目标为评价的效度提供了依据和条件,以具体行为的形式来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毫无疑问体现出了评价的准确性。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完全遵从预先设计出来的静态目标,则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不仅使教师循规蹈矩地设计课程目标,学生也会因此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的安排,从而丧失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发展。

1.2.2行为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把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特点归纳为: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在同一个教室,所有学生遵循一个教学大纲,采用一本教材,接受相同的考核。教师在讲授中重视构词法、句型等语言结构和难句分析以及词义的讲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背记课文之后的词汇表和短语,找出课文中的难句,并通过补充例句加以巩固。课后必须复习,学进度和教学难度,讲究语言系统的掌握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听写、提问、讲解、举例、类推等方式和布置学生完成预习、复习、书面作业等任务得到加强。着重听、读、写、译,兼顾口头表达。不增加或很少增加课本以外的课后练习。

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性,教师是这个课堂的控制者和操纵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进行记忆和消化的过程。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比较注重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重视“刺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教师才是基本的知识来源;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即所学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内化吸收。这些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明显的行为主义的痕迹,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那种不要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材料,并不适合那些要涉及理解行为、带有判断色彩、评价和认识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并不符合外语学习的特点,也更不适合新形势下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学要求。

1.2.3大学英语行为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和地位

在大学英语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中,动态的学习过程与静态的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完全遵从预先设计出来的静态目标,则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不仅使教师循规蹈矩地设计课程目标,学生也会因此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的安排,从而丧失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发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以遵循教师为主的原则,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讲课条理清晰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采用“生词―课文语法分析和句子翻译―练习”的教学模式,课间教师讲解词语、分析语法,句子分析抽象、脱离语境,注重语法分析和英汉互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之间也没有协作性的讨论学习。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和语言交际力的发展,更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师生地位和关系有明显的行为主义的倾向。

行为主义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和地位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根据他的“斯金纳箱”经典实验提出的。在该实验中,他发现动作的行为是通过操作环境而形成的,在操作性活动受到强化之后,其明显后果是这一操作性的活动频率增加了。斯金纳把他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原理应用于教学上,形成了行为主义教学模式。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英语课堂也会存在师生的交互作用,甚至是一定的生成性目标的形成。所以,首先,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不同于实验中的实验者,在操作条件和强化实验中,实验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便是设计好操作条件和强化程序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老鼠是被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实验者处于完全控制和主动的地位。这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的地位也是不同,教师除了在课前进行设计使教学能够顺利地、高效率地进行,还要充分考虑在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并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改革中教师与学生新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违背的。

2.进步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

2.1进步主义教育概述

20世纪的最初20年,美国发生了一场综合性的改革运动,史称进步主义运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地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地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然而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学生的活力和阻碍他们创造才能的发展。他以打仗作比喻:放弃正面攻击而采取迂回战术能减少军力的消耗。同样的道理,教学不应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和知识,于是就应“从做中学”(Curti,1964)。进步主义教育代表人杜威关于加强教育与生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倡学生的动手和思考以及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的观点,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2.2进步主义教育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杜威(Dewey,1938)从社会角度观察教育,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类有教育,而动物没有。社会的组成是因为人们具有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情感,是由于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际,而教育正是实现有效联系和交际的渠道。教育的职能就是延续社会生命,即教育能传递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不管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实际上都是在进行经验的改造。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方案。旧学校采取直接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与其生活经验无关的书本知识和一些抽象的、枯燥的符号。杜威视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校,把学生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Dewey,1938)。同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大学英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在学学英语之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和国际交流的发展,这与进步主义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2.3进步主义教育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中心论”。杜威(1938)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主张;强调课程、教材、教法都必须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并充分顾及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鼓励学生从活动中进行发现式的学习。他也强调要更多地顾及学生的发展程度和不同学生的特点与经验。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世界是完整的,由兴趣和关心、感情等构成。虽然有些人认为,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在对传统教学理论加以否定的过程中,却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是,事实上,只要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依然存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就依旧有现实意义。虽然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相结合和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但教师的教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展,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因为如此,杜威教育思想在以学生为中心方面不仅可以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参照物”,而且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3.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

3.1建构主义概述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何克抗,1997)。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3.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的设计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途径,有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则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必然会涉及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取向的差异,如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吴立岗,1997)。我国早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意味着以语法为中心,并通过大量的语法联系来强化学生的记忆(束定芳、庄智象,2004)。大学英语教师扮演着在讲台上是无所不知的圣人,通过演绎法进行单词与语法的教学,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是被动和消极的。如果说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何克抗,1997)。

在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学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使用英语能力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所以,在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学习的目的不是重现教师讲授内容、背诵单词和语法的能力,而是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环境中或教师的激励下自己构建运用英语的能力。

结论

通过对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进步主义、建构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其课程理论背景可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为系统地、相互联系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基本准则。对美国当代课程理论的研究会有力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发展。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启示,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结论。

一是对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启示。教学改革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按照某种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或方向调整(钟启泉,2004)。教育改革中,理念才是关键,理念决定实践。所以,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关键。从对美国当代课程论和大学英语改革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行为主义在当今教育仍有相当的影响,但提倡进步主义和建构主义在我国当今的教育界更有现实意义,大学英语教学更是如此。

二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革新与继承的启示。首先,从对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一定要加大革新的力度。尤其是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去单一、陈旧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众矢之的的地步,而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视听说课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都会有效地克服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这些理念理应成为越来越多大学英语教学教育工作者达成的共识。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西化和保留中国特色并不完全矛盾。建构主义和进步主义都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并不矛盾,反而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提倡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已走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面。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教革理念及先进教育理念(如进步主义和建构主义)日渐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开始认真地重新审视和反思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戴炜栋(2001)等提出了折中主义(eclectic)教学法,即保留传统教学中合理的部分,博采众长,融合各种教学流派的长处。这种继承一定的传统、多元化和本土化的趋势较全盘否定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和固步自封的大学英语教学,固然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本文认为,这种保留和本土化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革新上,特别是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革新上,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Posner,G.J.Rudnitsk,A.N.Course design:A guide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4th ed.)New York:Longman.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Tyler,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5]Bobbitt,F.How to make a curriculum.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24.

[6]Skinner,B.F.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68.

[7]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电话教育研究,1997,(3).

[8]张尧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03,(12):9-12.

[9]Merle Curti,The Growth of American.Thought,New York:Happer and Row Publishers,1964.

[10]Dewey,J.Experience and education.The Kappa Delta Pi Lecture Series.New York:Collier/Macmillan,1938.

[1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

[1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13]束定芳,庄智象.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中国电化教育,(11).

[15]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16]高文.抛锚式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98,(3).

[17]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8,(1).

[1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展情况的调查报告.